医生职业道德

2024-06-28

医生职业道德(精选11篇)

医生职业道德 篇1

一、引言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Hippokrates of Kos) 在2500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是医患交流最重要的工具, 是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 更是医生职业品德和作风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医生能够恰当使用语言, 不仅可以增加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而且对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为重要的基础。反之, 医生未能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 甚至使用了恶性的语言, 不仅会给患者增加心理上压力, 对患者病情的治愈起到延误甚至反作用, 恶性语言的刺激还会让患者产生新的疾病, 更严重的会影响医患关系。在历代的中外医案中, “一言治病”、“一言伤人”的事例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 医生的语言不等同于平常人说话,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对语言的运用是每一位医生的必修课。

二、当前医生语言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卫生论坛、中国医院论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分论坛上, 很多从业专家在剖析医患矛盾时都认为, 目前的医学、医院和医生都普遍缺乏人文情感, 产生了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去人性化”、医患情感沟通的“沙漠化”等现象, 直接导致医患关系日渐紧张。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王小燕教授介绍了一项对5家三甲医院医患双方的调查结果:医患双方都把“医务人员语言问题”放在影响医患关系的首位。患者普遍认为医生语言冷漠, 医生讲话的语言、表情等都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认为, 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全球都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要在医生的理性和患方的感性之间搭一座相互理解的桥, 这座桥就是沟通, 而沟通的凭借就是语言。当前医生的语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对普通话的重视度不够

普通话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语言。医院是一个语言交杂的密集区, 病人可能来自五湖四海, 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人都有, 操各种方言的病人都会来某一个医院看病或求医。当然, 如果是同一个方言区的人使用方言沟通也未尝不可, 但病人和医生若来自不同方言区, 医生应该用普通话进行沟通, 而不是使用自己方言区的方言与之沟通。但是现在还是存在着某些地区或医院对普通话不够重视的情况, 医护人员不顾病人所操语言的实际情况, 使用自己方言进行问诊或交流, 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二) 对礼貌用语使用度不够

医生给病人看病, 每天要接触的病人数量很多, 遇到的患者各不相同。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会让医生有疲倦感和厌烦感,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医生不能够将这些负面的情感带入到工作中, 尤其是带到跟患者的交流中。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 无论是问诊还是检查, 都要使用礼貌用语。但当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医生对称谓语和问候语的省略、命令性指示语的使用都让患者觉得医生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患者来医院看病时, 本来已经有了生理上的病痛, 医生如果再给患者这样的感觉, 会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这对患者病痛的治疗和痊愈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 对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的漠视

医生和患者的接触均是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 这种情况下医生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对坐在对面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在问诊或检查的过程中, 皱眉、撇嘴等细小的面部表情都会给病人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 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很严重。在与病人交谈时左顾右盼、目光散漫, 使患者对医生的诚意产生疑问, 进而导致不信任, 失去沟通的信心和兴趣。除此之外, 医生的身势语也是传递信息的一个方面。医生在问诊时, 身体是否前倾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影响。现在很多医生对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并不重视, 有时甚至达到了漠视的地步。给病人问诊时, 皱眉、撇嘴、捂鼻, 给病人做检查时, 身体不愿意靠近病人等等都让病人胡思乱想或者让患者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四) 对正面语言的使用度不够

负面语言主要是指“我不能”、“不可以”、“我不管”、“不行”等直接否定的语言, 除此之外, 还包括易给病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语言或语气语调。当患者带着病痛来医院就诊时, 心理处于一种陌生、恐怖、抑郁、痛苦、焦虑的状态, 此时, 医生的语言表达会对病人心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不耐烦的语气或是语调会让患者觉得医生的态度漫不经心。如果未曾亲身经历, 医生很难知道病人的感觉, 体会不到病人承受疾病的痛苦、面临生命危险的恐惧和对于正能量的渴望。由于医生的职业性质, 医生很容易把病人当成是一个抽象的疾病代码, 如果医生在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时使用负面语言, 患者会因为医生不能帮助自己而感到痛苦或是绝望, 可能会导致或激化医患矛盾。因负面语言而导致的医患纠纷数量很多,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通过医生的努力或注意, 这些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改进医生职业语言素养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医生语言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供从业人员参考。

(一) 要求医生使用普通话

为使病人准确地理解医生想要表达的内容, 与患者交谈时, 医生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语气要温和亲切, 要善于引导, 不能词不达意, 让患者误解, 同时也要学会善于聆听, 这也是一种语言。

(二) 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医生在医院工作, 每天要跟不同的病人接触, 针对不同的病人要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下面从以下几种不同的礼貌用语种类进行具体说明。

1. 称谓语

如果患者是上了年纪的老者, 可以尊称“您”、“您老人家” (如果医生较为年轻的话, 还可以称呼年纪较大的患者为“老爷爷”或“老奶奶”) , 或是使用类亲属关系的称谓, 例如“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如果是年纪较小的患者, 可以使用“小朋友”、“小弟弟”、“小妹妹”等较为亲昵的称谓;若是年纪相仿的患者, 可以尊称为“先生”或是“女士”, 也可以使用类亲属关系的称谓, 例如“大哥”、“大姐”、“妹妹”等。无论是尊称的使用还是类亲属称谓的使用, 都会让患者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尊重或者被爱护的个体, 无形之中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 对患者的心理有缓解压力的作用。

2. 问候语

医生跟患者见面, 尤其是第一次见面, 要进行适当的问候。例如“您好”、“早上好”, 之后再进行问诊等工作。如果是老患者, 可以有一些关心式的问候, 例如“最近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等等。

3. 指示语

医生对病人进行检查的时候, 会用到一些指令性的语言, 这些语言尽量用祈使语气的句式, 而不是命令语气的句式。例如“请大口喘气”、“请您再把嘴张大一点”等, 而不是“大口喘气!”或“嘴张大点!”。祈使性的指示语会让病人放松, 更加配合医生检查的进行, 加快检查的进度, 而命令性的指示语会让病人紧张且会引起病人的反感, 导致病人不配合进而影响检查的进度和效果。

(三) 注意无声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

国外的心理专家指出, 信息沟通的效果是由7%的文字、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手势决定的。由此可见, 无声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在传递信息时占据的比例非常之大。

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在医患交流时被频繁使用, 其中“点头”、“微笑”和“目光接触”使用得最为丰富和广泛。患者在求医过程时, 生理已然承受着病痛, 心理也有较大的压力, 这个时候的他们极为脆弱, 最需要关心和爱护。此时, 医生微笑时的真诚和自然, 无疑会给患者带来安慰和鼓励。这不仅能够让医患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还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当病人讲述自己病情和面临的困惑时, 医生应耐心倾听, 让病人尽情释放内心的恐惧和压力, 与此同时, 医生应该频频地点头, 并配合使用“嗯”等语气词, 表示理解并说明自己一直都在认真聆听, 这些都会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医生在和病人进行交流的时候, 要时刻保证目光接触, 并且神情要专注, 目光与病人接触时温和亲切, 向患者传递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平等的心态。医生在与患者沟通中, 可以巧妙地使用身势语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例如, 冬天医生给患者查体或测血压时, 先将冰冷的双手搓一搓, 或是在听诊之前将听诊器在手中暖一下, 这些看似简单、自然的动作, 不经意间就会让患者感受到医生为患者考虑和对患者的关怀。这些无声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能够让患者放松心情, 减小就诊时候的压力。

总之, 医生不仅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非语言信息并消除患者的顾虑, 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出来, 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真实想法, 还要注意自己的仪态、手势、手姿、眼神、情绪等对患者的影响, 通过无声的语言传递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不要因此引起误会而使患者多疑, 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四) 使用正面语言, 传递正能量

医生要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等正面语言, 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加快患者痊愈的进度。

1. 安慰的语言

患者在患病时往往心情低落, 情绪也较容易激动, 安慰的语言能够让使患者放松和宽心。例如“请不要紧张”、“这只是个小问题”、“很快就会好的”等安慰的语言, 在短时间内拉近医患双方的心理距离, 让患者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

2. 鼓励的语言

当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时, 使用“您看上去气色好多了!”、“由于您的良好配合, 您的治疗效果特别好”等鼓励性语言, 可以使病人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和希望。患者生病后较为敏感, 依赖性强, 此时鼓励性的语言会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增强患者对诊疗措施的顺从性, 主动配合治疗。

除了安慰和鼓励的语言外, 正确地运用语调中的语速、音量、音调也能够给患者带来正能量。医生与患者交谈时, 语速应适当放慢, 针对不同患者调整语速的快慢, 或是跟患者的保持一致。此外, 医生和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 音量要适中, 太低或是太高都不合适, 同时还要善于应用音调的起伏来表达对患者关注的程度。

四、结语

一个医生的语言素养在目前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状态下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疾病的复杂变异, 总是有许多问题要探讨, 有新问题需要研究, 不可能所有的疑难病症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做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医疗技术, 还要有能善于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有能取得病人信任和信服的能力, 帮助病人解决心理问题, 最大程度上满足病人的需求, 给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 达成医患共识。“言不在多, 有爱则灵。”优秀的医疗技术、高新的医疗设备, 并不总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医生良好的语言, 不是药物胜似药物, 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让他更加配合治疗。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一片墓地中的一块墓碑上, 镌刻着一位名医特鲁多 (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 的名言——“有时, 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 去安慰。”每一个医生时时刻刻都应该按照特鲁多的这句名言来要求自己。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 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瑾, 试论医生语言修养三要素[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9 (4) .

[2]申艳星, 韩丽.运用礼貌原则规范医生职业语言[J].考试周刊, 2011 (63) .

[3]宋皓.语用学交际原则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 2010 (2) .

[4]王忠云.试论医患语言的特点与作用[J].中国社会医学, 1992 (2) .

[5]吴春容.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非语言沟通[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17) .

[6]吴济荫, 张彩云.医患交往的语言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10) .

医生职业道德 篇2

【关键词】医生;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医生道德修养就是医生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一定道德标准在不同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自觉自愿抉择。它把医生内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以活动形式呈现给自己或别人,同时又表现出医生为达到某一道德目标而主动作出价值取向。医生职业道德的良好修养,是医生实行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首要前提,是医生用道德手段调节医疗活动中人际关系,维护医疗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医疗事务符合社会需要并得以顺利实施重要保证。

1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1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医生职业道德,是构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反映和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医疗卫生单位的道德风貌,也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1.2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医疗质量就是医疗服务的效果。临床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对病人实施正确、及时、完善的诊疗医务,达到可能达到的医疗效果。医疗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它是医院各方面、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在影响医疗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医生职业道德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医院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良好的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障。

2当代医生应该具有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2.1牢固的专业思想:专业思想是指医生的职业定向和职业理想, 是每个医生首先要解决的心理动力问题。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任何重负所吓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而作出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无疑医务工作是为千万人造福的事业, 我们应该为能从事这个事业而感到骄傲。必须明白医务工作是直接与患者的疾病与生命息息相关。否则会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甚至造成终身遗憾。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 才有可能奋发努力, 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

2.2专业的职业技能: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精湛的医术,是医务工作者必须的看家本领。对青年医生来说,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打好坚实的医学基础更为重要。努力提高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多向有经验的老医生学习,多看、多做、多思考,职业技能自然就会提高。

2.3基本的心理知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告诉我们,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发生重要影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损害人体健康。给病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医务人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给病人以温暖,会给病人以信心和力量,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减少疑虑,振奋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能力。

3当代医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3.1加强宗旨教育,增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我们重点引导大家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关系,使大家认识到,在医疗服务领域,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医务人员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切实纠正和克服市场经济就不能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错误思想,树立效益与宗旨相统一的医德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2实施医学伦理教育,增强做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针对一些同志医学伦理学知识不足、医德理论欠缺的实际情况,应该发动大家收集整理古今中外有关医德医风有关知识,组织大家逐条学习;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介绍中外医德的起源和发展,宣讲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规范;介绍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医德修养的体会;开展重温“从医誓言”和回顾“ 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活动,使大家自觉做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3 实施传统教育,增强职业自豪感。我们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传统、忆传统,使大家懂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伤病员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面向部队、面向基层,为兵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正是具有我军卫生工作特色的医德医风,是我军卫生工作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为所从事的职业感到自豪,珍惜广大患者的信任。

无声的语言:医生职业形象管理 篇3

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良好的职场形象,可以提升医生的信度和权威性,让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因此,医生职场形象管理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奠定医生职业发展的第一步,是进行医患良好沟通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建立医生的职业形象呢?

成熟庄重的外观感受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对具体的职业都有一些固化的期待,或者说对职业都有“刻板印象”,医生通常给人一种成熟庄重的气质形象。比如,如果是西医的医生,在着装上,通常选择较为正式的西装,会给人一种精神饱满、成熟干练的职业范;如果是中医大夫,一身唐装,或者剪裁考究的中式服装,也会焕发出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当然,医生常常一身白大褂,可以直接显示出专业权威性,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提醒每一位医生,白大褂也要保持整洁,没有污渍,没有折痕,细节之处可以彰显一个人的格调与品位。

除此之外,作为医生,尤其需要注重脸部形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干净。无论男女,医生首先需要有一张干净白皙的脸庞,并且在与患者交流时,一定更要保持口气清新。

让智慧体现出良好的修养。

医生的工作能力,通常也可以通过职业形象得到表现。换言之,职业形象的定位和呈现,必须充分展示其工作能力。而一名医生的工作能力的强弱,建立在其学识、思想、修养等基本要素之上。

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的医疗机构,医生都会把其毕业文凭、执业资质放在镜框里,挂在诊所的墙上,或者放在患者可以清晰看到的桌面上。——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要讲医生的个人职业素养通过最简单的形式,准确的表达出来,先声夺人,一下子树立医生的权威性,让患者打消顾虑,强化信心。

我们中国的医生一般不这么做,但是,也有些医生知道如何在不经意间提升自己的学术权威性。比如,很自然的告诉患者,“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做过这样的课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这个选题……”、“我获得的国家课题,就是我8年科研的成果……”,等等,这样的表达,是不是给了患者一颗定心丸了呢?

总之,充分、全面、有效地向患者呈现自己的学术与修养,充分表达个人的专业思想,就能够塑造医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运用自己的良好的专业化修养,解决患者的难题,最有利于快速塑造医生权威的职业形象。

注重礼仪,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性格行为

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有些医生和患者的交流乏善可陈,甚至动粗,演化为全武行,大打出手,斯文扫地。——这些,无论有千万种理由,都是对医生形象的彻底颠覆。任何职场交流,都是展现个人职场行为的机会。

在医院,医生良好的形象气质,往往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医生必须更加稳重、冷静、理智,无论遭遇什么干扰和挫折,必须喜怒不形于色,摒弃情绪干扰、就事论事,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去,更好地服务患者,这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白衣天使的使命!

例如,在门诊值班时,医生就必须穿着整齐干净的服装,精神饱满,与患者交流。礼貌地问好,有条不紊地回答患者的提问,耐心细致地为对方提供更多细节上的帮助,接诊期间,应该始终面带微笑,不能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更不能冷脸相对,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不理不睬……为对方服务,送别时进行礼貌的鞠躬,都会给对方良好的职业形象。

积极诚恳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对于患者来说,一名医生所持有的工作态度、耐心和蔼的诚恳风貌,往往比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的更加重要,因为,职业态度是显性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更加能够打动患者。

医生在病房查房的时候,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注意保暖!”,还是,走到患者床边,为患者掖一下被子,然后轻声和气地说“天冷了,一定要注意保暖啊!”——都会给患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更加信赖具有情感交流的医生,更加认同这样的医生的治疗方案。而临床医学不止一次的证明,患者的信任可以提高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因此,善于沟通,诚恳交流,可以建立医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在追求细致的过程中,医生的工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医生职业道德 篇4

一、基层审计机关将面临的形势

2009年3月,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 第一次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论。该理论强调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审计的本质就是“免疫”。根据这一理论核心, 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审计署于中期制定并印发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强调了未来五年的审计工作, 总体目标是要把“推进法制, 维护民生, 推动改革, 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审计机关在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 加大查处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 揭示存在的风险, 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同时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 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在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方面, 应要求审计机关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 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推进深化改革, 加强宏观管理。

二、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

1、现有的审计体制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就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而言, 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同级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 具有政府内部审计的性质, 其审计独立性、权威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在被审计对象的确定上缺乏独立性。地方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工作时, 除了完成上级审计机关部署的审计任务, 更多的是完成地方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做到独立自主地确定审计项目和工作重点。第二, 地方审计机关的人事任免管理权由同级政府负责, 使得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在开展工作中顾虑重重, 当审计涉及到同级政府或地方局部利益时, 其审计结果往往会不了了之。第三, 审计经费由同级财政拨款, 使审计机关在对本级财政进行审计监督和处理处罚时难以做到完全依法审计和处理处罚。

2、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不仅有利于协调审计机关 (或机构) 内部、审计体系之间、审计机关与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 还有利于综合平衡各层次、不同时间的任务目标,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提高审计工作效益。就目前地方审计机关而言, 对制定年度项目计划缺乏重视和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除了上级安排的项目之外, 在制定当年审计计划时, 地方审计机关常采用由各科室上报, 机关业务会议审定的模式。这样往往存在制定计划时缺乏前瞻性、系统性, 没有科学统一的目标, 审计无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抓住关键, 更多地关注民生。第二, 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缺乏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相互协调和连续一致, 出现了审计机关为扩大审计覆盖面安排“超负荷”审计工作计划的现象。如有一些项目连续安排几年或几次, 而另一些项目却几年都是“空白”, 或“长、中、短”计划相互矛盾等。第三, 对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缺乏“奖勤罚懒”的考核体系, 致使完成计划项目成为应付之事, 既不利于审计计划的落实实施, 也无法充分调动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3、审计实施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 审计方案不全面。由于缺乏细致的审前调查, 导致审计实施方案目标不明确, 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 内容要素不全或完全套用工作方案, 审计范围、内容、重点、步骤、方法和目标不相适应, 调整内容却不及时调整方案, 甚至是项目实施后为了归档而补做方案, 以致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方案完全脱节。第二, 审计证据不充分。原始证据获取不够充分, 应及时复印、拍照的原始证据没有及时获取, 造成事后无法弥补。有的取证过于简单, 无法证实违规行为;有的审计证据的获取手续不完整, 日期、签字、盖章不全;有的审计证据之间, 证据和底稿之间, 底稿和方案之间不勾稽、不对应, 不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第三, 审计日记不完整。审计组成员不能按要求全部编写审计日记或不能逐日编写日记, 有的日记内容过于简单, 不能如实、完整地记录审计的全过程。

4、审计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还不够, 缺乏一套对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开发利用的科学工作模式, 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 加大了审计成本。一是没有将历年审计查出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剖析根源, 达到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的效果。二是机关内部审计成果未实现全面共享, 外部审计成果未能充分利用。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原因, 内部科室之间交流较少, 与内审和社审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 致使难以分享彼此的审计成果。三是审计信息反馈不力。由于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任务比较繁重, 致使多数审计机关埋头苦干, 只求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而对审计信息反馈工作重视不够或无暇顾及, 从而使上级领导不能及时了解审计工作动态, 审计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距“免疫系统”要求的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相距甚远。

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的构成以财务会计人员为主,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审计项目实施中, 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会以会计的眼光和习惯看待问题, 重视账项审计, 或者说习惯于财务账簿、报表审计, 造成了审计机关工作层次不高, 审计结果分量不重。另外,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管理模式陈旧, 仍然使用分兵把手、各审一块的审计体制, 人员流动性差, 知识局限性强, 技术手段落后, 无法适应“口才化、理论化、全才化、尖才化、完美化”的人才战略要求。

三、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当好“职业医生”

1、改革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

长久以来, 我国审计理论界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认为只有赋予审计机关相当的独立性, 才能切实发挥其监督职能。审计经费宜由审计署统一编制预算, 报全国人大批准后, 逐级下拨, 以消除审计机关后顾之忧。

2、抓好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环节。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维护公平和正义、监督和绩效是职责所在。基层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 必须主动地紧贴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来思考一些重大问题, 关注一些重点项目, 跟踪一些重大事项, 特别是能敏锐地发现风险和隐患, 牢牢地抓住事关经济安全和党委、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情, 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作为年度计划的重心, 统筹兼顾, 重点突出, 相互协调, 量力而行。同时要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积极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 逐步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 以便于各级审计机关实施、考核和评比审计计划完成情况, 进一步提升审计计划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性作用。

3、加强审计实施环节的质量控制。

基层审计机关应从充分细致的审前调查入手,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 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制定出目标明确, 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只有制定好科学的审计方案, 才能抓住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枢纽。实施审计时, 要高度重视审计日记、底稿和证据的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 真实、完整地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严格按规定收集与取得审计证据, 切实把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4、推动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 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就是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 不仅要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问题, 还要注重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解决问题, 减少和避免同类问题的再发生, 收到“免疫”的功效。此外, 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告制度, 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也可以有效形成审计、舆论、社会监督的整体合力。

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审计机关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 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和审计人员实际, 扎实搞好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要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 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 采取自学、轮岗、以审代培等多种方式, 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精通财会、审计业务的基础上, 逐步掌握税收金融、基建工程、计算机、法律法规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等知识, 从而改进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 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要在机关内引进能上能下、不进则退的竞争机制, 加强人员的合理流动, 通过组织报名、目标认定、竞职演讲、全员投票、党组决定、上报审批等程序, 使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新岗位, 营造新追求、新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更要倡导文明审计, 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和各项规定, 自觉将权力运行、各项工作、内部管理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在社会上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形象, 切实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6、强化实绩考核, 健全目标激励机制。

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 充分反映审计干部的工作业绩, 加强对审计干部的实绩考核。一要完善考核办法。对机关干部的年度考核进行必要的改革, 改变过去考核科室为考核审计组, 将审计质量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考核分量化到组、计算到人, 使考核结果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工作实绩。二是提高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将考核结果作为推荐任用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与个人的物质奖励挂钩, 充分调动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使考核机制真正成为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的助推器。

医生职业道德 演讲稿 篇5

这次活动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药德药魂”的资料,许多医药行业古今中外的感人事迹涌现而出,让我们为之折服,让我们真正理解到药德,深深的感到药德重要。

也许大家知道三国神医华佗,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他的外科手术,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也许也有人知道尝遍百草的李时珍,一位曾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重要贡献的伟大人物,他是医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为了研究各种药草的药性,效果,决定自己尝试,他走遍大江南北寻找着药草并亲身尝试,将每种药草的药性特征记录下来,其中好几次遇到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坚持下来,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尝试,写下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对中国的医药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世人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药德在李时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把医药看成自己的一部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为了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而不惜尝尽百草,真正的全心全意保障人们的健康,做到了药德的最高宗旨。

历史给我记录了一位位名人,然,在当今社会,还有那些在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默默无闻为医药事业奋斗着而不求回报的奉献者们…

比如说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她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的乡村医

生。她是唯一的一位嫁到苗族村里的汉族姑娘,是村里唯一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是她让村里迷信的风气消散,村名们跟着她相信科学,相信真理。五年时间里,她看过的病人达7000多人。但是,她只有这样一个简易的药箱,连一个像样的诊所也没有。。。

李春燕同志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努力提高业务技能,是深圳出入境边检总站公认的“文明标兵”和“执勤能手”。她精通出入境边防检查法律法规和各种边防检查业务技能,熟记各国护照、证件的识别方法。她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查验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她一年验放出入境旅客最多达20万人次,验放量高达平均验放量的143%。她工作以来共查获各类伪假证件110余宗,抓获偷渡人员100多人,有力地打击了口岸偷引渡活动,为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作中,李春燕同志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队民警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她总结多年经验,废寝忘食,带领业务骨干利用各种渠道积极收集证件、签证样本及出入境信息等业务资料,并加以归纳整理,组织全队民警进行系统地业务培训。2006年10月,她在体检中发现腹部两侧均长了一个良性瘤,医生建议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免良性瘤恶化,但她忍着疼痛全心投入新警培训工作,坚持亲自编写培训教材,并针对每名新警特点开展“一对一”的业务培训。在她的努力下,该队业务水平全站领先,全年共有16名检查员查获违法偷渡案件31起53人次。李春燕同志时刻以“执法为民”为根本宗旨,想旅客所想,急旅客所急,热情为出入境旅客服务。仅2006年,她共计为旅客排忧解难80余次,受到出入境旅客一致好评。她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同志,是皇岗边检站一面飘扬的旗帜。

现在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多的医药人员出现,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感人事迹出现,有冒着危险打击假药的,有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只为保证药品的质量让人们放心服用的,有待病人如亲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病人的生活中去,全心全意对待的…….他们的出现只为遵守心中的药德,保证人们的生活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有一些人的行为败坏了药德,如卖假药危害人们的健康,他们这是道德的沦陷,是中华医药的耻辱,同时也为我们敲响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

医生变白衣天使职业规划不可少 篇6

记忆中的年少时,当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时,有一半的同学都举手说要当医生。而在高考报考专业时,也有五分之一的人报考医学专业。然,待记者毕业工作几年后,那些学医的小伙伴们仍奋斗在课堂、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间。

记者的同窗好友李力哭诉说:“我们5年本科、3年硕士,紧接着还要准备攻读3年博士,当几年住院医生,才算得上是一名真正的医生。真有点后悔选择这个行业了。”而他的许多同行,也正纠结要不要继续攻博。读博了,进大医院的可能性就高些,不过年龄又大了一圈,又没收入,又没女朋友,感觉就像在过苦逼的人生。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医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有着不菲的高收入。但是,来自医界内部的声音却并非如此。《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显示,超三成医师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六成以上的医师对收入“很不满意”,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并不匹配。

有人这样描述在某三甲医院中和医生偶遇的情景,“只见一片白影在你的眼前瞬间飘过,还没看清他的面貌,就只看到10米开外的后脑勺了。”这是工作中的医生,给很多人留下的是片刻不停的印象。

我国的标准工时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在2014年医师协会调研中,52.72%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之间的医师中,25~35岁的医师占47.56%,36~45岁的医师占34.66%,46~60岁的医师占17.70%。

很多医生都是上了一宿夜班,第二天还要继续上班。那么,高强度的工作是否有相应的高收入呢?

一位医生在网上晒出心得说:“经过了漫长的读书生涯,快奔三的我终于看到毕业的曙光了,终于有机会开始自己的生活了。”也有医生哭诉:“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5年住院医生,16年后工作拿3160元/月,哭了!”

一项针对中国各地5900名医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医生的月薪从最低不到3000元到8000元不等。三级医院医生月薪达到8000元以上的只占10%,68%的医生月薪在3000~8000元;一级医院60%的医生月薪在3000元以下。这意味着中国绝大部分医生的薪资水平,不仅难说是高收入,很多人甚至是中低收入。当问及医生对自己的收入是否满意时,六成以上的医师对收入“很不满意”。

与此同时,对百姓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仅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医生的荣誉从后半生开始

在中国学医,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5年住院医生,十几年才能培养一个能看病的医生。这些一般从中学就十分优秀的学子们真的成为医生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收入还比不上那些昔日选择了学工科,只读了硕士或本科就工作的中学同学。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莫东华介绍说,医生的收入是与工龄挂钩的。一个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医学生,一般要在医院上班2年以后,才有资格考取初级职称,成为住院医师。获得初级职称5年后,才有资格考取中级职称,成为主治医生。而只有成为主治医生,才能拥有处方权。也就是说,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要7年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主治医生,拥有处方权。此后,这名医生要凭借优秀的科研项目和优秀的学术论文,才能评上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成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般来说,成为副主任医生,大约要12年;成为主任医师,则要17年左右。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高海鹏则表示,属于医生的荣誉和价值肯定,要从后半生才开始。

作为一名医生,功成名就时,已经年过不惑,可以说,医生职业属于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有数据显示,35岁以上的医生职业满意度高些,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则容易萌发“走”的念头。既然如此,青年医生就要好好规划自己的医生生涯。

向阳生涯的职业规划师认为,医生压力大,一方面与职业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承受能力有关。若想从事医生职业,专家建议,最好给自己做一次“职业体检”,明确自己是否适合做医生。“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如果你的奉献精神不是很高的话,可能并不适合进入该行业。如果选择医护行业,就要有为他人服务的心态。对高强度的工作和收入不匹配就不必耿耿于怀,因为这份工作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就会让你感到幸福。”

在职场倦怠的时候,可以审视下自己的职业状况。医学是个博大精深的行业,如果你的志向就在于学医、从医,或许出国游学深造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医生的成长之路同样艰辛,甚至比中国医生的要求和成本还要高。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之后,他们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回报是与多年的付出相适应的,如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公务员工资的2至4倍。

医生职业道德 篇7

一、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之必要性

(一)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具体来讲,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结合专业来认知与把握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明确人生的目标、道路与方向。与此同时, 对于学生而言, 不论是现如今的学习还是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 谁都可能会面对大小各异的挫折与矛盾, 具备正确人生观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以更为乐观的心态和更为坚毅的品格来战胜及处理好生活和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具备正确价值观, 尤其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更为必要。作为一种主观认知, 价值观反映着人的认知及需求状况, 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就会导致其生活目标始终锁定在“金钱确定价值”之上, 在日后工作当中出卖人格来与金钱作交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 其作为一种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 决定着医务工作者自身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荣誉感, 从而决定着其是否具备积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工作理想信念。

(二) 人文的行医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着医学事业获得长足进步, 其中医学人文精神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 人文的行医观念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素质。具体来讲, 人文的行医观念要求以人为本, 以仁爱精神为准则, 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及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足够的关心与关怀, 化解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 最终基于精湛的医术及优质的服务, 为救治患者及其日后康复保驾护航。

二、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之可行性

从总体上来讲, 结合专业教学继而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应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完全有时间、有条件基于教学探究及设计实现有效渗透。

具体来讲, 为实现医生职业道德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得以有效渗透,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

首先, 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才能够在今后工作当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救治, 这既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 也是对患者负责, 具备良好医生职业道德的基础。

其次, 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及模式。传统《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 受应试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到了教材理论知识的讲授之上, 最终以学生学习成绩 (考试成绩) 作为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成效的唯一评测标准, 而关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并且能够切实影响医务工作的医生职业道德则在教学当中少有提及。对此, 我们要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比例, 同时教师还应提升自身对有关人文科学知识 (心理学、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 的理解与掌握, 由此在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针对性地提高, 继而为实现患者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效和全面的服务。

三、综述

职业道德建设是医院的生命线, 也是教学的基准线。医生职业道德既是医疗服务机构的一面镜子, 也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医德对人群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人群、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的适应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上文所论述的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今后我校积极探索相关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姜振明, 廉沈沂.浅论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医生职业道德的几个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2) :27-28.

医生职业道德 篇8

工作枯竭的定义: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工作枯竭”一词,用来描述助人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过低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3]。目前较为权威的是Maslach等提出的工作枯竭的多维概念:即枯竭感,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情感疏远(depersonalization)和成就感缺乏(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情绪衰竭是指工作枯竭感的压力维度,个体感到自己有效的身心资源过度透支,表现为没有精力、过度疲劳等现象。情感疏远是指工作枯竭感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体以一种负性的、冷漠的或是逃避的态度去面对服务对象或工作,表现为易怒、消极、缺乏情感投入等现象。成就感缺乏是指工作枯竭感的自我评价维度,描述了个体感到无能、工作没有成效,表现为士气低落、缺乏成就感等现象[4]。

1 医生职业枯竭的归因

关于职业枯竭的原因,西方学者Cordes和Dougherty(1993)将其分为3个主要类别:个体、职业和组织水平[5]。医生工作枯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国际上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综合文献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1.1 医生职业枯竭的外部因素

1.1.1 社会期望不断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期望也日益提高,这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以及职业道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也因此设置更高的目标以适应社会需要。已有研究证实:期望过高与目标理想化容易导致职业枯竭的发生[6],患方对治疗的高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不断加大医生的应激。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药到病除却不是每次诊疗的必然结果。偶尔的误诊、漏诊不被允许,医生的个人生活需求也不能得到理解,医务人员面临过高的社会期望。

1.1.2 工作环境日益严峻。

医生是特殊的职业,其直接的服务对象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其家属,每天要面对的是痛苦、抑郁、悲伤和愤怒等消极情绪,而医院则是一个让人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复杂场所,嘈杂的环境,拥挤的工作空间,细菌、病毒和放射线等有害物质也对医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除此之外,“医闹”、患者家属诽谤和殴打医务人员等医患冲突现象也屡见不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被侵犯,其付出往往不被患者尊重和理解。

1.1.3 工作负担过重。

我国百万人拥有医生数不超过29.48人的城市占61%,40%的城市不超过19.72人[7],张铁山等[10]的研究显示:中国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卫生服务中医院级别越高,其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越重。在对医生的研究中,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是其抱怨的主要方面[9]。绝大多数医生工作量过大,工作负担很重,长期高负荷、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对医生身心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90%以上的医生感到心身疲倦,尤以心理疲惫为甚。相当一部分医生感到睡眠障碍,活力下降[10]。外科医生因为长时间在手术台工作而患胃部疾病的大有人在,工作负荷超重使医生不堪重负,大型医院到了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部分医生同时承担教学、会诊和科研等多项任务,高负荷的工作让医生精疲力竭。

1.1.4 职业风险过大。

医生行业具有高风险性,这使得医生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加之有时患方缺乏医疗知识,对疾病反复、无力医治等现象也强加为医生的责任,加重了医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医生本身常常要面对各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有些甚至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医生群体面临更高的被疾病侵扰的危险。

1.1.5 多种角色冲突。

医生作为社会人,同样要扮演多重角色,组织对员工有多种矛盾的角色期望,或对权利、义务和责任定义不明确时,员工会产生角色冲突、混淆[2]。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经营会将精力从单纯的治病救人转移一部分到追求医院效益,医生在担负起自身工作职责的同时,还要为各种硬性经济指标所累。有的医生同时担任教师、科研工作者等多重角色,各角色都需要投入巨大精力,极易导致角色冲突。此外,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医生对家庭的感情投入不够,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冲突使其情绪沮丧,引发职业枯竭。

1.1.6 组织支持程度过低。

上司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工作枯竭感,特别是在情绪衰竭和情感疏远方面;团队气氛与情绪衰竭和情感疏远呈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调节工作压力,防止枯竭感的产生,一般来讲,个体的组织支持程度越低,越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现象。Me Millin认为组织支持是由工具性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所组成。工具性支持包括资讯、物质和人员等方面的功能性支持,其有助于员工执行工作的相关功能;社会情感支持包括亲密的、尊重的和网络整合等功能,其有助于员工满足社会和心理的需求。Lee和Ashfoth的分析结果发现,上司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职业枯竭,特别是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方面,但同事支持的作用相对较小;团队气氛与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成就感降低的相关性并不显著[11]。

1.1.7 付出与回报不平衡。

医疗行业是高知识、高技术和高风险行业,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家庭和个人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而现阶段由于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补偿不足,部分地区医生的劳动未得到相应的合理报酬,医生的知识价值、技术价值和风险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12]。此外,医生的付出还往往会遭到患方的不理解,甚至招致辱骂、殴打等,医患关系空前紧张,社会舆论过分谴责,有的媒体甚至乐于充当“放大镜”夸大事实,以制造风波吸引公众,医生的社会声望下降,辛苦劳动不为社会所承认,精神回报难以实现。

1.2 医生职业枯竭的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而产生作用,外界的压力源传至受体后,医生个体的不同特征会成为职业枯竭的内部因素而在个体身上发生作用。

1.2.1 医生个体性格特征。

个体人格、情绪和认知等特征对医生职业枯竭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外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工作枯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成为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例如A型人格、外控、低自尊、防御性应对、神经质和缺乏耐性的人[13]。强迫性格者总是感觉做得不够、难以下决断,把自己对享乐的追求看作一种罪恶,对自身健康的关心认为是自私,自己的身心需求减少,导致工作过度而产生枯竭[15]。此外,对工作期望值高的医生在现实与期望不符时易产生枯竭倾向,主要包括自身工作努力、高付出,所以易于导致情绪衰竭,而如果未能实现期望,则导致情感疏远[9]。

1.2.2 人口学变量因素。

有研究证明,年龄、学历、性别和科室等均会影响医生工作枯竭[5]。在年龄方面,年轻人较容易产生职业枯竭感;在性别方面,女性医生比男性医生更容易产生职业枯竭;在婚姻家庭状况方面,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职业枯竭,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职业枯竭[16];临床科室医生个人成就感高于非临床医生;工作年限16~20年的医生情感衰竭最为严重,职称越高和工作年限越长,其个人满意度越高,枯竭程度越低[17]。

2 医生职业枯竭防治对策探讨

职业枯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其不仅会对枯竭者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如失眠、头痛、高血压及慢性疲劳等,还会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从而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医生这一特殊群体长期与病人接触,一旦发生职业枯竭,很容易成为医患关系剑拔弩张的“导火索”,这对医患双方乃至社会稳定都会产生恶劣影响。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内职业枯竭现象已不容忽视,李超平[18]等人对3家医院的218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42.1%的被试对象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22.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48.6%的被试者没有个人成就感。因此,建立医生职业枯竭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机制,探讨缓解医生职业压力的有效对策刻不容缓。现阶段对于医生职业枯竭的对策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及个人两方面来进行的,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社会干预对于职业枯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1 社会干预

2.1.1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建立并完善医院改革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抓住现阶段医患关系的关键矛盾所在,为医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医生的个人成就感,体现医生工作的技术价值,增加医生精神收益。

2.1.2 加强新闻监督与引导。

新闻媒体对于医疗纠纷事实的报道应当客观、公正,避免论点过分偏激,以消除公众对医务人员的误解,为医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

2.1.3 建立健全医疗法律制度。

我国法律充分赋予了患方知情权、参与权以及投诉权,却忽视了医疗工作的特点,及对医务人员的执业权、人格,甚至人身安全的保障[2]。“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在充分维护患方权益的同时也使医生由于担心吃官司而背负过大的心理压力,应加快完善医患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平衡的法律关系,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 组织干预

2.2.1 合理改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上下级沟通机制,维护医院内部相互理解、支持、友好和融洽的组织氛围;建立科学的工作编制和分工机制,合理排班,以人为本,控制日均诊次,尽量保证医生个人休假,以缓解工作负荷过大所带来的情绪衰竭;对于工作任务繁重、风险大的科室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2.2.2 建立公平及时的激励机制。

组织内部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内部激励和物质、职位等外在激励,医院管理部门应主动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使其从医务工作中感受到责任、成就和成长;人职合理匹配,及时对医务人员成就予以肯定,适当时机应注意提高人事待遇。

2.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许多研究表明: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可以增强医务人员应对工作需求的能力。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自身感染不良情绪的几率也很大。作为正常的社会人,医生也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医院应建立专门的维护医生身心健康的管理机构,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医生面对医患冲突、人际障碍及工作负荷过重等压力源的应激能力。

2.2.4 建立组织和家庭双重支持系统。

医疗行业风险高,不可能完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医院应建立完整的突发事件的控制处理机制,在解决医患纠纷时增强医生的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营造组织文化,使其在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等方面获得员工的认同;关心医生的个人状况和家庭生活,充分调动家庭这一坚强后盾为医生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 个体干预

2.3.1 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现阶段医患关系恶化,侵犯医务人员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处于人员混杂多变的环境中,一方面应学会识别危险信息和暴力因素,以适时避开危险;另一方面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遇险时选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维权意识。

2.3.2 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方式。

培养严谨认真、有张有弛的工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作为医生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进行长时间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劳逸结合,保证体力、精力充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之余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学会从为患者服务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工作乐趣。

2.3.3 进行积极的医患交流与人际沟通。

医院复杂的环境需要逐渐适应,医务人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行医观念和价值观念,加强与患者交流的信心与耐心,学习与患方沟通的技巧,从而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医务人员应进行积极的人际沟通,学会团队协作,增强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营造团结向上的组织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2.3.4 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

医务人员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注重劳逸结合,遇到压力要注意选用科学的减压方法正确减压,如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净化心灵和情感;生活中广交朋友,工作中积极与他人协作,学会自我减压、自得其乐。

3 总结及展望

医生职业枯竭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组织特点、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医生个体因素密不可分的[19],缓解医生职业枯竭现状需要多部门从多个角度共同努力。就现状而言,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对职业枯竭的对策研究主要是“对症下药”,针对其引发原因找对策,而对于多种原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较少,且没有明确职业枯竭在不同阶段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后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2)加强对该项目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往往是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理论研究,而本土化实证研究则相对匮乏。(3)职业枯竭的测量目前仍未成熟,如何判定职业枯竭已经发生,缺乏本土化的测量标准,须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判定标准。(4)对于应激源及发生原因的研究较多,而对于枯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介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得较少。

积极探讨应对医生职业枯竭的对策,构建有效的预防控制机制,对于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以促进医疗工作的良性循环。

摘要:目前,职业枯竭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卫生领域也不例外。医护人员中的职业枯竭现象在逐年增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将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医生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综合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组织及个人三方角度出发,对产生职业枯竭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进行归结,探讨其预防及控制措施并提出展望。

器官移植中的医生道德准则 篇9

一、更新观念, 正确把握器官移植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 阻碍器官移植扩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伦理因素。如“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损伤”的封建孝道观的存在, 对开展器官移植更是水火难容。至于活人的脏器移植他人更是大逆不道, 无法接受。致使每年有700百万以上 (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在医院中死亡) 的死亡者, 死后均进行火化或土葬处理。这部分遗体器官完全可以成为器官供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 由于受社会文化、传统观念和伦理思想的制约, 又由于没有一个可实施的法律, 使科技的发展先于伦理、法制的发展, 导致伦理观念、法制的制定严重滞后, 使大量可供移植的器官白白浪费掉。即便有些人花费昂贵的医药费用, 为延续生命苟延残喘的在死亡线上挣扎, 而数以万计患者只能在痛苦的企盼中由于没有供体的来源而遗憾地死去。

一面是每天要烧掉或埋掉的两万具可供移植的供体;另一方面则是在渴求盼望中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群, 在我国器官供体来源十分有限的今天, 把大量火葬和土葬处理的尸体, 作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来源之路, 不失为明智之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掌握着专业科学文化知识, 有义务向全民进行摒弃旧思想, 树立新观念的教育, 提高全民的医学伦理学素质, 促进器官移植的深入发展, 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二、严格遵循知情同意, 病人利益高于医学利益的原则

注重病人自主权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原则。尊重供体和受体的自主权关键是要做到知情同意。倘若不遵守这一原则, 不仅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而且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1999年1月18日《健康报》报道了北京一个眼科医生没经病人家属同意, 擅自摘取病人尸体角膜为失明病人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事件警示我们:在医学研究和临床上必须坚持“知情同意”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要求医生和研究者, 在对病人进行医疗干预或者对受试者进行试验以前, 将有关干预和试验的情况, 包括可能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向病人和受试者交代清楚, 并取得他们的自愿同意。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病人和受试者利益, 尊重他们的自主权。知情是同意的条件, 同意是知情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 知情的内容和限度。目前至少应向受体或代理人提供有关治疗过程的概况、治疗的实验性质、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危险性和死亡率概况、生存率及存活时限概况、并发症及排异反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等。向供体提供手术的危险性、术后近期、远期的影响的可能性及其受体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存活时限度。其次, 供体与受体的智力能力的判断, 通过此判断界定供体与受体是否具有决定同意的能力。最后, 同意有两种类型, 系强迫同意和自愿同意。自愿同意才是伦理意义上的同意, 是知情同意的关键, 是伦理学上所追求的同意。帮助同意者排除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 又是自愿同意的关键所在, 对于供体更是如此。左右供给自愿同意的内部压力主要来源于道义上的压力和关系标准上的压力。外界压力可来自家庭和医务人员的干扰。

对于实行器官移植的医生来说, 存在着更多的道德责任, 即对于器官供给者的生命和器官接受者的生命的尊重。只有在确定是出于对器官接受者和供给者的利益考虑下, 才能施行器官移植。不应在增加施行例数等非病人的利益的考虑下, 使双方冒着两败俱伤的危险并负担相当大的医疗费用。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要求一切从病人出发, 尽可能努力使对病人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病人的利益高于科学利益和社会利益,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使者, 只能对病人有利, 不能对病人有害, 所以, 活体移植必须以维护供体、受体双方利益为前提, 不能只顾及医学科研而牺牲病人的根本利益。端正对待名利的态度, 摆正医学与名利的位置, 医务人员在移植手术中要对供者与受者均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严格遵循关心病人第一、发展医学科学第二原则。在注重医学技术的同时, 还应考虑医学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目的。这样, 才能使器官移植技术在人道主义指导下正常进行。

三、严格遵循无伤原则, 保证生命质量

用作器官移植的活体器官必须是成对的, 同时, 要保证供体失去一侧器官, 也不会残废或丧生, 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以活体肾脏移植作为供体为例, 摘除一侧健康的肾脏, 显然会给供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而受体的生活质量及近期、远期的风险并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如亲属肾移植一年存活率为9 2%。5年存活率为72%, 而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排斥和感染, 如何使这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首先要严格掌握好受体的选择标准, 做好风险与效率的评价工作。不作弊大于利的活体肾脏移植手术。对于供者严格按照相同的组织配型进行选择。否则, 不仅难以取得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效果, 而且也使供者失去一侧正常的肾脏, 代价太大。因此宜谨慎行事, 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方案应由有经验的专家制定周密计划, 应该选用经过专门训练、具备专门知识和技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来实施, 应在具备适当设施以保护手术双方健康和安全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术后加强对双方的随访工作, 对术后双方的心理因素、工作、学习、饮食、婚姻、生育等多方面指导, 不断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创造条件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因此, 在器官移植中医生必须坚持对病人健康的关心和忠诚原则。

医疗实践告诉我们, 几乎所有的诊疗措施和手段, 对于病人都具有双重性, 即诊疗作用和损伤作用。这种双重性在活体肝脏移植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供体来说, 客观上存在着肝叶切除的危险, 一方面是切除手术本身就存在的损伤性的危险, 它是以一定的肝组织、细胞受损为前提;另一方面, 肝叶切除后使肝组织总量减少, 客观上存在着肝功能代偿能否满足生命需要的危险, 它是以一定的肝叶缺少、功能减少为前提的。对于受体来说, 除了存在肝移植带来的排斥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 这些危险是目前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医务人员应本着对受体和供体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树立高度的无伤意识, 权衡得失, 选择最佳的抗排斥措施, 最佳肝叶切除的活体肝移植手术, 力争最大限度地防止两败俱伤的事件发生, 以求得活体肝移植的最大效应。

我们看到科技领域的拓展, 推动了医学伦理问题更为深入、更高层次的探索。在器官移植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大量伦理问题, 使人们再也不能认为高新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是遥远的, 而应从人本理论的高度加以审视, 为使这一高新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为了人类的健康共存, 必须对医学伦理学的应用进行认真的研讨。

摘要:本文从当代医疗器官移植现状出发, 阐述了医生在器官移植中道德准则, 即更新观念, 正确把握器官移植的科学价值;严格遵循知情同意、病人利益高于医学利益的原则;严格遵循无伤原则, 保证生命质量原则。

关键词:器官移植,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杨檬檬.器官移植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浅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 (6) :30

医生职业道德 篇10

目前,我国要进行分级诊疗,存在很多问题,核心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较低,直接表现是能够胜任基层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资源匮乏,因此,培养具备较高综合诊治能力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是一种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2]。

1 全科医生的医学使命

全科医生能够提供最佳的高质量初级卫生保健,成为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卫者[3]。世界全科医生组织著名专家Dieon教授说过,没有以受过良好培训的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注定要付出极高的代价。为了深化改革、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培养职业技能高的全科医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患者逐渐增多,大医院已人满为患,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需要承担基层的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4]。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也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全科医生成为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极缺,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受到制约。在英国,全科医生占医生队伍的比例达60%,美国已达30%并要进一步提高到50%,而我国不到5%[5]。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实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既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也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2 全科医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011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4]。

“综合程度较高”说明了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博而广”;“医学人才”说明了全科医生不仅能看病还能搞科研、会管理;全科医生的岗位定位在城市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以及个人诊所;工作任务包含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6]。这决定了全科医生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在过去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倾向于只注重专科知识的提高,忽视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国情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扭转这种观念,必须重视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培养。

2.1 构建医学人文素养

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生,使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把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加强全科医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全科医生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精神;在艰苦环境下奈得住寂寞的献身精神;具有“爱”与“善”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持之以恒、克服各种困难(工作时间长,工作种类繁杂,基层薪资待遇较差,个人发展空间狭小)的吃苦耐劳精神。其次,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全科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对具有不良倾向者给予适时安抚,对患者有同情感、责任感、尊重感等。表现在对患者的遭遇、痛苦和不幸给予理解,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能给予道义和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把病人当作亲人,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医疗实践中,医生的责任感是从维护患者利益、关心爱护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服务的一种内心体验,并由此产生的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是对医疗职业和患者恪尽职守的情感[7]。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观念,为其在医疗工作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奠定基础。

2.2 增强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就是指医务人员将特殊意义的信息通过语言、行为、相关环境传递给患者,这种特殊意义的信息既包括疾病的诊疗信息,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伦理观、经济利益、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情感意志等[8]。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乏共鸣(沟通)应被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9]。它要求医务人员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愿望、实际经济情况,与家属进行认真的沟通,给患者或家属更多的决定权,以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医生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对基层医疗事故的防范处理、减低医疗纠纷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基层缺乏先进的仪器、优秀的人才,现有设施陈旧、检查手段落后,误诊、漏诊情况较多,更容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加强全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丰富医患沟通培训内容和形式,在诊疗过程中,耐心倾听以及与社区朋友建立友好关系,之后再谈论病情,有利于医患之间开展诊疗工作;接待患者时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交流,在诊疗过程中举止大方、手足轻柔,得到患者信任和尊重,对良好的医患沟通起着积极作用;应让医生换位思考,假如患者是你自己的亲戚、朋友,你该如何处理?避免用刺激性语言或难于理解的专业术语与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病情、身体状况、经济能力等)制定恰当的诊疗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使诊疗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2.3 掌握医学科学知识

全科医生是通科医生的升华,必须具备深厚、扎实、全面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还应该掌握社会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行为医学等知识,知识和技能重在广博,兼顾深度。临床技能是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体现[10]。在临床教学中,要传授和提高他们常见症状鉴别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辅助检查判读能力、医疗文件书写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常见疾病诊断处理能力、危重患者抢救能力。

病历是具有法律作用的医疗文书,书写病历是每位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病历是正确诊断疾病和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医疗质量的客观资料,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素材,是病人的健康档案,是国家制定预防保健制度和处理医疗纠纷、进行伤残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好病历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医生获得更多疾病的诊断线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先进的诊断仪器应用于诊断,临床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以前的一些疑难疾病,得以迅速诊断,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医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很多医生完全依赖诊断仪器检查,不重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导致临床思维能力下降,表现为临床思维片面化、表面化和简单化,往往会造成误诊、漏诊或浪费大量医学资源。比如,在一次查房中听诊一位患者心脏有杂音,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却正常。主任查房时认为该患者确实有心脏杂音,预约一位资深的超声科专家再次做超声检查,报告为房间隔缺损,后进行手术治疗予以证实。如果没有过硬的体格检查本领,不可能给该患者做心动超声,或仅依赖于检查结果,就会造成漏诊或误诊。另有一位患者,主诉“头疼、发热”,收到某科,行腰椎穿刺检查,排除颅内感染性疾病,转诊到另一科,进行了大量的检查,一直未确诊,后转诊我科,触诊时发现患者左侧锁骨上有一大枣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以上两个患者的诊断过程说明认真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对疾病诊断能提供重要线索,再有目的的进行相关检查,很多疾病就可以确诊。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

作为一名高水平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情况等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不能完全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治,因为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较多,如仪器性能、实验条件、试剂、医生的水平等,其中医生的水平影响最大。有一次上级医生让给某某患者行胸腔穿刺,我看了胸部正位片,胸水在左侧胸腔,但B超科医生定位在右侧,经过再一次确诊后才进行穿刺。如果不进行认真研究,有可能铸成大错。有一位重症患者,血液检查指标异常(实习医生做的检验),临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给病人做了相关处理,后检验科对标本进行复诊发现检查指标正常,庆幸的是未造成严重后果。

2.4 慢性病管理和预防宣教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之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健康宣教活动,使群众了解疾病的预防知识,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消除或减少患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促进人群健康,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全科医生是健康宣教的主要实施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健康宣教技能。好的全科医生,应熟悉本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建立并很好利用健康档案,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目的的进行健康宣教。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慢性病患者多、多病共存、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且很多人行动不便,大医院人满为患,因此,社区医院是老年患者的首选。全科医生为老年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及治疗,使老年人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要高质量完成这些工作,全科医生必须具备慢病管理及健康宣教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全科医生培养对我们来说是新鲜事物,如何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全科医生是新的挑战,我们愿不断努力,培养更多优秀全科医学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尽绵薄之力。

摘要:全科医生培养是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关系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构建医学人文素养,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慢性病管理和预防宣教能力,是全科医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全科医生,职业技能,分级诊疗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王波.人民网-人民日报[N].2015-05-28.

[2]蒋己兰,周启良,任四兰.论全科医生的职业教育与培养[J].中华全科医学,2008,6(22):2101-1102.

[3]王健.全科医疗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1):971-972.

[4]佚名.我国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4):524.

[5]李春芳.中国医改与全科医生制度建设[J].医院院长论坛,2013(3):6-11.

[6]李明,线福华,郭爱民.把握内涵加快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36-37.

[7]王星明,安园园.对医学生应注重医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6):109-110.

[8]闫广庆,刘国祥,黄国琼,等.试论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院管理论坛,2013,6(30):6-8.

[9]袁琳波,杜友爱.关于加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32-133.

医生职业道德 篇11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 是体现国家医疗公益性、公正性, 解决基本医疗问题, 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问题的核心。医生为“掌握医药卫生知识, 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是医院的最大资产;为医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是医院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探讨公立医院医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国内11个城市:沈阳、南京、南通、昆明、泰州、乌鲁木齐、海口、合肥、重庆、杭州、西宁, 80家公立医院。问卷共计发放450份, 回收434份, 回收率为96.44%, 有效问卷为432份, 有效率为96%。

公立医院医生职业生涯需求满足程度通过一份量表从目标需求满足程度、任务需求满足程度和挑战需求满足程度三个方面进行测量。量表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 (LikertScale) 方式, 其中第一个选项代表“完全不同意”, 最后一个选项代表“完全同意”, 由前往后逐步过渡, 按顺序从1到5予以赋值。

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1 个人背景变量

性别:女、男, 按“0-1”赋值;年龄:≤25岁、25~34岁、35~44岁、45~59岁、≥60岁, 按“0-4”赋值;婚姻:未婚、已婚、离异/丧偶, 按“0-2”赋值;最高学历:博士、硕士、本科、大专, 按“0-3”赋值;职称: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按“0-3”赋值;工作科室:大内科、大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其他, 按“0-6”赋值。

3.2 公立医院背景变量

医院级别: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其他, 按“0-4”赋值;医院类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按“0-1”赋值;医院病床数:100张以下、100-500张、500-1000张、1000张以上, 按“0-3”赋值;医院成立年限:10年以下、10-30年、30-60年、60年以上, 按“0-3”赋值。

3.3 背景变量对公立医院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性别、婚姻等十个背景变量作为自变量, 将职业生涯需求满足程度的三个构面作为因变量, 运用方差分析方法, 来确定背景变量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根据表1中的P值分析可以看出:职称对公立医院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除了职业生涯目标需求满足程度显著 (P=0.014<0.05) ;医院类型的影响除了职业生涯挑战需求满足程度显著 (P=0.037<0.05) ;医院规模带来的影响除任务需求满足程度 (P=0.028<0.05) 。其他因素对医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影响不显著。

4 医生职业发展管理建议

为更好的满足公立医院医生职业生涯需求、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 最终达到公立医院医生个人与医院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目的, 提出以下管理建议。

4.1 建立有效的职业发展培训

职业发展培训有助于医院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强创新思维的医疗人才, 提高医院的竞争力。职业发展培训应在了解医生的特征与需求的前提下, 将医院发展战略与医生的个人目标相结合, 通过培训将医生的个人成长与医院发展同步。另外, 医院要构建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定期针对医生开展培训课程, 同时加强职业指导, 达成职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

4.2 设置多条专业发展通道

医生在专业范围内的职业发展较窄, 因此需要拓展其专业发展通道。目前, 大多数公立医院都承担着一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 公立医院可以在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上设置多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 是医生的专业价值有更好地体现。根据公立医院承担的任务, 可以设置临床医疗型、教学型、科研型等三条专业发展通道。临床医疗型依旧采用现有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发展道路;教学型专业发展可以参照大学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发展方向;对于科研型可以向“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多方面能力均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生, 可以采用多通道发展方式。通过专业发展多通道的设置, 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医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的专业途径, 使其最大地发挥个人价值, 为公立医院服务。

4.3 增加职业发展通道的层级

国内大部分公立医院在医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采用初级、中级、副高级和高级的4级分类;在业务岗位上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4级职业发展层级。按照激励理论, 岗位上升的空间层级越多, 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性和动机就越强, 具有更好的激励作用。就医生的整个职业发展来说, 现有的职称评级跨越时间较长, 医生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建议增加医师职业职称的评定层级, 可分为8—10级, 平均4年可以评定一个层级。增加职称层级可以使医生在短期内获得职业成就, 从而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收集了国内432名公立医院医生的调研数据, 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 得出医生职称、医院类型和医院规模三个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差异的结论。针对结论提出医生职业发展管理建议。

关键词:个人与医院因素,公立医院医生,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艳平.软件企业研发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 2006.

[2]王勇.鸡西市人民医院医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式探析[D].黑龙江大学, 2011.

[3]门学博.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生涯管理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上一篇: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下一篇:信号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