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医生

2024-05-21

门诊医生(精选10篇)

门诊医生 篇1

门诊是医疗工作第一线, 门诊医生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健康和医院的声誉。在基层医院, 门诊医生不固定, 多为轮流坐诊, 各科室又多疏于门诊管理, 更增加了门诊管理的难度。为做好门诊管理, 本院门诊部自2013年6月份以来, 打破常规门诊管理科室打分制, 直接采用奖惩责任到人及科主任量化考核得分管理办法,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管理方法

打破常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实行奖惩责任到人。过去门诊医生管理, 门诊部是通过对科室量化考核打分, 各科室所得分数乘以门诊考核所占比例与科室绩效挂钩。由于各科室绩效不统一, 且每月绩效不一样, 同样的得分, 奖惩金额相差过大, 科室难以将奖惩责任到人, 导致门诊管理效果不佳。2013年6月份以来, 本院打破常规, 将门诊绩效考核量化打分管理办法, 改为直接金额奖惩, 如每迟到、早退、空岗一次扣X元 (根据违反劳动纪律时间长短给予不同的扣款) ;门诊处方抽查直接到个人, 根据各科室门诊医生多少每月抽查1~3人次, 每人抽查相同的份数, 合格率100%, 给予一定的奖励, 合格率低于X%, 扣X元 (根据不同的合格率, 给予不同的扣款) 。门诊病历、诊断证明书写、门诊医疗投诉等方面, 均采用金额奖惩办法, 每月将奖惩金额经分管院领导签字后, 直接报财务科。同时门诊部每月将科室奖惩原因明细, 通过院OA网发到各科室, 科室严格遵照绩效管理办法, 奖惩到人。

实行科主任门诊管理量化考核, 充分发挥科主任的管理作用。科室的管理, 离不开科主任的支持, 需要科主任去传达信息, 落实科室人员奖惩, 对科室存在的问题带领大家一同整改。为充分调动科主任的门诊管理积极性, 制定了科主任门诊管理量化考评细则, 每月根据门诊检查情况对科主任进行量化打分, 年底根据科主任门诊管理量化考核得分, 评出门诊管理优秀科主任,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见表1。

重视门诊日常督查, 严格落实专项检查。建立门诊日常巡查制度, 每天门诊工作人员对门诊医生劳动纪律进行督查, 同时将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 并做好登记。每周不定期检查门诊病历书写情况;每月由药学部人员随机抽取门诊处方进行检查;负责诊断证明盖章人员, 随时将诊断证明书写不规范情况做好登记。

定期总结反馈, 注重实效。每月将门诊检查情况汇总反馈到各科室, 每季度进行分析总结, 印制简报, 供大家相互借鉴学习。同时为增强实效, 每月组织召开门诊质量点评会, 对检查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反馈, 在点评会上, 有些问题直接点评到科室及个人, 特别对整改效果不佳的科室及个人, 提出严厉批评, 并且不定期请院领导亲自参加点评会, 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效果

增强了门诊医生的责任意识, 提高了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确保了门诊医疗安全。奖惩责任到人的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及落实, 增强了门诊医生的工作责任心和自律性, 使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由实施新绩效考核前65.71%, 提高到94.68%, 门诊处方合格率由87.19%, 提高到98.36%, 诊断证明书写合格率及患者身份识别落实率也明显提高, 医生上班迟到、早退、空岗现象基本杜绝, 医生服务意识及患者隐私保护执行意识增强, 使门诊医生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良好的工作习惯, 确保了门诊医疗安全, 提高了门诊患者满意度。

提高了科主任管理水平。科主任量化考核, 使科室门诊医生工作质量直接与科主任量化考核得分挂钩, 增强了科主任管理意识。科主任需加强门诊管理, 并将门诊部每次检查反馈问题, 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 并不断改进, 充分发挥了科主任门诊管理作用, 从而使科主任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摘要:本文介绍门诊医生管理的做法和体会, 通过奖惩责任到人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科主任门诊管理量化考核、门诊日常督查及专项检查、门诊质量点评等管理方法, 增强了门诊医生的责任意识, 提高了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确保了门诊医疗安全。

关键词:门诊医生,管理,分析

门诊医生 篇2

1、热情接待病员,文明行医,礼貌待患,耐心解答问题,一般病员按挂号顺序就诊,急症病员优先就诊。

2、对急、危重病员就诊要立即组织抢救,对不能确诊或疗效不显著应及时请示上一级医师会诊。因条件制约不能诊治者,应立即组织转往上一级医院。

3、院领导定期检查门诊医师的医疗质量。

4、科学、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病员负担。

5、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按时限要求,及时填写疫情报告卡并做好登记上报等工作。

二、门诊医生工作岗位要求

(一)对就诊人员应当热情接待,科学组织和指导分诊,以缩短候诊时间,对高热病员,危重病员及70岁以上老人应当优先安排门诊。

(二)根据医院的技术特长开设专科(病)门诊,组织有经验的医师参加门诊,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医师对首次来诊的病员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和进行必要的影像,实验等检查,作出诊断和处置,发现传染病人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需要转科诊治的病员,由首诊医师负责介绍,不需重新挂号。

(三)医院应有一名副院长分工负责门诊工作,各科室主任,主治医师应每月定期参加门诊。

(四)遇有疑难,重危伤病员或3次以上来诊尚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检诊或专科会诊,必要时报请门诊部主任或门诊各科医疗组长组织会诊。

(五)对待病员要关心,体贴,态度和蔼,各项检查要认真,并按统一格式书写好门诊病历,各科应定期检查总结门诊医疗质量。

(六)承办病员入院,出院,转院手续,掌握各科病员流动和床位使用情况,每日向医务科和医疗统计室报告。

(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感染,小儿科,内科应建立传染病诊室,做好疫情职业病报告。

(八)门诊应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对候诊人员宣传卫生防病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知识。

三、门诊医生岗位职责

1、接待病人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不怠慢病人,与病人的亲和力好,着装整洁、举止端庄,佩戴胸牌,按时上岗。

2、严格执行首问、首诊负责制,不准推诿病人。严格执行医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3、重视医疗安全,必要的签字和告知义务必须履行,防范并纠正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产生的苗头。

4、救治技术过硬,熟练掌握急救设备操作技术,对疑难、危重、复杂病例,下级医师必须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必要时进行科内、院内会诊。

5、医疗活动联系快捷、有效,科室之间、员工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互相补台,牢固树立团队精神。

6、执行传染病登记、报卡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院内感染规定,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7、认真做好病历记录,填写门诊日志工作,处方各种处臵单填写规范。

8、廉洁行医,拒收病人钱物,不开人情方和人情假条等,杜绝向病人推销药品或保健品。

四、门诊医助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做好开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接待病人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着装整洁,举止端庄,佩戴胸卡,按时上岗。

3.协助医生开各种单据。

4.准确了解患者用意,恰当引导,密切配合接诊医生,跟踪服务到位,加强与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

5.认真做好门诊电子病历记录。

6.诊室内地面无灰尘,桌面整洁干净,抽屉内无杂物。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

门诊医生 篇3

有的孩子呼吸道反复感染,经常感冒、发热、咳嗽,这难道是孩子的体质天生就弱吗?我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导致孩子反复感染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最爱孩子的家人。家人身上的疾病,是孩子反复生病的固定感染源。有的家长长期患有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由于时间太长,症状也不是很明显,自己已经习以为常,也没有去治。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使孩子感染。

很多老人有慢性气管炎,而且反复发作。这时候,老人的气管就是耐药细菌的培养基地。当老人咳嗽得很厉害,吐黄痰或浓痰的时候,就说明老人的体内已经复制和培养了大批细菌。如果老人和孩子一起生活,细菌随同痰液扩散出来,就会感染孩子。有些老人不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去看望老人的时候也会被感染。如果家里有这样的老人,要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治疗,同时让孩子多喝水,经常给孩子冲洗鼻子,避免孩子被感染。

有些父母的鼻子不好,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鼻子经常堵,睡觉打呼噜。这些父母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疾病,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鼻子有问题。如果早上起来反复清嗓子,说明患了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因为鼻炎、鼻窦炎导致鼻涕流进嗓子造成的,治好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就会好转。另外,如果父母感觉口腔经常发干发黏,早上起床后嘴里有异味,这也是鼻炎、咽炎的表现,要及时治疗。否则,就很容易感染孩子

反复生病可能是过敏体质惹的祸

感冒发烧,是孩子的常见病。正常体质的孩子一年感冒发烧的次数一般不超过5次。孩子频繁感冒发烧,除了先天发育缺陷外,很可能是过敏体质导致的。因为过敏体质的孩子,鼻子特别敏感,受到过敏原的刺激,鼻腔就会出现鼻涕,而鼻涕是细菌和病毒生长繁殖的沃土。这些细菌和病毒在孩子的身体里达到一定的数量,孩子就会生病。

我在门诊中经常接触到过敏体质的孩子,他们与正常体质的孩子一样,也表现为发热、流鼻涕、咳嗽、扁桃体发炎等症状,但他们生病的主要诱因是过敏。如果医生只是对症治疗,不分析孩子的病史,就会诊断为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感冒。家长如果不知道孩子反复感冒是因为过敏导致的,没有发现导致孩子过敏的过敏原,不去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去控制孩子的过敏症状,即使再精心护理,孩子仍然

会生病。

说到过敏,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碰到过敏现象。但是,过敏和过敏体质虽然关系密切,但还是有区别的。有过敏症状的孩子不一定是过敏体质;过敏体质的孩子不一定有过敏症状。

首先,过敏体质和遗传有关。一般来说,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是过敏体质,孩子很可能也是过敏体质。父母的过敏症状越明显,孩子出现过敏症状的时间也越早。其次,过敏体质和环境有关。环境中的过敏因素越多,孩子出现的过敏症状就越明显,时间也越早。

常见的过敏原主要有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包括尘埃、尘螨、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絮等,多引起过敏症状常年性发作;植物花粉引起的过敏症状,多为季节性发作。食入性过敏原包括各种蛋白、坚果和多汁的水果。环境中过敏原含量越少,越不容易引起过敏,很多孩子过敏是因为长时间受到过敏原的反复刺激。另外,冷热变化也可能引发过敏。

目前过敏体质的孩子越来越多,这可能与环境的恶化有关。有的父母草木皆兵,孩子出现一点过敏症状,就断定孩子是过敏体质,于是忧心忡忡;也有的父母,孩子明明是过敏体质引起的损伤性表现,却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而盲目地带着孩子奔波于各家医院,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孩子的身体却越来越差。

菲菲就是一个典型的过敏体质的孩子,可她的父母一直不知道孩子是过敏体质。直到有一次无意间来到我的诊室看病,我才告诉她的父母,孩子是过敏体质。这时候菲菲已经出现了喘息的症状。菲菲出生后3天就开始频繁打嗝、吐奶、腹泻。1个月后,经常流泪,父母带孩子去儿童医院,也没有查出是什么原因。3个月后,孩子晚上睡觉不踏实,翻来滚去的,还特别爱出汗。2岁以后,菲菲反复感冒,每年有12次以上,还经常发烧,大多数医生都诊断为普通感冒。偶尔有医生怀疑是过敏,做了过敏原和心电图的检查,可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并没有诊断孩子是过敏体质,医生还是按普通感冒给孩子治疗。3岁以后,菲菲上了幼儿园,感冒就更频繁了,几乎每周都要去医院,有一次还患上了喘息性支气管炎。

抗菌素不是用得越少越好

孩子生病了,医生给孩子开了抗菌素,可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吃了抗菌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就不给孩子吃。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却是不正确的。

细菌感染孩子后,如果您不让孩子吃抗菌素,孩子就要单枪匹马地与细菌作战。孩子的“兵工厂”主要是扁桃体、腺样体和肠道淋巴系统,为了提高战斗力,这些工厂就要扩编,也就是代偿性增大。医生在检查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扁桃体肿大,孩子肚子疼(肠系膜淋巴结炎)。如果这些器官经常代偿性增大,就会形成慢性扁桃体炎和腺样体增生,孩子睡觉会打呼噜,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如果家长及时给孩子吃抗菌素,孩子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给孩子吃抗菌素?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给孩子吃抗菌素?什么情况下给孩子吃抗菌素会导致细菌耐药呢?

抗菌素是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能杀灭或抑制细菌。很多媒体经常说医生滥用抗菌素,这导致很多病人连合理的抗菌素都不敢使用了。

现在大医院的儿科都比较正规,一般的感冒发烧也需要检查血常规,如果检查结果证明孩子是细菌感染,这时候使用抗菌素就是正确的,不使用才是错误的。滥用抗菌素主要指不做检查或者凭经验使用。

儿科主要使用青霉素类或者头孢类抗菌素,这些抗菌素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一代头孢主要的副作用是肾毒性,三代头孢的副作用已经很小了。相对于疾病对人体的损伤,抗菌素的副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门诊医生工作站之我见 篇4

1 门诊工作的流程

主要包括:1、病人到医院后在导医台填写患者信息卡。2、在挂号窗口进行办理就诊卡。3、在就诊卡上存入预交金, 打印预交金凭据, 作为结账打印发票的凭据。4、患者持就诊卡可以自行去找医生看病, 5、医生使用工作站平台接诊, 完成简单的门诊病历, 然后根据情况开出化验/检验申请单并签字确认。6、患者到采血处打印化验条码, 进行采血。7、患者到检查科室, 如影像、B超等, 工作人员首先刷取就诊卡进行计价, 然后根据医生打印签字的检查做检查。8、患者回到诊室, 医生根据检查、检验等物理辅助检查报告, 或者在工作站中查看患者是否有过往病历或检查, 如果有, 可以用过去检查/检验的结果做对比, 给患者开药或者提出治疗方案, 一个循环下来, 患者的门诊信息完整地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

2 门诊医生工作站特点及基本功能

2.1 病历。

门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询问, 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初诊病史、家庭史以及过敏史等信息直接输入门诊病历录入, 对于复诊病人, 医生可以直接调阅病人历次就诊的记录以及检查、检验结果, 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为准确和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避免由于患者忘记携带或者遗失门诊病历而造成的就诊信息缺失。

2.2 电子处方。

是门诊医生工作站重要功能, 门诊医生工作站为处方录入提供了多种方式, 例如可以逐条录入, 进行选择药品的厂家和剂量。也可选择调用模板方式录入, 进行快速操作, 保存处方后就看到预交金已减少, 或者在预交金不足的情况下, 也可以打印处方, 在处方的下面有温馨提示:到交费处进行交费后, 到取药窗口进行取药。如果患者对开出的处方不接受, 或者药品不足时, 医生可以立即修改处方。

2.3 检验。

医生通过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具检验申请单, 申请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传送至相应科室, 例如在采血处, 患者只出具就诊卡即可打印化验条码, 进行抽备, 这们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在体检人多时将血液混淆。在完成检验项目后, 医生可以及时浏览检验内容。此外, 门诊医生工作站还具有查询检验及住院检验的结果功能, 便于医生准确、快速地做出判断。

2.4 检查。

医生通过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具检查申请单, 并打印申请单, 查看就诊卡的预交金额是足够做检查, 如果够, 医生可以告诉患者直接去做检查, 如果不足, 则可以告诉患者去交费费后直接去做检查, 避免患者来回奔跑。检查科室通过医生打印的申请单, 对就诊卡进行计价, 然后完成相应的检查项目并出具报告, 门诊医生可以实时浏览报告。门诊医生工作站与科室间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共享, 极大的缩短了手工模式下所需的时间, 提高了治疗效率。

门诊医生工作站提供了历次报告的查询功能, 为医生进一步准确、直观、有价值的参考。并节省了患者等待医生手工查找报告的时间, 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门诊医生工作站有效促进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具有门诊挂号统计功能, 能清楚明了的看到每个医生的每月的药品、检查、检验、治疗费用。真正消除了门诊“三长一短”现象 (挂号排除时间长、看病等侯时间长、取药排除时间长, 医生问诊时间短) 。为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疗保险白日提供强有力保障, 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初雷实施门诊医生工作站与优化门诊流程的思考[J]中华现代医学管理杂志, 2004, (6) :377.

[2]仲哓伟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功能及实施效果[J]现代医院.2008, 8 (10) :145-146

门诊医生工作职责 篇5

2、负责建立和完善学院培训模式、体系、制度和流程。

3、负责课程建设

学院院长岗位职责默认。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和实际需要,制定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做好学科调整,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组织力量开展学科研究和合作开发。

4、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并合理使用人才,加强教职工的教育和管理,并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5、负责主持教材编订工作。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实现 篇6

改善和提高诊疗质量是医疗卫生的永恒追求, 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医院信息化建设对推进医院质量管理、建立有效质控方法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起到重要作用[1]。2009年4月,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的意见》公布, 首次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支柱之一。该意见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门诊医生工作站及电子病历的出现正是信息技术与医疗领域结合的产物, 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2]。2010年, 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 》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相关规范标准, 为医院更好应用和建设电子病历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电子病历的建立, 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检验系统LIS和图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无缝集成, 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库, 共享临床与医技资源, 可实时访问患者信息。

21世纪初, 国外医院已开始信息化建设, 至今已全面普及。美国是医疗信息化的起源地, 早在2004年已有20%的美国医院完成了电子病历系统的改造。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 (HIMSS) 是美国医学信息学界的重要学术组织, 其电子病历应用模型在电子病历基本概念、电子病历发展方向和电子病历应用评价方式三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方法, 对促进电子病历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3]。另一方面,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对电子病历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将大型医疗设备加入到信息化研发中, 将PACS等大批医疗信息系统软件投入市场。并在2000年以后, 开始探索国家层面的卫生信息共享规划。由此可见, 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在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走在前沿, 并逐渐成熟。当然这些离不开政府对医疗信息化的重视投入及保险体制与医疗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4]。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儿科医院, 拥有一流的楼宇自动化设备和完善的医疗保障设施, 担负着上海和全国各地患儿及来华外籍人士子女的医疗工作。近年来, 随着医院整体业务量持续增长, 门诊量也迅猛增长, 日均门诊量达4500, 高峰期达6000人次以上。两孩政策的开放、儿科医生的短缺、部分地段医院及三甲医院取消儿科使得儿科看病难问题凸显。由于儿科医院的特殊性, 一个患儿两位家长的就诊模式使得原本狭小的诊室更加拥挤不堪。所以一套能够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 提高患者就诊效率的门诊工作站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医学中心的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1 设计与实现

目前我院门诊医生工作站和住院医生工作站已经初步建立, 在门诊方面实现了医生处方录入, 电子申请和门诊预约等功能。但门诊量的迅猛增长, 难以满足门诊医生的工作需求。医院在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以门诊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门急诊诊疗平台, 从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和医保监管, 实现医院电子病历分级评审的目标。

我院的门诊医生工作站需要实现门急诊电子病历书写、电子处方的在线录入和检验检查等电子申请单的流程管理, 还需实现病人历次门诊住院信息的查询、用药咨询和合理用药等功能。在实现结构化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建设中, 包含门诊医生工作站业务流程的优化。其内容包括系统自动升级、门诊处方点评完整流程管理、门急诊危急值全程监控、会诊管理、手术申请、ICD10标准化应用和入院申请单电子化流程管理。

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以C#为主要开发语言。该系统的数据库采用MSSQLServer。系统数据采用集中模式, 所有终端总体采用实时在线的方式, 实时提取、存储数据。该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安全性设置, 保证系统稳定及HIS数据安全, 不允许将数据库直接通过公网访问。系统实行三层架构, 独立应用服务器。

门诊医生工作站主要包括门诊电子病历、门诊管理和系统管理三大功能模块。如图1。

1.1 门诊电子病历

门诊电子病历内容包含病历信息、电子处方、电子申请、住院预约和会诊申请功能, 整合HIS、PACS、RIS临床数据, 实现病人病历电子化记录, 临床医技信息共享。门诊医生使用门诊医生工作站工作流程图如图2。

(1) 病历信息。医生在该部分可以直接录入或通过调用相应模板录入病人的就诊信息, 存入数据库中, 方便日后调阅病人历次完整就诊记录。如图3。病历模板实现自定义最小数据元, 支持维护多份病历格式, 满足结构化病历要求, 对于日后科研统计产生有效数据;病历信息部分支持选择值、勾选值方式录入, 也可对病历显示内容做相应控制;医生开具的处方、医技申请和病人检验检查报告摒弃老系统复制粘贴引用的操作繁琐性, 实现自动引入病历信息中, 形成一份完整的病人电子病历;医生在完成电子病历信息输入后, 无需手写病历, 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打印位置及打印内容。该部分支持病历续打功能和集中打印功能。

(2) 电子处方。医生在电子处方界面输入病人用药信息, 如图4。新系统实现中西药的输入码定位输入, 可依据剂量、频次、天数自动生成数量, 同时仍支持处方单打印及处方单打印格式自定义功能;实现规范录入输液处方的功能;支持病人历史处方、个人处方模板浏览调用, 并且控制调用处方只能调用自己开具的处方;增加常规用药处方的控制与维护包括单处方药品数目, 药品金额维护与控制, 单次就诊药品数目, 同时对于药物过敏反应的提示与禁止控制更为精准, 提高用药安全性;增加对高危药品使用自动提醒与控制功能;增加各类自动学习知识库包括常用诊断、常用药品、常用申请等, 支持使用医疗知识库对处方信息进行合理性判断;支持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存储, 为后期处方点评及统计查询提供基础数据源。

(3) 电子申请。医生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中可以完成检查申请、检验申请、治疗申请和手术申请, 无需再手写申请单。现阶段B超、放射、胃镜和病理等检查科室均采用电子申请, 但一次无法开多个申请, 功能没有集中管理, 退费流程较为繁琐, 需要手工退费;基础数据没有统一维护界面。新的门诊医生工作站检查科室采用集中申请界面, 退费流程实现电子化确认, 提供独立维护界面, 分配到相应科室, 并支持检查项目和收费项目分开维护。雾化室、针灸室等治疗科室均采用手工单, 由收费处录入, 无法统计相关工作量, 并且退费流程繁琐且人工控制, 新系统采用统一的治疗申请, 申请项目打包发送, 收费处直接刷卡收费, 同时流程中增加治疗确认环节, 登记每次治疗记录, 便于工作量统计、退费控制、病历治疗明细查询等。检验检查及治疗申请的电子化, 方便医生实时了解病人检查进程状态, 并且能够及时对各类检查化验报告单进行调阅, 给出治疗计划。原系统中, 手术申请采用手工单方式, 新系统门诊手术采用电子单, 医生在手术申请界面可录入手术编码, 方便申康数据规范化上传。手术申请的电子化同时也方便手术排班管理。

(4) 住院预约。门诊医生可在接诊过程中对必须入院治疗的病人及时进行住院预约申请, 界面如图5。原系统中需要医生开手工的住院单, 无法定位到病区床号, 难以合理安排病人住院时间。新系统实现住院预约登记申请, 与住院入院登记系统对接, 无需多次输入病人基本信息, 诊断信息 (ICD10编码) 。门诊医生在看诊期间对有住院需求病人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等级合理预约分配入院病区, 床位, 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5) 会诊申请。门诊医生在无法明确病人诊断时, 可以申请会诊, 界面如图6。原系统中医生申请会诊后, 在接诊医生处没有提醒功能, 会诊医生无法及时接收会诊申请信息, 延长患者等候时间。新系统改进后, 实现会诊信息全院共享, 同时在会诊申请提交时可以指定到相应科室, 申请内容包含当前申请医生、病人基本信息、诊断、会诊意见等, 接诊医生处会自动弹出会诊病人申请的提示信息。新系统增加了会诊的统计工作报表。

1.2 门诊管理

门诊管理内容包含门办管理和病历查阅两部分。

(1) 门办管理。该部分主要用于门办工作人员对医生信息进行维护和相关临床数据统计查询。其中医生维护信息内容包括医生图章号、职称、处方权、精麻处方权、手术主刀权和麻醉权的维护。临床数据统计查询包括门诊处方统计、挂号统计、费用统计、会诊工作量统计、医生工作量查询和挂号信息查询等。

(2) 病历查阅。该部分主要用于门办工作人员对病人历次就诊记录进行查阅。能够根据病人门诊号、就诊科室、接诊医生、就诊日期和病历名称进行查阅。该功能也为门诊电子病历集中打印奠定基础。医院在指定位置安排专门人员登录系统, 分配查阅和打印病历的权限, 对就诊病人病历进行打印, 有效提高医生接诊效率和缓解了诊室空间拥挤的问题。

1.3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内容包含用户权限设置、系统相关数据字典库维护、系统全院及单机配置信息。具体功能如下:

(1) 权限设置。该部分根据用户功能属性将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门办管理人员、药剂科管理人员、医务科管理人员、普通医师、门诊护士、医技科室人员, 按角色分配相应权限。系统管理员可对医生出诊系统所有功能进行操作部署, 安排角色定义及分配权限;门办管理人员可对门急诊医生进行审核、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药剂科管理人员的权限是门急诊医生精麻药品使用权限审核、皮试药品清单维护、处方点评规则库维护、抗菌药物清单维护、处方点评相关报表维护;医务科管理人员权限是门诊医生处方权审核;普通医师的权限设置是查阅病人, 书写病历、医技申请, 申请会诊, 个人工作量统计等功能。门诊护士权限是会诊病人登记处理, 输液皮试结果登记。医技科室人员权限是医技项目维护、治疗确认、统计相关报表。

(2) 字典维护。字典维护内容包括科室信息字典、门诊定义字典、过敏信息字典、记账项目字典、医嘱频次字典、医嘱途径字典、诊断代码字典等。这些字典支持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

(3) 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内容包括全院配置、单机配置、日志管理。全院配置针对程序各个功能模块是否启用设置参数值。通过更改参数值控制全院所有客户端程序特定功能模块的启用与否。单机配置记录客户端所在机器的IP地址、机器名。在系统管理员界面可以准确定位到该客户端程序, 针对该客户端单独设置, 如药房设置。默认配置药房为门诊药房和输液药房, 由于我院特殊性, 另设置了血液药房, 所以在血液门诊就需要使用单机配置功能, 将药房设置为血液药房。日志管理提供系统操作日志的设置和查询功能, 提高系统安全性。

2 结语

实施电子病历,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是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目标的重要举措。该系统的实施对于推动医疗服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5,6,7]。我院自2014年11月在全院实施以“门诊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以来, 首先在促进医院现代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管理者通过系统中诊疗数据分析, 合理规划门诊工作流程, 提升了门诊工作效率。其次, 在应用门诊医生工作站以后, 医生填写病历, 开具处方及检验检查申请均可以从结构化病历模板中导入, 病历内容短缺, 随意书写病史、病历涂改等现象得到显著改善。缩短了医生病历书写时间, 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 为患者提供了快捷的医疗服务,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另外, 门诊电子病历的实施促进了医学科研水平的提升。门诊医生工作站内存储的病人信息为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和医院的科研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病历资源和数据信息, 对科研工作起到了助力作用。目前门诊医生工作站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 例如各大医院之间病人病历信息无法共享问题, 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权等[8]。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9]。以“门诊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门诊医生工作站有良好的前景, 是我院医疗信息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梁铭会.基于医疗信息化的医疗质量评价现状与建议[J].中国医院.2014 (2) :1-3.

[2]李宝珍.电子病案是卫生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综述) [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 (1) :10-12.

[3]袁浩, 姜明.HIMSS电子病历应用模型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 34 (4) :7-11.

[4]凌红, 陈龙.发达国家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研究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4, 34 (6) :78-80.

[5]崔泳.2010中国大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状况调研报告[J].中国信息界 (e医疗) .2011 (2) :25-34.

[6]仲晓伟.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功能及实施效果[J].现代医院.2008, 8 (10) :145-146.

[7]陶箐, 金新政.利用门诊医生工作站提升医疗服务水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 19 (4) :17-18.

[8]朱学宁, 黄粟, 李福兴, 丘玛丽.电子病历系统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5) :192-192.

门诊医生 篇7

医生工作负荷是合理组织医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2],是经济核算、控制成本的重要参考[3],是制定医务人员薪酬激励机制的重要标准。医生标准工作负荷也是卫生事业规划中卫生人力需求测算所必需的重要指标[4],该指标在当前的各类统计资料中尚未有统计(《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仅有将门诊和住院服务统算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数”指标)。另外,门诊医生工作负荷与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密切相关,对门诊医生工作负荷的研究也是侧面了解“看病难”问题。

以往的医生工作负荷相关研究有两类:一是与放射科医技人员健康相关的实验研究[5],二是与医生工作满意度相关的调查研究[6]。基于门诊患者数据库的研究目前为空白领域,本研究在定量研究门诊医师工作负荷问题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研究在分析门诊患者数据库和门诊医生意向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探讨门诊医生的标准工作负荷,然后研究门诊医生超负荷工作现状,最后通过研究特定时间段、特定科室的门诊医生工作负荷情况,来了解“看病难”问题的实质。

1.2 资料来源与分析

研究选取上海市某区作为样本区,该区为上海市城乡结合部,考虑到上海市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故未纳入该区的三级医院,仅选取了3家一级和2家二级医院作为研究对象,以尽量体现样本的代表性。

数据资料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该区卫生局信息科获取5家医院2008年全年门诊患者数据库,导出字段包含:门诊卡号、流水号、年龄、挂号日期、挂号时间、医生工号、病人最终付费时间等;二是在5家医院开展的门诊医生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医生工号、工作负荷意向、每患者诊疗服务时间等。

问卷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门诊患者数据采用SAS 9.1.3软件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预处理说明:(1)去除夜门诊。研究中门诊医生工作负荷特指白天门诊,故选取就诊时间段在7∶30~16∶30(该区一级医院的白天门诊时间)间的门诊记录;(2)以半天为最小单位时间。考虑医院中存在部分门诊医生兼管住院床位而仅出诊半天的现象,故以半天为最小单位时间计算门诊医生平均工作负荷。

2结果与分析

2.1 门诊医生标准工作负荷

门诊医生一天到底应该承担多少的诊疗人次数才算合理?若要严格界定这个标准,需要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数、居民两周患病率、慢性病发病率、卫生人员数量等指标,以及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居民收入、医疗保障等诸多因素,测算相当复杂。本研究采取一个捷径:取当前门诊医生工作负荷实际值与其意向值的折中值(平均值)。

2.1.1 门诊医生工作负荷实际值。

由样本区门诊患者数据库来统计当前门诊医生工作负荷实际值。现实中由于季节变化、节日安排,尤其是医保结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年中门诊病人流量分布差别较大,因此,按月份统计5家医院每个门诊医生每半天平均承担的诊疗人次数。

从5家医院的总体情况来看,各月份每个门诊医生每半天承担的诊疗人次数介于7~10人次之间;其中,2月份最高,原因有二:一是2月份为春节放假;二是临近3月份的医保结算月。从一级、二级医院分别来看,一级医院门诊医生每半天承担的诊疗人次数介于9~12人次之间,二级医院为6~10人次之间;前者高于后者,原因可能是:一级医院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简易省时,如慢性病病人每周一次的门诊取药;二级医院承担部分疑难杂症,相对复杂耗时。

2.1.2 门诊医生工作负荷意向值。

统计门诊医生对“您觉得一天看多少位病人是比较合适的(严格按照诊疗规范,经常接触的门诊病人病情,而且在精力允许正常范围之内)”问题的回答:一级医院门诊医生每天承担诊疗人次数的意向平均值为29.8,二级医院为27.7;换算到半天的意向值介于14~15人次之间。

综上,计算门诊医生工作负荷实际值[7]与意向值[14,15]的折中值为[10.5,12.5],换算到门诊医生每天承担诊疗人次数即为[21,25],研究认为该值即为当前门诊医生标准工作负荷。

2.2 门诊医生超负荷工作情况

研究将门诊医生超负荷工作日比例作为反映门诊医生超负荷工作的指标。对于超负荷工作的界定如下:如果特定医生在特定半天中接诊的病人数量大于他所认为能够承担的最大接诊病人数量,则认为该医生在这个半天中的工作量超负荷。其中,特定医生在特定半天中接诊的病人数量信息来自于门诊患者数据库,某医生认为其能够承担的最大接诊病人数量来自于门诊医生在问卷调查中对“您觉得一天最多能看多少个门诊病人(病人就诊‘扎堆’,门诊任务繁重时)”问题回答的统计,两个数据库通过“医生工号”字段联接。

该指标计算过程是:将2008年365天分为730个半天,统计所有医生在各自730个半天中超负荷工作的半天数,计算总和作为分子;将所有医生在730个半天中的从事门诊工作的半天数总和作为分母;该比例即为门诊医生超负荷工作日比例。

统计结果显示,5家医院门诊医生总体上每年有24.03%的工作日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其中,一级医院相对更高(28.44%),二级医院相对较低(22.02%)。

2.3 门诊医生工作负荷与“看病难”问题

“看病难”内涵较多,有因费用高而看病难的,有看专家门诊难的,有因住院排队而看病难的等等;本研究从门诊医生工作负荷角度,聚焦于人民群众“看门诊难”的问题进行探讨。

门诊医生工作负荷高的同时,也意味着人民群众到门诊排队时间的延长,从而出现看病难问题。从上文数据来看,门诊医生平均工作负荷并不高,大多数月份门诊医生实际工作负荷低于标准工作负荷,更低于其意向最大负荷。之所以医生在问卷调查中会反映工作负荷高,病人会抱怨看病难,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病人就诊时间的分布不均匀,存在着聚集性。

首先,这种聚集性表现在月份上的聚集。分析显示,2月份门诊医生工作负荷最高达到了每半天平均接诊10人的水平,约为其他月份的1.31倍。

其次,这种聚集性表现在一周中周一集中就诊。分析2月份中门诊医生工作负荷最大周的数据发现,周一门诊病人数显著较多:二级医院周一门诊医生半天平均接诊病人17.6人,比最低的周五高出49%。一级医院周一门诊医生半天平均接诊病人14.4人,比最低的周三高出212%。

再次,这种聚集性表现在一天中门诊病人对特定时间段的偏好。5家医院各自情况均类似:上午9点到11点和下午1点到2点病人流量最大。

另外,这种聚集性还表现在对特定医生和特定专业科室医生的聚集。例如:一家二级医院最忙的一天中,部分科室的医生半小时接诊病人数量最高的达到了12人;一家一级医院最忙的一天中,部分科室的医生半小时接诊病人数量最高的达到了24人。但上述医院中,部分医生特别忙的同时,也有部分医生半小时接诊病人数量只有1或2人。

综上,病人门诊就诊中表现出来的对特定时段、特定医生的“扎堆儿”现象,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医院管理活动提出了挑战,例如:如何更科学地安排医生出诊与轮休,如何开展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等。

3讨论与建议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数据库和开展问卷意向调查的方法,定量研究了门诊医生工作负荷的问题。界定了当前门诊医生标准工作负荷应该为21~25人次/d,并得出了门诊医生每年约有1/4的工作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的结论;最后从病人门诊就诊中存在聚集性的角度,分析了“看病难”问题。

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定量研究医生工作负荷的尝试,对于样本选用、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等仍需进一步思考与完善。例如:关于门诊医生标准工作负荷。研究提出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我国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卫生人才总量不足问题缓解的同时,也将降低门诊医生的工作负荷;另外,我国各地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该标准不一定适用。研究更多地是希望提供一种核算方法,同时尽量考虑了样本的可代表性以期可以直接被采用。

研究下一步将探讨医生工作负荷指标在医院管理活动、卫生事业规划、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政策[7]等方面的应用。

摘要:目的:界定当前门诊医生标准工作负荷,明确门诊医生工作负荷现状,了解“看病难”的实质性问题。方法:分析门诊患者数据库,门诊医生问卷调查。结果:(1)当前门诊医生标准工作负荷应为21~25人次/d;(2)门诊医生每年大约有25%的工作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3)“看病难”问题实质上与百姓看门诊“扎堆儿”现象有关。结论:医院管理活动中应根据病人流量科学安排门诊医生上岗与轮休,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医生、病人综合满意度,缓解“看病难”问题。

关键词:门诊医生,工作负荷,看病难

参考文献

[1]吴新淮,吕芳,李珍红,等.放射科工作流程重组期间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的实验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0,31(9):60-62.

[2]吴秀云,朱亚南,孙宏伟,等.医生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及人力配置认知意向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3-24.

[3]胡德奎.工作负荷指数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1,989,9(12):38-42.

[4]饶克勤,陈育德.我国及不同类型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标准测算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7,16(11):18-21.

[5]M.Bhargavan,A.H.Kaye,H.P.Forman,et al.Workload of ra-diologists in United States in 2006-2007 and trends since 1991-1992[J].Int J Med Radiol,2009,32(5):498.

[6]吴秀云,李伟,李秀艳.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工作负荷与压力自我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B):17-22.

门诊医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现况研究, 对郴州市城区57家诊所、10家医务室、22家门诊部、15家卫生室进行了调查。其中, 营利性医疗机构61家,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43家;调查医生105名, 其中, 男性48名, 女性57名;执业医师99名, 执业助理医师6名;初级职称46名, 中级职称44名, 高级职称8名, 无职称7名;内科76名, 妇产科17名, 中西医结合5名, 其他7名。

1.2 方法

随机抽取每位医生开具的30张处方, 调查其处方书写及用药情况, 按照卫生部2007年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对每张处方进行评判。剔除纯中药处方11张, 实际调查处方3139张。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样本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数据的比较依据资料的性质, 采用方差分析。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处方开具

3 139张处方中按照卫生部统一规定的处方标准和处方书写规则开具的处方为49张, 合格率为1.56%。各项目的合格率见表1。

2.2 处方用药

调查57家诊所处方1 708张、10家医务室处方296张、22家门诊部处方685张、15家卫生室处方450张, 每张处方最少用药1种, 最多用药14种, 平均用药4.09种。单张处方用药超过5种的处方占20.2%。不同医疗机构用药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6.88, P<0.01) 。92.3%的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 其中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五联的使用率分别为37.7%、42.2%、10.7%、1.2%及0.4%, 抗菌药平均使用种数为1.61, 不同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2.418, P<0.001) 。见表2。

2.3 注射剂使用

3 139张处方共开具药品12 835种。其中, 注射剂10966种, 注射剂占处方用药的比例为85.4%。不同医疗机构注射剂使用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060, P<0.001) 。见表3。

3 讨论

处方是医疗服务中医生为患者开具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处方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是否安全有效。同时, 处方也体现了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1]。为规范处方开具, 促进患者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卫生部于2007年发布了新的《处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并从当年5月1日起施行。从本次调查来看, 处方书写的合格率只有1.56%, 与曹学松、欧阳波[2]等在一家医疗机构所做的调查差距较大, 表明绝大多数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并未按照《办法》规定开具处方。主要表现在处方格式不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患者性别、年龄及门诊号等前记内容填写不完整, 未注明临床诊断, 不使用中文通用名称开具药品, 处方空白处未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等。多数医师对处方书写缺乏规范培训, 对处方的重要性及《办法》的法律地位认识不足, 依旧凭经验和习惯开具处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的全行业监督管理, 组织医师进行专门培训, 严格落实《处方管理办法》, 以实施《办法》为契机, 全面提高医疗机构的处方管理水平, 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在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运用得法, 能够治疗疾病, 恢复健康。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相对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一是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是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大, 有时会带来严重的, 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统计资料表明, 同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 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使用0~5种,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 使用10~15种, 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8%[3]。

本次调查发现, 社会医疗机构每张处方平均用药4.09种, 基本符合《办法》规定。但超过《办法》规定单张用药品种上限的处方占调查总数的20.2%, 最多一张处方用药14种。表明滥用药物的情况还在部分医疗机构中存在。另外,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随意使用抗菌药物也极为普遍,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占调查总数的92.3%, 多达54.5%的处方联合运用了抗菌药物;过度采用静脉滴注治疗患者, 注射剂占处方用药的比例为85.59%。

这些药品使用的不安全行为极大地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建议加强对医生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教育, 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 应该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医生应严格掌握药物指征, 一定要对症下药, 并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剂型与给药途径, 纠正“逢病打点滴”的错误方法, 切忌滥用药物, 真正做到安全、合理及有效用药, 使患者在最小的风险下, 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

摘要:目的 了解社会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处方开具情况, 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 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郴州市城区104家社会医疗机构105名门诊医生开具的3139张处方, 调查其处方书写及用药情况。结果 社会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处方书写合格率为1.56%;每张处方平均用药4.09种, 单张处方用药超过5种的处方占20.2%;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2.3%;注射剂占处方用药的比例为85.4%。结论 社会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处方书写和用药存在较多问题, 应加强监督管理, 及时纠正不合理行为, 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处方,药品,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CAO XS.Unqualified prescriptions analysis[J].China Medical Herald, 2007, 4 (8) :116.Chinese

[2]OUYANG B, JIANG HX.Quality analysis on handwriting and drug use of 4590 prescriptions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J].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15 (1) :185-186.Chinese

门诊医生 篇9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某区2005—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中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保”)门诊医保费用结算数据的分析,探讨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下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可行性。

1 资料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2011年某区城保门诊医保费用结算数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5—2011年该区12家社区门诊就诊的城保病人。根据社区门诊城保病人连续就诊情况的不同,本文将其分为两类,即“老病人”和“新病人”。老病人是指2005—2011年连续7年在该区同一家社区就诊的病人,其余门诊病人为“新病人”。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新、老病人的门诊结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情况

12家社区门诊城镇居民医保病人医保结算总费用由2005年的23 105.00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40 772.5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65%;就诊总人数由108.62万人上升至172.7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7.00%;就诊总人次数由217.40万人次上升至402.2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12.15%(表1)。由此可见,社区城保病人6年门诊人次数的增长率高于门诊费用和就诊人数的增长率。

社区门诊医保费用结构显示,药费占总费用的比例高达79.43%,其次是检查治疗费,占比为13.87%。

3.2 老病人门诊费用情况

2005—2011年社区老病人共计307279人,平均占年门诊城保总人数的21.98%。

7年来老病人年就诊人次数基本稳定,波动范围在10.00%以内。老病人年人均就诊次数>6次,平均为7.84次。受2007年出台的社区免挂号费政策影响,2007年后社区老病人年人均就诊次数有明显上升。

2005—2011年门诊费用结算数据显示,12家社区老病人年医保结算费用占比平均高达73.17%,因此可以看出,老病人是社区医保基金使用的主要人群(图1)。

此外,老病人的人均费用平均每年为742.28元,人均费用年增长率保持在8.00%以内,平均年增长率为2.27%,表明老病人年人均费用相对稳定。从费用结构看,老病人的药费在其结算费用中占居第一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药费占比平均高达93.02%。

3.3 新病人费用情况

2005—2011年12家社区新病人数总计7 934 325人,平均占年门诊城保总人数的78.02%,但新病人年费用占比平均只有26.83%(图2)。

2005—2011年新病人每年人均就诊次数平均仅为0.85次,受社区免挂号费和基药零差率双重政策的影响,2008年后社区新病人人均就诊次数明显上升,由2008年的0.92次上升至1.27次。

社区新病人人均费用平均每年为76.09元,仅为老病人的1/10,人均费用平均年增长率为31.92%。

在费用结构上,新病人的药费在其总费用中也占有很高比例,药费占比逐年上升,2005年为73.18%,2010年达最高值94.19%,平均为87.42%。

4 讨论

4.1 老病人的费用是社区门诊医保费用控制的关键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05—2011年社区老病人呈现出群体人数少但人群固定、费用占比高但就诊的社区固定、年医疗总费用相对稳定且以药费为主的特点,因此,合理控制老病人的费用是社区门诊医保费用控制的关键。

4.2 家庭医生制度下老病人门诊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着手研究社区总额预付制下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如江苏省镇江市[3]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以“人头为核心”的“总额预算管理”的结算方式,控制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遏制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更能有效地控制医疗机构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从而激励其节约医疗资源[4,5]。但在医保未施行定点医疗的地区,将目前的社区门诊按项目付费直接全部改为按人头付费因缺乏必要的测算数据,难以推算出合理的费用指标。基于社区老病人的上述特点及试行的家庭医生制,从老病人入手为社区按人头付费找到了一个较为可行和稳妥的突破口。

一是老病人的依从性高便于与家庭医生签约。老病人长期在一家社区就诊,与社区和医生建立了良好、稳固的诊疗关系,成为实行家庭医生制的首批签约对象,签约意愿高,有利于社区家庭医生制的开展。二是控制医保费用的可行性高。按人头付费可以较为有效地制约家庭医生的不合理医疗行为。同时,家庭医生与病人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服务时间的固定,易于家庭医生的工作安排,缓解目前家庭医生不足,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社区医疗成本,从而间接降低了医保费用[7]。三是老病人较为固定的门诊费用易于费用标准的推算。老病人的年门诊费用波动范围较小,且小幅稳定增长,根据其7年的门诊医保费用结算数据可推算出每人每年的门诊医保费用,为实行按人头付费提供较为准确的预算标准。

4.3 家庭医生制度下社区门诊病人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

从国外医保支付方式的发展来看,建立总额预算控制下的以按人头付费为主的门诊统筹支付制度是长期的趋势,但是医保支付方式转型需分步推进、稳步前行,不可一蹴而就。

社区新病人虽然人数占比高,但费用占比小,且每年的人均费用变化较大,增幅不稳定,难以估算计量指标,故按人头付费的可行性较低,对此部分病人仍可保持目前的按项目付费方式不变。结合老病人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社区门诊病人可采用按项目付费与按人头付费相结合的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作为过渡衔接。即在全面实行按人头付费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在社区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首先将门诊老病人的医保费用实行按人头付费,新病人依然按项目付费支付医保费用;其次,通过对新病人的不断跟踪,逐渐将稳定就诊的新病人逐步纳入老病人范围之中,使其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由模糊估算转向可精细化预测的按人头付费;再次,当实践证明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可行时,逐步由新老病人混合型支付方式转向门诊病人全面实行按人头付费,并可推行到家庭病床病人或住院病人。与此同时,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开展研究家庭医生制度与医保支付方式衔接的政策保障与激励措施。

5 结论

根据本文对某区社区门诊新老病人医保费用结算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社区医保费用支付方式较为稳妥的改革方案应从门诊着手,采取门诊老病人按人头付费、门诊新病人按项目付费的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比较符合社区现状,适合与目前推行的社区家庭医生制度配套实行,从而为社区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鹏骞,张禄生,董四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保险费用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13-314,325.

[2]徐长妍,张美荣,彭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比较分析[J].中国病案,2008,9(12):17-18.

[3]王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付费制度研究——兼析镇江市居民医保付费方式的完善[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2):13-26.

[4]谢春艳,胡善联,孙国帧,等.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5):27-29.

门诊医生 篇10

1 系统架构

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在Eclipse3.4平台下结合Ext JS前台框架采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采用Oracle11g,运行于两台IBM DL580集群服务器上。因为要实现中西医业务协同,在原区域HIS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表结构和字段设计时更多考虑了中医药特色。实现了基层医生从诊前信息采集、患者接诊、诊断处置、处方开具、治疗项目下达和费用结算的全过程中西医协同业务流[2],重点开发了智能辅助开方和推荐处置治疗项目等功能,并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达到区域业务协同,见图1。

2 系统重要功能

2.1 业务标准化规范化

2.1.1基础数据库标准化。在原西医基础数据库标准化的基础上,参照《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等标准,整理完成浙江省部分名老中医历年完整医案,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基础数据库,包括中医医案库、诊断库、疾病库、证型库、治法库和处方库等。

2.1.2用户输入规范化。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的用户输入规范化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实现:(1)根据分类目录查找疾病;(2)直接键入症状主诉自动展开相关疾病列表供选择;(3)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结果自动展开相关疾病列表供选择;(4)通过下拉菜单查找证型(治法);(5)任意输入证型(治法),点击“证型(治法)标准化”键,没有变化是通过了证型(治法)标准化比对,否则自动罗列相似证型(治法),通过下拉菜单进一步确认。智能化辨证论治结果将自动进行证型和治法标准化过程。最后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模糊处理和语义相关等人工智能技术作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2.2 中西医集成UI界面

将西医看病时需要掌握的患者症状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器材检查等进行扩展,增加中医体质辨识结果、舌象面象脉象、疾病、证型和治法等中医专有部分,将中西医所需采集信息统一在集成UI界面上。诊疗前的所需信息通过互联网和数字电视机顶盒进行提前采集,医生在接诊患者时能够自动推送和填充到医生工作站上,如果没有提前采集需要医生选择填写相关信息,尽量做到有效节省医生问诊时间而又能完整掌握患者信息,同时将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实现自动关联,为智能辅助开方和推荐处置治疗项目做好前期准备。

2.3 智能辅助诊疗

2.3.1智能辅助开方。根据患者基本信息、体质辨识结果、舌象面象脉象、医生诊断、疾病、证型和治法等信息,采用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模型[3],从基础数据库中自动推荐几张中药处方,并提示各处方的功效,医生可以选择推荐处方,也可以从预设的经验处方、协定处方模板中选取自己所需的中药处方,并且在该处方基础上增减草药味数。医生还可以在中药处方的基础上增加西药和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药物频次和用药方法等信息。处方清单上的每个药物都经过药物库存、合理用药和配伍禁忌等实时校验,未通过条目将用红色提示医生及时改正,确保提交的处方是完整正确有效的。

2.3.2推荐处置治疗项目。根据医生诊断和患者病症信息,推荐合适的处置治疗项目,处置治疗项目包括西医检查检验项目和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等。比如中医诊断为中风病,口眼歪斜,推荐采用针灸治疗项目。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调用基层中医适宜技术系统,给出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路径,如采用毫针,作用于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等穴位[4],按进度操作流程图形化,提示进针深度、操作手法和作用时间等信息。

2.4 诊间辅助支持

2.4.1药品目录和库存校验。由于拱墅区使用的是全区统一的区域HIS,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界面、程序和数据库都是同一套,全区药品目录和库存由专人统一维护管理,而且与医药公司线下合作,中草药实现零库存管理。医生每开一味药和调整剂量时都会经过药品库存实时校验,如西药和中成药可以缴费后到药房领取,而实现零库存的中药草会提示患者在指定时间到医院领取或者通过物流直接配送到患者家里。

2.4.2合理用药校验。运用合理用药和配伍禁忌系统,以插件形式与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无缝对接,可以对药物医嘱中可能存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注射液体外配伍、重复用药、过敏药物、禁忌症、副作用、用法用量和特殊人群用药等潜在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及时性监测[5],将监测信息提示给医生,使其更好地考虑用药方案、防范用药风险,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医生对药品有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用右键查询药品使用说明书等信息。

2.5 门诊费用结算

医生确定了处方药物用量、中药贴数和处置治疗项目后,系统会根据医院现行药品和治疗项目价目自动完成总费用计算,包括医保费用和自付费用。患者可以到人工窗口或者自助服务机上缴费,如果医保卡或者健康卡绑定了银行卡或者缴存了现金,可以在看病时进行“智慧医疗结算[6]”,打印出费用清单明细,完成医生工作站系统门诊费用结算。

2.6 区域业务协同

2.6.1 EMPI主索引机制。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经建立了全区EMPI主索引机制,人工窗口、自助机、互联网和数字电视机顶盒上初次就诊挂号时首先进行注册服务,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与其他系统之间业务协同的认证必须通过EMPI实现,共享区域级患者基础信息。将患者基础信息区分为固定信息、易变信息和特殊信息[7],采用基于概率的PIX算法,智能匹配患者信息。目前有两种算法可供选择,一种是“大权重优先算法”,一种是“综合权重算法”,两种算法最终都会计算出一个新注册病人信息和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数据的相似度,根据规则做出新注册、合并还是人工决定策略。

2.6.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通过东方通数据交换平台Tong DXP实现与其他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开放Web Service接口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通过传入用户名、密码和姓名调用EHRView服务,实现跨地区跨单位患者全人全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时共享和影像调阅。

2.6.3处方传递和物流配送系统。通过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开出的处方和处置治疗项目中,中草药处方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审核后将通过处方传递系统直接送到医药公司,而检验项目会将申请单传递到区域检验系统,并抽取检验样本,最后通过物流形式,将中草药或者煎制完成的药配送到医院或者患者家中,而检验样本通过物流配送到专业检验机构,待检测完成后将结果通过区域检验系统返回到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中。

上一篇:文化意象传递下一篇: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