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体检

2024-05-12

门诊体检(精选4篇)

门诊体检 篇1

女性患者对妇科体检知识的知晓情况是影响其就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养成良好的定期体检习惯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多数妇科疾病有很大帮助。本研究对济南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就医患者的体检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了调查。另外,因为妇科门诊是妇科疾病诊治的第一个关口,是掌握妇科疾病的种类、分布的关键渠道,因此本研究也对门诊患者的患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济南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分诊护士对前来就诊的所有患者发放标准的体检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采取匿名调查、现场填写方式。患者完成向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分诊护士依照门诊日志对当天就诊患者的初步诊断结果进行登记。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核查,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2380例,共收回有效问卷2251例(51例拒绝回答,78例答案不完整或不符合要求)。提交有效问卷的患者中,18岁以下为178例,占7.9%;18~30岁者为367,占16.3%;30~40岁者有556例,占24.7%;40~50岁有479例,占21.3%,50~60岁者有394例,占17.5%;60岁以上组有277例,占12.3%。平均年龄(39.3±10.8)岁。学历为文盲83例,占3.7%;小学为333例,占14.8%;初中536例,占23.8%;高中学历729例,占32.4%;中专及以上570例,占25.3%。已婚妇女1819例,占80.8%,未婚432例,占19.2%。

在就诊的2380例患者中,2180例获得初步诊断,其余患者转院就医或实验室检查后未返回门诊。这些患者中,18岁以下为172例,占7.9%;18~30岁者为347例,占15.9%;30~40岁者有495,占22.7%,40~50岁有532,占24.4%,50~60岁者有397例,占18.2%,60岁以上组有238例,占10.9%。已婚1772例,占81.3%,未婚408例,占18.7%。

2.2 体检知识知晓情况

通过对6项妇检知识,设计6个单项选择题,回答情况如表1。

2.3 体检情况

2251例应答者中,1166例(51.8%)妇科门诊患者可以做到每年不少于1次。在这1166例患者中,19.4%的门诊患者的体检原因是由于免费体检;61.6%的门诊患者是由于身体不舒服,19%是由于其他原因。

2.4 患病情况

在门诊患病人数中,以慢性生殖道感染构成比最高,位居所有生殖健康疾病的前2名:慢性宫颈炎、阴道炎患病率分别为21.2%和18.2%。其他疾病的构成顺位为乳腺良性肿块、子宫肌瘤、附件炎/盆腔炎和卵巢包块。不同年龄妇女患妇科疾病患病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P<0.05)宫颈炎症36~45岁组发病最高;阴道炎在26~35岁组高。另外>56岁一组的老年性阴道炎也不容忽视,患病率达21.5%,可能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局部抵抗力差所致。乳腺增生病本组妇女中以36~45岁组多见,绝经期后减少。详见表2。

3 讨论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是对妇科疾病进行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有效手段[1]。但从本次门诊患者调查的妇科体检知识结果看,全部知晓率不足20%。妇检知识的不足,将影响到广大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难以积极主动地参加健康检查,无法做到妇科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广大女性的健康除依靠一定的医疗保健技术外,更有赖于妇女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2]。本次调查仅51.8%的门诊患者在过去一年里体检不少于1次,多数患者体检的原因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不是主动体检,主动体检行为较少的现象也印证了妇科门诊患者体检知识的缺乏。因此,为提高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有必要加强普及妇科体检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从门诊患者的患病种类看,宫颈炎目前仍是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构成比占约占妇科门诊总数的20%以上,主要病种的构成顺位和国内其他医疗机构妇科门诊的报告相似[3,4]。子宫肌瘤在46岁以上组发病较高,可能与该年龄绝经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导致子宫内膜增生活跃有关[5]。所以建议该组女性每年至少1次体检,做好妇科肿瘤早期发现。

参考文献

[1]李艳.妇科检查-健康女人的”必修课”[J].医药导报,2006,3(9):3.

[2]龙辉,冯辉,何瑛.社区妇女保健的现状分析[J].当代护士,2006(12):22-23.

[3]宁彦英.我市农村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6,1(4):1251.

[4]王晓莉,刘朝晖,周玲,等.北京部分地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流行病学调[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8,21(2):312.

[5]刘菲,张岱,刘朝晖,等.女性不同人群下生殖道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17(9):186-187.

门诊体检 篇2

关键词:护理管理,健康体检

健康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健康生产将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1]。为保障每位官兵的身体健康,作为门诊部对官兵定期实施健康体检,从而做到使每位官兵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身体存在的隐患,进行及时诊断与治疗。现将如何加强护理管理,做好体检的工作总结如下:

1 充分做好体检前的护理管理工作

1.1 做好受检者的体检前期工作

做好体检前的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发放体检须知、体检流程、咨询服务等使体检者了解体检流程及体检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使其在体检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轻松、快捷地完成全部体检项目。

在体检须知中向体检者说明体检注意事项:体检3天内应少吃或不吃高脂类食品,24h内不要饮酒,避免疲劳;女性经期前后不宜体检;需要采血,做腹部B超者体检的当天要空腹,做盆腔B超要憋尿;长期用药者注意药物卡片的携带;女士最好着裤装;怀孕或可能受孕的女性,应告知医务人员,以免有些检查影响胎儿;行大便潜血试验、碘检查者,3天内不食用绿叶蔬菜、海带和紫菜等。

提前安排体检人数,取得体检单位的配合,使其体检者分次分批前来,尽量避免体检高峰。

收集资料,建立健康档案:由专人将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住址、联系电话、既往史、过敏史及体检项目结果等资料录入体检本中,为每位体检者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并在体检前发放给本人。

1.2 营造温馨、人性化的体检环境,配备充足的体检物资

为体检人员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体检环境;对需暴露身体的心电图、超声检查实行男女分室,进行保护性隔离;检查室门口均设有醒目的标志牌,使体检者在体检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享受轻松愉悦的氛围。

对体检需使用的设备、仪器以及药品均进行认真的准备,如血压计、听诊器、体重计、注射器、妇科检查器械等。检查各诊断室、检查室内设备是否齐全、完好。

1.3 组织参加体检护理人员岗前学习

随着部队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院校护理队伍出现了新的情况。非现役护理人员大量进入护理队伍,体检前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军人健康体检的有关标准和特点,了解体检程序,复习相关技术要点。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特别针对静脉采集血标本这一操作科目,一方面狠抓穿刺率,经常组织护士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在静脉穿刺中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培训健康查体中采集血标本的常识。要求护士不仅要了解各个医技检查项目的注意事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更要掌握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沟通技巧及判断能力,敏锐发现常见心理、生理问题并及时对应处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健康教育能力。在健康体检过程中与检查者建立良好的、互动责任关系,做到热情接待、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解答问题认真负责,操作熟练、轻巧,使整个体检过程充满温暖、和谐、人性和关爱。

2 体检中的合理安排和护理对策

2.1 优化体检服务流程,保持良好的候诊秩序,缩短候诊时间是做好体检的基本条件

如将采血、超声检查等需要空腹的项目安排在体检前期完成。把受检人员按项目如身高、体重、抽血、测血压、胸透、心电图、超声等分组分开,安排护理人员热情地进行全程导诊,强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根据体检量及体检者的实际情况,随时提供体检流程指引和协助,如告知体检须知,讲解体检流程、引导体检路线、维护体检秩序、检查体检项目完成情况,使体检做到不拥挤、不混乱,保证体检过程快捷有序进行,使体检者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体检项目。

2.2 严把抽血管理关

因为抽血检查项目繁多,并且不能马上得到结果,有大量体检单的填写,试管的保存及实验、化验单的发送过程中最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抽血者和编号者严格三查七对,编号与抽血编号相一致。

采血室护士必须掌握不同血标本的采集方法,熟练运用无痛穿刺技术减少其疼痛感,适当交流分散注意力,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在抽血前、中、后要密切观察抽血者的表情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的晕针先兆时,立即予以平卧,给予对症处理。

在静脉穿刺中,针头进入皮内后沿血管走行方向刺入血管,形成两个针孔并有一定距离。拔针时嘱体检者按压5分钟,既要按住表皮针孔,又要按住进入血管的针孔。

2.3 健康体检中与健康咨询相结合,增强体检者健康意识

在体检过程中,把体检的每个环节都与健康咨询结合在一起。如在进行眼科检查时就简单讲解保持视力和预防眼科疾病的知识;在耳鼻喉科检查中,重点讲解保持听力的做法;在口腔科检查时,注意讲解保护牙齿的知识;在骨科检查时,提醒体检者防止训练伤的注意事项。同时,对体检者在体检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解答。对出现异常检查指标的查体者,可根据其年龄及身体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的专业医疗信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消除不良情绪。如发现血压升高者,即对其进行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和适量运动宣教;对查出有脂肪肝者,即进行限酒、低脂饮食、运动宣教;讲解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营养、戒烟限酒、心情愉悦、适量运动的好处。

3 体检后的护理管理

体检结束后,护理组整理体检现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诊室、器械的消毒工作,一次性抽血针头等医疗垃圾的处理。

体检当天下午护士将各科室交来的体检报告进行汇总和整理。粘贴化验单严格三查七对:对姓名、年龄、性别、单位有误的化验单及时与单位联系,核实无误,对各个环节责任到人,把好每一关。

4 体检后的健康指导

根据体检者非常关注的体检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健康指导,包括讲解体检项目正常值,体检者目前的健康状况,体检中异常情况的发现以及如何对发现的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心理、生活方式、营养、锻炼等方面的干预并跟踪指导,提出预防保健措施。并对体检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讲座,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相互交流。

在多年的大量体检工作实践中,我们不但重视体检护理质量,而且强调体检流程的管理,对体检流程的质量控制环节不断改进,做好护士与体检者、护士与医生的协调、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协调,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体检护理管理工作体现程序化、科学化。并在体检过程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做到真正为体检者身体健康着想,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保证体检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门诊体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2月来儿保室接受常规健康体检的本辖区1岁内常住儿童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取得家长的同意和配合。男婴坐位或仰卧位, 较大婴儿

在帮助隐睾诊断时也可扶站立位, 放松;女婴仰卧位, 双腿分开暴露外阴, 由儿童保健医生对外生殖器进行检查、诊断, 疑诊者经由相关专科确诊后统计。

1.3 诊断标准

外生殖器疾病的诊断根据参考文献[1-4]。1岁内未确诊病例、<3月龄的睾丸未降均不统计。

2 结果

符合观察1112例, 家长拒绝检查10例, 拒检原因:6例嫌麻烦, 4例自认为部位敏感且无异常。接受检查1102例, 其中男592例, 检出鞘膜积液32例 (5.4%) , 阴茎显露不良30例 (5.1%) , 隐睾24例 (4.1%) , 阴茎头包皮炎12例 (2.0%) , 斜疝5例 (0.8%) , 其他异常3例 (0.5%) ;女510例, 检出局部卫生不良65例 (12.7%) , 阴唇粘连25例 (4.9%) , 外阴潮红24例 (4.7%) , 外阴阴道炎7例 (1.4%) , 外生殖器发育异常2例 (0.4%) 。男婴阴茎显露不良包括尿道下裂3例, 蹼状阴茎20例, 埋藏阴茎4例, 隐匿阴茎2例, 小阴茎1例;其他异常包括尿道外口囊肿1例, 包皮口狭窄、阴茎头外露2例。

3 讨论

结果显示, 男婴的异常问题为结构异常多见, 多数表现为疾病形式, 治疗上相对较为复杂。女婴的以行为方式导致的问题为主, 大多属于可干预的疾病前期表现, 通过家长教育可有效控制。

本研究男婴中鞘膜积液检出率最高。鞘膜积液几乎不影响婴儿的生理功能, 1岁内大多能逐渐消退, 早期以观察为主, 很少引起重视。但若持续张力大而未能及早手术会损害睾丸功能, 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国内学者建议, 对于鞘膜积液肿物张力高者、合并腹股沟斜疝者及鞘膜积液肿物较大, 直径超过6 cm者, 考虑早期手术[5]。故体检时应仔细鉴别, 避免误诊。无须特别处理者, 协同并指导家长进行必要的观察, 直至积液完全消退。

阴茎显露不良是一组阴茎体显露异常的症候群, 本研究中总检出率仅次于鞘膜积液。尿道下裂是较为严重的一种, 因畸形较为明显, 容易被发现, 合并双性畸形者易被误诊。本研究尿道下裂检出率为0.5%, 远高于我国2011年0.5‰发病率的报道。3例患儿中1例男性假两性畸形患儿出生时被误诊为女婴, 经儿保体检发现后得以确诊, 在本研究中的误诊率达到33.3%。据调查, 先天性尿道下裂发生率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6]。该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明显, 给患儿家庭造成巨大痛苦。规范的健康体检可有效减少误诊病例, 同时及早引入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合理的护理指导, 最大限度减少疾病危害。埋藏阴茎与小阴茎在本研究中均有发现, 两症虽易被发现, 但一些家长以为是个体差异, 或随着年龄增长将得以改善, 带着观察等待的心理, 从而可能贻误诊治时机。小阴茎的诊治虽仍存在争议, 近年来利用小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早期进行诊断已成为研究热点, 且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及早进行合理的性别指派, 避免在青春期后才进行性别转换所导致的性心理发育障碍。儿保门诊的合理引导, 对早期明确诊断, 争取最大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本研究检出隐睾共24例, 检出率为4.1%, 家长自己发觉异常并主动咨询医生的只有2例。主要因为隐睾除了阴囊体积较正常偏小外, 早期并无明显异常表现, 容易被漏诊。隐睾患者年龄越大, 睾丸在异常位置时间越长, 对睾丸的生长发育及生精功能的影响越严重, 将来恶变率也明显增高, 目前普遍认为治疗最晚不能超过2岁。张丽意等[7]也认为隐睾症对年龄6个月~1岁婴儿的睾丸体积发育已造成影响, 宜在1岁以前尽早手术。如等家长自行发现后治疗大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体检中发现睾丸下降不良的患儿, 根据患儿月龄、未下降睾丸的发育情况、位置等确定观察或转诊治疗的计划, 争取尽早治疗, 可降低疾病的危害。由于正常儿童出生后仍存在睾丸重新回缩的可能, 有学者甚至建议对于正常儿童也应定期检查睾丸位置至3岁, 以免漏诊后天性隐睾[8]。提示有必要指导家长进行自我观察, 使得没能按时体检的儿童也能受到关注。

女童生殖器官炎症是各年龄段最常见疾病, 以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为主[9]。外阴卫生不洁是女童易患外阴炎的重要原因[10]。本研究女婴的外生殖器问题以外阴卫生状况不良及炎症性改变为主, 而有炎症改变者大多同时合并或曾经有局部卫生不良史, 结果与上述观点相符。调查中发现卫生状况不良以小月龄女婴更为明显, 其家长均表示面对娇嫩的外阴不敢也不知道怎样清洗甚至以为不用清洗。相对于女婴, 男婴的外阴不洁状况较轻微, 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也较少, 与女婴的外阴生理结构特殊, 较易藏污纳垢又不易清洁有关。可见家长尤其女婴家长的婴儿外阴护理技能急需提高, 儿保医生结合体检进行宣传教育是有效的方法。

阴唇粘连属生殖器官炎症的局部后遗症, 延误诊治会造成女童内生殖器官和泌尿系统的感染[9]。林翠兰等[11]在当地女童专科门诊患妇科疾病的2521名患儿中共发现小阴唇粘连830例, 占32.9%, 可见小阴唇粘连是临床门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儿妇科疾病, 儿保体检时应予重视。本案发现阴唇粘连25例, 仅1例是家长自行发现。5例被发现时已重度粘连, 体查时找不到阴道口及尿道口, 其中2例追问病史虽有尿流细、尿线分叉表现, 家长仍没意识到异常;3例因长期使用尿不湿, 家长不知小孩排尿有无异常。民众对该病的认知度比较低是该症不能被及时发现, 使疾病迁延加重的直接原因[12]。阴唇粘连早期治疗简单, 一旦形成纤维化粘连则分离较为困难, 需要手术治疗, 加大孩子的身心损伤, 增加家长的精神、经济负担。因发现及时, 本研究患儿中经儿保医生指导或治疗治愈23例, 仅1例需经专科手法分离, 1例合并外阴炎转专科经无创治疗治愈, 无需要手术治疗者。

本研究中, 嫌麻烦及以部位敏感拒绝检查10例, 说明仍有一些家长思想陈旧, 保健意识落后。提示进行儿童外生殖器检查前应征得家长的同意, 充分尊重家长意愿, 避免引起不快。另外, 由于部位隐秘, 进行检查也较为麻烦, 在常规健康体检中容易被体检医生忽略。加上家长对疾病认知有限, 大多数婴儿外生殖器疾病无明显临床症状, 导致疾病早期很难被发现, 易使问题随着儿童的成长、生活能力的逐步提高被长期忽略, 直至出现症状或不良后果才被发现。在朱坚勇等[13]的调查中, 74.08%高三男生存在外生殖器疾患;在吴忠等[14]的调查中, 高达86.89%隐睾患儿未及时治疗, 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充分说明外生殖器疾患早期诊断的缺失及疾病的高度隐匿性。重视儿保外生殖器体检, 是早期发现疾病、促使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预防疾病发生的保证。

门诊体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3年9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单位门诊共接待体检的0~6岁儿童400例, 其中男214例, 女186例。其中1岁以下115例, 1~4岁201例, 4~6岁84例;平均年龄为 (2.5±1.4) 岁。

1.2 研究方法

在对本单位门诊体检的儿童维生素D含量测定的过程中, 采用电化学发光仪, 并运用配套的试剂盒进行测定, 将测定的结果同相关标准进行比较。

1.3 判断标准

维生素D含量的判断标准: (1) 当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超过150μg/L时, 即为维生素D中毒; (2) 当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在50~150μg/L范围时, 即为过量; (3) 当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在30~50μg/L时最为理想, 即为正常; (4) 当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处于10~30μg/L时, 即为缺乏; (5) 当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处于10μg/L以下时, 即为严重缺乏[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体检儿童的临床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相应的分析及处理, 采用Excel表格记录统计,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 不同季节体检儿童25- (OH) 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冬季及春季期间, 儿童的维生素D平均含量与在夏季及秋季期间儿童的维生素D平均含量的差异较为明显, 夏秋两季均明显高于春冬,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在年龄方面, 1岁以下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为 (41.33±5.67) μg/L, 1~4岁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为 (35.23±4.18) μg/L, 4~6岁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为 (29.64±4.91) μg/L,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维生素D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其作用在于调节钙磷的代谢以及相关物质的合成。当儿童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发生变化时, 其感染疾病的几率明显提高,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等[3]。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通常并不能够从食物当中获取[4]。人体通过对含有维生素D原的物质进行摄入之后, 经过阳光照射等作用之后转化为维生素D而被人体所用。因而, 对于儿童而言, 由于其饮食结构的限制, 其维生素D含量缺乏的情况相对较为普遍。

根据本单位的统计结果显示, 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维生素D缺乏率相对较低,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而言, 其维生素D含量的缺乏率明显提高。其原因在于处于2岁以下的儿童而言, 家长通常会对其营养物质的补充给予高度重视, 同时加之母乳喂养的方式进行抚养, 将会使儿童体内的维生素D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而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而言, 其生活习惯也将会随之发生改变, 例如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相对较长, 而家长对于维生素D的补充也将出现一定的忽视[5,6]。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季节的不同, 儿童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也将有所差异, 这与门诊此次研究的结果相符合[7]。根据本门诊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 在冬季及春季期间, 儿童的维生素D平均含量与在夏季及秋季期间儿童的维生素D平均含量的差异较为明显, 夏秋两季均明显高于春冬,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造成该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春季及冬季的天气温度相对较低, 日照时间相对较短, 因此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 导致其接受日照的时间严重不足, 最终使得其机体维生素D含量大大降低。这对于儿童的生长以及发育有着较大的不良影响, 特别是针对儿童骨骼的生长以及免疫系统的形成[8]。

另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家长的日常生活经验也将会对儿童体内维生素D含量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黄晓琳等[9]在《佛山南海城乡地区6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调查》一文的研究中, 根据佛山市南海城乡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了解6岁以下儿童的实际情况后做出了科学保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6岁以下儿童出现维生素D营养状况问题较为严重, 通过普及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加强儿童健康知识教育, 更好地保障了儿童的营养健康。

目前我国儿童根据2008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补充维生素D, 而2008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婴儿自出生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 U/d, 而且将维生素D的补充时间持续到儿童、青少年阶段。到2010年的时候美国医学研究所就提出儿童维生素D的膳食摄入量应控制住600 U/d, 可见预防剂量有发展的趋势。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而言, 多数家长会响应国家的号召, 对佝偻病等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而当儿童年龄增加时, 则家长的重视程度也将随之降低。此外,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而言, 家长通常会认为当其对维生素D含量继续补充时, 则将会造成其出现中毒的情况, 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 这也将会是导致儿童维生素D含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当儿童的年龄增加时, 家长通常会为儿童安排各类的课外辅导课程, 导致儿童在日照时间之内长期处于室内学习当中, 造成其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大缩短。

总而言之, 在0~6岁的儿童之间注重维生素D营养摄入意义重大,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得出结论, 在日常生活当中儿童应适量地增加户外的活动量, 注重在冬季以及春季时期对维生素D进行合理补充, 从而能够维持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含量。同时, 也要普及儿童维生素D的相关营养知识, 督促每位儿童的维生素D摄入。

摘要:目的:观察06岁门诊体检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态。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门诊进行体检的4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本地区06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不同季节体检儿童25- (OH) 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冬季及春季期间, 儿童的维生素D平均含量与在夏季及秋季期间儿童的维生素D平均含量的差异较为明显, 夏秋两季均明显高于春冬,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年龄方面, 1岁以下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为 (41.33±5.67) μg/L, 14岁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为 (35.23±4.18) μg/L, 46岁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为 (29.64±4.91) μg/L,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平均维生素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日常生活当中, 儿童应适量的增加户外的活动量, 注重在冬季以及春季时期对维生素D进行合理补充, 从而能够维持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含量。

关键词: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郝新忠, 黄之杰, 程莹, 等.成都市0~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5) :819-822.

[2]龙晶, 李燕, 王俊瑛, 等.云南省边远农村12~18月龄小儿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5) :47-50.

[3]连星烨, 孟增东.不同地区光照量与人体维生素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 18 (2) :183-187.

[4]臧嘉, 张晨辉, 张勤勤.无锡地区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11) :1891-1892.

[5]胡蓉.儿童保健门诊微量元素检测对儿童保健的影响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 :39-40.

[6]王方, 景尉, 吴桂芬, 等.广州市201例0~6岁婴幼儿25羟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研究[J].天津药学, 2011, 23 (4) :38-40.

[7]李彩霞, 郭小芳, 周炜茹, 等.新会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5, 6 (2) :63-65.

[8]韩崔君.75例儿童保健门诊体检中的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5) :154-155.

上一篇:视频搜索引擎下一篇:家庭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