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门诊

2024-09-26

中药门诊(精选7篇)

中药门诊 篇1

本研究以2012~2014年三年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进行调查和分析, 统计我院门诊中药退药情况, 分析中药退药原因, 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取得较好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三年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 通过HIS系统[1]调取统计共758 621张处方, 其中退药处方986张, 占总处方数的0.13%。

1.2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版进行记录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退药原因分析

分析其退药原因, 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患者门诊转住院等分别为195张, 167张及115张, 分别占19.78%, 16.94%及11.66%, 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 (见表1) 。

2.2 退药科室统计

按科室分布统计退药处方, 其中内科205张, 占20.79%, 为退药处方最多科室, 其次为急诊科113张, 占11.46%, 骨科86张, 占8.72%,

2.3 退药剂型分析

按剂型分布统计退药处方, 其中注射剂515张, 占52.23%, 为退药处方最多剂型, 其次为片剂和胶囊剂分别261张, 109张, 占26.47%, 11.05% (见表2) 。

3 讨论

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规定[2~4]:“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现阶段我国各级医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药现象[5~7]。为减少退药现象发生, 避免不必要的人力和药品浪费, 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对我院2012~2014年三年门诊中药房退药处方进行分析汇总, 结果显示, 我院三年退药处方986张, 占总处方数的0.13%, 其中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患者门诊转住院等分别占19.78% (195张) 、16.94% (167张) 及11.66% (115张) , 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内科205张, 占20.79%, 为退药处方最多科室, 其次为急诊科113张, 占11.46%;按剂型分布, 注射剂515张, 占52.23%, 为退药处方最多剂型, 其次为片剂和胶囊剂分别261张, 109张, 占26.47%, 11.05%, 从上述结果可得出, 因为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等错误而造成退药所占比例最大, 主要是对医生及药剂房工作人员对药品知识的不了解所造成的退药[8~10]。

针对上述退药原因统计分析,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规范诊疗制度, 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遵循的是“最小剂量, 最短必须疗程”的原则, 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 降低门诊使用注射剂的频率。在诊疗过程中, 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 处方用量一般不得超过7日, 急诊处方用量一般不超过3日。 (2) 积极开展门诊药学服务, 药剂科应当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在发药时, 应当做到“四查十对”, 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定期编发药讯, 向患者讲解药品以及其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反应的信息。 (3) 制定并完善退药制度, 医务科与药剂科之间应联合制定相关的退药制度, 有效干预退药现象的发生。明确规定不予退药的情况:对于应当特殊管理的药品, 如麻醉药品、拆零裸露药品以及冷链药品;由于患者保管不当, 以致外包装损坏严重, 且影响二次销售的药品;确是我院发出且出售期限在1月内的药品, 予以退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退回的且无法二次使用的药品, 应当登记销毁, 以防不合格药品再次用于临床, 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统计我院门诊中药退药情况, 探讨中药退药原因。方法:通过HIS系统调取我院20122014年度三年门诊中药房退药处方, 进行分析汇总, 对退药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我院三年共758 621张处方, 其中退药处方986张, 占总处方数的0.13%, 其中医嘱调整、中药不良反应、患者门诊转住院等分别占19.78% (195张) 、16.94% (167张) 及11.66% (115张) , 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内科205张, 占20.79%, 为退药处方最多科室, 其次为急诊科113张, 占11.46%;按剂型分布, 其中注射剂515张, 占52.23%, 为退药处方最多剂型, 其次为片剂和胶囊剂分别261张, 109张, 占26.47%, 11.05%。结论:对于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整改和预防措施, 对促进我院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减少因退药而产生的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门诊,中药退药,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潘淼, 肖义萍.门诊基于HIS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使用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25 (1) :94-95.

[2]沈国荣, 尤晓明, 郁文刘, 等.智能差错管理系统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22) :1954-1956.

[3]林鸿举, 黄韶光, 张毅, 等.应用Power Builder与Excel优化高低限量管理探讨[J].中南药学, 2014, 12 (10) :1053-1055.

[4]杨春松, 詹琳, 韩璐, 等.门诊药房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及国内满意度调查的系统评价[J].中南药学, 2014, 12 (11) :1161-1165.

[5]何溢华.关于我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6) :179-180.

[6]徐艳, 朱轶红.我院住院药房退药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药房, 2012, 23 (17) :1624-1626.

[7]梁红云, 陈蕾, 丁成华, 等.非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竞价中剂型及其他药品分组规则建议[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4, 22 (6) :485-491.

[8]彭锐, 张洪, 张英.SNP新颖方法和个体化用药方案的研究进展[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4, 23 (10) :731-738.

[9]罗京京, 杨士友.2010年版GMP中变更控制若干问题浅析[J].中南药学, 2014, 12 (11) :1158-1160.

[10]王维.门诊药房退药情况分析与解决对策[J].上海医药, 2014, 35 (24) :23-25.

中药门诊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中药门诊设有固定的药物咨询处, 配有中药工具书、中药方剂配伍数据库及中药咨询电话等, 有药师轮流值班, 负责对咨询者的咨询问题进行答复记录[1]。选取2012年1月-12月间中药门诊药物咨询记录中500例记录完整、有代表性的咨询记录, 分为窗口当面和电话咨询。

1.2方法

按照咨询人员情况、咨询内容、药物类型等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咨询者情况

500例药物咨询中, 门诊窗口咨询366例 (占73.2%) , 电话咨询134例 (占26.8%) 。药物咨询主体有患者及其家属426例, 占85.2%;医师59例, 占11.8%;护士15例, 占3.0%。用药对象以年龄>55岁和<12岁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47.2% (236例) 和17.6% (88例) 。

2.2咨询内容

用药咨询内容中, 咨询最多是药物用法用量, 其次是药物作用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再次是药价, 分别占37.2%、20.6%、18.7%、13.4%、7.4%。

2.3咨询药物类型

药物咨询涉及的药品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 主要用于机体调理。见表1。

3讨论

3.1咨询者的基本情况

医护人员 (14.8%) 对药品的咨询也占有一定比例, 这说明近几年我国中药学事业的发展, 很多中药新的药理作用被发现, 方剂学知识的不断扩充, 多样化的产地及不同的制作工艺均会影响中药的药效, 这些增加了医生用药选择的难度。同时这也说明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因此药师有必要向医师介绍药物的信息, 包括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等内容, 以协助临床医师和护士合理使用每一味药物, 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

3.2咨询药物内容

药物咨询的内容中, 药物用法用量占37.2%, 药物的作用及适应症占20.6%, 药物不良反应占18.6%, 注意事项占13.4%。这说明患者用药不再是盲从, 患者希望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具体情况, 而且当今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络医药知识的普及, 患者获取药物相关信息的途径不局限于医嘱或说明书, 患者往往会将自己通过网络或书籍获的药品相关知识与医嘱进行对比, 当两者不一样时, 就会产生疑问。

3.2.1药物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问题的咨询者以老年人和患者家长居多, 老年人记忆力和视力都有所下降, 对医生交代的用法用量记不清楚或者遗忘, 且老年人因老花眼等因素无法阅读说明书, 因而多以来中药门诊窗口咨询, 遇到这种情况, 药剂师会放慢语速耐心交代并用较大的字体写好药物的用法用量的便签。儿科患者用药剂量不同于成年人, 服药依从性也不如成年人, 家长多专门咨询用法用量[2]。咨询用法用量的患者中, 咨询服药时间占大多数, 比如空腹服还是饭后服, 早晨服还是睡前服, 多种药物时服用顺序等。且中药方剂中药物种类较多, 药物熬煎时下药顺序比较讲究, 很多药物煎服方法不合理不仅达不到治病的目的, 还可能引起药物中毒。这说明人们对中药疗效及安全性的认识有了提高, 同时对药物服用的最佳时间与药物疗效的认识有了高度关注。药师应该正确理解医师用药意图及目的, 根据中药药理学、方剂配伍、中药熬煎方法等理论知识综合分析, 结合时辰药理学,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药物熬制方法及服药时间, 从而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

3.2.2药物作用及配伍禁忌

很多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尤其是老年人患有“三高”, 需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 常见的就是咨询服这些药物与中药能否一起服用, 此时就涉及到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这需要药师具备丰富的药物理论知识、药物治疗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给患者一个肯定的答复。

很多患者服用的重要处方中都有几味甚至几十味几百味中药材, 如果单纯看其中某几味可能就是相反相恶的, 患者如果不了解中药物配伍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和担忧。其实在了解了中药配伍最基本的禁忌后, 患者就会对医师处方有进一步的认识。

3.2.3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及中成药与西药的区别就是药物成分不清楚, 因此给药剂量不能准确控制, 因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患者在使用一个中药处方时会存在很多疑虑。因此在药物不良反应咨询时药师要掌握分寸, 同时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那些多疑、谨慎的患者, 不宜过分强调药物的不良反应, 否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降低用药依从性[5]。如人参众所周知是很好的补药, 很多人将其当做保健品服用, 但是人参用药不对症可导致低血钾, 引起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压痛、自汗等症状。

3.2.4药物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药物咨询是除了关系药物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外, 对于药物的注意事项也比较关注。患者会咨询药品的贮存方法及熬煎方法。药师应该告知其药物是否需要放在避光、阴凉、干燥的地方。中药的注意事项有很多, 医师及药师应该将这些注意事项详细告诉患者, 并嘱咐患者科学合理的煎熬服用药液, 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时应该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

3.3药物类型的咨询

很多重要处方中都包含好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材, 有的甚至需要用到花蛇、全蝎、蜈蚣等毒物, 患者对这些有畏惧, 甚至排斥, 因而会产生很多疑问。医师和药师要对患者的问题耐心解答, 消除患者的疑虑, 增加服药的依从性。

本次研究显示, 患者咨询的内容相当广泛, 且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帮助。咨询的内容涉及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等的用法用量、药物配伍、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甚至一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中医治疗方法等。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中药门诊开展用药咨询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4]。

开展药物咨询不仅可以普及药学知识, 使患者掌握科学合理的服药方法,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还可以加强医患沟通, 密切医患关系, 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更好地配合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 药师可以根据患者在药物咨询中的信息进行汇总, 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需求, 印制免费发放宣传册,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5]。另外, 在中药门诊咨询中, 药师必须具备更新更全面的药物知识, 这就要求药师需要不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从而储备更多的药物知识来解答患者用药的疑问。再者, 中药门诊开展药物咨询有利于中药事业的发展, 促进中药不良反应检测工作。开展中药门诊咨询, 让大众更多地了解我国传统药物, 推动我国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鸿志, 张斌, 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 24 (5) :308.

[2]林晶, 陈俞军, 林艳.患儿家长返回药房再次咨询原因分析[J].中国药房, 2006, 17 (21) :1671-1672.

[3]杨曙光.某院2004-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8) :638-639.

[4]葛凌.敞开式服务在基层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6) :450-451.

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调查与分析 篇3

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13 年其中1 月的中药饮片处方29 770 张, 包括了门诊所有医师的处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分析方法与结果

抽取门诊中药饮片处方29 770 张, Excel统计的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 1 处方组成的药物味数29 770 张中药饮片处方中, 组成的药物味数以16 味为最多 ( 3 743 张) , 15 味次之 ( 2 972 张) 。平均味数为14. 93 味。见图1。

2. 2 处方组成的单剂重量统计29 770 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中, 处方的单剂重量以200g为最常见 ( 3 193 张) 。但平均单剂重量为250. 7g。见图2。

2. 3 处方组成的单味药使用频率统计29 770 张中药饮片处方中, 单味药使用频率以甘草为最高 ( 10 300 张) , 茯苓次之 ( 10 149 张) 。见表1。

此外, 对配伍禁忌、药物单剂量、处方的书写及规范性进行分析。

3 讨论

3. 1 药味过多过杂由图1 可以看出, 中药饮片处方的药物味数以16 味最常用, 且12 味以上所占比例为83. 7% , 一方面可以看出我院门诊医师在对患者的诊断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辩证, 可以进行全面的治疗; 但另一方面也显现出我院门诊医师在组方时不够严谨, 对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认识不够, 每张处方十几味, 其中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相互共存, 大大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图1 中, 药物味数为1 的处方所占比例偏高, 一是因为我院门诊处方开具时会有个别贵细药单独开具或者开具一味配药用; 二是个别科室开具的单味外用处方“大青盐”较多。

被后人遵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 每方在10 味以上的仅占4. 2% , 大部分在1 ~ 7 味之间。《伤寒杂病论》以其组方严密, 主次分明, 配伍得法, 药少而精, 疗效确切而为后人称颂, 视为祖国医学的经典。中药的配伍, 讲究七情; 方剂的组成, 应符合君、臣、佐、使的原则, 组方得当, 往往几位药就能起很好的疗效。因此, 我院门诊医师在组方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3. 2 处方的单剂重量合理由图2 可以看出, 本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单剂重量以200g居多, 但平均单剂重量达到250. 7g, 基本上符合中医治疗的特点, 因为按照目前的汤剂煎煮服用方法, 每剂药服用约400 ~ 600ml, 基本符合煎煮要求。

3. 3 配伍基本合理, 单剂量使用过大所抽取的215 张处方中, 有配伍禁忌的有1 张 ( 半夏与乌头) ; 重复用药的有2 张, 由于处方中药味偏多, 导致医师不能仔细地核查处方, 往往会出现一张方中某一味药前后出现2 次。单剂量使用过大已成为目前普遍的问题, 个别药用到60g、120g已屡见不鲜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药的用量都超过了药典的规定量, 有些医师试图通过增大用量来提高疗效并不可取, 这只会造成药材的浪费, 增加中药的不良反应率。

3. 4 对处方的书写及规范性进行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 4. 1处方书写不规范: 调查中发现, 随着医师工作站的应用, 处方书写方面的问题已解决, 目前主要存在处方书写不完整, 按照医院要求, 处方中所有项目均不能缺项, 否则不能保存, 但个别医师就采用其它符号保证不缺项, 统计发现, 主要存在临床诊断填写不规范, 用法用量填写不完整, 比如说, 个别医师临床诊断为了不缺项就用“1”、“ - ”代替。究其原因, 主要两方面: 一是个别医师害怕麻烦, 不想打字, 二是我院作为中医院, 国医堂年长医师较多, 大多对电脑操作不熟练。

3. 4. 2处方中某些中药的用法不明确: 中药根据不同的质地和成分, 对煎煮方法要求也不相同。需要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的应标明, 如“辛夷”, 医师在这张处方中标明需另包, 而在另一张处方中未标明, 我们调剂人员按照处方调剂完毕后, 患者要求把“辛夷”挑出来, 让医师重新确认后, 医师说这是个常识, 这为我们调剂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 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3. 4. 3 修改不规范: 《处方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 “字迹清楚, 不得涂改; 如需涂改, 应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日期”。但有些时候医师为了方便, 随便就划掉了, 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态度, 也是违反《处方管理办法》的。

中药门诊 篇4

1 不合格处方分析

1.1 处方前记内容不全

书写不规范主要是患者姓名涂改不签字;涂改处方不再次签字。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书,根据国家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不得涂改,涂改后医师应在涂改处签字。而许多医师没有遵守这个规定[1]。

年龄书写不规范,往往在年龄上只写“成”或无“岁”字。处方上项部分填写不全,这类处方所占比例较大为5.50%,常见有费别、科别、年龄、性别部分空白,患者姓名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致使收费处录入患者资料有误。临床诊断空白或与用药不符。

1.2 药品名称不合格

药物名称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药物名称,未使用规定的通用名;错字、别字、随意自创,个别医师随意精简药名及药名错别字,如,“安神补脑液”简写成“安神液”。书写规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处方收费及药房的调配,有时为了辨清一个字或修改处方不合规范的地方,还得药房专门派出一个人去找医生修改,结果药房工作效率下降,取药的患者有意见。医师书写不认真,字迹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如“消渴丸”与“逍遥丸”,如“宫瘤宁胶囊”与“宫血宁胶囊”,仅差一字,作用完全不同。此项不合格率为10.25%。

1.3 药品书写不合格

此项不合格率高达15.22%。(1)剂型漏写或错写,如:银杏叶片简写成“银杏叶”。(2)药品含量漏写或错写,甚至有的将含量单位写错,比如:云南白药膏应数量为贴,错写成盒。(3)药品单位包装错写或漏写,如稳心颗粒包装为9袋,错写成10袋。等等类似这些不规范的地方,若药剂师调配疏忽或按方配发,必会出现医疗纠纷。

1.4 药品用法、用量不规范

此项不合格率为10.12%。(1)最常书写错误的有“自用”、“遵医嘱服用”、“按说明书自己使用”或外用药写“外用”,而未写明具体用法。(2)药品剂量不规范,无特殊情况急诊处方超过3 d用量,门诊处方用量超过7 d用量,药师需对延长处方用量注明理由。

1.5 不合理用药

主要有以下几点: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如银杏叶片与银杏叶胶囊两药同属心血管用药,药理作用相同,一起用可竞争共同的作用靶点而产生药物作用的拮抗,治疗达不到相加作用,毒性反而增大;不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1.6 用法含糊

未具体注明或用法不明确,使得药剂师无法向患者交代用法;有的医师甚至不注明“外用”;如海马舒活膏的用法,由于医师的惯性书写,写成“口服”,1 d 3次,引起笑话。

1.7 无结束标志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处方正文书写结束后在空白处应画一斜线,以示处方结束。

2 讨论

法律规定,医疗事故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处方是很重要的证据之一,因此医生开具不规范的处方将为自己埋下隐患,这个问题应引起医生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

将目前处方不符合《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的原因作如下总结:

(1)部分医院对处方的管理不重视,医生对处方书写规范不清楚,轻视处方书写的重要性。

(2)药师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落后,责任心不强,在调配处方时不能按照“四查十对”严格把关。

针对不合格处方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医院经费的投入,摆脱以药养医的现状。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相应措施。

(2)强化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

(3)根据卫生部《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实行处方点评,每月进行处方抽查,将不合格的处方进行公示,并通报个人,给予经济处罚,处方书写优秀的个人给予经济奖励。为此,我院药剂科开展了处方分析工作,由本专业药师负责,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处方书写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俭春,施毅,赵蓓蕾.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71.

中药门诊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HIS系统2008年全年处方信息。

1.2 方法

利用我院药剂科自行开发的“处方评价系统”,提取我院2008年门诊处方中药注射剂用药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用药数量、处方数、患者数、用药金额等。并利用该系统以收费类别、患者年龄区间为关键词分别提取并导出相关数据。以Excel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和药品金额作为计量单位进行分析。药品DDD值的确定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以药品的用量除以DDD值,求得该药的用药频度(DDDs),DDDs越大,说明此种药物的使用频度越高,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以DDDs除以总用药天数,即得药物利用指数(DUI),DUI主要用于对医生用药剂量的合理性评价,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

中药注射剂的界定以药品批准文号为依据。

2 结果

2.1 不同费别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见表1。

从表1可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分别是:医保患者为3.50%,自费患者为1.92%,免费患者为1.56%。医保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率偏高。

2.2 不同年龄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见表2。

从表2可知,6岁以下儿童使用率最低,为0.02%;45岁以上中老年人使用率偏高,其中,45~59岁为3.44%,60岁以上为3.98%。

2.3 各类中药注射剂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使用情况

见表3。

从表3可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用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抗感染类中药注射剂在18~44岁患者中用量最高。从患者数和用药金额来看,60岁以上患者和18~44岁患者数量上相当,但用药金额上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数量也会增加,而此类中药注射剂的价格都较高,故60岁以上患者用药金额偏高。

另外可知,在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占绝大部分,占中药注射剂使用患者总数的69.92%。

2.4 门诊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排序

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排序详见表4。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共有11个品种,其中心脑血管类有7种,抗感染类有4种。DDDs是药品总用量与该药的DDD值之比,DDDs值大,反映临床医生及患者对该药的选择性大;反之表明临床医生及患者对该药的选择性小或已减少使用该药。由表4可知,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列前3位的药品是疏血通、丹红、苦碟子,均为心脑血管类品种。抗感染类中用药频度较高的是清开灵,较低的是柴胡。

2.5 门诊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天数及DUI值排序

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数量、使用天数及DUI值排序详见表5。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利用小组推荐的DUI值作为评价药物是否滥用的指标,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由表5可见,在我院门诊使用的1 1个中药注射剂中有5种使用不合理,分别是冠心宁、丹参、醒脑静、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疏血通,占总品种的45.45%。

3 讨论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用药情况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特点和倾向。调查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在我院门诊共有心脑血管和抗感染两大类,11个品种(我院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全部在住院患者中应用)。我院门诊2008年全年总处方数为395 895张,其中中药注射剂处方数为10 017张,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2.53%。由此可见我院2008年总体使用率比较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符合“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原则[1]。

从表1可知,我院门诊医保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偏高,为3.50%。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覆盖面的加大,医保患者逐渐增多,我院门诊患者结构中医保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今医疗保险体制下,存在着一定过度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也是国家医疗保险机构当前和今后要重点着力解决的难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变化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按病例数计算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0%,其中:城市28.3%、农村17.1%。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而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慢性病明显下降[2]。从本文调查结果来看:在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心脑血管患者占69.92%,抗感染患者占30.08%,这一结果表明,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符合我国当前疾病谱的变化规律。

由表3可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用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这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抗感染类中药注射剂在18~45岁患者中用量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年龄段的人群正承受着事业、家庭等多重压力,长时间的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极易导致免疫力低下,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几率大大提高。

由表4可知,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列前3位的药品是疏血通、丹红、苦碟子,均为心脑血管类品种。这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3]。中药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急症的应用以及预防用药和维持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DUI值结果表明,在我院门诊使用的11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中,按说明书作为评价标准,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有5种,占45.45%。不合理使用的主要表现是超说明书剂量使用。我院应加强门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投入少,中药注射剂中很多成分无法说清,没有严格的药理学、毒理学评价,它的不良反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4]。但中药注射剂是几千年来中药剂型的突破性创新,在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危急重症、疑难杂症中具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在心脑血管、肿瘤、病毒感染等领域比西医更具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理性对待中药注射剂的毒副作用,同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及不良反应监测[4],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谨慎选择,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状况,为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我院药剂科自行开发的“处方评价系统”,对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门诊2008年全年总处方数为395 895张,其中,中药注射剂处方数为10 017张,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2.53%。不同费别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率:医保患者为3.50%,自费患者为1.92%;免费患者为1.56%。不同年龄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率:6岁以下为0.02%;6~17岁为1.27%;18~44岁为1.83%;45~59岁为3.44%,60岁以上为3.98%。用药频度列前3位的药品是疏血通、丹红、苦碟予;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的药品有5种,占总品种的45.45%。结论: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总体使用率不高,但在医保患者及45岁以上患者中使用率偏高,并存在一定不合理用药情况。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费别,年龄,用药频度,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Z].2008-1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Z].2009-2-27

[3]王景春,王秋梅.中草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13-114

中药门诊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来源于我院中药房电子处方的《处方调剂质量、问题记录》

1.2方法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药调剂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审核、分析

2存在的问题

2.1临床诊断空缺, 诊断术语西医化, 证型或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胃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2.2诊断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用药不符。

2.3超剂量用药;明显的录入错误, 致某味药用量过大或过小;未正确选取中药饮片小包装的规格剂量。

2.4未注明特殊煎煮, 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

2.5个别处方存在配伍禁忌, 属“十八反”、“十九畏”范畴, 如:姜半夏与白附片、红参与五灵脂同用。

2.6煎服方法错误如:“外用、熏洗”误录为“水煎口服”;“研粉制丸”错录为“水煎”等。

2.7医师电子签名的合理化问题

3讨论分析

审方是药师在调配药前对处方的合理性仔细审核的过程, 是调剂工作的重要环节。传统中药处方由病人拿给中药房审方、划价后到收费处缴费, 然后再去药房取药。我院电子处方是病人持挂号单到收费处缴费后, 凭发票到中药房打印处方, 药师再审方、调配、核对、发药。这样的程序设计, 表面上看似减少了病人来回跑药房的次数, 节省了时间;一旦处方存在问题, 就会产生更加繁琐的退、缴费过程:病人需要先退费、改处方、再次缴费, 致使患者在医师诊室、收费窗口与药房窗口之间来回往返, 引发患者的严重不满, 甚至酿成医患纠纷。同时, 也将中药房置于被动的位置, 极易造成医师、患者的不理解、误解, 甚至谩骂、投诉。

要改变电子处方可能对患者和药师造成的不利, 有待从四方面改进:第一, 院领导要重视。定期加强组织医师、药房人员培训学习《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集中医师就电子处方的统一规则进行培训学习, 使电子处方能格式标准、内容合理正确。第二, 调整电子处方审核程序, 如设置更多操作中的“提示”和“确认”程序;对配伍禁忌和超剂量提示“是否继续”, 以强化对电子处方的核查, 确保处方的规范性、正确性。第三, 加强处方质量监督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 将其纳入绩效、年终考核指标。药剂科配备具有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每天检查处方质量和定期进行处方点评、分析, 对处方存在的问题及开具不合理处方医师的名单进行统计, 报医务科审查处理, 以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促其改进。第四, 加强医、药之间的相互沟通。药师在审核处方、调配中药过程中发现问题, 应及时与开处方的医师沟通, 充分履行药师的职责。

4小结

电子处方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它在应用中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完善。通过加强医药人员的培训, 完善电脑相应程序系统, 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 降低处方录入错误率, 提高门诊中药电子处方的质量,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化管理在医院的普及, 电子处方不断得到推广使用。我院于2004年开始使用电子处方, 并逐步取代了手写处方。电子处方提高了处方质量, 促进了合理用药, 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给药剂科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和帮助, 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门诊,中药电子处方,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敬花;门诊电子处方的质量评价与干预措施[J];甘肃医药;2010年02期.

中药门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门诊登记的21份调剂差错事件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门诊中药房中出现的调剂差错事件进行整理, 并分析其原因如下。

1.2.1 差错类型分析

(1) 中药处方书写问题, 如字迹潦草、书写错误; (2) 不对症开药, 如对哺乳期、妊娠期患者开桃仁、红花以及益母草等药物[2]; (3) 配伍用药不合理, 如苍耳甙不能和生物碱配伍, 会使血糖迅速降低而致惊厥而死; (4) 发药出错, 如将相似药名混淆、将放置相邻的药物与名字相似的药物弄错; (5) 药物剂量出错, 如将同种功效而剂量不同的药物弄错; (6) 药物剂型出错, 如将同种但剂型不同的药物弄错; (7) 药物数量出错, 如漏发、多发或是少发; (8) 开错处方, 如将处方的药物组成弄混淆, 多写或少写药物; (9) 收费差错, 如工作人员疏忽、电脑操作时错误地选择同种规格和剂型的药物。

1.2.2 差错原因分析

(1)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合格。配方是专业性业务, 技术性要求很强。如果药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合格, 药学知识缺乏, 很难在审查时发现医师处方内存在的差错。收费人员若是缺乏有关基础知识, 或在工作中疏忽大意也会引起后续药师配方时出现相应差错; (2) 工作不严谨, 工作人员疏忽大意, 精神不集中且主观臆断。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负面情绪的影响, 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争执而导致工作出现偏差; (3) 调剂模式存在问题。由于医院拿药的患者数量较多, 药品种类很多, 剂量也不同, 中药房调剂的工作量较大, 特别在出现分配问题时, 易忙中出错, 导致恶性循环; (4) 处方书写不规范。这种问题十分典型, 在差错处方中所占比例也很大; (5) 工作环境问题。放药台摆设较为混乱, 药物重叠堆放, 位置不合理, 错放或堆放过于紧密。工作场所提供的照明条件不合理、工作人员聊天、电话干扰以及噪音污染比较严重等因素都会对服务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6) 制度执行未落实到位。药房调剂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的规范制度, 工作疏忽, 工作态度不够严谨, 不能将有关制度落实到位; (7) 开错处方。中药房工作人员对药材功效、处方成分等不够了解, 缺乏对中药的认知。

2 结果

对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门诊登记中的调剂差错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1。

(n)

3 对策

根据对我院中药房调剂差错的分析, 笔者提出了以下处理对策。

(1)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药师应以保证患者安全使用药物为职责, 切实做好药物发放的交接工作。在调配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流程, 防止差错事件的出现。医师与患者沟通时应有耐心, 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疾病史情况。为了杜绝药品发放出现差错, 收费人员一定要增强认识处方的能力。

(2) 增强管理和医疗安全意识。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每个部门必须通过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处方质量、调剂过程以及收费过程。中药房必须保持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环境, 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 结构布局需合理。药品应该分类整理, 标志应醒目, 同时要求按照固定位置进行摆放。

(3) 加强药学服务工作。为了获得满意的服务效果, 中药房应设立信息咨询平台, 服务更多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及有关护理人员, 加强药品信息宣传工作, 为医师开展合理用药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 还应重视及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工作[3]。

综上所述, 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服务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门诊中药房调剂差错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改善医患关系, 提高中药房调剂服务水平, 需要长期严格监督管理。药剂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重视并严格规范药品调剂流程, 最大限度地防止差错的发生。医院要通过教育宣传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以达到防止差错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晨, 张晓乐, 李燕, 等.综合性防范措施减少门诊中药房发药差错及其隐患的实践[J].中国中药房, 2010, 16 (19) :1465-1467.

[2]周静, 张纯, 刘皋林.中药房调剂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药学实践杂志, 2010, 20 (4) :152-153.

【中药门诊】推荐阅读:

中医门诊07-17

门诊药学07-21

门诊体检05-12

门诊医生05-21

门诊诊断05-28

内科门诊05-29

高校门诊06-08

门诊医师06-22

门诊护士07-28

门诊注射07-28

上一篇:英汉对比语言学下一篇: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