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费用构成

2024-06-21

门诊费用构成(共7篇)

门诊费用构成 篇1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 医疗费用上涨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近年来, 门诊医疗费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通常约占医疗总费用的60%[1]。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中医医疗机构2009年至2013年5年门诊医疗费用的增长及其构成情况进行分析, 为我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实现“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9年至2013年的四川省中医事业统计摘编, 数据真实、可靠。门诊医疗费用构成包括:挂号费、诊察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手术费、药费, 归纳为7项。

2 方法[2,3,4]

结构变动度是一个事物的各个构成比在某时期的末期值和期初值的绝对差的总额, 反映了时期事物构成变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其值在0~100%之间波动, 波动值越大, 说明期内结构变动程度越大。结构变动值为正, 说明期末该费用占总费用构成比较期初增加, 反之则为负向变动。结构变动值、结构变动度、年均结构变动度、结构贡献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

(1) 结构变动值 (value of structure variation, VSV) =Xi1-Xi0 (i:费用项目序列号;0:期初;1:期末;Xi1:期末第i项费用占总费用构成比;Xi0:期初第i项费用占总费用构成比)

(2) 结构变动度 (degree of structure variation, DSV) =∑︱Xi1-Xi0︳ (i=1, 2, 3...)

(3) 年均结构变动度=DSV/n, n为比较期数

(4) 结构贡献率=︱Xi1-Xi0︳/∑︱Xi1-Xi0︳×100% (表示第i项收入对结构变动影响的大小)

3 结果及其分析

3.1 2009年至2013年门诊医疗费用构成比统计

检查费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诊察费构成2010年至2013年也逐年上升, 与之相反, 挂号费构成2010年至2013年逐年下降, 化验费、治疗费、手术费、药费呈波浪式增长, 详见表1。

3.2 2009年至2013年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值及结构变动度

2009年至2013年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度为13.88%, 年均变动度为3.47%。

将2009年至2013年门诊医疗费用数据分为5个时区, 分别计算出每个区间的变动值及变动度, 见表2。从表2可见, 2010年至2011年、2011年至2012年其结构变动较其他两个区间剧烈;2009年至2010年变动振幅最小, 为2.42%;2012年至2013年结构变动度为2.92%, 说明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趋向缓和。

3.3 各种门诊医疗费用项目的结构变动方向

2009年至2013年引起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较大的项目有:化验费、检查费、药费。挂号费在2010年至2013年间的3个时区为负方向变动;与之相反, 诊察费在2010年至2013年间的3个时区为正方向变动;检查费2009年至2013年间的4个时区均为正方向变动;药费在2011年至2012年为正方向变动, 其余3个时区为负方向变动。

3.4 各种医疗费用对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的贡献率

结构变动贡献率表示某项费用的变化对费用结构变动影响的大小。2009年至2013年我省中医医疗机构各种医疗费用对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的贡献率情况见表3。通过表3分析得出, 2009年至2010年其检查费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2010年至2011年化验费和药费的结构贡献率分别为33.45%和31.80%;2011年至2012年检查费结构变动贡献率再次上升至第一位;2012年至2013年其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的是药费, 结构变动的贡献率为38.70%。2009年至2013年检查费和药费是引起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的主要项目, 二者累计贡献率为71.82%。

4 讨论

4.1 门诊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5年来, 我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用呈持续上升趋势, 其结构也出现了较大变化。药费构成的下降和检查费构成的上升, 与冉崇宏等人[5]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省2009年至2013年其检查费和药费二者的结构累计贡献率达到71.82%, 是5年来门诊医疗费用构成出现较大变动的主要因素。

4.2 关注新的费用增长项目

近5年来, 我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药费在门诊医疗费用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药费的比例每年均高于55%, 仍然是其医疗费用的主要来源;而检查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 到2013年, 其所占的比例接近20%, 因此我省中医医疗机构在控制药费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检查费的增长。

4.3 体现医护劳动技术价值的项目费用比例未增加

5年来, 反映医护人员劳动技术价值的医疗费用增加不明显, 如治疗费、手术费、挂号费, 3项费用其结构变动的方向均以负方向为主, 且3项费用对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均偏低, 从中也反映出医护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摘要:目的 探讨该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用构成变化情况, 以了解导致该省中医医疗机构近年来门诊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用结构变动度指标, 分析5年来该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用构成变动的情况。结果 该省2009年至2013年引起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化较大的因素有:化验费、检查费、药费;而诊察费、检查费是引起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上升的主要费用项目, 二者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0%;药费、治疗费、化验费是引起门诊医疗费用结构变动下降的主要项目, 三者的累计贡献率达到42.43%。结论 该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用的增长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情况, 需要进一步控制药费比, 同时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费用占比。

关键词:四川省,中医医疗机构,结构变动度,门诊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杨婷, 王玉贵, 杨波, 等.结构变动度在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27 (1) :90-91.

[2]沈琼, 仲立儒.结构变动度在住院费用构成分析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 (11) :1031.

[3]唐艺荣.结构变动度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收入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医疗质量, 2013, 20 (1) :51-52.

[4]路阳, 巩亚楠, 陆晨, 等.新疆某三甲医院2005—2012年住院费用结构变动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4, 33 (1) :76-78.

[5]冉崇宏, 成淑芳.结构变动度在住院费用构成变动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 2009, 16 (4) :359-360.

门诊服务性投诉构成及应对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门诊有记录的219次投诉例次,其中服务性投诉共131例。

1.2 研究方法:

①将服务性投诉按照服务的相关类型进行分类,分为沟通不足、服务态度欠佳、等待时间过长及其他原因投诉4种类型,记录各种类型每月所发生的例次,如果投诉涉及多个方面,则在每个方面分别记录一次,分析并记录入选时间段内门诊服务性投诉的种类。②将投诉者按照年龄不同分为青年人群(18~30岁)、中年人群(31~59岁)及老年人群(≥60岁)三个群体,对其投诉的服务性投诉的例次和构成进行统计学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O.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服务性投诉的构成:

131例患者服务性投诉中沟通不足引发投诉57例(28.9%),服务态度欠佳31例(24.2%),等待时间过长7例(5.5%),排队秩序10例(7.8%),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26例(20.3%)。

2.2 不同年龄人群投诉的比较:

沟通不足引发投诉中,老年人群40例,中年人群7例,青年人群10例,服务态度欠佳引发投诉中,老年人群9例,中年人群8例,青年人群14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投诉中,老年人群9例,中年人群7例,青年人群10例,老年人群对沟通不足的投诉率显著高于服务态度欠佳,X2=13.875,P<0.05;老年人群对沟通不足的投诉率显著高于缺乏同情心及责任心的投诉率,x2=9.336,P=0.009。

3 讨论

3.1 门诊服务性投诉的构成

医务人员工作量较大,部分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表情呆板,脸上无笑容,对问题的解答不够耐心,回答问题简单,服务不到位,均可引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不满意,以致投诉。患者去医院看病,生理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情绪上控制不佳,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若指导不足,极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引发投诉。本组门诊护理服务性投诉中,投诉的种类主要为服务态度欠佳、沟通不足、等待时间过程过长,及缺乏同情心及责任心。对投诉人群的年龄进行分类,老年人群在就诊过程中对沟通不足的投诉率显著高于服务态度欠佳、缺乏同情心及责任心的投诉。

3.2 门诊服务性投诉的应对策略:

笔者提出以下策略:(1)改变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患者在接受诊疗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4],护理人员在应对门诊患者时,应发自内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除了在接待门诊患者时保持关心、热情、亲切及诚恳外,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去体贴、关心患者的心理感受;(2)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沟通,老年人群门诊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退化明显,急慢性疾病较多,身心疲惫,在医院就诊过程中迫切希望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门诊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服务性沟通,想方设法的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3)加强医疗治疗管理,门诊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反应了门诊患者受照顾的程度,更是医院服务水平高低的良好体现,从管理层面而言,有效的加强对门诊医疗治疗的管理,更有利于提升门诊人群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服务性投诉构成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门诊有记录的219次投诉例次,其中服务性投诉共131例,按照投诉种类对门诊服务性投诉的构成进行分析,并按照门诊投诉人群的年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31例患者服务性投诉中沟通不足引发投诉57例(28.9%),服务态度欠佳31例(24.2%),等待时间过长7例(5.5%),排队秩序10例(7.8%),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26例(20.3%);老年人群对沟通不足的投诉率显著高于服务态度欠佳、缺乏同情心及责任心的投诉率,P<0.05。结论:门诊服务性投诉中以沟通不足、服务态度欠佳、等待时间过长、排队秩序、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为主,门诊护理人员应从改变服务态度,加强与老年人群沟通及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性投诉的发生率。

关键词:门诊,服务性投诉,构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倪鑫,韩德民,赵晓兰.门诊投诉患者的特征描述及其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8):556-557.

[2]夏拥军,邹英.498例门诊患者医疗投诉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9):1280-1283.

[3]秦越萃,冯蔚如,朱会耕.对我院门诊病人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8,8(4):56-57.

门诊费用构成 篇3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多项医改配套政策, 药品及耗材招标采购稳步深入推进, 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有序进行, 然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解决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与患者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 平衡政府、医疗机构、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院2008—2012年期间的90 211例出院患者的费用构成情况, 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以达到遏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及减轻患者负担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利用昊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调取我院2008—2012年全院出院结账报表, 调取内容包括出院患者数、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材料费、检验费、治疗费、检查费及其他费用等。

1.2 方法

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依据费用构成情况以及各项费用所占比例, 进行综合归类分析。

2 结果

2.1 2008—2012年全院出院患者费用构成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8—2012年我院各年度出院患者数、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费用缓慢增长。分项统计指标药品费用、材料费、检验费、治疗费、检查费及其他费用等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2 各分项费用占住院费用的比例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药品费用占住院费用比例逐年明显下降, 但材料费、检验费及检查费明显增长过快, 治疗费所占住院费用比例保持平稳态势, 其他费用增长缓慢且所占住院费用比例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3.1 药品费用问题

近年来, 药品价格经过多轮降价以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且由于国家实行基本药品制度、抗生素专项整治以及限制药品比例等措施, 药品价格总水平明显下降。药品消耗量缓慢增长且所占比例下降明显。

3.2 材料费异常过快增长

材料费主要包括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及归入医疗器械管理具有治疗作用的材料等。上述类别的材料近年来品种增多, 且用量增长过快, 存在明显滥用现象, 可能与控制药品比例有关 (个别医生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尽可能多地使用材料也许可以开更多的药品) 。材料费中大部分品种未纳入医保, 明显增加了患者的自付费用, 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3 检验费和检查费快速增长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 医生在执业过程中不免有自我保护心理, 这就导致过度检查现象时有发生, 有个别患者在住院期间CT、彩超、大生化做了五六遍。检验费增长过快与近年来检验设备引进有一定关系。

3.4 治疗费

治疗费的占比近五年一直徘徊在21.88%~23.80%之间, 其实治疗费是真正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标准,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含量及业务报酬尤为重要。

3.5 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整体变化不明显, 增长的部分主要是出院患者增加引起床位费和临床用血费用增加所致。

门诊费用构成 篇4

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建设周期长, 计价具有“单件性、 多次性”, 建筑产品从投资估价到合同定价, 都是通过套用相应阶段定额预计出建筑安装工程费 (简称建安造价) 及各项费用。 工程实施过程计价也是分季度、年度多次以预计的各项费用支出确定阶段性价格或产品收人, 建安造价费用价格还是“预计价”。 在工程建设领域, 一般都错误认为工程结算价就是“实际价”, 于是就用工程结算价验证建筑产品定价时的各项费用, 实际上工程结算的建安造价是根据合同价的构成费加现场变更费用再加政策性调整费用计算出工程结算造价, 仍然是“预计价”。 因此用工程结算价去验证工程估价或合同定价时的“预计价”, 实际上还是用“预计价”验证 “预计价”, 是一个 “预计价”的简单循环系统。

本文大胆设想从企业财务核算的数据中取得工程价实际支出构成费用“实际价”, 来验证建安造价费用“预计价”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通过科学调整, 使得“预计价”最大限度的贴近 “实际价”, 就可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循环系统。 但是完成这一设想,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存在造价费用项目与财务核算科目所含内容并不衔接, 造成了用财务核算工程 “实际价”反馈验证工程造价费用“预计价”难题。 本文就从建安工程造价构成费用的背景出发, 构建两者对接关系, 从而形成真正闭合循环、反馈、纠正, 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 财务与建安工程造价费用项目对比分析

2.1 财务核算科目构成情况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财会[2006]3 号) 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财会[2013]17 号) 相关规定, 建筑业企业财务核算主要涉及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等科目, 核算内容见财务核算科目构成费用与建安工程费用组成对比调整表1 财务核算科目构成费用列。

2.2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费用组成情况

根据建设部、财政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 (建标[2013) 44 号) 规定, 建安造价按照费用构成要素划分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规费、利润与税金等七项费用要素, 详见调整表1 财务核算科目列。

2.3 人工费的计算范围差异较大

造价费用中人工费以工资总额计算, 而财务核算中人工费以职工薪酬计算。 职工薪酬内容不仅包括工资总额, 还包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工资附加费。

2.4 造价费用中“规费”计算差异较大

财务费用核算中没有“规费”科目, “规费”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在职工薪酬中核算, 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按职工工作部门和服务对象进行分配, 为施工生产工人、项目部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施工机械机上工人、采购保管人员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分别计入人工费、间接费用、管理费用、机械使用费和材料费科目, “规费”中工程排污费计入间接费用科目。

3 建安工程费用项目组成调整

3.1 调整方案

本着建安造价费用项目与财务核算科目相衔接, 两者形成造价费用项目便于计算为原则, 笔者建议将建安造价划分为 (1) 直接费 (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 ; (2) 间接费; (3) 毛利润 (包括管理费、财务费、营业利润、营业税及附加) 等项目, 费用项目包括的内容与财务核算相一致, 调整后的建安工程造价费用项目组成见表2。

3.2 实例方案具体应用

表3 为某公司2012 年度财务报告中摘录的财务数据 (单位为:元)

3.2.1 根据财务数据测算费用定额相关费率

按照本文3.1 条改进的建筑造价费用组成, 显然财务数据不需要调整, 就能很方便、准确地计算“间接费用”和“毛利润”的费率。

3.2.2 利用财务数据反馈验证建安造价数据

可以将财务价实时交换到造价数据系统, 进行财务核算“实际价”与造价费用“预计价”的实时反馈, 实现造价费用“预计价”与财务核算“实际价”的闭合验证。 利用表3 财务实际数据就能简单易行地验证某一工程结算费用构成“预计价”与财务“实际价”的偏差情况, 有效控制建安造价。

4 调整造价费用项目与财务核算科目的对应关系及其效果

4.1 调整造价费用项目构成取得了造价费用数据反馈验证的依据

调整造价费用项目构成便于财务核算 “实际价”与造价费用“预计价”相互验证、闭合反馈, 走出了用“预计价”验证“预计价”的简单循环系统。 为有效控制造价提供有效途径。

4.2 简便了建筑工程费费用定额测算

造价费用项目对接财务核算科目后, 使建筑安装工程费费用定额测算数据易于获取, 计算简便、准确, 为合理确定造价提供有效依据。

4.3 实现了财务、工程造价专业数据共享

为国家财务、 工程造价专业数据共享指明方向, 国家工程造价数据库不仅要采集工程项目概算价、预算价、最高投标限价、投标价、中标价、合同价、竣工结算价等“预计价”, 还要采集财务支出“实际价”,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开放系统, 实现数据跨专业共享。

摘要:从建安造价构成费用的背景出发, 通过改进建安造价费用项目组成, 构建造价费用项目与财务核算科目的对应关系, 利用好数据共享与修正, 从而形成财务核算”实际价”与造价费用“预计价”的真正闭合循环、反馈、纠正, 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费用,调整,财务核算实际价循环,反馈,纠正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财政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费用组成[S].建标[2013]44号.

[2]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Z].财会 (2013117号.

门诊费用构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数据质控

根据ICD-10编码,收集某省级肿瘤医院出院病例数据前10位的病种作为研究对象。出院日期:2009年1月〜2013年12月。剔除标准:(1)项目不全、数据明显有误的病历数据;(2)病历资料无法确定诊断者;(3)住院费用异常的数据,如离群数据、极端数据;(4)住院时间不满1天或出院未结账病例。

本研究数据资料来自于病案系统,准确可靠。本研究所涉及的住院费用仅以直接费用为依据,不包括任何间接或隐性费用。由于存在异地就医、医保系统不联网等因素,部分外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患者需先自费,出院后返回当地报销医疗费。为便于统计分析,本研究将外地医保患者按自费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1.2 数据分析方法

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双人核实,保障数据质量。用SPSS19.0进行统计描述,采用结构变动度、结构变动值和结构变动贡献率等指标来分析费用的特征、分布及构成情况[1];采用递归系统模型分析各相关因素对住院费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研究中,住院费用为均次住院费用。

结构变动值(VSV)=Xi1-Xi0,i代表费用项目序列号,0代表期初,1代表期末;Xi0代表期初第i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构成比,Xi1代表期末第i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构成比;结构变动度(DSV)=Σ|Xi1-Xi0|;结构变动贡献率=|Xi1-Xi0|/结构变动度×100%。结构变动值的符号反映了费用各组成分构成比的变化方向:结构变动值为正,说明该组占总体构成期末比期初增加;反之,则较期初减少[2]。

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多种多样,对住院费用的影响并不等同。比如疾病既对住院费用有直接影响,又通过住院天数影响住院费用,因此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递归式系统结构。本研究分别以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为因变量建立联立方程组,在每个阶段用简单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变量,然后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联立方程参数进行估计,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住院费用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递归系统模型如下[3]:

模型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m为被解释变量的个数,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β和α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μ为误差项。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某省级肿瘤医院收治恶性肿瘤患者251344人次。在全部恶性肿瘤患者中(以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依据),病例数居前10位的共200436人次,占同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总人次的79.75%。病例数居前1 0位依次是肺恶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鼻咽恶性肿瘤、结直肠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宫颈恶性肿瘤、卵巢恶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肝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在200436人次中,排除费用数据缺失及异常的病例(2078例)和住院时间不满1天的病例(7 6 5例),最终纳入1 9 7 5 9 3个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发现,患者平均年龄为(52.81±10.96)岁,年龄分布在45〜60岁区间的患者占全部研究对象的70%,其中55岁是肿瘤最高发的年龄。在10种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占52.73%。享受连网结算医疗保险(包括市医保、市一卡通、省一卡通、省医保)的患者占29.35%。

2.2 住院费用构成分析

在住院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比最高而且显著高于其他各项费用,达到65.27%,其次是化验费10.32%、治疗费8.33%,而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项目所占比例很低。

进一步分析可知,2009-2013年住院费用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的前3位依次为药品费、化验费和材料费,其中药品费用的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占21.08%。如表1所示(按结构变动度由高到低排列),在各项费用中,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诊查费、手术费的结构变动值以负向变动为主,表明尽管住院费用逐年增高,但反映劳动力技术价值的费用占比却有所下降,费用结构越来越偏离技术劳动消耗补偿模式,向物化消耗补偿模式倾斜。材料费用以正向变动为主,且个别病种(如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材料费变动幅度较大,值得关注。

2.3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

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是多样的。住院天数体现着病种的治疗水平和效率效益,是住院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分别以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为因变量建立联立方程组,运用递归系统模型对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线性、独立、正态、等方差的数据要求,在分析前先将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进行对数转换,即Y1=Lg住院天数,Y2=Lg住院费用,是模型的内生变量。结合数据资料并参考前人的研究[4],初步筛选出模型的外生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病人来源、入院年份、疾病诊断(病种)、是否有病发症、是否首次住院、是否医保、是否手术(表2)。结果发现,X1(年龄)和X3(病人来源)对Y1(住院天数对数)无统计学意义。排除这两个自变量后重新拟合,得到模型的检验F=7962.274,P=0.000,调整后的R2=0.441,各纳入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拟合良好(表3)。

再以Y2(住院费用对数)为因变量,Y1和各外生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X1(年龄)和X6(是否有并发症)对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排除该自变量后重新拟合,得到模型的检验F=29966.085,P=0.000,调整后的R2=0.577,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纳入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拟合良好(表4)。

通过非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可以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住院费用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由表5可知,性别、年份、病种、是否首次住院、是否医保、是否手术对住院费用的影响不但有直接效应而且存在间接效应;而年龄、病人来源对住院费用只有直接效应;年龄、是否有病发症对住院费用的影响都无统计学意义。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大的是住院天数,其次为是否手术。

3 讨论

3.1 药费占比过高、技术性收费较低

本研究中药品费用占比达到65.27%,而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技术性收费占比很低。肿瘤病例的费用结构有其自身特点,应该与一般病种区别对待:一方面,很多肿瘤病人并不一定适合手术(比如癌症晚期病人),治疗以放、化疗为主,因此手术费用占比较低,药费占比较高;另一方面,相对于一般药物,肿瘤治疗药物的价格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费占比。

3.2 住院天数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效应最大

住院天数对住院费用存在0.578的正向影响效应,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住院天数越长,一定程度上说明医院效率相对越低,会带来越大的运行成本,加重病人经济负担。住院天数越长,耗费越多的医疗资源,导致更高的住院费用[5]。

住院天数指标具有可控制性特征。有研究表明缩短无效等待手术时间能够有效减少住院天数,但盲目缩短住院天数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甚至会增加医疗风险。因此,只有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才能既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能加快医院病床周转,提高病床使用率,充分利用卫生资源[6]。

3.3 是否手术是住院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是否手术对住院费用存在0.266的正向影响效应,对药品费、诊疗费、化验费、手术费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影响患者的住院天数来影响住院费用的各个项目。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后要进行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用药会相应增加;术后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检测也会对住院费用产生影响:因此,是否手术也是住院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注:F=7962.274,P=0.000,调整后的R2=0.441。

注:F=29966.085,P=0.000,调整后的R2=0.577。

4 建议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要从可控制因素入手(比如住院天数和治疗方式),采取综合措施减轻患者疾病负担。通过缩短无效等待时间来合理控制住院天数,避免过度医疗;通过合理控制药品费用并适当提高劳动技术费用来优化住院费用结构。同时,通过大力宣传肿瘤预防知识,合理实施肿瘤一级预防等措施来降低肿瘤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肖燕,魏少忠,项莉.基于结构变动度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结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5):24-27.

[2]宋燕,卞鹰.住院医保患者的医疗费用结构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12):24-27.

[3]高倩倩.基于递归系统与路径模型的农村老年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4]陈治水,冷家骅,高广颖,等.五类肿瘤疾病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7):57-60.

[5]尹强,戴飞,王行高.某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与床均医疗费用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0):969-971.

门诊费用构成 篇6

社保经办机构与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人头付费、按月核定、年终清算、超支不补”方式结算参保人社区门诊及社区门诊转诊医疗费用。

首诊制为基础, 参保人稳定在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下辖卫生服务站作为首诊机构, 以各首诊机构覆盖参保人数为基数, 结合人均门诊缴费金额, 综合考虑风险储备金、人口负担以及参保人类型等确定该期的按人头付费总额指标。社保经办机构每年根据实际情况, 在一定比例内调整各首诊机构社区门诊统筹总额指标的分配系数。

每结算周期, 首诊机构服务参保人发生的医保统筹记账费用在本月按人头付费总额指标内的, 由市社保经办机构与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据实结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医院进行结算, 结余部分结转下月使用;超出当月总额指标 (含上月结余结转) 的, 先按当月总额指标结算。年终清算有结余的, 按一定规则予以偿付, 一部分作为首诊机构提高参保人医疗服务质量使用, 余下部分结转下年作为首诊机构医疗费用补充;年终超支的, 门诊统筹基金不予补偿。

2 付费方式的探索

2.1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原则, 夯实按人头付费的基础

首诊制是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的基础, 在实行按人头付费方式过程中, 始终坚持严格的首诊制, 但在现有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医院的现状, 以及群众扎堆大医院的就医习惯, 实行首诊制面临较大压力。

实施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初期, 本市推行的首诊制采用就近原则, 将所有参保人按照工作或生活属地, 指定一家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其门诊首诊点, 除急诊抢救外, 必须在首诊点就医, 或经过首诊点按规定转诊至上级医院才可享受医保待遇。尽管属于“政府办、政府管”, 经过政府的大力宣传, 群众认可度仍然较低, 认为首诊制限制了自己的就医自由度。在充分考虑群众合理要求的基础上, 对首诊制的执行进行调整。

首先, 调整属地指定首诊点。如生活居住地与指定门诊就医点不在同一区域, 或工作单位、居住地搬迁等, 可随时办理此类有条件的就医点变更, 次月生效。

其次, 管辖范围内的首诊点变更。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特点, 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若干个卫生服务站, 中心负责对下辖站点进行管理, 而门诊按人头付费总额, 是以中心及下辖站所对应的首诊参保人数为基础与中心进行确定。因此, 在有条件的就医点变更的基础上, 允许参保人一个自然年度内, 在同一中心管辖范围内进行一次无条件首诊就医点变更。

为方便工作地和居住地不在同一个站点服务范围或分属两个中心的参保人员就医, 允许其在工作地和居住地各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机构, 作为指定就医点和转诊就医点。跨中心选择转诊就医点的, 其社区门诊按人头付费总额按一定比例分摊到首诊及转诊中心使用。

2.2 关注地区差异, 合理确定按人头付费总额

在门诊统筹启动初期, 依据当期社区中心及下辖站所对应的首诊参保人数、人均门诊缴费金额确定按人头付费总额, 对其他因素考虑较少, 就诊率普遍较低, 在付费总额使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 此种方法可有效执行。但各社区站点服务的首诊人群年龄结构、人员类型不同, 直接反映为就诊率的差异, 从而影响基金的使用率。如首诊人群以企业职工为主, 参保人多为青壮年, 因工作期间不能随时就诊等原因, 该机构的就诊率相对较低;而以老人、儿童等居民为主的, 就诊率相对较高。由此出现不受首诊机构管理因素影响的基金使用率差异, 为解决这个问题, 两次调整费用总额的确定方式。

第一次是按固定比例从不同社区中心提取风险储备金, 用于应对上述差异所造成的超总额指标金额。按照“低水平提取, 公平合理使用”原则, 每月按各社区中心首诊参保人实际缴纳门诊统筹缴费总额的1%计提。由于没有按差异化提取, 在出现超支时不能产生作用, 未能有效地降低首诊人群差异所带来的基金使用管控压力。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调整, 将实际差异情况反映在首诊机构的总额上。以各首诊机构参保人数及人均门诊统筹缴费金额为基础, 综合考虑风险储备金、人口负担以及参保人员类别等情况综合确定, 具体做法是, 根据上一年度各首诊机构人数计算人口负担比分布和门诊统筹基金收支变化, 将全市社区中心人口负担比按降序排列, 排名前三分之一的社区中心, 人口负担比系数大于1;排名后三分之一的, 人口负担比系数小于1。人口负担比系数为:自身人口负担比与全市平均值的差额 (不高于5%) +100%。由于对部分原统账结合参保人采用签约方式确定首诊机构, 计算此类签约参保人的总额时, 按照不超过其门诊统筹缴费的115%核定。

按人头付费提高了首诊机构控制医疗费用的积极性, 降低了基金运行的风险, 但简单的实施按人头付费, 忽视地区间不同人群的差异, 容易降低统筹层次, 增大局部超支的压力, 最终影响整个付费制度的效果。所以在确定按人头付费总额时需从制度上平衡差异、避免一刀切, 从整体上考虑总额确定的合理性。

2.3 改变结算流程, 促进付费方式与管理相结合

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总额的支付范围既包括参保人在首诊机构发生的门诊费用, 也包括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所发生的费用。参保人无论在首诊机构还是转诊医院, 均实现现场即时结算, 而社保经办机构作为清算中心, 按照规则事后向首诊机构、转诊医院拨付费用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参保人转诊至上级医院后, 处于基层的医疗机构如何对上级医院进行医疗费用监管;二是在一个结算周期内, 如果首诊和转诊费用总和超过当期总额指标, 费用如何拨付。

首先, 首诊机构对费用控制有很强的积极性, 在门诊统筹制度启动初期就通过社保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参保人转诊至上级医院的费用发生情况, 将问题反馈社保经办机构, 而不直接进行干预。而对于费用拨付, 考虑到转诊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因此将一个结算周期内出现超总额指标的, 先拨转诊医院。这些措施对积极控制费用的首诊机构而言显然不够, 迫切希望出台更有效的措施。

为此, 本市以付费方式为突破口, 在日常付费上建立二次汇总流程, 增强首诊机构在费用拨付上的管理权限。每个结算周期, 首诊机构与转诊医院对上期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一次汇总 (初次汇总) , 汇总结果汇至首诊机构, 由首诊机构审核后确定转诊医院与首诊机构中的中心、站点之间的拨款顺序, 经社保经办机构确认后, 首诊机构和转诊医院需重新进行月度汇总 (即“二次汇总”) , 最后由作为清算中心的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拨款。实施二次汇总, 由首诊机构根据日常费用监控的情况确定拨款顺序, 发现转诊医院违规的, 可暂停对其拨款, 延至下期, 或直至违规情况得到改善。特别在当期总额不足时, 更是发挥了首诊机构在费用监控中的作用。

实施二次汇总只是对付费过程中一个环节的调整, 但通过这个调整, 可使在多方面处于弱势的基层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上级医院的话语权, 对转诊费用的管控力度大幅提升。通过这种方式, 按人头付费方式在控制费用、节约管理资源上的优势益发突出。

2.4 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发挥按人头付费最大效率

提供服务不足是按人头付费方式的主要弊端, 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并结合首诊机构收支两条线的管理特点, 本市制定了细致且充分反映地方实际的清算规则, 通过按人头付费总额指标使用率来确定首诊机构实际获得的结余部分金额。考虑门诊统筹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处于建立初期, 机构的发展和参保人接受程度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结合本地门诊费用发生情况、周边地区门诊统筹开展情况, 将总额指标使用率定在75%。使用率大于或等于75%且不超过总额指标的, 偿付金最高为合理结余费用总金额 (通过年终考评结果计算出来) ;低于75%的, 偿付金最高为合理结余费用的30%。偿付金中的一部分作为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费用补充, 用于人员经费支出, 如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余下的由定点社区医疗机构结转下一年, 作医疗费补充, 用于除人员经费以外的其他日常经费支出, 如设备购置、机构维护等费用。

随着门诊统筹制度的成熟, 上述不同首诊机构参保人之间差异, 直接反映在总额指标使用率上, 部分首诊机构已经在努力控制医疗费用, 但总额指标使用率还是远超75%;而部分首诊机构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参保人就诊, 但总额指标使用率却低于75%。随之而来可能会出现基金运行中的浪费, 甚至引发道德风险。老人、儿童为主的首诊机构, 在总额指标使用率远高于75%的情况下, 为得到更多的结余偿付金额, 可能会压缩服务量, 影响参保人合理权益;而在年轻人为主的首诊机构, 就诊率偏低, 有可能出现供给诱导需求, 产生大量不合理诊治费用。

经过多年的运行, 东莞在门诊统筹付费方式激励措施上, 进行了较大调整, 取消了起步阶段的总额指标使用率, 转而通过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首诊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 并以此确定结余偿付金额。具体是, 综合评价得分≥850分 (千分制) , 在该首诊机构年度总额25%范围内的合理结余部分全额偿付 (合理结余部分=结余费用× (综合评价得分÷1000) ) 。实际偿付费用中50%以上应作为首诊机构提高参保人医疗服务质量使用, 该款项须专款专用, 余下部分结转下一年, 作为医疗费用补充。综合评价得分<850分, 结余部分不予偿付。

按人头付费并不是“一包了之”, 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首诊机构为参保人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在门诊统筹启动时, 通过设立总额指标使用率的激励措施, 鼓励首诊机构提供服务;经过发展后, 适时取消固定的指标, 以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激励程度。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 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基金承受能力范围内, 鼓励首诊机构为参保人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 保障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2.5 运行情况

按人头付费实施六年来, 东莞市门诊统筹基金的运行及利用逐步走上正轨。社区就诊人次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培育了参保群众新的就医观念, 落实小病不出社区, 也避免了参保人动辄到大医院住院的误解。这些转变都使医保基金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合理分配, 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

东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全新建立的一套体系, 参保人门诊就医普遍习惯于在大医院自由选择就医, 但从表1、表2可见, 门诊统筹结算人次、参保人就诊次数逐年增长, 2009-2013年, 门诊统筹结算人次每年呈25.4%的速度增长, 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不断为参保人所接纳, 与此同时, 由于受诊疗服务能力的限制, 存在一定的转诊结算比例。从总体门诊统筹人均收支简略分析 (不含年终清算等因素) , 筹资金额使用率在2010-2012年均保持在75%左右, 2013年随着参保人就诊率增加等因素, 该比例突破80%, 但仍处于安全运行状态。通过稳定的门诊统筹待遇筹资比例, 以及日常参保人的反映情况看, 对于按人头付费下推诿病人、压缩服务的弊端在东莞并不凸显。

从表3可见, 参保人在社区现场结算次均费用远低于转诊至上级医院, 同时, 次均费用的增长率也远低于转诊, 2009-2013年参保人在社区机构现场结算次均费用年均增长率为5.0%, 同期转诊至医院的年均增长率为12.1%。结合上述数据以及参保人日常反映, 社区门诊统筹能便捷地解决参保人门诊常见病、部分慢性病等问题, 大大减轻其个人经济负担, 实施按人头付费下的门诊统筹基金的使用效率大为提高。

3 结语

门诊统筹制度在保障参保人基本医疗,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按人头付费方式作为门诊统筹制度的核心, 是门诊统筹制度能否持续健康运行最关键的因素。东莞门诊统筹制度运行多年来, 对付费制度不断调整、完善, 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 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形成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做法, 使付费方式、门诊统筹制度得以持续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医疗保险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8.

[2]常文虎, 张正华, 孟开.医疗费用支付方式选择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 (7) :455-458.

[3]李锦, 吕学静.世界各地医保费用结算评述[J].中国医疗保险, 2009, 8 (5) :59-62.

门诊费用构成 篇7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某省级肿瘤医院在2009-2013年的全部住院病历。疾病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 C D-10分类。根据5年间的出院人次, 选择发病排名前十的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住院费用信息分成10大类, 包括西药费、中成药、检验费、诊查费、手术费、治疗费、麻醉费、护理费、床位费和其他费用等。

(二) 研究方法

调查数据录入E x c e l表格, 导入S P S 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剔除标准: (1) 项目不全、数据明显有误的病历数据; (2) 病历资料无法确定诊断者; (3) 住院费用异常的数据, 如离群数据、极端数据; (4) 住院时间不满1天或出院未结账病例。共筛选出样本31156例。

采用结构变动度法分析各费用项目占总费用的比例及其对总费用的贡献程度。结构变动值VSV反映各个费用项目结构变动的大小。若V S V>0, 则该项费用占住院费用的比重较期初增加;若VSV<0, 则该项费用的比重较期初减少。结构变动贡献率, 反映某项费用的变化对费用结构变动影响的大小, 贡献率的绝对值越大, 则该项费用对费用结构变动影响越大。

结构变动值V S V=Xi1-Xi0, 各项所代表的含义为, i:费用项目序列号;0:期初;1:期末;Xi0期初第i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构成比 (%) ;Xi1:期末第i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构成比 (%) 。结构变动度D S V=|Xi1-Xi0| (i=1, 2, 3, …) 。

结构变动贡献率=|Xi1-Xi0|!/DSV×100% (i=1, 2, 3, …) , 表示第i项费用对结构变动影响的大小。

采用新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各费用项目与总费用的关联程度。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计算差数列Vi (k) 并找出其最大 (小) 绝对差 (即 Δmax、 Δmin) 。本文以人均总费用为参考数列, 其余各项人均费用为比较数列, 每一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组成一新数列, 即差数列, 其计算公式为: Δi (K) = Xi (K) - X0 (K) 。 其中 ( i = 1 , 2, 3, …, 10;k=1, 2, 3, 4, 5) , 找到 Δmax、 Δmin。计算关联系数Ei (K) 确实分辨系数P, 本文采用P=0.5, 计算公式其中 (i=1, 2, 3, …10;k=1, 2, 3, 4, 5, ) , 再计算关联度:其中 (K=1, 2, 3, 4, 5;N=5) 。

二、研究结果

(一) 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

由表1可知, 2009-2013年间, 该院外科手术患者逐渐增多, 由2009年的4905例增加到2013年的7921例, 五年间增长61.5%。该医院总体外科手术占比为15.77%, 其中甲状腺癌手术比例最高, 为40.16%, 鼻咽癌手术比例最低, 为2.02%。5年间, 手术人次最多的是肺癌, 接下来依次是子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卵巢癌、肝癌、鼻咽癌。

外科前10种恶性肿瘤住院天数最长的为食管癌 (26.28天) , 其次为鼻咽癌 (20.9天) 、结直肠癌 (20.08天) 、卵巢癌 (20天) , 平均住院日最少的为甲状腺癌, 平均为10.92天。不同的恶性肿瘤的平均住院日存在较大差异, 平均住院日最多的食管癌 (26.28天) 与最少的甲状腺癌 (10.92天) 相差了近16天。

(二) 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及其构成情况

由表2可知, 病人总体平均住院费用由2009年的29679元增长至2013年的34460元, 总体增长16.11%, 平均年增长率为3.8%。各个病种费用增长情况并不一致, 其中乳腺癌、鼻咽癌增长率为负数, 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食管癌、子宫癌、结直肠癌、胃癌、甲状腺癌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 都略高于总体平均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其中, 子宫颈癌住院费用的年平均增长率最高, 达到7.7%, 食管癌住院费用的增长率次之, 达7.6%。

手术病人住院均次费用呈稳步上升趋势, 其中食管癌的住院均次费用较大, 其次是结直肠癌和胃癌, 这三种恶性肿瘤的平均费用都超过4万元, 属于较高均次费用的病种, 而乳腺癌、甲状腺癌在前十种病种中均次费用属于较低的病种, 乳腺癌的住院均次费用为23000元左右, 而甲状腺癌的住院均次费用为19000元左右。

总结来看, 手术部位较小, 术中出血少的手术的住院费用普遍较低, 比如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而胃癌、结直肠癌等的手术创面大、术中出血较多, 所消耗的材料、药品也较多, 所以胸腹部外科的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其他外科患者。平均住院日较长的病种住院费用相对较高, 如食管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

(三) 结构变动度分析

如表3所示, 将2009-2013年间分为四个区间, 其住院费用的结构变动度分别为7.49%、5.95%、4.78%、5.44%, 其中2010年与2009年相比, 结构变动度最大, 说明该年的住院费用结构变动最大, 分别是其他三个时期的1.26、1.57、1.38倍。表4显示2009-2013年间住院费用结构各个项目的结构变动贡献率, 表中材料费和药品费为引起总费用结构变动的主要项目, 其中材料费的结构贡献率最大, 药品费其次。材料费在分段区间的结构变动贡献率分别为32.57%、47.6%、21.78%、44.06%, 呈正向变动, 说明材料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逐年增加。而药品分段区间的结构变动贡献率分别为-34.14%、-39.7%、-35.75%、-28.86%, 呈负向变动, 说明药品费占住院费用的比重逐年减少。总结来看, 在2009-2013期间, 该院材料费增长的贡献率一直较高, 使得总费用中药品费减少的这部分被快速增长的材料费所取代, 并且材料费的增长率还高于药品费的下降率, 从而导致了总的住院均次费用连续增长。

(四) 灰色关联度分析

由表5可知, 药品费用是该院5年来外科住院患者住院费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其次为材料费, 接着依次为手术麻醉费、化验费、治疗费、检查费、诊疗费、护理费、其他费用、床位费。这与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得出的结论一致。从关联度大小可见, 药品费用关联度最高, 关联系数大大超过了排名第二位的材料费。材料费、手术麻醉费分列第二、三位, 但是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手术麻醉费相对排名较后, 说明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在目前的费用结构中偏低。

三、讨论

(一) 对外科患者住院费用中药品费、材料费的思考

本文用结构变动度法、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外科患者在2009-2013年间住院费用的增长和构成情况, 两种方法一致得出:药品费和材料费是影响住院费用的最主要的两个项目。控制住院费用首要还是要控制药品费的增长, 主要需要控制辅助药物的用量。

但是从结构变动度分析来看, 该院在2009-2013年间药品费贡献率为负向变动, 说明该院在这段期间已经开始控制药占比, 并且对降低住院费用的贡献很大。但与其他医院相比, 药占比的绝对值仍较高, 仍需继续控制。当然作为一个肿瘤专科医院, 有些抗肿瘤药物的药品价格昂贵, 这也是造成药品高费用的原因之一。

通过新灰色关联度分析, 对住院费用各个费用项目对总费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进行排序, 使其重要程度得以直接体现, 更容易进行各项费用的对比。

相对于各个医院、监管部门对于药占比的重视, 对于外科材料费的重视程度则要小的多。但从数据分析结果看, 材料费已然成为该院影响外科住院费用的第二大因素。造成材料费逐年上升的原因有三, (1) 一次性卫生材料取代了可多次使用材料。目前外科手术及治疗过程中普遍使用一次性卫生材料, 因为一次性材料的方便、卫生、易控制库存、易保存等特点, 已逐渐替代了以前可多次重复消毒使用的卫生材料, 例如输氧管、各种腔道导管等。外科手术中还出现了一次性麻醉包、手术包。 (2) 外科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在开展新技术的同时, 就随之而来的一些昂贵的进口医疗特殊材料的使用, 尤其目前大力开展微创手术、腔镜下手术的情况下, 进口特殊材料的使用非常普遍。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 也使医疗费用显著上升。 (3) 手术过程中对卫生材料使用把控不严。对于常规手术没有材料消耗的定量和规范, 使用情况难以监督、考核。

(二) 对策及建议

医用材料费在外科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中占有较大比例, 对病人住院费用的影响极大, 为了防止卫生材料的滥用,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将材料费比率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促使医务人员主动采取措施, 落实责任, 控制费用。二是降低材料采购价格, 寻找替代性的材料。努力降低一次性卫生材料的采购价格, 在与进口医疗特殊材料同等效果的情况下, 鼓励使用相对物美价廉的国产特殊材料。三是加强高新技术准入与应用的审核, 将科学评估与监管并行, 既需要科学的评估技术, 依据目前的医疗卫生现状, 确定适合医院的卫生技术, 又需要利用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使用进行监管, 防止滥用、过度使用技术, 结合临床路径管理, 规范每个癌症的治疗模式。四是规范手术临床路径, 确定手术基础材料用量。通过记录和统计常规手术所消耗的材料, 得出手术基础用量, 每台手术一共基础用量, 超常规用量另行申请, 尽量减少随意使用材料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梁晚福, 马庆红, 沙卫芹.结构变动度在医保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10, (5) :134-136.

[2]陈祝萍.新灰色关联法对高额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 2010, (5) :36-38.

[3]单顺芳, 陈亚光.某三甲医院高额住院费用构成及成本控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8) :38-40.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下一篇:企业存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