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参与

2024-05-21

心理医生参与(共11篇)

心理医生参与 篇1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埃利斯和福茨 (Ellis, A.K.&Fouts, J.F.) 在 《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提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 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而在我国自80年代末开始, 合作学习开始被应用到课堂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合作教学的研究和应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合作教学在大范围内得到应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合作教学的研究和应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合作教学在大范围内得到应用。但现阶段就合作学习的研究, 多偏重理论层面, 实践层面相对薄弱。现阶段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学生参与程度低、伪参与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 探析学生参与内部认知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度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1.研究对

1.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 对全国各省市地区的108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6660份, 剔除无效问卷293份, 收获有效问卷6367份, 其中男生2940人, 女生3427人, 有效回收率达到95.6%。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生2940人, 占到总数的46.2%, 女生3427人, 初中生2623名, 高中生3744名, 有效回收率达到95.6%。

2.研究工具

在参考了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和进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 编制了“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的问卷”, 通过两次试测, 删除无效项目和修改项目叙述后, 44道题目区分度介于0.307~0.578, 保持了较好的区分度。本问卷信度采用了常用的a系数, 检验结果如下:行为参与信度a系数是0.771, 认知参与信度a系数是0.677, 情感参与信度a系数是0.739, 三份问卷的a系数介于0.6~0.8左右, 问卷大致良好可行。问卷效度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 行为参与的KMO检验系数为0.691,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系数为0.000, 认知参与的KMO检验系数为0.546,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系数为0.000, 情感参与的KMO检验系数为0.528,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系数为0.000, 检验结果显示, 这三份问卷时具备结构效度。

3.数据处理

数据由SPSS17.0统一录入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参与涉及学生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方面的参与。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课堂的专心和对合作任务的钻研, 会运用到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策略来完成合作任务, 伴随着焦虑感、成就感、乐趣感、厌倦感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 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的相关性

1.认知行为和行为参与的整体相关性

在观察中学得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情况时, 我们能直观地看到学生的种种行为参与, 而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我们不能通过观察的方式获悉, 那么,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种种外显行为表现与内隐的认知参与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1的统计结果看出,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相关系数为0.086**, 这说明, 小组合作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种不紧密的相关关系表明,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积极的行为参与不代表积极的认知参与, 积极的认知参与不一定伴随积极的外显行为。

2.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整体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那么, 两个维度下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和整体一样, 还是存在其他紧密的联系。具体结果如下:

(1) 行为参与的各变量和认知参与的各变量存在相关关系;

(2) 浅层次策略和专心、钻研两个变量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 深层次策略和专心、钻研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系指数分别为0.573** 和0.570**, 依赖策略和专心、钻研变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依据以上对分析结果的描述, 这表明在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深层次策略的运用, 反映出其专心和钻研的参与程度很高, 相反, 如果在合作过程中依赖同学和老师, 那么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够专心, 钻研不深入。

*p<0.05;**p<0.01

(二) 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相关性

1.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整体相关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外显的表现成各种行为, 其内在的心理和情感活动不容易被发现。那么, 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是否与内在的情感参与相吻合, 他们二者的关系如何, 从表3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相关系数为-0.082**, 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或投入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不一致的。

*p<0.05;**p<0.01

2.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上述结果中, 我们知道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是不一致的, 那么它们之间各变量的关系是如何的, 具体结果如下:

(1) 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各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2) 专心和钻研变量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乐趣感和成功感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消极的情感体验厌倦感、焦虑感和专心、钻研两个变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依据数据的结果, 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行为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显著的正相关, 也就是说学生专心参与合作, 积极钻研合作任务, 可以反映出他们获得乐趣感和成功感, 而在其专心和钻研投入不够时, 就容易厌倦和变得焦虑, 获得消极的情感体验。

*p<0.05;**p<0.01

(三) 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相关性

1.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整体相关性

外显的行为参与和同属内隐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都存在着不显著的关系, 那么, 同属心理投入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关系如何, 它们是否无相关, 或者关系错综复杂, 根据表5表明,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成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 相关系数为0.629**, 这个结果表明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高程度认知参与是伴随着很强的情感体验的, 合作学习的完成, 必然是高程度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同样也验证了其他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

*p<0.05;**p<0.01

2.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在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高程度认知参与是伴随着很强的情感体验的, 那么它们维度下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如下:

(1) 认知参与各变量和情感参与各变量存在着相关关系;

(2) 情感参与中乐趣感变量同认知参与的三个变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中同深层次策略和依赖策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焦虑感同浅层次和依赖两种策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成功感与深层次策略显著正相关, 与依赖成显著负相关, 厌倦感同浅层次策略、 依赖成显著的正相关, 同深层次策略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以上结果表明, 当合作学习时, 运用浅层次策略, 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厌倦感, 当运用深层次策略时, 乐趣感和成功感最强, 情感体验呈现积极性, 当学生开始依赖老师和同学时, 同样能产生乐趣感, 但也伴随着焦虑, 不会产生成功感。深层次策略的运用可以降低厌倦感。

*p<0.05;**p<0.01

通过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得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关系密切, 行为参与和心理参与关系并不密切这一结论。这一结论解释了为什么教师观察到的合作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气氛热烈, 但往往合作的效果不好这一现象。所以, 在合作学习课堂学生参与的反馈中, 教师不能只将了解的目光集中在行为参与上, 而是更深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情况, 在合作教学中, 做到“知”和“情”的统一, 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选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的6367名学生为样本, 考察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学生的行为参与和心理参与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对于心理参与内部的关系, 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是显著正相关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玉静, 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和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心理医生参与 篇2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学院(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班级: 思想政治教育0903班 学生姓名: 邹龙

学 号:0120919630307 指导老师: 李艳丽 副教授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邹龙

政治与行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903班 0120919630307 【摘要】现代社会,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的浪潮中,执政党要稳定统治,创造一个有序的政治环境来促进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必然要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有所应对。政治参与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是公民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公民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都站在政治参与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但是,大学生由于思维方式活跃、态度积极,极易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作出出格的事,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度”加以把握,以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参与 程度

示例:2010年10月16日西安大学生举行反日游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出现许多不理智的打砸行为;2010年10月18日,武汉光谷学生群众自发组织大规模反日游行示威活动,愤怒的大学生群众打砸日本丰田汽车、日本商品店等等,“抵制日货”、“干死小日本”、“扬我国威”等等激烈言论成为流行语,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警方出面维持秩序……

武汉各高校采取封校措施防止学生有更进一步过激行为。2010年10月26日在成都游行过程中,参加游行的大学生逼着一穿汉服的女孩儿把衣服脱下来烧掉,因为他们把汉服认作了和服……

爱国没有错误,可是采取了过激的行为就不明智了。从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群体行为的影响,游行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其政治功效是应当受到正视的。

一、名词释义

政治参与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以参加投票选举、加入党团组织、政治接触等方式参与政治。绝大多数的适龄大学生都参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大多数大学生都愿意参加选举,愿意担当人民代表参政议政。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二、三种政治参与程度分析

(一)、高政治参与

当广大大学生以相当高的热情投身到政治过程中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很高,但是高度的政治参与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个人崇拜,二是政府政策适宜。对于政治参与膨胀过度,中国60、70年代的浩劫足以说明。那是一个全民政治的年代,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年代能够有这般多的大学生会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响应领袖的任何一个号召。如此空前绝后的政治参与度导致的是什么了?浩劫,不折不扣的浩劫。当一个人被推到神的高度,一切理性都是惘然,一切秩序都是虚设。对个人的崇拜足以摧毁一切,无论是民主还其它。聂元梓、谭厚兰、韩爱晶、蒯大富、王大宾作为五大“文革”期间的学生领袖,曾叱咤风云,独领风骚,是不可一世的学生“领袖”。他们的名字,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他们响应反动集团号召,登高一呼,无数大学生齐集,作出多少伤天害理之事了„„

但是不排除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大学生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制定出更适宜的政策,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低政治参与

当广大大学生对于政治缺乏热情而形成政治冷漠现象时,那么对国家未来的政治发展是相当不得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承担着建设、变革和创新的重任,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实践者和源动力,其思想观念特别是参与政治的意识尤其重要。如果长期一味任其政治冷漠或只对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状况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愈加缺失,难以唤醒其对政治乃至对社会的必要热情,形成政治人才的匾乏。美国Luntz Research 调研公司曾对美国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目的在于借此检验一下这些大学生们的政治知识水准。调查内容极其简单,然而这些对政治一窍不通的大学生却闹出许多笑话。许多被调查者对美国现政府的几个主要领导人所担负的职务竟一无所知,甚至张冠李戴。在被调查者当中,知道鲍威尔是国务卿的大学生还不到一半。另一半大学生中,说他是国防部长的占12%。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62%以上的人不知道拉姆斯菲尔德是国防部长,其中5%的人一口咬定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的人甚至“任命”他为美国国务卿。只有19%的大学生能答出赖斯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被调查的美国大学生对外国领导人的了解情况略微好一些。据这次调查结果,只有35%的美国大学生知道以色列总理是沙龙,4%的人则硬说是阿拉法特。至于布莱尔,知道他是英国首相的美国大学生还不到40%。更为可笑的是,有1个学生竟然认定布莱尔是美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国国防部长。

试问一个国家的政治,对于这样不了解国家政治、不参与国家政治的大学生而言,能够担当吗?

(三)、适度的政治参与

由以上两种程度的政治参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政治需要把握合适的“度”,适当控制一下,不仅能起到好的功效,提高相应的政治素养,对自身也是一种锻炼。

三、大学生适度政治参与的举措

政治人格与政治态度是可以发掘并培养的,这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现阶段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举措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是大学四门基础课程的学习.纲要、毛概、马义、思修在许多学生眼中是浪费时间,鲜有同学在这些课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的。而且这四门课的考试在考前突击背一下就没有什么大问题,这越发让基础课程的功效大打折扣。这四门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历史、哲学等从而形成政治思维的前提,没有相当的理论作准备是不能参与好政治活动的。所以大学生应该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而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现代人格精神,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公民型政治人格,而不是对学生“手”、“脚”、“脑”的管理;应该赋予大学生更多的独立的主体性空间,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前例中提到高校为防止更多的学生上街参与游行而采取封校的措施,能起到好效果吗?显然不能,必须让学生明白如此行为的后果,否则只会让学生反感,更加抵触。从而产生不好的结果。

其次是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作为文科生本身就具备条件深入了解政治,因为专业开设有政治学、政治心理学、法学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注意大学生政治人格向公民型政治人格的发展转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拿出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用从政治角度出发来分析探讨是很不错的举动。而诸如马研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是可以推广的。上学期曾有一次“马研理论讨论走进班级”的活动,起到很好的效果,同学们针对时政热点问题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自觉的应用了很多政治理论。对于理科生来说,不应该认为政治离自己很遥远,应当摆正思想,积极参与学习。曾看过一位理工风去学子的介绍,他是数模方面的“天才”,但是他的书柜中却放着很多政治、历史、法律等类的书籍。由此可见理科生是可以浓度了解政治的。想想看我们的温总理是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的,一样能够有出色的政治生涯。而且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所有学生一个了解政治的舞台,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并在社会上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行动起来了,积极地以各种方式把触角伸向与自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 2010-2011学年

第1学期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己息息相关的政治领域,去积极掌握外部动态。

第三就是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政治情绪表达,这就需要发挥党校培训及一些实践的作用。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批学生参与党校的培训,这是一个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的思考,即使游行也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来做。而不能是如上文中所述.因为大学生政治经验不足,思想行为非理性成份较高,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比较易于寻找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方式,如非程序化的结社、集会、游行等参与形式。不仅影响现实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将是一个障碍。

大学生作为即将独立的政治力量,需要理性的对待政治参与,不能简单的认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好的,又不能过高的评估低政治参与的危害.这其中的”度”需要以对现实情况发展有利为标准来测定.总之,参与政治,现在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等,让其在社会化之前获取政治上的成熟。

心理医生参与 篇3

我所教的一堂品德课的课题是《我心中的规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心中有规则”中的第三框题。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过程。五年级学生有思想,乐于表现,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基于此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在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通过现场演示、合作探究、自由辩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给学生自由驰骋的蓝天。具体如下:

1、现场演示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正方形和圆形。要求一位同学徒手画,另一位同学借助直角三角尺和圆规画。

比较一下,谁画得好?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说明: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让学生做到“四动”:1、动眼——读 2、动口——讲 3、动脑——思 4、动手——做。让学生上黑板来,就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

2、生活在线

(1)学生阅读“‘小上帝’不让老人”事件。

(2)思考:该事件留给我们思考是什么?

3、红绿灯变奏曲

(1)指导学生比较两幅十字路口交通图。

(2)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行人乱穿马路,是小事,还是大事,为什么?(看投影)

(4)继续讨论:在没有往来汽车时,并能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为什么?

(5)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冒”吗?为什么?

说明:心中需要有规则吗?为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就是结合“生活在线”中的“‘小上帝’不让老人”和“红绿灯变奏曲”两个案例让学生合作探究来突破的。应该说教材中在学生学习场景以及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时时处处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大量使用了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与案例,尤其是设疑性与冲突性的活动设计,具有较强的哲理性与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活动。

4、小型辩论会

你在银行取钱时,假如一位老大爷的老花镜忘记带了,请你帮他写一下存款单的内容,并且输入密码,你能不能帮他吗?为什么?

说明:这个问题创设一个两难的情景,增加了一点难度,目的为了给学生一个思维训练的机会。让同学们自由辩论。不设定固定的答案。

通过学生的反响来看,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力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心理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学生不仅经受认知的挑战,还要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精神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

尽管对一堂课的评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基于我对教学实践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把文本主义的教学转变为活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将小课堂拓展为大课堂,要让品德课的课堂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后课改时代,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专业成长之路更加宽广。

心理医生参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4 年8 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行LC治疗的112 例老年胆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 均经腹部B超或CT确诊为胆结石, 年龄在60 岁及以上, 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 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沟通交流障碍等患者。其中男46 例, 女66 例;年龄60~77岁, 平均 (68.9 ± 3.6) 岁;病程4 个月至6 年, 平均 (3.3 ± 0.7) 年;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5 例 (22.3%) , 糖尿病16 例 (14.3%)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 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疾病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LC手术, 给予常规的围术期护理。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 告知手术基本过程, 解决其疑惑, 消除陌生感;术后与患者沟通交流, 安慰患者, 平稳其情绪。观察组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与护士组成心理干预小组对患者行心理干预, 主要实施步骤: (1) 由心理医生对护士进行心理干预知识培训, 使其具备心理干预基本技能; (2) 术前由心理医生与患者进行详细交流, 发放心理调查问卷, 心理干预小组根据所获取信息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分析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3) 由心理干预小组制作手术知识与注意事项记忆卡, 并举办有奖知识问答竞赛, 使患者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增加信心并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4) 术后心理医生以交谈、分析与辩论的方式对每个患者进行反复认知纠正, 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向日常关心的话题; (5) 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训练与松弛训练, 使其精神放松; (6) 家属在心理医生指导下, 加强对患者的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

1.3 观察指标入院时及术后24、48 小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 评价患者焦虑情况, 分值范围20~80 分, 标准分= 原始分× 1.25, 分值越大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术后即刻、24、72 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疼痛情况, 评分标准从无痛到剧痛分为0~10 分, 由患者主观评分。

1.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 SS 16 .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 S值比较 (表1) 入院时两组的SA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24 小时的SAS值较入院时显著升高, 术后48 小时较入院时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24 小时的SAS值较入院时无显著变化, 术后48 小时较入院时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24、48 小时的S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VAS值比较 (表2) 两组术后即刻、术后24 小时、72 小时的VAS值呈逐渐下降趋势, 且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24 小时、72 小时的V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LC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受到老年胆结石患者的青睐。由于疾病本身及手术的影响, 患者会出现焦虑及疼痛, 两者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不利于疾病康复[2]。相关研究[3]显示, 有效的心理干预在减轻患者术后焦虑、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常规心理护理针对性较差, 且不够专业, 对患者心理障碍诊断不准确, 不能进行正确干预。而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有计划、专业性强的心理护理模式[4], 效果优于单靠护士进行的心理干预。

通过专业心理医生的共同参与, 能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分析其心理问题类型及产生原因,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情绪。而当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时, 能够提高疼痛阈值和疼痛耐受性, 进一步减轻焦虑, 形成良性循环。本文结果显示, 术后24 小时对照组患者SAS值较入院时显著升高, 观察组无明显变化, 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观察组的心理干预可防止焦虑情绪的加重。观察组术后24、48 小时的SAS值及术后即刻、24、72 小时的V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在老年胆结石行LC治疗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有助于以缓解术后焦虑情绪, 并减轻术后疼痛。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对老年胆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患者术后焦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行LC的112例老年胆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 观察组给予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 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 。结果 术后24小时对照组的SAS值较入院时显著升高, 观察组无明显变化, 观察组术后24、48小时的SAS值及术后即刻、24、72小时的VA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医生参与的心理干预在老年胆结石行LC治疗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有助于缓解术后焦虑情绪, 并减轻术后疼痛。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医生参与,老年,胆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焦虑,疼痛

参考文献

[1]康玉柱.腹腔镜治疗老年胆结石22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4) :85.

[2]王梅英.心理干预对胆结石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12) :454.

[3]王春地.心理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2) :160.

心理医生参与 篇5

尽管德国之翼事件让广大乘客对航空运输的安全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质疑,但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在处理飞行员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做法的确符合行业规则,精神抑郁不能成为剥夺他人获得飞行驾驶执照的理由。据《今日美国》报道,目前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美国飞行员多达 1500人 。飞行员同平常人一样,也经常会面临各种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而一旦发现他们有抑郁的迹象,就剥夺他们的从业资格,这不仅对保护乘客无益,反而会危及乘客生命。面对治疗与工作之间的两难选择,许多患有抑郁症的飞行员只好向自己所在的航空公司隐瞒病情,尽管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让病情继续恶化。此外,飞行员对被禁飞的担忧也会增加自身的压力,使人为因素造成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一直以来,心理学家都认为他们能保障飞行员的安全,只是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据来自欧洲航空心理学协会(EAAP)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80 年以来因谋杀性自杀导致的飞机坠毁事件已发生了6起,其中包括莫桑比克航空公司的470号航班。2013 年 11 月,该航班机长蓄意操纵飞机坠毁,情况与此次德国之翼9525号航班空难相似。机长趁另一名飞行员上卫生间的时候,将自己锁在驾驶舱内,然后操纵飞机坠毁,致使机上33人罹难。不过,他与卢比茨所承受的个人心理折磨不同,痛失爱子是造成他有自杀倾向的主要原因。在坠机事故之前,他也进行过心理治疗,此后还顺利获得了航空公司的健康证明。

国际民航组织(ICAO)此前曾经出台过针对心理评估工作的非约束性指导手段,不过其中的“民用航空医学手册”称,心理测验“并无多大意义”。一些国家的航空监管机构对此也未达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在英国民用航空管理当局发布的关于飞行员健康评估的长达4页的医疗文件中,只有6行内容与精神评估有关。

在飞行员职业生涯的早期,飞行员要回答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非常深入的问题。另外在飞行训练之前,关于人格方面的测试也会淘汰一些飞行学员,比如有抑郁、精神错乱、侵略性等性格特征的学员。但是正如欧洲航空心理协会指出的那样,“上述这些测试根本无法预测这些飞行员以后会变成怎样。”能够独立承担飞行任务后,40岁以上的飞行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每年一次或者一年两次。这些检查包括一些与精神方面有关的问答,会询问飞行员的情绪、家庭关系、是否滥用药物和睡眠情况,但这些检查并非由临床心理学家进行。因此,欧洲航空心理学协会认为这些评估“可能非常草率,有可能忽略了飞行员心理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

目前,航空公司防止有心理疾病飞行员驾驶飞机的主要措施是飞行员的自我报告和同事报告。这看起来似乎合乎情理,因为只要飞行员对航空公司有足够的信任,他们就不应该对航空公司有所隐瞒。同时,驾驶员之间可以长时间近距离得观察对方,更容易发现对方心理上的变化。但是由于飞行员都担心被停飞,因此会出现激冷效应。“谁愿意承认那些可能会让自己被吊销飞行执照的事?“一个亚洲机长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问道。“反正我不会承认,我需要这份工作。” 卢比茨向德国之翼航空公司隐藏了自己的医疗记录,更是证明了这一事实。

欧洲航空心理学协会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由临床心理学家对飞行员进行定期检查,还要完善飞行员医疗记录的存储和共享。不过飞行员工会对这类措施提出反对,并提出了一个双方妥协之后的方案:航空公司可以让心理学家参与到模拟器培训课程中,而非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评估,飞行员可能会非常欢迎心理学家的出现。近年来,能力培训的概念在飞行学员中越来越受到欢迎,该方法包含了一套称为乘员资源管理的培训程序,强调人为因素以及驾驶员之间的沟通。这种训练模式包含观察和反馈部分,有了这两项内容,心理学家就能够很好地协助飞行教员对飞行学员进行训练,其间还可以用更多更易被接受的方法来评估飞行员。

然而对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即德国之翼的母公司而言,上述这种谨慎做法可能并不够,该航空公司现提倡随机对飞行员进行心理测验,并降低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保密性。Marlene Manave是莫桑比克航空公司的前任老板,她在代表莫桑比克航空公司对470号航班空难作出回应时说道:“我们无能为力,因为我们已经把工作做得万无一失了......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你根本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从是否遵循航空规则来说,她的话的确没有错,飞行员的谋杀性自杀是因为自身的心理障碍,而非机器故障。但如果能在飞行员中发挥心理学家的有效作用,将会为民航业的安全运营带来更大的保障。

心理医生参与 篇6

资料与方法

干预组纳入23个居委, 参与高血压管理小组的成员403例。组员年龄47~89岁, 平均68岁。男139例 (35%) , 女264例 (65%) 。对照组为在本中心门诊随访的403例高血压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高血压诊断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 》[1]。排除标准:因身体状况无法按时参与血压管理活动的人员。所有对象均干预1年, 无一例退出。

研究方法:全科医生全程参与指导干预组的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 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讲座、合理的饮食与运动、情绪的调节, 以及发放健康支持小工具 (控盐勺、控油壶、体重指数计算尺等) 。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交流自我管理情况, 定期监测血压, 全科医生指导及答疑, 常用药物调整等, 总计干预时间1年。对照组在中心门诊定期随访以及药物调整。

评价方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对干预组组员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自身对照分析。问卷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体质指数、身高、体重) , 既往病史, 前后食盐、食用油的摄入量, 个人对戒烟益处的了解, 每周运动时间和运动量的变化情况, 血压监测的情况 (频率和测量值) , 支持小工具的使用, 蔬果的食用频率, 高血压病所产生的身体不适、情绪低落及其他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2]。干预组每次活动均测量血压, 对照组每月门诊就诊时测量血压。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干预前有58.93%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而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后, 研究对象中血压控制正常的达7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干预前与干预后平均收缩压变化情况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高血压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 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 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3]。由全科医生全程参与指导自我管理小组的日常活动, 增加了全科医生与患者的联系, 促进了医患间的沟通及信息对称。不仅提高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 更有利于增强疾病控制的远期效果。有资料显示, 对社区常见的慢性病、同时也是对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研究, 可以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改善并规范医疗服务, 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医务人员的研究素质[4]。

目前已有较肯定的证据表明, 无论从统计学还是从临床的角度, 精心设计的慢病自我管理措施, 对慢病患者的心理结局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方面效果尤其明显[5]。

本研究表明, 全科医生应用临床路径式管理实行干预后, 干预组的平均收缩压有所下降, 但平均舒张压下降不明显。干预后组员的盐、油摄入量的知晓率和控盐勺、控油壶的使用率均较干预前有提高, 研究对象的运动积极性、有效性有改善;干预后合理用药情况有改善。同时, 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及针对性避免了患者在门诊上进行健康教育的弊端, 如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易遗忘、内容流于形式、讲课随意性较强等。采用临床路径式的管理模式干预后使组员能有计划、有步骤, 全面、系统地掌握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 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率, 减少和延缓高血压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的干预组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的高血压患者, 他们相对存在更强烈的控制疾病的愿望和动机, 依从性好。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 且干预时间仅有一年的时间, 因此本研究的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区域内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情况, 仍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长期的群体性研究, 才能真正体现全科医生在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基层版) 》[Z].2010, 1.

[2]顾亚琴, 陈黎.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生杂志, 2011, 8 (14) :2558-2560.

[3]侯娟丽, 王小兰, 等.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4) :40-41.

[4]祝松, 刘幼英.从国内医疗市场现状看临床路径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5, 19 (3) :59-60.

心理医生参与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机构调查,调查对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长和防保院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

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期刊数据库、书籍、政府文件、操作规范等,包括闵行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文件、计划总结等材料,了解国内外医防结合和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分析闵行区医防结合健康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1.2.2 机构调查

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公共卫生经费拨付情况、医护人员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情况、慢性病管理过程和信息化支撑、信息生成和利用情况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tata 12.0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确定可能影响医护人员投入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因素,并对社区医护人员参与比例与公共卫生投入做趋势拟合图。

以临床医生或护士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时间比例为应变量,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中心收入比例、防保科人数占全院人数比例为自变量,该社区在全区的经济水平作为哑变量进入模型。为判断本研究采用固定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医生模型和护士模型均P<0.05,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3]。

其中yit表示临床医生或护士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时间比例,Xit1代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中心收入比例,Xit2代表防保科人数占全院人数的比例,Xit3表示该社区在全区的经济水平,作为哑变量进入模型,αi代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未知截距,μit是模型的误差项。本研究中社区临床医生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疾病、外伤或身心疾病诊治等医疗行为的医生,包括全科医生。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总人数在138~443人之间,其中临床医生数在18~109人之间,占全院职工数的比例在13.04%~44.44%之间。护士数在32~154人之间,占全院职工数的比例在23.19%~46.98%之间。防保科医生人数在23~68人之间,占全院职工数的比例在9.03%~23.72%之间。

以辖区内常住人口数作为分母,每千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人数在0.14~0.78人之间,每千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数在0.23~0.91人之间,每千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医生人数在0.12~0.55人之间。

2.2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分析

闵行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收入的比例,从2006年的10.03%上升到2013年的14.30%。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七宝社区上升最快,从2006年的8%上升至2013年的21%。吴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中心总收入比例最高,2012年为28.66%(表1)。

(比例/%)

注:由于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成立,故2013年以前没有数据

2.3 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情况

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87%的临床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临床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比例在29.36%~100.00%之间,最低的是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高的是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03%的护士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护士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比例在9.74%~100.00%之间,最低的是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高的是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2)。

2.4 公共卫生服务时间投入分析

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时间呈逐年递增趋势(表3)。

(±s,比例/%)

2.5 影响因素分析

面板数据分析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生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时间比例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中心总收入比例的影响(P<0.01)(表4)。趋势拟合图显示,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总收入比例的增加,临床医生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时间增多(R=0.802,P=0.02)(图1)。

面板数据分析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时间比例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中心总收入比例的影响(P<0.01)(表5)。趋势拟合图显示,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总收入比例的增加,护士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时间增多(R=0.813,P=0.01)(图2)。

3 讨论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2004年起,闵行区卫生计生委对公共卫生常规工作实行按项目拨付经费,根据社区公共卫生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和区疾控中心等专业站所质控、考核评价结果下拨工作经费。2015年闵行区常住人口公共卫生经费拨付已达每人每年80元。政府公共财政为医护人员参与公共卫生疾病管理工作建立了激励机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预防结合的居民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闵行区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转变了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索并实践医防结合的居民健康管理模式。绩效考核增加了下社区、患者管理、健康档案建档等工作,在绩效分配上向公共卫生服务第一线倾斜。从传统的公共卫生经费按人头支付的方式,改变为按绩效包括数量、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分配,体现了“按劳取酬”和“优劳优得”的原则,调动了医护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也实现了公共卫生经费的优化配置。家庭医生制度为签约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全程服务,形成更加紧密的服务关系,使全科医生担负起健康“守门人”职责,从制度上更大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作用[5]。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闵行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更多地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一方面,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比例增加,68.87%的临床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48.03%的护士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比例增加。临床医生投入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比例从2006年的4.50%,上升到2013年的35.00%,护士投入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比例从2006年的4.00%上升到2013年的34.53%。医防结合的居民健康管理模式下,临床医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患者,通过随访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和行为改变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而病人对医生的建议有较好的依从性[6]。

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医防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带来良好的成本效益[7,8]。闵行区高血压患者建卡管理人数从2007年的32 739人上升到2013年的201 760人,随访总人次由44 651人次上升到1 417 602人次,血压有效控制率从67.55%提高到90.19%。闵行区糖尿病患者建卡管理人数从2007年的8 134人上升到2013年的62 496人,随访人次数由65 170人次上升到373 737人次,血糖有效控制率从55.90%提高到86.44%。

医防结合符合全球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也是落实和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9]。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防结合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力地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也为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奠定了基础。需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医防结合,有效落实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整合,从而真正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365

参考文献

[1]Boelen C.Towards unity for health[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55-7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5-11-30].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3]Hsiao C.Analysis of panel data[M].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鲍勇,彭慧珍,董恩宏,等.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状况及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6):502-504.

[5]杜学礼,张华,蒋小华,等.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4):313-315.

[6]傅华,叶葶葶.临床预防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14.

[7]陈林利,严玉洁,方红,等.基于信息化的医防结合高血压防治模式研究及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2):63-65.

[8]陈林利,刘奕男,方红,等.基于信息化的医防结合的糖尿病防治模式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4):374-376.

读懂心理学定律提升合作参与度 篇8

影响小组合作的因素有很多, 如环境因素、文化氛围、组织形式等, 这些都是外因, 要改变它们也不是很难, 比如孟母为了改变孩子学习的外在环境, “三迁”就解决了问题。不过, 需要老师们倾注更多精力, 也是更重要、更有效的因素还是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 激活学生内因, 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并有效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形成强大的合力, 对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它是提升小组合作参与度的有力保障。

本文试着从心理学定律入手, 以班级管理为抓手, 提出提升小组活动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一、共生效应

人们常说“独木不成林”, 自然界中, 当一棵植物单独生长时, 往往没有生机、孤单凋零, 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 却显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 在动物界也存在着共生现象。一只狼, 形单影只, 只能捕捉到体形较小的动物, 甚至几天下来都一无所获。而一群狼, 不仅捕捉效率高, 还能捕捉到体形大的动物, 甚至就连狮、虎都要畏惧它们几分。可见, “共生”能够达到共赢, 收获得更多。当然, 我们人类这种群居性物种更懂得共生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共生效应, 使同学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 潜心研究, 合理配置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是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 分组的合理是提升小组活动参与度的首要环节。分组时, 一忌简单随意, 导致组间水平不均衡。将弱势的同学放在一组, 想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和其他小组一决高下, 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忌分组而不分工, 使得小组内部推三阻四, 影响小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三忌一定到底, 在确定好小组之后, 老师出于担心小组改动后, 组员需要重新整合等因素的考虑, 宁可多进行思想工作, 也不重新调整。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但是需要辩证地对待。如果小组经常变动, 确实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小组合作造成不利影响, 但如果确实存在必要,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所以, 我们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动态地对小组进行调控, 以充分发挥组内各成员的作用和能力, 让大家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2. 潜移默化, 营造富有特色的自主管理氛围

提升小组的活动参与度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制定自主管理的公约, 使得班上人人都是主角;其次要深化班委会、科代表和小组长的作用, 细化他们的分工职责, 强化他们的带头作用;最后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班级工作的主要调控者, 让班主任和学生发生心灵感应, 才会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才会接受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3. 科学评价, 深化小组成员的共生关系

评价是促进提升小组活动参与度的重要手段。首先, 在班主任的协调组织下, 要与任课教师们达成共识, 在各个不同的学科上, 坚持评价多样化,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并坚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其次, 要对所有的评价进行综评, 包括对各学科教师评价的综合, 也包括对个体进退步的评价等, 让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同学知己知彼, 明确活动的收获。再次, 评价中要让同学感悟群策群力的“共生”获益多,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可以从学优生那儿学到更多的方法、技能, 学优生也会越来越优秀, 会发现其他同学不乏睿智之处, 与他们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

二、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又叫短板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来的, 如果有一块木板很短, 那么木桶的盛水量就会被这块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也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如果想增加这个木桶的盛水量, 就要想办法增加这块短板的高度。木桶原理说明了一个人的能力或一个活动小组的水平并非由最好的部分决定, 而是由劣势部分决定。所以班主任要经常对小组进行短板理论的教育, 教育组长、组员, 教育“长木板”、“短木板”, 如果要在合作探究中取胜, 就要提高整体水平, 因为“最短的木板”是木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掉这块板就会一滴水也不剩,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块“短板”补起来,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 组长要做的

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调控,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所以组长对待“短木板”要有针对性, 不能只是让学优生参与, 与其有些小组让“短木板”出局, 不如把它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发挥它的长处, 正所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2. 同组的同学要做的

给“短木板”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 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 即使答错了, 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 一点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提升整个小组的活动参与度。

3. 学困生要做的

在其他成员多给了自己鼓励和帮助后, “短木板”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高度, 让自己也为小组的学习活动承担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4. 老师们要做的

有的孩子意志薄弱, 自制力差, 易于从合作中退却下来。针对这部分同学,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用充满爱意的等待期望他的收获, 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 多用“亮点”去点燃他们成长的希望, 即赏识教育。

三、累积定律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的标语:“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说的就是累积定律, 与从量变到质变所说的道理一样。它告诉我们, 把一件件的小事做好了, 累积起来就变成了大事;把一个个知识点学会了, 整个学习也就进步了。但是在学习上, 我们有些同学老是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 他们中有自负的学优生, 也有自卑的学困生。所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培优补差, 抓两头, 促中间, 使小组同学没有人临阵退却,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1. 学案导学, 让优生更优

有些同学对“导学案”抱有不屑的态度, 他们总以为这些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只有学困生才需要如此细致入微的学习方案。有这种思想苗头的同学骄傲自大、自私, 不仅会降低自身学习的效果, 也会抑制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所以, 班主任要告诉所有的同学, “导学案”就是教师教学的思路, 如果你是学优生, 能提前完成, 你应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体会或困惑, 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这样你就是组内的探索者、引领者了, 你的学习方式就是发现式学习, 就能建构性地获取知识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也就凸显出来了。

2. 分层展示, 让弱者走强

一直以来, 学困生的基础薄弱、信心不足、能力稍逊, 因此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够, 总是落后于学优生半步, 失去了思考、讨论、展示的机会。

如何提升他们的活动参与度呢?我们在“小组星级评价”的机制上作了一些改进。首先, 遵循“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进行了分组, 并对不同组内相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了统一编号 (在操作时要防止出现给学生“贴标签”现象) , 这样在展示时, 教师可以让同一层次的同学对同一内容进行展示, 把学困生推向了前台, 避免了小组总是推出学优生进行展示的“田忌赛马”现象。其次, 如果出现展示的是不同层次的同学, 学困生获得的“星”要比学优生多, 这样就促使各个小组首推学困生进行展示了。在这种状态下学困生会更加努力, 一方面是自身心理方面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同组同学的期望, 因此他们的学习热情会逐步增强, 合作态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心理医生参与 篇9

关键词:城乡困难家庭,心里健康,社会参与,社会政策,贫困类型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态、社会结构出现了不同层级的异化、分化现象。城乡困难家庭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为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少,相对贫困程度日益加深;恩格尔系数高,营养不足,衣着简朴,档次偏低;家庭关系紧张,家庭负担系数较大(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2013)。由于在社会权利和资源的运用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群体,他们普遍承受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压力,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心理状况,严重阻碍其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态的扭曲和变态程度。贫困人群心理状态是指贫困人群这个特殊群体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颜世峰等,2013)。刘颂(2007)和杨风雷等(2011)研究发现,有社会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优于没有社会参与活动的老年人,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有学者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病三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文科学生低于理工科学生,来自城市的贫困大学生低于来自乡村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状况显著相关。提高个体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将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吴远等,2005)。

社会参与可以产生很多有利于个体主观精神健康的积极因素,提升对他人的信任水平,但是不能够和一般信任水平之间建立显著的联系。与之同时,在不同类型的信任与精神健康水平之间,机构信任,对同学、同事以及同乡的信任,以及一般信任却能够显著提高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胡安宁,2014)。贫困者有权利表达他们的意见,有权利要求他们的经历被了解,有权利在政策制定中被考虑,这种参与程序的必要性是发展中的“参与民主政治”现象(鲁多·霍尔曼斯等,2007)。当然,贫困群体的生存权益、发展权益、社会参与权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三项权益三位一体(彭忠益等,2008),目前政府仅对贫困群体的生存权益提供相关政策,发展权益和社会参与权益严重缺位,理应加强其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建立更加完善的贫困群体社会参与机制和体制。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013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寻找出我国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问题的关键,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数据库中2013年的数据,该数据库来源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国家重大课题“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从2008年始,每年展开一次全国性的综合调查,2013年的数据反映的是2012年的真实情况。

该调查以家庭为单位,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城乡困难家庭和社会救助服务人员。前者主要包括享受低保的困难家庭、没有享受低保的低收入家庭和城市流动人口三大群体,后者主要是指参与政府主导的各项社会救助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公务员、单位各类聘用人员、基层自治组织负责人及聘用人员等。该调查按照“省一市一区(县)—乡镇(街道)—户”的顺序,综合运用立意抽样、分层抽样以及简单随机抽样等多种抽样方式确定最终调查样本。调查地区为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湖南省、甘肃省、重庆市(首批试点省份)和安徽省、贵州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加省份),共10个省份。本次调查收回农村困难家庭有效问卷6166份、城市困难家庭有效问卷6062份、城市流动人口有效问卷3162份、社会救助服务人员有效问卷1285份。

三、城乡困难家庭贫困类型及求助渠道

(一)城乡困难家庭贫困类型

城乡困难家庭致贫原因不一,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贫困家庭类型。按照本项目的调查,目前我国城乡困难家庭主要面临的困难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没有工作、家庭主要成员没有劳动能力、子女教育负担难以承受、家庭成员需要长期照料、家庭成员疾病负担重、被长期拖欠工资、家庭成员发生意外事故、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以上全无。农村困难家庭、城市困难家庭和城市流动人口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所不同,其中农村困难家庭有效户数为6090户、城市困难家庭有效户数为5995户、流动人口困难家庭户数为2940户(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困难家庭致贫原因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家庭主要成员没有劳动能力,占31.17%;家庭成员疾病负担重,占22.14%;家庭主要劳动力没有工作,占16.18%;家庭成员需要长期照料,占13.29%;子女教育负担难以承受,占9.69%。城市困难家庭致贫原因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没有工作,占24.98%;子女教育负担难以承受,占20.24%;家庭成员疾病负担重,占19.43%;家庭主要成员没有劳动能力,占19.09%;家庭成员需要长期照料,占9.34%。流动人口困难家庭致贫原因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以上全无,占41.06%;子女教育负担难以承受,占21.22%;家庭主要劳动力没有工作,占17.14%;家庭成员疾病负担重,占6.39%;家庭成员需要长期照料,占6.39%。可以发现,城乡困难家庭致贫原因主要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没有工作、家庭主要成员没有劳动能力、子女教育负担难以承受、家庭成员疾病负担重、家庭成员需要长期照料。

(二)城乡困难家庭求助渠道

城乡困难家庭在遇到困难后选择的求助渠道大致相同。农村困难家庭主要向政府、亲戚和社区居委会求助,其比例依次为68.0%、23.6%和14.8%;城市困难家庭主要向社区居委会、政府和亲戚求助,其比例为54.9%、28.4%和28.3%;流动人口困难家庭主要向亲戚、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朋友和居住地政府求助,比例为41.5%、34.5%、20.6%和13.8%。可以看出,城乡困难家庭发生困难时农村主要依靠政府、城市主要依赖社区居委会、流动人口主要依靠亲戚,亲戚和朋友成为除政府救助渠道(包括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外的主要社会救助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种救助渠道。另外,其他社会组织、工作单位、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其社会救助的功能和作用有待于提高,为城乡困难家庭减贫提供多样化的途径。

四、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认知与社会参与

(一)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认知

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其社会参与的程度,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城乡困难家庭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心理落差较大,社会认同感、心理认同感较差,极易产生自卑、自责和孤立心理,严重阻碍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他们的自我发展权益和社会参与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对政府、社会、其他群体和个人等产生不信任感。

1. 城乡困难家庭群体自卑感认知较强。

调查发现,在与经济条件好的人交往时,没有感觉自卑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34.4%,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31.9%,农村略高于城市;自卑感很明显、有一些和不太明显自卑感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高达61%,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63.2%,城市略高于农村。总体上来看,城乡困难家庭在与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交往时自卑感比较明显,自卑感认知比较强烈。

2. 城乡困难家庭群体自我困难认知明显。

城乡困难家庭自我困难认知方面,很同意和较同意家庭中的困难是自己造成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43.4%,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28.2%,农村明显高于城市;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比例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48.4%,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59.5%,城市高于农村。总体上来看,城乡困难家庭自我困难认知比较突出,农村较城市明显。

3. 城乡困难家庭群体消除贫困认知较高。

城乡困难家庭消除贫困认知方面,认为消除贫困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61.8%,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57.9%,农村略高于城市;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32.9%,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36.3%,城市略高于农村。能够发现,政府和社会在消除贫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消除城乡困难家庭群体贫困的主要力量。

4. 城乡困难家庭群体自我信心认知较高。

对自己和家庭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84.4%,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84.3%,二者相当;对自己和家庭未来缺乏信心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7.2%,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8.4%,城市略高于农村。总体上城乡困难家庭在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生活很有信心。

5. 城乡困难家庭群体生活水平认知较好。

与5年前相比,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79.5%,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74.1%,流动人口家庭比例为83.2%;基本没有变化的比例依次为12.8%、16.2%和13.2%;降低的比例依次为7.7%、9.8%和3.5%。总体上来说,城乡困难家庭目前的生活水平状况较5年前有较大的提升,改善明显。

6. 城乡困难家庭群体心情状况认知较强。

目前心情愉快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62.3%,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51.1%,流动人口家庭比例为65.7%,农村和流动人口群体高于城市群体;相反的,不愉快的家庭比例依次为6.4%、8.7%和4.2%,城市困难家庭相对较高。心情状况能有效的反应当前城乡困难家庭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对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社会参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的一个综合反应,是衡量城乡困难家庭目前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之一。

(二)城乡困难家庭社会参与状况

城乡困难家庭群体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生活水平、物质条件、社会资源获得及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严重滞后于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其自卑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抛弃感强烈,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感相对较低。

1. 城乡困难家庭社区(村)公共事务参与状况。

愿意参与社区(村)公共事务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81.1%,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79.9%,流动人口家庭比例为71.8%。对于社区(村)公共事务,城乡困难家庭的参与率和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流动人口有其特殊性,不愿意参与的比例略高。

2. 城乡困难家庭社区(村)志愿者参与状况。

愿意成为社区(村)志愿者,为社区(村)其他人提供互助服务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38.8%,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44.5%,流动人口家庭比例为26.3%;愿意参与,但是时间不允许的比例依次为42.3%、35.4%和45.5%;不愿意参与的比例为14.2%、15.7%和23.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城乡困难家庭很愿意作为社区(村)志愿者为其他人提供互助服务,但是时间上不允许参与的比例较高,显得有心无力。

3. 城乡困难家庭受社区(村)其他人歧视程度。

农村困难家庭中有11.2%遭受到歧视,城市困难家庭的比例是9.9%,流动人口家庭比例是5.9%,相对来说,城乡困难家庭受其他歧视的比例较小。在受歧视的比例中,完全没有歧视的比例依次为1.7%、0.9%和5.8%,说明在受到歧视的城乡困难家庭中,受到歧视的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严重影响他们融入社区(村)群体,阻碍了其自身发展。

4. 城乡困难家庭与所在地周边人群融合程度。

城乡困难家庭与所在地周边的人群融合得比较好,融合度很高。融合度较好的农村困难家庭比例为90.9%,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85.2%,流动人口困难家庭比例为80%,相对来说流动人口融入程度低于农村和城市家庭。

在流动人口中,有30.4%的人觉得自己是城里人,有41.0%的人觉得自己是农村人,还有28.5%的人觉得自己是边缘人(既非城市也非农村)。有36.8%的人有定居的意愿,并且觉得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有26.2%的人有定居的意愿,但觉得希望渺茫;有11.6%的人没有定居的意愿;有16.3%的人没有想好和9.2%的人没有考虑过。

(三)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相关性分析

1. 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选择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户籍作为变量,选择心情状况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标,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得到Pearson列联表系数(C系数)(见表2)。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困难家庭心情状况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性,与年龄和婚姻状况呈负相关性,与性别、户籍相关性较弱;城市困难家庭心情状况与文化程度、性别呈正相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性,与婚姻状况、户籍相关性较弱;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心情状况与婚姻状况年龄呈正相关性,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性,与性别和户籍的相关性较弱。

可以看出,尽管相关性不高,但是城乡困难家庭在健康状况方相对其他变量较高,流动人口家庭表现最为突出。健康状况对城乡困难家庭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也是导致他们不愉快、不高兴的关键所在。

2. 城乡困难家庭社会参与相关性分析。

城乡困难家庭社会参与可用其与周边人群融合程度来衡量,本文选择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户籍作为变量,选择融合程度作为社会参与的指标,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得到Pearson列联表系数(C系数)(见表3)。

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困难家庭融合程度与健康状况呈正相关性,与年龄、户籍呈负相关性,与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相关性较弱;城市困难家庭融合程度与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呈正相关性,其他相关性均不显著;流动人口困难家庭融合程度与健康状况正相关,与性别负相关,其他相关性均不显著。

和心理健康一样,城乡困难家庭的健康状况影响着他们与其他群体的融合程度,流动人口困难家庭依然表现最为突出。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中自卑感认知较强、自我困难认知明显、消除贫困认知较高、自我信心认知较高、生活水平认知较好、心情状况认知较强,社会参与中社区(村)公共事务参与比较积极、社区(村)志愿者参与度高但时间不允许、受社区(村)他人歧视程度较低、与所在地周边人群融合程度非常高。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户籍等相关性不大。

总体上来看,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也有很多突出的问题。农村困难家庭有7.3%的人有很明显的自卑感,城市困难家庭比例为8.1%;农村困难家庭有12.1%的人认为政府和社会没有消除贫困的作用,城市困难家庭的比例为12.6%;农村困难家庭有1.6%的人对未来没有信心,城市可能家庭的比例为2.0%;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变差了的比例依次为农村困难家庭7.7%、城市困难家庭9.8%和流动人口困难家庭3.5%;心情不太愉快和很不愉快的比例依次为农村困难家庭6.4%、城市困难能家庭8.7%和流动人口困难家庭4.2%。

城乡困难家庭社会参与度高,但是矛盾仍然凸显。参与社区(村)公共事务方面,有4.7%的农村困难家庭不愿意参与,城市困难家庭的比例为4.4%,流动人口困难家庭比例为5.0%;不愿意成为志愿者、为他人提供互助服务的比例为农村困难家庭14.2%、城市困难家庭15.7%和流动人口困难家庭23.3%;农村困难家庭中有11.2%的人遭受到歧视,城市困难家庭的比例是9.9%,流动人口困难家庭比例是5.9%。

(二)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13)和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2013)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1.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城乡困难家庭心理健康水平。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城乡困难家庭出现了心里失衡、自卑、自弃以及贫困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治标不治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需要完善城乡困难家庭救助体系,如完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加强基层教育救助力度、加强基层住房救助力度、加强城乡困难家庭就业扶持、提高低保救助标准、扩大低保救助覆盖面等,形成一套完善的救助体系。通过完善的救助体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培育良好的健康心理。

2. 健全社区文化体系,提升城乡困难家庭社会参与水平。

社会参与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文化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排斥和社会参与排斥,导致城乡困难家庭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率低下,受歧视程度不断加剧,社会融合程度矛盾突出。追源溯流,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没有从现有的社区文化中建立起反贫困的社会参与机制,没有利用好现有的社区文化进行反贫困工作。社会救助要求多方参与,是一个社会协同的参与协同机制,城乡困难家庭作为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需要认清社会救助的本质和要求,需要认清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更需要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笔者建议,在现有社区文化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培育出良好的社区道德文化,改变城乡困难家庭社会参与的方式,增强他们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形成良好的集体行动机制,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3. 消除贫困代际转移,提升城乡困难家庭生活质量水平。

贫困具有代际转移的特性,很容易形成穷二代、穷三代的现象。同时,从城乡困难家庭致贫原因也可发现,家庭生活贫困是最终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根源。从人的社会发展权的角度来说,人人都享有获得丰富、幸福生活的权利,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减轻或缓解家庭贫困。一是通过加大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城乡困难家庭自立自强的能力;二是加强城乡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整合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代际转移问题;三是加强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减免对缓解家庭贫困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样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协作完成;四是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农村困难家庭可加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生态搬迁等工程缓解其住房压力,城市困难家庭可通过廉住房、经济适用房、危房改造等改善其住房压力。最终,只有生活质量水平提高了,城乡困难家庭心理才会健康、社会参与度才会更高、家庭生活才会更幸福。

参考文献

[1]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蓝皮书(2012)[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2]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课题研究报告(2011年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3]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课题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颜世峰,李茂荣,张营等.兜底:“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课题之山东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5]刘颂.老年社会参与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4):38-40.

[6]杨风雷,陈甸.社会参与、老年健康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劳动保障世界,2011(11):34-37.

[7]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4):33-36.

[8]胡安宁.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J].社会科学,2014(4):64-72.

[9]鲁多·霍尔曼斯,赵晓芳,谢琼.贫困与被排斥群体的社会参与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7(2):40-46.

心理医生参与 篇10

【关键词】微信平台 高校教育 心理教学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1-02

在当下,由于社会问题的增多,高校大学生们的心理教育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我国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经过连续多年的逐步分析与深入研究,已经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相关发展核心和理念。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如今这种社会背景下,原有传统的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已经不能够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根本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然而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许多高校恶性事件时常发生,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也在变向的表明:现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说,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微信平台的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上的一个公开的平台。这一平台是没有限制的,在这里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以一些推送、群发的或者自动回复的方式来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从实质的技术上来讲,人们可以在在微信中扫描二维码、搜索相关名称或者是查找相关公章账号的的方式来加好友或者是进入微信公众号。而公众平台管理的管理方式则更宽广,目前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都可以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相应的管理或者是发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有以下几种特点:(1)拥有互动性和实效性。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也使得微信成为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一款通信软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随时登陆微信,随时进行平台管理以及消息互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传播广泛,内容多样。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向用户发送消息。它信息量巨大,而且传播速度异常惊人;传播内容样式多种多样,不教条不死板,例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并茂等多元化形式。同时,微信平台易简单操作,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十分广泛且快速。

二、利用微信平台参与高校学生心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利用微信构建心理教育平台的可行性

微信的主要注册用户中年轻人偏多,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而且相比较来说,微信的手机端用户占据总体用户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是主要显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新事物的喜欢和向往决定了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主要人群。微信的广泛传播性和覆盖性使其很适合建立一个在线教育的平台,通过推送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具有很大可能性。而且,在自从腾讯推出微信平台以来,公众号的数量早已注册过百万,但是在高校教育平台中涉及到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却少之又少,这个现象也表明了高校在学生心理教育一方面上意识浅薄,有待开发。大学生占据了大部分微信群体,这一现象为高校利用微信平台参与学生心理教育的想法提供了现实可能。

2.传统授课方式需要改进

一直以来,高校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相关教学都绞尽脑汁,这也是教育界一直在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曾尝试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对有关心理教育的知识进行宣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从教育形式上讲,老师们总是喜欢以讲大道理、或者举例子等的讲课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授课方式呆板生硬、教条化,讲课内容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烦、无聊的反感心理,不但没有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起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知识的传播上学校总是喜欢采用宣传橱窗、板报、学校广播或者校园网站等途径来进行传播,虽然或多或少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这些途径很容易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局限性很大,不能做到时效性的传播。而与此相反的微信公众平台就不一样了,微信更贴近学生们的的生活,靠近实际,而且普及性和互动性都很强,最主要的是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三、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参与学生心理教育的运行策略

目前社会发展处于新时期环境下,信息技术也在迅速发展。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即使这一平台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地方,但是也要校方的得当使用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根据这个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1.在传播内容上要立体化、要有实效性

眼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掌握好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喜好,管理员要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接纳、同时也要能够突出知识重点的推送内容。同时也要记得,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有特点,不易文字生硬、可以图文并茂的宣传,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对于不适合的言语要及时更改,根据学生生活现状把握好推送时机,心理教育内容要贴近日常生活、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内容的针对性,减少敏感性。只有引发出学生的真实内心感受,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被学生认同,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可以利用好微信平台独有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立体化。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模式。微信公众平台有绝对独特的功能优势,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发挥其特有的创造性、选择性等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去粗取精的更改,因为以往的教学方式很古板,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很少愿意说出自己看待问题的真实想法,因为种种原因也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而微信平台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匿名发送消息,让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积极互动,把以往传统的单向、平面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借助微信平台的特征完善教育模式,使其变成学生与老师双向互动的立体授课方式,应用情景式教学,运用好微信平台私聊的方式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限制的特性提高教学空间的立体化。多多开展有关心理教育的教学活动,使心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增进知识的渗透性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有问题可以大胆的在微信上说出的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在锻炼了个人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面对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这是一种变向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然的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3.运用微信平台的订阅功能做好教育的针对性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订阅管理功能可以将加入平台的成员按照管理员的意愿进行分类管理。有了这个功能,学校就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所需从而向不同的群体发送具有针对性的推送信息。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对于心理教育的精准性以及实效性。微信管理员要学会由以前的身份转换成另一个身份,从老师转变为学生的的朋友,从教育者变为引导者。同时利用好微信的多方面功能时刻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增加推送消息的实效性。

4.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学习多样化提高

高校教育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广泛性等特点来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广泛性。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学生以共同目标为基础、以平等开放为特点来进行群体式学习。同时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将一些有共同兴趣和共同爱好的人组建在一起,让大家在群体的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这样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不但促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的开展,而且还可以大量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们在不限定的空间内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群体学习效率。

四.结语

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从而也改变了如今人们信息交流以及人际沟通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为高校教育者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作为教育界的知识传授者,必须要有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超强的适应力。这样才能积极的运用好微信公众平台。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在心理教育工作上绝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心理教育上,更可以促进整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心理医生参与 篇11

由于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职业预备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校后,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判定,结果致使许多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另外,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突然让他摆脱依赖心理、自立自强,由于其适应能力差,心理落差大,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职业心理承受准备和能力,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中,提出的是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细分到职业心理教育。负责这部分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基础教学工作人员,忽略了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的作用。常导致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高,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讨了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及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分析了目前高职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初步设想。

1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活动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职业心理素质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建立明确的信仰目标,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可能面临的困惑或挫折有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强调自我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义务教育相连的另一领域延伸。由于我国的普通义务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本人曾在所教授的06级200多名高职学生中作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预备教育,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产生心理障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具体问题如下:(1)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2)职业心理素质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即将步入的社会工作岗位陌生,心存畏惧。(3)对即将面临的工作情景挫折困惑,没有足够的职业心理承受准备和能力。

3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主要包括职业定向时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和生涯教育中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是对即将进入和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进行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

3.1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为高职学生,他们毕业后将投身于社会,直接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我们高职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现行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综合的表述,没有细分到职业心理教育。负责这部分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基础教学工作人员,忽略了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的作用。

3.2解决办法———高职专业教师参与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加大培养学生职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职业人格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应结合高职特点,细分出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并且,应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能力培训,发挥其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优势,参与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以适应现实和发展。(1)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2)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联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一言一行之中,将会对学生职业心理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3)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专业课教师可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在教学各环节,有目的有准备的实施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不同的职业心理素质联系教学,予以指导和解惑。不会占用学生其他时间,也不需要专门的场所和教学设备,也不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方便可行。(4)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任务要求,这也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教书育人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应强化教师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职业心理素质的工作。

4结语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需继续发挥原有的教育队伍的作用,也需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参与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健全院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和体系,完善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范围,加强了教育力度,既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教育,改善学生职业素质,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又提升了院校的社会产品竞争力。真正符合我国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含义。当然,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和专业课教师如何参与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还面临种种问题和困难,也还需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提出了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初步设想。

关键词: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初探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

[2]张隽波.职校教师应有的五种素质[J].职教论坛.2002.

[3]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4]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教育发展研究.2002.

[5]张建.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认识.职教通讯.2001.

[6][英]ShirleyJenner著.秦岩译.大学生求职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美]Elwood N.Chapman著.韩经纶,曾辉译.职业生涯发现方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9]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10]董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前瞻性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4.

上一篇:精神残疾下一篇:电力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