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共11篇)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前不久,我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时而脾气特别不好的一个男孩,特怕妈妈。有时作业写不好他就会把作业本全部撕碎,扔在地上又踢又踩的;玩的时候也一样,一旦不小心碰到什么,他就会咬牙切齿的,不打得淋漓尽致就不放弃。这是怎么回事?我带着疑问,走进书店选择了《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这本书。拿起书,在头脑中显现一连串的问号,到底什么是心理问题呢?通过搜索资料,查阅书籍得出答案。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和疾患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与心理对应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即:防止心理障碍;完善心理调节;促进心理发展。我边读边反思,应该具体分析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心灵。
家长和老师说了孩子几句,孩子就会顶撞、摔摔打打或者情绪低落,甚至离家出走,逃学;和同学闹矛盾就会大打出手。吃饭的时候孩子总是紧紧地捧住自己最爱吃的菜,不许别人动等现象。身边的人摔倒了,可以尽举手之劳地扶一下,但是却坐视不管、无动于衷。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存在心理问题,自卑、焦虑、抑郁、恐惧,以及任性、孤僻、说谎、偷窃等等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小树长大自然直”的说法是错误的。“万里长堤,溃于蚁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孩子们的心理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让问题成为孩子们的心理定势。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会听到声严厉色的训斥和挨打的现象。大人的意思很明确,训斥与挨打是因为你犯了错误,“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换位思考,你问过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吗?“他们对我不好”“都不喜欢我”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同样的一件事情,同样的一种现象,同样的一个动作,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真正了解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孩子的心理是有三道“心理防线”。第一道是“情绪防线”:不在于你说得、批评得对不对,而在于是否在平等的前提下沟通。第二道是“事实防线”:我们要避免“不问青红皂白”,允许他辩解,都要把孩子的话听完。第三道是“理论防线”:不搞“训政”、讲大道理,那是下策。
一些孩子学习成绩好,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优异的成绩有可能将一个孩子潜在的心理问题被掩盖起来,这也许会影响他继续学习,对他全面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媒体中曾经报道过“徐力杀母”的典型例子,原因就是因为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太苛刻了。以及15岁研究生的天才少女自焚的事件等等。我们只能说学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曾经有个学生做了好事,老师忘记表扬了,他非常生气,就趁老师不注意就在水杯里放一点粉笔灰等等的报复心理。我们在关注心理问题的同时,要明确“做人是做事之根本,做事是做人之途径。”当然,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正。因为“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我们要相信爱的力量,没有不被温暖融化的雪花,没有不被爱感动的心灵。对孩子们宽容而不是纵容;严格而不是苛刻;一致而不是死板;灵活而有原则。切忌“久旱不管,一灌就满”的方式和方法。
用榜样的力量告诉孩子在游戏、学习生活中,懂得“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大人们的一个忽略、一种冷漠的态度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面对问题孩子:我们心中怀着宽容、信任与爱的力量。因为我一直相信“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已不可救药,那么他会真的一步步走向深渊;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雕刻而已,尽管他身上有些缺点,你的宽容与信任会使他自肃、自律、自策,他会真的成为一块碧玉。”
总之,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从不知道到了解,以及发生状况来演变的。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儿童到青少年是人生过度的转折期,他们内心充满矛盾与困惑,就如每一条项链,即使再小的一段,也不容易忽视。如果它生锈了,或者被风雨侵蚀了,都会悄悄的断裂,也就是人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或许就是人生的悲剧而就在此发生。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都能影响到孩子。相信用“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做法,带着耐心、诚信、信心与真心走进孩子的内心,用爱、用关怀去“医治”,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使孩子能够“生在苦中不知苦,面对困难不觉难”的境界,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
每位教师都应做孩子读书的点灯人 篇2
我是怀着一种敬佩的心情阅读此书的。在常人眼里,读书写作是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的强项,而王老师却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她不仅热爱读书,也勇于反思,并善于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感动和幸福。更难得的是,王老师不仅自己读书,而且在课堂或课堂之余,给自己班内的孩子们荐读《夏洛的网》等文学名著,和孩子们一起背诵中华古诗美文,做孩子读书的点灯人,引领孩子们走进飘有书香的王国,让每个孩子成为与书相伴的快乐音符。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王老师的行为是“多管闲事”,是“不务正业”,但在孩子们心中,王老师却是最可亲可敬的人。王老师正是用书籍这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的心门,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的第一爱好应当是读书,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王艳芳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但在我们的学校里,除了语文老师外又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在自己首先是读书人的前提下做学生的点灯人?当每个孩子离开学校后,能够将读书当作喜欢的事情来做,并且能够沉浸于书中与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成功的。
家长要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篇3
孩子有时有小病小痛,父母给他处理一下就行,不一定非要上医院,这时,父母扮演的是“家庭医生”角色。但从全面来讲,父母扮演“家庭医生”这个角色,不仅要医治孩子身体上的小病小痛,还要医治孩子心理上的小病小痛,也就是说父母要扮演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角色。
1、通过反射情感的方法,安抚委屈的孩子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如,小勇从幼儿园回家后,一直不高兴,妈妈问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说:“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刘娟的,可是老师硬说是我打的,真气人!”这时,我们可以接着说:“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师硬说是你打的,是气人!”小勇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边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
又如,孩子告诉妈妈:“今天上课时我一直举手,可是牛老师就是不叫我回答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这样说:“是啊,一直举手不得回答问题,心里一定不好受!”。
父母用孩子的`原话,把孩子的情感反射出来或者将孩子潜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孩子的情绪便会趋向平静。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一个劲地追问:“老师对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清楚?!你怎么这么蠢?!”
这种追问和责备,只会火上浇油,使孩子越加感到不满和委屈,使孩子负性情绪的能量成倍地增长,这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各种情绪的自然流露
与成人一样,孩子也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他们的情绪是毫无掩饰的,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使得孩子的各种情绪能量得到及时的宣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这些情绪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压抑。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有的年轻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里难过时大哭不已,往往会遭致父母们的讥笑或者斥责:“男子汉也哭,羞!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如果长期地经常这样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3、通过玩具和游戏,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具有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的功能。把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如,为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提供积木、棋类、串珠等需要“静心”的才能玩得好的玩具。经常玩这类玩具,有利于培养毅力和注意的坚持性。而这些玩具,对于那些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来说,会更容易令他们沉迷于此,而失去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们就越发变得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
制作性玩具可以纠正孩子急躁的脾气。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脚,“破坏性”很强,他们如果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会慢慢培养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给内向的孩子买些特别“好”的玩具,让其有“资本”吸引其他孩子,并从中获得与人交往、分享的快乐。
给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提供动态的玩具,如惯性玩具、声控玩具等,让他们在轻松、自由、不受压制的游戏氛围中追逐汽车、飞机、坦克,踏着童车四处转,并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
对孩子存在的某些心理行为问题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矫治。如孩子对黑暗产生恐惧时,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将房间里的灯全关上,在黑暗中进行抢球比赛,看谁抢得多。多次活动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很多家长朋友都会发现,许多学的好的孩子通常事半功倍,这些孩子不仅学习好,还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引导孩子学会做计划》。
我认为对于学习基础能力相同的孩子来讲,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小要培养孩子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聊聊学习计划的制定。
刚入小学的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更不会有计划,家庭作业一般都很少,也不用计划。三年级开始,随着作业量的增加,孩子对时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可以逐渐陪着孩子做计划了。
每天放学回家,和孩子讨论有几项作业,每一项的完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指导孩子按照计划去做。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体验时间长短与不同作业内容之间的关系。刚开始时,一定会出现计划与实施之间出入较大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必做“神算的马后炮”,而是就事论事,和孩子一起分析哪儿有出入,为什么,怎么调整。这样,孩子逐渐就会形成做计划的意识与习惯。
在计划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第一,相信孩子,目标明确。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我们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偏离目标。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孩子做计划的习惯与能力,但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就可以做好。在这期间,家长要相信孩子,同时尊重孩子的节奏。切忌急于完成作业而替孩子做计划,如果总替孩子做计划,不仅孩子很难养成做计划的习惯,还会让孩子把学习的责任放在家长身上,被动学习,为爸爸妈妈学习,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对爸爸妈妈的.安排感到烦躁。所以,和孩子一起开始做计划的时候,孩子的节奏慢于我们的预期,计划赶不上变化,都是正常现象,我们要能够接纳,逐步调整。
第二,间歇式实验到习惯养成。对三年级孩子来讲,开始做计划的时候不一定每天都要做,只是作业任务多的时候,或者孩子心情好的时候……不同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同,适应不同发展状态的孩子选择性地做计划。可能有的孩子一个月就会养成做计划的习惯,有的孩子需要三个月,有的孩子需要半年,有的孩子需要一年,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需要两到三年,不急不躁,慢慢等待。
第三,和孩子做总结反思要注意态度与方式。上面谈到刚开始做计划难免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可能对时间长短的感觉有误,可能对作业难易程度判断错误,也可能固定时间内能做多少事情的判断失误,均会导致计划与实施有误差。这个时候就事论事,只是和孩子讨论哪个地方可能出现了误判,不责怪孩子,不自责,也不找无关原因搪塞。
第四,以孩子为主,家长为辅。做计划时给孩子讲清楚计划是什么和如何做计划以后,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如果孩子判断出入较大,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不强迫孩子接受。
陪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5
平罗县一幼分院
小二班
魏佳欣家长
陪孩子一起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古人云,“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养成孩子读书习惯将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陪孩子一起读书,可以使我们的孩子形成共同的成长记忆。以前,在孩子晚上睡觉之前,我都给她读一段睡前故事,让她听着故事甜甜地进入梦乡。双休日我就带她出去玩,并给她介绍书上看到的动物、植物以及农作物,让她体验大自然的美妙,探索科学的新奇,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看着孩子兴奋的小脸,我的心里也升起一种温馨的感觉,这大概就是陪孩子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在书中感受故事的精彩,词语的优美,一起回味历史的厚重沉淀,体验自然的美妙,探索科学的新奇,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孩子上幼儿园期间,我们给孩子挑选了几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感兴趣的书,每天晚上有空的时候就给孩子讲书中的故事:例如《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安徒生是继法国的夏尔、贝洛和德国的格林兄弟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童话天才。安徒生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它并没有绝望,而是坚强不屈的奋斗,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通过长时间的陪孩子读书,我发现,这不仅使孩子对读书增加了兴趣,而且在她不懂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帮她解答,使她能在第一时间懂得书中要告诉她的道理。
就这样我们要把陪孩子一起读书进行到底。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共同来读书,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于书的世界里,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与书为伴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平罗一幼分院
班级:小二班
学生:魏佳欣
培养孩子读书的心得 篇6
在阅读过程中,我抱着学习和思考的态度。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宝贝当成温室的花朵,用手捧着,用心暧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独立性差,责任意识弱。而在学校是一个集体的生活,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那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期,部分家长跟我反应,孩子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功课,表现为做功课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8岁以前是培养习惯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为什么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成绩都很好,而到了四五年级后成绩就有下滑和变差的现象呢?道理很简单,其实是孩子在一二年级的“高分”掩盖了孩子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足。所以我提倡我们班的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全程陪伴,让孩子养成功课依赖性,对于低学段的孩子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所谓的成绩好更重要。
第二,自己睡觉,锻炼孩子独自在家的能力。小孩子对于自己一个人在家都有些惧怕,但这是一个锻炼独立性和胆量的最好实践。家长们可以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一小时,两小时,以后时间慢慢延长,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一旦孩子们适应,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将是一次质的飞跃。这样,孩子送来学校日寄,周寄就不会有情绪上的大波动了。
第三,要让孩子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习之余应该做点什么,要有自己的计划。这个学期,我们班的孩子都养成了在学校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他们回家之后都喜欢看动画片和玩电脑游戏,家长们反应之后,我给家长的提议是,让孩子自己给自己安排任务,任务的种类可以丰富点,如看书,阅读,讲故事,做算术题,玩拼图等,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合理计划,合理安排,这样对于孩子以后个人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给孩子独立承受挫折,承担责任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总是想到父母会帮助他解决一切问题,如果父母这们做了,结果是孩子不能承担挫折,这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是百害无一利的。简单地说,父母不能代替孩子以后的生活,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而生活能力是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失败慢慢积累的。当然,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常常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说,每次跟孩子说话时,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我想教育最开始的目标是我们的孩子怎么做人,做事要先学做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7
作为80后的爸爸妈妈都是具备良好的素质和文化底蕴的一代,自然对于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一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直努力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毕竟童年是美好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对于他的一生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小(2)班老师的精心教育和积极引导下,儿子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书籍,讲故事已经成为睡觉之前的必修课了。在故事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傲游,教会他什么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不为之”,一切从小事做起,因为生活让我知道孩子成人要比成才重要得多。从小就要树立积极向上健康全面的生活学习世界观。特别是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绘本故事更是小朋友阅读的好伙伴,儿子每次翻开绘本都会被那色彩斑斓的图画所吸引。通过一个个优美动听的小故事,让儿子懂得一些生活中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小故事大道理”吧!每当生活中出现与故事中同样的场景,儿子总会告诉我说:“妈妈,故事里讲过的,好孩子应该这样做!”听到儿子讲这样的话语,我心里高兴极了,原来那个调皮任性的儿子不见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娃娃。
《出卖笑的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我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妈妈买下来,因为它太吸引我了!一回到家就“肯”起这本书,不到十天的功夫就“肯”完了!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一个喜欢笑的小男孩:蒂姆,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在那之后,他的父亲又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了蒂姆的后妈,这个后妈有个儿子,他经常欺负蒂姆,这让蒂姆脸上那天真可爱的笑容渐渐消失。但在每个星期天,父亲一定会带蒂姆去马场看赛马,这是蒂姆最最开心的一天!
可是好景不长,不幸的事突然降临在蒂姆的父亲的身上,蒂姆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命。而蒂姆也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下,因为自己一时的贪念竟然把笑卖给了一位叫勒菲特的神秘先生,而这位勒菲特也给了蒂姆一个好处就是:逢赌必嬴。
同时勒菲特也有很多要求,最后一个要求是:谁都不能把这个秘密告诉其他人,否则会永远失去笑。当蒂姆失去笑后才深知没有笑得痛苦。失去笑的蒂姆决心要讨回自己的笑,他历经千辛万苦,在得到几位朋友的`帮助下与两次人生最重要的转折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蒂姆从勒菲特那要回了自己的笑,并继承了勒菲特的遗产……
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深知笑的重要,有几句话我记得特深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是笑”、“无论经历多少的困难,我都要把我曾经失去的笑找回来!”
培养孩子读书的点滴体会 篇9
读书是一种爱好,而爱好是需要家长用心去培养的。下面我就培养孩子读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坚持听读。
70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故事爷爷孙静修。经他用声音塑造的那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人物形象,却永久的驻在孩子们的心间,直到现在他也是无数人脑海中抹不去的童年印记。所以听读对孩子非常重要。
每天20分钟听读,持之以恒,可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听读会使孩子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
挑选听读内容的时候,应注意:
1、孩子上学之前,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听读初期,家长可以慢点读,给孩子一定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让他引起注意,增强兴趣。
2、孩子上学后,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这一阶段听读后,家长可以向孩子提一两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孩子答不上来,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他对听读感兴趣。不过使用这种方法,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们的付出终会有满意的收获。
二、善于引导
阅读本身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父母在孩子一开始阅读时,可以让孩子本着自己的兴趣多读书。不要只想着将来学习能不能用上,现在有很多家长功利心太强,孩子一看书就想着要看作文书,看与学习有关的书,不能看漫画书,要知道孩子开始很烦作文书。芬兰的儿童是世界上阅读能力最强的儿童,但59%的人几乎每天读一本漫画书。所以,当孩子年龄还小,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读一些漫画书。但作为家长要对漫画书的内容严格把关,远离有暴力和色情成分的漫画。待孩子的阅读心理得到满足后,可以在适当的机会介绍其他书,一开始可以是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书。具体要看孩子的个人兴趣。不过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来,一旦他感兴趣了,就会喜欢上阅读。
三、远离电视和电脑。电视操作简单,而且趣味性强。孩子一旦有了电视瘾,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精彩纷呈的电视图像会使孩子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听”上,而且还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无法使孩子专心感受语言的美。另外电脑也是孩子们阅读的又一个天敌,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游戏,连我们大人都沉迷其中,更何况孩子。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合理调控孩子看电视和电脑的时间,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又一关键。最好在孩子还小时,就断了孩子看电视的念想。《明朝那些事儿》,2006年一露面就马上销售一空,3年的时间,出版了6册,销售累计500万册。作者
当年明月是采用先在网上自己的博客上连载,再出版的方式,而他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达到了1亿9千万次,堪称奇迹。他自己每天上班坐车时也喜欢看漫画。他五岁上学,十岁读《二十四史》。因为父母比较忙,没时间管他,也不带他去公园玩,整天关在家里不看电视,也没有玩具,书架上可供他选的只有《上下五千年》和《唐诗三百手》,他7年的时间把《上下五千年》看了11遍。
所以不要怕自己的孩子,离开电视会变傻,其实阅读才是思维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一直在做阅读这样的脑力体操,他将来一定有学习的后劲。
四、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阅读的榜样在孩子很小时,更多的来自父母。如果每天全家人都有固定的时间去读书,并把这一活动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了不起。父母首先要做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家长爱读书、看报,不断传达新消息,发表新观点,表达新感受,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读书、看报过程中,划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记读书笔记,孩子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做。如果家长再教给孩子方法,效果更好。
五、多多鼓励
在孩子刚一开始阅读时,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一开始可以是物质奖励,如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等,等孩子逐渐形成了阅读习惯时,就要逐渐由物质奖励转变为精神奖励,可以是孩子最想要的一本书,最想去的地方等,总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需要进行奖励,更要让孩子明白因为读书你才会得到这么多奖励。让奖励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六、经常向孩子请教。
向孩子请教也是鼓励孩子阅读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孩子,有时在某方面懂的东西比大人多,家长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家长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既学到东西,又促进孩子。如孩子最近正在看恐龙方面的书,家长可以让他给自己讲一讲恐龙方面的知识。有一位山村农民,没上过小学,跟上小学的儿子学数学,父亲不断进步,儿子成了数学尖子。
有时,孩子讲出一条新消息,家长不妨认真地说:“是吗?我怎么不知道,你好好给我讲讲。” “哦,原来是这样!”这样无形中就会增强孩子阅读的动力。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是,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二:人所处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周围环境,只要正确找准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较,不管是出类拔萃,还是碌碌无为,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可能会比出上进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优点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奋斗。其实,成功有大小之异,无轻重之别,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别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也需要李素丽、徐虎,只要敢于和不断超越自己,就有资格,也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三:抉择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成功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只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利弊,选择一条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那都是一个成功者。读《做最好的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其实,无论抉择正确与否,无论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只有坦然接受。因为,现实社会上不是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只要达到择前[重重“思考、择后[轻轻”放下,那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06-18
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师09-26
哭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05-18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06-04
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辅导案例06-05
家长 孩子的心理问题你知道多少11-16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05-12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11-15
四年级孩子心理活动总结05-18
与孩子读书的心得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