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

2024-05-18

哭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精选8篇)

哭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 篇1

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因此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为此,家长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而有的人却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带得太娇惯。这都是错误的。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此外,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岁的杰克偶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

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如果,母亲重视到这种心理,采取表扬杰克为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再摆出今晚不可复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

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以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为题的育儿文章]

哭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 篇2

一、文章标记的含义

顾名思义, 标记就是在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各类信息的总称。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文章标记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分类并没有统一界定, 但从其位置、形式和功能上还是可以发现许多共同特征。总的来说, 文章标记在文章中并没有固定位置, 它形式丰富, 既可以是语言刺激符号, 物理刺激符号, 也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 功能是引导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文章中某些重要内容上, 并能使文章主题结构的呈现方式更为直观。

二、文章标记效应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文章标记存在的意义在于使读者理解文章时更为容易。Lorch认为, 标记效应存在于注意、阅读加工、理解、记忆和选择性通达这几个方面中。诸多研究已表明, 文章标记确实对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对文章标记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 不同的研究者得到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Lorch等人发现, 文章标记可以促进被试者对文章主题信息的回忆。John R.Surber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标题对重要信息的回忆起促进作用, 对具有较高先前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影响更为明显。何先友、莫雷发现, 文章宏观标记可以促进文章主题信息和从属信息的保持, 文章微观标记可以促进被标记的具体信息的保持。李寿欣等人的研究表明, 在视频终端呈现条件下, 场独立者主题性信息的保持量显著高于场依存者。Lorch等人在研究中发现, 组织标记使读者改变加工策略, 系统的编码文本结构。Jenny S.L.Chung在研究中指出:低水平组需要依赖明显的标记作为建构意义的手段, 逻辑连词对理解宏观水平有促进作用, 段落标题对微观和宏观的理解都有帮助, 两者结合效果更好。白学军等人的研究表明, 对被试者进行构建文章标记的主动性训练, 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保持量的提高。杜晓新等人在研究中指出, 组织结构图作为标记可以促进被试者对文章整体信息的通达。黄丽英在研究中发现, 标记能够吸引并集中被试者的注意力, 帮助其深入加工文本。

三、文章标记效应作用机制的新发展

研究者就文章标记产生的影响是体现在信息数量的保持还是问题解决的质量上提出了数量性假说和质量性假说。数量性假说, 指文章标记有助于促进读者对文本信息的获得。质量性假说, 指文章标记有助于促进读者主动构建文章主题结构表征, 从而提高其问题解决与迁移能力。数量性假说和质量性假说都能解释特定因素条件下的部分事实, 前者更适用于衡量文章回忆量的增加效应, 后者则更适用于衡量标记的结构迁移效应。有差异才有新意, 我们不应把两种假说矛盾对立起来判断孰是孰非, 而更应着重研究两种假说在何种条件下更具说服力。研究者就文章标记对读者阅读策略的影响方面提出了策略转换假说和共同策略假说。策略转换假说, 指文章标记通过改变读者阅读文章的编码策略, 从而影响文章的理解。Bonnie J.F.Meyer等人在研究中得出结论:结构策略训练能增加信息回忆量, 策略转换假说得到了支持。曾新荣等人通过眼动分析技术发现:被试者在阅读有、无标记英文文章主题句时的眼动模式是不同的, 结果符合策略转换假说。共同策略假说, 指文章标记效应主要体现在影响文章信息的提取阶段, 文章标记是否存在并不会改变阅读文章时的编码和提取策略, 而是通过改变文章主题结构信息的可通达性而影响信息的提取。崔磊等人运用眼动分析技术的研究表明, 标记存在与否, 读者都会在阅读时构建较为完整的主题结构表征, 并以此指导随后的阅读, 共同策略假说得到了支持。SARA理论是对标记效应作用机制的发展性论述。该理论包含两个子部分, 即基于文章的标记理论和基于读者的标记理论。两个理论系统地指出了标记手段及其对于文本加工过程的影响, 即标记可向读者提供与阅读目标相关的并且与认知加工相通达的可利用的信息。基于文章的标记理论认为, 标记具有传达不同类型信息的信息功能。主要包括:第一, 区分文章中潜在的结构分界、传达文章中的分层组织部分、传达文章中的顺序组织部分、标注文章的某一部分、识别文章中某一部分的主题、识别文章中某一部分的功能、强调文章中的某一部分。第二, 标记在它们引导信息的范围或文本分段上是多样的。第三, 标记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第四, 标记在它们引导与文本分段相关的位置是不同的。基于读者的标记理论认为, 在两种情况下, 文章标记可以影响文章加工过程:首先, 标记提供与读者阅读目标及背景知识相关的信息。其次, 标记的信息与认知过程相通达。

四、影响文章标记效应的主客体因素

影响文章标记效应的主体因素主要指与读者有关的因素, 如读者的阅读水平、认知方式、阅读策略等。而客体因素主要指与文章本身有关的因素, 如文体形式、主题组织的特征方式、标记数量及类型等。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 如文章语言类型、任务条件、呈现方式、阅读动机、结构训练等。此外, 因变量的类型和测试方法的差异, 使得文章标记效应这一领域的研究更为多元化。这也对我们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五、未来研究展望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源。虽有启发, 但也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未来我们应系统地展开研究的新设想和深化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思路, 颠覆传统模式, 适当与新兴的具身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第一, 系统深入地探究影响文章标记效应主客体因素, 着眼于各因素的综合作用, 寻找新的结合点。第二, 对不同标记产生的不同效果做进一步分析, 进一步完善SARA理论中标记提供的信息功能的分离。第三, 更加注重对不同研究者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的探索, 提出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假说来解释文章标记效应产生的机制。第四, 继续研究在不同阅读条件下文章标记的迁移效应与规律, 加强对文章标记的间接效应的研究, 开拓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何先友, 莫雷.文章标记效应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 (25) .

[2]曾新荣, 刘志方, 张兰兰, 闫国利.英语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文章标记效应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9, 29 (1) .

孩子的哭与笑同样重要 篇3

一个这样什么都好的人,你觉得他缺少的是什么呢?我想他自己心里知道吧。要改变却很难了,因为他已经是个大人了,从小他就习惯这样。

坚强、勇敢、快乐、乐观……这些都是很美好的特质,我很喜欢,也认同应该学习培养这些正面的思考,但是,学习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哀伤、愤怒、沮丧、悲观……接受这些负面情绪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让这些情绪有个出口,也是一样重要的。

一个不允许自己有情绪的大人,往往也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表现出正面的情感,孩子一旦有负面的情绪表现,像是“哭”,唯一对应的方式就是斥责──不要哭!不能哭!

童年的負面情绪经验对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有什么作用呢?以研究童年早期心理创伤成因,及其对一个人后期生活影响而著称的精神分析家艾丽斯·米勒 (Alice Miller) 在她的著作中,曾经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论什么事让我感到难过或高兴,我都能自由地表达,不必为了取悦谁而面带笑容,也不必为了别人的需要而压抑我的烦恼和忧虑。我可以生气,没有人会因此死去或头痛;当你伤害了我的情感时,我可以大发雷霆,却不会因此失去你……”

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乖,内心其实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乖孩子,却很遗憾的,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

鼓励孩子的文章 篇4

我的经验是,觉得不错,看着有理不等于我们做得到。但是还是要常常看看我们作为家长是否有错,错在哪里。如果说孩子不争气,我们父母难道就争气吗? 各位优秀的家长:大家好。今天上午有个案例很适合今天的讲座,即:

女儿从学校回来,我让她做作业,半小时后发现她还悠闲地在客厅里看电视。见此情景,我板起脸向她吆喝:“关掉电视,快去做作业。”

女儿悻悻然向我撇嘴:“哼,等哪一天我做了妈妈„„”

我好奇地问:“你做了妈妈预备怎么办?”

女儿不加思索地回答:“等我做了妈妈,我才不会像你这样管着孩子,她爱看电视,由她看;她要吃什么,买给她„„”

听着女儿的话,我笑了。我回到了孩童时代,小时候的我也如女儿般叛逆。那时家里穷,我几乎没有新衣服穿,有一次看到小朋友穿花衣服,我向母亲要,看到母亲无奈地摇头时我气愤地想:等哪一天我做了妈妈,我一定常给我的孩子买新衣服;还有一次,因为写错生字,被母亲罚写20遍,我更暗暗发誓:等哪一天我做了妈妈,我一定会原谅孩子偶尔粗心犯下的错„„我整个童年时期几乎都在与母亲做着思想抗衡,我坚信,理想的母亲应该像我想的那样。

但是等我有了女儿,我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开始知道母亲曾经对我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情有可原的,像俗话说的那样“养儿方知父母恩”,我终于读懂了我的母亲,知道母亲爱我的心是毋容置疑的,哪怕她不能给我买新衣服,罚我抄生字,偶尔还向我举起手掌。而这些,女儿现在都还不懂,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知道我爱她。

这个故事很美,但这种“爱”是一个美丽的但非常错误的神话。为什么这么说?

我先来说说有哪些典型的、美丽而错误的神话。

有三种神话说起来非常动听、美丽,便实质上非常错误: 1。孩子不够“顶尖”不够“好”,就意味着他不勤奋,不上进或不聪明; 2。成为最好的或最好的之一,将来就会有好的前途,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3。我是对孩子好,我的方法将来一定是对孩子有利的,因为我爱孩子。

我分开来说,这几个“美丽的神话”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个神话:学生不够“顶尖”或不够“好”,就意味着他可能不勤奋、不上进或不聪明。

是不是这样?事实上,处于班级学业中等或80%学生以下的学生在学习中实际上比人们想像的努力得多,中等的学生被“标签”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如不主动自觉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而排在80%学生以下的学生被告知“有学习障碍”或“缺乏动机”。

【案例】如群里前几天提交了一个案例,有典型性。提交案例的家长是位称职的家长,她非常期望孩子一直保持好成绩。

具体情境是:我孩子上初二,自己觉得很努力,但成绩不稳定,一般是开学成绩好,学期快结束就掉下来了。导致的结果是小考很好,大考很糟。老师就一直认为她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她自己很委屈。我分析,可能是动力不足。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或这类的孩子,有时候比那些所谓“顶尖”“好”的学生更想学得好,学的时间更长,更加努力,但他们得不到来自教师和家长耐心的鼓励和方法上的指导,孩子不仅得不到欣赏,而且还被家长或老师主观地推断,然后大人们再根据这些推断来“说”孩子如何不用功。

上面这个例子,“老师就一直认为她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很典型,说明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是否“努力”挂在一起了,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孩子“很委屈”,说明孩子很可能比那些成绩好的孩子更努力学习,学的时间更长,更着急。而家长也认为,“孩子动力不足”,其实,这个推断很可能不正确,想想我们成年人自己,当自己是中学生时,如果不是在班级里属于优秀的,而是排在中等或偏下时,难道我们自己不努力吗?难道我们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吗?不是,而是怎么学也排不到“顶尖”或“好”的行列里。排不到名列前茅不代表孩子不用功、不努力、不上进、没有学习动力。只能说明孩子努力了,但学习成绩不够好。所以,今天,我想和家长重点强调“耐心”这个词。我常听有家长说,“我鼓励孩子了,但他就是不做,老是不成器。说什么都没用。”听这句话,就听出来,家长的耐心还不够。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体验一下,耐心有多重要。积极心理学有个很好、很有趣的实验,叫做〈不同语境测试〉。一定会有启发作用。

【实验一】

第一步:给家长一组词,这些词都是在某情境中,对孩子表达不满意而常用的批评“孩子坏”的词,如:

Stupid愚笨;

Trickster撒谎;

Useless无用;

Disruptive破坏性;Disappointing令人失望

Eccentric古怪;

Nasty讨厌;

Troublesome棘手,等等。

让家长对孩子重复说,如:

你真笨,记什么记不住,这么笨还不抓紧时间背书;

你老是撒谎;养你有什么用;

你老是说了不算,该写作业不写;

你够烦人的,快把我累死了;

你太让我失望了,我看你是没救了;

你老是搞出这么麻烦的事,让老师找家长,搞得我没面子。

每次任选二到三个说,然后家长再说“我希望你做到或完成某事”。

刚开始,孩子听了生气,家长也生气,孩子不想按家长说的做;家长继续说,过一会,孩子就不理家长了(觉得说不过家长,而且孩子知道不能和家长“顶嘴”),或苦着脸勉强做起来,家长一看孩子不理自己了,还拉着脸做事就更生气了,家长这时甚至会用超出我们给出的词去指责孩子。几个回合过后,孩子要么想扬长而去,要么开始回击家长,家长几乎气爆。一般在3分钟之间,双方都会很不舒服,谁都不爱理谁,更别提按对方要求做事了。

第二步:再给家长一组词,是评价“孩子好”的词,Courageous勇敢

Honorable诚实

Impeccable无缺点的 Lovely令人愉快的 Delightful快乐的 Responsible有责任

Smart聪明的

Self-control自控的 Talented天才的 Unique唯一的 Determined坚强的 Discipline守规矩的 Excellent出色的 Earnest热情的 Neat整洁的 Thankful感恩的

Temple controlled可以控制脾气的

要求家长将第一步“孩子坏”的词,结合这第二步“孩子好”的词,一起说给孩子听,但是“孩子好”的词要多于“孩子坏”的词,然后才能提出希望孩子做什么,希望孩子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到2分钟,孩子还没有按照家长所要求的去做,2分钟后,要求家长必须全部说“孩子好”的词,而不允许再说“孩子坏”的词,即全部用积极词汇鼓励孩子。

2~3分钟的对话,家长和孩子之间约有十个回合,结果发现,有些家长可以坚持下来,坚持下来的家长,孩子都能愉快接受家长的要求,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有些家长坚持不下来,说到第四五个回合,孩子不答应,或不做,家长就不耐烦了,说“我简直无法和孩子对话了,这孩子老是顶嘴,太不听话了。”

这是一个经典实验,主要用于说明语言消极或积极对孩子有没有作用。如果家长能认识到积极和消极确实有区别,相信家长们会创造性地应用积极语言,不局限在上面这些提供给大家的词语。

说明:如果家长有了足够的耐心,而且坚持用积极的话鼓励和激励孩子,孩子会变得愉快,会愿意听家长说话,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情绪本身会让孩子产生愿意去做某事的愿望和决心,专业用语是,会激起孩子自愿做某事的动机。

为好记、好看,我用箭头表示积极词语的作用:

家长积极语言→孩子愉快感受→孩子情绪变得积极→孩子愿意去做事。

关于第一点神话,我们小结如下:

1.多说“孩子好”,少说“孩子坏”的话,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们展开分析一下。细细品品“孩子好”的话,能品出味来:勇敢、诚实、令人愉快的、热情、有责任感、聪明的、有自控力的、天才的、唯一的、坚强的、守规矩的、出色的、整洁的、感恩的,“孩子好”的话,都不仅仅是对目前状态的肯定,而更多地是表达了大人们的一种态度和期望,更多的是包含对孩子的理解、信任和期待,能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对我抱有希望,所以,“孩子好”的话,更多地是指向未来的,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说“孩子好”的话时,作为家长,情绪上一般比较稳定,心态容易比较积极,对孩子容易耐心,容易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

而“孩子坏”的词语,更多地是发泄成年人的不满情绪,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帮助孩子,更没有激励和引导作用。比如:“你真够笨的;你老是撒谎;你真没用;你老是破坏纪律,说了不算;你够烦人的,快把我累死了;你太令我失望了;你老是搞出这么麻烦事,让老师找家长”等等,想想,作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常说,或在什么情境下总说。“孩子坏”的词更多地指向过去,是“你曾经怎样”,众所周知,历史不会重来。所以,“孩子坏”的话常常说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破坏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

“孩子坏”的话基本都是“情绪话”,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知大家听到过这句话没有:“对孩子的不满意,就是对自己的不满意。”不满意的情绪不等于教育和帮助孩子,二者之间没有丝毫联系,所以,建议家长们,不说或少说类似“孩子坏”的词,而连续去说“孩子好”的词,引导孩子找到符合他们兴趣点和天分的东西,这些东西将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

今天上午家长群大连女13-百合(394592066)2012-3-15 8:14:13推荐的故事就很有典型性:

【案例】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不到一周被学生轰下台„„

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了,质量也过不了关。

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

三十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她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而不变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着地生长的奇迹。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有足够的耐心,对女儿有足够的信心,她的爱伴随女儿一生,她是女儿最好的支持系统,她一直相信女儿非常勤奋,结果,女儿真的在母亲的影响下一直很努力、求上进。这位母亲是积极语言的典范,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积极的信念。所以,人是否努力与成绩好坏没有必然联系。

2.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点,少给孩子帖“差、坏、不行”的标签。

当孩子处于中等水平,或在班级里成绩处于80%以下时,这些孩子被告知或被认为是“后进生”(被视为是“懒惰”或“愚蠢”的礼貌说法)。其实,不是这些孩子学业欠佳,而是这些孩子缺少欣赏和被激励。机会就存在于孩子的天赋中。当孩子的表现与学校、家长或教育者的期望相冲突时,并不能说明这个孩子就是“懒惰”或“愚蠢”,家长应帮助孩子发现他(她)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点。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神话有什么问题。

第二个神话:孩子成为最好的或最好的之一,将来就会有好的前途,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大人们都敦促孩子要成为最好的学生。在常人眼里,“最好的”学生将进入“最好的”大学,进入了“最好的”的大学,将带给孩子美好的人生。人们还假设,如果孩子不是一名优秀的、顶尖的学生,这个孩子将不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实际上,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对孩子来说,成为最好的学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是:在学校,B类和C类学生被A类学生管,在工作中,A类和C类学生被B类学生管,在困难时,A类和B类学生向C类学生求助。说明什么,说明最好的学生不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谓的差学生也不一定没有好的人生。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即问学生/孩子们:老师说什么话,你就会喜欢这个老师?你最怕老师说什么话,为什么?结果发现85%的孩子们都说“最怕老师说你太令我失望了!”。学生们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是:我相信你!而并非是“你最棒”。“最棒!”太少了,孩子们说“最棒只有一个”,而老师们相信我,我感到有希望。

“我们很希望老师对我们抱有希望,如果有希望的话,可能我们自己能找到实现希望的方法。尽管暂时找不到,但我们总会去找。但如果对我们没希望,我们觉得学起来没意思,甚至有时觉得活着都没意思。”有些话,居然是学校、班级到处听到的话,却是学生很不喜欢的话。在家庭中,也同样,很可能是家长天天都在说,却是孩子一直都非常反感的,比如: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可你就是学不好。请问:红烧肉和学习成绩之间有关系吗?孩子会说:那你别做呀。

【案例】这里,我非常感谢家长群中山东李德峰(595244232)2012-3-15 21:45:00推荐的一个故事,其中兰兰妈妈在面对孩子班级有四个100分,而自己的孩子是98分时,是如何处理的,如何说的。我给大家提交上来:

芸芸和兰兰住同一小区,两人都上小学一年级,同班同学。一次数学考试,芸芸和兰兰都得98分。放学回家后,芸芸兴奋地告诉妈妈:“妈妈,我数学考了98分。”妈妈正在炒菜,心不在焉地问:“你们班几个考100分的?”芸芸愣了一下,小声说:“四个。”“那你高兴什么呀?下次要考100分,知道吗?”“知道了。”芸芸应声,垂头丧气地悄悄走出厨房。

兰兰告诉妈妈这个消息时,妈妈也在做饭。听了女儿的汇报,妈妈转过身问:“你说什么?”兰兰似乎被吓了一跳,怯怯地说:“我数学考了98 分。”妈妈笑得特别灿烂,开心地说:“兰兰,你真棒,真优秀,刚上一年级就考得这么好。妈妈今晚加几个菜庆祝一下。”“我们班有四个同学考了100分呢,我下次一定要考100分。”兰兰信心十足地向妈妈保证。

同样是“下次要考100分”,芸芸是在妈妈的呵斥声中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的,兰兰则是在妈妈的赞赏下产生了自觉动力和愿望。得到激励与成功,会变得主动,得到打击与失败,会变得被动,与成人相比,孩子更是如此。因此,要学会告诉孩子:“相信你是最棒的。”

故事的前面部分非常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只是最后一句话,进了教育的误区,进了美丽但错误的神话——你是最棒的。兰兰妈妈说“相信你”说得好,与我们调查和结果一致,是孩子或学生最希望听到的,这是最激励孩子们的话语,对孩子抱有信心。

但“最棒的”在当时情境中,可能有激励作用,但从孩子人生发展角度看,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正确看待自己,小学一年级还尚可这么说,但再高几个年级,不但没有了激励作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压力和烦恼,孩子们说,老师(也包括家长)对我有希望让我感到有动力,而“最棒”不一定是动力,相反会让我们感到更多的压力。因为我们觉得,如果我不棒了,老师(包括家长)可能就不喜欢我了,可我们不可能总是那么棒啊。孩子们说“最棒”只有几个,我很难成为“最棒”,所以,不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期待我们最棒(优秀),我们太难做到了,而且今天我最棒了,明天可能就是别人最棒了。所以,“相信你是最棒的”可以改为包括对未来更好引导的话语,如:相信你会比这次更有进步,相信你会找到更好的方法,相信你会更加自觉地复习和做作业。

【案例】这样的文章常见报端,感人而泣:

因为我爱女儿,所以会想着改掉女儿磨蹭的坏习惯;因为我爱女儿,所以会每天陪着女儿做作业,哪怕女儿认为这是一种监督;因为我爱女儿,所以即使女儿对我心怀怨意,我也愿意„„我始终相信,等女儿长大,女儿一定会知道,天下所有的母亲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终有一天,女儿会读懂母亲,就像现在的我,读懂我的母亲一样。

这段感人的话,有些残酷。

因为要等到女儿为人母,还得等到女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时,再大彻大悟,回首感悟:啊,天啊,30年前,当我小的时候,妈妈是那么地爱我,妈妈为我的付出是那么伟大和无私。

试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一生中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的耐心、父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孩子的信任,而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背负着被严厉批评和管教、超高的期望,在几乎感受不到爱的情况下步履艰难地前行?直到了三四十岁,或年过半百时才感受到父母的爱?

再看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二

情境是:家长希望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写作业,写完作业再做别的;孩子希望回家后先出去打会儿篮球,打完球再写作业。

第一步:问家长:不做作业有多么不好,有哪些不利因素。

家长说:不能养成好习惯;不能说到做到;打完球累了可能就不想写作业了。等等。

同时,给了家长一组“孩子坏”的词语,告诉家长可以用。

Stupid愚笨;

Trickster撒谎;

Useless无用;

Disruptive破坏性;

Eccentric古怪;

Nasty讨厌;

Troublesome棘手

然后,看学生能否按家长要求的,一到家就写作业。

结果,只有极少的孩子说可以留在家里做作业,但心情极不愉快;大部分孩子在家长与孩子对话几个回合后,说,就不做,你怎么着。或说:行,球我不打了。虽没出门打球,但也没写作业,而是磨来磨去干别的,因为孩子没心思做作业。

我们问孩子:家长这么好心地让你学习,他是爱你的,而且你明明知道不做作业有这么不好,为什么不能照着家长说的去做?

孩子答:没觉出他爱我,我就觉得他烦我,他说这些话让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喜欢我。他难道不能对我好点吗,有话不能好好说吗?

第二步:要求家长不再说“不做作业有多么不好”,而是问孩子:

1现在出去打球有什么好处。

2打完球后你要做什么,怎么做。

3那么,是打完球再做作业,还是做完作业,再打球。

4能不能先做作业,再打球。

同时,给家长一组评价“孩子好”的词,在与孩子对话过程中,要应用上。

Courageous勇敢

Honorable诚实

Impeccable无缺点的 Lovely令人愉快的 Delightful快乐的 Responsible有责任

Smart聪明的

Self-control自控的

Talented天才的 Unique唯一的 Determined坚强的 Discipline守规矩的 Excellent出色的 Earnest热情的 Neat整洁的 Thankful感恩的

Temple controlled可以控制脾气的

结果,孩子自己就描述说,我打完球后将如何做作业,而且愿意把作业做好,认为打球并不担误做作业,甚至可以做得更好。部分学生说:老妈,好好,你别夸我了,我马上做作业,一会就完,完了我再去打球,你放心吧。

我们问孩子们,家长没讲做作业的好处,你为什么主动说要如何做作业,还要把作业做好。第一步和第二步,在哪种语言情境下,你更愿意向着家长期望的去做?你能感受到家长对你的爱吗?

孩子答:爱不爱我,我一下子说不好,但听了她的这些话,我感到很舒服,觉得我妈特别善解人意,当然她夸我,我愿意按照她说的去做。我妈愿意听我说打球有什么好处,我当然高兴啦,说明她同意我出去玩。我玩回来之后,当然一定要把作业写好了。

最后,我们问孩子们,你们在第一步和第二步里,父母的哪种语言情境能让你更愉快、更愿意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些。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第二种,我妈要是那么说话,我们之间根本不会再有争执。听听,同样是妈妈和孩子,她们之间只是改变了说话的几个词,而其他都没有改变,可结果却那么不同„„

第二个神话的小结:

让孩子成为“最好”“最棒”,不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而让孩子变得主动做事,在做事中能找到适宜方法,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拥有幸福生活,能体会到家长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才是我们的期望。

1.积极语言层次,请家长们试用

我给大家一个从孩子那里调查上来的,家长最好说哪些话,最好不说哪些话的表格——语言层次,希望对家长们有用。积极语言层次

积极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大家看,“总说”的话有哪些,我们常说了吗?应该“多说”的话有哪些,我们是否常对孩子说了呢?应该“少说”的,我们是老说了吗,应该“不说”的,我们平时说过吗,以后能做到“不说”吗?尤其是那些“禁说”的,是孩子们根本不能忍受的,而我们说过吗?什么时候说过?

注意:“多说”的话,是对孩子的极大肯定,“总说”的话,是对孩子未来积极的指引,而“少说”“不说”“禁说”,都是没用、没意义的话,一方面降低孩子的自尊,一方面剥夺孩子应该得到的爱。看语言多么重要,消极语言很有杀伤力,积极语言很有影响力。

【案例】在这里,我也回应一位家长提交的情境:

开学时孩子学习好是孩子自己有学好的要求,但因为我不会表扬,也不知道该怎么表扬,导致她后续动力不足,不知不觉滑下来。有时候我也觉得孩子做得不错,甚至有一些超出我想象的表现,但一般也就说:很好,不错,加油!所以我很想学习怎样鼓励孩子。

不知这位家长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上表中的语言,你不妨一试,如:我同意你的思路,我欣赏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观点,我期待你会做得更好,我相信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我理解你的意思,你说的是有道理的,你这个做法很有新意,相信你这么做一定会有收获,我对你很有希望,看样子你确实有提高,出现这个错误(或问题)是有原因的,我们看看怎么改正更好。

【案例】另外,班主任群中,山东高数赵敏(879096041)2012-3-15 19:02:01也推荐了一个故事,有趣也很有意义:

一个画家,在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后,不小心将一滴颜料滴到了画布上。这时,他拿起笔,刷刷几下,一只漂亮的小鸟诞生了。做家长的,做老师的,就要像这位画家一样,把有缺点的孩子变成好孩子。

这个分享会让人感受到,人人都会有缺点,只是看你如何对待缺点,是把缺点无限放大,还是把缺点变成优点。

2.要对孩子有积极期待,从孩子缺点和不足中挖掘出孩子优点和潜能,激发孩子积极情绪

家长对孩子要有积极的期待,即使在某个时间、某个阶段,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我们要用积极语言去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有了积极的情绪孩子便有了好心情、好状态,父母和孩子之间能够很快进入愉快沟通、相互配合氛围之中,也很容易达成共识。

积极语言群中的北京-赵广忠(345509211)2012-3-16 1:44:37的观点很好:积极语言是人的主观行为,是想不想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在这里,我希望家长们试着应用上表中语言层次里“总说”和“多说”的话。而那些经常否定孩子想法和行为、降低孩子自尊、剥夺孩子爱的话,要少说、不说、禁说。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孩子才能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案例】昨天,我还收到一位家长提交的案例,看到这个情境时,我就很高兴。

情境是这样的:儿子上高二,今天月考比上次进步了十名,刚儿子发短信来报喜,我该怎么回信息表扬他,才能更加提高他学习的信心呢?

说明这位家长对孩子是有积极期待的,而不是想:才进步十名有什么了不起,还有比你更强的呢,你怎么和不跟前三名比?

要问如何说能进一步激发儿子的信心,建议,也可参照上面案例中的提示,或表中总说、多说的层次,这些词语(积极语言)都能激发孩子自觉动机和自觉行为,而信心就是指对未来及不确定的事情有坚定的信念,孩子有了自发的动机和自觉的行为,他的信心会坚持下去。谢谢这位家长提交的情境。家长和老师们可创造性地应用积极语言,语言层次只是个抛砖引玉。

第三个神话是:我是对孩子好,我的方法将来一定是对孩子有利的,因为我爱孩子。

孩子们说,就怕爹妈说:都是为你好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案例】我女儿初一,从小开始,语文数学一直中下水平,英语不错,所以喜欢英语,总会自觉学英语。在初中上半学期被老师选为班干部,学习劲头足。但下半学期就不行了,各科成绩都下滑。问她,说想学,但控制不住自己,上课不能专心,还老想看校园小说。

上周,我无意间看到她抽屉里有校园小说,再检查书包,里面也有,她爸非常生气,打了她几下,把书也撕了。我担心太伤孩子心,把她拉了出来。可她却不说话,不像以往那样哭闹,表情木然。我很意外,也很担心,看得多了小孩子因为像这样的事而做傻事的例子,我很不放心,我和孩子谈了一个多小时的心,先跟她说明我们的期望(希望将来能实现她自己的理想——当医生),其次跟她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看这样的书会直接影响学习且容易早恋),再问她想看这些书的原因以及学习方法(她说中午休息时,不想看课本也不想做作业,所以,没事做向别人借书来看)。

孩子缺点就是懒惰,喜欢看电视及上网(电脑只定时让她上),只要休息,她可以睡一个上午,然后找点东西吃,就开始看电视,一天就这样混过去。我曾试着让数字电视关闭一年过,网线也一直设密码,但她一样在家呆一天,不出门。

我从不期望女儿去考名校什么的,但是也有说让她至少能上到大学,因为在我们想法里,女孩子至少要学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自然地表现出女孩子应该俱备的个性及气质。

我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不走歪路,将来找一个好的伴侣幸福过一生就足够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我给大家提交一个小事例:有些婴儿10个月便会走路,有些婴儿到了17个月还不会走路。从婴儿开始,孩子便有了70% 的表现差异,但我们知道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不会过分修正婴儿的走路姿势、走路时间,也不会过分在意婴儿摔倒的次数和怎么摔倒的。

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态度投放在孩子人生其他阶段呢?当孩子到了35岁或45岁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或在乎他们在中学时,甚至小学时的表现。很多青少年都不能在学校中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天分和才能的机会,就像婴儿的走路一样,这和他们在工作和人生上的成功关系不密切,他们的天分可能会迟些出现。

家长们会说,“我是为你好。我不爱你我能这么着急吗,现在不好好管孩子,孩子长大没学好怎么办”,如此案例中的一些话语和行为:

1我看到她抽屉里有校园小说,还检查了孩子书包;

2她爸非常生气,打了她,把书撕了。

3和孩子谈了一个小时,说明我们的期望,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问她想看这些书的原因以及学习方法,4我关闭数字电视,给网线设置密码,5在我们想法里,女孩子要学到一定程度,表现出应该俱备的个性及气质。从“可她却不像以往那样哭闹”看出,他爸爸不是第一次这样对待孩子了。

这些行为和说法,在家长看来,我们都是为孩子着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使输在起跑线上了,也不能让她再在跑的过程中掉队。出发点是对的,但效果不是最理想的。真正为孩子好,表现出对孩子的爱,首先要密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不是做什么事。

第三个神话的小结:

一、要密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重要的几点是:

1。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可以为孩子提供建议和支持来帮助孩子掌握做决定的技巧,而不要让孩子都按照大人所希望地去做。

2。和孩子平等交流。听孩子说话时不评价好坏、是非、对错,而是问孩子为什么这样认为;要让孩子说得多,家长说得少。

3。表达你对孩子的欣赏。每天或每周,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从不冷落他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关心孩子:

(1)爱与分享:通过积极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夸奖和关怀,让孩子感受到你喜欢他、欣赏他、重视他;

(2)发现与自豪:让孩子感受到你总能看到他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了,他的任何变化你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家长一定要欣赏孩子所具有的优势和天分的价值。

(3)期望和信念: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但并不是说让孩子必须做到,另外,要经常表达“你相信自己的孩子”的这个信念,这个信念不但支持家长对孩子的信心,更是支持孩子对未来有信心和自觉行动的动力。

这些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成年人希望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常常与孩子的天分相背,而对孩子人生真正有用的才能,可能会令他在学校中受到最大的伤害。这非常悲哀,说明孩子们的天分,和学校的需求及家长的期望之间严重不协调,使我们质疑现在的教育方法和家长的愿望是否对青少年最好,这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神话。

二、应用HAPPY——幸福语言模式

【案例A】:我的女儿还算是比较听话的,相比现在的小孩子,让她做什么她大部分都会去做,吃饭、穿衣也不讲究,上学也积极,从不迟到,在学校做事也较认真负责,为人比较忠厚,不算太聪明但也不笨。

从这段话看,女孩是个很不错的孩子,懂事、听话、朴素、诚恳、守纪律、有责任心、喜欢上学。应该是被家长喜欢、让孩子放心的孩子,但事实上,这个女孩是上面看校园小说案例中的那个女孩,而上面的女孩却是让家长着急,甚至让爸爸“打”了的女孩。这说明,不同的语言描述,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再看两个例子:

【案例B】:初二,女孩。除了玩干什么都是磨磨蹭蹭的,即便家长说了也快不到哪里去。学习也是如此。问你将来有何打算,回答是不知道,反正是不会呆在家里要有一份工作。不好好学习怎会有工作?也是噢。之后好了两天半,依旧。请教陈老师我们究竟该怎么教育?挺聪敏的一个孩子,学什么会什么,学什么像什么,可就是用不到学习上,而且干什么也不能坚持,我们也不能总是跟在后面去督促,且效率也不是很高,这可如何是好?

【案例C】儿子今年7岁,读一年级,成绩还可以,是三好学生,可是遇到不会做的题就不耐烦了,而且很愤怒的样子,做家长的我不知怎办,想请教。谢谢。

B和C有相同点,相同的地方,两个孩子一个是“学什么会什么,学什么像什么”,一个是“成绩还可以,是三好学生”。

问题是:一个“有点磨蹭,做事不能坚持”,一个“遇到不会做的题就不耐烦,很愤怒”,那么,现在看,家长希望的是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是积极的,就会看到:宝贝是有潜力的,因为他们的智力很正常,而且学什么会什么,还是三好学生,但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怎么解决,要看家长希望什么,解决的过程中家长认为关键点是什么,期望的效果是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大家一个HAPPY语言模式,在生活中和在与孩子沟通中可以尝试,一定会很有效果。

1、积极语言HAPPY模式是什么,如何应用。HAPPY语言的基本解释:

HAPPY实际是由五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即英文原意的解释。每个字母代表一个英文,即:

“HAPPY”由H(Hoped-for预想,期望)+A(Action行动)+P(Process过程)+P((to the)Point关键点)+Y(Yield产品,收益)构成。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字游戏,易于记忆、容易被人喜欢,略懂一点英文的都知道这个词。“幸福”被地球人都喜欢。这个语言模式关注的核心是普通人到底说什么样的话,如何说话,能够有利于引导自己或他人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发现和激励他人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幸福,享受健康快乐人生。非常适用于在家长和孩子之间。

H:Hoped-for,预想,期望:事先设想,预先推想出孩子的某种标准。如果向着积极的方面看,孩子便是你所期望的,如果你认为孩子不够好,那他就真的不够好。如上面的B和C,如果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好”,并表示对孩子好的欣赏和肯定,家长会愉快,并对孩子抱有足够的信心。

A:Action,行动:为培养孩子达到某种品质目标而说的积极语言,让孩子自己形成自觉努力的信念。就是说,家长如何让孩子动起来,不是靠批评和指责,而是靠激励和引导。

P:Process,过程:家长引导孩子做具体事情或完成具体任务,不要说大话,和否定孩子的话。说大话通常指:把作业写好,上课好好学,做事要坚持,别那么不努力,为什么呢,举个例子,看看怎样的话才算具体、有用。

【案例】妈妈和女儿JANE(六岁)一起玩ipad游戏。

JANE玩ipad游戏,但有几关老过不去,爸爸着急,开始说JANE:你为什么不看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行吗?你这样不完美。你这样不对。被爸爸说了几次之后,孩子不愿意玩了。

妈妈没有简单地说:你要坚持。而是说:宝贝,玩完一次,再玩一次,没完成没关系,再从头来(培养孩子坚持性),我相信你可以完成的。

妈妈也没有说大话:有了困难不能放弃。而是说:咱们从简单的开始。当题目变难时,你继续试试看(引导孩子即使觉得有困难或怕被挨说等各种原因不想完成,该完成的事情(工作)还是会完成),我相信你(“总说”层次),你试试(“多说”层次)。

妈妈更没批评说:你总是不努力,做什么什么不行。而是说:没关系,事情不是一做就能做好,你只有自己动手做了(相信孩子做事都会尽力),才会知道答案对不对。没有人第一次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任务,都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才总结经验的(即使失败了,我们也不会放弃的)。

妈妈引导宝贝时,不是仅说:你好好练。而是当JANE画了第一笔,很怕第二笔画错的时候,妈妈说:第一笔画得不错,在画第二笔前,你可以先自己用手比划比划,想好了再画(引导孩子一旦订下了各种(锻炼或学习)计划,养成坚决执行的习惯)。尽量画均匀,画好画不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可以长了经验,大不了重新再来一次(引导孩子慢慢变得十分有耐心)。

这段话中,妈妈的每句话,都可以让孩子做起来,而不是说得特大,让孩子不知道怎样才是做“好”了。

P:(to the)Point,关键点:指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因素,家长要说有用的话,但也不是总表扬孩子,而是让话说得有意义。上面JANE玩ipad游戏中妈妈的话语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而把坚持的突出特点都表达出来了,就是说到了关键点上。这些点如果能做到,时间长了孩子就容易形成“坚持”这个品质。

Y:Yield,产品,收益:是“过程”的结果,指孩子向着大人期望的方向发展,孩子形成好品质、好行为。如果你描述孩子常常消极的,孩子便会向着消极的方面发展,如果你描述孩子常常是积极的,孩子便会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正如日本一位教育家所说,“人嘴上说的就是你的人生,如果你总是说,我烦死了,我累得要命,谁都不理我,那你就真的烦、累、没人理。如果你总是说孩子,你学什么什么不会,你干什么什么不成,你真没用,他就真的什么都不会,真的没用。”

2HAPPY语言的思路是什么,能为我们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家长了解HAPPY模式→应用积极语言→引导孩子产生积极情绪→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积极关系→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人格→形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积极支持系统→造就孩子成为幸福、和谐、阳光的人。

最后,我借用积极语言群中北京-赵广忠(345509211)提供的一个小幽默,说明积极的感受:

积极的思维和语言对三个石匠的作用:

第一个说,我在干一个吃饭的活;

第二个说,我在建一个教堂;

第三个说:我的工作让这个城市更受尊敬。

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反思文章 篇5

每一场考试过后,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通过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对孩子的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反思。

第一个问题还是老生常谈,说是粗心,实际上是对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上不到位。平时做题习惯不好,只满足于对,而没有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对,那样做就不对。基本概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碰到稍稍有深度的题目考试时不干脆,对自己的做法没有信心,不知道对不对。影响自己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是答题不规范,草稿纸乱写乱画,卷面做不到干净整洁。不会考试,看到题目没有通盘考虑,下笔就写是大忌。出现跳步,该有的步骤不写全。对题目所留空白不会合理安排,习惯从中间着手,最后越写越挤,越写越小,没地方写了就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的,自己都糊涂了,何况阅卷老师呢?草稿纸不会用,习惯口算,要不然就是左一榔头西一棒,没有章法乱画,考完试草稿纸惨不忍睹,到验算的时候自己都找不到了。

第三个问题是书写不规范,平时不注意书写习惯,拼音和英文字母书写,数字的书写。拼音和英文手写体写成一样的了,考试时出现失分。数字书写潦草,做计算题时最吃亏了。

关于孩子早恋的家庭教育文章 篇6

对于早恋的孩子,家长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约之以规相结合。动之以情,是指父母正确理解孩子的情感,要特别善于抓住孩子早恋表现出的不安、悔恨、疑虑和寻求情感依附,显露“探究性”的情感,这一关键时机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和关怀,增加家庭的吸引力,消除孩子向外寻求感情寄托的失助心理。同时,父母担心和忧虑的自然流露,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把孩子重新感化到家庭、集体的身边。

晓之以理,是指家长在遇到孩子早恋的事情时,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也不大喊大叫,训斥打骂,而是克制自己,保持沉着、冷静,以机智诚恳的态度向孩子讲明学业的重要性、早恋的后果及危害、改进的方法等。只要我们的父母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孩子是能够接受教育和劝告的。但是中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只讲清道理是不够的,还必须约之以规,对孩子采取行动上的约束,使孩子感到父母对早恋坚定、明朗的不支持态度。对其心理上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以至最后中断早恋双方的联系、来往。

转移孩子对恋情的注意力也是可取的办法。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旺盛的精力难以发泄,无聊之余,难免想入非非,让各种低级庸俗的东西乘虚而入,陷入早恋。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上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把剩余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丰富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强壮体魄上来。这样能够转移孩子对恋情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克服精神上的空虚,减少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给孩子带来的较大波动和冲动。

此外,还应鼓励孩子与德高望重的成年人结成“忘年交”,介绍他认识品学兼优的同龄伙伴,既可以减少两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分散对“恋人”的注意力,又可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子,让孩子在交往中,不知不觉地拓宽眼界和胸襟,激发上进心,让孩子感到局限于个人小圈子、卿卿我我真是相形见绌。

家长要认识青春期

我们家长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对青春期有自己的感悟。但90后,00后青春的关键词与50后,60后,70后,乃至80后截然不同,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

人类生长发育有一个过程,有专家根据人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把人的一生按年龄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0-1岁的婴儿期,1岁至10-12岁的儿童期,10-12岁至17-18岁(性发育期)的青春期,18岁至45岁(性成熟期)的成年期,45-48岁至50-55岁(性退化期,男性会比女性迟10年左右)的更年期,以及55-60岁以后的老年期。

而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是这六个阶段中最为特殊与宝贵的时期,它是人类的黎明风景,是身心变化的双高峰期。青春期的孩子内心的躁动或许超过了更年期,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对青春期孩子的躁动不予理解。

比如,当亲子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当孩子摔门而去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对此会十分愤怒,甚至冲动地跟孩子去理论的时候,这时的家长可能也会没有退路。

此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会爆发,这时候家长不要指望孩子会来跟你道歉,即使他们内心有自责也有内疚,但他们此时在行动上不会主动来求和,家长千万不要在此时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若遇到孩子脾气爆发的时候,好的家长应该保持冷静,很多事情是可以冷处理,事后再找机会跟孩子心平气和的谈论。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的谅解和包容。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系列的变化。

青春期有它特有的年龄和标志。青春期的到来一般在10-13岁左右,但有些孩子发育较早,有些女孩在8-9岁就开始了,有些则发育较迟,但最迟一般不会超过18岁。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命阶段,是人类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期,性发育是这一时期的唯一生理性标志。

伴随着性发育,青春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第二性征是指青春期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男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肌肉壮实,身高迅速增加,胡须变浓,喉结突出,嗓音变粗。女孩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增多,体态丰满,骨盆变宽臀部变大。

上述是青春期出现的生理特点,主要集中于性器官成熟,第二性征出现,以及生殖能力的具备。值得关注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也出现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变化。主要的变化在于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对性发育期的种种生理变化的同时,又经历着因心理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困扰。他们性意识觉醒了,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感兴趣。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有体像烦恼,闭锁心理,矛盾心理,敏感、冲动、情绪不稳定,偶像崇拜,青春情感,青春抑郁等现象。青春期的孩子有时情绪不太稳定,家长往往琢磨不了他们的心情。此阶段的孩子既想独立,又在经济和生活等很多方面不得不依赖家长。

比如,我自己的孩子,当我问他一件他不愿意告诉我的事情之时,他往往只有三句话:我不知道,我忘记了,我不告诉你。但上述都是正常的青春期孩子所特有的表现。

科学坦然的家庭青春期教育

目前是信息时代,随着经济水平和信息化的普及,当代青少年接触性知识的机会很多,他们自认为是知“性”的孩子。青少年性发育提早,性行为低龄化,然而性教育仍相对滞后。青少年对“性”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一定的偏差。

同时,随着社会文化、大众媒介传播的性信息的增多,青春期的教育已不能仅仅靠学校单方面来实施完成。因此,我认为家庭青春期教育尤为必要。

随着社会文化、大众媒介传播的性信息的增多,青春期的教育已不能仅仅靠学校单方面来实施完成。孩子自幼就在家庭中无意识地、不自觉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最初的“性启蒙”。家庭“性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直接、最私密、最安全的。但是中国很多家庭却忽视了青春期的教育。

目前,中国家庭性教育中存在一系列的误区。有些家长将性教育视为绝对的禁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放任自由或消极对待;有些对此“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而有些家长则十分紧张自己孩子的异性交往,忽略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对此,我认为需要科学化地对待家庭青春期教育。在我看来,家庭青春期教育的科学化可分为三方面:

第一,家长要建立科学的性观念。想一想家长自己对性的态度。有些家长对性教育持尴尬、窘迫的态度,有些持坦然与尊重的态度,有些则随意与放纵。家长的性态度直接影响着家庭性教育的科学性。

第二,家长要学习科学的性知识。性知识可以从生理、心理、伦理道德、法律、审美和自我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第三,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性教育指导方法和健康的性心理。家长要学会适时、适度、适合以及从自身的行为出发对孩子进行指导。

家庭的性教育,对少男少女要同样重视,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者。很多家长重视对女孩子的性教育,却往往会忽略对男孩子的教育。事实上,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子在性知识上的困惑比女孩子要大,很多时候他们只能“自学成长”,有些通过图书馆等正规渠道获得相应知识,有些则只能走些“歪门邪道”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善待青春恋

青春恋是我们家长最为关注的话题。对我们家长而言,这也已成为青春期孩子的一大难题。青春期两性情感的问题该如何解决?青春恋有着诸多的个案,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现在开放的环境与早熟的身心,流行而时髦的爱情观,高中学生恋爱比例上升,诸多青春困惑与烦恼,两性交往方式随意,婚前性行为增多等等,孩子们身上这些种种现象均困扰着我们的家长。

调查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对恋爱的认知都没有问题,他们对情感并不功利,态度没那么敏感,行为没那么理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显得没那么简单。

我们要意识到,相爱是人生的重要课程。青春情感的产生是正常的,情感的产生无法控制,但发展可以也必须把握。青春情感有它的特点,往往非常纯真、美好,但脆弱、不成熟。因此,家长对待青春情感应该持以尊重和善待的态度。家长对待青春情感的方法应是不轻易否定,合理引导。

家长对青春恋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孩子恋爱之前,我们家长应该顾左右而言他,不要刻意打压。当我们家长发现孩子处在恋爱阶段,我们要装傻静观,尽量保持冷静倾听孩子的分享,千万不要立刻表态,可以选取适当的情境场合,借助他人的例子巧妙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孩子恋情结束后,家长要做的是倾听与理解,适当的进行一些价值讨论,也可以进行注意转移。

青春期的孩子带有怀春的心理,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光环,寻求温暖、慰藉和浪漫等需要,还有可能会闪恋。这个时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长引导他们认识真正的爱情需要一定的成熟性,稳定的情感,独立的人格,体察、关怀、尊重他人的能力等。这种成熟性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和学习过程。家长应该要让孩子对青春期两性情感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青春期情感的产生本身没有错,青春恋的发生也无法预料。但家长要告诉孩子,我们没法预料情感的发生,却可以把握情感的发展。相爱是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对于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们。

我们应该让青春期的孩子们从情感把握、交往方式和应对感情危机三个方面进行学习。让他们正确认识到什么是青春情,了解他们这时候的心理特点。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异性进行广发的群体交往。

青春期两性情感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异性疏远期:第二性征初现后,性意识觉醒,朦胧地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开始又不安和羞涩心理。对性别十分敏感,男女界限“泾渭分明”,开始了暂时疏远。

(2)异性接近期:开始注意异性的变化,并产生新奇感,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引起异性的注意,乐于参加与异性在一起的集体活动。

(3)异性眷恋期: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眷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专情”行动,多用精神心理交往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情感纯洁性。但由于心智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4)择偶尝试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更趋于专一化,进而萌发爱情,自然地进入恋爱择偶季节。但感情基本还处于不稳定阶段。

每个孩子青春期两性情感发展的阶段所需时间并不相同,这与他们各自家庭的教育,生活的环境等都相关。尽管每个孩子每一阶段所需的时间不同,但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上述四个阶段。

青春期两性情感辅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找一个适合的伴侣,在事实操作上是很难的,这需要孩子在与异性相处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如何对待感情,这是人生的重要课程。

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对两性情感有一定的正确辅导,使孩子能够在恋爱中成长。因为青春情感是人生的重要体验,这种体验是人格长的一部分。这将影响未来择偶的价值取向,也影响未来经营家庭的方式。

我们家长对于青春情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与定位。对于青春期情感,我们要从正常心理需求的角度认同青春情感的真实和美好。我们对孩子进行科学地引导和正确的把握,这还能使其成为孩子生命的财富,只有不正确地阻挠才会使其成为问题,只有忽略或禁止才是危机的根源。

我们应从正视和善待的角度看待青春情感,从否定性、排斥性的态度转为肯定性、接纳性的态度,从预防青春问题、干预青春危机更新为青春幸福成长的辅导。

要和孩子们相伴成长

我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孩子需求。青春期的孩子们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在观念、行为上有所改变,有了独立与自主的诉求。孩子有自己的心情、烦恼、偶像与梦想,孩子的好朋友、爱读的书、热衷的话题、喜欢的游戏,作为家长,我们都了解吗? 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心态的重要性,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切忌将自己的情绪、职场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家长要明白,盲目的互相竞争与攀比彼此的孩子会导致自我的焦虑,也会导致非理性。因此,家长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我们要学会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家长要接受、适应孩子的长大,努力地找寻与自己孩子的相处之道。家长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好青春期心理断乳,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

亲子关系要“多年父子成兄弟”,家中重大事情也要跟孩子商量,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的责任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做好家长很难,但也很容易。

总之,对孩子的早恋行为,切忌态度粗暴,处理方式简单化。家长既要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又要和风细雨,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寻找早恋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耐心疏导。

哭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 篇7

一、背景描述

李××现在读五年级, 是四年级下期转入我班的一位小男生, 11岁。入学以来, 主要表现:学习兴趣不高, 贪玩, 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 沉迷网络游戏, 上网的钱是偷东西卖了换来的;在班上有几位要好的同学, 常常邀约一起上网。

二、分析与诊断

通过和该生及同学交谈, 我了解到一系列情况:他在家里是长子, 还有一个妹妹, 没有人生理想, 从小受到爷爷奶奶宠爱, 要什么就买什么, 缺少情感交流, 从来不做家务, 养成了懒惰的习性;转校前学习兴趣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 父母开了两家工厂, 比较忙;他喜欢网络游戏, 没钱上网就偷钢筋或者是变卖最近的东西换钱上网, 有时候几天几夜不回家;班上有个同学被家长打了, 他就让那位同学跟他一起去上网不回家, 并且告诉那位同学, 你不回家家长才会担心你, 以后就不会挨打了。

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交流, 弄清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该生以前学习兴趣比较好, 用功;自从生了妹妹以后, 变得少言寡语, 心底认为妹妹要和自己分财产;家长认为由于自己读书少, 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交流, 常常是批评, 责骂, 有些时候回家骂他、好好跟他说都没用的, 而且很容易发火, 脾气很差;爸爸妈妈的话是一点都不会听的, 还老是顶嘴, 而且他最近有偷窃的习惯, 偷的数量还有点大;教育过他几次可隔了好些日子还是会这样, 直到他不回家才开始着急。

由以上资料不难看出, 该生存在以下问题:

(1) 生活学习没有理想, 导致学习不努力, 有剩余时间全靠上网打发。

(2) 沟通障碍, 当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现实不一时, 不知道与他人有效的沟通。

三、辅导过程

(1) 首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协调家校一致教育力量, 为该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不要在儿子面前斥责、埋怨, 因为这样于事无补, 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 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让他学会接纳自己的手足。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 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不再逃避, 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 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2) 寻找自己的梦想。真正的关心爱护, 学习上“扶智”, 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当我问他梦想是什么时?他说没有。于是, 我试着找到他的闪光点, 我发现他的体育长跑耐力很好, 建议他参加运动会800米比赛, 果然他不负众望得了第一名。然后, 他郑重其事地说想当体育委员。于是我联系了体育老师, 在体育老师与他的沟通下, 渐渐地每天早晨他第一个到学校参加体育训练, 回家作业也比平时进步了许多。本期让他担任了班级自主管理小能手, 为班集体做事、为同学服务。让他滋生“老师喜欢我, 愿意给我机会的念头, 只要我努力我也能行”的念头。以梦想为原动力, 培养其日常行为习惯, 交流师生间情感, 使其不再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有抵抗情绪,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通过以上辅导, 该生本学期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进步, 日常行为习惯也有明显进步, 由一名“问题学生”向勤学上进的好学生转变。

四、教学反思

首先, 教育应引导学生拥有自信, 自信地微笑着面对这个世界。自信就是相信自己, 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总认为自己不行, 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找到它、挖掘它。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只要你去努力、去完善、去雕琢, 同样会赢得美丽的人生。

其次,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空活百岁。”因为有了梦想, 凡事才有可能;因为有了梦想, 学生才会去坚持;因为有了梦想, 学生才会去拼搏。一旦有了梦想, 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 孩子就可以在它的指引下, 坚持不懈, 直到实现梦想。或许他以前是老师眼中的后进生, 但如果他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 就会迎头赶上;或许他学习方面真的很有困难, 只要他尽心尽力, 只要他获得进步, 他就是成功的。在各个方面, 尽情展示自己的特长, 因为有梦想, 所以与众不同!

关于写孩子教育的短文章 篇8

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的目地,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教育孩子成功的第一步。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以此为准绳,确定理想为之而不懈奋斗,终会有一天你的人生因你的努力而精彩。

我经常听到,好多家长对孩子苦口婆心地说,你现在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会有高收入,有了钱,自然就会吃香的喝辣的,披银的戴金的,一辈子不愁没钱花。可悲啊,难道他的人生价值就如此而已吗?这样的教育,就让孩子认为,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享受,这也太现实了吧。翻开史册,那些名垂青史的人,都是为人类进步有贡献的人。

明朝时的李时珍,自小立志从医,救扶苍生。历经二十七年编成举世瞩目的医学巨着《本草纲目》,造福人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上小学时,就立志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读书;一颗朴实无华的小小种子,只要把它种下,它就会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你。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受到社会的养育,就要回报社会。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经过今天的学习,让自己有能力有实力去为人类服务,贡献力量,彰显人生价值。

上一篇:浅读儿童读物《金银岛》读后感有感优秀摘选下一篇:社区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