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生培养

2024-09-20

农村医生培养(精选12篇)

农村医生培养 篇1

WHO和WONCA在一份合作文件中曾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训练、采用现代方法的全科医生为基础, 便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1]这指出了全科医生在一个国家医疗保健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合格的全科医生是医疗保健系统里的多面手, 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的核心力量, 也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和执行者, 他的工作不仅仅是熟练运用内、外、妇、儿等专业知识接诊病患, 而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全科工作。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 有8亿多是农民, 绝大多数的病人要依靠基层保健机构来提供服务。而全科医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它可以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向导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性化、人性化、防治保康教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是当前农村非常需要的医疗服务方式。目前, 我国城市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建立完善的全科医生制度, 而在广大农村, 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 医疗服务水平还非常薄弱。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建设一支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地区全科医生队伍, 是构建21世纪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如何加快培养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

1 立足实际, 发挥成人教育优势, 将农村基层医生转变成全科医生

目前, 我国有乡村医生130余万人, 他们中很多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扎根于广大农村, 这些乡村医生分布广泛, 对当地的卫生状况十分了解, 他们是农村患者最先接触、最常接触的医疗工作者, 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现在, 他们仍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力量, 并且短时期内他们的作用还是难以取代的, 因此, 要建立一支适应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队伍, 我们必须立足实际, 把现有的乡村医生转变为全科医生。然而, 这些乡村医生普遍存在着学历低 (大都是大专以下学历) 、职称低 (大都是初级职称) 、技能低问题, 不仅难以适应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更是承担不了全科医生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责。要解决这些问题, 想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来解决是不太现实的。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模式, 门槛较低, 正好符合乡村医生提高学历、学习全科医学知识的愿望。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 开设成人高达专、专升本层次的全科医学专业, 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的系统教育。

1.1 教学质量有保障

成人教育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办学, 有丰富的办学经验, 有现成的教学、实习基地, 有能力组织一批从事过全科医学教学、经验丰富、有社区医院工作经验老师作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同时采取全脱产的教学形式, 可使学员排除干扰, 安心学习, 从时间上保证学习的效果。

1.2 教学内容有实效性

1.2.1 转变模式

长期以来, 乡村医生的工作就是治病, 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疾病本身, 而对于疾病的主体——人甚少研究, 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 这和他们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针对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 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使他们掌握社区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 树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科医学理念, 从思想上培养建立一种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1.2.2 增加技能

全科医生负责初级的卫生保健工作, 不要求掌握精而深的临床医学知识, 只需要具备解决农村中常见病、多发病和主要健康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实用性, 而这正好符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我们在全科医学的教育中, 可以加入一些适宜技术的内容, 尤其是中医适宜技术, 像拔罐、刮痧、针灸、按摩、理疗、穴位敷贴、中药足浴等, 既易于操作、疗效显著、费用低, 又集治疗、预防、保健等功能于一身, 是乡村医生开展农村全科医疗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

1.2.3 掌握方法

对乡村医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尤其是让他们到临床、社区亲身体验全科医生的工作, 可以使他们熟悉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 帮助他们掌握社区病患接诊技巧, 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社区病历的书写格式, 学会组织社区保健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技巧。乡村医生一出校门, 既学习了全科医学相关知识, 又掌握了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工作的具体方法。

1.3 颁发证书有实用性

建议在学员顺利毕业的基础上, 由成教学院参照全科医生执业要求组织技能考核, 合格者颁发卫生部门认可的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 作为上岗资格, 以此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教育质量。考核不合格者, 必须接受培训机构的再培训, 直至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2 面对现实, 让高职教育参与培养全科医生, 以逐渐取代乡村医生

2.1 全科医生高职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现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乡村医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 难以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那些学历低、未经过系统医学教育的人将不能从事医疗工作;另一方面, 高校培养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在结构性就业难的状况下, 有的学生甚至宁愿改变就业方向, 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造成办学经费及人力资源的浪费。[2]因此,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适当降低全科医生标准, 让高职教育加入到培养全科医生的行列中来。

2.2 全科医生高职教育的优势

由于高职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不如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那么高, 所以他们更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另外, 高职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教学成本相对较低, 更注重实践和技能操作, 有利于高校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大批受过全科医学教育的卫生人才, 满足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让高职教育培养农村地区全科医生适合我国的国情, 可以让全科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等达到相对的平衡, 将全科医学教育寓于高职医学专科教育中不失为一个比较合理的培养模式。

2.3 全科医生高职教育的可操作性

在具体的操作中, 国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 培养适应农村卫生需求的全科医生, 同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如减免学费等, 使他们一开始就能找准定位, 在学习期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出校门就能胜任农村全科医疗工作。

3 着眼未来, 以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全科医生的平台, 促进全科医生培养向高层次、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制度起步早, 发展比较成熟, 已建立起一套完善而严格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 如在澳大利亚, 培养一名全科医生, 必须经过5至6年的医学本科教育, 毕业后以实习生身份在公立医院带薪工作一年, 之后向皇家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学院 (简称RACGP) 申请, 被纳人RACGP培训计划后, 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成为注册的全科医生。[3]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 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这种培养要求同时又要满足现阶段的农村卫生需求, 还存在不少困难, 但以医学高等院校为平台, 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高素质大学生队伍加入到农村医疗建设中来, 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有助于改善城市与农村医疗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与全科医学服务向高层次、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大有裨益。

4 加强岗位培训,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仅是在医学院校接受几年的医学本科教育, 还必须接受系统的再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在我国农村地区全科医学才刚刚起步, 加上卫生工作人员目前整体素质不高, 要开展高质量的全科医学服务, 加强岗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4.1 建立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专门的全科医生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没有设立这样的机构的地方, 我们可以将培训分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以医学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理论培训基地, 以医学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为临床实习基地, 以已开展全科医疗服务的城市社区医院作为社区实践基地。

4.2 培训内容重点突出

岗位培训, 应区别于学历教育, 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一些可操作性的知识, 如怎样进行社区疾病预防、怎样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活动, 怎样进行心理咨询等, 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多变如案例分析、互换角色等。

4.3 培训的生源、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培训人员, 具体管理可由培训基地负责, 学员分批次进行培训, 国家从经费上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

总之, 由于目前还不能完全以西方国家的标准来培养全科医生, 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医学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的作用, 互相结合, 互为补充, 建设一支以乡村医生为骨干, 以高职医学生为后备, 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为发展目标的农村地区全科医生队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海波.刍议我国全科医生的“守门人”职责和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3) :189.

[2]王栋.对高等医科院校全科医生培养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11) :737.

[3]姚建红.澳大利亚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地位和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697.

农村医生培养 篇2

生于一九四六年,由于家庭条件艰苦,他并没有上过几年学。虽然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却有着一颗为民的心。那时医疗条件相当差,尤其是在农村。他看到村民生病往往只能听天由命,不禁萌发了从医的理想。二十岁还不到的他就跟从老医生背起了药箱,走遍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进家家户户。一年后,二十岁的他便开始了独立行医的人生。后来,村在一九六九年成立了医疗站,他就开始坐诊,一直到现在。

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医生虽然已经在乡村医生的位置上坐正,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学习,不断进步。只有几年上学经历的他深知知识力量的重要性,有许多医疗知识和药名都因为自己读书少而不能认识和理解,所以他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分别取得了小学和初中的文凭。在医疗知识学习上,他在七十年代就不断去盛泽医院学院学习实用技巧,不久就取得了从医资格,后来取得了乡村全科医生证书。好学的他后来还学习了针灸和拔牙等技术,真正成为一名多面的全科医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上,医生也没有落后,他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在一九九三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现在,六十多岁的他还是会翻翻报纸,学习党的十七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四十年如一日,平凡中见证不平凡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医生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一个破旧的簸箕安静的躺在角落里,我不禁有些疑惑,该有个十几年了吧,旁边一位大妈露出笑容,“小伙子,你再猜猜!”,原来这个簸箕也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它就在角落里伴随医生度过行医的点点滴滴。大妈说:“小伙子,张医生为我们一家三代都看过病。”这个发自肺腑的感言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精神是多么不易,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多么值得学习。

救死扶伤,淡薄名利

要是半夜三更发病了,那该怎么办。还好,有医生在。医生往往会在半夜被人喊起,但是他从无怨言,救人就是我的职责,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是我的光荣。有时,风大雨急,却不能阻止他的脚步;有时,刚才躺下,急促的敲门声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他为村的人民贡献了许多,却将前来答谢的村民拒之门外。他别无所求,只为他救死扶伤的高尚理念。多少年来,药贩子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对他的高额利诱,但是我们的医生从来没有动摇过,“我是一名医生,不是一名商人。”

培养“种子”医生 立足基层医疗 篇3

据王临虹介绍,该项目第一年度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展开。计划覆盖5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1000名医生。这些医生通过考核后,从中选拔出200名“种子”医生进行高级培训。培训出来的“种子”医生,将以他们为核心逐步在以上5个城市设立25个“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示范点”。

为了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项目组开发设计了适于基层应用的“适宜技术工具包”,其中包含针对社区医生开发的初级和高级教材,医生日常糖尿病诊疗工具包,患者教育立体挂图和血糖自我管理科普资料,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示范点专用的课件和教育软件等,全面而丰富地涵盖了在基层开展糖尿病防治的必备工具。同时该项目还针对慢性病适宜技术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以对现有适宜技术进行科学评价及管理。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该项目立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生糖尿病管理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

农村医生培养 篇4

1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1.1 医改任务定方向, 功能定位为指引, 明确定向人才培养目标

2009年,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正式出台, 明确指出:乡镇卫生院以维护当地居民健康为中心, 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服务, 并承担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卫生管理职能。

笔者对全省11个地市23个县 (市、区) 基层卫生人员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截止2010年底, 全省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1 860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5 795家, 村卫生室13 643家。现有基层卫技人员100 286名, 其中乡村医生18 054人。从基本情况看, 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的卫技人员占总人数的22.15%, 其中乡村医生50岁以上的占乡村医生总数的68.07%;二是执业 (助理) 医师少。执业医师占总人数的25.23%, 执业助理医师占13.92%;三是学历层次低。本科学历占14.89%, 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1.5%, 其中乡村医生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3%, 中专44.61%, 高中及以下学历占49.09%。村卫生室队伍存在“高年龄、低学历”现象, 乡村医生50岁以上的达68.07%, 专科以上人数仅占2.96%, 无学历占60.42%。四是职称结构低。高级职称1070人, 占1.07%;中级职称13 030人, 占12.99%;初级职称62 782人, 占62.6%;无职称的23 404人, 占23.34%。

对18名卫生院院长进行卫生院功能定位调研[2], 结果如下:重要程度按照满分5.00计算, 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根据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为:预防保健 (5.00) 、健康管理 (4.94) 、基本医疗 (4.89) 、卫生管理 (4.28) 、社区康复 (4.11) 、计划生育 (3.94) 、特色医疗 (3.39) 。

上述新医改的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调查研究结果, 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1.2 用人单位定规格, 多方合作制方案, 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策略

对73家乡镇卫生院进行社区责任医生岗位任务和素质要求调查, 我校在分析社区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征取了基层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在浙江省卫生厅、杭州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四地卫生局共同参与下, 调整传统临床医学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主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 (包括临床医学课程和公卫相关课程) 、实践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5个课程模块[3]。

1.3 多方联动齐保障, 全员育人共参与, 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招生工作:为了切实做好招生工作, 确保优质生源, 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和杭州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四地卫生局主要领导构成的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四地卫生局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2009-2011年招生任务。

教学质量控制:为保证定向培养质量, 我校成立了以一线专家组成的临床医学专业 (社区方向) 专业指导委员会。该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建设的指导、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审核。

多种方式强化职业道德, 提高人文素养:专业思想状态和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培养效果和工作完成质量[4]。因此, 我校邀请了浙江省卫生厅领导、4个地区卫生局长来我校为定向培养学生进行始业教育。通过始业教育使学生较早地明确基层的卫生状况及未来岗位对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志向[5]。

加强人文法律教育, 提升学生服务意识。按照职业教育理论和社会对卫生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我们对于定向培养的学生的人文法律教育主要侧重于新医改政策的解读、医疗卫生相关法律的普及、文明礼仪的培训、医学伦理学的传授等。目的是使定向培养的学生能够对我国和我省的医疗体系改革有全面的把握, 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执业法律素质、医患沟通技巧能力, 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

实践教学:杭州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的12医院、1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农村社区医学定向培养床旁教学、顶岗实习教学任务。

1.4 课程整合循规律, 公共卫生得强化, 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1.4.1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和课程教学内容取舍

本着“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对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6,7], 使知识、技能学习更具职业岗位针对性。

1.4.1. 1 职业基础课程整合和内容取舍

鉴于高职高专基础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基础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打破学科界限, 重组教学内容, 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如遵循“从宏观到微观, 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 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实用人体形态学。遵循“从正常到异常, 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原则, 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为主整合成实用人体机能学。

1.4.1. 2 职业岗位课程整合和内容取舍

考虑到社区医生工作的岗位任务, 我在职业岗位课程中摒弃了一些基层接触较少的病种和技术的教学, 添加了农村适宜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公共卫生服务必需的知识和课程。

这一系列的课程的整合和教学内容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开展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实现学校教育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零”对接, 切实增强学生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1.4.2 突出定向培养生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

根据《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试行) 》的要求农村社区医生除承担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处理外, 还承担着较多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因此, 我们在制定农村社区医生培养方案时把提高社区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了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课程体系, 加强了基层公共卫生实训基地建设[8,9,10]。

1.5 技能提升为本位, 临床教考齐改革, 完善临床技能提升手段

1.5.1 职业拓展课程开设了社区临床适宜技能

本课程主要针对高职高专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深、不求全, 而是注重基层临床基本操作的必要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保留并规范一般的常规操作, 重点加强各科 (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中医、康复等) 适宜在基层开展的综合性操作和技能[11]。

1.5.2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能力本位

临床技能多站考试[12], 是指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多个考试站, 完成各站考试内容的一种临床技能测试方法。在定向培养培养学员的培养过程中我校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

1.5.2. 1 具体操作方法

由多位临床课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考试小组, 设计了4大类考站, 即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能、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各站制定详细的考核用表, 对评分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明确考试的评分标准, 每个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经过各个站点接受考试。在考试过程中, 安排一名管理人员负责考场纪律管理和考试协调工作。

1.5.2. 2 效果

经过相应技能的实训,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2012年我校以定向培养学生为主体的两支竞赛队伍在由本科和专科组成的34支队伍参加的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医学知识竞赛中脱颖而出, 临床操作环节分别取得第一和第四的成绩进入决赛, 最后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创造了我校在医学技能大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1.6 床旁教学打基础, 顶岗实习重能力, 创新服务能力培养途径

为了使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学生有较高的职业资格与医疗水平, 保证培养的农村社区医生在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有较高合格率, 提出了“1.9+1.1教学方案”, 即第4学期校内授课13周, 后4周 (含实训1周) 与暑假2个月 (6月初-8月底) , 共12周在医院进行床旁教学。顶岗实习43周, 从9月至下一年6月上旬, 约10个月。具体做法如下:

床边教学大纲的制定:组织10家临床学院、附属医院及其他承担床旁教学任务医院的相关人员, 对大纲进行讨论与论证, 确定床旁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

教学任务的落实: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床旁教学与毕业实习教学, 由卫生局、市、县 (区) 级医疗单位和学校统一安排, 落实到定向生所在市、县 (区) 级人民医院。

师资队伍与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举办2期承担床旁教学任务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教学医院师资培训班, 成立临床学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教研大组, 围绕临床医学定向班的《床边教学大纲》, 由各课程负责人和兼职教师就教案的写法进行了分组讨论, 并根据教学大纲进行了集体备课。

举办以科教科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培训班, 使医院教学管理人员对学校教学教务管理、实习教学管理与操作流程、床旁教学与毕业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有了了解。

旁教学观摩课:举办床旁教学观摩教学示范课, 统一床旁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安排、分组要求。

教学检查与质量评价:由教务处牵头, 组织学生处、公共卫生系、临床医学系相关领导与老师, 对床旁教学工作进行检查, 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实地检查等形式, 进行院校间交流, 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床旁教学结束后, 进行统一考试, 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题型为标准, 注重基础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判断能力的考核[13]。

问卷调查:对床旁教学的207名学生“学评教”, 65位老师进行“教评学”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安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及时反馈教学上的问题。

床旁教学讨论会:床旁教学结束后, 为进一步规范与落实好这项教改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举办床旁教学讨论会。对床旁教学的师资、教学、管理与后勤提供了保障等进行总结。

学生在进行完12周床旁教学实习之后, 进入为期43周的定岗实习阶段。

顶岗实习:为了进一步巩固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 提升学生从事基本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学生在临床医院进行为期35周的顶岗实习,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4周,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4周。

2 创新点

2.1 校地合作, 按需培养[1]

委托培养单位从招生、始业教育、培养方案制定、床旁教学、毕业实习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 4个地市的卫生主管部门、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程参与, 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符合委托单位的要求。

2.2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课题组考虑到农村社区医生的岗位任务, 适当加大了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课程所占的比例, 切实提高学生的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同时在实习环节安排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习内容。另外, 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加大整合力度,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岗位的工作的实际需求。

2.3“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当中安排了临床医学技能实训、3个月的床旁教学、8个月临床实习、1个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和1个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等环节。这些措施使学生能及早接触和熟悉职场环境和工作任务, 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得以强化。

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3.1 构建的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农村社区医生定单式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应用, 效果良好

该教学研究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床旁教学实习大纲、专业实习大纲在我校2009级学生210人, 2010级278人, 2011级386人进行使用。经过对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 他们一致认为我校培养的临床医学 (定向培养) 专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 临床思辩能力较为突出, 知识结构合理, 能够较快胜任农村和基层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3.2 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编写和出版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系列教材

《实用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医学机能实验实训教程》、《社区临床适宜技能》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 《医学形态实验实训教程》和《公共卫生》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教材, 这些教材面向全省和全国发行, 为省内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教学用书。

3.3 教学改革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肯定和认同

截至目前, 本课题组已经发表论文10余篇, 多次参加省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这些成果将作为国内其它院校开展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

摘要:为了切实改善浙江省农村卫生人才的现状,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浙江省卫生厅等4个厅局开展了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工作,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定向培养任务。为保证“定向生”培养质量,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 该校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 以基层医院和社区实践基地为培养平台, 构建和实施了“多方联动、紧密合作、立体支撑、循序提升”的农村社区医生“定单式”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为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医生培养 篇5

甲方:村卫生室名称:

庄耳坪卫生室

负责人:

华海霞

乡村医生:

华仁民

联系电话:

***

乙方: 庄耳坪 村

组 户主:

联系电话:

家庭成员:

指导单位:

八大公山 乡镇卫生院

为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转变服务模式,方便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乙方自愿聘请甲方为本家庭的签约服务医生,成为甲方的服务对象。经甲乙双方商定,签订本协议。

一、甲方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向乙方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以下项目的服务: 乙方: 服务项目:(写序号)

成员1:

服务项目:

成员2:

服务项目:

成员3:

服务项目:

成员4:

服务项目:

成员5:

服务项目:

成员6:

服务项目: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协助乡镇卫生院为乙方成员开展健康体检,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准确地将相关信息录入农村卫生信息系统。

2、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教育,每两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3、及时通知适龄儿童及其家长到指定地点接受常规预防接种,经县卫生局批准设置为接种点的村卫生室,可直接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并为目标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和证。

4、为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对28天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2次,指导母乳喂养;1岁以内婴儿每年健康检查4次;1-3岁儿童每年健康检查2次;4~6岁每年1次。主要提供包括生长发育 监测及评价、辅食添加指导、口腔保健、心理评估等服务以及中医健康指导。

5、通知孕产妇按时接受健康管理。按照乡镇卫生院统一安排,发放免费叶酸;督促怀孕妇女于孕12周前到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孕产 妇保健手册、定期接受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及产后42天健康检查; 协助乡镇卫生院妇保专干开展孕产妇访视和上门健康服务及中医健 康指导;为产妇进行至少2次产后访视。

6、协助乡镇卫生院为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和中医健康指 导、不定期进行健康指导。

7、协助乡镇卫生院对高血压及糖尿病人进行健康体检和中医健康指导。根据评估结果,对血糖(血压)已控制的每季度随访1次;对首次随访血糖(血压)不满意或有药物反应者,调整药物,2周后随访;连续随访2次血糖(血压)不满意或出现新症状或有药 物反应2次随访未改善,建议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2周后随访;随访时做好随访服务记录、行为干预和治疗指导。

8、协助乡镇卫生院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稳定 和基本稳定病人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对治疗无效或不稳定病人建 议转诊,2周后随访;指导患者亲属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和康复。

9、发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卫事件进行及时登记和报告,协助有关 部门进行积极处置。

10、协助开展饮用水、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釆供血实地 巡查,及时报告相关信息或线索。

(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一般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服务;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 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对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人、各种慢性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等提供康复治疗;提供相关的中 医药服务。

(三)家庭健康管理。每年对签约家庭进行1次家庭健康状况 评估,为其家庭成员提供健康指导、健康咨询、营养咨询、心理咨询、用药咨询等服务。及时将健教材料发放到签约居民,每年不少于1 份;及时将健康大课堂和健康教育讲座等健康活动信息和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签约居民,每年不少于1次。(四)联系转诊服务。如乙方病情超出甲方诊疗水平和能力,甲方不得擅自接诊,而应主动告诉乙方转上级医疗机构就诊;并积 极协助乙方联系上级医院的预约诊疗服务,履行转诊手续。以上

(一)、(三)、(四)服务为签约家庭免费享受的服务项目,不收取服务费用。第(二)项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内容,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合理收费。

三、乙方及其家庭成员自愿接受以上所选服务,并承担以下职

(一)提供健康相关信息。乙方所有家庭成员主动配合甲方开 展上述服务,将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情况及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资 料及时、准确告知甲方,并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预约商定上门服务。需甲方上门服务时,乙方应提前与甲 方预约、商定。(三)执行疾病防治措施。积极参与、配合甲方开展的与疾病防治相关的各种活动,认真执行甲方为其制定的防病治病的相关措施。

(四)反馈曱方服务情况。乙方如对甲方服务不满意,可向村卫 生室(或村医团队)负责人、或乡镇卫生院投诉,乃至更换签约医生。

(五)承担不遵守规定的后果。乙方在接受甲方服务过程中,因 乙方对甲方隐瞒病史信息或不执行甲方制定的防治方案、不听从指 导意见而影响到服务质量,其产生的不良后果由乙方负责。

四、其他未尽事宜,协议双方可通过协商,增加、细化服务项目,如涉及收费项目,则按照有关文件标准执行。

五、本协议经甲方签字并加盖甲方单位公章和乙方签字后生效,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指导单位各持一份,有效期一年。期满后乙方有意向且符合协议规定的,本协议自动续约。期满后如需解约,乙方需告知甲方,双方签字确认,不提出解约视为自动续约。

六、本协议内容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者,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年**月**日

****年**月**日

解约时间:

解约原因: 甲方确认:

浅谈全科医生的现状与培养 篇6

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内地。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负责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然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队伍又是什么样呢?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素质偏低。由于缺乏岗位吸引力,基层医生不愿晋升和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全国城镇人口约59 379万人,按照全科医生资格与配置要求的最低标准,城市社区需配置近12万名中级及以上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具有全科医学技术资格人员仅占配置需求的9.0%,注册全科专业占配置需求的5.3%,且具备全科医学技术资格或执业注册人员中,排除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虽然岗位培训人数多,但培训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是医生、医士等初级资格人员。

一级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承担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全科医学专业优势的地方。这些机构迫切需要全科医生,不改变全科医生现状,必将影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实现。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全科医学社区发展很快,上述情况明显改观。

全科医生的工作特点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为患者、家庭和社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障服务,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和负责式管理。全科医生或社区医生被认为是保证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个体化卫生服务的中心环节。

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处理各种健康问题,其专业范围比任何专科都广泛,但其工作环境简单得多,没有众多高精尖的辅助检查设备,主要依靠更广泛、扎实的基本功和特有的临床思维及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继承了传统的同时,又结合现代时尚,是横向信息交流的中心,所有专科知识都在这儿汇集,缔造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实践。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能力

全科医生应该是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保健人才,应具备:(1)首诊接诊能力;(2)基础诊治能力;(3)急症急救能力;(4)慢性病管理能力;(5)患者教育能力;(6)协调转诊能力;(7)建立和维护长期医患关系的能力等。

下面我们综合介绍一下这几种能力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采集病史,患者往往以症状和问题来诊,首先要了解就诊原因,全科医生应对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患者进行正确、全面的体检。

我曾见过一位从外地转来的40岁妇女,胸水,肺部病变,当地CT检查、多次抽胸水检查被诊断为结核病,行抗痨治疗半年疗效不好转诊至北京。在京体检中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做穿刺检查,病理诊断为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明确。这位患者未能更早地明确诊断就是因为未作全身检查,未检查锁骨上淋巴结病变。

实验室检查的选择和解析 在选择化验检查前,应做到针对性检查。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能对号入座。如肝功能(ALT)升高,胆红素升高,不能就认为是肝炎,也有可能是胆道疾病。类似这种将胆石症患者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并转诊至传染病医院的案例屡见不鲜。

临床处理 经过详细询问病例,仔细查体和正确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给出初步诊断,进而做出临床处理,处理时要按思路先对患者进行评估,有时就地处理,有时需要转向上级医院。处理包括如何处置,用什么药物,还是进一步检查,查什么?进一步观察,一边处理一边观察,观察什么项目?这都是处理时应该考虑到的。

急症急救 在社区遇到急症机会很多,全科医生首先应具备识别急症病例能力,对社区急诊患者建立初步诊断后开始急救,进行评估,依据病情和社区中心技术能力、仪器设备条件,考虑在社区能否处理,如何处理,以全科医生掌握紧急处理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给予及时恰当处理,使急症患者在第一时间能得到有效救治。如不能处理,应及时转院,转院前做两件事:一是医生转院前处理,如对急性中毒患者,在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后,给予洗胃、吸氧、输液处理,有条件者给予解毒剂及对症处理;二是转院前准备,联系上级医院,写好病情记录和相关资料,检查结果一起送往所转医院。

慢性病管理 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按每种慢性病管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管理,遵从双向转诊上级医院医嘱,对下转患者进行管理,做家访、门诊观察、定期服药,用药的观察项目,病情变化,用药副作用等观察。

当然,能力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含宣教、家访,培养全身观念、整体观念,与社会、环境、人文统一观点。

全科医生的培养

全科医生肩负着繁重的防治任务,而社区对其服务需求很高,期望值也很高,所以要求全科医生必须接受培训。培养全科医生要使他们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提高其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慢病防治能力。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素质,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患者、家庭、社区提供初级卫生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成为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及健康资源管理者。

全科医生虽然不需要达到专科医生的深度和水平,但却应该在常见问题上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把先进知识提炼出来,简单明了的概括总结,使得全科医生能良好的理解、掌握并应用自如。比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处理,不需要全科医生掌握溶栓、冠脉造影,支架等技术,但需要初步有个了解,使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一全面了解,指导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做哪些处理工作,评估预后等。

关于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具体问题,主要需要在培训基地和临床技能方面进行培训。首先,应该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以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这些基地应该具备培训条件,并通过验收合格的单位成为基地。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二、三级医院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培训基地,共同完成在社区和医院不同的教学任务。基地应有合格的教师队伍,能够讲课和代教,有足够的教学条件,门急诊人数,病房床位和教学设备等。

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要以症状为导向,以社区需求为重点,“授之以渔”。采用举例教学使之掌握基本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及综合能力。采取讲课与分散讲课相结合,利用一切可能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多种形式如讲课、病例讨论、联合查房(或专科与全科一起查房)。网上会诊、双向转诊、全科沙龙、案例教学,从各方面提高全科医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继续教育,不断充电,根据需要设置讲课内容,采取模块式教学,设计若干模块,根据个人需求,以自选课程为原则,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案例培养 提高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能力

十多年来,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北京医学培训中心为培养全科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提高全科医生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非常有益,全科医生队伍已初见雏形。理论培养固然重要,但技能培训同样重要,技能不是单在课堂上就能学到的,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是另一回事,能力是理论与基本功的结合。

北京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技能考核采取案例分析方法,模拟一个去社区站或社区中心看病的患者,从开始接诊处理,到患者离开社区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这种考试更能够反应全科医生在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考核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生都能对病例给予恰当的诊断和处理,但是,也有少数医生处理患者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设定一位40岁男性患者,酒后次日发热,伴咳嗽畏寒,既往健康。这一酒后伴呼吸道感染症状,理应询问呼吸道相关病史,查生命体征,了解神志、血压、脉搏等。但是我们个别全科医生未作这些检查,漏掉了此患者早期的休克表现(BP为90/50 mm Hg)。我们的全科医生竟然开具检查结核菌实验,以除外肺部结核,做肺部CT和B超,查胸水(案例告知:胸部有叩浊,但听到湿性啰音,胸部X线只报告肺炎)等,这些检查显然是没有必要做。我们的全科医生竟然诊断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案例告知呼吸次数24次/min)胸部X线结果也不支持这个诊断,为什么会想到ARDS?此案例存在体检不规范、不正确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又如遇到一例表现为偏瘫的患者,不注意神志及病理征检查;对一例年轻急性腹泻患者,首先应作便常规、便培养检查,而我们全科医生竟然建议做结肠镜检查,这种对急性腹泻的诊断实在没有必要。

由此可以发现:对于很多全科医生来说,主要问题是基本功不扎实,思路不清,询问病史不恰当,临床思维存在缺陷。掌握了这些,我们可能更好的有的放矢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和培养。

农村医生培养 篇7

1 回顾与反思

由于中西医在基础理论、疾病诊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西医专业学生学好中医难度大, 再加上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等客观因素, 其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生对中医知识一知半解, 难以在临床工作中有效使用中医药。

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思考、探索及实践近年来屡见报道[5~8], 均指出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关键。笔者在对此完全赞同的基础上, 认为教学内容改革更为关键, 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

当前西医院校使用的中医学教材虽版本繁多, 但基本都是中医院校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各科、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 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 是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略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至少需要700学时才能完成[9], 但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多在100学时以内, 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 不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只是途径, 教学内容改革才是核心。

2 以经方方证对应理论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

2.1 经方疗效显著且具有科学性, 适宜在基层推广

经方, 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经典方剂之简称。经方应用于临床的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在我国台湾地区及东邻日本均有经方成方制剂出售, 且广受欢迎[10,11]。鉴于此, 国内外对经方开展了大量研究, 其临床疗效的科学性亦得到证实[12~14]。2016年3月, 北京市海淀区已启动“中医经方进社区工程”, 经方在基层推广应用已得到政府层面的肯定。此外, 随着中药颗粒剂的推广普及[15,16], 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医疗机构已能提供中药调剂服务, 为经方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2.2 经方方证对应理论是学好中医执简驭繁的关键

一提到中医, 很多人会联想到辨证论治, 其实这一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提出并逐渐被业界接受的[17], 并不能完全概括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思辨, 以此为核心的中医教育为了培养学生“辨”和“论”能力, 就必须安排大量学时讲解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虚实病机、舌诊、脉诊等中医基础知识, 而以辨证论治观点开展中药、方剂教学也需要大量课时。然而实践证明, 当此教学模式应用到学时不足的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时, 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辨证论治教学模式较为繁杂, 而经方方证对应理论则相对简单, 是学好中医执简驭繁的关键。因此, 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应以经方方证对应理论为核心。经方组成严谨, 药少而精, 配伍与配比法度森严。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评价《伤寒杂病论》“其察证候不言病理, 出方剂不言药性, 以客观立论”。经方方证对应理论是探讨方药与病证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学说, 有是证用是方, 证以方名, 方随证立, 方与证之间存在高度契合关系;临床重视抓主证, 有是证则用是药, 无是证则去是药[18,19]。如《伤寒杂病论》指出“脉沉细, 但欲寐”者应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脉沉细, 但欲寐”即为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客观指征, 遇到此类病人即可应用该方。有报道[20]以该方治疗符合“脉沉细, 但欲寐”这一客观指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术后、脱肛各1例, 均取得显著成效。经方方证对应理论突出了临床应用中药方剂的客观指征, 淡化了病机、医理、哲理推导, 较辨证论治简单易学。

西医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中医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应重点突出经方方证模块, 以农村社区常见病西医病名为纲, 讲授对应的经方方证;原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内容可压缩为辨证论治模块简要介绍, 同时以少量课时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2.3 不可忽视辨证论治

教学改革要以方证对应为核心, 但也不可忽视辨证论治, 单纯强调方证对应会陷入只重局部而忽略整体、只重方证对应而忽略病机思辨等误区[21]。

3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也非常重要, 要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式教学, 结合农村社区中医诊疗实际情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 实施案例教学、情境教学、PBL教学等。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摘要:西医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中医教学改革需突破旧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核心是要突出方证对应理论, 同时也不能忽视辨证论治理论。

农村医生培养 篇8

依据高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岗位、任务、过程等的分析, 参照《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 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原则, 体现高职教育“重实践、讲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探索和实践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 转变妇产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 以期培养具备“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助理全科医学人才[3]。

1 以重视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目前, 妇产科学教材仍然采用传统的编写模式, 基本上是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顺序来编排;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 教师多采用幻灯片形式按照教材顺序授课, 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积极性不高, 实际动手及临床思维能力差。学生一旦进入临床, 就感到无从下手, 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对此, 我们根据临床专业结构特点和全科医生岗位要求, 引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工学结合教学理念能够很好地将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 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 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4]。

2 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应坚持职业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这种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正是妇产科学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对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形势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的分析[5], 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 着眼于对学生临床技能训练和岗位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养成。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在广泛征求校内外临床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全科医生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 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围生期、围绝经期保健的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处理原则;掌握计划生育指导技术;掌握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熟悉门诊常见妇产科疾病的处理流程。 (2) 能力目标:具备对常见妇产科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和评估, 同时做出恰当转诊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常见妇产科专科操作;能指导妇女进行自我保健、产妇产后随访和开展计划生育宣教及指导。 (3) 素质目标:具有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评判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3 以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核心,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 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2]。明确当前我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对妇产科相关知识的需求方向, 与行业专家合作, 认真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职业岗位需求,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优化教学内容并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讲常用、实用及有用的内容, 把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由原来的4∶1改为2∶1;将妇产科相关理论分为四大模块: (1) 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 (2) 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 (3) 妇产科危重症; (4) 与其他学科有交叉的疾病。在模块教学中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 把握教学重点, 以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妇女保健及计划生育指导作为教学重点, 找出难点和关键, 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4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 突出教、学、做一体化

通过引导使学生手、脑共用, 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团结协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依靠每一次教学来培养, 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实训过程, 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 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 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 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 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培养融于学生的实训过程中[6]。

教、学、做一体化即“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 既要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 又要有具体的实例支撑, 还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师生交流等, 融合妇产科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 把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主要用情景模拟法、讲授法、PBL教学法、启发引导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等, 这些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以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如在妊娠早期出血性疾病的教学中, 课前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先兆流产的病例, 并提出问题:怎样对该孕妇进行处理?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 课前进行小组讨论, 由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教学,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师通过层层引导,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和观看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做到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放开手练。以下以四步触诊法为例,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妊娠晚期孕妇产前检查案例, 引导学生完成产前检查, 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课前学生自学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 观看教学录像和查阅资料。课堂分组模拟临床情景, 并进行临床工作的演习汇报, 由师生共同评价任务完成效果, 并围绕“如何做好优质产前指导服务”进行开放性讨论, 课后整理实训报告。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和真实化, 既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亦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实现了工学结合[7]。

5 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为指导, 优化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 我们逐步形成了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学生自评与互评、案例分析、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考核内容依据教学目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和行业职业能力标准, 突出职业综合能力评价, 考查学生对妇产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临床案例的形式考核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 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工作过程考核为重点, 全面关注知识、技能、情感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目前, 本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 (10%) 、实践成绩 (30%) 、学生自评与互评 (5%) 、理论成绩 (55%) , 将学习能力评价向职业能力评价转化, 实现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的提高。

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层次, 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培养方向应定位在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基层医疗单位的主要组成人群[8]。认真分析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的要求, 我们认识到, 培养农村社区卫生人才不是学历越高越好, 而是应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全心全意为农村基层服务的卫生人才[9]。作为基层医生培养摇篮的高职医学院校, 应大力推行课程改革与建设, 尽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将来工作所需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培养全科医生的需要。以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导向, 优化教学内容, 将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妇女保健列为高职院校妇产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强调实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实现专科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对接。在教学中, 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 也让学生了解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特点, 使其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叶水福, 李小明, 王遂龙, 等.浙江遂昌县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5) :1450.

[2]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S].国发[2011]23号.

[3]宋国华, 王福青, 高凤兰, 等.“3+2”助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 :3-4.

[4]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 :66-68.

[5]董燕敏.我国全科医师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7) :529-530.

[6]梁亮, 李倩.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8) :317.

[7]刘巧, 陆予云.高职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1) :382-383.

[8]邓琳琳.基于全科医生培养的高职高专妇产科教学内容改革[J].当代医学, 2013, 19 (18) :163-164.

论全科医生培养 篇9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学

在我国进行的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的初级卫生保健体制改革中, 要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就必须推行全科医疗, 要推行全科医疗就要依靠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 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我国必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努力提高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一、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定义

1. 全科医学的定义。

当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的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 其范围涵盖了不同性别和各种年龄的各种健康问题, 其宗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负责式照顾[2]。

2. 全科医生的定义。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 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 是一种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 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 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 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3]。

二、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的意义

据世界各地的调查结果统计, 所有病人中, 只有5%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 而人群中9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来解决[4]。由于我国社区的全科医生数目少、水平低, 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从而造成老百姓大病小病都涌向大医院, 大医院人满为患, 而社区诊所门前冷落。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逐步做到“大病在医院治疗, 小病在社区就诊”。

三、我国全科医生现状

受历史的影响, 我国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按照国际标准, 每名全科医生应服务2000~3000人, 按最低标准计算, 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 而目前全国真正的全科医生不到3000人[5]。除了人数不足外, 还存在着学历和职称偏低, 卫生执业资格分布不平衡, 以及收入偏低等情况。2008年, 浙江省卫生厅科教处组织了“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中期检查, 共走访全省11个市, 13个县 (市) , 实地考察19家市、县培训机构, 14家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回收有效问卷303份, 其中基层全科医生填写76份[6]。该调查发现: (1) 学历层次偏低。全科医生以专科学历为主体, 占44.7%, 中专占22.4%, 本科生仅占30.3%。 (2) 职称偏低。高级职称的全科医生只占1.3%, 中级、助理占了84.2%, 显现基层难以留住高水平人才。 (3) 卫技执业资格分布不平衡。从统计来看, 中医医师 (3.9%) 、公共卫生医师 (2.7%) 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临床医师 (88.2%) 。而根据国家有关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合理配备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 要求6名以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执业医师中, 至少有1名以上任职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从目前的比例来看, 距此要求相差甚远。 (4) 收入偏低。全科医生税后年收入2.1~3.5万的占55.3%, 2.0万以下的占14.5%, 3.5万以上的仅占30.2%, 相比于浙江省专科医生的年收入来说, 还是比较低的[6]。

四、培养全科医生的措施

1.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主要是“五加三”模式, 即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加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7]。在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 教学培训课程设置应包括: (1) 医德医风; (2) 人文学科课程, 如社会医学, 医学心理学, 人际沟通课程; (3) 临床医学课程, 内容上要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满足社区卫生服务要求; (4) 应用课程:为适应全科医生基层服务的需要, 开设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课程[8]。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使全科医生掌握全科理论, 并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在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中, 27个月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轮转学习, 6个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实践学习[7]。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一般在综合性医院, 全科医生必须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医学科等13个临床科室轮转27个月。通过临床轮转, 系统学习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常见病相关辅助检查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 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断、处理原则及转诊 (双向) 指征;培养职业素养及沟通能力[9]。最后6个月, 全科医生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实践学习。社区实践阶段是全科医生执业上岗的实战阶段, 此阶段将所学的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临床各类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慢性病管理技能与技巧、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运用于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通过社区实践阶段各科室带教老师“一对一”的指导, 掌握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 熟悉社区卫生机构中管理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累实际经验[9]。

2. 在岗医生通过转岗培训“转型”为全科医生。近十年来, 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转岗培训来解决的。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 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方式进行全科医生岗位培训, 一共600学时左右, 其中理论教学500学时, 实践教学约100学时, 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 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达到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10]。经过考核, 合格者获得全科医生上岗证。

3. 从大医院分流一部分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扩大和加强基层的全科医生队伍。

4. 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对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 按卫生部有关规定, 通过各种形式, 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 使其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11]。

5. 政府应当改革现有的全科医生管理体制, 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 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才能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 从而加强社区的卫生服务质量。

农村医生培养 篇10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是影响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甘肃省乡村医生统计数据为基础,探索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乡村医生配置现状与问题,为提高和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提供政策建议。

1 甘肃省农村人口、经济概况与人力资源政策介绍

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甘肃省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2 329元,在我国31个省市中排序为倒数第一。

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从人口比重指标来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一样,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这说明在欠发达地区,对乡村医生的需求要高于其他地区。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无法吸引具备一定资格的从业人员到这些地区提供基层公共服务(表1)。

单位:万人

2009年甘肃省将选拔2 000位普通高校毕业生开展“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进村(社区)工作,是弥补基层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一种尝试。

2 甘肃省乡村医生配置现状

2.1 省级层面的乡村医生总量短缺现象并不明显

甘肃省有统计的乡村医生总量为21 622人,平均每位乡村医生服务人口约为828人,大致与全国的乡村医生服务人口数平均水平一致,从这个角度说明甘肃省乡村医生总量短缺现象并不明显。

但从服务提供与需求的角度评估,每位乡村医生是否有能力为800多名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还需要深入论证。

2.2 甘肃省总体乡村医生老龄化趋势不明显

表2显示:与其它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医生年龄构成有所不同,甘肃省的乡村医生老龄化现象并不明显。个别地区,乡村医生老龄化问题仍不可忽视,如白银市年龄大于46岁的乡村医生比重高达41.6%。

2.3 甘肃省乡村医生去职业化现象在个别地区仍严峻

表3显示:甘肃省非医学学历从业人员比重高达56%。特别在白银市和甘南州乡村医生初中及以下人员比重达54%以上;甘南州的非医学学历从业人员比重达86.57%。今后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重视和加大对这些重点地区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2.4 甘肃省乡村医生资格认证比例与全国持平,可执业(助理)医师构成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4显示:从甘肃省乡村医生职业资格构成来看,大部分地区以乡村医生作为服务主体。现有的条件尚无法吸引更多的执业医师到村卫生室提供服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将继续依靠乡村医生这支队伍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甘肃省不同地区职业资格构成具有较大差异,个别地区没有任何从业资格的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风险。为保障基层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乡村医生执业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些没有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将通过系统化培训转化为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或在专业人力资源供应充足的条件下逐渐被依法取消。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厅网站其中临夏州、嘉峪关市和酒泉市因数据不全,未纳入统计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厅网站

资料来源:甘肃省卫生厅网站

2.5 甘肃省乡村医生构成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相关因素分析结论,可以看到甘肃省乡村医生年龄与学历相关具有一定规律:年龄越大非医学学历比例就越高,年青的乡村医生获得医学学历的比重越大,但大多局限在中专学历教育水平。本/专科毕业生到村卫生室从业比例较低。

研究结果表明:年青乡村医生具备执业护士和乡村医生资格的比例越高。意味着年青一代的乡村医生职业化程度越高,但仍无法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到村级卫生室从业。

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专科学历以上的从业人员大多具有执业资格,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业人员大多具有执业护士资格,具有乡村医生资格的从业人员一般都具有中专、高中或初中学历。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基本无学历。

3 我国农村乡村医生配置政策建议

3.1 规范乡村医生从业信息统计标准

根据乡村医生岗位设计和分析结果,对乡村医生年龄、性别和学历都有一定要求。对乡村医生配置规划须对目前的乡村医生构成有精确的数据支持。

3.2 加大乡村医生职业化教育与培训投入,制定合理培训规划

乡村医生培训在筹资上还面临很多困境:首先,培训所产生的直接成本,包括书本费、培训费、场地费用等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其次,培训所产生的间接成本,包括培训期间学员的生活费用、住宿费用、交通费用对乡村医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第三,培训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没有合适的渠道给予补偿,培训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非常高昂。结果导致:乡村医生培训失灵现象普遍,乡村医生缺乏积极性参与培训。逐步加大对乡村医生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力度,从经济上解决乡村医生的顾虑同时,加强考核监督与评估。

3.3 开发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教材

卫生部《乡村医生从业培训大纲》是目前乡村医生的教育与培训教材设计的基础。现有培训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但脱离不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无法适应与满足现有乡村医生服务现状,所存在共性的问题体现在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为:(1)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所不同,社区卫生由全科医生团队共同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而乡村医生往往要求其独自完成医疗卫生活动,这要求乡村医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常用技术,对常见病诊断和处理具有一定经验;(2)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是除基本医疗服务之外,乡村医生核心的工作职责,培训教材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乡村医生这个核心工作职责;(3)基于欠发达乡村医生职业化水平,现有的乡村医生培训教材体系过于复杂,笔者认为应设计易于理解、简单全面、侧重操作、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医生培训教材。

3.4 在中专教育体系中建立规范化、系统化乡村医生职业学历教育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针对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已经有一些医学教育机构开设全科医学专业,是实现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衔接的重要策略和方式。面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新的变化,村卫生室的职能不再停留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水平,大量公共卫生工作需要依托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来完成。全新的乡村医生职能要求,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乡村医生职业学历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另外,从现有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构成来看,中专教育更为可行。

4 讨论

农村医生培养 篇11

外科带教实习医生综合素质教育医学院校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素质过硬、知识面广泛以及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临床实习作为培养医生的重要之路,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在这一学习阶段,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其综合素质呢?

一、培养实习医生的职业道德

培养医学人才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医德,医师的遵旨是为患者服务,为此,在外科带教的过程中,必须要帮助他们树立起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这种教育贯穿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培养具体化、细节化。

此外,带教老师还要意识到,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自身角色的轉变,而带教老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因此,外交老师自身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自身做起,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除了要为学生展示出医生的工作形象之外,带教老师还要为学生深刻的灌输医生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让他们对医生这项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提升他们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二、帮助实习医生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医生必须具备的一个素质就是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外科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这就对医生的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这一因素,在日常带教活动中,教师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实习医生塑造出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三、培养实习医生的人文素质

在社会的变迁之下,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目前的医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社会医学模式,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医学院的教学主要集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上,培养内容很少涉及到心理学、哲学与伦理学,实质上,这些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未来阶段下,学生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努力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医学道德、沟通技巧、心理素养等内容的培养,多应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外科带教实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递,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不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疾病的治疗上,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关怀患者、体恤患者,学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此外,带教老师还需要将教科书上的病例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四、培养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

医生工作的灵魂就是临床思维,这种临床思维就是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带教老师需要加强对实习医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多提问,充分调动其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自行分析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好科学有效的查房制度,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一系列的典型病例,与学生共同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诊断方式、鉴别方式以及治疗措施。

此外,带教老师还要做好临床带教工作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这对于他们后续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五、重视实习医生技能素质的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

文书的书写是医疗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习阶段的重点教学内容,带教老师需要对学生开展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文书书写情况进行及时的审查,及时的为学生指出错误,提升他们的书写质量与效率。

第二,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习阶段中,带教老师需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检查需求,详细的掌握好检查方式的注意事项,注重分析各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让学生能够快捷、迅速、全面的获取到病症。此外,在外科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还要注意对学生手术操作规范的培养,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好无菌操作法、止血技术、切开技术、分离技术以及缝合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在其中,通过录像、图片、多媒体及时来为学生传递相关的资料与技术。

六、重视实习医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医学技术一直都是处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他们要勇敢的打破传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在外科带教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一些不恰当的问题,教师也不能责怪,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好他们的创新精神,在重视学生技能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技能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推动医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淑田,王瑞英,李丽,李荣山,李春燕.实习医生病历书写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09).

[2]唐仕芳,史源,王楠,赵锦宁,胡章雪,汪丽,李华强.浅谈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实习教学[J].重庆医学,2010,(22).

[3]甫拉提·买买提,艾克拜尔·尤努斯,阿不都赛买·艾买提.骨科实习生临床教学新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08.)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改革趋向 篇12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 是着眼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 接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最低要求,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培养新型高水平、人性化医生。卓越医生之所以卓越, 并非专业知识胜人一筹, 也非临床技能高人一等, 关键在于综合素质更高。高等教育造就的不是卓越医生, 而是为未来成就卓越医生打下基础, 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 以临床技能培养为核心, 更加注重通识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是侧重于职业化而不是科学研究能力, 是要能让绝大多数毕业生顺利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顺利成为临床职业医生, 这也是应对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发展挑战,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医疗专业人才,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现实需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四类进行分类实施[1]。无论何种类型, 各高校都应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服务面向, 制定出体现学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的个性化、特色化学校标准, 探索可行性较强的管理运行模式。学校要成立由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医学院负责人及附属医院、医学实践基地知名医生、带教医师为成员, 负责研究实施办法, 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医学院要成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领导、教授、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 具体负责医学培养方案调整和计划的执行,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及时沟通信息, 研究解决问题。

通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着力注重解决医学生医德素养和诚信, 关注病人、关注生命, 具备临床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医学英语能力, 胜任职业医师岗位, 得到社会认可和国际承认。

二培养模式的变革

能否培养出符合标准人才的关键是要构建起与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 讲授多、实践少、学科横向联系少造成内容重复、基础与临床脱节、学生专业意识形成滞后等诸多问题。现行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打破既有模式和传统思维, 进行全方位改革:整合各阶段学习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贯穿医德教育和创新训练、接轨国际。

坚持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按照育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 优化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力。整合医学基础与临床学习阶段的课程, 精简教学内容, 减少重复信息, 压缩总学时, 打破学科界限, 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 实现课程间的交叉渗透。融入医学教育新主题, 如医患关系、法律与医学、移植医学、药物选择等;引入PBL、CBL、案例教学法, 变课堂单一讲授的被动教学为以学生为本, 师生互动的自主学习, 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构建网上教学体系, 使课堂与网络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 激发学生自学潜能, 自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整合知识、分析知识, 促进双向互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立足文化与教育传统, 加强校内人文科学与医学的交叉渗透,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与统一[2], 培养医学生理解人文背景并树立人文关怀的临床实践理念, 同时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生涯规划和第二课堂计划, 尤其注重团结协作和责任感的培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严格确保课程实验、医学见习、毕业实习等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较早地让学生进入医生角色, 亲临感受, 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力, 较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建立PBL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为医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近似的临床环境, 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加大对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投入, 改善条件, 紧密联系全国临床技能训练大赛, 增加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仿真模拟训练、真实环境训练”教学模块, 形成多层次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强化打结训练、穿刺训练、专科检查、气管插管、吸痰、吸氧术、导尿术、心肺复苏、包扎固定术等相关训练, 手把手统一规范, 一对一检查考核;仿真模拟训练模块采用先进的医学仿真教具、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以及对模拟病人的问诊、查体和制定医疗方案等进行临床情景的模拟训练, 积极利用现代辅助教学, 精心选择贴近临床实际的术式, 用高质量的教学指导录像调动学生视听功能,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真实环境训练模块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和优势, 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门诊、病房见习, 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理念。鼓励学生开展自学, 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会学习。立足于发挥现有医学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效益, 开展实习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 对原有实习基地进行清理和重新认定, 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与基地开展校院全面合作。

重视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社会, 早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 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 实施“导师制”, 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训练竞赛要为实践、实习工作注入活力, 实践、实习工作要为训练竞赛提供平台。充分利用、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 帮助、鼓励大学生争取项目, 参与项目, 拓宽广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形成项目研究成果, 全面提高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工作的成效。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医学教育, 提升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广大教师要积极推进中外交流与合作, 引入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 努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推动以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为标志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校内英语学习环境, 提供更多的双语实践机会,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听、说、读、写基础。邀请知名教授、学者、医生来校讲座, 介绍学科前沿知识;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组织学生走出去, 参与国际交流, 拓展国际视野, 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 申请国际互认,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一切教学要素的核心, 高校教学改革大都先有理论而后实践, 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变革的程度。[3]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改革工程, 涉及到理念、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 因此要统一思想, 建设一支具有全新医学教学改革理念、适应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大教师在岗培训的力度, 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通过青蓝工程、讲课竞赛、同行评课、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讲课技能和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加教师国内外校际培训交流的机会, 促进双语教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培养或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优化队伍结构, 提升团队综合素质, 逐渐形成教学改革研究型的教学团队。

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从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工作, 坚持院内与院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开展专、兼职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调动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科研,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带教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责任感和紧迫感, 严格临床教师职称聘任制度, 把教学水平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 彻底解决临床教师重职称晋升、轻临床带教的矛盾[4]。开展各类师资培训工作, 通过示范教学、督导检查,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四评价的瓶颈

教育评价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机制, 也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仅是单调有限的终结性评价, 大都采用闭卷考试。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国际认证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参照标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要拓宽教育评价的途径, 完善评价考核方法,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进行多元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

要加大平时成绩比例, 增加小测验、课程论文、实习资格认定考核、毕业资格认定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试、标准化病人评价考核等环节, 学校、医院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为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教育结果。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反馈机制, 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支持、管理与运行制度等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内和校外信息采集与反馈, 校内包括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 校外信息来源包括实习医院、用人单位、校友等, 信息内容包括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对毕业生知识及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建议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2

[2]郭昊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争衡[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 (3) :6.

[3]李发伸.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

上一篇: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下一篇:汽车电路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