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共12篇)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1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的教育形势对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英语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 促进农村中学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任务。然而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发展水平偏低,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等结构不合理
(1) 教师中女性的比例大大超过男性, 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全面发展; (2) 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 (35岁以下的教师占86%) , 中老年教师的比例较小, 初级职称教师的数量远远多于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1]; (3) 部分地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流失严重, 较为成熟优秀的教师纷纷流向城市, 造成农村中学英语师资不足。
2. 原始学历和英语专业水平偏低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教师的合格率为94.80%, 学历基本达标。然而深入调查就会发现: (1)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原始学历偏低, 94%的教师是函授、电大或专科文凭, 正规本科毕业的很少, 且很多教师还是从其他专业改教英语的; (2) 英语专业水平整体偏低, 如80%以上的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 不能用英语流利自如地组织课堂教学, 英文书写不规范等等[2]。
3. 教学理论知识缺乏, 教学观念陈旧
(1) 80%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没有系统学过语言学、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60%以上的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及合作学习模式知之甚少, 更不用说运用于教学实践中[3]; (2) 绝大多数教师固守应试教育模式, 没参加过任何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工作; (3) 大部分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人文教育和兴趣教学缺失,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4.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1) 许多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还是“一言堂”,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不够, 缺乏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听说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2) 在农村, 89%以上的中学没有多媒体教室, 还在使用录音机和磁带, 许多教师仍然是一根粉笔一堂课; (3) 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 不能充分通过网络来吸收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原因
长期以来, 与城市中学相比, 我国农村中学存在着硬件设施老化陈旧, 经费短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部分地区教师工资短缺;工学矛盾突出, 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等等问题, 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4]。这些问题的产生, 究其原因是由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 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所致。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城乡差距, 存在历史欠债;另一方面是由于基础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实行免费教育后, 农村中学的各项经费完全依靠财政拨款。而政府财力的紧张导致农村中学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的投入相对减少。
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 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 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完善制度政策,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加大对英语专业毕业生, 尤其是优秀本科毕业生的引进力度, 吸引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同时, 农村中学还可以聘请一些教学名师到学校来作报告、讲学或柔性引进这些名师到学校作为客座教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客座教师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其他教师学习和应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2.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纲要》明确提出, 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统筹管理义务教育,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统筹城乡义务教育, 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已成为当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最根本的是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全面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教育的环境, 从而全面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 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以实现教育公平。当前,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是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只有农村教育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城乡教育差距得到缩小, 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才能引得进人才和留得住人才, 从而加快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创新培训方式,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纲要》指出, 要“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当前, 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内容未考虑到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 实用性欠缺。 (2) 培训方式单一陈旧, 缺乏实效性。 (3) 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支持性氛围。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参与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4]。因此创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方式, 寻找新途径, 增强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 已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正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寻求适合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新途径,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张志富等针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 在结合农村英语教学与教师实际的基础上, 通过对项目管理、课堂教学、师资能力、学生表现、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几方面研究制定出农村英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和标准,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5];谭家善提出整合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各种模式, 通过对培训内容、培训主题、培训对象、培训手段的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6];陈姣等通过研究, 建立了农村中学教师培训的优选模式, 并创新校本培训, 遵循校本培训的模仿阶段注重“会教”培训、反思阶段注重“能教”培训、创造阶段注重“善教”培训的新模式[7]。这些研究丰富和创新了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方式, 开拓了新的思路, 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4. 加大基础研究, 推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农村中学的有机结合
目前, 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而现有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 广大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很少参与, 这样的局面很显然不利于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力度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 增设一批专门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广大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参与研究, 以推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农村中学的有机结合。
总体来说, 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历史相对较短, 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一般调查研究较多, 理论研究较少;提出问题较多, 可操作性对策较少;横向调查较多, 纵向跟踪研究较少。今后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可操作模式方面, 教师教育评价方面, 加大研究力度, 以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能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推进, 当前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育在不断进步, 各种制约因素在不断克服和消除, 最重要的是国家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并指出“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而高校、政府、学校要为广大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教师也要为自身素质的提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跃娟.论新农村建设中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2) .
[2]尚占武.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 .
[3]谭熔.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
[4]魏淼.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 (5) .
[5]张志富, 张海芝, 杨丽杰.农村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及实效性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11) .
[6]谭家善.面向新农村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整合的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
[7]陈姣.农村英语教师培训模式选择与建议.中国教师, 2009 (1) .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2
张瑞
甘肃省泾川县合道中学
邮编:744300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在此谈谈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需要呼唤心理教育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的社会,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 1
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是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外,也尤其重视人的心理素质。如果说人的身体素质是生命的物质载体,那么,心理素质则是人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心理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还比较稚嫩,因而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所谓心理问题上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不协调,甚至产生失衡、焦虑、痛苦等异常表现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就农村学校而言,轻微的心理偏差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不良行为倾向和不良生活方式,如自卑、虚荣、说谎、懒散、任性、厌学、畏难、怯场和自我中心等;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社交恐慌三个方面,这些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心烦、孤独、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笨拙等异常反应;严重的心理疾病现象也个别存在,学生因不堪压力和挫折而自杀、弑母、精神失常等现象常见诸报端。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目前,就农村学校而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家庭方面,六成以上父母外出打工,形成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隔代管理根本不能蔚籍孩子孤寂的心灵,即便父母在家,也多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
理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既无暇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变相存在,超负荷的学习强度、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教师也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使注意到了,也由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而爱莫能助、束手无策。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因素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渐增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的善意批评和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火花,积极的因素,但是实际上却常常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因素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父母们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教师同学贪心里话,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到事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崩溃。
四、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产生的原因,条分缕析,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营造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氛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管理,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所处班级心理环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素
学校应重视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活动,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认识目标,激起自信,积极进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努力完善自我。“哲学贫困”是一切心理问题的“万恶之源”,有了指导认识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习惯,就有利于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对于成长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反之,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猜忌的关系易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道德品质,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平等对待子女,尊重他们的意见。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始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感到有依靠,主动向老师倾诉,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可以很好地调整心理和情绪,避免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孤独封闭心理因素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起着不可低估,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渠道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调动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给提供学生更多的有益 4
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正视艰难困苦,直面挫折失败,胜不骄,败不馁,以健康的心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参考资料:
1、石志海;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实践与科研》 2011年第5期
2、胡华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11期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不够。课后,我们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原因。现在,农村学生,也大多数生于二孩家庭,不少还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存在自卑、逆反、冷漠、自私、懒惰厌学、社交困难等问题。学生在与他人有不同想法时,会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一、构建轻松和谐、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提倡“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的理念。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的身份仍不可改变,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调控课堂的方式或手段可以是多样的,但教师必须遵守两个理念并去力行之。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
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践行这个理念,使自己的课堂多一点亲切的“温情”,使学生尤其是本来不够自信、不够从容的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与理解,使学生能感受到合作学习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与课堂环境,从而消除压力感,以轻松的心境去探讨语文问题。
2.教师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课堂调节与掌控的艺术家
教师能艺术性地调控一节课,对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能营造出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合作欲望更强的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课堂,其实教师更应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跟踪得更紧密,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适时及时、点拨引导,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在这个方面,教师进行点拨提醒,通过巧设问题,采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使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人格品质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都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而合作学习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合作上。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倾听他人、与他们沟通的过程。因此,在看似与德育无关的语文合作学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是一项不可小视的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单个力量与小组力量的比对,进行小组之间或小组内阶段性比较,从而切身感受到小组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使他们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学习产生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收获合作、沟通与倾听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在合作学习中,要尊重他人先从学会做一位倾听者做起。合作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似放任自由般,但实质上要求教师做一个暗中调控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发言里,吸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博采众长,以弥补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在倾听中触发思维灵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倾听的明确要求:细心认真,耐心虚心,听思同步。特别是强调学生有听才有思,边听边思考,从而发现别人发言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为善于举一反三、注意辨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培养更强的探讨能力打基础。
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因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最终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那么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成为小组合作的主宰,而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基础薄弱,缺乏参与小组合作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自己的见解,放弃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就只好盲从别人的见解,或者对别人的观点漠不关心。这样的合作讨论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发展。
四、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1.建立激励性评估机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调查表明,激励性评估机制是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增进學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全体化而较少考虑个性差异。在对合作学习评价时我们要避免这么一个做法,那就是认为合作学习是集体合作的智慧结晶,所以,就认为对合作学习评价应该以合作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如果仅仅在教学时把评价和赞赏过多地放在合作学习小组整体上,就会导致忽视个体的发展。只有把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在注重整体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多了解单个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参与情况等表现,依据学生差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既要引导优秀学生乘风破浪,又要帮助学困生翻越学习巅峰,尤其学困生在组内可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培养或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学困生每次进步要加以肯定,只有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得到参与成功的喜悦,整体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3.过程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习惯于终结性评价,习惯用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不适合语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能够超越自我,获得进步,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改进,它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得到增强,从而进一步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总之,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可以成功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与总结,不断地去渗透于课堂,从而逐步实现。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百合完全
谈农村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4
一、提升自身素质, 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的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高度自觉, 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 营造平等、温馨的教学心理氛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如果教师采取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批评, 而是用温和的语言和态度晓之以理, 就不会出现与学生剑拔弩张的尴尬局面。
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 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这就需要教师取下“近视眼镜”看待每一位同学,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及时鼓励和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正视学生的缺点, 鼓励学生自己改正缺点, 完善自己的人格。班上总有个别脾气暴躁、缺乏礼貌的同学, 对老师的批评采取对立态度, 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 有的甚至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对这类学生, 教师除了正面引导外, 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对情感进行控制和合理宣泄。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关系时, 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 懂得协作的重要, 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心理和谐。所以, 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增强集体观念。如在体育比赛活动中, 凡有本班同学参加的比赛, 教师都要组织全班同学呐喊助威, 尤其对自卑感较强的同学, 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并有意识地把活动的焦点集中在他们身上,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员, 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主动与人交往, 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 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 从而与人和谐相处。
四、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学科教学目标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农村孩子的父母,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大多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因此, 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交流, 让家长明白中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合作, 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 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 自我调节心情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5
岑巩县凯本中心小学教师杨琴
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组织的厚望和单位领导的重托,2012年7月15日至2012年7月24日,我有幸参加为期10天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
十天来,各位授课教师系统的讲解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备课与教学设计》、《有效实施教学设计的策略》、《教学基本功学习训练》、《教师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说课与评课的研修》、《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的意义与方法》、《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等内容,虽然培训的时间较短,但课程安排紧凑,内容具体,使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得到了明白的解释,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学习培训中,各位教师精彩的理论讲座、深入细腻的情感教育,让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新的理解。能够有幸聆听众多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的讲座,倾听他们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独到理解,能够观摩一线教师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技能和先进经验,对我来说,是业务提升的千载良机,更是思想洗礼、震撼心灵、更新理念、坚定信心的生动教育、谆谆教诲。我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虚心听讲,并主动与同学加强交流讨
论,向老师请教,力求将所学知识全部内化为自身业务技能,着力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本次紧张、短暂而内容充实的培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所学知识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充实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令学生信服、家长信任、同事钦佩、领导器重的优秀教师。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6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小学生 心理健康 家校合作
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优化和布局调整,来自农村的小学生,在生活环境比较偏僻,其父母忙着打工挣钱,长期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得到了百般的疼爱和娇惯。因此,许多孩子从小就娇气、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医“心”、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教师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所以,积极探索家校合作,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一、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源泉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经常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注意鼓励儿童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的欢乐,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另外,还要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可通过读书、写日记、交谈等方式改变心境,帮助儿童学会一些具体控制方式,可使儿童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健康发展。
二、环境育人,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良好的环境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首先需要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互相信任,这样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教师的潜移默化,也有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是学生行为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情感、性格、志趣、爱好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乃至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各样的文体比赛、兴趣小组、节日联欢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高度热情。让他们快乐地健康地成长。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在智力、体力、工作和处世能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成人都知道,美好的童年生活令人难忘,小学阶段正是“播种”自信“种子”的佳期。为了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我常讲一些自信相关的故事来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现自己的本领。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和成功的信心就会像蓓蕾一样,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四、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首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应当考虑到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是他们经过努力奋斗才能够达到的。这样就可以激励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农村小学生大都依赖性强,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一遇到困难,他们脆弱的一面便会显露出来,这显然与新时代的要求相差很远。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其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
五、家校结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访、书面与家长交流等方式,让家长懂得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小学生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孩子教育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儿童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我对“问题家庭”(离异家庭、丧偶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学生更是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们基本上能意识到家长的溺爱与娇惯并不是“真爱”。他们个个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事实证明,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他们能否成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以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新的挑战。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0)G0347《现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解决对策》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是课题负责人。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7
关键词: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较为落后, 教师资源相对缺乏, 造成学校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 许多农村教师不得不被动地成为“全科型”农村教师, 身份虽然提高到全科型教师, 但是经验和素质却达不到全科型教师的标准。 为此, 对如何培养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行探讨, 以期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内涵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与分科型小学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 目前, 根据各方面资料查找来看, 对于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定义尚无一个清晰的概念。 有人把全科型小学教师定义为: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 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1]。 从这个定义中, 可以看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几个关键特点, 即培养途径专业性、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教育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具备和持续发展。
二、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经济条件落后使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低下, 一些教师不愿长期停留在艰苦的环境中, 教师难以维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许多村小只有一到两名教师任教, 教师们不得不承担起所有教学任务, 教授学生各科基本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农村教师是在现实条件匮乏下被迫转化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亟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2]。
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 可以促进高校师范课程改革与创新。 我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素质水平不高, 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无法与工作很好地衔接, 可以从教师培养途径找到原因。 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长期在分科教学模式中学习, 所学课程偏理论轻实践, 着重学习的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 却没法融会贯通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3]。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 他们把教师看做榜样示范者, 对教师有崇拜之情。 特别是农村小学生, 希望通过教师的言行看到外面的世界, 听到教师描述新奇的事物, 学到各种现代实用的知识, 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上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三、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结构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知识文化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四个方面[4]。
(一) 职业情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 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 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思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每个师范生在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之前, 都应该认真思考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自己的职业理想。 即使在农村任教, 也不能忽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职业理想。
(二) 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全部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教师甘愿献身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 只有拥有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才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产生最早和见诸著述最早的国家之一, 当代教师应该学习我国优良文化传统, 努力吸收前人的思想精髓,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 知识文化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文化包括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广泛的基础知识 (通识性知识) 、扎实的任教学科知识[5]。 拥有良好知识文化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把上述知识掌握牢固, 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农村全科型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掌握的通识性知识又能拓宽学生视野, 农村教师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 这就需要广泛的各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进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欲, 为自学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四) 综合能力素质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可能面对艰苦的教学生活环境, 教学对象也是淳朴的农村小学生, 对小学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在艰苦条件下最大限度教好学生, 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 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 才能应付日常各项工作[6]。
四、探讨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示范类高校应该加大力度, 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 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更应该通过学校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任教之前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培养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就要求高校和学生自己协同努力, 为学生将来进入教师行列打下坚实的内在根基。
(二) 调整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
当今师范学校课程偏重理论教学, 没有让学生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 毕业生进入农村后, 无法很快适应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 感觉无法学以致用。 努力调整高校课程结构, 让高校与农村小学联合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途径[7];高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学生能学到广泛的通识性知识, 增加一些综合课程, 让学生掌握小学各科基础知识, 能胜任全科型小学教师。 课程结构改变的同时, 意识到高校教师的能力问题, 需要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强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三年师范学习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
(三) 进行有效的教师职后培训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入教师岗位后, 仍然需要定时进行职后培训,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教育教学理论, 在培训中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8]。 职后培训要让每位教师有机会参与其中, 学到有用的经验, 培训后回到岗位也能不断反思,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农村教育仍是一个“软肋”, 需要师范院校与教师自身的协同努力, 提高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 使更多优质教师资源进入到教育水平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 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才能满足时代对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9) :55-59.
[2]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 2015 (4) .
[3]谢慧盈.“全科型”优秀小学本科教师培养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5) :107-111.
[4]黄俊官.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14 (7) :60-62.
[5]王小芳.高师院校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 (2) :70-72.
[6]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33-36.
[7]徐雁.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农村中学素质作文教学初探 篇8
一. 农村中学素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从教师方面看
(1) 思想上, 轻视写作教学。大部分教师注重阅读教学, 为上好一节阅读课, 不惜花费时间找材料, 写教案, 详分析, 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但一到上作文课, 心里便一片茫然, 敷衍了事, 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作文教案。另外, 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 认为费力多, 见效慢, 但又不能不做, 无可奈何, 精神负担沉重。
(2) 命题上, 系统计划性差, 盲目性、随意性大。而所出的题目“老化”现象严重。如《我的妈妈》《我的同桌》《一件难忘的事》等等。部分“文学化”的倾向, 也使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如以“圆”为话题, 引导学生由圆想到与“月”有关的诗文韵味, 或想到“涟漪”, 引发屈原投江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试题化”现象, 也让多数学生不感兴趣。中考考什么类型的题目, 往往成为学生作文练习的重点。
(3) 指导上, 常规作文练习, 多写于课堂上, 教师的指导意见就是作文批语。批语见“红”, 分数醒目。学生看重的就是分数的高低。作文评讲课上学生可欣赏“优秀习作”, 可鉴赏一些作文技巧, 诸如文体、选材、结构、语言等。
2、从学生方面看
(1) 心理上, 对于作文, 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怕写作文, 又不得不写, 背上不轻的思想包袱。
(2) 内容上, 大部分空泛的多, 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 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 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 说假话。少数同学, 能说真话, 抒真情, 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 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的心态。另外, 还有一些异类文章。
(3) 语言上, 大多数作文八股调, 学生腔, 青少年说成人的话, 不自然, 不活泼, 缺少朝气和活力。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 错别字不少, 病句较多, 词汇贫乏, 文气不通。
二.农村中学素质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 教育思想上的片面化
有关教育 (行政) 部门及其负责人在教育思想上过分强调统一, 过于追求高标准, 或视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素质作文是基础性教学的要求。统一本是一件好事, 但统一总是相对的, 暂时的, 特别是在作文领域里, 统一量化作文教学任务, 详批详改不得少于7篇等, 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加重教师的负担。世界的丰富性和事物的复杂性, 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中小学是基础教育, 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错别字过多, 词汇贫乏, 句子不通, 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若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一味强调“取法于上”, 无异于拔苗助长。
2. 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应试, 即为应付考试。应试教育, 使得学校教育一切围绕考试转, 只要学生考得高分, 就拼命去抓去做, 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写作教学也当然如此, 只要能让学生应付考试, 得到较高的分数就行, 别的对写作来说较长远才能发挥作用的往往不去做。学生的生活体验, 人生体味, 较多地在“试卷”上慢慢感悟。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高度技术化, 学生作文与做人脱节, 思想与生活剥离, 内容大都空泛虚假。
3. 教学方法的保守处理
应试教育暂时客观存在的现实, 使广大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上, 亦步亦趋, 偶尔尝试一些新做法, 但不敢坚持, 不敢广泛推广, 他们宁可保守传统, 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为目标, 教他们理论知识, 简易操作的技巧, 千篇一律的格式, 千人一面的内容, 无病呻吟的情感。更有甚者, 急功近利, 投机取巧, 他们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如何拼凑讲得头头是道, 并且详析评卷教师的心理:天热, 工作量大, 评卷教师不会把全篇文章看完, 只看开头和结尾, 中间部分不会细看。另外, 近年来话题作文又备受青睐, “类”与“型”的概念被师生们所接受, 背几篇范文, 临场“仿写”偏题可能较小, 得高分可能较大。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4. 学生缺乏对真实的生活体验
现在的学生, 由于家庭生活相对安定舒适, 又被家人宠爱, 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同时又受到书刊、影视中不良文化的影响, 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 对生活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作文理念。
三. 农村中学素质作文教学中的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素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作文教改的进度, 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首先, 要加强理论修养, 尊重客观规律。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 到每一位语文教师, 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 坚决排除“左”的干扰, 严格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 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 又想到社会发展的需要, 努力更新观念, 重视发展个性。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9
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是国家贯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重大举措。为做好农村定向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工作的同时,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计划培养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这要求医学院校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1 农村定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1]。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雅的生活品味、无私的奉献精神等,更为直接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他们的的医学人文精神。
1.1 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对医学院校的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更重要的是关注病人,因而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农村定向医学生面对的是基层医疗,加强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以适应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符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将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中流砥柱,也将成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的未来。根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的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2 620个、医疗技术人员3 437 172人,平均每个基层机构仅有3.77个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比严重不足。因此,培养定向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扎根基层的人文情怀,既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疗人才的需要,也关乎我国农村医疗的发展前景。
2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医学是人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关乎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否成为政治坚定、技术过硬、医德高尚、勤于奉献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面向基层、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较之普通医学生,更需要注重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但目前,定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人文素养自我需求有待提高
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靠自我培养及养成,即通过学生自身对文化素质的重视以及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而成。农村定向生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在入学前已和当地卫生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属于就业方向已经明确的特殊群体,上学期间又享受国家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等优惠措施,自身带有区别于普通医学生的特质。例如,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旷课率高、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同时,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培训和文体活动也漠不关心[3];个别学生来自困难家庭和贫困地区,自卑感较强,不善于在校园活动中表现自己,甚至根本没有接触人文科学的意识和主动性。
2.2 专业设置中医学人文学科较少
自古以来,医学被称之为“仁术”,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更加仰仗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和手段。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由于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医学课程、专业技术,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公共关系等医学人文交叉学科未大量纳入定向生培养方案,部分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不易形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
2.3 医学生普遍专业课任务繁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普遍通过学习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院校大学生成为既掌握高超的医学业务技能又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准医务工作者。我国五年制医学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4 年,在校期间要完成医学、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众多课程,再加上大量专业知识学习、临床实验、见习等,在校期间时间有限、课业繁重,除了培养方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数医学生无暇顾及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 提升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途径
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是国家贯彻落实《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重要举措,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能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不仅取决于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取决于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
3.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定向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其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把握了青年学生思想动态,也就把握了人文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我国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中,多数学生只是通过“两课”的学习来了解相关知识和动态,且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来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的理想前途、事业发展、人生目标、思想观念、人文修养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4]。而免费定向医学生在毕业后即将扎根广大农村及基层单位,更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个人素质,鼓励其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5]。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农村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开设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演讲与口才、医学史、大学语文等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定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底蕴;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将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适当引入真实教学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确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意识,做一名敬畏生命、关爱社会、服务人民的好医生;在职业指导方面,应注重结合国家最新的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方案,向学生介绍国家开展此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激发学生服务基层的动力和信念,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了解定向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反映和维护他们的权益和诉求,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2 构建多彩校园文化,引导定向生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别,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开展师生广泛参与的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治学态度。高校应注重将提高定向生人文素质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辐射作用,使高校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在活动内容方面,要注重结合医学专业性,开展贴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例如,我校长期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造血干细胞”知识宣讲、“阳光助残”志愿服务、解剖(影像)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反响较好,使学生最大程度发挥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更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在活动形式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人文素质讲座、医德医风大讨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医学知识竞赛、主题团日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凝聚和教育医学生,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高尚思想的教育和引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活动载体方面,要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沟通手段,拓宽与定向生的交流渠道,通过微信、QQ、微博等相对快捷的沟通手段,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推进作用。
3.3 注重临床和社会实践,促进定向生切身感知人文精神
培养和提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院校要建立临床和社区实践基地,让定向生尽早接触临床、更多深入社区,提高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农村多发病与常见病的诊疗能力[6],使农村定向生亲身体验、感知人文精神,为日后走入工作岗位夯实基础。我校5年制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实行“2.5+2.5年分阶段教学”,学生在前2.5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2.5年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理论教学、课间见习和48周毕业实习。与普通临床专业不同,农村定向生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16周,以增强其实践能力和服务实感;同时,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定向生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日常志愿服务、农村医疗状况实践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农村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状况,培养和激发定向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信念[7]。
4 结语
总之,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在于学校对其医学能力的培养,更在于人文素质的教育。他们不仅需要全科医学知识,更需要教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拓宽培养渠道,注重对农村定向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广大农村输送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医疗人才,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继成.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卫生部.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4-04-26/2015-07-08.http://www.moh.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
[3]钟秀宏,杨淑艳,王柳行,等.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4):116-117.
[4]孟国祥,董伟康,陈亚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6):352-354.
[5]邓寿群,陈赟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免费医学定向生教育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2(8X):163.
[6]王静雅,程玲,李春帆.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4(23):44.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转向 篇10
一、灌输教育转向对话教育
英语是种语言, 掌握了这种语言, 学生也只是具备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基础。还不具有交际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 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 (听、说、读、写) 加上社会能力。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 避免沿袭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模式, 多利用趣味性更强的对话式情景教学,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使沉闷的课堂富有活力与趣味性,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 利用教室内外情景教学应注意灵活性, 要随机应变。
我们以初中二年级学习内容举例:在学习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时, 我们可以抽班上四位同学站起来进行tall/short, fat/thin这四个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的学习。当我们讲解long/short, big/small, heavy/light等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的学习时, 就可以利用课堂能找到的实物如尺子、钢笔、铅笔、文具盒、书包、书等进行生动的比较。有条件的农村中学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设置。这样一来, 我们就把课堂变成了一个小舞台, 使学生不断得到锻炼和实践, 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达到交际化的目的。这种学习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进行, 从而使得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在实际的教学中, 要注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 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比方说两人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等多种活动, 都能产生这种效果。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转向, 绝不是一言堂, 比如说一些相对简单的句型, 可以请学生来讲, 老师适当给予帮助解释, 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 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甚至很多学生要争着向老师预定讲下一课的内容。此类活动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讲课时轮流进行的, 学生们都会珍惜自己这一难得的上课机会, 充分准备, 表演也会十分认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厚, 学习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知识教育转向审美教育
英语教育和所有的教育一样, 都要完成知识传播的目的, 但是, 在中学这个语境下, 过分强调知识有时候会走向应试的极端。因而必须由纯粹的知识传播转向更讲究情感魅力的审美教育, 才能让中学英语教育获得新生。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 如果教师热爱学生, 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学生在得到鼓励后, 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 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样, 中国古语也说的好:“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任课老师休戚相关, 学生喜欢甚至佩服任课老师, 才会乐意上他的课。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 只有学生喜欢英语老师, 甚至崇拜英语老师, 才会对英语的学习感兴趣。所以, 我们就要求英语老师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 注重科学的英语教学方法, 从而奠定自己的人格魅力。面对新的市场经济, 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品质。无论课堂内外, 在学生面前的教师都应是仪表大方、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举止言谈有节有礼、落落大方的良好的形象, 从而保持在学生中的崇高威望。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接近你, 才能与学生有沟通、交流。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认为你是一个有修养的教师, 师生间才会产生共鸣。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中, 笔者认为“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手段, 也是英语教学效果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英语学科, 让学生从喜欢学、愿意学到自觉学, 由“苦学”变成了“乐学”。在这种融洽的师生的关系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就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兴趣的激发, 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也就是迈向了成功,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英语产生求知欲,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单词教育转向文化教育
中学日常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从单词教育开始, 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 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 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一般来说, 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 听起来会很怪, 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 所有人之间, 即使父母与子女, 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 准备一桌美餐, 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 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 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 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 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 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 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 (如New Year's Day) 外, 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 Easter (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 Thanks Giving Day (感恩节) 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 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俗也很不相同。如:在节日中,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 中国人接受后一般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 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 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 并且欣然道谢。
综上所述, 只有在教学方式上由单一灌输, 转向对话式情景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由纯粹的知识传播, 导入强调情感魅力渲染和激励的审美教育, 在教学目的上将英语教学从语言语法的传授, 转向更追求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上来。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转向, 英语教学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改变目前中学英语教育“工具论”现状, 实现素质教育专项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教学方式上由单一灌输, 转向对话式情景教育, 二是教学过程中由纯粹的知识传播, 导入强调情感魅力渲染和激励的审美教育, 三是, 教学目的上将英语教学从语言语法的传授, 转向更追求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上来。
浅析农村中学美术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学;美术;素质教育
一、全面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柏拉图说过:“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育教育是学校教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环节,是不可低估的重要一项教育内容,美育教育担负着对一个学生自身的精神面貌的塑造,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一个怎样的审美观念的教育的责任,美育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如“春雨润物”一样的作用,不但对学生能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科学人生观,正如英国人普遍认为:“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1] (P.180)同时也是对其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的培养起着一个特殊的桥梁作用,同时,美育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自然和认识的自然美的真实存在,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和如何进行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这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就提高了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的要求。
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设备简陋,远非常人可以预见。师资有限、可用教学设备有限、80多个员工,纯美术教师就一个。这样的美术教师应是一个多面手。虽然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体作用转变成主导作用,但是为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不会改变,因而要把学生指导好,教师的综合素质须亟待提高:不仅需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谙熟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理论知识,现在的农村中学生已非以往的小绵羊,尤其是青春期来的较早的学生更为敏感。作为从业多年的美术教师我能够做到:透视孩子们的眼睛,了解其内心世界,感受其需求,帮助有突出特长的孩子圆梦。我认为美术的素质教育不应停留在书面上,首先落实到教师身上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才是艺术教育,正如马丁·杰史逊《创造性》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叫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2]
二、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创造条件开展素质教育
我国的一些国画大师特别提倡对国民实施美育教育,一直到了今天国家仍旧在号召对祖国的下一代进行美育等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农村中学的现有简陋条件,大多数家长不认可教育投资,尤其在美术教育这块。中学美术教育一直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于懵懂的中学生来说,正儿八经的美术课还不习惯,由于年龄原因,对美术课还感受不好。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要从国家颁布制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深入研究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做出符合本地区教学特点的教学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如存有三江平原地区的中学美术教育,就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艺术门类——版画,可以在这个地区普及版画的美育教育,带领学生积极从事这一方面的集体创作活动和各种版画的小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从事这一方面的创作活动。
按照我们这一地区现有的条件,开展独特艺术门类活动,发展一些拼贴画,剪纸和手工小制作的工艺美术。利用假期请教民间艺人,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东西,比如利用现有资源学习用白桦树皮制作手工贴画,精雕细琢之后放在镜框里裱好,就是不错的工艺品;用瓜子皮粘贴的动物栩栩如生做出了3D的效果;利用秋天的落叶做错的各种贴画,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乡间的乐趣;初一的同学酷爱剪纸,简出的各种图案,装裱之后拿到文化馆展出,受到师生的高度赞扬。
三、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教师如果改变教学方法,用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美术教养和综合素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其能够自由的去学习、去感知美术的魅力,在美术课堂上充分享受艺术的熏陶。一句话,美术课上放权给学生,毕竟人是感性的,教师以一颗平常心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以一颗趣味心主动去学、去感知、去体验美、去创造美。这样作为行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会让教学成为创造性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教学价值和新的教学契机的过程。新的教学契机将会成为学生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也会给教学过程带来新的目的和方向。
同时教师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比如制作ppt等课件做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形象逼真课件混搭枯燥的教育理论,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去进行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好基础知识,掌握初步的绘画能力,在此期间教师主要起到辅导参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或者直接把美术课搬到大自然中,比如在学习水彩画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时节,初中生有使不完的劲,在松树林里兴致别提有多高了,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型积极性充分得以发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更让其体会到亲自动手的乐趣。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成就感,怎样激发创造力。
四、从赏析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到的审美情趣
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并能够简单的说出其中的道理,注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正如我国著名画家艾中信说的:“中小学美育更为重大而普遍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崇高的审美情操,这是人的精神生活极为重要的方面,这是衡量文化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品德所不可忽视的一环。”[3] 在此方面,教师应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用认真质朴的语言去传达能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掌握欣赏美的方法。在初中美术教材中都安排了佳作精品欣赏,这要求美术教师采用学生能听懂理解的语言去描述那些作品中的晦涩难懂的内容和其内在的深刻内涵,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其中美何处,从中能得到什么益处。例如在中学生美术教材中有两幅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幅是《蒙娜丽莎》,一幅是《墨虾》从这两幅作品中我们能够教学生很多东西:这两幅作品很有代表性,一幅是西方的主要代表作品,一幅是东方特质我们中国较有广泛意义的代表作品,首先教师交代清楚此画的作者是当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画的内容是描绘一位面带微笑的妇人,最具特点的是她那永恒的微笑,其中那位夫人的双手,被有史以来所有的画家公认的画的最棒的一双手等等细节只是要传达出的正确的欣赏方法,正如那句话“授之从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掌握方法,它必然会去挖掘,激发他浓厚的兴趣,这并且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当中不至于出现这种“老师说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却目瞪口呆”听天书一样的局面。
另一幅绘画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墨虾》,首先老师应让学生明白国画是什么,他同西方的传统绘画油画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了解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在整个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它的种类很多,大约分为人物、花鸟山水、工笔写意等技法很多种,工笔、写意匀勒、没骨、没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而西画的油画,则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之间的区别也要讲清楚,并且简要的介绍一下油画的表现极为丰富,这有别于国画的技法很多,如厚积法在颜料中夹杂立德粉和小石子之类的厚涂法都有别于国画的技法。齐白石老先生的《墨虾》图是最能够体现国画特征的优秀作品,他画的虾注重形态,状貌的变法,采用大写意的笔法,再用墨和水的控制上恰到好处,艺术效果非常巧妙,这些都要向学生做作以交代。
五、注重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宗旨
美术教育对人的右脑开发,其形象思维的优势与智育的逻辑思维优势相互补充,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美术教育具有动情性特征,其感情化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相互补充,积淀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美育教育在开发智力、完善人格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4] (P.14)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文化学习成绩产生分化,但是俗语讲得好,孩子会各有一“精”,不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同学大都各有天赋、学有所长,如若我们老师能从这些孩子身上挖掘艺术的潜质,进行培养,就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自信,从而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完成实施人的全面发展计划这样水到渠成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比说空话效果好得多。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深厚的只是作为基础。美术学科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创造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需要把握教学环节,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启学生的创造灵感,达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5](P.169-170)备课中,教师利用教材绘画、工艺美术等现有素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6](P.139)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中学的美术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越来越需要将美术教育引入德、智、体、劳教育之中,来实现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美术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加强与提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姚宏昌.教育的灵感与智慧[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2]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意见[EB/OL].doc88.com.
[3]王琳.美术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EB/OL].www.17net.net/Article/902/10805.html
[4]常锐伦主编.中学美术教育文萃[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5]古聿浚,李宗儒.中学美术教师人文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6]郑雨浪,何兴元.学科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建武]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 篇1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人文素质培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建设新农村, 必须立足于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建设能力的全面增强。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农民,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素质, 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立足当前农村现实生产现状和人文环境, 我们认为, 培养新型农民,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先行。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人文知识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美学、音乐、书画、戏剧等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 是建构人文理念, 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人文理念是建立在人文知识之上的关于如何做人、处世,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念、方法和原则。人文理念, 体现出个体的情感、态度、品位、格调。
人文精神以关怀人, 关注人类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 追求人生价值、人的自由与平等为目标, 体现出对人的关心、理解、尊重和帮助, 崇尚人的个性解放, 寻求人的不断发展;热爱自然和生态、珍惜资源、尊重生命;倡导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守信的社会关系;以更宽广的胸怀对待社会、积极融入社会主流, 正确对待竞争, 关心社会生活, 关心国家发展, 关心集体事务, 爱国守法。
二、当前中国农村人文环境和农民人文素质状况
1.农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以往, 农闲时, 人们还看看报纸, 听听广播, 下下象棋, 讲讲故事, 唱唱山歌或者集体看电影;过年过节时, 农民们还自发组织一些民间活动, 如演地方戏、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搞得有声有色, 既给节日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又给人们送来健康的精神食粮。如今, 因为外出务工, 相当一部分年轻活跃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 留守者多为老弱病残。留守农民在农闲时主要是打打牌、走门串户聊聊天等, 一些健康文明的活动越来越少, 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的集体娱乐活动。
2.农民人文知识严重不足。
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的背景下, 广大农民接受教育, 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显然不足。他们语言文字能力不强, 文史哲知识缺乏, 对传统文化精华了解不深入。过低的人文知识素养, 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
3.人文理念混乱, 集中表现为生活方式不文明, 精神生活迷惘。
“富而思进”的动力不足, 看电视、书籍, 只注意看连续剧、言情剧、武侠小说;对一般知识和信息吊不起“胃口”, 对于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也没有兴趣;不少地方麻将盛行, 赌博成风, 有的人还迷恋上了腐朽的生活方式, 黄赌毒等不良文化盛行, 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个别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呈现出公开化的趋势, 很多农民在精神上寄托于神灵。
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化, 缺乏对人应有的关心、理解和尊重。
如对生命蔑视, 因琐事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 从而自杀者时时出现;“空巢”家庭增多, 老弱两代得不到充分的关心;以金钱、财富来衡量和处理人际关系。
5.对社会生活毫不关心, 不关心国家发展。
一些农民, 思想消沉、不思进取;不关心集体事务, 漠视村民自治规范, 对于电视、书籍介绍国事、天下事不感兴趣;不相信基层政权组织, 家族文化、宗族文化十分盛行;不配合基层的乡镇、村社领导的领导和管理, 热衷于过小国寡民的小农生活。
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人文素质的途径
1.提供人文产品, 丰富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建构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基层教育机构和宣传文化部门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文学、哲学、艺术等等, 让他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提供丰富的人文知识产品, 加强人文教育, 重构农民的人文知识结构。
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全力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抓好乡镇文化设施建设, 做到乡乡有文化站、书店、公民文明学校等;同时, 积极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交流, 点击时尚文化, 吸收先进文化, 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先进文化所带来的精神食粮和高雅风韵。
2.加强教育引导, 重塑人文理念。
面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 要以人为本, 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工作, 重塑人文理念。
要根据农民的所需、所求、所盼, 设计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农闲, 通过开设实用农技、致富信息、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等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讲座, 把村民吸引过来, 积极进行人文知识、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教育。组织主题教育活动。
要根据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 设计实践教育活动, 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如在工作中组织干群开展修路、扶贫、敬老、助耕等一些公益劳动和送温暖、献爱心等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评定活动, 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努力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友爱、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要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 引导农民兄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新活动, 将广泛流传的传统的舞龙、演地方戏、挑花担、踩高跷等农村民间娱乐项目发扬光大;要与时俱进, 组织奕棋赛事、卡拉OK、花卉展示、书画笔会、民间故事会等活动, 陶冶农民情操, 繁荣农村文化。
3.创建和谐关系, 营造人文氛围。
密切党群关系。基层公务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公务过程中, 要增强民主法制观念, 以人为本, 成为展现人文精神的典范。要对每一个农民兄弟给予充分的尊重, 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 尊重他们的人格习惯, 甚至要尊重他们的某些缺陷, 并给予更多的关怀。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消除不和谐因素, 解决不和谐问题。
融洽社会关系。社会是一个大家庭, 要让全体农民之间以及与社会其他劳动者、建设者之间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主观愿望、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和肯定, 逐步消除职业歧视、身份歧视, 致力使社会到处充满温馨、温和、温暖。
和谐邻里关系, 倡导一家亲。要通过培植身边典型、订立邻里公约、开展道德评议、大造舆论声势等多种手段和形式, 做到把邻居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 把邻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 把邻家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 大兴互帮友爱之风, 营造邻里和谐的人文氛围。
打造学习型村镇, 引导农民读书看报, 造学习舆论氛围, 抓学习阵地园地的开办、抓农村实用知识的普及, 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活动, 引导农民学时事政治、历史文化、文明礼仪、乡规民约、道德规范、政策法规、科技知识等等。通过学习, 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参与管理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使人人思创业、家家忙致富蔚然成风。
4.打造文明村镇, 提升人文精神, 要以建设学习型村镇、节约型村镇、生态型村镇为基点, 彰显和提升人文精神。
打造节约型村镇,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寸土地做起, 实现增收节支、降耗节能、勤俭节约。要抓消费引导。对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的铺张浪费, 对为“豪华气派”而“债台高筑”的愚型消费, 通过道德评议、舆论谴责、典型引路等形式和手段, 加以遏制。
打造生态村镇, 把田园、家园建成环境优雅、生活舒适的生态园。按照生态的标准、景观的要求, 搞好植树造林、养花种草;抓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搞好居民点布局、路桥修建、灯饰安装、水利建设、农田管理等设施配套, 致力以田园风光的秀美, 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06-02-21.
[2]仁宗.农村文化, 如何根植沃土.信息导刊, 2005, (38) .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培养】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素质教育09-12
农村中学英语素质教育05-22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20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06-12
中学生语文素质培养06-15
中学生政治素质培养06-19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08-14
西部农村中学07-18
山区农村中学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