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共8篇)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 篇1
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灵台县梁原中心小学丰国武
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数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我们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优点的同时,要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提高。
一、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2)出示例1: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6)总结归纳公式;(7)鼓励学生将公式运用在生活中。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的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二、让课堂教学实效化。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生情绪,而且会使教师逐渐失去信心。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方兴未艾。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尝试与努力,不断地总结与改进,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工作开创一方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 篇2
关键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针对农村边远学校的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重庆市于2013年起开始落实了“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后文简称“意见”) , 希望为农村小学教育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本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 (1) 如何更合理地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实施这一全新的培养计划, 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文探讨的意义所在。
1 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
目前, 对于小学全科教师内涵的理解不一而论, 结合重庆市提出的3+1衔接本科培养模式, 本文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应该指, 接受了四年制本科教学教育专业培养的, 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的, 具有综合性学科 (含语数外、科学、艺体、品德教育等) 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能力, 并能独自承担小班教学及班级管理任务的师资。
2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实, 3+1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出现有其现实意义。
(1) 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大是现实原因。众所周知,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主体, 且分布较为分散、所处地理环境复杂, 造成农村小学往往数量多但规模小, 且越是偏远的地区教育资源越是贫乏, 这对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科小学教师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教师极度匮乏的困境。 (2) 农村小学学科失衡的现状是内驱力。由于教师人数的缺乏、教师资质的限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小学往往只有所谓的“主科”老师, 即语文和数学老师。严重的学科失衡无疑对农村学生知识习得的全面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激发性、素质培养的综合性方面具有极其不良的影响。小学全科教师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将会极大缓解农村小学教育严重的学科失衡现状。 (3) 小学教育理念的更新是牵引力。近年来, 随着中国式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教育理念的不断交流与碰撞, 我国在教育理念上的改变日趋明显, 在基础教育观念上也开始倾于全科教学, 即教育需要有通识性, 这更多的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 在美国, 对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是“准备从事初等教育者则要学习涵盖初等教育学科的所有科目, 因为初等教育实施的是不分科教学”。 (2) (4) 新课改的要求是制度指导。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要求改变课程结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设置综合课程。 (3) 可见, 新课改对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提出了要求, 这势必要求教师在综合素质上有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应多学科综合式教学方式。
3 3+1模式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体系
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合通识教育理念、适合新课改要求, 特别是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小学全科教师, 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3.1 培养目标体系
根据“意见”,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采取市属高师院校3年, 教师进修学院1年的3+1衔接本科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 应明确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
第一阶段, 着眼于理念的改变。首先应该培养其通识教育的理念, 有意识地去横向融合思考各个学科的知识, 在思维模式上养成多学科齐头并进且相互融合的思维习惯。第二阶段, 立足于专业知识的提升。通过第一年“通识教育”理念的构建, 第二年的培养应更着重于各科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入学习与横向联合交融, 特别是探索和培养学科间的知识共同性与学习方法相互借鉴性。第三阶段, 培养应转向学生教学技能或教学特色的培养。在具备全科通识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习得相应的教学技能, 培养起全科式的特色教学。第四阶段, 应最终落实到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上。前三个阶段的培养都是在高校中进行的, 最后这个阶段将转入教师进修学院进行, 这意味着要让学生将书本上的东西, 不管是知识性的内容还是教学技能性的内容, 都落实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3.2 课程体系
对应于目标体系,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上应有相应的不同侧重安排。
第一阶段, 课程侧重于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科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学习。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包含相应的教育理论性课程, 而作为较之以前不同的全科教师的培养, 更需要设置合适的通识理论课程。第二阶段, 着重于多学科的专业设置。在第一阶段设置必要的专业学科的同时, 可加大选修课课程建设的力度, 让学生能够习得更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综合素质。第三阶段, 应设置具体的教学技能课程, 例如三字一画、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班级学生管理技能、多学科综合教学技能课等等。通过如上立体式教学的实践和体验, 让学生能够在课内课外将理论知识转换为教学输出。第四阶段, 应侧重在教学实践以及其后的教学反思上。在这一年里, 培养学校应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实地教学观摩、教学操作、担任代理班主任等一线教学顶岗工作的机会, 以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进行, 通过小组成员分享各自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表现, 进行查漏补缺。
3.3 课程实施路径
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 决定了各阶段不同的课程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由于以理论性课程为主, 在教学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育主题讨论为辅。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的重点积累阶段, 其教学方法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前一阶段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方法论运用到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第三阶段是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式较前两个阶段有一定的改变, 由老师讲授式为主转为讲授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这一阶段, 老师更多扮演起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而具体的训练需要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第四阶段的培养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进行, 学生进入实际的课堂进行教学实践, 包括观摩课堂、实施教学、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等, 即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实施路径。
3.4 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笼统的评价, 它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课程、教学方法来进行。理念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的前两个阶段, 应由科任老师进行主要评价;第三阶段, 科任老师的评价仍然为主要评价手段, 而学生小组的评价也应加入;最后阶段, 应由带教老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形成主要评价机制。
注释
11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J].师资建设 (理论与政策版) , 2013 (3) :12-13.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 篇3
关键词:新农村 高校 农村创业人才 培养
时逢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改革已逐渐被推到了浪尖。如何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突破“三农”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努力开拓新农村事业。然而,这项巨大的工程,终究离不开“人”的作用。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应当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机制,构建农村创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建设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的定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了全新的定义和表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建设事业,它不是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小城镇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切实得到加强,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切实得到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及其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创业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具备一定的服务农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面向农村进行创造性劳动,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当前,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创业型人才的缺乏。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面向农村的创业型人才,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实现办学价值,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受之余传统教育理念、育人体系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虽然普遍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但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对培养“创业革新一代”[2]贡献率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对培养质量和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高等院校要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再定位,对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再梳理,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练办学特色。
(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创业人才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方向和要务。推进和完成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任务,需要大量高素质创业人才聚集于农村从事创业行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统筹城乡三次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就需要在农村发展新的农业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3]因此,作为最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实施单位,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顺应历史潮流,着力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农村去就业创业,并通过他们吸引和带动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高校农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教育改革提供前瞻性指导
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是社会环境革新的产物,决定着教育行为的发展方向。面对国家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高等院校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和办学实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重点开展面向基层农村的创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应坚持前瞻的教育理念,构建“产学研,政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学校定位、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培养思路、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等方面做好规划设计。
(二)建立育人培养体系,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严密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具体可涉及到课程的研发、素质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三方面。第一,构建模块化、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4]第二,结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现状,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三,建设一支良好素质、专兼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学校专职教师大都没有创业经历,存在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和合作意识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不足等短板,因此需要聘请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企业家、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来弥补学校专任创业师资的不足。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构建农村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分成创业基础理论、案例讨论分析、模拟实践教学等模块。在创业基础理论模块上,除设计创业的通识理论知识内容外,还应加入农村实务与商业机会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二是在课程教学面向的设计上,可实施“基础贯通、模块组合、区别培养、重点支撑”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实施创业基础课程贯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农村创业意识,营造面向农村创业氛围;对农科专业,以及非农重点专业,包括其他有农村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实施基础课程加专业课程,通过模式组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四)创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为培育环境体系提供实践平台
一方面,建立教学实践体系。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校乡合作为平台,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能力。与乡村合作,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出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要让大学生掌握某一农产品的仓储流通,必须到田间地头考察,只有了解了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注意事项及品质特点,才能真正掌握农产品的仓储条件要求及注意事项。同时学生在考察中,还能够了解到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学习到农产品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了解了创业者必备的经营管理知识,树立了市场意识。二方面,建立科研平台。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支持。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的职能之一,同时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方式之一。对创业动机、创业环境等影响创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发展创业理论,指导创业教育,完善国家的创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3] 郁建兴.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2] 杰弗里·蒂蒙斯.蒂蒙斯创业学译丛[M].周伟民,吕长春,钱敏,田颖枝,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 篇4
作者: 欧立志(初中语文
2010年湖南岳阳初中语文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155 发表日期: 2010-08-18
13:40: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当中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必须倡导师本研究,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不如此,很难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当教师真正确立将自身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从事行为研究和改进行为的时候,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既然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农村中小学校,怎样进行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呢?我想只有结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既让我们的教师有自信,觉得凭我们自己的能力能够进行研究,又感兴趣,觉得这个研究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益处。笔者根据自己从教十几年的经验,以及对这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制定了一套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的方案。下面我就将我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教育教学的理论储备不足就会导致教师反思意识的淡漠。同时反思要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也需要有新的理论作为支撑。据调查,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可以说颇下了一番功夫。周而复始,教学工作成为普通教师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因此,不少老师总是喊累,但又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分析原因,“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讲给谁听(似乎不成为问题)”,“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再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都导致一些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针对教师缺少反思的意识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教师业务学习相当有必要。
(1)开辟教师业务学习室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业务学习的场所。很多教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书进行业务学习,而随意更改了学习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因为工作比较忙,因而没有时间到图书室去借书而放松学习;也还有一些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疑问,需要能够及时的与同伴进行交流等,而这一些都是单独的学习所办不到的。如果学校能够成立一个专门的供教师学习与交流的场所,提供一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急需要的书籍,比如说新课程的新理念,怎样驾驭新课程的一些书籍,那这些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同时会给教师很大的帮助。
(2)建立业务学习制度
当教师的业务学习还没有成为自觉行为的时候,学校一定要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学习制度。在制度中规定教师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候学习,每周学习的量是多少,学习的形式有哪些等。并且定期要求教师写学习心得,每周一次在教师业务学习室交流学习心得。并将教师学习的成绩与教师的结构工资挂钩,奖优罚劣,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供激励机制。
通过这样,教师们就会对新课程,新理念有系统全面而又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他们的教学中,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使他们更好的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加强师本培训,明确教师反思的内容
一些新手型教师,即使他们有了反思的意识,也不能进行很好的反思,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从哪个方面进行反思;也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很想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且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不能更加深入的反思。我校的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教师知道反思有哪些内容,从哪些方面入手。
通过师本培训让教师都知道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专业自我的意识、职业意识,自我设计。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习活动的促进(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教学后反省。由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丰富且复杂,教师的反思能力受其知识、观念、动机、情绪、情感等个人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教师反恩能力也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人口,可以迸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尤其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正是因为教师知道了反思的内容,他们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有意识的,目标更明确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对课堂的监控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用他们所掌握的教学理念去解决,实现教学的最高效益。
三、创造机会,搭建教师反思的平台
要让教师快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光有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在反思中成长。但是教师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与心态,又使教师失去了很好的反思的平台,作为农村中小学校,为教师搭建一个反思的平台,最好的做法是如下几个方面:
(1)为教师减负,把教师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
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少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每所学校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多的留给教师学习与反思的时间。我想时间不是没有,而是学校应大胆革新,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同时挤出时间。比如,我们可以尝试教师的集体备课或者是反思备课,通过创新备课方式来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再次还可以对教师进行分流,让那些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只从事单一的教学工作,抽出一部分教师处理学校的其他繁杂的事务。这样就会各得其所。使教师在专业化的教学工作中快速成长起来。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的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
条件一般的学校应该每学期都进行教师公开课,要求上课的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以及设计说明;同科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这样教师在一起交流,他们的观点肯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很自然的诱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其次学校还可以进行本校教师的教学竞赛,学校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启发,例如我校的做法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细则,这些细则就是我们平时反思的重点内容,比如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主体作用的突显、合作学习的运用、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让听课的教师去很好的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
(3)撰写教学后反思和反思教案。
教师通过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一些好的想法,必须要留下痕迹,为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的反思研究打下基础。最好的形式是要求教师在每两节课或者是一个内容上完之后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在一堂公开课上完之后要根据教师们提出的意见写出反思性教案,并且在旁边注明改动的理由。学校应该将这项工作形成制度,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反思教案,并对做得好的予以奖励。
(4)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以前这项工作是最难进行的,而现在教师们都觉得很容易,因为他们现在既有时间又有内容,并且还学会了如何去写。他们正好可以把平时积累的素材和一些新的想法都写下来。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成立自己的课题。现在我们学校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我们自己的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说很多教师受益匪浅。
四、总结方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反思,笔者总结了一套较好的反思方法:
(1)自省法。我认为教师的反思是从自身开始的。首先每为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比如说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以及知识的贮备等,在进行某一个内容的教学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会更好一些;学生对这个知识了解多少,兴趣怎样,怎样进行教学他们会比较感兴趣,怎样既让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而且有所收获。今天上课的时候,我哪个环节做得最好,哪个环节还需要改进?这个内容还可不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给什么样的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会比较适合他们?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旦教师找到解决的办法,那么教师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
(2)他省法。古话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我们还需要借助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效果会更好。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才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最喜欢什么方式,他们最适应什么教法。但是他们对教育的理解还不深刻,认识还有时不太成熟,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提意见和教师提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这样学生获得了尊重,他们的兴趣会更浓,他们学得会更轻松,效果也会更好。再者还可以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听课、提意见。
(3)日记法。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很看重写教育日记,这很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留下了很好的教育日记。如果教师能每天把自己的有意义的教学行为、学生的一些反常的表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亮点等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方面会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且这种形式更加灵活而不受拘束。
(4)交流法。我们平时所写的教学反思,还仅仅是自己对教育的感想,也就是说仍是一家之言,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也不知道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全面与深刻。如果学校能够定期召开反思经验交流会,或者是限定范围的教学沙龙,在这样的场合教师们会无拘无束,交流自己的看法,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互相提高。
五、成果奖励,形成教师的反思习惯
反思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是应该伴随教师一生的。不能是今天有兴趣就反思一下,明天没有兴趣就算了。反思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教师成为一种习惯,能够运用自如。怎样作到这点呢?我想成果奖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学校定期将教师的优秀反思的作品开设专栏张贴出来,这是对老师成果最大的肯定;另外还对教师的优秀的反思成果给予物质奖励,让他们看到自己成果的价值;同时还在每年的评先评优中予以加分。这样教师尝到了甜头,获得了自信。他们就会将反思由工作变为自觉,由自觉而形成习惯。久而久之,教师的反思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说明】最近比较忙,来不及写新东西,把我与研究生合作完成、在《山东教育》连载的《中小学教师提高教
学反思能力的策略》等4篇论文陆续放上吧。
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把她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因此确定放这4篇论文,希望能
够对登录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行为、思想为对象,通过教师群体或个人的努力,进行主动的和严肃的批判、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改进自己教学,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由于一个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助于他教育理论的建构、实践性知识的增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且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反思水平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所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1],“学会反思是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正在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作用。但有关的调查研究却表明: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水平并不高。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教师没有掌握教学反思的策略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本文提出以下6项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供中小学
教师参考。1 积累反思的知识
教学反思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即实践性知识,才能从自己和别人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积累含有典型问题或疑难情景的特殊案例和个别经验就非常重要了。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为反思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批判的标准,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教师反思的理论知识包括教师教学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学科教学论知识等。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反思的方法、过程,熟悉反思的途径等一些策略性知识。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根据反省思维的几个阶段可归纳为意识、质疑、批判、探索、发展5个阶段。根据能够引起教师困惑、疑难状态的途径,可把反思的途径归纳为通过教师自己反思,通过学生反思,通过他人反思,通过理论反思。树立反思的意识
反思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反思的价值有较深刻认识。如果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识错纠偏的可能。教师一旦自身主体性发挥过渡或欠足,只能借助外反馈信息调节时,教学损失往往难免,而且反思不仅用于识错,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理性水平。二是把反思与良心联系起来。教学是一种道德性职业,道德心即良心。如果教师有良心,就会经常反思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害于其他教学主体,这就是教学有赖于责任心、执著性等态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对教学有责任感的人才会自觉反思,否则,教学主体的反思只能在面临困境寻找出路和造成错误被迫检讨的时
候发生。
反思意识不是全有全无的,它的理想程度是反思行为习惯化。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有反思习惯的教师,在教学之前、之中、之后,会就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总之,自觉反思的意识形成后,心理上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教师对自己的主体性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
点即进入反思状态。培养反思的能力
反思的能力主要由反思的技能与毅力构成。前者可分为经验反思技能与理论反思技能。
经验反思技能是教师借助于经验对自身主体性进行相对直觉的反思能力。如反思自己对其他教师的粗暴态度,意
识到自己主体的不合理。
理论反思技能是教师以特定理论为根据进行相对理性的反思能力,如依据思维品质的有关理论和创造学的有关理论,反思到自己思维的片面性、缺乏创造性等,从而主动的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加强创造能力的提高。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埃拜认为教师反思要具备6种反思技能:①经验技能:收集资料并细致精确地描述情景、过程、原因与结果的技能。②分析技能:解释描述性资料的技能。③评价技能:对教育效能作判断的技能。④策略技能:善于制定工作计划、方案的技能。⑤实践技能:具有把方案付诸实践的技能。⑥交往技能:具有与别人合作并得到别人支持的技能[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有意识的反思技能训练对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是非常必
要的。
反思的毅力是反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把毅力作为能力因素,但在反思问题上,把毅力视为能力的组成部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甚强,反思也难顺利进行。反思的毅力不仅体现在反思的“持续性”,教师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等的“忍劲”上,而且表现为“督促”教师自始至终盯住自身的不合理性上,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这导致教师的教学走向更大的合理性,因为“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意味着教师不仅有能力针对自己的主观性进行反思行动、具有洞察自己认识方面、道德方面和实践方面一系列不合理性的能力,对不合理性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切中要害,敢于站到自己的不合理性的对立面。因此,锻炼教师的坚强毅力就成为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内容。端正反思的态度
①虚心。这种态度的含义是免除偏见、党派意识和诸如此类的封闭观念,改变不愿考虑新问题、不愿采纳新观念的其它习惯。它对新的主题、事实、观念和问题采取包容的态度。它包含一种愿望,去倾听多方面的意见,不偏听一面之词,它留意来自各种渠道的事实,它充分注意到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使我们承认甚至在我们最喜爱的观念中也存在错误的可能。教师只有具备虚心的态度,才能以广阔的胸怀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不至于感到难堪,才能承认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坦然接受。
②专心。任何人沉溺于某些事物或事件时,便会全身心投入,即所谓的“专心致志”。教师只有专注于自己的教学时,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自己前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种种的假设,进行进一步的研究。③责任心。责任感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教师自觉进行反思的前提。只有增强责任感,教师才能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反思,才能把反思与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义务联系在一起,才能把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创设反思的环境
良好的反思氛围是教师深入进行反思的必要条件。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及管理人员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引导、支持与合作。没有这种引导、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将难以深入开展,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或者不得其法。因此,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教师的反思大有裨益。
促进教师反思的情境氛围包括社会氛围和学校内部氛围。①在社会氛围方面,有教育行政机构提供的相关政策(如激励政策、约束政策等)、制度建设和资源配置等,有社区公众、学生家长等共同努力营造的一个反思社会氛围等。②在学校内部因素方面,改革评价制度,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指标的评价方式,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学校环境,形成民主、信任、团结、协作的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同事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等。通过以上两种氛围的创设可以营造出人人具有教学反思意识、个个参与教学反思的文化氛围,对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持和保障。争取他人的帮助
教师有了主体意识,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开放发展的心态,这样并不能保证有效地进行反思。实际上,教师一开始往往缺乏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等方面的必要训练和足够的理论准备,这为教师深入分析问题、准确表述观点等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妨碍了教学反思的深入和反思结果的交流。另外,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以及教育实践的理解水平等的局限,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开始时一般较难取得成功。因此,取得专家的指导和合作教师的帮助,将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条件。专家可通过进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理论的指导及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等方面的训练来提供帮助。合作教师可通过互相听课、评课,提出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借助集体智慧解决个人
困境。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2010-03-23 21:26:4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表明,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评估教学行为的同时,可激起其专业方面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说,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但实践性知识则显得较为薄弱,而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累积。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进一步内化,并逐步条理化、系统化,直至对教师教学活动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换言之,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三,进行教学反思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师教育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知而后行”。简言之,一个教师在还没有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前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才能进入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教育活动。罗赛尔(Russel)称这种模式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theory-into-pracice),对此,罗赛尔以及许多学者都持批判态度。因为理论与实践乃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领域。根据舍恩德研究,专业知识是不能与专业经验分离的,因此,教师要进行教学实践,仅仅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力求“知”和“行”的协调一致。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尽量做到“行思并进”。根据肖恩(Schon)的研究,一个专业人士在他的专业工作中,并不是单纯地应用过去在他的专业训练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是在他的工作中以一种“行中思”(reflection-in-action)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就是希望教师能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性的反思,尽量做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从而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赋予了“反思”以较为深刻的内涵和规定,此后马克思又进行了丰富和发展。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此后,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认为反思思维也是社会实践的思维。这样,反思就包含了人在社会实践
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
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一点正是“反思”与一般的“思考”间的主要区别。
具体对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
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内省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片断的,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此外,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有研究者从教学的基本流程的角度出发,将教学
反思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1.教学前反思。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2.教学中的反思。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3.教学后的思考。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而且,由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会受其知识、观念、动机、情绪、情感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另外,环境因素对教师反思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二、教学反思的原则
1.时效性原则:反思要与教学同步进行,及时记录本节课后的发现和想法,及时分析收集到的教学信息,及
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和鉴别。
2.长期性原则:反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教学反思
是收效甚微的。
3.全面性原则:反思应从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全程的反省、思考。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
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可分为:
1、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
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
法,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不但能使教学过程高质高效地进行,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是指“回头思考”或“课后备课”。教师上完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思并作出理性分析,根据教学反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教师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通过教学后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
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反思的内容
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针对这些思考和预设进行“再思考”,从而有效地改
进教学。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
(3)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
(4)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
(5)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
机会;
(6)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7)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
(8)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
(9)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
(10)各种练习是否适当;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
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
五、反思的方面
(1)记成功之笔: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失败之处: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3)捕捉瞬间灵感: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不断融洽,此时,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以后的教学也就丧失了好的素材。如教师讲课时,临时增加的内容或改变的教学方法等;学生上课时,某些绝妙的回答、见解及质疑等。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
(4)珍视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5)进行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教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6)听课、评课后的反思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间互相听课,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相互提高教学水平。听课都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相互交流,评课,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7)对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反思
曾有位学者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自学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深入总代表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有意识、谨慎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老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这么说: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专家建议教学反思应坚持层次推进:新手型教师应以教学基本技能、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为切入点进行反思;适应型教师应以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为切入点进行反思;成熟型教师应以自身教学理念为切入点进行反思;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应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
师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六、教学反思的步骤
具体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截取课堂教学片断及其相关的教学设计
截取的片断应该是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需要我们事先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等,做出“全息纪录”,并要通过
观看录像进行仔细核对。
有必要时,应当通过“追问”的方式,如“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说?”等,向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信
息。
2、提炼反思的问题(案例问题)
案例问题是案例的灵魂,是反思活动的主要线索。这些问题不仅要围绕反思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其他人的反思和讨论。因此,提炼反思问题时应注意:第一,围绕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是被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第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第五,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够参与讨论的;第六,可以与一定的理论相衔接的。
好的反思问题是那些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大家都“有话可说”的问题,而不是“最后能达成一致意
见的问题”。
3、个人撰写反思材料
撰写反思材料时,应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反思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反映,即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说—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时应当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最后应当给出
改进的方案。
4、集体讨论
讨论时应当有成员之间完全平等交流的氛围,各种意见应当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应当注意相互包容。讨论
应当由忠实的原始记录。
5、个人再反思,并撰写反思论文。
七、教学反思的方法
1、撰写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志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学日志没有特订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尤其是现在有了网校office或博客,有了教师专业的交流平台,更容易把自己的观点跟同行交流,受同行关注,也更利于督促自己坚持写日志,只要时间长了,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收获的。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
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
2、利用案例
本文所说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生的较典型的事例。案例通常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让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这些案例没有现成的答案,它是供教师自己分析得出结论的原始材料。是自己的观察、反思与研究。
3、观摩听课。它不以评价为目的,因此被观摩的教师不会感到紧张。听课者常常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情况。
互相观摩是教师之间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4、教师间的交流对话,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和其他教师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于交流对象的反馈性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教师个体可以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另外,教师间的交流讨论也可采用主题或专题的形式,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教师们可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畅谈,也可分小组
进行讨论。
5、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反思性活动。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性思考,调整自己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做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趋合理。较典型的行动研究通常有这样几个步骤:
(1)发现问题;
(2)作初步思考,获得基本数据;(3)确定行动研究的方法策略;(4)实施研究步骤并清楚记录每项结果;
(5)写出阶段性结果;(6)制定下一个循环研究的计划。
教师对一个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有时并非一个循环就可以完成,需要将得出的结果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再发现问
题,再进一步反思研究。
6、教师成长记录袋
教师成长记录袋是一些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事件的记录,同时还有教师本人对这些教学事件的解释或评价。一个含有数年教学内容记录的成长记录袋是最有意义的。
教师成长记录袋可以包括的内容有: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所教课程的重难点撕碎及教学目标、教学观摩纪录、教学日志、教学录像、学生反馈、学生作业样本、课堂教学材料(包括练习材料)、教学笔记、教学研讨会记录,等等。
具体放入什么内容当然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
总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1-02-2
5来源:北京教育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策略研究”定位于深入分析教师反思能力的实质、特点、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教师通过确定反思点、填写反思表、设计课堂反思观察表、撰写反思个案,以及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等一系列研究活动,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我校通过此项课题研究,逐步总结出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生成性策略、指导性策略和管理性策略,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以我校为例,绝大多数教师仍处于被动的课后文本反思,其反思内容多数较为笼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对整堂课的整体反思,即描述教学过程加上简单的评论;另一类为对教学片段的反思,即对课堂上印象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改进设想。
无论上述哪一类反思,其反思内容的随机性都很大,反思点零乱,抓住一个问题进行系列反思的案例较少。另外,教师对自我行为或学生行为的描述多,而对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少,且分析多处于表层。加之,学校对教师的反思培训多为群体式指导,忽视了教师个性化差异的需求,缺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因此,教师反思多停留在“费时、低效、流于形式”的被动局面。
研究内容与目标
内容:本研究围绕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途径、过程和内容等展开,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师反思的基本步骤;(2)教师自主反思的方式;(3)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策略;(4)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模式。
目标:(1)通过研究,形成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模式,促进对教学反思的深入研究,解决教师反思中存在的问题;(2)通过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通过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指导,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形成教学管理的校本培训策略。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本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反思方式,以及反思过程中的困惑,以便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研究问题。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和课后讨论等方式,集中讨论研究某种反思方式或者反思内容等。
个案研究: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既包括个体研究,也包括某一类群体、组织的个体研究。具体分为两种形式:(1)编制《教师课堂反思记录表》,每一位教师填写记录表,以记录表分析和总结的方式指导每一位教师的反思,并寻找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2)编制《教师课堂反思观察表》,成立研究核心小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特点编制一节课的观察表,其他组员听课的过程中帮助主讲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
研究成果
1.教师反思能力的新特点
教师的反思是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为出发点,其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情况,而是带着强烈的探究意识去分析一个问题。因此,教师的反思带有个性化的创新色彩。
教师的反思以追求教学行为的满意度为根本动力。因此,在要求教师填写反思表或设计反思观察表时,一定要明确每张表中反思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日积月累的记录实现反思促教学的功能。
2.影响教师反思能力的三个关键性因素
教师反思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起来有三点,即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时期”和“关键人物”。
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对自己触动比较大的教学事件,或是教学过程中某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或成功。目前,我校要求教师每个月要收集一个最能触动自己的案例进行反思,此举在于帮助教师积累反思素材,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关键时期。教师的职业发展会经历职业初期、中期和后期等不同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键矛盾,这些矛盾决定着教师反思的内容和阶段水平,可称为教师反思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准自己的反思点,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人物。关键人物是指教师职业生涯中可以触发教师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的人,这些人能引领教师的反思,对全体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此,我校采用核心组教师率先示范,再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反思的培养模式。
3.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三种关键性策略
目前,有不少关于研究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不过大多都是根据自身体验总结出来的具体条例,指导性和理论高度不够。而我校在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后,总结出三种关键性培养策略。
策略一: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生成性策略
根据反思能力的特点可知,培养反思能力没有统一的模式,有许多方法和技能都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称之为“生成性策略”。实施这一策略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确定反思点是关键。我们要求教师确定自己的反思点,长期对具体的“反思点”进行不断的研究,从而深入和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把确定教师个人教学发展的近期目标作为开始学习反思的起点。把反思点与教师近期教学发展的目标联系起来,帮助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发展目标寻找并明确目前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从而明确自己将要围绕什么问题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表”帮助教师明确反思内容。反思表力求反映本学期教师自己研究的内容,记录平日的研究过程和对问题的思考,帮助教师抓住反思的重点环节和内容。
采取同伴互助的方法协助个人反思。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全面顾及学生的反应,而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教学实施情况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采取由同伴在听课的过程中帮助教师观察学生、记录下学生表现的方式,这就是“同伴互助”的反思方法。
策略二: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指导性策略
教师的反思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培养反思特质,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反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教育权威人士、大学教授校长、管理人员、其他教师等,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指导、支持与合作。我校的指导性策略是从具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指导教师确定反思点。第一步,把教师个人教学发展的近期目标作为开始学习反思的起点;第二步,帮助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发展目标寻找并明确目前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第三步,督促教师思考并提出对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第四步,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发现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解决方法进行系列反思并积累;第五步,指导教师对反思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反思点,制定新的目标,从而进入下一个循环。
指导教师填写反思表。为教师讲解反思表的主要目的和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通过示范、修改等方法培训教师填写反思表,从而培养反思能力。反思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预设的反思点:即课前对反思的内容做好准备,避免课后根据回忆进行反思而出现的随意性。对于初学者,做好对反思内容的预先设计,做到目标明确地观察和有目的地记录,对提高反思实效很有帮助。
教学环节设计:根据预设反思点设计的教学环节中除了要预设教师的行为外,还要对预期的学生反应进行描述,要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提醒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设计是否一致,这是教师上课观察和记录的重点。
课堂发生的问题情景的描述:这一反思点是与教师自己的预设进行比较。有了预先的设计和期望的行为,教师在记录此部分时,目的性和针对性就比较强,容易做到重点突出,为分析原因做好准备,减少了反思的盲目性。
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这是反思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包括教师方面的可能原因(理念上的,如学生发展观、人才标准观、教学功效感等;教学技能与方法上的,如教学设计、语言表达、选材、课堂组织管理等;自身学科知识上的)、学生方面的可能原因(如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其他可能的原因(如环境、特殊事件等)。
改进的设计和对改进后的实施效果评价:反思的根本目的是改进行为,此环节是督促教师实践反思后的行为改进,使反思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同伴互助”的反思方法培训。同伴互助的第一步是“结同伴”;第二步是设计观察表;第三步是授课和进行观察记录;第四步是根据反思点共同反思;第五步是根据反思修改教学设计。
策略三: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管理性策略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 篇5
一、加强阅读教学,培养作文兴趣
阅读训练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阅读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又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读中悟法,读中学写”。小学教材中的课文是通过每层筛选,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只要稍加注意随处可见,所以在指导阅读时,采用初读、精读、归纳整理的方法,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让学生反复阅读,不仅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而且学生还会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桂林山水有如此细致透彻的观察,学到作者用这种排比法将桂林山水描写得活灵活现。让大自然的美展现在眼前,更让学生们懂得热爱大自然,美化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情趣。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阅读不仅是在课堂上重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根据学生的适时年龄推荐一些书目,使学生热爱读书,从书本里面找到乐趣,增大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积累习作素材,使用词句恰当、由此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回归大自然中,在嬉戏中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我定期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让他们在自然中尽情嬉戏,尽情释放。春季,我带领学生到山坡上,观看怒放的杏花、桃花,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色;秋天,带领学生到果园、农田,让学生亲眼看一看果实挂满枝头,高粱涨红脸的景色,体验农民丰收的喜悦;冬天,下雪后,带领学生打雪仗、堆雪人,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我告诉学生,写作文一定要真实,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写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三、在观察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观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要分两步走,即导察和自察。“导察”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观察前,教师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精心安排好课外活动;提示活动中要观察的对象,即景、人、物、事等;指导学生抓住观察的最佳时机;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远眺、近观、细察、粗览。注意局部与细节,抓住主体与客体等。在“导察”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自察”,在“自察”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使学生不会再感到“无米下锅”。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我注意因地制宜,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作文的无限乐趣,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比赛、智力大比拼等游戏,然后让学生写一则“我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的片段,学生们兴致勃勃,把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抒写得淋漓尽致。
四、在作文批改中多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每个学生(特别是小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肯定和表扬。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评语应多肯定成功之处,少批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批改较差学生的作文时,更要耐心对待,虽然写的较差,也不要轻易否决,要尽量挖掘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作文,要分层次批改,不用统一尺度去衡量和评价,以勉挫伤差生的自尊心和打击写作的积极性。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诱因,培养学生的写作上进心和荣誉感,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 篇6
【摘要】全科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核心是通识教育加教师技能培养。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多种基本运动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学技能培养不同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它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技巧,因此对全科型小学教师职前培训中加强体育教学技能训练尤为重要,它是今后完成体育教学必备的条件。让准教师在掌握体育的基本运动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再经过较长时间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更容易达到全科型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培养规格,提升职业能力。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 篇7
但同时也出现了与基层“水土不服”、心理准备不充分、不扎根农村而只是以其为跳板的功利性想法等诸多问题。在大学生村官待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从目前河北省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情况来看, 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省对大学生村官培养予以了足够的重视, 但制度比较单一, 措施不够得力, 形式内容缺乏针对性。因此,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 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完善高校教育体制, 提升大学生村官培育能力措施
1.1 深化“1+1”改革, 使授课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高等院校在课堂设置上, 应充分体现实用性、通用性的原则, 根据当地农村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另外, 大学生村官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人际关系能力普遍较低。因此高校对大学生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讲解, 还需要增加实践活动来锻炼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及人际关系能力。
1.2 创新服务“三农”工作机制,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根据生源地需要设置专业, 安排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丰富教学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农业院校还要提高大学生对“三农”知识的重视度。
1.3 加强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教育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优势, 积极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大学生能够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情况, 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举措。提高宣传和教育的实用性, 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对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
2 不断完善政府相关管理体制, 提升在岗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
2.1 选聘工作注重创新、选拔从严, 提高选聘质量
首先要积极与高校建立“对口”关系, 探索学校推荐的双赢模式。其次, 政府可以让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在校生驻地实习, 一方面, 大学生经过体验基层工作, 对此了解更深入;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把大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作为对其选拔考核的依据。最后, 政府要提高选聘工作的针对性, 农业农村专业知识也是大学生村官顺利开展工作的一个必备素质, 政府在选聘过程中, 要注重对农业院校的定向选拔。
2.2 创新设置考评机制, 灵活采用考评方法, 严格管理考核, 落实淘汰制度
河北省目前大部分地区通过大学生村官思想品德、能力素质、服务群众、创业发展、个人获奖、民主测评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7个方面分值比重, 以百分制打分的形式对村官进行评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不足, 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态度、能力素质及服务意识的考核标准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因此在设置考核指标时, 相关部门应增加量化指标, 不易被量化的指标则用实质性的行为或事件来代替。在评分方式上, 加强村民的参与, 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 也可以引导村官与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3 主动提高自身能力, 进一步提升胜任力
3.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村官要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奉献社会, 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勇于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 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不断提高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能力,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2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服务基层的本领
大学生村官必须面对现实, 刻苦钻研农业农村知识和农业技术, 弥补自身缺陷。大学生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 由学生变为村官, 从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 学生味还很浓, 难以将文人的方式与农村管理结合起来, 这要求大学生村官们尽快调适自己以应对新的环境。
3.3 大学生村官应当做到“两点”, 即在工作中以群众为“中心点”, 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
不断增强自己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同时建立清晰的角色定位, 真正把服务群众、建设基层当成自己的使命, 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
4 开展基层培训, 提高大学生村官本土化水平
4.1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对大学生村官业务能力及有关农村经营的培训
大学生村官在有关基本管理、三农及人际关系建立方面的能力比较匮乏。因此, 管理部门要狠抓重点定时、定内容地对大学生村官开展教育培训。同时组织经验交流会, 分享成功经验, 吸取教训。
4.2 针对大学生村官任职的时间进行阶段性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 任职期不同的大学生村官对培训的需求不同, 刚入职不久的大学生村官更需要有关农村社区工作技巧和农村基本政策等内容培训, 而任职两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更需要有关创业发展、法律和社区建设的培训。
4.3 河北省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培养方式
山西省左权县制定了进行一个任职谈话、确定一名班服人员、与老村官展开一次工作交流、完成一次电话回访的“四个一”机制, 确保其迅速的进行转变角色。
由于基层工作存在着众多的实际困难, 我们必须通过完善高校教育、加强政府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培训的途径来保障大学生村官“选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培养他们早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接力军。大学生村官要珍惜机会, 先做村民再做村官, 要为民着想, 为民办实事;要大胆创新, 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找准人生的支点;要求真务实, 经受住磨炼, 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摘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大学生村官现状, 提出了从高校、政府、大学生村官自身及基层培训来构建四位一体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从而使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更深入有效, 也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周玮, 吴兆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 (4) .
[2]郑利军.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流程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0 (4) :134.
[3]付红霞.新农村视角下的村官素质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2008.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师;技能体系;体育课程
体育学科是一门关注人的身体发展、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所以,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对学生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技能体系是能力与教学机智的基础。本文对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学科专业技能知识、体育教育知识和普通基础知识等进行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体系的组成
1.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知识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这类知识,体育教师才能驾驭教材,了解学生;才能使体育教学本身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体育教学具有科学性。可是体育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教学空洞乏味,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也容易产生消极态度,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趣味性,不能指导实践活动,专业性过强,不容易理解。体育教师对社会发展变化缺乏敏感认识,自我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较弱,不善于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也就逐渐淡化了体育知识的学习。
2.体育专业技能的学习
体育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讲再做一些示范,最后学生跟着学。而现今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教学已经充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形成动作技能的必要条件则是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技术教学中游戏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一、重复的技术练习变得有趣、灵活。如,在“快速跳短绳”的教学中,采用了“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教学法。学生可以先自学所教内容,再通过体验互相讨论及评价,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所获得的体验则大不一样了。由尝试、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最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
传统的示—练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离不开教师的传授与指导,更何况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针对有深度的教材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反复重复单一练习内容的教材则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掌握与没掌握没有明显区别的教材采用“完整教学法”;而掌握与没掌握有明显区别的教材则采用“分解法”等。但各个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会影响其选择。因此,教师既要在“讲”上下工夫,又要在“示”上有质量,教师优美的示范动作,直接给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应,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对于“练”字上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在练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而且要让学生明确练习的目标、练习的次数,在反复的学练中掌握动作的技术,技术熟练的过程也是技能逐步形成的过程。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认知结构与技能体系
传统的育人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改变观念,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符合新型的技能体系。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才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而能力的提高则离不开知识的再加工。中小学教师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才能去指导教学、开展科研以及教育学生等等。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观摩学习、学历再深造等方式都是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形式,可以带动体育教育跟上时代潮流的脚步。
三、将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摆在重要位置
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课程教学方式,这也导致课堂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当教师作为学生发展促进者的时候,教师需要具备“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技能,教师新的教学技能也就应运而生。人际活动、应变能力都对体育教师有着重要作用,这既是新的要求,又是体育教学的特质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先要学会倾听,再要学会沟通,最后要学会合作和互动。体育教师既是技能教学的主体,也是学校工作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建设、教育部门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努力处理好自身与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往往会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中小学教师正确认识教学技能,努力应对各方面问题,从而使自己进一步完善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1(5).
[2]段健芝,黄晓华,龙宋军.大学体育课程主流思想流变的历史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1(5).
【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体系】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08-21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12-20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01-16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01-19
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08-27
八年级南昌市2010年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协议书08-17
如何培养农村英语教师06-20
农村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论文:农村小学生写字教育对策12-08
农村小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