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道德的重建

2024-11-05

企业社会道德的重建(精选7篇)

企业社会道德的重建 篇1

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不能以牺牲员工合法权益为代价。

曾几何时, “社会责任感”是个充斥着说教气息的道德概念。但今天, 它已经成为社会对企业的现实衡量标准。特别是对那些单纯依靠“低成本制胜”的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而言, “社会责任”及衡量化标准, 已经成为企业得以继续进入大市场的新门槛, 它涉及的, 将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境界”, 而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有力“武器”。

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国家曾出台SA8000认证标准, 并在全球强制推行。为了减少出口企业因此可能受到的损失, 相关部门曾针对鞋服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企业内组织认证调查, 以便积极应对这一“国际贸易门槛”。它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社会承担责任, 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薪酬、工会权利等具体问题上, 该认证标准都设有最低标准和要求。由于SA8000认证标准首次要求企业对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欧美许多国家也将此认证标准称为“社会道德责任认证”, 并将其与贸易挂钩, 在贸易交往中, 把外贸订单与劳工权利首次联系在了一起。

应该承认, 由于历史原因,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许多企业在生产安全、员工福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在短时期内亦很难消除。毋庸违言, 在一些地区, 新的《劳动法》颁布之后, 但贯彻落实却难以到位。有的地区甚至以牺牲员工合法权益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速度,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不惜损害员工身心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 应该担负起逐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提高员工的生活福利待遇的责任。这不仅是企业改善自身社会形象的需要, 也是社会稳定、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从全球视角来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在中国, 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国际市场大门洞开, 许多企业曾倚仗着劳动力低廉形成的价格优势冲出了国门。但是, 关税壁垒的破除, 并不意味着贸易会无规则运行, 非关税壁垒同样可以挡住外来产品进军本国市场的脚步。因此, 从某种角度来说, 是市场在拷问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 国内企业应该引起重视, 在规范管理的过程中行使企业应有的责任。

道德营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2

一、我国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凸显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 我国企业处在第一次提升阶段, 即硬件引进阶段。许多企业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 包括产品、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大批企业通过引进硬件而发展起来, 例如海尔、联想、长虹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我国企业处在第二次提升阶段, 即制度提升阶段。1994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公司法, 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 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建立企业, 为中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示范。

2001年我国加入WTO, 我国企业发展进入第三次提升阶段, 即理念提升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一些跨国公司把企业责任理念延伸到中国, 我国许多优秀企业逐步意识到, 阻碍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在外部而在企业内部, 在于如何确立先进的企业责任理念。包括联想、TCL等企业在寻找未来发展路径时, 都不约而同的意识到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责任理念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三次提升就是要提升企业的责任理念和道德水准, 做负责任的企业。事实上, 只有经过第三次提升, 才能提升企业的软竞争力, 企业才可能做大、做强、做久。

二、社会营销观念的内核是道德营销

在如何处理组织、顾客和社会三者的利益关系方面, 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观念。

一是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可以随处得到的、价格低廉的产品。生产导向型组织的管理者致力于获得高生产效率和广泛的分销覆盖面。

二是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创新特色的产品。产品导向型组织的管理者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 并不断改进产品, 使之日臻完善。

三是推销观念。认为如果让消费者和企业自行抉择, 他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组织的产品, 因此, 组织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推销观念被大量地用于推销那些购买者一般不会主动想到要去购买的商品。大多数公司在产品过剩时, 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潜在顾客受到大量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直接邮寄广告、推销电话的围攻。

四是营销观念。认为实现组织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达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东西。市场营销观念采用从外向内开展业务的顺序, 它从市场出发, 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协调所有影响顾客的活动, 并通过使顾客满足来获得利润。营销观念回避了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福利之间隐含的冲突。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爆炸、世界性饥荒和贫困、社会服务被忽视的年代里, 一个在了解、服务和满足个体消费者需要方面干得十分出色的企业, 是否必定也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而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新的观念来修正或取代营销观念, 这种新观念便是社会营销观念。

五是社会营销观念。认为组织的任务是确定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 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及社会福利的方式, 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提供目标市场所期待的满足。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者在营销活动中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营销者必须综合考虑公司利润、消费者需要满足和社会公共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 社会营销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营销观念, 或者说, 社会营销观念的核心内容是道德营销, 即要在营销中考虑道德问题, 并合乎道德地开展营销活动。

三、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要求企业必须道德营销

作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一项职能, 市场营销活动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化。但是在有益的营销活动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好处的同时, 营销道德问题和现象也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社会的营销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与消费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与社会和公众利益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与竞争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1.与消费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对消费者不公平的现象——侵害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如, 生产或销售含过量防腐剂和色素的食品、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玩具、劣质的化妆品等;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所获得的价值远低于其付出的代价。如, 由于一些食品或滋补品的真实营养成分或滋补效果很难检验, 它们是否给消费者带来应得利益便很值得怀疑。而这些内容在企业的营销广告或过程中则只字不提。

欺诈消费者的现象——虚假广告和欺诈性促销。例如, 有的企业故意对商品进行超值定价, 然后声称“特价”、“减价”或“最低价”出售, 以引诱消费者上当;有的企业在广告中过分夸大和片面强调自己商品或服务的优点, 使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蒙受经济损失;有的企业所谓的有奖销售根本无人得奖, 或者很难得奖, 或者没有人能得大奖, 或者有奖售劣, 等等。滥用质量标志。如, 滥用“真皮”、“纯羊毛”标志, 打着“省优”、“部优”、“国优”的旗号销售产品, 给消费者正确判断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带来困难, 为劣质产品提供了鱼目混珠的条件。尤其是最近被媒体曝光的“紫砂锅”事件, 连“美的”这样的上市大公司都名列其中。号称养生紫砂内胆, 采用天然紫砂, 保证营养不流失, 健康养生……给消费者造成错觉。

操纵消费者的现象——一些企业及其营销人员利用“消费者更多地是依靠企业及其营销人员提供的信息来做购买决策”这一点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行操纵, 如上述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另外, 高压推销策略也反映了操纵消费者的现象, 如一些消费者在企业直销人员的高超推销技巧下购买了原未打算购买的商品, 许多人在购买后又感到后悔。

2.与社会和公众利益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污染环境的现象——一些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或包装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如, 使用含铅汽油、以氟利昂作制冷剂、使用自然界难以降解的一次性包装物、生成工业“三废”等。

浪费社会资源的现象——企业及营销人员的过度促销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导致一些产品的经济寿命短于其使用寿命;过度包装造成包装材料的浪费;过度促销导致过高的广告和推销费用;过度的促销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强化了人们的物质欲望, 引起不合理的过量消费等。

增加社会成本的现象——企业在推出一些产品满足消费者个人某些需要的同时, 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社会成本, 如果企业对此又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就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如, 汽车的普及加重了道路的负担, 交通阻塞及车祸现象随之增多。又如, 香烟在满足吸烟者需要的同时, 也损害了吸烟者的健康, 侵害了不吸烟者的权利。

3.与竞争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有的企业为了谋求竞争优势, 采取不道德的竞争手段, 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 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如, 以合作、考察为幌子获取对手商业秘密;收买或雇佣对手的员工以获取商业情报;利用“经济间谍”搜集对手商业秘密;利用高新技术窃取对手商业秘密;对竞争对手开发的产品实行商标抢注等。再如, 进行有奖销售恶战、价格恶战, 在广告宣传战中贬低甚至攻击竞争对手及其产品等。

四、道德营销是我国市场经济与加入WTO的必然要求

道德营销的实质是解决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 妥善解决企业利益同顾客利益、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 强调营利与道德的双重标准, 杜绝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营销行为, 在谋取利润的同时, 也要满足消费、引导消费, 传递新的生活标准和新的价值准则。

企业无信不长, 这个规则在今天更为凸现,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诚信已成为企业的最大资源。企业诚信迫切地呼唤道德营销, 道德营销同样创造着无形的产品和价值。

诚信缺失, 大量的属于营销道德层面, 有些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 有的是两者的交汇。由于某些企业从狭隘利益出发, 出现了一系列违反法律及道德营销行为, 诸如在市场上销售的“一日鞋”, 销售使消费者致命的假酒假药, 销售毁坏消费者脸部的化妆品, 使农民颗粒不收的种子;采用卑劣的手段牟取暴利大宰顾客;诱惑和强迫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等。

我国加入WTO已10年, 企业都在学习和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目前,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SA8000, 这是又一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门票”, 是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组织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的标准。它涵盖的范围包括道德、社会和环境等。SA8000标准把对企业抽象的“道德”要求指标量化了, 成为企业的道德指数。笔者认为, 我国企业急需解决假、赖、骗、诈、欺五大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经济的迅速交融, 营销道德问题已作为一个关乎个人命运, 企业命运, 乃至地方或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五、企业必须强化营销道德观念

营销道德观念是企业及员工对某种营销道德规范、原则和理想的正确性笃信及履行这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一种主观的道德评价, 通过良心发挥作用。培育良好的道德信念, 能够促进员工产生强烈的道德自立、自律意识, 为企业营销道德的内化提供精神动力。

因此,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自觉地认识客观规律, 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同时, 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科学调控,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产品道德观、质量道德观、品牌道德观、包装道德观、价格道德观、销售渠道道德观、广告道德观、服务道德观、促销道德观以及公共关系行为道德观, 使正确的营销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员工的内心信念, 进而形成对高尚营销道德的执着追求。这样, 才能造就一支具有高尚营销道德的员工队伍, 为企业通过自律来履行营销道德规范及社会责任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成丰.企业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培林.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财经, 2006, (10) .

[3]杨屏.企业道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企业社会道德的重建 篇3

一、为什么提出道德文化建设

《伦理学大词典》中指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反映和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用善恶标准来评价, 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道的最初涵义指道路, 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及人的行为原则和规范, 具有某种客观性, 主要指一种外在要求。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 这就叫做德[2]。为此, 如果期待人们在行为外显上体现“德”, 必须明确“道”是什么。“道”作为人们道德结构的精神内核, 犹如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人们在其指导下进行道德观念的构建和道德行为的选择。社会及学校道德文化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价值取舍的精神内核, 统辖个人道德发展方向。因此, 人们必须重视社会道德文化建设, 尤其是学校道德核心价值观对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

然而,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我们国家的传统道德文化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应该教给儿童一些永恒的道德准则, 认同教师的权威, 认为道德是可传授的。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变革, 教师权威、传授教育方式、核心价值观都受到一定的冲击, 传统道德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遇到了挑战。随着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推理理论、关心理论、人本主义、主体教育理论的兴起, 加之多元文化、信息技术的冲击, 人们越来越倾向“不能强加给学生任何一种价值观”, 开始注重价值思辨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但“社会主导价值观”地位的下降导致学生价值观选择的迷失和无所适从。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盛行使生活在同一生活圈中的人们没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追求和道德信仰, 这无疑加剧了社会道德失范。道德观念一致性的丧失成为最为深刻和危险的现代性危机。中国人体验着各种价值观的彼此冲突, 经历着价值选择的困惑, 对成为何种人、持有何种道德价值观无法作出抉择, 处于一种漂泊的无根境遇, 失去了固有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3]。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道德信仰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道德对人的约束力和吸引力的根源问题, 即遵守道德规范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就解决了思想危机的问题, 给道德价值观的确立建构了文化精神的支撑, 为学生提供共同的道德根基, 使人的道德规约超越世俗和功利, 走向道德自觉。通过道德信仰的确立使学生理解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走向哪里。

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以及民众道德路向的迷失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被重新提上日程, 世界各国都在推行核心价值教育。2007年, 英国推出全国中小学“英国传统价值观教育”计划, 规定学生学习有关言论自由、文化多元、遵纪守法等核心价值观。澳大利亚政府出台学校价值教育国家框架 (N FVE) , 提出以“关爱与同情”、“自由”、“责任”、“正直”、“尽心尽力”、“尊重”、“公正”、“理解”、“宽容与包容”、“诚实”与“诚信”为核心的价值教育体系。新加坡提出新世纪注重“明 智”、“诚信”、“关爱”、“合作”、“爱国”、“自信”、“创造性”等价值品质的培养。20世纪60、70年代, 美国主张价值中立, 但由于价值中立教育原则带来瓦解价值共识、破坏社会凝聚力等弊端, 80年代末至今, 追求核心价值的品格教育重又回归美国道德教育主流。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总要求。可以看出, 各国都希望通过文化建设重建公民道德秩序, 使道德文化建设成为塑造合格公民的无声力量。

二、文化建设何以有助于学生道德理想的 重建

文化具有方向性。文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 一个国家或者学校的文化建设首先是价值观的建设, 这是明确生活在同一文化群体中的人应该遵循的为人处世、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个体行为方式的准则和尺度。一般来讲, 文化价值观是稳定的、持久的, 它会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指引人们生活的方向。

文化具有凝聚力。一个国家或者学校的文化既是过往人生活的映照, 也是当下人生活的呈现, 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以及行为方式。文化引领的方向性、统一性避免了人们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迷茫, 使大家沿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一个积极的文化圈, 当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时, 必然会受到正向舆论的批评与纠正, 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 逐渐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期待。积极、正向的文化场域无形中增强人们的凝聚力, 形成独有的道德精神气质。

文化具有塑造力。人永远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关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与社会是手心手背的关系,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用来指称人类的生活样式本身。因此, 我们也可以说, 文化对人、对人的生活, 进而对教育进行着无所不在的熏陶与塑造, 不同文化及其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的目的, 使得道德教育目的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特色[5]。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必然会受特定文化的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使自身的言行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明确、积极、正确的主流文化引领必然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理解, 形成道德文化气质。

三、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1.确立学校育人核心价值观

学校道德文化的追求和营造, 应先于对儿童的道德教育, 这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在其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追求, 是学校育人的方向标。学校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教育特点、学生特点与学校特点, 确立学校育人核心价值观。为了使道德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校必须对其道德文化有“自知之明”, 通过了解学校校史明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心中有数”有助于全体师生对学校育人追求的认同, 使学校的追求成为全体师生发展的风向标。只有教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生明确“成为什么样的人”, 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共同建构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意义框架。学校育人核心价值观无形中会成为学校的精神气质,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直接作用于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

2.发挥学生道德主体的作用

文化选择和重建是建立在理性反省和意志抉择基础上的理想追求, 这要求学生作为个体是独立自主的。为此, 在教育方式中, 学校不能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 而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意识, 经过学生判断之后的选择才是具有持久力的选择。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道德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道德知识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激发学生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 从而把成为有道德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当学生在学校道德文化的浸润中深刻地理解道德的人文内涵之后, 他们就会从对道德规则的服从转变为对道德的内心信奉与崇仰, 铸造自身的道德价值理想和道德人格追求。

3.激发学生道德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 道德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 是一个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存在的精神规定。一个人道德的成长离不开道德需要的支配, 道德教育只有激发并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精神需要, 才能推进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道德需要的过程是把学生引向自由自觉存在方式的过程, 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存在物, 还要思考自己如何生活, 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人创造环境, 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激发学生道德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成长环境。当社会舆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道德环境时, 责任、合作、自觉等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就会不自觉地成为学生的道德追求, 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理想的人。

参考文献

[1]宋希仁, 陈劳志.伦理学大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1026.

[2]史宁.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99-101.

我国新时期体育道德的重建研究 篇4

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健儿在竞技比赛中的顽强、勇敢、合作和坚持不懈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灵震撼, 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女排精神到乒乓外交, 再到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 体育精神激励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不断拼搏奋进。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和全球化的趋势下, 随着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和全球一体化过程的加快, 道德评价的多极化特征引发了道德标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错位。有人认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其他人则认为可以接受, 有人认为应该得到道德赞扬的行为其他人则认为应该受到舆论批评。甚至有的地方、部门和个人在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置公平和道德于不顾, 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产生了种种不道德的行为, 其他还有政治对体育的干预、兴奋剂问题、裁判员的公正性问题、职业运动员参与业余比赛、假球、辱骂裁判、运动员打人、为了经济利益的分配在媒体互相攻击等。由于体育运动和运动员具有公众性, 即便在竞技场下, 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也会迅速暴露在社会大众的目光之下。种种的不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的混乱直接损害了我国体育的形象和声誉, 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际上,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 传统的道德标准在现代化社会也并不完全适用。中国传统的体育伦理所提倡的身心兼修、仁德扬道、重义轻利, 其中的个人德行和礼让是我国的文化基础, 但是在当前个人主义和经济市场下, 义和利应该并重。又比如儒家提倡的中庸, 中庸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笃定的信念与做人准则, 中间偏上、做永远的第二仍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这直接表现为道德上的和稀泥和价值准则的模糊化, 尤其在竞技体育中更要不得。因此, 在我国当前经济转轨时期, 体育道德标准的重建显得很有必要。

二、新时期下体育道德的重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 体育产业化、职业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需要重新建立适应新时期的体育道德, 吸收传统体育道德中的精华, 摒弃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价值观。这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展。

第一, 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制在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方式和范围各不一样。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体育健康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 规范的体育行为道德能充分发挥其调整、维系新型社会关系的作用。传统体育道德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导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如果单纯依赖传统道德的约束, 将会造成道德标准与新时期下的行为准则发生冲突, 体育行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会偏离传统的体育道德伦理道德规范, 从而体育道德将变得不再重要。从短期来看, 道德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弱化会暂时缓解这种冲突, 从长期来看, 将造成道德真空, 体育行为的治理成本也会日益增大。因此, 在道德约束日渐弱化的时候, 加强体育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

第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 体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 一切体育活动均在国家的指令和安排下进行, 由国家统一调配, 体育行为主体的体育道德则主要表现在对党和国家利益的忠诚,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心, 爱国奉献是运动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个人利益和得失不被重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体育明星广告费、出场费、代言费、金牌、奖金众多的物质利益遍布体育领域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认为, 正是物质利益的侵蚀道德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这种观点值得深入考察。市场经济首先要承认的就是个人的物质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体育道德标准的评价中, 既要承认个人追求独立的经济利益, 重视个性发展, 同时也要兼顾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既不能忽略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 也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新的体育道德评价标准的建立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这不仅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发展, 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看到的是, 体育道德和市场经济并不冲突, 两者在公平和公正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体育道德标准的重建要坚持一致性原则, 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道德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的要求标准是一致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等价交换, 体育道德的规则则是公平竞争。不能因为不同的对象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也不能因为不同的事情而采用不同的标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就是特权的存在和特事特办, 体育产业中同样存在特权和特事特办, 制定规则“裁判”和参加游戏的“运动员”同场竞技。为了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可以任意制定游戏规则或者任意修改游戏规则。

第三, 要加强道德伦理教育。道德本身不具有强制性, 其约束功能完全依赖于行为主体本身自有的约束性, 这就决定了道德素质只能通过教育和说服的方式来提高, 教育是提高道德素质的主要手段。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主管机构的道德建设, 因为主管机构的道德标准直接决定了其下级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说服只能通过道德英雄和道德榜样来完成, 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本身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就存在不公平或者任意制定规则和修改规则, 就不能期望下级的体育行为主体能遵守规则和道德。其次是体育活动个体的道德建设, 因为所有的行为最终都是由某个行为主体来实现。由于运动员的职业特殊性, 他们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加强业务训练, 从而忽略了系统的文化教育, 这就更有必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当然, 体育个体也包括了教练员和裁判员。最后要加强观众的道德建设。体育活动的公众性表明判断体育主体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是由观众决定的。因此, 在当前转轨时期, 体育道德的重建必然包括了体育观众对道德标准的校正。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道德标准演变的速度。

加强体育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体育工作的实际出发, 既要注意科学的体育道德规范的重建, 还要注意体育道德规范的落实, 切忌不切实际的假大空的体育道德口号。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 坚持正面倡导, 正面教育的原则, 坚持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制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全社会共同参与体育道德重建, 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转型期, 体育道德标准的重新建设日益显得重要。本文论述了我国转型期体育道德的重建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 还要适应法制建设。体育道德标准的重建要坚持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制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体育道德,市场经济,体育法制

参考文献

[1]曹体望, 梁建平.新形势下体育道德建设现状及其对策.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第14卷, 第6期.[1]曹体望, 梁建平.新形势下体育道德建设现状及其对策.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第14卷, 第6期.

[2]崔江.论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对现代体育道德重建的价值.搏击.武术科学, 2006, 第3卷, 第2期.[2]崔江.论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对现代体育道德重建的价值.搏击.武术科学, 2006, 第3卷, 第2期.

[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体办字【2002】248号.[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体办字【2002】248号.

[4]申建勇.21世纪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第20卷, 第2期.[4]申建勇.21世纪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第20卷, 第2期.

[5]王斌.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体育学刊, 2006, 第13卷, 第4期.[5]王斌.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体育学刊, 2006, 第13卷, 第4期.

[6]王奉涛.试论体育市场化中的体育道德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4, 第5卷, 第1期.[6]王奉涛.试论体育市场化中的体育道德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4, 第5卷, 第1期.

[7]杨汝华, 陆俊.依法治国背景下道德与法律关系研究.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第19卷, 第4期.[7]杨汝华, 陆俊.依法治国背景下道德与法律关系研究.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第19卷, 第4期.

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初探 篇5

(一)企业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国对于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走向良好发展道路的指南针,可以引导企业向符合社会认知的方向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组织或团体都存在着企业伦理问题,其中的“伦”指的是人伦,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行为的准则,所以企业伦理就是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很多人认为企业只以赚钱为目标,不需要考虑企业的伦理道德,因此有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无视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使企业在消费者中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久良好地发展,除了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需加强企业内部的伦理道德建设。

(二)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对社会履行的一种责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认真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和慈善责任等。

1. 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获取利润的行为,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将投资变成更大的回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企业想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应当担负的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基础。

2. 法律责任。

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利润的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能为了获得利润就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犯罪的生产活动,所以企业的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企业要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摒弃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缴税,不损害国家的利益。

3. 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利润的同时要保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因为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要协助政府来治理当地环境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浪费资源,使企业生产与周围环境不产生冲突。

4. 社区责任。

社区责任是指企业与所在社区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能够做到与社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所在社区解决就业问题,积极响应社区举办的公益慈善活动。企业也要主动向社区公开企业经营的相关信息,让社区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对企业监督的作用。

5. 慈善责任。

慈善责任是指企业的领导者以社会人的身份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给予金钱等帮助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不仅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还要能够带动社会及其他成员的利益。企业承担慈善责任在前期可能会损害部分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承担慈善责任有助于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声誉,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区别

许多人认为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根本就是一回事,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鲜少有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区分。其实这两个名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对象。

(一)背景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了损失,为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而提出的。通过在企业内提出伦理道德,使企业员工明白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并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构建伦理道德的防火墙。通过企业各级员工的努力,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违背社会道德事情的发生,从而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在1953年首先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社会责任的提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面对一些社会上的压力,而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对象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是在企业内部提出的,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各层级员工,要求各级员工要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通过各级员工的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使企业能在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更多地是面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合作者、消费者、竞争者、所在社区和政府等,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中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伦理道德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所以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外,存在对伦理道德的意识十分模糊,管理者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的道德建设认识不足等问题。有的企业内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领导者缺乏对企业伦理道德的清楚认知,员工之间缺乏良好的氛围,造成企业中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企业的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有的企业内部结构简单,没有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员工,致使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伦理道德建设,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对环保责任的缺失

在我国传统经营理念中,企业一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即使破坏周围环境和过度开发资源也在所不惜。一些企业周围的环境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河流被污染,许多水中生物灭绝,大气污染严重。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为了获得利益而变本加厉的破坏环境。

(三)企业对员工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的缺失

有的企业存在与员工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工资、非法压榨员工、性别歧视、教育歧视等现象,让员工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造成员工不能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还会通过以次充好、抬高产品价格等方法来欺骗消费者,对产品的售后进行虚假承诺,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导致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心,使企业丧失信誉,从而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

(四)政府监督的缺失

政府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企业只顾获取利润,而忽略了伦理道德建设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到位。

(五)法律责任的缺失

企业为了使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进行偷税、漏税,给国家的税收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企业也触犯了法律,损害了企业信誉和社会利益,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四、加强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定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企业可以聘请道德建设较好的企业领导人开展讲座,通过讲座让企业的员工了解什么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建设的好处等。企业要成立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部门,定期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伦理道德水平。对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促进员工间伦理道德的建设。让员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企业伦理道德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以最饱满的精神和最大的积极性进行工作。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利益,而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作出策略调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要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各种工业污水、废气的排放。企业要积极地投入到周边环境的治理中,为环境治理提供最大的帮助,做到既能从自然中索取,也能回馈自然。

(三)善待员工与消费者

员工是企业的内部“上帝”,企业要发展必须先要有优秀的员工,企业只有让员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够获得员工的支持。因此,企业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员工,不压榨员工的劳动,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借助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实现,因此企业要生产最好的产品,做到真材实料,物美价廉。在宣传产品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宣传,不夸大产品的效果,让消费者能够理性地选择产品,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四)政府要积极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监督中起到一个执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政府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关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相关制度和评估标准,依靠媒体和舆论的力量,根据评估标准定期对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进行评估,对于表现好的企业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和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表现不好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的惩罚,引导企业转变方向,朝着积极建设伦理道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五)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

承担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要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从事违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了获得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应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进行缴纳,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来欺骗消费者,积极主动地承担法律责任。

摘要: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的主要市场竞争力之一。认清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存在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有助于打造一个诚信、守法、奉献的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凤军,杨崴等.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

[2]杨帆,吴江.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评介[J].暨南学报,2006(5).

[3]谷慧敏,李彬等.中国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1(4).

[4]刘娉.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伦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刘思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思考[J].市场论坛,2009(2).

[6]石小玲.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26).

[7]刘建花等.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机理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11).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篇6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 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 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 利益关系不断调整, 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 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 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 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 屡禁不止;剽窃成风, 蒙混过关;求职履厉, 泡沫重重;助学贷款, 羞涩尴尬;不守信用, 背信违约等。

2 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 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 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 不讲信用、弄虚作假, 坑蒙拐骗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 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 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 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 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 失信者得利。其二, 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 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 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 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 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 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 即使是胜诉了, 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 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 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处于人生成长阶段, 在涉及个人利益时, 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 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2.3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文化建设, 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 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 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 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 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 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 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 许多学校口头重视, 行动轻视, 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 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 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2.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 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 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 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 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 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 结果, 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 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 就是考各种技能证, 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3.1 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环境决定人, 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 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 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 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 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 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 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 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 从而, 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 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 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 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 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 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 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 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 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 加强社会信用管理, 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 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 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 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形成守信意识, 践行守信行为。

3.2 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 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 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 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 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 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 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加强规划、统筹管理, 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 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 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 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 违背诚信有章可罚, 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 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 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 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 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 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 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 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3.3 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 诚信教育是否见效, 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 在诚信教育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 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 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 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 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4 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诚信品德对子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 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 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 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 而是花了多少时间, 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 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 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 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 注重身体力行,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 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做人做事, 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 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 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 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 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 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 2003 (3) .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3]张建华, 肖艳玲, 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8 (9) .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 .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重建 篇7

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网络道德, 是指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网络行为, 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1. 脆弱诚信面临挑战

大三女生陈易于2005年在网络上发出“卖身救母”信, 很快成为关注的焦点, 之后她收到国内外10万余元的捐款。与此同时, 网上出现指责陈易欺骗、隐瞒诸多实际情况等的质疑。媒体和网友对此事进行调查, 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和持续的争执以陈易母亲的过世戛然而止。一个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网络慈善事件, 最终以哭泣和声讨告终。如果陈易最初无保留, 出现问题能正视, 这将是网络诚信慈善的又一辉煌事件。

此网络事件打破了“人无信不利”“言必行, 行必果”的信条, 网络诚信危机受到挑战。

2.网络犯罪触目惊心

2006年震惊全国的“熊猫烧香”病毒在短短两个月内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 而涉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均是20岁。在中国最大色情网站“九九情色论坛”的9名涉案人员中, 8人均为20岁的年轻人, 其中一人仅19岁。

外界网络的开放、隐蔽和匿名, 青少年自身的不成熟、自律性差、责任意识淡薄, 使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行为经常发生, 已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言行随意不负责任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一些青少年为了提高个人网上空间点击率, 借地震之机在网上制造、传播谣言;5月21日上午网络流传的一个视频更让国人愤怒, 视频中的女孩对灾区人民和四川地震进行长达4分40秒的辱骂, 只因19日至21日期间不能玩劲舞团游戏。我们疾呼:网络的意义何在?网络的价值如何体现?

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 问题在哪?笔者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入手, 分析此现象的根源。

1. 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 具有逆反心理、爱冲动、缺乏意志力、敢于尝试新事物, 当他们面对充满诱惑和神秘的网络时, 极易被网络的不良信息迷惑, 产生道德认识偏差, 认同了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

2.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 不关心孩子上网做什么, 孩子一旦成瘾, 脱瘾比登天还难;有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 生活上溺爱, 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 即使孩子很努力, 也达不到父母的标准, 导致压力大, 学习没动力, 用网络来减压;有些父母在物质上极大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但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缺乏沟通交流, 孩子无法倾诉, 在网上寻找倾听者;有些父母对网络有偏见, 常用专治、粗暴、武断的方式对待子女上网, 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或结构不完整, 孩子为逃避现实, 到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依托, 通过网络来发泄负面情绪。

3. 社会环境因素

(1) 网络管理不严

一些大型的合法商业网站和门户网站, 都有网络交友、色情笑话、性爱新闻、网络游戏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 虽有网络管理组织、行政管理组织进行管理, 但作用微乎其微, 无法根除负面信息。

(2) 法律规范不健全、法律效力没力度

在“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案中, 许多网友对男主角做出了过激的、甚至违法的行为。案件的判决能对案中人产生拘束力, 却无法制裁和阻止大量网民的违法行为。也许网友理性的观点、舆论的重压能促成当事人反思其行为, 使事件朝良性发展, 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评论和实施行为。如果超越法律界限, 甚至越界, 则成为“网络暴力”。在现实社会中要守法, 在网络社会中仍然要按照法律办事。

(3) 学校忽视网络教育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网络, 大多学校的相关教育与网络的发展脱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关于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 但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 只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 不与当下时事相结合,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网络的无边无界, 把校园的“围墙”变得单薄易碎, 让家庭教育变得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网络逐步走上正轨。

1.发挥青少年自身作用

(1) 发挥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成人的个人观念勿强加给青少年, 要把管教变交流, 把强硬变换位思考, 充分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主动性, 在实践中体验, 逐渐学会道德判断、评价及选择, 让道德教育的内容慢慢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品质。

(2) 引导青少年认清自我、摆正心态

在虚拟网络中, 青少年的愿望和想法能得到满足和实现, 就逐渐忽视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淡化了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 易形成利己主义。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观念, 清醒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

(3) 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自律能力

2001年11月22日,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了“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 这些要求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通过对这些规范的学习, 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是一个有规则的、受约束的“自由世界”, 不能恣意妄为, 应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培养青少年的辨别能力, 当他们面对网上的垃圾信息, 如暴力和色情时, 能明是非、懂善恶, 积极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培养青少年“慎独”精神,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信念, 自觉地按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事, 将虚拟网络的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感, 形成坚定的道德自律精神。

2.发挥家庭的作用

首先, 良好的夫妻、亲子关系, 和谐的家庭氛围, 会给青少年带来温馨和快乐, 而不会依赖网络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不会依赖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营造孩子与家长交流的情景, 家长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和兴趣, 指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其次, 网络对于家长来说是陌生、新鲜的事物, 为了使孩子能健康上网, 家长应了解网络知识, 同孩子共同学习, 在网络中重视言传身教, 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

3. 发挥教师的作用

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 教师对青少年说教时, 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 使学生懂得, 要在网络社会更好地生存, 除掌握网络知识外, 还须遵守网络道德, 使个人的素质与能力平衡发展。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对虚拟社会有正确的认识, 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而利用网络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4. 发挥学校的作用

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报刊、宣传栏等媒介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对负面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假、善恶,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在开设的法律课和政治课中应加入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网络道德知识, 提高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尽管网络中有法律接触不到的地方, 但如果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具有辨别力、抗诱惑能力, 对网络道德建设会起到积极作用。

5. 发挥社会的作用

(1) 创建绿色网吧和丰富多彩的绿色网站

将网吧建设为社会性网吧和绿色网吧,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社会性网吧, 只能进入绿色网吧。绿色网吧通过设置防火墙隔离网络不良信息, 禁止学生打网络游戏、聊天、下载不良信息。上网有时间限制, 到时间后有工作人员提醒学生离开网吧。在网络上, 除了建设学校的网站、教育系统的网站、青少年团组织的网站外, 还需要建设符合青少年特点和兴趣、适合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特点、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网站, 满足青少年娱乐和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2) 加强网络管理, 完善网络立法

成立网络监控中心, 堵截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 从源头遏止。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经验, 加快立法的步伐, 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 与此同时, 更要依法治网。既要有法可依, 又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发挥社会舆论力量推动网络文明发展

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当一个网络事件发生后, 社会媒体迅速介入,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断予以报道, 给青少年呈现鲜活、发人深思的案例, 如此贴切青少年生活的反面教材能发人深思、让人铭记。

上一篇:平面度变形下一篇:节能降耗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