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共11篇)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篇1
1引言
近些年来, 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曝光,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过去人们并不关注甚至都不曾听说过的概念迅速走进了社会大众的视野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与深思。诚然, 食品、建筑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所暴露出来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企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质量不达标等表象问题, 其实, 这一切的最终根源都指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以我观之,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根本目标的经济组织,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利润的增加可以为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从而使企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这对于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而言本应该是一件多赢的好事情。然而, 现在的中国企业却把追逐利润这一根本目标当成了企业的唯一目标, 从而完全罔顾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了利润和金钱, 现在很多的中国企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苏丹红事件、毒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楼倒倒等建筑领域的豆腐渣工程便屡见不鲜, 屡禁不绝, 不时地引起全国上下舆论大哗。因此, 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已显得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及来源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亦是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按照道德规范经营, 另一方面, 又要求企业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 既改善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又帮助其实现整个社会的整体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 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 其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希望企业能够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上供不应求的消费需求。于是, 这一时期社会责任几乎就等同于企业的盈利目标, 人们认为只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产品, 并以公平合理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 公司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到了18、19世纪以后, 众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的发展不平衡产生了程度各异的贫富差异, 于是慈善事业被认为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至19世纪末,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也逐渐出现, 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经济发展失衡产生的社会矛盾也使公众对企业有了更多期望和要求。进入20世纪以后, 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批评家们开始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和冷漠, 并意识到企业必须对那些与其有关联的群体负起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积极推动以及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 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加强调企业的自我约束和社会性规制。人们对企业的要求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如要求企业更加关注教育、环保、社会福利等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一个大而化之的笼统概念, 它还可以细分为功利、道义和人类福祉这三种由浅入深的境界, 涵盖了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等诸多要素。而现在所广泛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 (简称CSR) 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3当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企业较过去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然而与中国企业日益增长的盈利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目前, 政府除了从法律上控制企业的“失德”行为以外, 在从正面促进CSR (企业社会责任) 行为驱动力方面鲜有有效的作为。同时, 企业在如何有效地承担CSR行为方面也存在困惑或焦虑。它们无法确定如何在CSR行为和CSR不作为之间做出抉择。此外, 由于公众对企业CSR行为的感知与行为迟钝, 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的薄弱, 以及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差强人意。
3.1商业道德的缺失
企业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其最大的社会责任便是为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着想, 一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却唯利是图, 自私自利, 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 与消费者争利, 欺骗消费者, 为富不仁。从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涌入消费市场, 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3.2对环保责任的漠视
中国企业普遍以牺牲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为代价来谋取一己之私利。其最大表现莫过于环境污染了。据有关部门统计, 全国企业导致的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直接损失至少有5000亿, 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当前, 环境的污染、土壤的沙化、奇缺物种的减少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心和重视, 环境保护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而严峻的问题。企业既是经济组织, 也是社会组织。我们不能只重视前者, 而忽视了后者, 当然反过来也是错误的。企业有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权利, 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回报社会的责任。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利益, 而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故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也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3.3罔顾职工利益
部分企业还严重漠视职工的利益, 职工作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者, 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而现在的很多企业非但不以职工为根本, 反而肆无忌惮地克扣职工工资, 使员工的基本生活缺乏可靠保障, 每年的农民工讨薪难问题便是明证。同时, 一些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 劳动时间长, 超时加班严重且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 劳动强度大, 事故频繁发生, 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而且未能建立起广泛覆盖各类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3.4社会责任的群体性缺失
当前社会责任的缺失现象已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 行业性、产业链式的责任缺失情况不断涌现, 更大范围、更强力度地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以更为强大的破坏力动摇着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 这更使得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显得刻不容缓。
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4.1企业自身方面
对于企业而言, 其社会责任主要分为四个类型:最基础的便是经济责任, 即要求企业履行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的职能, 尽可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即企业的生产经营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在法律框架内经营, 不能做出违法犯罪之事。在承担了广义的社会责任之后, 企业还应履行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等狭义的社会责任, 即企业要在赢利的同时兼顾社会伦理道德, 回报社会, 反哺社会。然而, 现在中国的企业往往只履行了经济责任, 而对其他社会责任均视而不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把承担社会责任看作是公关手段, 甚至等同于慈善捐赠, 社会责任实践的动力具有明显的政府驱动特征等问题。企业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 为了赚取利润而不惜铤而走险, 不断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大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以次充好, 坑害消费者, 使企业在公众的一片谩骂声中失去了信誉。
4.2社会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固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也出现了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念泛滥等负面效应。在市场化潮流激荡的今天, 拜金主义已然成了社会活动的潜规则,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自然不能免俗。在我看来, 社会上早已形成了用金钱说话的氛围, 认为只要企业的行为有利于社会的整体效率, 有利于经济增长, 人们就可以承认其合法性, 并对其负面效应加以忍受, 这种妥协忍让的态度也因此成为许多企业拒绝社会责任的“合法”借口。人们似乎对企业的拜金主义早已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社会也缺乏监督企业的动力。另外, 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 媒体的曝光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少数地方政府部门非法剥夺, 导致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和监督远远不够。
4.3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在经济领域的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比较模糊, 缺乏科学、统一、和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给了部分企业以可乘之机, 钻了政策上的漏洞。且我国法律对企业的制约效果差, 执法不严, 对企业缺乏有效的威慑力, 企业违法成本低, 甚至出现了部分企业违反法律却赚取利润的怪现象。此外, 很多政府不作为、乱作为, 对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现象放任不管、睁只眼闭只眼, 采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也加剧了这一现象。更有甚者, 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 使得政府公然袒护不法企业, 危害一方。
5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或许, 在有些人看来承担社会责任妨碍了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 是对企业目标的扭曲。其实不然, 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利于全社会, 对企业自身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5.1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现在, 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等硬实力的较量, 更多地体现在了企业间商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实力的比拼上。毋庸置疑, 在社会道德不断滑坡的今天, 那些能够主动顺应民心, 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并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 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能否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是企业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也是企业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具备了这种能力, 企业就能够受到尊重, 占领市场。
5.2利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顾名思义, 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受益者便是社会本身。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消费者获得优质的商品。而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则有助于减少工业污染,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负外部性, 提供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此外, 责任意识的增强也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待遇, 提高生活水平, 实现经济发展利益的社会共享。
6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途径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更深深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 故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势在必行。改变以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 应在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企业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立法监督、增强公众的参与、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6.1企业的对策
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 必须要形成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氛围, 要通过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员工灌输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 切实强化员工的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 生产出让消费者完全放心的产品。同时, 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企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紧密结合, 不同性质的企业,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同, 企业对社会期望的回应也不相同, 因而企业社会责任也必然不同。
6.2政府的对策
然而,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作为社会活动的管理者, 也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当前应以不侵害责任为重点, 健全法律, 加强其执行力, 发挥企业伦理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还应通过制度化的合法性机制稳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和监督机制, 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 以促使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形成自己的软实力, 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6.3社会舆论方面
最后, 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与政府和企业的监督相比, 舆论监督具有形式灵活、时效快、监督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鉴于此, 社会上的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动态, 及时地通过各种渠道将企业不负责任的新闻曝光出来, 引发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的宣传推广, 来提升那些积极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的品牌形象。
7结语
一言以蔽之, 承担社会责任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 现在中国的企业从总体上看, 社会责任的缺失令人担忧,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企业承担提供优质的产品、维护公共利益、改善职工生活的社会责任已逐渐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也是全社会对企业的共同期盼与要求。我们应该看到, 每当面对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总会有许多企业挺身而出, 出钱出力支援灾区, 为维护社会利益而尽着一己之力,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终有一天承担社会责任会成为中国企业的普遍共识, 中国企业也必将在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中树立良好形象, 最终走向世界, 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解说评述[J].现代法学, 2001, (06) :137-144.
[2]陈宏辉, 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02) :85-92.
[3]郭志文, 简红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驱动力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9) :123-128.
[4]吴礼民.略论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1, (04) :78-80.
[5]易开刚.群体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层透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2, (10) :82-89.
[6]李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院, 2011, (1) :105-109.
[7]方奕.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117-122.
[8]王大超, 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J].北方论丛, 2005, (02) :142-144.
[9]李彦龙.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J].学术交流, 2011, (02) :64-69.
[10]陈彦勋.企业社会责任层级划分与提升策略[J].理论探索, 2012, (01) :76-80.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篇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年产量已经占据全球60%以上的份额,在世界体育用品行业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多年来,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关注青少年教育、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等社会问题,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已开始主动摸索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入中国就和体育用品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很多体育企业都是通过验厂和认证接触企业社会责任,属于相对较为被动的认知模式,而如今随着产业升级和自主品牌的加强,很多企业开始探索与自身品牌和战略相结合的主动的社会责任模式。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马继龙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认真贯彻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调查结果显示,96%的企业都认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而且一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理解和初步尝试。可见,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企业管理者已经为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意识基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先级,70%的企业认为体育用品企业首要的责任是“保护劳工权益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责任”,这是与体育用品企业劳动密集型特点相对应的,也表明企业管理者认同企业应该保护劳工权益。
77%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共形象。“提高企业形象”作为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被选择的比例达65%,排在第一位。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企业认为驱动力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主要是来自市场和管理上的驱动力。
有84%的企业认为企业应该公开披露社会和环境信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最为重要的企业信息披露工具,也是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最主要的行动。目前只有李宁和匹克公司发布了CSR报告,调研显示有33%的企业表示计划发布CSR报告。
高达98%的企业之前曾有过公益捐赠行为。一些领先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甚至将公益提升到了战略管理的层面。企业参与最多的公益活动是救灾,比例达78%。其次是教育(47%)和扶贫(41%)等传统公益领域。
调查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在体育用品企业的管理体系中,通过管理文件、工作人员和培训的形式体现出来。关于未来计划,有35%的企业希望进一步跟进社会责任并作为战略的一部分融入到管理中去。
业内人士、社会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志艳说:“此次调研显示,体育用品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有了良好的领导者责任意识,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调研数据传递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充分表明目前正是在行业内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时期。”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成立于1993年10月,是由全国体育用品生产、流通、科研和用户代表单位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其会员涵盖了中国体育用品业的绝大部分知名企业。《中国体育用品信息》是联合会会刊,主要面向会员企业及业内人士提供国内外体育用品行业和市场信息,促进行业内的信息交流。
此次开展行业内首次企业社会责任调查并推出《中国体育用品信息▪企业社会责任专刊》,是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继2006年发起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倡议以来又一次重大责任举动。马继龙秘书长表示,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继续努力推进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如组织社会责任论坛、分享良好实践案例等形式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和配套服务,不断帮助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
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篇3
一、新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欧美发达国家, 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当时西方最早采用的“法律以外”的运动, 如劳工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消费者运动等, 这些都是西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的重要动因, 并在企业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把企业社会责任推向了新时代的舞台。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企业是在喊口号, 高喊着“公益责任”变相博取政府、公众的好感, 实质还是它们赚取利润的工具。当今时代在变化, “当今”, 不仅指时间, 更指这个时代的特征, 和平发展是我们的时代主题, 我们不处于抵商的古代, 也不处于受宗教压迫, 企业还不是独立主体的中世纪, 更不是处于以“重商”世俗文化为特征的近现代, 我们流行的是“新资本主义”, 即货币将是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有限作用, 而不是目的本身, 对企业和商人来说, 关心社会也作为企业本身的主要经营业务之一。
时代在变, 中国发展模式也在变化, 前不久在“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为主题的2009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中, 郑杭生教授讲到, 自1949年建国以来到现在, 新中国已经经历了两个“30年”, “后30年”发展实际上显示出一条从初级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轨迹, 我们在高举“八荣八耻”、“建设和谐社会”时代主题的同时, 遵循“三重底线”, 即“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三者平衡发展”是当代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可否认, 经济利益是首位的, 但决不是唯一的关注点, 企业从经济人变成社会人, 从跨越法律的约束面到道德的自觉面, 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不仅仅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标准, 也是符合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的。正如日本秉承的企业文化中说的, “经营企业非私人之事, 乃公众之事, 企业是社会的公器。”
二、外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美国学者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类, 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觉责任。并形成从底部到顶部的“金字塔”排列。处在金字塔底部的是经济责任;第二层是法律责任;第三层是伦理责任;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自由或慈善的责任。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项:一是企业的经济贡献;二是把经济利润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馈给国家和社会;三是在社会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包括企业所产生的公害问题在内, 须在社会中保持调和。总的来说特征如下:
(一) 思想开化、自由
西方人较早从事工商业活动, 血缘关系基础薄弱, 人伦关系被契约关系取代, 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诚信。
(二) 观念理性化
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熏陶下外国企业把经济和法律责任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 而对伦理和道德责任则只是适度履行, 通常以不影响其经济责任的履行为限度。
(三) 观念管理化
注重把公司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整个管理中去, 将其制度化。
(四) 动机机制透明化
资本家讲信用, 并不是由于他们的道德良心发现, 而是经济规律本身的作用, 现在他们通过社区治理、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来体现其经济营销的动机。
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在中国, 我们在任何方面都讲究中国特色, 最终也会走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不是一刀切的。这里我们没有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应当性, 但我们通论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和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 使处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侧重点应是不同的,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应该强求一律。而只能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像CSC9000T可能更适合解决中国纺织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一样。
一位诺维信中国总裁说道:不是只有技术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才有有能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应当是每个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不管你的公司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即使仅仅是不超时、不克扣工资都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是奢侈品, 一定是企业的基因, 并融入到企业经营概念中, 不管生产什么, 都会成功的。
回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从希望工程、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到中国慈善总会, 中国企业主要是履行以法律责任为基础的经济责任, 同时部分企业也承担扶贫和捐赠的社会责任。但世贸的加入, 跨国公司的席卷, 立法模糊, 制度粗犷, 政府错位管理, 风险社会愈演愈烈……面临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不完善的状况下, 中国企业需要从自身、社会各界中获得推动发展的力量, 从而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并在经济全球化的中展现民族企业的风采。
四、重点推进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建设
近年来很多学者指出,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要努力形成宏观、微观双层的“三方推进”, 即企业自身的推进、政府的推进、社会的推进。企业是社会公民, 我们需要多角度、跨学科的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 这是与社会紧密联系;同时企业与政府处于一种博弈关系, 政府行为特别是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决策, 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决策和生产力布局也影响着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企业作为三者的连接点, 也是实施者本身, 应重点推进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建设, 做一个真诚负责的企业。具体做法如下:
(一) 理解、强化当代企业核心价值观
“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三者平衡发展”为当代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是一个契约合体, 是集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复杂合体, 如今, 企业已从以盈利为唯一追求的纯经济组织, 演变为多目标经济社会组织, 维持利益平衡、服务民众成为企业应尽的义务。
在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冷漠、残酷的同时, 企业家们意识到企业必须对那些与自身有关联的群体承担应有的责任, 即在追求自身合理利润的同时, 处理好企业内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实现企业经济利润和社会利润的平衡, 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自然共生多赢的可持续发展,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 不仅仅是产品竞争, 还是以产品为载体的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包括劳工待遇、劳动标准等综合因素的竞争。
(二) 形成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 内化到企业核心策略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趋向和行为趋向起到导向的作用, 当今在风险社会中, 诚信风险在愈演愈烈, 欠缺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根本祸源。如果说法律法规是外在的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刚性的行为准则, 那么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则是柔性的, 它从内在的角度规范了企业行为, 企业文化是对法律与法规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在形成自身的企业社会文化同时, 企业要学会将其融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如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健康安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社会福利和其他必要企业核心策略中, 并完完全全地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三) 形成支撑体系, 付诸行动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基石, 企业要对利益相关方进行全面关注, 形成一套动态的关注体系, 并对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期望进行内外管理。
第一, 顾客管理, 即企业的不同部门接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并把自己关注的利益相关者视为最重要的“人”。第二, 可持续责任投资, 它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或股票的形式委托金融机构对企业投资, 并要求被投资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将投资目的与社会伦理、环境保护及公共利益等相统一的投资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把社会责任的履行看成是长远更多的收益。第三, 消费者管理, 即企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必然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对此消费者进行“货币投票”, 因此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要做到秉承中国传统商业道德观念, 即“内诚于心, 外化于人, 忠诚信义、真诚负责”。
五、总结
中国的企业需要纵观全局, 在承担发展经济的责任下, 认清企业的“公益责任”绝不是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 所以我们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 不仅要积极形成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 更重要的是积极融入中国传统的“利义并举”的儒商价值观念, 让中国企业成为真正负责的组织, 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民族企业群。
参考文献
[1]、田春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中日社会责任制度比较为视角[J].兰州学刊, 2009 (1) .
[2]、殷格非, 张锡安, 袁明照.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至国家竞争力——赴瑞典企业社会责任考察思[J].WTO经济导刊, 2009 (1) .
[3]、柯铭, 张凌宁, 张洪福.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奢侈品[J].WTO经济导刊, 2009 (2) .
[4]、刘德吉.从“捐款门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J].商场现代化, 2009 (4) .
[5]、2008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十大事件[J].WTO经济导刊, 2009 (1) .
[6]、严圣艳.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J].北方经济, 2009 (2) .
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4
班级:社工0801班
姓名:唐子喻
学号:081023001
2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重要的精神特质,在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的今天,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社会工作本着人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照顾员工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向心力和组织归属感,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塑造团队精神、提升公司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的组建,并通过制定与实施活动计划来贯彻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主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认识误区
目前,尽管一些企业能够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化职工归属意识、增强职工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风格以及职工归属意识的影响却较为有限。原因在于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它们往往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去,仅仅把服装、口号、徽标等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作为企业文化的全部。而事实上,企业文化的内核既非纯粹的厂容厂貌、产品形象,也不是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单纯的精神号召,而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培养形成的、蕴藏在企业所有活动中的一种内在涵养。只有以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为基础,形成一种能真正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深层的企业文化,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理想现象
文化理想现象的表现症状是企业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其倡导的理念中会有种超出企业范围、改造世界的使命感。这种文化现象多见于那些有年轻人作为创业主体力量的新兴企业。因为年轻的企业领导人往往具有过于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脱离实际的工作精神。
(三)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要遵循尊重人、信任人的基本原则。而目前在不少企业中,存在着对职工的培训走过场、任用人并不是知人善任,而是任人唯亲的问题。在人情面前,许多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流于形式,致使企业文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过于狭义,认为只是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把企业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有的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完全等同;有的则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凡此种种,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狭隘理解,偏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
(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不是绝对的稳定性。因为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文化同样面临一个如何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问题。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建设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适时根据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调整、充实原有文化。
(五)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
企业文化能够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独特性。当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独到之处,是它所代表的企业独有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经营哲学和行文理念,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然而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并不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确定企业的文化理念,二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或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结果使得企业文化趋同化现象严重,企业自身文化缺乏个性特征。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企业社会工作为企业内部提供沟通的平台
企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为其决策提供意见建议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建立一个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的平台,社会工作者本身就是一座桥梁,可以增进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二)企业社会工作可提高企业员工归属感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
(三)企业社会工作可帮助企业健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革,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企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这有利于企业内部和谐文化的形成,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文化考量和文化变革工作,帮助企业文化建设走出误区。
三、社会工作者如何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第一,直接参与企业文化的设计和构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一个由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三大部分构成的一个系统的整体,三部分之间是内在一致、相辅相成的。所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社会工作者由于在企业中扮演着咨商员、居间调停者、促进者、联结者、评估员、分析员、方案分析者、培训员等角色,对企业情况较为了解,可以直接协助企划部,参与企业文化的设计。第二,参与企业文化的实施和推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员工完成组织社会化、内化企业文化。
当然,我们在企业内部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完成了工业化、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得相对完善的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处在一个萌芽成长期,在文化、制度、习俗、社会心理等方面也与欧美国家不同,所以,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现阶段的中国,发展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内部应着重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维护员工利益,提供法律及社会援助;二是塑造企业文化,协调劳动关系,缓解工作压力;三是开发人力资源,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员工发展;四是提供员工辅导,平衡工作与家庭、劳动与闲暇的关系,促进职业福利的发展。
小结
当前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很多经验可供参考借鉴,但是企业社会工作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很大可行性和优势。当前的种种形式对企业和企业社工都提出了严峻要求,因此企业应该更多的雇佣企业社会工作者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而企业社会工作者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团队素质的建设,更好的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钟 等编著,《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篇5
中国建材市场协会开展的信用评价工作是由商务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共同组织商会、行业协会开展的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一部分。行业信用评价工作从2006年正式启动,目前已有两批共96家全国性的商协会参加试点。截至今年1月,共评出AAA级信用企业1457家,AA级信用企业706家,A级信用企业89家,范围覆盖了经济贸易领域的大多数行业。
对此,今年3月13日,在由商务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的“行业信用建设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交流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指出,目前行业信用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而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除了给出相同的评价外,更强调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积极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
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就是诚信经营
诚信比黄金更珍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坚持依法诚信经营,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当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达到诚信守法的社会责任底线,法制观念淡薄,诚信缺失,存在着恶意逃避债务、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违法用工、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对市场环境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破坏。在我国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以诚信为本,更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重要责任。
企业是反映社会信用状况的重要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因此,商会、行业协会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原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后,此项职能划入商务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以商会协会为主体,全面推动行业信用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了六项建设任务:一是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二是制定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三是利用信用信息为会员服务,四是开展信用知识方面的培训,五是帮助会员企业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六是开展行业信用评价。
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将逐步在全国展开
“目前行业信用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今年3月13日,商务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行业信用建设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交流会”。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讲话中指出,通过几年的探索和试点,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成为商会协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升了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对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监管产生了积极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讲话中也指出,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国资委联系的300余家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信用建设、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严峻形势下,行业信用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都面临着新的课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了解行业、熟悉企业的优势,积极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黄淑和说。
由商务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共同组织商会、行业协会开展的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是行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参评企业来讲,最关心的莫过于信用评价结果如何应用。其实这也是整个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关键——信用评价只是手段,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好的企业推向市场,给守信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对于这句话,于丹在《论语力》中是在这样解释的:“信就是一个人守信誉,说话办事都有他的信誉,一定是要做到的,这样的人,‘任焉’,就会不断地给他很好的机会,社会上很好的机遇,都会给有信誉的人。”
对于企业来说,同样也是“信则人任焉”。《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信用评价内容可以依法进行公示,使信用优良的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
姜增伟指出,今年,我国将继续落实《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经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通过监督、检查、备案和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调查评估等形式,规范管理行业信用建设,尤其是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协会,将取消其参与资格。同时,要在商务领域积极应用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在落实进口贴息、信用保险或信用担保补贴等优惠政策时,在对外承包工程、分级分类管理、外贸进出口管理及经贸高访、高峰论坛、展会等活动中,优先选择信用级别高的企业。
同时,行业信用评价工作今年将由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扩展到地方性行业协会,由大型企业扩展到中小企业。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也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行业协会要制订发布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行业信用建设虽然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坚持依法诚信经营并不意味着尽到了全部的社会责任。从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看,企业在做好诚信经营的同时,至少还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工作:
1、不断提高经营业绩,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2、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不断降低资源能耗;
4、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证职工安全与健康;
5、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黄淑和在讲话中提到,下一步行业协会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本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制订工作,要通过制订发布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引导和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要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订,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力建设 篇6
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道德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二是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三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贡献在某些行业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社会投资、慈善或者社区服务行动的一部分。
不管具体的表述有何不同,人们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在经营的过程中时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消费者、员工、股东、社区、政府和环境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并努力使这种影响朝好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力,激发员工能动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提高人才素质、保留和吸引人才、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有利于改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受制于资本的情形,企业社会责任着眼于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将有助于企业规范用工、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加强员工培训,改善员工的激励机制,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增进员工的忠诚感和归属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留住核心员工。这样,在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顾客忠诚度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许多消费者特别是欧美顾客,社会意识逐步加强,不单单注重产品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关键购买因素,如价格、质量、安全、便利等,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英国某媒体曾报道某商场销售非洲童工生产的服装,许多消费者纷纷取消到该商场的购买行为,商场生意一落千丈。2003年,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美国人了解到一个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消极举动时,高达91%的人会考虑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85%的人会把这方面的信息告诉他的家人、朋友;83%的人会拒绝投资该企业;80%的人会拒绝在该公司工作。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降低市场壁垒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无疑有利于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国际社会兴起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即社会责任标准(企业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标准的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企业社会责任中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具体问题规定了最低要求,例如禁止雇佣童工和必须消除性别或种族歧视等。它要求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或组织来说,可以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展示其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和承诺。而企业通过这些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不仅能让企业获得一张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突破种种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变天堑为通途,而且对于快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企业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与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其利益相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设在美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指出:多项研究显示,能够平衡兼顾各个休戚相关方面利益的公司,其业务增长率是其他公司的4倍,就业增长率是其他公司的8倍。结合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型,企业目前即使未受到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冲击,但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是很难永远保持的,仅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企业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无法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进而在长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途径
(一)完成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经济人”的角色决定了它必须追求利润,但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等同于利润最大化,而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取得企业品牌、美誉度、社会形象等多方面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完成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人”,就要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这个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除了在诚信纳税、遵守环境保护法等基础上赢取利润外,还包括对社会的奉献,包括尽可能地促进就业,为社会、为所在地区减少就业压力;热心社会公益赞助、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的捐款捐物等。这些也是企业在社会中树立形象、传播品牌的有力武器之一。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对人的关怀取代对金钱和物质的强调,必然能使员工发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己的归属感,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必然会随之提高。这些责任具体表现在:在劳动时间、工资保障、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员工的发展、平等的就业晋升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侵犯。这些责任的承担有利于形成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对其全球供应商进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评估和审核,“维护劳工权益”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能够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也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打造企业品牌形象
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会获得更高利润,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而品牌不仅来源于产品本身,更来源于企业的形象。原因就在于现代消费者从注重产品逐渐转变到越来越重视企业本身,不仅关心产品本身的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信誉、形象。因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产品、资金是不够的,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来自于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对弱势群体的善举等等。可以说,企业行为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企业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将之变成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选择有效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经营成本,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须讲究方法,要把增加的经营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把企业社会责任引起的社会效应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把社会责任转变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前所述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等等。因此,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首先要把企业做好,选择有效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与社会达到和谐发展的境界。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也是互相协同、互相发展、共同前进的关系。即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每一方都同时达到了约束条件下可能实现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因而这种状态可以长期持续存在。从长远来看,依靠不诚信取得的利润永远是短暂的,一旦遭到曝光,其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又会促进其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江舟,李键.化社会责任为竞争力[J].中国企业家,2004,(5).
[2]赵曙明.构建和谐社会呼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N].新华日报,2006-10-08.
[3]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4).
[4]王有德.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新源泉[J].企业研究,2007,(5).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企业在公共事务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遗憾地看到,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增强, 出现了一些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 如就业歧视、拖欠工资、工资过低、工时超限、不签订劳动合同等现象仍然存在;诸如“三聚氰胺”、“红心蛋”、“杀人奶粉”、“苏丹红”、“毒豇豆”之类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 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不断在上演等等。可见,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还有待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任重而道远。
2 政府在培育企业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治理观念不新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我国政府治理也迈进了新阶段。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传统治理理念仍然大有市场, 其影响力不可低估。一些政府官员仍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种治理价值观在现实中被诠释为“经济第一主义”、“经济至上主义”, 官员的政绩也主要以“GDP”来评价和衡量。这种治理思维为企业追逐自身利润最大化提供了最佳理由和合法外衣。任何有助于GDP增长的企业逐利行为都可能得到政府的理解、宽容甚至鼓励、支持。这也是很多企业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肆意污染环境、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原因。
2.2 政府政策引导不当
当前我国政府在用政策引导企业社会责任时往往没有真正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多重层次, 把企业的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混淆, 致使政策失效。企业的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强制性促成, 但是企业的道义责任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体现在企业进行社会慈善活动, 如捐款、义工等等, 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激励。但在实践中, 政府往往把二者的性质混为一谈, 都采取强制性的措施, 通过行政性摊派的方式向企业发出对口扶贫、赈灾捐款、捐建基础设施等指令性劝募, 促使企业在压力下被迫“自愿地”捐出款物, 参与公益事业。企业的道义责任也被强制地去承担, 这不但不利于企业道义责任的生成和发育, 反而会导致企业因为反感政府的行为而更加不愿意承担道义责任, 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恶性循环。
2.3 政府制度供给不足
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企业社会责任法》, 还没有形成企业责任完整的制度体系, 相关法律规定比较零散。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现有法律以《公司法》为主要框架, 但《公司法》除了在总则部分做出了模糊的原则性规定外, 并没有更加具体的明确规定, 分则中也没有相应的配套规定。如《公司法》第17条、第18条是对职工权益进行保障的条款, 但主要是原则性的规定。而在“法律责任”一章中, 更是没有一个条款涉及到职工权益的保障, 职工的请求权由谁提出、向谁提出、何时提出、提出未被接受的后果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操作性。同样, 在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体系之主要构成的各相关部门法中, 规定也都是散乱而不成系统的。另一面, 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相关制度则还没有制定出来。比如在社会慈善方面,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外, 关于企业主动进行社会救助、参与慈善事业的相关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
2.4 政府监督管理不力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众多领域, 也受各种法律调控,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监管体系, 政府的监管是分散的, 难以形成合力, 监管的效力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且政府不能针对丰富多样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实行不同的监管办法, 惩罚性监管居多, 激励性监管少, 监管有时就会适得其反。更为严重的是, 在监管过程中, 一些政府被相关企业俘获, 与企业组成了利益同盟体, 政府的监管难以发挥作用。以至于政府为了发展经济, 也为了制造政绩, 对相关企业有违社会责任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纵容其发生, 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丧失。
3 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公共事务治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企业真正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才能改变传统的行为模式和经营策略, 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把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企业才能克服经营的短期行为和狭隘的逐利观, 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寻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宣传方法, 借用现代化传媒工具, 为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看到, 现在有些媒体 (如《南方周末》) 近年来每年都在年末公布一份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宣传办法。
3.2 积极鼓励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在政策上, 政府可以通过免税、部分抵税、缓缴税等方法来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国外的通行做法是企业的捐助可以视为等额的税收扣除, 这值得我国效法。在法律上, 我国急需制定一部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法》, 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内容、体制、机制、方法、责任等各方面加以规定, 构建起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化、统一化的法制体系。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推进本地企业社会建设的相关法律和规章, 如深圳市作为全国首个实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城市, 在2007年正式颁布了《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的意见》, 这在全国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其他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加以借鉴来推进本地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3.3 强化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力度
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企业的利润收入。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从战略意义上来对待社会责任建设, 企业的履行社会责任还达不到完全的自觉程度。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这就需要政府强势介入, 加大监督力度以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公益慈善、劳工权益等多个领域, 我国可借推行大部门制改革的东风, 尝试整合政府原有相关部门的职能, 建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构以更好地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监督机构要对企业的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公益资金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不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只有建立严密的监督体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加大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问责力度, 防止政府与企业结成利益同盟, 对政府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3.4 推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测评体系是政府有效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依据和前提。不能测评就无法知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态是良好还是糟糕, 不知道现状就不能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与对策。同时, 通过建立通行的标准来测评企业社会责任也符合国际惯例, 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也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容易得到外国的认可, 为进入国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外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和体系包括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指数、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等等。政府应积极组织政府、企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共同为企业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立清, 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2]张彦宁, 陈兰通.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3]谢自强.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
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 篇8
一、和谐社会目标下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 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社会和谐的负面效应
1. 高房价影响了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近几年来, 我国住房价格持续攀升, 逐渐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购买力。按国际标准, 房价和居民家庭年收入比值一般在4~6之间, 而我国2004年以户均75平方米计算的比值就达8.2, 按户均100平方米计算为10.9。房价上涨幅度已远远超出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幅度, 住房购买者的支付压力十分沉重, 酝酿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2. 有的房地产企业缺乏诚信。
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 房地产业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近年来, 商品房投诉率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商品房投诉20530件, 但房地产纠纷解决率最低, 只有10%左右。
3. 房地产企业的粗放型生产和“破坏性”开发, 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房地产业还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方式, “二高二低 (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据测算, 我国房地产业的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 而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 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1.4%, 与发达国家的60%~7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 房地产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1. 诚信为本———建立合理的诚信体系。
诚信为本, 是一个企业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商业伦理。房地产行业产业关联度高、社会影响面大、不仅关系国民经济大局, 更牵涉到广大购房者的切身利益。开发企业要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 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必须首先从诚信做起。
2. 树立科学发展观, 对未来负责——实践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对能源的需求日趋迫切。作为能耗大户的建筑及房地产业, 若不尽快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行业发展必将面临能源瓶颈。推广节能和节地建筑, 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广大开发企业理应在这项工作中有所作为。
3. 对行业负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企业的规范经营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 成果来之不易, 更要珍惜。因为只有稳定而繁荣的市场环境, 才能为企业营造一个合理发展的空间。
4. 对构建和谐社会负责———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国家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一直非常关注, 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体现。因此,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以历史的、社会的责任感来响应国家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 旨在保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这个出发点来说, 是和企业的利益一致的。所以, 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人群的住房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
二、理性时代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建设
(一) 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房地产品牌对消费者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根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消费者会按照“遗憾最小原则”来进行购房决策, 在面临多种选择时, 总是竭力避免购买后的遗憾。房地产品牌作为一种高质量的象征、身份的标志、价值的体现, 能够提供一种品牌承诺, 减少消费者的购后遗憾, 加速购买行为的完成。
2. 品牌是无形资产, 体现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房地产企业通过相当长的开发经营过程形成的, 它提升了企业的整体价值, 使企业产品增加附加价值, 形成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也有助于企业价格战略的实施。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早已是品牌竞争, 谁拥有一流的品牌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这同样适用于房地产业。
3. 品牌营销战略是房地产企业降低市场风险, 继续企业扩张的基石。
如果房地产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 项目一经推出必然会赢得人们的关注, 消费者在心理上拥有安全感, 势必优先考虑。房地产企业依靠品牌效应, 可以缩短新楼盘的上市时间, 降低银行贷款利息支付, 减少开发费用, 同时可以避免因时间因素带来的各种不可预见风险, 可以按照自己预先的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保证实现预期利润, 也可以减少巨额的广告投入, 营销费用的降低可以转化为给消费者的让利, 促进销售并保证良好的公司财务状况。
(二) 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的措施
1. 保证优良的产品质量。
房地产商品由于具有使用周期长、价格高等特点, 消费者在选择房屋时, 从质量、居住环境到物业管理都非常关注, 因而开发商在品牌战略中应充分重视产品策略, 特别要关注产品质量。
2. 营造独特的产品文化。
房地产企业在营造房地产文化时要克服仅仅依靠给楼盘起一个好名字来吸引消费者这样一个误区, 而要真正了解目标消费群的文化需求, 营造适当的文化氛围来迎合他们的心理。
3. 注重品牌的定位和维护。
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准确的品牌定位, 其次重视品牌维护工作, 品牌维护工作能加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度和品牌美誉度, 使房地产企业保持或增加市场占有份额。
三、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品牌建设的关系
(一) 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其品牌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房地产企业提高自身品牌竞争力的需要。因为, 房地产企业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可以为房地产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而良好的声望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吸引客户、投资者、潜在员工和商业伙伴, 从而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 我们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 也是关注自身的切身利益。要结合各自所在的地区和企业实际, 建立合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建设有利于其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篇9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规章制度秩序和法律规范秩序建设还相当不完善, 同时为了追求利润“自然”的一部分, 民营企业对社会的道德风险是保险投资在寻求更高的回报, 甚至践踏国家法律。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措施, 大力规范企业行为, 并惩罚他们, 为其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 以保护公众的利益。
(一) 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 但也有严格的执法, 监管和法律约束的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因此, 当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行政监督的法规, 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 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 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的机制
有关行政部门联合起来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以及工商、财税等经济部门的监督作用, 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 并定期沟通。对于拒绝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应予以严厉查处, 并在各监督部门、行业内和媒体通报、备案, 作为重点对象整改;对于充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相应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奖励, 或者授予显示其特征的荣誉称号。这样, 在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会逐渐成为企业内部性行为的理性选择。
(三)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企业不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甚至侵犯社会权益以牟取私利的导因, 关键在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意识。所以, 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只有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 提高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企业才有可能积极与政府和社会互动, 主动响应政府和社会的要求和期望来承担社会责任。
(四) 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当前缺乏完善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就缺乏切实实施社会责任的动力, 企业对其社会责任表现就漠不关心, 而将中心放在谋求利润最大化上面。我国应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 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非公有制企业强化自律, 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因此, 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把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具体措施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一) 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
企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 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认识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能力。
(二) 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 引导行动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体贴消费者, 为社会作出贡献, 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责任感。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可避免地内在要求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培育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 是通过促进非公有制企业, 培育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的指南。
(三) 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组织结构、用工制度和利润分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又是企业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技术战略等事关企业全局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战略。因此,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 并将其制度化。总体来看, 企业经营理念中必须加入承担多元社会责任的内容;同时, 在企业运作的某一特定时期, 企业还要制定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
(四)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素质, 实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行为
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的责任。管理企业和积累财富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 如果企业家拥有财富和资本是不道德的, 它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也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三、社会层面的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措施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包括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非政府组织的促进作用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政府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引导和规范以及企业层面的自觉自律都要通过社会层面来协调和沟通。
(一) 提高消费者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
消费者与企业是生活消费关系的两大主体, 消费者是关系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 提高消费者主动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意识, 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消费者应增强有关社会责任的理论知识, 认识到企业对消费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和不承担情况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其次, 增强消费者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监督企业行为的意识。
(二) 通过非政府组织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供便利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政府的执法力度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都需要得到监督, 但目前, 我国公民普遍缺乏监督的意识。因此, 需要构建一个由有责任心、有正义感又有一定法律常识的人组成的民间机构, 作为第三方监督企业实施社会责任, 并监督政府的执法行为。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加主动、自觉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也有助于工人申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便利。实践证明, 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会是双赢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它强调的是效率、公平和公正, 其结果是获得双赢。
(三) 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
和谐社会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 企业 安全文化 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把安全发展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统筹考虑治国方略,表明党中央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决心。只有安全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以此保证社会的平安和谐发展。
一、和谐社会与企业安全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并保持张力的社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安全文化既包括安全哲学、安全生命价值、安全科学、安全法规、安全教育等精神文化范畴,还包括安全与健康的设备工艺、装置等物质文化范畴。它能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中,产生有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有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努力提高文明和谐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又好又快安全发展的具体体现。安全发展需要加快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发展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安全文化是上层建筑领域。安全发展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又会对安全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一方面,安全发展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安全文化不断得到完善和普及;另一个方面,安全文化为安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前进动力,又会促进安全发展。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功能
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是安全管理经验的结晶,是对安全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科学。我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氛围不够浓厚,全体员工认同、接受安全价值观的程度还比较落后,存在着管理素质低和监管不到位等诸多缺陷,存在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重硬件设施,轻软件环境;重技术规程,轻文化建设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事故隐患依然不能杜绝,甚至有的企业事故频发,仍然处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将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企业单靠被动的硬性管理来抓安全工作,就会出现“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违章屡禁不止,隐患没有消除,事故未能避免”的现象,重复发生人为导致的事故,给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正确认识企业安全文化的引导、凝聚、组织及协调功能,形成企业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生产动机,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克服管理缺陷,建立在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安全文化渗透,实现自我控制。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认知。
三、和谐社会下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笔者认为要侧重于:
(一) 观念建设
坚持树立大安全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权观、人本观的高度去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安全文化是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文化。这就需要从思想上、心态上去宣传、教育、引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向员工灌输“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创造效益”、“安全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等安全观,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实现本质安全。
(二)领导建设
政府应该充分鼓励、提倡、组织、引导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安全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促进、扶持、兴办安全文化产业,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制定安全生产的规划、法规、政策、标准等,并加大执行力度,体现出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支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出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设备建设
企业要预防事故,除了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外,还需要不断加大投入,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依靠不断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来不断提高安全化的程度,即保证工艺过程的本质安全 ,保证设备控制过程的本质安全 ,保证整体环境的本质安全,应将其控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使人、机、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
(四)制度建设
在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情况,根据员工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严格监督和考核。一是要坚持现场管理。搞好现场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检修的标准化工作,保证作业环境整洁、安全,规范岗位作业标准化,预防各种不安全因素。二是要加强员工的行为控制。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三是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层层检查、鉴定、整改的安全预防体系,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没有违章的条件,从而堵塞安全漏洞,防止事故的发生。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必由之路,需要企业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共同投入,进一步塑造富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不断丰富完善安全文化的建设内涵,把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使企业安全文化成为企业全员共同的价值追求。真正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得到重视,形成氛围,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打造特色,创出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斌.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初探[J].采矿技术,2004,(2)
2、陈财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三题[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05期
3、 王中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素 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04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篇11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一)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受到社会各界日益关注, 但是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务经验都有所欠缺。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较少, 从立法角度看, 我国的起步较晚,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们仅能从《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公司法》、《证券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零散的找到关于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义务的内容, 并且基本上只是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或是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政府的压力, 而目前我国关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法规内容相对笼统, 缺乏社会责任披露的规范标准, 反应的社会责任内容也比较狭隘, 对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及披露要求涉及也很少, 这就导致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2006年深交所出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率先将社会责任引入上市公司, 标志着从立法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做出进一步规定, 该《指引》包括股东和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也包括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活动, 明确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并且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这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依据。2008年1月4日, 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负责, 但这仅仅是对央企提出的要求。
虽然, 我国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披露的法律环境尚不成熟, 但是总体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立法在近年来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为了让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过程中有法可依, 有据可循,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成为了必须尽快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仍然包含在财务报告体系当中, 并且采取自愿的方式对外报告, 这样无疑为信息使用者带来了难度, 也不利于政府的监管。披露内容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同一企业不同年份的财务报告关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皆比较大, 这对政府建立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要求。从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有微弱的增长趋势, 但是以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独立披露的企业仍然较少, 在调查的34家公司, 102个样本数据中, 仅有两份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报告。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一) 相关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相应准则规范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 是属于义务范畴, 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还属于自愿披露的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和政府的压力, 而目前我国关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法规内容相对笼统, 仅仅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法律法规, 缺乏社会责任披露的规范标准, 反映的社会责任内容也比较狭隘, 因此企业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也给具体实施造成了障碍。同时也由于缺乏一定的准则规范, 大部分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或者即使有一些企业披露了相关信息也无法去准确衡量其信息质量, 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 从而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效果。因此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阶段,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的会计目标使得企业旨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这导致了企业片面的追求企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的体现, 当前我国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 我国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在于广大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视而不见的态度势必会对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因此, 应当让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充分意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增加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程度。
(三) 我国大型企业未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 具有较大示范效应的大型企业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先锋, 然而, 就样本数据来看, 我国的大型企业虽然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但是和国外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示范带头作用并不理想。可喜的是, 2008年1月4日, 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负责, 相信这一政策的出台会对央企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政策建议
2008年1月4日, 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负责,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这一政策的出台会对央企的社会责任披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多种问题, 但是目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根据上述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 本文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期望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 政府应当逐步制定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虽然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公司法》、《证券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到一些有关社会责任的内容, 但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没有法律强制性的要求, 企业往往不能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因此, 我国政府应当抓紧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工作, 形成一套完整的立法体系, 切实保障员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才能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加规范。
第二, 企业应当提高履行社会责任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这里也包括了提高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不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外部投资者都是有用的, 企业所具有的社会意识直接关系到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高低。目前,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仍然处于自愿性的阶段, 因此, 这要求企业以及其利益相关者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应当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机制, 不仅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 也要关注其社会效益。这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因此, 我国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当认真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 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带动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第三, 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管薄弱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权威性的重要因素,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 暂无严格的规范可循, 内容上的不完整和形式上的不规范导致了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产生质疑。因此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责任审计被认为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工具, 实施社会审计工作将使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政府应当率先组织开展这一工作而企业内部也可以进行社会责任审计, 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积极监督。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 这样也有利于我国关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法律法规的制定。
摘要: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总体水平较低, 因此文章探讨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然后探求各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最后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8) .
[2]、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3) .
[3]、马连福, 赵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07 (3) .
[4]、沈洪涛, 杨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 2008 (3) .
[5]、王怀明, 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上证180指数的经验证据[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6]、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2) .
[7]、吕立伟.企业税收保值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履行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8) .
[8]、袁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09 (1) .
[9]、Epstein M J, Freedman M.Social Disclosure and the Individual Investor[J].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 1984 (4) .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荐阅读: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建设诚信守法企业12-06
勇担企业社会责任 努力建设“书香之城”05-21
推动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发展08-02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如何博弈?08-12
品牌企业社会责任07-17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10-21
企业社会责任观06-13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07-04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