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2024-07-13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精选8篇)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篇1

摘 要:在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凸显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作为社会中的良好公民,积极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益入手,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企业治理失败的案例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引起的压力也要求企业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随着中国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csr报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国际上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即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内来讲,就是要保障股东权益的实现、保障员工的体面劳动和福利待遇,对外部就是要发挥企业在政府、社区、顾客、供应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中的良好作用,支持和赞助社会慈善,参与救灾扶困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益分析

2.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日益重视的情况下,社会责任的履行为企业提升形象,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意味着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这也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逃避社会保障责任,忽视环保问题,不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原因之一。

图1 企业社会责任和资本收益率的倒“u”关系

由图1可见,一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企业资本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在达到一个特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以后,资本收益率则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定水平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资本收益率的提高,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重要作用。

porter在《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②一文中对企业慈善行为所带来社会效益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从战略性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慈善活动,建议企业通过慈善活动改变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使社会需求和公司发展愿景相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2.2.1 有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和个人共同完成的。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及生育保险等费用,承担了重要的职工社会保险责任。

国际上通用的sa8000标准从健康与安全、劳动时间等各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提出了最低要求,其中,雇员利益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能否扩大、社会保障水平能否提高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的大小,因此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2.2.2有助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财富用于救助穷人和孩子,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的慈善行为,因为对社会有贡献而值得尊敬。前人的研究早已为今日的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有责任保证社会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政府进行社会救助、发展社会福利。

企业慈善对灾害救助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救助活动中,企业的慈善行为对帮助政府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社会福利制度而言,企业慈善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支农、支教等公益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赢得广泛赞誉,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反之,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诟病。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对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发展政策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能够保障员工利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促进作用。

3.1 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3.1.1 社会保险制度相关数据

《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我国社保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各项保险的比率偏低。表1为我2013年末我国社会保险覆盖率③。

虽然《社会保险法》已经实行,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执行不到位,职工依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的保障。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内在联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3.1.2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相关分析

在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我国企业参与灾害救助的数量有显著提高,但参与捐资助教、扶贫济困、环境卫生改善等社会福利项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针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行为,是一种随机行为,慈善管理水平较低。是否捐赠和捐赠额度多少往往是由老板说了算,员工跟随老板进行捐款,对于慈善行为是否达到特定的救助效果并不关心。在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英国,企业与慈善组织联系紧密,管理高效。相对于中国企业大力参与救灾帮困,英国慈善事业更多的关注环境保护、医药卫生、教育等方面。3.2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完善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一系列保障体系,同时,对于目前制度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此来达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促进作用。

1999年中国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而慈善法至今难产,企业慈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在捐赠规模方面,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捐赠支出实行限额内的税收抵扣,超出限额内的捐赠支出反而要交税,限制了企业捐赠的规模,打击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在捐赠渠道方面,企业捐赠只有通过特定机构才能实现捐赠或者得到部分抵扣,而这些机构并未完全实现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郭美美事件和红十字会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更是导致我国慈善事业身陷信任漩涡。慈善事业法规政策的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美国慈善法指南》的作者阿德勒女士认为,美国有利于慈善部门发展的法律环境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其制度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相关政策支持方面,我国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不履行社会保险的责任,是因为高比例的税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小微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面临着内外双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出台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惠政策。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着手,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篇2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起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保护其权益, 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得以可持续经营, 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对股东负责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同时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因素, 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尽管会付出一定的成本, 但又会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 从而带来社会公众的认同。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 是其进步、文明的标志, 借此可以赢得公众信赖, 不断做大做强。因此,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既是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世界范围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构成了企业竞争的最新形式。企业间的竞争, 不仅要比产品质量、比技术、比服务、比市场, 还要比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现在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指标, 在欧洲就有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 如果企业无法达到这些标准, 产品就很难出口到欧洲市场。为了进入这些市场, 大量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社会责任, 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在于制度安排的供给稀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极低的经济水平上起步的, 为解决温饱和改善基本生存条件, 国家和企业的注意力几乎全集中于短期经济利益, 不惜代价地创造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却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机制, 它的惯性一直影响到今天, 使得中国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普遍淡漠。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11月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 表现最好的中石化集团名列第57位, 排名第63和64位的中石油及国家电网公司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 但是一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不够, 也增加了贸易摩擦和反倾销的可能性。譬如, 中国纺织是出口大行业,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06》显示, 100%的被调查企业都存在超时工作的现象, 部分企业员工每天工作达到13个小时。尽管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但有些厂家为了获得订单而应付检查, 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污染、矿难、工资拖欠、假冒伪劣、圈钱……这些频频出现、触目惊心的字眼, 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公民”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根源在于制度安排的稀缺。所谓制度安排是指经济单位间的安排, 它治理单位合作或竞争的方式, 能为其他成员提供一个可以合作的机构或一个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正是长期以来具体的制度安排的缺失, 而企业又缺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形成了当前这样恶劣的制度环境。2007年4月14日, 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举行的对4586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在了解企业经营者对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的看法时, 54.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因此,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 健全相关制度, 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 共同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还来自于跨国公司对其供应链各层合作方的要求, 这种由市场购买力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不是由政府强制性推行社会责任的模式显得更有震撼力和意义。在西方发达国家,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 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但是在中国, 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 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 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在初始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1.政府应当依据权力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 成为有效制度安排的主要供给者。政府通过权力及其政策机制对特定的制度进行更新和替代的行为, 比个人或集团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质。首先,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 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其次, 与国际接轨,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再次, 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 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最后,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 要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另外要发展非政府组织, 它所起的是一个引导和强迫的促进作用, 同时参考国际标准, 制订差异化的本土准则, 推动国内的企业运动。

2.企业应该积极构建内部的制度与规则, 主动融入到“企业公民”的运动中去。企业应该看到, 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社会潮流, 蔑视社会责任将迟早被社会所抛弃;其次, 在人文精神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企业履行合理的社会责任可以变压力为动力, 把责任转变为企业的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路径。目前, 国外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在董事会层面设专门委员会负责企业社会责任事项的董事会决策模式和董事会承担、经理决策模式, 后者是在董事会的职能中明确董事会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而在操作上, 授权给公司的管理层负责相关事项。当前,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的新观念, 建立比较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 把利益相关者纳入管理体系;要建立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制度, 总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情况, 达到自我审视的目的, 让外界了解本企业发展的情况。

3.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结合,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创新与变革。正式制度是企业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其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凡勃伦认为, 制度来自于习俗, 因此, 有效的制度就是那种被社会习俗所认可的社会公理。在任何社会, 正式制度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相融才能发挥作用。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企业不仅要从正式制度上去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还要从非正式制度上去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价值链和生态链上去考虑, 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最大化。由于制度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制度的边际效用也会递减, 甚至出现负效用。因此, 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创新是必然的, 尤其是要推动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商业道德等的转变和创新, 使得企业取得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同步发展。

4.仿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奖惩制度。在欧美、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奖惩制度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同。2007年“五一”期间, 常州市向常州四药、黑牡丹集团等20家企业颁发企业社会责任奖。据悉, 由政府设立并颁发企业社会责任奖, 这在全国尚属首家。2007年, 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框架, 对于能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市政府在采购、投资以及政府资助方面都将对其给予倾斜。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 对企业守法行为的情况要充分了解, 并做出定期评估。表彰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 对那些严重违反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企业提出批评或惩罚, 从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 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5. 改革目前与慈善有关的制度, 促使企业关注公益及慈善事业, 担负起为社会公众谋利益、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慈善事业发达与否, 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及进步的程度, 慈善事业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 也需要企业的热情支持, 这是整个社会对企业寄予的天然的道德期望, 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当企业以种种形式回报社会的时候, 并不能简单视之为一种单方面的给予, 而是自身获得立身之本的必要付出。中国目前有1000万家企业, 包括国有、民营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 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 也就是说99%的中国企业没有参与慈善事业。美国富豪在慈善捐款方面却出现“巴菲特效应” (巴菲特以超过400亿美元的巨额捐款高居首位) , 自2001年以来, 捐赠过亿者的数目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中国企业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将对人的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是中国的企业日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目前中国慈善制度之所以陷入困局, 核心问题在于慈善机构的官方色彩, 就是国家对慈善事业的垄断机制, 只有极少数慈善机构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许可, 有权开出能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因此, 捐赠者的选择范围非常狭小, 而且提高了慈善事业的成本。而很多慈善组织的行为不规范, 以慈善为名搞诈骗、掠取钱财的, 也影响了正常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的公信力。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是对企业和社会成员的慈善捐献给予相应的免税待遇, 承认慈善组织的独立社会地位, 并对有关慈善组织或机构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是对个人所得或遗产征收超额累进税等。财税政策向慈善事业倾斜, 表面上看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这种倾斜能够带动更多的民间财力来办社会公益事业和救灾济贫事业, 从而减少政府的压力和负担。发展和做大中国的慈善事业, 必须与世界接轨, 运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通过完善立法, 彻底消除体制性的发展障碍。

企业社会责任:从传说到制度 篇3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有着不少的幻想,希望天是蓝的,水是净的,食物是安全的,社会是稳定的。这一切应该都不是奢望的事物,但却往往引起人们的遗憾。

遗憾之余,人们不由自主地寻找造成遗憾的源头。于是,企业就变成了既是创造又是破坏人类文明的怪兽之一。为了应对社会的责难,长久以来,企业在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所面对的社会以及社会责任的问题。

在社会责任的挑战下,有关企业的行为有着不同的传说。

负担说 这种说法认为,企业在创造人类财物的过程,负担已经很重,不要再将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强加在企业的身上。

本职说 这种说法认为,企业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不仅能使员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也使股东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是做好了社会责任。

慈善说 这种说法认为,企业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 也应该做好社会的慈善工作,救助贫苦群体,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的捐赠行为,也可以归纳到这种说法中。

伦理说 这种说法认为,企业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还要使其价值观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遵守商业伦理,保护企业所在环境。这是从更高的层面对企业提出的社会责任要求。

制度说 这种说法认为,社会允许企业存在,允许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 并承认它们的合法地位。但是,如果企业滥用了他们的权力,就会失掉了自身的合法性,失掉了应有的权力。

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不同认识,彼此有所交叉,但是并不全面。说到底,就是在社会面前,企业所追求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还是社会的利益,还是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企业是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还是被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如果没有明确的理论与良好的实践,这些说法充其量只是个传说。

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责任问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开始,学术界就在讨论这个问题。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美国进行企业管理考察后,撰写了《管理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1923)一书。在书中,他最早提出来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随后,巴纳德(Barnard)的《高管的职能》(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1938),克拉克(Clark)的《企业的社会约束》(Social Control of Business, 1939),以及克瑞普斯(Kreps)的《企业社会绩效的衡量》(Measurement of the Social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1940)等都提到了社会责任的问题。德鲁克也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驱,但是在1984年他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意义,认为企业获取利润与履行责任是相互兼容的。

客观地讲,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真正获得发展,并推广到企业的实践,还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

从那时起, 理论界与实践界不断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博文(Bowe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依据社会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做出决策或者遵循行动规则”(Bowen, 1953)。1960年代,戴维斯(Davis)提出“责任铁律”的概念,认为如果社会的责任与权利是相对平等的话,那么企业“逃避社会责任将导致社会权利的逐步丧失”(Davis,1960)。而麦圭尔(McGuire)进一步认为,“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上与法律上的义务,而且还应对社会承担某些超越这些义务的责任”(McGuire, 1963)。

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用“三个同心圆”来描述这个定义。内圈,是企业最明确、最基本的责任,要有效地履行企业的经济职能;中间圈,是企业在履行其经济职能时,必须高度意识到不断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和优先考虑的事项;外圈,是最新出现并且尚未定型的责任,但企业应该积极地承担这些责任,去改善社会的环境。

为了解决企业的经济定位与社会定位的协调问题,卡罗尔(Carroll)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性定义,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模型应该包括四个层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Carroll, 1979, 1991)。

在1970年代,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CSP)的概念被普遍采用。塞西(Sethi)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回应”等维度,探讨了企业的社会绩效问题。他认为,要从数额、质量、效果和效率等方面来评估企业的社会绩效。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与90年代,尽管很少再出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创性定义,但形成了从社会责任(CSR1)到社会回应(CSR2)的演化,进而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及其相关的主题框架的测量问题。伍德(Wood)的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责任的三原则,即合法性的制度原则、公共责任的组织原则和管理裁量权的个体原则(1991)。他认为,企业的行动应该受到社会的约束,但这些行动不是一种主动的承诺,还需要考虑企业的利益与后果的。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面前,伍德的说法只是提到了企业的被动义务。这与伦理研究中的企业主动义务具有本质的不同,没有从尊重道德的本身出发。其结果就会使得社会责任原则中的经济视角与道义视角存在着不兼容性。

从上述理论的讨论可以看出,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过程中,人们从简单地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起,不断地深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行为的趋向以及社会绩效的评价标准。

nlc202309040251

上个世纪末,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又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而,他们从经济、环境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探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Gladwin et al.,1995),并由此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绩效原则支柱,即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Bansal,2000)。

经济绩效原则是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就是说,企业采取的各项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获得财务绩效上的保证。环境绩效原则是指,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保护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效率。这使得企业的生存与竞争具有了合法性。企业具有这种合法性,就会具有某种异质性资源,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社会绩效原则是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建立在尊重企业内部员工利益和向社会提供负责任的产品基础上。

环境、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三个原则绩效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企业存在的基本价值是创造经济效益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自然环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社会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企业关系的纽带。没有社会公平,人们会向自然环境索取生存的资源,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反过来会给社会造成灾害,而社会又是由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构成。

在实践上,中国环保部宣教中心的贾峰先生对世界环保的认识演化划分了三个阶段, 即无责任阶段、漂绿阶段与深绿阶段。这是符合事实的。在本刊中,奚艳燕借用社科院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入地讨论了中国企业目前所存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及企业所作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还是停留在贾峰先生所提到的漂绿阶段,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当然,企业仅仅做了一些表面文章,没有触及到自己的伦理意识。在本刊中,还有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的问题上如何深度绿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特别是,社科院的王钦先生的共创思路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跳出了就企业谈企业的视角,扩大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范畴。

最近,著名的企业家王石(2013)在《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一文中谈到,“现在轮到我们思考,该如何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试图从民营企业家的角度回答这一重大的现实问题。他认为,“就国情而言,如果不把我们这些才能贡献给社会,仅仅是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们能做的就是发挥我们在组织、动员、说服上的经验,为‘社会资本’存款。”这切实地抓住了在当今中国的情景下,企业家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质。

特别是,王石提到了“一个社会总是有一些传统、规范和模式,而认识到这些模式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这表面上是讨论企业家的含义,实际上回应了理论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的问题。在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学者斯科特(Scott)指出,制度是由三个支柱构成,即规则、规范和文化认知。我们在管理中过多地强调了规则方面,而对规范和文化认知方面的支撑作用。近年来,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引进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开拓了在中国情境下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的新视角。而王石的定义点中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要害,即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重新组织要素资源,并要成功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要从“漂绿阶段”真正走向“深绿阶段”,不仅是要借助理论上的研究,不仅仅承认财富的来源,更重要地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向社会输出正能量,使社会责任的问题不再是一种传说。这就需要各界根据中国的情境,探讨制度的可行性,使企业在追寻合法性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规范,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在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之间获得新的平衡。

总之,企业要不再成为破坏社会环境的怪兽,一切皆为制度使然。

饲料有关企业岗位责任制度 篇4

1、总经理职责与标准

2、财务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3、人事行政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4、采购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5、销售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6、技术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7、品管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8、品质保证员职责

9、检化验员职责

10、检化验科有毒有害试剂保管职责

11、生产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12、生产科长职责

13、人工配料员职责

14、输料工职责

15、辅料员职责

16、粉碎工职责

17、小投料手职责

18、总控员职责

19、制粒工职责 20、包装员职责

21、设备科长职责

22、机修工职责

23、电工职责

24、仓储科长职责

25、成品仓管职责

26、原料仓管职责

27、材料、包装仓管职责

28、药物饲料添加剂保管职责

29、搬运工职责

财务部经理工作职责与标准

岗位名称:财务经理 直接上级:总经理

下属岗位:会计、出纳

职位目的:建立健全以财务为核心的高效内部运作体系。

一、主要职责:

1. 组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正确核算公司的收入、成本、利润;

2. 监督和健全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杜绝漏洞,做到环环相扣、反映迅速、有据可查;

3. 对销售回单、发票、借条、欠条以及其他业务流程单据实施严格管理,确保各项业务单据的安全有效;

4. 严格执行公司有关信用管理制度,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平衡资金管理,促进货款回收,积极降低资金风险提升资金运作效率;

5. 协调处理业务操作流程中的技术障碍和问题,提升运作效率;

6. 负责财务部人员的管理和提升,确保财务部向客户及公司各部门提供安全、高效、周到的服务; 7. 负责销管部门的管理,为销售业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服务; 8. 协助和促进各部门对业务流程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和提升; 9. 对各项财务数据资料的安全完整负责,做好数据备份及资料的管理; 10.组织编制、修订财务部管理制度文件并确保落实执行;

11.协调税务、银行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在工作范围内,代表公司与外界联络,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12.依照规定的权限,对本部门员工转正、调动、任用、考绩、奖惩、薪金、晋升、准假和费用开支,有提请、审核、决定权及总经理授予的其它权限。

二、岗位标准

1、财会金融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较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和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

3、五年以上生产型企业的财务类工作经验;

4、英语四级以上,熟悉电脑办公操作本数量使用一种以上财务软件;

5、持有国家规定的有关证件;

6、系统掌握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了解本国财务会计通则;

7、熟悉本行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等有关知识;

8、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能力;

9、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培养下属的能力;

10、敬业、廉洁、坚持原则、保守秘密。

5、掌握国家劳动方面法律法规,并能协调处理当地劳动人事部门等外部关系;

6、良好的心里素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善于沟通交流传递公司理念文化,从而整合企业内部人力资源;

7、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采购部经理工作职责与标准

岗位名称:采购部经理 直接上级:总经理 下属岗位:采购内勤

职位目的:负责公司原料及其他物资的采购,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求;

一、主要职责:

1. 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合理执行采购任务,拒绝采购国家命令禁止的原料;

2. 主持采购部各项工作,提出公司原料、物资采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确保各项采购任务完成;

3. 调查研究公司原料需求及消耗情况,熟悉各种原料的供应渠道和市场变化情况。并建立稳定、有品质保障的采购渠道关系;

4. 指导并监督员工开展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确保公司物资的正常采购量;

5. 审核各部呈报的采购计划,统筹策划和确定采购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有效的资金,保证最大的物资供应;

6. 建立各类原料的采购备案资料,初步检查购进物资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对公司的物资采购和质量要求负部分责任;

7.监督参与大批量商品订货的业务洽谈,检查合同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8.按计划完成公司各类物资的采购任务,并在预算内尽量减少开支; 9.认真监督检查各采购员的采购进程及价格控制;

10.定期汇报采购实施情况,上报采购报表,以便上级查阅当期采购的各种情况。

11.依照规定的权限,对本部门员工转正、调动、任用、考绩、奖惩、薪金、晋升、准假和费用开支,有提请、审核、决定权及总经理授予的其它权限。

二、岗位标准

1、中专以上学历,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2、熟悉饲料行业各种原料的质量特性和价格波动规律;

3、熟悉合同法和饲料业相关法律法规;

4、熟练使用电脑,并能通过网络和有关软件了解各种原料的即时行情;

5、较好的计划能力,能够独立制定月度采购计划以及的采购预算;

6、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

7、严格的质量意识;

8、了解采购工作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及能建立和完善采购制度。

7、能制定和完善销售有关制度,并提出有效的销售绩效管理办法。

技术部经理工作职责与标准

直接上级:总经理

品质管理委员会 直接下级:技术员

本职工作: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

一、工作职责:

1.全面负责技术部的管理、协调、服务工作,对总经理负责;

2.依据公司经营计划制订技术部工作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3.负责相关证件的报审工作,制定或修订企业标准,组织实施企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4.定期对养殖现状、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产品绩效进行调查分析,及时调整技术思路,改善产品品质,确保产品竞争力;

5.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营销策略开发新产品,负责动物实验、市场追踪;

6.参加与技术相关的会议,学习新知识、先进经验,结合公司实际,提高产品品质; 7.制定、修订产品说明书及相关技术资料,有效参与技术营销工作;

8.指导、协助品管部制订、修订品质控制程序和规章制度,经批准后施行; 9.制定公司内外部专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10.负责研究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根据市场变化和公司战略及时调整和有效控制产品成本、费用;

11.定期和不定期深入市场,及时了解和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12.依照规定的权限,对本部门员工转正、调动、任用、考绩、奖惩、薪金、晋升、准假和费用开支,有提请、审核、决定权及总经理授予的其它权限。

二、岗位标准

1、动物营养饲料加工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掌握饲料行业国家有关法规并能严格遵守;

3、五年以上饲料厂技术配方工作经验,系统掌握饲料营养及加工应用的知识;

4、熟悉了解当地的饲养条件特性和市场需求以及掌握当地饲料原料特点,并能结合以上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饲料配方和开发新产品;

4、熟悉饲料采购、仓储、加工等全过程,掌握品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方法;

5、熟悉饲料生产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能对本公司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

6、掌握过程管理控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能够根据企业情况建立相应的品质过程控制体系和制定相应制度;

7、较好的组织沟通能力,能够很好的向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传递品质管理的观念、意识、方法,确保品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8、一定的领导管理能力,能够不断提升部属技能,并建立良好协作的品质管理团队。

品质保证员(QA)工作职责

一.品质保证人员必须有高度责任心,追求尽善尽美、追根到底的工作作风,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二.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原料的品质特征和品质要求,必须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工艺品质控制要点、严格执行品质管理制度,严禁讲人情,拉关系。三.原料品管工作职责。

1. 每日检查原料的30%抽样,检查原料下货处及堆放处是否清洁,原料挂牌是否正确,并及时填上品管部意见;检查原料的使用是否正确,是否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检查原料用量及库存量;检查库存原料的品质及温度;检查新进包装质量。2. 监督原料的100%抽样,监督不合格原料的退货。

3. 建议原料的存放货位及堆放方式,原料库存量偏低时,建议原料供应。

四、生产品管工作职责。

1. 把好领料关:每次生产开机前,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原料的领用货位和使用方法,直接向领料人提交领料单,生产品种变化时,另开领料单。

2. 把好投料关:投料过程中,随时对原料、尤其是重点原料品质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指导辅料岗位的工作,选出结快、霉变等原料。3. 把好原料进仓关:原料进仓前必须监督、协助检查料仓清理和设备运行状况,确定无误后方可进仓,防止原料串仓、溢仓等导致原料交叉污染。4. 把好粉碎关:根据生产要求,监督更换符合要求的筛片,随时取样检查,保证粉碎效果。5. 把好配料关:监督配料仓使用是否正确,严禁仓料不符,随时检查配料是否正确,称量误

一、检测人员必须有高度责任心,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工作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品质

十二、不断完善检测系统,改进测试仪器和检测方法,进一步做好进货检测,工序检验和成品检验。

十三、及时完成部门主管交待的其它事项。

检化验科有毒有害试剂保管职责

一、有毒有害试剂须设立专门储存柜,并作好醒目标识;

二、有毒有害试剂柜须通风良好、阴凉、避光、安全,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三、负责入库、保管、发放工作,并完善收发凭证;

四、负责检查入库试剂标识及质量,合理安排存放位置,试剂间须留间隙;

五、负责按有经品管部经理审核之凭证准确发放,开启后的试剂容器须安全保存;

六、负责定期盘存,填写有毒有害试剂使用情况,并报送品管部经理;

七、未经允许不得外借与其他公司。

生产部经理职责与标准

直接上级:总经理

直接下级:生产科长

仓储科长

设备科长 本职工作:负责公司的生产管理工作

一、工作职责:

1. 全面负责生产部管理、协调、服务工作,对总经理负责;

2. 依照公司经营计划,编制生产计划,组织部门具体实施,达成目标责任; 3. 制定生产管理制度,追踪执行情况,分别绩效优劣,给予奖惩,调动积极性;

4. 拟订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思想素质、生产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以适应生产需要;

5. 加强生产管理: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合理安排工艺流程,缩短生产日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

6. 加强设备管理:督导部属随时检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延长设备使用期限,提高劳动生产率;

7. 按生产计划,预算好经费开支,力求节约,不得浪费;

8. 加强生产、仓储、设备科协调工作,预防各类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努力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9. 依照规定的权限,对本部门员工转正、调动、任用、考绩、奖惩、薪金、晋升、准假和费用开支,有提请、审核、决定权及总经理授予的其它权限;

9. 负责安排车间每月盘存工作及进耗存报表、加工报表编制工作;

10.依照规定的权限,对本部门员工转正、调动、任用、考绩、奖惩、薪金、晋升、准假和费用开支,有提请、审核、决定权及生产部经理授予的其它权限; 11.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完成公司交办的其它工作。

人工配料员职责

1、准时参加班前会,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及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按生产班长和品管的指令准确领取原料,完善相应手续,并堆放在指定的位置;

3、配料前须检查配料秤,核对配料数量并经确认无异常才能配制;

4、配制时须严格按配方单准确配制,不得随意改变配方和原料;

5、配合品管检查原料质量,发现原料异常应停止配料,并及时反映;

6、拆码要整齐、规范,保证货位调度,严禁烂拉、烂拆;

7、配制过程中应随时整理原料包装,清理杂物,打扫生产现场,避免交叉污染;

8、对配制的原料要作好标识,并作好记录,交班须办理交接手续;

9、负责与粉碎工办理交接手续,并协助粉碎工作;

10、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输料员职责

37、更换品种时,必须严格清理投料口、待粉仓、配料仓及管道;

8、准确记录粉碎的品种、数量、粒度、粉碎时间、电流情况,定期分析,降低成本;

9、加强与输料、总控联系,保证生产协调进行,避免设备空运转;

10、保证粉碎机和辅助设备、人员的安全,协助机修工进行维护、保养,保管好常用工具;

11、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小投料员职责

1、准时参加班前会,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及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认真与辅料员、总控核对品种、数量、批次,完善有关手续;

3、接到总控指令按规定程序完全准确投放,严禁少投、多投、漏投;

4、投料过程中仔细观察外观质量,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及时反映;

5、随时清理投料现场,清理包装,如实填写工作记录;

6、负责与辅料员、总控核对每批次产品小料投放情况;

7、负责油脂添加系统检查或人工添加油脂;

8、配合品管部、机修工定期检查配料秤、混合机;

9、负责规定区域的卫生,保证安全;

10、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总控员职责

1、准时参加班前会,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及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负责同生产各环节的联络,密切配合品管部做好生产前、中、后的各项工作;

3、负责生产工艺、生产配方的保密工作;

3、负责按单班生产计划向输料岗位、辅料岗位下达原料领用品种及数量;

4、按品管部规定合理安排配料仓、待粉仓;

5、进料前后应通知相应环节进入准备状态,各环节正常方可进入下一步作业;

6、每进一种原料、半成品、成品均应确保对仓准确,进仓前空运行5分钟,避免残留;

7、配料前先检查配料秤、混合机并经确认无异常才能配制,严格按配方输入经核实无误才能配制,严禁随意更改配方,严禁随意调整混合时间;

8、配料时密切观察配料情况、配料秤和混合机运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停机并通知相关环节,及时处理;

9、对小投料岗位进行指导、监督,密切观察油脂添加情况;

10、更换品种时负责指挥清理机器、管道、地坑,确保无残留后才能配制下一品种;

11、每配制完一批次品种,负责与包装工段核对数量及加工误差是否在规定范围;

12、负责定期清理配料仓、检查配料精度、混合均匀度,协助机修工开展维护保养工作;

13、对出现的问题、不合格品的使用、配方变更均作详细记录,交品管部存查;

14、负责总控室清洁工作,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包装员职责

1、准时参加班前会,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及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依据生产进度计划领取编织袋、标签、说明书,核实品名是否相符,并完善相关手续;

3、每班前或更换品种时必须检查包装秤的精度,保持包装现场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4、按品管部要求准确称量,不得少称、多称,计量不准;

5、随时检查成品外观质量和温度,发现异常立即反映,及时处理;

本职工作:负责设备科管理工作

工作职责:

1. 全面负责设备科的管理、协调、服务工作,对生产部经理负责; 2. 依照生产计划,编制设备维修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3. 制定、修订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培训,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4. 加强设备管理,随时检查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作好记录,不断改进维修方法; 5. 负责维修厂房、机器设备,按维修计划预算经费,力求控制经费; 6. 负责维修安全、消防工作,预防各类事故发生;

7. 负责维修工具、器具及电工仪器的保管和使用,实行谁使用谁保管,无故损坏需赔偿; 8. 负责每月水、电、机修耗材、配件的统计报表工作;

9. 检查督导水电、机修人员坚守工作岗位,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降低成本,达成目标责任; 10.依照规定的权限,对本部门员工转正、调动、任用、考绩、奖惩、薪金、晋升、准假和费用开支,有提请、审核、决定权及生产部经理授予的其它权限; 11.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完成公司交办的其它工作。

机修工职责

仓储科长职责

直接上级:生产部经理

直接下级:原料仓管

成品仓管

材料仓管

搬运组 本职工作:负责设备科管理工作

工作职责:

1.全面负责仓储科管理、协调、服务工作;

2.依照生产计划编制仓储计划,并具体实施,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3.督导所属人员做好防火、防盗、防鼠、防安全事故工作,确保仓库安全;

4.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原料、产成品的收发工作,认真安排搬运、堆码,保持仓库整洁; 5.负责办理原料、产成品的交接手续,填制交接单,做好记录; 6.督导所属人员作好各种报表,并按规定时间上报相关部门;

7.每月底对库存原料、产成品、材料进行盘点,并注明盈亏原因,报主管处理;

8.依照规定的权限,对本部门员工转正、调动、任用、考绩、奖惩、薪金、晋升、准假和费用开支,有提请、审核、决定权及生产部经理授予的其它权限; 9.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完成公司交办的其它工作。

药物饲料添加剂仓管职责

1. 2.

3、4、负责药物饲料添加剂的接收、储存、保管及发货工作;

如实填写收货凭证,编制日报、周报、月报表,及时送达相关部门;

配合品管员认真核对货物名称、成分、生产日期、生产资质、合格证、检验单; 药物饲料添加剂须单独存放、分类堆码、留有间道、避免交叉污染;

5、严格按双人双锁管理办法执行;

6. 发货按品管通知单的品种和数量发放,并清理和保存有关单据备查;

7. 对外调添加剂,要坚持先办手续,凭财务印鉴票据发货;

8.定期检查仓库,做好防盗、防鼠、防火、防虫、防雨、防潮、防晒、通风工作; 9.负责仓库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工作;

10.对仓库及货物的安全负责;

11.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完成公司交办的其它工作。

材料、包装仓管职责

1.负责公司包装、标签及机修配件的入库、保管、贮存、发放及完善相应手续; 2.负责填写物资验收单,并随同发票或托收单交财务部记账;

3.负责填写包装、标签及机修配件的日报、周报、月报表,并及时传到相关部门; 4.会同领料人和生产车间办理交接手续;

5.妥善保管收发货凭证,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账目及定期盘点工作; 6.负责编制包装、标签及机修配件月需求计划表; 7.负责悬挂包装、标签的标识卡,并进行相应管理;

6.配合品管开展工作,负责不合格包装、标签、配件的管理; 8.定期检查仓库,做好防盗、防鼠、防火、防虫、防雨、防潮工作; 9.负责仓库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工作;

10.对仓库及货物的安全负责;

11.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完成公司交办的其它工作。

搬运工职责

1. 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热情接待客户,服务周到,不准索要物品,发生争吵,打架斗殴; 2. 接到搬运通知,须在五分钟内到工作场所,不得拖拉扯皮,贻误工作时间;

企业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篇5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建立各部门、单位及各级人员对各自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直接负责的责任体系,提高职业危害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部门、单位及全体员工。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省职业病防治条例》

《**省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编制要点》 3 职责分工

3.1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第一责任人,对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3.2 分管职业健康工作的副总经理是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直接负责。

3.3 公司安全技术部是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的主管部门,对公司职业病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具体实施,并进行综合监管。

3.4 各级管理部门是分管业务范围内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专业监管。

3.5 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3.6 各级人员对各自的职业健康直接负责。4 各级机构工作职责 4.1 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组 组 长:总经理 副组长:副总经理

组 员: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滇北分公司总经理,本部生产单位、各直属供应站负责人。

职业卫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技术部,办公室主任由安全技术部经理担任。

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的具体职责如下:

1)组织制定(修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督促贯彻执行。2)根据公司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单位人员职责。

3)制定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4)直接领导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督促建立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台帐和档案。5)组织、督促各部门、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治法规、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有贡献的人员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6)定期检查公司和各部门、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7)定期听取各部门、单位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职工关于职业病危害防治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8)对公司内发生职业危害事故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4.2 职业健康管理部门

1)安全技术部是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的主管部门,对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具体负责。2)负责宣传、贯彻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执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负责制订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参与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方案,对职业病防治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4)负责公司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外来施工单位及外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

5)负责组织开展公司职业病危害隐患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6)负责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统计上报工作,负责组织或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7)负责公司新、改、扩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协调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及项目验收工作。8)负责协调组织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对公司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进行检测与评价,督促协调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防止职业病危害。9)负责组织上岗、在岗及离岗前员工职业健康体检。

10)负责公司职业健康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器材的配置,并督促员工正确使用。11)负责制定公司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督促各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12)负责建立公司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职业病危害事故、职业病防护设施及防护用品等相关档案台帐。4.3 基建工程部

1)基建工程部是公司职业病防治技术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职业病防治技术的设计、审核,在设计中提出职业病防护技术措施,把好设计关,对本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负技术责任。2)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可靠性审核,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在制定公司项目发展规划时,必须把职业病防治纳入同步规划。

3)公司新、改、扩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建设项目(工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的可靠性负责。

4)负责编制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等,改善员工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

5)负责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6)参与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各阶段审查和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负责项目各阶段解决技术问题。

4.4 各部门、单位

1)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本单位生产设施及职业病防护设施检查、运行管理负责。2)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确保生产安全。

3)负责对本单位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培训人员的安全及培训效果负责。

4)负责开展辖区内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5)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与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6)负责本单位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维护检修及应急物资的运行管理,把好设备安全关,保证正常投入使用。4.5 人力资源部

1)宣传、贯彻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

2)安排新员工、外来人员(包括外来学习、实习、临时工作人员)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

3)负责签订劳动合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4)负责做好职业禁忌症人员工作安排,参与工伤认定和工伤理赔工作。5)负责公司职业病防治技术培训计划的审定,并纳入员工教育总体计划中。4.6 财务管理部

提供职业病危害隐患治理、应急救援设施配置、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相关经费保障。4.7 工会

1)负责向员工宣传国家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教育员工遵纪守法。

2)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列入职代会的重要议事日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职业健康安全竞赛活动。

3)监督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管理工作。

4)参加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及时安排隐患排查治理工作。5 各类人员工作职责 5.1 总经理

1)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2)组建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工作组,设立职业病健康管理机构,配备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为职业健康管理提供资源保障。

3)定期主持召开职业病防治领导组会议,听取职业病防治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职业病防治中的重大问题,批准重大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项目。

4)批准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与各单位签订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书,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与条件。

5)批准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督促各部门、单位贯彻实施。

6)批准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持续改进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绩效。7)批准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费用预算,督促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提取和使用,保障职业病危害防治投入。

8)批准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督促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履行应急救援总指挥职责。

9)按照《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的规定,及时、如实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或授权其他人员报告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5.2 分管职业健康的副总经理

1)按照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分管职业健康的副总经理是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直接负责。

2)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统一协调和综合监管。3)贯彻有关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督促各单位落实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指示和要求。

4)听取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汇报,支持、指导其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各单位搞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5)审定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批准有关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技改方案,并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

6)督促责任单位严格执行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规范建设项目管理。

7)督促各单位按规定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依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规范作业场所和作业行为,维护员工职业健康。

8)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隐患大检查,督促重大隐患的整改工作。

9)组织编制公司应急救援预案,督促开展预案培训、演练,履行应急救援副总指挥职责。10)组织或参加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并形成事故调查处理报告。5.3 分管其他业务的副总经理

1)分管其他业务的副总经理是公司相应专业职业病防治管理的主管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分管单位(部门)及分管业务范围内职业病防治工作行使管理职权并承担相应责任。

2)督促贯彻国家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督促分管部门、单位落实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和要求。

3)听取分管部门、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汇报,支持、指导分管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搞好专业管理,研究解决业务范围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分管单位搞好职业病防治工作。4)督促分管单位按规定开展职业病防治教育和培训,依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规范作业场所和作业行为,维护员工职业健康。

5)组织分管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隐患大检查,督促隐患治理工作。6)审定分管专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执行。5.5 工会主席

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分管业务范围内职业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管职权并承担相应责任。

2)督促各单位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各单位落实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和要求。

3)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隐患及时整改。支持员工对职业病防治和劳动保护的合理要求,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4)组织或督促开展群众性的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5)监督、组织、参与公司做好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等工作。6)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协调处理工伤纠纷。

7)监督公司新、改、扩建及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落实情况。8)把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工作列入公司职代会的议事日程。5.6 各部门、单位负责人

1)是本部门、单位职业病防治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单位职业病防治全面负责。2)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组织制(修)订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负责贯彻实施。

3)按照《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管理制度》的要求组织本部门、单位员工的宣传教育培训与考核;督促相关单位组织对外来人员(含外来用工单位和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并对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负责。

4)组织本部门、单位及分管业务范围内的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工作,并落实隐患的整改措施。对管辖范围内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物资、应急设施等设施的可靠性承担维护、检查、报告、采取预防措施和督促隐患整改的责任。

5)按照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的要求进行分管业务范围内的职业病危害事故管理,参加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并严格落实职业病防治预防控制措施。并按时向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报送事故管理信息。

6)积极推广应用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技术、设备的可靠性,从工程技术上不断提高本质安全化水平。

7)负责审核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应急预案,审批基层单位编制的分管专业应急处置预案,协助基层单位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演练,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完善。

8)对本单位生产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护设施及应急物资的正常使用和管理负责。9)执行公司各职能管理部门有关职业病防治的工作指令;支持、指导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工作。严格管理,对本车间员工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造成的后果负责。10)督促分管业务范围内各相关单位严格执行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对各项目施工质量负责。5.7 工程技术人员

1)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2)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研究工作,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

3)贯彻执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员工的违章作业行为造成的后果负责。

4)对业务范围内或本岗位内的生产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护设施及应急物资的正常使用和管理负责。

5)指导或确认业务范围内生产作业职业病防治预防措施的落实。

6)编制分管业务范围内的职业卫生操作(检修)规程和方案,充分考虑作业过程所须达到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落实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指导或确认作业前或作业过程中各项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的落实,确保正常生产、开停车、检维修和施工作业过程中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7)参加分管业务范围内各类事故的调查分析,制订并落实防范措施。5.8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1)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监管工作,业务上接受公司职业健康管理部门的指导,有权直接向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或公司领导反映情况、汇报工作。2)负责贯彻国家关于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制(修)订、审查本单位内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组织或督促岗位技术员、班组长搞好分管岗位或班组员工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并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管理。

4)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隐患检查、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管理等各类基础管理台帐,定期向本单位负责人汇报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情况。

5)组织或督促员工积极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参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并督促实施。6)参与单位技改项目、设备检维修及工艺条件变更所采取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的审查,使之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要求。

7)督促岗位技术员、班组长及员工对其辖区内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护设施及应急物资的检查和管理。

8)参与本单位各类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并负责事故的统计和上报工作。9)对本单位各岗位、各班组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5.9 班(组)长

1)班组长是班组职业病防治第一负责人,对本班组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2)落实公司和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本班员工违章作业行为造成的后果负责。

3)负责组织班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督促班组员工持证上岗。

4)负责组织责任区或当班期间的职业病危害隐患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当班期间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在交班记录中记录检查情况。

5)负责确认辖区内或当班期间危险作业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确保作业安全。6)参与相关事故的调查、分析,结合本班特点制订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7)保证当班期间辖区内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护设施及应急物资处于良好备用或正常投用状态。指导督促班组员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8)组织班组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和劳动竞赛活动。5.11 员工

1)按照执行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公司及本部门、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管辖范围内设施设备、作业环境的职业健康安全负责,对自己的作业行为负责。2)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按规定着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持证上岗。严格按要求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隐患或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报告。

3)保持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业现场整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熟悉本岗位有毒 有害物质性质,熟悉紧急情况时自救和互救方法,熟悉职业病危害防护等知识。

4)负责本职责范围内的隐患排查,实时监控隐患状况,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职业病危害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篇6

现代企业制度下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

管理会计在我国加快国企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今天日显重要.构建科学、高效的责任会计体系,将责权利的`关系贯穿于会计工作之中,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保证.

作 者:李培科 LI Pei-ke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刊 名:安阳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F230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责任会计   构建  

浅析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篇7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各种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些制度之所以被广泛采用, 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我国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内涵丰富外延宽泛, 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制度。其中企业法人制度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建立法人资产制度这个核心, 现代企业制度就会健康发展起来, 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所谓企业法人, 指的是出资者为了进人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 出资构造一种经营组织, 并使其人格化, 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企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主要是在财产关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也包括人身关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一旦企业的权利受到侵害, 企业就能够以民事主体的资格, 通过诉讼程序请求法律保护, 取得损害赔偿。如果企业因不能履行民事义务而损害了他人, 也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企业要成为法人实体, 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要有独立支配财产的权利, 即法人财产权。这一点对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独立支配财产的权利, 企业就不可能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也就不可能具有民事能力, 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具有市场行为能力。所以, 为了建立企业法人制度, 赋予企业以法人主体地位, 必须将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开来。在现代企业中, 出资者是企业全部财产的终极所有者, 企业则是企业全部财产的实际占有者和支配者, 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由于两权的分离, 就使出资者凭借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所有者权益主要表现为三项:一是资产收益权, 二是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权, 三是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由于两权分离, 出资者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既不能支配企业的全部财产, 也不能再直接支配原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财产, 还不能随意从企业撤回自己投入的资本, 只能以出资者的身份, 按法定的程序运用自己的权利来影响企业的行为。由于两权的分离, 企业则对所有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以及在企业经营中所形成的财产, 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就是独立支配法人财产的权利和以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的权利, 对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上述可见, 企业法人制度实质上就是法人资产制度, 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实行有限责任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有限责任制度有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只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 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二是出资者在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获取相应的资本收益的同时, 也以投入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科学的组织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企业中是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组织制度来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 以及经营者和企业成员之间关系的。科学的组织制度是通过企业内部一系列的组织安排、制度安排, 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 互相制约, 使各方面的权利都得到保障, 又受到必要的合理的制约。

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为了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目标, 就需要在人、财、物的管理上全面实现现代化科学化, 形成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全体成员, 协同一致, 戮力同心, 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个人的满足程度而努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

企业制度是指围绕企业基本财产关系而形成的法律和非法律规范, 包括企业法律形式、企业所有权结构、经营组织、公司治理等。广义的企业制度还包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 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社区等有关利益关系的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较之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制度有其自己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产权清晰就是产权的界定要清晰。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利的总称。企业的产权包括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后三项权利合起来称经营权, 或称为占有权, 在我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现在称为法人财产权。产权清晰就是指要把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清楚, 明确所有权由哪个机构行使, 明确将经营权交给企业, 企业则对所有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责权明确就是要使政府的权责和企业的权责明确划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来说, 政府是国家的代表, 是国有企业的出资者, 是当然的所有者, 政府的职能和企业的职能是不同的。既然在国有企业建立的是法人资产制度, 那就为政企分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政企分开是指政府和企业的职责、职能要分开, 要各司其职。责权明确了, 政府就不能干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的正当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企业也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口实脱离和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去搞非法经营, 去损害国家利益。

管理要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长效制度机制, 主要是激励机制、制衡机制、追责机制等。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企业从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发展到现代公司制, 不论从企业规模、组建制度, 还是企业营销战略方面都有质的突破。

公司制企业是依据法定的条件、法定的程序设立的法人企业。这种法人企业, 有无限公司和有限公司之分。无限公司由于要对公司的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风险过大, 因而为数不多;而有限公司却得到广泛的发展。我们所说的公司制主要是指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基本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是全部资本划分若干等额股份, 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是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股票可以公开发行并可以自由流通, 股票持有人即为公司的股东, 在公司享有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力和应履行的义务, 但不能从企业抽回和兑现所持有的股票。

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有一套科学的组织机构, 其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根据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权责明确的原则, 依照有关法律制订公司章程, 形成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组成, 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是, 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 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股东不得抽回出资, 但其股份可以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 股东在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 必须经全体股东的半数以上同意。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大体雷同。

从上述可见, 公司制度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 篇8

一、国有资产产权的政府监管责任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由政府设置的,对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代表职能并对国有资产产权进行管理的部门。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实施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股权收益。相应地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立法和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各级政府对国有产权的监管职能。政府以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身份,享有对国有产权的监管责任。但是,要把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分开。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出资人与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界定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保障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把国有资产交由各种形式的投资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以及某些国家需要垄断经营的个别特殊企业或部门去经营。他们在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下对资产的经营实施管理,向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并报告国有资产的运行及效益情况。政府有责任对资产委托代理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敦促其不断改善和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而对中介性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不直接干预其生产经营活动,主要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规制。

二、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的政府规制责任

我国国有企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契机。通过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发展与完善现代企业集团,已成为国有企业在“有进”、“有所为”领域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党和政府为国有企业实行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指明了方向。国有企业的并购和资产重组的过程中,不是全线出击,重组后的现代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具有控制力、带动力的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晶和服务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是我国政府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产业布局的重大政策创新。其次,党和政府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企业集团。近几年,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直接参与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海宝钢、 “5+1”电信营运商、十大军工集团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不少已挂牌上市,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见成效。最后,政府要加大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的责任。政府要在产业政策、资本流向等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引导企业、规范企业规模化经营。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为国有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引导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实施集团化和国际化战略,从而在制度层面上,改善和健全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制度创新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三、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政府组织责任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关键内容之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或主要出资人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直接或间接的组织责任。

一是政府应确定企业的法人财产,解除政府对企业及职工的无限责任。政府的责任是:首先,摆正自己作为出资人的位置,不能用政府出资形成的公有股权,替代国有企业的法人股权,政府只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承担政府资产的经营风险,而不承担由于企业亏损或破产所应由市场解决、社会保障系统所承担的风险。其次,政府应确保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实现,政府出资只是国有企业法人财产的一部分,必须使政府出资人所有者与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分离,进一步解决国有企业有人负责、并有能力负责的问题。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是国有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物质保证。第三,政府应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进入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竞争主体,优胜劣汰。企业法人制度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保护制度。如果,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大量裁员、职工退休,甚至企业破产后,怎么办?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孪生”产物,是政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和企业以法人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预警机制。而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责无旁贷。只有在政府的领导、参与和支持下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才能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只负有限责任。

二是政府应在确定国有企业法人代表和委托代理人方面,进行创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形成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政府只能以出资人的身份,享有与国有资产产权相适应的权利。而不是简单的由政府派出人员充当企业法人代表或管理企业。对于经过公司化改组,拥有众多股东的国有企业来说,需要物色少量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有能力、值得信赖的人员,组成董事会,将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企业法人财产交给他们托管。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和领导机构,是公司的法定代表。按照《公司法》规定,必须指定一名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作为法人代表。一般来说,由董事会选举产生的董事长是企业的法人代表。一旦董事会受托来经营公司,就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政府既然将公司交由董事会托管,就不再去干预公司管理事务,也不能因商业经营原因,例如非故意的经营失误解散董事会、解聘董事、更换法人代表。但是,可以因为玩忽职守、未尽到受托责任而转让国有股股权、不再选举他们连任,甚至起诉董事。在国有控股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中,国家法人股占主导地位,作为法人股的代表,政府可以派出自己的代表充当公司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但是,这种行为不应作为政府的行政行为,而应当由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以股东的身份,派谴股权的代表人。

过去,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都被视为政府派往国有企业的国家干部,参照政府行政系列,具有一定行政级别,享有一定官员待遇,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严重的政企不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国企领导人、管理者由政府任命向由董事会委托代理的转变。国有企业高层执行官员即高层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和代理权。董事会以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为标准,挑选和聘任职业企业家管理企业。企业家的收入水平由专业化市场的供求决定,不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发生关系,这样就避免了经理人员以“内部人”的身份,形成“合谋”,为一己之利侵害或牺牲国有股权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国企高层管理人员,不是来自政府,其经营业绩受董事会的监督、受股东“用脚投票”的压力,受职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职工评议,从而彻底割断政府与企业的“父爱主义”,确定了制度安排的激励机制。

上一篇: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论文下一篇:初一新学期自我介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