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共12篇)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1
一、发展演变、概念内涵及辨析
(一) 发展演变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的理念与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原因及性质》, 在该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不过他认为, 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 那么, 企业就尽到了自己该尽的社会责任。斯密的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以后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接受并发扬光大, 控制和影响了一个多世纪, 而这一企业社会责任观实际上与我们现在所讲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涵义差异很大。1895年, 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比恩·斯莫尔 (Albion·W·Small) 在美国社会学创刊号上提出“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 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的呼吁, 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开始萌芽。但是进入19世纪以后, 由于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以至于在整个19世纪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消极态度, 许多企业不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而是对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消费者、供应商和员工等极尽盘剥之能事, 追求企业的“单赢”而非与利益各方的“共赢”。在十九世纪,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大环境不好, 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如岩石下的小草一般, 在曲折中却得到了不断地发展。1924年, 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 (O-liver Shelton) 在《管理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 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的需要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应包含道德义务, 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关注。随后在美国学者多德 (Dodd) 与伯利 (Berle) 之间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合理性的大讨论, 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1953年鲍恩 (Bowen) 的《商人的责任》一书出版, 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被世人所熟悉。1954年伯利赞同了多德20多年前的观点, 认为现代管理者不仅仅为了利润最大化而经营企业, 事实上而且法律也确认他们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管理者。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中, 反对者除了伯利以外, 还有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极力鼓吹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Friedman) 认为, “只要企业遵守游戏规则, 即保持公开和自由竞争, 不做任何欺诈行为, 那么企业只需承担一项社会责任, 即将企业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创造利润的经营活动中。”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 (Hayek) 更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列为被毒化的语言而大加批驳, 认为任何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都将危及公司的生存;经济学家波斯纳 (Posner) 则特别强调, 长期为利润之外的任何其他目标而经营将导致企业萎缩,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增加消费者成本, 并最终被逐出市场。我国的传统文明中, 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源远流长, 义利兼顾, 讲究诚信, 孟子认为“达则兼济天下”;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孔子倡导“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追求“义利兼顾, 童叟无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境界。孟子还认为, 有“恒产”才能有“恒心”, 反过来, 人有“恒心”才能去置“恒产”。这里的“恒心”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用今天的语言表达, 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孟子还提出要“制民之产”的标准, 即,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二) 概念内涵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诠释却千差万别。斯通 (Stone) 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模糊的字眼”, 但“正是缘于这种模糊性, 才使得该词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佛陶 (Votaw) 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精妙的词汇”, 然而其涵义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又并非总是一致, 许多人仅将其与慈善捐赠等而视之, 某些人则以为它意指社会良心, 众多这一提法的热烈拥护者则把它视为正当性 (Legitimacy) 的同义, 另有少数人将其看作一种信义义务 (Fiduciary Duty) 、一种赋予商人的比给予一般民众的行为标准要求更高的义务。以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卡罗尔 (Carroll) 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涵盖各种企业责任因子与企业责任几乎等同的属概念, 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一个涵盖各个层次的责任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 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 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律、重伦理、行公益。美国学者R.M.霍德盖茨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企业要对不同的集团承担特定的社会责任, 这些不同集团主要有股东或业主、顾客、债权人、雇员、政府以及社会。美国学者哈罗德·孔茨和梅里茨·韦里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 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并把“社会反应”作为社会责任概念的辅助说明。我国学者刘俊海认为,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员工 (职工) 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中国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等认为, 公司社会责任在本质上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企业的客观要求, 表现为社会对企业的期待, 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 包括守法、做好企业本身和对社会的道义承担。学者卢代富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问题, 国内外学者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卡罗尔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四大部分。即企业必须负有生产、盈利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责任;企业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履行其经济责任的法律责任;企业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的伦理责任;企业必须具有坚定意志和慈爱心怀的自愿责任。并且卡罗尔认为这四部分并非等量齐观, 相反, 他们的权数各不相同, 其权数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依次为4-3-2-1。这一权数关系后来被称为“卡罗尔结构”。卡罗尔的这种分类方法又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汉迪曾以公司是在“一个六棱形的圈里运营”来比拟公司承受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他认为, 公司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构成良性互动。因此, 公司要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包括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以及慈善行为。查克汉姆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进行研究, 他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贷款人;后者包括全体消费者、监管者、政府部门、媒体及当地社区。克拉克逊也沿着利益相关者路径进行了研究, 他除了提出主动、被动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外, 还提出可以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前者指这样一些群体和个人:倘若没有他们连续参与, 公司就不可能生存, 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后者则指这样的一些群体和个人:他们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运作或者受到企业运作的间接影响, 但他们并不与企业交易, 对企业的生存也没有根本性的作用, 比如媒体和众多的特定利益团体。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在1971年发表的题为《商业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举了58种旨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公司社会责任行为, 并要求公司付诸实施。这些行为涉及经济增长与效率、教育、用工与培训、公民权与机会均等、城市改建与开发、污染防治、资源保护与再生、文化与艺术、医疗服务和对政府的支持10个方面的内容。而普拉利则认为:“在最低水平上, 企业必须承担三种责任:对消费者的关心;对环境的关心;对最低工作条件的关心。”我国学者多数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方面。其中,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企业只有在法律允许、不损坏社会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基于对社会的关怀而履行的但不构成法律义务的责任。
(三) 概念辨析
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司社会责任。由于在西方, 企业一般是以公司组织形式存在, 所以在西方的研究文献和报道当中, 将企业社会责任一般称为公司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社会责任是可以同义互换的。但在我国, 目前由于尚存在许多合伙、个体以及未完成公司制改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所以企业这一概念的内涵一般大于公司的内涵, 在我国目前一般用企业社会责任表述更加准确。二是企业办社会。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办社会”的复归, 这种观点在国有企业界内有比较强的认同感, 一些民营企业甚至以此为借口拒绝为其雇员办理和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其实企业办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体制土壤是完全不同的, 其内涵和外延也是各不相同。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 政企一体, 企业承担了许许多多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 企业要负责职工的生老病死、职工的住房、职工的子女就学。企业办社会的直接效果是每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 企业为职工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社会福利。而企业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 “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还引用《评论家季刊》的话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 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企业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 逃避承担社会责任, 所以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位, 导致劳工生活福利降低质量恶化, 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这不仅危及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也直接危及到了人类的现实生存, 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企业奉行“股东利益至上”, 唯利是图, 不承担或者少承担社会责任。具体而言, 区别主要有三:一是负有责任的对象不同。企业负有社会责任的对象包括政府、社会公众、公司职工等, 对象广泛;二是受益主体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受益主体包括消费者、雇员、社区居民等, 而企业办社会的受益人仅限于本企业职工及其家人;三是内容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对消费者的诚实信用责任、对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责任、对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责任、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责任, 而企业办社会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内容。
二、经济理论基础及边界界定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
据考证, 《牛津词典》记载的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在1708年, 它表示人们在某一项活动中或某企业中“下注”, 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过程中抽头或赔本。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 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1963年, 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的戏, 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 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 并给出了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即:“对企业来说, 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20世纪80年代, 弗里曼 (freeman) 在其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中就利益相关者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定义, 认为, “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的任何个人和群体”, 并正式将社区、政府部门纳入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范畴。现在一般认为,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 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社区、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是在利益相关者概念上建构起来的一种企业经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彭罗斯 (Penrose) 、安索夫 (Aansoff) 等人的开创性研究, 彭罗斯被认为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先行者”, 她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点, 从而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知识基础”。安索夫是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 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利益相关者理论直接针对的是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股东至上理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企业治理目标, 以资本雇用劳动、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股东单边治理为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的联结, 股东不过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之一, 企业职工和债权人等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组成部分, 企业应当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企业治理目标。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贡献在于, 它不仅界定了企业的责任边界问题, 而且也解释了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 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外部性理论
保罗·萨缪尔森认为, “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收益。”迈克尔·帕金在其《经济学》教材一书对外部性也进行了界定, 即, “一种收益或成本源于生产, 由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分享或承担;或者一种收益或成本源于消费, 却并不由消费者本人获得或承担, 这就是外部性。”外部性理论就是在外部性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外部性既有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 , 即带来的是外部成本;又有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 即带来的是外部收益。负外部性的本质是企业该承担的责任由于监督或者承担机制的缺失而使其没有履行责任, 这种责任被外化后让整个社会替企业承担了。对于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 政府应该创造条件使其内部化。正外部性的本质是企业生产的一种副产品, 而这种副产品的收益在目前技术和制度条件下, 无法内化为企业本身的收益。对于正外部性, 政府应当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予以激励, 使好人有好报, 不至于有“吃大亏”的感觉。毫无疑问, 诸如环保、劳动者的劳动安全等问题属于外部性的范畴。按照外部性理论, 企业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这部分责任, 因此, 对于具有外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政府的职责在于将企业已经或者将要外部化的成本内部化, 变企业社会责任的被动式道义承担为主动式自主承担。外部性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贡献在于, 为企业承担具有外部性性质的社会责任问题找到了理论依据。
(三) 边界界定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辨析及其经济理论基础的解剖与分析,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问题,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 而非企业责任之外的其他责任。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同义的, 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 对企业承担原来责任之外的新责任的一种注释, 这种新责任可能是企业原来已经存在并需要承担而没有承担的, 或者是因企业的某种行为而新产生的一种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边界之存在”有以下五点:一是企业的法律责任是有边界的, 边界就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其法律一般原则的要求。企业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不可越过雷池, 否则, 就须承担违法或者违约成本;二是企业的经济责任是有限的, 存在边界。其边界可以通过外部性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确定, 可以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考察。从成本方面来看, 如果某一行为导致的成本是由于某一企业产生的, 那么该责任成本就应当由该企业承担。从收益方面来看, 如果某一行为导致的收益是由某一企业获取的, 按照收益与成本匹配原则, 这种责任导致的成本就应当由该企业承担。值得强调的是, 这两个角度既有差异又有联系, 在第一种情况下既可能有收益也可能没有收益, 在第二种情况下行为有可能是该企业作为, 也可能是他方作为。三是企业的道德责任是无边无际的, 但是与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相比, 道德责任的约束是软的, 企业可以凭“良心”多做一些, 也可以不做或者少做一些。四是对于法律责任,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执法规范企业承担责任的要求;对于经济责任, 应当尽量通过企业治理结构调整、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外部化成本内部化等措施, 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调节;对于企业道德责任,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 引导鼓励企业多修“善缘”, 多做“善事”。五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动态范畴,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 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 其内涵是不同的, 其可控边界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企业的实际负担能力、社会技术水平的状况、民众的容忍和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力大小。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情况
(一) 立法建制情况
2002年, 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该准则从多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规定, 如, 第81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第86条规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 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2005年, 修改后的新《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第17条规定“公司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参加社会保险, 加强劳动保护, 实现安全生产。”第18条规定“公司职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组织工会, 开展工会活动,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司应当为本公司的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 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事项依法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实行民主管理。”除了《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做出了相关规定之外,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规章和行业指导意见也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了规范。如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7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除此而外,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环境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相关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规范。另外, 我国也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 如, 2007年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虽然至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建制涉及面已经非常广泛, 但就总体而言,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建制仍然是处于零乱非系统的状态, 且立法建制主要针对公司型企业, 规范范围偏窄, 相互的衔接性也很差。
(二) 社会助推情况
2005年5月31日,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行业性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并且成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 旨在推动我国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指导,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自2006年2月22日开办首届论坛以来, 至2009年底已成功举办五届。论坛通过年度最具责任感的企业评选、最具责任感的NGO组织评选、最具责任感的媒体评选和最具责任感的地方政府评选活动, 大力弘扬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 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健康发展。2006年9月25日我国深交所颁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以此为契机推动上市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07年的12月12日深交所推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支社会责任指数—泰达环保指数。2009年8月5日上交所也正式发布了上证社会责任指数。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不再枚举。总的来说,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社会各界非常重视, 推动非常积极。
(三) 企业践行情况
2006年1月19日, 中华慈善总会公布了首份《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报告》, 该报告显示, 我国地产业整体仍处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初期阶段, 34.7%左右的企业表示尚未进行, 39.3%表示已经开始, 尚处于摸索阶段, 两者占比近3/4。只有16.8%的企业表示每年都有规划与预算, 有不到一成的企业表示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大部分开发商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度仍然偏低, 只有半数左右的开发商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而企业公民概念更是知之者甚少, 仅占1/4。调查数据虽为我国房地产企业2006年的数据, 但也基本真实刻画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目前的一个整体状况。总体而言, 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目前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一是大型企业重视, 中小型企业不重视;二是出口型企业重视, 内销型企业不重视;三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重视, 老外、老板企业不重视;四是媒体与社会重视, 企业不重视, 具有典型的一头热一头冷特征;五是重视的履行较积极, 主动承担的也多, 相反, 不重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仍然很冷淡。
四、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
(一) 加大舆论宣传, 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
许章润教授曾经指出, “现实生活里面其实是观念引导历史, 观念创造现实, ……理念改变推动政策改变, 政策改变创造这个国家的历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观念的生根发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至关重要, 应当通过各种媒介和舆论平台大力弘扬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思想, 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然后通过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环境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
(二) 完善法律法规, 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
一是以《公司法》和《劳动法》为核心, 不断修改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 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监督制度体系。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外引入国内之后, 之所以发展缓慢, 除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身存在增加成本的负激励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体系缺失或者不到位, 因此健全监督体制机制显得非常重要。
(三) 完善税收制度, 变被动履行为主动履行
由于在外部性情况下社会边际成本收益与私人边际成本收益背离, 所以以庇古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 这种情况不能依靠在合约中规定补偿办法予以解决, 此时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会出现失灵, 所以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 通过征收税费或发放补贴等手段来促使外部成本内在化。庇古认为, 通过把税收确定在边际外部成本的水平上, 企业的行为就会与外部成本由它们直接负担时的情况一样。对于负外部性的一般解决办法是征收矫正性税, 碳税 (carbon tax) 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一种税, 是一种典型的矫正性税。征收碳税不仅有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 而且由于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协议的, 因此我国率先开征碳税, 还可以降低美国碳关税议案通过的可能性。
(四) 转变企业目标, 变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传统的企业理论是建立在劳动者附属于非人力资本的基础上的, 且按照资本获得利润, 劳动获得工资分配范式对企业内部收益进行分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劳动者, 尤其是知识型劳动者对企业的贡献远远超出了资本的贡献, 因此, 劳动者除了得到正常的工资之外, 理应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 其赞成或反对, 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地位, 因此, 企业应当不断让利于消费者, 培植消费者的忠诚。在企业中, 由于股东有决策否决权, 消费者有消费否决权, 所以长期以来, 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其合法权益经常被股东或企业经理班子侵害。因此, 要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 不断引导企业价值目标转型, 变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从而使企业经营环境和过程更加趋于和谐。
(五) 制定激励措施, 调动企业积极性
理论上而言, 人的消费需求不仅受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影响, 还会受时序的影响, 具有从量的满足, 到质的满足, 再到情感满足和生态满足的一般规律性。企业社会责任正好顺应了人的需求发展规律, 具有满足人类发展需求, 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功能, 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扶持与正激励。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认证费用税前加成扣除, 对环保设施投入补贴, 对环保技术研究费用税前加成扣除、对社会捐助加成扣除等措施,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ISO14000环境认证、SA8000认证、ISO26000认证和各类绿色标志认证等;激励企业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 广结“善缘”, 多做“善事”。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2
论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近期快递行业发生的重大民生事件,反思企业发展逐利过程中的伦理思考及表现出的种种功利行为背后的发生动机。通过总结事件各相关方的经验教学,讨论在当前条件下如何改善该企业的伦理决策过程、结果,提供简单的方案与思路。根据功利论、道德论的相关原理及分析方法,结合企业责任理论相关概念解析事件本质,得出可以应用于同类行业、同类现象的应用方法。
本文首先搜集各大官方媒体、网络媒体对于事件发生后的各种追踪报道,理清事态发展的逻辑顺序,划清利益相关各方的行为表现。将各企业的关键行为加以筛选,分析企业行事动机及决策过程,再从商业伦理的角度总结企业的思考模式、发生原因,最后讨论如何改善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由于此次“夺命快递”事件主要涉及两家企业——发货公司“熊兴化工厂”及承运公司——“圆通快递公司”,两家企业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及违反商业道德行为,本文将对两家企业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解析。
关键词:夺命快递、功利主义、社会责任、伦理决策、商业道德、制度、改善
引言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企业违法行为背后的伦理思考过程,总结原因及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如何改善企业伦理决策的思路。主要采用介绍事件背景、列举事实、引入相关理论的分析流程及方法。
近日,山东省出现的“夺命快递”事件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主流媒体对于此事件的官方报道如下:
2013年11月28日,家住东营广饶县大王镇居民刘兴亮在收到网购的一双鞋子几小时后出现了呕吐、腹痛等症状,29日因抢救无效死亡。据医院诊断,刘先生死于有毒化学液体氟乙酸甲酯中毒。刘兴亮之妻焦女士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丈夫从中毒到死亡的全部过程。焦女士对快递方面推卸责任的态度及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称将通过各种途径维权。
11月29日下午,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此事件的相关情况:“夺命快递”由武汉发往潍坊,在卸载中造成了化学品泄露,有8人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中东营大王镇居民刘兴亮因吸入氟乙酸甲酯而中毒死亡,收寄快件的当地快递公司由于收寄验视不规范,将被依法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21cn.com)。
各大媒体记者继而追踪报道整个事件的相关细节,根据事态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如下:
据沙洋当地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底,熊兴化工厂就已开始通过快递邮寄一些化学品样品。“最开始寄小样品,顶多一个月一次或者两次。”上述知情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曾当面问过寄件人,化工厂精细化工分厂副厂长黄绪堂,液体是否有毒,得到答复是,“只要不喝,就不会有事”。即便如此,因为涉及化学品液体,从来不敢走航空,多为陆路发往山东、江苏等地。
此外,为防运输途中破损泄漏,快递人员采取了多层保护措施。“先用气泡纸缠紧,再用防水袋套住,用胶封死袋口,再放进纸箱里,四周塞进填充物。”到了今年夏天,熊兴化工厂快递的小样品规模升级,从1公斤左右的小样品改为25公斤装的“大家伙”
据央视记者的调查,在一本熊兴化工厂自今年6月起的快递登记显示,快递记录超20次,快递公司除圆通外,还包括申通、韵达、德邦等。
今年9月、10月,荆门邮政管理部门相继召开快递行业安全生产会议,多次强调所有快递开箱验视,禁寄物品严禁收发。此后,熊兴化工厂的氟乙酸甲酯样品快递要求被拒绝。熊兴化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亦证实,11月27日,发件人找圆通快递前,也曾找过沙洋、申通、韵达等快递公司,但均被拒绝。
11月28日晚11点左右,经过11小时颠簸,满载着刘兴亮的鞋子、“氟乙酸甲酯”方桶等1844件大小货物的厢式货车驶入潍坊寒亭区雷家庄,并停在西侧一排仓库前。快件在潍坊分拨中心发生泄漏,快递业内人士表示,野蛮装卸是货物受损最常见的原因。
潍坊转运中心临时负责人张韩胜表示,分拣员发现异样后,梅经理让三名员工戴着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上车清理货物,找出了污染源,一个轻微破损的蓝色塑料桶,桶内的化工品已经只剩一半,150票货品受到明显污损。破损的塑料桶里装的正是熊兴化工厂寄出的“氟乙酸甲酯”。
今年3月15日,央视曾曝光了圆通、韵达、顺丰三家快递企业的深圳分支机构工作人员存在暴力分拣等行为。而根据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野蛮分拣、私拆快件、违规处理“问题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圆通潍坊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时,大部分货物已经被送到了潍坊周边市县的收件人手中。
潍坊圆通对化学品毒性并未重视,除了150余件受污染严重的货物,其他污染较轻的货物都被继续发往潍坊周边市县,刘兴亮的鞋子也在其中。
29日19点,潍坊圆通三名女员工对污损严重的货品进行登记,也出现恶心、胸闷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30日早晨8点30分,潍坊圆通再次致电寄件方,这次对方称,该化学品为氟乙酸甲酯,有毒性。上午11点,潍坊圆通向110报警,并联系119处理污染源,寒亭区政府、区安监对尚未发出的154件污染货品封存隔离。但至此,从发现污染源到隔离货品,已过去36小时,大部分货物已被送到潍坊周边市县的收件人手中。
12月2日,潍坊圆通向山东省邮政管理局汇报了患者死亡事件,并针对同车1844件快件进行第3轮详尽的排查,发现问题件4件,除广饶致客户死亡鞋子外,另有胶州、寿光两个收件人头晕、恶心,黄岛一用户收到鞋子有异味拒收退回。目前,除污染源外,对前期遭受污染的153件快件,均按程序进行了处理,圆通根据有关规定对客户进行了赔付,已全部赔付完毕。
此外,事故发生后,熊兴化工厂于11月30日自行关闭了氟乙酸甲酯车间,原地封存了氟乙酸甲酯。
沙洋大部分快递企业每天出货不到100票,违规快递化学品收入高;25公斤化学品正规运费超千元,快递费200元。知情人士分析,熊兴化工厂25公斤的化学品液体,包装后,大约30公斤,从沙洋快递至山东潍坊,快递费在200元左右,“一票差不多抵得上半天的量”。
除经济利益驱动外,在熊兴化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看来,事故还暴露了快递公司的一个漏洞:没有纳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有毒化学品小剂量样品,该如何运输。业内人士称,面对此类问题,中小化工企业往往会钻空子,而有些快递公司也睁只眼,闭只眼。
新京报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杭州一家化工公司购买少量氟乙酸甲酯。对方称,可以用桶装,物流发货,并表示“正常情况下是用快递的,但是这两天出事儿了,快递不愿意接。”而另一家湖北制药公司称,氟乙酸甲酯是违禁品,只能用专用车10吨起运。(news.163.com)
这次的悲剧事件有以下几个利益相关方:发货企业、快递公司、转运中心、送货员以及受害人。快递员及转运中心隶都属于快递公司系统,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该事件所涉及到两家企业——负责运输有毒物的快递公司“圆通”及发货公司“熊兴化工厂”。导致悲剧发生的几个关键行为依次是:化工公司采用快递形式发送有毒危险品;快递公司接收违法订单;转运途中野蛮装卸导致毒物泄露;快递公司发现其工作人员出现异常状况未做及时处理;受害者向快递员提出质疑后被敷衍了事。
首先来分析一下圆通公司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1、《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此类毒物不能经由快递方式承运,圆通公司在明确得知发件内容的情况下依然承运,并且多次承接运输;
2、《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明文规定野蛮分拣、私拆快件、违规处理“问题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虽然这早已是快递行业的通病;
3、在快递到达收件人手中之前已出现隐患,由于内部管理机制紊乱延误了处理时机,本该在毒物抵达受害人之前有机会阻止悲剧发生;
4、快递员的计件收入十分微薄,为尽快完成签收工作对收件人发现的问题敷衍回复,从公司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培训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够规范造成的。
此快递公司的上述行为充分体现了其功利主义的伦理思考:功利主义观点认为,如果一种行为能够活着倾向于为大多数相关的人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该行为即为正确的行为,否则该行为即为错误的行为,例如承运毒快递对于发货公司和快递公司员工来说;只要能够预测其行为的结果,在同等情况下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获益最大的行为,例如完成这次夺命快递可以使化工公司完成物流需求,使快递公司完成业务指标。行为功利主义认为,行为的全部后果是决定该行为政党与否的唯一的与全部的标准,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结果的行为,就是正当的;如
果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说老实话将符合最大的普遍利益,按照说老实话的道德准则行事就是恶的行为,例如快递员敷衍答复受害人快递没有问题。
再来看一下承接违规订单、野蛮装卸、延时处理、敷衍受害人的各方利益得失:
发货公司:以超低的成本完成的货物的发送;
快递公司:承接了其他公司拒绝的订单,增加利润;
各转运环节:野蛮装卸可以提高转运效率,同等转运量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快递员:快速处理收件人的疑惑,提高发货频次,收入增加;
由此看来,如果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的话,与上述益处相反的所有不良结果都将成为现实,美欧人呢狗狗后的任何益处,结果自然更加糟糕。
我们再来看一下快递公司的这一切“常规”行为导致的其他后果:
违规承运对行业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的损害;
损害了同行的利益;
损害了快递公司在民众眼中的形象;
企业的持续不合法收入,刺激了同行业部分公司铤而走险加入违法行列;
由于管理疏漏导致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了事故率。
接下来分析一下快递公司这一系列行为的原因。首先,最根本的违法动机明显是经济原因,承接其他同业公司按照规定不承接的业务,可以独享违规带来的市场利润;包括长期养成的行业陋习以及快递员的不负责任,归根结底都是快递公司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内部管理、员工培训、流程规范而造成的。再说法律因素,此事件中的快递公司明确违犯了各项法律法规,这已经不是道德伦理层面的问题了,违法对于企业的损害无疑是巨大的,但这类企业依然长期、多次、严重的违规操作,显然是发现了这些国家规范实际上执行是很不到位的。
另外,根据卡尔路的金字塔理论,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为社会提供一些合理价格的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视经济责任为所有责任的基础;而企业的法律责任则是在经济责任之上一层,明显忽略了法律的优先性。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够经营,当然首先要得到法律的许可,取得合法的经营地位,并且在经营过程中时刻遵守各类法律法规。
由此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在竞争激烈、鱼龙混杂的行业中,规范的制定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执行是否彻底,监督是否到位。由于违规风险过小,致使公司铤而走险,为了违规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相对于竞争对手巨大的竞争优势,会视法律法规而不见。
那么,在这种条件之下,这种行业规范程度的环境之下,该如何有效改善该快递公司及其他有同样问题的企业的伦理决策问题呢?先看一下圆通方面对于此事件的公关行为:
死者家属表示家人住院、死亡、出院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见过圆通的人,直到2013年12月18日才见到圆通公司的代表。是县里的警方人员告诉他,圆通公司的人一直在县里。
2013年12月18日,圆通方面来了四个人,其中有圆通的两个律师,还有一个自称是圆通方负责人的朋友。见面后他们称没有赔偿方案,也没有主动道歉。在家属的追问下,对方才说了一句道歉的话。死者家属表示这完全没有诚意。
家属认为,“圆通的人在县城呆了10多天而不和家属联系”是一件微妙的事,事实上他们从“中间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圆通方面可能在县城做了不少“公关工作”,试图将此事压下。家属称,他们几次追问警方鞋上的化学品是什么,但警方一直称还没有结果,“直到我们找了电视台的记者去找县警方采访,才知道是有毒的氟乙酸甲酯。”(腾讯网)
很显然,这家快递公司还处在组织伦理责任管理发展阶段中的最低级,既“利润导向阶段”。圆通公司奉行的是股东利益至上,甚至不惜违犯法律法规,更不用说对于满足其他社会需要的义务了。对于处在这个伦理取向水平的企业,首先要有明确、成文的伦理规则对组织的基本价
值观进行说明,必须不断重复强调准则的重要性,不断制约违规的人;要有既聚焦于过程又聚焦于结果的绩效评估系统;在员工选择上,要果断淘汰有伦理问题的申请人。具体做法如下:
1、有明文规定的行业法规必须严格执行,更重要的是对于执行过程的监督,要有明确的权责划分,违犯明法在长期看来终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媒体及舆论的曝光,对于企业所有关系人的最大利益都是极度损伤;
2、恶意竞争行为直接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但随着社会对行业整体信任度的下降,最终会被大众贴上“非正义、不公平”的标签,行业将面临危机;
3、制定公平价格和竞争机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供应商及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将伦理责任拓展到其他利益相关者身上,最终才能进入“行业楷模阶段”,得到长期利益并通过回报社会创建和谐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化。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发送“夺命快递”的熊兴化工厂。公众的主要关注焦点全部放在了圆通快递公司,由于其种种违法、过失行为直接导致了命案发生。国家制定的各项条例企图通过对物流环节把控,来防止危险运输品流向民间,只要保证中间物流环节严格遵守制度,似乎就能绝对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但是,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单一的靠对某一环节的把控是无法实现绝对安全的,必须通过整个事件流程的全部过程配合实现。
发货公司的化工厂虽然没有《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的约束,但在寻求供应商的过程中屡次遭到其他快递公司拒绝,并且明确被告知拒绝理由,熊兴化工厂一定是知道了其运送的物品是无法通过快递渠道实现的。但依旧寻找愿意违规操作的快递公司,其出发点显然也是经济原因,快递成本较之货运物流要低得多,同时会承担相对较小的法律责任风险。熊兴化工的伦理思考基础及决策过程跟承运公司是基本一致的。
这起“夺命快递”事件,令人震惊。谁都没想到,一次平常的网购,竟然招来杀身之祸。这场悲剧并非偶然,它是到2013年以来快递业混乱现状的投射,值得我们警醒。“夺命快递”首先暴露的问题,是快递验视制度几成一纸空文,《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禁止邮寄的违禁物品种类和实行严格的验视制度。可现实中,快递公司因为保证收寄效率,往往忽视这一环节,而监管部门对此也重视不够。在东营“夺命快递”一案中,寄件方是一家化工厂,其实当时快递收件人员,稍微敏感一点,也不至于稀里糊涂收下那包致命的化工毒液。
以加盟为主要形式的扩张发展太快,员工流动性大且素质堪忧,快递企业内部管理粗放,政府监管与现实脱节„„这些发展的后遗症,也使得攸关公共安全的快递业,埋下了太多的隐患。这两年,快递业暴力分拣,一直被舆论所诟病。一方面是快件验视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大量违禁品在投递过程中被摔来踩去,这无疑更加大了快递业的安全风险。2010年以来,快递业的高速发展,降低了国内物流成本,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和实惠。但以加盟为主要形式的扩张发展太快员工流动性大且素质堪忧,快递企业内部管理粗放,政府监管与现实脱节“夺命快递”事件之前,一些地方曾发生多起快递包裹爆炸事件。
快递业要发展,同时更要规范。出了问题,不必因噎废食,一下将快递业管死,而是应针对快递业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完善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加强政府监管,拿出务实的举措。例如,更多利用安检设备,来保障快递业安全,对于“大跃进”式的快递加盟进行刹车等等。在立法上,需要建立更明晰的快递业的管理规范,对于快递企业管理不善,造成安全事件,应让企业承担巨额代价,从而倒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让“夺命快递”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主席令第十二号)
http:///flfg/2009-04/24/content_1295123.htm2、《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3年第1号)
企业社会责任有关问题的探讨 篇3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及其理论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1979年,美国学者阿奇·卡罗尔(ArchieCarroll)对CSR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形成了CSR金字塔模型,在此模型中,CSR从下到上分为经济责任(赚取利润,这是其他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依法办事)、伦理责任(有义务做符合伦理道德,正确、正义和公平的事情)和自觉责任(也称为慈善责任)四个方面。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
首先,在成本内涵上,社会责任成本属于宏观成本的层次,在考量成本对象的范围时,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比传统微观成本层次的内容要丰富的多。其次,在成本内容上,由于社会责任成本在成本内涵上的变化,其相应的成本内容构成也略有变化。主要包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本,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其他责任成本六个方面。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益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助推着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对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帮助当地脱贫致富;也可通过慈善公益行为帮助落后地区的人民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当地政府因资金困难而无力投资的问题,帮助落后地区逐步发展社会事业。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与公众、企业与政府的友好关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降低了企业交易费用。如果企业尊重职工的各种权利或给予职工较好的待遇,使职工生产积极性提高,不仅节省企业监督管理费用而且能够提升企业效益。
三、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
(一)实际工资低
据中国社科院对“全国工资总额”与GDP的比例进行的计算,我国工资占GDP的比重是很低的:1998年为11.7%,2004年为10.57%,2005年为1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极低的劳动力工资所产生的危害性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生活。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低工资难以留住的人才,使企业难以形成凝聚力,由此失去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工作环境恶劣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员工面临工作环境恶劣的问题,特别是制造行业的员工,不仅是劳动强度大,而且工资低,缺少法定社会保险;工作环境恶劣,缺少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工伤、职业病等一再发生。
(三)环境污染严重
企业环境污染是指企业生产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质,常见的有水污染、热污染、大气污染,不仅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还导致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环境恶化。污染物沿食物链转移、富集而后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四)缺少慈善活动
慈善心是爱心的表达,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企业享受到很多的社会资源,理应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多做慈善事业。然而,当今中国一些企业家和企业缺少“慈善观”,社会责任感缺失,似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促进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
(一)政府与企业“互动”,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政府要采取科学的干预模式,尊重公司商法的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司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的应有秩序,积极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服务。其次,政府以完善的相关法律,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管,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工作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最后,政府应积极引导和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有利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拓宽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渠道。
(二)建立多层次的监控渠道
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媒介和消费者协会、工会等社会群体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和制度安排,以促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协会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就行业协会而言,主要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促导机制,以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
(三)企业自身要主动对社会承担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长效机制和应急体系的顺利建立,离不开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企业管理者要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其将承担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应转变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影响,进而将承担社会责任视为事关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确保企业发展与行业进步、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一致,实现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相互协调。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企业经济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责任的延伸和保障,二者是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重、互相促进和有机统一的观点,引导广大企业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瑾.自愿性环境管理对企业价值驱动的机理分析[J].会计之友,2011(3).
[2]陈玉杰.企业社会责任是建设和谐社会内在要求[J].当代财经,2009(1).
[3]范红.社会责任是造就品牌企业的基石[J].WTO经济导刊,2011(2.
[4]袁声莉,彭代武.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N].人民日报,2010(11).
[5]孙继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机遇[J].WTO经济导刊,2010(6).
[6]孙继荣.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工具[J].WTO经济导刊,2011(1).
[7]夏健明,杨德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
[8]许以洪.基于CSP三维模型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理论月刊,2008(6).
[9]杨贝.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建设新探[J].会计之友,2011(2).
[10]赵建军.西方国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N].学习时报,2009.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4
一、企业信用的含义
国内外的学者给出了企业信用的不同理解。不过总的来说企业信用是客户对其产品质量的预期;是通过利益相关者对其历史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信用;是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信号所形成的一种判断, 更是一种组织声望, 代表着企业也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威、特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企业信用是各类经济组织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短期利益, 为了虚物利益而放弃实物利益行为的表现, 是对经济组织的诚信和名誉的总体评价, 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由上述对企业信用不同方面的阐释来看, 广义的企业信用不仅仅表现为企业对债务的按期偿还, 还应当包括企业对各种法律和道德承诺的履行, 是社会对企业要求履行的承诺。因此, 广义的企业信用就是社会对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和意愿的预期, 是对企业“诚信和信誉的总体评价”, 并包括了企业履行承诺的范围和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知程度。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 源于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主体而表现的。企业在追求一种目标, 培育一种文化时, 具有某种决策的自由空间, 但同时会影响到人、社会和自然。凭借所有这些特征, 有理由认为, 企业是一个道德的行为者。换言之, 企业责任的主体或承担者能够而且应当负有责任。责任不仅由一套伦理价值观念和规范所构成, 而且要落实到行为者身上。从最简单的意义上理解,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回应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最本质的特征是由于企业在社会领域内的自身行为引起的必然结果。
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四个方面责任。其中, 经济责任强调效率与公平, 法律责任则是国家强制性的“硬约束”, 而伦理责任是社会规范的“软约束”, 慈善责任则是企业自觉性承担。
可以说,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即利益相关者——负责。
三、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 两者不是各自孤立的, 他们存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从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看来, 企业信用是社会对企业行为的认可, 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对社会的回报。一个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信守承诺, 承担道义,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那么企业就拥有了良好的企业信用, 为了维护企业的信用, 企业在得到大众的认可后, 需要对社会进行回馈, 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的信用又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高。
海尔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年的铁锤砸出了海尔过硬的质量, 创造了二十年发展成跨国公司的奇迹;得到了认可的海尔, 建立多所希望工程小学, 同时其所有事业部全通过清洁生产考核, 其产品节能冰箱获得“节能明星大奖”, 在环保节能方面, 海尔可谓走在同行业的前列。取得这些成绩, 还有赖于海尔“人人是人才”的理念, 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从海尔的例子可以看出, 良好的企业信用建立在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承担了企业社会责任, 又会使企业信用增强。两者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无论是为获得良好企业信用还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都要履行其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 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其次, 从法律和道德层面看, 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企业要充分考虑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企业追求其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 但我们同样要知道:企业作为“社会公民”不能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论是获得良好的企业信用, 还是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遵守社会道德, 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 如履行纳税义务, 不雇佣童工, 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等等。
我们必须认识到捐款捐物不应当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部, 而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咿呀学语的小童也会捐出仅有的压岁钱助人, 企业捐赠行为除了金额巨大之外, 其社会意义与小童的行为无异。我们也不能用企业纳税的金额来判断企业的守法程度。足额纳税, 才是企业应当依法承担的义务。企业1000万元的所得税与个人缴纳1元钱的所得税, 在法律上是等价的。
四、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 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如前所述, 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 是国有资产的重要载体, 其行为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认识存在偏颇, 甚至出现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东航集体返航事件中, 我们丝毫没有看到国有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的高大形象, 诚信缺失却还摆出国企大佬的架子。东航事件由企业内部劳资纠纷发展到社会事件, 进而演变为一场公共信任危机, 其根源仍是国企通病——以自我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官商作风”, 实质就是将企业凌驾于客户之上, 只是简单地将客户当成能为他们带来滚滚财源的商品, 从而导致企业诚信的缺失。
多个大型国企在排污“黑名单”中现身——环保部日前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全年监测超标企业名单》, 刺激着关注环保的人们的神经。从这份环保“黑名单”上, 我们看到了部分国企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还有他们有恃无恐的傲慢态度。他们的管理理念中似乎没有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概念。
两会闭幕次日, 北京再现“地王”日。三个“地王”得主分别是远洋地产、中信地产以及中国兵器集团, 齐刷刷的大型国企。就在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土地调控时, 国企不是为居者有其屋而努力, 却为高房价推波助澜, 企业社会责任何在?这与企业社会责任背道而驰的行为, 让普通百姓望房兴叹, 买房难者更是雪上加霜。
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 我们会联想到SA8000标准。尽管SA8000更突出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中保护劳工权益方面,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SA8000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然而, 我国企业对实施SA8000标准、开展标准认知活动远不如对ISO9000和ISO14000的关注度高, 这不能简单以SA8000推出时间较晚来理解。从目前我国获得SA8000认证的企业来看, 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 尤其集中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贸易中, 如服装、纺织、电子产品等行业。在这些获得认证的企业中, 不乏大型国有企业控股的公司, 然而却鲜有大型国有企业的身影。而ISO9000和ISO14000的认证中, 大型国有企业常常标榜其获得了相关的认证, 表明其产品过硬, 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可以看出企业获得认证的根本目的仍是从满足其经济效益。也就是说, 那些企业能够获得的SA8000认证, 真正的动力或许是源自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对大的跨国公司、大的零售商施加压力。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 获得认证的企业还是承担了相当的企业社会责任。而大型国有企业在SA8000认证上少有提及,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型国有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方面认识缺位, 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更多的还是简单的追逐利润, 这与大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领头羊的形象不符。
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令人失望:身为中国企业之领导者却没有利用其国有资产平抑房价, 让利于民;也没有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公平招录, 解决就业难题, 甚至还让国企就业岗位成为领导私产, 让国企失信于民。这些本应实现的行动, 远比那些做秀般捐款捐物来的实际。以捐款捐物为社会责任之唯一, 实乃小童之水准, 大型国有企业必须认清, 为国为民生解难方为社会责任之根本。
(二) 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逐步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 试图革除传统国企的弊端。改革确实带来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但这并不能够自动地消除社会问题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改革进程的推进, 大型国有企业出现了某些矫枉过正的做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缺少市场机制的调节, 传统国有企业服从国家的政策安排, 并且企业办“社会”, 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 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改革后的国有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成为了一个追求利润的主体。这些带着国字号的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所处的领域往往具有垄断性, 客户选择具有唯一性, 带有过去的官僚气息,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便开始出现缺乏诚信, 侵吞资产, 不守法律、法规、政策, 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不法现象, 客户由于其垄断性, 即使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失信也别无选择。
同时, 大型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社会责任过度转变为现阶段常见的社会责任缺失, 由过去对职工承担无所不包的职业福利与社会责任, 转为把劳动者提供福利及参与社会管理视为社会包袱放弃, 走向了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种转变中, 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或雇主社会责任淡漠甚至是逃避的种种表现:不签订劳动合同, 强制延长劳动时间, 拖欠工资, 不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法定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等等行为。
上述两个方面的个案说明, 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从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对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不足或偏颇, 导致了其应有良好信用却失信于民, 本应负担的社会责任却没有很好承担。这也说明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我国转型期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 将严重损害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五、完善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大型国有企业规模巨大, 员工众多, 家属等相关群体庞大, 对这些群体负责的程度将明显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同时, 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性, 要求其比一般企业拥有更好的企业信用来保障客户的利益, 并承担更特殊的社会责任。否则, 垄断权力可能会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破坏社会的和谐氛围。根除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显得至关重要。
(一) 正确认识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
由于两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两者相互促进, 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分开来理解, 而应视为一个整体, 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提供指导意义。
同时, 大型国有企业在对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将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中。这样在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之后, 将更好的激发员工参与企业建设的积极性, 使员工对企业价值形成共识, 在其行为方式和诚信意识上主动体现企业信用, 不会消极地守着“大锅饭”, 缺乏积极性与竞争力。
(二) 建立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需要在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解上, 首先确定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和谐的定义, 使大型国有企业能够适度合理的把握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然后根据此定义, 明确企业在社会中的义务和责任,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包括企业的自律机制和社会的评估方法, 使大型国有企业在履行各种法律和道德的承诺时, 达到社会对企业的预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评级基础上, 对国有大型企的评价还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
(1) 对股东, 做到尊重股东权利, 保障国有资金的安全和收益;
(2) 对员工, 做到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提供平等的就业升迁机会, 并让员工能够民主参与企业管理中, 充分体现员工在大型国有企业中主人翁的地位;
(3) 对消费者, 做到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消除大型国有企业尤其垄断性较强的行业中不时出现的“大佬”形象;
(4) 对社会, 做到在能力范围内承担起服务责任, 提供适当的捐赠, 发展公共事业, 尤其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出现小社会的情况时, 要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加者, 与社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 对环境, 做到尊重自然, 合理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在衡量企业绩效时, 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而不是只图眼前利益, 同时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当中。
(三) 强调政府规则制定和监督作用
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 首先需要摆正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位置。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 理顺与市场的关系, 使得政府与市场互不定位, 而不会出现政府过多干预市场, 政府尤其要减少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多种政策性扶持, 约束企业的非理性行为, 限制垄断, 着力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市场经济法律基础。
(1) 推动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
在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政府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 突出强调企业的基本责任与义务, 约束企业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创造利润, 使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行为有了约束, 大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可以在这样一个基本平台上公平竞争, 使类似大型国有企业争当地王这样的行为得到规范。
(2) 监督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 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政府在制定相关制度之后, 要担当起社会公众的监护人和协调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仲裁人的责任, 引导和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 纠正和惩罚企业失信和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尤其在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经济领域, 政府要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 使其做好示范带头的作用。
(四) 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在企业信用方面, 政府建立征信体系, 定期披露企业信用情况;同时, 企业定期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让公众共同监督企业的行为, 利用社会舆论, 使大型国有企业对其行为进行自律, 主动成为行业中的楷模。
(五) 积极实施SA8000认证
尽管SA8000只是由美国“社会责任国际”组织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推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但在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情况下, 其所强调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非常必要。在我国还没有建立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之时, 应该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开展SA8000认证, 不仅能够合理保障庞大的员工和相关群体的权益, 同时还能使企业能够真正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其生产经营的重要理念。
同时, 总结实施SA8000认证的效果, 进一步将SA8000的标准本土化, 并以此为基础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扩展, 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和规范化。
摘要: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 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增长的主体, 是国有资产的重要载体, 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这个社会影响至深。大型国有企业不仅要在经营规模上成为我国经济中的领头羊, 更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诚信进步方面起到带头作用。然而大型国有企业在建立企业信用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缺失的现象, 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破坏社会的和谐氛围。必须解决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用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从而使我国经济能快速健康发展, 并为社会生产生活的规范有序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型国有企业,企业信用,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姚益龙.企业信用与企业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2]刘光明.企业信用:伦理、文化、业绩等多重视角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3]李立清, 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4]郑石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公共责任研究的新视角[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社会行业调查企业文化的问题 篇5
2、企业文化不完全等同老板文化,也不完全等同员工文化,但是企业文化不能不关注老板文化建设,也不能不关注员工文化建设。那么请问: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老板文化、员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出现老板文化取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取代员工文化等不协调现象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化解其中的矛盾冲突?尤其重要的是,作为处于从属地位的企业文化工作者(或部门),用什么方法影响和引导处于领导地位的老板文化?
3、矛盾无处不在。化解思想矛盾、调和观念冲突、协调部门关系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职能之一,否则,企业文化就可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那么请问:当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老板文化、员工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协调现象时,企业文化如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文化职能?
4、无论是员工个人思维方式,还是企业思维方式,就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而言,思维方式对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意义。对于一个专业的企业文化工作者来说,如果不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思维方式、员工行为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很有可能背离企业思维方式赖以生长的土壤——企业的存本质——从而演变成一种追赶时髦的邯郸学步。那么请问:如何理解员工思维方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如何才能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思维方式?
5、企业实现民主化管理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是一旦民主往往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员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各执一词,谁也说不服谁,致使企业凝聚力遭到破坏。这时如果采用行政干预和强制的办法,必定会破坏员工的民主热情。事实证明民主管理在企业很难成功操作,很多企业都是老板说了算,企业也因此丧失了民主热情。既然民主氛围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非常重要,那么请问:通过什么方法化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思想对立,使员工心悦诚服的达到目标的一致性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从而创造企业良好的民主氛围?
6、企业文化建设要产生实际效果,必须对员工产生切实作用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假如企业文化只顾唱高调、只顾单方面的宣传和贯彻,对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漠不关心,那么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随着竞争加剧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很多员工缺乏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导致心情烦躁、身心疲惫、精神压抑、自信心下降、意志力薄弱、缺乏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等现象。员工的这些不良情状又反作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之中,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员工表现在思想、情绪、心里等方面的这些不良情状,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漠不关心。那么请问:企业文化应该建立怎样的运作机制,才能对员工产生良好的文化导向作用?
7、现在,有很多企业盈利能力不足,致使各项建设都处于萎缩状态,盈利能力的不足又造成企业精神力量的萎缩,精神力量萎缩进一步加剧企业物质力量的贫乏。在这种作用和反作用过程中,企业犹如患有“营养不良症”。那么请问:作为企业文化,面对企业的“营养不良症状”应该有何作为?企业文化如何培育企业的精神优势,并将这种精神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物质优势和竞争优势?
8、一个企业要经营、要发展、要创造,需要多种力量的合力推进。这些力量包括约束力、激励力、竞争力、发展力、导向力、决策力、凝聚力、执行力、思考力、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生产力、营销力、物力、财力、人力……等等等等。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企业成为一个“力”的集合体。在这些力的集合体之中,必定具有决定性和关键性的力量,把握好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力量,企业文化建设就能够纲举目张、水到渠成。那么请问: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如何把握那种具有决定性作用和关键性作用的力量?
9、员工在企业的所有作为,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员工的期望值有关。假如员工期望值不合理,那么员工的行为方式就不合理,就可能出现情绪烦恼、工作浮躁、对企业失去归属感、甚至跳槽等现象。员工期望值是员工个人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决定了员工对企业核心理念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决定了员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态度。那么请问:如何计算员工期望值的合理性指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对员工期望值产生良好的“教化” 作用?
10、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1、中小企业需要企业文化吗
12、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三者之间有什么重要差别?又有什么必然联系?
13、作为一个大型企业,需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办一本自己员工看的内部刊物,你觉得应该从那些方面去把握,怎样才能做出一本成功的刊物呢?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探析 篇6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当前社会关注和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文章在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作出界定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四种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对策
一、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理论历经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并且迄今为止仍存在着一些分歧,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认为企业不能把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赢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增进除股东以外的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媒体、社会团体、种族组织、当地政府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谢尔顿,1965)。自谢尔顿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之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便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法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并不断有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从不同的专家、学者、组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基本的共同特征。
第一,他们在界定该概念时充斥着对企业究竟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是否只对股东承担社会责任的激烈争论。其中一方的代表人物有豪伍德·博文、戴维斯、斯蒂芬·罗宾斯、哈罗德·孔茨、A·B·卡罗尔等人。豪伍德·博文认为,企业“有义务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博文,1953)。戴维斯提出社会责任是指商业“至少是部分地超出了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为了某些理由而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戴维斯,1960)。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哈罗德·孔茨等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另一方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密尔顿·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唯一对股东负责”(弗里德曼,1984)。哈耶克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有悖于自由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将是不得不按照政府的权威从事从而损害自由。应该说,对企业社会责任从20世纪70年代的激励争论发展到90年代,人们已逐渐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企业必须而且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从经济人来讲,企业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追求利润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从社会人来讲,企业来源于社会、生存于社会,并得到社会资源的资助,企业作为社会的“公器”,应该反哺于社会,关心社会,必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追求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追求经济效益与承担社会责任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统一于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的(孙忠焕,2008)。并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和只对股东负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第二,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不外乎从外延论、内涵论、外延与内涵相结合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阐述。其中,外延与内涵相结合视角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代表人物便是A.B卡罗尔。1979年A.B卡罗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一个全面的概念框架,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乃是整个社会希望其履行义务的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卡罗尔,1979)。A.B卡罗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在国际社会颇具代表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但仍然有一些学者存有异见。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大分歧的主要是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尤其是慈善责任是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第三版)解释,“责任”一词有两重含义:其一,分内应做的事;其二,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那么哪些是企业的分内之事,对此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弗里德曼就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从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剔除了,很显然他认为这些并非企业的分内之事。A.B卡罗尔自己也认为慈善责任是企业可以自愿选择的非强制性责任。笔者认为,企业的角色和地位是界定企业分内之事的切入点。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市场环境背景之下,需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很难统一。社会责任内容因企业特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我们认为捐助社会,扶贫济困应是它们的分内之事,而对那些还处于“创业生存阶段”或者“稳定阶段”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慈善责任则可以自由选择。对A.B卡罗尔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另一个分歧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外延是否就已穷尽。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在对A.B卡罗尔教授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进行部分修正的基础上,笔者以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对股东负责,赚取利润的同时,还应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应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具体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环境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以及其他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和谐的责任。
二、 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选择
1. 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金字塔模型、同心圆模型、交叉圆模型、三角模型,其中最为典型的主导模型便是金字塔模型。
金字塔模型是美国的A.B卡罗尔教授提出的。早在1979年他提出了一个三维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他认为一个企业的存在不仅要承担经济和法律的责任,而且也要承担道德和慈善的责任。1991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说。A·B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呈层级性的金字塔式的责任体系,由塔底到塔顶排列着四类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卡罗尔强调这四个责任并不是相互排斥,也不是相互叠加的,这样排列的目的只是强调社会责任的发展顺序。企业承担的所有责任都可以归于这四类当中。(1)经济责任,其目标是通过生产满足消费者和社会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来赚取最大利润。经济责任是这四种责任中最为基础的责任,没有经济责任,其他的责任也就无从谈起;(2)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在法律规定和政府期望下工作,遵守规范企业活动的各项法律法规,成为一个守法的良好的企业公民;(3)伦理责任,“包括反映消费者、员工、股东和社区认为是正确的、正义的或者是尊敬或保证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标准、规范和期望”。是社会期望企业负责法律尚未规范的责任。(4)慈善责任,也是最高层次的责任。慈善责任“包括为成为一个社会期望的好企业公民而做的一系列活动”,例如企业对艺术、教育和社区的捐助;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等等。慈善责任虽然也被社会所期待,但是它是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的责任,在于企业的自愿性(卡罗尔,1991)。
同心圆模型是1971年由美国主要企业领导人组成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一项报告——《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中提出的。该报告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应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里面的圆表示企业社会责任中最核心的责任,包括生产产品、提供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增长等基本的经济责任;中间的圆,是指在执行经济职能时对社会价值观和优先权的变化要采取积极态度的责任,比如环境保护、尊重雇员等;最外面的圆是指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参加改善社会环境的活动,还包括企业应承担的新出现的以及还不明确的责任(斯蒂纳,2002)。
交叉圆模型是Mark S. Schwartz(2003)提出的。该模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由分别代表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的几个圆互相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三角模型是杭州商学院的陈志昂等人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给与需求角度提出的。按照陈志昂的描述,在一个三角形的图形上分布着三个层级的社会责任,每一层级之间用一条虚线分开, 最上面一个层级又用一条波浪线分为两部分。最下面一个层级我们称之为法规层级,在这一层级上企业是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的规定行事的,属于服从性的行为。法规层级的基础性最强。第二个层级称之为标准层级,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则属于依从性行为,是按照社会风俗习惯可称为社会标准、行业标准行事的。最上面一个层级是战略与道义层级,可用一条波浪线将其分为战略区与道义区两个部分。战略区包括的行为是那些管理者基于战略意义上的考虑而采取的行动,道义区中包括的行为是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价值判断而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是由管理者的道义责任决定的,较少考虑是否与股东的利益相悖,而且从短期角度看,是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陈志昂等,2003)。
2. 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比较分析。应该说金字塔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实证研究的很好的工具并得到普遍的关注和认可,但仍然有学者对此模型提出了质疑。如按照社会责任重要性的大小将四种责任进行层次排列,这样的排列是否科学?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究竟谁更重要?如果一个企业赚取的巨额利润是以投机倒把、坑蒙拐骗等严重违反法律为代价获取的,那么其履行的经济责任有意义吗?密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管理层的责任是在法律的约束下去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基本底线是一个守法经营的企业,他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本国签署承认的有关国际公约。很显然,在弗里德曼看来,法律责任是比经济责任更为重要的;另外一个质疑是按此模型,很多企业几乎难以同时履行好这几种责任。按照卡罗尔声明,企业要同时履行所有的社会责任,要从整体上来履行责任。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责任共赢的结果很难取得,尤其是在它们发生冲突时,如何去决定履行各种责任的先后顺序,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同心圆模型和金字塔模型相比较,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将经济责任放置于最核心的位置,不同点在于前者对各种社会责任之间的层次性阐述得较为含糊。在同心圆模型中,各种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互动、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社会责任的履行都会对其他责任产生影响作用,并且从整体上体现了由共同的圆心向外辐射和从外向内辐射的统一。这对于企业在如何履行各种社会责任,采取相应的策略方面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交叉圆模型和前两种社会责任模型相比,这种模型并不认为经济责任是最核心的责任,也不认为几种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履行时的先后顺序关系。相反,它特别强调几种社会责任间的交叉关系。从实践来讲,这种模型给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上的很大灵活性:由于各种社会责任没有优先顺序,管理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灵活配置资源,履行社会责任。但事实是,由于各种社会责任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因而这种模型对于识别、分析以及解决已经存在和潜在的不同社会责任间的冲突作用不大。
三角模型与金字塔模型、同心圆模型相比,它不是把经济责任而是把法规层级或法律责任放在最为基础的位置。和交叉圆模型相比,又具有很明显的层级性。这种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三、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分析
1. 引导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必须深刻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除企业自身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外,外部力量也要承担起普及该意识的责任。首要的是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和管理者,在企业或市场经济环境未完善时,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其次,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的民主监督力量也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透明化和理智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其执法力度,发挥法制的规制作用。规范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光靠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自律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机制的完善过程就是法律制度的完善过程,而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形成公平平等的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公司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对那些严重违反法律的企业要进行应有的惩罚和制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和规制作用。
3. 制定和推行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价体系,推动企业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国家应尽快制定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价体系,帮助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周燕等,2004)。而目前在我国,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都是以经济指标为基础的,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也不利于中国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制定并推行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切合中国实际状况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4. 建立和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外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采取社会评议和政府认定相结合的方式,参考职能部门的意见,以强化激励为原则,建立政策扶持、评优评奖、舆论导向、减免税费等多层次、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和行动机制,保证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监护人、协调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仲裁者的角色,并以间接调控或直接干预等手段,引导、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其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惩处。对于这一点,温家宝总理就曾说过:“没良心的企业,一个也不放过”。
5. 建立立体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监督体系,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应有的舆论导向和外部监督作用。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我们应充分发挥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工会等社会组织以及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舆论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和监督作用。宣传报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行为,形成社会模范效应,同时对那些恶意规避、漠视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要进行道德上的谴责,这样有助于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以推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R.Howard Bowen.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New York: Harpar,1953.
2.K. Davis.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0:2-3.
3.A.B.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
4.Archie B. Carroll.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1991.
5.乔治·A·斯蒂纳,约翰·F·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经济与管理,2003,(11).
7. 陶媛慧.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友报,2008-3-11.
8.周燕,杨惠荣.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困境与政府应对.乡镇企业研究,2004,(7).
9.杨献民.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8BKS059)。
作者简介:戴锐,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梅,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对策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必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西方国家企业在发展中受外界影响而被动发展起来的, 其提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考虑自身盈利外, 在具体的商业运作中应对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 包括员工、社会、自然环境等所承担的义务。从时间上来看, 企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 同时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也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公众的视野内,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思考, 已经成为企业自身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内在的重要义务, 不可推卸。从更深层次上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项公益事业而已, 更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一个不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 显然也就失去了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
然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相较于国际先进企业, 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社会责任总体建设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企业社会责任状态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讲, 如何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导致各种负面情况的出现, 包括安全责任事故时有发生;违反相关规定, 私自降低员工福利, 逃避社保缴费, 员工缺乏相应的职业保护;诚信与公平竞争意识缺失, 质量问题和失信行为屡见报端, 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向消费者提供不合格产品或服务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 从企业内部层面来看
首先, 从整个宏观环境来看,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社会转轨的特殊关键时期, 企业发展中往往凸显出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较淡薄, 仍没有将社会责任的履行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专门工作进行对待, 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其次, 对社会责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将社会责任与慈善两者进行相等同。更有甚者, 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发展的包袱, 将企业与社会直接放在相互对立的位置, 看不到企业与社会两者间的联系, 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有许多企业的所谓社会责任活动与行为, 实则为企业的做秀行为或表面文章, 难以真正地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次, 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缺乏战略性的思考。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泛泛而谈, 缺乏与企业战略发展的紧密结合, 更谈不上一个系统性的责任履行体系的安排, 从而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活动的实施, 既未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又对于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与核心竞争力的强化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从而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又极易造成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误区, 形成恶性循环。
2.从外部层面来看
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不到位, 甚至是缺位, 也是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欠佳的重要原因。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国家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 以规范市场和企业运作的各种行为。但一方面, 至今我国仍没有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也没有具有统一标准的社会责任标准规定,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等仍没有相应的规定, 难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 制度执行的不力使许多原本良好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 对于违法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 只监不管、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凸显了政府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上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建设的滞后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思考
新时期,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指标。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及积极的价值理念, 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切身感受, 从而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品牌形象和财务表现。作为经济的基本细胞,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一分子, 企业应勇于和积极承担起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将企业的发展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范围内, 关注社会发展, 积极树立起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从而不断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方面
首先, 企业要认识到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不具备长久发展的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既是保护与促进社会福利的行动之一, 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已实现的良好社会责任往往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以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意识, 将企业社会责任放置到关系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 提高承担与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有主动地看待与认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积极践行, 努力塑造与形成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形象, 改善企业内外部的经营环境, 同时提升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 才能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 从本质上来看, 随着经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不断丰富。现在, 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强调企业与环境、社会、合作伙伴等的和谐相处, 讲求是多个主体的共赢。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 要摒弃原有的错误观念, 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全面关注与企业有关的其他利益群体和社会群体的要求, 并采取积极措施。具体来讲, 当前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提高、承担履行好经济责任的同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 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好表率;大力发展绿色企业, 更加重视对于社会事业, 如教育、医疗等的参与度,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在企业内外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再次,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可直接体现在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于企业责任意识与理念的贯彻落实与强化, 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加大对于逃避责任的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政府层面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仅是企业一方的问题, 难以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达到良好的效果。我国政府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及要求, 积极发挥政府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应起的引导、服务与监督等作用, 加大国家和政府从外部建立健全机制的力度以实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引导、规范、监督等。
首先,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本着国际化原则, 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相接轨, 优先考虑制定与出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普适性原则, 以保证社会责任标准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相关部门应根据行业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具体化相应的社会责任体系标准, 使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开展有一个评价体系, 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在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加快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工作, 将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贯穿于涉及企业的所有法律法规中, 明确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主体、内容的规定, 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同时也应包括政府等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形成系统全面的法律体系。
其次, 无论是在法律还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都要更加注重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与企业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内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可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责任信息的企业, 给予相应的优惠与扶持力度, 通过机制的激励与约束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
再次, 积极培育相应的社会责任评价与认定中介机构, 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全面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并借助统一的平台, 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布, 形成企业的内在压力与动力, 切实保护各企业相关者的利益。
另外, 做好与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加强宣传引导与推广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对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政策及国内外典型企业优秀例子进行宣传, 使全社会更全面的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意义, 为企业的转型变革营造倡导责任意识、提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氛围。
3. 社会层面
社会责任监督体系的完善需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在约束企业行为和促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 发挥其监督与引导的积极作用, 双管齐下, 形成政府主导、民间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从而真正地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监督体系。尤其是新闻媒体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舆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正面引导, 促使企业更加自觉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侯新生.我国家族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06) .
[2].张睿海.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8) .
[3].高建勋, 王昌林.经济法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
[4].程鹏璠, 张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流通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篇8
一、流通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流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含义是指流通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担负义务;狭义的含义是流通企业在对投资负责的同时, 还必须对社会全体承担负责。具体的说, 流通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以实现流通产业对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在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下, 在第三方组织的协助推动下, 通过流通企业组织的具体执行, 流通产业自觉和不自觉履行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改革民生的一系列社会职能和任务。
二、流通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行流通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也是流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出台了众多的有关质量、安全、环境保护、雇员权益等方面的标准, 如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SA8000等。流通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遵守国际社会的竞争准则,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制度, 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出口创汇赢得优势。
2. 有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 多数流通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 唯利是图, 盲目降低成本, 从而导致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科学地处理企业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是企业充满活力、不断壮大的基石。人、企业、社会责任三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如果把它们对立起来, 甚至以牺牲社会利益、他人利益为代价, 牟取自身利益, 把应当由公司、股东承担的经济成本转嫁给社会, 最终不仅使社会整体利益和其他群体利益受损, 也会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3.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社会责任可以彰显企业的伦理道德水平, 积极的企业形象会赢得公众的高度认可, 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得到提升。因此, 国有企业及大型龙头企业应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 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战略环节, 建立符合和谐社会流通价值观的企业形象, 使企业从根本上适应市场、适应社会。
三、我国流通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问题
1. 对职工安全生产、职业健康问题忽视
联合国“全球协议”规定:“企业应该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决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行为;企业应该维护结社自由, 承认劳资集体谈判的权利;消除各种形式的强迫性劳动;消灭童工制;杜绝任何在用工与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
2010年, 我国连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却说明企业对于职工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2. 诚信危机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诚实守信、文明经营”是企业一切商务活动的行为准则, 是商家立身兴业之本。诚信兴商有利于创造让消费者放心的安全消费环境, 促进扩大销售;有利于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促进贸易投资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风气, 促进公平竞争。
近年来, 我国连续发生了三鹿奶粉、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地沟油、毒豆角等恶性事件, 从中映射出当前我国商务信用缺失的状况较为严重, 直接影响了我国流通业的整体发展。企业信用缺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恶化了市场经济环境, 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据有关部门统计, 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 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 000亿元。
3. 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 环境压力突出
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稀缺与资源过度开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企业在经营中必须杜绝浪费, 力行节约, 尽量采用节能低耗的技术设施, 注重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当前金融危机下, 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趋势, 这和物流、市场、生活消费都是密切相关的。而我国流通产业节能减排政策较工业领域很滞后, 排放矛盾越来越突出, 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四、我国流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原因
1. 政府部门监管失灵
有些地方政府为完成GDP目标, 仅仅是看到企业目前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长期发展的关系, 过度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 对员工福利、资源利用等方面监督力度不够, 对国家政策执行不积极, 对环境资源污染视而不见。
2. 管理者的素质不高
很多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养没有与时俱进, 他们以牺牲上千万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盲目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不重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 延长劳动时间, 降低劳动力成本, 把资金和利润都用来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此外, 有些企业仅仅把对公益事业的捐赠看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认为自己捐款就是在做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了对其员工自身的利益影响。这说明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认识单一, 并没有能够做到全面的了解。
3. 企业员工与消费者双方维权意识薄弱
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加强是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的内部动力与外在推力。大部分消费者以及很多企业, 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员工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 不了解法律程序, 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不清楚自己应得的利益和权利, 面对企业的无礼压迫不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建议与对策
1.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机制
政府应从公共管理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者的双重角度出发, 积极营造流通产业社会责任的氛围, 构建流通产业社会责任体系;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体系, 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提供法律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保证;联合消费者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对流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 并强化企业自律精神, 培养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
2.强化企业家“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 企业管理者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关知识的学习, 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使企业逐渐将社会责任由一种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其内在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坚持以人为本是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作为自己的目标。通过加强“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理念宣传教育, 使企业和员工真正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本质意义。提高员工工资水平, 改善员工福利待遇, 关心员工身心健康。这不仅会刺激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加快着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3.提高弱势群体素质及法律意识
加强媒体等途径宣传, 培养企业员工及消费者双方的法律意识, 使其懂法, 并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消费者和员工双方的监督机制, 形成对企业的诚信和道德的全方位社会监督机制。
总之, 流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虽然增加了成本和管理难度, 但从大局和长远发展来看, 意义十分重大。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觉建立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创造企业的无形资产, 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将社会责任列为企业经营目标, 是21世纪流通企业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晋卿, 谢志华, 张连城, 祝合良, 洪涛: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年6月
[2]祝合良:现代商业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8年6月
[3]张丽娜:流通产业节能减排政策较工业领域很滞后。中国经济网, 2009-11-29
[4]张伟广, 侯开虎:企业社会责任分析与研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9年2月:第38卷, 第3期
[5]钟声:企业的社会责任再思考。法制研究, 2009年第二期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问题研究 篇9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事故和职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这引来了社会各界舆论的强烈批评。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逐渐意识到:企业一味的追求高额利润是不合适的,企业也是一个社会人,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些意识上的变化逐渐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国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将其作为证券市场中判断公司业绩的标准之一。英国在1976年要求企业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这时主要侧重于披露就业信息;而紧随其后的法国也在1977年颁布了一项法令,要求所有职工人数达到或超过300人的企业都必须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披露内容侧重于职工的利益保护,较英国有了进步。根据Corporate Register网站的统计,在1992年全球就有26家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并在2001年突破了1000家,社会责任报告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图(1)所示。
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布局中,为了降低东道国各利益集团的抵触,也必须考虑东道国各利益集团的利益,特别是公众利益。因此,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发展将社会责任的理念传播到了全球。但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历史并不长。在1999年,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率先发布可持续报告,对环境保护、员工安全保护和教育以及社会公益事业进行了披露,从此揭开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序幕。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起步晚发展快
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出现的历史比较早,但是我国大陆的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在2006年由央企——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之后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各种形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在2006年,我国仅有23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1月至11月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121份,而在2009年仅1月至10月份已统计到的社会责任报告就达446份,比以前年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定期披露是国际趋势,我国企业受此影响并在意识上得到了提高。1999年壳牌在中国披露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后福特汽车、东芝中国等大型跨国企业纷纷披露,再到2006年国家电网披露了首份内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中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行者。至今,国家电网已经连续四年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国有大型企业一起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排头兵,带动了我国社会责任信息的发展。
其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与政府的有力引导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早在2005年,我国新公司法第五条对社会责任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在法律上规定了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项义务,但是这条规定的可操作性并不强。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我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使国有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的先遣部队。2008年4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1个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并列出了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80项参考指标,对企业编报社会责任报告具有操作上的指导意义。2008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纳入到“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做出响应,要求所有纳入“深圳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这标志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将与财务报告一样进入强制披露的阶段。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不均衡
1. 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
据《价值发现之旅2008——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我国共计发布121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发布70份,占发布总量的57.85%;民营企业发布29份,占比23.97%;外资企业(含合资)发布22份,占比18.1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我国社会责任履行及信息披露中仍占主导地位,并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这也与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经济制度相符合。
2. 地域分布以东部沿海一带为主
我国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就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说,仍以经济实力较强的东部地区为主,中西部地区占少数。据企业社会责任网2009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A股上市公司截止2009年10月31日共计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364份,占同期所有企业发布总量的81.61%。发布数量前五名的分别是:广东54份,北京47份,福建28份,浙江27份,山东24份,共计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发布总量的49.45%;而后5名的西藏、新疆、海南、青海和黑龙江共计发布7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微乎其微。总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情况随经济发展程度出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
3. 行业分布以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为主
许馨予、赵屹、许龙华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一文中对截至2008年4月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84家企业进行行业分类时发现:这些企业分布在生物化工能源、食品饮料、金融、汽车等各个行业。其中属于生物化工能源的达26家,占30.95%,其次为食品饮料行业和计算机类分别占8家和7家。
在上述行业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在生物化工能源行业中比较集中,这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社会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这个行业环境方面的严格监管有关。此外科学发展观也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各方面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可以预见,其他各个行业对社会责任的披露在今后若干年会连续增加。
(三)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在质量上存在显著问题
1. 报告内容空洞,脱离实践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立“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生态良好、资源节约、成果共享”的和谐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坚决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对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不是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华丽为标准,而应当以社会的认可作为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唯一标准,也是社会责任的灵魂所在。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王老吉具有一种救急救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民族企业形象;与此相反,民众对中国移动、万科、中国石油等企业却非常反感,虽然他们现在都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花了大部分篇幅来介绍公司概况、公司业绩、未来社会责任目标等空口号,利用图片来装点自己的报告,企图以此来掩盖自己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不足。比如《万科2008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共8页,用了三页文字来介绍汶川地震后的工作,把捐赠物资等数据深深隐藏其中,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而其余5页篇幅更像是万科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万科在编制2009年报告时似乎感觉到上一年报告篇幅与自己地产龙头的身份不相符合,《万科200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报告竟然达到48页之多。在这份报告中花了绝大部分篇幅来介绍公司部门设置、人员结构、过去荣誉、地产项目,完全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广告吹嘘,对于环保投入、公益性捐赠等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很少。
2. 报告所依据的标准不统一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有具体的会计准则可以遵循,但是在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我国企业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标准。所以编制出来的报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四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考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英文缩写GRI)、社会道德责任标准(简称SA8000)、AA1000和全球契约组织。他们对所披露的信息要求各有侧重点,也各有优劣。GRI框架包括GRI指南、行业补充指引和技术规范,要求披露企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的信息,是一套全面系统的标准,但是尚未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SA8000仅仅重点关注劳动者和人权保护方面的信息,AA1000则将关注范围扩大到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两个对社会责任的反应都是片面的但是都有认证标准。全球契约组织主要侧重于规范公司运作且在信息披露方面缺乏统一标准。2008年4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1个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以下简称《责任指南》),并列出了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28个方面共80项参考指标,涵盖了企业经济、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个方面。《责任指南》的发布对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仍然需要细化,并且《责任指南》也没有对不同行业做出细化要求。所以《责任指南》对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影响仍然很小。据《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基准报告》显示,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参考标准最多的是行业补充标准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分别占调查总体的24.1%和22.4%。详细如表1:
3. 报告的可靠性存在疑虑
如上文所诉,我国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这种情况下编制出来的报告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提高报告可靠性的一般方法是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报告进行审核,并对审核结果发表意见。但是我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有很少部分经过审计。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经过第三方认证的只占12.2%,报告内容停留在自吹自擂的层面也不难理解了。详细数据如表2: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提升之道
第一,政府应当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如前文分析,我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在近两年快速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在这方面,国有企业应该继续成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发布报告的典范,甚至可以逐步强制我国国有企业定期编制并向社会公众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同时,我们政府也应当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如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环保设备加速折旧等,以减少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付出的代价。以此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披露,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我国应该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与信息披露方面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准则。虽然我国已经发布了《责任指南》,这是一个进步,对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但是在指导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具体操作上仍有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由企业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信息,必须经历编制、审核、披露三个过程。《责任指南》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方面也仅仅是一个起步,而对于报告的审核以及披露方面的具体规定仍然为零。因此,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10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的必要性
21世纪将是绿色文明的世纪。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完善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者以及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执行者———企业, 不仅仅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 更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这是社会赋予企业神圣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自觉实施环境经营。
(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消费者消费意识“绿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 其产品诉求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 而是越来越讲求生活质量, 因而“绿色产品”得到大多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有两方面的绿色需求:一是消费过程中的绿色需求, 即在产品消费过程中不会造成身心的伤害;二是消费过程外的绿色需求, 消费者会在平时更多地关注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 注重环保。而消费者这种消费转移往往会形成那些实施环境经营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任何有远见的企业都会顺应这种消费意识的转变, 从自身的社会责任入手, 实施环境经营。
(二)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企业冲破“绿色壁垒”, 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任何想有所作为的企业都必须两条腿走路, 即要同时兼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问题就是“绿色壁垒”, 一种新形势下的贸易壁垒, 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 相继推出很多绿色条款, 限制进口。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反倾销”的影响。面对巨大的挑战, 我国的企业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取得ISO14000认证, 自觉践行环保责任, 实施环境经营。可以说, ISO14000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
(三)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 能够促进企业有效地利用原料, 节约能源, 降低污染, 实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最终节约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二, 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环境经营思想是管理思想的最前沿, 企业通过强化各层次员工的环境经营意识, 能够使员工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 与国际接轨。第三, 能够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企业通过公开自己的环境经营报告, 凸显自己的环保实力以及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能够很好地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
(四)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是靠大规模人员与资金投入、大量的资源消耗与浪费, 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粗放型发展来取得的。我们取得成就是世界瞩目的,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是破坏力极强的, 是不可取的。进入新世纪, 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思想, 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 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逐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原来的依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消耗资源和能源, 单纯追求GNP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依靠科技进步以及技术创新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而这种转变必须实施环境经营, 走技术进步之路。企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单元, 这种质的转变就要求企业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社会责任, 实施环境经营。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的基本措施
(一) 转变企业家的经营意识
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在企业家, 因为企业家代表着整个企业, 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浅薄直接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只有企业家率先树立起环境经营的经营意识, 才会向全体员工灌输这一意识, 注重环保的企业文化才会形成。企业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环境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把握住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轨迹, 通过对现在和未来的衡量, 及时发现企业未来的机会和威胁, 善于把握机会, 建立起新的企业经营战略。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必将使自己置于和环境对立的境地, 则企业将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站住脚, 必将遭到社会的唾弃和惩罚。
(二) 树立绿色形象, 营造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靠文化来管理。而绿色教育是形成绿色文化的基础,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基础做起, 从思想抓起, 对员工进行“洗脑”, 使之真正的理解和领悟环境经营的内涵, 真正树立起绿色企业文化, 这样企业全面的环境经营就会顺利的运转。企业可以通过请专业的绿色环保专家到企业为员工作报告以及报纸、宣传栏、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绿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弘扬绿色企业文化, 在全企业进行一场绿色革命。绿色企业文化形成后, 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自觉的履行社会责任, 真正做到主动的去实施环境经营, 而不是过去的那种为了应对社会和法律的要求而被动的做出反应, 有时候更是“被”而不“动”。
(三) 建立起绿色组织结构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结构来作为保障, 企业要从董事长、总经理、主管环境的副总经理到下面的环保部门层层分级管理, 利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 层层抓好企业的生态环保建设, 共同做好企业的环境经营工作。建立企业的绿色组织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做到责任具体到部门, 到人, 实施以环境经营为目标责任制的绿色管理制度, 并把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的经济利益与环境经营目标的执行情况直接挂钩, 以此来作为他们任期考核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目的就是让负责人真正的负起责任, 保证企业环境经营的层层开展, 将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与生产经营责任有机结合起来, 将企业环境经营指标和生产经营指标统一纳入目标责任制之中。
(四)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LCA) 的绿化
任何实施环境经营的企业, 都会对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认真负责, 从而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整个过程的绿色管理。这包括:
1. 绿色采购。
采购可以说是一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端, 一个好的开端是企业成功的一半。企业应该优先选择那些环境经营做的好的上游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供货合作伙伴。注重环境的企业都具有社会责任感, 一个企业若对社会都很负责, 其供货质量也不会差。
2.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就是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之中, 即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关于有害生态方面的改良, 体现在:面向可回收的设计、面向减少包装的设计、面向可拆卸的设计、面向节能的设计。绿色设计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 与后面的诸多环节都有直接的关系, 企业必须做好绿色设计环节。
3. 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也就是清洁生产, 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其中指出:“清洁生产是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取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 从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减少或清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不仅对环境友好, 而且会节约企业成本, 因为通过清洁生产, 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 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4.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以传统营销为基础, 将消费需求同企业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是一种高级的社会营销。企业的绿色营销包括:树立消费者绿色营销观念, 生产绿色产品, 制定绿色价格, 创绿色品牌, 选择绿色消费渠道, 开展绿色促销, 引导绿色消费等内容。
5. 绿色循环。
绿色循环遵循“原料—产品—废物—原料”的闭环循环。它在企业中会形成一道网, 将不同部门产生的废物利用起来。绿色循环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更要在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互惠互利, 互相利用对方的废物来作为自己生产的原料。
结语
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经营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的制定各种政策, 谋求改变原有的“自杀式”的经营模式, 拒绝做环境破坏者。21世纪是“绿色世纪”, 每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开展适合本企业状况的环境经营措施。
摘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推动下, 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 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识下, 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都会顺应这个绿色浪潮, 认真落实环境经营, 树立绿色价值观, 进行绿色研发, 实施清洁生产, 开展绿色营销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等等。
关键词:社会责任,环境经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翔.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7.
[2]郑春.企业环境经营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 2007.
[3]连桂玉, 陈玉文, 黄哲, 孟令全, 杨莉.环境经营:对我国企业实行环境经营策略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1) .
[4]常杪, 杨亮, 周艺莹, 王世汶.环境经营企业环境经营概念与框架体系[D].北京: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 2010.
[5]孙明华.略论环境经营[J].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 2004, (10) :28-30.
[6]程永明.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理念及其实践[D].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2010.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篇11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信息披露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尚无统一标准,“全球契约”提出了包括人权、劳工、环境等十项基本原则,不同国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规定也各具特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收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目标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这项内容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是环境与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社会资源是企业应该重点履行的社会责任。三是社会公益。社会公益不仅包括企业对社会和所在地区的福利,而且包括对国家的贡献。如对希望工程捐款;对公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对所在地区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事业给予的支持力度;为社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主动纳税情况等。四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披露员工培训支出信息;人力资源利用应披露为改善员工工作环境、薪酬待遇所做的努力,员工生产安全问题的投入,员工失业安置等方面。五是产品安全。产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认知度。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2.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①披露形式单一缺少独立会计科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包括采用财务报告形式披露和运用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财务报告披露是运用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但没有设立专项社会责任相关会计科目。采用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大多为采用附注的形式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告知和评价。这两种披露形式均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有效信息。②披露的内容不够规范。由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大多数公司仅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披露,披露内容各不相同,企业之间不具有可比性。而且大部分披露也仅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做出的努力,并未披露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③缺少独立第三方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我国目前社会责任报告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社会责任报告规范,大部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以自愿为主,没有形成独立第三方进行审计的制度。也因如此,企业自主公布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尚有待考察。
2.2 案例分析——中国平安201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2.1 案例介绍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自2004年开始以企业公民报告的形式披露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我国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较早的企业。中国平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较为全面,而且从2009年开始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供了第三方的审验声明,在我国企业当中处于先进水平,其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极具代表性。为确保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中国平安于2011年成立了CSR绩效非正式工作小组,通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报告制度》明确工作小组各层级职责,规范CSR信息报告流程,有效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国平安2012社会责任报告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股东、客户、员工、环境和社会以及合作伙伴五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2012年中国平安由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企业社会责任独立鉴证报告》,对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质性和回应性做出了鉴定。
2.2.2 案例分析结论
中国平安属于行业中发展较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较全面的企业,但通过对中国平安社会责任报告的详细分析,仍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虽然社会责任报告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充分,但是披露内容缺少统一的会计科目,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二是只在公司网站上进行了披露,披露渠道较为单一,对于不常使用网络的信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难。三是披露的内容不够规范,仅用个别指标来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指标不够全面,并且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很难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3 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3.1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负责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处理社会责任事故,管理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事宜等。其次,建立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奖惩机制,根据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企业进行奖罚。最后,加强对企业的鼓励和引导,促使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主动纳入企业文化体系,增强全员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自愿、积极地披露真实可靠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3.2 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实务操作水平。国家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促进领军人物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解决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3.3 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相应的指南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社会责任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明确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和披露方式,逐步实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化、规范化。一是对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调研,结合不同的行业特色,制定各行业社会责任披露指南。二是在指南中明确社会责任强制性披露信息和自愿性披露信息。自愿性披露中,可提出一些参照性意见。
3.4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应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五大内容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
3.5 加强独立第三方对社会责任的审计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合国情的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并严格按照标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加以验证。标准中应明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设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出具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为确保有关人员对社会责任报告正确评价,要求社会责任鉴证人员同时具备审计和社会责任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高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3,07:146-147.
[2]万寿义,刘威,李笑雪.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沪市A股的实证检验[J].会计之友,2013,21:23-31.
[3]乔森,贾金荣.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研究[J]. 财会通讯,2013,24:18-20.
[4]万寿义,张佳伟.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06:20-22.
基金项目:
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篇12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做为一个经济主体, 其主要任务是创造利润。但是企业在维持生存、追求发展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利益主体发生关系, 为了企业与社会利益协调、均衡发展, 企业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社会责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投资者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内在要求, 承担对员工、对顾客、对社区、对环境、对公益事业等的责任。
由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可以总结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 还要关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固然重要, 它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但若仅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不考虑企业的活动对社区、对环境等的影响, 企业最终不会走得很远。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在平衡其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中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投资者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内在要求。”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 必须对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保障权衡他们的利益。
3.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维性。企业具有诸多利益相关者, 如投资者、员工、顾客、媒体、政府、供应商、社区、公益事业等, 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他们各自权益诉求, 因此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是多维度的。
二、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 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可以分为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和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一) 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物流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员工等
1. 物流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
物流企业对其投资者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就是对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责, 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 规范资本市场运作, 实现投资者价值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2. 物流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 物流从业人员多, 多数员工学历不高, 素质偏低。另外一些物流企业的具有作业不间断的特点, 因此需要一些员工倒班、加班、串休等, 因此物流企业对员工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不但应包括遵守国家适用法律及行业标准中有关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的规定外, 还要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关注员工家庭, 为员工提供安心舒适的工作环境, 不使用童工、不对员工进行强迫性劳动, 杜绝各种用工歧视, 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员工的工作动力, 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 提高员工的素质, 使其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
(二) 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物流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客户、环境、社区、公益和慈善事业等
1. 物流企业对客户的社会责任。
物流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 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车辆超限超载运行, 物流企业对客户需履行的责任主要包括了解客户需求, 将所运货物及时安全送达、储存保管好客户的货物、提供优质的服务、尊重和维护客户的权益、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等责任。
2. 物流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
物流活动能够创造物资的时间价值、场所价值以及加工价值使物资获得增值, 但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物流过程中消耗资源增加成本、产生废弃物污染环境的一面。物流活动的激增尤其是不当的物流方式, 已经造成了有限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以及环境的极大污染。比如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和设备消耗汽油、柴油、电力等能源资源;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和产生的噪声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企业运输活动的频繁, 加重了城市的交通拥挤;再如仓储活动中有些仓储物资的保管保养中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 如喷洒化学药剂, 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由于保管不当引起危险储存物泄漏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 物流企业应当承担的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在物流活动中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以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建立有效的废弃物处理设施, 使污染物质的排放达标等。
3. 物流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
在物流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中, 社区也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物流企业的运营依赖于社区的各种社会服务, 如水电供应、治安、消防、卫生等。企业作为社区的公民, 要对社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物流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保持和美化社区环境, 维护社区安全, 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机会等。企业积极承担对社区的责任, 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物流企业对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 是企业公民, 企业要想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还应尽自己的能力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 承担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责任。迈克尔!波特在其《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的目标,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 而实质上, 则应该专注于公司竞争力的增强。”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既是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 也是赢得政府认同、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物流企业对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安排运输车辆, 为灾区运送物资;鼓励员工参加志愿者和社会公益活动;向医院、养老院、患病者、贫困者等进行慈善性捐赠救济;招聘残疾人、缺乏劳动技能者或其他就业困难者;向教育机构提供奖学金和其他款项, 参与预防犯罪或为预防犯罪提供资金等。
三、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策略建议
物流企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发展, 物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兴旺的保障。因略:
(一) 结合实际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内容
物流企业的规模、地域、业务范围、发展阶段不同, 其具体所履行的责任也有所差异。因此, 物流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之前, 首先明确自身的具体社会责任是什么, 然后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 将企业所应承担的对投资者、员工以及对客户、环境、社区、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进一步细化, 并分清轻重缓急, 排好先后顺序。比如,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需求也不同。很多学者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需求, 其成果可以概括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具有四个需求层次: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变化需要, 这些需求的层次像阶梯一样逐级递升。这些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 也有种种例外的情况。但一般来说, 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 才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 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因此, 物流企业就要结合自身所处的阶段和战略需求, 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 在物流的各个活动环节中主动实施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物流企业在各个活动环节中主动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开展绿色运输:
可以采取多式联运方式, 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 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 还可以采取共同配送, 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又能缓解交通, 保护环境。
2. 实施绿色仓储:
一方面, 仓储设施设备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建造;另一方面, 仓储作业中加强保管保养手段和措施的绿色化, 减少能源的投入量,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采用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包装节省资源, 用后可回收利用, 焚烧时无毒害气体, 填埋时少占耕地并能生物降解和分解的包装。因此企业在进行物资包装时, 在保证包装的防护性要求的前提下, 要注意包装材料的节约、可回收、可循环使用、可降解。
4. 绿色装卸搬运:
企业在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时, 应注意防止无效装卸, 减少无用功的消耗;充分利用装卸搬运机械, 实现规模装卸;装卸搬运中注意利用重力, 减少能源消耗。
5. 绿色流通加工:
一是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 形成规模效应, 降低社会总流通加工成本;二是注意对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余料合理处理, 做好回收再利用及无用废弃物的掩埋。
(三) 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物流企业作为服务的提供者, 其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的水平, 进而影响到客户的满意水平。因此, 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加强营运设施建设, 提高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物流信息流动的效率, 从而提高竞争力来赢取更多机遇, 创造更多的价值, 来回报社会。此外, 物流企业在自身管理中还要加强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比如对员工物流企业要加强人本管理, 对社区要做好社区关系管理, 对公益和慈善事业要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构建了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系, 并对物流企业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绿色物流
参考文献
[1]王立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J], 生产力研究, 2009. (4) [1]王立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J], 生产力研究, 2009. (4)
[2]汪建新, 徐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物流企业社会责任探讨[J], 物流技术, 2008. (12) [2]汪建新, 徐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物流企业社会责任探讨[J], 物流技术, 2008. (12)
[3]李颖, 薛俊妮.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与其社会责任战略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 (1) [3]李颖, 薛俊妮.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与其社会责任战略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 (1)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推荐阅读:
商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06-28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剖析09-22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11-09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如何博弈?08-12
品牌企业社会责任07-17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10-21
企业社会责任观06-13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07-04
区域企业社会责任07-07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