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2024-10-01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精选12篇)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篇1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无论是学术还是商业研究中, 过多的关注重点放在了投资者、商业伙伴或者政府, 而忽略了当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消费者。而在过去的二十年, 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 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在的消费者, 不仅仅希望企业在商业方面能有出色的表现, 更要求企业能做“善事”, 在其社会角色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1 青年消费者及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从中国的消费群体来看, 80后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而90后大军也已经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18~30岁的群体被称为i世代或者“我”世代, 对比于他们上一辈而言, 这部分消费群体被认为是更关注自我需求, 并且他们所成长的环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或是机会。而对于他们而言, 个人需求和他们所在群体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 在这样的冲突中, 青年群体对自我利益的关注程度也是众多消费者行为研究专家所关注的议题。因此, 对目前的青年群体而言, 在出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所涉及领域的问题上的时候, 认为其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的假设是合理的, 但是, 是否这些青年群体也同样关注在他们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层面的需求呢?

除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青年群体在媒体的使用习惯上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互联网高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对新媒体具备了天生的适应性。对于他们而言, 社会的信息透明度有了本质的提升, 因此对于公司而言, 信息的传递会有大众舆论最迅速和真实的反馈。除此之外, i世代在媒体平台的使用上分散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并且, 向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展示他们的私人生活似乎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例如, 各种不同类型社交媒体的出现, 例如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伴随着智能收集在该群体的普及, i世代对网络媒体的依赖程度更加深入, 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众多专家学者关注于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的确可以带来消费者更高的购买意向, 同时, 品牌意识也被认为是对于消费者购买意向有促进作用。而现在, 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究竟应该如何传播给消费者。

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收集通过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 网上收集问卷的形式, 研究了一系列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相关的问题。该次问卷调查样本都具备特征包括年龄介乎于18至30岁, 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中国消费者。希望能为研究青年消费者群体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和受众的观点支持。

问卷主要希望了解青年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态度和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的评价, 对于青年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和评价, 是否有一些关键的价值观或者因素, 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又如何?本次问卷调研的研究框架内容如下所示。

3 研究发现及讨论

3.1 青年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认知

青年群体对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重要性有非常正面的评价, 但是, 研究数据却表明受访者对企业参与企业社会活动的真诚度的评价并不理想, 近半数的受访者对企业会真心实意地参与企业社会责任都表示不认同。此外, 目前青年群体对社会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关注还是较为普遍存在的, 超过80%的被访者都能够想起来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例子, 而近50%的受访者认为过半数的大中型企业都有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

3.2 青年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相关性感知

目前企业从事社会责任的领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环境保护、员工、社区建设、自然灾害、世界其他地区人口的福祉及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而本次对受访者的研究就从这六个方面进行。受访者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活动赋予了很高的重视, 而对于自然灾害和世界其他地区人口的福祉问题却显得重要程度较弱。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中国的消费群体并没有对国际其他地区人民表现出过多的兴趣。而该数据也为我们带来了有趣的发现, 在先前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提及, 对于现在的80后及90后的群体, 被称为i世代或者“我”世代, 他们相对于前辈而言, 应当更为以自我为中心, 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关注度更高, 而该次的研究结果却表明, 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领域而言, 消费者对与自身利益相关性较高的领域却并没有赋予较高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研究结果, 本文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访者行为受社会压力的影响, 由于先前问题的提示, 当直接问到受访者哪些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更为重要时, 收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他们会倾向于隐藏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表现得更为关注社会利益。而这一问题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此外, 本研究尝试去清楚了解消费者在判断一家公司是“好”或“坏”的标准, 数据显示, 消费者的判断最重要的依据依次是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公司的客户服务水平及公司是否善待员工。而在这个问题中, 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并没有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这很好揭示了青年消费者群体在评价企业时, 仍倾向于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方面, 这个研究发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有较好的启示, 企业在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时, 务必与青年消费者建立起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联系。

3.3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风格

在传播风格上, 受访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内容构建方式应该是以事实为基础而非抽象的表述。研究中54%的受访者偏向于“我们已经减少了15%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接下来的10年我们将会继续减少50%的排放量”的表达方式, 而不是“我们一直以来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模糊的说法。这样验证了先前学者研究的,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过程中, 应当传播直观的、精确的及以事实为基础的信息。

3.4 青年群体对企业从事社会责任的原因感知

消费者对公司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原因的感知同样会影响到他们对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积极性。而我们倾向于假设对于消费者而言, 他们更愿意参与到企业以道德为目的而开展的社会责任活动, 而非以盈利为目的。如果被受众认为公司主要的目的仅仅是获得财务上的收益, 消费者会认为企业仅仅把社会责任作为“吸金”的另外一种手段。

数据表明, 对于受访者而言,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用于帮助公司提升形象, 同时, 受访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从道德上是企业正确的选择”, 并且“能为员工提供很好的价值观从而建立好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在危机中扮演很好的保护伞角色, 但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 对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避免危机的手段”持有不认同或中立的态度, 在企业未来的危机处理中, 如何合理地利用企业社会责任帮助企业走出危机是值得进一步探讨。

3.5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可信度感知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可信度或真诚度感知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其传播效果。Forehan和Grier’s (2003) 在研究中发现, 利益的显著度高的情况对企业形象损害较大, 尤其是顾客获得信息的来源是公司本身。此外, 也有学者的研究发现, 公司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时间越长, 消费者认为企业的真诚度越高。研究发现, 在青年消费者的群体中, 他们并没有过多地将企业从事社会责任的可信度与企业利润挂钩, 因此数据反映“我认为当从事的企业社会责任并不能为公司带来直接利益的情况是最可信的”及“当公司宣传其企业社会责任时我觉得很合理, 我认为公司这么做只是为了增加利润”的问题中, 大多数被访者表达了中立的态度。同时,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 无论是否与利润挂钩, 从事企业社会责任都能为企业的可信度和企业形象带来正面的提升。

4 结语

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 面对青年消费者的群体, 首先,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传播能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形象, 并且, 该群体都对企业社会责任有较多的关注。其次, 在传播的过程中, 应通过传播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与消费者的紧密联系, 能增加受众的参与度, 从而有效提升传播的效果。最后, 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领域与利润的相关程度不直接影响到企业可信度的感知, 但受访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内容构建方式上偏向于以事实为基础而非抽象的表述。由于青年群体在信息的接收上受到多渠道的影响, 在未来研究中, 可以关注受访者接触企业社会责任的媒体渠道, 并且对受访者是否会与家人朋友讨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议题进行研究。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已有一定的历史, 研究的中心从投资者、商业伙伴等的利益相关者开始更多关注于消费者, 而作为中国社会日益成长的社会中坚力量, 80后及90后的中坚群体在当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旨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在青年群体当中的传播, 关注企业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传播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 是应以强调企业的道德观念或者企业再经营管理水平上的能力为重点。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道德,企业能力,青年消费者,传播

参考文献

[1]周延风.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 2007 (4) .

[2]Becker-Olsen K L, Cudmore B A and Hill R P.Theimpact of perceiv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 (1) .

[3]Forehand M R&Grier S.When is honesty thebest policy?The effect of stated company intent onconsumer skepticism[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3, 13 (3) .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篇2

根据虚假信息的内容性质,刑法分则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侵犯特定个人利益类犯罪

例如,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2、侵犯特定公司、企业、单位利益类犯罪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3、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

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5、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

(1)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构成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2)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案例:陈某某拨打110电话报警,编造在铁路上海站及候车室内放有炸弹的虚假信息。公安机关接报后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动刑侦、反恐等警力赶赴现场进行布控、人员疏散、搜爆排爆等工作。

(3)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4)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

案例:房产中介人员沈某某编造虚假的收紧信贷政策信息在微信工作群中散布,要求下属业务员告知客户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等予以散布,该信息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评论及数十家媒体报道,致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购房情绪,成交量剧增,政府部门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启动重大舆情处置预案,加强交易中心现场应对,提前开门受理,延迟下班等,且经3次发布辟谣贴仍余害难消。

6、扰乱作战秩序类犯罪

不具有军人身份的自然人战时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构成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军人在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构成战时造谣惑众罪。

此外,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还可能作为诈骗等犯罪的手段行为。例如蒋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超低价赴国外旅游的虚假信息,后骗取多名被害人钱款,构成诈骗罪。

二、信息网络谣言类犯罪的审理裁判思路

1、信息网络谣言实施主体的审查

信息网络,一般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利用信息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人只需要有电脑、网络或者电话机等即可,无需暴露在公共物理空间,多具有隐匿性。在确定行为人具体身份时,除了审查被告人的供述外,还应综合审查如下要素:

A、接警单记录在散布网络恐怖谣言等犯罪中,行为人多以拨打110报警电话的形式进行。对于接警单记录详情中的报警电话号码与报警内容等应与被告人供述进行仔细比对。

B、通话录音接警的工作人员一般会对来电人的报警内容进行概括后反映在接警单中,由于行为人表达能力及口音等条件限制,接警记录未必能够如实全面反映行为人的真实报警内容。110报警平台对于报警来电会形成电话录音,而此类案件案发及时,具备调取报警录音的条件,故应仔细审查当时的报警录音以真实反映报警内容及性质。

C、信息截屏对于利用移动电话机发布虚假信息类犯罪,有条件的应审查原始设备中的信息内容材料。

D、证据保全、扣押材料着重审查公安机关对电话机、电脑等关键证据的保全、扣押程序是否符合规范。

E、司法鉴定意见对于通过电脑等终端设备利用互联网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无法从外观进行对应性判断,应由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对于电子证据的导出、电子证据的内容、IP地址等要件进行鉴定。

F、言辞证据对于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结合同案人员、行为人的家人、亲友或者网吧等工作人员的证人证言进行判断。

2、虚假信息的审查要点

一般而言,虚假信息是指没有客观依据,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刑法具有谦抑性,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信息网络谣言类犯罪中的“虚假信息”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

A、内容性质虚假信息在内容方面应当是关于事实或者事件的描述。公民发表一般评价性或者对金融、经济、市场走势等预测性的言论不宜适用刑法评价。

B、明确性虚假信息在时间节点、地点、事件等核心内容等具有明确性。仅模糊表述诸如“要出大事了”等要件不明确的信息,不宜适用刑法评价。

C、主观恶意即行为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没有客观依据。对于无客观依据,有证据证实系行为人编造的信息,可以认定其具有主观恶意。对于非行为人编造的信息,而是传播他人发布的信息,对于主观明知的判断应结合行为人的身份、职业、普通人的认知条件、传播场景等严格把握。对于特定行业的人员,还应该苛以较高的注意义务或信息审核义务。

D、误导性虚假信息应具有较大程度的误导性,可引发公众产生错误认识并继而产生恐慌等情绪,影响部分公众的言论或行为选择。

E、社会危害性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方可纳入刑法评价,具体而言,可审查有无造成物理公共场所秩序、生活秩序、信息网络秩序等混乱;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无中断;有关职能部门有无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数额;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的次数等。

3、公共场所的审查判断

对于寻衅滋事罪等侵犯公共秩序类犯罪而言,一般要求行为实施于公共场所。就信息网络而言,一般的论坛、贴吧、网页等,受众多,且人员进出具有任意性、开放性,属于公共场所,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不存在争议。

微信朋友圈是否属于公共场所?

有观点认为,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不能认定为公共空间,行为人利用微信朋友圈散布虚假信息的不能认定为犯罪。

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虽然一般限于好友之间阅看,但是在未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即便非微信好友仍可阅看一定数量的信息,且因交互性等特征,通过微信朋友圈亦可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尤其在公众每日面对海量信息的情形下,微信朋友圈的信息相对经过筛选,较为突出醒目,也易于扩散传播。因此,在一定的场景之下,微信朋友圈也可认定为公共场所。

4、竞合的审查处理

第一,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中的信息限于险情、疫情、灾情、警情4种,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中的信息限于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为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的不真实的恐怖信息。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中的4类信息不包括恐怖信息。此外,寻衅滋事罪属于一般性规定,寻衅滋事罪中的虚假信息不包含刑法分则特别规定中的各类虚假信息。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篇3

一、重点新闻网站在多媒体时代肩负的职责

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有些媒体和网站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吸引眼球,不惜转载发布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甚至制造假新闻、娱乐炒作、滥用新闻自由、侵犯隐私权、片面解读和误传等,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危害社会,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严重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

1999年中央下发《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加强国际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央33号文件),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下,2001年我国中央、省(自治区)级、市级的三级重点新闻网站布局基本形成,2004年重点新闻网站已经成长为主导网上新闻舆论的网络“主流媒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种信息爆炸时代,重点新闻网站必须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为国家、为人民和社会守住网络舆论阵地,为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二、堅持舆论导向,占领宣传阵地是掌控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这要求重点新闻网站要主动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出党的声音,积极引导网上热点,帮助网民选择、分析和解读信息,以主流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

内蒙古新闻网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重点新闻网站,自2000年底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担负着重点新闻网站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确保了新闻信息安全。同时,坚持“三贴近”原则,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等领域进行宣传报道,深化“走、转、改”活动,以百姓视角和民生情怀,捕捉真实可感可读可品的鲜活的好新闻。除此之外,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梦•尽责圆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宣传报道工作方面下功夫,从而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以主流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话语权。

三、高素质队伍是掌控话语权的保障

应对新变化,扎实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是掌控话语权的有力保障。各重点新闻网站都努力培养自己的网络编辑、网评员、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管理方面严要求,重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内蒙古新闻网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自律机制,严把采、编、发流程,执行三审制度,定期进行新闻编辑业务培训和理论教育,对记者和编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不到现场不发稿”,不偏听偏信、断章取义,不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保证自采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对涉及党和国家、自治区的重大方针政策、突发事件、敏感问题等,以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为准,不为追求时效性抢发新闻而造成报道失实;杜绝为追求轰动效应、点击率,转载和发布低俗、色情、负面等信息,严格按照新闻源网站进行转载报道。

内蒙古新闻网自觉遵守新闻网站的自律公约: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共建主流权威网络;遵守法律法规,抵制有害信息,共建合法守法网络;遵守道德规范,抵制低俗庸俗,共建健康文明网络;遵守职业道德,抵制造谣炒作,共建真实规范网络;尊重公民权益,抵制泄密侵权,共建诚信安全网络;坚持自我约束,自觉接受监管,共建和谐责任网络。承担社会责任,坚守“七条底线”: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媒体社会责任一旦缺失,直接伤害的是公众的利益,同时也伤害了媒体的品牌公信力。内蒙古新闻网是内蒙古发展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要从为党的新闻事业负责的高度,扎实做好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邰山虎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篇4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关宣传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事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主要依靠网络,以包含声音、语言、动画的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多种社会化媒体为平台,向广大网民宣传包含有公益成分,推动公益行动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网民可在网络上讨论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在网络上或从网络走到现实开展公益活动。活动本质是对社会的自觉奉献和无偿馈赠,所宣传的通常是能够代表多数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行为或观念,是以公众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的。

企业社会责、任(CSR)已成为企业组织构建企业品牌,建立企业形象,履行企业公关活动,获取品牌价值最有效的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公关宣传战略,各种会议中都出台了相关的规范与倡议活动,希望可以通过制度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正确客观的评定,也希望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果,进而让它们拥有更佳企业形象与品牌价值。

近几年来,全球知名企业都陆续走上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道路,为了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目标,提高竞争实力,企业都会严格要求公关部门落实公益项目,不论是在媒体上对企业进行公益项目的宣传,还是参加各项企业社会责任评选奖项活动,都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看得比之前更重要。将公众与企业一同进行价值分享,让公众参与到前期公益策划或公益战略中来,势必需要公众对企业公关传播战略有更多的了解。正因为如此,新媒体传播中所能引导公众通过交互式媒介对企业进行深度了解,同时公众作为新媒体传播中自媒体的重要部分,也会积极参与到公益项目当中来。新媒体传播对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执行公益项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企业公益传播战略的改变及企业公益微传播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 企业公益传播战略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着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益传播的形态还是与企业公益活动的执行有关。概括来看,企业公益活动是为了谋求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的关注、理解与支持,进而带动公众参与,推动企业公益活动与事业的发展。企业公益宣传包括公益新闻报道、公益多媒体广告、公益网站、公益线上线下活动、公益基金与捐赠等多个环节。较传统媒体传播而言,企业在公益项目的传播也会从以下三点发生着变化。

2.1.1 企业公益传播向互动式传播发展

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中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企业进行公益传播的最大价值优势。传统的企业公益传播战略通过传统媒体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传播,媒体受众和公益受众都是被动接受信息。而现如今,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能够拉近企业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深层次地了解企业,让企业的社会形象更亲民,进而有利于企业在公益项目执行中提升受众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与好感度,品牌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升加强。与此同时,新媒体通过有效的互动性传播,能够更准确地锁定目标群体,实现精准传播,对于后期公益项目的数据分析,改善公益战略方向都有帮助。

2.1.2 企业公益传播向人际网络的口碑式传播发展

口口相传的口碑式传播在传统媒体上,对于企业公益项目的传播也可以起到有效的推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媒体传播范围的限制,口碑式传播在过去不能算作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特性。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口碑传播发展成为主流。通过良好的互动交流,受众群体可以成为企业最有力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并且新媒体传播也会以裂变式的速度蔓延到整个网络空间。而受众作为自媒体传播者,在网络人际关系中有着较强的公信力,使得口碑式传播在新媒体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3 企业公益传播从大公益向微公益的传播发展

微公益的概念在如今已经不是新鲜词语。企业在策划与执行公益项目的时候,也把新媒体传播作为重点媒体传播渠道来进行考量和评估。在企业策划公益项目之初,传播模式已经从传统向“微”传播转变。公益项目传递给受众后,可以通过庞大的草根力量,将新闻事件进行无限大的传播。即时传播是“大公益”到“微公益”转变过程中出现到新特性,能够使企业公益信息迅速扩散也增强了其可信度。企业也需要适应新媒体传播所要求的透明性与公平性。一切公益源于信任。

2.2 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2.2.1 新媒体时代企业公益传播遇到的问题

(1)公益项目过于煽情与娱乐。

企业在选择通过新媒体来传播公益项目时,会利用其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介质,把公益项目策划成一档公益节目。在目前的公益节目中,娱乐、煽情、真人秀等关键词充斥在整个项目宣传当中。一部分节目利用公众窥视欲,把弱势群体的私人生活暴露到公开的网络空间当中,以博取公众的关注度;同时为了达到更好传播效果,还会制造煽情环节,公众的同情心。另一些则把公益项目包装成一场综艺节目,把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变成一场真人秀,通过竞技表演,获得各界媒体的关注与参与。这导致娱乐性成了首要评定标准。

(2)商业化还是公益化。

在新媒体时代,企业的公益传播无不打上了浓厚的商业标签,包括公益微博、线上公益活动、公益广告等。在企业通过公益项目来大幅度提升企业形象的同时,社交媒体应用上泛滥的公益活动与广告污染着整个互联网环境。企业还将公益节目、活动、栏目等进行商业化动作,通过冠名、赞助和软性植入来塑造品牌形象。企业把利益和利润作为首要目标,这就从根本上给公益项目打上了商业的标签,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传播信息的发声也会将企业商业化运作的公益项目淹没。

(3)可持续的品牌性公益项目缺失。

企业在定位公益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到公益项目在传播层面上可以被公众广泛传播,进而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而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公益项目的实质是对受助群体提供帮扶,需要长期进行开展、提升、修订、改善、再开展。企业需要将公益项目当作是可持续的、长期的社会责任来履行,如果只是为了在某个时间段内取得较多人的关注以及企业口碑,赚足了人气后就偃旗息鼓,则会导致项目的停滞,最终所带来的将是传播资源的浪费,传播环境的恶化。

2.2.2 互联网时代企业公益传播战略对策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的公益项目在传播方面要获得成功,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四个支柱。

作为公益传播系统的主体,企业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发挥自己的巨大作用:

(1)强化公益项目的策划意识。

无论是在公益广告、新闻还是活动中,企业都需要原创策划公益项目,并严格执行。企业在策划公益项目时需要考虑媒体与受众的注意点,进而高效地进行传播,提升自身被关注度。

(2)

公益传播要与时政结合,巧妙借用政府时政要点,结合当前社会公益热门话题,通过主旋律来促进企业公益项目的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企业内部自律。

企业策划公益项目极易出现“泛娱乐化”、“商业化”等现象,要努力减少乃至杜绝这种现象,加强自身的纪律建设。

3 企业应用新媒体对公益项目进行传播的要点与特质

近年来,技术进步带动了新媒体的指数化成长,新媒体的各种媒介成了应用更为广泛的传播手段,形成了目前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世界,企业用于传播公益理念的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活动等,所涉及的发起者和受众都极其广泛。可以说在公益项目的传播中,新媒体独具优势。

新媒体作为新型媒介,较传统媒体,体现了互动效果、参与广泛与回应及时等特征。每个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与监督者,在新媒体传播中媒体的知情权与传播权被相继弱化,信息内容监察权也落于受众之手,且传播者、接收者、监督者的身份在整体的传播过程中变换频繁。信息制造与传播在广泛的受众群体中随时随地在发生,传播过程中充满了极强的互动效果与及时特性。

3.1

基于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其在传统媒体上所遇到的问题,企业的公益项目宣传在新媒体中体现出以下特质:

3.1.1 交互性。

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是有往来的,尤其是通过网络,在公益项目从启动到收官都可以即时与受众进行互动,且受众可以将自己的特色与主观情绪注入到公益项目,主动对项目进行二次传播或者多次传播。

3.1.2 非强迫性。

基于新媒体的强大的互动效果。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倾向的公益项目进行信息的采集,同时,公众对项目的参与项目又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使传播的主动性更强。

3.1.3 时空开放性。

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把新媒体的范围开拓得更广。公益项目的传播已经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大大降低了公益传播的成本。

3.1.4 资源多元化。

公益项目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章等多种形式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社交媒体app的多样化,也丰富了公益项目的传播效果。

3.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益传播的要点

3.2.1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企业的公益项目需要强势的社会化效应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企业也需要在官方平台或者KOL平台上进行公益信息传播。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受众群体的大小是可以关系到新媒体传播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在新媒体传播中,企业公益项目在传播内容上一定要足够吸引人,结合社会热点或者成为社会热点,才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广泛传播开来。所以,企业公益项目的主题与传播内容与大众利益相关,或者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话题,才能在新媒体传播中具有生命力。

3.2.2 企业公益项目需要有快速的传播能力

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是众所周知的,也正因此而使新媒体传播日益变成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企业公益项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项目的透明性会变成公众想去了解的内容之一,同时也可能成为危机事件的出发点,如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所以快速传播性,既可以提升企业品牌,也可以快速瓦解企业信誉度。

3.2.3 企业公益项目需要在新媒体传播中调整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尽管新媒体传播具有及时、灵活、随意等性质,但是需要一定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同样需要适当的议程设置。首先,企业公益项目传播在议程设置中需要选择适当的KOL和公益项目话题,以吸引网络公众。其次,注意新媒体的二次传播,即当KOL发布信息,或者企业顺应社会热点话题发布内容,其网络受众也会对此话题进行二次传播,企业所需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与有效的控制。

显然,对企业而言,CSR在企业内部不管是叫企业社会责任,还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都已从被动性的公益响应,转为主动性的企业策略。企业自身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到企业本身品牌的基调,也需要结合创新方法来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新媒体的出现,恰恰给予企业一种更亲民、更大众化、更社会化的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公益项目,更能够将人脉网络紧密链接,更能够利用并带动社会各界的资源与力量,既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又创造社会的和谐,来改善环境的现状。尽管在目前看来,公众在公益项目传播的过程中仍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推进,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国家政策与机制的完善,公众会很快成为传播的主角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与资源,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环境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郭枫,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29-30.

[2]宋晨宇.微博的传播特征与舆论引导策略[J].今媒体,2011(12)

[3]郑伶俐.微博时代微公关传播思考[J].新闻前哨,2013(4).

[4]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3).

[5]荔刘.公共新闻理念下媒体公益的身份探索[J].新闻爱好者,2012(23):31-32.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篇5

网络传播最早因军事用途而诞生,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壮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互动性和超文本性使其得以顺利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个性的塑造等诸多层面,网络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这不仅仅表现在网络对于原来社会的生产关系、结构、资本、技术的重新配置,也涉及到其对原来社会公共传播制度的消解及对社会话语权利的争夺,甚至也表现在其对社会人文精神、理性、信仰的冲击。那么到底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能构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网络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在哪里呢?在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学术问题。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是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在推出的一本学术论文集,该书的编选过程注意到始终以“批判的警醒”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网络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把网络放在社会的复杂背景下进行多视角的审视。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乎对立的观点,这正是编者尽可能丰富地去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的尝试,旨在让我们了解网络技术在社会应用中所衍生的种种可能性。书中把这些探讨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次是围绕网络传播的社会价值展开的思考。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产业的形成不仅是中国直面信息经济的一次契机,也是改造中国传统产业的一次契机,有望通过体制内、体制外两种经济组织的充分对接改变中国畸形的经济运作机制,整合沉淀在体制内的各种资源,实现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当然,网络是在具体的社会与文化中应用的,其技术成效及合法化形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接受技术的个人的心理、知识、社会与文化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果视传播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网络传播亦难以摆脱社会再生产中的种种逻辑。同时,人们注意到,在网络传播发展的背后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冲动,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也要受到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制约,它并不是一个无利害的技术平台,所以,学者们有理由质疑网络是否真的能给社会带来经济和文化的公平与自由。

第二个层次的探讨是围绕网络传播对社会民主的展开形式及网络传播的制度化问题展开的。网络的发展是否改善了公众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改进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否能够改变原有的权力秩序?还是会导致更隐秘的信息控制和信息霸权?英国学者认为,很少有证据来记录英国政党在竞选和选举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后有异于以往选举的本质差别。的确,技术手段里面不会自动生长出现实的交往自由。但是尽管如此,技术的进步本身还是提供了对付政治和社会领域中不平等的技术药方。新技术媒体所开辟的新的传播空间使新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学者寄希望于通过网络讨论空间实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期望,以在民众与政府之间维持一定的张力。正是因为网络传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任何社会都不会让它放任自流。人们意识到,如何建构一个网络传播的管理范式,使其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是当前政府面临网络传播要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层次围绕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冲击来展开思考。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如知识的民主、交往的自由、开放性的理解、市场机会的拓展和信仰危机,但这种技术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制度条件与道德条件的情况。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承及对人文学科研究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乐观地看,这有利于打破中国原有的不平等的文化格局,增加跨学科研究和业余写作的可能性;但同时面临的是知识地位的下降,人文学者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薄、独立性减少等负面的可能。同时,网络传播使原有的各种传播方式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联结在一起,传播情景的交融使得网络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特点。而由于传播主体的不再场,传播的责任感大大下降,煽情、色情的信息泛滥于网络之上,从而引发网络时代的道德焦虑。

第四个层面关注的是网络建造虚拟社区的可能性及其对受众的塑造。网络以不同的形式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身份,实现了网络交往的“身份平等”,在某种意义上瓦解了现实中所有权力等级结构。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充满诱惑力的可能:网络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思想交流空间,甚至可以在这种虚拟的社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乌托邦模式。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传播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不断加大,在使用网络与不使用网络的人之间出现了“数码区隔”,传统的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已经无法完全覆盖引入网络传播以后的社会结构分析,人们有理由将是否使用网络作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性别与网络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人们探究的一个热点,技术维度的“男女差别”究竟是先天形成的还是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台湾学者从后结构女性主义的建构论观点出发,认为性别与网络科技之间的建构关系深受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且,个人的科技实践也再次复制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并且强化了个人的性别认同。网络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什么?受众与网络传播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生活的本质。有人质疑网络对使用者的社会化功能,认为对网络技术的迷恋将使得使用者退化为“鼠标土豆”,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对个人的影响的多层次当中的一个层面。

网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编者视野开阔,收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建立不同理论架构的文字,结论各不相同,尽可能展现网络传播的社会可能性,包括现实和期待,赞扬和置疑,以期使我们能更接近于事实。这些探讨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始终注意到技术更新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并最终把讨论引回到人自身。毕竟,“网络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

(作者系北京广播学院2001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立】

(完)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篇6

[关键词]数字出版;新媒体;违法广告;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曾红宇,胡芳豪,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广告传播中媒介社会责任研究”(项目编号:12B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正预示着广告业的新格局,新媒体广告将日益成为广告业发展的主力。美国广告协会有关新媒体广告的调查显示,近90%的美国公司在视频游戏或虚拟社区等新媒体中投放广告,新媒体广告正成为广告主的新宠。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美国视频游戏植入广告投放为8.5亿美元,较2006年的5500万美元增长了14倍。该调查公司预测美国视频游戏植入广告市场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广告作为新媒体获得利润的重要来源,新媒体更应注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新媒体应该依据法律准绳,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刊播让受众愉悦的广告信息。

一、新媒体违法广告传播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比2010年底增加了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6.2%,比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新媒体广告在我国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违法广告、虚假广告和广告骚扰等问题不容忽视,要为新媒体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和执法管理,加强对新媒体广告的监管,维护新媒体广告的市场秩序。

据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2006年第二季度广告监测报告显示,一些大型知名门户网站违法广告问题非常突出,在监测总计34条违法网络广告中,搜狐网以24条违法广告高居榜首。在搜狐网的健康频道中,文本链接广告的违法现象非常严重,点击“高血脂、高血压新突破”“气管炎、哮喘全新突破”“我国治疗肿瘤重大突破”“中医特色治法治疗肝病”等文本链接广告,就能进入打着医疗机构名义兜售灵丹妙药的网页。而在网易的首页,居然出现过涉嫌冒充军队机构、虚构编制广告审查文号,兜售假药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文本链接广告。

笔者通过对数字报纸调查发现违法广告现象严重。笔者对湖南的《潇湘晨报》电子版进行调查,抽取2010年4月11日到4月15日的广告内容进行分析,该时间段报纸版面共174版,存在违法广告106条,分布在40个版面中。违法广告版面占所有版面的23%。违法的106条广告中涉及食品广告7条,药品广告25条,医疗广告44条,房地产广告12条,化妆品广告18条。

二、数字时代新媒体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内涵

施拉姆认为大众传媒的功能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网络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今的新媒体是数字化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新的媒体形式,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有线网络等渠道及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进行传播。因此,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社会责任是一种关系责任或积极责任。责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未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所受的谴责和制裁。也就是说,责任是一种关系责任(主体基于与他方主体的某种关系而负有的责任)的含义外,还应该具有积极责任(如果主体不履行其关系责任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积极责任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对社会应该担负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按国际惯例,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人,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构成,是股东以外,与企业决策和行为现实的或潜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人。此时,新媒体的广告传播社会责任涉及所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群体。因此,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

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体。所有的企业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实施,这种义务要求企业活动过程中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拒绝履行将受到制裁。当然,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体,任何企业的行为都应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统一起来,将二者有机统一。

三、广告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反思

从广告传播中的新媒体社会责任内涵可以看出,其社会责任应为受众传递真实有效的广告信息,通过公益活动多刊播公益广告弘扬社会公德,对社会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新媒体应传播真实有效的广告信息。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力所在。真实性是指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明晰,不得造假、夸大、含糊,这是广告活动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新媒体作为广告发布方,信息应该真实、准确,能实事求是地表现产品的特性、功能。我国《广告法》第三条明确提出:“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但是,我国的这些广告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对新媒体没有相应明确的约束力,还处于法律真空状态。因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是实现新媒体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也是受众保障自身权利的关键所在。

新媒体应多刊播公益广告,传递正能量。新媒体是新的媒体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多媒体接收信息。新媒体应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实现自身价值取向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我国北京市和深圳特区的一些市工商局联合市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商业网站)必须刊播不少于商业广告量3%的公益广告。这里的公益广告可以是纯公益性质的理念宣传,也可以是商业广告采用公益的表现。2013年非常火的“超能女人用超能”的超能洗衣粉广告,一时间红遍全国,在网络中掀起讨论话题,该广告创意不仅将品牌和主体很好地结合,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告中五个不同行业女性精英的本色出演传递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该商业广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优酷网站在进行广告宣传过程中受到众多网民的好评。可见,公益广告的刊播不仅能传递正能量,同时也能很好地树立该媒体的品牌形象。在新媒体的发展态势越来越迅猛的同时,哪个媒体能获得受众好评,哪个媒体就能率先获得受众市场,从而获得更好的广告市场。

新媒体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媒体是媒体发展的趋势,也应该是受众正确消费观的引导者。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受众的消费行为受媒体广告影响非常大。广告将受众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起来,将受众的购买渴望不断勾起。新媒体也应该在广告传播过程中传递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如今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府也正在提倡学习中国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我们的媒体应该让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在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媒体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还要兼顾长远利益,提出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在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中倡导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减少污染,绿色生活。

新媒体应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优秀文化传承。广告本身是一种文化,新媒体在传递优质现代文化的同时,还应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新媒体传递的广告信息同样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网络广告为例,一般视频广告为5秒到60秒之间,主要以故事形式出现。由于时间非常短,更多的广告不可能采用故事形式,只能“点到为止”,这就要求广告创作者更好地将民族文化元素与广告产品相结合,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打动受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将新媒体广告与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广告传播效果。

四、结论

总之,新媒体在广告传播中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传递真实信息,刊播公益广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传递优质文化。这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媒体获得受众,占领市场的需要。

[1]唐峰.美国新媒体广告的传播生态及启示[J].新闻界,2013(11).

[2]郭颖.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学的改革[J].新闻界,2012(6).

[3]《中国药业》编辑部.谨防电子网络成为违法医药广告藏身之地[J].中国药业,2007,16(2).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3.

浅析中国当代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篇7

关键词:新闻传播,社会责任,问题,对策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被打破, 新闻信息的传播不再只是由媒体单一的、单向的传播, 而是变为了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传播。传播媒介处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手机、网络等新型媒介新旧交融的特殊时期。在媒介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 新闻传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愈来愈大, 传播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 更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利器。

一、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一) 新闻传播社会责任论的内涵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60多年来, 社会责任论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 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社会责任论认为, 媒介应当享有新闻自由, 但自由与义务是相随的, 媒介应对社会承担责任, 强调责任与权利的统一, 揭示了传媒负有引导理性生活、塑造道德精神的社会责任, 强调“有控制的新闻自由”, 提出政府可以“干预和控制”新闻活动。

(二)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

2009年10月9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新闻消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同时强调“对各类媒体来说, 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1.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

(1) 媒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

从报纸、广播到电视、电影再到互联网络, 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 从传播到互播, 媒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越来越先进, 新闻传播的途径也越来越广。

(2) 受众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受众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包括观众、听众、读者等, 近年来受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向高素质的趋向发展。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 不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而是利用自身的知识架构充分发挥积极性, 能动的对信息进行取舍, 受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为专业。

(3) 讯息呈现出“病态”的暴增

传播学中的讯息指的是由一组互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这个概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是“有意义”, 近些年来, 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如果把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比作杯子, 那么, 当今的信息便是那不断溢出来的水。日趋暴增的信息已使得人们无所适从, 更无暇去分辨“有意义”和“没有意义”了。信息的这种“病态”暴增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力的下降, 影响社会的安定。

(4) 新闻信息反馈渠道越来越多, 传播的互动性越来越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信息反馈渠道也进入现代化, 由过去的“去电台反馈”或“来信请寄”变为直接在网上留言或在论坛里发表意见和建议, 加强了信息反馈的力度。这种传播的互动性越来越强, 使得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是能够勇敢的发出自己的呼声, 利于对事实真相的发掘和监督。

2. 当代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第一, 真实、客观、准确的报道新闻内容

新闻如镜子一样呈现社会真实的面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所有媒介取信于民的基本依据。新闻媒体报道时必须保证新闻来源真实可靠, 报道内容准确无误, 新闻分析及评论都是建立在事实准确基础上的客观评判、正确引导。

第二, 引领时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

媒体是舆论的领航者,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当代中国的新闻媒体, 应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引领时代,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三, 提供文化娱乐服务, 丰富大众精神生活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新闻收受者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收受, 满足收受主体的需求是新闻传播的内在动力。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为群众提供大容量文化知识、娱乐讯息成为媒体丰富大众精神生活, 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职责。

第四, 做大做强自身,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的新闻媒体要以世界眼光、中国视角, 发挥传媒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上的作用和价值。传媒业应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走出去模式,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 向世界正确传播中国、说明中国, 进而影响世界,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二、我国现阶段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时暴露出的问题

(一) 虚假新闻的层出不穷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新闻媒介和组织的立身之本。可近年来虚假新闻却层出不穷, 从2008年的“华南虎事件”到2011年“金庸去世”, 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捕风捉影传播真假不明的小道消息, 不经求证, 随便转载源自微博的不实信息。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 使虚假报道蔓延, 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给新闻传播也带来了公信力的质疑和挑战。

(二) 新闻栏目品质下降, 内容低俗、缺少人文关怀

首先, 部分新闻栏目品质下降, 片面追求利益和收视率, 一味迎合受众猎奇、媚俗的低层次趣味, 不断报道情杀、犯罪、丑闻甚至是色情暴力的新闻内容。其次, 传播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比如个别富二代、官二代违法后用钱和势解决问题的“炫富”、“炫势”报道, 还有对相亲节目里一些“物质女”、“拜金女”的言论的报道等等, 这些被不断宣传的片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当代青年人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污染了社会风气。还有,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 一些媒体从业人员为了能抢到新闻, 忽视了新闻传播过程中对被采访和受众的人文关怀。因为抢新闻不去救人、为了新闻漠视被访者尊严的事情时有发生。新闻传播活动与人文精神是相契合的, 要从文化的角度肯定人的主体性、人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这才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魂”。

(三) 对反面事件过度关注, 对大事件却缺少深入报道

“坏消息才是好新闻”成为以盈利为目的部分媒体信奉的新闻价值标准, 越是反常的、负面的、耸人听闻的事情才越有新闻价值。于是犯罪、丑闻、动乱等阴暗面被大肆渲染。例如“富士康跳楼事件”,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从三月的3起到五月时已成为6起, 一些媒体甚至推测会不会有“第十三跳”。媒体的反面示范和“推波助澜”实际是在起一种错误示范作用。相反的, 媒体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 却存在着简单化、机械化现象, 不能给受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信息, 虽然有系列报道的“形”, 却缺少系列报道的“质”。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 当时各媒体大都关心的是此事的进展及日本民众的反映, 对于核泄漏对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否有影响、怎样减轻影响报道的较少, 基本都是“根据最新气象资料显示分析, 未来三天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核辐射物质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并无危害。”这方面缺乏详细深入的报道, 不法商贩趁机而入, 造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全国“抢盐风波”。现如今的受众是具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主体, 他们对重大事件的关注早已由皮毛转入了深层次。大事件缺乏深入报道, 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和支持。

三、应对我国当前新闻传播社会责任缺失的措施和建议

(一) 把关人严格监管, 带头净化新闻传播环境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 新闻报道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取舍的过程。最后传递到受众的新闻必定是经过众多“关口”的少数。普利策曾说过:“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 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 不寻求自私的目的, 不反对公众的福利”。作为媒体的把关人必须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植根于自己的灵魂, 忠实、公正、勇敢的层层把关和监管, 净化新闻传播环境, 营造新闻传播健康的绿色的有效机制。

(二) 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律, 提升职业道德

社会责任的实现离不开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 传媒从业人员要加强自律精神, 必须明确自己是在为大众利益工作, 是在为社会作贡献。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不以金钱利益为准则, 不用闲言、色情及暴力等来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传播真实的、完整的、科学的、公正的、符合民族伦理道德的主流内容, 担负起环境监视、舆论引导、协调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三) 新闻媒体要整顿机构, 提高自我规范意识

“媒体的权利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权和信息发布权, 从信息的收集、筛选到信息的过滤、公开, 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这种权利的主导作用, 因而这种权利就成了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新闻媒体机构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一定要履行义务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能被经济利益绑架, 应以社会利益为重。多做有品位的栏目而不是奉行娱乐至高, 不借助网络红人一味炒作, 不对负面新闻做过多大肆的报道, 从选题材到定节目, 从录制到节目反馈, 从形式到内容都严格要求自己, 走精、全、高的良性循环的品牌战略之路, 不断提高自我规范意识, 改进经营模式。

(四) 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开展品位教育

媒介素养是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 包括人们面对媒介传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受众在选择新闻时处于主导地位, 具有主动性。通过教育, 引导受众不断地学习, 提高文化水平, 提高鉴赏能力, 从而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 使他们理性地看待新闻传播, 不轻易被感染和暗示, 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

(五) 社会监管部门加快立法进度, 加大监管力度

近几年, 当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地方保护主义、监管惩治力度不够都是帮凶, 新闻媒介付出的代价成本都非常小。所以社会相关立法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 向制度具体化, 标准化推进。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做到有法有规必依, 严格执行, 违规必究。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及时惩戒, 会对新闻传播环境起到震慑和净化的作用, 同时也为新闻传播社会责任的实现扫清了障碍。

结语

当前, 我国新闻传播正进入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闻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小觑。问题的出现是考验, 只要方法对了, 问题就可以解决。从全局来看, 中国需要的是和谐社会下的传播, 所以,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新闻媒体应该与时俱进, 与社会发展的步调相一致, 提高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营造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党荣珍.新闻媒体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人民网, 2012.5.11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59/192362/17868984.html

[2]传媒社会责任理论再思考.新华网, 2010.12.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12/04/c_12847848.htm

新闻媒体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 篇8

新闻媒体传播文化社会责任的缺失

在西方社会, 对“社会责任论”的解释是:“一种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修正或限制的理论, 同时又称其‘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者强调“自由主义”就是新闻自由不受限制, 国家政权完全不能对其进行干预, 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同时他们也主张, 新闻工作者需要对社会负责, 即为了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利益与安全, 国家政权需对其进行保护, 从这个层面来看, 新闻自由是受到一定控制的, 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同时他们还指出, 新闻工作者也要对自身进行调整, 使自己成为社会安全和自由的“守护者”和“监督人”。如果其中某个报社或者杂志社没有对社会负担一定的责任, 新闻委员会和政府机关必须运用强制手段对它进行“干预”。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用报告的形式向新闻界提出了许多建议, 其中第一条就是:“大众传播机构应承担作为新闻消息公共传递者的责任 (即社会责任) 。”

在中国, 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更为丰富, 更加强调对社会承担责任。我国的新闻媒体不仅要遵循国际惯例, 同时新闻事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更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也就是说除新闻的真实性外, 电视媒介也应该把那些不利于整个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价值观念拒之门外。

1925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装配成功后, 电视以“闪电”之速迅速成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 对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近年来, 随着商业化大潮的汹涌发展, 提高收视率几乎成为广大电视媒介应对市场要求的共同追求。在这种利益的追逐下, 电视媒介逐渐忽略社会责任, 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有:

(一) 新闻媒体传播文化出现信誉危机。信誉缺失的危机正在侵蚀着电视媒介。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下达了对某些产品在电视购物节目中“禁播”的规定, 但在相当多的节目中, 这种现象没有减少的趋势, 反而愈演愈烈。除此之外, 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 每年都会有“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 例如, 2008年的“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事件都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表面上, 这些表现是电视媒介偶然下的媒体失足, 但在其背后, 是电视媒介公信力即将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

(二) 新闻媒体节目内容低俗、宣扬的价值观念与“主流”相悖。当今社会, 舆论工具倾向媚俗, 很多电视媒介片面追求利益, 单方面迎合某些受众的低层次趣味。例如, 从近两年火速走红的相亲节目中, 广大受众被某些90后的爱情观“雷”倒了。某些嘉宾的“拜金主义”思想, 节目组不加掩饰地对嘉宾“炫富”心理的张扬, 让向来含蓄的中国观众大为惊叹。比如,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家庭条件一般喜爱骑自行车且没有正规职业的男嘉宾问女嘉宾马诺:“你愿意坐我的自行车逛街吗?”女嘉宾毫不犹豫地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 也不想坐在单车后座上笑。”受众戏称其为“最雷拜金女”。这样公然地宣传“拜金”、“炫富”的价值观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可想而知。

(三) 新闻媒体的竞争环境混乱。电视等媒体市场仍然没有一个市场准则以保证其公开、公平、公正。某些电视台的广告价位猛涨, 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等问题, 使价格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一些地方电视媒介甚至为了获得受众市场、广告市场、人才市场方面更大的市场份额, 不惜“大打出手”、“恶语相向”贬损对手, 甚至在不同栏目之间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也互相诽谤, 这些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电视媒介的长远发展, 进而加快了媒介生态的恶化。

电视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对电视媒介来说, 这既是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电视媒介的社会责任已然成为事实, 影响并伤害到了和谐社会舆论的构建。因此, 怎样分析原因进而找出解决的方案, 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 经济利益驱动造成媒体节目内容低俗。据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一般家庭搜索到的电视频道大概有几十个。在众多强势媒体的挤压下, 地方电视台可以说生存的空间异常狭小。尤其是近些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减少了对地方电视媒介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窘迫的境地使某些电视媒介包袱沉重。那么应怎样提高经济效益呢?追求轰动效应以提高收视率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境地下, 他们早已忘记社会责任为何物。

(二) 经营方式的落后僵化。某些电视媒介在实践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官管官办”的模式, 被迫进入市场。制定的战略发展没有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调整。在具体的运作上思路陈腐落后, 不懂得化解和防范风险。总的来说, 地方电视媒介在媒介运营的方式、机制、思想、方略等方面没有更具体的策略, 才会出现很多“可笑”的怪招。

(三) 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电视台某些高层领导没有责任观念。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小的电视媒介, 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中把自己当成是“监管人员”、“特权人员”, 不合身份地使用特权。更有甚者在市场竞争中, 用诋毁和打压竞争对手来获得更多的客户。有些节目为了获得关注, 不惜欺骗受众感情, 制造虚假新闻或“有偿新闻”。还有些市场拓展人员为了让企业打广告, 就吓唬企业要曝光或对其进行批评报道。这样的做法, 只会让媒介本身的形象受损。

(四) 国家对电视媒介的监管不够全面。长期以来, 电视媒介被地方政府“百般呵护”。在其内容违规时, 某些部门不仅纵容, 甚至存在相互勾结牟利的现象。同时, 媒体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自律意识缺失。新闻行业协会相当于没有, 自律规范更是完全不顾。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电视媒介自我陶醉, 甚至飘飘然。在这样的环境下, 电视媒介在诸多方面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重新构建媒体社会责任措施

受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等媒体接触社会、接触文化、接触世界。各种媒体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由于媒体影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媒体作为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 担负起“准确、及时、大量”传播社会新闻信息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当今商业利益的巨大冲击, 给媒体生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一方面坚守社会责任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 巨大的利益诱惑及生存危机反复考验着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 孰重孰轻显得难以把握。

李莉在《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构建刍议》一文中提出:“近一段时期, 国内媒体如网易、搜狐、新浪等, 出现了犀利哥、芙蓉姐姐、鼻涕弟、木子美、流氓燕等‘风云人物’;还有诈捐门、下跪门、兽兽门、阳台门、窃听门、卧室门等‘轰动事件’的热炒, 在新闻信息报道时不注重对报道内容的严肃审查, 随意发布为吸引受众的低俗新闻,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应该重新构建媒体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 健全媒体管理机制, 加大对电视媒介的监管力度。大众传播媒介不仅传播大量的社会信息, 同时也是文化制度的传播手段, 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为社会制度服务的。要想加强媒介社会责任, 不仅要使电视从业人员进行自我约束, 更核心的是加强制度的构建。

正因为媒介粗放式管理使媒体管理制度滞后, 这也正是媒介社会责任缺失不可忽略的原因。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媒体的管理:首先, 所有的节目播出前都要对其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备案制, 包括娱乐节目、新闻节目、访谈节目、文艺晚会等。其次, 节目内容要进行实时监管, 设置专业人员监管节目内容是否违法违规、是否低俗、节目播出效果如何等, 并做好记录和反馈工作。

(二) 新闻媒体要提高自律意识, 多生产原创性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在《传播学概论》中说道:“媒体的权利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权和信息发布权, 从信息的收集、筛选到信息的过滤、公开, 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这种权利的主导作用, 因而这种权利就成了一种可利用的资源。”

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 电视媒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是他们应尽的义务。电视媒介应自觉接受道德观念的约束, 在利益和责任两点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这样的思想觉悟的指导下, 多生产原创性作品, 丰富受众的文化生活。

(三) 培养媒体专业人才, 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电视从业人员是电视媒介的直接形象代表, 要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 应该先从新闻从业人员入手。首先, 媒介人员的政治素质需提高。我国电视媒介应该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电视从业人员绝不能打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旗子, 传播低俗的内容, 要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其次, 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虽然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业务素质较高的主持人, 例如白岩松、崔永元等, 但更多的主持人经常会出现一些基本常识的漏洞, 从实质上看, 正是因为其文化素养不高、业务素质不强, 才会时有“笑料”出现。只有对各门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 进而使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提高, 才能对电视媒介社会责任缺失进行根本的治理。

(四) 开展电视媒介受众的品位教育。电视媒介传播的核心是受众, 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应该是互动的, 所以, 提高受众的素养, 使双方进行良性互动, 是帮助电视媒介加强社会责任感的一条可行之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首先, 因为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可以从学校教育着手, 逐步加强整个社会的素养教育。大学生、中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对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内容更容易理解, 他们不仅可以把它带入家庭, 而且在其参加工作后更可以将它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其次, 也可在社区以电视台的名义开展一些文化宣传活动。

加强电视媒介社会责任的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但是只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提高责任意识, 同时和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电视媒介的道路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董广安.现代新闻写作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3]温莉华.论电视媒介娱乐节目的社会责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7) .

[4]周黎明.2008中国时评年选[M].花城出版社, 2009.

西尔弗曼:社会议题传播 篇9

西尔弗曼:与我初进奥美的时候相比, 整个社会变化很大, 包括媒介环境, 社会自身等等, 但唯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奥美的文化, 这是区别于其他公关公司的独特之处。这个文化分三点, 分别是我们的技术、客户和员工。在奥美, 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客户, 而是用怎样的方式去接触客户, 如何让其与奥美合作。我们认为客户至上, 同时也认为员工至上。

作为一名女性, 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奥美对女性员工的尊重是有目共睹的。每一个国家的奥美公司都对女人的需求很敏感, 比如说单身的女人, 已婚的女人, 有孩子的女人, 她们各自的需求是什么?公司非常愿意去了解并给予帮助。从我当初事业的发展到生养孩子到退休, 奥美都给予我足够的尊重。女人的敏感使得她们在某些领域具有专长, 如果不关注她们的建议, 注重对她们性格的把握, 对于公司是一个损失。

《国际公关》:什么是社会议题传播?通过社会议题的传播带来了哪些改变?

西尔弗曼:社会议题传播, 即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改变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或者某项疾病的认知, 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 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类的议题, 这项业务在美国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我们希望把这项技能和专长更多的带到亚洲、欧洲。7月份的时候, 我还会回到中国来从事这项活动的推广。我不仅会来北京, 还会去上海、香港, 更多地传播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健康习惯, 不仅包括糖尿病、肾病等这一类的疾病类的传播, 同时我们也会和一些潜在的客户去分享在其他的市场我们是怎样去做这些项目, 以及如何在中国市场实践。

在美国, 我们曾做过一个知名项目, 即让美国妇女对心脏病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了解其预防方法。活动刚开始的时候, 认知率只有26%, 到今年已有68%, 改变非常巨大。现在也有更多的社会议题在亚洲等地区得到关注, 尤其是在中国。在现代职场中都存在一个老龄化的问题, 比如说有X时代, Y时代等时代的人, 现在他们已经变老了, 那谁来代替他们来做这些工作呢?这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在亚洲这个问题也开始慢慢出现。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 就需要一些有经验的人来贡献他们的智慧。

《国际公关》:对于这些社会议题的传播, 你们是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手段来达到这样一个改变的效果?

西尔弗曼:对于社会议题传播来说, 采取怎样的传播手段取决于项目本身。比如“红衫”的案例, 它不仅仅是对公众进行传播, 提升知名度, 更多的是运用了明星代言的方式。在美国, 我们通过时装周来做推广, 其中美国的“第一夫人”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因此, 最首要的是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然后再把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他们。“红衫”活动是政府支持的项目, 资金相对较少, 但它在纽约、迈阿密等很多城市都已经成功运行。其实这个创意是来自于我们的一个员工。这位员工的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 她的灵感来自于家里壁橱里的一件红衣服, 就想到这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同时这样一个想法是来自于家中而非办公室, 并且是亲身经历的人提出的想法, 所以很成功, 得到了受众的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篇10

1 公共危机的简介

在《公共危机管理》一书中是这样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定义的:公共危机管理, 也名为政府危机管理, 指政府通过采取相关措施, 解决对外交往以及对内管理中一些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指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 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 对危机直接采取的相应的对策及管理活动。[2]

一般来说公共危机事件有着四大突出特点:一是突发性和紧急性, 二是广泛的社会性, 三是后果难以预料性, 四是具有可控制性。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 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只有政府采取恰当的措施, 合理运用媒体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才能避免危机带来的社会危害,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危机的解决。

2 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承担的社会责任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舆论, 和谐的舆论能够引导和谐的社会。江泽民主席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说过,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主席的这段话, 强调了舆论导向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提高了对相关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强调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十分重视媒体和舆论的影响力。可见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期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任务, 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1 媒体要廓清谣言, 稳定人心, 做好舆论引导

在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中, 公众百姓通常对危机相关内容、发布者以及传播方式最为关注, 但目前媒体在进行相关危机的传播中却存在如信息造假、过分夸大、重复报道等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 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误导了广大群众, 使得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例如刚发生不久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 让亿万人揪心不已, 但与此同时, 有关失联飞机位置、状态的各种不实信息可谓满天飞。对于牵挂此事的人们来说, 一会儿一个新消息, 再一会儿又是辟谣, 纷繁复杂, 越来越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真相无疑值得追寻, 但在未有明确结果之前, 信息发布者和媒体该如何面对值得大家深思。

在新媒体时代, 突发事件出现之后, 往往是各种消息满天飞, 可靠的不可靠的都有, 这个时候媒体的判断和甄别能力就尤其重要, 把真实的消息传达给公众至关重要。所以说危机时刻往往考验着媒体的水准, 有的可能就随波逐流了, 而那些有自己的判断和方法的媒体, 就能体现出它的专业性。因此在公共危机发生时, 媒体首先要对危机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 并将危机的真相及时向公众进行报道, 避免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假新闻的现象, 廓清谣言, 发挥自身“定海神针”的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其次, 针对危机事件媒体要做好舆论方面的引导, 避免错误性和煽动性的引导, 如果舆论引导不力, 反而有可能造成新的危机。

2.2 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 做好信息的选择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 媒体应当积极面对危机, 积极发挥媒体的正面影响力, 正确引导舆论, 维护社会稳定。为了发挥好媒体“稳定剂”的作用, 就需要树立好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在危机来临时配合好相关处理方, 一方面妥善处理危机, 另一方面正确引导舆论, 从而共同促进危机的完美解决。例如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 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组织策划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造成29人死亡, 143人受伤。事件发生后, 众多媒体对事件展开跟踪报道, 网络上的相关新闻评论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 参与报道“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的网络媒体有凤凰网、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网、腾讯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中华网等。媒体作为舆论的重要引导者之一, 应该着重谴责反恐、反社会行为, 为受难者祈福, 赞扬社会热心行动和政府的积极政策, 弱化暴力方法和过程。当然, 也有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 创造流量, 报道了不应广而告之的信息, 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舆情监测, 对舆情信息分析预判, 提出解决方案。“恐怖分子是全人类的公敌。恐怖分子丝毫不值得同情, 打击恐怖主义绝不能手软。”这是全世界人民应有的共识。即使如此, 社会上依然存在少部分态度不坚定, 甚至立场相对的人。这个时候, 社会认同原理发挥效用。假使媒体对暴徒作案手法大肆介绍, 为暴徒行为解释, 会给那小部分人提示, 诱发效仿。若媒体趋向报道暴恐行为对无辜群众的伤害、社会的热心援助、政府的积极政策, 社会认同原理会促成正面共鸣, 一方面对反恐加深认识, 另一方面展示社会温情。

2.3 媒体要及时校正错误的舆论

21世纪以来,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 新兴媒体迅速崛起,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敏感问题或者突发事件出现后, 往往受到一些网民的恶意炒作后形成与主流媒体相左的舆论场, 对公众形成错误的误导, 对社会的稳定十分不利。例如在汶川地震中, 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质疑国家地震监测部门的声音, 国家地震局一时成为千夫所指。因此, 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主流媒体应该迅速抢占舆论制高点, 本着科学、求真、严谨的态度, 实事求是, 正确分析事件, 及时澄清真相, 校正错误舆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而不是对一些错误言论视而不见, 甚至被负面言论牵着鼻子走, 这些都是与媒体社会责任相悖的行为, 并且有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结论

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信媒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定海神针”的作用, 流淌道德的血液, 正确引导舆论, 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岩.新闻责任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42

[2]张永理.公共危机管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12.

[3]刘建明编著.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81-382.

[4]吴廷俊, 夏长勇.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现代传播, 2010, 6.

[5]尹韵公.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现代传播, 2006, 5.

网络新闻传播的生机与责任 篇11

摘 要:随着互联网迅速不断地发展,网络新闻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入手,聚焦于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3-02

分析中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从新闻自由的层面上来看,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生存之本: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受到质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社会的公信度,网络新闻的传播因为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自由度与开放性,所以遭遇到的对真实性的挑战也更为严峻。2007年的“陕西野生华南虎”、2008年的“平江野生华南虎”事件,成为令人不齿的假新闻。这些由地方行政机构、投资商与大众传媒合谋的假新闻事件,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声誉。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两位学者托马斯J·约翰逊与芭芭拉K·凯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中指出:“互联网为任何人发表其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空间,这一事实可能会削弱它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传统的信息源正是在受到来自职业的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偏见的信息,而任何一个网上信息都不会受此约束。”[1]在对上海网民的一项调查表明,受众认为网络新闻最大的缺点是“可信度低”,对其真实性持否定性评价的比例为56.6%。正是因为对真实性的质疑,所以整体网络新闻的可信度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网络新闻与广告难以区分也损害了受众的信赖感,哈贝马斯指出:“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就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其意旨在于通过各种讨论主题和文集既赢得影响,也以尽可能隐秘的策略性意图控制各种交往渠道。”[2]在商业化的左右下,网络新闻广告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网络媒体除了采取电子邮件及旗帜广告等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以外,还将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广告放到与新闻临近的位置,甚至将广告嵌入文章内部建立链接。对读者来说,无法分清他们所阅读的到底是公正平衡的专业新闻报道还是带有商业倾向的广告信息,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在逐步降低。

二、发展之源:网络新闻的品牌效应与传播优势不够显著

作为一种新兴大众媒体,网络具有全球传播、信息丰富、实时性、形态多样、直观、快速等特点,网络媒体容量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报道面广,互动性强,总之,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无比宽泛的信息空间和言论空间,但是就现阶段来说,网络媒体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1.从内容上看,网络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权威的原创新闻信息。不能发布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大多数网站没有整合信息的能力,只顾转贴,而缺少把关,这样一方面易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另一方面给一些虚假的、有害的信息以可乘之机。网络新闻传播开放式的传播格局,使网络的新闻信息复杂化。网民不但可以通过BBS、邮件等渠道传播各种信息,而且还可利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模仿专业网站进行新闻发布,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由此看来,网络存在新闻传播最大快捷与真实可靠间的矛盾。

2.从技术上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电视的覆盖率已达到92%以上,而就网络媒体自身发展而言,却存在诸多障碍,财力不足是主要问题。中国目前拥有电脑的个人和家庭数目与13亿人口相比尚不成气候,上网的则更少。此外,网络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防火墙技术不成熟,价格也未能达到普及程度。病毒的爆发和黑客的侵入都可以造成系统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后果,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它不可能成为权威性和支柱性的媒体。

3.从传播者角度来说,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大部分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来源,如朋友,免费的电子邮报,或线上电子报等等 。网络的产生已经使得『可信度』的概念与重要性变得模糊。媒体高度的竞争压力,使新闻处理过程被一再简化,审核环节的减少,无疑会加大新闻发布出现纰漏的机率。网络新闻传播还要不要设置“把关人”?如需要设置,“把关人”的角色又将如何定位?

4.从受众的角度来讲,网络受众所得到的信息是由自己去获取的,得到的信息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网络新闻的浩瀚与有限高质存在突出矛盾,应当考虑限制网络的新闻信息量问题:淹没了受众主体,如何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后顾之忧:网络新闻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1.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目前,网络新闻还没有完善的法律约束和监督,利用失真的新闻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在技术方面,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方面,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来自专家的共识指出,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2.目前网络新闻的传播中,不规范的转载行为十分严重,类似著作权纠纷的法律案件不断发生,所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尽快加强。

3.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的建设,同时,大力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因为个别网络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经济的诱惑,以及一些网民的道德价值观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差异,网络上愚昧、腐朽、低俗的文化开始传播和蔓延。从业人员应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在传播平台上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只有如此,方能尽快提升网络新闻的品质,优化其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中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不断发展强大,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为网络新闻的有序操作提供一个规范化管理的平台,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网民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监督网络文化中的不雅低俗文化的传播和蔓延,向网络上的邪恶、愚昧、腐朽、私欲作斗争,做网络文明传播的使者,支持网络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 托马斯J·约翰逊 芭芭拉K·凯,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J].国际新闻界,1999,5

[2]于尔根·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224.

支持社会公益传播建行文化 篇12

一、关注公众价值取向,传播主流生活理念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主要研究对象。把公众置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全过程中加以考虑,是公共关系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对于企业而言,传播企业文化、提升品牌形象,只有从公众的感情、态度、舆论出发,才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益”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公益活动日益成为弘扬正气、传播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载体。诚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慈善工作家特蕾莎所言:“我们认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遮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更多的人愿意以“渡人渡己”的胸怀,奉献微薄之力,助人度过难关,完成内心的价值认同和自我肯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作为回馈社会、履行企业公民职责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母亲健康“快车”这个活动案例中,建行敏锐捕捉当今社会公众的感受和心理,立足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顺应“公益助人”的社会氛围,以“关注贫困山区,传播公益温暖”为理念,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众所周知,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妇女儿童的医疗救助是一大社会难题。建行的“母亲健康快车”公益项目,能够提供健康咨询、义诊、免费健康检查、药品及健康资料发放、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接送、基层医务工作者培训以及特殊病例救助等服务,成为村民们的“流动医院”,被村民们称为“救命车”。据了解,建行多年来一直支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公益项目,2007年捐赠5000万元设立“中国贫困英模母亲——建设银行资助计划”;从2011年起,累计捐赠1500万元购置101辆“母亲健康快车”,为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广西、贵州、西藏7个省区101个县(市)的孕产妇和急救病人提供免费接送和转诊、义诊等服务。一位在120急救中心工作了20多年的司机师傅说,唯有建行的“母亲健康快车”是不收费的救护车,为“母亲健康快车”开车虽然很累,但心里很高兴。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在建行举办的“2012寻找成长之星”公益摄影大赛中,建行收集并传播了许多“公益改变人生”的故事,向社会公众传达了“爱与关怀,坚强与成长”这些充满人性温暖的价值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项活动没有硬性的说教,也没有炫目的广告,却把建行“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民责任”的企业使命,与当今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深化公众互动交流

在“母亲健康快车”活动中,建行尽量扩大宣传覆盖面,积极采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努力增强宣传的效果。例如,在捐赠发车仪式上,建行请来了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及西部5省区妇联等机构的代表,还请来了基层医院、新闻媒体、建行客户、建行员工和受助人的代表。活动还制作了专题网页,内网和官网发布了宣传广告,全行主要营业网点及办公楼摆放了带有二维码的海报,邀请全行员工、客户及广大网友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关注“母亲健康快车”活动。捐赠发车仪式当天,网页浏览量达30余万次,收到网友祝福1万余条。有的网友在微博中留言:“建行为宣传慈善爱心事业出了力,尽了心好样的!”“公益是人间正道、大道、阳光道。带着感恩之心,发现公益的力量。”

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公益活动是企业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传播企业文化、获得社会亲和力和公众认知的重要途径。企业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而且能够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2011年至今,建行已累计捐赠2200万元,购置146辆母亲健康快车服务贫困乡县的贫困母亲。“母亲健康快车”活动与建行实施的“中国贫困英模母亲”资助计划项目,在民政部举办的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比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上一篇:行政问责制有待完善下一篇:在线远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