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刍议

2024-10-21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通用12篇)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 篇1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重要政策制定者与决策者, 在企业践行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应成为政府与公众所期望的社会责任践行者。企业家不仅要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以满足自身内在的发展需求, 而且还应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以实现其应有的外在社会价值。本文在阐述企业家社会责任概念与当前我国企业家践行社会责任现状的基础上, 浅析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问题, 并结合中国的实情试着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以期能够唤起我国企业家践履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与实际行动。

一、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19世纪末的美国学者所提出, 但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诚如郑若娟指出:“在189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第一卷中,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阿尔比恩·斯摩尔提出‘不仅政府机构, 私人企业也担负着公众期望’。”直至20世纪中期, 企业社会责任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要归功于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博文, 他在1953年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 明确提出了商人应为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与其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不如明确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毕竟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最终还得落到企业家的身上。正如毕素华所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并不只是其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而是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家身上人格化的体现。”

哈普·提·杜莱 (2000) 从三维角度观察企业的管理出发, 他将公司的利润、社会需求与社会责任界定为企业管理的三个“理想化的维度”。黄泽民 (2004)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总和生产力因素理论着手, 对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应然性与必然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探讨, 得出了“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实质, 归根到底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结论。李洪彦 (2006) 认为:“企业家社会责任就是指作为特殊群体的一群社会个体所应承担的与之相关联的社会义务。”在他看来, 这些社会义务包含企业家作为社会的普通公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与企业家特殊群体三个层面相统一的社会责任内涵。李君如 (2007) 指出, 企业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受惠者, “应该承担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倡导人际诚信友爱、坚持人人遵纪守法、支持公益慈善事业、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这样一些起码的社会责任”。潘新新 (2007) 认为:“企业家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家应该本着思利及人的观念去经营企业, 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要推动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任艳芬 (2008) 指出,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在于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她进一步提出, “企业家应对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合作者、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社区、国家、环保等在内的直接和间接利益相关者负起责任”。沙彦飞 (2010) 认为, 企业家社会责任是“企业家作为拥有决策权的企业所有者,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及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是体现在企业家身上的一种责任意识、责任感”。

笔者认为, 企业家兼有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身份, 其不仅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规定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 还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环保责任、维权责任与慈善责任等在内的相关责任内容。简言之, 企业家社会责任就是作为企业核心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 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还应自觉维护好至少不能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与应得利益, 并能对他人、社会与国家履行其应尽的道德义务。

二、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

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不仅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理论问题, 更是当下我国企业家必须加以清醒认识并积极践行的重大实践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以及国际企业间的经济贸易合作的日渐增强, 国际上对企业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注也日趋高涨, 诸如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SA8000) 之类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与此同时, 一些重大的国内与国际会议也开始关注与重视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譬如, 2002年在我国西安举行的“21世纪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论坛”和一年一度的“达沃斯论坛”即“世纪经济论坛”。尽管我们无法排除一些企业在大力宣传与倡导社会责任时会带有“别有用心”或“另有所图”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却难以否认整个企业界的自我社会责任意识与践履能力已得到普遍改善这一事实。那些自身社会责任践行得好的企业, 不仅经济效益得到了持续的稳步增长, 而且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

从我国企业家落实社会责任的现状来看, 总的发展趋势是乐观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不断趋于和谐融洽,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也正逐渐担负着社会赋予的重大使命。尽管如此, 一些商业丑闻还是被频繁曝光出来。例如, 2001年南京冠生园的“月饼馅事件”、2008年三鹿的“毒奶粉事件”、2010年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2010年各地的“地沟油事件”以及2011年双汇的“瘦肉精事件”等。不少企业仍旧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道德隐患, 这些隐患很可能还在进一步的发展蔓延中。因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大众传媒方式对一些缺德企业进行揭露与曝光, 以唤醒企业家内心的道德良知。

三、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缺失的可能成因

笔者认为, 我国一些企业家在履行自身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不佳表现, 除了企业家对自身社会责任主观认知存在偏颇外, 还有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限制着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我们对可能制约企业家践行社会责任的因素试作如下浅显分析。

1. 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疏忽与误解

创造利润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企业家对经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无可厚非。然而, 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一味强调对利润的谋求, 甚至为提升企业业绩而不择手段, 忘却了其作为道德责任主体应坚守的道德责任底线。企业家“为富不仁”的现象屡见不鲜, 他们对利润取之于社会并应回馈于社会的价值观念理解得不够深入。企业家应加强对自身责任意识的培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将社会责任观念落实到企业经营的各项环节中去。唯有如此, 企业才不至于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企业家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2. 市场经济体制中道德责任机制的缺失与误用

当今社会, 企业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而利用各种手段钻法律空子的现象, 还不在少数。企业偷税漏税, 生产伪劣产品, 散布虚假广告与损害消费者权益等失德现象也层出不穷。我们应突出市场经济中所蕴藏的道德他律属性, 赋予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内涵。郭金鸿也强调:“市场经济绝不是超伦理的纯经济体制, 在其运行中无不渗透着人的理性与情感, 呼唤着道德责任的有效落实。”企业家作为道德践行的主体, 在提高自身道德自律的前提下, 还应积极参与市场经济体制中道德责任机制的构建, 自觉践行起其应为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3. 我国传统文化中责任观的负面影响

对责任意识的强调, 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范畴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孔孟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对责任概念也强调了很多。其中, 孔子的“见利思义”、“当仁不让”与孟子的“重义轻利”、“恻隐之心”等思想, 对倡导我们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促进作用与价值导向作用。然而, 这些传统责任文化观念中带有浓厚的“天命”或“宿命论”思想倾向, 它对社会责任的强调实质是建立在对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维护的基础上。因此, 这些传统的责任思想把个体社会责任的践行统归于整体国家责任的履行之下, 使得一些个体责任观念趋于抽象化与空洞化, 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以真正落实。

四、我国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之道

我们不能仅把企业家践行社会责任的期望寄托于外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 还应把企业家践行社会责任的根基建立在其发自内心的对责任主体应尽道德义务的认知上。为此, 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给出了以下可供参考的建议。

1. 积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 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经营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企业家作为社会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 其个人经济行为还应受到诸如环保责任、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等责任的外在制约。传统“唯利是图”的企业经营方式与时下人们对企业家道德行为的呼吁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这也给企业家出了一道现实难题。企业家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才能解决企业在发展经营中所遭遇的道德问题, 才能树立起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良好形象。

2. 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机制

良好的企业制度, 是推动企业家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基础。企业家应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明确划分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的相应职责。尽管有些企业家会强调, 企业的一些缺德现象是由于企业员工的责任观念意识不强以及员工对自身社会责任的疏忽造成的。但这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度不够与企业内部的责任制度不够完善致使的。因此, 企业家应积极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 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责任制度。

3. 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将企业与企业家的底线社会责任加以制度化与法制化, 并促使企业家不断重视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责任性。在不断完善企业外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相关政府还应加大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与惩罚力度。政府一方面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性, 以推动其向着更加自由、完善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政府还应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与宏观调控, 以突出市场经济的法律性。

4. 注重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的外在价值导向作用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众传媒已日趋普及化。不少鲜为人知的隐性缺德行为纷纷被各大媒体曝光出来, 那些不可告人的商业丑陋行径也遭致了消费者、企业员工与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诟病。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一直都引领着我们责任的价值取向, 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道德教育与价值引领作用。倘若没有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对企业家道德责任良知丧失的揭示, 那社会很可能会陷进道德责任危机中。

企业家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中站稳脚跟并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以推动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这是每位企业家必须慎重考虑的现实问题。作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把脉人, 企业家唯有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起来, 将企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加以权衡兼顾, 才能为企业谋利、为社会造福, 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竭其力、尽其责, 也才能实现其最大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摘要:企业家作为经济社会与道德社会的重要参与者, 应主动践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在发展中既面临着机遇又迎接着挑战, 如何克服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责任瓶颈问题, 这已成为时下众多企业家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本文试着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概念加以梳理, 并对其现状略作叙述。我们在分析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不到位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些许对策。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责任,道德义务

参考文献

[1]郑若娟: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89—90.

[2]毕素华:论我国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J].广东社会科学, 2011, (02) :37—41.

[3] (波兰) 哈普·提·杜莱:对公司影像的勾画[J].南开管理评论, 2000, (03) :41—44.

[4]黄泽民:基于总和生产力观点的企业家社会责任 (上) [J].生产力研究, 2004, (6) :73—77.

[5]李洪彦:企业家与企业社会责任[J].商业文化, 2006, (08) :42—43.

[6]李君如: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J].中国品牌, 2007, (09) :40—41.

[7]潘新新:企业家社会责任探析[J].经济理论研究, 2007, (02) :114—115.

[8]任艳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J].中国商界, 2008, (10) :109—110.

[9]沙彦飞:企业家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J].经济导刊, 2010, (11) :36—37.

[10]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54.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 篇2

摘要:长期以来广播电台作为党、政府、人民的舆论平台,在我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而广播电台的采访、写作与编排节目这一过程需要编辑发挥主观意识,渗透编辑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的新闻节目发挥到最佳的优势。由于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具有时效性与舆论价值导向的特点与作用,这要求广播电台编辑要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优良的创意策划。

关键词:广播电台 编辑 社会责任 创意策划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方式朝向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台不但要与网络、电视进行传播方式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新时代下听众不断提升新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下,面对收听率为了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份额,往往选择了适应生存而不惜牺牲社会责任,因此引发了很多现实性的问题。所以,广播电台要想良性的发展,其编辑就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社会责任,二是做好新闻节目的创意策划。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意在使广播电台编辑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提升新闻节目创意策划质量。

一、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编辑要履行普通公民的职责,在规定的法定界限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对于广播电台编辑而言,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要想很好的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就应该先明确自身的公民身份。比如,在采集或写作新闻节目时,就要立足于事实,不应该因为哗众取宠而扭曲新闻的真相,应该以一名合格的公民去履行职责,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为着重点,尽一份公民应尽的责任。依照事件的真实性,参考自身对整个事件的理解和事件本身在社会中的影响,恰到好处的视角进行播报。同时,由于广播电台编辑所针对的播报对社会大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节目的筛选、写作等过程需要编辑完全投入其中,并且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视角进行体悟、观察、理解、思考新闻事件的本身,将自己置身于广大听众的视角进行审视。然后以编辑敏锐的眼光去解读新闻事件的价值与内涵,从而使整个的新闻节目更为贴近生活,为广大听众带去一份有质量的新闻节目,同时也更好地诠释以平凡公民的视角去解读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所编辑出的新闻节目才更有感染力。

其次,广播电台编辑需要引导公众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新闻事件而言,播报其事件的真实性是一种基础,而相应的引导公众价值取向是一种作用,而每一种价值取向所站的立场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也就不同。广播电台编辑人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视角进行策划与报道,并肩负着对大众启蒙与引导的社会职责。所以编辑人在节目策划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所引导的价值取向的关键点。这里面所涵盖的有编辑人对节目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对事件蕴含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所以,广播电台编辑人对新闻事件价值导向的作用不可轻视,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博取大众的好奇心而有意的扭曲事件的真相,断章取义地进行评价与错误性的解读,这需要广播电台编辑人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有价值的创意策划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方式朝向多元化。与广播电台相比,电视传媒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其感官强,互动强等特点,长期垄断大众传媒。而在物联网时代,网络传媒更是借助较为广泛的信息独领大众传媒,是未来大众传媒的一个走向,那么广播电台在这样的背景进行传播方式的竞争实属艰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广播电台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听众,以及它不可替代的传播方式而存在着。为了确保广播电台的活力,需要编辑人对广播内容进行构建有价值的创意策划。

首先,要创新广播电台的栏目内容。每一个广播电台最为关键的莫过于自己的栏目内容。在传统的广播电台栏目策划中,其主要是播送的广告以及时事新闻。所以在当前大众媒体多元化方式的时候,广播电台需要这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听众定位,给自己栏目寻找一个合理的坐标系。广播电台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定位相应的听众人群,并且依据所报道的相关消息,进行深度解读,从而更为贴近百姓的生活。广播电台可以依据多种途径进行调查,选取听众最为关心的事情,编辑人依据这些调查报告,进行材料收集,然后精心策划。比如,人们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广播电台编辑人就可以针对当前本事一些养生场所或养生食品进行栏目策划,围绕着养生与听众互动,这一过程,可以邀请本市的名医进行座谈,也可以邀请有养生窍门的市民座谈,解读市民关注的一些养生话题。广播电台编辑人根据每期栏目的热点进行二次编辑,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相应的内容,以不断的扩充和增加栏目的内容含量与内容深度。

其次,广播电台的广播形式需要创新。在当前全媒体时代下,多种形式的播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电台编辑人需要摆脱单调声音进行播报的理念。所以在节目的策划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单一发声源转变为丰富的多元化发生源。同时,还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运用,比如口技、京剧、昆曲等带有中国风的元素进行加工运用。这样多种形式播报方式可以丰富节目的生动性与文化性,促进广播电视的更新,推动广播电视节目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广播电台编辑不仅是一名普通公民,而且还是一位引导公民价值取向的导航者;不仅要选有价值的广播内容,而且还要不断创新电台广播形式,以确保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编辑人员应具备维护国家利益及对社会事件有独到见解的意识与能力,并且还要依据不同听众的需求策划有价值的广播内容,以全新的、恰当的形式传播给大众。只有这样,广播电台编辑才能将电台、社会、听众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三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 篇3

【关键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对策

1.深刻认识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重要作用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全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纪律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科学和谐、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责任追究是企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环节、核心问题,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责任分解、责任考核、配套制度的兑现。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追究的原则,及时准确地进行责任追究,才能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真正落实,从而达到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目的。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企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当前企业责任追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有偏差,不重视责任追究

认识上有偏差,这是责任追究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干部的几个“怕”字上。一是怕“引火烧身”。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一旦搞责任追究,大小事就会追到领导头上。二是怕挫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少企业干部认为,如果下属职工中出现问题也要追究领导责任,恐怕会挫伤领导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怕影响企业的发展。有的干部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扩大营销,追求利润,如果事事都按规章制度办事,企业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2.2制度不到位,不愿意责任追究

有的企业把责任制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只搞“纸上谈兵”;有的把责任制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责任制脱离开来,形成两张皮,出了事故不追究,年中考核不挂钩、年末考核不兑现;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出了问题追究当事人责任就够了,对于违反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领导干部,以种种借口和理由不予追究;有的在责任追究中“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从轻处理;有的能够较好地追究下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但对于“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同级领导和上级领导却难以追究。

2.3患得患失,不敢大胆责任追究

有的怕进行责任追究得罪人,追究上级领导怕影响前途,追究同级领导怕影响团结稳定,追究下级领导怕影响工作关系;有的怕责任追究会在社会公众中引起不良反应,损害企业形象。

2.4职责不清,难以进行责任追究

有的企业由于分解责任条款过于原则,不具体,内容不明晰,或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不够,如“负总责”、“负直接领导责任”等规定的追究政策界线也不十分明确,以致实践中量纪较困难;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责任追究案件检查督促不力,造成责任追究难以施行,导致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处理,群众意见大,最终是破坏了单位形象,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正常深入开展。

3.企业责任追究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3.1领导认识不足

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摆正党风廉政建设在工作中的位置,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同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以为经济效益搞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满足于一般的号召和部署,很少付诸于行动;或瞻前顾后,顾及上下,碍于左右,“官官相卫”,互相护短,根本不想去追究。

3.2工作透明度不够

责任追究是一件公开的事情,公开的程度越高,以此为戒受教育就越大。可是,现实许多重大责任的追究往往是领导或少数领导说了算,责任追究的情况也只有少数人知道,不愿公诸于世。一些重大责任,追究的结果透明度极低,责任追究似乎可有可无,这必然会导致责任追究的淡化。

3.3工作机制不健全

实施责任追究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按程序和原则办事。现在,关于责任追究有一些大的原则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太抽象,弹性大,不好执行;有的企业把制度作为应付上级的挡箭牌,根本不执行。没有健全机制,责任追究的规范化则无法落实,也就失去了其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形成自流化,使责任追究效应减弱或消失。

3.4追究渠道不畅通

责任追究的渠道是进行责任追究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它应当形成上下结合的追究网络体系,这个体系既具有代表党委行使追究的权力,又具有独立性,与决策体系平行,不是领导者或决策机构的附属物。但在目前,作为追究主体的纪委与作为追究对象的同级党委共处于同一体系中,并受其领导。这种隶属关系,使紀委的活动受追究对象所左右,往往造成追究渠道的阻塞,纪委难以发挥追究的职能作用。导致追究下级责任易,追究同级责任难,而追究上级责任更难,使领导干部应追究的责任却难以追究。

4.加强企业责任追究的对策思考

4.1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

把强化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作为治本之策,常抓不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责任制,宣传责任制,落实责任制”的活动,用党风廉政建设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去教育人、引导人,通过正反典型的宣传,使领导干部明确责任追究的必要性、复杂性,让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的领导干部心中有压力、肩上有担子,不断增强责任心。

4.2抓好责任分解,细化责任追究规定

分解责任是进行责任追究的前提,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的基础性工作。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按照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突出抓好主要领导、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责任分解工作,把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领导班子成员和各有关部门头上,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标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步分解、逐级负责的责任网络。在此基础上,制定《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明确追究的主体、追究的对象、追究的程序,对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应达到的标准、出了问题时应负的责任、怎么追究等,都进行分解细化。

4.3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抓责任追究的领导机制。各级党政一把手既是责任的主体,又是落实责任制、实施责任追究的组织者、领导者。因此,必须注意抓“一把手”,把责任追究放在突出位置上,明确规定责任主体各级党委、行政主要领导和重要领导在落实责任制中的责任,由上至下层层落实责任。使“一岗双责”具体化,制定“一岗双责”岗位责任细则,明确分管领导“一岗双责”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任务和领导责任,明确惩戒性规定。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与执纪、执法部门的联系机制。党委、行政主要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每年联系一个责任点,负责一个责任区,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帮助和协调各类问题,通过重要案情通报会、碰头会、例会等形式沟通信息,掌握、分析、筛选案源,研究、部署、检查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情况,处理落实情况中的棘手问题,不断促进责任追究工作的落实。

三是建立上级纪委协审和下级纪委报告机制。坚持实事求是、上追一级、下管一级的原则。对属于下级党委管理的干部立案调查的,上级纪委派人协审;对属于上级党委管理的干部需进行责任追究的,必须报告上级纪委。

四是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党委把对下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责任情况的检查纳入考核体系中,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发现问题追究责任。

五是实行公示制。纪检监察机关对处结的每一起(下转第268页)(上接第229页)责任追究,都要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示,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和发挥教育作用。

六是实行责任终生追究制。为避免领导干部的短期行为和侥幸心理,必须实行终生追究。对在任期内发生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不论什么时候暴露出来,也不论其职务和岗位发生了什么变化,都要严格追究其领导责任。防止再现对现职领导追究严,对离任领导追究宽,甚至不追究的现象。

4.4突出追究重点,加大工作力度

责任追究的范围很广泛,当前要着重追究如下情形中企业领导干部的责任: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造成重大后果的;所分管的部门和单位的干部发生重大问题和重大案件的,对本单位、本部门由于失职、渎职以及官僚主义等原因造成重大损失、重大浪费、影响很坏的;对于用人不当,大多数群众不同意提拔,不该重用的人,领导偏要提拔的;对于在反腐败斗争中揭露的问题或案件,压案不办,隐案不报,查了不处,对违法违纪人员袒护、包庇,甚至弄虚作假,提供假材料,设置障碍,阻挠办案的;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要善于从企业非正常亏损、重大经济损失、重大事故等问题中发现案件线索,追究领导责任。同时,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发现需要追究的问题。当然,实施责任追究,还要分清集体责任与领导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4.5充分发挥纪检监查部门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从当前企业的现状来看,必须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专门机构的作用,明确企业纪检监查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其发挥监督保证作用的有效职能和实际权力;建立精干的专职纪委工作机构和配备得力的纪检干部,参加党委会以及其它经营管理决策会议,对企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法令的情况,对企业党员干部、职工思想作风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设特派廉政专员,人员、开支不隶属企业,直接向上级党委、纪委负责,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为企业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服务。

5.结束语

落实好党風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性观念强不强的具体表现。不抓就是失职,不认真抓就是没尽职,抓不好就是不称职。我们决不能容忍那种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谁都不负责的现象。因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能不能执行好,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关键是能不能严格实施责任追究。没有责任追究,就没有责任制。只有抓住了责任追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出来,领导干部才会切实负起责任,兢兢业业工作,努力去预防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才能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 [科]

【参考文献】

[1]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Z].

[2]中央纪委法规室.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释义[Z].2011-01-01.

刍议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 以及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涌现, 国际间以及我国各行政区域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商务、旅游人士对酒店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我国酒店业进入了快速扩张和发展时期。目前, 仅统计在册的全国星级酒店达1万7千多家, 还有大量无法统计的非星级酒店。据专业人士保守估计, 我国住宿机构已超过30万家。在我国酒店行业迅速扩张的同时, 安全卫生和社会环境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 对社会环境带来了一定负面的影响

酒店行业中的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和游戏娱乐等是其主要经营业务。由于酒店自身管理和意识形态问题, 容易给周围环境带来噪音污染、油烟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此外, 酒店行业还是水、电、气等多种能源消耗大户, 这也给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带来巨大压力。

(二) 酒店员工流动性过大, 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酒店业, 员工流动率偏高, 很多都在25%以上。同时, 酒店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向宾客提供满意服务。

(三) 近年来, 酒店业安全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酒店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不断涌现。酒店布草质量差, 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隐患。部分连锁酒店客房门不能反锁, 宾客入住时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部分连锁酒店不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更换、清洁、消毒客房用品及用具等。

二、酒店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我国酒店行业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 从酒店自身来看, 其所有者和管理层仍然只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 只关注企业自身的利益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他们看来, 企业的利益仅仅表现在营业收入扩大, 成本压缩和利润增长方面。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企业对整个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社会感观念不强, 安全生产意识差, 也不关心酒店职工安全生产和执业技能的培训提高, 忽视入住宾客的利益, 随意排放废弃物, 缺少商业诚信。

但是, 任何一家企业, 包括酒店行业, 都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对立与环境独立生存的。企业不能仅看到眼前的短期利益, 更应重视长期发展和长期效益。如今,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企业排污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包括酒店行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必须行动起来, 努力降低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所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 更是一份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对员工利益的漠视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没有一个稳定、专业的团队有怎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酒店企业要想可持续性地发展。就必须保持对消费者诚信经营的态度, 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长期的忠诚。这也是我国酒店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我国对社会环境的重视而迅速发展。它关注的正是核算和反映企业环境信息, 员工信息, 一般社会类信息 (捐赠) 以及消费者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就是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下的企业社会贡献率最大化, 实现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

因此, 酒店企业要解决现阶段出现的上述问题,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框架。运用社会责任会计提供的有用信息核算和监督酒店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促进我国酒店业健康发展。

三、酒店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 酒店企业忽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酒店所有者和管理层只重视传统三大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对利润指标以外的会计事项重视程度不高。同时, 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缺乏基本的诚信经营理念, 再加上我国关于环境污染, 欺骗消费者等行为的违法成本偏低。因此, 酒店企业投机取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普遍。

(二) 政府、社会等监督机构没有强制酒店企业出具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监管仍然空白。工商、行政、税务等部门并没有强制要求酒店企业对外报告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财务信息。

(三) 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执行中存在诸多困难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迄今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框架体系。会计界在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实施准则、计量方法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这给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实施带来极大困难和随意性。

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性, 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对象呈现出了不同特点。除了对企业人力资源内容的核算外, 工业企业可能更关注对资源利用, 环境维护以及员工生产作业安全保护等问题。商业企业和服务企业可能更关注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影响以及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等方面。酒店行业经营方式较为特殊。例如:酒店提供的餐饮业务集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 既具有工业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特点, 又兼具商业企业提供商品 (烹制的食品) 给消费者的特征。在社会责任会计方面, 既要关注油烟排放、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 又要关注提供菜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 在核算上, 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既有普通服务行业特点, 又兼具工业和商业企业特征。究竟酒店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量和核算?责任会计的工作结果又应以何种方式对外报告?这些都是当前亟待确定和解决的问题。

四、改进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的对策和意见

(一) 政府等部门应重视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框架的尽快建立和实施

政府监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酒店行业发展和对社会环境优化的重要性。可以考虑借鉴国际上比较完善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考核酒店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指标和经营状况。除了通过法律的形式严惩各种污染社会环境等行为, 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外, 还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敦促酒店企业定期对外报送企业责任会计信息。将酒店企业提供责任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的一份义务。政府相关部门 (工商、财政、税务等部门) 可以联合起来对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监督。对没有提供合格责任会计报告的企业不予年检。银行信贷部门也可以对拒不提供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企业拒绝贷款申请。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参照审计企业传统会计报告的方法审计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并出具审计意见, 提高酒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二) 加强酒店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不断树立和加强酒店行业诚信经营思想和理念。酒店所有者利益与社会利益实质上是不矛盾的。即使有矛盾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股东利益和社会利益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如果一家酒店在经营中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等) , 而致使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矛盾重重, 则企业必然会举步维艰。尽管也许股东能从中获取短期利益, 但从长远来看, 股东必须为这种短期经营行为付出代价, 从而使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酒店企业的相关人员必须从根本上认识企业应该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的义务, 只有与环境、社会共同和谐发展才会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酒店行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酒店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只有意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才会认真执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和规定, 并自觉对外提供相关、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三) 会计行业应建立健全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发展比较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相关会计制度和准则等内容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健全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框架。财政、税务、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会计行业协会应充分联手, 尽快就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对象、核算内容、具体计量方法, 计算考核指标, 对外报送形式和内容等做出统一规定, 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质量。

此外, 不同行业担当的主要社会责任不同, 其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和计量的重点也会有所区别。结合酒店行业的特点, 建议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应主要核算以下内容:员工信息, 即企业对员工应履行的责任, 包括劳动报酬、就业保障、职业培训和规划、生产安全与健康等;环境信息, 即企业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应履行的责任, 包括对环境污染的防护支出、因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因节能产生的相关支出和收益等;消费者信息, 即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责任, 包括为保障消费者安全卫生的支出, 因酒店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导致损害消费者利益进行各项赔付的支出等。

(四) 酒店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形式

由于目前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的计量方法没有统一规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对象又比较复杂。因此, 针对酒店企业可以根据核算的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报告。

1.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会计事项, 以货币形式确认计量。目前我国部分主动提供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企业几乎都只以文字方式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导致披露质量不高, 各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具可比性。在经济事项的核算上, 能以货币、数字计量的, 尽量以货币、数字的形式反映, 以准确描述相关经济内容。例如:企业的各种违法成本支出, 各种因社会责任赔付的款项, 员工的工资、福利、培训费用, 因维护社会责任发生的各项资产、成本和费用支出, 因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的奖励、收入等, 均可用货币金额计量。

2.在原有会计科目设置基础上, 增加与社会责任会计有关的新会计科目。为保证原有会计核算体系不做较大改变, 减少财会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工作量, 新增的会计科目尽量以二级或三级会计科目的形式体现, 原则上不增设一级会计科目。例如:由于酒店企业排污造成环境污染, 噪音、油烟问题赔付的支出款项等, 按现有规定计入“营业外支出”。如果考虑社会责任会计因素, 可将酒店的环境污染治理和赔付支出新增一个明细会计科目“管理费用—企业社会责任支出”核算。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相关赔付支出实际上与酒店生产经营直接相关;把酒店企业因治理环境, 保障员工健康等投入的固定资产投入增设“固定资产—企业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等明细科目核算。而由于承担社会责任得到的收益则可通过增设“其他业务收入—企业社会责任收入”科目核算。

3.在不增设新会计报表的前提下, 通过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设、调整相关会计科目的方法反映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4.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会计事项, 则可用文字形式进行披露。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等现状, 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可以分几步实施。

首先,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强制各类型酒店企业以文字形式披露本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信息和重大事项。包括环境信息 (环境污染、治理、节能) , 员工信息 (健康、安全、培训) , 消费者信息 (产品质量) 等方面内容。

其次, 在普遍采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 要求酒店上市公司结合相关会计准则, 对能以货币等单位计量的信息, 通过新增会计科目的方式反映到企业财务报表中。以便公众和财务信息使用者获取真实的信息内容, 客观对比和比较各酒店企业环保、消费者保护等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无法以货币等计量单位反映的信息则允许以文字形式反映在会计报表附注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

(五) 教育部门也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观念的培养和内容的学习

高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单位在会计专业教学中, 也应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和受训人员在专业学习和训练时, 就能接触和了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内容。这样, 不仅能树立会计从业人员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 还能传授专业技法, 为他们日后能较为顺利的从事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信通过多部门、跨专业、多角度、全方位的联合构建, 将会健全我国酒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体系和框架。这为我国酒店行业和企业科学、健康、稳定地发展, 为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地改善以及我国消费者正当权益的保护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凤乔.酒店会计实务[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李升.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6) .

[3]罗金明.基于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12) .

[4]田昆儒, 康剑青, 宋东亮.中国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 2007 (12) .

刍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

中国历来都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至理名言。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不论哪朝哪代,也不论是什么时期,农民作为被统治的对象,注定要承受被奴役、被剥削的命运,更别期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关心了。诚然,我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不能说没有“重农业、轻赋税”的英明举措,也正是这些英明的举措一次次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一度出现过诸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富强的时期。反之,如果不重视农业,不体恤农民,那肯定是饥荒连年、饿殍遍野,蟊贼四起、战乱不断,从而推翻暴政。

可见,重视农业、关注农民、建设农村是何等的重要。中国已经步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车道,GDp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是在国家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摆在了党和国家的面前,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贫富悬殊的不断拉大、城乡区别的距离不断拉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基于这些原因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引发的矛盾、孕育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建立的50多年时间里,农村、农业和农民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根本不容忽视的。在上世纪近90年中,中国的农民不管是在抗击外侮、抵抗侵略、反抗暴政,还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解放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都做出了巨大的、乃至毕生的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农业这个命脉,就没有工业、科技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农民这个主体和基石,国家这座大厦就不会坚如磐石;如果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就一定没有国家的安定团结、繁荣富强。所以说,重视农业、关注农民、建设农村必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重点工作。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关键。自上个世纪90年起,农民信访问题初露端倪,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过激和不理智的上访行为,大多是因为负担过重、乱摊派成风、干部作风霸道粗暴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引起的,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对农村重视力度不够,对农民关心、关怀、帮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虽然我们在近20近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实践,先后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甚至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生产进行奖励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但农民信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此,党中央又积极开展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转变思想、转变作风,并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课题。这无异于是找准了症结、也应该是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

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统一规划、尊重农民意愿,由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注重实际,讲求科学合理,决不能走形式、搞形象工程。况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是短期、孤立、单一的,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在转变农村群众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而且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现代意识,具备现代人的素质;不仅需要转换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要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所以,必须要立足各地实际,紧紧围绕加强组织建设、加快产业发展、转变群众观念、落实民主权利、倡导文明新风,形成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由政府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

为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重产业,狠抓农村经济发展。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先决条件。由于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怕改良、怕发展、不敢闯市场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市场风险太大,农民往往是在市场边缘徘徊,产业效益较低,致富的步伐停滞不前。如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就成为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在发展农村产业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各类产业协会,引进业主和农民共同发展,这样既可以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二是要重引导,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思想指导行动、观念决定成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转变农民群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根本不行,在具体工作中就会出现党委政府唱“独角戏”,只有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让农民群众自发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才是工作的初衷和目标,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要树新风,倡导文明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要“乡风文明”,也就是农民群众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健康的娱乐方式,彻底根除黄赌毒和迷信等社会丑恶,引导农民群众邻里互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讲文明、讲卫生。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组建农民社团,组建农民舞蹈队,开办科技知识培训讲习班,修建农民休闲健身中心,举办农民运动会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爱好特长,用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占领农民精神和文化阵地,树立文明新风。

四是要办实事,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和干群关系好坏取决于农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的基础是党委政府是否真正代表群众利益,是否是真正为农民群众谋利,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所以,各级党组织要将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落实,要切实做到农民群众有所盼、党委政府有所干,把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切实解决农民“群访”和无序上访问题。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刍议 篇6

关键词: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一、概念的界定

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作的各种制度安排,它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在促进和实现人类共同福利中的作用。狭义的社会福利有其独特的内涵,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服务。

在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分界。理论上讲,社会福利解决的是在达到基本温饱后如何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问题;社会救济解决的是人们的生存问题。但是我国现阶段对于“三无人员”、残疾人以及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划归还存在相互重叠或相互冲突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社会福利的内涵是狭义的,它是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子项目出现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军人的优抚安置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二、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弊端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直至90年代末的整个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助、休假疗养补助到职工食堂、洗澡堂、阅览室、体育馆再到职工子女的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总之,在计划经济的50年,我国的社会福利是依托于企事业单位的,涉及城镇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企业和国家财政支付的一种福利制度。

不容否认,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自建立以来,尤其是建国后的十年来,在解决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三无”人员)的生存问题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且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和分配制度下,城镇职工受到的多方面的福利待遇填补了由其收入低所造成的生活亏空,改善了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提高了其生活水平。[1]

但是,20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给社会结构带来了的巨大变化,自然地对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了挑战,其自身的缺点日益凸现并不断暴露出一系列不适应新环境的弊端。

1.覆盖范围窄而不均,极为不公平。

因为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是以城乡分割所造成的城乡差异为前提、以城镇工人为核心的,必然地导致了城乡福利的悬殊差异。

在城镇,职工可以享受到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而在农村,福利通常是与生活救济相提并论的。农民的所谓的些许福利也只是集体资助、国家救济和群众互助相结合。城乡间的差距与不公在改革开放后越发地明显、加大。

就城镇自身而言,不公平还体现在同一所有制企业内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

2.混淆了社会福利和职业福利,导致政府与企业角色错位。

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以职业福利为主体,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其结果必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一些老企业,由于背负着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很难与新生企业竞争,一旦破产,职工及其家庭所能获得的福利待遇就没有了着落,生活会陷入很大的困难。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这种角色不分既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实现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个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平均主义思想流行。

政府和企业包揽福利供应,不但造成巨大的财政和经济成本负担,也造成了个人对国家和企业的依赖性,以及平均主义思想的流行,不利于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4.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在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下,企业职工与企业之间有着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的企业或单位,职工的福利待遇有很大的差异,在有些企业福利甚至高于工资。由于职工待遇与企业紧紧拴在一起,这就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无法应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

5.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政府责任太集中,企业压力大,社会动员不充分。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政府和企业,忽视了对各种社会福利资源进行广泛动员和综合利用;过于强调福利金的给付,忽视了福利服务的社会提供、享受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以及资金筹集渠道的拓展。

6.多头管理,缺少统一的管理部门。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多头(民政、劳动、卫生、人事等)管理、责任不清、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差的缺陷,亟待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机构,以更好的指导、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三、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原则

为解决我国传统福利制度存在的上述弊端,需要从制度设计层面入手,理顺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调动各种福利资源,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多形式、多层次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立足于我国国情,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现实,参看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法规,提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公平原则

既然社会福利的目标是追求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自然应将公平原则作为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公平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平均,也并不排斥对象的群体化。也就是说,公平强调的是人们获取社会福利机会的公平以及为更好地体现公平而对不同对象群体的区别对待。譬如,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相应的提供满足其各自不同需求的社会福利。

2.社会化原则

首先,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使其从传统的“三无”人员、残疾人、孤儿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向广大居民扩展;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其次,重视社会团体、社区、家庭和个人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社会福利。再次,通过社会捐助、慈善事业、福利彩票等多种方式多元化筹集资金。

3.引入市场机制原则

凡是能够由市场提供的福利应尽可能地由市场提供,非营利机构举办福利事业应当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明确的政策引导。这样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组织和团体的服务效率,促进社会福利多样化服务,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当然,由于社会福利自身的特殊性质,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可能走完全的市场化道路。

4.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社会福利水平的确定必须立足于国情,根据现实的国力设置福利项目、确定福利水平。福利水平过低,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过高,则会造成人们对福利制度的依赖。加之社会福利具有刚性,能升难降,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力求做到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随着改革的深入,迄今为止,由政府或企业包办福利的传统已基本被打破,社会福利社会办的观念也正在逐步得到确立。但是传统的观念毕竟还未能完全根除,改革政策也并未成熟定型。又加之国家财政实力仍很薄弱,改革的其他配套也不够,致使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触动。然而经济的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均要求对传统的福利制度从根本上加以改造,所以改革是必然,政策的选择是关键。

1.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

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需要有效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在调动和运用各种社会福利资源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等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策扶持更为必要。除了把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地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外,应对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各种社会力量给予税收、规划以及用地等方面的政策照顾与优惠。还应制定多种有效的鼓励政策,使社会团体和个人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中来。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整个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财政支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财力的增强,应逐步加强对社会公共需求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投资,让全体国民均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在企业和单位告别“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的职能后,应将原有的福利投入部分通过税收或财政转移的方式逐渐地填充到改革后的社会福利制度当中。

3.积极促进公共福利组织社会化,切实抓好社区福利服务的落实。[2]

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以寻求更好地发展,必须在培植社会化的公共福利组织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做到官办福利机构社会化,“企事业单位办社会”职能剥离化,民间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手续简单化、优惠化……不断扶持并促使民办社会福利组织的壮大与持续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并扶持社区服务组织,使社区服务普遍化、系统化。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有相互关系的居民或村民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为社会福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因为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社区中的成员很容易形成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援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挥社区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发挥社区组织在筹措社会福利资金、组织社会福利资源、安排社会福利项目、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重视社会福利立法,推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

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福利的供给与需求,是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立法方面存在许多缺陷,譬如相关概念模糊不清、法律规范要求不到位等等。

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改造。在修订、改造的过程中应明确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并加强监督和管理。还要借鉴各国法制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使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走系统化、规范化和专门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才能真正走向制度化、社会化并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3]

总之,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实践中的有利经验,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力量的结合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良礼,关于构建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探索和思考[J],民族论坛,2004,(5)

[2]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J],中国社会工作,2005(1)

沿海企业环境责任问题刍议 篇7

关键词:水污染地图,海洋环境污染,渔民失海

1 水污染地图与企业环境责任

2006年9月, 马军创立中国水污染地图, 此为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数据库。水污染数据库包含大量数据信息, 如水质信息、排污信息和污染源信息等, 构成一个污染信息的图形化集合。水污染地图最为独特之处即对超过30 000家污染企业的信息进行标注, 信息来源于政府和媒体公告, 也包括来自民间的信息资料, 如志愿者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对污染企业进行定位所获得的污染信息。

水污染地图对污染企业的定位及信息公开旨在于敦促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促使水环境质量得以改善。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动力来自于政府环境管制以及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关注, 环境污染信息的公开与知情为公众环境监督提供前提条件, 并敦促企业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

如果了解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以及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情况, 也就明白企业对于环境责任的承担有多么不到位。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质量公报》,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超过240亿t[1], 尽管数据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废水排放量的比重为44.29%, 其余比重为生活废水所占, 不过工业废水尤其是化学工业废水往往具有更大的毒性, 对水域环境破坏也更为严重, 所以实际上工业废水是水域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

尽管有学者曾言公众消费制造环境污染的需求[2], 但就企业生产和环境行为而言, 其已难逃环境责任承担缺失的罪名。水污染地图公开企业水污染信息, 对企业而言增大了环境保护的舆论压力。地图公开的污染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 也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在华企业, 这些企业在污染信息公开之后面临或来自舆论或来自消费渠道的压力, 总之有些企业“坐不住了, 找上门来要求撤掉他们的污染信息”, 而马军则认为要撤销污染信息必须有撤销的理由, 这些理由包括企业对水污染行为进行整改、污水排放达标或实现处理后排放等, 必须由当地环保部门或民间环保组织等第三方环境监督力量出具污染治理达标的报告[3], 以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撤销企业污染信息。

水污染地图为我们提供了企业在承担水环境保护责任方面的数据信息, 勾勒了地区水环境污染的图景, 促使我们关注企业规避承担环境责任大量无序排放污染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后果, 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

2 沿海地区企业污染与海洋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生产力也最为集中, 不过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受益于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 这其中尤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然而缺乏生态关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使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急剧恶化给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带来压力, 据言, 目前中国资源消耗难以维系,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江苏等许多地区已经落入“前进没有水喝, 后退没有GDP”的结构陷阱[4]。从南方滇池、太湖到北方青岛、长春, 水污染已经全面威胁中国未来发展。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 我国COD的排放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超过我国容量76.8%和112.4%。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5]。透过数据, 可知水污染的严重程度,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 即企业缺乏对于环境保护责任的承担, 视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于不顾, 将环境成本外部化, 甚至不惜违法或者干脆自愿认罚也要排污。

本研究对企业污染破坏水域环境的关注不仅仅在于河流、湖泊、地下水或企业当地社区, 企业污染物污染当地社区的河流和地下水, 并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进入海洋从而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物来源多样, 既有海水水域养殖带来的富营养化, 也有航运和石油开采带来的溢油事故, 不过陆地上的企业污染源对海洋环境破坏也起作用, 本研究将其称为企业“不在场的污染”。看一下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 尽管污染海域面积正在减少, 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 不过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 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污染仍然严重。《公报》指出, 沿海地区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将大量污染物携带入海, 给近岸海域尤其是排污口邻近海域造成巨大压力。监测和统计结果显示, 全国实施监测的525个入海排污口中有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污水排海量高达373亿t, 污染物如COD、氨氮等高达836万t[6]。由此看来, 陆地上的企业污染源对海洋环境破坏并非仅仅是有作用了, 而且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

企业缺乏承担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乱排及超标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污染海洋环境, 衍生出其他海洋问题, 如渔民失海问题。渔民失海问题肇始于海产资源的几近衰竭, 环境污染、海上项目如石油开采以及海洋航运等开发都会导致海产资源破坏, 其中海洋环境污染是重要原因, 且具有难以治理和复原的性质。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水域功能衰退, 这其中工业“三废”污染所导致的海洋“荒漠化、半荒漠化”对海产资源破坏尤为惨烈[7], 2007年, 全国共发生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73次, 污染面积约2.35万hm2, 直接经济损失约1.31亿元[8], 这其中不少污染物来源于陆上的企业污染源。渔民失去世代赖以生存的海洋渔场, 产生渔民失海问题, 犹如农民失去土地一般, 其造成的负面后果也同样严重。

山东无棣县水沟村曾昌盛一时, 不过由于污染和过度捕捞, 该渔村在过去的10多年里逐渐衰落, 渔民面临无鱼可打的局面, 转产转业成为一个被迫的选择。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漳卫新河废水排海。无棣县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 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 共有来自上游的3亿m3超标排放的废水, 通过漳卫新河, 排入了渤海, 造成无棣县境内及近海区域鱼、虾、蟹和幼鱼苗的大量死亡, 50%以上的渔船无法正常作业[9]。这是一个由陆源污染导致渔民失海问题的典型案例, 渔民失海面临的一些后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海域生产功能丧失, 渔民经济权益受损。海域养殖和捕捞功能丧失, 靠此为生的渔民丧失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 经济权益受损在所难免。在该案例中不乏因海产资源丧失而破产的船主和渔民, 甚至有些被迫卖房来发放工资及偿还债务。渔民收入大幅下滑甚至破产严重影响渔民生存权益, 这相当于在繁荣的城市经济局面下造就了一批“穷人”, 此外, 窘迫的经济状况可能给渔民健康、子女教育支出带来压力, 这些可感知的差距都让曾经收入颇丰的渔民难以忍受。

(2) 海域功能恢复困难, 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海域养殖和捕捞功能丧失, 渔民无鱼可打, 不得不转产转业另谋生计, 然而对于世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而言, 转产转业并不容易。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① 转产转业需要其他的劳动技能, 这对一些中年渔民来讲是一道坎。② 渔民对世代所依的渔业生产存有传统上的情感依赖, 捕鱼可以作为生活习惯或者情趣的来源, 渔民对大海的热爱使之并不愿意真的离开生养的海岸。由于面临这两个方面的阻力, 尽管有当地政府安排的转业培训, 但是渔民因无鱼可打而转产转业依然面临困难, 而且即便转产转业, 对于这些渔民而言一切又是从零开始, 这批渔民社会经济地位的下滑也许在所难免。

(3) 海域环境污染致使近海荒漠化、半荒漠化, 对区域内 (如渔村内部) 涉渔产业造成损害。海域环境污染并非仅损害捕鱼为生的渔民, 正如该案例中指出, 由于无鱼可打, 捕捞养殖渔业产业衰退, 村里的渔船越来越少, 修船厂效益下滑, 工人发不出工资, 4家加油站也只剩下一家, 周围的零配件个体户、饭店等都纷纷破产。如果形势继续恶化, 又难有其他方式渡过难关, 这个曾经风光的渔村将成为萧条之地。数据显示, 该村在昌盛时期有1 200多人, 单100马力以上的大船就近百艘, 而如今一些渔民被迫迁居, 1/3的房屋空闲, 坚持捕捞的渔船也只有30多艘, 而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几近破产殆尽[9], 渔村何去何从令人担忧。不过这样的渔村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并非个例, 实际上根据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 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严重, 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仍未改变, 监测的排污口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占40.6%[10], 几近一半, 这对海产资源的保护极为不利, 这也意味着还有不少地区的渔村和渔民面临渔业衰败和经济萧条的压力。

再对陆源污染导致海域生产功能破坏进而产生渔民失海的问题进行思考, 这种状况还不同于陆地上的污染损害, 试想化工厂高毒性废水流入鱼塘导致养鱼户经济受损的问题, 其为企业在场的污染问题, 在空间上养鱼户可以直接同化工厂进行交涉, 如若不然也可诉诸法律寻求支持, 因为空间上的在场污染问题责任认定相对而言较为容易, 并且问题往往在辖区之内谋求解决, 总之, 无论向化工厂交涉还是索赔都相对容易。而不在场的陆源污染导致的渔民失海问题解决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① 在空间上由于污染路线漫长, 污染来源多样, 渔民很难循着排污口上行找到污染责任企业并与之进行交涉,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在此层面上实为空谈。② 即使找到沿线的污染企业, 这样的企业绝非仅此一家, 而且往往跨出行政区域, 必须谋求区域间政府或上级政府的协调, 这其中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此来看, 沿海企业规避承担环境责任, 肆意超标排放污水, 并通过自然力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 造成海产资源破坏, 渔民无鱼可打, 形成一种不在场的污染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后果, 产生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而且也难有补偿的措施, 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3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海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也促使人们以更加开放和进取的观念从事于生产和生活, 另外海洋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 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以说, 海洋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1]。反之, 人类社会的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同样显著, 海洋环境污染是其中之一。海洋环境日益恶化导致海域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致使靠海生产生活的人们受到健康、经济等方面的损害。陆源污染物大量无序排海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其中工业污染物又几近一半。因此,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要统筹考虑, 陆源污染尤其是沿海地区企业污染物大量无序排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尤为明显。

企业具有逐利本性, 在承担环境责任被当作额外的成本以及缺乏外部环境规制的情况下, 企业缺乏承担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产生肆意向当地社区、河流、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导致污染物入海形成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及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后果。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已获广泛认同, 简单地将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企业环境行为不当显然站不住脚。实际上, 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即决定了政府环境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而言, 潘岳曾指出, “环境事件的原因……根源在当地政府, 在地方保护主义, 政府不作为是导致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1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群体和部门利益分化与整合的现象日益凸显, 正如韦伯所言, “虽然在理论上科层组织只是非人格的部门, 但实际上它却形成了政府中的独立群体, 拥有本身利益、价值和权力基础”[12]。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化取向使得其在行使环境管理和治理权力时形成角色目标与实际行动、后果之间的偏差, 导致政府失灵。在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上, 政府环境行为涉及多方面的关系, 这使得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显得尤为复杂。

笔者将政府行为涉及的多方面关系依关系主体划分为两大类, 分别为政府部门之间的行动关系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行动关系。

(1) 政府部门之间的行动关系。

其一为政府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府发展理念中, 通常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增长, 这种情况下, 尽管有中央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 而且亦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问责和一票否决制度, 但地方环保部门可能无法完全施展其环境监管和部门协调的能力, 从而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其二则为区域间政府部门的关系。正如日本学者宫本宪一所言, 环境具有共同性和非排他性, 不过其同样也具有区域固有财产的性质[2]。环境的区域固有财产性质, 对于海洋环境而言表现在:沿海地区享有海洋开发和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陆地区则获益甚微。如此情况导致内陆地区地方政府官员缺乏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 其不关心辖区内污染物顺流而下排入海洋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负面后果, 尤其是跨辖区的陆源污染物和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沿海地区政府很难向上游地区地方政府提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的要求。于是, 在环境保护方面, 内陆地区地方政府搭便车的现象产生, 经济增长的收益由本地独享, 而环境损失却由其他地区 (如沿海地区) 分担, 从而对本地企业污染行为听之任之, 采取放任纵容的态度[11]。

(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动关系。

GDP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急于招商引资, 对当地环境承载力考虑不足,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内陆地区的环境污染并非仅限于辖区内部, 环境污染问题有跨区域的特点, 工业废水排放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破坏陆源污染的很大一部分。

海洋经济是沿海地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政府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在《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中, 绿色指数最高的5个城市均离海岸线不远[4], 而且不少沿海城市都将海洋环境资源作为吸纳人才和投资的利器, 所以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对于海洋环境的态度还需更加严谨的论证。

4 治理思路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由诸多因素引起, 并具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本研究认为其可以寄希望于发展观念的调整、公众环保行动以及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积极性的提高, 不过, 实际上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严重, 由此造成的渔民失海问题已受多方关注。陆源污染是导致海洋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海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为直接的办法。

在减少企业排污以及陆源污染物入海方面, 地方政府才是实施环境管制的直接行政力量。因此, 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进一步强化管制的手段, 对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行为施加压力, 敦促其加强区域环境管理力度。一些现行的敦促地方政府环境态度和行为改善的制度, 包括环境节能减排不达标, 一票否决制度, 以及领导环境保护问责制度等。在海洋环境保护事务中, 考虑到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应当构建更为宏观的区域间环境评价和问责机制, 这需要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从中进行协调和管制的工作。总之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事务的结构中, 外部强制的环境行政和立法管制政策必不可少, 对敦促地方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 国家也可通过一些非强制的手段对地方政府施加影响, 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对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国家应当对地方政府利益化的取向表示理解和承认, 并对其加大疏导的力度[11]。通过一些非强制的手段, 如实施考核指标多元化,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绩考核, 通过财政支付的经济手段以及环境创优评选等提高政府环境保护积极性, 实施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行为的引导, 实现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保护目的, 从而减少污染物入海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在上级政府的环境管制压力以及利益引导的作用下, 地方政府将更具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推行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制度实施, 实行管罚并举的企业环境行为管制政策。如加强对《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政策法规的实施, 加强对待建企业项目工程的环境审批, 对企业无序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从严惩治。客观地讲, 政府管罚并举的法律和政策管制对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考虑到企业的逐利本性, 地方政府可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承担环境责任。鉴于高昂的行政监管成本以及某些情况下事与愿违的环境管制后果, 地方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或激励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将更为有利。这些经济手段包括针对企业环境行为及其产品性质实行有差别的税率标准、对环境友好企业实行经济补贴并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制度环境, 以及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制度等。此外, 政府通过与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的项目合作也是重要的经济举措之一, 如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环境BOT模式等, 这样的合作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加快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 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实际上, 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承担更为积极的环境责任也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途径, 这源于全球范围内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浪潮。在巨大的环境压力面前, 人类表现出应对环境危机的行动力, 政治行动自不必说, 在市场领域;一方面消费者更趋向于选择生产方式绿化的消费品, 另一方面企业也在此压力下建立绿色产业链, 对于环境保护事务的关注日益增强。随着SA8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在欧美国家以及更广的范围内实施, 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海外生产基地以及技术转让方面都面临更为严格的环境审查, 仅就企业发展而言, 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和标准审查面前, 承担环境责任不再是个赔本的买卖, 其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强劲的竞争力, 所以企业应当在承担环境责任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 减少污染物排放, 不仅为海洋环境, 也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zhb.gov.cn/plan/zkgb/2008zkgb/200906/t20090609-152552.ht m.2009-06-09.

[2]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朴玉,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4:63-64, 282.

[3]佚名.中国水污染地图让企业坐不住[EB/OL].http://cnwise.org/ht ml/2007-7/2007715918201.ht m.2007-07-16.

[4]季铸.《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揭开中国绿色之迷[Z].http://bbs.chinanews.com.cn/thread-26674-1-1.ht ml.2008-07-28.

[5]佚名.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全国70%江河受到污染[Z].http://gov.ce.cn/policy/mtgz/200610/18/t20061018-9025805-4.sht ml.2006-10-18.

[6]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http://www.soa.gov.cn/hyj ww/hygb/hyhjzlgb/2009/02/1225332550476526.ht m.2009-02-17.

[7]叶斌富.渔民失海问题浅析[N].中国渔业报, 2004-07-19.

[8]农业部, 国家环保部.2007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Z].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08-05/29/content-15544049-3.ht m.2008-05-29.

[9]杨继斌.渔殇:一个渔村的十年兴衰之变[N].新京报, 2007-09-14.

[10]崔凤.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129.

[11]胡静.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冲突及其化解[J].河北法学, 2008 (3) :34, 36, 46.

企业社会责任刍议 篇8

关键词: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腐败是国之大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 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修订后颁布实施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 对进一步提高治党水平,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企业提供了政治保障。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实体内容和工作支架, 基本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 所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企业更好地发挥效能, 我们必须掌控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责任明晰, 内容落地

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前题是责任明晰, 责任不明确, 制度执行就变位, 责任也就不好追究。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 普遍存在着责任分解不明、责任考核不细、责任追究不力等方面的问题, 分析和追溯原因是由于责任制操作中逆向传递造成的, 就如同现行的应试高考制度, 导致应试教育模式逆向传递到高中、初中和小学, 甚至到传递到儿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不明, 其根源在责任追究不力, 逆向传递了责任考核不细, 最后传递到责任分解不明。

这三个方面这就如同书法的一横。落笔时要逆锋铺毫, 稳准狠地压住笔, 就是责任要明确、精准。然后调整到中锋后行笔, 行笔时要带住劲地提按起伏以的保证线条质量, 就是考核到位。这部分用笔过程最见功夫, 也最为关键。行笔到收笔处要强抑力制、愈收愈紧, 缓去急回, 就是追究有力, 要接住来势, 顺势而收。如收笔露锋泄气, 整个笔画全部失败。责任制也是同样道理, 落笔时要责任简明, 行笔过程是考核重点要突出, 收笔要追究到位。三个方面相互关联, 融为一体, 荣辱与共, 一个环节败笔, 全盘皆败。

在制定企业责任制时, 必须突出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是责任主体的意识。领导班子的责任要明确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 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 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首先要把领导班子工作分工的权限进行清晰界定, 然后才能提出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

有人说, 决策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 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源头治理腐败方面各级领导班子是重点。企业“一把手”在生产经营和党风廉政建设中肩负着“一岗双责”。所以, 各级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是重点, 应根据责权不同, 制定不同的责任。特别是要盯住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领导的责任, 严格遵守“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 严格执行各业务职能部门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 严禁个人决策、减化程序和变通行事。所以, 提升对这些部门的管控质量和水平, 对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检查考核机制, 强化效能, 发现问题

没有考试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同样, 没有检查考核的制度也是失效的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 制定检查考核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是其重要环节。考核工作不能靠“认认真真走形式, 扎扎实实搞公关”去赢取检查考核的高分。而是要认真细致、严格准确, 强化效能, 发现问题。

传统的考核方法往往是认真地听听汇报, 看看材料。考核小组反馈意见是肯定成绩多说点, 提出希望来几句, 大多是通用型的官话套话, 然后再闲谈一下企业的经营和展望, 时间到了就一起去酒店, 这是传统的司空见惯的检查考核程序。传统的考核标准也是企业经营业绩几乎成为评价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优劣标准, 可谓是“业绩论英雄, 一俊遮百丑”。

考核应该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线。过去在检查考核中, 多是赞扬亮点, 不触浓疮, 以提出几点希望来隐涵存在问题和整改, 使单位一些苗头性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一些问题和隐患就悄悄潜伏在企业的肌体内, 慢慢衍化病变, 将来随时都有群体性爆发的危险。检查考核就是要给企业的肌体定时进行扫描和杀毒。所以, 检查考核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和隐患, 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对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研究解决, 及时整改。考核是责任制落实的关键环节, 如果考核制度缺位和失灵, 或成为企业经营业绩指标的附庸, 那么考核机制的初衷就如同欲雕塑一座美女, 图案设计十分完美, 但在执行中却因不断受到各种利益干扰而对设计图案进行变形和损益, 最后, 雕塑的形象或减色几分, 或像东施, 或像钟馗。

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严格责任追究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出了问题不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落实责任制就是一句空话。责任制也就失去严肃性和威慑力。

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规范追究程序。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明确责任, 对领导干部违反或者未能正确履职的, 以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追究。目的在于警醒和教育领导干部要担负起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在责任追究时, 敢不敢责任追究, 能不能责任追究, 怎样追究, 是责任制落实的重心。企业主要主要领导对下属负有监督管理职责, 如果下属违规违纪, 主要领导自然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追究处罚, 责任追究中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古今中外皆如此。如果责任追究不能碰硬, 而是避重就轻, 或重违轻罚, 或是形成责任追究文件不下发或在小范围通报等进行淡化处理等, 责任追究制整体效能就会降低, 久而久之, 必然会影响企业责任制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责任保险与民事责任问题刍议 篇9

一、责任保险对民事赔偿制度的影响

(一) 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

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有自身的理论和原则。按照大陆法, 民事责任为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结合成民事法律关系, 责任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保障。民事责任以其发生的原因, 分为违反合同的责任和侵权责任两大类。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 向对方当事人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主要为违约方应当承担的财产上的责任, 包括但不限于损害赔偿、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等。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侵权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按照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类型化, 民事责任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过错责任是指以行为的故意或过失为基础而成立的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条件而成立的民事责任。违反民事义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可以依法在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之外进行合理的分担。民事责任的分担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可以由加害人与受害人分担, 主要有公平分担、法定赔偿限额。二可以由共同加害人、或加害人与准加害人相互分担, 其对受害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三可以由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分担, 分债务承担、担保供与、保险。

(二) 责任保险对侵权行为法的冲击

侵权者只有在自身有过错或无过错但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承担赔偿责任, 责任的承担者对损失的赔偿实行完全赔偿。而责任保险作为一种损害赔偿的分担方式是人们发明的体现分配正义的一种损失分散机制。其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入了侵权损害赔偿领域, 对传统侵权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责任保险对自己责任的冲击。

自己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的原则。即谁侵权谁承担责任。实行责任保险后, 投保人只向保险公司交付很少的保费, 一旦出现责任事故, 就由保险公司负责。这样侵权责任就不是由侵权者承担, 而是通过保险公司转嫁给社会承担。

2、责任保险对侵权法功能的冲击。

学者们对侵权法功能的认识不尽一致。侵权法的功能是多重的。笔者倾向于杨立新先生的观点, 侵权行为法的功能包括:补偿功能;惩罚功能;预防功能。在实行了责任保险后, 侵权责任不再由侵权者承担转由社会承担,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受害人能够获得赔偿, 增强了侵权法补偿的功能, 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侵权行为法的社会作用, 使法院在决定某些侵权行为责任的根据时, 常常考虑的不是行为的主观过错, 而是行为人有无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能否将损失通过保险和损失分担制度而转嫁给公众, 从而侵权责任所具有的惩罚, 教育不法行为人等职能的存在受到了威胁。”这样, 就有可能淡化被保险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而不去采取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以致引发更多的危险和损害。

3、责任保险对全额赔偿的冲击。

传统侵权行为法实行完全赔偿原则。即受害人损失多少侵权人就得赔偿多少, 不仅赔偿受害者直接损失,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 还得赔偿受害者的预期利益损失, 即间接损失。在实行责任保险后, 赔偿与损失额不一致, 即往往不实行完全赔偿原则, 保险公司所支付的赔偿金是受限制的。一方面受投保人交保险费数量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受法律对受害者损失的最高赔偿额限制。

4、责任保险对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冲击。

《法国民法典》正式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 将侵权行为法完全建立在过错责任的基础之上, 开创了侵权法的新时代。无过错责任原则产生初期, 只不过是过错责任的例外规定, 仅以法定的个别情形为限。除此之外, 侵权赔偿责任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对过错责任的主导地位并不构成威胁。责任保险分散了加害人的负担, 为无过错责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扩大了无过错责任的适用, 使得无过错责任不再作为过错责任的例外规定而存在, 而成为与过错原则并列的归责原则, 动摇了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法中的统治地位。

正因为有上述责任保险对侵权行为法的冲击, 侵权法危机的说法频频出现: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的侵权法教授弗莱明指出:“侵权法正处在十字路口, 其生存正受着威胁。”英国比较法教授杰维洛兹说:“侵权法正面临着危机。”瑞典的侵权法教授乔根逊也说:“侵权法已经没落了。”

二、对责任保险质疑的分析

虽然责任保险的产生对侵权法的某些领域产生了冲击, 并可能导致侵权法在某些方面发生变革, 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侵权法的危机和没落。

首先从两种责任功能的角度。责任保险对侵权行为法的惩罚功能的削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明显。惩罚功能并非侵权法的主要功能。所以责任保险对其削弱并不能对侵权行为法产生致命的影响, 同时被保险人对保险人承保范围之外的侵权责任还要依需要向保险人多付保险费, 最重要的是被保险人仍然要承担法律上的侵权责任, 只是实际的经济付出方面减少了, 而且被保险人仍然要承担道德上的应受非难性。同时, 虽然责任保险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使侵权行为法在预防和抑制损害的功能上有所减损, 但这种减损并不是绝对的, 保险公司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其次从责任保险的责任基础角度。责任保险制度寄生于侵权行为法,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责任保险只是责任的一种分担方式, 其存在的前提是有赔偿责任的存在, 也就是说, 先有侵权责任的认定, 然后才有责任保险的实施, 被保险人无责任, 保险人便不会赔偿。责任保险制度是随着侵权法的发展而发展的。如责任保险的险种随着侵权行为种类的增多而增多, 正像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也说:“损害赔偿归责原则之改进, 固然应该考虑有无责任保险可供利用, 但此并不表示必须以责任保险之存在为前提, 侵权行为法自己也有其他分散损失的机制。”

再次从赔偿数额的角度。责任保险的赔偿不能够取代侵权行为法的损害赔偿, 保险公司对受害者的给付仅以保险单约定的保险金额或赔偿限额为限, 加害人对其造成的受害者的超过保险金额的损害, 应当自行承担填补损害的责任。在责任保险市场, 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 不可能承担起填补加害人致人损害的全部赔偿责任。而且保险公司因为民事责任的急剧扩张而面临巨额赔偿的压力, 会采取限制责任范围的有效步骤, 以降低自己的风险。

最后从责任保险标的角度。责任保险承保的是民事责任中的损害赔偿责任。责任保险的标的往往要排除因为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而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而就保险人所承保的责任风险而言, 保险人一般只对那些适用大数法则可以控制、计算的责任风险予以承保, 对新型责任风险持观望态度。由这些责任风险造成的损害只能通过侵权行为法获得救济。

三、结论

责任保险的出现对传统的侵权行为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侵权行为法并没有走没落之路, 责任保险制度并不能完全代替侵权行为法, 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责任保险制度与侵权行为法共存的模式。责任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之所以能够同生存、共发展, 原因在于它们的共同目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责任保险只能和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共同担负起保护受害人利益的重任, 才会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保证公正、效率的充分实现。

摘要:责任保险是以民事责任中的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不仅加强了加害人损害赔偿能力, 也使被害人的救济获得了较佳的保障, 有效地避免了受害人不能获得赔偿的民事责任制度上的尴尬境地, 同时也对传统的侵权法理论产生了冲击, 但责任保险本身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取代侵权行为法, 责任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共同的目的使它们共存于损害赔偿体系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责任保险,冲击,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乔林、王绪瑾.财产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686

[2]梁慧星.论民事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254

[3]杨立新.侵权法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7

[4]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45

[5]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J].中外法学, 1997 (5)

[6]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之危机及其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175

刍议社会结构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10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是在利益公平感及社会最低保障能力基础上保证人与人之间的畅所欲言、言后有为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把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二是把和谐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这是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三是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将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和治国方略, 是在和谐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

二、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与和谐社会

(1) 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我国社会结构分化表现为:第一, 领域大分化: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的分化, 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基础;第二, 阶层分化:阶层结构的分化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 有的还比较激烈;第三, 利益分化: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 各类利益主体的自主权也在不断扩大, 这必然会在不同利益主体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第四, 组织分化:社会组织结构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 这些新型组织的结构模式多样化, 与原有组织之间分化加大, 异质性十分明显;第五, 观念分化:社会分化的加速也必然会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有所反映, 尤其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 民众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将会不断趋于丰富和多元化, 致使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与冲突频发。第六, 地域分化:地域分化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上, 不同地域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 并在日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影响中国的发展。

(2) 当前我国社会整合的滞后及其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变动的加速使得传统的社会整合力不断弱化。在加速转型期, 因社会分化促进了社会异质性的增加而使传统社会整合力的发挥丧失了社会基础, 致使社会中大量违德违法行为急剧增长;二是新的整合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国家强有力的政治整合能力却在不断下降。进入社会转型期以后, 传统的组织管理系统松弛化, 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明显下降, 致使社会整合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整个社会整合的作用和能力不断下降;三是由于新的整合机制一时难以形成并安全运作,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交接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快, 传统的、旧的社会整合力量在不断弱化, 而新的整合机制又一时难以形成, 这种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的异步性必然会造成交接过程中的“脱节现象”, 从而导致大量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

三、整合社会结构, 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

(1) 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我们党把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 纳入到制度建设的框架之中。“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利益分化加剧的时期, 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起合理的、合法的利益协调机制, 才能有效地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升级。人民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因此, 一是要从法律上肯定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只有从法律上明确, 制度上保证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才能有效地遏制政府或机构的侵权行为。二是完善和发挥社会利益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为减轻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荡, 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地培育社会组织体系, 在国家与民众之间社会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协商各层次、不同群体间起到的利益冲突, 促进社会团结。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商机制。如何表达利益的问题, 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参与的问题。在现代社会, 政治参与不仅是公民的宪法权利, 也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2)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 扩大就业。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利, 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 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方式。第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十一五”规划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 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 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第三, 促进公平。如果说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话, 那么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次分配就主要取决于政治体系的运作了。第四, 保障安全。现代化使社会风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散到整个社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变迁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过程, 即现代化过程和体制改革过程。

(3) 建立健全必要的监测预警、预防预控和应急处理机制。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注重建立健全应有的监测预警、预防预控、应急处理机制, 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社会利益对抗和冲突事件, 或防患于未然, 或将损失和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从一定角度上来说, 这方面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中, 不可能完全杜绝某些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对立、对抗和冲突, 但必须将其制约在影响最小、损害最少的范围之内, 否则就会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干扰、阻挠和伤害。

(4)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营运效率。享受社会保障, 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力。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求国家给予所有的公民以同等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 凡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 其受益对象是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以革除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多头分管、条块分割、政事不分、监督乏力的弊端。通过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决算制度, 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特别是要将社会保障结余资金引导到可靠有效的投资上去, 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讲, 社会稳定、关系协调、结构合理、利益同存、价值共享、资源互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和关键莫过于在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与整合的今天, 如何继续保持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与社会运行的稳定性。对此, 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控制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使之达到合理有序、相互衔接、良性循环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努力促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 以保证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社会进一步发展, 但众多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领域分化、阶层分化、收入差距拉大, 整合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促成一定程度的和谐性, 从而维持社会结构系统的生存。通过完善社会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结构,和谐社会,分化与整合

参考文献

[1][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78-182.

刍议民商法的连带责任 篇11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问题

随着我国法律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民商法得到了较大发展,法律内容不断完善,相关条例也不断细化,给各种相关事件的处理带来了便利。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有关连带责任的制度内容却存在较大缺陷,而且一些相关人士对连带责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致使一些相关权益事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完善,从多方面细化连带责任制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各种相关事件的有效解决。

一、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概要

在我国民商法中,对连带责任并没有做确切的说明,一般情况下,当当事人为两者或两者以上时,如果权利人遭受一定的损失,责任人须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责任人为多人,责任人除了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外,还需承担集体的责任,即连带责任。当某一人完成了连带责任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也同时消除。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制度除了对权利人的权益进行保障外,还能够对责任人进行约束、并保障权益。

在连带责任特征方面,连带责任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连带责任指的是多个责任主体共同承担的责任,而各责任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带关系。当责任主体中其中一人对外负有责任时,则其他责任人也附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属于一种民事责任,除了要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外,还需通过一定的法律规定。连带责任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达到补偿救济目的,让权利人在遭受一些非法侵害时,能够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获取一定的赔偿。如果责任主体中有某一个责任人完成所承担的债务时,其他债务人所承担的债务自动清除,权利人不可再要求其偿还债务。

在连带责任构成要素方面,连带责任与权利人的利益有着紧密联系,如果相应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且通过当事人明示约定,即可认为连带责任成立。在以往连带责任的相关构成要素中,主要包括主观方向存在过错、行为的违法性、存在损害事实、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连带责任的构成要素也不断增多,在连带责任人方面,需在来两人或以上。以当事人的明示约定以及法律规定为基础,所有责任人都承担整体责任,且各责任人之间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连带责任主要以一定的债权关系为基础,这是连带关系维持的基本条件。债权人与责任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债务关系,责任主体共同承担债务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客体关系一般包括种类物以及特定物。由于连带责任中主要是财产责任,所以其客体关系主要属于种类物。

在连带责任设置目的方面,在实际情况中,虽然民商法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在连带责任方面的内容却存在缺陷,而实际情况中又存在着较多的连带责任案件,所以连带责任制度的设置至关重要。在连带制度作用下,连带责任中的多数债务人都有着承担债务的义务,而且债权人也可以要求某一债务人履行所有的债务。在实际情况中,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承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不需承担责任,另外一种是连带责任承担者在多数债务人内部须承担一定的债务责任。在实际法律规定中,在当事人约定下,一些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当事人需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已承擔一定责任的责任人则需承担全部责任。连带制度的设立主要对不需承担责任当事人与需要承担责任当事人在一些事件上的利害关系,所以通过连带制度让债务人内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自主监督、制约效果,这样才能更好避免一些违法现象的产生,促进债权的有效实现。

在连带责任的类别方面,分为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在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方面,主要以债务人连带责任的法律性或约定性作为基础,其中在法律直接规定下的连带责任属于法定连带责任,在当事人约定作用下的连带责任则属于约定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如果连带责任的债务人如果存在主观错误,即可视为法定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债务人在主观上不存在错误,即可视为约定连带责任。在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方面,这种分类方式的依据主要为连带责任中所体现出的法律事实存在差异,其中连带责任中具有违约事实则属于违约连带责任,如果连带责任中具有侵权事实则属于侵权连带责任。在实际情况中,这两种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存在差异,违约连带责任属于违约责任,纳入无过错原则;而侵权连带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纳入过错原则或者是公平原则。

在连带责任的概念方面,连带责任与很多责任类型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包括补充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等责任类型。连带责任指的是债务主体中所有人均需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补充责任指的是应承担责任的责任人如果偿付不足,则相关人士须对其不足部分进行补偿。这两种责任中连带责任人的责任承担均超过了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但也存在着差异性。两种责任中责任人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在连带责任中,所有责任人均处于相同地位,需要共同承担所有的债务。补充责任中责任人则处于不同地位。连带责任中责任范围涉及到所有的债务,而补充责任中责任范围仅包括主债务人补偿不足的部分。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由不同原因所产生的相同债务内容,债务人均需进行偿付,且某一个债务人若履行全体债务,则其他债务人债务自动清除。在实际情况中,与连带责任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由于不同原因产生,而且债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连带责任则有共同原因产生,形成一定的连带债务。

二、民商法連带责任所存在的问题

(一)连带责任概念不明确

连带责任制涉及到权利人以及责任人各种权益关系,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性,因此,连带责任制度在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完善连带责任制至关重要。在实际情况中,我国民商法中虽然对连带责任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普及,但是从一定深度来说,民商法中关于连带责任的概念及相关观点并不明确,存在多种漏洞。实际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但由于连带责任的相关概念不明确,理论指导不全面,导致一些不属于连带责任的案件被判为连带责任案件,进而损害了一些当事人的权益,也给相应法规制度的完善带来不利影响。

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主体需全部承担连带责任,而不真正连带责任指的是两人或以上责任主体因违反同一法律规范而形成一定的侵权行为,当其中一个责任人履行完自身义务后,整体债务则不存在,责任人之间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例如,A与B属于雇佣关系,A是雇主,当B在雇佣活动中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害时,可要求雇主A赔偿自己损害;如果B的经济损害主要由于外人C造成,B便可以要求C赔偿自身损失,也可让雇主A赔偿自身损失。之后A可以向C提出赔偿。在这种债权关系中,A与C便不属于连带责任关系,而是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与非连带责任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不明确连带责任的概念及内涵,将会出现多种问题,影响各案件的判断。

(二)连带责任诉讼问题不明确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主体方面,由于连带责任人一般为两人或以上,所以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可以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或全部责任人提起诉讼,但是当权利人只向责任主题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的责任承担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共同承担,另一种是不需共同承担。在不需共同承担方面,一般发生在一些普通的连带责任,当权利人只向其中一个责任主体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人可不必承担责任。例如,ABC三人共同经营一家商铺,此时ABC三人属于连带责任关系,当债权人向ABC三人中其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另外两个人不需承担责任。在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方面,一些补充的连带责任方面,当权利人向责任主体中一人提起诉讼时,其他责任主体也共同成为被告人。例如,当A带着B的狗出门时,狗咬伤了C,当C向A提起诉讼时,除了A成为被告外,狗以及狗所有者B也成为被告。

在连带责任的诉讼实效方面,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的诉讼实效为两年,连带责任的诉讼时效可从债务履行期将满之时开始计算日期,一般可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可参照《担保法》进行操作,即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连带责任的诉讼失效并不明确,没有独立的法律规章。

(三)连带责任责任问题不明确

很多法院在处理连带责任案件时,往往只对当事人的连带责任进行明确,却忽视了责任人之间责任的分配,这为后面诉讼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只确定责任人共同承担责任,却没有对责任人之间的责任进行分配,将难以有效处理责任人之间的追偿问题,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在连带责任案件中,最大受益者是权利人,而连带责任人则要承担较重的政治责任以及经济责,如果不对责任进行划分,将会给某些责任人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性。例如,在上述狗咬伤人事件中,由于B与A之间属于连带责任关系,所以均属于被告人,但是B并不是直接过错者,如果法院不对责任人的责任进行划分,就很可能导致新诉讼案件的产生。

三、民商法连带责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

(一)落实必要共同诉讼法规

必要共同诉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另一种是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在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诉讼标一致时,需让多个当事人共同提起诉讼,而法院须共同进行审判。也就是说,如果权利人和责任人之间只有一个诉讼标时,如果当事人想要对自身的诉讼权利进行行使,则必须多人同时提起诉讼。在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方面,指的是当多人共同起诉时,法院须对诉讼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多个人可以共同起诉,也可由一个人起诉。

(二)严格划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以往在对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进行划分时,一般将其纳入固有必要共同诉讼之中,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准确、严格,将会给一些案件的处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关部门须将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纳入相应的必要共同诉讼之中,这样才能在符合相应规章程序的基础上较好保障原告诉讼利益以及被告连带责任人的利益。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由于连带责任人中一人便可对所有债务进行偿还,所以原告可选择相应的连带债务人偿付相关债务。

(三)完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

在诉讼程序运作过程中,有关人员须尽量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要求,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程序的选择,以促进诉讼程序的正常运作。在对相应的诉讼程序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诉讼程序的平衡性以及效益性,合理设计相应制度条例。在对一些程序进行立法时,有关人员须考虑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进行保障。在设计相应诉讼程序制度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必须考虑实体法的程序性,并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更好解决一些连带责任案件问题,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债权人权益等事件都需要连带责任制度来解决,但是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制度并不完善,相关条例也不够细化,致使多种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面对连带责任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连带责任制度的重要性,并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连带责任制度进行有效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充分发挥出连带责任制度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解决相关权益事件。

参考文献:

[1]刘思聪.浅析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12):296.

[2]刘军.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思路漫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60-61,103.

[3]刘雪.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43-343.

[4]刘盛.试论民商法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34):294.

[5]李缘,魏双.民商法中连带责任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3,(9):278-278. [6]戴舒.民商法的连带责任探析[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4):123-124.

[7]卢佳楠.浅谈我国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1,(29):21-22.

作者简介:

社会钢琴教育发展刍议 篇12

一、当前我国社会钢琴教育的现状

1、教师队伍鱼龙混杂

大中城市的社会钢琴教育的师资队伍, 基本上是大学钢琴专业的毕业生和师范类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经过专业的培训和钢琴教学的基本教育, 虽然教学经验还少些, 但是基本可以满足少年儿童钢琴教育的需要。也有些地区尤其中小县城、边远地区由于学钢琴的学生队伍不断扩大, 教师队伍供不应求鱼龙混杂的现象比较严重。

2、社会监管不到位

对社会钢琴教育的混乱现象, 文化行政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钢琴教育一般是家教, 一对一的教学, 而且场地隐蔽, 鲜为人知, 文化行政部门无从监管。

3、家里摆台钢琴正成为时尚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 投资钢琴正成为一种时尚。家里有了钢琴孩子们不轻易弹上几下, 发出乐音, 孩子们很高兴, 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钢琴的教育市场不断扩大, 市场的不断扩大, 师资的严重不足, 是造成社会钢琴教育混乱的直接原因。

二、如何提高社会钢琴教学水平

1、选好教材

目前钢琴教材花样繁多, 很多教材不正规, 教材选择问题是提高社会钢琴教育的重要方面。建议购买正规出版社的书籍, 绝对不要买盗版书, 从易到难, 注重教材顺序, 如:《哈农钢琴连指法》、《拜尔》、《车尔尼7 1 8》、《车尔尼2 9 9》、《钢琴基础教程》、《小汤姆森》、《大汤姆森》、《巴赫创意曲集》、《考级曲》等等。

2、选好教师

教师是领路人, 选对教师十分重要, 首选还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钢琴专业学生中选拔教师, 因为他们基础扎实, 方法正确有可提升的空间, 有些非正规的“教师”, 甚至教孩子弹流行歌曲, 无法体现出钢琴教育的本质意义哪?北京有个钢琴教师工作室。主要成员是留学回国的青年钢琴教师, 旨在推动钢琴音乐教育和钢琴音乐演奏的普及与提高, 观摩学习提高钢琴艺术的机会, 这样的教师团队是可依赖的。

3、选好方法

方法正确就成功一半,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钢琴很重要, 现在家长和孩子因为学钢琴常发生“三战”;“心理战”、“口水战”、“肉搏战”, 还没开始学就“打”的精疲力尽了, 对初学钢琴的孩子, 方法十分重要, 孩子是一张白纸, 充满着无尽的可能和无限的希望, 在这张白纸上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1) 启发法

因人善诱, 循序渐进。少年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年纪, 对钢琴音乐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想象。在由简到繁的音乐练习中, 要善于启发琴童的美的想象, 要很好地奠定琴童学习的基础, 比如《莫卡软皮鞋舞》, 先讲故事给孩子听, 再去唱谱、弹琴, 让孩子头脑中有形象弹起琴来就轻松了很多。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 可以从声音中想象疾风暴雨, 奔腾豪放, 也可以表现低声倾述, 喃喃自语等复杂的情感, 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

(2) 示范法

身教胜于言教, 从正确的坐姿, 自然端庄不是僵硬紧张或过于松懈, 讲多少遍不如做一遍, 孩子的模仿天性非常高一看便懂了。“全臂断奏法”的练习主要的动作在于提起的手臂依靠自然落体重量, 通过指尖沉落在琴键上的感觉。你的“自然落体”, “沉落”孩子就听不懂, 你亲自做了孩子一目了然。

三、钢琴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钢琴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如何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前进, 本人觉得要掌握以下几个特点。

1、紧紧抓住钢琴教学的情感性特点;2、紧紧抓住钢琴教学的情境性特点;3、紧紧抓住钢琴教学的实践性特点;4、紧紧抓住钢琴教学的创造性特点;5、紧紧抓住钢琴教学的表现性特点;

钢琴教学中必须提高的几个能力

1、提高钢琴教学中的感知能力—为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打开大门;2、提高钢琴教学中的想象能力—为学生翱翔音乐世界插上翅膀;3、提高钢琴教学中的情感能力—使学生用热情体验生命的律动;4、提高钢琴教学中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感悟人生真谛;5、培养钢琴教学中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钢琴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有成百上千万的少年儿童在接受钢琴教育, 这对广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切实加强少年儿童艺术文化建设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不断满足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艺术文化要求, 为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啻是件大好事, 让我们这些从事钢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也为之鼓舞、兴奋。目前我国的社会钢琴教育和国际社会比较, 尤其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不少差距。希望我国的社会钢琴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美]Bennett.Reamer著熊雷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上一篇:改性聚羧酸减水剂下一篇:读者服务与细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