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划分

2024-08-17

行政区域划分(通用11篇)

行政区域划分 篇1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仙居县教育行政部门创新思路, 提出并实施“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 (以下简称“板块教育”) 。这一模式把整个县域教育划分为若干板块, 统筹发展规划, 整合优质资源, 以板块内教育的局部均衡发展, 实现区域内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如何合理划分教育板块, 则是实施“板块教育”的前提。本文结合实践, 就教育板块划分的基本思路略作阐述。

一、区域教育板块划分的主要依据

学校以接受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为主, 也要接受当地政府的相应领导。除县属学校外,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与规划一般也是以乡镇 (街道) 为单位进行的。而实施“板块教育”, 就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 对各乡镇学校进行重新归并组合, 把区域教育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当然, 这个划分不是随意进行的, 而应着眼于以板块局部均衡走向县域整体均衡为目标, 考虑以下几个依据。

1. 综合实力的核心性。

就一个县域来说, 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简单的城乡结构, 在县城这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下还有几个次中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 县乡之间附设“区”级行政区划, 这些区级行政所在地就是县域次中心所在地。“撤扩并”后,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也随之变化。教育是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并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在教育上也会出现以县城为核心, 以几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镇域为次核心的发展格局, 城区教育吸纳着全县优质教育资源, 核心镇域教育又向周边乡镇辐射。因此, 综合实力的核心性或者说教育实力的核心性是划分教育板块的最重要依据。

2. 地域空间的毗邻性。

虽然教育板块划分不是行政区域划分, 但综合实力的核心性, 决定在划分教育板块时, 以地理就近为原则, 采用以核心城镇为中心向周边乡镇扩展的方法, 把相邻的乡镇学校划归为同一个教育板块。这样体现了教育板块在版图上的整体性、独立性, 有利于合理规划学校发展布局, 建立起较大格局的板块教育发展共同体, 开展行政管理、教师学术、学生活动等交流与研讨, 并逐渐形成各个板块的教育文化和特色。

3. 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区域教育板块划分时必须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同一乡镇下属的多所中小学应划分到同一板块, 不能肢解到不同的板块。这样, 有利于保持原有最基本行政区划教育即乡镇教育的完整性, 使各学校在接受教育部门以板块为单位的梯级管理的同时, 仍能以学校为单位接受教育部门及当地政府的管理与领导。

4. 教育发展的互补性。

区域教育板块划分还应考虑到各乡镇教育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板块教育”不是板块内学校的“强强联合”, 也不是“弱弱相怜”, 而是采用异质互补的方式, 把县域教育发展的核心、次核心与边缘三个层次进行有机组合, 这样有利于变差距为资源, 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多层次的整合优化、示范辐射、学习借鉴。

5. 地域文化的共同性。

地域文化, 是指一定地域内的本土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行为、饮食起居、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现象。它有对历史的继承和发扬, 也有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叠加与累积。因此, 教育板块划分还要考虑和尊重地域文化传统共性, 尽可能地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域文化的学校划分到同一板块, 使地域文化成为该板块所有学校的共同资源和板块发展的特色项目。

二、区域教育板块划分的组成要素

根据综合实力核心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教育板块划分的基本依据, 对县域教育进行具体划分, 就将呈现出教育板块的数量多少、各个教育板块的规模大小和教育板块结构框架等一些外在特征和组成要素。

1. 教育板块的数量。

如前所述, 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城中心与次中心的数量决定了教育板块的数量。就我们仙居来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 下各、白塔和横溪为次中心的发展格局。教育自然而然也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 下各、白塔和横溪为次中心的发展格局。因此, 仙居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个中心、三个次中心”的四大板块空间布局, 决定了教育板块布局的数量是四个, 而不是三个或五个。由于仙居版图在地理位置上东西长、南北窄, 呈自西向东走向, 下各、白塔和横溪分别处于版图的东部、中部和西部, 所以我们就把以这三个核心所属的地域分别称作东部板块、中部板块和西部板块。当然, 对于其他县市来说,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和版图地理走向的不同, 教育的板块布局的数量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2. 教育板块的规模。

核心城镇数决定着板块的个数, 核心城镇确定之后, 可以核心镇域为圆心, 以合适的距离为半径把周围附属乡镇学校纳入到各个板块之中。但在具体划分时, 并不是简单地将县域内的乡镇学校按行政区域进行均分, 而应在力求各个板块地域规模基本相当的前提下, 兼顾历史和现实, 考虑地域空间的毗邻性、教育发展的互补性和地域文化的共同性等划分依据。当两个板块圆弧同时划分到的山区乡镇或规模较小的乡镇, 一方面要确保各个乡镇行政区划在板块内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就要深入分析这些交界乡镇与哪一个核心镇域文化共性更深厚, 经济合作发展更强, 民间历史交流更多等深层次的内在发展脉络, 从而明确这些交界乡镇的板块划分的归属。比如, 西部板块与中部板块以埠头镇和皤滩乡为界最为合理, 西部板块的五个乡镇曾同属一个“区”, 地域文化相近, 划分在一起就有历史认同感、心理归属感。

3. 教育板块的结构。

根据核心城镇等依据确定教育板块数量与规模, 大致就能划分出教育板块。把一个县域教育划分为几个板块, 并不是让这几个教育板块各自为政, 分而治之, 其主要职能是促进板块与板块之间、板块内部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互补。板块的划分要有利于形成板块教育运作的框架结构。从县域整体上看, 板块之间并不是并列结构, 城区板块实力强于其他三个板块。从板块内部看, 城区板块几所中小学往往难分高下, 而其他板块中心镇与其他乡镇则是主从关系, 中心镇教育处于主导地位, 其他乡镇教育处于从属地位。从办学实力上看, 县域教育有“城区教育———中心镇教育——其他乡镇教育”三个层次。因此, 我们把四个教育板块与三个办学层次结合起来, 由城区学校分别担任其他几个板块的指导学校、中心镇学校担任中心学校、其他乡镇学校担任成员学校, 分学校类别形成了纵横交织、多维立体的教育板块结构。没有把城郊乡镇学校纳入到城区板块,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向其他三个板块辐射, 从而推动县域教育从低位均衡迈向高位均衡。

三、区域教育板块划分的动态调整

教育板块划分后, 在板块结构下进行运作, 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 需要保持各教育板块相对的稳定, 但并不意味着教育板块的数量、规模及板块成员学校就一成不变。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空间布局所划分的教育板块也必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自身的发展而随之动态调整。

1. 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总是不断变化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们仙居形成了目前的四大板块格局。从近期来看, 这一大的格局不会改变, 但随着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 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局部变化悄然进行着。比如, 城市化发展将促使城区边界进一步扩大, 城郊各个乡镇与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更多, 人口向城区集聚, 城区要素向城郊扩散不断加速, 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促使城郊各个乡镇有可能纳入城区的范畴。教育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到一定的时期, 仙居的教育板块对成员乡镇可能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如仙居县的一些城郊乡镇可能会纳入城区教育板块, 这样既有利于加快城郊乡镇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使它们逐步发展成为优质学校, 同时也减轻其它板块中心学校的辐射和指导压力。

2. 随教育自身发展而调整。

教育不能完全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被动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 城区与中心镇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山区乡镇或规模较小乡镇的教育规模在同步缩小。面对这种发展现状与趋势, 仙居县教育局近期提出了“完小升格”战略。今年内, 有两所城区完小和一所中心镇完小实现升格;过几年, 另外两个中心镇也将各有一所完小升格。这些升格的学校, 将满足群众优质教育需求, 同时打破“一镇 (街道) 一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 向“一镇 (街道) 多中心”转型。与此同时, 今年教育局还决定两所小规模山区学校的校长由中心学校校长兼任, 尝试了对规模较小的山区乡镇学校实行由中心镇学校直管的制度。当前,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板块自身的覆盖面大, 而板块中心学校相对城区学校而言力量偏弱, 要想带动板块内成员共同发展, 发挥强有力的辐射功能, 显得力不从心。这些改革措施, 将使中心镇教育形成竞争格局, 在“质”上进一步提高, 在“量”上逐渐增多, 其综合幅射力也将会进一步增强。升格学校经过几年发展做大做强后, 就可分担板块内成员学校的指导任务。城区学校可将重心逐渐转向指导城郊乡镇学校, 逐步减少直至不再承担对中心镇学校的指导任务。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板块也将作较大调整和重新划分。

总之, 区域教育板块的划分必须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 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教育板块的合理划分与调整将对构建“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 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 合理定位各板块片区教育功能, 科学规划全县教育布局,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从而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起到积极作用。

[王学斌浙江省仙居县教育局317300]

行政区域划分 篇2

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对领土进行分级分区域划分,进行有效的分级管理,把国家疆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古往今来,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下设县。汉时设13州,唐时初设州、县,后又在州上加设道,全国分10道(后增至15道)。宋时改道为路,全国分15路(后增至18路)。元朝是建省的开始,直隶中央的一级政区称中书省,其他地区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以下设路、府、州、县。明时行省又称布政使司。清时沿用了省级行政区划,并简称为省,1884年新设新疆省,1885年将福建省的台湾府改设为台湾省。民国时期沿袭清代省制,区划数量多次调整,并增设直辖市建制。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省回归祖国版图,东北三省改划9省。至民国末期,全国共35个省,12个院辖市,1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曾按不同方位,设立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1954年撤销大行政区。50多年来,在沿袭民国时期省级行政单位基础上,也有不少调整变化。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和1999年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现有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

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1947年设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也是与邻国陆地边界最长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1958年设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僮更名为壮);196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西藏通往尼泊尔的樟木口岸是我国著名的一级边境口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对原英国占领的香港和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但仍然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一级行政区,是国家版图的一部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及200多个岛屿和附近海域,陆地总面积1103平方千米,人口680多万。使用汉语和英语,通行广东话和客家话。香港在秦朝时已纳入中国版图。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五个不平等条约逐步占领香港。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及附近海域组成。陆地面积27.3平方千米,人口47万,使用汉语和葡萄牙语。1553年在澳门海域活动的葡萄牙人以货

物受潮需要晾晒为由,贿赂当地官员,登陆取得居住权。1887年葡萄牙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占领了澳门地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来源:中国广播网)---------------------------------- 华东地区:山东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上海市

华北地区: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我国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

15个副省级城市:哈尔滨市、长春市、沈阳市、大连市、济南市、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厦门市、武汉市、广州市、深圳市、成都市、西安市

其中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为计划单列市!

华是代表什么?以哪里为界线称华东南西北。

华应该是传统上黄河流域的外延

华东六省一市(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上海)

华北(北京,河北,河南)

华中(湖广)

华南(广东,广西)

西北(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

西南(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天气预报中经常有关于地区的说法,如华北地区,华东地区,江淮,黄淮地区!有好多跟咱们中学地理上的地区划分不同,不知道他们具体指那些地区,山东到底是属于华北还是华东啊??

划分标准是什么,还是说仅仅是为了细划区域,预报员临时用直观的表述来加以区分和说明??

黄淮地区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

华中在自然地理上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巫山、雪峰山以东长江流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

在自然地理上广义的华南地区指中国南岭以南及武夷山以东地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习惯仅指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

华东地区:福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上海

华北地区:河北、内蒙、山东、山西、北京、天津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西北地区: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宁夏

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

华北 华中 华南的界限是什么?

华北 华中 华南的界限

第一层,将全国分为北方(东北和华北)、南方和西部等三大片(或四大片);其中,西部地区是将北方的西北地区、南方的西南地区集合在一起。

第二层,将北方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将南方分为三个区域:华东沿海、华南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将西部分成两个区域:西北和西南地区。

第二层次的划分,也是参考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进行的。其中,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四大区域:东北地区(包括东部的辽宁、中部的吉林和黑龙江)、华北沿海、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地区;将中国中部地区分为两大区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将中国西部分为两大区域:西南和西北地区。华北与华中:秦岭-淮河一线.华中与华南:南岭

我国大体上分为几大区域?

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关于中国自然和经济地理特征的分析有大量论著。例如,北京大学胡兆量教授在《中国区域发展导论》中就有比较系统的分析。他认为:

南北差异是我国最重要的地区差异。南北凝聚是我国最重要的凝聚方向。秦岭淮河是我国划分南北的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以北和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显著差别。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在我国东西差异中,最突出的一条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我国是世界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最大的国家。东西之间差幅大,反差强。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叠加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在不断探索和提出中国区域划分的方法和方案。例如,建国初期的沿海和内地两分法、出于国防考虑的“三线”划分、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基础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大地带划分、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基础的六大经济区(东北、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和西北)、七大经济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八大经济区(东北、环渤海、黄河中游、长三角、长江中游、东南、西南和西北)划分等。200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和侯永志研究员等完成的“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报告,提出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的八大社会经济区域划分。

如果考虑南北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如果考虑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如果同时考虑南北和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区。如果考虑管理要素,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本报告采用“三大片、八大区”的两层次区划方案(图3-2):

第一层,将全国分为北方(东北和华北)、南方和西部等三大片(或四大片);其中,西部地区是将北方的西北地区、南方的西南地区集合在一起。

第二层,将北方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将南方分为三个区域:华东沿海、华南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将西部分成两个区域:西北和西南地区。

建模思想在调运区域划分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建模 方程 运送方案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0-0020-02

物流行业在这几年的火热程度有目共睹,它的踪影已经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因而一些物流系统环节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数统治着宇宙。”也就是说数学思想可以用来解决物流环节的一些问题。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数学,我用别的方法也行啊。当然是可以,但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恩斯特·马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也许听起来奇怪,数学的力量在于它规避了一切不必要的思考和它惊人地节省了脑力劳动。”为了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有时的确离不开数学。

数学建模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中体现了数学的严谨,它包括了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因而在考虑运送方式的时候,可以有2种方案,方案一是从工厂直接发货到需货地,方案二是从工厂发货到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发到需货地。所以根据需货地在不同的范围可采用不同的方案,目标是使得运费最省,那哪种好?这就是我们需要讨论的:确定工厂的直送范围和配送中心的配送范围,使总运输成本最少。

模型假设:

(1)工厂A到配送中心B的距离为D,工厂到需货地0的距离为x,则配送中心到需货地距离为D-x;

(2)工厂到配送中心每吨公里运费为,工厂到需求地每吨公里运费为,配送中心到需货地每吨公里运费为,配送中心每吨成本费,如图1所示:

由模型解:依题意得:

工厂单位直送费(方案一费用):

配送中心单位配送费(方案二费用):

假设方案一和方案二所产生的费用相同,则列方程得:

模型解得:

这个用方程算出来的x取值就是调运区域划分的最佳临界点。也就是说当需货地刚刚好在临界点O的时候,两个方案算出来的费用的一样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而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1:设已知工厂到配送中心的距离为100公里,工厂到需货地每吨公里运费为60元,工厂到配送中心每吨公里运费为40元,配送中心到需货地每吨公里运费为45元,配送中心每吨成本费为50元,试确定工厂与配送中心运送货物的分界点。

解:设分界点离工厂的距离为x,依题意得:

由公式可得:

(公里)

即分界点在离工厂约81.43公里处。如下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来O点是临界点,此时二个方案所产生的费用是相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际情况都刚刚好需货地就在O点。若需货地在公里处,此时,就应该采用方案一;若需货地在公里处,此时,就应该采用方案二。

例2:设已知工厂到配送中心的距离为18公里,工厂到需货地每吨公里运费为45元,工厂到配送中心每吨公里运费为40元,配送中心到需货地每吨公里运费为50元,配送中心每吨成本费为130元,试确定工厂与配送中心运送货物的分界点。

解:设分界点离工厂的距离为x,依题意得:

由公式可得:

(公里)

即分界点在离工厂约18.42公里处。如图3所示。

图3中可以看出来O点是临界点,此时二个方案所产生的费用是相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际情况都刚刚好需货地就在O点。若需货地在公里处,此时,就应该采用方案一;若需货地在公里处,此时,就应该采用方案二。

从上面2个例子可以看出,只要能够算出临界点,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发生改变,我们都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方案,使得总的费用达到最理想的方案,这就是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物流实际环节所产生的问题,而且把事情变得简单化了,只要会解方程就行了。

参考文献

[1]孙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

[2]傅维潼.《物流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基于区域划分的刀具方向控制方法 篇4

目前,复杂曲面零件多使用五轴数控机床进行加工。五轴加工和三轴加工的本质区别是[1]:在通常情况下,三轴加工的刀轴方向在工件坐标系中是固定的(一般是平行于Z轴的),而五轴加工的刀轴方向是变化的。理想的刀轴控制是随曲面形状和工艺状态的变化而对刀轴方向进行自适应调整,以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又能避免可能存在的刀具干涉问题。

目前,关于刀轴方向控制方法主要有:①通过曲面的高斯图,应用计算几何提出可视图的球算法,解决机床选择、刀具方向等问题[2,3,4,5];②通过聚类算法与特征提取方法对曲面进行划分,实现复杂曲面的3+2数控加工[6,7];③基于等锥曲面划分的平底刀具路径生成方法[8];④基于C空间的避免干涉的最优刀具方向算法[9];⑤基于可视锥的可接近性分析方法[10]。上述方法大多局限于某一类特殊零件或曲面,都不能完全解决复杂曲面加工中的刀轴方向控制问题,针对此,笔者提出一种刀具方向控制新方法,即通过构造单位矢量集的锥平均值算法,应用遍历算法对曲面进行区域划分,用锥平均值代替区域的初始加工方向,再进行干涉检查,对刀具方向进行调整。

1 曲面上的区域

复杂曲面的数控加工通常分为3个阶段[11]:①根据曲面的几何特性,生成刀具的切触点;②依靠确定的角度和曲面的法矢,生成刀位数据;③后置处理,把刀位数据转换成机床代码。第2个阶段要根据曲面法矢、加工精度和干涉避免等因素,确定刀具的方位,复杂曲面的整个法矢方向可能是无规律的,但在某个局部区域里,曲面的法矢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所以可依据曲面的法矢规律对曲面进行区域划分。在加工过程中,随刀位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刀具的方向,不利于提高加工质量[12],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刀位数据量,使编程效率降低。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法是把曲面划分成多个区域,用一个固定的刀具方向加工一个区域,当刀具从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时方向才改变,如图1所示。

Lauwers等[13]为便于多轴工艺规划提出基于几何审讯的曲面区域划分方法,在这个方法中,加工过程是由基于曲面几何审讯的零件表面特征分类来决定的。平面、凸面、凹面、马鞍等区域是通过曲率属性来识别并分别加工,但几何参数只是对曲面局部信息进行反映,在复杂曲面中不能充分利用曲面的全局信息。Chen等[6]用聚类方法把曲面划分成多个区域,具体是通过搜索局部几何参数如曲率、法矢或其他几何参数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通过三轴方法进行加工,但他们没有提供确定刀具方向的方法。

1.1 区域的定义

曲面划分成多个区域首先要选择曲面的参数作为面片聚类的依据。根据微分几何知[14],主要的曲面划分参数有参数域(u,v)、坐标(x, y, z)、法矢n、曲率κ(包括Gauss曲率、平均曲率和主曲率)等。因为法矢变化能间接反映出曲面的曲率,所以选择法矢作为曲面划分的参数。曲面上的加工区域表示在该区域刀具的加工方向可一致,区域内所有点的法矢方向应该大体一致,在不发生干涉等情况下可在同一方向上进行加工,可通过曲面中任意两点法矢的夹角来定义区域。

定义1 区域 设一C2曲面S,区域AS,且A是连通的,对于任意两点P1、P2(P1,P2∈A),n1和n2分别为曲面S在点P1和点P2处的单位法矢,满足:

arccos(nn2)≤δ (1)

则称A为曲面S的一个加工区域,简称区域,如图2所示。其中,δ为区域划分的控制角,且0≤δ<90°,δ与加工中刀具方向所允许偏离法矢的角度有关,还与划分精度有关。在δ=0的特殊情况下,只有相同法矢的面片才能构成一个区域。

1.2 区域的锥平均法矢

根据区域的定义,曲面在区域内各个点处的单位法矢方向可能是不同的,我们需根据区域内各个点的法矢求出一个平均法矢来近似代替整个区域的法矢,为此,本文提出了锥平均法矢的概念。

定义2 锥平均法矢 设n是空间E3中的一个单位矢量集,单位矢量的起点相同,任意两个单位矢量的夹角不大于δ,能包含这个单位矢量集的锥顶角最小的锥称为这个单位矢量集的最小包容锥,记为C(n),最小包容锥的轴线方向的单位矢量称为这个单位矢量集的锥平均法矢,记为n^,如图2所示。

锥平均法矢代表了一个区域矢量集的平均方向,求一个矢量集的锥平均法矢比较困难。但是如果知道锥平均矢量,可以判断一个矢量属不属于这个矢量集。因此可以设定一个初始锥平均法矢,然后判断其他法矢是否属于这个矢量集,最后再求出这个区域矢量集的锥平均法矢。

锥平均法矢是这个区域的初始加工方向,它考虑了这个区域的整体几何属性。而通常的五轴加工的刀具方向是由Sturz方法决定的,即由刀具和曲面法矢成一固定的倾斜角决定刀具的姿态,这只考虑了一个刀位点处的局部几何属性。

2 曲面的三角划分

要对曲面进行区域划分,先要对曲面进行网格划分,再对网格中的面片进行合并与聚类,形成区域。常用的曲面网格划分方法是三角网格划分。设正则曲面S:r=r(u,v),通常,参数uv的变化区域为单位正方形,即u,v∈[0, 1]。对参数域常用的三角划分方法有Delaunay三角划分方法[15],为便于遍历,本文采用图3所示的三角划分方法。

曲面的三角划分实际上是对曲面的参数域进行三角划分。参数域中的三角形之间存在一定的拓扑关系,这种拓扑关系与曲面区域划分中面片的合并有关,所以需定义两种参数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本文参数区域中的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3所示。

定义3 对偶三角形 对于任意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TiTj,如果TiTj共斜边,则这对三角形称为对偶三角形。本文参数域中一个三角形的对偶三角形只有一个。如图3中的三角形DT1与DT2(即图3中标号1和2所指代的两个三角形,其余类推)是一对对偶三角形。

定义4 相邻三角形 对于任意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TiTj,如果TiTj共直角边,则这对三角形称为相邻三角形。本文参数域中一个三角形的相邻三角形有一个或两个,如图3中DT2与DT3和DT2与DT11分别是两对相邻三角形,DT2的相邻三角形是DT3和DT11,而DT3和DT11的相邻三角形都是DT2,只有一个。

三角划分后,每个面片是一个曲面三角形,可以用这个曲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的平面法矢近似代替曲面三角形的法矢,计算曲面上每个面片的单位法矢:

3 曲面的区域划分

3.1 参数域三角形的关系图

为遍历所有的三角区域,需给参数域的每个三角形进行标号,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表示,如图4所示,其中有两种三角形关系:对偶三角形和相邻三角形。

通过对参数域的划分可得到相应的曲面区域划分,而区域划分是由曲面三角形的法矢相互比较得到的,所以每个区域要找一个参数域三角形对应的曲面三角形法矢作为初始基准法矢,然后把周围的曲面三角形法矢跟它作比较,得到区域的划分。每个初始基准法矢代表一个区域,每个区域只有一个初始基准法矢,由初始基准法矢与区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在关系图中用初始基准法矢的三角形编号代表一个区域。这种对照关系可以用(Ti,Tj)表示,如图4所示。如果i=j,表示第i个三角形Ti是以自身作初始基准法矢;如果ij,表示第i个三角形Ti是以第j个三角形Tj作为初始基准法矢。所以区域可表示为A=k=1n(Τik,Τj),其中Ti k表示区域中的第k个三角形,i表示三角形的标号。

3.2 区域划分算法

曲面区域划分算法的输入为曲面S,输出为曲面的区域划分Ak,S=∑Ak。以下详细介绍该区域划分算法的具体步骤。

(1)初始化DTl,i,STi,ni,ndi,i*,Ai*,l←1,i←1,i*←1。其中,DT表示参数域三角形;ST表示曲面三角形;l为的DT所处的同层号;i为三角形标号,下面的jkpqi*、p*、jL、jR均为三角形标号;ndi,i*为STiSTi*的法矢为基准的法矢;Ai*为以ndi,i*为基准法矢聚合的区域。

(2)遍历DTl,i的对偶三角形:DTl+1,j,pi,p*←i*,qj,调用步骤(6),重复步骤(2)至遍历完所有层号为l的三角形。

(3)如果DTl+1,j存在相邻三角形,则遍历DTl+1,j的所有相邻三角形DTl+1,k;否则,结束。

(4)kk1。①若DTl+1,k只存在左(或右)相邻三角形DTl+1,jL(或DTl+1,jR),则pjL(或pjR),p*←j*L(或p*←j*R),qk,调用步骤(6);②若DTl+1,k既存在左相邻三角形 DTl+1,jL,又存在右相邻三角形DTl+1,jR,分别计算STjL、STjR与STk的法矢夹角θk,jL和θk,jR,如果θk,jL≤θk,jR,则pjL,p*←j*L,qk,调用步骤(6),否则pjR,p*←j*R,qk,调用步骤(6)。重复步骤(4)至遍历所有相邻三角形DTl+1,k

(5)ll+1,ik,转向步骤(2)。

(6)比较STpSTq的法矢夹角θq,pδ。如果θq,pδ,则合并STqSTp所在的区域Ap*,并有ndq,p*←ndp,p*;否则,另起一个新的区域Aq*=STq,并有ndq,q*←nq

曲面区域划分算法的流程图见图5。

4 实验仿真与分析

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我们在计算机上用MATLAB7.0进行仿真实验,对曲面r=r(u,v)=(-5+10u,-5+10v,(4u-2)e-16u2+16u-4v2+4v-5)进行区域划分,其中u,v∈[0,1],结果如图6所示。

图6中颜色相同且相邻的三角形集合表示一个区域。从图6中可以发现,区域划分与区域控制角δ和网格划分精度有关。对比图6a与图6b及图6c与图6d可以发现,δ越小,区域划分的数目越多,刀轴的方向越多。对于同一控制角δ,划分精度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如图6a中的区域A2在图6b变成两个区域A21和A22,并且区域的形状和大小也发生了变化。网格划分精度由很多因素决定,包括曲面尺寸、曲面形状的复杂性、要求表示的精度、计算复杂度和计算时间等。在区域划分中,还可能出现孤点型区域,孤点型区域是由很少的三角面片合并生成的区域,它会影响刀具方向的连续光滑变化。

刀轴方向还与走刀轨迹相关,不同的刀具轨迹对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图7所示是应用等参数线法生成的行切走刀轨迹(走刀行距是网格划分精度的10倍)和基于区域划分生成的刀轴方向。有3个方面的问题可考虑:①只考虑刀轴方向,在曲面区域内保持不变,而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应沿着走刀路线连续光滑地变化;②只考虑走刀路线,可先规划区域内的走刀路线,再规划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走刀路线,这样使刀轴方向的变化最少;③综合考虑走刀路线和刀轴方向,对刀具轨迹进行优化与修正。文献[6,7]提出的复杂曲面3+2数控加工,先把曲面划分成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内应用三轴数控加工的刀具路径生成方法;文献[16,17]提出自适应空间填充曲线(SFC)和矢量场聚类算法,对刀具轨迹进行优化,使刀具加工时间缩短了30%,加工精度提高了2.5%。

5 刀具方向修正和优化

曲面区域划分后得到锥平均法矢,这个方向只代表曲面大致的刀具方向,并不能保证采用这个方向不会发生刀具干涉和过切等。因此需要进行干涉检查,对局部刀位点的刀具方向进行修正,确保不发生干涉[2,3,4,5]。另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刀具方向应连续光滑偏转,保证刀具方向不发生突然改变[12]。最后从整体上对生成的刀具路线和刀具方向进行优化处理[18,19,20]。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区域划分的刀具方向控制方法,该方法的特点在于从曲面的区域划分角度,通过构造区域的锥平均法矢作为曲面的初始加工方向,综合考虑刀具方向的修正和优化。计算机仿真表明,所提出算法可自动规划复杂曲面五轴加工的刀具方向,满足刀具方向光滑变化的要求并可避免干涉,可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

卫生区域划分 篇5

事宜(Subject)酒店各部卫生区域划分

日期(Date):2011-05-27

文件性质(FPP):□呈批□传阅□机密□急件□普通 为加强卫生岗位责任制,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特划分以下卫生责任区域,规范如下:

一、房务部:

1、酒店楼顶至地下室的所有安全通道楼梯(2号员工通道下地室的楼梯由人事部负责),客房所属区域电梯出口处;

2、楼停车场

3、酒店侧墙处进入酒店车场马路通道

4、大堂、大堂公共卫生间;5楼公共卫生间;

5、部门所属工作区域

6、酒店营业区域、车场花草

7、各部门地毯如需要房务部清洗的,必须提前下地毯清洗申请单到房务部经理处审批及安排,所造成的费用划归到申请部门。平常的地毯吸尘工作由各部门自行负责;

二、KTV:

1、酒店整个4楼区域,包括客用电梯出口,员工电梯出口处的卫生;

2、5楼KTV房所在位置的通道;

中餐部:

1、整个2楼区域的卫生,包括下到售楼处楼梯卫生;

2、2楼员工电梯出口处的卫生

3、从大堂上二楼的楼梯卫生

中厨:整个厨房区域的卫生;2 传菜通道处的卫生;3 员工餐厅的卫生

人事部:

1、2号员工通道下到地下室处的楼梯卫生;

2、地下室办公区域公共区域的卫生,地下室停车场卫生;

3、地下室员工电梯出口处;垃圾房卫生;

4、男、女卫浴室,卫浴室处的通道

5、网络室、活动室、阅读室、员工会议室

6、副总经理办公室

保安部:保安岗亭内及车辆进出处门口卫生由保安部负责;

工程部:所有机房内的卫生

其它:

1、地下室各办公室卫生由各部门自行负责,各办公室门前通道卫生由部门三包。

2、办公室搞卫生清出来的垃圾请扔在指定的垃圾桶内,严禁扔在走道及墙角、电梯出口处,严禁随地乱丢烟头,违者,每发现一次处罚20元;

特此通知!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行政人事部:副总经理:总经理:

抄呈:董办

行政区域划分 篇6

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之为噪声;从环保角度而论,凡是人们所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统称为噪声[1]。在城市中,根据噪声的来源,可将噪声分为以下四类:

1、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噪声;可分为家庭噪声和公共场所噪声两类。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已成为家庭的必需品,同时也成为家庭噪声的主要来源。电冰箱30~40dB,电风扇40~50dB,电视机40~60dB,洗衣机42~82dB,电吹风、换气扇80~90dB[2]。公共场所噪声包括:商业固定噪声设备、卡拉OK、露天音响、健身活动、房屋装修噪声、市场小喇叭等。这些噪声虽然一般在80dB以下,对健康无直接危害,但都能干扰人们交谈、工作、学习和休息。

2、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来的,如汽车、飞机、火车等都是交通噪声声源。调查表明,机动车辆噪声占城市交通噪声的85%,车辆噪声的传播与道路的多少及交通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同样的噪声源在街道上较空旷地上,听起来要大5~10dB,在机动车辆中载重汽车等重型车辆的噪声在89~92dB,轿车、吉普车等轻型车辆噪声约有82~85dB。车辆行驶速度加快,轮胎与地面摩擦所产生的滚动噪声急剧增大。据统计,滚动噪声己经占全部交通噪声70%~75%。

3、工业噪声。工业噪声是指由工厂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这种噪声一般持续时间长,其影响虽不及交通运输广,但局部地区的污染都比交通噪声严重得多,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生产规律变化而直接影响工厂职工和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企业车间噪声级平均在75~105dB的范围内。但也有少数的车间和机器的噪声级高达110~120dB,有的甚至超过了120dB。

4、建筑施工噪声。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力度的加大,建筑施工噪声也越来越严重。虽然施工设备的运行,噪声的产生具有暂时性,但噪声高,振动大。据有关部门测定统计,在距离建筑施工设备10m处,打桩机、铺路机等机械的噪声级分别达到105dB、88dB。这些噪声不仅严重危害操作工人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休息。

二、环境计划的作用

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各国先后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环境管理的中心课题,把环境管理定义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这两个目标的过程”,“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考虑生态平衡问题,而不是不予考虑或不作为防止污染的积极因素来被动应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七十年代先后把环境管理的重点由污染治理转移到环境规划及其实施上来[2]。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环境规划,开展了流域、区域、工业发展等环境规划,并将其作为政府管理的行政和法律行为,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每五年编制一次环境计划。环境计划实践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把环境计划作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去,使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②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经济发展的规划过程中获得。③重视环境计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要能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城市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目前国家推行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等新的环境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环境研究为基础。因而,在城市或流域环境计划的成果中,日益重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优化分配技术。④城市环境计划趋向于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运用立法、行政、经济和技术的手段,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把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自觉维护环境的再生能力。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多层次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⑤环境计划以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经济发展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容量研究为基础,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水、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环境要素的功能区划分,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规划、产业结构调控和布局规划、环境管理规划等。

三、基于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噪声控制

1、根据城市各区域的主导功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各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对城市市区和规划发展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根据各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现状及总体规划中各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可对各区域未来噪声污染状况进行粗略的预测,预测的重点是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的变化。

2、根据城市声环境现状,明确城市未来在噪声污染治理方面应解决的问题和城市声环境质量未来应达到的状态(程度)和标准,即制定城市声环境保护目标。然后依据可操作性原则,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及发展状况,制定具体的指标,以实现城市声环境目标。

3、基于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噪声控制方案。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声学要求和噪声污染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规划措施,如新噪声源的布设要科学合理,工业噪声通过工厂的综合治理解决,无法治理又对群众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可考虑转产或搬迁。对城区交通噪声可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来解决。工、商、住宅、交通混杂的旧城区,布局不合理,人口稠密,噪声问题比较严重,是噪声控制的难点。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只能采取利用旧城改造工程,逐步突出各区域的主导功能,将散落在居民住宅间的小工厂相对集中,用限制商业及交通活动的时间等方法来改善其声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培英等.《环境问题案例教程》.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05~113

[2] G.H.Pandya.《Urban Noise-A Need

for Acoustic Plann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1;67

关于中国标准经济区域划分的初探 篇7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差异过大,这种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传统经济区划的东、中、西和东北层面之间的差异上,更体现在省际和市际层面之间的差异上。我国目前经济区划只是停留在东、中、西和东北这个层面上,并且我国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省为单位的宏观经济区划层面上,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省和各城市之间的差异,著名的倒“U”型学说在我国的学者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验证[1,2]。所以,为了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进一步进行标准经济区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中的标准经济区划定义为:在我国目前已存在的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层面上,利用增长极理论和断裂点理论进行的下一级的经济区划。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经济区划,一般都有这个级别的经济区划[3]。

中国目前并没有成熟的标准经济区划方案,所以划分标准经济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国标准经济区划的大小。考虑到各地级市内部的差异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比较容易自动缩小,而省际经济差异的缩小难度很大,所以标准经济区最终选定是以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为基本单位,共333个。本文中的标准经济区划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构成。

另外划分标准经济区要解决的是找出每个经济区划的中心区域即每个标准经济区最适合的增长极。增长极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在一个大小合适的区域内,应该选择出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从而达到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中所使用的增长极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增长极有所不同,本文中定义的增长极是在一个标准经济区内的最佳增长点。本文中的标准经济区划是一种“同质性”划分法[4],所以找增长极的作用只是作为标准经济区划的一个确定点。

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P.D.Converse)于1949年对赖利(W.J.Reilly)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如下:

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B两城市间的距离,PB为城市A的规模,PA为城市B的规模。本文用每个增长极的主成分标准化值作为规模值。

二、中国标准经济区划分的步骤

1. 基本单位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选取影响基本单位经济竞争力的19个指标,分别定义为xi,19个指标可以归类到四个大类指标:人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标注:其中青海省2008年的公路里程数x17;邮电业务x18;移动电话x19数据缺失。笔者认为,这三个指标都属于基础设施,十分重要,且相邻两年数据变化不大。本文使用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有青海省2007年的这三项数据。

2. 主成分分析及选出增长极

本文使用以上的指标对333个基本单位做主成分分析,并对结果数据进行0—1标准化处理,而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标准化结果进行排名来确定增长极。从排名第一位的城市开始,将其选为第一个增长极;然后考虑排名第二位城市,如果第二位城市不和第一增长极地域相邻,即选为第二增长极,如果地域相邻,就排除掉这个城市。依次类推,到某一个城市时,如果这个城市和已选出的增长极在地域上不相邻,那么就选为增长极,如果相邻则被排除。最终选择出88个城市作为最终增长极。

3. 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确定

对于选择出来的每一个增长极首先在mapinfo上自动生成Voronoi。根据生成的Voronoi图,得出每个增长极和其他那些增长极产生的直接经济联系。然后使用断裂点公式算出每个增长极与它直接产生经济联系的其他增长极之间的断裂点。根据这些断裂点,在mapinfo上做出加权的Voronoi图,来确定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

4. 标准经济区的确定及分类

根据所作出加权Voronoi图中各个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判断333个基本单位中除了增长极以外的归属。本文依据的是这些基本单位的市中心的位置落在哪个增长极内,我们便认为这个城市属于由这个增长极作为中心构成的标准经济区。实际上,如果某个基本单位的中心在两个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分界线上或者在势力范围的盲区,则把这个基本单位归到占它面积最大的经济势力范围所在的标准经济区。如果一个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并不含除它以外的其他城市,则把这个增长极根据行政区归属到其他的标准经济区。

标准经济区划分的结果如下图1:

图中未划分地区包括直辖市和台湾地区。

目前,人均GDP一般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在国内经济学者研究中,一般把人均GDP2 000美元、4 000美元、8 000美元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折点。所以本文根据标准经济区的人均GDP,把标准经济区归为四个发展阶段:800—2 000美元阶段;2 000—4 000美元阶段;4 000—8 000美元阶段;8 000美元以上,从而做出四个发展阶段的标准经济区划,如图2。

其中未划分地区包括直辖市和中国台湾地区。

三、结果分析

本文标准经济区划遵循国土全部覆盖原则,在中国这个级别的经济区划中属于首创。从结果来看,根据本文的经济区划,可以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经济区适用不同经济发展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然本文引出了一些难题,比如:本文的标准经济区划打破了省级行政区划,一个标准经济区可能包括两个省级行政级别的基本单位。这给协调区内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难题。解决的思路可以有: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标准经济区管理部门的经济职能等等。

摘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标准经济区域划分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选取了2007年中国所有的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共333个单位的1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康维斯的断裂点理论公式,运用mapinfo软件进行标准经济区划分,最终得出了82个标准经济区,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82个标准经济区进行了发展阶段归类。

关键词:标准经济区域划分,断裂点理论,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郭隙.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刘生龙,张捷.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再检验——基于1985—200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12).

[3]姜玲,杨开忠.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对中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07,(2).

[4]刘本盛.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

[5]张有会.加权Voronoi图画法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1,(6).

通风网络区域划分算法与程序实现 篇8

矿井通风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井下各作业地点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以供人员呼吸, 而且稀释和排除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 从而创造良好的矿井工作环境, 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1]。矿井通风系统一般采用分区通风的方式, 以保证风流在到达各用风地点之前都是新鲜的, 即各主要用风地点并联用风, 经过一个用风地点的风流不再经过另外一个用风地点。因此, 分析矿井各用风地点是否并联通风是分析通风系统合理性的基础和关键。某些矿井由于建设时期较早, 服务年限已经很长, 期间又经过多次的改扩建, 矿井通风系统极其复杂, 分区通风条件很难满足, 有时甚至判断是否分区通风都并非易事。

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 对于正常运转的通风系统, 在多数时间内其各风道的风阻变化以及通风动力的变化很小, 可以认为整个通风系统的风流流态为稳态流动[2]。与此同时, 目前关于通风系统分析的研究侧重于从非稳态的通风系统入手来分析通风网络结构的灵敏度, 进而分析通风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3,4,5,6,7], 鲜有对稳态通风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分析。鉴于此, 笔者针对稳态通风系统, 提出通风网络任意风道影响区和依赖区的概念, 提出通风网络各风道依赖区、影响区划分方法以及任意风道之间归属度和依赖度计算方法, 有望填补该方面的空白。

实际上, 对于稳态流动的通风系统, 如果已知各用风地点的风量来源和经过各用风地点的空气流经的区域, 以及各风道与用风地点之间的风量依从关系, 则可方便地判断分区通风条件是否满足、如果不满足时影响程度有多大以及采取何种措施可以满足分区通风条件等, 从而降低通风系统合理性分析的难度和复杂度, 加深对通风网络内部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1 基本概念的定义

通常矿井通风网络可视为一个有向连通图, 其中各风道的风量在稳态通风时期保持相对稳定, 可视为常量。设有稳态通风网络G= (V, E) , 其中V为节点集合, E为风道集合。对于其中任意一条风道i, 就风量依从关系而言, 整个通风网络的分支集合E可分为3个部分:依赖区Edep (i) 、影响区Einf (i) 和无关区Eirr (i) 。风道i的依赖区Edep (i) 是指风量可最终部分或全部流入该风道的其它风道的集合;风道i的影响区Einf (i) 是指该风道的风量可最终部分或全部流经的风道的集合;风道i的无关区Eirr (i) 是指既不属于该风道的依赖区又不属于该风道的影响区的风道集合。如果风道i是风道j的依赖区中的一条风道, 则风道j必是风道i的影响区中的一条风道。风道i对风道j的归属度是指风道i中的风量有多大比例流入到风道j;风道j对风道i的依赖度则是指风道j中的风量有多大比例来源于风道i

类似可定义节点的影响区、依赖区和无关区以及节点间的归属度和依赖度, 本文仅就风道的这一组概念展开讨论, 对节点的讨论与此类同, 不再赘述。

2 算法与程序实现

2.1 影响区、依赖区与无关区的划分算法

假设整个通风网络的风流方向为从上到下, 则划分该通风网络中风道i的依赖区Edep (i) 就是以该风道为根, 向上搜索其分支, 最终形成一颗树;而划分该通风网络中风道i的影响区Einf (i) 则是以该风道为根, 向下搜索其分支, 最终形成一个倒立的树;风道i的无关区则可以直接由影响区、依赖区和总的通风网络分支集合之间的布尔运算得到:

Eirr (i) =E-Edep (i) -Einf (i) (1)

通常树的搜索算法有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两种, 这里采用深度优先算法生成依赖区和影响区, 在下文将采用广度优先算法在影响区和依赖区内计算归属度和依赖度[8,9]。

在通风网络G= (V, E) 中, 采用深度优先算法生成风道i的影响区的基本思想是从风道j的末节点Ve (i) 出发, 在E中搜索每一条以Ve (i) 为始节点的风道k, 先将风道k加入影响区分支集合Einf (i) , 然后再从风道k的末节点Ve (k) 出发, 在E中搜索每一条以Ve (k) 为始节点的风道j, 重复以上操作, 直至末节点为通风网络的大气节点即回风口时, 回溯当前的搜索到上层节点, 继续搜索以此上层节点为始节点的另外一条尚未被加入集合Einf (i) 的风道, 遇到大气节点就回溯, 最终一直回溯到风道i的末节点Ve (i) , 并且以此节点为始节点的所有风道都被加入到集合Einf (i) 中为止。

采用深度优先算法生成影响区的搜索顺序如图1所示。

A-要生成影响区的风道i的末节点;B、C、F-通风网络内部节点; D、E、G、L-大气节点

采用深度优先算法生成依赖区的搜索过程与生成影响区类似, 只是搜索方向与图1所示相反, 是向上的。

2.2 归属度与依赖度的计算算法

在完成通风网络各风道的影响区、依赖区与无关区划分的基础上, 可以计算该通风网络中任意2条风道之间的归属度与依赖度。设有通风网络中的任意2条风道ij, 用Dij表示风道i对风道j的归属度或依赖度, 则:

Dij{>0iEdep (j) Dij=0iEirr (j) <0iEinf (j) Dij

式中:Edep (j) 表示风道j的依赖区;Eirr (j) 表示风道j的无关区;Einf (j) 表示风道j的影响区。

已知Edep (j) 和任意风道iEdep (j) , 则采用广度优先算法计算归属度Dij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设置Djj=1, 在集合Edep (j) 中搜索每一条风道i, 如果以风道i的末节点Ve (i) 为始节点的每一风道k, kEdep (j) , Dkj都已经计算获得, 则:

Dij=k=1nf (k) f (Ve (i) ) ×Dkj (3)

式中:Dij为风道i对风道j的归属度;n为在Edep (j) 中以Ve (i) 为始节点的风道数量;f (k) 为风道k的风量;f (Ve (i) ) 为风道i的末节点的风量;Dkj为风道k对风道j的归属度;ikEdep (j) 。

类似地, 对任意风道iEinf (j) , 依赖度Dij可由式 (4) 计算得到:

Dij=-k=1nf (k) f (Vs (i) ) ×Dkj (4)

式中:Dij为风道i对风道j的依赖度;n为在Einf (j) 中以Vs (i) 为始节点的风道数量;f (k) 为风道k的风量;f (Vs (i) ) 为风道i的始节点的风量;Dkj为风道k对风道j的依赖度;ikEinf (j) 。

风道i对风道j的归属度Dij和风道j对风道i的依赖度Dji存在如下换算关系:

Dji=-f (i) f (j) Dij (5)

式中:f (i) 、f (j) 分别为风道i、风道j的风量。

2.3 程序实现

.NET是微软公司在21世纪推出的一个功能强大、高效并且可扩展的集成编程环境, 它充分展现了应用程序开发的潜能, 并提供了生成应用程序所需的工具和技术, 这些构架大大简化了开发工作, 减少了开发者的负担。C#语言是一种高效、安全、灵活的现代化完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专门为.NET应用而开发, 是.NET平台的通用开发工具。因此, 笔者采用基于.NET的C#语言编写了通风网络任意风道的影响区和依赖区划分的深度优先算法程序, 以及计算任意风道间归属度和依赖度的广度优先算法程序[10,11], 其流程如图2、图3所示。

3 实例应用

某矿通风方式为单井口进风、单井口回风, 设计时采用分区通风方式, 通风网络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经多次更改。目前全矿共有52条巷道, 其通风网络如图4所示。该矿的主要用风地点为风道13、15和20, 其影响区及依赖区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看出, 这3条风道互不包含在各自的影响区或依赖区内, 即不存在串联通风, 因此, 该矿通风系统虽经多次更改, 仍然保持了设计时的分区通风方式。

对于风道20, 程序计算出的其它风道对其的归属度/依赖度Di, 20如表1所示。


4 结论

(1) 提出针对某指定风道将通风网络划分为依赖区、影响区和无关区的概念与划分算法, 介绍了其在通风合理性分析中的应用。

(2) 提出了任意风道间归属度和依赖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对于深入了解通风网络系统的内部结构, 分析主要用风地点的风量来源组成、经过用风地点后的污风对不同风道的影响程度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3) 现实生产中的矿井, 其风道风阻处于不同程度的波动之中, 当风阻的变化不大时, 通风网络的各风道风向不变, 即各风道的依赖区、影响区和无关区保持不变;当风阻变化较大时, 有些风道风向将发生变化, 从而使得一些风道的依赖区、影响区和无关区发生改变, 此时就需要重新划分各风道的依赖区、影响区和无关区, 相应的风道间的归属度和依赖度也需要重新计算。

(4) 本文介绍的相关概念和算法同样适用于城市水网、气网等流体管网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

摘要:通风网络风道之间的风量依从关系对于通风网络的合理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任意复杂的通风网络系统, 有时很难从图形上直接判断出任意2条风道之间的风量依从关系。文章提出了通风网络任意风道影响区和依赖区的概念, 指出其可用于任意风道之间的风量依从关系的分析;介绍了通风网络各风道依赖区、影响区划分方法以及任意风道之间归属度和依赖度计算方法, 并采用C#语言编制了程序;最后用实例验证了文中所论及算法的正确性。

关键词:矿井,通风网络,风道,影响区,依赖区,归属度,依赖度

参考文献

[1]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MURSON B R, YOUNG D F, OKIISHI T H.Fundamentals of Fluid Mechanics[M].5th ed.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魏引尚, 常心坦, 李如明.复杂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3, 23 (2) .

[4]贾进章, 马恒, 刘剑.基于灵敏度的通风系统稳定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2, 21 (4) .

[5]仵自连, 栗成杰.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06, 34 (9) .

[6]吴勇华.通风系统灵敏度分析[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1992, 12 (3) .

[7]王从陆, 吴超.矿井通风及其系统可靠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8]陈广.C#程序设计基础教程与实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9]FORD W, TOPP W.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0]SHEPHERD G, KRUNLINSKI D.Programming withMicrosoft Visual C++.NET Core Referenc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行政区域划分 篇9

跨流域调水是通过大规模的工程措施,从水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率低的流域向水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率高的流域调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农业化的推进,水资源问题日益紧张。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法,重新分配水资源,已成为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危机的常见手段。

目前国内外在研究跨流域调水工程产生的正面效益的同时,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跨流域调水给水源区带来的损失、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建立合理的跨流域调水经济补偿制度等方面[1,2]。但在研究中,跨流域调水系统的不同位置区划不统一,区域边界模糊,范围界定不严谨,不同文献存在冲突。史淑娟[2]对水源区理解为调水取水口以上流域,郭潇[3]对水源区理解为包含调水取水口以下流域。徐少军[4]研究了引汉济渭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双重跨流域调水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需对跨流域调水相关区域进行系统划分,详细界定边界范围,提出核心区概念,并探讨核心区边界定量计算方法。

2区域划分

跨流域调水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规模庞大的工程,最基本的分类是调水区与受水区。考虑生态补偿及其他管理问题[5],两分法不能满足跨流域管理的需要。但两分法具有简单、清晰、约定成俗等优点。

针对跨流域调水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2]、[3]、[6],在两分法的基础上,将跨流域调水区域再分为水源区、调水蓄水区、调水影响区、调水沿线、受水蓄水区、用水区、排水影响区,见下图。图中虚线表示该区域在不同跨流域调水系统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不存在调水蓄水区; 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存在调水蓄水区。

调水区被细分为水源区、调水蓄水区、调水影响区。水源区与调水影响区的边界是调水蓄水区( 或调水取水口) ,其上为水源区,其下为调水影响区。根据水文学原理,水源区的水汇流到调水蓄水区( 或调水取水口) ,调水是调取调水影响区的过境水量,对调水影响区的影响最大。

受水区被细分为受水蓄水区、用水区、排水影响区。排水影响区的单独划出,主要考虑用水区用水后, 回归水及排污对环境的影响,为“三条红线”中水功能区达标服务。

调水沿线只指调水区至受水区,其中受水蓄水区与用水区之间可能存在调水线路,但考虑该线路在受水区内,不单独列出。调水线路有管道输水和自然河道输水两种,若采用管道输水,其中受水蓄水区则可能存在下泄水区[7],同样考虑该线路在受水区内,不单独列出。

3边界计算

跨流域调水七大区域中,调水蓄水区、调水沿线、 受水蓄水区、用水区的范围相对容易确定。而水源区、 调水影响区、排水影响区的范围,需要进行定量计算。 利用水资源常规评价参数,根据简单、易行的原则,采用单指标法判断边界范围。

3.1水源区

3.1.1核心水源区

调水蓄水区( 或调水取水口) 以上流域都是水源区。若流域面积较大,或者河流较长,或者水量丰富, 考虑水源区保护的高效性,全流域保护既无重点也不现实。

核心水源区指调水蓄水区( 或调水取水口) 以上来水对径流量为关键多数的区域,或者暴雨中心区( 如果有) ,或者流域面源污染主要来源区。水源区保护要重点保护核心水源区。

3.1.2边界计算

核心水源区边界计算采用单指标法,因为暴雨中心和面源污染最终还是以径流量体现的。计算指标是入境水量与自产水量之比。入境水量指上游境外来水量,自产水量指流域径流量。史淑娟[2]在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担研究中,对于占调水蓄水区70% 径流量的地区,入境水量与自产水量之比为3∶ 7。考虑不同流域的特性,认为核心水源区范围标准为入境水量与自产水量之比为3∶ 7或4∶ 6之间。

3.2调水影响区

3.2.1调水本质

调水的本质是调取水源区的过境水量,调取调水影响区的入境水量。调水对调水影响区的影响最大, 减少了入境水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减少了自身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如果有调水蓄水区( 水库) ,调水同时影响水库的发电、防汛及调度方案等。

3.2.2核心调水影响区

调水蓄水区( 或调水取水口) 以下流域都是调水影响区。若流域面积较大,或者河流较长,或者水量丰富,考虑调水影响的严重程度,重点保护、补偿调水蓄水区( 或调水取水口) 以下核心调水影响区。

核心调水影响区指调水量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区,主要影响包括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水能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限值等。

3.2.3边界计算

核心调水影响区边界计算采用单指标法,主要分析调水量、入境水量、自产水量、用水量4个参数,计算包含调水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王西琴[8]从二元水循环角度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河道生态需水、回归水及其污染物浓度。估算当前水资源消耗水平下地表水资源允许开发利用率的阈值。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的阈值分别是34% 、38% 、45% 、36% 、 38% 、31% 、32% ,基本都在30% ~ 40% 之间。

以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 ~ 40% 为临界值, 从下游( 入海口) 依次往上游依据式( 2) 试算,若开发利用率介于30% ~ 40% ,就是核心调水影响区。其中试算节点以水库、支流汇入等为边界。

式中Qg———过境( 入海) 水量;

Qr———入境水量;

Qz———自产水量;

W———开发利用率;

Qd———调水量;

Qy———用水量。

3.3排水影响区

排水影响区主要接纳回归水、污水、污染物等。排水影响区范围以水功能区为参照,若水功能区达标,可以不考虑排水影响区。

排水影响区边界计算采用单指标法,依据式( 3) 计算污径比。

式中b———污径比;

Q———天然径流量;

qw———污水量。

以COD为例,污水达到 一级排放 标准浓度 为100mg / L,水功能区目标水质一般为 Ⅲ 类,20mg / L,在明确不同流域水功能区本底浓度后,计算确定合理污径比。齐青青[9]研究认为污径比在0. 05 ~ 0. 2之间, 考虑受水区水功能区本底浓度一般较高,污径比范围在0. 05 ~ 0. 1之间。

4实例分析

浑江是鸭绿江一级支流,鸭绿江直接入黄海。浑江跨流域调水工程设计年调水量为18. 7亿m3,调水蓄水区年平均径流量为42. 7亿m3。调水蓄水区下游浑江流域自产水量为22. 8亿m3,调水蓄水区下游浑江流域用水量为0. 2亿m3,浑江入鸭绿江水量为65. 5亿m3。调水蓄水区下游至入海口流域用水量为10. 3亿m3,鸭绿江入海水量为260亿m3。

以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 ~ 40% 为临界值, 从下游( 入海口) 依次往上游依据式( 2) 试算:

至入海口,( 18. 7 + 10. 3 ) /260 = 11. 2% ,小于30% ,不是核心调水影响区。

至浑江入鸭绿江口,( 18. 7 + 0. 2) /65. 5 = 28. 9% , 接近30% ,考虑流域完整性,可作为核心调水影响区。 结论与跨流域调水设计报告一致。

5结论

a. 跨流域调水区域在调水区、受水区两分法的基础上,将跨流域调水区域再分为水源区、调水蓄水区、 调水影响区、调水沿线、受水蓄水区、用水区、排水影响区。七大区域中调水蓄水区、调水沿线、受水蓄水区、 用水区边界相对容易确定,对水源区、调水影响区提出核心区域概念。

b. 利用水资源常规评价参数,采用单指标法计算。核心水源区边界计算标准为入境水量与自产水量之比为3∶ 7或4∶ 6。核心调水影响区边界计算标准为包含调水量的开发利用率介于30% ~ 40% 之间。排水影响区边界计算标准为污径比在 0. 05 ~ 0. 1之间。实例表明用于计算核心调水影响区简单、可行。

c. 边界计算基于静态假设,没有分析丰、平、枯等不同频率,也没用考虑流域不同地区的频率差异。边界计算单指标法虽简单易行,但局限性显而易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跨流域调水不同位置区划不统一、区域边界模糊、范围界定不严谨等问题,在参考传统调水区、受水区两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分区;对水源区、调水影响区提出了核心区域概念;依据水资源常规评价参数,利用单指标法计算了区域边界。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区域划分,边界计算,核心区,开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冉笃奎,李敏,肖博.跨流域调水经济补偿机制初探[J].人民长江,2008(3):28-30,111.

[2]史淑娟,李怀恩,林启才.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量分担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2009,40(3):268-273.

[3]郭潇,方国华,章哲恺.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利学报,2008,39(9):1125-1130,1135.

[4]徐少军,林德才,邹朝望.跨流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人民长江,2011(11):1-4.

[5]刘强,殷大聪.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对我国水资源配置的启示[J].人民长江,2011(18):111-116,121.

[6]常玉苗.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24.

[7]梁国华,王国利,王本德.大伙房跨流域引水工程预报调度方式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9(3):32-36,46.

[8]王西琴,张远.中国七大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阈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500-506.

行政区域划分 篇10

坚持实行高等教育分级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地方高校为主体,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格局。省级政府应拥有以下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贯彻执行和指导检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制定地方性高等教育政策;根据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订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 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根据地方的实际, 依照国家的高校设置标准, 设置、撤销和合并地方主办的高等学校;组织领导招生工作, 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审批地方高校本、专科的专业和学位点, 以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 负责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预算的分配和决算的审核;任免地方高校负责人, 组织和指导地方高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除此之外, 省级政府还应具有指导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和后勤工作, 组织本地区高校的教育质量检查与评估等权限和职能。

应依法落实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这样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发展上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克服条块分割办学体制的弊端, 协调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系, 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益;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形成高校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行高等教育分级管理体制, 应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就必须使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政府要承担起发展教育的责任, 但必须转变职能, 把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要减少并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 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 引导和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自主调整学科、专业, 自主进行内部管理。扩大高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应把党对高校的领导体现在管理体制中。要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高校党委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对办学方向的把握。对重大问题的决策, 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 建立党委集体决策的制度和机制。要把党委集体决策的制度和机制具体化, 能够真正设计出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制度, 明确党政决策的权限、程序和责任。

高校党委应履行五项职责: (1) 把好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 统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2) 抓好大事。集中精力抓好学生培养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要工作。 (3) 用好干部。着力构建“赛场上选骏马”的干部选拔评价机制。不仅要看高学历、高职称, 更要看高觉悟、高能力。 (4) 带好队伍。坚持严格管理, 从严要求, 切实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5) 加强党建。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要坚持发挥校长负责制的作用。校长负责就是让校长充分行使《高等教育法》所赋予的行政权力, 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校长既是先进教育思想的探索者、承载者、宣传者和贯彻者, 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是大学内部治理机构中行政性权力的体现。针对我国高校现状, 要强调行政管理对教学、科研等主要学术活动的保障、支持、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坚持校长负责有利于校长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使校长能够切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赋予的权利, 集中精力办学, 当好教育家, 切实承担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所有责任。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系统的首脑, 也应是行政性权力和学术性权力之间的桥梁。

建立并完善学术民主制度

大学的学术事务特别是重要的学术事务要由学术人员参与决策和管理。学术人员对学术的发展规律、学术内在要求、学术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解。学术人员参与学术决策与管理应该制度化, 有相应的组织形态和规章制度。

大学建立学术制度的关键目的是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划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不能用行政权取代学术权, 把各种学术性质的委员会作为“点缀”和“花瓶”, 作为行政系统的附庸;也不能用学术权取代行政权, 搞所谓的“教授治校”。现在高校最大的问题是行政权代替学术权, 学术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明确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研成果、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及学科科研资源配置方面, 应首先经过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审议。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事项也要征求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学校领导要定期向专家教授通报情况, 与专家学者交朋友, 虚心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使高校决策更具科学性。

大学学术制度要实施教授治学。高校基本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和科研, 教授是实施这些基本活动和承载学术性权力的主体。教授治学不仅体现在学科层面上, 而且在本质上也具有很强的学术属性。教授治学就是要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上为学术性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定位, 并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实施教授治学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仅仅依靠经济措施无法从根本上吸引和凝聚人才, 在制度上确保学术性权力对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参与是尊重知识的体现, 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

坚持规范完善院系领导和管理体制。院系是高校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主要承载者, 学校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 强化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和综合服务协调功能, 把更多资源下放。高校的管理权限必须重心下移, 健全院系的领导体制。要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规范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重要事项的工作机制, 健全党组织参与基层重要决策的有效制度, 督促并确保院系重大科研项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财务收支等重要事项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要保持学校宏观调控能力, 对重大项目要整合各方资源来建设, 防止资源的分割使用。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制度

坚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和激励保障机制。要以转换机制为核心, 强化岗位责任, 变教师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要求按需设岗、以岗聘任、以岗定酬, 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改革分配制度、聘用制度,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完善准入制度、推出制度、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完善机制, 使教师队伍更有开放性, 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师资;使教师队伍更具流动性, 促进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使教师队伍更具有竞争性,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改变近亲繁殖、论资排辈等弊端, 激活每一名教师的潜能,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书育人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坚持完善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制度。高校学科建设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过去对高校评价, 往往只看产出, 很少看投入。评价高校办学绩效要按照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进行测算 (投入指标主要包括教职工总数、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科研教育经费总额等,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数、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科技奖获奖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金额等) 。对高校学科建设绩效的评估, 特别是对产出的评价, 不能简单看SCI论文、科技获奖数或博士点数量, 要防止办学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科学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应该是:高校学科投入的方向是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 体现了社会需求, 体现了学校的优势。评价学科投入以后, 是否对加强教育教学、人才梯队建设和夯实学科基础、优化学科生态发挥了强有力的牵引作用, 评估学校在学科建设中是否依然存在求高求大求全的倾向。

学科建设战略上要讲“有所为, 有所不为”, 战术上要讲“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往往要比“有所为”更难。学科发展要集中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不属于这个目标的, 就应该舍弃。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科增加是一种发展;学科减少, 重新优化组合了, 强势更强了, 同样也是一种发展。学科发展要注重拉长学科链, 培育学科群, 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

现在学科发展在边缘交叉领域最能形成突破点。因此, 学科发展既不能盲目扩张, 也不能单打一。要以核心强势学科为圆心, 向周边扩展, 发展支撑学科, 建设新兴学科。要把没有明显优势的学科整合到强势学科的支撑体系中, 实现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统筹发展。特色学科、重点学科要做强, 新兴学科、应用学科要“出新”, 传统学科要搞活。

高校要建立有进有退的学科建设新机制, 就要防止求全求大。具体来说, 就要建立对学科的重点发展机制、淘汰机制和重组机制。建立重点发展机制就是要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学科, 打造学科品牌、学科高峰;建立学科淘汰机制, 就是要优胜劣汰, 对于质量不高、缺乏后劲或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学科要舍得放弃, 防止有限资源空耗浪费;建立学科重组机制, 就是要构建高校合理的学科生态, 形成以主干学科为核心, 相关学科相互配合支撑的学科群, 促进学科交叉, 发展新兴学科。

行政区域划分 篇11

我国大陆的东部和南部面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属于太平洋的边缘海, 台湾岛东部直接面临太平洋, 整个海域的自然地理分布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 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1]。我国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面积为300万km2, 针对不同的管辖海域范围, 我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体现了法律适用性方面的海洋分区特征。

1问题的提出

关于海域的横向分带, 不同的领域和人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给出的分带方案和分带名称也不尽一致。目前, 常见的相关概念有近海、远海、深海、浅海、近岸海域等。但是, 首先这些概念的意义并不十分明确, 如近岸海域一般指紧邻海岸的条带状海域, 并没有确切的界线和范围;其次这些概念的内涵在不同的领域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 在海域管理实践中, “近海”的概念往往是指开发利用活动较为密集的近岸海域和浅海海域, 而在渔业、国防等领域, “近海”则一般针对大陆架、大陆坡范围以内的海域。

近几年,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一些管理文件中, 也经常出现“近岸海域”“近海”等名词概念, 如《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围填海造地的管理, 保护稀缺岸线和近岸海域资源”, 与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中提到“围填海规模增长过快, 海岸和近岸海域资源利用粗放”;《关于开展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明确此次区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海洋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 科学划分海岸和近海基本功能区”;《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中规定“项目用海属近岸海域海砂开采用海的, 应将海岸侵蚀和地形地貌影响分析列为论证重点”。

2012年3月,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区划》)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其中共有17处提到“近岸海域”, 如在海域管理与环境保护状况中提到“海岸和近岸海域开发密度高、强度大, 可供开发的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后备资源不足”等, 在海区主要功能中也多次提到各岸段近岸海域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保护要求, 最为核心的是, 《区划》明确提出了“近岸海域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11%以上”和“近岸海域保留区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区划目标。

在学术研究层面, 一个空间概念的表述方式和其内涵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差异亦属正常, 然而, 如果这些空间概念作为实施相应海域管理政策的客观对象, 以一种类似术语的形式出现在相关管理文件中, 那么其界线范围和内涵意义则都应该是明确的。特别是在《区划》中, 这些区域概念与明确的量化管理目标直接对应, 就更应该明确其范围, 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区划目标的落实情况。然而, 关于上述几个海域范围的概念, 在相关的各类典籍、规范、标准和管理文件中, 目前尚没有准确定义。因此, 本文将在综合分析相关学科领域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与国际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一个符合海洋地理学科理论和海域管理实际的海洋横向分带与命名方案。

2 “海”与“洋”的划分

一般来说, 海洋是由“海”和“洋”组成, 二者分别代表不同的空间地理范畴, 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海洋学综合术语》 (GB/T 15918—2010) 对于“洋”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通的广阔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 及其上部大气和覆盖的底土。一般远离大陆, 深度一般大于2 000 m”, 而对于“海”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接、盐度为2以上的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割的边缘部分, 及其上部大气和波及的底质”。可见, “海”特指海洋的大陆、岛陆等的边缘部分, 也就是常说的“边缘海”。“海”与“洋”最为本质的区别是基底地质构造, “海”的基底构造属于大陆壳, 而“洋”的基底构造则属于洋壳, 也就是说, 海洋是由大陆边缘海和大洋盆地两部分构成[2]。因此, 要划分“海”与“洋”, 就必须界定何为大陆边缘。

从海洋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角度讲,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洋底的过渡地带, 也就是陆壳和洋壳的过渡地带, 由陆向洋按照地貌特征分成3个部分, 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 (亦称“大陆基”或“大陆裾”) (图1)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延伸的浅海部分, 又称陆棚, 构造上属于陆壳性质, 平均坡度只有0.1°左右, 其范围由海岸线向外, 至坡度明显增大的转折处为止, 平均水深130 m (一般以200 m等深线作为大陆架的界线) , 平均宽度只有70 km[3], 但是在稳定的大陆边缘, 大陆架宽度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以上, 比如我国东海区域就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 大陆架宽度最大可超过500 km, 其外缘深度为130~150 m[4]。大陆坡是连接大陆架与大洋底的海底大斜坡, 坡度较大陆架明显变大, 平均坡度为4°17′, 下界水深在2 500 m左右, 大陆坡的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隆是位于大陆坡和洋底之间的一种大型扇形地 (深海扇形地) 堆积, 水深在2 000~5 000 m处, 宽度约600~1 000 km。

然而, 国际和国内法规对于大陆架的界定, 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定义又有所区别。1958年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定义为“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 200 m 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以及“临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此定义更多的是从资源开发和管理角度出发, 并未给出明确的区域范围。而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对于大陆架则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方法, 其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 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这一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里得到了完整的继承。此处, 如果不考虑对于200海里专属经济管辖权的说明, 《公约》规定的大陆架是到大陆边的外缘, 而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 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 它不包括深海洋底及其洋脊, 也不包括其底土”。可见, 《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实质上是包括了地理学和地质学意义上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3个部分, 而大陆架和大陆坡都具有明确的地貌标志, 大陆基范围则不很明确, 因此《公约》中的大陆架一般更明确的是指大陆架和大陆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公约》中对于划定大陆边缘的标志——大陆坡脚的定义为“大陆坡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点”, 类似于地质学领域对于大陆架的“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的定义[4], 但是笔者认为, 《公约》所指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处并非指由缓变陡, 而是从大陆坡向平缓的洋底过渡的由陡变缓之处。《公约》中另有条款规定大陆架范围不应超过2 500 m等深线, 这个深度也是大陆坡的下界水深[3],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 笔者认为, 从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 “海”与“洋”的界线应该在大陆边缘附近, 也就是大陆坡坡度明显变缓的大陆坡脚附近 (《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外边线可至大陆坡脚之外60 n mile处) 。这样划分的原因有3个:一是大陆坡坡脚处是陆壳向洋壳转变的起点[3], 以此来分界, 符合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自然规律和一般认识;二是地貌标志明显, 便于界线的勘定和说明;三是依此分界, “海”涵盖了《公约》确定的大陆架范围, 便于海洋管理与国际国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3 “海”的划分

目前, 关于海洋横向分带方面的唯一相关的标准定义见于《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 (GB/T 19834—2005) , 其中定义近海渔业为“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内海域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 定义远洋渔业为“在非本国管辖海域 (外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或公海) 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 包括大洋渔业和跨洋渔业”。可见, 此处的“近海”是指海岸线至大陆架边缘的海域空间, 实际上对应的是《海洋学综合术语》中的“海”“近海”和“远洋”实质上指的是“海”和“洋”, 这也与前文所述的“海”与“洋”的划分方案是一致的。

对于“海”的进一步划分, 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横向的海区自然特征划分;另一种是按照垂直方向的水深特征划分。前者如前苏联学者A·B·根别利, 按照海的形态和水文特征把海又分为边缘海、地中海 (内陆海和陆间海) 、岛间海和内海[5], 还有美国学者 David A.Ross则把大陆边缘海划分为沿岸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其中又把沿岸区进一步划分为海岸、海岸线、海滩、河口湾、潟湖、沼泽等[2]。后者如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边缘海的深度又把边缘海分为沿岸海 (或浅水海, 深度500 m以内) 和开阔海 (或深水海, 深度500 m以上) 。而对于海岸带区域的进一步划分, 则一般认为现代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3个部分 (图2)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 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面之上, 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能淹没, 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 高潮时被水淹没, 低潮时露出水面, 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能到达的海底部分, 又称潮下带, 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 通常约10~20 m[4]。但是, 对于“海”的横向划分,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和标准的方案, 尤其是针对海洋管理, 更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界定方法。

在海洋管理实践中, 由于海洋分区往往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目标的指向, 所以分带与分区需要准确的界定, 而不应存在概念认知的不确定性, 因此其界定的标志, 如地理标志、水深条件、地理方位坐标等, 应同时兼顾自然区域划分的合理性和与有关管理法规的衔接性。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海洋管理实践, 可以提出3条较为明确的且具有实际管理意义的界线:一是海岸线, 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 也是海洋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分界线, 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而且其勘定技术较为成熟;二是15 m等深线, 15 m是沿海波基面的平均深度, 是波浪可以作用的深度范围, 因此一般将15 m等深线作为海岸带向海方向的下限, 再下则进入浅海区域, 海岸带区域具有不同于陆域和一般海洋区域的特性, 也是海域开发利用的最热点区域, 具有明确的管理意义;三是领海外部界限, 目前, 我国已经正式公布东海和南海区域的领海基点, 因此其领海基线和领海外部界限都是明确的, 领海外部界限是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 国家对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享有完全主权,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中提到的近岸海域也是指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

4结论

综合以上海洋分区的分析结果, 可以以海岸线、15 m等深线、领海外部界限、大陆坡脚为界线将海洋横向划分为岸带海域 (或滨海海域) 、近岸海域、近海、远洋等几个部分, 其具体划分与管理意义见图3。

(1) 岸带海域 (滨海海域) :

海岸线至15 m等深线范围内的海域, 该区域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最典型区域, 包括了海岸线和潮间带滩涂区域, 是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最为集中的热点区域, 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尤其是针对海岸线和潮间带滩涂, 亟须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

(2) 近岸海域:

领海外部界限以内海域, 是我国行使完全主权的海域, 是真正意义上的“蓝色国土”, 是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目标的具体海域。

(3) 近海 (大陆边缘) :

大陆边缘以内的全部海域, 是海洋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意义上的大陆边缘海 (基底地质属于陆壳) , 其外缘线就是《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大陆架的外部界限。领海外部界限至大陆边缘, 因与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近岸海域相对应, 我们定义其为“远岸海域”。

(4) 远洋 (洋底) :

大陆边缘以外的大洋, 其基底地质属于洋壳, 一般属于公海, 因与大陆边缘以内的“近海”相对应, 因此称之为“远洋”。“近海”和“远洋”合起来则是完全意义上的“海洋”。

摘要:“海洋”是地球上与“大陆”相对应的巨大水体及其底土, 而“海”是大陆边缘区较浅的“洋”, 也是沿海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区域。由于海洋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因此海洋管理和海洋科学研究中, 常以“近海”“近岸海域”“浅海海域”等概念表示特定的海洋区域, 尤其是在海洋管理中, 这些特定的海洋区域往往指向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目标, 如《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的主要量化目标即是针对“近岸海域”。然而, 在海洋管理中,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海洋的区域划分方案, 这也对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阻碍。文章以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中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为基础, 结合国际海洋法规和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研究, 尝试提出一个兼顾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案。

关键词:海洋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1.

[2]ROSS DA.普通海洋学[M].周俊谋, 译.重庆:徐氏基金会出版, 1976.

[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冯士筰, 李凤岐.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家庭暴力的群众基础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