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存在问题

2024-08-19

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精选10篇)

民生新闻存在问题 篇1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 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这里的“民”, 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语词。

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 是媒体人基于新闻接近性考量的一种选择。但是随着民生新闻的的日益繁荣, 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民生新闻的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报道内容琐碎狭窄、栏目同质化等问题, 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也日益显现。

一、报道内容上

1.报道内容琐碎、肤浅、过分追求短平快

首先, 选材“泛化”。民生新闻在以其关注平民的报道视角被人所称道的同时, 也不免走入了一个选材泛化的误区。事无巨细, 鸡零狗碎, 新闻报道中充斥着大量新闻价值含量低的事件或者早已报道过许多次的事件。纵观民生新闻栏目, 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画面:“一只可爱的小猫遭人遗弃, 爬到高树上彻夜哀号, 消防官兵将其救下”“小狗迷途, 工作人员帮忙寻找小狗的主人”。[1]以街谈巷议、张家长李家短、奇闻异事等作为自己的噱头, 今天是楼上往下扔垃圾, 明天是隔壁半夜噪声扰民, 后天是某户居民家里水管漏水……民生新闻等同于百姓的投诉台, 个人或家庭即使有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也要通过媒体把事情公开闹大, 长期下去会使受众认为社会就是这样琐碎和无奈, 伤心与烦恼。

选材的“泛化”, 导致报道出来的民生新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琐碎、肤浅, 节目内容停留在事件的表面, 流于形式, 缺乏深度。短平快的报道方式在通俗易懂的同时, 也让民生新闻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笑而过, 而不会给受众任何思考价值。新闻的社会效益, 所担负的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隐藏在了节目的好看和故事性中。“民生新闻”往往满足于就事写事的简单描摹, 使新闻内容流于表面和肤浅。[2]

其次, 以个体立场代替整体立场。民生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 记者编辑往往存在着以个体诉求代替整体立场的误区。中国社会公民意识还远远没有成熟, 使得群众把媒体当成个体诉求渠道, 想借助媒体的力量达到个人期望。群众把不具代表性的事件向媒体爆料, 从而推卸自身在事件中所应付的责任。

在一档民生新闻栏目中, 一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其在某超市购买的酸奶存在漏袋, 称超市负责人推卸责任不予退换, 要求自己帮助其维护消费者权益。记者介入后, 超市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不得不为其退换整箱酸奶, 而事情的真相是, 这个消费者家的小孩因为顽皮用针把袋装酸奶扎破导致漏袋。

在类似事件中, 由于记者和编辑把关不严, 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民生新闻的精神实质, 使得节目成为某些人伸张不合理诉求的工具。

新闻媒体在担当起报道信息、引导舆论, 提供娱乐、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 成为了百姓的“代言人”, 成为了“道德法官”。对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百姓上升为“青天情结”, 在百姓眼里媒体成为了挥舞着舆论之剑, 无所不能的斗士。在一些新闻事件中, 一些群众不管是何种原因权益受到损害, 不去找公检法或者政府部门解决问题, 而是找媒体上访反映问题。而有些媒体则不自觉的介入、干预了事件进程, 越俎代庖, 司法审判, 道德审判, 干起了本不属于媒体职能的事情。

2.娱乐化暴力化倾向, 过分追求收视率

首先, 民生新闻过分追求视听率使得民生新闻走向了“异化”。“大众文化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商业文化, 消费性和享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大众文化只有变本加厉地刺激人们的感官, 永不停顿地吸引都市大众的注意力, 才能使城市文化市场在不断的淘汰和求新中进一步运行下去”。[4]正是在视听率的刺激下, 民生新闻开始热衷于大量鸡零狗碎的内容。有的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农民工为讨工资“表演”爬塔吊, 有的民生新闻为了达到煽情效果和还原事情真相, 采用情景模拟, 画蛇添足使节目形象打折扣。民生栏目如果每天批发假丑恶、新奇特、血腥性, 在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窥探欲上大做文章, 最后恐怕反过来歪曲了民情, 干扰了民声, 误导了民意。[5]

其次, 民生新闻在追求节目好看的同时缺失人文关怀。一档民生节目在播出市民落水的时候, 主持人一直把溺水者的遗体称为尸体, 并且没有任何剪辑的播出溺水者遗体浮在水面的情景。再有的民生新闻栏目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时候, 不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 画面不做任何处理的播出。再有的民生栏目对群众缺乏基本的人文关照, 在报道灾难事件的时候, 毫无顾忌地去采访, 一遍遍撕开受害者的伤口或者把受害者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民生新闻在从平民视角出发的时候, 忽略了民众内心情感诉求, 缺乏对受众内心的精神关照。

(二) 报道形式上

1.栏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从意识形态上来讲, 媒体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但是在目前媒体竞争白热化, 分众时代各家媒体都想争夺有限的受众资源。而民生新闻从诞生起所来带的高额视听率, 为众多媒体所眼红, 日趋沉重的生存压力让他们把民生新闻当成了提高视听率的“救命稻草”, 于是众多风格相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开播。这里的同质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模仿跟风缺乏创新;二是即使有创新节目也存在粗制滥造现象。比如在浙江, 18:30到21:30之间的时段就有《1818新闻眼》《新闻晚报》《走进今天》《小强热线》《阿六头说新闻》等5档民生节目拥挤在一起;在南京《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绝对现场》《1860新闻眼》等民生栏目同室操戈。[7]报道题材的雷同更是比比皆是, 医患救助、家庭纠纷、寻亲这样的事件轮番上演, 让人怀疑不过是把新闻事件换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 相似的故事情节, 相同的报道方式, 相同的结局, 毫无新意, 造成了观众的视觉疲劳。

民生新闻的同质化不仅对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多样性造成损害, 还造成了媒体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也导致了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节目挤在一起, 带来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导致新闻报道走猎奇、媚俗的报道路线, 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竞争力。而对相同题材的重复报道, 不仅暴露出记者视野狭窄的缺陷, 更让观众对民生新闻栏目产生程式化、模式化的印象。如民生新闻不走出同质化的误区, 不免像之前的娱乐节目一样, 从兴盛、克隆到衰落的过程

2.民生新闻缺乏引导

当下, 民生新闻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许多报道不深入事情的本质, 报道缺乏思想性。刘海贵教授认为, 报道报道要有报也有导, 有些民生新闻注重报, 却不注重导。民生新闻注重关注民生, 但比关注民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民生,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导上民生新闻还有较大不足, 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升。

媒体的社会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监督者和旁观者, 而且还是一个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者[6]。它的每一条报道都代表和反映着媒体的观点与品格, 同时作为传媒肩负社会责任, 对社会大众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因此, 媒体对每个具体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政府所做的工作、现实的困难都要客观全面地报道, 不但要横向比, 也要纵向比, 既要反映民众的呼声, 讲政府的责任, 又要反映政府所做的工作, 讲公民、社会组织的义务, 防止片面性。新闻工作者应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题宣传中来把握民生新闻导向, 让民生新闻由一般的贴近向有高度、有深度的贴近转变。这是保证民生新闻品质和导向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加晓.《电视民生新闻实践误区辨析》[J].《今传媒》, 2008年, 第3期:P38

[2]盛蓉.《对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 2004年, 第5期:P55

[3]孙战国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吉林出版社.1999年版:P324

[4]陈立生.《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大待解之谜》[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第4期:P77

民生新闻存在问题 篇2

2011-05-31 08:04:26

信息来源: 184 进展情况:分项看,扶贫攻坚工程顺利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药材实用技术示范工作、计生户帮扶工作等进展较好,整乡推进、党建扶贫工作按计划进行,部分项目将按季节进行;就业和创业工程推进正常。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原公益性岗位安臵等工作开展较好,登记失业率为4.23%,由于学生就业工作主要是在3季度后开展,故该部分工作主要是做好前期工作;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中盘县职校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及中小学校改造工程进展较好,部分工作主要在3季度开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整体推进情况良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中农村危房改造工程49081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启动,并已竣工9293户,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推进较好,廉租房工程已部分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工程完成投资较好,白河沟水库及病险水库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县级电网建设工程、电信公司移动基站建设工程进度较好;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

程中美好家园建设工程已启动,其它工程未正式启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中多数资金还未到位;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整体推进正常。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中人民医院住院楼进度良好、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已竣工、市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已完成投资累计343万元,村计生室建设工作、传染病控制工作、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工作进展情况较好;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中食品药品监督抽验工作、艾滋病免费治疗及戒毒工作、地震预测处臵项目、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等工程推进较好。

主要做法:各单位一是做好资金保障,十大民生工程多数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各部门积极与省相关部门的对接,争取上级民生项目任务和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开展协调工作,争取市县两级配套资金早日到位;积极帮助项目业主筹集建设资金,保证了资金投入。二是加快民生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按照“民生优先”的原则,加快开展了民生工程的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十大民生工程的推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各单位按照目标任务要求,对能开工的项目抓紧开工,对基本具备条件的项目创造条件加快开工。四是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为民生工程任务的

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五是加强信息沟通,逐步建立了民生工程工作网络,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多数单位及时准确上报了民生工程进展

情况。

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筹措压力大。有的资金计划未及时下达,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盘县大山镇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工程省至今未下达资金计划;有的资金迟迟未到位,如通组及串户路硬化工程、文化服务体系工程中的多数项目等;有的有任务而无资金计划,如就业和创业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中的部分项目;有的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如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总投资估算为172682万元,按照现行投资补助标准,省级需配套5952万元,市级需配套5952万元,各县(特区、区)政府8928万元,三家企业8928万元,房建工程投资为113160万元是需要煤矿棚户区居民自筹,各级配套压力大。二是协调难度大。十大民生工程涉及范围广、任务多,牵涉的单位多,有的单位报送信息不及时或不准确,个别单位如商务粮食局未明确专人负责,造成协调和推进的难度较大。三是部分项目进展较慢。有的项目还没有开展前期工作,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中的天生桥水电站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岗前培训

和在岗培训及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部分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如贵州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六盘水市代储库项目、完善报警与监控系统工程等。四是部分单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民生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但有的部门在畏难情绪,有的牵头部门没有发挥好牵头和协调调度作用,导致个别民生工程项目沟通交流渠道不畅。五是投资主体单一。分解的民生工程项目多数为国家和省直接下达项目,自主筹备的民生项目较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少。

下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督促各县区、各牵头单位、各责任单位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二是认真做好资金保障。千方百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认真做好市县资金配套、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三是进一步调整充实民生工程项目。根据省分解下达的任务,结合六盘水市实际情况,吸纳部分县区十大民生工程项目进入市十大民生工程,不断调整和充实十大民生工程项目,结合各单位职责职能,更加科学地分解落实民生工程项目,力争在5月份完成民生工程项目调整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协调与调度工作。按照日常调度、月调度、季考核调度、年评比的方式,加强调度工作,随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督促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相关单位按照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协调工作、配合工作;充分利用十大民生工程联席会议等平台,认真解决十大民生工程建设过程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民生项目顺利实施。五是加强督促考核工作。根据平时考核、季度考核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各县区、各牵头单位、各责任部门的督促考核力度,认真做好十大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和信息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展现民生工程推进中的亮点。强化民生工程信息定期通报的机制,保证信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和本质回归 篇3

理性地审视电视民生新闻的“是非曲直”,我们会发现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多多,势必面临品质提升的巨大压力。向主流新闻靠拢,关注社会问题,在权威性和公信力上寻求突破,以更实用、朴实、人文的姿态去面对群众,完成“面向大众、服务百姓”的传播责任,形成良性的品牌效应,是电视新闻在“后民生时代”的必然选择。

疲态背后的“是非曲直”

内容琐碎、媚俗,影响民生新闻的格调。民生新闻关注的应该是平民大众的生存状态,但遗憾的是,在新闻可以“赚钱”的背景下,记者应有的民本情怀一定程度上被猎奇所取代。一些民生新闻脱离了“以民为本”的初衷,走入了市井新闻的怪圈,电视节目中多有似曾相识的“家长里短”,猎奇、凶杀、畸恋、车祸、火灾、坑蒙拐骗偷……诸如此类的“看点”。

灾祸是客观存在的,但对这些内容的过分报道,一是对“民生”本身的“妖魔化”,降低了民生新闻的格调,二是影响了媒体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一些民生新闻的选题避重就轻,对大众生活的奇异状态过度偏好和追逐,让媒体引导舆论的功能被刻意迎合部分受众的喜好所掩盖,片面地追求收视率,从而忽视了新闻认知和教化的功能。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缺失。

浅薄趋势明显,误读“民生”的传播价值。与琐碎和媚俗内容影响节目质量一脉相承的是浅薄趋势。一些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过多,将近三分之二的记者编辑每天都在忙于“街头巷尾”那些琐碎新闻的采编工作,更有甚者,为追求“爆料”,过分地展示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曾有一则《暗访洗浴卖淫女》的新闻,堂而皇之地抓住所谓的“卖点”兜售低俗内容,引起受众的强烈反感。

民生新闻跟其他新闻一样,都应让受众通过新闻事实明白事理,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对真善美的认同和共鸣,这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

舆论审判越位,有“公共保姆”的尴尬。“有困难,找媒体”曾让记者心头发热,大量弱势人群的连声“谢谢”也频频出现在屏幕上,为了烘托记者“包青天”的感觉,有的城市台还做起了帮办节目,每当记者满头大汗地到处“帮办”的时候,那些本来真正“该办的”公仆们,要么被动配合,要么偷着乐。“越俎代庖”实际上是对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削弱。

有些新闻点评,故意追求犀利效果,似乎批评不犀利,不让百姓听得够劲,就不足以显示民生新闻的力量。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取悦观众的主观评论虽然听着解气,却是不科学的,无形中背离了客观报道的原则。对以煽情的语言追求“关注度”的新闻,学界通常的看法是:媒介审判是媒体角色的越位或错位,这种情形往往与新闻炒作有关。这种“权力”的滥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风格渐显僵化,传播效果滑坡。最近几年来,民生新闻在表达手法上有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比如主持人站立式主持,口语化播报,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结构,趣味性表达等。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的新闻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还是让受众感觉到了“审美疲劳”。一样地接受观众报料,一样地赶抢新闻,台与台之间、节目与节目之间区别不大,风格僵化、不活泼,缺少缘自节目本身的核心竞争力,收视份额和节目影响力下滑。

与此同时,电视受众的大龄化趋势也十分明显,忠诚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节目创新意识不强,主动服务意识差和服务手段过于单一。此外,传播手段也遭遇到了网络的冲击,以互动性、个性化和海量信息为特征的网络传播,直接冲击着电视节目。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如果再仅仅依靠原有的传播形态和速度,已经很难与网络争抢信息发布的第一落点,引领话题的设置。目前各城市的网络论坛正在强势发展,并影响着一部分主流人群,如何创新传播速度,改变风格,是阻止传播效果滑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后民生传播:融入主流形成品牌

民生新闻之所以普遍受到关注,是它时效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的吸引力,但民生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更是不可或缺的,当重要性和显著性几近为零时,民生新闻就失去了影响力。由此,面对发展中的困境,城市电视台在经历过“天花板”的阵痛与反思后,将民生新闻的内涵、外延和表达方式进行了阶段性地丰富,目前已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

转换取向,“大民生”融入主流。随着人们对“民生”内涵认识的深入,广义的电视民生新聞——“大民生”兴起。所谓“大民生新闻”,就是一方面摒弃“小民生新闻”的低俗和琐碎,另一方面保持了原有民生新闻的贴近性,并增加时政、生活、经济类内容的比重,在整体上体现出融重要、正面、欢快、生活化和趣味化为一体的民生新闻样式。“大民生”的理念让民生新闻的目光从单纯地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逐步转向作用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克服了民生新闻被逼进了社会新闻“小胡同”的弊端,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

主动策划,让新闻真切可感。民生新闻“撞车”现象常见,而一篇好的民生新闻报道,要为读者提供最为关注和最有价值的新闻亮点,这就要求一要精选角度,“与众不同”,二要针对热点,主动策划,独家呈现。徐州电视台2011年6月底组织的“飞越新徐州”大型航拍行动,把空中无人直升机和地面的地标建筑相结合,从全新的角度展现了徐州的城建成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引导、服务并重,凸显实用化趋势。民生新闻是引导社会热点,设置社会话题的有效平台,注重平凡事迹的民生化挖掘,就能起到宣传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新气象新风尚的良好舆论引导效果。2011年6月3日晚,徐州摄影爱好者金云钟在蜂鸟网论坛上传了一张取名为《幸福》的照片,一位穿着环卫工背心的老人,坐在马路边绿化带旁的水泥台上,用手捧着孙女的脸,两人满脸堆笑的鼻吻镜头瞬间感动了无数网友。徐州电视台《第一百姓》就势做出引导,让人们重新思考“何为幸福”,并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提高了新闻事件本身的传播品质。

视角平凡、内容实在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前提,这也是近年来都市报《实用新闻》版面风靡的根本原因。

观众参与传播,特色、品牌成为追求。民生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强调节目的互动性,从观众报料、投诉到短信参与和网络留言板的采用,以及户外互动活动的举行,都显示出了民生新闻传播的开放姿态。就徐州电视台而言,观众参与传播的方式在以上几种方式的基础上还有手机彩信和DV两种,如“短信我来拍”是说《徐州夜新闻》不定量地采用观众在街头抓拍的图片;《彭城拍客》则是让观众“拿起DV,说身边事”。目前徐州已经形成一支敬业的DV拍客队伍,丰富着节目内容。

通过打造个性化主持人让民生新闻成为发扬频道特质的品牌,已经成为城市电视台的自觉追求。徐州电视台《张慧帮你问》以主持人张慧为中心的小组成为《新闻直通车》的主打;《张元实验室》是《徐州夜新闻》主持人张元的拿手活儿……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在栏目形态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同时,定位的差异化、特色化意识明显,这为突破同质化的局限,全力塑造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品牌栏目提供了基础,也是城市电视台“新闻立台”的根本所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城市电视台是有“根”的媒体,“根”在于天然灵动性和贴近性;在于地域、地区新闻方面拥有的信息渠道、人脉资源、制作上的快捷;在于报道角度与报道手法更符合地方观众的口味。因此,无论电视媒体竞争如何激烈,民生新闻反映民生、民声,应和市民物质与精神需求,弥合受众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诉求,是让民生栏目脱颖而出的正解。城市台只有深深扎根生存着的这个城市,塑造城市电视台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才能发挥央视、省级媒体不能取代的功能,进而稳固自己的根基。

作者系徐州广播电视台首席编辑

作者单位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谈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一、民生新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民生新闻在选题上存在着零散的问题

尽管我国各级各类媒体都把民生新闻作为重要的改革方向, 纷纷设立了民生栏目, 努力提高新闻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但从现实情况看, 很多新闻栏目特别是地方新闻栏目, 在民生新闻报道方面还存在过于零散的问题, 很多时候都是“就报道而报道”, 没有将民生新闻形成系列化报道, 一些民生新闻存在着内容肤浅和对生活没有起到指导作用的问题, 削弱了老百姓对民生新闻的期待, 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民生作用, 反而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二) 民生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偏离方向的问题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得应当以关注民生、反映民生、解决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也是民生新闻的魅力所在。但我国一些新闻栏目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 为了迎合一些受众的“低级趣味”, 对民生受损、家庭暴力、治安案件的报道过多,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但却严重地偏离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对于涉及到老百姓姓切身利益的就学、就医、住房以及生活当中的一些难题报道较少, 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三) 民生新闻在效果上存在着不足的问题

帮助老百姓解决民生难题, 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重要目标。尽管我国很多民生新闻对老百姓的困难和难题进行了报道, 但由于缺乏跟踪报道, 导致很多民生问题解决不到位甚至不了了之。特别是许多民生新闻都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有关, 尽管新闻媒体致力于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但由于缺乏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 很多时候当问题报道出来之后, 政府职能部门常常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接受采访, 同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无法到位, 导致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受到影响。

二、民生新闻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在主题选择上狠下功夫

民生新闻的特性要求在主题选择上必须以民生题材为主, 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将涉及到众多的民生问题, 因而在主题选择上要改变过去零散的问题。各级各类新闻媒体, 必须把主题选择作为重中之重, 从民生新闻特点出发, 选择合适的主题和角度, 尽量体现“正能量”。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体“三贴近”原则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落到实处, 深入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难, 使民生新闻的选题更加契合老百姓的企盼和需求, 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的民生新闻, 应当以“同期声”的形式连续进行报道, 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而且还能够提升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二) 在新闻价值上狠下功夫

民生新闻就是要以“民生”为主, 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新闻宣传”为主要目标的新闻报道方法, 更要改变以提高“收视率”为主的“偏离主题”甚至“落入俗套”的新闻报道模式, 而是要正确处理好“新闻宣传”和“新闻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民生新闻报道能够时时刻刻体现“民生价值”, 真正把民生新闻打造成老百姓的新闻。正确处理好“新闻宣传”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必须坚持“正面报道”与“问题报道”之间的关系, 既要报道那些政府、社区、企业乃至居民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举措, 又要报道那些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创造新闻价值, 服务社会发展, 强化民生民愿。

(三) 在平民情怀上狠下功夫

所谓平民情怀, 就是真诚地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 自觉地尊重并维护老百姓的各项权利, 以提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己任的新闻情怀。各级各类媒体在开展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 应当把民生情怀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当中, 无论是新闻策划、主题选择还是新闻采编、新闻报道, 都必须体现平民情怀, 真正把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角老百姓之所需、破老百姓之所难落实到位, 对于民生新闻报道绝不能“一报了之”, 对于民生新闻的采访一定要深入老百姓中去, 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一定要使用老百姓的语言, 对于民生新闻的效果一定要报道内容切实解决到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生新闻的价值。

在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条件下, 我国将进入改革“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 关注民生、保护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国维护公平正义和增加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 给民生新闻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各级各类媒体应当从破解民生新闻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 积极改进民生新闻报道机制和运行模式, 推动我国民生新闻步入更加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摘要:随着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民生新闻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民生新闻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民生新闻存在问题 篇5

一、地方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地方电视新闻在县市级城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老百姓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会议新闻占据了地方台新闻的半边天,新闻节目呆板,冗长。令观众听起来很没意思。忽略了新闻的新闻性、服务性。再加上地域狭小,人口少,信息闭塞等自身特点,导致县市级电视台受访范围受到了较多的局限,其新闻的质量也不尽人意。

其次,新闻的过分娱乐性。新闻的娱乐化过分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放大了娱乐化的新闻在整个新闻媒介中的作用,放大了新闻中的故事化、娱乐化的因素。这类新闻抓住受众猎奇的心理,不可避免的制造出庸俗、色情、暴力的垃圾信息。导致新闻缺乏冷静客观的报道,而把重点放在传达一种视觉上、感官上的娱乐享受。新闻的娱乐化容易使媒体忽略其社会责任,对一些社会问题,有关民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熟视无睹,一门心思的娱乐大众。这必将导致媒体的庸俗化倾向。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将大量的社会丑陋现象通过新闻媒体展示给受众。观众看得不是新闻,不是社会热点现象,而是笑话。其实这种报道的手法不仅没有起到为受众敲响警钟的作用,反而给受众带来了负面影响。

再次,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地方电视台很难发展。广播电视是一个高技术、高装备,高投入,高消耗的事业,基本靠政府拨款,由于受众的局限性,广告收入很少。这就很难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是市县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台内也缺乏一套有效的考评、竞争机制。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不足,缺乏敬业精神。把工作当铁饭碗。“守电话”、“等新闻”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百姓关心的,热点的民生问题很难在新闻中见到。有时候甚至重复播放某条新闻来凑数。节目缺乏新鲜和活力。

二、地方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今的电视新闻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新闻内容的变化上都非常大,其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报纸新闻。县市级的电视节目主要是电视新闻节目改版越来越快,技术水平和对新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提高。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新闻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技术的发展,县市级的电视新闻也在发生显著变化。面对日益更新的网络媒体,电视媒体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压力,电视媒体寻求自身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点:

首先,报道的内容要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电视新闻的节目定位,在弘扬主旋律、坚定党的宣传路线不动摇的前提下,还应该凸显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办活。地方新闻所涉及的大多是群众身边的事,离群众生活最近,最能满足群众的好奇心理,也最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这就要求地方台新闻要坚持着眼于地方,有的放矢,即使是传达上级会议也要与民生相结合,增强针对性,无论是新闻语言还是内容都要体现当地特色。在民权县电视台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民权新闻就是要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深入生活、深情创作、深度打磨,把‘三个贴近’始终作为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要把镜头始终对准时代,及时反映开放、自信的新民权形象”。

其次,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当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了解过去发生什么,而是渴望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还将要发生什么。因此,地方电视新闻应该立足于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的新闻信息含量。所以要尽量采用现场直播,即采用正在进行时式的报道形式。让老百姓第一时间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

最后,从技术上寻求突破,瓦解瓶颈。从科技发展上来看,网络的应用是现代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电视新闻与网络科技的配合使用是现在的主流,媒体网站的电视新闻传播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在地方,网站的视频新闻还未建立好,播放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应该注重建设地方新闻视频网站,满足百姓对互联网的需求。

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地方台的标志性节目,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和观众的瞩目。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可能的满足当地群众的收视习惯,这样才易于被当地群众接受,进一步提升地方电视新闻的社会知名度和舆论影响力。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篇6

1、题材过于狭窄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基本理念, 既是赢得观众的“卖点”, 也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时政新闻、财经新闻以及记录时代、社会变迁的重大主题报道被人为地关在了门外。这一“关”, 使得民生新闻眼界不高, 目光短浅, 眼光迷离, 从而难以掌控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2、内容过于琐碎

停水停电、环境卫生、噪声扰民、火灾车祸、邻里纠纷、假冒伪劣、投诉告状等等内容, 几乎每天重复、频繁无休止地出现在同一城市不同频道、不同时段的民生新闻栏目中, 初一看有点意思, 再看没兴趣, 反复看“烦”。有人说, 民生新闻就是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

3、寻求刺激, 吸引眼球

有的栏目不是积极、正确地引导舆论, 而是过多、过分地强调视觉冲击力, 追求“星、性、腥、新、奇、特”。对一个题材, 一则新闻进行自然主义的所谓“客观报道”, 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跟风炒作。遇到特别的案件、重大事件, 甚至将其神化、庸俗化、娱乐化, 过度渲染造势, 将不宜公开的细节、画面、言论等予以曝光。结果, 有的因此授人以柄, 给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实际问题造成新的困难;有的造成视觉污染, 损害了民生新闻的品牌形象。

4、存在娱乐化倾向

为了吸引观众, 有的电视台将民生新闻栏目包装成相声、评书等娱乐形式;有的采取戏说的方式, 造成了“民生新闻娱乐化”。适当借鉴和增加一点娱乐的元素, 使电视新闻有更强的吸引力,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一味地追求新闻的娱乐化, 将给中国电视新闻造成致命伤害”。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 观众不仅会怀疑信息的真实性, 而且会逐渐失去判断信息的能力。

5、存在边缘新闻主流化倾向

由于民生新闻的火爆, 有的电视台将民生新闻栏目放在首要的位置, 将边缘新闻主流化, 主流新闻边缘化,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新闻立台, 但不是民生新闻立台。“如果一味停留在民生新闻上面, 疏于对时政新闻、深度报道等主流新闻的改进, 忽视为本地不同的收视群体提供不同的新闻价值和体验……地方电视新闻就完全可能是偏废的, 不健全的, 从而失去持续的发展动力支持”。

二、民生新闻的改进方向

电视节目有一个规律, 那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各领风骚没几年”。要想让民生新闻栏目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 业界就必须正确面对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充实民生新闻的营养成分, 提升民生新闻的营养价值, 减少“垃圾新闻”, 增加“绿色新闻”。

1、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导向金不换。江泽民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任何一个导向问题都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民生新闻要想得到健康发展, 就必须改变一味追求收视率, 以低俗之风迎合部分观众的做法, 改变“自然主义”的所谓“客观报道”, 既要遵循新闻规律, 更要遵守新闻纪律, 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注重时政与民生的融合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民生、民情、民意, 自然与时政新闻有所区别。但是, 民生新闻完全排斥时政新闻是不明智的, 只是应该换种方式表现。不要以为老百姓只关心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其实他们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最关心的, 毕竟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 老百姓更应该有知情权和享用权。民生新闻就应该及时把党的“惠民”政策告知民众, 及时宣传党的好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关注农民、农业和农村

尽管“三农”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作为与老百姓最贴近的民生新闻, 许多都办成了“都市新闻”, 忽视了“三农”新闻的传播。农民的美德、农民的生活状态, 农村的新鲜事、趣闻佚事, 农业新科技, 中央的对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等, 都有报道的价值。如果开阔视野, 真正做到“三贴近”, 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的话语权得到一定的体现, 另一方面也能使城镇居民了解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4、正确处理贴近民生与维护大局的关系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民生新闻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 是得到百姓信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 有的问题报道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政府, 让政府处于尴尬的境地, 有的甚至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带来新的麻烦。

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调整, 还存在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选题要严格把关, 既要贴近民生, 又要维护大局;既要为百姓说话, 又要替政府分忧, 做到帮忙不添乱。

构筑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搭建百姓和政府互动交流的平台, 使得下情上传、上情下达, 民生新闻就真正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摘要:本文分析了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向。

民生新闻存在问题 篇7

1 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1.1 记者的职能错位及主观性报道

施拉姆在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中认为, 媒体具有社会雷达作用, 即“通过传递信息监视社会环境”。对于民生新闻而言, “以民为本”、“关怀平民”这些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即媒体和记者成为老百姓认为的解决问题的首选或者说是最佳途径。他们认为自己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甚至不合法的事情, 在相关部门未必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 但是如果经过媒体曝光, 事情往往会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也就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 事情就会按着自己的愿望得到解决。

不可否认, 在当今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记者的“青天”意识常常显露出来, “铁肩担道义”、“仗义执言”的情绪常常伴随在新闻事件采访过程中, 记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做起了媒体审判的工作。“在记者的调解帮助下, 某某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的解说词经常会被用在报道中。记者为了报道新闻事件, 深入到现场, 公正客观地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是记者的责任, 但是如果忘记了自己的立场, 片面地站在事情的某一方的角度去干涉事件的发展进程, 甚至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或是媒体与某些单位的关系介入事件中, 就造成了记者和媒体的错位。这种错位有时会使相关部门迫于舆论压力和曝光的影响, 对事情处理作出让步, 从表面上看记者推动了事件的处理, 但这种介入就会使普通百姓产生“有事找记者”的意识和思维习惯, 这势必会对社会公平秩序的建立维护以及法治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媒体在此之中也丧失了本应体现出的社会责任。“媒体的责任是什么?媒体的责任就是回到媒体自身, 回到它作为有立场的信息中介的本来目的, 做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发布者, 追求科学理性的知识传播者, 维护善良风俗的娱乐提供者, 这并不等于媒体放弃了政治责任, 媒体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媒体就是媒体最大的责任。”[1]

在哈尔滨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 一起交通事故发生后, 事主先打电话给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和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的热线, 然后才打电话报警。当警察先于记者来到现场时, 当事人竟然阻止警察处理现场, 并称“等记者来了再说”。这虽然体现出了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但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民众对政府和法治的不信任。应当说从媒体职能的角度来说, 如果警察要等媒体来了才能处理问题, 媒体就已经处于越位的状态了。

1.2 报道信息内容重复、新闻价值低

在民生类新闻栏目中, 容易出现报道题材狭窄且内容重复并且次数多的现象。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部分内容源于本地新闻或地域性新闻, 新闻来源比较有限, 而且内容又多集中在某几个方面。观众每天打开电视机看新闻, 内容都不外乎交通事故、邻里纠纷、漏水停电等等, 题材雷同重复, 琐碎而冗长。纵观整个节目, 能表现栏目个性化和特色的东西并不多。大量的重复就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 栏目题材内容的大量雷同和反复播出不仅暴露出记者报道视野的狭窄, 而且也给受众造成一种模式化印象, 无法产生强烈的收视期待, 节目也容易流于浅层表现。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 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 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 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纵观现在的新闻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记者为了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价值而片面追求新闻的娱乐性, 忽略了新闻价值。为了提高趣味性和收视率, 记者和编辑只选择那些故事性强、容易满足受众“看热闹”兴趣的新闻, 这种情况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和黄色新闻盛行时的情况大同小异, 这种新闻传播的特点是单纯地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充斥在民生新闻节目中那些车祸、吵架、纠纷以及具有低级趣味的新闻价值较弱的消息是不符合新闻基本报道原则的。

虽然在民生新闻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以新鲜事、稀奇事为主, 也有歌颂拾金不昧、爱心救助、社会新风尚等内容, 但长期的重复势必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使观众失去收视愿望。虽然“不管是人咬了狗, 还是狗咬了人, 都可以是民生创作的好新闻”, 但对于有些新闻价值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新闻来说, 记者完全可以去采访更有价值的新闻, 否则就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

1.3 报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着重强调内容的本土化这是由民生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目前, 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已呈饱和状态, 许多地方出现了同一城市拥有多个民生类新闻节目, 造成了一条新闻这个栏目刚看完, 换个频道又看一遍的情况, 这种情况尤其在省会城市台特别明显。正如《南京零距离》的孟非所说:“在南京, 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在地, 跌掉了一颗牙, 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2]这话虽有些夸张, 却深刻地说明了不同媒体的不同栏目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媒体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栏目拥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时段内争夺受众市场, 分摊广告收益。以哈尔滨为例, 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哈尔滨电视台的《都市零距离》、《都市发现》等多档栏目几乎处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 几家记者都在努力拼独家新闻、抢时效性、变报道形式, 但结果还是大同小异。以大冬会期间的一条消息为例, 笔者先是在晚上6点钟播出的《都市零距离》栏目看到了两名戴着假袖标冒充大冬会治安协管员的未成年人在小区楼道内粘贴小广告, 被真正的协管员抓住的新闻, 在6点半的《新闻夜航》中, 同样的新闻也报道播出了, 在第二天早上《都市发现》的重播中, 笔者也看到了这个消息, 而且采访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作为一个观众, 看到这样的消息, 对于新闻的新鲜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 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这种不考虑自身和市场情况而继续盲目发展的话, 只能使民生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 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 导致民生新闻收视率的降低。

2 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对策

2.1 注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

民生新闻栏目要放宽选择的报道题材, 避免内容的重复, 避免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 树立起媒体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 提高其报道的新闻价值。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只有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 往往才会被观众长期广泛的关注。比如关系着国计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选题都应当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将这些全社会较为普遍关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 并在报道上赋予更加广阔的视野, 深入挖掘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对于那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琐事的新闻价值较弱并且不具有代表性的新闻, 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 对有价值挖掘的, 应把其具备的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开发并表达出来, 使其满足受众的需要。

2.2 创立栏目特色, 增加评论的深度

面对着民生新闻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 民生新闻栏目更应当找准市场、因地制宜, 走异质化竞争道路, 发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并以此为创新的动力, 在发展中求得风格稳定不变与内容形式创新之最佳结合点, 才能不断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另外民生新闻注重实效性、贴近性、故事性和现场感十分重要, 但同时更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深度。针对报道中许多可进行深度评论的消息, 要深度挖掘加强其评论的深度, 没有深度的民生新闻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题材要深度解读, 当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其对个人的影响时, 民生新闻栏目也可以以百姓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 能帮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3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是守望社会、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也是要促进社会秩序健康稳定, 但是如果监督不当, 就会造成一些新闻失去报道价值, 甚至失实, 使受众失去对媒体和记者的信任。所以对于记者来说, 要加强自律,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能失去新闻记者本身应有的科学严谨和客观的态度, 不能盲目的站在百姓一边, 要对报道的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确处理好用事实说话和主观判断的关系, 为受众提供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增强法制观念, 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对待报道内容。要以高品位为广大观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新闻产品, 从而提升民生新闻在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价值。

摘要:本文立足已经发展了多年的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 对目前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 总结出其存在的记者职能错位、报道的新闻价值低以及报道内容同质化等主要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媒介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婧.中国民生新闻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6:19.

都市报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8

一、都市报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的风靡是社会“民本意识”复苏的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新闻中充满着各类说教式的大道理, 脱离群众, 而民生新闻则最大程度地褪去政治化的外衣, 从报道的内容、方式和模块上均是从广大受众的喜好、利益出发。但目前, 一些都市报却把广大受众的爱好作为自己发财的基础, 从而使新闻流于“三俗”, 违背了民生新闻追求民主进步的初衷。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 事无巨细皆报道, 内容繁冗

很多都市报在把民生新闻的主旨“贴近百姓生活”理解为自然表现报道百姓身边所发生的事。而自然表现那就是对事件进行自然报道, 无需任何雕琢。很多都市报在民生新闻的选材上毫无用心, 简单地把“张家长, 李家短”等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用文字简单地叙述一下, 在他们看来所报道的事情越小就越是贴近民生, 如夫妻吵架、邻里纠纷、车祸等乱七八糟的新闻,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侵犯他们隐私, 甚至有的报纸在民生新闻类栏目上每次都是类似的八卦新闻, 受众有时也觉得看厌了。

2. 过分炒作, 赚人气

某些都市报在题材选择上抓住一些受众猎奇的心理、低级趣味以及偷窥的欲望, 从而过分地追求媚俗化、娱乐化、神秘化的新闻题材, 甚至有的直接以性为卖点, 热衷于绯闻、诉讼、丑闻或红白喜事上, 挑逗社会的偷窥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事件当事人和受众的不尊重。而在一些关乎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很多都市报却选择了与权贵妥协, 例如, 强拆事件, 虽然拥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但媒体应该坚持自己的公正性, 尤其是民生类新闻则更应该如此。

3. 连篇累牍的反面题材

有过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的人们都知道一个规则, 那就是负面新闻对读者来说更有吸引力。因此很多都市报抓住这一特点, 连篇累牍地进行负面新闻报道, 如某某洗浴中心涉黄, 某某街道发生聚众斗殴等, 而这些新闻对一些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极容易造成认识误区, 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效应,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些媒体的无良知, 无节操。

二、做好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应对策略

都市报民生新闻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民生新闻针对现状进行改革, 走真正的“民本意识”道路, 那么此类新闻就能实现较长时间的发展进步。下面简单谈谈笔者对我国都市报民生新闻的改革策略:

1. 坚持走个性化道路

目前, 我们所处的社会属于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的时代, 我国目前都市报不下百种, 对于都市报来说, 突出个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都市报要尽可能地规避新闻的同质化, 又要有一定的创新性的拓展空间。这样就可以将受众进行细分, 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在个性化道路上主要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就是求新, “新”则体现在题材的新颖上, 即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原则。其次是求实, 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要确保客观公正, 给受众传递真实的最新资讯, 且这些资讯能有效地服务于受众。最后就是求深, 这就需要媒体在对题材的报道上不要仅仅是将事实还原和堆砌题材, 而应该进行深挖, 甚至可以进行连续报道, 这样就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

2. 发挥主流引导作用

民生新闻主要有如下三项功能:首先是环境认知能力, 表现为什么可以报道、什么不可以报道, 从什么角度报道, 这些都对读者对周边环境的认知和印象产生巨大影响;其次是形成和维护价值的功能, 表现为媒体所提倡的、反对的应该在客观上起着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最后是地位赋予的功能, 表现为一种行为得到如何的报道, 通常会引起人们的学习和模仿。由此可知, 民生新闻的教育引导功能应该被广大媒体积极运用, 引导社会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真正做到维护百姓的核心利益。

3. 压缩负面报道

新闻的本质就是将最新的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各类事情, 按照辩证法的原理, 任何事都有好的, 也有不好的, 即“人在阳光下, 必有影子现”。负面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就应该对其进行报道, 但在现实生活中, 受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各项指标, 负面报道会直接引起人们的恐慌, 从而产生误判。因此, 媒体在负面题材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对受众具有提醒作用的, 以让他们注意不要让类似事件在自己身上发生。

摘要:都市报民生类新闻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其存在的问题日渐显现, 为实现此类栏目可持续发展, 笔者从此类栏目的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两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 以谋求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都市报,民生新闻,媒体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孙燕君.报业中国[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

民生新闻存在问题 篇9

(一) 报道缺乏平民视角

一直以来, 电视新闻的视角都是高高在上的, 注重自上而下的教育, 将群众作为了基本的教育对象。如果新闻节目长期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无法联系群众生活, 那么从长远来说, 肯定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作为民生新闻, 视角应该密切联系群众的生活, 根据群众的需求而开展, 了解百姓时下最为关注的内容。

(二) 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目前播放的一些民生新闻, 新闻当中较为注重娱乐、过分炒作, 让人往往觉得庸俗, 目前这些现象已经不再稀奇, 在新闻节目当中极为常见。民生新闻为了追求娱乐效果, 不断将硬新闻软化, 将名人逸事、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作为新闻报道重点。新闻的讲述当中设置一些悬念或者强调故事性, 导致普通的民生新闻变味, 与以往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毫无差别。观众会对民生新闻的价值方向产生一定的怀疑, 对存在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三) 报道流于表象

很多地方台的民生新闻存在这样的问题, 新闻报道缺乏相应的新闻价值, 许多电视台报道的都是鸡毛蒜皮、邻里纠纷、家长里短的小事情。如果仅仅只是讲述这些新闻, 视野极为狭窄, 等同于市侩新闻、市井新闻。新闻报道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群众能够正确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如果新闻流于表象, 那么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无法体现, 直接让节目的整体质量下降, 品味不断降低。

二、解决对策

(一) 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引导

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信息的传输更为迅速, 观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广泛, 对于观众来说, 并不能够满足仅仅从民生新闻当中获取信息, 而是更为希望能够通过民生新闻的报道来有效解决各种的公共事件。民生新闻想要真正转变为公共新闻, 需要不断扩展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 让新闻媒体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不再是作为一个观察者, 而是逐渐转变成为参与问题报道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角色。民生新闻真正转变成为公共新闻, 将是新闻层面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目前的民生新闻想要实现不断深入发展, 首先就是需要实现新闻理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以往只是传播新闻信息, 未来应该不断传播新闻理念。以往只是进行信息的传递, 未来将会成为公民可以共同参与的议题, 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 最终有效解决公共事务。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比, 具有自身的明显优势, 第一, 公共新闻能够真正构建“公共领域”。第二, 让公民对于公共事务进行正确的思考, 让社会更为民主。第三, 促进公共事件能够有效得到解决;第四, 加强各个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民生新闻要真实报道群众的问题, 还需要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 想要实现这一点, 将民生新闻提升为公共新闻极为关键。

(二) 注意强化地方民生新闻的竞争力

民主新闻与其他的新闻存在一定的区别, 需要有所了解, 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民生新闻都是报道目前社会当中群众较为关心的各种事情, 真实展现群众的情绪和情感, 展现城市的特色和风土人情。各种具有地域性的文化, 能够让群众对新闻产生特殊的情感, 并且产生归属感。二是民生新闻可以构建虚拟的社区, 这样不同的群众可以更为认同地域文化, 并且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网络。地方台的民生新闻, 属于本土的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具有竞争力。如果地方台能够紧密联系实际, 那么竞争力会不断加强。作为民生新闻节目, 应该引导群众对构建的地域认同更为关注, 积极传播地域文化, 在虚拟社区当中深化人际网格。类似的民生新闻相信得不到群众的关注, 民生新闻需要寻找自身的独特性, 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地方新闻台需要密切结合当地的优势,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三) 加强电视媒体间的资源共享

作为电视台, 要加强不同电视媒体之间的资源贡献, 重视交换新闻的价值, 最终才能够实现全球性的新闻交换。作为城市台, 需要将网络传播的技术充分运用, 这样不管是获取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可以获得巨大的发展。当然, “流”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新闻栏目的网络化, 这样网民可以马上看到新闻, 不会担心由于时间问题而没有赶上看新闻了。新闻节目的网络化能够大大拓宽传播的渠道, 让更多网民能够点播新闻, 哪怕是不上星的地方新闻也可以实现传播, 大大便捷了生活。

(四) 要多采用同期声, 让百姓在新闻现场多发出自己的声音

同期声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让电视新闻可以实现人、物、声的实时传播, 让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加以展现, 新闻更为真实, 感染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同期声还可以让新闻的交流性不断增加, 群众可以积极参与到节目当中, 让新闻故事变得鲜活, 带有趣味性、冲突性、戏剧性, 那么群众才会愿意积极参与到节目当中, 进行有效的互动。

摘要:最近几年, 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由于关注群众生活, 密切联系实际, 因此获得群众的普遍关注。民生新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自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关注。本篇文章对目前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且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视节目,民生新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津震.我国电视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8) .

[2]王红.我国电视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4) .

民生新闻存在问题 篇10

一、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的范围广泛, 取材多样, 从一定程度上说, 民生新闻侧重于反映群众民生问题, 更加能够反映民生问题, 也是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渠道。但是, 目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阻碍了民生新闻发挥其职能。

1. 忽视民生新闻的民生价值

电视民生新闻的提法最早始于2002年江苏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该栏目推出以后, 迅速抓住了收视市场, 得到群众的关注。自此之后,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是否能够引起民众的关注成为判定新闻是否成功的标准。但是民生新闻的本质区别于其他类新闻, 其重要作用在于反映社会民生问题, 而不是取悦于民众。而目前的民生新闻在采编的过程中片面追求新闻的反响, 从而仅仅只是迎合大众的口味及流行趋势, 通过各类新奇的关键词汇或花边新闻引起民众的兴趣, 从而得到民众的关注。此种方法背离了民生新闻的初衷, 未能体现民生新闻的价值, 未能真正反映百姓关心的问题。

2. 缺乏真实性及权威性

民生新闻在中国电视媒体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其在题材上以民生问题为出发点, 在报道上强调平民化的叙述, 在价值取向上突出民本意识, 成为新闻界的主流。并且所有新闻的报道强调时效性、真实性。随着民生新闻的深入人心, 少数民生新闻在采编的过程中仅仅是通过民意测试进行调查, 其测试问题片面且未能真实而广泛反映民意, 往往新闻只是反映出记者的主观意见且迫于新闻播出的时效性, 审稿的环节往往会敷衍了事, 从而缺乏了新闻的权威性。在新闻的采编中也只是针对琐碎的杂事, 缺乏广泛性, 在选材上不能令人满意。

3. 新闻侧重点偏移

随着新闻的竞争加剧, 如何博得群众的眼球成为新闻采编的重点。民生新闻在得到巨大的成功后, 随着新闻的不断发展, 在新闻的选题、内容、采访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民生新闻的采编过程中侧重点出现偏移产生不正确的引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如婚外情、暴力事件、社会黑暗面等问题。如果民生新闻在采编的过程中仅仅只是报道表层问题或只是追求画面的刺激, 则失去了对民生问题的深层反映。群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仅仅是有情绪的波动, 未能真正触及社会民生问题, 更加不会反映群众的呼声, 也不会引起广泛的思考。

二、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实现民生新闻其自身的价值, 在采编的过程中就应该得到重视, 按照一定的原则, 促进民生新闻积极、健康、和谐地发展。针对民生新闻在采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对策。

1. 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民生新闻较于其他类新闻, 其重要性在于对百姓的民生问题进行真实的反映。所以就新闻的采编而言, 就需要在采编的过程中如实地反映新闻的真相, 进行客观的报道, 不夸大事实也不过多地加入主观意见。采编人员应该深入百姓的生活, 贴近百姓的生活, 就百姓关心的热点进行报道, 如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就百姓的真实问题进行报道, 将新闻采编的侧重点实实在在地放在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上, 真实地反映百姓的呼声。

2. 体现新闻的深度性

由于民生新闻自身的特点, 确定了其性质是反映社会民生问题, 从而引起社会广泛思考, 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处理问题,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办人民放心的媒体。所以, 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 应该切实选择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 让百姓在看新闻的时候了解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保障百姓的知情权。同时记者在内容的选择、采编的过程中坚持职业道德, 客观真实地反映新闻, 不能只是对事件进行简单的叙述和传递, 而是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和分析能够发人深思, 能够引起社会的思考, 从而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所以, 新闻采编人员就应该扩展新闻的渠道, 增加新闻的深度, 增强与百姓的贴近性, 与百姓联手打造民生品牌。

3. 体现新闻的民生性

民生新闻是反映人民真实生活问题的新闻, 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百姓心声的传话筒, 是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所以, 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 应该避免对生活琐事的报道, 或为吸引群众眼球而报道花边新闻。工作人员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 应该放下姿态, 将视角对准百姓, 深入到社区、百姓之中, 聚焦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在整个新闻的发掘、采集、报道过程中, 以百姓的视角进行报道, 真正地体现做百姓的媒体的宗旨。所以, 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摘要:民生新闻是整个新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反映了社会民生问题, 不仅履行了其新闻职能, 而且也为政府了解民生问题, 处理民生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作用。但在民生新闻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 民生新闻在报道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民生新闻在采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探讨。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峰.报纸发行的空间定位与报纸的区域化发行战略[J].中国新闻, 2010 (4)

[2]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J].社会科学, 2011 (6)

上一篇:动态建立下一篇:城市与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