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类新闻(共12篇)
民生类新闻 篇1
摘要:近年来,作为经济新闻报导热点领域的民生类经济新闻要想找准新闻切入点,将经济新闻民生化,让百姓易读易懂,就要求记者既要把握宏观“以大现小”,更要捕捉细节“以小见大”。因此,笔者就如何发掘民生类经济新闻切入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生主题,经济新闻,切入点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是学术界对民生新闻的定义。近年来,以关注物价、住房、医疗、教育等经济类话题为主的民生类经济新闻,由于契合了我国转型期大众百姓的经济利益诉求,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找准新闻切入点,将经济新闻民生化,让百姓易读易懂,是经济新闻记者在民生话题上值得探索的问题。
1 关注时政大事背后的民生内涵
新闻媒体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新闻包括:金融、货币、期货、股市等专业领域,稿件的结构也多是枯燥的数字加上直白的评述,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百姓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丰富,媒体开始意识到对经济新闻进行“深加工”的重要性,将看似机械化的数字进行深入解读,为经济新闻赋予了新的活力。
新鲜时政大事解读的报道是经济类民生新闻的重点,主要围绕中央和各省的大政方案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对一段时期的报道要点作认真策划,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新闻报道的释疑解惑的功能。然而,传统的政策解读报道比较抽象,大量经济数据的累述专业性过强,形成了“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局面。但如果记者能够将自身扮演的角色从“传声筒”向“翻译家”转换,将数字细化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让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到自身生活即将发生的变化,效果则大不相同。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这场类似罗斯福新政的拯救经济行动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4万亿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如何能演绎成百姓可知可感的民生现实?搜狐新闻以《深度解读中国四万亿经济方案》为题,通过专题策划的形式,以“四万亿不该成为国家秘密”“四万亿蛋糕如何切分”“民生为首还是基建第一,数字说话”“国家在四万亿投资中应杜绝失误与腐败”等方面为读者理清了这一经济刺激方案的“来龙”与“去脉”。这组报道推出后,由于数据鲜活紧贴民生,并结合了各地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地方性经济举措,从“大民生”角度出发,将时政新闻“平民化”;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寻找新颖的报道角度,避免了宣传式报道和政治说教式报道,让时政新闻变“软”,在广大网友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议论,其内容先后被多家平面媒体转载,增加了时政大事以民生角度展现的报道吸引力。
2 寻找独立事件背后的民生影响
除了时政大事件所引发的民生经济新闻之外,采访中接触的很多新闻事件往往是从某个新闻线索所引发的。如果记者能够通过敏锐的新闻判断意识到线索的深层价值,通过线索深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就能采写出意义深远的价值性报导。
记者采访新闻,从具体操作来看,一般是从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再进入采访过程,依据新闻线索一步一步弄清全部新闻事实,写成新闻报道。因此,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这一步,关系着采访工作的其他环节。这一步迈好了,对做好整个的采访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新闻线索的重要性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经济类民生新闻对记者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在对事件的经济背景了解与熟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现线索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房价一直是备受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商品房价格的迅速上涨,广大中低收入者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愈加旺盛;加之经济适用房房源供应有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在此背景下,却有开发商违规收定金,有投机者高价倒卖房号,导致经济适用房一房难求,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010年3月26日《贵阳日报》刊发的《开发商违规收定金贵阳经适房销售谁来把关?》最开始掌握的新闻线索就是,一些中低收入购房者反映的经济适用房高额“认购金”现象。进一步采访发现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已成为本地经济适用房销售的普遍现象。开发商收取5-10万元不等的高额“认购金”,却对国家经济适用房准入门槛“准购证”视若无睹,大量中低收入购房者交纳的“认购金”最终沦为开发商获取的无息贷款。个别楼盘收取的认购金总额甚至高达数千万元,一旦出现开发商挪用或卷款,广大中低收入购房者利益根本无法保障。该稿件在表述事件的同时,提出了要想真正做到让低收入家庭在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中购买经适房,切实地保障购房者的利益,除了严把准购关外,还要将政府统一销售真正落到实处,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这篇文章就是从一个独立的新闻线索出发,对关系民生的重大经济话题提出了新闻价值,不仅使问题的危害性在广大购房者中引起了重视,而且对管理部门的职能监管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所以获得了2010年贵州省好新闻一等奖。
3 探究发散现象之间的共同联系
除了在解读时政大事方面体现民生经济新闻的贴近性,记者也可以通过多个发散性经济事件,从中寻找深层次的共同诱因。在报导此类经济民生新闻时,如何打破固定惯有的常规报道模式,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透视、剖析不同经济现象之间的共同联系,是体现当代媒体价值表现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着力点。
2006年9月15日,贵阳日报刊发的《贵阳楼市十大怪》就是围绕高房价背后,贵阳楼市有许多让人难以琢磨的怪现象。这些怪现象透视出本地楼市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房价持续走高、盲目开发,商品房空置率增高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地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地发展。记者对筑城房地产市场的怪现象进行了梳理,整理出十个方面的怪现象,如“房价比工资涨得快”“房已卖完盘未开”“高层当成别墅卖”“定价攀比百姓挨宰”“经适房小区建豪宅”等,最终以《贵阳楼市十大怪》为题刊出,旨在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十种怪现象的披露,希望能引起开发商、政府部门对本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的重视,从而更好地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地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该文借鉴华尔街日报体“故事化”的写作手法,通过故事的发展把大量素材条理清晰地联系起来,把枯燥无味的经济新闻变得像故事一样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刊发后以其震撼性的影响力,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荣获中国城市党报2006年度新闻奖一等奖。
经济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而要让经济新闻走上民生“道路”,记者既要有敏锐的捕捉独立经济事件的洞察力,也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悟思考力。只有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全新的报道角度,才能展现出与经济事件相关联,才能写出具有民生贴近性的新闻作品。
要想写好民生类经济新闻,记者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类专业基础知识,对所报导行业或领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之外,还应生就一双寻常百姓的“慧眼”,不忽略大政、不放过小事,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贴近性的民生语言,做出老百姓想看、愿看、喜欢看的经济新闻。
参考文献
[1]、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武汉大学出版社。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生类新闻 篇2
一大早,排队排3天(切入自然,看出买卡难),居然(居然、然而、但是、竟然、想不到、却、还是这样表达强烈感情的语气助词尽量在文章中少出现,此处用尚可)一张公交IC卡都没有买到,这是过新年最让陈女士郁闷的事。
昨日(在实效性不是很强的稿件中,导语中可以不提日期,放入正文即可),陈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明天就上班了(可省略),过节这几天就排队买卡了,起大早也买不到,这公交IC卡买得太费劲。”
与陈女士相同遭遇的市民不在少数,在售卡点众多市民抱怨买卡难。
(引起读者共鸣)
小)公交IC卡全市告急
“早上7点30分售卡点就开门,我第一天是8点来的,结果来了就没有卡,售卡工作人员说,明天早点来估计能买上。
这是我第三天排队买卡,可是到我前边10个人的时候,又出现卡卖完的情况。
”王先生(从陈女士切换到另外一个买卡者,可以显示难买,不过略嫌生硬突兀,加上“同样是买不到卡的”更好些。)大声地说,“真不知道等我买上卡的时候是不是下个月的月票又开始使用了。”
在皇姑区黄河南大街四院对面的售卡点,记者看到前来买卡和充值的市民非常多。
“什么时候能有卡啊?”趴在窗口外的市民焦急地询问着(真实,曾经见过这样的镜头)。
“明天早上,7点半开门就来,肯定能买上。
”在窗口里忙碌的工作人员不断(准确)地解释。
随即,记者与沈城其他9家售卡点取得联系(可以看出记者一一核实的过程),只有铁西新区兴顺街258号的售卡点工作人员表示有卡,但是数量也不多。
天冷造成买卡人增多
谈到出现买IC卡难的情况,沈阳天龙金卡有限公司邱经理(采访时,尽量问到全名)解释说(引语有多种表现形式,上来就加引号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这句就很好),“由于天气寒冷,很多人都选择乘公共汽车出行,买卡人增多,所以造成IC卡销售告急的情况(权威解释原因,尽管买卡难还存在成本等问题,但将这样身份的人说的话登出来,完全可以)。
目前,公司正在加班加点,每天赶制4000多张卡投放到售卡处,每天售卡点在早上7点30分开门,每个销售点根据情况都会投放几百张卡。(解决方法) ”市民也可以到退卡窗口看一看,如果着急用卡,市民可以租用别人退下来的卡。这样也能满足一些市民买卡的需要(另一种解决办法)。“邱经理说。
昨日11时许,经过记者与多个售卡点协调联系,终于帮助陈女士买到一张IC卡(给读者“有困难找晨报”的心理依赖)。
当陈女士从记者手中接过卡时,激动地说,”这张IC卡盼来的太不容易了。“(激动可以想象,可删)
小)买卡前可先打电话问问
售卡点到底有没有卡,市民在去买卡前可以给就近的售卡点打个电话
拓展阅读:
民生新闻困难与出路综述2
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媒体业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热。
电视以其传播内容的贴近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传播视角的平民化和播报方式的灵活性迅速拉近了与本地电视受众的心理距离,赢得了可观、稳定的电视收视群体。
毫无疑问,电视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境,亟待我们妥善解决。
第一,电视民生新闻内容日渐肤浅。
电视有别于传统新闻高高在上和严肃正统的话语风格。
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和价值取向吸引普通观众的注意。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电视媒体往往刻意追求题材的“小”和视角的“低”,致使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日渐肤浅。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琐事、杂事充斥我们的电视。
一些诸如邻里纠纷,街头打架,夫妻矛盾,被骗被盗的事情频频出现在电视上。
这些新闻除了满足一些受众的好奇心、窥视欲以外,并没有为受众的生活提供多少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
电视民生新闻大行“新闻娱乐化”之道。
第二,电视同质化问题严重。
民生新闻多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百姓生活,它平民化的视角和巨大的亲和力让观众找回了“认同感”和“方位感”,使新闻真正回归普通民众。
然而,民生新闻的这种地域性虽是优势,但同时也是局限。
可想而知,每天发生在一个地方,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毕竟是有限的,在民生新闻栏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内容和栏目设置的雷同化变得日益不可避免,多个栏目抢同一个新闻题材的事情经常发生。
,另一方面,同质化的节目内容容易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使观众多样化的需求仅仅局限在较为单一的层面。
此外,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主持人处在节目和观众的中介位置,地位十分重要,这就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利用自己本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广大观众思考如何正确地实现自我需求,如何正确地看待新闻事件。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注意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和特色,以此吸引受众,带动节目收视地增长。
第三,电视角色常常越位。
现在有不少百姓悟出一个所谓的窍门:有事情找记者,想打官司找记者,业主搞开发商必定找记者,小区纠纷找记者等等。
许多民生新闻栏目的制片人感叹:“现在的电视新闻媒体与其说是在做新闻,不如说是在做“保姆”。什么寻人、找物这样的小事都来找媒体,有时候连婚介、求职这样的事情都做起来了。”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们大力提倡法制化社会的今天,作为重要的社会教化力量,媒体在用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什么事都包办,更不要越俎代庖干预到其他部门的正常运作。
要妥善解决当前电视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这一事业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处理好短,碎,快的新闻与深度报道的关系。
在当今这个信息产品高速生产的时代,广大受众不仅需要短小、即时,碎片化的信息,而且需要媒体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事务。
尤其是当前民生新闻的一部分观众群文化水平不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分析能力也不足,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适量的深度报道新闻,满足他们思想、行为、决策的需要。
因此,笔者认为,电视民生节目要快慢结合,长短合理搭配,张驰有度,除了报道新闻事件的具体现象,还要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把握事件今后的发展方向,努力将电视做细做透,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民生新闻要进行公共新闻地升级。
公共新闻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其主要内涵为提倡关注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提倡媒体的接近权。
媒体要努力搭建公共平台,有效促成政府、媒体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协商,共同探寻出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公共领域也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公式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因此,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已经为“公共新闻”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公共新闻”发展所需要的媒介生态环境已经渐渐成熟。
用电视民生节目的接近性、平民化视角吸引广大观众,再用公共新闻的相关原则有效提升的内涵和深度。
此举已经渐渐成为电视新闻传媒在意识到民生新闻危机后,寻求自身的创新和突破,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
第三,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与新媒体的互动合作随着媒介融合进程地加快和新媒体技术地快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努力借助各种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努力扩大传播的渠道,增加传播的信息量,缩短传播的时间。
在面对一起突发事件时,电视媒体的转播设备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传输,于此同时网络配合视频和文字进行同步直播,广大手机用户也将通过手机接收现场实时信号的传输。
通过这层层交叉的覆盖,受众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自己持有的各种便携设备与电视媒体开展积极的互动,他们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素材有时甚至能推动事件的进程。
“民生年”与民生新闻 篇3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成为媒体的卖点,百姓的看点,学术界的热点,甚至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崛起称为中国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人物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个性十足的普通大众;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普遍、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代之以温馨提示、真诚帮助,乃至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民生新闻的勃兴,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重要标志。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的定位,使得“民生新闻”得以存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窄、庸、浮的误区,一些媒体对“民生”的理解有偏颇,过分关注百姓的具体生活,将民生新闻局限于百姓的生活琐事上,使得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停水停电,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新闻事件琐碎重复,新闻变成了琐闻。在表达方式上随意、粗糙,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隔靴搔痒,不去做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肤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应该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强调人文关怀,体现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关注且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摒弃浮躁的“泛民生”和民生新闻的泡沫化、平面化,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诠释“国计”,为受众解惑
喻国明教授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时期。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房地产、金融、医保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新规出台对民众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要求媒体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政策,满足受众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群众投诉热点,注重现象而不是个体
媒体应以有限的资源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本市几所小学突然停办了校内午餐班,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受到影响。《汴梁晚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列的报道,追根寻源,探明问题症结之所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并最终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在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监督与服务并重
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有些是群众遇到的难解事,需要媒体代为转达,帮着打听,这就需要民生新闻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讯服务。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公共利益和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具有强烈新闻性事件的舆论监督。到位的服务会增加媒体的贴近性、可亲性,成功的舆论监督则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小栏目与大策划有机结合
有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群众来说至关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如停电、停水、出行难等问题,但这样的小问题积累起来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小栏目的报道和关注,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的存在则带有普遍性和共性,需要通过策划使运作力度加大,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去年春节前,有几位独居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过年冷清,希望组织大家一起集体过年。他们向汴梁晚报《百姓热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编辑部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随即进行精心策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把“独居老人集体过大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又使社会对独居老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做好民生新闻,还应注意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丰富社会阅历,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从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要及时地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克服同质化的趋向,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唯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传媒的社会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躁,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维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汴梁晚报社)
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采编把关 篇4
1 把好导向关, 弘扬主旋律
舆论导向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 是新闻作品主题、观点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是作品是否能经受住政治检验的试金石。一档节目的播出,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 在采编工作中, 都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握好新闻稿件的把脉点, 倘若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 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背道而驰, 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导向问题具体体现在, 有的作品涉及国家法律法规严肃性问题, 比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国策, 用夸张拟人、拟物的手法作为讽刺对象, 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有的作品有关信访方面的问题, 稍有闪失, 就会“大意失荆州”,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涉及宗教迷信、台胞称呼等政治性敏感话题, 还有一些掺杂变相商业广告类的内容, 一旦把关不严, 节目播放出去, 负面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凡此种种, 要求记者、编辑在撰稿、审稿时, 应深刻领会、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含义, 认真学深学透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修养, 把不健康的内容消除在萌芽状态。
2 把好真实关, 采访要到位
毋庸置疑,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失去真实性, 就毫无价值可言, 新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以事实为准绳和依据,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记者在采写新闻作品、责任编辑在审稿中, 应特别注意新闻真实性问题, 来不得半点马虎, 对任何事物都要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 深思熟虑, 掂量推敲, 慎之又慎, 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 尤其是一些问题曝光类或者反映百姓诉求和心声的报道, 采访时要养成多问多记的习惯。尽可能了解得详细透彻一些, 切忌凭主观意念, 不能仅听一面之词, 要问明白事情的缘由, 记者应多采同期声, 事情的双方, 甚至三方都应采访到位, 让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记者不抱偏见和主观意念, 做到全面、客观、公平、公正报道, 避免事态扩大化。如某某村茶园修路遭人为毁坏, 某村稻田因受某企业污水排放影响, 导致农作物枯萎等等方面题材, 记者应当慎重行事, 尊重事实, 及时与相关部门协商联系, 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让当事双方都能接受, 心服口服, 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报道真实性还体现在事物被夸大化, 具体反映在对被采访对象对某事物的描述、渲染, 比如, 采访某养殖场或某基地, 主人说, 这是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养殖场或基地, 还有当你去采访一株名木古树, 村民会说, 这是全省最大的一株古树, 遇到此类题材, 记者心里应打个问号, 不要轻易下笔, 应与相关部门核实查证后, 方可下结论。再如, 水灾、火灾、车祸等突发性灾害类报道, 牵涉面广, 被采访对象对灾害受损情况, 只有一个大致数据, 因此, 记者不宜把损失多少的数字写入新闻稿件, 采编人员在撰稿或审稿时, 要特别留意。
3 把好标题关, 文稿更出彩
标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集中概括, 它涵盖了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优秀新闻作品, 其标题同样出彩, 所以, 标题作为稿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写标题时, 我们应该多花点功夫, 多费点心思, 取好标题, 引人入胜。
电视新闻作品标题没有固定的模式, 写法多种多样, 颇有讲究。它与报刊、杂志文章标题, 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旦标题字幕出现在屏幕画面上, 观众就能一目了然, 大致明白报道的内容。因为, 电视传媒与报刊、杂志截然不同, 电视新闻标题字幕在屏幕上停顿时间非常短, 观众靠瞬间感光视觉来理解这篇新闻的主题, 紧接着, 吊住观众的胃口, 接着往下看的兴致, 这就要求记者以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底, 写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标题,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如民生新闻《刘汝球:七旬牧羊女, 销路愁断肠》、后续报道《山羊有了销路, 刘老太喜上眉梢》、《余步云:三十年盖三次房, 喜看移民村变迁》、《何永彩:东方茶花春满园, 北京奥运我添绿》。此外, 电视新闻标题不能写得太深奥、太华丽, 观众看得很费劲, 也弄不明白啥意思。但是, 也不能写得过于平淡乏味, 比如报道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标题《我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显得简单化、平淡, 应当适当带一点文学色彩, 把现场所见所闻予以概括提炼, 如《两车相撞司机被困, 消防官兵奋勇救人》, 显然, 后面这个标题生动、感染力强、牵动着观众的心。因此, 写好标题, 对整篇新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把好名称关, 采访心要细
在审稿中, 地名人名、职务写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特别细心, 平时养成勤看当地地名册的习惯, 尽量做到对本县乡镇 (街道) 、村、自然村了如指掌, 减少差错。
采访中, 记者有时往往疏忽把自然村当作行政村, 尤其是一些偏僻山区村, 一个行政村由若干自然村组成, 且人口少、居住地分散, 稍不留意, 容易将自然村当作行政村。还有一种情况, 有许多村村民习惯把村委会主任叫做村长, 村民们心知肚明, 村长就是村委会主任, 只是村长叫起来顺口, 就难以改口了。但是, 作为记者就不能仅听村民称呼村长就写村长了, 某某村村长的字样出现在稿子上, 这是不应该出现的, 编辑审稿时, 不能有丝毫松懈, 杜绝让村长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有的记者在称呼农村人物时, 把大伯、大婶、大妈称作先生、女士, 这是不贴切的, 也是比较忌讳的问题, 把张大伯、李师傅称作张先生、李先生, 听起来别扭, 怪怪的。还有出现人名、职务错误, 正职、副职一字之差, 张冠李戴。名称差错, 看起来是小事一桩, 无大碍, 可是, 倘若把关不严, 不够细致, 节目一播出, 就会铸成大错, 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采编人员写稿审稿中常常要涉及名称, 大家应引起足够重视, 正确使用称呼。
5 把好文字关, 至少看两遍
一篇新闻作品由语言文字组成, 新闻语句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见长, 适当地融入一些文字修饰词句, 则使文章更精彩, 它包涵了开头语、正文叙述、段落过渡、同期声、细节描述、现场声、成语形容词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编后话、标点符号等内容。责编审阅一篇新闻稿件至少阅读两遍, 方可下笔修改。
首先文章脉络是否顺畅, 重点把关重复句现象, 这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重复句多了, 逻辑性就减弱了。语句重复大多出现在文中上下段过渡句之间, 一般出现在同期声前面的段落上, 在解说词中被采访对象原原本本所说的话, 接着在后面的同期声中又重新叙述了一遍。只不过前者是解说词某某说, 后者是同期声。一般表现手法而言, 前面解说词只要大致交待过渡一下, 点到为止, 然后, 尽量用同期声为主, 这样现场感强, 有说服力, 既可避免解说词和同期声之间内容重叠现象, 又使语句更为流畅, 衔接更趋紧凑, 逻辑更为严密。除此之外, 除了开头语, 正文中出现内容相同的语句也是屡见不鲜。记者应练就过硬的写作基本功, 学会舍弃, 力求精炼。
其次, 要注意把握上、下篇新闻作品之间串接词的巧妙运用, 即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语和编后语的衔接, 每一篇民生新闻前都有开头语, 由主持人出境。开头语的写作手法不外乎两种写法, 各有特点。一种是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 用最精辟的语言把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作了集中概括。另一种为提出问题, 叙述此事的种种疑点或谜团, 一些蹊跷的现象, 然而, 没有挑明事情缘由, 给观众留下悬念, 埋下伏笔,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开头语的文字表述颇有讲究, 要视新闻具体内容来写, 主持人应视具体情况临场发挥。编后话对于民生新闻来说不可缺少, 记者、责编、主持人都应养成勤写勤说编后话的良好习惯, 有了编后话, 新闻就更有力度和鲜活完整, 如曝光《公园设施人为破坏, 江边护栏不翼而飞》不文明行为的新闻, 配上“爱护公共设施, 人人有责, 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呵护, 除了相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 呼吁市民要监督和举报这种不文明行为, 创造美好和谐的家园”编后话, 达到了震慑的作用。一篇民生新闻有贴切巧妙的开头语和编后话, 使报道更有深度, 更有看点。
再次, 新闻作品适当地增添文学色彩, 使观众看了新闻不觉得干巴巴的, 在稿件中, 尤其是一些细节描述的段落, 拟用形容词、成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淋漓酣畅, 很有美感, 然而, 电视新闻语言以朴实明快为主基调, 运用修辞手法应把握分寸, 比喻恰当, 不能过分渲染, 夸大其词, 如把甘蔗脱皮比喻作跳脱衣舞等。新闻毕竟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大量运用修辞表现手法, 记者应根据文中特定环境来确定是否用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 另外, 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使新闻稿件既简洁明快, 又形象生动。用扎实的文字功底驾驭新闻作品。
6 把好画面关, 节目保优质
电视新闻责编与报刊、杂志责编不同, 报刊、杂志责编在审稿、校对后就已基本完成, 而电视则与众不同, 在完成审稿组稿后, 编辑工作才过半, 紧接着主持人出境, 画面拍摄、运用是否到位, 制作字幕、特技处理、新闻稿件串接是否正确, 配音有无差错等, 最后把整档节目仔细审核, 至少看一遍以上, 发现问题, 及时更改。是责任编辑把守的最后一道关。
审片时, 责编从画面质量入手, 画面光线不足、阴暗, 是否用了新闻灯, 剪辑画面是否到位, 长镜头、短镜头、大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揺、移等拍摄手法运用是否恰当;同期声采制有无音响问题, 是否出现同景别, 画面有无重复使用现象;有无存在逆光、顶光现象, 画面剪辑能否做到动静结合, 画面稳定性如何等。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到记者本人, 提醒注意改进, 从而促使新闻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确保节目播出质量。
民生新闻稿件 篇5
【解说】王改莲、梁建光、丁铁中、徐怀记四位画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家乡的变化,让他们情不自禁挥动画笔。这次联袂举办“美丽临汾”画展,也是他们在新春时节,送给家乡的一份祝福。
【采访】农民画家 王改莲: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告诉大家农民也可以画画。
【解说】这次画展,共展出四位农民画家42幅作品。
【采访】临汾尧都画会会长 吕思明:现在的农民呢更多地重视文化了,尤其在书画方面。
【采访】学生 闫芋君:让人感觉到很亲切。
【演播室】猴年春节,咱们临汾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书香浓郁,全市各地,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
稿件2:《过文化大年 建书香临汾》【同期】新华书店里一群孩子看书的镜头。
【出镜】记者 崔洁:我现在是在新华书店的四层,在这一楼层呢,分布的都是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工具书。来到这里,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学生在这里挑选着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解说】李佳乐是临汾市第四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在新华书店看书学习是他假期里最喜欢的事情。
【采访】李佳乐:来到新华书店里,我可以知道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可以看到很多我喜欢的课外读物,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解说】书店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那么我们来听听新华书店的负责人陈伟丽是怎样看待孩子们在书店度过寒假的?
【采访】新华书店负责人 陈伟丽:人多的时候都坐在楼道里看,学习的氛围特别的浓。
《读书过节“充电”忙》韩胜 通讯员 究柱 令慧
【解说】在洪洞县一家儿童图书馆,记者看到,地垫上、台阶上、桌椅上到处都坐满了学习和看书的人。
【同期声】洪洞台记者 令慧:小朋友,你现在正在看的是什么书呢? 小学生(张一诺):《谁动了我的奶酪》。
记者:你平时喜欢看那些类型的书呢?
小学生(张一诺):可以告诉我们人生哲理或者是有寓意的书。
【解说】像张一诺小朋友一样,很多小学生趁着寒假来图书馆里“充充电”,一些家长也忙里偷闲,陪孩子一起来看书。
【同期声】学生家长 田瑞(两个人一起培养阅读习惯,慢慢地孩子能够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
让民生类“资金巢”“利多多” 篇6
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后,民生保障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是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且涵盖面广泛、社会意义重大。
各类民生保障类资金的兴起和发展,表明了一个国家保障民众权益的社会环境日益成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日益庞大的资金规模,也给如何有效管理和运营民生保障类资金提出了课题。
笔者重点从民生保障类资金的分类、管理要求及如何利用金融产品做好对民生保障类资金的服务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资金来源多样化
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资金是各类社会基本保险资金(养老金和医保金等),这是每个国家为保证公民老有所养、病有所治而设置的基本社会保障类资金,资金量已高达千亿的级别。
此外还有为保障各类权益而设立的各种保障资金,如:保障企业职工安全生产权益的安全生产保证金、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期支付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障游客旅游合法权益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
民生保障类资金种类繁多,保障的内容和对象不尽相同,资金缴纳的主体也千差万别。根据资金缴纳主体的不同,民生保障类资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要来源的慈善、援助类资金。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等;地方财政之间的援助,如山东省援建北川专项资金、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专项资金、19个省市对口援疆建设的专项资金等。
是以企业缴纳为主的用以保证职工人身安全、资源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等保证金性质的资金,如安全生产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等。
是以社会团体、社区居民缴纳为主的有特殊用途的各类慈善、救助和发展基金,如文化发展基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项基金、急救医疗救助基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
“不变”的要求
从以上各类资金的名称不难看出,每一类民生保障类资金都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在此阶段出现的各种涉及到民生保障的问题而精心设计成立。因此每一类资金均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如果管理不当,会引起社会不同层面意想不到的反响。管好用好这类资金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与美好生活具有稳定器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民生保障类资金在“万变”的名称和用途中也体现出一些“不变”的管理要求。
首先,资金的安全性。民生保障的重点在于保障,要想保障首先要求资金的安全。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为例,这类资金的设立主要是针对多年来一些建筑类施工企业的用工不规范、常年拖欠农民工工资、致使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国家专门设立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要求新建项目在办理施工报批时,施工企业要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交由银行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实施监管。一旦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则从保证金中支付农民工工资。试想如果这笔资金出现了安全性的问题,要支付的时候,保证金不见了踪影,那么这笔保证金的设立就形同虚设,甚至为滋生腐败还营造了一块新的土壤。因此安全性是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保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支付渠道的畅通性与及时性。民生保障只有真正将资金发放到需要保障的对象手中才算实现了保障的功能。如果在支付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延迟了资金的支付,导致被保障对象的权利没有及时实现,保障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例如:自然灾害救助专项资金的设立本身是为在自然灾害等突发紧急事件爆发时,能够及时下拨给救助对象,让其及早购买物资采取措施作为防灾自救之用。如果资金支付渠道不畅通、不及时,使得受灾对象本来可以实现预防的措施不能采取,可以抢救的生命得不到救治,不仅保障资金的初衷没有实现,而且很多损失都是不可弥补的,这也是保障类资金管理部门最担心的事情。
再次,资金的盈利性。这类资金通常都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在使用上也有严格的限制,只有政策明文规定的用途才可使用。这些资金通常随着企业或者经营实体的存在而存在,即使用完也要求及时补足,所以对于资金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而言,如何让长期存放的这笔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不仅是资金自身的增值需要,也是民生保障类资金的性质所决定。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通货膨胀等问题,为了能让保障资金不至于在支付时发生实际贬值等经济风险,影响保障的实际效力,资金的增值和盈利是让这类资金在未来更好发挥保障效力的基础,也成为了民生保障类资金管理部门选择金融服务机构的重要标准。
最后,资金管理的便利性。资金管理的主管部门肩负着对资金收缴、支付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的使命。民生保障类资金由于意义特殊,其是否得到合理使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汶川地震后各类捐赠合计约768亿元就专门由中央纪委牵头,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参加,负责对整个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
所谓监管的核心就是监管部门对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去向要了解清楚,要保证没有与该笔资金的用途相违背的行为发生。然而,资金规模越大、主体越多、环节越多,监管的难度也就越大。而监管要真正发挥作用,更应该将事后监督的模式尽可能实现为事前和事中监督,这期间尤其需要作为承办支付结算工作的银行来参与。
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每类民生保障类资金的形成和设立都有其必要性和特殊用途,但由于种类繁多,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对于这类资金的关注和管理一直是商业银行忽略或者是没有制定系统性、针对性金融服务的领域。
浦发银行率先在业内推出财政及社会公共资金金融服务方案,专门针对民生保障类资金定做了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方案。
浦发银行的社会公共资金金融服务方案,利用现金管理系统和理念设计出的专业化服务方案,可以满足民生保障类资金对安全、及时、盈利、便利等的管理要求,实现公益大众、保障民生的最终目的。
1针对安全性的要求。浦发银行利用专业的资金托管系统和柜面审核两道防线为民生保障类资金建筑了十分坚固的“资金巢”。除了在各类信息系统建设时即采取高端措施保护信息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以外,浦发银行在资金收缴、监管和支付的流程上处处体现了安全性的基本原则。
以慈善基金为例,浦发银行对于慈善资金的监管业务始终遵循“全程全额”的托管服务理念,设计的慈善基金托管服务方案,不但提供资金捐赠支出的监管服务,还要求慈善基金会在接受捐赠款项将捐赠人的捐赠信息直接发送给银行,银行结合资金到账情况进入分类登记,从而做到账实相符,有始有终。
同样对于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支取,浦发银行严格按照《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存取管理办法》的要求,只有在核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取款通知书》和其他要求的书面文件后,才给予办理保证金的支取,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2针对支付渠道的畅通性。银行的营业网点是最重要的支付渠道,浦发银行依托遍布全国的580多家营业网点,借助已合作的城市商业银行、乡镇银行等机构,构建了能够覆盖城乡的全方位服务网络。标准化的审核流程和全行集中的账务系统,以及良好的同业合作,使得保障类资金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完成准确支付和到账。
同时,浦发银行始终坚持科技与产品创新并举的发展思路,在信息化的时代,着力发展各类电子支付渠道,并针对民生保障类资金的监管特殊需求,将资金监管支付功能迅速搬上了网上银行,为资金监管的受托人和委托人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渠道。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不仅可以随时查询保障类资金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还可以根据资金支取的监管要求,对每笔资金的支取和使用进行在线审核,提升审批的效率,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就能经过多重审核及时完成资金的对外划转。
浦发银行凭借对公共资金监管和支付方面的专业认识与服务优势,在社保资金发放、公积金归集和支取、旅行社保证金存管与支取、旧城改造拆迁费发放及援建资金监管等多个领域成绩卓越。如: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的66.08亿元的财政援建资金全部通过浦发银行进行封闭结算,依托浦发银行现金管理平台,以公司网银系统为操作平台,为资金的划入到转出在上海到成都近两千公里的空间中搭建了一条无形的“资金高速公路”。这条连接“资金巢”和受保障个体之间的“高速公路”,充分体现了民生保障的时效性,一旦条件符合,资金就会通过这条高速公路及时迅速到达每一个保障对象的手中。
3针对盈利性的要求。在保证资金安全性、保持资金的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增值是浦发银行秉承的服务信念之一。早在2005年,浦发银行就提出了“利多多”理财服务的概念,旨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理财服务。该方案不但可以协助各类民生保障类资金根据各自使用频率的不同,灵活选择适用的活期、定期存款品种并配置相应资金,以增加存款利息收入;而且可根据各类资金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度身定制各类适合的银行理财产品或推荐各类代理类理财产品,满足不同的民生类保障资金在一定风险条件下提高资金收益率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帮助各类资金实现灵活的存款配置,利息收益不断提高。
4针对资金管理便利性的要求。在民生保障类资金的管理工程中,针对管理机构提出的分类管理及在线监督管理的需求,浦发银行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其中,针对分类管理严格的资金,浦发银行不仅能够按资金的归属部门或按资金类别分设下层多级账户进行独立分类核算,而且可根据管理机构对账户管理的要求提供母实子实、母实子虚、母虚子实等多种账户管理模式,且提供系统支持,使得管理机构能够通过登陆专业系统就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资金的静态和动态信息,从而掌握资金头寸,实时掌握保障资金是否及时缴纳、是否合理使用等情况,也可通过电子银行等支付渠道进行审核权限的设置并进行在线审核。
同时,各类格式的电子对账单、纸质对账单也可根据管理机构的要求定制并定期寄送给管理机构。通过将创新模式和传统模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备份,最大限度地契合主管部门对民生保障类资金管理的便利性要求。
总之,关注民生、投身公益不仅是个人的目标,也是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企业的重要目标,浦发银行始终密切关注我国民生保障改革中的每一步变革和要求,力求在任何一项新的改革中寻找到利用自身的金融产品服务民生的机会。
如何走出帮忙类民生新闻的困惑 篇7
1.1 帮忙类民生新闻的现状
帮忙类新闻顾名思义就是, 发挥媒体的影响力优势给民众帮忙。这类新闻充分体现了媒体的亲民意识。只要老百姓遇到困难一个电话, 记者就上门予以帮助。所以帮忙类新闻因其更为突出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等特点, 已经逐渐替代民生类节目, 不少省级卫视和地市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帮忙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作为民生节目的替代品, 在报道的同时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如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帮助直通车》、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帮忙》, 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另一类是从民生深入到感情, 使新闻更加贴近生活。如吉林电视台的《说实在的》、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这类节目较之上一类更获得老百姓的喜爱。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 帮忙类新闻受到了百姓的喜爱, 赢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 但是在繁荣的背后, 却存在了许多问题。
1.2 存在问题
1.2.1 大包大揽
为了在同类竞争中取胜, 千方百计留住线索, 储备新闻量, 观众的任何诉求统统接纳。在很多帮忙新闻节目里, 我们都经常可以看到, 一些泛化的, 琐碎的, 微观性的, 个案性的报道, 因为这类节目走入只要是有线索就要接的误区。帮忙新闻栏目一般都开设民生热线, 并对提供帮助。因而, 百姓经常积极主动地把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反映给栏目组, 有很多是根本不具代表性的, 因而不能切中要害。为了留住线索储备新闻量, 他们把生活中一些不具有社会意义的诉讼也接纳, 导致定位不够明确。
1.2.2 越权过界, 成了媒体“包青天”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一些民生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中, 越俎代庖, 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事件进行判断, 加入了过多的自己主观因素, 导致报道不客观。二是, 一些民生新闻将镜头强行深入到普通百姓的隐秘处, 进行批判与判断, 以记者视角对隐私进行判定。俨然将自己提升为“包青天”的位置, 使新闻的事实及现实画面大打折扣。
1.2.3 帮倒忙
内部的小矛盾一经曝光, 成为公开的大纠纷, 对方逆反心态下态度更坚决, 反而事与愿违。能否通过节目给观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是衡量帮忙类节目成败的重要标准, 它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的优劣。但是一些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 报道过于深入不顾情况背景, 把小矛盾大矛盾化, 给社会带来了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
2 帮忙类新闻的出路
2.1 加强策划一些主题性的公益活动和新闻行动
让更多的人收益, 激发起受众的爱心意识, 参与到行动中来, 使受助对象得到更广泛的“帮忙”。如兰溪电视台生活娱乐频道, 2010年组织的四场大型爱心慈善新闻行动, 其中, “爱心邮差·全民公益大行动”影响最大、效果最好、反响最强参与面最广的。活动从9月6日开始, 一直延续到中秋之日, 历时半个月。掀起了一股爱心热潮:19家企事业单位积极捐款达147400万元, 募集到爱心月饼5373份;各行各业众多爱心人士踊跃报名当“邮差”送月饼, 更有许许多多的民间社团组织及爱心家庭争先恐后要求参与。这场遍布城乡的爱心大行动取得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 得到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这次活动突出媒体倡导公益慈善行为的引领作用, 强化了市民的公益慈善意识, 推动扶危济困、爱心助人的社会风气, 弘扬了主旋律。这样的新闻行动再次树立起民生频道贴心百姓、彰显关爱、倡导公益的媒体形象, 为构筑和谐社会发挥出媒体应有的作用。
2.2 变被动求助为主动帮忙
“好新闻是长了腿的。”很多帮忙类民生新闻都会运用追踪报道的形式, 追求“帮忙帮到底, 送佛送到西”的境界。现在许多民生新闻都有了“跑腿记者”, 为了咱老百姓不怕将腿跑瘦, 不怕将鞋跑掉。而这种帮忙方式直接导致了上述的种种弊端。“好新闻是长了腿的”帮忙类新闻的新出路必定是变被动帮忙为主动帮忙。舆论的责任只能是引导, 而不是一味的迎合, 更不能只是只是对群众的求助全部予以帮助。我们可以看到, 影响力较大的帮忙类栏目的服务主体都正在符号化、团队化, 不再局限于一个主持人。如河南台民生频道的“小莉帮忙”栏目, 成立了帮忙团, 成员有“五朵金花”、“五朵小花”。青春靓丽的都市女孩成为栏目的鲜明符号, 极大地聚拢了人气。帮忙类栏目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一对一、一帮到底的具体事务性帮助, 演变为穿针引线、发动社会互助。媒体帮忙也开始向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如江苏城市频道在2008年成立了便民服务网, 设立了服务热线和服务网络。市民拨打城市频道热线或114转江苏城市频道, 就会有江苏城市频道便民服务网的专业人员上门提供服务。
帮忙类新闻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新闻样式,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希望它不断完善, 从而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摘要:本文介绍了帮忙类民生新闻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民生类新闻线索的合理运用 篇8
一、多做新闻链接带来“举一反三”效应
重庆电视台《天天630》栏目曾经报道过一条新闻, 一名女子在银行柜员机取款时, 拾取了他人遗忘的银行卡和现金, 在经过18个小时后, 这名女子将财物交还到了交巡警平台, 值班警官告知, 这样的行为不是“做好事”, 相反已经触犯了法律。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在一条新闻的时间里就完全能够讲述清楚, 然而这样处理的话, 很多观众其实只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随后, 记者对这条新闻作了新闻链接, 对街头市民随机采访展现大众普遍认识, 后对法律专家进行专访解读法律条例, 另外再收集新闻媒体曾经报道的类似案例做出新闻链接, 在增加新闻中涵盖的信息量的同时, 也使得新闻报道从事件的表面现象, 延伸到背后的本质意义, 留给受众学习和举一反三的思考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处理一些看似简单的题材时, 采编人员的发散性思维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单一新闻体, 作出适度的新闻链接, 能够带给受众更多的信息量, 让单一新闻题材的新闻性变得更加全面透彻。
二、运用跟踪报道使新闻线索达到更新和完整
救助、解困、帮忙、纠纷一类新闻线索的投诉者, 他们最关心的是事件最终能否得到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他们求助于新闻媒体的最直接的原因。在实际的新闻制作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许多新闻事件无法在当时或者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得到妥善的解决, 新闻报道通常以“有关部门承诺尽快解决此事”、“相关单位已经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商议解决办法”等情况作为结尾。这实际为新闻采编者提供了一个后续报道的预留空间, 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就得到了体现。
经实践证实, 在许多民生类新闻中, 民众觉得他们反映问题后获得的不止是“相关单位相关人员承诺解决”这样流于形式的结果, 而应该是实实在在能够取得实效的帮助。建立回访、追踪机制, 找到合适的时机利用题材再次策划追踪行动, 可以最大程度地将事件本身的不同阶段更新情况交代给受众, 同时也让整个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得到了延伸和整合, 必能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收视效益。
三、直播手段介入带来的新闻细节性和现场感
在传统的报道模式下, 对于火灾、车祸、大型文体活动等类型的新闻报道, 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事发时客观条件的影响, 记者往往很难在新闻中将受众需要了解的诸多方面一一涉及。以前通常的做法是, 记者到现场采访一番后, 就得赶回单位进行新闻制作, 对于事件的细节和进展, 无法做到全面的、进程式的展现。而这类新闻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 许多信息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中, 具备做出多条新闻的价值, 但是往往没有足够的人手和客观条件限制而没能实现及时的报道更新。
现在, 技术手段的提升、直播的介入, 能让新闻报道的细节性和全面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只需要一组记者在现场的值守, 就可以随时根据事件的进展情况, 接入最新的报道, 比如在火灾事故报道中, 对于直升机投入救火、成功建立隔离带、损失统计数据等, 这些进程式、细节性的内容, 可以在新闻中全面展现, 充分实现新闻线索的价值。
四、加入符号化、品牌化元素提升新闻品质、扩大影响力
我们注意到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栏目的服务主体正在符号化、团队化。如, 河南台民生频道的“小莉帮忙”栏目, 成立了帮忙团, 成员有“五朵金花”、“五朵小花”。而江苏台城市频道在2008年成立了便民服务网, 设立了服务热线和服务网络, 使媒体帮忙向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这些都是帮忙类民生节目延长生命周期、保持活力的有效举措。
重庆的《天天630》, 也有着在普通市民中享有口碑的“老王来帮忙”。特定的主持人或者记者, 亲自参与到每条新闻线索的选定和报道中, 把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到解决的完整脉络和过程, 清晰地展现在受众眼里, 既有亲临现场的第一体验, 又可以作为一个服务主体, 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一条条简单的新闻线索, 在这种符号化的处理后, 使得新闻显得更加扎实有力, 同时也展现了媒体的亲和力、公正力和品牌效应。
五、加强合理策划提升新闻价值和受众关注度
民生类新闻不能仅仅只从百姓提供的新闻线索中进行筛选, 这样的选材形式太过被动。其实在很多时候, 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新闻策划, 是公共类服务新闻的一种重要的或者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而这种新闻策划, 注重的是大众性和关注度。
民生类新闻 篇9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必须产生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之上, 情感题材报道绝不能靠主观臆断和猜测, 应处理好新闻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关系。记者要做新闻主人公可信任的朋友和话语的记录者, 原生态地展示和记录主人公真诚、真实、真切的情感表白, 让情感题材报道可信、可感、可叹。吴江电台的一篇曾获苏州市政府奖一等奖的情感类民生新闻《挚爱, 把生命点燃》, 讲的是吴江市盛泽镇一位叫邬洪宝的女子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致高位截瘫, 卧床11年, 丈夫王兴观无微不至地照顾她。除了一些细节描写, 报道更多地用采访录音来表现这对夫妻的情感世界。邬洪宝的录音:“他能照顾我, 我很开心的, 就是他等于守活寡一样, 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不是一年两年, 11年了, 而且他年纪还轻, 我摔下来时他只有42岁, 现在像他这种品德的人很少很少的。”王兴观的录音:“冷天的时候我只好不脱衣服睡觉, 如果脱衣服睡觉, 夜里起来服侍她时, 我自己会冻坏的, 我一点毛病不好生的。”夫妻二人的话十分朴实, 情感真挚。
情感类民生新闻应定位在真实反映人间的温暖情怀上, 杜绝虚假的滥情故事。近年来, 一些情感类民生新闻盲目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过分追求新奇和戏说的报道方式, 极尽煽情之能事, 以种种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去吸引受众, 有的甚至聘请编剧和演员, 因此还催生了一批专门编撰情感故事的专业户。某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曾用连续剧形式报道一对夫妻之间出现第三者, 真实情况却是这对夫妻之间根本就没出现过第三者, 新闻中的第三者竟是由演员扮演的, 电视台付给他们演出费。还有的民生新闻虽然没有编造故事情节, 但由于并未了解全部事实真相, 记者就开始对某些情节元素任意猜测, 并做出评价和结论, 也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二、表现善良而不是丑恶
情感类民生新闻应坚持报道的高格调, 高品位, 通俗而不低俗, 通过选择向善的题材, 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 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展现高尚的道德风貌,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吴江电台有一篇情感类报道《半个世纪的母婿情缘》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吴江七都镇一位普通的农民朱付生, 47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岳母朱引宝。47年前, 他到朱家做上门女婿, 几年后, 妻子儿子先后离世, 他担心岳母没人照顾一直没有离开, 领养了一个儿子, 继续留在了这个贫困的家。作品通过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 比如“把饭烧得烂点”, “只盛半碗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给岳母吃”, 岳母的脚怕凉, 在岳母睡觉时他把“棉絮绑在岳母脚上”等等, 把一个孝敬老人的普通农民的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报道中有一段采访老朱儿子的录音“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 我非常佩服我父亲, 值得我们小辈学习。我一直跟我的妻子讲, 父亲年纪大了,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好了, 我们要照顾好父亲。我也用这种方式教育我儿子, 我想让我父亲的这种精神一直传下去”。这样的报道体现了媒体的关怀意识, 使受众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
如今有些媒体为了发行量、收听率和收视率, 热衷于报道亲人反目、恶毒后妈、情杀仇杀、人性畸形以及疯狂的报复行为等丑恶现象, 一味展示和放大生活中丑陋和黑暗的一面, 这会破坏人们的宁静心态, 误导受众对社会真实情况的认识, 引发人们的恐慌心理, 抑制人们达观向上的生活愿望。
三、表现大爱而不是小情
大情也可以说是大爱, 指的是爱国情怀、民族情怀和人类情怀, 这是人间最美的情感, 也是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情感。《长沙晚报》有一篇题为《3.5万元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文中两位患白血病的患者由于无法筹到巨额治疗费用, 生命都走向了倒计时, 于是一名患者选择了放弃治疗, 临走他把自己的3.5万元救命钱留给了病友。消息见报后, 很多好心人纷纷向两位患者伸出援助之手, 他们均得到了有效治疗。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篇10
1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生类新闻的本质是关注百姓生活, 将新闻视角设定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生活领域, 通过深度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达到为百姓解决问题, 为百姓分忧的目的。从目前的民生类新闻发展来看, 民生类新闻已经开始影响了政府决策和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 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提升政府服务职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生类新闻中, 要想取得积极效果, 要想使民生类新闻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在民生类新闻中加入人文关怀的元素变得非常重要。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 民生类新闻的发展体现了新闻事业的务实选择。民生类新闻的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流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民生类新闻做的越出色, 表明时代越进步。由于民生类新闻主要是以百姓问题为主, 因此民生类新闻要想更贴近百姓生活, 就必须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新闻对象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1.2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事业进步的象征, 新闻事业说到底是为百姓服务的, 民生类新闻更是如此。在民生类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 不但可以使民生类新闻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的更紧密, 还可以对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民生类新闻的发展情况来看, 体现人文关怀对民生类新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事业的价值体现
民生类新闻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新闻样式, 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民生类新闻通过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的分析和调查, 对促进问题解决, 给百姓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民生类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 是民生类新闻发展的重要举措, 体现了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价值。
2 民生类新闻人文关怀出现的问题
尽管民生类新闻将人文关怀加入到了新闻当中, 并且在新闻中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元素。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如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并发挥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 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我们对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了解的不够深刻, 在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过程中, 还存在手段运用不成熟、整体考虑不全面的现象。通过对目前民生类新闻中人文关怀的了解发现,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在角度上存在差异
在目前民生类新闻中, 新闻内容主要集中在了琐碎的小事上, 除了衣食住行的琐事以外, 再就是百姓居家过日子中的家长里短。在这些内容之上的人文关怀, 也只能将角度对准琐事中老百姓。随着可以起到一定的关怀效果, 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民生类新闻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除了要关注百姓的小事, 还要关注影响百姓生活的大事,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
2.2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导向性存在偏差
在有些民生类新闻中, 为了追求老百姓的关注度, 将新闻内容多定格在负面新闻上, 虽然吸引了老百姓的普遍关注, 却使民生类新闻产生了不良的导向性。长此以往, 将会使老百姓对社会问题产生消极的观点,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这种新闻内容之下, 民生类新闻所能够体现的人文关怀的导向性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差, 这种偏差如果不及时消除, 不但无法起到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 还会使人文关怀的价值下降。
2.3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对象缺乏全面性
由于某些民生类新闻的选材多是关注社会消极的一面, 所以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对象也比较单一, 无法体现出全面性的特征。由此也带来了人文关怀对象单一, 缺乏全面性的问题。从目前的民生类新闻来看, 选材片面的问题短时内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这就造成了人文关怀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 我们必须通过丰富民生类新闻选材内容, 增加人文关怀对象来满足人文关怀对象
网络, 一种数字化媒体, 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因具有时效性高、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方式灵活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人使用, 发展非常迅速。而网络新闻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缺陷, 时效性及互动性更强, 而且语言口语化, 更加活泼与幽默, 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 网络新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2007年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6年, 我国约有1.37亿的网民, 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网民是愿意上网查看新闻的。然而, 报纸等传统媒体具有长期的发展经验, 而且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因此也不可能被网络新闻所取代。网络新闻与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各具优势。针对目前一部分人存在的“网络新闻编辑就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的错误观念, 本文把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进行了比较, 分析其异同点, 旨在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它们各自工作, 正确地看待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
1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的
相同点
首先, 编辑目标相同。虽然网络新闻的编辑方式与报纸新闻的编辑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其根本目标是一样的——把新闻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无论新闻最终是要呈现在纸质上, 还是要呈现在网络上, 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编排稿件,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稿件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在各自的媒介上, 把新闻更好地传播出去, 方便群众获取信息, 所以两者的目标与本质是一样的。
其次, 编辑流程相似。报纸新闻编辑的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是串联、合成与把关, 把所有的新闻稿件集中在一起, 对稿件进行选择, 选择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 然后对稿件进行修改, 核对、加工和润色, 最后组织版面, 把新闻稿件合理地安排在报纸的各版面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
文丨刘雅娟
摘要:网络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 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因此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气势, 将会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本文主要把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进行了比较, 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关键词:建立;新闻出版行业工会;必要性;紧迫性
全面性的要求。
3 民生类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明确了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对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 我们要想发挥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在民生类新闻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 在民生类新闻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 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要想在民生类新闻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并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我们就要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民生类新闻中, 使人文关怀成为民生类新闻的主线, 并指导民生类新闻的选材与制作。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使人文关怀能够更好的契合民生类新闻的主旨, 在民生类新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在民生类新闻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 选准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于民生类新闻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将人文关怀当作拉近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的纽带, 加强人文关怀的导向性
民生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不但可以体现民生类新闻的特点, 还可以拉近新闻与百姓生活的距离, 因此我们在民生类新闻中要多体现人文关怀, 多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使人文关怀成为拉近民生类新闻与百姓生活的纽带, 使民生类新闻更具有现实意义。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加强人文关怀的导向性, 在民生类新闻中明确新闻的正确导向, 使人文关怀能够发挥正面作用。
3.3 保持人文关怀的理性化, 使人文关怀的对象保持全面性
保持人文关怀的理性化在于不因为新闻事件中的内容和对象而产生盲目性, 既要保证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又要保证人文关怀的对象全面, 消除由于人文关怀对象单一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民生类新闻中, 体现人文关怀既可以使新闻更贴近生活, 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所以,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民生类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民生类新闻中将人文关怀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453.
[2]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1-01-02.
[3]凌引迪, 刘国强.倡民生新闻, 做精品节目[J].新闻战线, 2006 (5) :79.
论“民生新闻”的写作 篇11
“大”与“小”的关系
民生新闻既包括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小民生”新闻,也包括诠释国家惠民政策及走势的“大民生”新闻。“小民生”新闻是初级形态的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见长;“大民生”新闻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采写民生新闻时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大民生”新闻与“小民生”新闻的关系。具体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内容取舍上,要“大”“小”兼顾,力争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民生。既要有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民生”新闻的内容,也要有国家惠民政策解读及与民声、民情、民心、民意、民权等密切相关的“大民生”新闻。
在新闻题材选择上,要找准“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的结合点。当前,“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缺乏有机融合。“小民生”新闻的题材大多局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实际上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陷入了琐碎叙事、题材平庸化、“同质化”的误区。“大民生”新闻则多侧重自上而下的政策法理解说,较少从民生角度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在主题提炼上要“小中见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新闻的内容,更是一种视角、一种操作手段。采写民生新闻要善于“以小见大”,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不断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做到“小中见大”,关键是要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多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呼声,善于从涉及老百姓生计来源、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不同层面的平凡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出大的主题。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2006年8月1日播出的《农险何日造福农民》,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促成了解决此类事情的统筹方案的出台。
“迎”与“引”的关系
所谓“迎”,就是“以受众为中心”,迎合广大民众正当而健康的需要。所谓“引”,就是搞好舆论引导。“迎”与“引”在当前条件下表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迎”与“引”的关系呢?
确立民本视角。这就要站在“民”的角度、按“民”的态度,而不是纯粹站在“官”的角度来采写新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以媒体为中心”思想的影响,很少有人来思索民生问题,即使有民生新闻也仅仅停留在“为了民众”这个层面上,至于“民众是否关心”却很少顾及。因此,很难真正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新闻工作者应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把民生新闻定位于普通百姓的需求上,以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民众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以百姓身边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注重民生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在新闻表达上应体现民众风格,选择老百姓谈话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
当然,迎合民众的需要,不能把民生新闻混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样样都报,更不能为迎合少数人的低俗兴趣,卖弄噱头,到处猎奇,用娱乐化代替愉悦化。舆论监督应富有建设性,如果片面强调“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只倾听民众的心声而不善于倾听政府的想法,使“民生新闻”主客体间缺少建设性的沟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导致新闻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失衡。
搞好新闻引导。“国计”与“民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在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讲人民的利益多了,就有碍于党的意志的贯彻。人为地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十分错误的。采写民生新闻不是要不要宣传政府大政方针路线政策,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宣传,要把着力点放在搞好新闻引导上。
首先,要搞好政策解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以人为本成为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政策解读比机械生硬的灌输式的政治关怀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宣传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和决策,不能简单地搞政策信息传递,而应在策划的基础上做好政策释疑和服务性报道,通过自下而上的诉求与自上而下引导的交汇融合,让老百姓了解政策,理解政府。
其次,要学会化解矛盾。社会现象中,广泛存在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大多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对立,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很大,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温情来消除对立,用沟通来化解对抗。去年广州要休渔半年,广州市下了一个通知,大致的意思是从即日起休渔半年,其间不许任何人下海捕鱼,违反规定者将处以罚款,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广州的一家党报的记者,获取信息以后,照本宣科报了出来,引起渔民的反感。他们认为政府只说了休渔好的一面,而忽视了渔民的生计问题。但同是这条信息,香港一家报纸的记者,从渔民的角度进行了报道:“渔民说,休渔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平衡,这个决策非常对,我们拥护。但是我们是靠渔为生的,休渔后我们的生计没了出路,政府应该考虑这件事……”这么一写,就把一条政务新闻变成了民生新闻,有效地化解了矛盾。
“浅”与“深”的关系
所谓“浅”,就是浅显易懂,能用最感人的情节,激动人心、征服人心、震撼人心的细节,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打动人。所谓“深”,就是从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包括关乎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和动向、宏观政策在百姓生活当中的运用和反响)的角度发现和提炼选题。正确处理“浅”与“深”的关系,要求新闻工作者“浅”“深”结合,全方位地反映百姓生活的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
“浅显”而不“肤浅”。“浅显”是一种新闻视角,一种新闻表现形式。“肤浅”则是一种误区,一种媚俗的表现。应该看到,在“民生新闻”已成为一种时髦、一种浪潮的今天,许多民生新闻是“浅显”不足,“肤浅”有余。具体表现在:报道内容“鸡零狗碎”,一味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这样的生活琐事,新闻价值的含量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评论肤浅,没话找话苍白无力,使其成为事物表面飞短流长的匆匆过客。
采写浅显而生活内涵丰富的民生新闻,应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从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中,采写体验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湖南卫视的系列新闻《老杨带路》,以纪实的手法,跟踪报道以卖煤球为生的老杨,带着两名青年学习营生。两名青年跟着老杨挑煤球,爬高楼,累得腰酸背疼。报道聚焦的是一个极有新意和深意的社会视角——不知生活的辛苦,就不知谋生的艰难。《老杨带路》也许不是什么大的新闻,但它以亲历的方式感知社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老百姓普通而真实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民生新闻”可以讲“故事”,但不能停滞在“感人”的表面,而应通过故事,引发社会的人文关怀。比如,通过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人情的冷暖来折射世态的炎凉,并由此发掘社会根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督促政府采取切实的措施。唯其如此,方能使“民生新闻”由“诉之以事”至“动之以情”再达“晓之以理”,从而唤起民间爱心与社会公正,进而实现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反省与爱民行动。例如,《深圳观察》的整顿城中村系列报道,注重近距离地反映区域性社情民意,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与分析,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强烈共鸣。
善于整合,不断创新。《南方日报》用“本土+深度+整合”的方式,打造“民生新闻”,很有成效。要把民生新闻做得有深度,首先要有所取舍,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其次,要有所提炼。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表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加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形成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民生类新闻 篇12
一、利用网络优势, 统筹网站资源
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 这就形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特征。以网络论坛、微博和微信为主的言论传播空间, 构成了网民多元化言论的平台, 网络成为自由言论的集散地。而现在网民已经掌握了制作音频和视频的技术, 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媒体资源。这使记者不用亲临现场就能得到有价值的资料和素材, 形成了“全民生产”的主流模式。电视媒体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 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做好网络资源的采集、整合工作, 从而把网络资源转换为电视节目资源, 这样既能降低制作成本, 也扩大了信息量、丰富了节目内容、体现了民生、民意。
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错综复杂、真伪难辨, 因此容易导致传播失实, 报道不客观、不完整, 对事实的反应过于肤浅, 且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向, 没有专业的态度和视角。甚至有些网民使用虚假身份, 利用互联网进行恶意中伤, 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新闻、搞恶作剧、颠倒是非黑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例如, 天津港爆炸案中, 网民杨某某利用微博平台, 虚构事实, 称其父亲在爆炸中不幸丧生, 博取网友的同情, 骗取网民捐款9万多元。
繁杂的网络资源要求有专业素养的电视媒体对其进行多层次的筛选、分析、整合, 让观众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 使新闻报道生动丰满。法制民生新闻资讯类节目还可以采集网上言论, 迅速捕捉民意, 利用网络资源真实反映社会情绪, 及时进行舆论引导, 利用网民的精辟言论, 表达媒体的立场。此外, 法制民生新闻资讯类节目还可以通过一些意见领袖来简述事件过程, 使媒体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新闻节目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 强化传播效果, 让观众利用手机这一移动媒体终端随时点播收看节目。经过互联网平台, 将节目进行网络、手机、传统媒体的多重整合, 拓展互动平台, 强化舆论风潮, 提高关注度, 形成积极的节目影响力。
二、深度挖掘大数据, 感知社会民意
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 数据分析成为当代一大热点。大数据最先被IT界的大企业所重视应用, 现在许多媒体对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新闻类节目可以从大数据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信息, 在经过分析筛选后, 把可视化的数据信息传递给观众。例如, 新闻类节目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知道节假日期间, 哪条道路拥堵最严重;哪个旅游景点人满为患, 不适合旅游;哪些民生问题最受公众关注等。法制、民生新闻资讯类节目通过敏锐地捕捉选题, 可以用电视屏幕可视化的画面效果, 带给观众直观的感受, 并及时给予公众出行指导。此外, 媒体还可以利用百度指数等大数据进行数据统计, 给栏目提供数据报告。改变了传统的专家一言堂的节目形式, 有利于增强节目的公信力, 也使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大幅度提升。
法制、民生新闻类栏目的数据采集和应用, 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 还需要栏目制作人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法制、民生新闻类栏目要在庞杂、琐碎的非结构化的数据背后, 发现、挖掘日常新闻中不能反映的现象, 帮助观众对新闻、法制进行深入理解。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来的资源, 往往更有说服力, 节目的影响效果更大。这需要栏目编辑或记者能够从繁杂、凌乱的数据中, 寻找出灵感的源头, 然后找到好的节目视角进行编辑。记者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深入解读, 从每天的市场分析、价格变化或一些学者的谈话中寻找灵感。这对于一些大数据的分析, 对国家政策和金融数据的剖析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数据中蕴藏着巨大的媒体资源。例如, 读者的大数据可以被挖掘利用, 行为数据的分析也能够使新闻、法制类栏目更加吸引观众。读者浏览的信息和内容也是具有很大价值的资源。如有多少人在访问网站, 他们关心的是什么, 喜欢什么类型的节目等。通过数据分析, 法制、民生新闻资讯类节目可以制作出符合大众喜好的电视节目。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多元化的言论特征得以呈现, 网络也成了大众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而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和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共享也给当前的法制新闻类节目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观众从中能够获得较为可靠的新闻依据。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都为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法制、民生新闻资讯类栏目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大数据的资源, 从中挖掘出有助于栏目内容的资源, 制作出符合大众利益的节目。如何制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是每个媒体人都应该探索的问题, 这也是在新时期做好媒体工作的必然要求。网络资源共享和大数据的应用为法制、民生新闻资讯类节目带来了新的生机。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多元化的言论特征得以呈现, 网络也成了大众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而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和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共享也给当前的法制新闻类节目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观众从中能够获得较为可靠的新闻依据。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都为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闻资讯,法制,民生,网络资源,大数据
参考文献
[1]陆丹.从央视《晚间新闻·据说春运》看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J].新闻界, 2014 (9) :20-22.
[2]李蔚.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话语权控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 (3) :110-112.
[3]李金宝.法制类电视节目塑造品牌的方式和手段——以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法治现场》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4) :72-73.
[4]龚昌明.再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提升[J].视听纵横, 2013 (4)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