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共7篇)
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 篇1
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节目表达的重要工具。如何合理且技巧性地运用丰富多元的镜头语言, 更好地“讲述”新闻事件, 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电视新闻摄像中运用“镜头语言”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电视节目是一种视觉文化产品, 镜头语言是电视节目表达的本体语言。新闻是比较特殊的电视节目类型, 以“事实”说话、反映现实生活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原则。因此, 在运用镜头语言记述和表现新闻事件时, 应充分了解镜头语言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遵循镜头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律, 掌握镜头语言运用的实际技巧和有用策略, 切实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与丰富度,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精品做出积极的努力。
电视新闻摄像中运用“镜头语言”的
相关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新闻类的电视文化产品, 在使用镜头语言的具体实践中, 既要符合新闻节目的真实叙事原则, 同时又要遵循一定的镜头语言运用规律。
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基本标准和重要底线。运用好镜头语言, 以技巧和手段相对“真实”地描述“真实”的个体生命和整个现实社会, 更为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真实性, 这对维护并提高电视新闻的权威和公信力非常重要。
2. 主题突出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是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运用镜头语言的具体工作时, 一定要明确新闻事件的主题和主体对象, 运用镜头语言的各种技巧和策略使新闻中所需要传递的事实更为醒目, 使广大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相对复杂的信息资源中, “一眼”就能够把握到主要的“信息资源”。
3.逻辑主线明确
镜头语言是按照一定逻辑线索而组合起来的有机系统。在使用镜头语言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逻辑线索, 使新闻叙事的逻辑清晰、衔接巧妙,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技巧、主题明确地描述新闻事件, 反映新闻主题, 并使广大受众更加乐于认可和接受这一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摄像中运用“镜头语言”的
几点策略
镜头语言的“匮乏”将会导致电视画面的平淡无奇, 也就很难真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锁定他们的“目光”, 电视新闻节目也就难以在数量众多的视听节目中脱颖而出, 更遑论生存与发展。因此, 要在把握和遵循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 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 提高电视新闻制作的水平,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1.“无技巧”的技巧策略
无技巧, 是指在运用镜头记录现实生活时, 以尽量直观、节奏平和的镜头语言进行相对客观、“真实”的表述。所谓的“无技巧”, 其实质是对镜头语言的要素、技巧、策略有着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尽量“真实”性还原的一种新闻叙事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摄像中, 通常可以采用抓拍、长镜头等来实现。其中, 抓拍, 需要摄像师具备一定的画面捕捉能力和娴熟的摄像技巧, 通过抓拍记录下真实场景、定格真情实感的瞬间, 所拍摄到的画面往往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长镜头, 是指持续30秒以上的画面。长镜头是与“人眼”最接近的一种镜头语言, 镜头始终在不间断中进行游动拍摄, 连贯性地表现和展示着外部客观世界, 这对摄像师的摄像技巧也是一个挑战。
2. 灵活适度地运用摄像技巧
摄像技巧是指运用镜头语言的策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镜头语言是承载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 电视新闻节目工作者应当在突出新闻事件主题的基础上, 去发现、挖掘最能表现主题的拍摄对象, 再遵循统一的逻辑主线来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地组织镜头语言, 使所拍摄到的画面更加引人入胜、更具说服力, 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新闻事实并获得某种启示。例如, 采用一些对比镜头, 使新闻事实的特征更为突出;还可以增加一些场景描述, 使受众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提高新闻事件的信服度;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略带叙事情节的拍摄, 增强新闻事件的叙事性, 扩大并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包容性与表现力, 等等。
3. 与其他造型“语言”相配合
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工具, 但并不是唯一的“语言”类型。其他的造型语言在电视新闻叙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如主持人、字幕、音效等等。电视新闻节目创作者不可以只就“镜头语言”进行孤立的思考, 一定要密切注重镜头语言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尽量使自己的“镜头语言”与之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使整个新闻节目成为一个和谐的系统, 更为全面、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在电视新闻节目创作实践中, 相关人员要在坚持真实性、主题突出、逻辑主线明确等原则的基础上, 在与其他造型“语言”相配合的同时, 借助镜头语言将自身的创作意图、审美倾向和评判标准进行充分的展现,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丰富精彩的电视新闻节目。■
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 民生新闻; 主持人; 有声语言; 人文关照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71-02
所谓主持人的人文关照,就是指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行进过程中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和副语言辅助表达,弘扬真、善、美,传播新、雅、精,彰显主持人自身及所在媒体的人文素养、人本情怀,力求用手中的话语权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生产是“在平民化传播理念的指引下,对具有本土化、生活化、接近性等特征的新闻进行采集、加工、处理的过程。”①节目内容和受众群体的定位决定了主持人传播理念的调整,面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百态,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人文关照就显得更为重要。
人文关怀具有时代性,其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归结到一点,其核心价值都是一样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新闻工作站上线上来,具体到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这一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上来,“以人为本”就是“以受众为本”,就是传播者心怀民众、心系民生,就是主持人“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念、以民众的视角为切入点”②,通过有声语言创作和表达,将稿件中的人文精神和主持人的人文关照“形之于声、及于受众”。
一、过程性与交流性
优秀的民生新闻绝对不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它在内容选材上的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在表现手法上,它采用故事化的类似于新闻特写的新闻素描的手法。而这从内容到形式的特点都迫使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及副语言的行进中体现过程性和交流性的特点。
所谓过程性,就是指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描述新闻事件时,要强调事件的动态行进特征,即把新闻事实调查推理的过程性特点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和副语言的描述体现出来。新闻事件特别是民生新闻事件一般来说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描述,从起承转合到简短评论一应俱全。主持人的语言在其思维指引下的行进过程直接影响着节目的传播效果,其语言表达功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件的完整性、清晰性、动态性。而这其中,内在语、情景再现这两个语言表达内部技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的交流性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是视民生新闻的重要原则,内容、视角、定位的大众化和平民性必然要求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平民化,这就是交流性的一个落脚点。另外,电视媒介是大众传播平台,如果在大众传播中体现交流性是民生新闻主持人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民众本位、有对象感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从语言表达内部生发角度来说,“民众化对民生新闻的兴起到直接的影响,电视新闻也从以往宏观的声音和立场转向微观的百姓视角,由‘政府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③ 民生新闻的兴起说明,民本理念不仅成为当代电视传播者的精神动力,也是当代电视人的一种精神归宿。从语言表达外部表现角度来看,强烈的对象感是拉近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重要桥梁。主持人在演播室里应该是一种“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获取正是主持人业务能力强弱的一种表现,好的主持人就应该将受众“放置”于自己的眼前,感受到他们的反映和反馈,想受众之所想。这样的语言是有交流的语言,是能够让受众轻而易举接受的语言,是媒介与观众之间的纽带。
二、本土性与接近性
民生新闻具有本土性特征,这种地域特点、本土气息既是传播媒介争相竞争信息资源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体现。而本土性本身就是一种接近性的表现,这种接近性不仅是地域上的街坊邻里的生活琐事,而且具有心理层面的接近性,因为它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这个受众群体、我们这个社会阶层、我们这个消费层次和我们这个人际交往中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更像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生活,可以进行自我提示、自我帮助与自我反省。“媒介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实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实现一种传播权利的让渡。”④而媒介接近权便是实现这一让渡的途径之一,民生新闻注重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这本身也就是媒介傳播权利的让渡,让渡于民、获利双方,何乐而不为呢!
在上述能够体现过程性和交流性的基础上,主持人语言的语气尤为重要。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创作角度看,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主持人语气的形成路径:目的→态度→语气。就是说,主持人在把握住稿件所要传达的目的后,要落实到稿件中的重点段落、层次、语句,由此由点到面形成对这件新闻事件的感情态度,并将其落实到有声语言的语气中。因此,要想把握好语气,就必须明确这条新闻传达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反映一类社会现象?是不是在警醒人们要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是不是在赞扬某一做法并且大有退而广之之义?有了明确地目的支撑,主持人的态度也变明朗化——是褒是贬、是扬是抑、褒扬中有警示、贬抑中有支持,这些明晰的态度必然要附着于主持人的语气中,并通过细微多变的语气表达鲜明的态度。如此,传者说得清楚,受者听得明白,传播效果必然是如人意的。
三、解释性与分析性
喻国明教授曾经说“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当今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传播媒介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绝对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新闻报道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通用技能’的时候,专业媒体必然在发现事实方面处于‘劣势’——他们在接近事实的便捷性方面远远不及‘无处不在’的普通公民。”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普通公民新闻报道的一个缺点就是只看表面、缺乏深度、浅尝辄止甚至望文生义。因此,“补充人们不对称的社会认知中的关键论据性信息,便成为媒体的一种责任和价值。”⑤
民生新闻主持人必然需要承担起这种责任,将所在媒体的观点解释给大家,将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条分缕析的解剖在受众面前。首先,主持人对整个新闻事件了然于心,受之于心才能及于受众,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该事件的前因后果、逻辑联系,那么又怎么期望用自己的“无情之语打动有心之人呢”?其次,主持人要锻炼自己敏感的思维能力。所谓敏感的思维能力,并不只是
说反应快,而是指要思考的有深度,有不同的视角,有远卓的见识,有鹤立鸡群的创新意识,出其不意的语言与思维的闪光点。再次,主持人要时刻具有受众意识和对象交流的感觉。所谓解释性和分析性就必然有解释和分析的第三方受众,而不是自己夸夸其谈,因此,语言的交流感就要强烈。应该找寻这样一种感觉,传者与受众促膝而坐,为其解惑答疑、传递观点,为其把每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思维障碍用自己形象化的有声语言加以传达,把主持人和所在媒体对这件事的看法毫无保留的传递给“眼前”的受众。
四、公正性与启发性
媒体向来被人们看作是公正性的象征,其舆论监督能力也成为影响一家媒体品牌形象的标志。媒体的专业责任就是实现社会表达的意见平衡、关系的平衡、情绪的平衡——“当社会笑的时候,不要让大家笑出狂妄;当社会哭的时候,不要让大家哭的沮丧。”⑥ 因此,主持人应该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展现该媒体的公正性,这既是媒体公信力的体现,也是主持人人文精神的体现。另外,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信息泛滥的时代,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式的信息服务,而是要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民众的力量和智慧,并且建立相关规则,让广大受众在信息传播领域享有更多的控制权,在自主中实现社会的自我关照和自我治理,这也就是启发性的内涵。同样,启发性的引导者责任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也责无旁贷的落到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肩上。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想呈现出媒介公正态度和思维启发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获得的,它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需要主持人真心实意的为民众着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需要主持人心里常怀人民大众的衣食起居、生活状态,眼里常有百姓民生的冷暖安危、喜怒哀乐。这样,他才能对民生新闻稿件中百姓的生活从内心里加以关注,才能“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而那些没有民本理念的“声音花瓶”,纵使其语音再珠圆玉润、声音再清脆动听,具体到民生新闻的语言表达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人文关怀,又怎么谈得上公正与启发呢。
注释:
①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报社,2008.
②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③陈敏, 刘凤海.《浅谈民生新闻的属性及其传播理念》,鸡西大学学报[J],2008(4).
④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報社,2008.
⑤喻国明,《从社会场域的转换看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变》.
⑥马建宇等.《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报社, 2008.
[2]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陈敏, 刘凤海.《浅谈民生新闻的属性及其传播理念》.鸡西大学学报[J],2008(4).
[4]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报社, 2008.
[5]喻国明.《从社会场域的转换看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变》
[6]马建宇等.《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 篇3
1 镜头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
1.1 逻辑性
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合理地运用镜头语言, 可以使画面内容更加饱满, 将所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任何语言都要有逻辑性作为保证, 镜头语言也不例外。镜头语言的逻辑性, 可以提升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的衔接有效性, 形成逻辑清晰的新闻报道, 把新闻报道的背景表述得详尽得当, 使报道的情境得以真实、具体、丰富地再现, 利于观众还原、接受新闻报道的内容。
1.2 真实性
新闻报道本身有着真实性、客观性与时效性的原则, 在运用镜头语言进行电视新闻摄像的过程中, 也不能与这一原则相背离, 故而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是镜头语言应用必须遵从的标准。基于电视新闻媒体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做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真实性的原则, 应用镜头语言就是为了深刻、真实地描述新闻报道, 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3 主题性
新闻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 多以新闻报道为媒介, 而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 镜头语言恰当通过其自身技巧性的使用, 将新闻事件的主题明确清晰地呈现出来, 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 从画面中获取最主要的信息和资源, 及时了解新闻事件本身。
2 应用镜头语言常出现的误区
2.1 画面欠缺感染力
在采访的过程中, 一些新闻工作者往往不能对前期拍摄中镜头语言的运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是在节目编辑制作环节再对声音和文字进行补充, 造成在后期制作时, 出现素材不足, 画面美感不够, 不利于呈现画面的整体效果。在实际的拍摄环节, 过分在意摄像机位的调整, 不会合理地应用摄像机的移动, 对拍摄完成的画面没有进行有效的筛选, 等到后期加工制作素材出现问题时没有办法进行补救, 致使新闻画面整体的观赏性不高, 从而造成电视新闻拍摄内容不能满足观众的信息获取要求。
2.2 声音与画面效果配合不当
在电视新闻采集的过程中, 为了营造真实的画面氛围, 会拍摄很多镜头画面, 在后期编辑处理时, 常会出现解说语言与镜头语言不相符的现象, 本想通过画面来营造真实感, 反倒造成声音与画面配合不恰当, 不利于新闻内容的体现。
3 镜头语言的应用策略
3.1 灵活的摄像技巧
对电视新闻来说, 镜头语言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位置。观众对于没有镜头语言的新闻报道接受程度较低, 对其的注意力及关注度都会明显降低, 过多的镜头画面又容易导致声画分离、真实性缺失。由此可见, 只有合理地运用镜头语言, 适度地灵活运用摄像技巧, 才可使电视新闻报道脱颖而出。例如, 摄像通过对场景的描述, 并利用镜头全景拍摄, 为观众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大量采用叙事长镜头, 确保画面的连贯性, 长镜头应站在与人眼睛最接近的位置, 展示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丰富新闻事件的内容, 体现电视新闻自身的表现力;掌握抓拍镜头的表现技巧, 摄像师需要在第一时间还原新闻场景, 捕捉扣人心弦的镜头, 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利用抓拍、长镜头的方法获取真实画面当中的细节表现, 要求摄像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 具备职业的敏感度, 对于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提高, 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 要挖掘主题, 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对新闻进行重构, 并使用对比镜头来突出其主题, 使电视新闻的内容更加饱满。
3.2 与其他造型语言高效配合
在创作电视新闻的过程中, 在明确逻辑主线、主题突出、内容真实客观的前提下, 以镜头语言为主导的电视新闻不是独立单一的, 同样需要与字幕、音效等其他造型语言紧密协调配合,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镜头语言的表现力, 符合新闻报道整体的协调性, 为电视新闻节目自身的创作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此外, 其他造型语言也可以帮助新闻事件叙述更加完善, 彼此相辅相成、相互协调, 实现电视新闻的准确、全面传递。
4 结语
当前, 在新闻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提升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才能实现电视新闻的长久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分析, 使相关工作者对镜头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恰到好处地运用镜头语言, 可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水平, 丰富电视新闻内容, 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整体观赏性。
摘要:镜头语言是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语言, 用于电视新闻摄像中, 可以直观、具体、鲜明与形象地传达含义, 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本文通过分析镜头语言的应用现状, 进一步阐述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镜头语言,电视新闻,新闻摄像
参考文献
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 篇4
众所周知,相较于纸质新闻,电视新闻与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具备特定画面,同时画面集视和听于一体,依托于电视新闻该种传播方式进而将社会中新近发生的客观事件予以良好报道和有效传播。而在此过程中,大众观看的电视新闻基本上都是由镜头语言构成。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电视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艺术,不如说是一种镜头语言艺术,因此把控镜头语言成了现今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二、初探镜头语言于“电闻摄像”的应用原则
镜头语言于“电闻摄像”的应用原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主题突出,电视新闻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信息资源的广泛性传播,而无论是怎样的新闻事件传播最终必然要达到一定的传播目的,这个目的或是生活经验或是应该谨记的教训,而这个目的也必须要从相应的新闻镜头语言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必须要遵守突出主题的原则;其二是逻辑明确,任何一则电视新闻虽然是对一件件新闻事件的描述,但是从整体上讲应该是条理清晰、逻辑明确的,如果内容杂乱无章,观众就无法理解,之后其也不会选择继续收看,因此镜头语言一定要做到逻辑清晰。[1]
三、探析“电闻摄像”中镜头语言具体的应用策略
当前,众多新闻媒体应该把握镜头语言的三大应用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将自身的电视新闻做大做强,在百姓群体中站稳脚跟。下面就镜头语言的三大应用策略予以具体阐述:
(一)应用策略之朴实无华
“电闻摄像”中可以应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所谓朴实无华指的是镜头对于现实生活能够较为平和、直观地表述记录,强调的是客观真实。而该种朴实无华应用本质上要求深入理解镜头语言的技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最大化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往往可以依托于长镜头和相应的抓拍来获取。从抓拍来讲,相关新闻摄像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娴熟的摄像以及捕捉画面等技术。抓拍的是新闻中的真实场景以及新闻中真情流露的瞬间画面,而通过抓拍获取的新闻镜头往往更加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也更加能够震撼人心;从长镜头来讲,指的是新闻镜头持续30秒及以上的相关画面语言。可以说,长镜头本质上和人眼功能较为相近,如果比作人眼观世界则较为贴切。长镜头能够始终不断对新闻人物以及事件予以游动性拍摄,将客观世界中的新闻连贯性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进而让大众了解到真实的客观事实。总的来讲,依托于长镜头以及抓拍可以获取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而该种镜头语言也能够真正满足大众了解真相的需求并将大众吸引过来。[2]
(二)应用策略之适度灵活
“电闻摄像”中除了可以应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外,还可以应用适度灵活的镜头语言。具体来讲,“电闻摄像”镜头语言包含较多的新闻信息,更是新闻信息的关键载体。一方面,电视新闻相关摄像人员需要突出新闻主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围绕新闻主题去挖掘和主题相关的拍摄对象,沿着新闻逻辑主线将多样的新闻对象以及新闻事实串联起来。然后灵活组织镜头语言,促使同等素材的镜头语言在灵活组织之下形成引人入胜的画面,保障镜头语言具备较强的说服力。而观众对于建立在灵活组织镜头语言基础上的电视新闻也会更加喜爱,也能更容易理解新闻事件。而对于适度灵活组织镜头语言可以建立在对比镜头的基础上,即在对新闻事件予以摄像的环节中增加关于场景方面的描述或者增加叙事情节方面的良好描述。通常场景描述能够在场景之中凸显新闻事件,促使观众在实际观看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观感自然较强。而叙事描述则能够赋予电视新闻较强的表现力以及包容性,也就更加能够吸引观众。[3]
(三)应用策略之配合造型语言
“电闻摄像”除了可以使用上述两种镜头语言之外,还需要配合造型语言。具体来讲,电视新闻中不仅包含镜头语言,还包含造型语言。所谓造型语言,指的是电视新闻中的音效以及字幕和相应的主持人对话等。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考虑良好的应用镜头语言,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将造型语言和镜头语言结合起来。换句话来讲就是镜头语言并非是独立存在的,应将其放在整体节目制作背景下良好应用。这就需要考虑到节目中具体音效的使用和字幕的出现,依托镜头语言配合造型语言最终促使观众获取完美的视听观感。反之,如果一个电视新闻中仅仅是由镜头语言组成,则显得画面感较为淡薄。在镜头语言中穿插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介绍以及新闻评价等,再配合一定的音效和说明性的字幕,无疑能够将新闻节目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更加系统和完整,这对于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节目整体质量提升了当然也会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想要在广大观众群体中站稳脚跟也变得更加容易。
四、结语
走进新时期之后,国家在发展,时代也在进步,各个行业均迎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为了能够将电视新闻深入普及到广大百姓群体之中,各个新闻媒体应更加关注新闻的摄像制作,而完美应用镜头语言则能够促使电视新闻在新闻界屹立不倒。本文对“电闻摄像”镜头语言具体的应用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旨在为后续“电闻摄像”的优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研究力量。
参考文献
[1]卿一学.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镜头叙事表意中的意义及运用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18):46-47.
[2]王颖宇.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J].科技传播,2015(01):71+75.
谈民生新闻主持人语言的角色转换 篇5
一、地方台民生新闻的语言特点
1. 时政新闻的平民化
地方台的新闻, 有个很明显的特点, 就是政府出来的大政方针、政策法规, 落实到地方上的时候, 已经由框架式的文件, 变成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些实施细则, 是和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相关信息, 涉及的内容很宽泛, 很注意细节化的讲解。这样的新闻, 虽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正统新闻, 但表面上, 所用的语言很家常化。所以在地方台做新闻, 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语言样式出现在民生新闻当中。怎样把这些文字变换成有声语言, 准确无误地传播出去, 是主持人或者播音员责无旁贷的任务。
2. 社会新闻生活化
社会新闻, 很多都是来自民间和基层, 可以说地方台离“民间”是最近的。这些事情, 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也是老百姓特别关心的。之所以关心, 就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有想要了解的欲望, 听身边的事, 有意思;另外, 老百姓也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新闻, 尤其是民生新闻, 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给自己的生活提醒, 无形中增加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所以这也就是当地民生新闻在本地区收视率高的主要原因。那么, 这类节目的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就要担负起让观众听得明白、看得懂这个艰巨的任务。
3. 新闻内容细节化
以前我们在做新闻的时候, 一般不会注意事件的细节描述。比如:人物的心情、当事人的表情等等细部刻画, 一般不会出现在新闻当中。但是, 现在, 在新闻, 尤其是民生新闻当中, 这种写法大量存在。比如:她流着泪说、他步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等等。这些细节对我们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 重现新闻现场, 有很大的帮助。另外, 我们之所以会选择报道这个新闻事件, 就是因为这条新闻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所以说, 我们还原这些细节, 也是坚持新闻真实性的一种表现。那么, 怎样把这些细节恰当地展现给观众, 是主持人、播音员必须要反复琢磨和推敲的事情。
二、各种样式的主持语言的特点
在充分认识了地方台民生新闻的语言特点之后,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各种有声语言样式的特点, 以期在各自的特点中找到有机的结合。
1. 广播语言在民生新闻当中的运用
我从事广播主持多年, 个人理解是:生活中的语言, 经过简单的加工和修饰, 就能成为广播语言。其特点是:口语化、生活化、平民化。它的用词基本上都是生活当中语言的词汇, 它的腔调也是生活中, 语言交流的腔调。它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民生新闻当中政策法规方面的内容和信息。把官样文章, 用平民语言进行解读, 让老百姓容易接受, 不再感觉含混晦涩, 是帮助社会理解政策的最有效的办法。
当然这需要首先对内容和语句进行重新编排, 语言和词汇要重新组织, 这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决定着受众是否能有效接收你所传递的信息。我们说, 新闻要有它的社会性, 主持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而让观众能够听懂新闻, 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政府发出的声音才是社会进步的主流声音, 让观众了解这些声音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有效传播, 不仅建立了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感情联系, 同时无形中也拉近了政府和百姓的距离。
2. 配音演员的语言样式在民生新闻当中的运用
我本人从事过几年的电影及电视剧的配音工作, 在电影及电视剧的配音工作实践中颇有思考。配音演员的语言, 是艺术化了的语言, 是属于舞台语言艺术范畴的, 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在新闻播音的时候加入配音演员的语言要素。但是, 经过我的实践和揣摩, 发现, 完全可以在目前的民生新闻播报中, 增加这种要素。
当然, 配音演员的语言, 是艺术化的语言, 而新闻的首要要求是它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必须在艺术化的语言和声播大地的腔调中间, 找到这个人物在新闻当中的语言, 这是需要我们在了解新闻故事的时候, 去揣摩和定位的。同时, 在一个新闻事件里有可能有不止一个人物在说话, 怎么去处理这些人的语言, 让他们各具特色, 层次鲜明, 需要技巧和事先对每个人在心里画像。
3. 评书演员的语言在民生新闻当中的运用
评书演员, 通常是以第三者的身份, 对故事进行讲述, 这个讲述者的身份特点, 跟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身份特点非常接近。因此, 在有关事件情节讲述方面, 我们巧妙地把评书演员的语言特点加入进去, 会让我们播出的新闻事件更加生动。评书演员的语言, 在营造故事气氛、制造悬念、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这方面有非常独到的方法, 这也就形成了它的特点。它能把故事讲得一波三折, 栩栩如生。而我们在民生新闻的播音实践中, 有时候也需要来营造一种氛围, 这时候, 稍微加入一点评书演员的语言要素, 会对表达效果有较好的提升, 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 目前的播音语言, 虽然样式繁多, 但根本点还在于有效传播。如何能让受众通过我们的表述, 获得最大化的有效信息, 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这个思想认识基础上, 我们可以打开思路, 接受更多的语言样式, 进入到传统的播音语言样式当中来, 丰富我们传统的播音语言。■
摘要: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播音语言方式特点显著, 本文结合地方台的特点, 对民生新闻的语言特点进行了阐述, 并对主持语言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 篇6
1 合适的言语修辞能给节目添加更多的趣味与欢乐
在民生类型的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经常会使用恰当合理的比喻、模仿、讽刺、谐音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段来形成风趣诙谐又不失犀利的语言风格,使节目既有趣又不失新闻的严肃性,特别是在探讨一些令人民群众感到敏感或比较严肃的内容的时候,更能让老百姓在享受轻松愉快的同时更好地接受这些讯息;同时还能产生直击要害的效果,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节目如《蔡浩敞开说》、《大海热线》、《新闻脱口秀》、《直播生活》等都是比较典型并且十分受百姓用户爱戴的。
2 语言修辞能够更好地加深语义印象,加强语言严谨和灵活运用性
新闻主播在节目的评论中适当地应用设问、排比、反问、异语等修辞手段来借此加深观众对于语义的解读和认知,这使人们在新鲜有趣又灵动多变的话语中接受更多的信息,从而对新闻事实给予正确的价值判断。例如,每天都有数千人翻越护栏横穿马路,为了争取时间,这是要钱不要命啊!最近沈阳热心网友反映:公交车经常过站了才开始报站,这样的公交车司机,你到底是有延迟还是为了给国家省电啊?
3 语言的修辞能让所表达的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增添趣味
在当前的民生类型新闻节目里,主持人大都能够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民生话题、新闻信息表达得更为形象生动、传神有趣,并且诙谐幽默。不但使节目内容不再让人感到“味同嚼蜡”,同时还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观看新闻事件的时候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分析。
4 语言上的修辞能够更加婉约地表露节目的意思,还能够增加节目的质量和内涵
民生新闻中,主持人在对事件的评论中都能够应用到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使语言更加风趣;还能够让人在细细品味后感觉意义非凡,有效地发挥观众群体的思维。
马上就要到羊年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带着羊字眼的任何商品都是空前的火爆。一位淘宝店的店主告诉记者,在他这个月所进的货中,基本上样样都能和羊沾边,洋娃娃、羊角装饰品、羊毛围脖等,而且质量非常不错。羊毛衣和外套也都卖的很火。店家说:既然是过年了,羊年怎么能不和羊沾边呢,一年就等着这一阵呢。那么电视机前的您今年是否也想要洋洋得意呢?
汪峰发布微博称章子怡是他的皇后,而章子怡随后也在微博中回应汪峰说:你是我的音帝。对于这一举动不少网友表示:汪峰为了上头条可谓是费尽苦心,然而这次又会被谁跳出来抢占他的头条呢?可怜的峰哥,你可得悠着点啊。
现如今的医疗行业,医患关系可谓是愈演愈烈,很多医生都纷纷转行辞职;对于这一点,有关部门调控了医疗行业从事医务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但是我们说,你提高了工资那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矛盾就解决了吗?给医生调高了工资,医生挨打就能天天在那挺着吗?解决医患关系最重要的不是涨不涨工资,而是应该从实际角度出发,提高医院的软件硬件,这样才能得到根治。
就例子中应用到的手法我们可以看见语言的修辞提高了节目质量,保证了收视率,同时还能让观众感到满意,不得不说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好策略。
5 结语
随着新闻文化的普及和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民生新闻一词正逐渐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相关专属词汇,甚至渐渐主导了新闻的潮流,而就新闻本身来说,这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使严肃的新闻变得更加有魅力。
摘要: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许多家电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今出现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民生类的新闻节目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推崇在各个地方电视台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民生新闻的诞生与发展已经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历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闻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民生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着手,同时对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地解决并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语言修辞
参考文献
[1]王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编排研究——以山东电视生活频道民生新闻栏目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5).
[2]彭舒文.同城民生新闻栏目的媒介生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6).
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 篇7
一、民生新闻语言存在的问题
在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 新闻语言一直是衡量新闻总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民生新闻语言所具有的魅力大都是通过主持人的表述来展现, 在当今民生新闻语言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 语言媚俗化发展
随着现代民生新闻的逐渐兴起, 关于新闻选材问题的思考越来越重要, 为了能够追求较高的收视率, 不少工作者选用庸俗化的新闻题材。电视新闻传播不同于普通的人际交流, 要保证播音语言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民生新闻语言在追求通俗易懂的同时, 要满足口语化的发展需求, 若是单纯地为了贴近受众而选择市井语言, 长期发展下去, 必然会让观众厌恶。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发展, 对提升观众文明修养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滥用方言
方言作为一种悠久的地域文化, 与区域内的受众有着一定的接近感, 所以, 更加容易让区域受众产生共鸣。选择方言来播报民生新闻, 既有有利的地方, 也存在较大的不足。这种新闻播放方式在获得区域受众的认可的同时, 必然会导致外来人口在收看电视新闻时, 处于弱势地位, 阻断区域外的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获得相关信息的道路。
(三) 新闻语言煽情严重
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受众喜欢的一种新闻节目, 为了能够达到更高的收视率要求, 很多新闻栏目选择一些悲剧性或灾难性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从而获得受众的同情;或者选择幽默有趣的新闻事件来取悦大众。这就导致民生新闻在吸引很多观众的同时, 却丢失了传递各种信息的意义, 与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相背离。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 规范新闻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以及个性化的表达方向
民生新闻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保证平民化的视角。保证主持人的新闻语言必须满足新闻受众的接受需求, 符合受众的“审美情趣”的表达需求。对目标表达信息进行真实地解读, 实现新闻硬题材的软化发展, 从根本上帮助新闻受众理解和消化。在对民生新闻进行诠释和解读的过程中, 主持人要对所要传播的新闻内容进行包装, 丰富其具体的表现方式, 从根本上与电视新闻受众达到心灵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二) 新闻语言要具有地域特色
要想从根本上扩大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 就要保证民生新闻语言具有地域特色。民生新闻的受众主体就是区域内的百姓, 怎样才能够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引进更多的信息, 主要就是保持一定的地域风格, 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新闻影响力, 从而不断扩大新闻受众群体。例如笔者现如今所在的单位, 拍摄和制作的《最街拍档》栏目, 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地方语言特色, 该节目在播出时, 主持人采用的是粤语方言, 通过对地方性语言的使用, 进一步提升整个节目的语言魅力, 为了能够保证电视节目得到其他地域观众的喜爱, 配上相关的中文字幕, 从而在根本上弥补了地方语言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三) 新闻语言由宣传型向服务型转变
民生新闻语言所具有的内涵, 就要保证新闻受众能够获得更多的新感知和新感悟。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要能够从根本上脱离传统电视新闻生硬、刻板以及说教的表达方式;也不能将大多精力停留在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浅层面上, 运用各种光鲜的新闻传播方式, 通过设置悬念性的故事情节来满足新闻受众的窥探以及猎奇心理。
结语
民生新闻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所坚持的节目定位就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以及民本态度。在新闻语言风格上体现人文关怀理念, 让电视受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新闻语言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情结, 实现为观众服务的发展宗旨。民生新闻的节目语言要从根本上脱离低俗化的发展趋势, 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博采众长, 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优势, 从根本上推动民生新闻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顺利发展。
摘要:所谓的新闻语言, 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传递各种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 具有较大新闻价值信息的一种文字语言, 本身具有准确、客观、朴实、确切以及通俗等特点。本文主要对新时期环境下民生新闻语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生新闻语言,问题,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富华.中介语视角下的东北民生新闻语言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12 (1)
[2]朱玮.民生新闻语言特点反映的问题分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5)
[3]陈颖.语言修辞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评论中的作用[J].新闻界, 2010 (5)
【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推荐阅读:
民生新闻的镜头运用06-20
民生新闻的采写09-04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05-09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05-26
改进电视的民生新闻08-01
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10-07
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10-29
民生新闻的认识与突破06-25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09-01
新闻记者的民生意识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