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2024-05-09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精选12篇)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民生这个话题已经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 从政府身体力行的服务标准, 到百姓细致入微的生活环境, 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体现民生、反映民声的平民化媒体视角也随之成了各大视觉媒体民生板块的首选, 新闻实践表明;民生新闻的着力点就应当在“三贴近”的指导原则下,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不断进行创新思考, 为受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内容为王:选准定位, 找好对象, 传递快捷实用信息

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未来的前景空间可大可小, 要做好一档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栏目, 首先要掌握好节目定位, 《共同关注》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大量出现的弱势群体”的栏目, “关注弱势群体, 搭建互助平台, 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就是其一贯的节目定位, 有了这样一个大背景, 节目就有了范围, 不会出圈。

由于电视新闻是以画面结合声音的报道方式, 现场感较强, 而民生板块聚焦的大部分是生活小事, 受众群也很庞杂, 这就要求节目在反映人文关怀的同时进行故事化报道,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 实践者必须以富有地方色彩的基层视角, 反映百姓生产生活, 使其与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相合拍, 从中剔除新闻同质化报道,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兴趣点来分别设定子栏目或者进行新闻有序组合, 在选取新闻人物上, 要针对报道重心选择那些带着基层新鲜泥土气息的代表, 他们本身就是工人、农民……带着浓厚的基层气息, 这样朴素、广义的身份, 决定了他们关注的焦点和普通百姓一样, 所以报道更容易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使之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 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这里的共鸣指的是群众的心理参与, 比如在社会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要沉下身去, 多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 做到让群众说话, 唤起其参与意识, 在类似帮忙类节目中, 在报道某一事件结束后, 要辅以政策指导性内容, 并以微博、论坛、微群等平台向社会征集线索, 展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观众从中受益。

可以说, 在打民生特色牌的报道中, 单单从新闻报道的对象而言, 民生新闻中的“民”, 应该是广大的普通民众, 是绝大多数的基层市民和农民, 反映这个庞大的、最需要关怀的社会群体关注的, 所参与的话题, 必然让新闻从“宣传话语”回归到“传播语言”, 做好民声代言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市民需要很多及时实用信息, 比如气象指数、出行状况等服务资讯, 政策解读、部门协调、监督维权等服务指导, 生活一招鲜, 美食点点通等日常关注……这些信息丰富了报道内容, 传递了日常信息, 为媒体服务民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深化质量:从短平快向深度创新发展

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尤其在新闻价值方面更需要理性思考, 节目制作要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 把新闻事件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加以分析、解剖, 遇事高看一眼, 深看一层, 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启迪, 不要一味追求短平快报道, 这样容易使很多宝贵的新闻素材流失, 在信息时代, 及时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 固然是人们的渴求, 但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方位解读和解剖乃至观点的陈述分析, 从中发现新的闪光点,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让受众本身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过程, 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

热闹活泼琐碎新奇和刺激的新闻内容, 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时的兴趣和吸引力, 短时间内收视率得到迅速提高, 但难为久长之计, 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审美疲劳”是这类节目的硬伤, 这就需要用连续或者追踪式的深层次报道来解读或者还原完整事件, 来赢得观众的青睐, 节目形式可以被模仿, 时效性可以进一步延展, 内容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做政策深层解读时, 全面完整地提供相关信息、背景资料、甚至司法知识的普及都是有其必要的, 在这个基础上, 深度挖掘这些新闻事件对社会以及个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以及造成影响的成因, 引起哪方面的思考, 政府部门给予关注等多元立场解读, 体现其内在和外延价值, 真正做到对百姓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的平衡性和立体报道。

三、提升公共服务, 搭建舆论平台

让民生新闻有别于市井消息、社会杂谈, 就必须赋予其公共服务性, 它体现在承担党、政府、人民的喉舌作用和公共服务性舆论导向作用等方面,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和立法都将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在这方面, 媒体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交流表达的沟通渠道和协调平台, 使得其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宣传说教, 也形成了公民参政、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介,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盘锦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广播中开设的《行风热线》节目, 就是为政府和群众提供了一个有效沟通的公共平台, 在这里, 市民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同政府官员进行直接对话, 反映或者咨询一些关于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一些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样的话题既是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也是关系社稷的国策方针, 这一点从近期《新闻联播》中便不难看出, 新开辟的民生栏目让大家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最美女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司机……这些平民人物的不断闪现, 体现了人心向善的公民品德提升, 促成了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不断外延。

有人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大众参与式的报道, 那么正是在这种参与式的过程中, 完成了新闻根植于群众的节目理念, 体会到了百姓的喜怒哀乐, 也就找到了贴近民生的根本所在, 才能使我们的民生节目变得更加完整好看。■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2

董平

【关键词】: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第一现场、民本传播理念

21世纪以来,民生成为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话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也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2010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一年,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党和政府及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新闻媒体,应加强责任意识——贴近群众、紧扣民生、反映民意,办好民生新闻节目,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对确保改革进程健康持续地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新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借鉴公共新闻传播理念,以小为切入点、纵观大视野,深入阐述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状态及趋势。结合具体节目和近期实时热点,尤其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的新闻实践,从世界观方法论、新闻传播论等角度,着力探讨和解决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办好民生电视新闻。

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民为本的理念,平等、独立意识普遍增强和世俗化社会进程的迅速推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日益激烈,民生问题也随即凸显,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百姓生活已成为时代重要话题。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转型期间民众的利益诉求,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民生新闻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也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生存和竞争的有力武器。所谓的民生新闻,是关乎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由最初的社区新闻发展而来,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当下的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样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话语向商业话语和大众话语共谋的产物[1]。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被看作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几年后在全国各地已形成的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并打造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齐鲁电视台的《啦呱》、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等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奇特景象,因此有学者把把这次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之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民生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节目以传者中心的传播理念,放下官架子,抛弃说教的腔调,记录百姓生活状态,化解生活矛盾,排解情感情惑为己任,以更贴近、更亲和、更有趣、更有用的方式和理念与观众亲切交流,勾勒百姓身边的生活场景。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正朝着“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民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即平民视角、平民情感、民生内容、民本诉求。

电视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核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 1

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2]。因此,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是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精神核心所在。因此报道题材要突出服务百姓,以平民视角的报道立场,民本意识的价值取向及民众话语的报道方式为范式,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平民化的主持风格,以“短、平、快”为特色,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心理。“民本”语境下的民生新闻就是以“民本”为基点,始终围绕着“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精神核心报道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而基于而这种语境下的民生新闻,无论是在社会新闻还是在生活资讯,无论是在灾害报道还是在轶闻趣事,都能反映群众心声、维护社会安宁、吁求社会公平和正气意识,都能通过真实客观的的镜头、人性化故事、个性化叙述、犀利化点评,拉近了媒体与百姓的距离,同时达到凸现社会关怀,塑造市民主流价值观念。民生新闻也因此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从而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

电视民生新闻,应坚持以“民”为本。新闻媒体克服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衙门思维,秉承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各界关注、政府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努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就是“平民视角、平民情感、民生内容、民众诉求、民本取向”。“民”是民生新闻的关注主体,属于“类的群体”的概念,即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服务的受众群体。新闻报道必须首先确定人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重点关注政策影响下的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新闻的选择要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或者物出发。比如齐鲁电视台《啦呱》报道了山东省某市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及经营性收费现象。它的报道角度是 “人”去行政事业部门办事,减轻负担,不用再交费了。这就是“人”和“事”在“民生电视新闻”中的关系。鉴此,民生新闻体现出鲜明的服务性,而这种服务与党和政府的政策服务也是相濡以沫,一脉相承的。

电视民生新闻,应坚持以“生”为纲。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按照这个层次论,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人是围绕生存、发展和享受需求而活着。“生”是生命之存活、发展的一种状态,不管是生老病死的生理欲望,还是喜怒哀乐的精神需求,一切都缘于“生”。人作为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符号,对人的关注则主要围绕“生”而展开。因此,“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追求和第一核心,重视民生的精义在于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存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基础性的基本权利。媒体必须寻找和把握新闻 “生” 的落脚点,把老百姓的“生”放在心里,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聚焦公民的衣、食、住、行,记录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收入分配、消费娱乐、就业求职、物价变动、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医疗社保、教育学习、人际关系、权益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抓好。

电视民生新闻围绕“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把“民”和“生”结合起来,扩大新闻所关注的视野,将新闻价值定位于老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民生新闻民本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老百姓着想,同样在形式上也极力做到贴近生活,服务百姓。在组织形式上大胆突破了“以传者为中心”的基本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如东方卫视的《直播上海》“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打出了“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口号,强调了将节目平民化进行到底。

媒体在不断增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同时,更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节目中,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60%,有的甚至还高达90%以上。在节目当中,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大量现场采访、同期声的运用、鲜活的画面、市井化的语言使媒体与老百姓实现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同时节目开通观众热线,接收手机短信,征集市民DV作品等多种参与方式,这不仅为节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电视民生新闻的瓶颈现象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精神内核,使其彰显出自己的魅力个性与独特品质。在操作层面上,它实行了个性化、开放化的直播和杂志化的编排,在传播理念层面上,以平民化视角关注百姓生活,实现了从社会精英到平民百姓的回归,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但如此火爆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的克隆与跟风,众多同质化的新闻栏目逐渐引起受众收视兴趣的下降。一些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过分追逐收视率,放弃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严肃性、责任感,沦为了市井中捕风捉影、闲言碎语的好事者。

电视民生新闻的瓶颈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监测的力度成为衡量媒体的风向标,有些民生新闻不能担当起社会“风向标”角色,孤立地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无形中转移了公众的关注视线。新闻记者永远要坚守社会良心,坚守价值观,关注人情冷暖。从芙蓉姐姐的火爆网络到天仙妹妹的成功树立“品牌”,从“艳照门”照片的广为传播到“兽兽门”的迅速扩散,新闻网络的便捷与虚拟性充分为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提供了平台,“鲍肆”大行其道,“兰惠”从此不芳,那么,我们的新闻记者需要做些什么?当每一次新闻事件突发时,我们是否在关注现象同时进行舆论监测?是否只要大众关注我们就关注?

传媒单纯大量报道灾难车祸、暴力凶杀、夫妻吵架、同性恋之类题材的内容,总体上缺乏引导舆论的正确观念,反而刻意迎合了受众的低俗趣味。

刺激人们隐秘的欲望和快感,是消费市场得以成型的起点。新闻媒体代表了受众欲望的眼睛,一边窥视,一边幻想。观赏本身正如自慰,也是自虐。对于一般人而言,各种新奇而隐秘性的生活场景吻合了心理补偿的理论。但这种补偿,依旧是一种巨大的幻觉。“牛人”凤姐那离谱的择偶标准,本应是私密中的幻想,如今各个电视台为了刺激和迎合受众窥视欲望,却将她一次次推置于公众的目光下,把个人隐私公众化,变成了一种可供观赏的表演“玩偶”。于是凤姐忙于制造各种新奇的“娱乐膏药”,涂抹在自己的伤口之上。带着伤残的灵魂,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走进“愚乐”的假面舞会。“凤姐事件”(包括层出不穷的类似新闻),犹如一面照妖镜,它举起轻柔的娱乐的小手,撩开了我们的面罩,照见了媒体所有人的鬼脸。

记者职能发生错位,违背新闻客观规律,介入、干预新闻事件,使得新闻成为传媒一手操纵下的主观“事实”的报道。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该台的编导(临时人员)雇佣人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并拍摄下来播出的,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个报道“传媒假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媒体形象的冲击。《纸做的包子》报道中存在记者导演事件的行为。在报道中以制作纸馅包子这个社会真实(这个社会真实是被编导制造的)为基础,为渴求独家新闻进行人为策划和制造假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客观报道发生的事实,而不能自己制造事实同时又报道这个事实。

民生新闻报道的低层次导致理性深度的丧失。过分追求对事实报道的“短、平、快”,缺乏对事实本身内涵的深刻的思考,使新闻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3]。过去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大都是会议纪要,有很强的官方意识形态,而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要关心群众的实际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于是民生新闻报道中出现很多生活中的烦杂事情。民生新闻并非拿百姓熟悉的内容作为他们生活中消遣的对象,它的实质是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做为一个切入口,将暗藏在纷繁复杂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

民生新闻取材被局限在那些与市民相关的新闻信息上,农民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导致农民在节目中逐渐失去话语权。误解民生新闻 “民”的内涵,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隔离开来,农民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农民日益成为最庞大且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成了一群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4]。新闻媒体应该认识到“农民”作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是所有具有“市民资格”的公众,而非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另外农民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他们在媒体中却成为被忽略的对象,因而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媒体应承担起传授知识、教育大众、促进城乡融合的功能,使农民能够从民生新闻中得到自己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体现出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过多过滥致使节目形式雷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电视节目的模式的开发具有极大风险性,加之目前中国缺少相应的电视法律法规,这使得媒体探索开发新节目的热情不高,各个媒体之间相互克隆,恶性竞争,使民生新闻陷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之中。

电视民生新闻的“再探索”

电视民生新闻方兴未艾,作为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瓶颈。探索新闻发展的出路,避免新闻走入误区,实现民生新闻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媒体空前白热化竞争的时代,在新闻节目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着本地台、境外台内外包抄与围困的局面,其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没有制胜的武器,就不可能突出重围立足于本地乃至全国。因此媒体必须尽快进行再探索,找准节目定位,以特色打造强势,形成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给节目再探索和再定位呢?当代著名战略家杰克·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提出“一个企业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战略方向的引导。战略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决定产品规划,战略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内外的沟通,战略引导组织工作的重心。简而言之,战略就是定位,借助持续的、简单的信息让企业和产品在顾客心中立足,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借用到民生新闻中,实质在于同质化中强化自己的异质性,通过找准节目定位建立独特的节目认知,拓宽视野,办出人无我有的特色节目,从而使自己的节目与众不同。

在媒介渠道过剩的时代,传媒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附加值。因此,新闻在内容提供上,挖掘特质就是努力打造信息的附加值,使新闻具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自身在众多被选择对象中的受众选择率[5]。挖掘特质,营造信息的附加值,这需要在新闻节目制作上寻找与塑造差异点,由差异点产生信息附加值,提升节目的品质。民生新闻应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采取差异化策略,从多方面塑造差异点,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差异点的建立常常由独特的新闻策略构造而成,主要包括:

媒体应搭建区域化新闻采集和交流互动平台,在社区建立社区工作站,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里面,让新闻栏目与群众距离更近,充分发挥媒体服务社会、舆论监督的职能。媒体必须以“民本”思想作为制导思维和行动的指南,从关注民生,洞察百姓心理的角度出发,培养强烈的民众情怀,办出既遵循大众的审美情趣,又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民生新闻。

现场报道以报道的连续性和纪实性,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媒体深入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捕捉“第一现场”的新闻信息,将其原生态地呈现给受众。民生新闻以不同的叙述策略形成具有故事化叙述风格,便能营造差异点,增强可视性。一是对新闻进行故事化编排,关注事件发展的同时,挖掘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二是现场化叙事。记者在“第一现场”并以目击者身份进行“第一时间”的叙述,抓住事件中最富有悬念的地方娓娓道来,使其受众身临现场目睹新闻发生的过程。这种体验式和故事化风格的叙事,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与可信度,让民生新闻更好看。

媒体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媒体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而占领人才竞争高地,就必须吸纳、培养新闻精英人才队伍。由于民生新闻节目发展速度过快,队伍建设跟不上,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绝大多数新闻者普遍缺乏一些新闻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严重制约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媒体必须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吸纳精英人才,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培养一支精良成熟、训练有素的新闻队伍。

在纷繁芜杂的信息社会,如何获取具有个性而又吸引受众的信息呢?这需要拓宽视野,做好策划,纵深拓展,实现对新闻信息的分类加工,力求使新闻在深度和广度上,突破浅层的琐碎、深度的瓶颈,将暗藏在纷繁复杂新闻事件背后的理性的,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使之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思维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能力。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特别关注》在有价值的新闻上下工夫,突出打造重头新闻。去年底,栏目陆续接到一些外地务工人员的电话,述说他们征婚被骗的经历。编辑部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选题,要求记者深入挖掘。这时,一个专门登征婚广告骗人的“婚托”,打电话要和盘端出骗人的内幕。这一“重大”线索令编辑部颇感兴奋,立刻制定采访提纲,策划采访步骤,设计问题,并派记者与当事人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这个“婚托”的带领下,记者进行实地考察、暗访。在获得了大量的新闻事实后,经过采写编辑,12月10日《特别关注》推出了一组有分量的报道:《婚托良心发现:自曝征婚内幕》,播出后反响很大。可见准确定位,精心策划并着力挖掘做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报道,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提升节目收视率[6]。

认清“民”在节目中的价值,把握“民”的内涵,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公众的情感、情怀,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人文关怀。民生新闻不仅包括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等信息,还包括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消费、经济类新闻,民生新闻在快速反映民情的基础上,遵循“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理念,将时政、财经以外的社会逸闻趣事、环境保护等富有人情味与

公益味的新闻题材低视角软处理,开辟受众理性思考的空间,引导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及主流价值观念,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最终凸显媒介强大的文化整合力。

在中国的传播业已进入市场化营销的今天,品牌成为栏目成熟的标志。打造“差异化”策略也成为整合品牌的重要手段。品牌栏目要树立差异点,从而形成节目个性。而个性化节目往往有个性化的主持,个性化叙事,个性化表达,个性化题材等元素构成。塑造个性化主持人成为节目摆脱共性,凸现品牌的迅捷方式。主持人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的真性情、个性化的点评,为信息增加了附加值。短小灵活、幽默调侃、寓庄于谐的新闻评论,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与独特的新闻看点。吉林电视台《说实在的》节目大胆启用周全作为主持人,使其由一个“小气爱占小便宜,热心又善良”的“红男绿女”形象转变为“机智有点小聪明,敢爱敢骂”的“店小二”形象,每天绘声绘色地给观众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剧,周全的解说带有浓郁的东北特色,点评本色犀利、幽默俏皮。总之民生新闻主持人以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突出的个人魅力,特色化的新闻主持和观点点评和栏目融为一体、使其在建立了差异点的同时相得益彰。在节目制作上,以CI战略树立差异化的形象,从节目名称、栏目标志、宣传口号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个性化包装。充分整合本地资源,对子栏目进行精办,以活动带动节目推广,同其他媒体互动,实现品牌的互借和延伸,从而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电视民生新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精神核心,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身边,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媒体对平民百姓的社会关怀。新闻报道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各地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电视民生其新闻以高收视率和高收视份额,从而孕育了“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成为我国电视产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一档民生新闻节目能否在众多媒体竞争的夹缝中生存,能否在维持很高的收视率?这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差异化策略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因此电视民生节目只有不断开拓创新,适时改变差异化战略,以创新去满足受众需求,才能使这股电视民生潮生存更长久。

参考文献:

[1] 周炯:《意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世纪中国网站,2004年10月29日。

[2]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6月。

[3]陈力丹、瓮巍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新闻传播》,2008年第1期。

[4]任中峰:《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人民网传媒频道,2005年03月09日。

[5]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的本质与竞争策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06月01日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3

的确,电视新闻面临挑战。面对严峻现实,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特别关注》,坚持“民生”理念不动摇,整合新资源,拓展新天地,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关注“大民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好看”到“有用”的过程。从最初阶段“鸡零狗碎”“鸡飞狗跳”的“吸引眼球”题材,到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认知情趣提高,对新闻的要求提升,民生新闻逐渐脱离低级趣味,回归新闻本质。现在,民生新闻更多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即所谓“大民生”,在内容上关注国计民生、聚焦民情民意、报道百姓衣食冷暖。

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节目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升级突破,全方位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由最初的关注个体、聚焦“小众”,到现在关注普遍问题、聚焦“大事”“要事”,完成了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体现在抓重大问题,站在更高角度关注民生。民生新闻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从“民生”角度解读和诠释“国计”,服务社会,服务百姓。每当国家出台诸如:医改、入学、养老、交通出行等相关政策时,作为电视媒体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都会及时跟进报道,让百姓知晓、用好。同时,节目做到“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关注百姓衣食冷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其次,抓社会热点,用创新思维对重大“民生工程”进行报道。民生工程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新闻媒体必须用心、精心进行报道,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无一例外地进行直播,对南水北调、北京地铁建设、地铁新线开通、菜篮子等惠民工程倾力报道,并在多个节目中滚动直播,让百姓感受到政府关怀、建设进展,以此提高和彰显电视节目的引导力。再次,抓重大题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民生新闻反映的问题大都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每年北京市两会报道都是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着力打造的重头戏。节目开设“小曹跑两会”“小范问两会”板块,把人大代表的议案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与百姓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报道,与此同时,还会把新闻热线中寻找到的百姓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拿到会上采访代表委员寻找解决方法,搭建百姓与两会代表沟通的桥梁,通过镜头让百姓和代表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接地气的两会报道,不仅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也成为《特别关注》一大亮点,节目亲和力、影响力得以提升。此外,关注“大民生”、报道“大民生”,彰显了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提振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

贴近百姓生活

时代在变,新闻也在变。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给看似“高大上”的新闻节目提出更高要求:要获得受众关注,新闻就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特别关注》重视内容传播,以创新姿态融合新的节目样态,设立了“深度报道”“记者调查”和“新闻追踪”板块,向上解读政府民生政策,向下深入百姓生活为民排忧解难,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以人文、人本的视角关照社会关心百姓。2013年初《特别关注》时长由半小时延长至1小时,这三个板块的“威力”更加凸显出来。与此同时,节目组紧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报道热点不渲染炒作,有观点有评论不失稳健,直面社会问题注重建设性,揭露消极现象,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目前,“深度报道”“记者调查”和“新闻追踪”已经成为《特别关注》固定板块。同时,栏目会根据观众在一段时间内的需求进行热点报道,定期策划增设新的节目板块,“一辩真伪”“寻找老街坊”和“一封家书”等新闻专栏由此而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谣言的聚集地。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统计,微博上近1/3的信息是谣言或毫无根据的传言。许多年轻人对谣言缺乏必要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错误、消极、不负责任的信息侵蚀头脑、混淆是非。当网络谣言出现,信息披露落后,网民无所适从时,正是传统媒体不能缺位的时候。2013年底,《特别关注》设立“一辨真伪”板块,即专门针对网络谣言、传言进行驳斥澄清的新闻专栏。利用这个板块,对公众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疑点多的疑似谣言信息,及时开展新闻调查,全面还原事件真相,发布权威报道,每周五在《特别关注》定期播出。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主动介入网络阵地,发出正能量声音。在北京电视台的带动下,北京市属11家新闻媒体加盟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实现合力辟谣。

民生新闻另一个功能: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这也是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始终保持的节目特色。今年一月份刚结束的“寻找老街坊”报道,是《特别关注》去年暑期策划推出的新闻行动,以寻找当年老街坊,回忆讲述当年邻里和谐、团结、亲如一家人的感人故事,通过邻里之间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展现出北京人的地域个性、生活习俗,及统一的价值观,最终体现和谐、友爱、真诚、互信精神,从而引起人们对京味文化乃至北京精神的共鸣,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系列报道恪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镜头对准邻里和谐的老街坊、乐于助人的楼门长、其乐融融的团结大院,传递人间温暖的真情。随着报道的深入,“寻找老街坊”专栏不单纯局限于对过去团结和睦的大院生活的回忆,更注重挖掘当下邻里团结互助的模范典型,挖掘时代亮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系列报道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每当春节来临,总有一些工作在一线的外地人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其中有建筑工人也有服务人员,用书信方式向远在家乡的亲人送祝福、报平安便十分必要。“一封家书”专栏讲述的就是这些普通人的温情故事。“幸福绽放”专题则将普通劳动者的幸福感言和幸福笑脸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播出,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影响力。

nlc202309020302

总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是民生新闻始终要坚持的特色。

多媒体互动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在传播方面的优势越发显现,但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在采集、报道、核实、分析等内容生产方式上的优势仍很明显。如今,网络数字技术已经改变原有的传播形态,互联网技术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应用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要从单一媒体转变为多元媒体,将电视内容的传播路径扩展到网络、微博、微信、手机上等,与新媒体融合以便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为提升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特别关注》在新媒体融合方面做了积极努力的尝试,在新闻报道上力求与新媒体联动。“一辨真伪”专栏与北京市互联网办公室合作,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千龙网、腾讯、搜狐、新浪加盟,共同搭建辟谣平台,对谣言进行一辨真伪。当网络谣言出现,《特别关注》栏目记者进行调查采访,实验印证,找专家、权威机构论证,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以正视听。节目播出前在网络、微博、微信上进行预告,并邀请网民参与互动,提供线索发表看法。节目播出后,“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数字一目了然:多少网民、观众关注了节目;发表了什么看法提了哪些建议;对哪些问题提出质疑;提出了哪些新的疑问需要辨别等等。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报道和传播方式的多维度全方位,使传统意义上的观众人群扩展到网民,进而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14年8月在《特别关注》栏目中播出的“寻找老街坊”,便是利用新媒体互动的成功案例。7月28日“寻找老街坊”活动的新闻一经播出,栏目新闻热线、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就收到观众发来的信息,询问如何报名参与。百度贴吧上也有网友自发开设的专栏、聊吧,将寻找老街坊的话题扩展开来,有网友说:以前住胡同,经常和发小儿一起摔跤,那时各家都没有电视,这就是茶余饭后的乐呵事儿……,还有网友说:每年春节他们都和过去的老街坊聚一下,感觉特别温暖,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叔叔大爷叫得特别亲切……,现在不在一起住了,想寻找儿时的发小、老街坊。于是,按照网络上提供的线索,以及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寻找老街坊”系列报道温情出炉,线上线下全互动,一篇篇报道把多年不联系的老街坊凑在一起,相聚时的激动、兴奋,点燃了民生新闻的激情和活力,朴实、情感真挚“接地气”,成为节目的亮点和收视高点,引发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深切向往,也让我们看到民生新闻的希望。尽管“寻找老街坊”的报道已告一段落,但栏目组还将研发与此活动相关的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为寻找活动搭建长期的网络平台,方便更多人群参与,同时,还会将寻找范围扩大到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通过寻找活动编织一张有真挚情感基础,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人际网络,更加生动地表达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今年,《特别关注》栏目将进行“寻找……”系列的第二季报道。

民生新闻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需进一步扩展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使民生新闻得以多视角、多层次的展现,进而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

构建“微”直播

北京电视台各档新闻节目在演播室节目直播过程中,都会运用先进的传输手段,时时“移植”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进入演播室,插入直播信号对事件进行直播。APEC会议、南水北调、中国梦、地铁新线开通和票价调整、2014—2015申冬奥会跨年大直播等重大题材,都进行了时时直播报道。随着大量直播报道的实践,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直播报道手段不断丰富。直播中除了运用SNG对播、4G连线、演播室访谈等常规传播手段外,还时常采用新闻频道和新媒体微电视同步直播的方式,打通电视、手机、PC端三屏。在微信电视平台扩大、技术升级之后,在电视直播中,以电视端作为入口,利用微电视作为互动环节的重要平台,创新性地打通了BRTN网站和微信的内容通道,建立手机端和PC端同步可以参与直播“边看边聊”的互动样式,使观众无论通过何种媒介,都能接收实时资讯,并能够顺畅且便利地参与直播互动,实现电视、PC和移动端内容的互通。2014年12月28日,北京地铁四条轨道交通新线开通试运营,恰巧也是新票价开始实行,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组织策劃了大型直播《开向2015的地铁》节目,运用上述全新直播手段出色地完成了直播报道。公共交通是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受关注程度非常高,《特别关注》便在节目开播的头段、中段两次插播前方信号,进行前后共15分钟的现场直播,同时,通过在微电视开辟“话题广场”板块,设置“地铁新线路开通,时间都省去哪儿了?”“地铁调价,怎么坐地铁会省钱?”等互动讨论话题,针对性地引导观众参与讨论,直接反馈到电视直播节目中,使节目更加丰富,更接地气。

在新媒体日渐主流化的今天,其技术对受众需求的催化作用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微”直播体系的建立,为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直播增色添彩。2015年1月9日,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东城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完成了对公众人物房祖名吸毒案庭审现场的直播报道,这一刑事案件吸引港澳台媒体,引起全国媒体对明星吸毒、藏毒、容留的关注,作为主流媒体,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借助自身资源优势,最终成为直播此次新闻事件的唯一媒体。除在新闻频道直播外,在各档新闻节目中均插入现场直播,仅当天在《特别关注》中,就进行了3次对播报道庭审过程,也成为《特别关注》当天节目的收视高点。2月28日,尹相杰吸毒案的庭审也采用微直播手段进行直播。从押解车辆进入法院到庭审最终宣判,全程报道尹相杰庭审全过程,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电视观众。

2015年,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将逐步建立起“微”直播报道体系,针对如庭审、搜寻、援救、火灾等观众关心和具有收视率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不间断地连续直播报道,形成“不单独开辟时间段、不动用大量人员与设备、不投入大量资金”的小型“微”直播报道,让更多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新闻价值高的新闻事件通过新闻频道的播出平台和各档新闻栏目的窗口第一时间传递给电视观众,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

综上所述,唱衰电视、唱衰民生新闻都不可取。北京电视台通过关注“大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利用媒体融合,全媒体全方位打造民生新闻,实现了民生新闻的飞跃,让新闻人及受众看到:民生新闻,方兴未艾。

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4

一、创新定位受众群体

栏目要吸引受众, 扩大市场占有率, 必须仔细研究受众, 找准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 将公众关心、政府关注的事情纳入“电视民生新闻”的议题, 进而在节目的功能、形式等各个环节适应受众收视习惯, 确保节目最大限度地为受众所接受。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 百姓不再是旁观者, 而是从参与的角度与社会民生事务一起构成新闻互动, 由关心自己事、身边事, 到关注社会事、国家事, 形成舆论声势, 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促使问题的顺利迅速解决。在这个过程中, 老百姓提升了参与意识, 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民生问题的讨论中来。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是对于文化层次相对不高及收入处在中低层次的人群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我国的乡镇、农村已经被电视媒介或多或少的遗忘了。研究中国, 不研究中国的乡镇、农村, 是不可能搞清中国文化的真相或精髓的。不表现中国乡镇、农村的民生新闻, 也不可能完整地、准确地表现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因此, 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勇于把触角伸入到乡镇、农村的广阔天地中, 敢于使我们的民生新闻本土化、民间化, 善于将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尤其是我们地方电视台, 将民生新闻立足本地、立足百姓、立足民间能够使我们的新闻地域色彩浓厚、生活意味十足。民生新闻在增强节目的文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同时, 还要注重实用与服务, 增大节目中所含的气象、生产、畜牧、养殖、供求等信息量,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

二、创新定位节目内容及形式

民生, 有小民生也有大民生。电视民生新闻不仅要反映“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百姓饮食起居的小民生, 还要反映党的方针政策、政府部门的惠民举措、社会的和谐发展等大民生。小民生需要我们站在民生的角度去关注, 大民生则需要我们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现在有些电视民生新闻不被观众喜爱, 归根结底是由于节目内容仅仅定位在家长里短、生活琐闻上, 没有深刻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 在解决报道的高度和深度上没有突破, 民生新闻除了提供生活诉求、实用信息外, 没能更多地涵盖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方针政策、惠民举措等多方面资讯。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认真体现电视民生新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 增强创新意识, 在提炼主题、角度表现上多下功夫, 力求使民生新闻内容摆脱琐碎和平庸, 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

在节目形式上, 电视民生新闻应放弃传统新闻的全能全知式的视角, 转变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这种转换, 能够使民生新闻摆脱空洞理论与市民生活相脱节的弊端, 通过开放、平等的对话形式体现民生新闻的真实、客观的立场。同时, 还要发挥电视新闻快、短、新的特色, 充分调动各种电视元素, 如同期声、电话连线、字幕、画面、解说词、漫画、Flash、图表等使表现形式多样化, 牢牢地吸引住受众关注的目光。

三、创新定位采播人员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中, 记者、主持人要在观众与节目所报道的事件和人物之间起离解作用, 让观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代价是我们的采播人员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没有个性的采播人员只能做出没有个性的新闻, 而没有个性的新闻在残酷的收视率大战中只能甘拜下风。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形式的转变, 使采播人员更新了定位, 记者、主持人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 对于新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他们不仅帮助新闻节目树立和巩固在观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还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成为民生新闻权威性、公信力和风格化的象征。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 记者、主持人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 他们既是新闻过程的串联者, 又是新闻内容的体现者, 更是新闻理念的表达者。因此, 创新定位、挖掘培养采播人员, 是保持电视民生新闻长久生命力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严英.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其走向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 2007, (02) .

[2].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J]传媒观察, 2004, (06) .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5

文│包凌君

依据CSM媒介研究对观众收视行为的长期观察研究,所有调查城市中新闻节目的人均收视时长稳定在20分钟左右。收播比重逐年提升,资源使用率高于电视剧,低于综艺。而随着中央台与省级上星频道在综艺及电视剧上的大手笔投资引进、制作和播出,在资源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的地面频道则将目光瞄准了民生新闻,凭借本土化的地域特点,化劣势为优势,将民生新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此在竞争激烈的收视战场保有一席之地。笔者基于CSM收视调查数据,对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旗舰产品——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做简要分析。

品牌民生新闻节目要素分析

本地民生新闻正以多彩的节目内容和多样的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当地新闻收视市场,除传统的“播新闻”“说新闻”外,也添加了不少创新元素。方言话民生:更具感召力

本土化策略是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的王牌之一,而在开展传播活动之际,通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也是“抓人眼球”的表现方式之一。方言播报以口语化情景化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新闻稿件娓娓道来,以语言为特色吸引受众,增添了新闻的趣味性,观众看得有味,听得有趣。例如杭州台的《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两档节目在2012年的平均收视均超过6%。前者节目主持人一改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衣着传统中式服装,以脱口秀的方式传播关注度极高的本地新闻。后者小桥流水、方台茶壶,举手投足间展现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收获了收视和人气,不仅在杭州本地,在电视新闻领域也可谓是家喻户晓。多年来,收视表现一直立于频道翘楚。自2013年1至5月间,周平均收视维稳在6.51%。收视峰值为7.25%。当然,我们说一档节目若没有对受众市场的真正了解或是对节目内涵的真正把握,仅仅依靠方言也未必能取得成功。主持人效应:增强影响力 曾有传播学者提过,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几个中介因素中,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巧不同,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除“方言”元素外,因主持人个人魅力而突出重围赢得好评的也比比皆是。湖南台的《钟山说事》因其有事说事、敢爱敢恨的风格脱颖而出,主持人钟山时常在节目中迸发出的麻辣观点和犀利点评也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大呼过瘾。一系列如《高考天问》、《对抗灾难的筹码》、《那些与金牌有关的眼泪》的报道一经播出后犹如醍醐灌顶,立刻在网上被广泛搜索和转载,引发网民强烈共鸣与思考。节目2013年1至5月平均收视为4.27%,收视峰值超过5%。热线帮忙类:提升美誉度

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延伸与创新,“帮忙热线类”起到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服务部门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上海台的《观众中来》作为一档反映市民日常生活问题、排忧解难的新闻栏目,虽播出时长很短,但已然成为本地观众最为关注的新闻栏目之一。2013年1至5月间,栏目平均收视率达9.93%,峰值达12.57%。

DV拍民生:强化互动性 高科技在进步,新媒体在发展,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扮演和执行的角色关系变得越来越相近。广东台的《DV现场》正是这样一档开放社会合作,将视角和拍摄权放还给社会公众,鼓励老百姓自己拍摄身边事传送给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频道在广州地区的收视支点出现在晚间19:00-20:00(节目播出时间),远高于其他时段。融合多种创新要素:凸显生动性 一档节目的形式再新颖,时间长了重复久了难免让人失去新鲜感,于是应运而生了融合多种创新元素的节目,通过小电影再现场景、边敲鼓边播报新闻、融合曲艺元素、乃至在节目现场展开PK等等,都为传统新闻节目注入发展新活力。如云南台的《大口马牙》(表1),长春台的《社区办事处》(表2),通过主持人角色演绎,谈笑之间,串联新闻点评新闻。

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共性分析

近年来,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亮相在各地面频道,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然而观众爱看收视常青也证明其自有过人之处。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各有所长,但影响力强的节目在很多特质上也是相似的。形式多样,推陈出新

电视作为声画一体的媒介平台,受众在被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先是受到画面或声音的冲击影响,其次才是信息文字内容。因此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让其有兴趣停留收看就必须依赖节目形式。传递信息的同时添加很多创新元素的民生新闻增加了节目的新鲜感,丰富了观众的收视选择。亲民主持,赢得观众

主持人是节目最直观的代言人,观众对于主持人的喜爱程度或多或少也影响到节目受欢迎的程度。很多品牌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再单纯播报新闻,而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和语态来看待周围人,聊谈身边事。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只要让观众感受到了真诚与信赖,便很愿意在友好平等的氛围中积极接收信息。超级衔接,拉动收视

一档好节目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仅为节目所处时段贡献了收视,也带动了前后节目的收视,形成“光晕效应”。台网联动,渠道畅通

充分利用“流媒体”技术,化威胁为优势,提升影响力。例如通过与视频网站的合作获得全国市场开拓的机会,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大大延伸地面频道的触角。甚至有网民在遇到麻烦需要帮助时会第一时间想到该节目并通过微博直接@节目组,足见其影响力。内容为王,民心所向

与时政、军事新闻高屋建瓴的节目内容不同,“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的新闻节目才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里。纵览当地高收视的民生新闻节目,形式细节上的锦上添花都不能违背“内容为王”的铁律。只有怀揣民生态度,体现民生情怀才是受众所关注的节目。这也不断鞭策民生新闻人继续探索与受众需求相适应的新内容好内容。

结语

目前来看,面对来势汹汹的“微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仍然是观众收视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如此,其收视量与收视习惯也较为稳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民生新闻仍然面临着来自新媒体时代的多方面竞争与挑战。我们常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立足本土、突显地域特色都是其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和优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6

自从2002年元旦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起,一股被业界称为“民生新闻”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国各地电视新闻媒体。开播不到一年时间,收视率跃居第一位,栏目年度广告额拍卖过亿元,等等。《南京零距离》创下的这些骄人业绩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来无数电视同行争相学习、模仿、“克隆”,并大都收到连锁性轰动效应。以河南电视台的新闻改版为例,2004年元旦,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借鉴《南京零距离》的成功经验,推出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后,尽管中途遭到本地电视新闻王牌栏目、收视率老大——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的全面封杀,但在资金、设备、人力、信号覆盖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的《民生大参考》,收视率仍然一路攀升,开播一年后,其收视率戏剧性地超过了《都市报道》。从奴隶到将军,《民生大参考》一举成为河南地方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排名老大。正是因为“民生新闻”显示出的蓬勃生机,以及其给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有学者把《南京零距离》所引发的这场电视新闻改革浪潮称为近十年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二、“民生新闻”剖析

“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行业霸气。但电视“民生新闻”潮也给电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彷徨,并且在实践中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理论、实践、结果三者之间的不统一、不和谐,根源在于我们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全面、准确、科学。

“民生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应该是一种新闻类别。作为“民生新闻”的样板,《南京零距离》及其遍布各地的克隆版“零距离”,在板块设置、内容构成、报道样式等方面,根本不具备独立的“民生”特质。与传统的新闻栏目相比较,唯一的区别在于其新闻理念、编排思路、报道手法等有着鲜明的“民本”特色。我们以2005年7月7日河南电视台各新闻栏目的新闻报道为例:7月7日是“七七事变”纪念日,这天,以纪念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时政新闻”,也是国内任何新闻媒体都不能回避、不能不报道的新闻。这天,围绕“七七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包括名牌栏目《都市报道》在内的河南电视台各频道其他新闻栏目,均在头版头条推出了大篇幅、多角度的抗日题材的新闻报道,但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在报道这一历史事件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当天,《民生大参考》的头条是一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资讯(1.8月1日起,全省市级交管部门统一举报电话;2.夸大保健功效24种吹牛保健食品被查;3.郑州将新增500多个消火栓;4.郑州9月1日起使用新标准信封),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则编排在整档节目的最后一条,而且在报道手法上,《民生大参考》也避开以“纪念活动”为主线的传统报道思路,重点采取演播室访谈的形式,借一位抗日老英雄之口,向观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七七事变”这段历史。通过2005年7月7日《民生大参考》的新闻报道思路和手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与众不同的“民本”特色;在新闻理念上,媒体关注的重点是百姓现实的生活需求;在编排思路上,对百姓现实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新闻是第一位的;在报道手法上,从平民的视角,借百姓之口,来观察、解读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民生大参考》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显露出的这种“百姓无小事”的民本特色,其实也正是当前业界所热捧的“民生新闻”共同的,也是最根本的特色。反过来,人们之所以把《南京零距离》及其克隆版“零距离”称作“民生新闻”,也正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上述鲜明的民本特色,而不是它们具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内容和形式。因此,科学地讲,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现代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别概念。

“民生新闻”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新闻价值观的诞生。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中,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最具价值的新闻?谁是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主流声音是什么?在价值判断和取舍标准上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民生新闻”的崛起则使这种政治色彩淡化到最低点。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出身低微但个性十足的劳苦大众;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是否普遍、是否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摈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而代之以温馨提示、真情帮助,乃至于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

“民生新闻”使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面目一新“民生新闻”的崛起和盛行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席卷国内电视媒体,使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焕然一新。

1.新闻报道的贴近性空前增强。“民生新闻”把镜头聚焦于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百姓冷暖,反映民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满足大众需求。这种体现着浓郁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报道内容,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2.新闻报道风格更加人性化。“民生新闻”注重以平民的视角发现、展示、解读新闻事件,用谈话、聊天的口吻“讲述”新闻故事,从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的目的出发,组织、实施新闻报道,并且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网络、DV记录、奖品等外在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措施,广泛吸引观众参与新闻互动。这些人际化、情感化的报道风格,由于包含着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现实情感,极大地感召着观众的参与和共鸣。

3.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提高。“民生新闻”以其对普通百姓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让群众彻底摈弃了对传统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的厌恶情节,并真切地感受到媒体对自身的依存和自己对媒体的“话语主导权”。在这种媒体“主人翁”意识的指导下,有困难首先想到要求助的是新闻媒体,有麻烦首先想到要投诉的是新闻媒体,有知心话首先想到要倾诉的还是新闻媒体。群众的这种对新闻媒体的依恋和执著大大提高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三、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电视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其实就是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一种折射。尽管目前“民生新闻”还不是电视新闻的主导者,“民生新闻”的发展还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新闻理念的制约,但“民生新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预示着传统新闻向现代新闻转变的发展方向。

新闻理念应该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我们党越来越清晰的民本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作为反映和记录社会前进轨迹的新闻媒体,自然也应该因时而变、顺势而动,积极主动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新动向。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切以百姓的喜好、需求为转移,这正是时代变化的要求。其实,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民生新闻”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新闻价值取向应该从典型性、普遍性向实用性转变。伴随着新闻理念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在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新聞题材的取舍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典型性”、“普遍性”至上的羁绊,使“实用性”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关注。“实用资讯、生活投诉、真情帮助、情感互动”,当前“民生新闻”已经用自己“零距离”式的新闻服务很好地诠释了“实用性至上”的现代新闻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新闻的传播方式应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民本”理念主导下的现代电视新闻着眼服务、注重实效。但要想真正服务到位、取得实效,就必须摈弃传统的“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使传播的内容由一厢情愿变为共同关心。当前,“民生新闻”在运作过程中,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百姓观点、DV新闻,及时反馈观众意见和建议,记者进家入户调查,观众走进演播室参与节目,等等,所采取的种种互动措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观众朋友参与新闻事件、关注新闻节目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参与、荣辱与共的传播效果。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创新 篇7

1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1.1 同质化、平庸化严重

由于激烈的媒体竞争压力,许多民生新闻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简单的理解为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市井的奇闻异事,其直接结果致使民生新闻平庸化,节目质量低下。民生新闻报道内容重复,题材狭窄,弱化了观众的收看期待。

1.2 报道肤浅,新闻价值低

一些民生新闻仅仅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琐碎繁杂、零乱肤浅的层面上,把许多没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推到观众面前,形成荧屏上的视觉污染。

1.3 节目媚俗,流于娱乐化

一些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对色情、凶杀、暴力事件趋之若鹜,为强化视觉刺激,存在媚俗化、娱乐化倾向。“所谓新闻的娱乐化,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时间及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作为新闻的要点。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吸引力,强化时间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从而致使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功能被严重弱化,甚至出现误导观众的情况。“如果大众媒介中充斥着娱乐,尤其是新闻节目里也重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就会给受众创造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开始陷入这种欢乐中不能自拔,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麻木心理,进而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方向

2.1 立足本地,作好独家新闻

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对突发事件必须在黄金24小时内公开信息,知道多少就发布多少。随着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真相了解的深度,采取追踪报道和滚动发稿的方式,赢得引导舆论的主动权。要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让观众主动参与到新闻节目话题讨论中,扩大节目影响力。

2.2 加强节目主持人培养

地方电视台的受众最关注、感到最亲切的还是自己生活的环境。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在与受众的沟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品牌忠诚度,也常常和对新闻主播个人形象的忠诚度紧密关联。所以,培养优秀主持人,则是保持节目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一步。

2.3 走品牌发展之路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品牌的竞争。地方电视台要利用自身媒体优势,做好活动营销、赛事营销、晚会营销,有效拉近电视媒体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电视媒体走入寻常人家的生活,更加贴近百姓。要建立系统规范、独特可行的视觉形象(Ⅵ)设计,整合媒体形象,塑造风格独具、识别性强的电视媒体品牌。最后,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社交媒体,提升电视台在当地的影响力。

2.4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在新闻报道要把更多的镜头留给基层和普通群众,更多的反映百姓心声。及时捕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挖掘其深层关系,引起百姓关注。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报道,完成新闻内涵意义的提升,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使百姓喜闻乐见。

3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1 坚持导向正确

随着受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某些民生新闻过渡娱乐化、低俗甚至恶俗十分反感。因此,民生新闻的创新就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到不偏离方向。要把握民生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坚持“政治家办台”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使社会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2 打造思想厚度

记者在采制民生新闻时,不仅要告诉观众“是什么”,还要带着观众一起追问“为什么”,对一些社会现象要有“原因解释”,通过对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详尽深入的报道,使节目更具感染力。要坚持“突出主题”与“关注民生”相结合,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做“大民生新闻”,做“主流民生新闻”,发挥好传递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的引导作用;发挥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沟通谅解的协调作用。

3.3 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介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修养。在舆论监督新闻报道中要通过多方采访和深入调查,展现客观事实,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鼓舞士气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前,陈杭.望诊电视民生新闻[J].中国电视,2005,(2).

[2]张建新.娱乐化新闻为何泛滥[N].北京科技报,2005-05-18(8).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8

1“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融媒体”是以将互联网加入到传统媒体, 借以将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方式整合在一起。“融媒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可以将不同传播方式的优点加以利用, 将新闻的宣传, 传播内容等等的工作做到最大程度的整合。“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迅速,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弊端。

节目内容千篇一律, 过于注重民众话语权。如今媒体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各界的媒体人也应运而生, 而由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社会观念等层次的不同, 造就了民生新闻中出现大量的没有价值的新闻, 甚至是假新闻。民生新闻在报道百姓生活时, 过于重视百姓的平常意识以及新闻本体的世俗化, 致使新闻的内容大多数是百姓生活中不必要的小事或者一些风俗怪谈。再者, 民生新闻的栏目出现的新闻大多数千篇一律, 对新闻的重复过于频繁, 而对于不同栏目由于不同媒体人的采编水平差异, 其内容有失新闻水准。另一方面, 目前民生新闻的采编过于注重民众的话语权, 而由于采编者自身的社会观念、价值目标的不同, 其最后呈献给读者的新闻侧重点不同, 对于民众的“特殊”看重, 一直与最后呈现的民生新闻是受限制、有选择、功利性的片面新闻。如果展现百姓生活的常态, 生活中百姓的抱怨情绪是民生新闻的采集注重点, 这样更加有利于民意的顺利表达, 更能反映百姓的现实样态, 民生新闻采编人应该对新闻的话语权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民生新闻缺乏严谨度, 多数过于娱乐化。民生新闻呈现给读者应该是更加严谨、平实的内容, 而目前的大多数民生新闻对于新闻事件的叙述过度娱乐化, 失去民生新闻的本身意义。比如对新闻画面的孤独渲染, 不注重采实, 更加注重的画面的冲击力;新闻的内容叙述不贴近现实, 对于内容多了情绪的渲染, 文章体味不到事件的本质;新闻事件编辑者为了吸引观众, 将内容设置的过于神秘, 不考虑事件的相关人员的内心感受, 随意进行调侃, 失去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 等等。

新闻制造粗糙, 过于片面化。如今民生新闻的普遍特点是对于事件, 不深度探求其事件本身的影响意义, 过于强调新闻的本土化, 呈献出的新闻客观真实占主导, 另外, 对于民生受众的情况调查不清, 自以为其受众只是低端人群, 致使制作不精良, 其最为平常的表现形式是新闻过于平白, 流水化, 并且采访时过于平民化, 画面制作过于随意, 而其冗杂的采访更是看不到专业的水准[2]。最重要的一方面, 其采访具有价值的新闻过少, 以至于在播出的时候其流水账似得新闻占用播出时间的大多数部分。

2 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提升

民生新闻注重的是百姓的日常, 是以百姓为视角反映国家的发展, 真实关注国家发展, 展示国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 民生新闻必须要与时俱进, 做到与时代的共同进步, 做好百姓与国情的良好接洽点, 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以及作用, 是如今民生新闻首要面临的问题。

2.1 实现传统与新形势共存的整合之道

当前新媒体当道的时代, 民生新闻如果想持续发展, 需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相互比较, 取双方精华, 取其糟粕, 找出适合民生新闻发展的媒体整合之道。就如凤凰卫视的董事长曾说过的一句话“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完善, 两者就像是一个人的两支臂膀, 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结合好了就能形成完整、有机的架构, 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民生新闻需要将传统媒体的经验、方式应用到新型媒体中, 借助新型媒体的自身优势, 实现民生新闻的创新提升。而对于这样的融合之道, 并不是理论叙述, 在实际各处的民生新闻应该敢于实践, 创造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民生新闻新旧媒体融合之道。当然, 对于新媒体的挖掘要彻底, 互联网过于广泛, 其传播的载体多种多样, 要结合自身的民生新闻特质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 对于记录百姓重大事件的纪实栏目, 就可以开通官方的微博平台或者在播出时通过微信“摇一摇”, 让百姓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 实现民生新闻的自身价值。

2.2 国家的计策方针应予以重视

民生新闻是反映国家计策方针实施情况, 国情发展对百姓生活产生影响的重要基点, 而对于让百姓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亦是民生新闻的责任义务, 民生新闻对于国家的计策方针进行详细认真的解读, 推广, 通过小镜头、小话语让民众接触计策方针。民生新闻通过百姓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国家的计策方针让百姓内心深度感受, 展现给群众更加温柔的政治, 这样从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政策的落实, 而且民众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更利于国家的发展, 而这一点民生新闻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

2.3 提升民生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制作有业界良心的新闻

一个新闻事件的采集与筛选与新闻工作人员紧密相关, 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职业素养等因素都决定了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新闻的导向以及质量。民生新闻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应该做好自己“把关人”角色, 将更有利于民意的表达, 更符合民生的高质量新闻呈现给观众是其媒体人的责任。对新闻媒体人专业素养的提升, 不仅是引导正确社会价值导向, 亦是在另一方面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忠诚度,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3]。

在众多的民生新闻中, 应该做到自主创新。如今是大数据时代, 移动设备在民众很普遍, 民生新闻可以紧抓住这一“融媒体”新形势。比如在一档地区的民生新闻中, 可以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使用当地的语言, 贴近民众, 并且将民生新闻以APP的形式供民众下载, 制作方将有价值的新闻或者国家的政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民众, 而且市民在阅读新闻时还可以随时随地的畅所欲言, 做到共同参与。

3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针对当前民生新闻的现状弊端进行了相关陈述, 并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创新提升做了相关解读。民生新闻通过百姓了解国家发展状况, 百姓通过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 作为政府与百姓的纽带,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民生新闻将会与时俱进, 与时代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琢.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创新分析[J].新闻传播, 2014 (16) :72.

[2]周雪芬.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创新之我见[J].今传媒, 2012 (3) :97.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9

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概述

民生新闻栏目逐渐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民生新闻几乎成了各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的“标配”, 学界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进行的研究与分析也越来越深入。但令人遗憾的是, 对于民生新闻, 竟然还没有形成一个被业界、学界认同的较为权威清晰的概念。笔者认为, 民生新闻栏目是一种基于百姓的视角, 将人们的生活以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的新闻节目, 是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形式。民生新闻主要是以大众的生活为前提基础, 通过对人们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报道从而拉近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距离, 为观众解决问题, 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二、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迅速,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该类型电视节目对于社会大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各大电视台趋之若鹜, 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蓬勃发展, 在给观众带来发声机会表达民意的同时, 也逐渐产生了民生新闻栏目严重同质化的问题。为了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或保持暂时的份额, 为了迎合个别观众的猎奇和八卦需求, 为了满足广告主急功近利的回报诉求, 民生栏目正日趋低俗化。此外, 在很多地市级电视台, 由于民生新闻的需求量很大, 但相关题材内容供应不足, 地方台对“大民生”题材的把握和深加工能力不够, 民生新闻琐碎化与表层化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 民生新闻栏目走向低俗化

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过程中, 某些电视台片面追求收视率, 什么栏目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视台就一拥而上, 跟风模仿;什么事件够离奇古怪, 就不问情由, 抢先报道, 置行业道德准则和社会公义良俗于不顾, 唯恐炒作不火热, 唯恐收视不爆表。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逐渐走向低俗化, 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严肃性和公信力都带来了严重影响。作为以人为本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首先应该把导人向上、导人向善作为基本的导向准则, 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广告投放, 故意扭曲事实, 迎合低俗品味, 甚至丧失了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二) 民生新闻栏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民生新闻栏目对老百姓尤其是家庭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各大电视台积极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在节目生产实践中, 民生栏目多为日播节目, 对新闻数量的需求巨大, 而与此矛盾的是, 地市级民生新闻题材资源并不多, 地市级采编人员对“大民生”的挖掘、加工把控能力又严重不足, 致使民生新闻栏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碎内容;群众吐槽、有关部门挨批的编辑思路;群众谩骂、记者现场播报、主持人不痛不痒“评论”的固化程式……甚至有些民生栏目, 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缺乏严谨的求证态度, 疏于对关键新闻人物的直接深入采访, 听信一面之词, 选材片面失实, 有意无意地“拉偏架”, 使得事件得不到客观公正的报道, 不仅助长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 还给有关部门处理问题徒添难度——这是典型的导向错误。这些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是对电视媒体公信力的恶意透支。终将导致观众对民生新闻栏目失去兴趣, 使电视民生栏目的品牌影响力逐渐降低。

三、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品牌打造策略

(一) 加强对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竞争十分激烈, 导致电视新闻栏目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因此, 首先应强化对相关新闻栏目采编人员的教育培训, 大胆启用创新型采编播人员, 为打造新型民生新闻栏目提供大力支撑。其次, 必须前置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工作, 并大力抓好抓实, 这对增强栏目的可看性至关重要。一个内容贴近、形式新颖、个性突出的节目, 才是值得看的节目, 才能走得更远。再次, 主持人作为电视栏目中的重要角色, 是敢说、会说的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士, 必须保持良好的外貌和社会形象。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喜爱, 才能为整个栏目赢得良好的公信力和保持较高的收视率。除此之外, 还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 加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从根本上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二) 秉承以人为本的品牌理念

电视民生栏目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 以百姓的视角看待新闻事实, 用普罗大众听得懂、听得惯的语言报道新闻、评论事件,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栏目, 这才是对民生新闻“人本”理念最好的诠释, 这才是民生新闻栏目的魅力所在。民生新闻记者、民生新闻栏目, 都不是判官, 不是包办一切的天神。民生新闻应该为事实代言、为公义张目、为百姓着想、为政府分忧, 这才是民生新闻的本分, 才是主流媒体的天职。民生栏目为百姓而生, 只有彰显人本理念, 才会得人心、得人气, 最终得市场、得长盛。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老媒体的竞争还将继续, 并愈加激烈。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 需要广大电视人去求索、去解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只要秉承“以民为本”的新闻理念, 从五彩缤纷的群众生活中汲取营养, 不断创新视角、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提高民生新闻栏目的节目质量, 民生新闻这棵常青树, 一定会更加枝繁叶茂, 在广阔的电视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要:民生新闻主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播类的新闻栏目。近年来, 我国电视民生栏目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受到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然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逐渐出现了同质化与低俗化等问题, 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通过对全国同类栏目的研究, 梳理出我国民生新闻栏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力图为民生栏目的持续发展问路。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品牌打造,创新

参考文献

[1]于燕云, 李宝玉.浅析山东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J].新闻世界, 2010 (04) :54-55.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10

一、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影响

(一) 评论互动渠道增多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在节目中对新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时, 即便是直播, 囿于媒介的狭窄, 观众大多只能通过短信等方式参与简单评论, 难以方便快捷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交流与反馈的渠道受到限制, 往往造成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与观众的隔阂。尤其在新闻评论播出之前, 在倾听观众呼声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观众反馈的环节也容易被忽视。

新媒体语境下, 新兴媒体应用日趋成熟, 平台日益增多, 评论发布的渠道得到极大拓展。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 因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门槛低、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 逐步成为了评论发布的主渠道。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业务如果不借鉴新媒体的渠道优势, 将难以与新媒体抗衡。

(二) 评论发布更加注重“先声夺人”

当追求时效性成为业内共同追逐的竞争手段时, 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 抢发“第一解释权”, 成为媒体新的突破口。而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因其播出时段、制作周期、节目审看等诸多环节受到限制, 往往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很难立即“先声夺人”, 难以做到率先“发声”。

但是, 新媒体在新闻发布的同时, 评论就会以各种形式接踵而至, 对新闻事件、热点问题发表观点和意见, 成为事件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以时效性为首要因素的评论方式, 给受众参与带来了极大便利, 也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时效、语态、形式等方面带来冲击, 倒逼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主动求快求新求变。

(三) 人人都是“评论员”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从业人员, 大多是媒体体制内的专职评论员, 或者是外请的时评专家、某一领域的学者权威等, 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了解媒体流程的“意见领袖”。而随着新媒体交流平台, 如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的推出, 一个新的群体“网民”随即出现。“网民”群体借助新技术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 可以不受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个人身份等的约束。普通“网民”借助新媒体变身为“草根评论员”后, 通过各种新载体评说是非、表达意见, 新闻评论的发布人员呈现“去专业化”的特征, 逐渐大众化多元化。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坚守

新媒体时代, 媒介融合加速,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既要坚守传统的好做法、好制度, 也要与时俱进, 进行符合媒介传播规律的合理创新。

(一) 坚守传统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 学界和业界可谓众说纷纭, 至今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定义, 新媒体毕竟只是工具。在“内容为王”的今天,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应坚守权威的新闻专业发布平台, 更多地在内容上下功夫, 向新媒体空间注入专业权威的评论信息。更为关键的是, 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 各种杂音噪音混杂其间, 电视观众对深度评点和建设性意见需求强烈, 迫切需要传统媒体以权威、主流的声音加以引导, 让传统媒体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 在新媒体的平台和渠道里顺畅通行。同时, 传统媒体新闻和评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更高, 报道和评论更有深度、更富理性,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和公信力, 将在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 坚守独到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能力是一家新闻媒体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不能被动作战无所作为, 而是要主动设置议题, 加强舆论引导, 争夺话语权。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要掌握好与新媒体的融合尺度, 不跟风, 不恶炒, 以积极的心态关注热点、焦点和难点, 真正发挥其社会舆论稳压器、社会情绪减压阀的作用。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为例, 栏目十分注重作为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建设, 通过设置本土的媒体议程, 与本土观众紧密联系, 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互动。栏目还有意识地在重大新闻上率先发声, 体现媒体的公正立场。对于舆论监督的题材, 栏目不简单停留于揭露问题, 而是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始终发挥确的导向作用。

(三) 坚守独有的专业流程

新媒体包含着较多的个人色彩和自由空间, 很多参与者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在内容发布上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甚至夹杂个人的私心杂念。而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在其长期发展运营过程中, 拥有一支经过严格职业训练的专业队伍, 发布的内容都经过了严格专业的监审。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 依托专业的操作流程, 从上自下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制作播出流程, 从体制机制上确保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 方向和导向正确, 在新媒体感性甚至肤浅、有失偏颇的评论中, 凸显自身的专业优势。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创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 电视媒体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 依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创新, 是业界正在努力的方向。

(一) 打造全新的互动平台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评论, 主要是编者按、节目编后、嘉宾连线等之类的述评, 基本上以主持人口播、嘉宾点评为主, 观众基本是被动接受。如今,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意见最为常用和便捷的工具。电视民生新闻评论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 更需要为广大观众提供表达的渠道, 将全媒体平台发展成媒体与观众互动的平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基本都有为观众服务的传统, 有着较为强烈的服务意识, 如今还应充分结合新媒体运用。例如, 申请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制作媒体网页等等, 延伸评论业务的传播渠道, 通过互动平台加强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开放度, 提供更为自由便捷的话语空间, 实现观点的多元表达和言论尺度的适当拓展, 弥补传统民生新闻评论互动性较弱的缺憾。

(二) 打造全新的评论形态

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 让公民表达更加自由, 评论门槛大大降低, 评论主体更加多元, 观点碰撞日趋激烈, 评论语言更加鲜活。网站、个人专栏、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上, 图片、语音、画面等多种样式的大量出现, 使新媒体评论在话题、形态、观点表达手段等方面都得到空前拓展和丰富。

汲取新媒体的优质基因, 与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进行嫁接, 打造全新的评论形态, 将使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进一步焕发生机和活力。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在做好口播评论、嘉宾连线等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 同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视频对话、多视窗等多种手段。同时, 还可以引入微信音频、微博截屏、图片、漫画、动漫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和拓展评论的内容。新媒体鲜活语态的引入, 也会改变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语言过分严肃、不够灵活的模式, 电视语态将更加清新自由, 富有立体感、鲜活性和亲和力。

(三) 打造全新的传播模式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 “最典型和最频繁的传播模式是一种长时段的双向关系”。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引入互联网思维, 用好新媒体手段, 能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立体传播效果。2013年11月底, 安徽蚌埠市金秋菊展落幕。由于菊展占地较大, 现场市民较多, 有网友将多张所谓“哄抢”的图片和文字传给国内各大网站, 《蚌埠上万盆菊花遭哄抢》的虚假新闻在网上发酵。针对网上铺天盖地的不实报道, 当地城市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淮河晚报》节目通过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事实真相, 设置评论话题, 引导知情网民在新媒体上对事件真相进行澄清, 大量蚌埠网友进行了跟帖和评论。随后电视新闻栏目及时跟进, 在新闻节目中对事件进行述评时, 采用了网友在新媒体上的中肯评论。电视评论节目在栏目播出后, 又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 进行了适合网络播出的量身定做, 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 被网友大量转发和跟帖, 节目内容得到二次乃至N次传播, 收到了立体传播的效果。2013年12月18日,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焦点访谈》节目“真相调查”板块, 以《乱花为何迷人眼》为标题, 介绍了所谓“蚌埠市民哄抢菊花”的真相。节目中也采用了部分网友在淮河晚报节目微博、微信中的评论。这次互动传播尝试, 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互动, 主流声音进入了新媒体的舆论场, 打通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个舆论场。

四、总结

以互联网、移动类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媒介技术的进步给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带来了突破, 不断影响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与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受此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创作样式更加多样, 传播模式更加互动, 媒介生态也更加开放和健康。由此说明,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创新, 不仅势在必行, 而且大有可为。

摘要: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与融合的形势下,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创作和发布面临一系列挑战,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只有坚守自身的核心资源, 引入新媒体的优质基因, 不断丰富和创新节目样式, 创新新闻评论语态, 提升评论的品质, 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创新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体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J].新闻战线, 2007.

[2]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篇11

【关键词】电视 民生新闻 定位 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12-01

引言

电视民生新闻凭借着更加的贴近生活,更加的关注民生引起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积极发展,电视民生节目的弊端也逐渐的显露出来,节目缺乏新意、同类节目泛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随着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节目的号召,全国的权威媒体也逐渐的加入这一行列,更多的著名节目主持人以及电视人走入基层,和普通劳动人民交朋友,实现与民众的零距离接触。电视民生节目是人民信息生活话语权的一个交流平台,积极的加强民生节目创新和多样化,从而实现中国本土特色和人民疾苦的双向表达,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问题

1,民生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电视民生类节目的蓬勃发展,中央电视台民生节目《新闻调查》立足普通人的新闻事件,为这些人找一个合理的申诉平台,节目囊括的不仅仅是新闻更有背后全国各地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节目的权威性和基层性也让更多的电视台争先的模仿,如:南京电视台的《绝对现场》或者是杭州电视台的《新闻天天说》。无疑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和平民化的视角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积极的推动了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个同质化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加重,民生节目的形式和风格都大同小异,一档节目比较红火,其它的电视台就进行争相的效仿,很难突出民生新闻的创造性。这么多的民生新闻节目都挤在一个电视的播出时段,必然会引起最后的竞争恶化以及节目恶性的循环。

2,民生节目选题的庸俗化。随着媒体的新兴发展,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都在不断的加大,受众的目光和视角也越来越挑剔,电视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视媒体想要抓住受众的眼球,在民生节目的制作选题上逐渐的庸俗化,从而博取受众的眼睛。这种庸俗化简单的来说就是对老百姓生活中的奇闻异事的报道从而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甚至是一些“小三”事件、自杀、谋杀等等,从而让民生新闻逐渐的趋于媚俗,而缺乏民生节目的人文关怀。甚至有的时候在策划节目的时候为了所谓的宣传效果和视觉震撼力,将画面变得更加的神秘化和诡异化,宛如一部惊心动魄的悬疑片。民生新闻是切实的反应人们的基层生活,应该更加的凸显社会的人文性。

3,电视民生新闻那节目的社会监督功能错位。在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中所出现的负面报道,很多的记者或者是电视媒体都不能准确的把握其中的曝光度,过多的介入到主人公的事件当中,将自己当做是“审判者”,从而逾越了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媒体党和人民的喉舌,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保持新闻的公正性,从而保证民生新闻栏目的权威性。

4,民生新闻对受众定位的模糊化。电视节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这往往决定着节目受众群的范围,只有找准民生新闻的受众,有针对性的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更加的突出新闻受众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很多民生新闻都缺乏对于受众的准确定位,民生新闻往往只是局限在一个点上,对于城市市民的关注过多而缺乏对于农民生活的关心,忽略了民生新闻的全民化和广泛化,更多的更确切的反应出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剧,贫富差距不断的加大。民生新闻的定位模糊对整个节目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制约因素。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1,积极的实现民生节目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制作。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电视媒体对于基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报道也逐渐的增多。如中央电视台2013年春节期间的特别节目《你幸福吗》就是为了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而开设的节目,还有反映留守儿童过年的,还有农民工返乡的等等,都是根据现实的情况而开设的特色节目。在实现民生节目的个性化方面中央电视台也是别具一格,积极的发动那些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主持人融入到普通的生活中,从而使得节目更加的具有感染力,真正的实现民生节目的平民化。

2,加强民生节目的服务功能。媒体归根到底还是要落户到对人民的服务上面,民生节目被称为是“老百姓自己的节目”,在帮助老百姓以及提供信息方面要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拿中央电视台节目《今日说法》为例,就是讲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犯罪的例子或者是碰到的一些维权现象从而给出专家建议或是法律援助,不断的普及人们对于法律知识的认知以及杜绝类似的犯罪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断的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民生节目在提升自我收视率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发挥节目的服务功能,为人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信息。

3,增强电视民生节目的人文关怀。民生节目最大的有点就在于它具有平民意识,能够更多的站在普通民众的视角增多人们的话语权,对人们的真实命运拥有深切的关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给予关注和帮助。同时民生节目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客观公正的报道模式,既要倾听人民的呼声还要帮助解决社会矛盾。如湖南卫视的《平民英雄》节目将这些普通人请到大屏幕上,积极的宣传社会正能量,为平民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典范。

4,积极的引入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上一向习惯运用亲切朴实的语言以及相对简单的新闻模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在众多的形式中时间一久不免显得枯燥和乏味,这个时候对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营运而生,透过事件本身升华到事件的本质,从而不断的提高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内涵。例如中央电视台节目《生活》栏目,对人们所关注的股票市场、工资改革以及住房贷款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从而对人民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引导,积极的构建主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虽然只是一档电视节目,但是它所反映和表达的社会功能以及平民意识受到全社会的赞扬。在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位和发展上,要始终牢牢的把握“好看”、“有用”以及“重要”这三个因素,从而加强对民生新闻的深入报道,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文章从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以具体的节目为佐证,积极的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不断的引导民生新闻节目关注民生和反映民情,弘扬真善美,宣传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 江元丽,调整期的民生新闻该如何发展[J],青年记者,2008

[3] 陈旭,电视民生新闻的误区及出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 张爽,张金桐,论民生新闻的特性及其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8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篇12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采集编辑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根据现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的发展情况分析,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采集工作把新闻对于观众的真实需要看成了采集工作的首要原则, 地方特色和大众所关心的事相结合变成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最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现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迅速发展, 民生新闻的采集编辑工作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但是也凸显出很多方面的问题及不足, 阻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及进一步改善。

(一) 从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获得的效果来看。

比较受欢迎的民生新闻通常在节目内容、选材以及节目的风格等方面融合了非常深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辽宁台、四川台和湖南台的方言性民生节目特别受大众的喜欢。不止这些,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选材及采集新闻紧紧和社会相结合, 寻求新闻事实本来的面目, 把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或事件看成是采集编辑的重点对象, 将采集编辑的新闻加上一些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此事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及看法, 然后引起大众对此事的共鸣, 进而推动地方民生新闻的发展及进步。

(二)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工作者出现的主要问题来看。

地方电视台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寻求生存及发展, 就一定要联系社会现状, 抓住社会热潮及风气。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采集编辑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新闻热潮, 对其表现出该有的看法, 这变成了现在民生新闻快速发展及改善的关键性约束。很多的地方新闻在针对同一件事情进行编辑时, 同质化的问题特别显著。很多的实践经验说明:一旦民生新闻采集工作的共性比个性多, 那么这个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也就没什么作用了, 正是因为这个, 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及创新。

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及创新作用

(一) 对大众的一种启迪。

民生新闻的主要看点是深入的采编效果。民生新闻的采编要深入生活当中, 挖掘那些不低俗, 但是很深刻的新闻。换句话说, 民生新闻采编的目标不是迎合大众的“凑热闹”, 而是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给读者思想启迪, 用先进正面的文化理念去增加社会的正能量。例如食品安全问题, 民生新闻要采集经典案例, 配合大众的评论, 最后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而不是只要引起公众的愤慨, 就以偏概全地对相关事情进行抨击。只有引导大众用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的知识去客观对待问题, 行业才能提升进步, 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民生新闻采编需要深入发展的地方。

(二) 以适应电视传媒的变革。

我国电视传媒的变革包含地方电视台很多的问题。伴随娱乐节目、影视新闻、访谈节目的迅速发展, 民生新闻变成了现在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特色电视节目。我国电视传媒改革提倡的是完成品牌化及集团化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地方电视台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方向, 更好地适应新的变革热潮。民生新闻多采集新闻的有用性, 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电视传媒变革的成效及作用。能够帮助地方电视台在这场变革中获胜的最关键的阶段就是民生新闻的采集编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 进一步推动民生新闻采集工作的发展是提高新闻水平的要求。

民生新闻节目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论述某个社会现象, 而是要体现出民生新闻所要表达的价值理念。如果所有的民生新闻节目都采用相同的采编方式, 不仅会让节目变得千篇一律, 而且会让受众群体变得越来越少。民生新闻的采编发展方向是着重强调节目素材的个性化, 去挖掘节目的深度, 创造新颖的新闻视角, 形成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多样性, 使节目水平上一个台阶。

三、推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编工作深化发展与创新的对策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如果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及创新, 就一定要把采集编辑的信息源作为根本, 将民生新闻节目形成的形象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努力促进整个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快速和谐地向前发展。

(一) 综合进行民意调查分析。

民生新闻采集编辑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大众提供服务, 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源泉来自于对民意的深入调查及分析研究。调查研究可以按照两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就是需要调查研究, 第二就是反馈调查研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应该重视大众的需求, 从这一点出发, 抓住大众最关心, 最重视的问题。这种调查研究应该具有长久性,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致使大众重视的问题不断地更新, 首先就要抓住大众的需求, 这样民生新闻的采集编辑工作才可以更加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采集编辑者还要定期去不同的地方调查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收视率、大众对其的满意程度以及包含的范围等等, 掌握行业最新的动向, 按照科学的数据报告完善眼前的采集编辑工作。

(二) 立志建立影响深远的品牌节目。

品牌影响力说明了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的水平, 也能反映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借助品牌的发展促进新闻采集编辑事业的发展, 可以有效地提高节目的互动性, 这种互动性涉及到采集编辑和大众的互动、社会资源和采集编辑者的互动。大众也非常愿意参与地方电视台深受大众喜欢的品牌节目的互动, 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看法及建议, 这可以为采集编辑工作者提高很好的依据。社会各界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信息资源, 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创建坚实的信息采集途径。有了品牌的鼓励及社会的热情帮助,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集编辑工作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有其真实的意义。

(三) 加强对信息库的选择及处理。

大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多种多样, 而且可以采集编辑的信息库非常庞大。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采集编辑者一定要努力从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将里面和其他地方电视台报道的差不多的信息去掉, 坚持创新新闻的内容, 努力做到民生新闻分析从表到里, 逐渐深入。就算是类型一样的民生新闻节目, 由于采集编辑者选择了更加可以启迪大众, 吸引大众的人物及事实分析, 进而确保得到大众的热情拥护。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建设深入完善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要求及精神文化要求不断地提高, 与此同时, 人们也对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做到多样化, 而且要努力实现新闻的实效性。要想获得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长远、稳定、快速的发展及进步, 就一定要首先搞好民生新闻采集编辑事业的发展及创新。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 分析现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详细地研究论述了未来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及创新策略, 并且根据这些论据证明了做好这些工作在深入推进地方电视台新闻事业的发展及改善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新闻采编,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娜.网络民生新闻的双重角色——浙江在线“民生帮帮帮”栏目的采编实践[J].新闻实践, 2010, 10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下一篇:复合材料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