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精选12篇)
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 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但是, 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 电视新闻主题性报道在创新上还有诸多差距。当今, 主题报道不仅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成为最基本的内容。主题报道的好坏优劣, 直接影响到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一、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意义
人们常把电视新闻划为主题性报道和事件性报道两种。主题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版面和时段, 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展现社会发展全貌, 树立社会典范, 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主题类新闻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 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 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直接体现。主题报道是新闻宣传报道中非常重要的节目样态,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主题报道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 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 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社会向心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在当前全球信息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 对于树立国家良好国际形象、消减抵御不良思潮和别有用心的声音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在文化产业日益发达、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对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实现媒体竞争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主题报道
做好主题报道, 是着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载体。主题报道要体现规模、体现深度, 以合为势, 形成关注度。主题报道要做到有力度不算难, 难在要做出靓度来。如何把主题性报道做得“好看”一些, 使观众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笔者认为, 选择合适的事件是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关键环节;掌握合适的宣传思路是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往往是成就性报道比较多, 所选择的事件多是侧重发生过的, 其结果是新闻与观众见面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主题报道的题材不在多而在精。当前常见的主题报道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单刀直入式:既有宣传报道媒体所做的就是将其诠释清楚、宣讲透彻。显然, 这是长期形式的政治宣传法则在媒体的沿用。这类主题报道大量采用传统的成就报道、经验报道或典型报道方式,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宣传力。主题报道的宣传力, 并不只是思想性体现, 还在于感染力。在金融海啸的报道中, CCTV-2大胆创新, 推出了大型直播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全方位分析报道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 直播规模宏大, 嘉宾阵容豪华, 节目成功之处在于, 全方位记录了风暴所及的每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场景和人物, 并连线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 带领大家“走进风暴眼”, 把宏大热点话题降落在每一个看电视的个人身上, 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样, 把所要展现的宏大主题新闻就落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另一类是曲径通幽式:报道主题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命题, 被化解后“安排”在具体的物中, 从不同面、不同角度来阐述, 或以不同方式解读。这个将报道主题具体的过程就是常说的所谓策划。
一般来说, 主题报道有一定的制作周期, 策划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选题到报道方式、组织形式、规模效应等, 都需要周密的策划。新闻策划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主观想象, 而应当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与电视人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贯穿于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有专家认为, 主题报道的策划组织可概括为“五化”:内容设计专题化, 突出主题报道的针对性;报道推出系列化, 体现主题报道的纵深感;客观形势多样化, 增强主体报道的吸引力;重点栏目品牌化, 扩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营造声势规模化, 提高主题报道的影响力。改进主题报道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新闻要素入手, 提高主题报道的时效性;二是从丰富传播载体入手, 扩大主题报道的覆盖面;三是从扩大受众参与入手, 提升主题报道的亲和力;四是从建立沟通机制入手, 增强主题报道的推动力;五是从创造良好环境入手, 建立持续开展主题报道的激励机制。
三、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思路
新闻报道, 贵在改革创新。开创新局面就是要用时代精神审视新闻报道、以改革精神推动新闻创新, 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新闻工作者而言, 这是个永恒的主题、永远的课题、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也是最多收获成果与梦想的历史机遇。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 理念上的新思路核心内涵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报道内容上的新突破, 就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 在表现手法上, 不同主观的意识框架去干扰采访对象, 也不以主观判断的方式把报道主题强加给受众, 而是用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态, 拉近受众对典型报道的“认同”心理和选择。2007年2月10日“新闻联播”对河南焦煤集团普通矿工谢延信面对多病的岳父母和呆痴内弟, 30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报道形式采取以小见大, 用人间最真诚、最典型也恰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例, 来反映谢延信的平凡之中见真情、大爱至孝谱心曲的感人故事, 使受众从报道中领悟孝道是人间美德, 是世间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报道不回避其在生活中不如意的细节, 带给人们一种更合理、更真实、更豁达的生活态度。
近年来, 电视新闻节目在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 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路, 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化”: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
1. 主动化, 增强节目策划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打好主动仗。
主动性首先表现在对国家重要发展方向的敏锐体察上。主动性还表现在以高度的机动性实现主题的延展。主动性第三个要素是洞察时代主题的内涵, 实现主题报道的深化。
2. 活动化, 变报道为活动, 从而形成规模、造成声势。
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 就是有主题的系列报道, 这种理念最大的缺失在于缺乏媒体的声音, 报道形式单一。而活动化就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并形成传播链,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活动化首先表现为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段。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活动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传播链。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是内部的多样化, 而形成链条是外部的多样化, 两个多样化相互结合就是活动化。在这里大家可以发现, 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已经基本不见踪影, 而完全是从宣传主题转化出来的活动本身唱主角, 报道成为对活动的配合。事实上, 形成链条更多的是体现在媒体运营的价值链形成上, 这就好像美国好莱坞大片形成的系统市场开发链条一样, 通过链条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将得到有效发散、有力辐射和大力提升。
3. 互动化, 变单向报道为多向报道。
互动就是生命力。主题报道的互动化就是把受动方变为主动方。对于政府而言, 就是与政策的惠及对象互动;对于媒体而言, 就是与媒介的受众对象互动。互动性主要表现在搭建政府与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平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现在有些媒体在进行所谓互动时, 把受众参与作为摆样子的手段, 把赚取资讯费作为盈利手段。我们认为这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经营的思路虽然是可取可行的, 但如果目的性仅局限于经营则可能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互动除了行为上的互动之外, 还应包括人的心灵上的互动, 这是心的碰撞、激荡与反馈。我们在邀请公众参与时, 则是把受众真正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主题报道实现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的同时, 还有一化值得关注, 那就是产业化。当然主题宣传的产业化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话题, 我们主张的是在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媒体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范围许可内, 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市场开发, 而反对各种有偿新闻的泛滥。
综上所述, 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作为主题报道创新的三个要素, 三者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只有坚持主动化才能为活动化、互动化赢得时间;只有活动化才能体现主动化、包含互动化;只有互动化才能不断增强宣传的针对性, 不断调整主动化的方向、增强活动化的实效。所以, 坚持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相结合的思路确实是创新主题报道的思路。
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 篇2
操作与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系列报道逐步成为成就报道的重要手段,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在节目中开展一系列深入系统的报道,以加强宣传效果。电视系列报道把电视专题片乃至于记录片的优势引入新闻节目,使电视新闻能够全景式、多侧面地报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重大成就。
1、史诗风格:成就报道的高境界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栏目,也是全国新闻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排头兵作用。因此,每当中国进入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时刻,《新闻联播》就吹响强劲的号角。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10月1日《新闻联播》开始隆重推出系列报道《历史的跨越》。开篇《中国改革开放20年》以高屋建瓴的气势,旗帜鲜明地总结了2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拉开了改革开放20年宣传报道的序幕。在其他媒体尚未形成浓厚舆论氛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即以饱满的激情和透彻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引吭高歌,随后陆续播出的系列节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报道了20年跨越式进步的具体事实,从而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
这组系列报道将宣传目的和新闻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并努力做到在稳健基础上有较大创新。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报道部分,既要避免空洞说教,又要充分地展示20年的成就、历程与变迁,并给人以启迪,这对于编辑记者们是空前的挑战。系列报道之一《中国改革开放20年》八易其稿,几番审定,方才与观众见面,基本达到了总体上评价改革开放20年的要求,体现了高视角、深层次和大力度的特点。该节目以国庆节的天安门广场所洋溢的喜庆气氛开头,导入19中国所经受的严峻考验(亚洲金融危机、特大洪灾),正面赞颂改革开放20年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然后通过国内外人士的访谈,叙述中国的巨变,从而层层推进,将20年的主要成就和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予以展现和揭示,具有昂扬的基调和鼓舞人心的气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的画面比较流畅,大大增强了内容的可视性和信息的丰富性。系列报道之二《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的20年》,运用世界银行专家几次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赶不上中国的实际增长速度这一形象的事例,令人信服地理解了改革开放20年中国所发生的奇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在综合性报道中以典型的事实说话,这为《历史的跨越》系列报道增色不少,使宣传意图能够巧妙地得以实现。综合中有典型,以典型性来烘托综合性,这应该说是成就报道的基本规律。《教育甘露洒人间》这一节目是回顾和透视20年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与轨迹的,开始记者便从山东省的一个由“文盲村”到“状元村”的典型事例切入,很快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历史背景简略带过,重点描述已取得的成就和正在改革的态势,并展现了教育与21世纪的前景。整个节目新闻性较强,内容充实而不空泛。其他节目也大都遵循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规律,在叙事和陈述的结合点上努力创新。
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重要年份。《新闻联播》播出了大型系列报道《丰碑》。八十年的风雨历程与巨大成就,比起改革开放二十年更加厚重。历史感要强烈,节目可视性要求更高。这组系列报道每集节目都配以小片头,统一使用新闻节目不常用的“非线性编辑”,画面好看,美工制作水平也得到加强。内容上进行大跨度的历史对比,理直气壮地宣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事实。应该说,《丰碑》是具有史诗风格的电视系列报道。
2、推出精品:成就报道的生命力
成就报道不是应景之作,需要精心制作才可能出精品。特别是那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大报道,更要策划到位、采访到位、编辑到位、点题到位,经得起推敲。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8月26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共8集),相继推出《深圳特区今天20岁》、《高科技托起新深圳》、《把城市建在花园里》、《特区劲吹文明风》、《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旗红、特区兴》、《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 篇3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对这一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或认为是一种“新闻类型”,如说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类新闻①;或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如说“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②;或认为是一种“节目形态”,如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③;或认为是一种报道风格,如说“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④;或认为是一种“话语建构”,如说“‘民生新闻’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社会的‘话语建构’,它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产物”⑤。
单就字面定义而言,它在新闻中的分类应该是属于题材的范畴,但在实践过程中,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概念,而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但是从上述对民生新闻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从内容上看,民生新闻主要报道的是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感;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的基调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与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总而言之,民生新闻应该具有题材内容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从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热潮,民生新闻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迅速地发展壮大。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因其主要着眼于街道、社区,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新闻、老百姓的心事、老百姓的生活,如经济住房、行车难和停车难、教育乱收费、下岗失业、外来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因而特别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电视民生新闻引发的电视新闻革命,创造了电视新闻节目的高收视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从目前的民生新闻发展来看,有些问题也应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例如:大部分省级新闻联播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的比例偏大,導致新闻信息量小,不能吸引观众;而一些专门报道民生新闻的栏目对民生新闻的理解过于狭窄,报道的大多是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而且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做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反而得不到反映。
电视民生新闻在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在他们审视的目光下,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这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上隐忧重重。
“民生新闻”与受众需求不相一致
观众对内容的需求是一个信息体系,这一体系是随着社会环境、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过去,随着社会的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体系中更多的是批评报道、揭露报道、负面报道等,以此来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在这一需求下,从中央到地方诞生了一大批调查性节目,并迅速走红。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上升而抱怨度下降,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负面报道,而是与己有用的信息、权威的解说及愉悦的体验等。广州地区某电视台开办了《社区新闻》栏目,大部分内容是批评、负面报道,甚至是一些丑陋的人和事,苦心经营多年,但观众却越来越少,收视率大概只有一到两点左右。广州电视台副台长涂布说:“去年和前年我们很多新闻专题发表了很多篇批评报道、负面报道,反而收视率上不去,相反有一些主流新闻、对老百姓有用的信息发布一条两条收视率明显上扬。”
面对观众的需求变化,民生新闻却没有积极调适内容以适应变化,各台仍高扬民生新闻之旗,扛着摄像机忙乎于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乐乎于街头巷尾的琐碎小事,夫妻吵架、恋人口角、邻里纠纷、路人之争等琐碎的、鸡毛蒜皮之事以民生新闻的名义频频闪现于屏幕。更为严重的是民生新闻还出现异化现象:极尽猎奇之能事,大打擦边球,借助镜头窥视当事人的隐私等;迎合低俗趣味,追求刺激,如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守候在无盖窨井旁,将骑车人翻车、痛苦呻吟的镜头搬上电视;出现媚俗化、庸俗化取向,如将记者扮演当事人,拍摄假新闻画面搬上电视等。
雷同节目纷纷亮相
模式雷同:随着《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节目的声名日盛,仿佛在一夜之间,冠以“直播”、“快报”等名称的民生新闻节目已是遍地开花。在每天晚间时段,神形俱似的民生新闻节目铺满了各大电视频道,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劲头。仔细看去,不少节目都有相互抄袭的嫌疑。你说方言,我就用土语;你有热线,我就有新闻眼;你有FLASH动画,我就有真人秀。各省市间的电视民生节目模仿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节目内容到主持方式都多有雷同,在繁荣中透出单一的色调。
内容雷同:“如果有一位老大爷在马路边摔倒,会马上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是一句在南京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目前,在各大省会城市,省台与市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之间围绕民生新闻展开了激烈的同城大战,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致使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水电气供应、房子问题等类似甚至相同的新闻事件经各家电视机构的采编人员精心编制后,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如此频繁和雷同的节目难免让人日久生厌。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选择,民生新闻应该从内容、形式、本质等方面突破陈旧、错误的报道思路,走改革创新之路。
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有其特殊、潜在的发展魅力,要挖掘市场潜力,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面貌。
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化
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联、息息相关,每天都要面对无所不在的经济。因此,以民生的视角、利益来解读财经类题材,是民生新闻可以大放异彩的一个领域。
财经节目的民生化,不仅需要把专业的、高深的经济理论翻译为大众化的、平民的语言,而且还需寻求与市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蒸馏出能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信息。财经节目民生化的要求无疑对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容易被模仿,更易形成竞争优势。北京电视台改版后的《首都经济报道》改变策略,不仅加大对百姓经济生活等民生题材的报道量,而且其政策报道都本着“财经眼,看民生”的定位,从百姓的角度解析政策走向,收视率稳步上升,平均收视率接近2.0。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向财经领域延伸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并能以此打造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
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时政新闻的“平民化”,即从老百姓的视角寻找报道的角度,避免宣传味、说教味。如同是对领导视察灾后重建的报道,从宣传角度就是领导视察了,而从市民角度就是灾后重建家园的报道。诚然,时政新闻相对于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的新闻要“硬”得多,使其变“软”就要注重寻找市民的兴奋点和采用市民喜欢的形式,做到应新闻软制作。在报道中既要以平民化的角度提炼出有助于观众生活、工作决策参考的信息,又要用观众喜欢的平民化方式深入报道发生在观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观众在变化的体验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追踪新闻事件引领其他媒体连动
民生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人文关怀,这也是节目着力追求的。今年1月中央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关注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原本正常的人,因车祸失去记忆而走失。一天,救助站打来电话寻求电视台帮助。连续几天,记者和救助站的同志带着他走街串巷寻找他记忆中的地方,栏目每天也将最新的进展报道出去,希望观众能够提供更多线索。节目播出第二天,一些报纸就与栏目联系希望参与到帮助他寻找家的行列。于是,《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连动开始寻找失忆青年的家,按照失忆青年能想起的地方和人名一一寻访。连续几个晚上记者都是与这位失忆青年在一起,走访他回忆起的地方,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与此同时,热线也接到不少观众电话。经过《特别关注》7天的寻找、7天的报道,让失忆青年找到了家,這一牵动了众多观众心的寻家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编辑和记者甚感欣慰,而《特别关注》的公信力和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民生新闻”要做到雅俗共赏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不惜随意夸张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低下。一旦节目的品位和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的审美情趣造成不良影响。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实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用和形象。
总之,民生新闻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个性和创新性。各个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有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致力于创新性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生新闻在与传统新闻“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新闻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观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
注 释:
①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②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③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6)。
④程前、陈杭:《望诊电视民生新闻》,《中国电视》,2005(2)。
⑤郑宇丹:《民生新闻——主流意识的话语建构》,《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创新 篇4
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近几年之中迅速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其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的,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从历史性的演进角度加以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最早应当是从动态化的电视新闻逐渐发展而来, 总的来讲, 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形式, 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和工作模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其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 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其发展和创新改革, 是当前广大制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 也是相关产业今后进步的核心方向。
1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电视民生新闻制作和报道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改进的关键点, 所以还应当对此环节的工作引起较高程度的重视。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近几年之中迅速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其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的, 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和工作模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其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 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观众对内容的需求是一个信息体系, 这一体系是随着社会环境、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过去, 随着社会的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体系中更多的是批评报道、揭露报道、负面报道等, 以此来宣泄情感, 释放压力。在这一需求下, 从中央到地方诞生了一大批调查性节目, 并迅速走红。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 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负面报道, 而是与己有用的信息、权威的解说及愉悦的体验等。所以针对当前广泛存在额问题进行集中性的改革, 是找寻出相关事业创新路径的关键途径。
内容雷同:“如果有一位老大爷在马路边摔倒, 会马上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是一句在南京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目前, 在各大省会城市, 省台与市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之间围绕民生新闻展开了激烈的同城大战, 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 致使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房子问题等类似甚至相同的新闻事件经各家电视机构的采编人员精心编制后, 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如此频繁和雷同的节目难免让人日久生厌。
2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思路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和制作过程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下文将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制作的创新思路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 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推广相关新概念, 使得工作的建设可以进入至一个崭新阶段之中。
2.1 电视民生新闻中经济节目的创新
首先需要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民生化, 这一点是工作改革的突破点, 也是核心工作环节所在。经济是每一个人生活过程之中的关键因素, 与每一个群众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所以, 以一种民生的视角以及民生的利益角度来对经济新闻进行报告, 可以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进入至一个崭新阶段之中。诸如财经类型节目的民生花, 不仅需要将一些较为高深以及专业的经济学理论转换成为大众化的语言, 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资料研究分析找寻得出与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结合点, 这样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的信息。另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民生新闻之中经济节目的改革还对广大采编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实践的制作过程之中需要全面的形成竞争优势。发展和创新改革, 是当前广大制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 也是相关产业今后进步的核心方向。真正意义上做到从民生的视角和定位、从百姓的角度着手对相关经济问题以及经济政策的走向进行分析, 以保证电视民生新闻制作的水准。
2.2 电视民生新闻中时政报道的创新
除了上述分析的经济类型新闻的转变之外,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针对时政新闻进行全面的创新, 以一种更加民生化的角度, 从百姓的角度着手, 避免出现说教形式的宣传, 这样可以使得广大民众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时政消息, 保证了电视民生新闻制作的科学性和水准。诸如针对灾后的视察工作, 仅仅从宣传角度分析即可, 重点应当放在灾后重建这一环节之中, 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民生的特点。总的来讲, 时政新闻是电视民生新闻之中的核心环节,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和工作模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其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 所以广大制作者还应当多多从群众的角度对新闻制作的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从民生的角度着手, 多多提炼得出有助于群众生活改善和工作改善的信息, 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时政新闻自身的重大价值, 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展现出民生的特点。
2.3 电视民生新闻中新闻事件的追踪
最后, 针对相关事件的追踪报道, 还应当很好的遵循基本原则, 电视民生新闻一般情况之下应当注重的是人文关怀, 这一点是节目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所以, 在针对一些相关事件的报道过程之中还应当可以很好的引领其他相关媒体的联动, 以使得新闻制作的水准可以得到全面改进。诸如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之中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等形式, 引发广大群众的关注, 并且通过不同媒体方式, 采用一种联动的方式, 为广大群众更好的展现自身生活以及工作的面貌提供广阔的平台。或者是通过媒体的方式使得群众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不仅很好的体现了新闻节目制作的民生化特点, 同时还可以很好的与群众打成一片, 为更好的提升节目价值和关注度奠定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总的来讲电视民生新闻是传统动态新闻的一种全新传播模式, 是当前行业之中的新概念, 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 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近几年之中迅速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其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的,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从历史性的演进角度加以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最早应当是从动态化的电视新闻逐渐发展而来, 综上所述, 根据对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之中的重难点和关键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今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改革的主要思路等进行了集中性的论述, 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为相关行业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章芳.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 2011 (11) .
[2]《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课题组.交流·合作·共赢: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考察:以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为考察对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9) .
[3]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01) .
[4]喻国明, 赵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方式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09) .
[5]郑思, 黄策舆.由“市井新闻”到“公共新闻”: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回归[J].媒体时代, 2010 (09) .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环境的论文 篇5
题目选择上的创新:
一是选题要面向整个世界。21世纪是个多元化、多极化的社会,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题目时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要面向国外,把眼光放得更深、更远、更广。从新闻的受众群体来讲,新闻的受众不仅面向社会高端群体,更要面向社会底层世界,只有涉猎范围广和深才能选择出好的新闻,从而制作出受众喜欢的新闻题目。
二是选题要小,切口要深。首先,在遇到突发性的新闻时,要从其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上进行考虑,以求增强其社会的影响面。对突发性的新闻首先要注重时效性和及时性,与此同时要深挖其前因后果,阐释其深层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实际意义及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关键因素,这样就能产生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更有利于新闻的后续报道和相关报道的挖掘。
其次,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新闻要侧重于对其背景的分析与挖掘。以往新闻往往过于描述其经过和具体做法,而忽视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深挖其根源可以使人们对新闻本身有一个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对受众产生启示和警示作用。
再次,对个性和典型的新闻要注重分析其原因。对典型的新闻不能仅注重其表面的现象和最终的结果,还要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最后,对报道的新闻要考虑其社会导向。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题目时要考虑其社会的引导方向,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从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受众引向一个良性的、健康的轨道,以求产生正向的社会影响。而不能为了一时或某些个体的利益而违背新闻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作出有违社会良心的虚假报道。
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进行创新:
首先,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上,要注重考虑观众的品位。由于当下电视节目、电视内容的繁多,使得观众被动地接受一系列的画面,有些画面并非是观众所喜欢的,加上观众看电视时往往是为了休息或娱乐,因此在选择电视节目时,有太多的随意性和不假思索性,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要迎合观众的需要,使报道的新闻既不能粗糙生硬,也不能柔情似水;它要求既要有刚性的说服力,又要有贴近人们生活的通俗话语,如果语言太专业,观众在看新闻时会感觉太累;而如果新闻语言过于简单,那么新闻就失去了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权威。因此要求新闻编辑多方面考虑对新闻内容加以整合和选择,使报道的新闻既有专业性,又能为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其次,新闻语言要简练和通俗。做到真诚、真实、通俗易懂,并符合大众口味。不能过多地粉饰和卖弄,在新闻画面的选择上,要精简,不可有多余和无用的东西,注重报道画面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充分考虑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加大电视新闻内容的信息含量:
首先,电视新闻信息的选择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无效的或与新闻主体无关联的要坚决删除,以免由此误导受众,分散受众对新闻主体信息的理解与吸收。[3]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在进行信息编辑时要慎之又慎,做到新闻简明扼要,使新闻没有多余的信息,让读者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其次,对新闻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在单位时间内使受众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简明扼要,更要对与主题有关的信息进行丰富和诠释。尤其对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表达清楚时,可以根据新闻链接来描述一些相关性的背景材料,使受众对主题新闻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使新闻有因有果,保证新闻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时又能使受众感受深广,理解细密。
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首先,新闻在表现形式上,观众接收效果要好。电视传播过程是多形式、多通道的表现形式,它是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情况下,一并发向受众,与单个信息输出相比,使观众的整体接收效果明显,减轻了受众单个通道接收的压力。
其次,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图形元素,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电视传播可以把文字、图表、动画等组合起来编辑成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就会容易理解,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简单,易于接受和理解。
再次,要以观众为对象,尽量满足观众需要,以增加收视率。电视节目编排过程中,运用“单元式结构”把常规性报道和新闻简讯有机结合起来,把独条新闻和组合式报道相互穿插、综合性消息和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集中起来,形成单个小的“信息单元”,使节目在播出时更有章法和节奏。
对整档新闻节目进行编排上的创新:
新闻编排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播出质量和效果,无论新闻头条的设计、新闻节奏的处理、编前语和编后语的规划,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新闻的整体质量。因此,在这一点上编排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编写水平。
首先,新闻头条非常关键,在编排头条新闻时,要正确把握观众的喜好。新闻头条引领着新闻的方向,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尤其对一些国家政策和时事的报道更能体现出新闻头条的重要性。一个重要的头条新闻可能是这一天或这一段时间观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其次,要把握好新闻的节奏,使新闻播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观众在感受新闻时,如同身临其境,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预期的目的。相反,如果新闻没有节奏,整个新闻平铺直叙,就会使观众产生厌烦,从而放弃对该节目的收看。
再次,在新闻串联编辑方面,也要培养必要的创新性。采用串联词时可以将新闻条与条进行前后的连接,使多条新闻前后贯穿,组成一个整体,从而激发起受众的兴趣。
当下社会,传统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创新是电视新闻的重要出路,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根据电视的特色,从题目选择、内容编排、信息数量的控制到表现形式的甄别,以及档次的安排上都要精益求精,唯有如此,电视新闻才能走出困境,重现生机。
参考文献:
[1]周素英,李立岩,尹悦.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青年记者,(6).
[2]杜慧杰,徐婧英.浅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J].新闻传播,(7).
浅析电视新闻创新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 创新
伴随着新闻媒体竞争进一步加剧,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受到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双重压力,已经没有了以往的辉煌。就个人而言,需要电视新闻能够进一步重夺昔日老大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追求创新与卓越。通常来说,由于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地位,为了可以确保电视新闻进行有效地创新,电视新闻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核心是需要将新闻编辑进一步强化其创新意识,对已有的创新方法进行进一步掌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电视新闻的收视率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样也可以达到最优化效益,获得较大生存空间。
1、电视新闻如何创新
就电视新闻的内容自身而言,就是新近发现或发生的事物,当然,这还不能说电视新闻离创新先行者还有一定的距离。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仍然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陈旧思维,还是有一些期待开发的领域,这里还是存在着一些形式需要进行更新[1]。
1.1电视新闻内容的创新
就电视新闻内容而言,首先是对需要进行报道题材相关的确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已经逐步转化为现代传媒,这样需要将传递知识、送达信息作为全面的报道内容。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人们在对获取信息的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最快捷、简单的方式,正因如此,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应该顺应这样的形势要求,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新闻信息化的实现。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很好地结合电视新闻的新闻性与知识性。
1.2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通常来说,为了能确保电视新闻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就需要电视新闻观念进行有效地创新。就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就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确保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所提出来的要求,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这就必须全面考虑平民意识,衡量电视新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人民满意的程度。所以,人民群众应该是电视新闻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在对内容和形式的采制过程中,必须要面向群众,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电视新闻能体现出良好的生命力,人民群众认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它的影响力[2]。
1.3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
针对电视新闻的形式,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在对报道形式进行选择时,需要对其多样性进行创新突破。就目前许多的电视媒体来说,通常而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新闻播出滚动式、新闻采制直播式和增强节目互动性。首先采访制作新闻事件的现场,然后直接发射播出的报道方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采制直播式。就新闻播出滚动式而言,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重要新闻反复播放,或补充最新信息,或变换不同角度报道,这样除了可以加强新闻的时新性和时效性以外,还可以对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弥补,与此同时,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起到了增大的作用[3]。
2、电视新闻创新的几点思考
2.1电视新闻要进行精细提炼
在对电视新闻进行精细的提炼过程中,通常来说,首先需要在立意方面要先做到有一定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电视新闻的主题就是立意。具体来说,应该对当前的现实需要进行充分地考虑,从中尽可能的提炼出具有一定意义的主题。在进行实际提炼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尽可能的做到精粹、具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电视新闻具有指导价值。此外,我们对电视新闻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按照其需要的不同分为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提炼。其中加入一些哲理化的内容应该会更加倾向于重理的内容;另外,加入一些诗意化的内容更加倾向于重情的内容。最后,需要对观众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2.2电视新闻要深入细致拍摄
就新闻采访而言,在进行较为深入的拍摄过程中,通常来说,就会更为容易的发现困难。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一般来说火热的生活是良好的新闻感性材料主要来源。在进行实际采访拍摄过程中,记者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亲自的感受,同时,为了可以确保写成一篇好的电视新闻解说词,剪辑成一条好的电视新闻片,这样需要经过头脑的选择、过滤,把捕捉到的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镜头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在条件很差、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通常能创造出许多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典型事迹。如果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就需要新闻观众者深入现场,细致工作,对于其中一些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应该进行全面的搜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的收获,最终会获得观众的认同。
2.3电视新闻要贴近现实生活
通常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广大群众而言,出现了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的需要和兴趣,在这里面不仅包括直接兴趣,而且还包括间接兴趣,当然除了眼前需要,还存在长远的需要。这里面包括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精神需要如:娱乐、学习和社交。就当前而言,由于这类新闻传播的信息没有同群众的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少数观众对经济新闻和会议新闻不感兴趣。通常来说,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被观众接受,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必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因此,只要对观众的服务进行真正的关注时,大量传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新闻,这样将直接出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2.4通过交融化,制作出“融合新闻”
就目前来说,独家新闻的不断缺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具体说来,如果某地发生了一件重大的新闻事件,要不了多久,各种媒体、各路记者都会争先恐后地抢发。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下,不论哪一家媒体所能做的,除了自己抢发,就是整合报道。就整合报道而言,其中包括将本台记者采制的新闻整合,将本媒体记者采制的新闻和其他媒体记者采制的新闻进行整合,将本媒体获得的新闻和编者自己掌握的其他媒体的新闻进行整合,甚至直接转引其他媒体的新闻。在刚开始出现突发事件时,通常来说,仅仅是简单的引用一些信息。由于不断深入的采访,类似这次突发事件的消息将不断丰富和丰满起来,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被称为“组合报道”的模式。组合报道,事实上就是将各种有关新闻进行筛选、过滤、整合,在组合报道中,通过大量的重组、援引、嫁接等,实现对新闻的融合,这样制作出的新闻就是“融合新闻”。而若干条融合新闻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新闻的集群、新闻的集合体、新闻的大熔炉,在这样的集群里面,新闻资讯更加多彩、新闻视角更加多元、新闻信源更加丰富、新闻信息更加丰满,因而融合新闻也就更有深度、更有看头。
3、结论
總之,可以说,一切新闻工作的灵魂是创新,当然,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这也是电视新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但愿我们的电视新闻能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雁茹.改革创新——电视新闻生命力的源泉[J].新闻界,2005,(3).
[2]靳新平,李聚强.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声屏经纬,2004,(2).
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与策划 篇7
一、内容故事化
1、用悬念抓住观众的心
最近几年,各地纷纷办起了晚间新闻节目,和黄金时段的当地新闻联播节目相比,晚间的新闻节目更侧重于社会新闻的报道,更贴近百姓生活。可这个时候却有大量的电视连续剧和综艺节目与晚间新闻争夺观众,我们想让新闻故事能够吸引观众,应该每天都留一个悬念给观众,使这个悬念成为人们聊天的热门话题,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新闻。
2、抓住细节
细节是电视新闻的骨肉,缺少细节的新闻难以吸引观众。细节可以为主题服务,并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想法。在同样一则表现抗震救灾的新闻中, 第一则新闻是成片倒塌的楼房,而第二则新闻是一位母亲抱着刚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岁多的孩子痛哭的镜头。第二则新闻显然比第一则新闻更加打动人,母亲抱着孩子痛哭的这个小细节就能够巧妙的表达出本则新闻的主题。
二、人是新闻中的主角
1、用真情去打动观众
电视新闻节目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选择的题材不仅包括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等事件,还包括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政策、服务、消费等。电视新闻的题材也应多元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这个层面上。应该继续拓展, 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及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体现出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 从而最终显现出媒介强大的社会效应。在做电视新闻节目时要体现以人为本, 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关注新闻事件中所讲述的人物, 二是要考虑到观众收视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突出人是新闻的主角,这样才能用真情去打动观众。
2、突出人作为新闻的主体
忽略人作为新闻的主体的报道经常出现在一些对灾难的报道中,很多记者往往把各种灾难中的水、火、风等当成主角,很少有人出现的镜头。若画面是人在风雨中艰难的走着就会比单单表现风雨的镜头更加能够打动观众。很多灾难性的事件是突发的,记者往往拍摄不到现场画面,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采访亲身经历的人,让他们说出当时的那个场景以及自己的感受。让观众感受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且在选择人物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不能缺少的平民意识
做新闻要有平民意识,用老百姓的眼光做新闻。体现平民意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平视大人物。大人物的形象在老百姓的眼里多半是概念化的,观众最想看的是这些大人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对大人物活动细节的刻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第二,在平视大人物的同时不要忽略普通人的小故事。普通人的小故事是发生在大多数观众自己身上的故事,所以这种新闻会让观众感受到似乎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激发收视兴趣。第三,做新闻时应设身处地,以心换心。 设身处地不是在做秀,而是以真诚之心对待新闻里的人物, 对待观众。新闻工作者付出了真心,就会收获观众对节目的喜爱。
4、和观众成为朋友
主持人要把自己看成新闻中的当事人的贴心人和倾诉对象,这就好像是新闻里的人碰上了为难的事,想找你聊聊, 于是,你就推心置腹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做完了, 这条新闻也就写成了。和观众成为朋友会让观众感到非常的亲切,他们就会过关注这档新闻节目,与这档新闻节目成为朋友。
三、电视新闻节目策划需要遵守的几点原则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电视新闻节目以及所有电视节目策划的基础都是正确的舆论导向,非正确的舆论导向容易使节目所表达的主题与主流的价值观念产生背离,容易导致观众对新闻事实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会导致观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错误的认识。目前有些电视节目以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为目的,而不顾及电视节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有些电视节目的价值观的混乱就是因为在节目策划阶段没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而造成的。
2、熟习受众的收视需求
受众的收视需求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重点。在确立了电视节目正确舆论导向之后就要熟习受众的收视需求。受众的收视需求既包括绝大多数观众的共性需求,还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的文化层次等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受众的共同需求和不同需求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够找准节目的定位。
3、注意节目的效益
在新闻节目的策划之初就必须考虑到节目的经济效益与其社会效益。节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 节目没有一个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便无从谈起。不重视节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会好景不长。在一个良性的电视产业环境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该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所以节目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都要重视。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观众视角更宽,选择余地也更大,对电视节目质量的要求越高。这是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 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节目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立足于市场的根本之路。新闻节目的创新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善于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 还要同时符合上文所述的三个原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节目创新与策划,在当前的新闻市场下非常的重要。因此必须重点关注新闻类节目的策划,并在新闻中注意将新闻内容故事化,突出人作为新闻的主体,遵循电视新闻策划的几点原则,在创新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这样电视新闻节目才能够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欢迎。
摘要:电视新闻的创新与策划是电视新闻从业者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能让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吸引受众,在形式独具一格,在技巧不落俗套,从而提高收视率,是电视新闻从业者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新闻,创新,策划,思维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新华出版社,2001.5
[2]刘宪义,《新闻策划论》,泰山出版社,1997
[4]姚君喜,新闻真实性的意义阐释[J],社会科学,2007.6
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 篇8
1 宏观视角下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下,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要从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1.1 重新认识与理解典型的价值
从形式上, 新闻典型可大致分为事件典型、个人典型与集体典型, 不管是哪一类的典型都需要具有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 彰显时代所倡导的一种价值与精神。因此,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选择需要正确认识典型的价值, 结合时代精神对老典型进行重新认识与理解。例如, 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王乐义, 王乐义对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20个世纪90年代就受到关注与报道, 而电视新闻典型报道《这个头, 带得好!》中将这个老典型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将其贡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结合在一起, 在典型环境中重新考量这位老典型, 以突显典型的新意。
1.2 典型细节的捕捉与提炼
不管是典型事件还是典型人物, 电视新闻的典型报道都离不开采访的对象, 这就需要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从人的视角出发, 充分挖掘与展现人性中彰显的光辉, 实行人性化的采访方式。例如,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警察任长霞》, 新闻报道中在塑造这个人物时, 既表现了任长霞雷厉风行工作的一面, 又深入刻画出任长霞温柔如水的一面, 尤其是父母的几次落泪、抓捕现场中她的表现等方面的细节, 都从细节方面深刻地展现出任长霞的人性美。
1.3 转换写作视角, 丰富表现形式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中通常会采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式, 这种纯粹从正面着笔的方式很容易将同一个新闻典型的任务报道写成人物传记的形式, 从而造成典型报道的雷同与相似, 不利于典型影响力与感染力的发挥。因此, 要积极转换直面话题的写作视角, 从新的视角切入来展现典型的特点与先进性, 如侧面烘托与对比等方式, 还可以通过典型与新时代倡导理念的结合来灵活的变换写作的视角, 使新闻典型的报道更加出彩、更有新意。
2 微观视角下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创新
2.1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主题选择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交互式的方式,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中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 从静态的接受形式转变为动态的接受, 促进大众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通过电视新闻典型的报道, 受众可以跟典型进行网络的在线交流与实时互动, 或者对典型进行发帖留言, 实现受众与典型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避免了传统媒体中典型与受众之间产生心理隔阂。例如,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扎根山区的教师杜振民”, 通过教师杜振民在扎根山区的报道来彰显人民教师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
2.2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表现手法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真实的表现手法是塑造典型的重要手段, 它能够让典型回归到真实的生活, 还原到真实的人物, 以此增强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真实性。例如,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好人刘秋玲”, 以一种真实的表现与细节的描写来展现出人性的美与光辉, 将真实的、生动的刘秋玲展现在每一个受众的面前, 在电视采访中我们听到了真实的话语:“说实在的, 带着一个残疾人, 走出生活的困境太难了。我出嫁的时候, 和丈夫有一个约定, 就是要把弟弟带过来一起生活。”刘秋玲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难处与困境, 让受众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所遭遇到的一切, 从而唤起受众内心的善良与人性, 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3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比较单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典型报道要兼具声音、画面、文字、图片、影像和现场等多种传播对象, 实现传播方式的兼容并包, 拓宽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形式, 提高受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促进典型报道中典型的感召力与号召力。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要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从而不断优化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质量与效果。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典型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与环境,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做出积极回应, 主动探索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发展对策, 从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引导电视新闻典型报道更好地顺应时代的潮流, 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从电视新闻典型报道如何生存的问题出发, 提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典型报告该如何发展的策略, 以期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典型报道发展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提供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典型报道,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 篇9
关键词:电视传媒,会议新闻,受众反响
在当今的社会,抢新闻已经是屡见不鲜,各个新闻之间出现十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使自己的新闻脱颖而出,是众多新闻媒体人常常考虑的问题。
1如何在合理策划的基础上实现会议新闻的创新
会议新闻的策划不是凭空的臆造或是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实践经验与社会生活。电视传媒中的会议新闻因为会议内容相同,所以更需要赋予其核心的竞争力,新闻内容必须是有很强的新闻价值,有超前的创造力,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既能体现时代主旋律,又能传播党的政策方针;同时,一篇合格的会议新闻还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结合。
1.1会议新闻的策划需要适应受众的需求
电视媒体众多,在报道几乎相同的会议新闻时,哪个媒体吸引的固定受众越多便越能在行业中立足。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中,受众直接接触电视传媒中的会议新闻,受众的认同度反映着受众的喜;同时,受众作为观看人,直接决定了电视台的经济收入,决定广告商投资的资本大小。因此,结合实际的状况和受众与电视台本身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得出,受众的认可度决定着传媒内容的最终成败。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喜好之后,结合会议的主题内容,再决定以什么样的结构语言来策划一场会议新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传媒环境影响会议新闻制作的一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会议新闻报道的生存既受制于媒介之间严酷的竞争环境,又取决于受众的情景环境,简单地说,越是能满足受众需求的会议新闻,越是代表着其对于媒介环境的适应性强,生存率也就越高。
1.2认识策划案中报道的重要性
首先,报道的切入点。现在许多的记者年龄较小,他们在新闻的跟踪拍摄和报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紧张而出现差错,往往会出现从头拍到尾或从头复述到尾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报道出来的新闻只是在传播会议的内容,不能避免会议新闻报道时长久出现的陈规旧律等问题。事实上,会议的价值并不只在于领导们在会议上所说的言论,更多价值体现在会议的氛围和与会人员的肢体语言和态度。会议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态度才是主要的内涵,而这些正是记者们应该真正注意并挖掘的。
1.3关注会议热点,在常规中寻找突破
如果一个新闻人的报道手法表现有所欠缺,那么他所报道的会议新闻就很可能无人问津,而他本人就会变成一个不称职的新闻人。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中,枯燥乏味的会议内容甚至容易令专业人士昏昏欲睡,更不要用说观看报道的普通百姓了。而想要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人,其目的不仅仅是流水账式地传达着会议的程序,更多地是要将会议中传达的与百姓的生活利益等息息相关的政令信息等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然后将之传递给广大受众,从而实现新闻的真正价值,做到切实为大众服务的本职工作。
1.4寻求报道手法中的突破与创新
第一,作为一个好的新闻记者,特别是在会议的报道过程中,一定不要成为一台复述机,要学会规避播音员式的导读,运用先进的社会新闻的手法有概括,有总结,有重点的传递会议现场信息。
第二,要选择好新闻的眉眼。笔者认为,标题是一篇电视新闻报道的精髓,一篇完美的报道少不了一个完美的标题。标题既能概括整篇文章,又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仿若画龙点睛,让人有忍不住继续看下去的念头,使读者欲罢不能。在标题的拟定中,敏锐地发现会议所传达的重点内容,并精辟地切中要害,这样受众才会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1.5策划要尊重客观事实
在策划中,新闻的时间、人物、地点、过程、原因和结果等都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切实地传播和报道客观事件,既要新,更要真,同时还得具备新闻价值,而脱离了实际的新闻说得再好也是不具备新闻价值的,更有甚者还会给群众带去误导,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2结语
创新是事物进步的必要条件,而在新闻制作中最能体现出创新灵魂的就是传媒策划,只有好的策划才能打造出精品的新闻。在竞争力强烈的当下,好的策划,创新的策划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它也成为了电视传媒出奇制胜的必要法宝。
参考文献
[1]曹丽丽,张桂静.电视传媒“会议新闻”的策划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3(3).
[2]蒋红.中国当前媒介环境和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问题[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创新与取向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策划,创新,取向
一、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特性
电视新闻, 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 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1]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对电视新闻进行前期组织策划工作, 并在中期进行节目的编排以及在后期进行节目的编辑和制作。
近年来, 电视新闻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 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 电视新闻的编辑和策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电视新闻也要随之进行改革和创新, 不能故步自封, 仍然采用老旧的方式方法和观念, 否则, 一定会因失去电视新闻的价值和节目受众而自行消亡。因此, 电视新闻具备很强的时代感。只有坚持与时代和社会的同步, 无论在电视新闻的节目形式还是在编辑策划的主观意识上, 才能保证电视新闻的蓬勃发展, 为电视观众和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和社会价值。
二、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创新
如前文所说, 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要想保持电视新闻的活力与生机, 就需要在编辑策划上保持创新精神。给观众带来更新更好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闻内容的传播, 才能在保证新闻价值的同时, 还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创新应体现在打破旧有的模式和思维, 实行改革创新和发展, 在主观意识和具体工作实践两方面同时进行。
(一) 在主观意识上的创新
要想让电视新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要在编辑策划的主观意识上就应具备创新精神。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 包括电视新闻组织策划上的意识创新, 电视新闻内容上的意识创新以及对观众接受度上的意识创新。
首先, 在电视新闻的组织策划上, 应当进行意识上的创新。电视新闻的内容策划工作, 在过去的方式, 大多是由电视台的领导担任。由于电视台领导并不会具体参与到新闻内容的采编和节目的制作当中, 往往与节目的构思和采编人员的想法达不到沟通和契合, 新闻内容实现不了最佳效果。因此, 应当在电视新闻的组织策划上进行意识创新, 把电视新闻的组织策划工作交给编辑人员。编辑人员进行组织策划, 构思出完整的节目理念和想法, 与电视台领导进行交流, 再将具体的采编内容交派到执行记者手中, 从而很好地协调了与领导指示和采编人员之间的关系, 不会造成沟通不畅和执行不力。编辑人员统筹全局, 有利于电视新闻在定位的准确度和内容形式上的统一及优化, 保证电视新闻的优质性。[2]
其次, 在电视新闻的内容上, 应当保证新闻要素的完备和节目的完整性, 同时, 还要对新闻内容做细致考察和调研, 将新闻背景和发展趋势做出预判, 使新闻内容具备思考性和延伸性。新闻不仅仅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简单呈现, 还应对新闻内容的背景及发展趋势做出交代和表达, 阐明新闻的来龙去脉, 让新闻的思考性和延伸性得到充分展示, 使新闻更具可看性, 也更具价值。
另外, 对于观众的接受度上, 应当做出意识上的创新。如今的电视观众的眼界和鉴赏能力较以往有了大大提高, 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 就应当认识并承认观众接受度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 在电视新闻内容上, 应当做出改进和完善。在保证新闻传播事实报道的基础上, 应当保证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让观众能够同时满足其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趣味上的需求。
(二) 在工作实践上的创新
首先, 在电视新闻的编排上, 应当做出具体创新。电视新闻应当具备完整而系统的新闻节目计划。电视新闻的节目内容、节目时长和播出时间应当进行科学规划。[3]在节目内容上做到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观众对新闻有亲近感, 在节目时长和播出时间上进行科学规划, 让观众能够在闲暇时间有新闻可看, 且不会太占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时间。
其次, 在电视新闻的编辑制作上, 应进行创新, 使节目形式新颖而不陈旧, 在声画和节奏上让观众不仅获取到新闻内容, 还能体验并享受到节目带来的愉悦。
三、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取向
(一) 体现政治价值
电视新闻,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 往往会体现出党和国家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在电视新闻当中, 首先, 要坚持的原则, 就是保证其符合国家利益, 杜绝新闻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害。因此, 在进行新闻题材和内容的选题上, 应当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体现出党和国家的政治价值。
(二) 体现人文价值
电视新闻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应当从人文角度出发, 既要考虑新闻内容对人文的尊重与否, 还要考虑到新闻报道的文化内涵。新闻内容上, 应当避免流血死亡直接呈现在电视荧屏上, 保证新闻内容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同时, 应当保证新闻报道的文化内涵, 注重新闻内容对观众的文化感召和浸染, 提升观众的人文素养。
(三) 体现服务价值
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的选择, 一方面是关注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知识性, 还要关注电视新闻的服务性。电视新闻应当在节目制作和呈现时, 保证内容的详尽的简明, 方便观众在观看时能通俗易懂, 而且内容丰富, 保证新闻呈现的完整。
四、结语
观众的鉴赏能力和电视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策划必须重视创新, 实行创新, 在保证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丰富性之外, 还要保证其鲜活性。同时, 在价值取向上, 保证编辑策划政治价值的正确性, 并努力实现其在人文、服务和经济等各方面的价值。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能够继续向前发展, 实现其对观众和社会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龙韬文洁.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形势下的创新问题[J].新闻传播, 2012 (09) .
[2]刘荟.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4) .
[3]黄婉婉.浅析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J].新闻世界, 2010 (09) .
电视新闻报道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地方新闻联播 “三农”报道 节目创新
一、地方新闻联播“三农”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侧重宣传成就,服务性不强
地方新闻联播是农民获取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尤其是网络、移动新媒体的兴起,地方新闻联播时政报道、成就报道偏多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使得节目的服务性不强,很多农村观众普遍感觉到这些信息对自己的生产、生活帮助不大。
2、面孔刻板生硬,生动性不足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媒体报道的着眼重点在都市生活、城市建设和大工业项目上,对“三农”报道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三农”报道普遍面临着路途长、住宿差、时间紧的客观情况,很多年轻记者也没有农村生活经历,造成了部分“三农”报道出现了采访不深入、内容不生动等问题。
3、新闻主题陈旧,鲜活性不够
不同历史时期,“三农”问题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这就要求“三农”报道的内容、形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当前地方新闻联播“三农”报道中,部分报道主题比较单调、陈旧,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农民、农村、农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主题单调陈旧、选点不新鲜、捕捉热点能力差等,也成为部分“三农”报道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二、地方新闻联播“三农”报道如何创新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发挥掌握政策信息的政治优势,让“三农”报道更加具有服务性、更加生动好看、更加与“三农”现实联动,成为各地“新闻部”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电视媒体人在前期策划、采访制作两方面进行创新。
1、从组织策划着手,推进“三农”报道创新
新闻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策划的竞争,好的新闻报道策划,能抢占先机实现独家报道。农口报道中很大一部分是重大的非事件新闻,这就更需要我们提高策划水平。
2、提高对“三农”工作认识,提升“三农”报道的策划质量
作为关注社会舆情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地方新闻联播应该对“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在“三农”的宣传报道上,不仅要加大力度和密度,还要提升档次和水平。
在组织策划新闻报道中,使“三农”报道与工业报道、科技报道、民生报道之间实现有机平衡。同时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特性,采取动态消息、头条报道、政策解读、农事快报、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连续报道等多种体裁和形式,提升报道质量,让报道更鲜活、更真实、更新颖、更深刻。
3、精心策划重点系列报道,形成深度持续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做出的连续性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方式之一。相比平时的动态新闻和单条重点报道,能突出展现主题思想,起到深度、持续的传播效果,也最考验电视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成功的系列报道需要有好的策划。主题确定后,可以抽调业务精湛的一线记者和策划部门一起组成策划组,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做策划,各个分主题确立后,记者根据分到的主题进行联系和采访,这种“既统又分”的策划方式,避免了过去策划部门拍脑门、闭门造车的方式,同时也让熟悉行业特点的记者参与到策划的全过程中。比如今年“十八大”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倍增计划后,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栏目就及时跟进这一热点,策划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系列报道,通过选点新鲜、数据支撑的一系列报道,及时反映了各地在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方面的新举措,播出后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4、改变传统的报道观念,增强“三农”报道的服务性
信息传播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随着新媒体的壮大,媒体竞争进入新的白热化状态。地方新闻联播在发挥权威性优势、做好政策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等多种信息服务。
媒体采访应该改变过去“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思维方式,通过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三农”面临的难题,把这些难题及时、准确传递给全社会,以引起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进而促进相关问题及时妥善地得到解决。比如在2011年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内蒙土豆大丰收 销路遇难题”连续报道,不仅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公众的关注,央视甚至在节目中还播出了当地的电话,帮助农户推销起了土豆。地方新闻联播也可以采取这种连续追踪报道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新闻联播靠近基层的优势,把新闻报道与为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服务性。
三、抓住“三农”报道的特性,创新采访和制作技巧
1、坚持“走转改”活动,使其长效化、动态化
地方新闻联播如何摆脱“生硬面孔”,以一种更为亲和清新的形式,让观众接受和喜欢,这是电视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地方新闻联播的节目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纷纷开辟走基层专栏,创作出了一大批清新活泼、言之有物的新闻节目。
“三农”领域更是因为它的基层特性,成为了各大媒体“走转改”活动的首站。如何把这一活动长效化、动态化的开展下去,需要各地新闻部门逐渐摸索建立业务考核、奖励激励等制度保障,使这一活动能够长效化、动态化,避免沦为“一阵风”。
2、掌握“三农”报道的采访技巧,善于听取农民的心里话
农民朋友具有朴实、羞涩的特点,面对镜头往往紧张,难以将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在镜头前面,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与农民朋友沟通的技巧。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做到与农民朋友平等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在采访中,记者可以先与农民朋友唠家常,再逐步引导他们对采访问题进行回答,这种过程容易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能达到心贴心的沟通效果。
同时,记者也要善于从聊家常中发现新闻细节。农民朋友说话都比较朴实,但正是这些朴实的话语,蕴藏着新闻报道里生动的细节,因此,记者要善于发现并放大这些细节为报道增彩。
3、调动电视特技手段,对“三农”报道进行特色包装
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让新闻竞争更加激烈,改进传统的特技模式,引进最新电视特技手段进行包装制作,根据“三农”报道的特点进行特色化包装,已经势在必行。
由于“三农”报道涉及很多的政策和数字,如何让城乡观众记得住这些生涩枯燥的政策和数字?最近很多地方新闻联播节目中,开始大量的尝试应用三维动画特技和卡通剪贴画。这些三维画面动感十足,而卡通剪贴画则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特技效果,让画面、新闻、数字能够灵动起来,也让电视新闻更加轻松、易懂。电视新闻报道是一个融合多种工序的工种,后期制作人员只有理解新闻的主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创造性,才能设计出更加简明清新、灵动活泼的特技。而这些优秀的的包装创意,也将为“三农”新闻报道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天津电视台)
媒体融合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 篇12
媒体融合又称媒介融合,最初与媒体融合概念相关的是伊契尔·索特·普尔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的“传播形态的融合”这一概念。所谓传播形态的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作用下原先互不相关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形态融合在一起实现互联互通的现象,这是一种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分析,之后也有学者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媒体融合的概念,典型的便是李奇·高登对媒体融合的分类,他将媒体融合分为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机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我国学者陈浩文在其《再论“媒介融合”》一书中,将媒介融合,按照发展和聚合程度分为组织的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媒介形态的融合。结合以上研究者的成果,本文认为媒体融合即不同形态的传播媒体之间,在技术操作、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等方面存在的联合和合作趋势。
一、媒体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媒体融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媒体融合的首要表现就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推动其发展的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广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二,媒体融合是建立在多元化媒体文化之上,在媒体融合时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并存;第三,媒体融合时代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也呈现多媒体联合经营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多渠道进行新闻传播;第四,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的受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进入全民新闻写作时代;第五,媒体融合的表现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元素以及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媒体资源都融合在一起。媒体融合现象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使得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模式和载体以及传播的时空界限都发生了变化。
媒体融合趋势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构成了诸多挑战,表现为电视新闻节目因为缺乏足够的即时互动性,从而在社会影响力上不及微博等网络媒体,同时受制于播放时间和播放载体的限制,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受众面上也不及新媒体广泛,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媒体融合趋势也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机会。首先电视新闻节目与其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资源逐渐实现整合,这一方面的代表有电视节目与报纸新闻整合的代表——江西卫视的午间新闻脱口秀节目《杂志天下》,也有与新兴微博平台相结合的电视新闻栏目,这种方式能够网罗海量信息,并且保证及时传递最新信息,实现与观众的及时互动。其次,媒体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线性传播方式转变为非线性传播方式,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超出以往的时空界限,观众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时间通过手机、网络和电视终端随心所欲地收看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再次,媒体融合促进了电视观众与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较传统的电话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微博直播等形式都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参与度。最后,媒体融合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叙述方式多样化,使得新闻节目更加生动、形象,电视新闻节目的推广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网络平台上的节目推广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
二、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趋势的推动下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但是在追求节目创新的方式上,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电视新闻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地方新闻频道在节目定位上存在趋同现象,如地方卫视的民生新闻节目泛滥,尽管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但是节目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极易造成观众的收视疲劳。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极易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关注的焦点,导致众多电视台同时播报一起新闻事件。此外,主持风格上存在跟风现象,如盲目聘请光头主持人和“聊新闻、说新闻”的播报方式,忽略了主持人的内在涵养和说话风格,导致节目流于形式。
2.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严重。民生新闻成风导致电视新闻播报偏重于播报那些名人轶事、生活琐事、娱乐新闻和犯罪事件,侧重于刺激观众的视听,而不是向观众传达真正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同时网络流行元素进入电视新闻播报,在节目的趣味性得到增强的同时,电视新闻节目自身的权威性却下降。
3.滥用微博内容现象严重。一方面,部分电视新闻节目对微博上传播的信息内容不加选择地传播,使得网络谣言得到更大范围的滋生,微博新闻中存在侵犯个人隐私、信息不实、哗众取宠的问题,并借助电视节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微博平台的简便和即时性,使得记者在节目采编和节目内容的挖掘上存在惰性,对节目内容缺少深度分析,节目内容过度追求创新的后果之一,就是忽视传统新闻节目观众的需求,导致节目收视率下降。
4.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新闻从业者的媒体素养是指从业者对自身职业的认知、对媒体工作和媒体精神的了解,还包括其掌握媒体传播技术和技能的实际能力。媒体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但是在很多报道中,新闻从业者均表现出缺乏人文关怀、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这些都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不佳。
三、媒体融合趋势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具体实现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
第一,着力塑造电视新闻节目的自身特色。面对电视新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要想避免节目内容以及播报风格上的趋同问题,电视媒体工作者要善于深度解读新闻材料,通过深度挖掘和科学策划来发现独特的新闻信息,使之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也要树立高度的品牌意识,从节目的编排、标识和主持人的风格等角度出发,打造新闻节目自身的品牌,维持节目长久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树立内容为王的新闻理念,着力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播报形式和技术等只是形式问题,决定新闻媒体质量的关键还是新闻节目的内容,其中关系国家时政和人民切身利益的内容才是新闻节目播报的关键所在,同时在提高播报内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同时,不能违背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和媒体基本的人文关怀,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第三,正确地处理好电视新闻节目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关系,在利用微博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信息监管,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媒体在进行微博信息播报的同时,严格对信息的核实,做到不跟风和不盲目,电视新闻节目与网络媒体的沟通合作,也要注意把握观众的特点,塑造出满足观众需求的节目。
第四,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教育机构和电视台要强化外部教育,新闻从业者自身要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责任有清楚的认知。
结语
媒体融合是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媒体融合的社会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有许多生存挑战,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迎面袭来的今天,电视新闻行业在媒体融合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才能真正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
摘要:媒体融合即不同形态的传播媒体之间,在技术操作、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等方面存在的联合和合作趋势。媒体融合趋势除了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挑战,也给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创造了机会,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迎面袭来的今天,电视新闻行业在媒体融合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才能真正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爽:《媒介融合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2].潘超华:《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