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

2024-08-26

民生新闻(精选9篇)

民生新闻 篇1

《百姓身边》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策划书

一、节目梗概 1.节目主旨:

《百姓身边》栏目是一档日播的小型谈话节目。本栏目关注成都民生,关心百姓生活,风格生动活泼,以宣传精神文明为宗旨,以百姓热议的话题为内容,以幽默新奇的故事为承载,以大众的广泛参与为支撑。主持人独树一帜的聊天风格,用幽默与温情为百姓精心烹制出一道适合大众口味的甜点。同时,节目最实用的生活小妙招,最独家的专家权威发布,最具亮点的民间智慧服务于观众。

2.栏目形态:

栏目采用主持人播报讲解加新闻现场采访视频加片花的方式,营造一种别样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播报采用的是“说新闻”的方式,不像正规新闻播报那样用很书面的形式播新闻,而是一种说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多采用大白话,还可以适当的加入地方口语,让栏目气氛轻松活跃,具有接近性和地方特色。

3.栏目时段及时长

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9点到9点半 4.栏目人员配备

本档栏目以8-12人为主。监制、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摄像、灯光及辅助人员:

(1)监制: 是栏目的总负责人;(一人)

(2)制片人:主要负责栏目选题的选择和整体策划;(一人)

(3)编辑、记者:栏目的选题、内容、形式的选择、与台里联系等。直接在一线采访、线索收集整理和追踪,是栏目的具体负责人。汇报栏目内容、选题、新闻事实等相关情况。编辑、记者负责新闻线索的收集整理和新闻的采写、编辑,起到新闻现场与演播厅沟通的桥梁作用。让新闻栏目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现场真实的报道,让新闻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四人)(4)主 持 人:(三人)

此栏目需要三个主持人,一男一女一位手语主持。手语主持主要负责民生新闻播报时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这样能方便聋哑群众。男主持主要负责出镜采访,女主持负责室内采访,主持人总的风格应该是大气而不失于幽默、随和、机智、严谨,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在与受众互动这一环节,要有很强的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女主持人要有极强的亲和力。在前期准备阶段,主持人应明确针对性,必要性和导向性,了解相关的政策精神的同时要沉下去,真正的了解百姓生活,了解民生疾苦,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为老百姓说实话,为老百姓的生活服务。同时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设计开场白、串词和结束语等等。(5)摄像、灯光及辅助人员:负责栏目拍摄,灯光以及主持人化妆。辅助人员在主持人指导下协助整理受众来信、来电和留言等

注:(摄像三名,掌管三个机位;灯光、场务、场记、化妆、后期人员若干)

二、栏目版块 1.片头

2.百姓新闻:主要是报道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且是老百姓所关注的民生新闻。主要是一些关于地区范围内的服务性信息,包括:天气服务、菜价市场、招聘信息、教育信息,这些新闻都是小而贴近百姓生活的。(本版块主要在演播室由主持人播报为主)

3.百姓关注: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情,通过一些百姓来电来信或留言中的线索来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百姓关注点来展开报道。其中主要报道那些侵犯老百姓权利,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违法乱纪行为,以此来向上反映民情,并邀请相关部门的权威人员做为嘉宾进行采访并对事件进行评论,从而为服务于百姓。

注:(主要在演播室内进行,有相关的事件,需要出镜外采,采访对象主要为大众,采访内容主要为大众对本期民生事件的看法)

4.生活小妙招:(本版块环节主要为外景采访)到居民家中进行采访,让居民为观众介绍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涵盖健康、饮食、居家、日常美容、减肥、穿着打扮等生活各方各面。生活小窍门版块可以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方便,便捷,科学,提升生活质量。5.片尾

三、节目包装

1.节目片头和片花要制作精良突出节目的定位和主旨,不能粗糙,要亲民并绝对美观。记者出镜时,话筒上要有节目标识,给节目做个LOGO,让整档节目成为品牌,并让让品牌亮起来。

2.节目的音乐分版块制作,栏目的板块要有专属的音乐,音乐采用大众亲民型。字幕在特殊的新闻要显得突出,手语主持人主要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便于聋哑弱势群体观看节目。

民生新闻 篇2

一、民生新闻的民生视角

(一) 视角应低

新闻工作者一向被视为政府的喉舌, 是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因其显著的政治性、鲜明的导向性和公认的权威性, 表述方式难免有刻板、老套之嫌, 而民生新闻注重的是亲民性和生活化, 所以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站在老百姓而非政府的角度上思考稿件的编排。当然, 这里说的视角低并非无原则的媚俗, 因为新闻毕竟是用来教育人感化人的, 任何时候都要拒绝低俗的报道。

(二) 立意要高

或许不少人以为, 贴近百姓就是迎合百姓, 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我们就去拍什么,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错误的。民生新闻中, 奇闻轶事类稿件所占比重不小, 比如我们曾经播出过一篇母鸡生绿蛋的报道, 记者先对母鸡生绿蛋的情形做了描述, 不外乎某某村的村民家中母鸡下了绿蛋, 以前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等等, 如果仅仅为了猎奇, 报道到这里结束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观众看后并没有多大的收获, 高明的是记者话锋一转, 采访了有关专家道出母鸡产绿蛋的原因, 然后告诫人们母鸡下绿蛋不是不吉利, 而是母鸡缺少某种营养, 这则民生新闻到这里才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三) 民生新闻也要讲政治

讲政治是对我们国家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 民生新闻工作者同样也不例外, 只有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民来信和热线电话做出正确的取舍, 才能判断什么样的线索值得进一步挖掘, 什么样的报料毫无价值。去年一段时间, 有不少观众打电话反映说他们麦田里的麦子被挖掉了。时值小麦收获季节, 眼看丰收的麦子被挖确实令人心疼, 可实际情况却是, 村民早已不承包该地块了, 该处早已经被村里划作招商引资用地, 在此情况下, 如果不熟悉国家的土地有关政策, 盲目进行了片面报道, 必然会带来消极影响。

(四) 老百姓是主体不是主导

民生新闻是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新闻, 讲述的是平民百姓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人民群众是报道的主体, 但这并不代表老百姓反映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 这里同样存在新闻取舍的问题。老百姓虽然是报道的主体, 但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却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甄选。任何新闻都有自己的观点, 我们提倡的是既能吸引眼球又有积极意义的报道, 反之, 低级趣味的、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则坚决不予报道。

二、如何抓好民生视角

(一) 以小见大

着眼于小处, 于平凡小事中反映大问题, 是不少民生新闻常用的方法。比如宣传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 节约这个话题太大, 很容易落入老生常谈的窠臼, 或者可能流于空洞的说教, 但在《“小气”的老韩》这篇新闻报道中, 作者巧妙地寓贬于褒, 虽然通篇都说老韩如何小气, 但老韩的小气是为了节约用水, 看似小气, 实际上却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而且在捐资助学等大事上, “小气”的老韩却慷慨大方——一个小处能节约就节约, 大事绝不含糊的老韩跃然纸上。

(二) 记者要善感

作为一名记者, 特别是民生新闻记者, 有责任颂扬真、善、美, 同时也要关注百姓的疾苦, 鞭挞假、恶、丑, 没有一颗善于感动并勇于担当的心, 是做不出百姓叫好的民生新闻的。

每到秋天, 地瓜丰收的时候, 不少淀粉加工户为了一己之私, 常常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 肆意乱排乱放污染水源, 我们接到群众打来的投诉电话后, 迅速赶到事发现场, 将眼前的一切做了真实记录, 并顶住各种说情压力, 第一时间播出了该报道, 有关部门及时对污染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责任书, 当地老百姓拍手称快。当然, 这里不仅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一腔热情, 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民生年”与民生新闻 篇3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成为媒体的卖点,百姓的看点,学术界的热点,甚至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崛起称为中国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人物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个性十足的普通大众;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普遍、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代之以温馨提示、真诚帮助,乃至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民生新闻的勃兴,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重要标志。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的定位,使得“民生新闻”得以存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窄、庸、浮的误区,一些媒体对“民生”的理解有偏颇,过分关注百姓的具体生活,将民生新闻局限于百姓的生活琐事上,使得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停水停电,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新闻事件琐碎重复,新闻变成了琐闻。在表达方式上随意、粗糙,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隔靴搔痒,不去做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肤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应该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强调人文关怀,体现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关注且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摒弃浮躁的“泛民生”和民生新闻的泡沫化、平面化,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诠释“国计”,为受众解惑

喻国明教授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时期。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房地产、金融、医保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新规出台对民众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要求媒体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政策,满足受众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群众投诉热点,注重现象而不是个体

媒体应以有限的资源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本市几所小学突然停办了校内午餐班,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受到影响。《汴梁晚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列的报道,追根寻源,探明问题症结之所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并最终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在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监督与服务并重

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有些是群众遇到的难解事,需要媒体代为转达,帮着打听,这就需要民生新闻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讯服务。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公共利益和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具有强烈新闻性事件的舆论监督。到位的服务会增加媒体的贴近性、可亲性,成功的舆论监督则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小栏目与大策划有机结合

有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群众来说至关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如停电、停水、出行难等问题,但这样的小问题积累起来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小栏目的报道和关注,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的存在则带有普遍性和共性,需要通过策划使运作力度加大,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去年春节前,有几位独居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过年冷清,希望组织大家一起集体过年。他们向汴梁晚报《百姓热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编辑部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随即进行精心策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把“独居老人集体过大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又使社会对独居老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做好民生新闻,还应注意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丰富社会阅历,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从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要及时地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克服同质化的趋向,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唯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传媒的社会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躁,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维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汴梁晚报社)

简述民生类新闻节目 篇4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民生新闻的界定

 新闻题材说

 节目形态说

 传播对象说

 价值取向说

 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电视民生

新闻是一类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是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等并列的概念。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

 “节目形态说”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现在比较有名的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60分》、陕西电视台的《小民话题》等都是以独立的栏目形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所以,应当从栏目形态角度给电视民生新闻下定义: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传播对象说”从电视新闻传播对象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从目前我国主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来看,低学历的普通市民百姓或叫草根阶层比高学历的、引领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更关注电视民生新闻。所以,从传播对象来说,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是办给当官的人看的,而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类节目是办给老百姓看的。

 “价值取向说”从电视新闻价值取向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新闻体裁、样式等专业层面上,而应当更多地从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去考察。电视民生新闻强调的是:电视媒体、电视从业人员从民本的立场、观点、态度出发,对市民百姓的生活进行报道,体现媒体关注民生的姿态。

以上四种概念界定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概念界定,都从一定的视角阐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和内涵,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和可取之处;同时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民生新闻总的定义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但是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

 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 厚。

 服务特征明显。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

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

 报道领域较宽。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

方位扫描。

 区域特征明显。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民生新闻的缺憾

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 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 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民生新闻社会责任和意义

 反映民意,为公民提供话语权平台。

 扩展公众的知情权范围。

 保障公众监督权的施行。

 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公众的行动能力。

 《共同关注》是新闻节目中心新闻采访部于2003年5月1日在新闻频道推出的一档

新闻专题类栏目,栏目以社会类题材为主,围绕“民生、民情、民意”,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难点,并力图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栏目强调互动性、贴近性和服务性。

 《共同关注》原来在新闻频道中午时段播出,2009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共同关注》改版后全新亮相,共同关注》正式移到傍晚时段的18:00开始播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欧阳夏丹首次主播《共同关注》节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改版后更突出了新闻性和时效性,增加了与驻外记者的现场连线。改版后的《共同关注》与其他改版后的节目采用相同的包装方式。新版《共同关注》以新闻资讯为主,附带央视评论员评论;内容以民生新闻为主。

 栏目定位:关注弱势群体,搭建互助平台,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 栏目理念:打造中国百姓的精神家园。

 栏目宗旨:“倾听百姓建议,发表百姓观点、解决百姓难题”,力求搭建百姓和政府

之间沟通的桥梁。

栏目改版

 《共同关注》原本是一档以公益慈善为品牌特色的日播专题栏目,改版后栏目的名

称没有改变,但内容却大大改变。

 出现在傍晚6时的这档节目,在前半个小时都是播放新闻资讯,后半个小时关注一

个民生的话题,进行分析。如昨晚播出的改版后第一期,在前半段一共播放了20多条涉及民生、体育、娱乐、热点新闻的资讯信息。在后半段则以“房子”为主题,讲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同时,原本在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主持人欧阳夏丹正式成为《共同关注》的新主持人。

栏目影响

 《共同关注》是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央视新闻频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桥梁,反映观众的心声、呼声、民情、民意,加强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达到上下沟通以及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目的。在对观众反映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调查、建议、解决、反馈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新闻频道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 《共同关注》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一个以反映民情民意为鲜明特色的栏目,栏目内容

以社会类题材为主,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促进问题解决,栏目风格强调互动性、贴近性和服务性

(二)叙事性在民生中的运用

1、内容选取以叙事性为前提。新闻叙事的内涵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素材是按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即原始的新闻事实;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的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因此在民生新闻题材的选择中,涵盖了行为者、时间地点和过程的素材是固定的,但故事和叙事文本具有能动性,因此在民生新闻选材的的处理中,叙事性强的素材在经过了性的编排(比如顺序的排放、叙述的节奏、频率与聚焦的变化)之后可以产生较强的感官冲击和更合理的逻辑性能,从而达到宣传传统精神、对新闻话语通俗解释的效果。

2、传播方式以叙事性为主。随着媒介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转变至双向互动传播。民生新闻由于其独有的亲民视角,更是最大限度的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记者和采编人员将话语空间和话语权交给受众,以平民的视角报道百姓身边的生活。播报者在叙事的风格上的变化也收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由于民生新闻的地域性特点,一些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天然性极强的方言新闻,以“和百姓拉家常”的方式直接贴近生活,拉近和受众的距离。

(三)叙事在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

1、以演绎的叙事制作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均为百姓生活,但因事件的悬念和矛盾冲突带有刺激性和神秘感,因此大部分的民生新闻都展开了对其故事情节的深入挖掘,突出情节点、放大细节。配合以影视语言和剪辑、特技手法,使得故事跌宕起伏,适合我国受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这本来无可厚非,对的渲染能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上更容易拉近和普通受众的关系,也更能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但一味的追求叙事和感官刺激,不惜扮演、搬演新闻事件,有意或无意制造伪新闻,混淆视听,利用剪辑突出导演思维,制造错误的舆论导向,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职业道德,应坚决摒弃;

2、以趋同的叙事选择民生新闻素材。叙事选材单一,围绕夫妻矛盾的“爱情保卫题材”、家庭纠纷的“财产分割题材”、子女责任的“赡养老人题材”充斥民生新闻。跟风作业、千篇一律难有创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依然应把握好方向,从事件取材的典型性、矛盾解决的普遍性向服务百姓生活的实用性转变。在新闻事件价值判断和题材选择上也应向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生活转化;

3、以低俗的叙事传播民生新闻事件。随着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一些节目中不惜以低俗、夸张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加以传播,无限放大窥私欲,甚至掺杂色情与暴力的画面语言。将矛盾的激化、冲突的作为卖点,将新闻节目无用化、低俗化。以此博取收视份额。严重扰乱电视播出秩序,影响受众收视。

结语:民生类电视新闻将摄像机对准百姓生活,普通人成为媒体主角,本身就是社会“以人为本”思潮的具体体现。民生新闻的普及,是和谐社会民本位的忠实反映,也是主体意识和维权思想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提高的反映。然而随着民生类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渐渐偏离了新闻工作者的初衷,为了争取收视份额扰乱舆论视听。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的担负着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和为民服务的责任,做人民的新闻,做人民的好新闻是我们奋斗的终身目标。因此,做好民生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依旧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论文 篇5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一、民生新闻概况

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国内学者各有不同的表述,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知识,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和社区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广播电视频道覆盖的城市为主要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济为主要新闻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主要是把“民生、民情、民意”作为主要关注焦点,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的麻烦事、稀罕事、烦心事等,通过栏目记者的现场调查、采访、取证等方式,经过后期制作,而在广播电视报道出来的一种新闻电视栏目。

二、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困难

(一)超大体量所产生的尴尬。

之前,很多电视媒体过分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也为了追求市场效应,许多民生新闻栏目以凶杀、暴力、抢劫、灾难等社会负面题材扩大影响和关注,然而这些题材的新闻不会每天都有。

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号召,大量减少广告,民生新闻更是超大体量,作为新闻媒体又该怎么办?每天报道哪家水管爆裂,哪家煤气漏气,哪家被盗等等,即便是这些,每天又有多少呢?这么大的篇幅栏目,为了补充题材空缺,总不至于报道哪家吃了什么奇怪的饭之类的吧?那样的话,就成了人们的笑话,估计也会增加关注度,不过是负面的。

究其原因,出现这个尴尬现象的原因是媒体竞争压力大、栏目记者为了生存其职位竞争压力也大所致。

(二)有求必应的尴尬。

我国很多省台民生新闻栏目,其定位是民生新闻首先要做到是“硬”,即新闻事实要“硬”,再就是记者在对待难处理、难采访、难曝光问题时,要采取“硬”的态度,就是硬曝光的办法。

我们知道,媒体记者如果想硬曝光的话,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危险,鉴于此,该电视台想了很多办法。

不乏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联手的办法,比如说跟当地的一些政府的热线联手,12369、12315等,都是他们联合的热线。

等等跟他们联合。

说到底就是,栏目记者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了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新闻“110”了,有求必应,有应必果,这个果也是对百姓负责人的结果,纵观媒体此举,我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更为妥善和科学的方法。

(三)节目自身发展缺陷。

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和考证,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自身发展有诸多缺陷和不尽人意的地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新闻内容过于琐碎,把焦点过分地放在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上。

二是民生新闻过度庸俗化和娱乐化。

电视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有的时候在编排新闻类栏目是可以体现幽默和娱乐化,使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上了新闻类栏目报道,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电视栏目的品质和层次,最关键的是体现不出自己新闻类栏目的特点,极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三是节目内容和形式偏于单一。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是栏目策划创新陷入僵局,好像遇到了瓶颈似的,显得没有创意和新鲜劲,总觉得无力与贫乏。

四是过分重视收视率。

很多电视台过分追求收视率,要求栏目在制作时必须赢得大家的眼球,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且其收视率和员工的薪水挂钩,这样一来,很多记者和编辑就会想出大量的.应对办法,难免会出现报道不实和偏颇现象,这样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电视栏目人才队伍不专业。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真正的企业竞争现在就是人才的竞争,拼的就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及综合素质,谁占据优势谁就会胜出。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不客观,尤其是一些地方新闻媒体,在这一方面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是人才的泛滥和不专业,很多是年轻应届毕业生,还有甚者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积累,把他们推到关键位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报道出来的新闻质量和层次可想而知。

三、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政策支持与监督。

民生新闻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要得益于党和政府打造合理的温暖的宣传环境。

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民生类电视栏目,不论从资金扶持还是政策倾斜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在我国现在大力提倡改善民生的环境下,相信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二)品牌打造策略。

品牌战略是每个新闻媒体必抓的环节,电视新闻媒体更是不能例外,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打造一个或多个品牌栏目,使其成为该电视台的招牌节目和标志性节目,这样一来,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带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人才战略。

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各大新闻媒体的主要竞争形式,电视新闻媒体也不例外,笔者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增加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的招聘,对一些经验足、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才可以不惜重金进行“挖掘”、招揽于自己麾下,这对于自己栏目的发展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四)差异化策略:特色产品受欢迎。

民生新闻栏目红火的同时,民生新闻大战也愈演愈烈,各电视台为了生存或获得好的收视率而采取种种不同的策略。

做观众喜欢的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来赢得市场就是其中一招。

一是方言说新闻,强调地域特色;二是增加电视评论,满足受众消费心理;三是编排上要不拘一格。

总之,还有很多发展策略如技术策略、协作战略等,由于篇幅关系在这不一一列举。

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况,继而介绍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困难,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我国相关科研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云明,易前良.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J].当代传播,,02.

[2]尧弘.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记者,,06.

让新闻插上民生的翅膀 篇6

(或做一个有思想的电视新闻人)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时光催人老,刹那芳华逝。忙碌中,我已踏入电视台×年了,几年来,我秉承自己最初做新闻的朴素理念,默默地编织着自己美丽的新闻梦,先做人,再做电视,再做新闻。几年来,我在前辈们的悉心指教和自己苦心钻研下,与自己的战友们,夜以继日,苦心孤诣,在电视新闻这一行摸爬滚打,谱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出于我对咱们台多年的感情,出于我对电视新闻的一腔热忱,今天,我站在这个竞聘 ××栏目主任的演讲台上,就是想继续把自己的这个新闻梦做下去,想继续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去做有思想、有价值的新闻。竞聘××栏目主任,我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对电视新闻的热爱根深蒂固。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多年的时政新闻工作,使我对电视新闻的热爱随着时光不断累积,枝繁叶茂。在多年的时政新闻工作中,我对电视新闻不断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外出采访中,我都充满热情,把每一次任务都当做自己的第一次实战,当做一场战役。从前期的出台方案、联系单位和领导,到新闻的成型、播出,以及最后的反馈调查,我都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想,这主要缘于我对电视新闻与生俱来的满腔热爱,以及在工作中积淀的深深的感情。第二,个人业务素养与日俱增。实践出真知,通过多年的实践锻炼,再加上我善于钻研、学习和不断总结的好习惯,我积累了丰富的电视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摄像和编辑的工作经验,目前,我对各种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够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一线采访,或是值班编辑,可以说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第三,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比较突出。这片阵地给我留下了美丽的记忆,我曾在咱们台时政新闻部任副主任,主要采访本市主要领导活动,在工作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战经验。我尊重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工作上服从领导,服从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好与上下左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重点报道中,能够做好策划,协调联系好采访单位和领导,并带领采访组圆满完成各类主题新闻采访,无形中培养了我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自己还系统学习了一些经典的管理理论,经常看一些管理技巧方面的书,特别是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方法。在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和经验。

第四,对我市各县情况有比较深入了解。由于我曾担任时政新闻部副主任,主要采访本市主要领导活动,在采访中,我经常随同一些领导同志深入我市所辖各县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调研。在调研中,我发现各县的县情各有特色,各县发展也各有千秋,同时,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老百姓的想法也非常朴实,他们淳朴的性格也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这将有利于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民生。

新闻媒体应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发挥舆论导向的巨大作用。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主打民生新闻这张牌,做好民生这篇为人民服务的大文章。我将和我的同事们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开展民生报道。立足百姓,把电视镜头对准“三农”,关注新农村建设成就,反映农民真切呼声,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为农民说话,替政府分忧。把新闻触角伸向百姓市井生活,做保障百姓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的传声筒。突出主打新闻,突出特色风格,尽职尽责,创新新闻宣传,加大主题新闻深度报道,抓细节,抓情节,抓典型,为百姓致富和生活幸福提供信息、发现项目、推广经验。

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 篇7

当前, 各家电视台收视率较高、吸引广告投资最多的一个拳头产品就是电视民生新闻。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开始崭露头角, 它的出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为资源配置不均匀的问题, 造成各个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 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民生节目的同质化和媚俗化, 不仅如此, 电视民生节目还滥用话语权, 对轰动效应过分追求, 以上这些问题层出不穷。

2006年, 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就被引入到我国, 而且人们将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同民生新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 广大媒体人认为民生新闻进行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进入公共领域构建新闻。公共新闻的运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是建立在较高的媒介层次上的, 它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 既包括物质实力和人力资源, 还包括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政治以及文化生态环境, 只有这些因素都完整包含在内, 电视公共新闻才能够顺利地发展。

在我国, 电视民生新闻仍然处在一个平民话语的发展阶段, 只有通过对公共事件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到民主话语阶段。所以, 为了打造同我国国情相符合的电视民生新闻, 我们可以对电视公共新闻中的那些先进因素进行借鉴。

二、转变的基础

所谓的电视民生新闻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关注的新闻。2003年开始在江苏卫视播出的《1860新闻眼》是我国对民生新闻进行的最早探索, 这一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就是弘扬正义、倡导和谐、服务群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行的“公共新闻运动”是公共新闻学这一概念的来源。在百度百科中, 公共新闻学又称为公民新闻学, 指从公众关注的议题入手, 针对这些议题的各种看法、方案进行报道, 其目的是将某种客观信息提供给公众, 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够进行社会舆论引导, 并且鼓励公众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要求记者从公民关怀出发, 通过呈现多元的论据和理由, 使报道更具辩证性, 以培养公民对不同意见的辨别能力和公共议题的参与能力。

对于电视媒介来说, 社会资讯传递这一社会功能是民生新闻的侧重点, 这一公共平台正努力成为大众表达意见、发出声音的通道。挖掘舆论监督、进行社会组织是公共新闻的侧重点。虽然二者在表现的主题、取向以及解读的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 在宗旨上, 民生新闻同公共新闻有着一些相同的地方。回归新闻的公共性是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尊重公民的作用, 努力使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应对、公共事务的解决能力有所提高是电视公共新闻所强调的;而民生新闻强调的则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在民生新闻方面, 所谓平民化的思考方式是指对新闻公共性的关注和回归, 它注重对民生的关注, 对百姓重视的话题以及欲求进行了解, 这些都能为公共新闻找到合适的选题。新闻的公共性需要的是在新闻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公共性, 不管是在公众对公共事件讨论的参与方面, 还是在媒体向专家寻求答案方面, 所有的本质都是对公民事务进行关注, 对社会的公共空间发展进行推动。

与此同时, 若是媒体能够在民生新闻浅层传递社会资讯这一基础上再进行深入发掘, 对公众讨论进行组织, 或是对新闻进行深度评论, 那么就给民生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不仅如此, 公共新闻还能够对民生新闻较为庸俗以及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的缺陷进行一定的弥补。

三、转变的途径

1. 找准定位。

面对种种矛盾, 若想站稳脚跟, 电视民生新闻一定要将民生理念、新闻本体以及舆论监督和公众的参与紧紧地抓牢。不论在内容定位方面还是在操作层面, 都要对其采取重新审度和设计, 从而使其从民本事件转为民本内涵。

2. 让观众说话。

大众是民生新闻的受众, 而公众新闻认为受众是公众。这是因为同大众相比, 公众更具社会内涵。随着时间的发展, 我国的民主进程不断加快, 公民意识也有了巨大的提升。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将大众转向公众。所谓的让公众说话, 指的是使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 而公众是意见、观点以及信息表达的主体。

3. 完善舆论监督。

在民生新闻当中, 比较容易产生主观偏向的一部分就是新闻评论。因此, 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更为注重自身的理性建设, 对社会舆论中的主、支流进行区分。在做好为民请命以及舆论监督的基础之上, 电视民生新闻要对新闻评论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对新闻监督的“理性”以及“建设性”进行强化。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必然向电视公共新闻进行转变。如何让这一转变更为顺利, 是电视媒体人现在关注的重点。找准定位、让观众说话、完善舆论监督是实现这一转变较为基础的方法。

摘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以及民本取向这三点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 而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则是回归到新闻的公共性。从这两者的本质上可以看出二者有着相同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 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向公共新闻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公众

参考文献

[1]秦中人.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J].青年记者, 2005 (6) .

[2]张雪.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 篇8

布迪厄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一种手段,还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因此必须在生产和流通语言的互动情景和结构环境中研究它。”

在话语分析理论视野中,话语是符号权力关系,变相地表现了言说者和他们分别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民生新闻的农民失语现象正是目前我国转型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体现,是我国长期以来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平等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力博弈积累的结果。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在原来的博弈格局中添加了“资本”的因素,使商业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话语权力的再分配,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就不平等的分配格局。具体来讲,民生新闻冷落农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理想受众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居住区域分散,没有稳定的媒体消费习惯和消费支出;居住环境比较封闭,信息变动较少,媒体资源稀缺;文化素质较低,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参与意识。

媒体力量受阻相别于城市的“法理社会”,农村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纽带之上的“民俗社会”,由于户籍制度和交通不便的限制,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不是那么频繁与复杂,且交往双方相互知情、关系稳定,因此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如城市居民那么强烈。农村信息传播更趋向于一些约定俗成,如示范、口传、集会等渠道进行,大众媒体的威力没有城市那么明显。

广告商否决中国的媒体正处在政治权力控制与资本拉拢的时代,媒体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把眼睛紧盯在社会资本的控制者——广告商身上,尽量报道能引起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注意的新闻。农村地区商品经济落后,居民收入少,支付能力低,消费观念保守,这些地区的集贸市场多被假冒伪劣商品,或者被不需要做广告的小生产者以及个体和手工作坊的生产者控制,广告商的产品不能像占领城市市场一样随媒体的广告席卷农村市场。

媒体成本否决农村居民分散、传播人才匮乏、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对新闻的时新性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民生新闻栏目都瞄准城市、强调本地特色。

缺少精英的沉默多数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出现合谋的趋势,弱势群体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农民缺少代表本群体说话的精英,没有声音引起民生新闻的注意。

媒体隔离——民生新闻农民失语的恶果

城市化过程是农民特质向市民特质、民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的过程,由于双方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两种不同性质文明的冲突与交锋。然而大众传媒却像一堵看不见的墙,通过屏蔽农民话语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隔离开来,农民常常被置于传媒注意力的边缘,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市民对农民的印象是平面的、单一的,甚至是歪曲的、被妖魔化的。一些媒体在处理关于农民的负面事件时,例如河南驻马店艾滋病村,天津艾滋病人扎针事件,农民工抢劫、盗窃事件等等,不是冷静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而是不假思索地拒绝考虑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将个别事件进行集中报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形象。

媒体隔离还进一步造成了社会资本的受损。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或准则称之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大小或多少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半径”。城市居民接受的是经过媒体屏蔽的关于农民的不完整图式,两个群体之间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认同,双方在必须进行的交往活动时“信任半径”较小,常常怀着戒备心理,甚至有时还会相互敌视,这无疑会增加双方交往的成本。

媒体隔离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知识沟差距。信息流动是不平衡的,信息水平总是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大城市比农村地区更容易得到信息,这种差距在发达国家要小一些,在不发达国家则非常明显。大众传媒还承担着传授知识、教育大众、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媒体隔离造成民生新闻信息资源和媒体注意力分配不平等,农民不能从民生新闻中得到自己有用的新闻信息,大众传媒此部分功能受到了限制,原本就存在的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知识沟被加深了。

媒体隔离使议程设置出现断裂和偏颇。民生新闻之所以在普通百姓中取得了很高的视听率,原因在于它能够反映民意、创造舆论,进而引起政府关注,影响政府决策,然后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对问题给予解决,这是一个从公众议程向媒体议程、政府议程转变的过程,也是普通大众参与民主决策管理的必要途径。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的失语使他们的生活、生存、生计、生命状况不能被很好地表达出来,自然无法影响到政府议程的内容。代表市民利益的城市化的大众传媒所推进的议程转换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民生新闻的话语重建

话语关系始终体现着一种权力/资本关系,大众媒体的使用从来就不是免费的,期待话语关系的自我优化是不现实的。民生新闻中农民话语的重建必须经过大规模的授权运动才能实现,即必须赋予农民相等的“市民权”。这个授权过程不仅包括政府通过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赋予农民参与国家经济、政治事务的管理权力,还应该包括大众传媒给予农民平等的媒体使用权,媒体资源的分配必须平等地对待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

媒体经营者、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民”作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是所有具有“市民资格”的公众,而非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哈贝马斯认为:“(公众)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公众,它的成员是所有私人身份的人们,他们只要拥有财产、受过教育,就作为读者、听众和观众而通过市场享用那些可以进行讨论的对象。所讨论的问题之为‘普遍性’……它们必须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

媒体资源不能无限制趋于城市化和市场化。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这一性质,允许政府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对传媒发展给予有力的规范和引导,从政策上对面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媒体提供一定的倾斜,这种做法即便是在极端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广泛存在的,相反在我们国家这种扶持却是十分微弱的;此外,通过政府议程来影响媒体议程,将媒体的注意力引向农民和弱势群体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重视农民的媒体素养教育。当今世界大众传媒已经织成一个无孔不入的巨大网络覆盖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公众必须学会如何正确理解并享用媒体资源,必须具备健康的媒体批评能力。对于农民来说,新闻媒体的运作机制和过程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他们开展适当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在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解决问题与应付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必需的。

注释:

①刘文瑾.一个话语的语言——市场逻辑与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话语空间的构造〔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2)

②黄辉.对农村电视能否“多予、少取、放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③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P18—P1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④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J〕.新闻与传播,2004(1)

⑤哈贝马斯.公域的结构性变化〔M〕.P163—P164.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民生新闻 篇9

民生新闻激烈竞争,导语抓住观众无意注意心理是关键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目前,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无意注意的引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刺激物,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和运动变化;其二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期待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最有效的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娱乐。为了这两个目的,观众可能会有意注意,也可能会无意注意。在电视新闻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观众为了获得信息或娱乐,观看节目可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有意注意。但在大众媒体能够提供海量信息和多种形式娱乐的今天,电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电视台为了争取高的收视率,纷纷开设民生新闻,观众对节目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时可以遥控选择。因而,对每一个具体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说,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有效影响他

们的无意注意。影响观众的无意注意是培养起忠实观众群的入口。为了保持稳定的收视率,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尽量把观众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最后有效地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况且,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电视民生新闻也具有线性传播的特点,加上这种新闻主要以主持人口头播报而不借助于图象来报道新闻导语,因此,新闻导语能否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心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观众无意注意关照下民生新闻导语的创新

民生新闻主要是用电视手段为老百姓提供有用信息,用电视化语言讲好老百姓的故事。所以,民生新闻导语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口语化的叙事语调,来体现出和观众的亲切和接近。但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要能真正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民生新闻导语的写作和主持要求还有:

1.导语内容突出新闻事实的新奇性和独特性。新闻事实的奇特性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能很快唤起观众的无意注意。比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毕业证问题》导语:“文凭更不是闹着玩的”,“湖南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十位同学拿到了一张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报道反映了该专业的学生本来应该是四年在校读书获得的毕业文凭,但是毕业证书上面只写了两年。报道的导语不说学生拿到的是什么样不合理的文凭,而只说是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向观众卖了一个关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观众一听马上就可能被吸引过来,他们也就被迫继续看下去。

民生新闻导语还需抓住新闻事实的反常性来突出报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理,抓住他们的无意注意。又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报道一村官告镇官的新闻中,开头的导语是:“祁东县白鹤铺镇镇政府很想不通,他们居然被下面一个村的几位村委员给告了,更想不通的是,那几个村委员,竟然还告赢了。”本来上级管下级,但是今天下级把上级政

府告了,而且官司打赢了,这应该是比较离奇的事情,观众一听,马上想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村委又是怎么把官司打赢的。

2.在导语中以问题设置悬念。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

民生新闻主要是报道一些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加上主持人用大白话“讲”出来,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观看兴趣,吊起受众的胃口,吸引住观众的无意注意,使人欲罢不能。如2006年8月19日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一则关于游客与旅行社发生纠纷的新闻导语:“到了周末,原本可以好好地出去玩一次,但是昨天14名游客与旅行社发生冲突,不肯上车。这14名游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报道先说周末本可以高高兴兴出去旅游了,但是这里却有14名游客不肯上旅游车外出,原因是什么呢?主持人巧妙设问,观众心生疑惑,欲知事实如何,只好静听下面仔细道来了。这样的新闻导语就能很快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

3.扩大和深化新闻事实与观众的利害联系。由于当前民生新闻大多只停留于报道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上,因而有些题材显得琐屑、浅薄,颇受社会诟病。本来民生新闻抛弃了时政新闻的宏观视角,从微观的角度来报道市民身边发生的或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这些报道出来的话语可以是一部分市民关心的新闻,但更应该多反映市民普遍关心的话语,报道与大多数市民有利害联系的新闻,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民生新闻的小视角,大情怀。此外,主持人对微观的社会新闻或市井新闻报道时,不能够就事论事,或局限于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报道。应根据观众的现实需要,从大多数市民的利害相关性上寻找切入口选择新闻导语,这样能够引起观众的无意注意。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并引起不同群体和层面的观众的关注,民生新闻导语有时还需小题大作、但有时候又要大题小作。小事实可以引出大利害关系或多层面利害关系,也可能大事实变成小利害关系或大利害关系变成小利害关系。根据当前我国民生新闻报道的情况,主要的是如何把小的利害关系变成大多数市民关心的大利害关系。

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如: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这条导语中,作者刻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一下子就与读者的利益挂上了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

比如中央电视台报道《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的导语:“中秋节就要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南京、成都等地的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月饼发霉了,当时这些事情只是被地方媒体简单的报道了一下就不了了之。然而,我们的记者再对一家月饼生产厂家进行整整一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月饼发霉的背后,隐藏着更为触目惊心的事实。”新闻本来是报道南京冠生园的发霉月饼事实,但是在导语中主持人说这种事情还在其它地方都存在着,把一个点上事例加以扩大与大多数老百姓联系起来了。这样一来,新闻的价值得以放大,更加凸显出意义的重要性来。

上一篇:社团考察活动方案下一篇:学校食堂人员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