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频道民生新闻

2024-09-06

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精选4篇)

地面频道民生新闻 篇1

学界和业界把2002年1月开播的《南京零距离》看作是“电视民生新闻”诞生的标志。《南京零距离》开播后一路高歌猛进的收视率和不断高涨的广告收入, 引来了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效仿, 民生新闻由此在全国电视台普遍开展, 如贵州电视台的《24小时》、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辽宁电视台的《新北方》、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湖南电视台的《经视焦点》等, 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几乎都有一档以“民生新闻”著称的新闻栏目。

一、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

传媒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 为网民带来全新的新闻信息收发体验, 同时也给电视新闻带来巨大挑战。而民生新闻作为各地电视台首要的新闻栏目之一更是首当其冲。

(一) 新闻节目受众流失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其中, 共有5.54亿人次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 占整个网民的83.1%。[1]受众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和信息已成为一种习惯, 电视新闻不再具有时效上的优势,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电视新闻观众的不断流失。而依据CSM媒介研究对观众收视习惯的调查, 前几年我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长基本在170分钟上下波动, 但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161分钟, 与往年有较大落差。电视观众在2014年平均每天收看新闻节目的时长仅为22分钟, 略低于2013年的23分钟。

(二) 新闻节目收视下滑

互联网分流电视观众已是不争的事实。综艺节目、电视剧、新闻是支撑电视台发展的三个主要业务。在电视综艺节目市场和电视剧场方面, 几家强势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凭着精彩的内容都取得较高的收视。相比之下, 新闻节目的收视却日渐下降。根据CSM媒介研究显示, 2014年全国新闻节目的播出比重下降明显, 收视比重也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收视比重约为14.8%, 而到了2014年, 收视比重下滑至14.2%。而地面频道的新闻节目也遭遇收视率下降的困境。根据CSM媒介研究机构调查显示, 2011年至2014年, 省级上星频道在2014年呈下降趋势, 而地面频道新闻节目 (包括省级非上星频道、市级频道) 收视份额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根据CSM媒介研究机构数据显示, 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收视份额由2011年的27%下滑至2013的26.6%, 而到2014年地面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下滑至26.1%。

(三) 民生新闻节目娱乐化、庸俗化、媚俗化

电视民生新闻是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视改革相伴生的一种形式, 因而也与以商业文化为核心的大众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2]因此, 民生新闻发展之初就具有浓厚的消费主义特征。新闻成为商品,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收看新闻、吸引眼球, 新闻在生产的过程中特意夸大血腥、暴力的一面, 新闻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问题日益严重。从播出的贵州台《百姓关注》、重庆台《天天630》、安徽台《超级新闻场》等民生新闻节目看, 娱乐化、庸俗化的特征似乎十分明显。而为了增强与电视观众的互动, 一些新闻节目采取有奖竞猜的方式来刺激观众收看新闻, 如重庆台《天天630》通过微信摇一摇进行有奖新闻互动等, 以争取更多的观众。

二、《经视焦点》突围之路

《经视焦点》创办于2013年11月1日, 由《今日最新闻》《经视大调查》《新闻深一读》等主要板块组成。《经视焦点》曾获得全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影响力十佳栏目称号。《经视大调查》微信公众号获得湖南省微信影响力新闻类第一。据CSM媒介研究调查显示, 2014年1月至5月, 《经视焦点》在省内本地市场份额取得同时段第一的成绩, 占领同时段市场份额的16%。《经视焦点》创办正值互联网发展的高峰期, 而《经视焦点》能逆势上扬, 为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提供了范本。

(一) 聚焦民生热点, 第一时间报道新闻

《经视焦点》第一个板块为《今日最新闻》, 关注本省民生热点新闻, 对于省内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为观众及时传递准确的信息。《经视焦点》的《今日最新闻》板块快速、准确报道省内民生热点, 观众能及时了解省内的民生大事, 广受欢迎。如2015年8月, 长沙修筑地铁工程, 对工程道路的近200棵香樟进行“砍伐”, 遭到市民的一致反对, 市民发文质疑“伐树”是否合规合法。《经视焦点》栏目第一时间介入报道, 并围绕香樟被伐、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政府的回应等角度及时报道该事件。在新闻报道的介入下, 此事更是引发全市关注, 长沙市政府也及时回应, 做出“能不移就不移”的表态。同时《今日最新闻》板块栏目对每条新闻配以“最关注”“最现场”“最英勇”等头条, 增强其舆论效果。

(二) 调查报道, 用正义与良知说出真相

调查报道是《经视焦点》的核心部分, 其版块《经视大调查》在省内取得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每期《经视大调查》都会揭露行业内幕、食品卫生安全、行业不正之风等内容, 敢于用良知与正义说出真相。通过调查报道, 为公众塑造一个公平、正义、安全、文明的和谐社会。2015年, 《经视大调查》报道《长沙现天价理发店, 做头发15分钟花费3.8万》的新闻, 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关注。《经视大调查》新闻报道后, 省内相关行政部门及时介入, 实现了良性的舆论监督, 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公平、安全的社会环境。

(三) 深度观察, 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由于电视新闻的短、平、快等优势, 深度新闻一般被视为电视新闻的短板。电视新闻的画面感、现场感无法做到文字报道的力度、深度、厚度。而《经视焦点》迎难而上, 开辟深度新闻版块, 除了《经视大调查》之外, 还有《新闻深一读》, 对新闻内容进行拓展、补充, 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如2015年11月2日报道的《永恒4S店为何拖欠汽车合格证》, 将新闻的缘由、经过完整地报道出来。同时配以评论员观点, 增强新闻的力度和深度。

三、互联网时代地面频道民生新闻发展之策

湖南经视《经视焦点》取得的成功, 无疑为各大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电视民生新闻仍有许多突围之策。

(一) 直击新闻现场, 关注本地新闻热点

互联网以海量的信息优势争取了大量的受众, 但是互联网的信息基本都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新闻, 缺乏地缘上的接近性。虽然各大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能够推送本地新闻, 但多数是本省的社会类新闻, 缺乏新闻应有的权威性资讯。省级地面频道相较于更高级别的全国性媒体来说, 在地缘上有着巨大无比的优势, 因为它离当地的百姓更近。因此民生新闻要始终坚持平民视角, 关注本地新闻热点, 贴近群众生活, 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为着眼点和立足点, 密切关注与普通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2]

(二) 做深度新闻, 揭露真相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媒体的新闻栏目不再具有时效优势, 但是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 碎片化严重, 受众只能获取只言片语的信息, 导致受众完整地掌握整个新闻事件难度加大, 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也越发倾向片面化。网络信息传递的碎片化, 网民在没有完整了解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使得舆论一边倒。随着新闻报道跟进, 新闻信息的内容也越来越完整, 事件趋向明朗化, 舆论开始转向另一边, 目前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经常发生, 很大一部分是由互联网碎片化引起的。反而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从业者能以专业的职业能力规避这种现象。互联网时代, 电视民生新闻仍能凭着深度新闻占据一定优势。深度报道其实不是目的, 而是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是对事件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的深入剖析。[2]在这个独家新闻稀缺的年代, 《经视焦点》在深度报道和独家解读的理念诉求下, 凸显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 台网联动, 打通信息传播壁垒

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以往媒体所奉行的“内容为王”优势不再, 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日益重要, 甚至有媒体人奉行“渠道为王”。随着新闻客户端的发展, 受众过去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改变, 更多的受众选择移动客户端阅读新闻。[4]在移动阅读时代, 受众仍然关注民生新闻。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有必要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扩大新闻的影响力。湖南经视的《经视焦点》为其子栏目《经视大调查》创建了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经视大调查》因其敢怒敢言的新闻内容在朋友圈中广泛传播, 扩大了舆论监督效果, 因而《经视大调查》微信公众号获得湖南省微信影响力新闻类第一。

四、结语

相对于传统新闻来说, 电视民生新闻更容易被更多的观众喜爱, 其微观视角的叙事方式、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新闻选题的多样性、快速便捷的互动方式等, 消解了传统新闻的严肃性, 让原本枯燥的新闻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面对互联网的冲击, 省级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地缘接近、现场感、生动等优势, 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电视新闻遭受冲击, 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常态节目也同样遭到互联网冲击。《经视焦点》在关注每日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民生热点、打击犯罪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在互联网时代, 民生新闻应该关注新闻热点、深度观察新闻事件、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新闻节目等。

关键词:互联网,民生新闻,《经视焦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王珺琬.新媒介环境下省级地面频道民生新闻再发展——以安徽公共频道民生新闻栏目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 2015.

[3]肖坚尧.浅析纸媒新闻客户端的差异化发展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9) .

地面频道民生新闻 篇2

1 借力新媒体平台回归新闻本质

当下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竞争白热化, 为了获取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 一些地面频道片面追求新闻的猎奇和吸睛, 导致民生新闻低俗化、娱乐化, 在内容为王的媒介环境下地面频道遗失了民生新闻的本质, 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 分流电视新闻收视, 多媒体融合是地面频道抢夺收视率、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必要策略。借力新媒体平台首先要明确民生新闻的发展理念, 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实现二者的良性发展;其次, 地面频道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宽大众的话语平台, 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中来, 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存状态;最后, 媒体人要具备全媒体传播观念, 灵活运用个人网络宣传作为地面频道的代言, 为地面频道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

2 开放包容加强媒介融合

地面频道要改变电视台一家独大的传统观念, 放低姿态以全媒体理念来做民生新闻, 积极听取新媒体平台网民的心声, 整合报纸、杂志、广播、新闻网站等全媒体资源, 以多元化视角分析新闻, 创新节目评论, 而非延续“一言堂”的老路子。地面频道与新媒体融合, 首先要吸收新媒体集中的评论资源, 其次利用新媒体便捷的互动平台开辟互动版块, 第三利用多种媒介来宣传自身品牌, 实现自身内容资源的外延拓展。

首先, 新媒体平台新闻内容制作推送模式愈发成熟, 在互联网集中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评论资源, 地面频道可以利用互联网便捷地获取海量新闻咨询和评论信息, 这些内容经过新闻节目组的整合迅速以新面孔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海量的网友评论经过数据分析和整理也可以形成清晰的民意调查, 充实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

其次, 传统的电视媒体要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有一定条件限制, 在过去只能通过电话、短息、邮件等进行民意采访和需求认知, 新媒体出现后使得互动方式高效便捷。地面频道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官方网站, 可以实现与观众的线上线下实时互动。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栏目组开设的新浪微博策划话题营销, 通过“微话题”来报道热门事件, 引导网民开展全民讨论, 提高了网络用户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最后, 地面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节目互动和品牌推广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要建立阶段性的战略性的品牌营销策略, 维持新媒体平台的更新常态化, 成为频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地面频道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推广和内容营销的渠道建设还不够完备, 相比上星卫视的新媒体推广有一定差距, 缘于地面频道的内容资源匮乏和经费不足, 这就需要地面频道培养、招聘具有专业素养的新媒体运营人员来参与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平台的维护, 抢夺新媒体终端用户。

3 新媒体理念创新节目形态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节目形态, 包括播报新闻消息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调查类新闻节目、直播类新闻节目等。现场记者、直播间的主持人以及特约评论员组成评论梯队展现媒体观点。全媒体时代, 新媒体构筑了线上线下无缝隙互动平台, 网民通过新闻客户端可以自由发表评论, 这种灵活的评论形式和理念能否引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呢? 2014 年央视新闻策划了“春运说吧”系列版块。在客流量密集的车站修建了“红亭子”, 各式各样的人纷纷走进“红亭子”诉说回家的心声。“春运说吧”开辟了民生新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并且在新浪微博的“春运说吧”话题微博也热闹非凡, 网友纷纷发表“说吧”和评论, 使“春运说吧”版块新闻颇具感染力。

除此之外,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积极寻求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 过去, 观众只能通过电视这唯一的终端来收看节目, 但是, 现在在多终端输出的新媒介时代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成为观众观看节目的设备。比如, 创办网络电视台, 实现网台联动, 与其他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合作, 使观众们可以更加方便的收看节目, 不必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收看新闻。电视媒体可以和新媒体联动直播, 运用新媒体提供的传播平台打造时效性更强、交互更多元、覆盖面更广的直播方式。

参考文献

[1]胡智锋, 禹成明, 袁胜.2010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蓝皮书[R].中国传媒大学, 安徽公共新闻频道, 2010.

[2]段艺群.从民生新闻角度看省级地面频道的突破方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3.

地面频道民生新闻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媒介融合

从2002年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的诞生至今,民生新闻的发展已经进入走过了15个发展年头。这期间从民生新闻衍生出来的记者帮忙节目、拍客新闻节目、热线互动新闻节目的不断兴起,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新闻人的努力。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民生新闻收视份额下降,急需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1 融合各媒介之所长,整合资源生产更优质的新闻内容

为了体现大时段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优势,宁夏公共频道决定进一步推动现有节目资源的整合,通过增加自办栏目的体量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2014年9月15日,将原有的民生新闻节目《新时空》和法制节目《法治视线》实现了无缝编排直播,播出时段调整至18:00-19:00,总时长60分钟。这两个栏目的无缝编排直播,开辟了宁夏广播电视台大时段新闻直播的先河。2015年《直播60分》共采制节目365期,21 900分钟,播发新闻7 300多条,播发新闻调查和民生帮办节目1 460多条,其中“4G直播”成为栏目新亮点。周一至周六,每天安排两组4G记者,到新闻的第一现场发回报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全年共播发4G直播报道700多条,通过4G设备发回4G连线报道200多条。此外,栏目将4G直播与“作风建设热线”结合起来,针对记者调查的突出问题,安排4G记者在直播窗口时间内,深入有关单位和问题现场,组织相关人员现场办公,现场给老百姓答复问题。这样的节目形式,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推动了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取得新进展。

2 创新形式,让节目更生动更好看

为了融入新媒体,民生新闻在节目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让节目更具现场感和更强的黏合性。《直播60分》引入“4G直播”报道,每天的节目都能够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就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等,同步报道。2016年1月5日,宁夏贺兰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301公交车纵火案”,造成17人遇难。案件发生后,栏目组第一时间派出两路4G记者,一路赶往案发现场,另一路赶往医院进行现场直播。与时间赛跑,现场记者源源不断地发回报道,案件的最新进展、伤者的救治情况、相关部门的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通过电视进行直播,观众在第一时间获知最为权威的声音,网络及社会上的谣言不攻自破。尤其在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后,4G直播记者全程直播了整个抓捕过程和警方的案情通报,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真实的案件信息,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3加大监督力度,提升节目服务百姓生活的水平

要与新媒体融合,就要实现多屏互动,进一步扩大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加大对受众的服务,甚至是点对点的服务。正是《直播60分》栏目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节目也受到了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16年上半年推出的“作风建设热线”“老赖曝光台”“执行现场”“记者调查”等版块,栏目与自治区纪检委合办了“作风建设热线”专栏,对相关部门作风建设问题进行明察暗访,4G记者现场问政,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与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合办了“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对老赖进行曝光,跟踪报道执行过程,推动案件的执行;与自治区司法厅合作“法律援助案件追踪”专栏,全面报道案件审理过程,促进案件公开透明,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与自治区信访局合办“民生与信访”专栏,跟踪报道信访疑难案件处理过程,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推动事情的解决;与自治区安监局合办“安全第一线”专栏,紧抓生产领域安全隐患不放松,在舆论监督之下,使一个个老大难的安全隐患得到解决。《十年退耕还林成果危在旦夕》《马家滩征地补偿问题调查》等节目播出后,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栏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时,通过4G直播的形式各部门敢于直面问题的工作作风更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4 融入新媒体,实现节目跨平台发展

地面频道民生新闻 篇4

从20世纪90年代初, 报纸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已经具备了民生新闻的雏形, 而在电视荧幕上,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新闻栏目。在此之后, 《直播南京》《绝对现场》《直播生活》等民生新闻栏目相继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民生新闻在各个地方台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前进, 以至于到现在民生新闻已成为地方台的标志性栏目。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 同时经营着《经视直播》《新闻360》《直播大武汉》《我爱武汉》《生活全报道》这些民生新闻栏目,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如何走品牌之路、获得脱颖而出的品牌认同是极其关键的问题.

当前, 民生新闻竞争已进入“自助餐时代”, 观众的选择取决于代表满意度取向的遥控器按钮。当观众面对几十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频道时, 靠什么选择频道, 这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困难的事情。而频道的品牌特征与品牌印象, 几乎决定了频道的选择。

栏目配色定位可以起到突出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的作用, 确立并增强观众对节目、栏目、频道的识别能力, 确立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 为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奠定基础。笔者在《生活全报道》栏目任职, 经历了该栏目的几次重要而成功的改版, 其配色定位立足于品牌建设, 它既是品牌价值的组成部分, 也是品牌定位和品牌个性的产物。

二、《生活全报道》的改版

《生活全报道》是一档“年轻”的民生新闻栏目, 建立到现在短短数年, 从原来的服务优先, 转变到现在的监督为主, 有态度、有角度、有锐度, 以民为主, 服务百姓, 从而获得收视率与收视份额的成功。在改版前后, 不仅节目风格与内容有所变化, 节目的配色方案也是随之改变的, 这些改变给予了观众更加直接的视觉效果, 很大程度上辅佐了节目的改版, 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全报道》配色方案的改变

(一) 民生新闻的主流配色方案

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 确定包装的主色调是电视栏目的基础。如中央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 所以其主色调以蓝色为主, 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CNN基本也是蓝色基调;文艺性的频道和栏目在一般情况下是暖色调, 色彩相对艳丽一些;凤凰台是以艳丽黄为自己的主色调, 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 但不刺眼, 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 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从《南京零距离》到《经视直播》《新闻360》的主题配色方案来看, 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 这是由民生新闻的基层属性决定的。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在严肃的官方新闻之外的一个新闻栏目, 蓝色是其轻松而不轻挑, 低层而不低俗的性质的体现, 在活泼之余也不失其官方严肃性, 是十分合适的主色调方案。在此基础上, 各个栏目进行了透明、黑色、红色等其他色调的搭配与调和, 使之更加符合栏目的主题与宗旨。

(二) 《生活全报道》栏目的配色方案

1. 改版前的配色方案。

由于改版前栏目是以服务为主, 因此主色调是以蓝色为主, 辅以透明的字幕条, 并无其他杂色。

主持人出像的背景则是根据四季变化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春季以绿色为背景, 辅以小草小花;秋季以深黄色为背景, 辅以落叶;冬季则是以白色为背景, 辅以雪花;过年期间或者重要时令, 还会有特别的喜庆背景。背景的更换与武汉的四季相匹配, 使得栏目更加鲜活有力。在节目内容上, 生活小贴士以及团购为主的内容, 适合用蓝色主体的配色方案呈现。

2. 改版后的配色方案。

2009年, 《生活全报道》的改版悄然进行。作为科技生活频道改革的第一步, 《生活全报道》的变化可谓是在无声中完成的。

改版后栏目调整了节目内容与宗旨, 使得服务类节目的比例下调, 监督类节目为主, 恰逢频道的整体改版, 因此栏目的改版在顾及自身的基础上, 也要与频道风格统一。

科技生活频道改版所定的整体风格是以橙色为主。橙色是欢快活泼的颜色, 在暖色系里, 它的观感是温暖的, 是秋天的代表色, 代表着富足与丰收。橙色为主, 是一种希望人民富足的美好愿景。

《生活全报道》的最大改动在于节目的整体包装, 最直观的体现是节目字幕的改变。改版后的《生活全报道》字幕分三行:第一行是最精练的内容提要, 一般两个字;第二行是日期、周序数或节目名称, 新闻标题;第三行是时间, 滚动新闻。三行字幕中采用了红、黑、蓝、黄四种颜色, 这样的配色方案使新闻标题更加醒目。同时《生活全报道》字幕的字号也比原来的字号大了很多, 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晰。同时为了增加民生新闻栏目的信息量, 在节目中增加了滚屏新闻, 字幕条为偏黄的暗橙色, 辅以黑色加粗的方正圆体字体。最终目的是要使得文字信息清晰可见, 同时在视觉上不与画面主体“抢戏”, 不占主体地位, 是次一级的信息传递平台。

因此在节目的改版上, 保持字幕条的橙色方案, 与频道主题配色方案匹配。同时片头片尾均以橙色色彩为主体, 以配合频道的整体包装。

在出像上, 背景板是以蓝色为主体的旋转地球, 结合“生活全报道”3D字样造型的虚拟演播厅。蓝色的主体色显得正式, 不断转动的地球给画面增添了一些活力, 背后的3D字作为栏目名称, 有着鲜明的识别力。

而节目的整体色调也随着节目的内容有所改变。改版前整体内容是以服务为主, 因此节目整体偏亮, 明亮的节目风格有一种清新愉快的感觉。而改版后节目的整体色调偏暗, 偏写实, 这与后来的节目定位是相符合的。从服务型媒体转变成了监督型媒体, 重要的不再是活泼的氛围, 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 在曝光上直接表现为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真实情景, 除必要的增益或减少曝光使得镜头符合播出标准, 不在原有基础上再做美化处理。

3. 改版前后变化及缘由。

总体而言, 改版后与之前相比, 更加注重色彩的质感, 从“2D”转变为“3D”, 色彩的层次感也随之加强。更多运用色彩的过度与渐变, 边角处理上多用淡化, 使画面整体相融, 字幕与镜头和谐。这样的改变是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扫过去的沉闷包装配色, 以清新的风格取而代之。节目整体上更加具有现代感, 画面色彩更加丰富, 颜色也较以前绚丽许多。

四、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武汉历史悠久,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畅通发达的交通通讯和开拓、进取、富于时代感的创业精神, 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开放性的城市。

武汉广播电视台整体形象宣传应充分体现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和现代经济开放、发展的总体形象。因此, 《生活全报道》的改版力求避免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因片面追求收视率所导致民生新闻出现“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的现象, 由于民生新闻栏目聚集导致的同质化现象, 报道模式化, 单一化, 缺乏深层次的报道, 因追求效率而导致报道事件浮于表面。作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想要发展, 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转变风格。

(一) 专一化

将原有的大的民生新闻的类别拆分, 将纠纷类、监督类、服务类、团购类等各种类别的节目进行整合。以科技生活频道为例, 整改后将服务与团购相结合的栏目是《天天好生活》《第1房产》, 将纠纷类与监督类节目相结合的栏目是《生活全报道》, 注重评论的《天天成语秀》, 注重团购的《实惠来了》。这样的拆分有利于专业化的工作, 让长期从事某一题材报道的记者更加具备专业素质, 获得进步。同时在频道整体发展上, 给予了观众更多的选择上的便利。

(二) 深层次

相对于统统夹杂在一个栏目里, 专一化的分门别类使得各项类别的节目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以科技生活频道的改版来看, 第一次改版前仅有《生活全报道》一个栏目, 改版后分出了《天天好生活》专营美食类节目, 主要为街坊发现江城美食, 提供美食团购或者优惠信息, 告诉街坊们吃什么, 怎么吃, 其后栏目内自行开设了“小西博士”板块, 内容为介绍科学饮食信息, 还组织了“超级团年宴”大型活动。《天天好生活》发现美食, 之后推出的《天天家常菜》则是介绍如何烹饪美食。

团购也是如此, 现对于一期介绍一期反馈性质的服务型新闻类节目, 新设立的《实惠来了》节目无疑能更加细致地介绍团购信息, 使关注团购的观众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团购体验。

(三) 品牌与标识

在民生新闻发展滥觞之际, 要使栏目得以进一步发展, 则必须树立其独特的风格, 树立品牌意识, 做到一定限度的独一无二, 这样才能摆脱民生新闻栏目的同质化趋势。

五、民生新闻的呈现

作为向着专一化、深层次、品牌化发展的民生新闻, 其呈现形式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既具备整体识别性, 同时在各类上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民生系列节目具有一个整体的色调, 同时针对不同栏目, 应有所变化, 在包装形式上符合各个栏目的风格。

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是根据频道的特色反复推敲而选择的, 代表着一种象征意义, 使电视台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环节;声音和字体根据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确定并与其相统一,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的统一性和创新性。

为了进一步丰富民生新闻的呈现, 通常可考虑改造或创造识别率高的吉祥物、象征物、标志, 编排其形变作为各个栏目之间的转场、串接, 利用象征物的变化使电视气氛更加活泼生动。这样既增加了整体的识别力, 也连通了各个栏目, 使栏目成为一个整体。

六、结语

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栏目的定位与内容会不断修改, 而最终的呈现方案亦会随着栏目进行优化升级, 为栏目信息的传递提供便利的渠道。这是生存的需要, 也是其不断丰富品牌内涵, 保持品牌竞争力的需求。从电视观众的角度来看, 他们需求的不只是收看电视本身, 还包含了对节目的信息、音乐、故事等要素的获取。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民生新闻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认识到电视节目的生产规律, 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进入21世纪后, 频道和栏目的包装理念有了新的定位, 配色方案只是栏目走差异化道路的方式之一, “差异化战略”最终将以一种独特的品质呈现在观众心目中, 树立一种独特的地位, 最终实现节目的市场占有率。

有了个性化定位和色彩, 根据内容的定位能包装出富有个性的栏目或者频道, 达到最大的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天, 程前, 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J].传媒观察, 2004 (8) .

[2]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J].新闻爱好者, 2002 (9) .

[3]高鑫, 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电子签名技术下一篇:吉祥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