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2024-10-23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通用10篇)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篇1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欲打造成黑龙江地区的第一新闻平台,频道定位:作有温度的新闻、有速度的新闻、有深度的新闻、有态度的新闻;作最新、最快、最准、最权威的新闻。作对社会的责任感、对观众的责任感、对新闻创新的责任感的新闻。

2012年新闻频道亮点

1)打造晚间新闻黄金带

新闻频道2012倾力打造晚间新闻黄金带的金牌新闻栏目——《法制在线》,使其成为新型民生新闻的第一标杆。《新闻真相》、《天舒工作室》、《追捕》全新亮相。

2)首次对准白天时段,民生新闻再升级

开播重点节目《828 90000热线》白天直播两小时,塑造白天新闻形态的新标杆!

3)三大活动“援助龙江行 ”、“暖村行动”、“ 2012哈尔滨国际皮草节”360度宣传,整合营销体现品牌实力与价值!

2012年,新闻频道“新风格、新节目、新编排”,打造 “全民新闻”!

二、下面我介绍一下2012年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经营模式及广告资源

2012年,新闻频道硬广告实行分行业按额度代理

招标行业分成了A包和B包。

A包(食品饮品、酒类、商场服装、家用电器、医疗、药品、金融、旅游、教育行业等)(竞标)

B包 建材行业(竞标)

另外,新闻频道还有软性广告和5个经营性栏目《谈医论道》、《汽车节目》、《养生节目》、《网上生活》、《美容节目》等诚邀更多实力公司加盟合作。

联系人:贾万韬

联系电话:***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篇2

央视网物流频道 (56.cctv.com) 已于3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 本刊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该频道总策划赵成锋。

总部位于浙江的通创物流咨询研究机构有着10多年的历史, 几乎与中国物流业同步发展, 其掌门人赵成锋是业界公认的“草根物流专家”, 这位长期从事物流园区规划咨询、物流企业战略和供应链整合业务的平民专家有着浓郁的媒体情结, 在获悉央视网将开设物流频道的信息后, 第一时间赶到北京, 并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与央视网草签了战略合作协议。

“说实话, 看好央视网的合作者甚多, 其中不乏一些长期与央视有合作关系的客户, 但是我之所以能领先一步, 在于自己对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充分自信!”赵成锋说。

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州的赵成锋有着浙商的精明和执着的共性, 也不乏学者的严谨和官员的灵活性, 他曾担任过大型商业流通企业的总经理之职, 有过政府外协工作的经验和商干校校长的经历, 这样丰富的从业经历为他日后物流界的打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的经历告诉我, 你就是不让我介入现代物流业都难!”赵成锋说。

几十年积淀的经验作为支撑才逐步跨入物流门槛的赵成锋, 在决策时从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与理性论证。但是此次与央视网合作的决策却与他的行事风格大相径庭, “我当时的选择义无反顾, 我有必胜的把握和信心!”赵成锋不无自豪地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

最近几年来, 赵成锋在浙江物流界纵横驰骋, 成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总体规划”、“浙江省烟草物流网络体系优化规划”、“中捷环洲供应链战略规划”等30多个项目的“导演”, 具有丰富的物流规划和项目运营经验, 目前他已经经营了四家公司。

赵成锋这一路走来其实十分辛苦, 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时候, 许多待批的物流园区基本陷于停滞状态, 以物流园区规划咨询为主业的通创咨询曾经陷入生存和发展的低谷, 最困难的时候赵是以守望者的姿态、以乐观的态度来分析行业的发展态势。

“但我始终紧盯着这个行业不放, 我相信中国物流业一定会迎来辉煌的时刻, 而我也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发展机遇!”赵成锋说。

与央视网签下战略合作协议后, 赵成锋自任物流频道的总策划, 不到两个月, 在他的精心策划下, 央视网物流频道不但全面架构起专业性极强的首页内容, 而且在省级子频道建设上独辟蹊径, 利用现有的各省级物流门户网站以直接链接的方式替代省级频道, 两网 (省级子频道) 合并运作, 建立起庞大的地方物流产业联盟, 汇集地方优秀的物流团队, 共同开启物流金时代。

赵成锋的积淀在2010年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物流企业投融资高峰论坛”和“物流A级企业颁奖大会”上得到了首次展示与检验, 由他策划的央视网物流频道连续组织了全程跟踪报道, 汪鸣、何黎明、戴定一、丁俊发等业内大腕纷纷接受了央视网物流频道的专访, “我们一出场就显示了行业主流媒体地位。”赵成锋不无得意。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篇3

2009年10月4日,早晨7點钟的时候,王洲正在准备当天早8点的直播。这时妻子的电话打过来,说自己马上就要进产房了。当时王洲的妻子是在香港生宝宝,在北京工作的王洲预计的产假是在一周以后。

王洲心里咯噔一声,紧张、兴奋,复杂的情绪翻涌而来。7点半的时候,妻子的姐姐打来电话,告诉王洲儿子顺利出生。那天的节目,王洲顺利地播完,但他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发颤的,也完全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新闻和资讯。工作一结束,他马上写了一条非常长的短信,然后将手机通讯录中的所有人都画上钩,发出,告诉人们这个喜讯。

王洲这时的想法便是立刻去香港,另一位同事也告诉他:“你可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过去,我妈生我的时候,就因为这个,埋怨了我爸一辈子。”

虽然双城记,不意味着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王洲认为儿子的出生,是上天赐予的一个礼物。34岁结婚的王洲,渴望能够有一个孩子的到来。美中不足的是,王洲在北京工作,妻子的工作在海口,所以儿子多数时候都是由妈妈带。在宝宝刚出生的那一年,王洲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到三次飞往海口,与儿子团聚。整整一年,心无旁骛,心思全都放在儿子身上。

如今,就连儿子也变成了空中飞人,来往于北京与海口双城之间。当儿子来到北京的时候,王洲的生活轨迹就完全改变了,所有应酬都推掉,生活就是单位和家的两点一线。因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所以王洲要尽可能多抓住一切机会陪着儿子。

刚开始见到儿子的时候,王洲甚至连抱孩子都不会。婴儿软软的身体,让王洲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他知道,这是自己必须要过的一关,要主动去承担这些东西。如今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话题总会不经意间就转移到孩子上。

带宝宝是重新自律的一个过程

王洲是一位严父,儿子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更听话一点。和儿子吃饭的时候,王洲会告诉儿子:“你吃就吃,不吃我可不会喂你。”儿子玩一会儿之后,就会乖乖地把东西吃完,也不挑食。

但带宝宝的过程中,王洲也发现令自己头疼的事情。不像他自己小时候,父亲眼睛一瞪,做儿子的就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了。现在的孩子,是吓不住的。他发现最好的方法是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你能够为孩子做好榜样,那么模仿心重的孩子也会这样做,所以对于父母,这也是一个重新受教育,重新自律的过程。

王秋淳,小名一土,两岁半

奶爸秘籍

很多人养育孩子,都是在复制自己的童年。爸爸复制自己的童年,妈妈也复制自己的童年,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奶爸真心话

Hers:儿子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在里面?

王洲:他的大名是王秋淳,是请香港的黄大仙算的,给了一组文字,然后他妈妈不断地组合,觉得这个名字不错,比较文雅。他的小名叫一土,是他妈妈想出来的,因为孩子的五行缺土,又因为我“姓”王,拆开来就是一土。

Hers:孩子的性格更像谁?

王洲:他活泼好动的性格像我,我小时候就是上蹿下跳,爷爷曾经说:“以后不要带王洲来了。”不过,一土做事情比较执着的性格像妈妈。

Hers:会和儿子一起睡觉吗?

王洲:会,但不是很多。一个是因为我们处于两地生活,还有就是他的一些生活细节我并不是完全知道。比如他喜欢每晚抓着妈妈的长头发睡觉,我这短头发他抓着不习惯,可能会睡不好。也曾想过,我以后买个假发什么的。

Hers:和儿子比较好玩的交流方式是什么?

王洲:有时我会在床上一躺,然后一拍胸脯,他就会过来躺在我的胸上,然后我给他玩手机游戏,这是我们比较好的一种沟通方式。

Hers:儿子有没有做过什么让你头疼的事情?

王洲:太能折腾了,好像从开始会走那天,他就一直在跑,没有停下来过。而且很容易搞破坏,我们家每一个人的手机都被他扔到马桶里过。所以为了他的安全和这个家庭的和谐,一定要有一个人专职看着他。

Hers:儿子有没有让你感到非常欣慰的地方?

王洲:他挺聪明的,经常让我们很开心。他经常和妈妈一起玩一个游戏,妈妈说:“你是谁的心肝宝贝?”他会说:“妈妈的心肝宝贝。”有一次我抱着他,妈妈又问:“你是谁的心肝宝贝?”他张口就说:“妈妈的……”然后马上改口说:“爸爸的心肝宝贝!”我那个开心,一顿猛啃。

Hers:作为奶爸,给自己打多少分?

王洲:应该说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毕竟陪伴他的时间非常少,不能全身心地去照顾孩子。希望能在自己能力之内,多陪陪他,也能够为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011年土地乡亮点工作简介 篇4

一是干部队伍凝聚力增强。坚持制度化用人,人性化管理,创造了灵活的用人机制与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每个月坚持组织开展读书、体育比赛、爬山等活动,在8月份还组织全体乡干部去市里体检。不断改善乡村两级干部办公环境,投资70万元改建乡政府办公楼和新建政务办公大厅,打造临武县一流服务设施;完成了15个村委中12个村委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极大便利群众办事和改善干部办公生活环境,真正做到干部队伍稳定人心、思想安心、工作上心、办事用心、生活舒心。

二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充分发挥龙归坪、小湾村、大泉村为榜样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用,带动寺冲、玉美、大塘等新农村建设,横圳村风景塘及环村路、寺冲村休闲坪、土地村风景塘、张家村委通村公路设项目等新农村建设美化、亮化工程全部完工,全乡仅一事一议项目投入资金达160余万元,全乡新农村建设呈现展新面貌。土楼冲新村的自来水建设和在大塘自然村的饮水水井建设完成已投入使用,解决400多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切实抓好了以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清淤、灌区配套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维修清淤山塘3处,新修水塘1处,改善灌溉面积200亩,修建机耕路3.6公里和灌溉干渠2.1公里,修复两处电力排灌站,完成书楼、湾口冲和大泉涵洞建设,水利设施大大改善。

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突出完成风力发电项目、长河水库集中供水二期工程年内完成主干道布置和790亩书楼土地复垦项目,引进了3家有资质、有实力、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入户工业园,总投资达1700万元。

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大泉油茶林、腊水金银花、黎坪千年

桐等种植基地建设发展态势良好;新增养殖户12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场5个;年产蔬菜1200吨的古城蔬菜基地种、养殖逐渐形成规模化,种植面积517.6亩;寺冲村300亩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已经开始建设,同时寺冲村成立了首个注册民营资本的“穗风葡萄园”,计划明年带领村民发展300亩“黑夏”葡萄种植。

六是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积极开展计生优质服务、集中计生服务和节假日上门普查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抓好计生队伍和阵地建设,新建龙坪计生文化宣传廊,计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出生人口121人,计生率82.17%,四项手术151例,其中结扎51例,上环88例,人流14例。

七是民生工程惠及民众。到目前为止绿化造林、困难帮扶、技能培训、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13个项目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新增低保户95户,为城乡低保户602户797人发放低保金96万元。危房改造20户,转移就业269人,走访群众472户,结对帮扶群众140人,发放困难补助金7.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参与率达到98%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6110人,养老金发放率100%,实施大病医疗救助44人发放补助8万元。扎实做好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工作,实行一折通,发放种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低保资金等各项补贴资金645万元。成功建立了农村信用社在乡里的网点,确保文汇小学建设工程验收合格。

八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今年4月胜利召开了土地乡第八次党代会,选举产生5 名委员,共选举产生村委主任15名、副主任5名,村委委员40名,新上任支部书记两名,新上任村主任7名。建立健全调解防范体制,民意,扶持弱势群体。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建筑、公众聚集场所等重点完善村、乡两级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调解民事纠纷,调查社情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在辖区内没有出现重大矛盾和事故,实现“0”

学校简介及三风一训 篇5

XX学校自2007年以来,始终坚持踏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以真实的成绩面对学生和家长,在事实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我们没有因此而改变,几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见到了彩虹,看到了一个茁壮成长的文康。

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扭转了XX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的不良形象,逐渐让XX的发展理念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让我们共同来重温学校的发展之路:

2007年,XXX先生接任XX文学校校长,提出“全真”教育思想,要求学校完全以真实的成绩、真实的课堂展现给学生和家长,将孩子最真实的一面情况向家长汇报,与家长共商孩子的教育大计。这一年,我们获得了东莞市“青年文明号”称号、全镇元旦文艺汇演节目优秀奖、全镇象棋比赛第四名、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三等奖。我们在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即使在民办学校,也只能算得上中下等成绩。

2008年,XXX校长提出“草根,我们用奋斗改变命运”的教育理想。并以此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契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好转。这一年,我们获得了全镇文艺汇演二等奖、全镇交通知识竞赛二等奖、全镇象棋比赛第四名、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三等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入民办学校前列。2009年,中央教科所党国英讲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黄亚生教授等一行到我校调研,对我校的教学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年。我们获得了全镇文艺汇演一等奖、全镇学生男子篮球赛第四名、象棋比赛团体第四名,教育质量综合评比二等奖(民办学校最高奖项),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站到高埗民办学校的最高峰。

2007年—2009年,学校追加投资90多万元,扩建了学校校园,硬化学校部分活动场地,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建立了校园广播电视台,学校连续举办了两届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学校成为周边地区硬件设施最先进的民办学校……

前进的步伐在继续,2010年春季,我校成为全镇唯一一所创建油画特色的民办学校(家长和同学们可以通过《东莞美术教研》了解情况),我校的马楠老师是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开办个人画展第一人(相关新闻媒体已报道),我校参加镇中小学校“放飞梦想”合唱比赛一举拿下民办学校最高分和优秀组织奖(民办学校唯一一所获此殊荣),今年的象棋比赛,我们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三名,规范汉字比赛,我们获得硬笔书法一等奖(全镇只有一名)和软笔书法三等奖……

我们坚信,XX的明天更美好!

简介

XX学校是经东莞市教育局批准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益性民办学校。

学校以接纳新莞人子女入读为己任,办学三年来,学校管理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赢得了广大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赞誉。

目前,学校根据生源实际,提出了“草根,我们用奋斗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找准人生定位,努力拼搏,实现自己人生的大跨越。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本学期投巨资改造了校园环境、增加了硬件设施,使学校成为周边民办学校中校园环境最好、硬件规格最高的学校。

给我一个的健康孩子,铸就一个成长的个体。选择XX学校,圆您一生的梦想。

校训:修身

校风:诚信

教风:学高

学风:尚谨 立志 明理 身正 勤奋 博学 友爱 敬业 善学 求索 尚美 创新 扬长

XX精神:全局第一 精益求精 勤奋忘我 不断探索

师德规范:爱国爱校 爱岗爱生 为人正直 简朴清廉

勤奋钻研 开拓进取 尊重同行 友爱他人

七一讲话亮点综述 篇6

2011年07月04日18:28 来源: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

7月1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在总书记的讲话中,前后一共响起了23次掌声。每一次掌声,都是一次心灵共鸣和情感碰撞。为什么呢?据粗略统计,在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出现“民”字达250多次,其中“人民”一次出现将近140次,平均每半分钟就会提到“人民”一次。还有不少关于“人民”的名言警句,比如“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比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还有提出要“拜人民为师”,等等。由此可见人民在总书记心里的位置有多高,分量有多重。讲话(简称“七一讲话”)引起了巨大反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几大亮点。一句简单朴实的“把群众当亲人”迅速走红

连日来,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的话题牢牢地被“建党90年”这一最有聚焦性的内容所牵引。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一句话:“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迅速走红,成为网民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有网友说:“这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7月2日《南方日报》)“把群众当亲人”,是人民群众与党鱼水情深、血肉联系的生动体现。我们党风云激荡的90年,生动诠释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个根本道理。正是缘于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我们党才能成就90年的辉煌历程。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到江泽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胡锦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情为民所系”、“把群众当亲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心系人民、服务群众的路线一以贯之,精神一脉相承。建党90周年之际,总书记一句“把群众当亲人”迅速走红,是群众对中央高层政治宣示的真切回应,是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最好见证:群众相信党、心向党、拥护党!“把群众当亲人”迅速走红,因为这是老百姓深切的呼唤,总书记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不把群众当亲人”的现象: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独断专行,对民情民意视而不见;有的上访群众视为“刁民”、把提意见的群众当成“麻烦”,对他们的诉求不理不睬,对他们的建议不闻不问„„这些现象的存在,损害了群众利益和公权力的公信力,割裂了党群干群关系,淡化了党的宗旨,动摇了党的根基。建党90周年之际,“把群众当亲人”迅速走红,成为网民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成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不正反映出老百姓对于加深新时期党群鱼水情的殷切期待吗?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总书记这段简单朴实的表述,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群众立场的新跨越、群众观点的新进步。它具有理论思辨性,论证了“群众把我们放在心上”、“群众把我们当亲人”的逻辑前提;又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字字句句讲到了每个人的心坎上。它是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党的总书记面对全党提出的政治要求;又是党的一代领袖代表我们这个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对人民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群众当亲人”迅速走红,向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现实课题: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如何真正做到“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恰如网名为“真实”的网友所说:“这句话说到我们的心坎里去了,但怎样才能做好呢?要落在实际工作中。” “四种危险”振聋发聩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而且正在带领各族人民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军,成绩无疑问是显著的。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我们不能够忘记,越是成功越要戒骄戒躁,越是成功越要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切忌不能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正视差距和不足,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修正不足,在“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当前,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牢记宗旨,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敬业奉献。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使党面临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四大危险”。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一直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成长,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家长主义思想,总认为胜利果实可以一劳永逸,坐享其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精神萎靡不振、工作踏步不前。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有的党员干部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学习,缺乏领导科学发展、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缺乏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缺乏管理沟通协调能力。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作风飘浮、对群众安危冷暖不闻不问,对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腿上滑下、久拖不决。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有的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美色、权力的考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腐蚀了党的肌体,给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予解决,否则将亡党亡国。

要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重点要持之以恒的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好四项教育,努力打造一个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持之以恒的开展忠诚老实教育。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优势和法宝,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管党责任,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忠诚老实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自觉自愿的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饱满精神状态。二是要持之以恒的开展宗旨意识教育。党除了群众的利益,没有其他的利益。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行利民富民之举,不干劳民伤财之事。三是要持之以恒的开展能力素质教育。要把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教育摆上各地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大幅度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优胜劣汰机制,让混日子、当官油子、耍嘴皮子、摆官架子的人靠边站,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而且不出事的干部走上来,打造一支能够担当发展重任,工作有魄力、敢抓敢管而且管得好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效化解能力不足的问题。四是要持之以恒的开展廉洁从政教育。要以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为重点,多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警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着力构建“伸手必被捉”的反腐败查处体系,形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反腐倡廉大环境。让各级领导干部不敢“伸手”,用铁的纪律铁的手腕将反腐败工作一抓到底,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用“两个坚持”为优秀干部撑腰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据人民网报道)省市县乡四级换届之年,针对当前“悬浮”型干部,“老好人”型干部,“见风使舵”型干部“选票”偏高的情况,群众对换届工作能否保证公开公正公平,能否选出扎实苦干,心系群众,深入群众的好干部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胡总书记强调选拔任用干部的“两个坚持”,为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撑腰,为老实人撑腰,也重新点燃了群众对换届选举工作的希望和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期望。“士有百行,以德为先”。道德品质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领导干部犹是如此。一个领导干部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做到有话让老百姓先说,有事让老百姓先办,有利让老百姓先享,万事民为先,才能跟老百姓水乳相容,才能将党的事业不断推进,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相反,如果领导干部在德的方面走下坡路,那么他的才能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对人民的伤害越深。

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乏勤勉做事,不计个人得失,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实绩突出的“老实人”,也不乏为群众利益敢想敢干、据理力争、一心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领导干部。这些领导干部在换届选举中要么不争不抢,以和为贵,顾全大局;要么在进言献策时让领导不满,在狠抓工作作风中让同事难堪。胡总书记的“两个坚持”为这些优秀干部撑腰,让群众对换届选举充满新期待。关于青年人才的论述鼓舞人心

总书记在讲话对青年寄予厚望,提出了新的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中央党校教授、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指出,强调薪火相传,强调继承发展,一代一代新人的成长,这是全党特别是老同志多年的心愿。一个党有生命力,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力量。毛泽东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我们党也像个人一样,从童年、幼年到成年。毛泽东在1949年纪念党的二十八周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那个时候我还是青年,参加革命的时间还不长,读了这个文章非常感动;我参加党的时候,党已经不是幼年,不是儿童也不是幼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个比较年少的青年。一个人也是这样,在幼年的时候容易摔跤,容易出毛病,犯错误。

叶笃初认为,我们党不断朝前看,现在的党员当中,青年党员或者是中年党员大约占60%以上的比例。有了年轻人就有活力,有了年轻的党员就有年轻的干部。干部要年轻化首先是共产党员要年轻,这次强调年轻党员,强调年轻干部,这是一个党的生命力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为青年干部提出要求,强调五湖四海,强调德才兼备,很大程度上是对年轻干部、年轻党员来讲的。中央领导到过很多学校,到过很多年轻的工人、农民当中去。现在的农村干部当中有数以十万计的村官,有大学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这次讲话对年轻干部、年轻人提出要求、提出希望,这是党生命力的要求,所以意义非常重大。叶笃初说到,在纪念90周年大会上来提出了这一问题,而过去在纪念30周年、50周年、60周年时都没有把这作为一个特殊话题。现在,我们代际继替的问题越来越迫切,就是薪火相传越来越迫切了。

叶笃初感慨到,纪念90周年之际,我们党发展的很壮大,薪火相传、代际继替的条件也更加充足和完备。要搞市场经济,搞改革开放,要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党中央用心在引导青年,在鼓舞我们党,使我们这个党更加兴旺发达,一个有希望的党就是这样的。有的党失败了,他们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青年参加他们的党,有的党、有的党组织或者是一个地区的,一个单位的党组织,没有一个青年要求入党很悲哀,失败也是必然的。而中国共产党没有这个情况,中国共产党现在还在严格要求坚持入党标准,同时积极努力的做好年轻人的各种工作。强调了怎样的“权力观”? 讲话中强调指出,各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据人民网)在建党90周年这么盛大隆重的场合,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既体现了对广大干部的殷切期望,又体现了对广大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胡总书记到底要求全党竖立怎样的权利观呢? 一是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一句空话,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没有我们的党,我们的党也就不会在90年的风雨中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也就不会从建党初期由几十名党员发展壮大成为拥有8000多万人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党如果不发展壮大,也就不会成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也就不会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党也就会消亡。

二是手中权力要为人民谋利益。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手中的权力只有不断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纵观历史长河,无论哪朝哪代,只有为人民谋福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遭到人民的反对。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人民是水,党是舟,只有在人民的承载之上,党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三是手中权力要接受人民监督。权力是人民赋予,目的又是为人民谋利益,当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而且,人民的监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人民是当代无愧的英雄,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也只有接受人民的监督,手中的权力才不至于偏离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也只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即使在稍有偏离方向的时候才能及时修正及时改航。四是手中权力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权力是双刃剑,可以让人在为人民服务的征程上开创伟业,也可以在为己谋利的道路上另人丧心病狂。开创伟业人人敬仰,能青史留芳;为己谋取私利,遭受人民唾弃,而且没有哪一个人会有好下场。共产党人必须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来永远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将官德建设提上空前战略高度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七一讲话已经被定为新形势下指导执政党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献,因而“五德”的提出意味着,官德建设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最高领导人在最高规格的政治场合提出这一理念,其意义自然非比寻常。中共历来重视干部人事工作。将党的建设划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部分,在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组织建设即干部选用就是决定因素。

目前,全国范围内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大换届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在这背景下提出以“五德”为标准的用人导向,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官德建设不仅仅是个干部人事问题,不仅仅事关吏治,而与整个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左传》有云:“德,国家之基也”。道德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良性有序运行的基础。

所谓“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为政官德在引导社会民风、推动国家兴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作为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具有示范效应,官位越高,效应越大。

中共建党9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带领国家实现了经济腾飞和民众富裕,成就巨大,离不开一支卓有效率的干部队伍。但也不可否认,官员中热衷作秀、枉顾民生者有之;尸位素餐、不思进取者有之;贪污腐败、骄奢淫逸者有之。提升官德,改进政风,实在刻不容缓。胡锦涛曾多次告诫中共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此次又形成了“五德”的系统说法,列入七一讲话这一纲领文件。可以预料,未来干部人事制度的具体配套改革,将不断深化。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道出了执政根本

讲话中总书记说,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和稳定,更要紧紧依靠我们的人民,为人民;要延续今天以后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人民继续选择我们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依然要紧紧依靠我们的人民,为人民。

纪念大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并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一社区网友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强调“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句话揭示了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紧密团结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细心的网友发现,胡锦涛总书记列举“三件大事”概括党90年的功绩时,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的事业要“紧紧依靠人民”。可见,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网友常祖华说,正是因为党坚持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同呼吸、共患难,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篇7

增强要闻版的吸引力, 关键在于能

义, 明确其好处和参加方法等等他们平时可能没有明确了解到的问题。甚至可以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联办节目, 例如与市政局联合开设《记者跑街》、与县民政局联合开设《民生你我他》等, 通过这样方式进一步增强媒体对群众的服务功能。

其次, 可以与就业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举办待就业职工和用工单位的会面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 介绍经验并不断探索再就业的新方法。进一步扩大下岗职工的就业渠道提升其就业机会, 通过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来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真正对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起到实际帮助的作用。

最后, 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出点事的与舆论监督作用, 对违规运行的部门和单位坚决予以曝光, 引起相关部门的关够牢牢掌握和运用新闻“万花筒”, 从中寻觅出最能刺激读者阅报欲望的闪光点。也就是说, 要选择最适合当地读者阅读口味、最富有震慑力、最能“拉”着读者思路走的新闻资源, 运用编辑手法增大冲击力, 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 筑起若干足以引起读者关注的“窗口”。具体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善于整合“制造”独家新闻;二是善于写“美文”, 把平凡的新闻稿“调剂”成适合当地读者心理的精品;三是写好新闻导语。

1“制造”独家新闻

注和处理。镇江电视台《新闻焦距》栏目对《回音壁》以及《曝光台》等板块的开辟则充分体现了这点, 对老百姓反映和讨论激烈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报道, 同时做好信息跟进。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实现老百姓与部门之间沟通桥梁的构建, 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3.2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其实民生新闻在对采编人员的素质要求上并没有太高的门栏, 不过电视台原有的采编人员往往还留有传统陈旧采编观念和采访模式, 主要以对某某会议和领导访谈为主, 所以对民生新闻的内涵把握上并不明确, 也难以较好的进行民生新闻的采写工作。所以, 除了对民生新闻的去向定位方面的把握, 在相关工作人员的素养教育上同样应当加强, 转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作风, 促进原

如今, 读者对独家新闻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是“独家发现”、“率先刊播”。多数读者的阅报心理不仅是想要了解新闻的事实, 而对产生新闻事件的背景更感兴趣;有的读者不仅关心新闻本身, 也关心与这一新闻有关的其他事件;还有一些读者更喜欢通过了解事件的因果而获得阅报的享受——这些现象为“制造”独家新闻提供了契机。因此, 收集整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 挖掘稿件深度, 拓展新闻的广度, 把同源新闻整合成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独家新闻, 是增强版面吸引力的一大法

动力的增长, 方能实现民生新闻的又一进步。

另外, 电视台记者在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上, 应当保证和坚持新闻的正义、严肃和真实性, 也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避免越俎代庖的现象。在对群众琐事的处理和报道中澳避免“庸俗化”、“市井化”等倾向, 在体现关注民生的同时也要“以小见大”, 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职能, 对群众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 县级电视台的“小”不是劣势, 反而因为“小”而更加灵活和机动, 更能走进民众, 把民生新闻做活做出特色, 写出百姓“大”文章。

(陕西省镇安县广播电视台, 陕西镇安711500)

宝。2007年四月至五月, 泉州市首批经济适用房即将亮相, 市民对此十分关注。《泉州晚报》要闻版先后以“市政府决定分配经济适用房”、“外来工可购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今日开始申请”等各个侧面先后发稿, 钓起读者的读报胃口, 又从经济适用房方案出台的前前后后做文章, 最后, 编辑把这些相关信息汇集成《首批经济适用房摇号认购》的大稿见报, 使读者读到全面、系统、新鲜的“独家”报道, 效果很好。此举是党报征服读者最简易而又最可行的编辑手法。

除了根据已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编辑整合, 还可以策划与众不同的报道, 在一段时间内占据报纸固定的版面, 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 泉州晚报要闻部精心策划实施, 开辟了“泉州24小时”系列报道, 派出多路记者, 把全天分24个节点, 选择每个时间段有代表性的工作人群, 比如网络媒体人、清洁工人、快递公司员工等, 记录一个个平凡建设者的激情, 描绘泉州24小时奋进不停歇的场景, 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

2 打造个性化新闻“美文”

一些读者反映, 党报的文章太生硬, 都是“官腔”和文件语言, 有的读者甚至形容我们的文章是“他说, 他强调, 他进一步强调”的“三部曲”。这话虽有些偏激, 但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要以为“家长里短”、“油盐酱醋”没有人读, 其实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琐事”, 也可用很美的散文式的表达。已故新华社社长穆青, 生前一再呼吁“新闻散文化”, 可能与此因素有关。所以, 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应敢于“标新立异”, 只要不违背新闻纪律和新闻规律, 围绕既定的中心和主题来发散,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都应提倡新闻写作的个性化。

党报经常会报道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新出现的便民事物, 如何让这类新闻更贴近民生, 让普通的市民百姓真正从中受益?有一种“角色扮演”的写作方式很值得借鉴。比如, 新的政策措施一出台, 记者可以在报道中假设不同类型的虚拟人物, 就这个政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给普通读者当“参照物”。还有一种方式, 就是以典型人物或者“试水”新政策的人物为例, 向读者详细介绍。2009年3月, 泉州晚报的记者去采访关于农机补贴的新闻。记者没有落入俗套, 只请农民简单谈谈买农业机械可以拿到多少补贴, 而是详细了解了农田主人老陈在人工、机器耗损、时间等的前后成本比较和收益比较, 列出详细的经济账, 再用老陈的口吻介绍农民如何从这个新政策中受益, 写出了一篇生动的通讯——《陈川林的一笔经济账》, 获得了2009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另外, 除了新闻本身可以写得更活, 在版面的编排上, 还可以充分运用图表、漫画等形式。2010年3月22日, 泉州首批社保卡发放仪式在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举行, 当地村民率先拿到了首批社保卡。在这之前, 社保卡的好处在各个媒体已经报道得很充分了, 如何再把文章写出彩, 成为版面的一个亮点?另外, 普通读者都很关心社保卡要怎么用, 如何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面对这些问题, 泉州晚报的记者编辑是这么做的:体验式报道+图表。记者跟随村民张美英体验了使用社保卡看病的流程, 注意观察每个步骤, 并记录了所花的时间, 形成了一篇详细的体验式报道。在编版的过程中, 编辑用一张图表, 反映出用社保卡看病的步骤从之前的8个减少到3个, 再配上实地拍摄的图片, 普通群众一看就一目了然, 新闻也做得充分了。

3 写好导语增亮点

新闻导语长、硬、旧, 是长期以来影响报纸版面吸引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使导语引人入胜?应该根据不同的稿件内容, 采取多种多样的写法, 营造精彩醒目的亮点。

很多记者写普通的消息稿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管新闻长短或价值如何, 导语都超过60个字, 有的甚至长达近百字。导语长, 文章焉能不长?导语杂, 文章焉能不杂?重要性与长不能画等号。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 其导语“我中原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昨横渡长江”仅17个字, 您能说此新闻不重要吗?

相比叙述式导语, 描述性导语有时更让读者有兴趣。记者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空间、时间以及某个细节加以简要描述, 形成一个“活镜头”, 再引出主要事实。在现场目击式报道中, 导语中进行描写的情况比较为多见。

正如突破常规的叙述方式能让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闻导语也不妨用故事来开头, 也就是这些年时髦的“华尔街日报体”。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新闻故事, 通常是从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 讲述人物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制造悬念, 以此激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经常用来表现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项政策法规。这些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 报道的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引出的主题。

4 总结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篇8

核心提示2月1日,以“农业科技”为关键词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新意亮点何在,有哪些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

亮点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文件表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三方面确保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明确了发展农业科技的责任;国家将确保加大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亮点二: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

文件表述: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专家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来源:新华网)解读2012中央一号文件六大亮点(2)

2012年02月03日10:06 手机看新闻

亮点三: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

文件表述: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专家解读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解读2012中央一号文件六大亮点(3)

亮点六: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

文件表述: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盘点近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力挺“三农”

“八连增”“八连快”凸显三农“黄金期”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强农业气象科技实力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篇9

广大观众中赢得了不同凡响的声誉。

第三,平民的视点和平民化的风格是贯串在新闻频道从策划到编播各个环节的又一个主要理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随着“受众本位”现代传播观念的普及,国内新闻媒体及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在探讨“平民视点”、“平民化风格”、“平民意识”这些理念。尽管各家的释义不尽相同,但我的理解“平民”等同于广大受众,强调的是“受众为本体”,共同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以往居高临下、单向灌输,不计实际宣传效果的旧观念,树立尊重广大受众的利益、需要和兴趣,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情感,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新观念。

福建台新闻频道比较善于通过平民视点,将提供资讯和百姓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宣传功能和服务功能的融合和统一。首先是从内容取材和表达之中体现平民视点。如《现场》经常关注民生新闻,为百姓利益鼓与呼;《每日拍案》是法制类新闻栏目,它经常及时维护百姓合法权益、传达伸张正义依法治国的强烈愿望。《现在中国》则从福建百姓的需要和兴趣的角度出发,编播发生在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新鲜的新闻、趣闻,从中展现神州大地普通百姓变化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像《2000》、《时事前哨》栏目中的国际新闻,虽然与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选材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编得深入浅出,有时就像讲述邻居家发生的故事那样,饶有情趣。凡此种种,使屏幕上充溢着鲜活的平民意识以及真诚关注百姓生存发展的人文精神。

一、新闻频道简介及亮点 篇10

当下, 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不断竞合与互融, 并在这种碰撞中产生了崭新的传媒生态, 而这种传媒生态又涵化出新的媒介场, 改变着传播的形态和新闻的生产。对于电视来说,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媒介语境, 在这种变化中, 电视媒体的话语形态、生产流程、传播机制甚至是经营理念都要进行一次全新的定义和重组。本文以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 从微观视角和实践层面来分析这个频道的现状和发展, 探讨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频道生产运营的本土化及普适性特征。

一、新闻频道的结构与设置

新闻频道的节目构成应该是以频道定位为指向, 以电视新闻来架构整个频道的内容集成。目前新闻类节目的形态有多种, 常规新闻报道、深度新闻报道、新闻直播、新闻专题、新闻评论、新闻谈话节目等等。在进行频道节目编排的时候, 除了考虑观众收视兴趣、收视时段、节目样态的丰富性等因素外, 最需要的是回归新闻本位, 掌握电视新闻本身具有的特殊属性。按照通俗的解释, “新闻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事件的实时或同步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理念的提升, 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电视媒体是否专业、实力是否强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样的新闻事件大多是突发的, 无法预知的, 因此在新闻频道节目安排的时候, 就无法像其他专业频道那样进行“占位编排”, 而只能是将频道的节目线与现实线对接, 当现实世界有重大事件发生时, 节目线随时与现实线并轨, 用直播的方式同步播出电视报道。

因此新闻频道只能是一个开放的信息资讯平台, 它的节目编排应该是以大时段的新闻直播时段为主架构, 辅以其他形态的新闻节目样态。这也是国外24小时新闻频道的基本频道形态,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09年的改版当中, 也遵循了这样的思路。而从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来看, 目前还是采用的是新闻栏目为主的编排方式。整个频道是由一个个按部就班、按点播出的栏目组成的, 这样的编排在常态新闻中还能应付,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有些局限了, 往往是打破正常的播出, 插播突发事件直播, 面对当今直播逐渐常态化的新闻生产模式, 这样的频道构成从起点就显得落后了。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用的是大时段的新闻直播时段, 以《新闻直播间》架构整个白天的时段, 晚上黄金时间是资讯综合和深度分析类的新闻栏目, 这样的架构就能顺应新闻突发、即时、直播的特点。作为省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 大时段的新闻直播可能有些难度, 既缺乏新闻资源, 也缺乏采编力量, 可以进行折中, 也就是将全天分为早间、白天和晚上三大板块, 早间和白天板块都以“整点新闻直播+新闻栏目”的方式构成, 早间时段突出资讯类、服务类信息, 白天时段主打民生类资讯, 将以往的新闻栏目进行合理改造后分布在早间、白天不同时段, 与新闻资讯类直播一起构成每一整点的节目单元, 这两个时段是针对“无意型”和“浏览型”的普通观众;晚间“黄金时间”板块则以新闻栏目为主, 以新闻纪实和深度评论节目为特色, 锁定新闻频道“等待型”和“细看型”的忠实观众。

二、重庆新闻频道:本土化的新思考

作为一家区域化的电视新闻频道, 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近八年来在频道的专业化上日渐成熟, 但是从新闻理念及操作上, 仍与其他领先的电视媒体存在差距。可从节目形态的设置、新闻直播的专业化、频道品牌形象构建等几个方面着手。

《天天630》热线。

1. 优化节目设置:民生新闻的创新

在目前新闻频道的整个节目架构中, 最有影响的节目是民生新闻类栏目《天天630》, 它的收视率、广告收入几乎都占据了新闻频道的半壁江山, 其它栏目远远地落在了它的身后。我们不否认频道栏目设置的“二八”原则, 一个频道应该有一两个优秀的栏目来带动整个频道的发展, 但是对于《天天630》来说, 它所承担的使命已经接近它本身的极限, 已经在透支这个栏目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到, 为了能使广告效益最大化, 《天天630》的节目时长已经延长到了一个小时, 在这样一个框架下, 节目本身的注水量也在加大, 有效信息量缺乏, 许多观众对这个栏目本身的节目理念、表现手法等也有不同的看法。从2012年起, 新闻频道又推出了《630午报》, 延续的也是同样的民生路线, 而且今年改版的《网罗天下》其实也是一个民生新闻节目, 只不过说的是其他地方的民生新闻罢了, 甚至一贯坚守严肃品位、精品品质的《重庆发现》也一度出现了猎奇式的“民生化”倾向。当然, 作为新闻频道, 体现媒体的贴近性、大众性、服务性是应当的, 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所提倡的理念。但是用“民生新闻”来体现这种理念只是对其的简单化曲解。况且在学界和业界, 对民生新闻题材的市井化, 表现方式的媚俗化以及发展的瓶颈等问题都有探讨。在很多城市电视台, 都在思考民生新闻类节目如何进行转型, 有的地方提出了民生新闻的“深度化”、“精品化”发展思路, 面对这样的趋势, 重庆新闻频道对民生新闻要做的不是增量而是提质。

为此建议如下:应当调整《天天630》现有的节目评价指标和记者工作量考核制度, 在提升节目品质上着力。从“选题筛选、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主播评论、观众互动”四个环节来改进节目。对于民生新闻, 很多人的理解局限于采访选题的民生化, 大量“碎片化”的选题使节目本身市井化气息太浓, 这也是目前很多民生新闻类栏目的通病。其实民生新闻更应该侧重于新闻表现手法、叙事语态的民生化、人性化, 在选题方面应该跳出狭义民生的概念, 拓宽到大民生的范畴;在表现方式上, 记者要学会讲故事, 挖掘细节, 突出现场, 讲究新闻语言的简练亲和又不失文采, 同时由于民生题材经常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公众隐私等内容, 因此新闻记者的媒介伦理也应提升。从新闻主播来说, 他不仅是播报者, 更是节目观点的传递者, 播报前的导语和新闻后的点评应该加强, 主播最好能参与到新闻的采编当中, 即便不能亲自到现场, 也可以加强和记者的沟通, 更好地表达和还原记者的采访意图;互动在现在的新闻节目中普遍受到了重视, 互动不仅是提供一种途径和通道, 更重要的互动话题的吸引力, 与观众的互动也可以通过微博、短信和热线加强, 这是延伸新闻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又一重要媒介。

2. 直播常态化:“元内容”的实时传播

所谓“元内容”是指媒体第一时间获取或者独家原创的拥有主导权的媒介资源, 掌握“元内容”会使电视媒体占领制高点, 形成观众收视的黏度。尤其是作为新闻频道, 对于新闻的时效、独家等有更迫切的要求, 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也存在“得资源者得天下”的说法。对于重庆新闻频道来说, 对突发事件的及时跟进和报道就是获取“元内容”的主要手段。

随着新闻理念及传输技术的发展, 直播常态化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电视新闻编辑制作传播的普遍做法。所谓直播常态化, 是指新闻节目内容本身是以直播的形态进行制作呈现并传播的, 它是一个全流程的直播。作为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的数量和质量是频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重庆台新闻频道的直播还不成气候, 尽管组建了专门的直播队伍, 也在日常的新闻中大量采用视频连线的报道方式, 但是从整个直播选题的设置、现场连线与常态新闻的互动配合、直播流程的专业化、出镜记者在现场的表达、直播前后方的协调沟通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在一次直播过程当中, 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个事件为什么要直播?有没有比直播更好的呈现方式?如果直播观众想看到什么?出镜记者该怎样表达?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厘清有助于在选择直播选题的时候思路更清晰, 避免单纯的“直播技术秀”。例如, 现在很多记者直播时采用3G直播平台的技术手段进行连线, 能够到达卫星车去不了的地方, 但由于受到山城地形的限制, 经常会出现黑场、静音或是声画不同步、画面不流畅等, 影响到了观众的收视体验, 也将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因此碰到这种情况, 记者的单边固定机位连线配现场 (图片) 也许是一种更保险的方式。

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 共享互联的信息分享机制让新闻生产更加多元和便捷。作为电视新闻媒体,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语境中, 应该认识并放大电视媒体本身的优势。其中, 体现事件与传播同步、新闻现场感、屏幕互动等特点的视频直播是电视新闻表现手段的一大特色。从重庆新闻频道来看, 做好电视新闻直播, 首先还应进一步强化直播理念和现场意识。应该建立常态的新闻直播机制, 从直播人员配备、新闻消息源整合、快速应急反应、新闻现场直播、突发情况应对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新闻直播机制。只有在一个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机制的带动下, 才会使电视新闻直播实现快速反应的特色。

在对频道的节目架构进行重组的基础上, 新闻频道可以组建专门的直播部门, 来整合新闻中心的所有直播资源, 提供的新闻直播可以供新闻频道的各档新闻选用, 可以在每档新闻中体现新闻事件的进程感和连续性。对于出镜记者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应纳入常规培训, 不断提高出镜记者的职业化水准。

3. 强化频道形象:注入品牌概念

电视频道是电视节目的承载平台, 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是频道品牌形象塑造的一部分。电视频道的品牌体现为频道的个性化, 差异化。重庆新闻频道的频道包装缺乏清晰的形象定位, 普通观众除了对《天天630》等个别节目有直接印象外, 对于新闻频道的认知度还较低, 这与整个频道的频道形象营销、节目推广手段落后有一定关系。新闻频道虽然也时常推出一些频道宣传片, 但是这些频道宣传片没有统一的频道理念, 从创意到拍摄都缺乏精品意识, 无法产生触动人心的美感和认同感。

电视频道的表现终归是借助一个个视觉符号来进行传达的, 因此对于电视画面的呈现效果应该精益求精。从日常新闻及相关栏目前期的拍摄制作, 到后期编辑包装, 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让呈现的影像更加生动、明快、夺目。新闻频道现有的编播营销部门应该转变以往单个节目包装的思路, 注重对频道形象的整体包装。在包装过程中, 应注意借鉴国际新闻频道的主流趋势, 创新审美风格, 建立新闻频道的TIS (Television Identity System) , 即电视形象识别系统, 通过外显化的频道形象整合频道内的所有内容, 形成频道的价值理念, 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品牌形象。新闻频道的形象建构应该以高品质的节目为依托, 以主持人为中心, 以频道理念为诉求, 形成科学的频道形象识别体系。

频道视觉形象的建构也是频道营销的第一步。频道营销就是挖掘频道资源的市场价值, 这种价值有可能是有形的商业价值, 也可能是无形的文化价值, 但它们都会构成新闻频道的核心竞争力。频道营销应该创新思路, 进行以媒体主动的“魔弹式”营销, 善于用“议程设置”的办法来策划媒介公关活动, 从而启动受众的认知情感。当下微博作为最热门的社交媒体, 正以其“四两拨千斤”的传播影响力成为新兴媒介, 利用微博营销越来越受到青睐, 重庆新闻频道不少栏目和主持人、记者都开通了实名微博, 通过微博与观众互动交流, 发布节目信息, 搜集节目选题, 也能增强观众对频道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结语

在全媒体的时代, 任何一家媒体的发展都应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去适应并参与这场媒介生态的变革。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这种变革是全方位的, 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机制, 从节目改版到管理创新, 媒体的管理者应该敏锐地把握到这一现实。作为新闻频道, 它是处于资讯的前沿, 自然面对的挑战也会更大,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正是这种“倒逼”, 使电视新闻频道的变革能够先人一步, 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新的定位, 赢得新的认同空间。

上一篇:师范教师个人简历下一篇:大同镇村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