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简介

2024-07-15

新闻网简介(通用7篇)

新闻网简介 篇1

渠县新闻网·濛山论坛简介

渠县新闻网是由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渠县网络文化管理中心主办的渠县对外宣传门户网站。以向世界传播渠县声音为己任,宣传渠县,服务发展。五年来,渠县新闻网已发布各类新闻、服务信息、公告公示等20万余条,已有410万来自国内外的网友访问浏览本网站,访问量达3600余万人次,并有100多名作者成为了渠县新闻网的业余通讯员。互联网上搜索“渠县”这一关键词,渠县新闻网连续四年排在各大搜索引擎第一位。

濛山论坛是渠县最大的网友交流互动社区,秉持“关注渠县、服务生活、用心交流、沟通您我”的宗旨,疏导民声,通达民意,引领时尚,分享快乐。五年来,濛山论坛吸引了7.3万余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的网友,更聚集了一大批在外渠县籍网友。濛山论坛通过活动与交流,增强网友的凝聚力,建站以来成功开展了数千次户外旅游、摄影采风、FB聚会、诗会影展、爱心帮扶和网友聚会活动,为渠县网友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

新闻网简介 篇2

一系统设计原则

功能完备性:能够完成新闻等节目的现场直播和录制工作;

先进性:系统设计可以保证在新闻等节目的制作方面与国际电视制作水平同步;技术系统设备采用目前成熟稳定的国际领先产品,并且具有实际使用的成功案例;系统设计着眼于未来电视事业的发展,功能和性能上有一定的超前性;

标准性:系统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视频系统设备采用高清架构,支持1080/50i高清制式;

可靠性:在系统设计中,考虑了完善的应急方案,应急操作安全快捷;

扩展性:系统设计具有整体性,功能清晰、简洁,设备的空间布局合理,为功能的升级和扩展留有空间,保证今后扩展灵活、方便且布线规范,系统在设备选型、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经济性: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有些原有设备再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配置的设备具有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方便性: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系统的操作直观简易,信号的调度方便灵活,设备的调整和维护便捷实用;

专业功能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设计在满足新闻演播室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和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

人性化设计要求:在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际安装过程中,合理考虑设备布局与人员操作位置,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工作空间,监视器位置在工作人员的视野范围内,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系统设计可以使工作方式更规范,更方便、更简洁。

二系统简介

1. 视频系统

本系统包括3个摄像机讯道、1路室内轨道摄像机、4路外来信号、1路3G/4G信号、4台高清放像机、2套高清硬盘播出、一套应急播出平台和1套有卡站、1路计算机DVI信号输入;2路在线包装和1路字幕,以键控的方式输入,能够进行3路(PGM/CLEAN/延时后,由矩阵调度通过录像机录制)。具备视音频主、备双通道,双路延时直播播出。

同时,为了能够同时进行标清节目的录制,保留一套标清硬盘播出服务器和一台标清应急播出,通过矩阵选择进入2台上变换设备,接入系统,2台下变换设备进入1台录像机和标清网络采集。

切换台选用Sony公司的MVS-3000A 2级M/E高标清兼容的高清切换台,具有帧同步和帧延迟调整功能。支持4:3信号的边旗设定,24路及以上直切键,每级M/E具有4个全功能键,支持同级M/E上色键和亮键,并可同级内调整大小和位置,可自由定义键层关系。AUX辅助面板支持BNC电缆连接方式,32路HDSDI/SDI输入;16路可指派输出。

切换台的输入信号中27路直接从信号源输入,还有4路从高清矩阵中调配。输出16路中有9路是各级M/E的PGM、PVW、P/PCLEAN信号,7路是AUX信号,AUX1、2送入在线包装系统,AUX7送入LED液晶电视用于演播室背景,在字幕工位配置一个AUX面板,这样导播可在切换台AUX面板选择信号源,字幕人员也可选择。

信号输入/输出分配如图1、图2。

视频系统如图3。

矩阵选用Sony公司IXS-6600,总输入为48路,总输出为51路。最大可扩展为输入64路,输出68路。为高标清兼容、用于应急切换和系统信号调度。包括外来信号在内的所有信号源信号以及切换台各级M/E的PGM、PVW、CLEAN和AUX输出信号、上下变换信号均输入矩阵中。在系统中矩阵担负了应急通道、分配通道、监视通道等信号的调度功能。矩阵配置了一个XY面板、一个8通道输出切换面板供技术区使用,配置了一个单母线控制面板在导播区应急切换使用。

2. 音频系统

音频系统满足新闻频道日常节目直播与录制,能够完成立体声制作的记录、传输和监听,在音频通道设计上采用了主备双调音台的设计。

主调音台选用了德国LAWO系列Sapphire广播级数字播出调音台,支持环绕声(5.1格式)节目制作。模块化结构,控制界面、DSP核心及I/O接口为分离结构,接口方面:MIC输入/模拟LINE输入16通道,带同步的AES/EBU输入18通道(36个单声道);模拟LINE输出16通道,AES/EBU输出8通道(16个单声道,AES输出至少为两个板卡,以保证双链路PGM安全)。模拟接口用平衡方式,数字接口用AES平衡110欧接口,所有AES/EBU输入具备SRC功能;采样频率SRC(44.1k Hz、48k Hz)自适应功能,具有外同步锁相单元,具有足够的卡槽用于日后升级。MIC/LINE输入通道具备48V环相供电、高通滤波器、反相功能。

考虑到节约成本,备调音台选用了以前使用的YAMAHA DM1000具备16路MIC/线路输入,4路线路输入、12路线路输出、8对AES输入输出,操作界面具备16个触摸感应推子,可分为2层,可控制32路输入。

所有音频信号源均进入主调音台,选取主要信号源进入备调音台,若使用备台时某一路信号源未接,可用跳线接入。配备了近场监听切换器,可方便对主备调音台近场监听信号进行选择。音频系统如图4。

3. 监视系统

图像监视系统是视频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证直播与录制的可靠性,我们根据不同信号监看不同的特点选用50英寸、24英寸、17英寸和9英寸监视器。对摄像机、硬盘播出、有卡、外来和字幕、PGM、PVW、延时前后、辅助和应急均有监视。部分监视器的输入信号有矩阵进行灵活调度,视频区音频区采用画面分割方式,方便导播与责编把握全局。分为视频区与音频区监视。视频区和音频区电视墙采用16台50英寸松下等离子监视器。

画面分割器选用AXON公司的HQW220共16套,输出为DVI信号分别送给视频区和音频区电视墙16台50英寸松下等离子监视器。分割器分辨率1920×1080,监视器上可显示出每路信号的源名,支持嵌入音频的音柱显示。

视频区电视墙放置2台24寸高清监视器为PGM、PVW信号用于导播监看,一台17寸监视器供字幕监看AUX信号,技术区用一台24寸高清广播级高清监视器用于技术总监信号监看。演播区放置3台17寸液晶监视器供主持人监看PGM、PVW及录像机信号。

4. 通话系统

为使通话系统既能在各个工作区域内部通话顺畅,又能实现主持人与外部记者连线,我们采用了四线制通话系统,配备了标准鹅颈话筒。在导播区放置了一个Clear Com MS-702四通道通话主站。调音台编组输出送入MS702PGM IN口,MS702 PGM OUT至调音台,MS702 A通道与机房全双工通话,B通道接入放像区,C通道送给主持人,分出两路,一路通过有线腰包送与主持人,另一路送与无线发射器,有两套单向无线通话腰包,有线与无线可相互备份,D通道接入4线2线转换器分别接入3台摄像机通话系统,可实现与摄像人员通话。2台电话耦合器接入调音台,这样可实现编辑、导播、主持人、外出记者、摄像师相互间的直接通话。图5为通话系统图。

5. 同步、测试和时钟系统

同步系统是整个演播室系统的命脉,它为演播室提供基准信号,演播室配备两台LEADER LT443D信号发生器互为备份,两路信号进入同步信号自动倒换器LEADER LT4441。本系统采用模拟黑场同步(Burst Black)信号经分配后送给视频系统设备,字时钟(Word clock)信号经分配后送给主备调音台。

测试设备一台选用LEADER LV5770多功能波形监视器,可用于视频通道的眼图测试,另一台选用泰克公司7120波监器,用于测试各路摄像机信号。

时钟系统是协调各播出环节协同工作的基础,本系统接受由总控来的时钟信号进行校时,确保与总控时间准确无误,另外由于本演播室有延时播单元,直播时需延时播出,因此配置了时钟延时单元,可根据需要设置延时时间,还配置了倒计时控制器、倒计时子钟为导播及现场直播人员提供精准时间。

6. TALLY系统

TALLY系统选用GHG Tally控制服务器,它是具有播出、预监源名跟随双色TALLY,可使系统中多画面分割器监看画面有提示功能,一路信号的下方红色方框标出正在播出的画面,绿色方框标出预监画面,无色表示空闲状态来反映各机位及操作点(包括摄像、硬盘播、555、有卡等)的工作状态,给编播人员提示,使各岗位人员明确了解直播调度进程,系统正常使用和应急使用时TALLY信号可实现无缝切换。

三演播室特点

1. 灵活的调度系统

由于采用了一台48×51高标清兼容矩阵,所有外来信号及系统内的信号源均进入矩阵,再由矩阵分配给应急、录像机、画面分割器以及外接口板等,单母线矩阵面板总共有两个,其中一个位于导播前方,作为应急信号切换使用。由于为应急通道,所以我们将该面板的目的输出直接设置为矩阵的第一路(EMG),面板上的32个按键均为信号源选择。方便信号快速、准确调度。另外一个作为技术人员及灯光师选择监看信号使用。特别是有8路输出直切面板,这8路目的信号是演播室重要的常用信号,分别是3台录像机、一路技监、灯光监视、非编、应急播服务器、到6楼高清演播室的一路独立信号,选中目的可以选取几乎所有的源信号,非常直观。另外,矩阵具有一路独立的嵌入能力。输入信号来自于矩阵的选择,输出信号通过跳线根据实际需求跳线到任何位置。下变换处理:由两套各自独立的下变换板卡构成,输入及输出均环接在矩阵上,方便该系统内所有的信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下变换操作。

系统内所有信号源通路均上调线,当某个设备出现问题或需要改变信号走向时,可以通过调线完成信号通路的改变。

2. 充分挖掘原有设备潜力

这次高清化改造使用了部分原有设备,比如备用调音台、调光台、2台在线包装、摄像机三脚架、工作台、电视墙、电话耦合器、通话系统、8台50寸等离子监视器等,这些设备虽然使用年限较长,但其功能上继续有用武之地,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这些设备完全可以放心使用,节约了大量成本。

3. 轨道摄像机的使用

轨道摄像机的使用是这次演播室改造的一个亮点,轨道采用吊挂方式挂于演播室上方,轨道布局为L型,这样摄像机可移动范围可跨过整个演播区,景别范围可覆盖整个演播区与导控区,控制器采用触摸屏控制,可控制云台的移动、摄像机的光圈、推拉摇等操作,并可记忆多个点、多个轨迹,节目可根据需求做轨迹、出入点移动摄像机。特别适合大全景的制作。

4. 演播区多背景制作及接口箱

此演播室是开放式演播室,即导控室与演播区是相通的,导控区的电视墙可作为景区,演播区的背面及两侧也可作为景区,形成多个景片。演播区背面可设置移动的背景,需要时移走更换成别的背景。因此此演播室不仅适合新闻节目的直播还适合访谈类节目的录制。

演播区的接口箱是导控区与演播区的重要桥梁,即将导控区的视音频信号送到节目制作现场,又可将现场产生的信号送回导控区。合理的接口配置将大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在演播区配置2个接口箱,接口板上配置了2组高清PGM、2组标清PGM、4组矩阵母线、2组录像机输出、2组同步、1个时钟信号、1个通话、6组MIC输入、5组主调音台母线输出,全面兼顾了节目现场的各种监看、监听。

四结束语

新闻学专业简介 篇3

立基于经典新闻教育模式,同时注入切合时代需要的内容,致力于培养具备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既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当代问题,又具备全球化视野,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多重媒体技术从事新闻传播的切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新闻学导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深度报道、新闻摄影、电视新闻与报道、新闻伦理与法规、视听语言、大众传播导

论、传播学理论、网络传播导论、视觉传播。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报业集团、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机构工作,也可适用于党政机关或企事

业单位从事宣传、策划、公关或传播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继续与国内或国外修读新闻或传播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公共关系学专业简介]

以组织的公共传播事务为研究对象,以政府公共关系、企业公共关系和国际公共关系

为主要发展方向。

培养懂管理、善策划、会传播,具有系统的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现代传播沟通

理论和方法,具备调研、策划和创意能力,掌握各种宣传技巧和沟通艺术的公共关系专门

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原理、公共关系实务与案例、市场营销、公共关系

写作、媒介社会学、演讲学、广告学原理、CI战略、现代媒体理论与实践、大众媒体研究

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适合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专业公关公司和广告公司以及传播媒体从

事信息调研、形象策划、新闻传播、宣传推广、外事交流、商务沟通、市场营销、统战侨

务、办公文秘、企业文化等工作,或进入公共关系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的硕士课程升

读高级学位。: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1年度将面向全国招收新闻学、传播学和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为65名(2010年为45名)。

2011年,本院新闻学和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新增以下全国知名学者:胡舒立教授、陈卫星教授、展江教授、吴飞教授、单波教授。

2011年招生按专业名额分配如下:

(1)传播学专业:拟招15人,导师:陈卫星教授、展江教授、吴飞教授、廖为建教授、邓启耀教授、单波教授、杨小彦教授、冯原教授、张宁副教授、吴柏林副教授、李艳红副教授、聂静虹副教授、梁广寒讲师等。

特别设立视觉传播学方向,导师:陈卫星教授、杨小彦教授、冯原教授等。

(2)新闻学专业(新闻史论、新闻摄影、中外新闻史论、新闻研究等):拟招6人,学院导师:胡舒立教授、陈卫星教授、展江教授、吴飞教授、单波教授、杨小彦教授、李艳红副教授等。

(3)新闻实务(类专业)拟招25人:学院导师:胡舒立教授、陈卫星教授、展江教授、吴飞教授、单波教授、杨小彦教授、李艳红副教授等。将为此专业学生配备业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

特别设立财经新闻学方向,导师:胡舒立教授等。

(4)公共关系专业:拟招6人,导师:廖为建教授、张宁副教授、吴柏林副教授、聂静虹副教授等。

(5)艺术设计专业:拟招8人,导师:罗一平教授、冯原教授、杨小彦教授、方楚娟教授、由芳副教授、廖洪勇讲师等。

(6)交互设计(类专业):拟招5人,导师:王建民副教授、由芳副教授等

日前,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与注意力公关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舆论环境分析报告》。这份长达4万字的报告,对今年第三季度所发生的涉及企业危机管理、企业CEO声誉管理、互联网营销、事件营销、公益慈善等重大议题中的重点事件所引起的舆论环境变化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对事件中企业的公关操作进行点评,并就此提出了许多改善企业公关环境的具体建议。

报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我国企业舆论环境呈现出的趋势:

一是危机频繁发生,危机源头多为产品质量问题,威胁企业公信力,圣元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云南白药被告夸大功效、霸王洗发水被指含致癌物质等产品质量问题事件的曝光,成为了企业危机的最大引爆点,如何保证产品质量,评估危机,启动预案,秉持责任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企业CEO声誉管理不慎,极有可能会降低企业形象,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打假皇帝”方舟子质疑唐骏的“学历**”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三是互联网带来的“审丑时代”,畸形营销无孔不入,专业化的网络营销缔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凤姐”,堪称为新的“网络传奇”; 四是南非世界杯和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证到在大事件借势营销的威力,南非世界杯“章鱼哥”的创意营销堪称经典;

五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于今年9月底开展中国行,并邀请50位中国富人参加一场慈善晚宴,形成舆论对慈善的热议。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篇4

新闻系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创建于1985年,1994年5月正式成立新闻系。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体育社会学方向),2007年开始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体育新闻学人孜孜以求,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社会上享有体育新闻记者的摇篮之美誉。

一、专业特色

1、构建“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四个板块即:新闻传播、体育新闻传播、文史和体育。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两个重点即: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一个坚持即:始终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2、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

3、强调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学生出国、留学与教育实习提供平台。

4、建立以校友为核心纽带的实习就业网络。

二、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新闻系现有广播电视演播室、电视编辑实验室(2个)、播音主持教学实验室、媒介创意实验室、摄影教学实验室、视觉设计实验室等7个教学实验室,与媒体合作建成了十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三、师资队伍

新闻系下设体育新闻和广电2个教研室,现共有专任教师23名,其他专任教师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具得博士学位1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此外还聘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体多名专家和知名校友担任客座教授。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新闻网简介 篇5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新闻传播学(英文)名称: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一、学科概况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学、传播学及其它新闻传播现象的学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闻学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作为一门学科讲授。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国新闻学科创建的起点,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传播学则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1997年,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组合成一个一级学科,称为“新闻传播学”。在信息全球化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播交流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构建社会现实,交流公共话题,影响人们的现实感知,改变人际交往和关系。传播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学科的重要性因而愈加凸显。本学科目前所呈现的状况是:1.培养具有思考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2.随着大量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新闻传播学原有的内涵外延及其学科建制,面临新的调整和规划;3.学术基础逐渐厚实,研究水平大为提高,一批训练有素且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中坚力量。

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将呈以下主要趋势:1.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媒介等等概念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此将导致整个学科发生新的多方面的变化;2.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将不再是以媒介本身作为划分的唯一依据,而以传播内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为依据重新规划专业类别,以适应媒体融合或多媒体传播的需要;3.以全球传播的视野,深入全面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实践、体制与观念,提出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努力建立既有中国本土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传播理论话语,1

这将是未来五到十年学术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本学科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为对象,从功用、关系和人类生存三个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社会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的研究以往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范围和视野大大扩展,社会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也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2.理论

本学科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传播与交往,包括交往与人的本性,交往沟通与人的主体性,传播、交往与人的日常存在等等;二是作为关系的交往和传播,比如传播手段变迁与社会关系的呈现,传播和交往政治及其关系,人们的生存空间与传播,传播与经济、贸易关系等等;三是侧重于传播对于社会的功能,或者侧重于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包括内容、手段、制作、生产机制、政策制度以及受众、效果等;或者视新闻传播为社会文化现象,着力于叙述结构、符号及其表达,揭示其意义价值、现实建构与权力关系。

3.知识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蓄兼包。

三、学科范围

本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1.新闻学;2.传播学;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

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profession)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本学科理论基础是基于新闻选择、采访、写作、编辑的长期工作经验而升华的新闻理论、新闻历史研究。传播数字化时代,新传播技术穿透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开始了全传媒传播,除了职业新闻传

播外,大众自我传播已经成为可能。因而,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搜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除了不断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外,新闻理论研究在探究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方面;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

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作为一个学科,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传播学既是人文学科又是社会学科。从前者的脉络,传播学科的特点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来透视传播与人类的关系;后者则是侧重于社会层面,就其传统而言,主要关注传播,尤其是传统的大众媒介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及其效果,其意在于协调和整合社会。大略而言,本学科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

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本学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多年的发展,广播电视不仅成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作为媒介融合中主体之一正在与数字媒体合流发展。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是随着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发展成型的,既体现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闻观、中国特色的媒介经济理论、数字音视频技术与艺术理论等均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本学科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以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制作、运营等传播内容的研究为主,辅之对受

众及经营管理等内容的研究,内容涵盖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实务研究和交叉研究;第二,数字媒体与音视频传播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数字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

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本学科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本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大众传播的形成时期。数字化时代,为广告学提出了广告的全媒体和社会全时空传播研究的新话题,也为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的经营产制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传媒经济理论。本学科主要分四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研究广告产品的生产呈现方式及其规律;第四,传媒经济:研究媒介生产与消费、媒介市场竞争与运行等问题,媒介产业集团化及媒介经营、管理问题等。

四、培养目标

学士学位:有良好的人文和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胜任新闻传播职业工作的专门优秀人才。具体包括:

1.有职业道德和理想,讲原则重责任,热爱新闻传播工作;2.关心和贴近现实,善于交往,能发现和捕捉问题,有自己独立见解;3.熟悉新闻传播流程和业务,了解不同媒介的特性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整合,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图像拍摄、编辑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4.视野宽阔,思维灵活,善于吸取新知识,不拘一格,具有创造性。

硕士学位:具有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的学术训练,熟悉新闻传播实践,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包括:1.对于人文和社会科

学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2.对于新闻传播的知识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能创造性从事新闻实践工作;3.对于本专业、本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掌握;4.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5.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6.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博士学位:具有厚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某一领域或者方向有深入研究,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具体包括:1.在已有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对于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重要理论、核心概念及其历史脉络,有透彻了解和把握;2.有敏锐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够判断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3.对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创新性贡献,成为该领域或者方向的高水平专家;4.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其门径,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忠诚学术,淡薄名利,认真治学,努力进取,回报国家、社会和人类。

五、相关学科

南通职业大学简介 篇6

南通职业大学不断探索办学之道、育人之道, 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学校文化, 经过30多年的创业发展, 南通职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工、文、管理和艺术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纺织工程、经济管理、人文科学、艺术设计、外国语等9个系, 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海门学院、技师学院等4个二级学院。学校拥有35个专业, 其中省特色专业3个, 省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 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 省优秀课程 (群) 5门, 国家精品课程2门。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800多人, 其中正副教授近200人, 硕、博士200多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7.6%, 青年教师中博士、硕士比例超过50%。通过“省333”、“市226”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了一批省、市级教学名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依托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南通职业大学的科研和学术水平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 全校教师出版专著、主编和参编教材近百种, 教育科学研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有一批科研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奖。据《中国高教研究》统计, 南通职业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全国14种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居第2位。《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的影响力和办刊水平也在快速提高, 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统计, 学校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他引总引比和影响因子在全国同类学报中均名列前茅。学校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尤其是应用技术、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 探索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 学校主持或参与了40多项纵向项目 (国家、省部、厅市级) 和一大批横向项目。

南通职业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建有校级实训中心4个, 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有各类实验室70多个, 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各主干专业都有实训基地, 如化工仿真、服装加工、金融模拟实验室等, 均配备国内一流设备。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被定为江苏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还被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确定为建筑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点, 一大批大中型企业是我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

南通职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学校以社会评价为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 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全省的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各类统考中, 合格率、优秀率均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03年、2005年, 学校连续两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2004年在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中, 获得专科组团体一等奖;2005年、2006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获多个江苏赛区一、二等奖;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此外, 在全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赛、“中华杯”设计作品大赛、江苏省时装画大赛等其他大赛中也多次获得大奖, 是同类院校中获奖级别最高和获奖数最多的学校。

南通职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秉承“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服务理念, 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年, 学校被评定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已连续四次获得“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是江苏省文明单位、南通市事业单位管理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南通市十佳花园式校园、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社会知名度连年攀升, 生源充足, 除本省外, 还面向浙江、福建、湖北、山东、河南、陕西、安徽等省招收学生。

新闻网简介 篇7

董广安,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四届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任教以来,先后讲授文章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写作、媒介批评等课程。主讲的新闻写作课被确定为郑州大学首批重点建设课程,并获得1996年郑州大学第一届优秀教学一等奖,是郑州大学精品课程,《现代新闻写作教程》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于长期致力于新闻业务教学改革和创新,曾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奖(省级)。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学研究项目,获得过多项科研奖励。获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独立出版专著5部:《实用新闻写作学》、《当代新闻采写方略》、《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中外新闻佳作选评》、《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共计130余万字;主编8部著作;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60余篇。在都市报、晚报研究领域和穆青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代表性成果:

一、独著

《实用新闻写作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当代新闻采写方略》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 大象出版社 2002 《中外新闻佳作选评》 远方出版社 2000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二、主编

《中国人知识库》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通讯卷1、2》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消息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评论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通讯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写作学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三、参编

《中国晚报学》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四、近年部分学术论文

1、《论当今报界“黑马”》 当代传播 1999 2

2、《论都市报的出现及其成功的经验》 新闻爱好者 1999 5

3、《发挥优势,迎接挑战》新闻战线1999 8

4、《晚报早产——自我迷失的歧途》 新闻记者 1999 8

5、《都市报改革引发的思考》 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同心出版社 2000

6、《第四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挑战》 郑州轻工学院学报 2000 1

7、《晚报专刊研究》 焦作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

8、《河南报业经济调查与对策研究》 河南新闻出版报 2000 8 25

9、《高扬服务大旗 扎根读者心中》 新闻爱好者 2001 5

10、《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 新闻出版报 2001 4 3

11、《站在WTO的门槛边:记者还缺什么?》新闻知识 2001 6

12、《记者比法官“管用”吗?》北京日报 2001 4 2

13、《网络传播:入世与传统媒体传播国际化》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 北广出版社2001

14、《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报纸社会公益活动研究》 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15、《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郑州大学学报 2002 5

16、《报业集团资源的二次整合》新闻实践 2003 1

17、《论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新闻爱好者2003.5

18、《增强党报亲和力》 新闻战线 2003.7

19、《分众化认知上的几个误区》新闻爱好者2003.12 20、《一部新闻和人生的好教材》新闻记者 2004.1

21、东西方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两大障碍 2006、8新闻爱好者

22、穆青的舆论引导观2006、2新闻战线

23、新世纪党报改革的创新思维 2007、1新闻爱好者

24、穆青新闻真实思想的当代启示2007、5现代视听

25、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宣传思想的当代启示 2008、1新闻爱好者

26、解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2008、6现代视听

27、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09、03《中国记者》

28、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09.04《新闻战线》

29、共同见证 共同期待 09.08 河南人民出版社(论文集)

五、近几年部分社科项目

1、《晚报舆论导向研究》主持 国家社科 1997

2、《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国家社科2005

3、《新世纪新闻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模式》第一参与 国家教委 2001

4、《河南报业经营与产业化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0

5、《河南媒体集团化发展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1

汪振军,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电视与文化产业研究,是《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两个文件起草组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先后承担中宣传部、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其它省级项目多项。独立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著参编三部。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获中国广播文艺奖、河南广播文艺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其它省级社科奖多项。

延百亮,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高校摄影学会秘书长。

早期研究沙漠摄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郑州大学任教,从事《新闻摄影》、《广告摄影》、《视觉传播》课程教学,其摄影作品先后在日本东京、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有福同享》获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动物”专题摄影比赛主席奖;先后独著出版《摄影一本通》、《新闻摄影》、《解读“荷赛”》、《现代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6部学术专著和摄影文化专题《横跨千年看人生》画册;2002年主持中国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研究》,1998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2年获得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红烛奖”。2010年招生要求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视觉传播新闻摄影方向均可。

姚小亭,女,祖籍江西,民盟成员; 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8年恢复高考后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在《郑州法制报》和河南财经学院任职。1985年回母校中文系(现文学院)任教,2007年初调入新闻与传播学院。1986年至198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师从汪流、王迪教授,习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史。期间参加导演系主任司徒兆敦教授任总导演的电视剧《襄樊的传说》的拍摄,任其中一集执行导演,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映。2004年至2005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师从博士生导师孟建教授,研习影视传播、视觉艺术。

多年沿循文学、文化、影视治学与科研的道路,学术方向:影视传播、影视文化、中国电影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为研究生开设《影视传播学研究》、《纪录片研究》、《新时期影视研究》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电视专题研究》、《中外电影研究》、《影视作品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

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 “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教育部、教育厅、郑州大学等人文社科项目9项。出版和参编著作8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任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任河南省级优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

目前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等。

吕文凯,男,1968年生,河南省民权县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与抚慰功能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西方新闻传播机制比较研究”、“河南省广播影视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10余篇。其中《公共媒介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五大强势》、《信息化时代知沟的主要表现形态及其社会影响》等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及人民网等媒体转载。出版《舆论学教程》、《喉舌与产业—当代中国传播业发展轨迹透视》等著作两部,任副主编及参编教材多部。

2002年获“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4年获“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7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闻学会传播学分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传播理论及实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颜景毅 男,副教授、广告学和传媒经济方向硕士生导师,广告学系主任、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评委、中国时报华人大学生广告比赛“金犊奖”评委、河南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兵娟,女,文学博士,副教授,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近十年,2004年调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电视编导、电视专题与栏目、中国电视史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电视文化、电视新闻研究等的研究生课程授课。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视文化传播、电视新闻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主要是探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与之间的关系,有在研国家社科项目一项。

贾世秋,女,1964年出生,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成美教授学习新闻理论,获新闻学博士学位。2004年赴美国纽约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长期从事新闻理论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近几年开始涉足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和新媒体发展研究。先后出版《广播学论》、《新闻发布理论与实务(上、下卷)》等专著,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节目主持人通论》,参编《应用广播学》和《中外广播作品评析》、《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等国家级通用教材;独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其中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计15篇。主持河南省社科、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教育厅等社科项目8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教育部、河南省社科人文项目2项。

先后独立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并获得六项厅级人文社科奖。1998年入选“河南省优秀教师”,2002年入选“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李惊雷,女,四川大学哲学学士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副教授。发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文章十数篇,主编、参编相关研究学术论著5部。研究方向:传媒与社会、广告与社会

詹绪武,男,1964年7月生,新闻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研究经历:曾从事报纸记者、编辑10余年。2006年6月,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新闻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胡乔木新闻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媒研究》。

发表论文: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武汉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

参与科研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关系研究”;教育部2005年重大攻关课题(05JZD00026),第一子课题第一参与 “大众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和抚慰功能研究”;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年项目(06CXW010)。参与教学科研项目:郑州大学精品课程《新闻写作》 出版专著:

《新闻写作学教程》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副主编 《新闻报道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主编 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媒介发展,政府传播

陈晓伟,女,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电视台金像奖评委。曾参与多项电视节目的策划与论证工作,以及影视剧本的编写工作。致力于影视现象的解读与理论批评、影视编导与创作,以及民族审美意识在绘画和电影中的融合等研究,先后在《电影艺术》、《中州学刊》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规划项目5项;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获河南省社科联专项资助和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主编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代表性成果:

一、论文:

1、论文《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及其对电影叙事学的影响》,《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4期;

2、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生存策略——以中国电影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3、论文《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中州学刊》2006年2期;

4、论文《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电影化转换》,《电影艺术》2006年2期;

5、论文《“十七年”电影: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向电影的有意识移植》,《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电影评介》2007年10月刊;

7、《创意产业视角下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4期;

8、《论中国电影景物镜头的山水画意味》,《电影评介》2008年17期;

9、《电影字幕与传统绘画“题画诗”“题跋”》,《电影评介》2008年18期;

10、《传统绘画“写意”与中国电影“神似”之美》,《东南传播》2008年7期;

11、《传统绘画“远”观与中国电影空间意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2、《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11期

13、《“高票房”与“低口碑”:中国电影大片悖论现象解析》,《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

14、《从“改编”到“编造”——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学改编问题》,《电影评介》2009年11期。

15、《当下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7期。

16、《论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新闻爱好者》2009年12期。

二、著作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主编教材《影视艺术概论》(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参著著作《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三、课题

1、主持2007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问题研究》,2009年结项,河南省社科规划办,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

2、主持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电影产业的明星配置问题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教育厅。

3、主持2008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新闻宣传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2009年结项,省社科联。

4、参与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07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5、参与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2009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6、参与2009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办公室。

7、参与中国传媒大学“211二期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电影学学科体系”子项目之一《影视叙事学》,2007年结项,教育部。

四、获奖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2009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参与撰写研究报告《中国广电产业合作竞争研究》,2008年获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3、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2007郑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河南省社科联出版资金最高额度资助。

5、参与撰写著作《影视叙事学》,2009年获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宋建国,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电视新闻>>、<<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摄像>>和<<媒介营销>>等专业课程。出版专著<<应用电视新闻学>>一部,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项目多项。并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创新教育教学一等奖。

李瑛,女,硕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河南南阳人。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留校任教于新闻系。

1985年3月至6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修班学习;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进行访学研究;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再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Rowan university的传播学院进行访学研究。主要从事外国新闻传播史、跨文化传播、国际广告及广告与新闻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21世纪《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内容的改进与实践”等项目,代表著作《全球新闻传播发展史略》等,发表“格里利办报思想简析”,“默多克媒体经营的启示”“路透社经久不衰的原因分析”等论文20余篇; 著作和论文曾获多项奖励。

李凌凌,女,1972年2月出生,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

2001年被评为讲师。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出版专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获得河南省2004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权威、核心和一般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主持省教育厅、省社科联项目三项,并多次获奖。2006年获得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王晓宁(1974.7—),副教授,新闻学硕士。出版专著《现代新闻编辑学》,在《郑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新闻爱好者》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穆青新闻实践与新闻主张》,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节目主持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与价值追求研究》、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媒体公信力研究》。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新闻编辑业务与理论、新闻媒介研究

刘建龙,豫东人。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生,河大中文系77级;后又读研于西南师范大学,专业为唐诗宋词。1986年6月底,毕业分配到郑州大学,伴着新闻系的成长发展,而教书至今。

学术研究方面,始终围绕着“当今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的中心议题而展开。总共刊发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将近20篇。自我满意的文章主要有:《诵读积累与创作灵感》(《新闻爱好者》2005年2月下期)、《古代作家成才要素之探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3月下期)、《孟浩然“诬陷”唐明皇之辨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12月下期)《让健康的审美观引领人生》(《新闻爱好者》2008年3月上期)、《比兴——诗文创作的“味精”》(《新闻爱好者》2009年2月)、《解破“后人”迷魂阵 始觉警钟更深沉》(《新闻知识》2008年11月)、《我国最早的“人才推销会”》(《新闻知识》2009年3月)、《时代呼唤科学的标尺》(《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5月)以及《亘古三“灵蛇” 亦柔亦威猛——刘邦项羽毛泽东用兵特点的比较分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6期)等。论著方面,2000年之后共有三本专著,即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词经典》,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鉴》和《古文类鉴》等。

徐 键,男,汉族,1973年6月14日出生,民盟,副教授,河南省广告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色彩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会员。

个人从事广告行业达10余年之久,从美工作起,历任设计师、设计总监等职,并熟悉广告公司的创业与管理。亲历了河南广告业的萌芽到崛起;参与、组织完成全案和个案300余个,具备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教学理论。

研究方向:“广告创意/广告设计”;主讲“创意图形”、“创意思维训练”、“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图文设计”、“平面/色彩构成”、“素描”等专业课程;著有《数码广告图文设计》一书;发表《广告中的幽默表达》等论文10余篇;个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个;“中国之星”、“河南之星”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30余个;指导获奖20个(其中国际铜奖、亚太金奖各1个);完成省厅级社科项目3个。

周宇豪,男,1969年9月15日生于河南省鄢陵县,中共党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政治学(国际政治传播方向)博士候选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政府发布会制度研究。

1987年9月——1991年6月:郑州大学哲学系学习; 1991年7月——1995年3月:郑州大学物理系政治辅导员; 1995年3月——2000年5月:郑州大学团委宣传部长; 2000年5月——2006年1月:赴德国留学(现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期间2003年9月-2005年5月为准备博士论文所需田野调查,在河南省临颍县挂职担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

2006年1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担任院工会主席。

上一篇:高中家长代表发言讲话稿下一篇:写作技巧点拨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