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频道

2024-10-25

科教频道(精选12篇)

科教频道 篇1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因此,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加强品牌经营, 以树立频道的核心竞争力。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是在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一个频道, 2001年07月09日, 它以独特的姿态亮相在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荧屏上, 没有新闻节目的火爆, 没有文艺节目的热闹, 以“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为自身定位的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开始跻身于几十家全国上星的电视频道之中。不到十年的时间, 科教频道多次刷新收视记录, 其观众满意度、观众期待度、观众规模、内容品位格调在全国47个上星频道的综合排名中都位列前十。无论是学者型的高端受众, 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 都对十套节目给与高度关注, 10套的《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些栏目成了观众心目中的名牌栏目。

从开播至今, 央视科教频道经历了从“专业频道”发展成为“专业频道品牌化”建设的过程, 逐步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而文化、品质、品位和价值观这些理念的建立, 是需要时间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沉淀的。品牌, 是一个积淀成金的过程。

一打造品牌栏目, 坚持“三品”定位

一个有特色的频道, 它的定位必然是独特的, 有个性的。央视科教频道是应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于2001年7月开播的, 从它的成立之初就打出了“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三品”定位, 并且始终坚持不动摇, 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国内电视媒体的各专业频道中, 体现着其高品质和高品位的特色, 频道严格遵循“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的宗旨与“以教科文题材为内容的专业频道”的定位, 要求所有栏目、节目在“三品”上做文章, 以形成自身特色, 使频道的专业特色日趋鲜明, 观众群体不断扩大, 收视份额大幅提高, 日益彰显出品牌的高雅品质与力量。作为频道主打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百家讲坛》、《人物》、《讲述》、《第10放映室》等栏目, 以追求真、善、美,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 并能够在每个节目中加以贯彻和体现。节目内容具有优秀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体现了一种电视精英文化概念。形成了深厚、沉稳、大气、严肃的频道风格, 在国内独树一帜, 成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频道。

在电视频道不断增加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 央视科教频道不追求新闻式的风火, 不钦羡文艺类的华丽, 其安身立命之本就是要独树一帜, 坚守着自己的定位、宗旨和品质。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信心, 才能够在最初曲高和寡的阶段, 以自己的特色站稳脚跟, 不断吸引观众向这个品牌靠近, 从而认可它喜爱它。

在电视频道的品牌价值元素构成中, 栏目与节目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电视观众通过收看栏目或节目与某一个频道发生联系, 真正有品位、有品质的独特节目内容, 才能对观众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使观众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推动品牌化建设进程。央视科教频道从一开始便抓住“内容为王”这一在品牌化建设中的根本, 全力打造具有不易被仿制的独特内容的个性栏目和精品节目, 不断强化品牌栏目的科学含量与文化内涵, 使频道的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科教频道的每个节目, 都力求内容充实深刻, 文化底蕴深厚, 向观众传达事物背后的相关知识, 用丰富、优秀的节目来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传播现代教育理念, 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介绍中国和世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频道成为观众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的窗口。它给观众一个强烈的感受是, 看科教频道的节目不只是为消遣, 不是单纯的消磨时光, 而是有所启发、有所收益。赢得了市场的美誉与信任。比如。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 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就成为热门节目, 到现在《百家讲坛》推出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 这些人已经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百家讲坛》充当了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的桥梁, 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 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 让《百家讲坛》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 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 与普通百姓见了面。

经过几次改版和创新, 不断打磨, 不断修正, 大多数栏目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卖点及特色, 栏目内容充实, 各具特色:《探索发现》坚持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 在保持纪录纪实特点的同时在叙事方式上追求悬念的迭起, 环环相扣;《百家讲坛》每一期都彰显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厚;《走近科学》采用层层剥笋的讲述方式, 将科学道理融合在引人入胜的悬念故事之中, 改变了过去科技节目枯燥、难懂的弊病;而《人物》、《大家》、《第十放映室》、《讲述》等栏目, 充分利用了央视的资源优势, 突出自己的特色。这些栏目和节目构成了科教频道的风格和主体, 使观众一提到这些栏目, 也立即让人联想到科教频道, 同样, 一想到科教频道, 自然而然就想起这些栏目。

二构建品牌栏目集群, 形成频道的主力支撑

品牌栏目和栏目集群是专业频道的脊梁。科教频道自开播以来, 始终保持稳定栏目常态播出的原则, 同观众建立起一种约会式收看的播出模式, 这是专业频道引入和稳定观众群体、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也是科教频道培育品牌栏目的重要手段。品牌栏目和频道的品牌化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和结果。针对专题类节目的“慢热”特点, 科教频道要求各栏目遵循“栏目选题系列化”的策略推出系列节目, 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并保持冲击力和震撼力, 逐步吸引、培养新的忠诚度较高的观众群体;同时加大对频道内各栏目节目选题的宏观调控力度, 强调对独特资源的掌控, 突出各栏目的独特定位, 强化栏目特色。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 频道已经逐步形成了《走近科学》、《探索·发现》、《讲述》和《百家讲坛》等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秀栏目。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具有与频道定位与宗旨一致的清晰定位, 内涵丰富的独特内容, 格调高雅的表现形式, 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传播, 努力实现节目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的有机统一, 同时能够以精彩、精致、经典的系列节目吸引观众, 突出专业特色, 实现收视与影响力的双提升。同时, 科教频道注重整体编排设计工作。通过精心设计, 构筑不同时段的栏目集群。目前, 央视科教频道已经初步形成了由《走近科学》、《讲述》、《探索·发现》等栏目构成的精品栏目集群, 由《讲述》、《家庭》、《人与社会》等栏目构成的家庭情感类栏目集群和由《百家讲坛》、《希望—英语杂志》等栏目构成的文化教育类栏目集群, 以及以《走近科学》、《百科探秘》、《科技之光》和《科学世界》等栏目组成的科学类栏目集群。这些优秀栏目和栏目集群的培育与构筑, 使频道的观众群得到有效扩大, 形成了良好的收视连续性, 品牌栏目与时段品牌交互辉映, 树立起频道健康发展的强壮脊梁, 为频道的品牌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常态播出与品牌栏目集群的双重优势得到充分显现。

三整合优势资源, 提升频道影响力

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 央视科教频道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通过推出大型主题活动, 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 放大频道特别动作, 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主题化宣传, 是专业频道在遵循自身定位与宗旨的基础上, 按照国家的时代主题与社会的主旋律, 利用掌握的独特节目资源与频道的特色有效载体进行的非常态宣传播出, 这是电视专业频道的宣传自觉、导向自觉、文化自觉和责任自觉的具体体现, 也是专业频道唱响主旋律、主动引领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 央视科教频道相继推出了《文明中国》宣传季、《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等正面宣传的主题化大型电视活动类节目, 既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也获得了社会各界及广大电视观众的普遍关注和好评。此外, 科教频道推出的《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大型科普节目, 基本上达到了当日节目、当日录制、当日播出, 改变了科普节目制作周期长、实效性弱的不足, 也使南极科考行动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关注的新闻焦点;2005年9月, 教频道推出的《可可西里大穿越》大型科考体验节目再次实现了科普节目的新闻化。现场直播, 这种新闻节目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科教节目当中, 是科教节目新闻化的进一步深化。2006年8月, 科教频道推出的大型恐龙化石挖掘直播节目《回到恐龙时代》, 使原来只能提前制作或滞后播出的科教节目能够像新闻类节目一样, 实现了实时播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影响力。

央视科教频道的主题化宣传, 是在当前媒体收视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对“绿色收视率”理念和“专业频道品牌化”战略的真正实践, 进一步彰显了媒体的责任意识, 实现了主题宣传的有效传播, 收视效果和社会收益的双丰收。科教频道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常规栏目和大型特别节目的搭配法则。频道以栏目为根基, 纵深发展大型活动和特别节目, 以栏目的精品化来保障频道恒定的品牌内涵与核心竞争力, 以大型活动和特别节目高速拓展频道的社会影响力。

四实施管理精细化, 创建良性竞争体系

央视科教频道在几年的培育发展期间, 积极探索频道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央视科教频道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于2006年推出了具有科学性、精细化和清晰简明等特点的“四色收视动态”管理办法。四色收视动态管理办法, 是社教中心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按照“绿色收视”与“品牌化建设”的要求, 以频道的收视指标为基点, 以各栏目所在时段收视数据为依据,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梯次的基本指标、中心指标和冲击指标, 并分解给频道所有栏目, 分别以黑色、黄色、绿色和红色表示频道及栏目的收视状况。它整合、分析每周收视数据, 以月为时间单位对收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小结与公示。将收视指标完成情况清晰、动态地传导给中心各个方面, 使栏目对照收视指标、频道宗旨与栏目定位, 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点的节目生产和管理模式, 以收到良好的收视与宣传效果。科教频道首创的“四色收视动态”管理办法为科教频道的管理与收视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使专业频道的精细化管理落在了实处。频道以“四色收视动态”管理办法为支撑为频道各个栏目搭建起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与体系, 极大地激发了栏目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 使频道在电视市场中的份额及观众的美誉度上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科教频道的品牌积淀之路, 是一条专业化频道与大众化需求相结合的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它立足高远, 却不自视清高。之所以能够以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的内容与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观众, 是因为它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同时, 更懂得去尊重观众, 始终放平了视角, 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理念初衷实践着自己的使命。品牌, 积淀成金。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传媒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 品牌关乎频道经营的成败, 所以电视传媒要十分重视品牌经营。只有在注重品牌战略的运用, 树立正确的品牌竞争意识, 着力提高品牌竞争能力, 注重品牌形象, 加强品牌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对于一个电视频道来说, 品牌经营, 是专业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与以往相比, 今天的电视传媒承载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电视传播要真正地实现其传播价值效果。品牌力量的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构建品牌,栏目集群,影响力,管理精细化

科教频道 篇2

从我人生开始的那一刻,我相信,我已被“爱潮”浸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断前进,真爱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我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真爱。

4岁,我感受到了母爱。牵着母亲的手,走在大街上,一蹦一跳的,伴着爽朗的笑声,我感受到了母爱。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为了一支最新口味的冰淇淋,终于,舌尖触到了香脆的蛋卷,冰淇淋甜甜的,母爱甜甜的,还记得我生病的时候,躺在床上,十分难受,妈妈也同样着急:烧开水,给我喂药,用湿毛巾为我擦脸,帮我把被角压严。那个时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有着这样一个好妈妈!

8岁,我感受到了关爱。我站在摇晃不稳的公共汽车上去上学,肩上那个几乎与我体重相等的书包压得我气喘吁吁。就在这时,一位叔叔从我身边的座位上站起来,弯下腰对我笑笑:“小朋友,你坐在这里吧!”当时,我感到好温暖,慢慢地坐下来,当触到座椅的那一刻,如释重负的感觉流淌在血液里。我忙说道:“谢谢叔叔!”抬头看到这个高大的身影,我觉得他的身上有着爱的气味。

12岁,我感受到了友爱。我上了初中,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到现在,我和他们早已称兄道弟,亲近的像一家人了。还记得上一个月,我的第二次月考成绩出来了,向来是班里前几名的我这次排到了第十一名,墙上前十名的“光荣榜”上找不到我的名字了。我心里十分不好受,一直不作声。下了课我的那帮“死党”们一下子就围了过来,劝我,逗我开心,我的全身好像受了一种魔法,有一种言语不出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友爱的力量!

科教频道 篇3

我也一样。当我不挑毛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病了。

其实,我没病。过年大鱼大肉吃的,现在就想吃青菜。想起了那个吃素的女同事,我骂她:你吃素谁敢娶你啊,哪个男人不爱吃肉。现在想来,我嘴好损,也说了过头话,怕是将来吃素的女孩不够嫁了。

过年。回了一趟山东。去了一趟山西。路过了几个城市。翻看了几十个电视频道。最直接的感觉:电视上那些过分吹嘘的药品保健品广告少了,不多见了。多见的成了各色“购物频道”了,翻看一圈下来,起码能发现五六个电视购物频道,很长时间没有仔细看电视,这一看,就看出了浑身毛病,怎么这么多购物频道?从哪来的?

这个频道在用极其过火的语言、过分的表情、过格的夸张在兜售手机,那家更有噱头,一个“肌肉男”陪一个“妩媚女”,用身体用眼神用情色拼命扭动四肢,一会亲手里的相机,一会抚摩相机,旁边站的是另一个“吹嘘男”,嘴比蜜甜,甜是甜,就是说得话不中听,有点假,有点造作,不可靠。一扭一说卖相机。

另一个台也有意思,不知在哪里找来的一口台湾腔普通话的“忽悠女”,三个女人一台戏,怎么夸张怎么说,什么好听说什么,怎么吹可笑怎么吹,中间再来一个“大肚男”,一个女人用手摸男人的肚皮,说:看耶,肚子上的汗好好多呀。这都成什么了?情色小电影吗?另两个“短裙女”赶紧跳过来装出一幅吃惊的样子:是啊,看看毛孔都打开了。真不知这个表情她们排练了几遍。也不知厂家给了她们多少钱,任其厂家把她们这样活蹦乱跳地当“枪”使。

她们是卖什么的?卖一个把人装在里面蒸汗的塑料袋。美其名什么什么韩国流行美国进口的什么高科技保健治疗仪。其实就是一个插上电发热的塑料袋。成本不过几十元,在电视上用美女加“野兽”这么一秀,就成真事了,真的成了国际流行的高科技产品了,买到了几百元。

不敢卖假药了,这些大商贩就改成用电视购物的形式卖“假产品”了,前些日子流行卖手机,功能吹得比007用的手机还高级,就差能上天入地了,实际,买到手里,一用,不出两个月,毛病一大堆,自己还自己安慰自己,反正这个功能也用不到,不好使就算了,直到哪天连话质也出了问题,才想起来骂一句:电视购物太骗人。

也许,有些人很不服,其实,你可以真的按照他们广告里讲得功用和性能试一试,有多少条真像他们讲得那样“神奇”?

这些购物频道都是哪里来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财团和大的广告主买下电视台固定时段成立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购物频道已经基本上不是电视台的了,播放什么广告,多长时间,谁在前谁在后,都有“出钱者”说了算。电视台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把的钱揣在腰包,广告夸张点离谱点,也不出声,大体过得去就行,广告监管部门都不管,我们电视台管什么。

时间一长。还是我们广大观众倒霉,一边不停地被其“低俗广告”污染视听,一边是偶尔忍不住诱惑,掏钱买了产品,被“骗”个一次两次。

谁来认认真真地整顿一下这些到处招摇撞骗的“购物频道”?

好像一直没有人。

这次,也没人。

徐大伟出生于山东烟台。当代著名营销策划家、新浪博客商界英才推荐人物、 中国十大策划案例奖金奖获得者。曾与 叶茂中、赵缺、李光斗等当代名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思维活跃、气宇不凡,对于市场策划往往有着别具一格的想法。创办电子报刊《想法日报》,赢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其个人专著:《老徐的100个策划》、《老徐的100个创意》被业内人士奉为营销策划必修课程。

节目编排与科教频道的品牌构建 篇4

起初中国的“编播季”是根据观众的作息习惯和收视变化进行节目制作。“五一”、“十一”长假以及寒、暑假将我国全年分割成明显的四份, 即四个“编播季”大都以节假日为契机进行特别编排。特别编排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和契机, 在固定时间内, 打破常态编排局限, 推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节目或活动, 引起观众对特殊日期和事件的关注,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果, 从而提升品牌的号召力。然而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 “编播季”已不再单方面地局限于特殊的节日或假期, 而是在特殊节日或假期的基础上根据频道独有的特点和资源赋予其特定的主题即“编播季”是时间与主题的复合。此外, 与美国的“编播季”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编播季”在节假日期间是强化编排而非弱化。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编播季”已成为频道品牌构建的一个重要形态。频道推出诸如“主题日”、“黄金周”的统筹编排措施, 这种规模化、组合式的强力推介可最大化整合资源、利用资源, 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收视需求, 进而实现传播效果的增益, 强化品牌效应, 打造品牌竞争优势。这种特别编排的效果在主题日和黄金周的节目编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主题日”编排———挖掘独特文化资源, 突出频道文化品牌。“主题日”编排是指在某一特别的、有社会性纪念意义的日子里, 编排对象性明确的节目, 以达到纪念、宣传或教育的目的。如儿童节、端午节、气象日、上海世博会等都是电视媒体实施“主题日”编排的对象。通过这些纪念日推出特别编排, 突出频道的文化内涵, 进而强化频道的品牌意义。

央视科教频道就根据自身的频道定位, 选择符合传统节日或文化内涵丰富的“主题日”进行特别制作。《子午书简》栏目从2007年开始, 针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世界读书日、全国“推普周”等传统节日及纪念周制作了特别节目, 分别推出《放诵中国节·清明寄情》、《放诵中国节·端午夏韵》、《放诵中国节·中秋抒怀》、《我们一起来读书》、《我爱诵读》等大型系列节目及特别节目。更提高了科教频道的文化品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教频道的“主题日”特别编排已形成从各个栏目内到栏目间的节目策划和编播单元, 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科教频道的《人物》栏目就制作了10集大型系列片《为世博而设计》形成精品栏目内部的按季编排, 同时频道还推出大型科普系列片《世博会的科学传奇》, 而《绿色空间》栏目也围绕上海世博会专门推出特别节目《未来世界》, 从而形成频道内节目间的“编播季”, 这种在栏目内及栏目间的编播很好地将节目及栏目的零打碎敲变为统一设计, 从而提升了频道的品牌影响力。

“黄金周”及寒、暑期编排———彰显长假期间频道的品牌号召力。“黄金周”是指“十一”、“春节”和原“五一”的7天长假, 黄金周及寒、暑假期间观众的收视人数大幅提升。各电视台纷纷将长假编排作为抢夺收视的“重头戏”。因此, 抓住“黄金周”及寒、暑期长假进行节目编排可以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 形成收视新高峰。但对于专业频道来说, 受到资金、资源和频道专业定位的三重限制, 不可能播出大量的影视剧、赛事和综艺活动。因此, 在众多影视剧和电视活动的强大竞争下, 央视科教频道坚持专业特色, 以自办栏目进行主打, 从而创造了假日收视的新亮点, 频道品牌得到了良好的塑造。

以2008年“十一”特别编排为例,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两大特别板块”+“四个品牌栏目”的编排模式。这种以特别节目集结成的板块效应使得2008年暑假、“十一”期间收视率较其前后均有明显增长。暑期收视率较平时上涨了19.7%, “十一”特殊编排收视率较平时上涨了37.7%。 (1) 而2009年CCTV-10“五一”特别编排则推出了《2009劳动榜样》和《电影过节》两大特别节目。从收视受众群特点来看, 特别节目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其中15~34岁之间, 干部管理层、公务员、白领观众群所占比例高于平时。从编排的特点来看, 此次“五一”特殊编排, 针对假日年轻观众增加, 日间开机率增长的特点, 在上午和下午各开通2个小时的特别节目带, 播出两档特别节目。从5月1日~3日的收视效果看, 上午档收视率较前一周上涨了54.12%, 下午档增幅达24.24%, 提升了科教频道日间的收视表现。 (2)

CCTV-10的假日特殊编排, 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制作特别节目的阶段, 而是针对观众在假日的收视习惯, 对频道时段和资源进行整体规划, 它的假日收视增长不仅来自某几个精品节目的贡献, 而更多的是融合了频道的整体资源优势和品牌力量, 从编排中获得收益。这种不再是对单个节目而是以围绕板块进行的特殊编排, 突出了频道的整体传播效应, 设置主题, 各个节目围绕主题进行编排设计, 无间隙长线运作, 打破原来的频道与栏目的界限, 在纵向和横向编排上形成节目的相互支撑和衔接, 实现编排创新上的突破, 提高了频道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了频道品牌的影响力, 提升了频道品牌的美誉度。

值得注意的是, “编播季”的主题要结合自身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对手的编排策略对编播计划加以修订, 有针对性地为观众量身定做节目, 树立频道的品牌形象。在这里, “编播季”培养的是频道整体的固定受众群, 而非观众对单个节目的忠诚度。观众对频道整体的忠诚度增加,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就更便于实现广告销售上的“编播季”, 同时在宣传上着力造势, 引导观众收视, 从而真正实现“推广、编排、销售”三位一体的联动。总之, 通过“编播季”这种方式, 可以打通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实现节目生产、频道推广、频道编排、广告销售的联动, 进一步深化品牌建设, 促进电视产业运营水平的跃升。

以2010年暑期为例, CCTV-10就对栏目进行了重新编排, 形成了科教频道的暑假“编播季”, 推出《动物传奇》和《探索集结号》两档暑期特别节目, 同时《子午书简》还在8月6日~23日期间推出特别制作的《2010暑期阅读训练营》系列节目。

“编播季”节目的编排成为各大电视台特别是对于科教频道这样的教育类专业频道今后节目编排的重点。在此期间若能合理安排电视节目, 可以培养观众形成新的收视习惯, 开发新的市场, 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中央电视台的编排理念中, “编播季”不仅是一个编排季, 还是一个生产季、推广季。“编播季”的主题既可作为节目的编排点, 又可作为市场的看点、宣传点, 这样把频道的“编播季”和广告的“投放季”整合在一起, 便于宣传推广及广告招商, 在观众逐渐养成收视习惯的情况下, 可以进一步形成按“季”招商的习惯, 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以2010年央视科教频道暑期假日广告项目说明为例, 与往年广告招商不同的是2010年频道在暑期启动了假日套广告项目, 而往年则是根据频道时段制作一整年的广告项目进行招商, 并从1月1日开始执行贯穿至整年。因此可以说2010年的央视科教频道实现了将“编播季”与广告的“投放季”整合在一起的初步尝试。

非“编播季”特别编排下的频道品牌建设

非“编播季”编排可以算作是“编播季”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它是基于“编播季”期间节目编排之外的一种频道编排形态。但并不是非“编播季”的节目编排就不需要收视率, 而是更要突出精品和高质量, 例如通过突发事件、热点话题等特殊的主题方式对节目进行策划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效果。

突发事件的特别编排。品牌的核心价值造成了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的差距, 而核心价值的大小高低最终取决于媒体的责任与品格。媒体的责任感与公信力成正比, 责任感越强, 品牌公信力越大, 影响力就越大, 反之亦然。

2008年5月,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 央视多个频道均打破频道常规编排, 及时、全面报道地震灾情和各地抗震救灾情况, 充分体现“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精神。而作为没有新闻报道资源的专业频道, CCTV-10同样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 频道从专业角度出发, 推出“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 其中系列节目《科学面对地震》详细介绍了地震的预防和监测以及震后医疗急救等内容;频道还在5月24日 (星期六) 晚间推出了反映消防部队参加地震抢险救援的专题片《高科技助力地震救援》。除此之外, 频道还制作并播出地震常识、地震逃生知识、救援知识等与抗震救灾相关的节目。在2008年第21周 (5月18日~24日) 中华文明、地震知识普及类节目广受欢迎, CCTV-10市场份额达1.62%, 比前一周增长71.3%, 全天收视率普遍上扬, 下午和晚间时段收视率增长尤为突出。

CCTV-10在收视率大幅提升的同时, 观众构成也进一步向“三高”人群集中。第21周男性观众集中度达110.24%, 比前一周增长13.5%;干部/管理人员集中度达102.18%, 比前一周增长7.9%;大学以上学历观众集中度达120.72%, 比前一周增长17.3%;月收入5000元以上观众集中度达112.72%, 比前一周增长62.4%。 (3)

媒介事件下的特别编排。如今的大众媒介已成为贯穿科学、常识、社会的纽带。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通过大众媒介被放大与聚焦、催动与整合, 形成了具有一定效应的媒介事件。其轰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激发了人们内在常识化的需求, 自觉地去探索科学奥秘、科技成果、科技未来。如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神舟七号航天飞船发射等。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 央视科教频道就利用奥运年的契机, 通过《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日常栏目, 推出有关奥运装备、奥运反恐、奥运高科技的系列节目。同时频道以公益为主题, 推出一系列大型电视活动, 2008年5月~6月, 在博物馆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 频道配合“人文奥运”的主题推出“中国记忆”大型电视活动, 8月推出《文明中国》宣传月活动等, 以公益活动打造科教频道品牌。因此, 不难看出在与其他拥有赛事资源、新闻资源的频道竞争格局下, 科教频道从编排入手, 形成差异化传播, 而奥运年作为放大了的播出季也使得CCTV-10在奥运年期间众多观众关注赛事的情况下依旧收获到了较为平稳的收视率。其中科学的频道编排也使得CCTV-10在奥运结束后, 全国收视份额排名快速回升至第11名 (4) , 为2009年良好开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专业频道品牌化”战略思想指导下, 央视科教频道进一步向以观众需求和传播效果为中心的市场转型, 在电视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实现了重要突破。频道从收集分析收视数据和观众收视需求调查入手, 逐步改变了“自下而上”的栏目先行操作方式;不再过分讲求编排技巧, 忽略节目间的整体统筹运作, 而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频道先行模式, 由频道统一制订整体编排方案, 直接向各栏目组下“订单”, 各栏目组依据频道统一规划的播出时段、内容定位等“按需制作”, 打破了“粗放型”编排模式, 在保持栏目各自特点的基础上, 强调彼此间的配合、协调与呼应, 使传播效果得以“借力施力”, 栏目之间观众流动可以实现顺畅的对接、起承转合。这些新的编排举措对频道品牌的塑造起到了明显的放大作用。

不难看出, 电视节目编排从常规编排到“编播季”特别编排,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根据市场和受众需求的变化, 同时重视节目的本体规律, 科学引导, 充分突出频道本身的特点和定位, 契合本身的品质、品位、品格。通过整合资源, 聚成合力, 打造精品, 优化品牌, 这样的节目编排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使栏目乃至频道的品牌建设得到整体的提升。

摘要:在当前媒体竞争加剧的环境下, 电视媒体要做到在有限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电视观众要求, 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实现高到达率, 节目编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实践中, 央视科教频道积极应对市场竞争, 利用专业频道的独特资源, 不断激发出新的编排理念, 全面推进频道的品牌建设。

关键词:科教频道,节目编排,品牌构建,编播季

参考文献

[1][2][3]数据来源:CSM, 31城市, 2008年~2009年。

十大少儿频道总监问诊少儿频道 篇5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提供的资料,截止2005年4月20日,总局已批准20个省级电视台和8个副省级城市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其中,有18家已经正式开播。具体开播少儿频道的省市电视台为:北京、上海、天津、海南、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浙江、新疆、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北京动画频道、湖南金鹰卡通频道、上海炫动卡通频道、福州(省会城市)等共18家。

6月1日19:05分,伴随着宁波电视台《快乐启航》晚会拉开帷幕,一个新的少儿频道——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也正式开播了。

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数据,全国综合频道播出的少儿节目占15%,影视频道播出的少儿节目占7.7%,少儿频道播出的少儿节目占全部播出总量的40%以上。毋庸质疑,少儿频道的开播为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更多的节目选择,少儿频道的专业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

然而,少儿频道的数量是有了,但部分地区的节目、收视、运营总体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全国样本地区的收视排名名列前茅,但地方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竞争地位大多落在十几位,几十位之后。

为此,《节目》杂志采访了国内10位地方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请他们一起来为我们把脉一下发展中的中国少儿频道。

选题策划:张育敏

采写:张育敏 朱志宇 黄蕾

节目源: 缺节目 缺品牌节目

节目数量亟待提高

随着少儿频道在数量上的激增,节目源短缺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节目制作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少儿频道的节目大都以购买为主,自办为辅。在购买的节目中,大部分都是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本身就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国内社会化制作公司投资做少儿节目的也不是很多,“节目源短缺或着有节目,但没有好的节目,节目没有挑选余地”是很多地方少儿频道都遇到的问题。

在少儿频道中,动画片是赢得收视点的重头戏,其收视比重也必然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少儿节目。因此,少儿频道的数量增加了,对动画片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但是,中国的动画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动画片的播放需求量与市场投放量反差极大。国产动画片不仅需要在数量上提高,更要在质量上提高,才能在国际动画片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目前全国大多数少儿频道还没有能力自己创作动画片,大都是从动画制作公司去购买。但是,限于一些政策的约束,一些少儿频道对于国外一些优秀的动画片只能是“望而兴叹”,舍其所爱转而去购买国内制作公司生产的动画片。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副总监李任辉表示,这无形中就与少儿频道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政策扶持了一些国内动画片的生产商,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儿频道的节目源。

儿童剧也如此。如今的电视频道不断增加,电视剧尤其是优秀电视剧在市场上颇为抢手。但在这有限的电视剧资源中,优秀的儿童剧更是极为稀有。

优秀栏目少,品牌栏目更是匮乏。一个少儿频道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栏目。可是目前在国内的少儿频道中,有自己品牌栏目的很少。大多数少儿频道都很少有甚至没有自办节目,自办栏目的播出时间每天也不过1小时左右。其余时间或是购买的节目,或是电视剧、动画片,或是别的频道内容上与少儿沾边的节目。新疆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曾健坦言,由于经费等问题,频道本身不生产节目,只是把一套、二套、三套的少儿栏目放到少儿频道进行编排、播出。少儿频道没有栏目,只是组织一些特别节目或项目,如六一晚会、大赛等。

节目质量亟待提升

“自办节目数量少,质量平平,收视率不高,缺乏品牌栏目”是困扰很多少儿频道总监的共同问题。“目前的孩子已经提前成人化,社会化,接触的资讯已相当丰富,而我们的很多少儿节目和动画片还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显得很低幼。”浙江电视台青少部主任费敏说。

广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梁永亮有同样的看法,“现在中国的教育还基本属于应试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上学、回家还要做作业,学业的压力很重,看电视的时间很少。如果就那么点的时间看电视,你还给他们看一些说教类的节目,那谁还会看呢,他们根本没兴趣。”

根据上海东方少儿频道开播后做的一个收视调查,“72%的孩子表示,收看少儿频道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欢乐‟。而目前我们大部分节目的欢乐和趣味程度不够。”频道总监杨文艳说。为此,频道定期请来儿童心理专家和社会专家进行交流,要研究儿童心理、儿童的收视行为和收视习惯,把一些有普遍性的“金科玉律”用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强调摄像机的机位和目标观众要平视,这就要求摄像师要跪着,甚至趴着进行拍摄。另外,主持人的语言要是积极的、鼓励的和正面的。”

其实,造成当前少儿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比如节目创作、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运作机制等等诸多环节。一些节目的成人化倾向、说教取向严重,必然不会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在很多频道里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节目,由节目的编创人员故意营造某种情境而诱导或是教导孩子说出所谓的“童言”,这样的节目咋一看觉得挺有趣,常常让人开怀一笑,但是多了滥了会让人觉得千篇一律,甚至无聊。还有的节目说教味道太浓,好比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这样更会遭到他们的排斥与反感。

节目形态亟待丰富

提起少儿节目,除了动画片,很多人印象中就是蹦蹦跳跳的综艺、游戏节目样式。不过,近几年在探索少儿节目样式的多样化方面,很多频道也做了积极的尝试。

“我们在筹备频道的时候就考虑在自制节目的样式上努力寻求突破。”上海东方少儿频道总监杨文艳告诉《节目》记者,“除了常见的儿童节目形态,我们在目前国内创作并不丰富的儿童剧方面加大了投入,而且已经初见成效,目前的三部儿童剧 《成长别烦恼》、《魔幻巧克力》《麻辣教师》,收视率表现都很好。”

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除了原有的《七色光》品牌外,近几年在家教类节目中独树一帜,诞生了《知心家庭·谁在说》、《相约新家庭》、《妈妈宝宝》等一系列优秀节目。“我们这些节目的播出目前还相对单一和分散,我们希望能够制作出系列的家教节目,在每天晚间黄金时间段带状播出,这样节目的影响力会更大,便于形成节目的品牌和吸引广告的投放。” 北京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主任李金茹说。

而刚刚成立半年多的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则在鲜少涉足的少儿新闻上做足了功夫。《天天播报》全部由少儿主持,充分体现少儿语态特点和表达方式,《老豇豆有话说》用孩子的眼光和角度去评论,从聪明、调皮的老豇豆嘴里,网罗杭州的大事和小事。“这些新闻非常有地域性,有贴近性,小朋友很喜欢看,收视率很不错”。所以,尽管有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乃至上海炫动卡通频道的多重覆盖,杭州少儿频道的收视份额还是排在了当地的第一位。

6月1日刚刚开播的宁波少儿频道也有一个特色的少儿新闻栏目《一千零一夜》,利用故事体的手法来讲新闻。宁波电视台副台长严玫向《节目》介绍说,“这个节目的口号就是„《一千零一夜》,看完做作业‟,非常生动。节目15分钟,是日播节目,压力还是很大的。节目面对的对象比较泛,倾向于小学和初中的孩子。” 另外,武汉电视台青少部主任曾玉华告诉记者,频道也新开播了一档新闻节目——《武汉少儿新闻》,时长5分钟,每天的17:51分播出,“也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儿童事件。一方面是社会新闻,比如说武汉少年作家协会成立,动物园里来新动物了,还有一些是校园新闻,比如说校园的趣事、要事等。”

显然,有了节目形态,但到底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和资讯,需要什么样的传达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除了这些节目样式,应该看到,在少儿谈话、科普、游戏、纪录片等节目形态上,很多频道还没有涉足。北京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主任李金茹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就缺少一档给青少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疏导他们心理问题的热点问题谈话节目,另外,孩子们打开电视主要也是在寻找娱乐和放松,我们也正在筹备做一档青少年的娱乐节目。”

亟待加强节目研发机制

任何电视节目产品都需要研发投入,少儿电视节目更是这样。“做少儿节目比大人节目需要付出更多,因为你需要去了解你的观众,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然后才能做出孩子们爱看的节目来”,北京电视台青少中心主任李金茹说。

应该说,从国际上看,对少儿节目制作的研发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以美国尼克频道为例,他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到节目调研中去。据悉,该公司通常在一年中以各种方式对约1.2万名儿童和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了解当下儿童成长情况和追求的时尚,他们心中的偶像,热门话题,获取他们对科技、体育甚至性问题的看法,为节目制作提供一手的信息。KIDS WB也有类似的做法。他们对每一个制作的节目都进行测试。先是把一个初步的想法在一群儿童中进行调查,在确定一个节目制作之后,在制作和播出环节再进行定量调查。通常制作一个节目的调研过程从创意到播放的时间为6个月到一年,有时会更长。当然,这种情况下操作的节目,受孩子欢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目前,国内的少儿频道限于经费、观念、人才、机制等因素,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还很难在研发环节进行投入。不过,很多频道总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做了积极的思考和尝试。在采访中,北京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副主任倪大海提到,应该从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咨询公司或研究机构,为全国拥有3亿6千万观众的青少频道和少儿节目制作者提供咨询和研究报告,指导相关节目生产。“在目前这个阶段,各个频道经费如此紧张,如果这个研发费用由某个频道自己承担还不太现实”。

面对着频道下一步很快就要实施的公司化操作,浙江电视台青少部主任费敏向记者透露,届时频道会专门成立一个研发机构,对频道所有新设节目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然后做方案、做样带,然后再进行测试论证,在这个基础上最终确定是否要上这个节目,改变现在“拍脑袋”的做法。“这些研发人员必须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同时也要懂市场,思想观念也应该比较开放”,费敏说。

亟待搭建少儿节目交流平台

这个六一,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范顺事特别忙。除了频道本身的事务外,他还是六一期间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活动负责人之一。

作为刚刚开播半年多的一个少儿频道负责人,在这个动漫节上,范顺事心里装着一件事,那就是和来自全国各地少儿频道的同行商榷,搭建一个全国各地少儿频道节目交流和联合制作的平台。

其实,不止一个频道总监在采访中提到过这样的想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少儿频道相继开播,各地少儿频道不同程度都存在着“片荒”的问题。为此,很多频道不得不播出电视剧或把过去的老片子进行重播。而与此同时,一些少儿频道的优秀节目也期待能在更大舞台和空间进行交流。

上海东方少儿频道总监杨文艳对此就深有感触,由频道、SMG五岸传媒和节目制作公司共同制作的3部儿童剧《成长别烦恼》、《魔幻巧克力》、《麻辣教师》,目前在上海当地的收视率表现都非常好,深受儿童和家长的喜爱。“最近我们希望把这些优秀剧目卖给其他兄弟台,但发现,可能是由于观念的原因,一些台宁愿买社会公司的节目,也不愿买其他电视台的节目。”

这就造成一方面节目短缺,一方面资源又严重浪费。很多节目都是一次投入,一次回收,无法进入市场完成二次流通。这样投入往往不能收回,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机制的限制,很多在当地颇有影响的节目很难走入市场。比如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知名的家教类栏目《知心家庭·谁在说》,尽管已经引起家长、孩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节目中又有“知心姐姐”卢勤这个全国品牌,但却很难走出北京,在更广泛的地区进行传播交流。

内蒙古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艾丹丹也表示,可以通过优秀节目交换、交流,将各地的少儿频道打造成“非上星的上星频道”。

上海东方少儿频道总监杨文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是一针见血,“如果不按照市场化眼光操作,困绕少儿频道的片源问题就永远没有办法解决。” 差异性、地方性是制胜之道

而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高克明也很早就意识到,在少儿频道几重覆盖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地方特色是地方台少儿频道的主要出路。

“中央台在各地落地,因此我们至少面临与中央台竞争。此外,国内的三个动画频道也逐渐落地,对当地的少儿频道有一定市场威胁。能够做出有地方特色的少儿频道就很重要。开播一年来,我们目前的想法主要是想怎样做出有地方特色的节目来。”

据介绍,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准备从“成长心理学”、“未成年人发展心理学”上做出特色来。“这对学生、家长来说都很重要。目前的一些咨询机构做得不够专业,或者逃脱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所以我们想做个尝试,制作这方面内容的节目,包括组织讲座。目前还在策划之中,先在现有的栏目中逐步增加内容。”高克明说。

而广州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目标也是打造起一个迥异于现有少儿频道模式、极富本土人文内涵并兼容时尚文化特色的专业频道。其播出以粤语为主,但普通话节目和英语节目也不少。亲民、实用、本土化及强烈的互动性,是该频道最突出的特征。频道每日播出长达13个小时,横跨娱乐、新闻、综艺、访谈、学习5大板块,包括青少年新闻资讯、青少年电视剧集、科普、益智游戏、动画等节目类型。它将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打破旧有的“灌输型”节目传播方式,以“健康快乐、平等交流、益智时尚”为主题,给青少年提供一个放飞理想、创意表达、自我展现的空间。

而内蒙古电视台少儿频道一档与北京某公司合作的双语节目,在蒙古国、俄罗斯落地,节目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所以才能吸引北京的公司投资。

差异性的另一个表现还应该体现在频道的年龄定位上。以台湾东森幼幼为例,他们将观众锁定为0~7岁学龄前儿童,定位的转变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策略与指导原则。幼幼台从节目购买、制作以至营销手法都从定位出发,全力打造一个属于0~7岁学龄前儿童的电视台。

而这个差异化定位也让东森幼幼从台湾100多家电视频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让人过目不望的“特色台”。

机制:点石成金的“魔杖”

很多频道总监在采访中提到,“目前对青少频道的政策是雷声大,雨点小。缺少把政策落在实处的机制。强调公益性,但又用收视率来要求。”的确,如何兼顾少儿频道的“公益性”与“市场性”,是摆在很多少儿频道总监面前的现实问题。

“从机制上讲,美国的尼克频道、东森幼幼都是以频道为单位进行经营。美国的儿童电视靠播出回收的资金还不足总收入的20%。少儿频道只靠播出是赚不回来那么多钱的。主要是靠产业链赢利,但是没有实体运作就没有办法。”北京电视台青少中心主任李金茹道出了少儿频道工作者“带着镣铐跳舞”的那份无奈。

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在机制方面率先实行了准公司化运作。频道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台里给予定息贷款,政策上扶持。广告收益按照经营时段由广告公司操作。“随着台里广告创收以及不断的引进资金,资金进来后周转实现良性循环,以后的贷款会越来越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机制运行的不错,收益也比较好,还会继续运行下去。”高克明总监说。据悉,目前天津少儿频道的少儿时段已完成全频道广告任务额的三分之一,家庭时段也成为广告公司追捧热点,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刚刚成立半年多的杭州少儿频道则是由杭州文广集团、中南集团、杭州学生假日活动中心、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浙江传媒学院四家机构组成的股份制公司来经营运作。

作为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目前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公司化运作,实行制播分离的少儿频道。频道和公司实现人、财、物和采编播力量的优势互补,降低节目购片成本和广告经营成本,提升少儿频道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实力,同时积极探索衍生产品的开发。据介绍,频道目前已成立杭州电视台好朋友艺术团并开办艺术培训班;合作拍摄青少题材电视连续剧《花季风铃》。

可喜的是,根据半年多的运行情况,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起步情况良好,节目收视率在全国同类频道中名列前茅,据频道总监范顺事透露,今年频道广告收入应该是稳超1000万元。

而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都很高,频道所享有的独立运作、独立核算机制让很多同行都十分羡慕。,“下一步,我们会吸收社会企业和民营资本组成节目制作公司,走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能够看出,浙江电视台青少部主任费敏对频道的未来充满信心。活动:频道营销的“不二法门”

“没有半年的宣传攻势,收视率肯定上不来”。基于此,宁波电视台副台长严玫对6月1日刚刚诞生的少儿频道在开播前做了系列的宣传部署。

“从今年初开始,我们一边在设计节目,一边开展了频道的造势活动。直到现在,已先后完成了频道的编导招聘、主持人选拔、栏目花样设计、频道吉祥物的征集活动、吉祥物的产品制作工作,以及频道开播倒计时系列宣传活动。围绕每一个活动的推出,我们设计的宣传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紧密连接,不留间隙。每一个活动进行时,按照活动进程制作不同的版面节目进行推进式宣传,使少儿频道的声音始终贯穿于宁波电视台四套节目之中,频道的形象跃然欲出。今年的“五一”长假我们也没有放弃,又策划推出了《阳光 活力伴你行——少儿频道七日谈》7期系列节目。节目播出后,收到良好反响,增加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另外,我们台里专门购置了一辆卡车,经过装饰,就成了一辆„欢乐大篷车‟,从4月底我们就开到社区、幼儿园、学校这些地方,给孩子们派送礼物,让孩子们和频道进行„零距离接触‟。这个活动在频道开播之后还要一直坚持,把它作为频道和孩子们之间的一个桥梁”。

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吉祥物的推荐,让我们很感动的是,我们接到了1300多份作品,最大的作者60多岁,也有很小的孩子,更有整个班级进行参与,在接到作品之后,我们不断地把这些作品进行展播,与观众互动。4月以后,为了打造频道影响,我们在十副作品中选了一幅,确定另外我们的吉祥物,是有宁波特色的年糕娃娃,叫东东”严玫还透露,这个吉祥物目前已经注册,为今后衍生产品的开发做好准备。

“5月以后,我们几乎一个星期组织一次活动,其中有„亲亲少儿频道‟,„活力少儿频道‟等活动,主要针对低幼孩子。我们在广场上铺上了一匹25X25米的白布,让孩子在上面为东东涂色,非常壮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手上、脚上都是颜料,采访他们时,他们恋恋不舍地说,希望东东以后还来,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另外,我们已经走到20家幼儿园,把东东做成拼图和孩子互动,让东东和小朋友一起跳韵律操。”

对于活动对少儿频道的作用,上海东方少儿频道总监杨文艳用台湾东森幼幼的经验强调了这一点。“台湾有100多个频道,境外的两大卡通频道也在台湾落地。东森幼幼为了与之抗衡,就走地面路线,采取路演方式进行覆盖式传播。”为了迅速推广频道,幼幼台发起走遍台湾的活动,让电视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与偶像们出现在小朋友面前,握握小朋友的手甚至抱抱他们。心理学者分析,愈小的儿童对电视与真实的界线愈是模糊,因此,一旦在现实世界中有了肢体接触,即使往后永远都只出现在电视里,小朋友还是会认定“他(她)是我的好朋友”。东森幼幼台在台湾广受小朋友的热烈喜爱,收视率目前已经超过美国两大卡通频道。

而上海东方少儿频道自身就很重视活动的宣传效果。比如,“哈哈总动员”——每月一次哈哈走下荧幕,进入社区。活动以户外广场主题集会为形式,融合歌舞表演、游艺比赛等内容组合而成,与小朋友现场互动;“哈哈俱乐部”——采用会员制形式,建立数据库有效管理,小会员参与节目制作,定期举办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如植树、拓展训练、亲子游戏、科普活动等。

广告创收:频道的生命线

“对于少儿频道和少儿节目,广告客户普遍采取观望甚至排斥态度,在日趋激烈的广告资源争夺大战中,少儿频道明显处于劣势。”尽管今年广告创收可以突破1000万元,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范顺事对少儿频道整体广告创收形势并不乐观。

应该说,大多数少儿频道在广告经营上遇到了其他频道从未遇到过的困难。由于缺乏品牌频道和栏目,使得很多广告商不愿意将广告投放在少儿频道。其次,少儿频道的受众是少年儿童,他们虽然有对消费决策的建议权和影响力,但实际购买的决策权却掌控在家长手里,观众群与实际购买者错位明显,这一状况最终将影响广告投放的实际效果。广告商对这一点必然也会有所考虑。因此,广告投放在其他一些综合性电视频道,其目标受众自然要大很多,既有少年儿童,也有少年儿童的长辈,广告主在这类频道投放广告可谓“一石二鸟”。而少儿频道是窄众频道,其广告投放的影响也就很有限。可见,少儿频道在经营上的阻力和困难是相当大的,与其他频道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劣势。

广告经营不能保持一定规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无力购买节目、举办活动、制作新闻和栏目,无法维持正常运行,失去再生产能力,导致恶性循环。

对于少儿频道的广告现状,尚扬广告公司朴英美认为,少儿频道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品牌栏目,因此在全国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对于少儿频道来说,一定要创办自己的品牌栏目。

产业链开发:频道的最终出路

除了公益性,少儿频道的经营性也非常明显。应该说,在机制允许的情况内,少儿频道比其他频道更容易进行产业链开发。国际媒体的经验也表明,少儿频道只靠播出是赚了那么多钱的,主要的赢利点来自于与频道有关的衍生产品开发。

《电视营销传播》一书中也谈到,儿童最大的特点是模仿、好玩。因此,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游戏、食品、玩具在现实中可以成为儿童的消费品。除此之外,儿童教学节目、卡通节目还可以制作成VCD、卡通画册、儿童读物。

上海东方少儿频道在这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频道总监杨文艳介绍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进行公司化运作,但正在搭一个产业框架。在频道成立的同时,我们就把有关频道形象„哈哈‟15大类,44个产品进行了注册。我们也在筹备„哈哈‟网站和俱乐部,准备开发„哈哈‟衍生产品。另外,我们还在跟中国福利会下面的《哈哈画报》合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艺术培训等相关产业”。她还进一步解释,“从我们的研究调查看,在上海,少儿产品广告市场的份额就是几千万,这里面还包括平面媒体的份额。但我们频道的投入也是几千万,所以如果仅靠广告收入是远远不够。只是经营播出平台是不够的,发展产业链是必须要走的路。”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目前在国内发展产业链,除了相关机制的推进,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配合。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其他行业共同的经营开发理念等。

科教频道 篇6

行业论坛权威颁奖央视纪录频道获最具国际

影响力频道

飞速发展的中国有太多值得记录的地方,2013年是中国纪录片的丰收之年,从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纪录片创作,到央视纪录频道牵头成立中国纪录片联盟,以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京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乡村里的中国》《嘿!小面》等一大批优秀纪录片的涌现,纪录片人用坚持和勇气呈现出古老而活力的立体中国。本届年会集结了全国业界专家学者和纪录片创作骨干,旨在以合作推动中国纪录片联盟快速发展,以创新深化联盟纪录片合作,以交流凝聚全国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与发展经验,共同助力中国纪录片实现强势回归。

2013中国纪录片年会暨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评选,全面梳理了2013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脉络,权威发布“2013中国纪录片年度事件、年度作品、年度人物”和“2013国际纪录片年度关键词”等,并评选出“走转改、单项,栏目、短片、长片,系列片”六大类共27项大奖,是国内纪录片参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评选活动。其中,央视纪录频道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频道”。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视纪录频道拿下“最具国际影响力频道”这个奖项,乃实至名归,目前CCTV-9Documentary央视纪录国际频道已在全球超过6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拥有近5,000万国际用户,世界各国主流电视观众正在通过央视纪录频道,了解与发现一个真实、生动、立体的中国。

走出去 引进来央视纪录频道国际舞台展

风采

央视纪录频道于2011年1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年纪最轻成长却最快的频道,同时也是亚洲唯一全球播出的专业纪录片电视频道。如果说频道开播之初,国际纪录片界对纪录频道仅仅是“认识”的话,2013年的纪录频道已经得到了全球市场的普遍认知与肯定。一年来,通过“参与节展、机构合作、联合摄制、开拓市场”等多种方式,纪录频道成功探索出“节目品质国际化,传播路径市场化”的有效对外传播模式,实现了“走出去、进主流、打亮点,扩影响、树品牌”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传播局面。

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在全球重要的影视节展和专业纪录片节展中高调亮相,如第50届戛纳电视节,第24届阳光纪录片节,第12届四川电视节等,戛纳电视节官方会刊将纪录频道的参展誉为“戛纳电视节五十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亮点”。在国际合作领域,纪录频道在2013年与奥地利国家广播公司、英国BBc环球公司、英国电影和电视制作公司联盟等机构签署纪录片战略合作协议,新启动了13部,总时长达33小时的国际联合摄制项目,让中国价值观日益影响国际纪录片界,让中国題材日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此外,纪录频道向海外销售了超过100万美金的纪录片节目,它们越来越受到海外片商的青睐。《春晚》国际版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旗舰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超级工程》也进入德国主流电视台RTL的黄金档,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

频道运营与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 篇7

自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以来, 中国电视业一直在寻求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以规范行业行为。作为产业集团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电视频道也需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来进行检验和认定。绩效评估正好能够为电视频道提供这样一个完备的评估体系。

一、中国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

我国的电视产业可以分为栏目、频道、产业集团这三个层次的经营实体。其中, 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提供的产品, 属于产业运营的微观层面, 相当于人体中的器官;电视频道是电视集团的传播平台, 属于产业运营的中观层面, 相当于人体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性系统;而产业集团则是某种企业集团型组织, 属于产业运营的宏观层面, 相当于由各种不同的功能性系统构成的人体本身。

所谓“电视频道运营”, 就是把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 相对独立地进行经营管理。具体来说, 就是电视媒介经营单位根据电视的内在规律和电视受众的特定需求, 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 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受众群体的需要。

中国电视频道运营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5年11月30日,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四套加密卫星电视频道, 分别以播出电影、文艺、体育和少儿、农业、科技、军事等专门节目为主, 这标志着我国频道运营的大幕正式拉开。接下来, 随着1999年中办82号文件的出台以及2001年年中广电总局关于“无线、有线合并”通知的下达, 我国的频道改革制不断深入, 频道制运营成为了我国电视业的主流。

我国电视频道在电视台 (产业集团) 中扮演角色也从最初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有明显的独立经营特征。另一方面, 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备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最初只有电视台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 电视台内部实行中心制, 如总编室、新闻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等, 这些中心与台之间不可能以独立核算的形式剪断经费下拨的脐带。频道出现后, 成为节目的亮相舞台:“节目一台一观众”变为“节目一频道一观众”, “台”出现空心化。这就必然要求频道成为节目制作和市场运营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由于频道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 这就使得频道进而走上完全独立的道路成为可能。如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牵头, 联合生活频道、都市频道成立了新的湖南经济电视台。

可见, 我国的电视频道已经站在既具有明显的经营特征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的交汇点上。它不同于栏目, 具有相对独立经营资格的栏目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它也不同于台, 台的“空心化”己经严重削弱其经营特征。频道既独立于台, 又高于栏目, 体现鲜明的品牌特征, 成为最为重要的电视经营资源。

二、建立电视频道绩效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电视频道期待精细化管理

当前, 国内的电视频道正处于一场深刻的蜕变的前沿。这个蜕变不仅包括内容和技术层面的调整创新, 还包括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转型。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 国内的电视频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 频道已由单纯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受众接触电视的第一门户, 电视频道的舆论导向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另一方面, 频道从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制播单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频道除了完成所属电视台 (产业集团) 所规定的宣传任务, 并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之外, 在节目制播、人事任免和财务管理上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电视频道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 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从客观上要求频道加强自管理能力, 提升管理水平。

但是从总体上看, 我国电视频道运营还只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广播影视长期以来实行计划事业型为主的体制, 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管理上往往表现出粗放式随机性的特点。这表现在频道经营管理上就是, 频道的整体定位模糊, 缺乏对今后发展的长期规划;不计运作的投入与产出, 财务管理混乱;不认真体察观众的接受期待, 更不会细致评估传播或者宣传的实际效果, 简言之, 就是管理缺乏系统性、经营缺乏计划性、决策缺乏科学性、生产缺乏合理性。

要改变电视从业者对管理的共同焦虑,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要期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的调整与跟进。从电视媒体, 特别是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电视频道的内部运作来说, 就是要以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代替先行的粗放性管理。绩效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 它将已发生的结果或者行为和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 来判断现状的好坏, 供管理者采取下一步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决策信息。很显然, 在这里对已发生的结果或行为的考核评估之所以有意义, 就在于预先科学与周密的目标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 大量的科学与严谨的前期规划与设计是绩效评估得以展开的前提。可以说, 绩效评估是我们在寻求精细化管理的不错的选择。

2. 电视界出现接纳绩效评估的氛围

在很长的时间里, 电视媒体其实也强调对自身业绩进行某种特殊形式的衡估, 这集中地体现在对电视作品的播前审看核与播后评比上。这里只涉及到电视台整体运作的一个局部, 即节目的生产层面, 评价往往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视野和标准, 这些电视产品的欣赏者或者说消费者的态度及倾向一般都没有在评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 在各类评比中, 评选的机制、程序也难以达到完备的程度。

不过, 电视界最近传出的一些信息, 让人感到在电视媒体中推行绩效评估的氛围已经基本形成。中央电视台于2005年开展了经营考评体系的论证工作, 根据电视产业的特征建立了经营考评指标评价系统, 并推出了中央电视台经营业绩考评工作管理办法, 依据这个办法确定的基本框架, 台属企业的最终考评得分由经营绩效评价和管理测评得出。中央电视台于2006年明确提出创建经营绩效考评体系。2006年7月, 央视对八家大型直属企业和台属广告部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全面测评及并公布了排名, 这引起了经营单位的高度重视。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强调完善以责任中心制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集团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宗旨, 将两个事业和产业两个板块划分成不同的中心, 这些中心包括利润中心、虚拟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和投资中心。明确各中心的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 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的标准。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管理体系以绩效管理为着力点,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执行平台, 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畅销驱动, 以精细化管理为落脚点。北京、厦门、江苏三地的电视部门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绩效评估或者绩效管理, 虽然有时候提到这样的词汇, 从具体语境上看, 并不显得非常严谨, 但是这至少反映了国内电视界启用一种系统、严密、科学的管理思想与手段的气氛已经形成。

三、电视频道绩效评估及其构成要素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电视媒体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兼具企业绩效评估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复合式组织绩效评估。它是指在明确新闻传播目标的前提下, 根据成本、产出与效益等方面的判断和分析, 对电视频道运营的效率和效能做出系统的描述和评价的行为和方法的总和。简而言之,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对于电视频道一定时期内运营绩效水准的评价。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绩效。它是指频道的运营给频道自身及社会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实现程度和能力, 包括频道的投资回报率、广告与销售收入、固定资产的增长、员工收益、品牌价值提升、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贡献等。

二是公共绩效。它是指频道的运营对服务社会公众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能力, 包括信息传播的质量、舆论监督的深度与广度, 以及协调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在我国, 由于新闻媒体的独特属性, 电视频道的公共绩效还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为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对政策法规的宣传以及对政党和领导人的形象宣传等。

1. 评估目标

频道绩效评估的评估目标通常有以下5点:

(1) 比较频道与频道之间的优劣, 评估自己的频道建设是否被观众认可。

(2) 分析频道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在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 调整频道的定位。

(3) 从频道吸引力、期待度、忠诚度、满意度等观众接受程度的发展变化, 把握频道的现状和走势。

(4) 了解频道与频道栏目之间竞争力谁强谁弱, 强在何处, 弱在何处。

(5) 了解频道的各类主持人、影视剧、广告可信度等在频道排名的情况。

2. 评估对象

绩效评估一般包括两个:一是对于组织绩效;二是对于员工绩效。频道绩效评估侧重于组织绩效层面的评估, 评估对象是频道本身, 主要考察的是频道运营中的经济绩效和公共绩效两个方面。

3. 评估主体

进行频道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5种:一是频道所属的广电集团;二是已经或想要在频道投放广告的广告商;三是频道本身;四是频道的员工;五是第三方的评估机构, 包括商业性评估机构和学术性评估机构等。

4.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频道绩效评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选取电视频道评估指标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频道的喉舌性、市场性、专业性和受众需求性等特性, 也就是说其评估指标的价值取向同电视节目一样, 也存在质量绩效、公共绩效和经济绩效等内容评价, 体现“质化”和“量化”评估的结合。

5. 评估标准

频道绩效评估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我国频道运营的状况相差较大。因此, 评估标准的确立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频道制定出来。一个频道的运营状况可以通过和它历年来的运营状况进行纵向比对得出, 也可以通过和同一类型, 同等规模的频道之间 (省级卫视和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和地面频道) 的横向比对得出。

6. 评估方法

目前业界在电视频道绩效频道上普遍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按频道 (台) 的总体规模、水平和建设进行评价;另一种是按会计指标进行评价, 就是从总体规模、覆盖状况、受众接收情况、内容表达方式、经济实力、广告实力、市场竞争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内容较为零散, 各个部分相互打架, 缺乏系统性。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在两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结合我国频道运营的实际情况, 从频道的覆盖情况、收视状况、受众接受状况、收支状况和公共绩效状况5个方面对频道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估, 从而设计出了一套更为简洁、系统的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 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是频道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而本研究的最大目的是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思路。整个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它需要经营管理人员和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够最终完成。特别是频道绩效评估中指标体系需要研究者结合实践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方镇邦:《 绩效评估》[M].P9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科教频道 篇8

上世纪50年代起,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日益激化, 高校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失衡的原因和内在关联, 探究促进科教融合的路径与保障。

一、当前高校科教失衡的原因分析

1.高校文化建设的缺失导致科教失衡。随着高校大规模扩张、升格后, 为了尽快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生源, 各高校间学科间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从教师自身发展追求的目标出发, 通过科研能更好地实现经费支持和专业领域内知名度的提升。因此, 从基层的学科组织和教师个体都主动将重心从常规的教学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科研工作, 从而导致教学中心地位下降, 产生了唯科研至上的高校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高校“文化”直接导致高校从聘任制度、激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都自觉向科研工作倾斜。

2.高校评价机制不合理导致科教失衡。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之所以受到广泛质疑, 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不同, 无法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完成显示度较高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因为教学工作往往是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靠一名教师一个课题组能够实现。高校的管理对教师的评价和基层单位的考核也都以科研为最重要的指标。科研项目的级别、科研到款的多少、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层次成为校内考察评价的核心要素。而教学工作无论从量的多寡或质的优劣都无法成为评判合格或优秀教师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也不可能通过主动设计去寻找通过科教融合视角去思考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认识的偏差就会导致上课准备不足、体会没有及时总结、教学技能也无法有效提升。

3.教学条件保障不足导致科教失衡。科研项目能带来的项目经费, 可有效改善教师科研设备装置, 并提高教师和所指导学生的待遇。而教学改革项目由于经费少, 成果有效性不明确等问题并不受教师重视。不少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往往可能因为应付职称评审或者岗位聘任中相关条件而不得已为之。一方面从校内看学校在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上还普遍存在不足, 多媒体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换代、教学实验室设备破损陈旧、实验空间配比不足, 严重受到科研实验用房的挤压已成为常态。另一方面,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缺失成为教学工作的另一根软肋。实习实践基地协议难签、门难进、动手机会少、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显。

二、高校科教融合的路径设计与探索

1.建立科教融合的大学文化认同。大学文化体现的一所大学的学术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引领着学校的主流的学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1]。科教融合首先是一种办学思想和理念, 是大学文化认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所应当成为当今高校全部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建立科教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当代大学的育人功能应该是教学、科研和文化共同构建的完整体系, 只是在传统高等教育理念中, 科学研究的育人职能、教学学术性被严重削弱, 才导致产生了教学即人才培养主题的观念[2]。因此, 在科教融合的路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育人功能和教学工作的学术属性。要充分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素材的来源, 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将科研项目适当的转化为学生可自主开展的创新研究实验, 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

3.引导学生提升理想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 成为高校育人成效的核心要素。而高校科研实力的竞争不单指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竞争才是真正的关键。因此, 要做到科教融合, 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 并通过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项目, 提高学习的研究性, 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传承, 完成既定的育人目标。

三、实现科教融合的路径保障

1.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评价考核作为调动教师合理分配精力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从个体激发科教融合的指挥棒,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加强对教学的考核力度, 提高对教学工作量、教学绩效的指标量是有效指标, 并不是单纯看教师上了多少课时、申请了多少教改项目, 更应从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出发去评价, 从专业出发、有多少科研成果应用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有多少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实验项目, 将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有机统一在一起。

2.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科研至上的价值观下, 基层教学组织组织被学科组织所替代,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也常由学科负责人兼任, 或两者地位悬殊。因此, 要做到科教融合必须将基层组织层面提升到与学科组织同等重要的位置, 共同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协同完成育人职能。要加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将科研成果自觉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3.保障充足的教学物质条件。教学物质条件的保障, 一是经费保障, 二是空间保障。经费保障包括认可教师在科教融合中教学改革和教学业绩量的认定, 以及在教学设施上及时更新, 教学耗材的投入等。在空间的保障上, 优先落实教学实验室空间, 同时允许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空闲时段将教学实验室作为科研实验室使用, 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也保证了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实践环节中, 学校要着重建立长久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或者通过与地方研究院共建等模式建立中试基地, 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曦.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 2014.7.

科教频道 篇9

在选题上, 《运动空间》通常会在不同的季节播放适合不同季节的科教片, 比如, 2008年的冬季播出了《和我们一起滑雪去》的科教片, 片子通过一队年轻情侣的滑雪旅程, 对滑雪的各个环节进行讲解, 从了解滑雪器材、滑雪装备的选择, 到介绍滑雪场、滑雪的基本技巧, 再到两人的滑雪初体验, 到感受滑雪的高度与速度以及最后穿越林海雪原。在这一过程中, 两人受到解放军滑雪队教练的训练, 体验了运动队的生活。片子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 向观众展示了滑雪的各种知识和技巧, 也让观众跟随他们体验到了滑雪的乐趣。片子播放的时间正好是适合滑雪的冬天, 这对喜欢滑雪或是正准备去滑雪的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除了《和我们一起滑雪去》之外, 这一时期还播出了《单板地带》, 对单板滑雪运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教学;而2011年初的节目中, 则播出了《冰钓秘笈》, 介绍了这种同样适合冬天的运动项目。也有在暑期播出的特别节目, 如2009年暑期播出的《野外生存》、《科化足球训练体系》就是为暑期专门介绍的运动项目。

其次, 《运动空间》也会结合体育比赛、运动会等来播放一些适合那些特殊时期的科教片, 比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前到奥运会期间, 连续多期播出了《看奥运》这一与北京奥运会相联系的科教片, 向观众介绍了观看奥运会各种比赛项目的知识, 使观众对奥运会的赛事有了更多的认识, 并且也为观众在观看奥运赛事时清除了知识层面的障碍。《看奥运》这个节目是应北京奥运会而生的, 奥运会作为举国关注的运动会, 吸引着全国亿万观众的眼球, 而在观众的热情之外, 有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 则是观众在奥运会各个比赛项目上的知识相对缺乏, 因此, 《运动空间》根据这样的情况制作了《看奥运》节目, 作为一个与北京奥运会相配合的5分钟版块, 目的就是教会观众如何欣赏体育比赛。它通过对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介绍, 试图帮助观众更好地观看奥运赛事。节目的内容包含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大项目, 在每一个项目中, 都有一位权威人士进行讲解, 带领观众一起看比赛, 普及这个项目的战术特点、规则、观看礼仪、观看技巧等基础知识。

另外, 《运动空间》也注重结合一些热点话题播放与之相关的科教片, 如2009年初播放的《咏春拳博技》, 就是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热播后, 观众对中国功夫, 尤其是咏春拳表现出强烈兴趣的时候, 适时推出的一部科教片。可见, 《运动空间》非常注重所播出的科教片的实用性与时代性, 使科教片能真正起到服务于大众、为观众所用的作用。《咏春拳博技》播出的时候, 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正处于热播阶段, 并在坊间掀起了一股关注中国功夫的潮流。《咏春拳博技》应时代潮流而播, 为一些初学者和爱好者所推崇。本片由中国咏春拳总会会长李恒昌主讲, 总共十六集, 从介绍咏春拳、武术搏技项目, 到讲解一些基本姿势、基本手法动作, 再到讲解木人桩、各种套路拳法, 并进行咏春拳搏技实战展现, 最后对《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套路拳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演练。本片不仅在理论上解析了武术博技运动, 而且也从实践上展示了咏春拳法的实战演练, 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咏春拳博技科教片, 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此外, 栏目还会根据观众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喜好来制作科教片, 比如2008年《野钓全攻略》是《运动空间》推出的有关钓鱼运动的一部科教片, 这是继2004年的《钓鱼》受到观众热捧后, 推出的另一部讲解与钓鱼相关的片子。《野钓全攻略》共二十集, 作为一部为钓鱼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科教片, 其主旨是为各种水平层次的钓鱼爱好者提供各种实用的野钓知识与技巧, 倡导了绿色与健康、时尚与理性的钓鱼理念。节目与《中国钓鱼》杂志合作, 精心挑选了八位中国钓鱼界的顶尖人物, 让他们作为技术顾问参与到拍摄中, 并通过他们的野钓实战向观众进行讲解。八位野钓高手分别是来自北京的钓鱼大师闫景泉、关秉宏和钓王程宁、来自南京的三届全国冠军王永贵、来自安徽的钓鱼大师李大毛、来自台湾的路亚专家郑博元、广东籍钓王黄适之、以及山东钓王化绍新, 并由钓鱼界元老谭佛行担任技术顾问。

片子展示了八位野钓高手分别在安徽、山东、宁夏等不同地域野钓的情景, 其中, 闫景泉、王永贵、李大毛和郑博元先后在安徽的万佛湖、花亭湖和独山水库三大水域完成了各自的野钓;化绍新和程宁则在山东的跋山水库、沂河和雪野湖三大水域, 展示了雨钓、夜钓、船钓等多种形式的野钓, 在雪野湖, 他们还展示了用不同技法齐钓翘嘴鲌鱼的情景;黄适之和关秉宏则奔赴了宁夏的沙湖, 两位高手在观看了当地的千人垂钓大赛后, 随即决定在赛址上进行了一场对决, 而后, 两人又进入沙湖最神秘的腹地力搏大鱼。全片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 向观众展现了八位野钓高手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运用各种方式进行野钓的绝技, 将他们在多个自然水域中野钓的过程进行了真实的纪录, 将他们在面对不同情况时各自的思考方式、思考过程以及实际操作方法都进行了客观的纪录, 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宝贵的野钓知识, 也使观众跟随片子的野钓过程感受到野钓的真正魅力。

在内容搭配上, 《运动空间》通常每期播放两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科教片, 以满足不同观众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通常在节目开始有内容提示, 结尾有下集预告, 而在两部科教片之间也有提示。同一期节目播出的两种运动项目, 通常会考虑到不同受众群体, 比如一个运动项目是男性更为喜欢的, 那么另一个项目则通常是女性喜欢的, 2008年曾播出了《野钓全攻略》, 对野钓这一更受男性关注的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教学, 而与《野钓全攻略》同时播出的则是《越野手杖操》、《太极操》这类更加受到女性观众青睐的运动;2009年播出了倾向于女性观众的《飞舞萨尔萨》, 而与之同时播出的则是男性观众更喜爱的《肌力训练手册》。如果一个运动项目更具有现代感, 那么另一个运动项目则会倾向传统。2009年在播出《咏春拳博技》这种中国传统武术项目的同时, 播出了《单板地带》这种更为现代刺激的运动项目。由于通常情况下播出的是两部科教片, 因此在时长的控制上, 两部科教片通常会在基本上平均分配时长的情况下, 再根据片子的内容有一些灵活的调整。此外, 也有一些时候一期节目只播放一部科教片, 如2008年的《和我们一起滑雪去》、2009年的暑期特别节目《野外生存》、《科化足球训练体系》都是这种情况。同时, 为了播出的需要, 有时会对一些时长超过了播出时长的科教片进行剪辑, 在不改变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把科教片的时长压缩到符合节目播出的时长。如时长六十八分钟的《和我们一起滑雪去》在《运动空间》中被剪辑成了约二十四分钟的一期节目进行播出。

总之, 《运动空间》作为央视一档主要播放体育科教片的栏目, 在结合各种受众需求的情况下, 向观众展示了不同体育项目的知识、技巧以及其独特的魅力, 为观众提供了学习各种体育项目的机会, 也激发了观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摘要:1995年1月1日,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开播, 《运动空间》成为主要播放体育科教片的栏目, 介绍体育运动的一些基本方法, 旨在帮助观众快速学会一项运动。栏目先后播出了各种体育科教片:《羽毛球》 (共20集) 、《滑雪》 (共3集) 、《野外生存》 (共16集) 、《钓鱼》 (共20集) 、《自行车》 (共24集) 、《网球》 (共23集) 、《高尔夫》 (共20集) 、《马上生活》 (共4集) 、《看奥运》 (共25集) 、《越野行走》 (共10集) 、《太极操》 (共集) 、《野钓全攻略》 (共20集) 、《咏春拳搏技》 (共16集) 、《大鱼征服者》 (共6集) 、《太极拳秘境》 (共8集) 、《另眼看羽球》 (共6集) 等。

关键词:央视体育频道,科教片,《运动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惠康, 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2]杨力, 高广元, 朱建中.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科教频道 篇10

当下, 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不断竞合与互融, 并在这种碰撞中产生了崭新的传媒生态, 而这种传媒生态又涵化出新的媒介场, 改变着传播的形态和新闻的生产。对于电视来说,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媒介语境, 在这种变化中, 电视媒体的话语形态、生产流程、传播机制甚至是经营理念都要进行一次全新的定义和重组。本文以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 从微观视角和实践层面来分析这个频道的现状和发展, 探讨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频道生产运营的本土化及普适性特征。

一、新闻频道的结构与设置

新闻频道的节目构成应该是以频道定位为指向, 以电视新闻来架构整个频道的内容集成。目前新闻类节目的形态有多种, 常规新闻报道、深度新闻报道、新闻直播、新闻专题、新闻评论、新闻谈话节目等等。在进行频道节目编排的时候, 除了考虑观众收视兴趣、收视时段、节目样态的丰富性等因素外, 最需要的是回归新闻本位, 掌握电视新闻本身具有的特殊属性。按照通俗的解释, “新闻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事件的实时或同步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理念的提升, 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电视媒体是否专业、实力是否强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样的新闻事件大多是突发的, 无法预知的, 因此在新闻频道节目安排的时候, 就无法像其他专业频道那样进行“占位编排”, 而只能是将频道的节目线与现实线对接, 当现实世界有重大事件发生时, 节目线随时与现实线并轨, 用直播的方式同步播出电视报道。

因此新闻频道只能是一个开放的信息资讯平台, 它的节目编排应该是以大时段的新闻直播时段为主架构, 辅以其他形态的新闻节目样态。这也是国外24小时新闻频道的基本频道形态,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09年的改版当中, 也遵循了这样的思路。而从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来看, 目前还是采用的是新闻栏目为主的编排方式。整个频道是由一个个按部就班、按点播出的栏目组成的, 这样的编排在常态新闻中还能应付,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有些局限了, 往往是打破正常的播出, 插播突发事件直播, 面对当今直播逐渐常态化的新闻生产模式, 这样的频道构成从起点就显得落后了。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用的是大时段的新闻直播时段, 以《新闻直播间》架构整个白天的时段, 晚上黄金时间是资讯综合和深度分析类的新闻栏目, 这样的架构就能顺应新闻突发、即时、直播的特点。作为省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 大时段的新闻直播可能有些难度, 既缺乏新闻资源, 也缺乏采编力量, 可以进行折中, 也就是将全天分为早间、白天和晚上三大板块, 早间和白天板块都以“整点新闻直播+新闻栏目”的方式构成, 早间时段突出资讯类、服务类信息, 白天时段主打民生类资讯, 将以往的新闻栏目进行合理改造后分布在早间、白天不同时段, 与新闻资讯类直播一起构成每一整点的节目单元, 这两个时段是针对“无意型”和“浏览型”的普通观众;晚间“黄金时间”板块则以新闻栏目为主, 以新闻纪实和深度评论节目为特色, 锁定新闻频道“等待型”和“细看型”的忠实观众。

二、重庆新闻频道:本土化的新思考

作为一家区域化的电视新闻频道, 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近八年来在频道的专业化上日渐成熟, 但是从新闻理念及操作上, 仍与其他领先的电视媒体存在差距。可从节目形态的设置、新闻直播的专业化、频道品牌形象构建等几个方面着手。

《天天630》热线。

1. 优化节目设置:民生新闻的创新

在目前新闻频道的整个节目架构中, 最有影响的节目是民生新闻类栏目《天天630》, 它的收视率、广告收入几乎都占据了新闻频道的半壁江山, 其它栏目远远地落在了它的身后。我们不否认频道栏目设置的“二八”原则, 一个频道应该有一两个优秀的栏目来带动整个频道的发展, 但是对于《天天630》来说, 它所承担的使命已经接近它本身的极限, 已经在透支这个栏目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到, 为了能使广告效益最大化, 《天天630》的节目时长已经延长到了一个小时, 在这样一个框架下, 节目本身的注水量也在加大, 有效信息量缺乏, 许多观众对这个栏目本身的节目理念、表现手法等也有不同的看法。从2012年起, 新闻频道又推出了《630午报》, 延续的也是同样的民生路线, 而且今年改版的《网罗天下》其实也是一个民生新闻节目, 只不过说的是其他地方的民生新闻罢了, 甚至一贯坚守严肃品位、精品品质的《重庆发现》也一度出现了猎奇式的“民生化”倾向。当然, 作为新闻频道, 体现媒体的贴近性、大众性、服务性是应当的, 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所提倡的理念。但是用“民生新闻”来体现这种理念只是对其的简单化曲解。况且在学界和业界, 对民生新闻题材的市井化, 表现方式的媚俗化以及发展的瓶颈等问题都有探讨。在很多城市电视台, 都在思考民生新闻类节目如何进行转型, 有的地方提出了民生新闻的“深度化”、“精品化”发展思路, 面对这样的趋势, 重庆新闻频道对民生新闻要做的不是增量而是提质。

为此建议如下:应当调整《天天630》现有的节目评价指标和记者工作量考核制度, 在提升节目品质上着力。从“选题筛选、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主播评论、观众互动”四个环节来改进节目。对于民生新闻, 很多人的理解局限于采访选题的民生化, 大量“碎片化”的选题使节目本身市井化气息太浓, 这也是目前很多民生新闻类栏目的通病。其实民生新闻更应该侧重于新闻表现手法、叙事语态的民生化、人性化, 在选题方面应该跳出狭义民生的概念, 拓宽到大民生的范畴;在表现方式上, 记者要学会讲故事, 挖掘细节, 突出现场, 讲究新闻语言的简练亲和又不失文采, 同时由于民生题材经常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公众隐私等内容, 因此新闻记者的媒介伦理也应提升。从新闻主播来说, 他不仅是播报者, 更是节目观点的传递者, 播报前的导语和新闻后的点评应该加强, 主播最好能参与到新闻的采编当中, 即便不能亲自到现场, 也可以加强和记者的沟通, 更好地表达和还原记者的采访意图;互动在现在的新闻节目中普遍受到了重视, 互动不仅是提供一种途径和通道, 更重要的互动话题的吸引力, 与观众的互动也可以通过微博、短信和热线加强, 这是延伸新闻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又一重要媒介。

2. 直播常态化:“元内容”的实时传播

所谓“元内容”是指媒体第一时间获取或者独家原创的拥有主导权的媒介资源, 掌握“元内容”会使电视媒体占领制高点, 形成观众收视的黏度。尤其是作为新闻频道, 对于新闻的时效、独家等有更迫切的要求, 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也存在“得资源者得天下”的说法。对于重庆新闻频道来说, 对突发事件的及时跟进和报道就是获取“元内容”的主要手段。

随着新闻理念及传输技术的发展, 直播常态化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电视新闻编辑制作传播的普遍做法。所谓直播常态化, 是指新闻节目内容本身是以直播的形态进行制作呈现并传播的, 它是一个全流程的直播。作为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的数量和质量是频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重庆台新闻频道的直播还不成气候, 尽管组建了专门的直播队伍, 也在日常的新闻中大量采用视频连线的报道方式, 但是从整个直播选题的设置、现场连线与常态新闻的互动配合、直播流程的专业化、出镜记者在现场的表达、直播前后方的协调沟通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在一次直播过程当中, 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个事件为什么要直播?有没有比直播更好的呈现方式?如果直播观众想看到什么?出镜记者该怎样表达?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厘清有助于在选择直播选题的时候思路更清晰, 避免单纯的“直播技术秀”。例如, 现在很多记者直播时采用3G直播平台的技术手段进行连线, 能够到达卫星车去不了的地方, 但由于受到山城地形的限制, 经常会出现黑场、静音或是声画不同步、画面不流畅等, 影响到了观众的收视体验, 也将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因此碰到这种情况, 记者的单边固定机位连线配现场 (图片) 也许是一种更保险的方式。

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 共享互联的信息分享机制让新闻生产更加多元和便捷。作为电视新闻媒体,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语境中, 应该认识并放大电视媒体本身的优势。其中, 体现事件与传播同步、新闻现场感、屏幕互动等特点的视频直播是电视新闻表现手段的一大特色。从重庆新闻频道来看, 做好电视新闻直播, 首先还应进一步强化直播理念和现场意识。应该建立常态的新闻直播机制, 从直播人员配备、新闻消息源整合、快速应急反应、新闻现场直播、突发情况应对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新闻直播机制。只有在一个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机制的带动下, 才会使电视新闻直播实现快速反应的特色。

在对频道的节目架构进行重组的基础上, 新闻频道可以组建专门的直播部门, 来整合新闻中心的所有直播资源, 提供的新闻直播可以供新闻频道的各档新闻选用, 可以在每档新闻中体现新闻事件的进程感和连续性。对于出镜记者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应纳入常规培训, 不断提高出镜记者的职业化水准。

3. 强化频道形象:注入品牌概念

电视频道是电视节目的承载平台, 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是频道品牌形象塑造的一部分。电视频道的品牌体现为频道的个性化, 差异化。重庆新闻频道的频道包装缺乏清晰的形象定位, 普通观众除了对《天天630》等个别节目有直接印象外, 对于新闻频道的认知度还较低, 这与整个频道的频道形象营销、节目推广手段落后有一定关系。新闻频道虽然也时常推出一些频道宣传片, 但是这些频道宣传片没有统一的频道理念, 从创意到拍摄都缺乏精品意识, 无法产生触动人心的美感和认同感。

电视频道的表现终归是借助一个个视觉符号来进行传达的, 因此对于电视画面的呈现效果应该精益求精。从日常新闻及相关栏目前期的拍摄制作, 到后期编辑包装, 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让呈现的影像更加生动、明快、夺目。新闻频道现有的编播营销部门应该转变以往单个节目包装的思路, 注重对频道形象的整体包装。在包装过程中, 应注意借鉴国际新闻频道的主流趋势, 创新审美风格, 建立新闻频道的TIS (Television Identity System) , 即电视形象识别系统, 通过外显化的频道形象整合频道内的所有内容, 形成频道的价值理念, 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品牌形象。新闻频道的形象建构应该以高品质的节目为依托, 以主持人为中心, 以频道理念为诉求, 形成科学的频道形象识别体系。

频道视觉形象的建构也是频道营销的第一步。频道营销就是挖掘频道资源的市场价值, 这种价值有可能是有形的商业价值, 也可能是无形的文化价值, 但它们都会构成新闻频道的核心竞争力。频道营销应该创新思路, 进行以媒体主动的“魔弹式”营销, 善于用“议程设置”的办法来策划媒介公关活动, 从而启动受众的认知情感。当下微博作为最热门的社交媒体, 正以其“四两拨千斤”的传播影响力成为新兴媒介, 利用微博营销越来越受到青睐, 重庆新闻频道不少栏目和主持人、记者都开通了实名微博, 通过微博与观众互动交流, 发布节目信息, 搜集节目选题, 也能增强观众对频道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结语

在全媒体的时代, 任何一家媒体的发展都应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去适应并参与这场媒介生态的变革。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这种变革是全方位的, 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机制, 从节目改版到管理创新, 媒体的管理者应该敏锐地把握到这一现实。作为新闻频道, 它是处于资讯的前沿, 自然面对的挑战也会更大,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正是这种“倒逼”, 使电视新闻频道的变革能够先人一步, 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新的定位, 赢得新的认同空间。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篇11

关键词:拔尖计划;科教结合;创新人才培养

2008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在长期坚持“所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陆续开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2010年,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英才班平台上,学校获准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我校依托“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独特办学优势,凭借少年班30余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坚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以国家理科人才基地为基础,以国家实验室为平台,以科技英才班为抓手,联合中科院研究院所,结合我校基础教育优势和中科院优质科教资源,通过“拔尖计划”的实施,努力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套路,探索“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两段式培养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的办学方针,也是一种独特的科教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更是学校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我校与中科院形成了庞大的“科教联盟”,共同践行拔尖学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在此模式下,我校与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充分共享师资力量和科教资源,制定英才班联合管理制度,共同构建英才班培养体系,落实“两段式”培养。

两段式培养是我校与中科院近年来在深化“科教结合”方面拓展的新形式。所谓“两段式”,即第一阶段基础教育在大学内进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第二阶段专业教育由学校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联合完成。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担了大量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对于科研前沿的探索,对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乃至对于未来科技人才的需求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的优越性。两段式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有机会在大学阶段就亲身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体验和感受科研的魅力,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志趣,并且在科研一线专家学者的言传身教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两段式培养中,本科生低年级基础教育坚持中国科大“基础宽厚实”的传统,强化数理基础,配备学业导师,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正常的教学安排外,邀请校内和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的院士、千人计划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以及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走进英才班讲堂。高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则与中科院共建单位合作配备双导师,加强学术指导,安排学生赴研究所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共同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参与专业教学,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学习环境和知识结构,并在最后一年直接赴研究所选修对方开设的课程,在所内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完成毕业论文。各英才班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所系结合”活动,包括中科院优秀学者来校为英才班上课,英才班学生利用夏季学期赴研究所参加夏令营或开展大研计划,共享中科院“中关村论坛”、“崔琦论坛”等学术活动。

华罗庚班四年级阶段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接受第二阶段培养,课程教学、研究导师和学生管理工作均主要由研究院安排。研究院为华罗庚班专门开设了十余门前沿课程,席南华院士、袁亚湘院士等亲自为华罗庚班学生授课。同时,每个学生都要求加入研究院专家的研究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参加研讨班、完成指定的研究任务、接受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严济慈班的实践能力培养渗透在本科四年中。一、二年级学生在夏季学期整建制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参观学习,并安排时间到课题组参加科研活动,感受国际前沿的科研魅力;三年级学生在物理所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四年级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在所里进行完整的科研过程训练。这一模式得到物理所的全力支持,物理所甚至常年为严济慈班学生留出20个空床位。英才班开班以来,物理所多位院士和研究员专程赴中国科大为严济慈班的同学们先后做了数十场精彩报告,为同学们打开了一个个奇妙的物理世界,大大激发了他们投身物理研究的热情和信心,深受同学欢迎。

二、将国际化科研合作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学生培养的国际化丰富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内涵,这不仅表现在共享中科院系统的国际科研资源上,还体现在将广泛的国际合作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为了推进全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于2010年12月正式成立了由主要校领导构成的“国际合作交流领导小组”和以各学院、重点科研机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成员组成的“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委员会”,并任命三位“校长特别代表”分别负责美大(美洲和大洋洲)、欧洲和日本事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代表校长开展工作。

1. 充分利用中科院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我校海外校友学术资源,提高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中科院建有庞大的国际化科研交流平台,拥有丰富的国际资源。中科院研究院所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例如严济慈班的中科院共建单位——物理研究所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十余所科研机构签有合作协议。在“所系结合”模式下,这些国际资源也为我校共享。此外,我校培养出一大批活跃于国际科研领域的校友,他们时刻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这些校友广泛供职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些资源大大地增加了英才班学生与国际一流科学家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为今后进入学术前沿打下基础。

2. 借用与世界著名大学建立的科研合作渠道,邀请著名学者为英才班学生开课,广泛推进国际交流

我校自从2010年开始实行“三学期制”以来,每年夏季学期都有计划地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来校举办短期课程和前沿讲座,安排英才班学生与他们近距离接触,让学生直接感受科学的魅力,开阔学术视野。例如,贝时璋生命科学英才班聘请了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骆利群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等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卢嘉锡化学英才班自2011年开始,开设了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课程,成功举办美国北卡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全英文联合课程(UNC-USTC Polymer Chemistry Course),实现了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教学。美方教师讲授2/3的内容,中方讲1/3。两所大学的同学不仅能够同时听课、即时提问,两国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还能够在课间进行及时的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课程同步互动教学、异地国际交流。

3. 大力促进英才班学生与国际顶尖大学优秀学生建立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圈

在选派学生赴境外参加科研活动的同时,中国科大重视吸引国外一流大学优秀学生来中国科大进行学术交流。例如,严济慈班自2013年起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未来物理学家国际暑期夏令营活动,邀请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顶尖学府最优秀的物理专业学生来中国科大与严济慈班的同学交流物理学习和科研经验,建立未来物理学家之间的学术友谊。中国科大信息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开设“ME310设计创新”课程,每组8名学生,4名来自斯坦福大学,4名来自中国科大或其他学校。“ME310设计创新”课程是斯坦福大学最有影响的课程之一,开设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的宗旨是教授学生设计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方法和过程。从2011—2012学年开始,中国科大成为ME310课程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合作大学,目前已有多名英才班同学参与此课程。

三、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等科研训练项目

我校与中科院12个分院和18个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建了17个联合实验室,与40多个研究所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科教联盟”,全校高年级本科生每年通过“大学生研究计划”、夏季学期实习、做毕业论文(设计)等项目赴中科院研究所开展实验实践训练的学生约800~900人(占高年级本科生总数的1/5),近百所国家级研究所和实验室与学校密切合作,组建了中国最大的科教联盟,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中国科大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传统项目,该计划将本科生进入本校或中科院研究所(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纳入本科生正常教学中,本科生利用一个完整的暑期或一学年的业余时间来完成选题,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结题后可获得6个学分,获得优秀者可有一定的奖励。为了提高英才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学科英才班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实行学导制度和实习制度,选择合适的科研题目或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题目。除了上述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科研实践训练之外,各英才班经常安排学生去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google、阿里巴巴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研究机构实践实习,让本科生尽早接触产业、接触科研、接触优秀的研发团队。

2. 鼓励学生在参加竞赛活动中进行科研训练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特别是国际高水平赛事,也是学校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科大支持英才班学生积极参加一系列高水平国际赛事,例如全球超级计算大会、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等,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加强了与世界各国高校大学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团队协作能力、跨学科交流能力、国际合作能力以及基于项目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为例,该比赛是一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众多顶尖大学生参加。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贝时璋班、严济慈班等英才班学生参加该项赛事。截止2014年底,中国科大已收获12金1银1铜,成为亚洲获得金牌和奖牌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再以计算机科技英才班为例,2012年以计算机英才班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科大曙光队在第6届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取得了总冠军奖和最高Linpack奖两项亚军的优异成绩;2013年英才班学生组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2项金奖;2014年在第18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中国科大代表队在智能服务机器人、多机器人2D仿真比赛等多个项目上荣获冠军。

四、下一阶段工作的思考

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的紧密结合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与突破,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更深层次上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教结合”为核心,促进科研与教育相结合,两者密切互动,把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前沿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所系结合”,利用学校与研究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优化学生成长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科教结合”的特色,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社会舆论的积极评价。

下一阶段,中国科大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持续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科研人员向科教人员转型,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具有卓越科研背景的教授积极主动担任英才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确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志向;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具有中国科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教频道 篇12

一、蔬菜频道栏目设置方面

在蔬菜频道栏目设置方面, 我们本着这样一个原则:重点打造几档精品栏目, 细分市场, 避免同质化现象, 同时引进优质节目资源, 开展特色活动, 提升频道影响力。

1. 打造综合性农业新闻栏目《三农新时空》。

这是一档包括农业政策、信息服务、法律资助、民生服务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农业新闻节目。既紧跟三农政策、关注热点难点、提供信息服务, 又为老百姓解难题, 办难事, 为政府、市场、农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构架桥梁。节目设以下板块:三农·关注、三农·现场、三农·快讯、三农·民生、三农·故事等等, 突出权威性、服务性和实用性。在节目策划制作的过程中, 我们还推出了各种贴近农民、树立栏目形象的公益活动, 如:《3·15三农心连心》、《救助农村孤寡老人》等等, 以此来赢得农民的信任和口碑。

2. 推出技术服务类栏目《乡村》。

在当前农技推广部门作用缺失, 科技推广服务弱化的前提下, 《乡村》以其专业性迅速赢得了菜农的信赖。

在板块设置上, 一方面设立专家热线, 通过接听老百姓农业生产种植方面的问题, 然后咨询蔬菜频道专家顾问团, 在节目中给予解答, 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则由记者带领专家下乡面对面帮菜农解决。另一方面, 《乡村》与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农资企业等联手, 重点打造了一批趣味性强、深入浅出的科普系列片和专题片, 如《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无土栽培的技巧》、《农作物科学施肥工程》等农民关注的蔬菜生产方面的技术, 让农民看有所得, 学有所用。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 我们还增加了有奖问答环节, 就节目中报道的有关知识提出问题, 让菜农提供答案, 在答对的菜农中抽奖, 送名优农资等礼品, 吸引菜农积极参与。我们还开设了《乡村课堂》板块, 这一板块主要是由蔬菜频道专家顾问团送科技、送知识、送技术下乡, 让菜农、专家面对面, 现场办公, 有问有答。此外, 我们还不定期地推出一些种植高手比拼之类的活动, 普及农业种植技术和知识, 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 设立气象咨询类栏目《蔬菜气象站》。

我们蔬菜频道与寿光气象部门合作, 通过他们提供详实的天气信息, 给菜农以指导。特别是影响蔬菜生产的恶劣天气, 我们更是重点采访, 让菜农提前预防。节目中, 主持人除了播报气象信息外, 还增加了一些贴近百姓生产和生活的小常识, 为了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我们还制作了一首与天气有关、又富有寿光地域文化的歌曲作为《蔬菜气象站》的片尾曲。在《蔬菜气象站》之后, 附带“当前农事”和“话说节气”小板块, 对当前节气特点、农事注意事项等进行报道采访, 既对百姓起到了提醒作用, 又突出了频道的服务特色。

二、蔬菜频道节目编排方面

在节目编排上, 我们根据农民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以及收视时间来编排节目, 真正利用起黄金时间。众所周知, 农民作息时间, 受季节和农活影响比较大, 在夏天, 到了晚上八点, 他们才有时间坐到电视机前, 冬天, 晚上六点, 各家就都打开电视了。正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我们频道在夏季和冬季有不同的编排方案。此外, 我们在编排节目时, 还充分考虑了农民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现实情况, 对于一些节目, 特别是农业技术方面的, 我们在编排时会适当增加重播的次数, 以提高节目的利用率。

三、蔬菜频道品牌营销方面

为使蔬菜频道的专业化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在品牌营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专门成立了品牌运营部, 负责大型活动的策划和频道专业品牌的塑造。一方面我们推出自制的生活短剧《乡村趣事》, 由频道主持人扮作不同的农民形象演绎发生在乡村的生活趣事, 讲述生活的哲理, 给人以启迪。此举很好地活跃了荧屏, 拉近了蔬菜频道与菜农的距离, 也让主持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还自制了蔬菜频道MV, 由频道主持人、记者和菜农一块演唱, 画面中记者、主持人与农民同吃共住, 一块劳动, 一块学习, 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尽显蔬菜频道的人文关怀, 让频道一切为了菜农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另一方面, 我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中国蔬菜之乡网, 借助网站加大频道的推介力度, 加强与菜农的互动沟通, 我们还开通了远程病虫害诊断系统, 面向全国, 由蔬菜频道的专家顾问团远程为菜农解疑答惑。

此外, 蔬菜频道还承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 (寿光) 农业电视论坛和节目评估年会, 每年都会有二十多个省的近200家电视媒体相聚菜乡, 共同探讨三农宣传和创新发展之路。我们也不失时机地借助这一强大的宣传平台, 推介我们的蔬菜频道, 使得我们的频道短时间内迅速地推向全国, 在农民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摘要:2011年, 寿光电视台立足“中国蔬菜之乡”的独特优势, 尝试围绕寿光最大的目标群体———农民的需求办节目, 精心打造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蔬菜频道, 开始独辟蹊径走县级电视台频道专业化之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精心打造, 目前寿光电视台蔬菜频道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具备了专业化频道的鲜明特征, 在全省众多农字号频道中脱颖而出, 从而牢牢地抓住了菜农的眼球, 创造了寿光电视台收视的神话。

上一篇:文化二元下一篇:液压系统使用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