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工作

2024-10-05

科教工作(精选12篇)

科教工作 篇1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到来之际, 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加强学习, 拓宽视野,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为发展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习总书记的讲话, 给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本文分别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终身学习和团队理念及如何搞好科研工作等方面对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进行了分析。

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到“严慈、严谨、严格”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作为大学教师, 首先应按照十八大的要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即大学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要搞好立德树人教育, 首先是师德。立德先立师, 树人先正己。教师要把自己塑成有道德的人, 凭自己高尚品格、人格魅力去教育人、影响人, 因为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教师, 只有把德放在第一位, 自己以身作则, 以身教、言教教育学生, 才能培养好学生。

众所周知, 目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生活节奏加快, 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使一些人无所适从。因此, 每个人都有必要整理好自己的精神, 亦即净化内心的意识活动。

怎样来净化自己的内心呢?就是教师要用大爱精神, 以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欲念, 对学生做到“严慈、严谨、严格”。这也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教风, 不仅是对河南理工大学教师的要求, 也是大爱精神的体现。

“严慈”就是象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 即教师要对学生一生的前途命运负责, 关心他们的成长, 不但要向他们传授知识, 还要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严谨”就是注重科学性, 严肃对待学术、学问, 教学生一丝不苟。不仅课堂上要严谨教学, 课下对作业、实验、科研等问题一样要严谨。“严格”就是宽严有度, 严格要求学生。因爱而严, 因严而产生爱, 只有严格要求, 才能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严慈、严谨、严格”是师魂。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做到“严慈、严谨、严格”, 才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会凝练上课艺术, 才能认真讲好每一堂课;才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敢抓、敢管。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个别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偏爱, 要求比较严格, 对学习差的学生不管, 放任自流, 实际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学生的路很长,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机遇的不同, 他们会发展变化。

做到“严慈、严谨、严格”, 才能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即大家常说的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以前我们教师都把自己视为知识的拥有者, 社会的代言人, 常常以权威自居。但对于当代大学生, 他们是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 我们不能安排他们的一切, 学生也不会被动地遵从, 我们应当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和它们平等相处, 做他们的朋友, 才能加强班风、学风、考风以及思想道德建设, 才能践行大爱,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做到“严慈、严谨、严格”, 创建和谐校园, 需要建立共同的目标与灵活的应变机制。共同的目标具有强大的驱动力, 会引领师生一步步向目标前进, 最终实现目标。同时, 由于社会环境、学院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所以要不断观察环境的变化, 预测未来, 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变措施, 即要不断地修订规划, 才能与时俱进, 引领大家。

做到“严慈、严谨、严格”, 还应构造学习共享系统, 即应当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和谐型校园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 不同部门、不同成员、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之中。在交往与对话中, 师生之间不断追求新知识, 不断发挥潜能, 不断和谐发展, 不断取得成功, 才能建立起学习型的和谐校园。

二、树立终身学习和团队理念, 教好每一节课

在大学, 我认为“终身学习理念”和“团队学习理念”是最为根本的学习理念。“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的英国。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其著作《论未来的教育》中提出:人的学习不能只限于人生的使命, 要穷其一生。这个论断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现在科技发展太快, 要想让学生有所创新, 教师必须站在科技的前沿。众所周知, 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 一种新技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成熟了才能编到教材中去, 因此书本知识大部分是十几年以前的技术, 这也就要求大学教师及时学习和补充新知识。因此, 我们只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才能不断更新知识, 跟上形势的发展, 才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 教好大学的课程。另外, 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也很重要。团队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整体搭配的能力, 使个人在团队中的成长速度变得更快。在现代信息社会里, 学习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样也是各类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组织要取得成功, 所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创造力, 而创造力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 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地学习。学习型和谐大学, 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组织。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教好每一节课非常重要。如何教好每一节课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备好课, 目前大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所以要备课并做好多媒体课件是关键。在做课件前, 首先要熟悉教材, 即把教材通读, 了解各章节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要作好标记。再看参考书和最新杂志, 了解最新的动态。然后了解学生, 即你要教的对象以前都学习了哪些和本门课有关的知识, 做到心中有数。在做课件前还要研究教法, 即怎么教才能使学生能很好掌握知识;对每一次课要进行设计, 即课前复习、讲课、讲图、提问、和学生互动、总结等各用多长时间, 要一一计算好。最后是做课件, 对课件的制作要反复琢磨, 不能制成幻灯片;一般应注意标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还要设计兴趣点。应有动画、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同时要合理分配讲多媒体课件的时间, 以及在黑板上板书的公式、画的图、书写的文字的时间等。

其次是讲课, 要教好一节使学生满意的课程, 确实应当动动脑筋。在课堂上, 要按照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思路执行, 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争论, 对讨论中大胆发言的学生和不善发言的学生, 要用不同方式引导。只有很好地开展互动,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对课程才能愿意听, 才能对知识记得牢。

讲课要坚持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 要因材施教, 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创新精神减弱。所以, 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出不同的意见, 通过讨论和争论, 发现新问题。要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 大胆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造就创新人才。

三、搞好科研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科学研究对大学生、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在教学的同时, 积极投身到科研中去, 然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并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只有注重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 教学科研是互相促进的。在高校中, 很多科研搞得好的教师, 教学同样很棒, 主要是他们把很多科研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去,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讲课能吸引学生。同时, 这些教师在假期和课余时间,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 利用学生的创新潜力, 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通过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水平,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解决了项目中人员不足的问题。所以, 作为大学教师, 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结语

作为高校教师, 只有立德树人, 以大爱精神教育学生, 教好每一堂课, 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同时加大新理论、新观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研究;立足科学特征、人才特征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不同科研活动特点, 立足教学和科研结合,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合格的创新人才。

科教工作 篇2

根据三甲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科教科职责主要面对临床医技护人员,在院长及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组织实施全院的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基培训考核管理工作。

科教科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全面实施继教工作计划,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思路,逐步提升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科研水平。继续医学教育是针对在岗在编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理念的再学习、再提高,其目的是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诊疗水平为目的。上报课题项目,制定学习班计划表,做好年终考核各项工作准则。同时制订医务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统筹安排和具体实施,负责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师轮转调配工作。

科教科每年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及科教科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组织安排全院学术活动,包括举办院内和院际间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有关学习班等医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引进,重视科研活动。科教科负责全院学术论文的管理,定期做好登记、统计、评选推荐和汇编整理工作,组织协调全院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管理,以及院内科研成果的鉴定、推广和应用,审核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同时我院出台优惠政策措

施,广纳英才,爱悉人才,引进专业技术紧缺人才,给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提供以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使他们展示技能,带动医院业务发展,为民服务。对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并采取激励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继教科教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科研管理机制和分级管理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医院科研水平。推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一体化进程,调动全院医务人员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组织安排医、技、药、检实习生和下级医院进修生的带教工作,负责与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教学和业务交流;制订医务技术人员年度进修学习计划,根据全院业务开展需要,联系、安排、审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协助院领导审批安排医务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级医学会会议,派遣医务技术人员外出讲学,并做好学分登记。

科教科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篇3

关键词:拔尖计划;科教结合;创新人才培养

2008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在长期坚持“所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陆续开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2010年,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英才班平台上,学校获准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我校依托“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独特办学优势,凭借少年班30余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坚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以国家理科人才基地为基础,以国家实验室为平台,以科技英才班为抓手,联合中科院研究院所,结合我校基础教育优势和中科院优质科教资源,通过“拔尖计划”的实施,努力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套路,探索“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两段式培养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的办学方针,也是一种独特的科教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更是学校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我校与中科院形成了庞大的“科教联盟”,共同践行拔尖学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在此模式下,我校与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充分共享师资力量和科教资源,制定英才班联合管理制度,共同构建英才班培养体系,落实“两段式”培养。

两段式培养是我校与中科院近年来在深化“科教结合”方面拓展的新形式。所谓“两段式”,即第一阶段基础教育在大学内进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第二阶段专业教育由学校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联合完成。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担了大量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对于科研前沿的探索,对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乃至对于未来科技人才的需求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的优越性。两段式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有机会在大学阶段就亲身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体验和感受科研的魅力,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志趣,并且在科研一线专家学者的言传身教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两段式培养中,本科生低年级基础教育坚持中国科大“基础宽厚实”的传统,强化数理基础,配备学业导师,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正常的教学安排外,邀请校内和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的院士、千人计划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以及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走进英才班讲堂。高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则与中科院共建单位合作配备双导师,加强学术指导,安排学生赴研究所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共同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参与专业教学,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学习环境和知识结构,并在最后一年直接赴研究所选修对方开设的课程,在所内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完成毕业论文。各英才班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所系结合”活动,包括中科院优秀学者来校为英才班上课,英才班学生利用夏季学期赴研究所参加夏令营或开展大研计划,共享中科院“中关村论坛”、“崔琦论坛”等学术活动。

华罗庚班四年级阶段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接受第二阶段培养,课程教学、研究导师和学生管理工作均主要由研究院安排。研究院为华罗庚班专门开设了十余门前沿课程,席南华院士、袁亚湘院士等亲自为华罗庚班学生授课。同时,每个学生都要求加入研究院专家的研究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参加研讨班、完成指定的研究任务、接受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严济慈班的实践能力培养渗透在本科四年中。一、二年级学生在夏季学期整建制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参观学习,并安排时间到课题组参加科研活动,感受国际前沿的科研魅力;三年级学生在物理所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四年级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在所里进行完整的科研过程训练。这一模式得到物理所的全力支持,物理所甚至常年为严济慈班学生留出20个空床位。英才班开班以来,物理所多位院士和研究员专程赴中国科大为严济慈班的同学们先后做了数十场精彩报告,为同学们打开了一个个奇妙的物理世界,大大激发了他们投身物理研究的热情和信心,深受同学欢迎。

二、将国际化科研合作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学生培养的国际化丰富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内涵,这不仅表现在共享中科院系统的国际科研资源上,还体现在将广泛的国际合作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为了推进全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于2010年12月正式成立了由主要校领导构成的“国际合作交流领导小组”和以各学院、重点科研机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成员组成的“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委员会”,并任命三位“校长特别代表”分别负责美大(美洲和大洋洲)、欧洲和日本事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代表校长开展工作。

1. 充分利用中科院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我校海外校友学术资源,提高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中科院建有庞大的国际化科研交流平台,拥有丰富的国际资源。中科院研究院所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例如严济慈班的中科院共建单位——物理研究所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十余所科研机构签有合作协议。在“所系结合”模式下,这些国际资源也为我校共享。此外,我校培养出一大批活跃于国际科研领域的校友,他们时刻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这些校友广泛供职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些资源大大地增加了英才班学生与国际一流科学家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为今后进入学术前沿打下基础。

2. 借用与世界著名大学建立的科研合作渠道,邀请著名学者为英才班学生开课,广泛推进国际交流

我校自从2010年开始实行“三学期制”以来,每年夏季学期都有计划地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来校举办短期课程和前沿讲座,安排英才班学生与他们近距离接触,让学生直接感受科学的魅力,开阔学术视野。例如,贝时璋生命科学英才班聘请了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骆利群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等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卢嘉锡化学英才班自2011年开始,开设了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课程,成功举办美国北卡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全英文联合课程(UNC-USTC Polymer Chemistry Course),实现了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教学。美方教师讲授2/3的内容,中方讲1/3。两所大学的同学不仅能够同时听课、即时提问,两国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还能够在课间进行及时的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课程同步互动教学、异地国际交流。

3. 大力促进英才班学生与国际顶尖大学优秀学生建立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圈

在选派学生赴境外参加科研活动的同时,中国科大重视吸引国外一流大学优秀学生来中国科大进行学术交流。例如,严济慈班自2013年起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未来物理学家国际暑期夏令营活动,邀请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顶尖学府最优秀的物理专业学生来中国科大与严济慈班的同学交流物理学习和科研经验,建立未来物理学家之间的学术友谊。中国科大信息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开设“ME310设计创新”课程,每组8名学生,4名来自斯坦福大学,4名来自中国科大或其他学校。“ME310设计创新”课程是斯坦福大学最有影响的课程之一,开设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的宗旨是教授学生设计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方法和过程。从2011—2012学年开始,中国科大成为ME310课程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合作大学,目前已有多名英才班同学参与此课程。

三、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等科研训练项目

我校与中科院12个分院和18个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建了17个联合实验室,与40多个研究所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科教联盟”,全校高年级本科生每年通过“大学生研究计划”、夏季学期实习、做毕业论文(设计)等项目赴中科院研究所开展实验实践训练的学生约800~900人(占高年级本科生总数的1/5),近百所国家级研究所和实验室与学校密切合作,组建了中国最大的科教联盟,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中国科大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传统项目,该计划将本科生进入本校或中科院研究所(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纳入本科生正常教学中,本科生利用一个完整的暑期或一学年的业余时间来完成选题,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结题后可获得6个学分,获得优秀者可有一定的奖励。为了提高英才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学科英才班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实行学导制度和实习制度,选择合适的科研题目或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题目。除了上述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科研实践训练之外,各英才班经常安排学生去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google、阿里巴巴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研究机构实践实习,让本科生尽早接触产业、接触科研、接触优秀的研发团队。

2. 鼓励学生在参加竞赛活动中进行科研训练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特别是国际高水平赛事,也是学校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科大支持英才班学生积极参加一系列高水平国际赛事,例如全球超级计算大会、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等,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加强了与世界各国高校大学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团队协作能力、跨学科交流能力、国际合作能力以及基于项目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为例,该比赛是一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众多顶尖大学生参加。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贝时璋班、严济慈班等英才班学生参加该项赛事。截止2014年底,中国科大已收获12金1银1铜,成为亚洲获得金牌和奖牌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再以计算机科技英才班为例,2012年以计算机英才班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科大曙光队在第6届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取得了总冠军奖和最高Linpack奖两项亚军的优异成绩;2013年英才班学生组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2项金奖;2014年在第18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中国科大代表队在智能服务机器人、多机器人2D仿真比赛等多个项目上荣获冠军。

四、下一阶段工作的思考

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的紧密结合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与突破,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更深层次上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教结合”为核心,促进科研与教育相结合,两者密切互动,把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前沿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所系结合”,利用学校与研究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优化学生成长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科教结合”的特色,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社会舆论的积极评价。

下一阶段,中国科大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持续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科研人员向科教人员转型,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具有卓越科研背景的教授积极主动担任英才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确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志向;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具有中国科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教工作 篇4

随着高等院校与境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机构、友好人士、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无偿赠送的科教用品日益增多。赠品大到高端的仪器、设备,小到一些零配件、消耗品及图书资料,种类繁多,每年约有---件或价值---万元。办理、审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大型设备。做好这项工作,是对高校教学科研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最直接的支持。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收到不适用或无法使用的设备,甚至伤及感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几十年的的工作当中积累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1接受赠送的基本原则

赠方应出于友好、合作和支持教学、科研的目的,无其它苛刻的附加条件。

拟接受的赠品应以教学、科研为主要用途,这是申请办理科教用品免税的前提条件。

受赠单位应考虑到学校的地位和声誉,对拟接受赠送的大型仪器新旧程度、使用价值、技术规格及型号做出客观评价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对价值太低,或功能、配置不完整使用价值不高的老、旧仪器设备(淘汰的工业垃圾)建议不予接受。

这一点很重要,手续繁琐、运费高、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成本高;再不能用、不适用,扔可惜无法向学校交代;堆在那里成垃圾,占据实验室有限空间。搞不好还要伤双方的感情;给学校增加无效资产。

接受赠送的科教用品产权应归学校所有。

2我校接受赠送的办理程序

2.1受赠单位准备文件

2.1.1受赠单位提供赠送方的赠函原件及赠品清单原件受赠单位需提供捐赠函原件及附件清单是,并将其译成对应的中文版本。赠送函的主要内容包括:赠送的目的,科教用品的名称、型号、数量、单价、货币种类及总价等,图书资料比较特殊,除提供赠函外,还需提供图书清单,包含:书名、册数、总重量等详细信息。

2.1.2受赠单位确定接受赠送后,填写《北京大学接受境外赠送科教用品申请表》,由受赠单位主管领导初审并签署意见;在海关免税范围的科教用品,填写《北京大学进口科教用品用途说明》;提交赠送函正本(包括赠送清单)及对应译文(图书还需提供清单及清单翻译件)。

2.2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在收到受赠单位提交的文件后进行复审,报主管校长终审后,北京大学出具申请接受赠送的函。

2.3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报上级主管部门、海关,办理进口批件及免税手续。

2.4所有审批手续齐备后,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通知受赠单位,由受赠单位通知赠方发货。

2.5货物到港后,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负责办理清关、提货事宜,受赠单位接收货物。

2.6货物验收、入账,纳入北京大学固定资产管理。

3接受赠送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1执行过程中的费用

接受赠送的过程中会用一些费用发生,有时甚至会是很大一笔支出。例如:设备在境外的拆装费,拆装设备的再安装、调试费用等,国际运输、保险费,报关、仓储、运杂费,也是赠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费用成本,受赠单位要对此有足够的经费预算。

如涉及境外拆装费,国际运、保险费,再安装、调试费等费用时,需事先落实经费出处,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够争取由赠方支付。

在学校要准备的文件齐备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海关,办理进口批件及免税手续的审批流程大约需要20个工作日,为避免产生仓储费、滞报、滞纳金等不必要的费用,受赠单位应在设备管理部门办理好所有审批手续后再通知赠方发货。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办理赠送中所产生的单证费、报关费、仓储费及运杂费等费用,由受赠单位承担。

3.2图书的审批

由于图书等出版物的特殊性,根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受赠机构属于中央、国务院部委及其所辖机构的,经部级主管机关审核后,送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3.3免税

通常会认为:既然是赠送的科教用品,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免税。但实际上,海关对赠送的进口科教用品的免税尺度把握和购买进口设备是完全一致的。换言之,高校进口的科教用品不能免税的,用赠送的方式也一样不能享受免税。

国家停止减免税的20种商品、汽车、一些性质比较特殊的设备、单独进口的配件和消耗性的材料(试剂除外)等都不能享受科教用品的减免税政策。如果因教学、科研需要必须进口的话,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成本也需一并考虑。

特例的情况是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进口物资,不受国家停止减免税的20种商品和汽车的限制,可依据署税[1999]565号文件,申请减免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3.4检验检疫

国家对旧机电产品进口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接受赠送的二手机电产品,审批手续复杂、审核周期较长,检验费用也高。一般的程序是由本地的商检部门委托境外有合作关系的商检机构对拟接受的赠品进行预检。商检部门同意进口后,方可办理机电产品进口许可。所以接受二手机电产品,要对其新旧程度、使用价值,检验费用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

由于是非贸易货物,没有商务条款的约定,有一点特别容易忽视,就是“包装材料”的问题。如果外包装材料使用木质包装或木质托盘,一定要提醒赠方或其货代在木质外包装上加盖出口国或地区植物检疫部门认可的黑色或蓝色的IPPC专用标识。无此标识检验检疫部门及海关不予放行。

4赠送科教用品的后续管理

4.1赠品到校后,受赠单位应及时开箱、验收。如有问题,请尽快与赠方联系解决。

4.2赠品属于学校的资产,任何人不应以任何借口将其据为己有。受赠单位在验收后2周内到设备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建帐、建卡手续,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图书、资料到校图书馆备案、登记;低值易耗品按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在受赠单位办理相应的管理手续。

4.3已办理免税手续的赠品要严格按照海关的法规执行,在海关监管期内,用户不得出售、转让或移做他用,如确实要变更科教用品的用途,须向海关申报,在海关批准后补齐税款再行处理。

5结语

接受境外友好赠送,即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又为学校节省宝贵的教学、科研经费,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操作过程中有许多要注意的细节,高校设备管理部门应尽力配合用户理顺关系,按照程序做好接受境外赠送的进口及后续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海关总署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审批和管理办法》的通知(署税[1999] 565号)

科教科工作总结 篇5

2009年我院科教工作在院领导班子直接领导和科教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院的科教工作取得实效。

一、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我院科研与继续医学教育各种管理制度,细化投稿、实习生等各项管理程序,继续以服务、公正、公开为原则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全年共下发各种通知、公示、公告等23项,科研管理相关工作4项;继续教育管理工作19项;及时公布卫生厅、市继续教育中心及各行政管理部门关于科研教学的新规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档案,按季度公布全院专业人员获取学分情况,经年终考核汇总公布全院专业人员学分达标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二)按上级部门科研工作管理的要求,认真梳理我院在研的各级科研课题3项,如实填报在研课题的进展情况、经费开支情况等,进一步加强了我院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

二、科研工作

(一)科研立项正常推进。2009年度滨州市科技局分配给无棣县卫生系统三项科技进步奖名额,全部由我院申报成功,准备年底成果鉴定结束。其中《三种乙肝病毒检测方法相互关系的研究》由我院检验科与泰安市疾病防控中心联合完成。采用横向联合方式,拓展了我院的科研空间。

三、教育工作

(一)本科实习基地稳步发展。

1、继续发挥我院高等院校实习基地的作用,接收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实习生40人;职业学院护理实习生26人。组织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15人参加滨州市中心医院考点的OSCE考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申报滨州医学院兼职教师80名。

(二)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1、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档案建立,使我院继续教育管理走在全市的前列。建立了本院508人份的个人继续教育档案,每个档案都有卷号、名称、内容,总卷有总目录,分卷有分目录,做到了总分一致,一目了然,便于查找,便于对专业技术人员动态管理每个人的继续教育。

2、按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规定,完成2009年度拟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周期验证考核工作,共168人。

3、继续支持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好医生”网站远程医学教育,全院共483人参加学习,根据个人业务专业特点,选学不同的课程,开拓知识面视野。组织全院9名中医专业人员参加了省中医药管理局《温病学》等4门中医药继续教育公共课程考试。

4、为使我院医务人员素质提高,了解卫生相关政策,掌握化解医患策略和技巧,根据省继续教育委员会的通知要求,全院共508人参加了《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培训,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5、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篇,核心期刊11篇,其他14篇;主编或参与专著编写各8本。

6、经年终考核,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学分达标率达99%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达99%,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基地管理。5月14日,申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申报的基地有:各专业一阶段培训基地和外科各专业第二阶段培训基地。5月18日,申报《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积极准备卫生厅培训基地的评审。

2010年度科教科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党委、院行政的领导下,高度重视科研教学工作,充分认识科研教学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实把“科研教学兴院”作为院发展的策略,通过完善科研教学机制,促进科研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继续全面实施医院的科研教学规划,真抓实干,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奠基工作。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科研管理机制和分级管理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医院科研水平。

2.推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一体化进程,调动全院医务人员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3.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医务人员队伍。4.开展2010年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申报市级、省级课题。

5.做好科研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医务人员科研提供条件,帮助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医务人员不断获得成功。

6.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对医院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的研究课题,认真参与实施。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教学科研意识。2.加强课题的管理

(1)要制定好本年度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认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

(2)建立健全学习和交流制度,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有关理论,掌握科研工作的方法等。

3.执行科研课题主持人负责人负责制,切实发挥课题主持人的主导作用,按照规范的科研方法、原则、程序组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工作。4.定期召开院科研工作会议。

四、具体安排

(一)科研工作

1、拟定申报滨州市科技进步奖三项。

2、组织专家对院申报课题进行评定。

4、检查上一年的立项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5、整理上年度课题资料、科研档案整理。

6、对完成的课题进行成果查新。

7、组织院立项课题的结题工作。

8、统计全院的论文学分,组织申报院内科研项目。

9、拟订科教科年终科研工作总结,下一年度的科研工作计划。

10、开展全员性科研学术讲座。

(二)教学工作

1、院内人员继续教育管理(1)建立个人和科室专业技术档案 为了配合我院人事管理,建立个人和科室专业技术档案,为今后岗位竞聘、评聘分离、评职称、选先进等提供有力依据,实现量化管理,负责真实、准确地登记全院除护理专业以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学分。(2)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

从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人才战略的高度强调住院医师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协调,促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康发展。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切实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引向深入;认真负责,加强协调,重视考核,确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有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大卫生改革力度,巩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努力做好住院医师培养这一关系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工作。

2、学术管理

a、督促临床科室做好教学查房或三级查房、组织科内各种类型的业务学习,提高带教质量。

b、组织、安排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并与技术档案相结合。每月组织一次由学科带头人的业务讲课。c、联系省内外知名教授来院讲课。

3、加强实习管理

制定《实习生守则》、《实习生奖惩条例》等切实可行管理制度,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由科教科指定专职人员每2周深入疗区了解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习生入科时要求科主任对其进行入科教育,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参加科内正常医疗工作(三级医师查房、疑难危重病人会诊、对各种无菌物品、急救物品的熟悉及正确使用)。要求实习学生24小时负责制,增加工作责任心。同时,医院每月召开1次实习生座谈会,每月请高年资任教教师分不同专业为实习学生举办1次专题讲座,各科室每周为学生安排1次专题讲座,每周组织1次教学查房,由实习医生汇报病历,对病人进行全面查体,由带教教师总结查房存在问题。每月组织1次疑难病历分析讨论。院领导及科教科随时抽教学及实习情况,做到教学相长。

(三)完善教学科研档案工作的管理。

1、完善本院继续教育档案。

2、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

3、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档案。

4、进一步完善实习教学档案。

5、建立科研档案。

最新科教新闻 篇6

据报道,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医生宣称,他们从病魔手中成功夺回了一个罹患白血病的7岁女孩的生命,赢得这场胜利多亏了一个可能会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帮手”——经过基因修改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不过,主治医生强调,治疗过程不会出现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医生们将HIV中引发艾滋病的因素剔除,借助这些经过基因修改的HIV,艾米莉自己的免疫细胞占据了优势,一举击溃了入侵的白血病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先将艾米莉自己的数百万免疫系统细胞移除,接着用经过基因修改的HIV将一种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新基因送入她体内,这种基因如同导弹一样,可以帮助免疫细胞“锁定”潜藏起来的白血病细胞并发动攻击。目前艾米莉已经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还能进行遛狗、踢足球等活动。医生表示,艾米莉的治疗结果是“完满的”,最重要的是,增强了的免疫防护系统仍然“存留在她体内,以防止癌症复发”。

科学家发现7颗可能宜居星球

据报道,波多黎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在银河系中新发现了7颗可能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按照发现顺序排列,它们分别是格利泽581d、HD85512b、开普勒-22b、格利泽667Cc、格利泽581g、格利泽163c和HD40307g。这一数据由“可居住系外行星指南”(HEC)统计项目公布。HEC项目由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分校宜居星球实验室于2011年12月5日发起,旨在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HEC周年纪念日当天,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第一年的发现已经超出预期。目前,HEC项目需要分析的数据非常庞大,其中的大多数数据直接来自相关的研究发现,同时还包括太阳系外行星百科全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系外行星档案等数据库中的数据。

超大质量恒星温度30年内飙升3000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个欧洲研究小组近期发布了对一颗特殊超巨星持续30年来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这颗名为HR8752的超亮恒星的表面温度在过去30年内竟然上升了超过3000摄氏度,此时这颗恒星正经历罕见的“黄色演化空白”。这项发现让科学家们更加接近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奥秘。“黄色演化空白”是超大质量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它的温度和亮度状况可以发生剧烈的变化。研究小组发现这颗恒星的大气之所以在这一特殊阶段变得十分不稳定,是因为此时有一股向外的力量有时候会抵消甚至强过恒星本身的重力。由于大气的不稳定,超大质量恒星会大量流失质量,有时候它在一年之内流失的质量甚至会相当于一个太阳。当一颗超大质量恒星进入“黄色演化空白”演化阶段时,恒星似乎会尝试着尽快脱离这一“痛苦”的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宇宙中处于这一阶段的恒星极其罕见的原因。这项发现被认为是迈向解释这类极端类型恒星存在的重要一步。科学家们也认为在银河系中同样还存在其它相类似的超大质量恒星。这些奇特的恒星可以在人类可以察觉到的时间尺度内发生巨大变化,而对它们的搜寻才刚刚开始。

加拿大研发出量子隐形材料 已获美军支持

加拿大一家高科技公司研发出名为“量子隐形”的先进材料。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军事,为士兵穿上“隐形军服”。据报道,“量子隐形”材料制作成衣服,透过反射穿衣者身边的光波,可以使得穿着这种衣服的人达到“隐形”的效果。此技术更可用于军事上,让士兵像穿上“隐形军服”,还可以避过夜视镜。该公司声称,这项新技术已经向美国和加拿大军方展示,而且获美国国防部的支持。

“学习与创新城市论坛”探讨城市管理问题

(本刊记者 王继红)12月14日,北京学习型组织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学习与创新城市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杭州、无锡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州等国内外各地政府官员参与论坛,专家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就城市管理过程中所关注的城市交通、城市地下管道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坛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蓝志勇教授表示,该实验室是将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应用于公共政策中,“是公共决策从拍脑袋决策到使用前沿技术科学决策、从依靠简单经验决策到依靠复杂多学科综合知识决策的一种努力。”

北京学习型组织发展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市委、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组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和全球视野的基础上,持续进行学习型组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学术前沿论坛”研讨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

(本刊记者 王继红)12月15日,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以“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为主题的“2012·学术前沿论坛”。论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深入探讨转型期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解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问题,切实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海蛟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勇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分别以《改革的民生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保障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合理消费: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民生改善》《北京市社会保障的量化分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题作了精彩报告。

“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探讨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

(本刊记者 王继红)12月23日,以“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为主题的第六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百人工程”学者和高校师生代表180余人出席论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熙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蔡春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李晓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姚海放副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温宗国副教授分别就《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高质均衡是教育公平的根本追求》《分配正义与教育公正》《增长、分配、公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财政法治视野下的房产税法改革》《探索中国绿色发展之路:挑战与展望》为题,对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科教工作 篇7

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全文上两期刊编料部专用投稿信箱bfcy591@163.com《北方香必》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 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湖北等九省十四家科研院所 (站) 、蚕业学 (协) 会协办的,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蚕业科技期刊。季刊, A4开本, 逢季末出版, 由P发代号52-257, 各地邮局发行和由本刊编辑部同期发行。《炖古香公》以开展学术交流, 传播科技信息为己任, 立足北方, 面向全国, 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 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 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 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 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 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 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2007年荣膺陕西省出版形式规范优秀期刊奖, 2008年荣获陕西省广告宣传业良好期刊, 2009年荣获陕西省特色科技期刊奖。《北古香必》辟有综述、试验研究、技术讨论等栏目, 投稿方式以发电子邮件为主。稿件要求符合科技期刊标准格式, 选题新颖, 主题鲜明, 文字表达规范, 文前要有“摘要”、“关键词”, 文后要加注“参考文献”, 附注第一作者简介、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征集和fft先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综述.主要刊载:蚕桑 (柞) 、茧丝绸理论与实践创新课题研究专论, 学科发展、学术进展、基础理论研究论述, 资源开发论题, 科技攻关策论, 成果转化评价, 产业化改革调研报告。·U�验研究·主要刊栽: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论文, 品种选 (培) 育研究报告, 蚕病、桑 (柞) 病虫害防治研究专题, 科技成果应用试验简报, 基础性研究实验报告, 蚕桑 (柞) 生物技术领域阶段性研究论文。·技术讨论·主要刊载:蚕桑 (柞) 、茧丝绸生产及基地建设技术专项总结和技术创新论文, 各地新型实用及配套集成生产技术研究报告,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论文, 以及成果应用性研讨文章, ·行业探索·主要刊载:蚕桑 (柞) 、茧丝绸行业及产业各环节的创业理论, 经营理念, 管理经验, 市场运作和效益评价文章。·经验交流·主要刊载:蚕业生产技术应用与实践体会, 成果与技术推广小结, 新型实用技术和单项应用技术介绍..·蚕史文化·主要刊栽:蚕业史鉴, 轶闻趣事, 丝綢文化;协办单位科技文化展述;香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介绍;行业杂谈, 企事业人文录=·信息服务·主要刊登:蚕业及茧丝绸行业科技信息、动态及广告。繼瓛垂詹»敷H修糖_蠡侮繼霧霾缝綢醒黴爾窕糧威暴

科教工作 篇8

一、河北科技学院科研工作的现状

河北科技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在201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 多年来学院一直遵循“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诚信求未来”的办学理念, 按照“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要求, 致力于培养奉献和创新精神强、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强的“两强”人才。将科研工作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来抓, 无论是在科研立项上, 还是在科研的经费投入上, 都始终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对待:一是学院将教学研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近几年来, 学院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科研及教改项目103项, 出版著作与教材107部, 省级以上学术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60篇, 获厅局级以上奖励93项, 在全国高校各类竞赛中获奖近百项;2014年, 学院科研再创佳绩, 共获得232项科教研究成果。二是注重应用开发研究,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河北科技学院作为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 相对来说, 科研工作的起步时间比较晚,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整体不强, 但学院注重应用开发研究, 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应用技术的项目、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河北科技学院科研工作面临的困境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河北科技学院的科研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现有的科研工作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科教兴冀”战略的要求, 尤其还不能满足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求,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河北省高校科研工作水平, 实现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顺利实施, 民办高校要从提升科研工作能力入手, 提升高校的整体工作水平。目前影响河北科技学院科研工作的困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国家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民办高校属于企业办学, 虽然我国出台了系列促进民办高校办学的优惠政策, 但是在实践中对于民办高校却存在很大的“水分”, 这些“水分”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对民办科研工作重视程度的下降: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科研主体时存在偏差理念, 认为民办高校没有能力完成科研工作, 因此它们更愿意将科研项目交给公办高校。而且河北科技学院是在2011年步入本科院校的, 因此其教育质量会受到质疑;二是对于民办高校的规定过于严格。民办高校在承接科研项目时需要对教师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 这样一来就会阻碍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三是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不足。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源于学生的学费, 河北科技学院虽然每年都在提高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数量, 但是由于缺乏国家的支持, 使得单独依靠学院的支持很难开展系统的科研项目。

(二) 科研定位不准确。

河北科技学院是从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起来的, 因此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是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 因此高职教育和应用型科研是民办高校的特色,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科研人员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将科研工作重点放在了技术型科研方向, 结果导致民办高校在与公办高校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另外民办高校在科研定位上也忽视了与企业间的交流, 最终导致民办职业高校教育本色的丧失。

(三) 缺乏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科研项目是一项难度大、耗时长的工作, 虽然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培训、举办学术讲座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但是毕竟受到教师专业素质、学院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使得学院的科研氛围不高, 其具体体现在:一是学院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认为承担科研项目不仅耗时, 而且还得不到经济利益, 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从事教学工作。另外科研工作的性质阻碍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学院的科研梯队没有形成。从当前学院从事科研项目的教师团队看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 也就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教师人数太少, 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

三、科教兴冀战略下提升河北科技学院科研工作的措施

为切实提升河北科技学院科研能力, 发挥河北科技学院在“科教兴冀”战略中的价值, 就必须要立足于学院的实际情况, 从国家、学校以及教师素质等层面入手,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学院的科研能力水平。

(一)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学院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

虽然河北科技学院在科研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 但是由于其成立时间比较晚, 各项科研工作体系还不完善,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在政策上给予照顾。给予民办高校的特殊地位, 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 鼓励民办高校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但是河北省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政策, 因此河北省相关部门要出台系列的鼓励政策;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国家有关部门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与做法, 加强对民办学院科研的支持力度, 尤其是财政要增加投入, 设立民办专项资金, 为民办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科研项目要向民办院校倾斜。根据科研项目的工作性质, 有选择地向民办院校倾斜, 比如属于应用型科研项目则可以交由民办院校承担, 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 明确科研定位。

民办高校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科研定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 因此民办高校要将应用型科研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解决技术难点, 从而推动河北省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战略的实施。河北科技学院应以学科为基础, 成立各类研究所、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科研人才, 利用其快速反映市场的优势, 把握企业和市场的脉搏, 发挥技能型和为地方及周边区域经济服务的特点, 研究解决行业、企业内的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转化最新科研成果来提升科研能力。为了深化学院的科研定位层次, 近期学院组织开展了“应用型大学教育理念大讨论活动”,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科研的定位目标, 促进学院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一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 为学校发展服务。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是展示民办高校科研的另一个窗口, 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对外要积极承接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开展学术交流, 形成特色与品牌, 对内要为学校发展服务, 为管理决策、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还要动态搜集与整理学校各类教学数据, 及时提供教学质量反馈信息, 成为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二是通过学术发表推动和促进科研工作。学院要鼓励教师发表各种学术论著, 并且对公开发行著作的优秀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四)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要建立基层科研组织, 形成管理网络, 培养一支稳定的科研和管理队伍;二是各系科研负责人要切实加强科研引导和管理工作, 建立起有效的传、帮、带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科研骨干的支持力度, 形成合理的科研梯队队伍, 稳定科研方向, 促进优秀科研群体的形成;三是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要常态化, 把它作为教师职后教育的必修学分, 并建立由校、系两级共同承担的相应的考核机制。

四、结语

总之, 基于科教兴冀战略以及“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任务的要求, 河北科技学院一定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 认清科研工作面临的困境, 从各个方面入手提升学院科研工作能力, 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从而为河北省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科教工作 篇9

上一次全国农机化科教工作会议距今已有近10年时间了。10年来,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投入逐年增加,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快, 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开发积极进展。近10年来农机化科研开发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机械化谷物收获、水稻机插秧技术和机具基本成熟, 玉米、马铃薯、油菜联合收获等关键技术和相关机具研究加快发展, 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研发获得成功, 花生、甘蔗等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研发实现突破, 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牧草生产和草场改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成果成熟转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一些领域开始应用, 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研发长足进步。农机检测技术、维修技术、标准化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些骨干农机化科研院所通过整体转制焕发了活力, 研发实力大幅提升。

———技术推广深入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范围不断扩大, 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规模逐年扩大。近10年来, 累计建设部省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县 (区) 600多个, 为多项技术组合、集成配套以及工艺技术规范的探索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农用航空有新的发展。农机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和建设步伐加快, 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逐步明确。

———教育培训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改革中发展, 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层次农机化管理和科技人才。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规范。积极组织开展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扎实推进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训渠道, 依托农机驾驶培训、“阳光工程”、“金蓝领计划”等培训工作和项目, 年均培训农机化人员400万人次以上。农机化职业技能鉴定和开发快速发展。

———技术鉴定依法推进。依法制定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和有关配套规章。鉴定体系进一步完善。

———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在国内研发的同时, 从国外重点引进和成功消化吸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高速机插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高效植保机械、薯类收获机械等多项农机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机化学术交流活跃, 承办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多次在国外举办农机展览展示活动。引导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扩大出口, 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回顾总结多年来我国农机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鉴定机构、推广体系共同构成农机化科技教育发展的有机链条, 缺一不可。只有将其紧密结合, 协调推进, 形成合力, 才能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推广过程中, 只有做到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技术效应乘数叠加, 让农民广泛接受和掌握, 才能形成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是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以技术创新推动农机化机制创新, 以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在狠抓农机化技术创新的同时,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机制创新, 不断完善, 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精神。

四是必须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在教学、培训、科研、推广等工作中, 需要在鼓励多出成果的同和技术能手, 以出成果促进出人才, 以出人才带动出成果。

2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不断增强做好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它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有效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 既走出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又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成功实践, 同时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机作业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重要因素, 先进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已成为吸引高素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纽带。因此,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挖掘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

目前, 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对农机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部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 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 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 农机总动力达到9亿千瓦,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5%, 农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逐步形成一批拥有国际先进性能指标的农机产品、核心技术。到2020年, 农机总动力达到9.5亿千瓦,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 建立完善的农机自主创新体系, 能够自主制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关键农机产品。实现以上目标, 条件有利, 任务艰巨。

着眼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 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教育, 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教育。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加强农机化科技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夯实农机化发展人才基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很大程度上是造就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 也是广大农机科技人员施展和贡献智慧才华的过程。农业机械作为工业科技与农业科技集成的产物, 研究设计工作者、推广示范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科技及管理素质, 必然要求其使用者、经营者具备良好的操作经营技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 稳定壮大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 造就更多操作和经营能手。

二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引发了对农业机械产品的全面的、多元化需求。在不少领域, 机具研发空白或是适用性不高, 导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 成为制约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 加强对农机手的教育和培训, 才能在继续提升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 不断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同时提升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 才能在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的同时, 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 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 全面满足现代农业装备需求。

三是支撑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我国农机动力总量虽呈连年快速增长态势, 但农机装备结构“三多三少” (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 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各个作物、各个环节、各个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由于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原因, 不少农机产品性能和质量不稳定, 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要加强科研开发, 广泛试验实践, 密切农机农艺结合, 丰富农机产品种类, 提高农机化产品和技术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 给农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机具和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 逐步淘汰更新能耗高、效率低的老旧机具, 实现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

四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效益是推动农机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持续加强科研开发, 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效率、舒适性等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才能研制出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 探索出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化技术路线, 激发农民购置更新和经营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积极性。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支撑引领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作用, 在能力、机制、手段、人才建设等方面,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理论研究基本停滞, 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农机化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储备和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二是科教大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农机化科教资源分散, 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 影响了农机化科技整体合力的发挥。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 既浪费了原本就有限的资源条件, 又降低了创新效率, 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 成果实用性不强, 推广价值不高。

三是条件手段落后。各级财政对公益性农机科研和农机化教育培训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 科研教育手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农机制造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 企业创新基础薄弱, 动力不足。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仍很突出。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机化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结构不甚合理, 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成长导向与评价体系欠科学, 不利于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农机手科技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亟待提高。解决以上问题, 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发扬只争朝夕、艰苦奋斗的精神, 理清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去推动, 积极协调、争取政策资金投入去扶持, 部门联动、创新体制机制去改善。

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科技教育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科教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真正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抓出成效。

3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努力提高指导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牢固树立“科教兴机”的理念, 落实完善扶持措施,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 发挥优势, 整合资源, 强化协作, 构建产学研推有机融合、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体系, 促进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 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突破, 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广, 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水平, 支撑引领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注重自主创新, 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方针, 以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目标, 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举, 切实扭转新技术、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要通过技术创新, 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动小麦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升级换代, 基本解决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问题;创新开发棉花、油菜、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 努力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 积极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 加快实现“大农业、大农机”的格局;开展节水、节肥、节地、节种、节药、节油技术和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跟踪国内外信息、电子、生物、液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研究新农艺对农机作业的新需求, 搞好技术储备, 增强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后劲。

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信息工作, 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局开展研究, 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 要重点研究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研究农机化发展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跃升过程中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加强对农机化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要针对洪涝、干旱、雨雪冰冻、台风等常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等农业突发事件, 积极开展农机化应急科技服务研究, 充分发挥农机化在抗灾救灾和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要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农机化科技投入机制, 促进农机化科技投入逐步提高。调节投资结构, 把财政投资集中在农业机械化基础科学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开发、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重点作业环节瓶颈机械化技术攻关等方面, 使重点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优秀科研人员得到长期、稳定、持续的支持。

第二, 注重示范引导,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围绕全国农机化发展中心任务, 抓好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示范推广, 加快普及应用主要粮油作物种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技术, 积极推广棉花、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 重点做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水稻育插秧、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玉米收获、薯类收获、高效植保和旱作节水等主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推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为重点, 促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用航空。

要通过加强农机技术鉴定、制定和完善《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手段, 不断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推构、队伍、运行机制和条件建设,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或区域性农机推广站。

针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公益性特点,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支持, 加大农业机械化适用技术的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 利用好农机化主管部门实施的购机补贴、保护性耕作、优粮工程及水稻机械化示范项目等中央及地方资金项目, 积极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 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 注重提高素质, 继续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大农机化人才培养和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力度。依托重大农机化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重点培养农机化科技领军人才。要充分发挥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有关农业机械化专家组、专家库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中的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 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大力支持专家的工作。

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等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要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 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 结合阳光工程、金蓝领计划、职业技能开发和农机化项目的实施, 采取政企联动、技能竞赛等形式, 培养一大批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为重点, 开展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 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培训力度, 为农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四, 注重联合协作,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体系。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构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机械化科技体系, 积极探索彰显时代特征、符合产业特点、具有国情特色的农机化科技进步新模式,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机化科技教育发展长效机制。要依托国家重点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 加强国家级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农机化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根据农业机械化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机化科技成果扩散和科技培训工作站点, 形成服务于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服务网络, 把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强化科研上、中、下游之间的贯通, 强化中央与地方科研团队的纵向协作, 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他部门相关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 高效共享科技资源, 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的整体优势。

要改革农机化科研立项机制, 把农机化生产实际需求作为最主要的立项依据, 建立科研选题和立项的公开、公示、公议制度, 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要树立正确的农机化科研业绩评价导向, 将解决实际问题、对农机化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科技人员的重要标准。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 深入农机化生产第一线, 及时发现生产难题和技术需求, 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的务实创新精神。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一定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 把农机化系统内外的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凝聚在一起, 通过跨部门、跨地区、多学科、多领域的农科教大联合与产学研推大协作, 取得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大突破与大成果。

第五, 注重合作共赢, 深入推进农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刻分析国际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 紧紧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 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 实现我国农机化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依托重大工程或专项, 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起来, 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增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提高重要农机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大力扶持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发展, 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产品扩大出口,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支持对农业机械化相关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对科技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境外培训, 培养造就一批外向型学科带头人和专家队伍, 提高农业机械化外事外经工作水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投稿要求 篇10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

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 请在来稿中注明。

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电话:010-59679391传真:010-59679390投稿邮箱:chinakjcx@163.com

协调发展 科教兴区 篇11

正是秉承这样的发展思路,近年来,金城江立足区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合理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监督管理,优化教师队伍,深化素质教育,提高質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确立了“科教兴区”战略,使整个城区的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推进项目

“在这里上幼儿园的小孩子真幸福!”陪同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几次都这样感言。在金城江区六甲镇幼儿园,记者看到这里园所面积宽敞,室内外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多功能教室布置得温馨精美,真可谓幼儿的乐园。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所小学,后来经过科学规划,把小学撤并到了另一所学校,空余出来的校舍便用来发展学前教育。目前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有300多人,极大地改善了该镇“入园难”的状况。

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是金城江区用项目推进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近两年来,该区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项目共有34个,规划改扩建面积30 788平方米,投资1 607万元。

在金城江区第六小学,记者看到一幢漂亮的教学综合楼已经建成。该教学综合楼目前已投入使用,这是该校的校安工程建设项目。近两年来,金城江区大力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其中,续建的校安工程有3个,总建筑面积8 672平方米,总投资1 040万元;校舍维修改造项目1个,规划总建筑面积1 300平方米,总投资180万元;D级危房推倒重建项目共16个,总建筑面积共2 010平方米,总投资241.2万元。

在长排小学,一进校门就可以看见一幢正在修建的农村教师周转公租房,该楼外墙已经装修完毕,里面也正在安装门窗。待竣工验收后,该公租房可解决30户教师的住房问题。近两年,金城江区的农村教师周转公租房建设项目共10个,住房514套,建筑总面积达16 520平方米,计划投资2 112万元。目前这些项目已有2个竣工,其他项目正在建设中。

同样是在长排小学,还可以看到该校新建成的学生食堂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在宽敞的新食堂里就餐,比起过去的砖瓦房要整洁卫生多了。目前,金城江区的农村小学食堂续建项目有4个,总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计划投资197.3万元,同时还为15所小学食堂增添了53万元的设备。

此外,该区还有续建的2011年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建项目2个,规划总建筑面积4 1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00万元,目前即将竣工投入使用。

在资金投入方面,金城江区教育局活用政策,主动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工作,努力争取项目资金。近两年来,该城区共争取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学校建设资金达4 700多万元,全部用于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建设或维修学校教学楼、建设学生食堂和宿舍楼等工程项目以及购买教育教学设备上。金城江区还积极争取社会捐赠资金,如桂林澳群彩印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理先生捐赠400万元,分别用于建设河池镇红七中学教学综合楼和河池镇中心小学奥群学生公寓楼。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金城江区用项目推进教育发展的力度。金城江区教育局局长蒙家新说:“硬件设施建设是办学的基础,要让老师教得安心,学生学得放心,就必须有一套过硬的办学基础设施。我们通过几年的项目建设,使城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得到了师生和群众的肯定。当然,我们还将加倍努力,争取到更多、更好的项目,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把我城区的办学条件再推上更高的台阶。”

阳光分班

“孩子从幼儿园到现在,不走后门不求人,一直都能在口碑比较好的学校读书,我很满意。”在金城江区第五中学的门口,一位姓何的家长送孩子来这里上学,当记者问及他对金城江区教育的感受时,他表示赞赏。

“择校热”“择班热”和“大班额”一直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金城江区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实行阳光分班制度,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秩序和办学行为。

“所谓阳光分班,简单地说就是城区内的小学生毕业后进入初中时,由教育局把学生名单打乱后随机分班,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金城江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简明地告诉记者。为了有效地推进阳光分班制度,金城江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制订了《河池市金城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交流计划,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均衡安排任课教师。同时不断淡化升学竞争,不下达升学指标,不公布升学率信息,不依据升学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不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不设重点校,不以学生文化课成绩分快慢班、重点班,全城区实行小学免试升初中、初中按区域招生政策。另一方面,重点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指定城区内的四中、六中、七小、九小和十小等多所学校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实行阳光分班后,金城江区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要求各中小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坚决遏制教育乱收费行为,强化义务教育学校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补课的督查,确保师生休息时间,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要求,不滥订滥发教辅资料,课内外作业量、考试次数布置合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金城江区还采取积极扶助和督导的方式,多渠道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兴资办学,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和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拓宽了渠道。

“实行阳光分班制度,受益的是群众,他们不再为了‘择校’而四处求人,体现的是教育公平。”蒙家新局长说,“这一举措,既解决了‘择校热’这一长久不衰的问题,也解决了‘重点班’禁而不止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为造成的人满为患‘大班额’问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也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等级身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改善了教师之间的关系。”金城江区的这一举措,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认可与赞同。

科研兴教

“教科研培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专业成长的方向,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教育信念。”金城江区第五小学教研处的谭桂珍老师说。谭老师近年来积极参加各项素质教育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近几年来,她先后参与、组织的国家、自治区、市(区)级课题有11项,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获奖达20人次。同时,她还积极参与支教、教学研讨和岗位培训等活动,多次在金城江区“特岗教师”培训、毕业班复习研讨会等活动中承担示范课、探讨课、经验介绍等任务,在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她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她个人先后荣获广西首届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一等奖,全国小学作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河池市“校本教研先进个人”、河池市“优秀教师”、河池市“第四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

谭桂珍老师取得的成绩,是金城江区有效实施“科研兴教”的证明。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金城江区建立健全教科研长效机制,形成了“区教研室+区教师进修学校+名师工作室+师范股+现代教育技术股→教研处→教研组→学科备课组”教科研网络,全面实施《金城江区中小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评选办法(试行)》,每两年开展一次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评选活动,每学年开展学科达标评选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先进教务处、教研处、备课组、教研组长评选活动。探索、研究和推广有效课堂教学、校本研修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先进经验,实施《金城江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规范城区内中小学实验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结题。目前,该区中小学共有256个区(城区)级立项课题,基本做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参加课题研究”。

金城江区要求学科教师达到“四会”:会备课、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各学校围绕“四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同时构建“1·4·6”教学质量提升模式,即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四个研究“研究学生、研究有效课堂、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管理”,六种形式“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区域课例互动、课堂教学会诊和评比、教学论坛、校本研修展示”,以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和专业技能。

2011年12月、2012年3月至6月,金城江区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九年级学科专题系列教学研讨培训活动,这些研讨培训活动做到了“七有”:有计划、有主题、有主讲、有探讨课或展示课、有互动体验、有反思、有反馈,增强学科的教科研意识和提高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得到了参与教师的一致肯定。这样的活动改变了教科研活动的形式,由“原来单一零碎的研讨培训活动”转变为“系列专题研讨培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研讨培训活动的质量。

受教师编制、办学规模等因素影响,金城江区多年来招聘教师数量偏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高,中老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为激励、引导中老年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学业务素质,从2011年起,金城江区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优秀中老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并采用巡回展示等方式将优质课送往基层学校。这些展示课因为来自教学一线,符合教学实际,课型实用,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而深受广大教师喜爱。2012年6月中旬,金城江区开展教研活动,分东部(小学语文、数学)和西部(初中语文、思想品德)进行,上午上课、介绍经验、开展新课标讲座,下午由广西师范学院教授李红作《高效课堂构建》等讲座。该活动为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技能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提升。

金城江区还着力为教师打造教科研交流平台。2012年5月,由金城江区教育局主办、金城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承办的“金城江区教育科研报”创刊,该报以“育园”为报名,至今已经出版了3期,发放了9 000多份。该区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育园》是金城江区教科研的试验园地和实验乐园,是金城江区教育科研的一片沃土,是金城江区教科研的一个驿站和窗口。”

2010年10月,金城江区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共建项目实验区。以此为契机,金城江区近两年来共开展了25次子项目研讨培训活动,其中专题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研讨培训活动5次,小学英语和数学研讨培训活动20次。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城区内的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实验校长的办学理念和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

此外,金城江区还加强与兄弟县市的沟通和交流,整合、优化教科研资源,例如金城江区教研室坚持定期与环江和罗城等兄弟县开展教科研活动,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经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教科研活动,金城江区的教科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该城区中小学申报并获准立项实验的教育科研课题共57个,其中有35个立项课题获国家级奖,22个获自治区级奖;1 269人次的教育科研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其中国家级262人次,自治区级754人次,市级253人次;该城区实验小学、第三小学、第五小学等学校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科研集体奖,金城江区教育局教科室的教研员有12人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员,有10人次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研员,该教科室于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单位。金城江区的教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河池市举行的全市中考中,该区自2005年以来连续8年处于领先位置。

展望未来,蒙家新局长表示,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措施的改进、管理机制的創新、农村教育的不断协调发展,金城江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必将进一步提高,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金城江区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局限 篇12

一、农业科教节目过度叙事

在农业科教节目中,编导按照农技知识的组成框架对主人翁的故事进行重新编排,在编排中利用悬念来引起观众的期待,激发求知欲。我们知道,制造悬念需要一定的铺垫,但是揭开悬念往往只是一两句话。所以农业科教节目的创作人员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在如何讲故事方面做足了功夫。以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为例,一期节目的时长是23分钟,片头制造悬念和主持人开场以及片中不涉及农业技术传播的关于现状的纯故事性叙述平均在16分钟,传播农业技术的时间一般只有7分钟。这样看来农业科教节目讲故事的时间就占到了三分之二,仅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农技知识传播上,而且这不到三分之一时间的农技知识并不是集中的传播,而是穿插在悬念不断、精彩纷呈的故事中,一期节目下来,故事很完整很精彩,但是农业技术却是七零八落,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故事的讲述都远远超过了科技的传播。农业科教节目的过度叙事对农业科技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局限。

二、农业技术传播偏离重点不成体系

任何知识都是有框架和体系的,农业技术知识也不例外。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农业科教节目只是根据个体案例将农业技术安插到故事之中进行讲述这种方式最大的局限就是科技传播不成体系。因为在编导的故事安排中,农技知识是通过关键环节的悬念设置来展现的,每个冲突点仅能展现很有限的知识,这些知识又被精彩的故事分割开来;再者,通过个案进行分析讲述另一个局限就是不能代表普遍性。一项适合推广的农业技术在每个实践者的实践当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仅以一个人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悬念设置和讲述肯定是不全面的,不成体系的。对于遇到不同问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这样的节目往往对他们没有帮助,所以成体系的科学传播可以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受益。

三、农业科教节目依靠解说随意制造悬念

因为在编导的故事安排中,农技知识点是通过关键环节的悬念设置来展现的,没有编导设置的悬念冲突就无法在故事中引出农技知识。编导总是想给观众不间断的冲突和期待,尽可能多的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所以对悬念设置方面往往过犹不及。在农业科教节目中解说占有大部分的话语权,解说具有交代环境、提供信息、引导思路、悬念设置、强化感情、承上启下的作用。解说也是一条引子,是把握方向的主线。在农业科教节目中,存在利用解说词随意制造悬念,过分地追求故事的悬念和冲突。

在《科技苑》栏目《当国学遇上有机菜》这期节目中,刚开始就通过解说给人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当国学遇上有机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在节目中反复提起这个悬念,一直看完本期节目你才会发现主人翁不过是凭借国学的理念,凭借道法自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种植有机蔬菜,根本就不是靠着国学里的农业技术来种菜。最后给出的防治病虫害方法仍然是用现代科技进行的解读。这样为了制造冲突而设置悬念正是对故事的过度诠释和对冲突的刻意营造。

四、农业科教节目对科技成果的过分渲染

在农业科教节目中,开头会告诉我们某人因为某项非同寻常的方法或者技术致富,在节目的结尾又会用当事者、农业专家、消费者的角度对该成果的前景进行展望。在整期节目都是围绕这个成果带来的利益进行讲解,以说明农业生产者在使用该技术后生活和事业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会牢记这项技术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过分的成果渲染带给我们的是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思想。

农业科教节目中不仅要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更要做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我们只看到了农业技术给生产者带来的巨大利益,但没有看到在探索这项技术时主人翁做出的努力,这些脚踏实地的努力或被解说一句带过,或被紧张的悬念和强烈的冲突掩盖。对于探索中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想都没能表现。长此以往,农业科教节目的科学传播功能不仅会退化,更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功能,对于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想的养成都有严重的阻碍。

五、农业科教节目叙事局限的突破

叙事视角的转换是突破局限的一个重要方法。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农业科教节目中的解说正是处于人物视觉和观众之间的叙述者视觉这一中介,是一种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既说又看,对节目中的技术无所不知,这就需要利用解说词来制造悬念以便插入农技知识,造成了随意利用解说制造悬念的局限。也正因为全知视角下对科技成果的全面了解,造成了对科技成果的过分渲染。

如果农业科教节目中的叙事者既是讲故事的人又是感知者(观察者),这种利用感知者的人物视角来讲故事可以让观众跟着感知者的态度和疑问前进,形成故事的悬念和线索,产生了较强的冲突。解说被淡化,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他究竟会经受怎样的考验?”“为什么它的果实是长在树干上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类随意利用解说制造悬念带来的局限。让感知者在实际体验中抛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或现象,再请主人翁或相关专家进行解答。这种抛出悬念的方式更加自然,所提出的问题更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这样的叙事更注重科技应用的过程,淡化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凸显了科学精神。

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进行观察感知时往往能体现出特定的情感、立场和认知程度;想要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感知者就必须贴近受众。对农业科教节目而言,感知者必须贴近农民。在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中用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海选与本期节目中新技术相关的农业生产者走进节目进行体验,再用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来讲述故事,传播科技。他们的穿着、语言都更加贴近农民,不仅解决了全篇利用解说制造悬念的问题,而且让农民参与到节目中,让参与者满载而归,这也调动了农民朋友的积极性。不仅突破了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局限,也让农业科教节目有了更宽广的发展方向,对发展我国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也有积极作用。

摘要:在电视节目故事化风靡的今天,以科技传播为目的的农业科教节目,变成了重故事轻技术、农业知识偏离重点不成体系,以及缺乏科学精神和思想的故事型节目。叙事局限日益凸显。如果在叙事视角方面对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做出改进,将会获得更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关键词:农业,科教节目,叙事,传播局限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垄作保护性耕作下一篇:基金监管私募股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