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市

2024-11-07

科教兴市(共12篇)

科教兴市 篇1

高校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自洪堡将科研引入大学, 提出“教学科研统一”的观点以来, 教学科研就像一对双生花, 关系亦近亦远。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成为当代国内外高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起,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日益激化, 高校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失衡的原因和内在关联, 探究促进科教融合的路径与保障。

一、当前高校科教失衡的原因分析

1.高校文化建设的缺失导致科教失衡。随着高校大规模扩张、升格后, 为了尽快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生源, 各高校间学科间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从教师自身发展追求的目标出发, 通过科研能更好地实现经费支持和专业领域内知名度的提升。因此, 从基层的学科组织和教师个体都主动将重心从常规的教学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科研工作, 从而导致教学中心地位下降, 产生了唯科研至上的高校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高校“文化”直接导致高校从聘任制度、激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都自觉向科研工作倾斜。

2.高校评价机制不合理导致科教失衡。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之所以受到广泛质疑, 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不同, 无法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完成显示度较高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因为教学工作往往是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靠一名教师一个课题组能够实现。高校的管理对教师的评价和基层单位的考核也都以科研为最重要的指标。科研项目的级别、科研到款的多少、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层次成为校内考察评价的核心要素。而教学工作无论从量的多寡或质的优劣都无法成为评判合格或优秀教师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也不可能通过主动设计去寻找通过科教融合视角去思考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认识的偏差就会导致上课准备不足、体会没有及时总结、教学技能也无法有效提升。

3.教学条件保障不足导致科教失衡。科研项目能带来的项目经费, 可有效改善教师科研设备装置, 并提高教师和所指导学生的待遇。而教学改革项目由于经费少, 成果有效性不明确等问题并不受教师重视。不少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往往可能因为应付职称评审或者岗位聘任中相关条件而不得已为之。一方面从校内看学校在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上还普遍存在不足, 多媒体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换代、教学实验室设备破损陈旧、实验空间配比不足, 严重受到科研实验用房的挤压已成为常态。另一方面,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缺失成为教学工作的另一根软肋。实习实践基地协议难签、门难进、动手机会少、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显。

二、高校科教融合的路径设计与探索

1.建立科教融合的大学文化认同。大学文化体现的一所大学的学术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引领着学校的主流的学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1]。科教融合首先是一种办学思想和理念, 是大学文化认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所应当成为当今高校全部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建立科教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当代大学的育人功能应该是教学、科研和文化共同构建的完整体系, 只是在传统高等教育理念中, 科学研究的育人职能、教学学术性被严重削弱, 才导致产生了教学即人才培养主题的观念[2]。因此, 在科教融合的路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育人功能和教学工作的学术属性。要充分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素材的来源, 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将科研项目适当的转化为学生可自主开展的创新研究实验, 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

3.引导学生提升理想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 成为高校育人成效的核心要素。而高校科研实力的竞争不单指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竞争才是真正的关键。因此, 要做到科教融合, 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 并通过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项目, 提高学习的研究性, 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传承, 完成既定的育人目标。

三、实现科教融合的路径保障

1.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评价考核作为调动教师合理分配精力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从个体激发科教融合的指挥棒,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加强对教学的考核力度, 提高对教学工作量、教学绩效的指标量是有效指标, 并不是单纯看教师上了多少课时、申请了多少教改项目, 更应从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出发去评价, 从专业出发、有多少科研成果应用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有多少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实验项目, 将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有机统一在一起。

2.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科研至上的价值观下, 基层教学组织组织被学科组织所替代,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也常由学科负责人兼任, 或两者地位悬殊。因此, 要做到科教融合必须将基层组织层面提升到与学科组织同等重要的位置, 共同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协同完成育人职能。要加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将科研成果自觉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3.保障充足的教学物质条件。教学物质条件的保障, 一是经费保障, 二是空间保障。经费保障包括认可教师在科教融合中教学改革和教学业绩量的认定, 以及在教学设施上及时更新, 教学耗材的投入等。在空间的保障上, 优先落实教学实验室空间, 同时允许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空闲时段将教学实验室作为科研实验室使用, 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也保证了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实践环节中, 学校要着重建立长久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或者通过与地方研究院共建等模式建立中试基地, 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曦.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 2014.7.

[2]刘咸卫.回归大学育人的本真: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1.

科教兴市 篇2

内容摘要

2005年是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在推进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进程中,上海的科技、教育和经济正在朝着更为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广大团员青年正以饱满的热情,广泛地投身科教兴市的大潮中,在各行各业为上海城市发展竭尽所能。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组织优势和青年人才优势在新时期也同样面临着科技创新、提升飞跃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着2005年上海科教兴市的重点工作和国家提升实力的战略部署,如何将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到实处,如何使共青团组织对青年服务的理念逐步渗透,为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从而使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纵深推进,将是本文尝试的课题。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服务青年 人才培养 组织潜质 资源整合一、研究背景

2004年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开端年,而未来几年则是上海抓紧抓好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提升产业能级的战略机遇期。科教兴市主战略是上海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举措和关键所在;科教兴市所包含的是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等的全面兴市;科教兴市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体是企业,基础是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用是引领。

2005年3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奖励对我国科技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由上海科技人员牵头或合作完成的42个项目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获奖项目总数的13.95%。获奖总数、获奖比例创历史新高。这是自2003年审议通过《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并实施以来群策群力、和谐奋进的结果。

二、研究内容

(一)青年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创新意识的调查

1、青年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从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资源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谁拥有的人才数量越多、素质越高,人才作用发挥越充分,谁在激烈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也就越有利。人力资源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和能动的第一资源,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根本要素,而青年是人力资源中最有潜力和活力的资源。

从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上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培养和任用年轻人,这应成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20岁至30多岁这一阶段的人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包袱少,敢想敢干,是创造的最佳时期。

结合上海科技创新队伍的实际组成情况,以上海生命科学院为例,现有45岁以下高级研究人员145名;有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50名是近两年引进的“海归”一流人才。依靠这些人才,他们承担参与了“973”项目22项,主持“十五”国家“863”项目34项。

因此,无论从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资源的高度,还是从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的角度,上海科教兴市的创新工程离不开青年。

2、青年创新意识现状调查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而其中又以青年为主力军,因此,上海科教兴市的创新工程的关键在青年科技人员。为了了解上海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情况,我们在科技系统内展开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科技人员都仍主要生存于传统的组织形式中,但部分组织已经向创新团队靠拢。在评价自己目前从事的创新工作对于整个上海的国民经济乃至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时,选择“非常重要”的占17.9%,选择“重要”的占44%,凸显了青年在目前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主体自觉意识。

被调查的科技人员对自我工作的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在回答“自己在目前所处团队中的重要程度”时,评价自己“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仅占42.9%,而结论是“一般”的占53.6%。这种状况和体制建设存在着密切关系,我们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激励体制或者完善体制来激发青年科技人员的自信。在对单位情况的一项调查中,59.5%的人认为现在单位干好干坏差别很大,但也有40.5%的人认为“差别不大”。在对“人员使用应以学历、职称为重,还是以业绩为重”中,58.3%的人选择“以业绩为重”。由此项调查表现出青年科技人员对新的激励制度的需求度,包括收入的提高、精神的激励,满足个人自尊和成就的需要,给予升职和培训的机会等等。

从工作满意度评价看,青年科技人员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低于对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的满意度。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尚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创新团队在体制、机制上的转变需要多方位的肯定和支持,从而促进社会观念的转换。

在人际关系评价方面,青年科技人员对目前单位人际关系的满意率为63.1%,显示出青年科技人员逐渐从自我的个人的小环境中置换出来,关心中国各项事业的系统化改革,创新团队建设有着双重意义: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人际关系的重组。

(二)共青团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2005年,上海步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关键年,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这对共青团如何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作为完善共青团培养机制的着力点,进一步将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到实处

青年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团十五大报告指出:“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势所在”。当代青年富于理想,充满热情,满怀抱负,立志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建功立业。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较快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先地位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力的系统过程。全面深化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就要求共青团结合战略部署,制定、落实《上海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方案》,重点建设好青年事务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市抓实力、区抓活力、企业抓动力”的工作格局,从强化青年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入手,建立系统的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体系,全面提高青年的素质,推动青年人力资源转化为青年人才资源。要紧紧抓住培养、凝聚、举荐、配置等环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蕴藏的巨大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转化,为上海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添砖加瓦,搭桥铺路。

2、以服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作为推进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增长点,进一步挖掘共青团在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潜力

服务青年一直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使命,但是服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对比共青团一般意义上的服务青年有着更高的要求和自身鲜明的特点。在工作领域上,它连接着科技与经济,推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工作对象上,它既为高层次青年人才提供服务,又立足于提高广大青年一代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高层次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工作重点上,它既要通过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又要在推动人才与项目、成果与市场的对接上下功夫;在工作方式上,它既要继承共青团传统的工作方法,又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工作的新途径。

科技创新涉及科技、经济、法律、金融等诸多领域,专业性较强,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我国经济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完善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新契机,它要求共青团适应科技创新青年的需要和服务科技创新青年工作的新特点,完善自身组织职能建设,开拓新领域,实现自身事业的新发展。

3、以优化青年人才等资源配置作为提升共青团凝聚力的突破口,全面深化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主体服务作用

目前,青年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不合理,不能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一方面阻碍了青年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阻碍了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据有关资料统计,就总量而言,我国的科技人才已达一千多万。但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间分布不合理,全国专门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导致人才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人才队伍产学研脱节严重,企业每万人中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3人,而日本是49人,德国是35人。一方面有些领域非常缺乏人才,另一方面有些领域人才相对过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他们的成果转化得不够。除此之外,设备、技术、资金等实现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要素同样存在配置或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一方面,共青团的优势在于团结凝聚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同时,共青团又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联系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中间牵线搭桥,形成多元对接,这应该是共青团最大的优势。紧紧抓住配置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举荐扶持青年人才,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青年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搭建舞台。要以人才与项目对接为抓手,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国内与海外之间架起人才流动的金桥,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通过整合青年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扩大服务青年的覆盖面及深化服务的层次,能够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凝聚力的新的突破口。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主体服务作用。

(三)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及认同度

调查显示,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大科研队伍中,由于共青团工作的覆盖程度、工作开展的深度、青年工作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方式方法的不同,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的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从横向上看,主要体现在共青团不同服务对象上产生的差异。高校团组织一直作为青年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具有较广的工作覆盖面,同时也作为青年参加主要社会活动的主渠道,因此在高校中,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相关活动的认知程度较高;企业,青年主要是靠班组、科室等作为活动的科室,团组织主要是辅助党组织或工会开展相关工作,因此对青年工作的影响程度没有像高校那么直接;科研院所跟企业类似,共青团可能也是作为青年社群的次级组织单位,但是有关科技类的活动因为本身作为科研单位的特殊性,对于科技创新类活动的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较高,甚至会高于高校中的青年。

以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团委和复旦大学团委的青年工作调研为例,前者针对外贸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被调查者在被问及对本单位青年工作的印象时,认为是“活动较少,说不清楚”对于本单位团组织工作的评价,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占55%。在控股公司团委组织开展的多项工作和互动中,知晓程度较高的是“青年外销单证知识竞赛”、“青年综合英语能力大赛”和“创业青年奖”杰出青年评选等。虽然外贸青年对青年工作的总体知晓度不高,但是大部分外贸青年对团组织还是寄予厚望,非常希望团组织能争取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突出社会实践和提高素质的工作重点,真正为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服务。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团组织开展的工作都愿意参见,43%表示只要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会尽量参加团组织开展的工作。可见,团工作在外贸青年群体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要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站在服务青年的角度,以“多赢”为目的开展各项工作。

后者针对复旦在校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参与度及认同感展开了调研。调查中发现,在高校内,普通同学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只是知道大概,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55%的青年倾向于经常参加院系、班级的活动,20%选择了团委、学生会以及社团活动,即受访青年比较关注和热衷于自己所直接从属(包括基层的团组织、班级、自己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圈)的团体组织的活动;基层团组织活动频率不高以及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部分造成了团组织与青年的逐渐疏离。因此团组织工作要发挥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全方位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团组织在广大团员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从纵向上看,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深度,包括服务的方式方法、依靠的渠道途径直接影响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度。共青团工作开展得较为细致、覆盖面较广,对相关活动的设计、宣传、组织管理工作较为到位,那么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相关工作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较高。如果共青团组织不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不研究青年工作的新特点及青年的新需求,那么所组织的相关活动就较难吸引青年参加,进而也就影响到了青年对活动的了解、参与和认同程度。

三、研究结论

(一)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共青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青团组织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如通过全面深化青年职业生涯导航行动,广泛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工技能振兴行动和青年就业创业行动等全方位积极开发青年人才资源;通过举办“世博会与信息化”青年论坛等活动探索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新形式;通过持续开展“上海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经济人物”、“IT新锐”、“文化新锐”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培育、发现、凝聚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等。通过一系列培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活动,凸现了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

上海共青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组成了促进上海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在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为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共青团组织一方面通过架起人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金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人才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出人才的巨大创造活力,体现了共青团育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充分体现了共青团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2、组织结构优势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团组织结构特点鲜明。传统模式下,组织层级清晰,职能明确,在贯彻执行决议,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方面发挥出集聚的优势。针对新形势中团组织结构的新特点及广大青年对团组织结构构成的新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团委、公寓团委等新组织形式在实施科教兴市中聚集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凸现了共青团组织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优势。

3、凝聚青年人才的优势

共青团组织本身是先进青年的组织,她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组织优势,团结和集聚大量的青年人才,既包括了团组织内部的干部管理人才,也包括了以团组织为源头辐射,涵盖的社会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各方面的青年人才。团组织充分发挥团结、带领、培养、推荐、引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带头整合社会上的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通过提高服务青年的水平,进一步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形成科教兴市的良好氛围,在实践中切实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

(二)共青团在凝聚青年和服务青年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缺少系统化、体系化的鼓励创新政策和保障措施,不利于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创新行动

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建立起体系化的科技人才发展、培养体系,很多青年感觉个人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或者是动力不足。但是事实上,无论从国家或者地方,对于鼓励青年创新创业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或措施,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政策的功能或者交叉重叠或者过于薄弱,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创新行动,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培养青年人才的宗旨。

2、缺少科学化、配套化的组织建设和职能设置,不利于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凝聚力

调查发现,由于缺乏调研和对工作对象的认真、细致深入的剖析,研究特定工作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团组织设置与青年的流向分布不完全适应、职能建设与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对团组织的期望不完全适应等问题,进而削弱了团组织对青年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一方面,难以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组织结构优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创新团队的形成,难以形成群策群力的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

3、缺少集中化、整合化的资源服务平台和共享渠道,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

调查还显示,很多青年反映创新创业行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而感到信心不足或者缺少动力。同时由于团组织自身的优势资源有限,其服务能力与解决面广量大的青少年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即使现在已经在尝试资源整合工作,但是仍存在着资源整和、工作方式途径与当前服务青年的需求不完全适应等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1999年,在共青团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团中央以全会的名义就实施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做出了决定。五年来,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主要的工作项目、工作载体、工作品牌初步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的一个重要工作,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所接受。

团中央实施科技创新行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着眼于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了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项目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形成了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努力提高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抓住人才与项目对接这个关键环节,有效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合目前共青团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的现状,针对共青团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建议分别从建立和健全上海青年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联动,优化资源整合效用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共青团组织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潜质。

(一)健全创新实践激励、保障体系,开拓团组织的工作阵地,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围绕科技创新战略的目标,借鉴几年来上海团组织在落实《中国青年科技行动》的经验,迫切需要从鼓励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服务支持系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氛围。

目前,服务科教兴市主战略,共青团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鼓励青年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有所进步方面,有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上海青年就业创业行动、青工技能振兴行动、青年岗位建功行动等;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方面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目前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比较好,需要我们进一步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创新人才发展事业离不开良好的服务支持系统。建议组建“青年创新人才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青年创新人才政策、规划的研讨和制定,通过政府参与规划、推进规划的方式制定青年投身科教兴市主要战略的行动方案,从而使青年创新行动能够落实到地方;组建“青年参与科教兴市的协调机构”充分发挥青年整体团队的创新效应。

创新人才发展事业需要公平竞争的机制,催人奋进又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建议建立青年参与科教兴市创新的评价体系,推动、促进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完善青年参与科教兴市的激励机制,推广青年创新创业的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和谐发展;强化青年参与科教兴市的研发体系,构建青年创新创业的科学框架。

上海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已是科教兴市主战略中急需突破的一个瓶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重固定资产投资、轻科研人才开发投入的现象,上海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体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本上投入占收入比例不到1%,而国际平均水平一般要在3%-5%。上海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到位(包括精神、物质激励),尤其是物质激励远远没有到位。为此,将探索人力资本的股权化改造,对创新人才采用产权激励,即产权将三分天下,三分之一留于创业家族,三分之一给社会公众股,三分之一产权将激励创新人才和管理团队。企业激励青年创新创业的做法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

(二)创新组织工作方式,加强团组织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推进共青团组织在科教创新团队中的渗透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继续深刻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随着青年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职业分布的进一步广泛,青年源于不同的业缘、趣缘等出现了自由结社的现象,一些新的青年组织形式在青年群体中发展较快,以青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各种社会组织和以青年为主体力量的新型组织不断涌现。团组织如何积极适应社会变革和青年变化,切实增强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更好地凝聚和服务科技创新青年,是我们进一步渗透共青团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作用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形势下,要求团组织强化团内整合,通过大力推动服务青年工作网络化,积极创新服务青年手段,增强服务能力。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的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生产的发展靠科学来推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化时代,新技术在很多场合是新科学知识的直接应用,而不是生产要求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其迅速产业化,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决胜未来的关键。我国主要有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大科研队伍。企业在研究开发上,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科技创新,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迅速推出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常形成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有组织的研究团队。对高校来讲,研究主要追求个人兴趣,以发现为乐趣,以教授或学术带头人为目标,主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研究室或课题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有组织的研究活动。上海作为人才汇聚之地,名校、名企众多,许多科研院所科研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如何培养、引进、推荐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企业、研究所之间实现产学研项目的优势互补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它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着力点,也是新时期、新条件下团组织加强工作、创新工作的关键点。

结合以上两点,要找到创新组织工作方式的突破口,推进共青团组织在科教创新团队中的渗透,建议通过加强青年联席会议职能的发挥,借助青年专家科技服务站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团组织在产学研联动中的作用。

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是上海市委统筹规划和指导全市青年工作、提出青年政策、协调青年事务的指导、协调和督查组织,由63家单位分管青年工作的领导组成,主要的职责是制定和监督执行本市青年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年度目标和青年政策等。要进一步渗透共青团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作用,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掌握青年变化的实际和需求,切实提供制定了有利青年成才的实质性政策法规,建立了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运行机制,成为青年“人生之舟”的“掌舵手”。

青年专家科技服务活动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有效的工作载体,形式灵活、简便,易于操作,结合上海发展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来开展这项工作,建立青年专家科技服务站。充分利用青年科技人才资源,组织不同层次的青年专家科技服务活动,如组织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从科研院所到企业等,开展对接工作,形成统一品牌,为促进产、学、研的联动发展提供服务。这种形式也便于引导和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三)搭建青年信息平台、整体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深化共青团在科教兴市工作中服务青年的作用

目前,共青团工作的组织优势日益凸显,将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到实处的关键就在于资源整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要深化共青团在科教兴市工作中服务青年的作用,就要切实做好共青团在搭建青年信息平台,整合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方面的各项工作。

为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上海正着力构建研发、人力资源、信息、知识产权、科技创业投融资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一网两库)已于2004年7月14日启用。这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于团工作的开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团组织可以借此契机优化组织建设和平台建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如可建设团青年人才专家库,配置人才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青年学术论坛、专家论坛、青工技能大赛等等。从而在原有的竞赛平台、奖励平台基础之上,搭建起更加全方位的工作服务平台。

文化强区 科教先行 篇3

有学者称,“依靠人才与科技,中国经济有望在20年内继续高速增长,成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并肩的超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十二五”这一新的历史坐标下,海淀看到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积聚多年的科教资源更是平添了海淀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的信心。如果创新文化向年轻一代流传,让他们认同、共享创新文化,那么创新就有了传续。

近期,海淀发挥独有的科教与人文资源优势,通过“优秀学子走进中关村” 活动,为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年轻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8月26日,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主办、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科学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优秀学子走进中关村” 活动在位于中关村地区的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举行。

从8月26日到9月2日,30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示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2012级大学新生走进中关村、走进中科院,感受科技创新,体验科教之旅,领略北京精神。值得提出的是,参加本次活动的30名优秀高校学子,是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不同民族地区、各学科师范专业的学生中筛选产生的。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被誉为“中国硅谷”。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中关村地区汇聚着众多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科学普及和科教旅游资源。

中关村街道举办此次活动,正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响应海淀区《关于建设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努力打造中关村科普教育及科教旅游示范基地。

正如活动诠释的主题,30多名学子利用7天的时间“走进中关村,感受科技创新;走进中关村,体验科教之旅;走进中关村,领略北京精神”。

活动全程由两名中国科学院专家陪同指导,带领学生深入走进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让他们聆听中国科学院专家讲授科学知识,与科学家亲密接触,并动手参与做科学实验。

活动第一天,学子们来到新建的中国科学院院史馆,通过各时期重大科学事件、重要科学成果、重点科学人物等文物及多媒体展示,了解到中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体验了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钱学森和郭永怀两位科学家的原办公室,了解到大科学家的魅力人生。

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研究所,在科普长廊上徜徉,观看全国最大的3D电影,也是他们此次行程的内容之一。他们了解到,从观测灾害的角度,卫星从太空观测地球有效成像,有效地收集数据,从而为国家解决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演示了生物识别、智能交通、视觉监控三项技术在现今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三种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在这里探索到指纹的奥秘、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人脸识别技术和动画片《小狐狸发明记》的制作过程。在智能交通方面,缩微智能车向同学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智能交通生活,扳手腕机器人、机器鱼让他们流连忘返。

中国科技馆是包括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的综合性、多功能新型社会教育阵地。馆里的展品设计,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活动,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着力于培养思维方法和挖掘智能潜力。学子们在这些活动中与科学家们互动、亲自动手试验,体验到科技的魅力、享受到科学的乐趣、领悟到了科研创新的伟大精神。

中国科技馆的展品涉猎了电磁学、力学、热学、人体反应、声学、光学、核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囊括了120项展示技术。如60万伏高压静电表演大型装置、反映近代新成就的直传列车、反映超导试验在内的表演台、进行多项力学气浮客源试验的高精度平台演示项目等。

这些展品紧紧把握住了基础理论与高科技、新技术相结合,启发学子们去探讨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里,学子们以微生物世界的发现、开拓与未来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为课题,作了《大型真菌王国奇趣游》科普报告。随后,他们参观了微生物展示馆、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

他们还去了中国科学院计算网络信息中心,参观了大型计算机网络、超级计算机、科学数据库、“中国科普博览网操作办公室”、国家顶级域名管理运行设施。

正是在人文环境的熏陶下,中国的自然科技得到了长足发展。“学子走进中关村”活动从开始直到结束,人文科学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投稿要求 篇4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

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 请在来稿中注明。

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电话:010-59679391传真:010-59679390投稿邮箱:chinakjcx@163.com

科教兴市 篇5

关于表彰2014年度绍兴市科协工作、科普工作、学会工作先进个人的通知

各区、县(市)科协,市级学(协)会:

2014年,全市各级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投身“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着力推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调动各级科协、学(协)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经各区、县(市)科协、市级学(协)会推荐,市科协研究,决定授予宣丹等6位同志为2014年度绍兴市科协工作先进个

科教新闻 篇6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还有学者认为,地震学界对于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在争论之中,尚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两次8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几率高于2004年前平均两年一次,所以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上一个特大地震比较集中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这是有科学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又发生了9.2级地震。所以,一些地震学家提出“超大地震活跃期”的概念。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情况完全可能是随机现象。人类对地震有可靠的观测记录实际上始于1900年,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时间。区区一百多年,对研究地震的周期性来说还是太短了,因此,得出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结论为时尚早。

中科院启动“四川芦山地震救灾专题数据直通车”

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为了支持芦山地震救援及灾后重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快速响应,连夜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数据资源集成与专题库建设,并于21日启动“四川芦山地震救灾专题数据直通车”。

四川芦山地震救灾专题数据库依托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积累丰富数据资源,面向全社会完全开放(无须注册登录即可下载数据),提供四川雅安及周边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数据(总人口、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数据)、行政区划(县级、乡镇、居民点)、地形地貌数据集(高程、坡度坡向、DEM)、土地覆盖数据(土地覆盖、保护区、格网人口数据),以及气候要素数据(平均降水、积温、辐射数据)等。

黑纳米粒子可为光催化制氢反应提速

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原子尺度的“混乱工程”技术,可以将光催化反应中低效的“白色”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变成高效的“黑色”纳米粒子。科学家们表示,最新技术有望成为氢清洁能源技术的关键。专家研发出的这项技术,通过工程方法,将“混乱工程”引入了半导体二氧化钛纳米晶体的结构中,使白色的晶体变为黑色,新晶体不仅能吸收红外线还可以吸收可见光和紫外线。氢气可广泛应用于清洁电池或燃料中,并不会加速全球变暖,但是,使用氢气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高效且低成本地大规模制造出氢气。尽管氢气是宇宙中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但纯氢在地球上少之又少,因为氢会同任何其他类型的原子结合。用太阳光将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理想的制造纯氢的方式,但这一过程需要一种高效且不被水腐蚀的光催化剂,二氧化钛能对抗水的腐蚀,但无法吸收紫外线,紫外线占据了太阳光10%的能量。

另外,实验室先进光源中心进行的特性研究测量结果表明,在100个小时的太阳光驱动制氢过程中,有40毫克氢气源于光催化反应,仅仅0.05毫克氢被黑色的二氧化钛吸收。

俄罗斯宇航员实施今年首次太空行走

俄罗斯飞行控制中心4月19日说,在国际空间站驻站的俄宇航员帕维尔·维纳格拉多夫和罗曼·罗曼年科当天开始实施2013年首次太空行走,其间将完成3项主要任务。

俄飞行控制中心发言人表示,这次太空行走于莫斯科时间19日18时(北京时间19日22时)开始,预计于莫斯科时间20日0时(北京时间20日4时)左右结束。

这次太空行走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安装并启动太空实验装置“情况”,以便研究超级航天器与电离层在国际空间站近表层区域的相互作用。另一项主要任务是更换 “星辰”号服务舱大气透射计的照准器。

此外,宇航员们将拆除“码头”号对接舱外的“生物风险”实验箱。如果时间充裕,宇航员们还将完成一项额外任务——从“探索”号实验舱上拆除“耐久”实验的仪表板,该实验旨在研究太空环境因素对航天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执行此次任务的维纳格拉多夫拥有总共31小时41分钟的太空行走经验,这是他第7次走进外层空间。另一位宇航员罗曼年科是首次执行这类任务。

霍金表示未来1000年人类必须进入太空生活

著名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周二(4月16日)晚上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了一次演讲,题目为“宇宙的起源”,进场的听众队伍长达四分之一英里。霍金探讨的问题类似于“创世神话”,比如宇宙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等,他认为许多人都在追求着宇宙起源的答案,曾经有人问霍金:如果宇宙大爆炸中没有上帝,那么上帝在“创世之前”在做什么?上帝是否在为问这个问题的人准备地狱?霍金在解释宇宙起源时则快速概述了科学史上的宇宙理论,其中包括霍伊尔和托马斯·戈尔德的稳态理论等。此外,霍金还强调人类必须进入太空,1000年后的人类必然需要太空作为栖息场所,否则地球将变得更加脆弱。对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霍金也承认自己打赌失败了,他曾花100美元打赌希格斯玻色子不存在。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法瑞边境上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未来有望揭开超弦理论,霍金认为该理论是宇宙学关注的重点。在暗物质与暗能量问题上,霍金认为这是宇宙学家面临的两个关键性挑战,尽管最近似乎有发现暗物质粒子的消息,但是该理论还未被证实存在。

清华刷新亚洲大学生超算竞赛计算性能纪录

4月17日,2013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3)完成了HPL、GROMACS、OPENCFD前三轮比赛。清华大学取得HPL、OPENCFD两个单项第一,中山大学夺得GROMACS单项第一。从总成绩看,清华大学暂时领先,我国台湾清华大学名列第二。据悉,清华大学的HPL比赛成绩为7.579Tflop,在3000瓦功耗限制下实现了超过每秒7.5万亿次的计算性能。该成绩刷新了去年11月在美国盐湖城SC超算大赛上由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代表队创造的计算性能纪录,并有翻倍提升。HPL基准测试是国际上最主流和成熟的超级计算机浮点性能的评价系统,参赛队伍要取得更好的测试成绩,需要完成对超算系统体系结构、多级存储一致性、高速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在混合架构、单一架构等方案之间比较选择,并结合性能功耗比加以反复优化和测试。从历届ISC、SC赛事来看,HPL最高成绩均未突破4000Gflops。此次清华大学的成绩实现了近乎翻番的增长,主要是因为IT技术的快速更新提供了性能功耗比远大于上一代平台的设备,这成为各参赛队成绩提高的重要技术基础。大赛主办方浪潮集团为大赛提供的都是最新技术产品,包括浪潮主力服务器NF5280M3、采用最新的Intel至强E5-2600平台、通过转接卡的方式可以支持2块GPU加速器以及NVIDIA最新的GPU Tesla K20和Intel刚发布的MIC众核加速卡。其中,Tesla K20在功耗不变的情况下,性能可提升3倍有余。ASC是与美国SC、德国ISC大学生超算大赛并驾齐驱的全球三大超算赛事之一,该赛事由中国倡议成立、浪潮集团主办。进入此次总决赛的10支队伍分别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沙特阿拉伯王国)、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蔚山科学技术大学。

数据统计发现四川强震与太阳爆发或存关联

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局限 篇7

一、农业科教节目过度叙事

在农业科教节目中,编导按照农技知识的组成框架对主人翁的故事进行重新编排,在编排中利用悬念来引起观众的期待,激发求知欲。我们知道,制造悬念需要一定的铺垫,但是揭开悬念往往只是一两句话。所以农业科教节目的创作人员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在如何讲故事方面做足了功夫。以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为例,一期节目的时长是23分钟,片头制造悬念和主持人开场以及片中不涉及农业技术传播的关于现状的纯故事性叙述平均在16分钟,传播农业技术的时间一般只有7分钟。这样看来农业科教节目讲故事的时间就占到了三分之二,仅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农技知识传播上,而且这不到三分之一时间的农技知识并不是集中的传播,而是穿插在悬念不断、精彩纷呈的故事中,一期节目下来,故事很完整很精彩,但是农业技术却是七零八落,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故事的讲述都远远超过了科技的传播。农业科教节目的过度叙事对农业科技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局限。

二、农业技术传播偏离重点不成体系

任何知识都是有框架和体系的,农业技术知识也不例外。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农业科教节目只是根据个体案例将农业技术安插到故事之中进行讲述这种方式最大的局限就是科技传播不成体系。因为在编导的故事安排中,农技知识是通过关键环节的悬念设置来展现的,每个冲突点仅能展现很有限的知识,这些知识又被精彩的故事分割开来;再者,通过个案进行分析讲述另一个局限就是不能代表普遍性。一项适合推广的农业技术在每个实践者的实践当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仅以一个人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悬念设置和讲述肯定是不全面的,不成体系的。对于遇到不同问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这样的节目往往对他们没有帮助,所以成体系的科学传播可以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受益。

三、农业科教节目依靠解说随意制造悬念

因为在编导的故事安排中,农技知识点是通过关键环节的悬念设置来展现的,没有编导设置的悬念冲突就无法在故事中引出农技知识。编导总是想给观众不间断的冲突和期待,尽可能多的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所以对悬念设置方面往往过犹不及。在农业科教节目中解说占有大部分的话语权,解说具有交代环境、提供信息、引导思路、悬念设置、强化感情、承上启下的作用。解说也是一条引子,是把握方向的主线。在农业科教节目中,存在利用解说词随意制造悬念,过分地追求故事的悬念和冲突。

在《科技苑》栏目《当国学遇上有机菜》这期节目中,刚开始就通过解说给人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当国学遇上有机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在节目中反复提起这个悬念,一直看完本期节目你才会发现主人翁不过是凭借国学的理念,凭借道法自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种植有机蔬菜,根本就不是靠着国学里的农业技术来种菜。最后给出的防治病虫害方法仍然是用现代科技进行的解读。这样为了制造冲突而设置悬念正是对故事的过度诠释和对冲突的刻意营造。

四、农业科教节目对科技成果的过分渲染

在农业科教节目中,开头会告诉我们某人因为某项非同寻常的方法或者技术致富,在节目的结尾又会用当事者、农业专家、消费者的角度对该成果的前景进行展望。在整期节目都是围绕这个成果带来的利益进行讲解,以说明农业生产者在使用该技术后生活和事业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会牢记这项技术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过分的成果渲染带给我们的是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思想。

农业科教节目中不仅要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更要做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我们只看到了农业技术给生产者带来的巨大利益,但没有看到在探索这项技术时主人翁做出的努力,这些脚踏实地的努力或被解说一句带过,或被紧张的悬念和强烈的冲突掩盖。对于探索中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想都没能表现。长此以往,农业科教节目的科学传播功能不仅会退化,更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功能,对于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想的养成都有严重的阻碍。

五、农业科教节目叙事局限的突破

叙事视角的转换是突破局限的一个重要方法。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农业科教节目中的解说正是处于人物视觉和观众之间的叙述者视觉这一中介,是一种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既说又看,对节目中的技术无所不知,这就需要利用解说词来制造悬念以便插入农技知识,造成了随意利用解说制造悬念的局限。也正因为全知视角下对科技成果的全面了解,造成了对科技成果的过分渲染。

如果农业科教节目中的叙事者既是讲故事的人又是感知者(观察者),这种利用感知者的人物视角来讲故事可以让观众跟着感知者的态度和疑问前进,形成故事的悬念和线索,产生了较强的冲突。解说被淡化,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他究竟会经受怎样的考验?”“为什么它的果实是长在树干上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类随意利用解说制造悬念带来的局限。让感知者在实际体验中抛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或现象,再请主人翁或相关专家进行解答。这种抛出悬念的方式更加自然,所提出的问题更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这样的叙事更注重科技应用的过程,淡化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凸显了科学精神。

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进行观察感知时往往能体现出特定的情感、立场和认知程度;想要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感知者就必须贴近受众。对农业科教节目而言,感知者必须贴近农民。在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中用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海选与本期节目中新技术相关的农业生产者走进节目进行体验,再用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来讲述故事,传播科技。他们的穿着、语言都更加贴近农民,不仅解决了全篇利用解说制造悬念的问题,而且让农民参与到节目中,让参与者满载而归,这也调动了农民朋友的积极性。不仅突破了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局限,也让农业科教节目有了更宽广的发展方向,对发展我国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也有积极作用。

摘要:在电视节目故事化风靡的今天,以科技传播为目的的农业科教节目,变成了重故事轻技术、农业知识偏离重点不成体系,以及缺乏科学精神和思想的故事型节目。叙事局限日益凸显。如果在叙事视角方面对农业科教节目的叙事做出改进,将会获得更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关键词:农业,科教节目,叙事,传播局限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科教片拍摄制作探究 篇8

关键词:科教片拍摄制作教育电视

科教片, 全称“科学教育片”, 是传输科学文化知识、推广先进技术经验、传授工艺方法, 为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等服务的影视类别。

科教片使用影视的艺术处理方式,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现象的阐述。我国过去将其称为“教学片”, 1953年正式命名为“科教片”。科教片在促进科教发展, 加快社会建设, 提高广大群众教科文卫水平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作用。科教片的选题范围十分广泛, 上至天文气象, 下至地理地貌, 大至宇宙太空, 小至细胞细菌, 几乎无所不包。科教片的突出特点是科学性, 重视内容的科普价值, 在处理手段上, 则形式灵活多样, 富于变化。科教片应该在科学、文化、教育、艺术、思想等几个方面实现融合与统一。

由于内容、任务和对象的不同, 我们将科教片大体上区分为以下几个种类:电化教学片、国防教育片、科普片、科研片、科技片、科学幻想片、社教片等多种类型。科教片在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覆盖范围最广的影视媒体来传播现代社会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苏联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将这类影片称之为“形象化的政论”。科教片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还可以在跨国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中外科教片的互通交流, 可以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科教片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传播, 可以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 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客观对象以及各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在实现教育的普及化和现代化, 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过程中, 科教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可以有效地将电视和教育结合起来, 利用电视这一现代社会传播范围最为广泛的大众媒体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弘扬时代精神。其在制作上应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注重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

这里是指电教片的内容、概念、阐述、原理等方面的影视手段表现是否明晰、准确、客观, 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科学概念、数量关系、专业词汇、参考资料及文献的使用是否前后一致、符合科学规范等方面。科教片顾名思义, 其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第一要务, 在科教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务必坚持这一原则。

二、明确科教片的定位:

定位正确才有生存市场。针对特殊的收视群体, 对于科教片拍摄, 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配以相应的动态效果, 但动态效果如果不是必不可少的就尽可能不用, 尽量去从实际生活中选取拍摄对象, 因为动态效果毕竟是抽象的。同时为了避免在科教片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出现声音和画面完全分离的状况, 给科学文化知识以艺术的审美感, 应充分运用音乐艺术的创造性, 同期声、画外音、电子音乐的运用等, 都大大丰富了科教片的表现力, 使得科教片更为“好看”, 更富有艺术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三、寓教于乐, 增加科教片的故事性:

切记不可把电视科教影片做得巨细无遗、无所不包, 科教片的主要作用是启发而非说教。

“电视和书籍是不一样的, 电视要的是娱乐, 因为电视艺术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 影片拍摄人员绝对不能把科教影片做得如同百科全书似的。而应通过深入浅出地传递科技信息, 要融汇娱乐, 融入感情因素。在形象处理上更应充分利用影视表现的直接特性, 寻找观众的关注重点, 灵活地把文化知识传给大家。”约翰·林齐说, 科教影片的首要作用是引导, 不是教育。利用影视艺术可以把科学文化知识注入观众的头脑中去, 并引导观众进入到科学领域中去。如果观众对某一科教片的内容感兴趣, 想进一步更深地了解, 则可通过网络或是图书馆查找资料。我们要使得观众进入情节中去, 再告诉观众, 这个情节恰好和某一科技文化领域相关。仅靠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去吸引观众是远远不足的, 科教影片还需使用包括科技手段在内的各种方式。“在娱乐电视样式花样翻新、每个家庭的电视都可收看很多频道的情况下, 科教节目仅仅依靠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是远远不够的, 其还应借用影视的手段把节目做得更加有新鲜感和活力。”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高级制片人史蒂夫·泰勒说。

四、科教片的制作要重视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

例如科教片中的三维动画效果是揭示事物内部结构、分析科学原理的重要方式, 在科教片中运用非常多。这种三维动画与动漫艺术作品存在着明显不同, 一般是在无法拍摄实物的时候才运用, 其作用在于阐述科学文化知识。在科教片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尽量少用动画的趋势, 在动画设计中讲究新颖、生动描绘得十分细微逼真, 只是按照内容需要, 突出其中某一部分, 显示这一局部在整体中的正确位置, 使观众能深入观察事物本质, 了解产生某些现象的原因。

在科教片中还经常运用高速摄影、放大摄影、显微摄影、X光透视摄影、延时摄影, 以及水下、空中、望远、内窥镜等摄影技术。能把人类肉眼所无法看到的东西, 通过科教片展现出来, 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科教片的表现方式, 增加了感染力, 科教片也经常配以优美的音乐伴奏, 运用演示模型, 使用说明文字, 以便观众更好地通过科教片学习知识、了解科技进步。

五、科教片也要注意思想性:

科教片在创作中的指导思想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要考虑到社会需要和社会效益。在观众看完科教片以后, 他们会相信物质的客观存在, 相信世界是可知的, 了解到物质运动和自然发展的规律。这些观点不是影片的创作者直接说出来灌输给观众, 而要使观众在接受影片科学内容时, 自然地接受。同样, 影片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所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而不在于增加不必要的政治宣传内容和思想教育的词句。

参考文献

[1]、纪录片专题片概论.倪祥保.苏州大学出版社

[2]、电视节目结构方法.童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初探 篇9

关键词:水上客运,嘉兴市,必要性

嘉兴作为“江南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河流密布, 水运条件十分优越。水运业作为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 对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门便见河, 出门要摇橹”的生活方式与独特的水乡风光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江南水乡形态, 广为世人熟知。随着大规模的公路、城市道路建设, 其快速出行的特征使大部分的客运量都转移到公路、城市道路上, 使得水上客运量逐年减少, 直至2003年, 水路客运基本上退出客运市场交通的发展, 至此嘉兴的水运交通一度衰败。

随着社会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 城市居民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 道路“拥堵”情况严重。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速度、可达性及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水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更加安全、高速、舒适的客运船舶出现和内河航道条件的不断改善, 为内河水上客运的复苏提供了机遇。

1 嘉兴市发展水上客运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分析

水上客运系统作为大交通体系, 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是江南水乡大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打造、恢复水乡风貌, 提升环境品质的重大契机;是产业转型,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 是城市休闲、旅游的高端及特色产品;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土地价值, 带动两岸开发的有效方式。因此,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的建立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1.2 嘉兴市发展水上客运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2.1 具有长三角地区最为发达的水网、航道资源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 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 东临大海, 南倚钱塘江, 北负太湖, 西接天目苕溪, 大运河贯穿境内。市城处于江、湖、河交会之位, 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 东接上海, 北邻苏州, 西通湖州, 南接杭州, 相距均不到百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

嘉兴是一座“水城”, “河多、船多、桥多”是嘉兴的特点, 水资源及船文化非常丰富、发达。市域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 主体水网呈一环八放射形态;而市本级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7%, 呈“三环、三湖、三片、八放射”形态, 为全国少有的平原水网地区。经过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革, 城市原有的江南水乡风貌在陆地上已有重大改变, 而城市原有历史水网改变较少, 原水网肌理保存很好。

1.2.2 水网密度高且呈均质分布, 有利于系统的可达性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河网发达地区, 水域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3%, 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十分优越, 是全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市河道纵横, 湖泊众多, 河道总长1.25万余公里, 骨干河流57条, 河道密度49.7公里/百平方公里, 定级航道224条, 航道里程1946公里, 其中四级航道190.98公里, 五级航道167.29公里, 六级航道394.54公里, 七级航道268.48公里, 航道密度达公里/百平方公里。通航里程名列全省第一, 占全省的20.13%。

“九五”以来, 嘉兴市航道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相继完成了京杭运河、杭平申线、杭申线、乍嘉苏线、东宗线、嘉于硖线等航道的建设和改造, 初步形成了以300~500吨级航道为主骨架, 50~100吨级航道为支线的内河航道网络。

嘉兴市的航道资源极其丰富, 通航密度为长三角之最, 较之其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固有优势, 对未来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但也正是定级航道及水上货运的发达, 必然会影响水上客运的安全, 需要进一步妥善处理。

1.2.3“环+放射”的水网结构, 有利于系统网络化的构建

以古城为核心, 环城河围绕其外, 京杭大运河、长水塘、平湖塘等八条主干河道呈放射状均匀分布, 并汇合入城。“环+放射”的水网结构, 嘉兴至周边县市均有主干河道可以通达, 这有利于构建以嘉兴中心城区为枢纽, 各个县市为中心节点, 新市镇为节点的网络化水上客运系统。

1.2.4“临水而居”传统居住形态, 有利于客源的组织

旧时城内市河纵横, 有“环城皆濠, 四门水陆并通, 七十五桥, 三十六坊”、“多数街道之旁即为河道, 颇有一街一河之象”, 呈现“人家尽枕河”的面貌。这种传统的建设形式, 使得城市依水而兴、以水取胜, 使得嘉兴重要的名胜古迹、城乡居住区及公共服务中心等这些客源集散地均分布在水系的附近, 这有利于通过水系来疏散这些客源。

因此, 嘉兴要解决日益拥堵的“城市病”, 可以另辟蹊径, 建立水上客运系统, 作为路上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 是有地缘基础的。

2 水上客运对促进嘉兴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

嘉兴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域之一, 以水乡古镇名, 以山海涌潮胜, 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 境内风光旖旎, 人文景观遍布, 江南水乡韵味十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对于生活方式的态度逐步改变, 未来将更多地追求一种休闲、高品质的生活状态。嘉兴未来旅游发展主要以“红韵、古镇、水都、绿城”作为市域旅游形象定位。在嘉兴市旅游规划中提出了“摇橹秀水, 览胜古城”总体形象定位, 主要体现两个层次的含义:以水为基调, 突出嘉兴兼具环城古运河与南湖水乡风光为一体的水乡;以船为载体, 寓动于静, 动静相济, 凸现嘉兴“船文化”的深厚底蕴。城市中的河道, 是一份宝贵的天然财富, 理应加以保护和发扬其特色。在重新振兴水上客运交通的同时, 可为步行者和骑车人在沿河两岸兴建一些新设施, 使人们感到河道两岸新环境中空气已变得更加清新。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水运交通可以带动嘉兴未来的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与周围其他古镇不同的旅游特色。以高品质的水上客运系统为纽带, 串联、整合旅游资源, 突出“水乡风”, 将延长产业链, 成为周边大都市民众的休闲、旅游后花园, 都市生活的休憩地, 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市旅游竞争的王牌。

另一方面, 水上客运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中心区的拥堵, 且保护了水生生态环境。若进一步与绿道网结合, 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城市景观、环境因素的大提升, 营造一个以环境因素为核心的高品质生活。

综上, 无论是从水网、航道等自然资源分析, 还是从历史文化等人文旅游因素分析, 嘉兴均具有建立水上客运系统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无论是作为陆上交通的有益补充, 还是作为形成旅游产业链的有效介质, 嘉兴均对水上客运系统的建立有很强的迫切性需求。

3 案例分析

3.1 国内水上巴士

水上巴士 (Water Taxi) 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滨水城市交通的重要运载模式之一。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城市的交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水上巴士服务系统作为舒缓城市区域地面交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加上它所具备的交通、旅游观光和休闲服务等新型服务功能, 对我国许多国际化滨水城市构建特色旅游交通体系。发展特色水上旅游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对水运巴士服务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重点关注的还是旅游观光服务功能。对水上客运服务功能的研究发展的相对较晚。

全国首条公交性质的水运巴士2004年在杭州开通, 经过近6年的持续建设及不断调整, 杭州市水上巴士站点布局为3线31站点3区2中心结构:即运河巴士线、余杭塘河巴士线、钱塘江巴士线;火车东站巴士站、塘栖古镇巴士站等31站点;水上巴士综合管理中心、长短途换乘中心、3个停泊服务区。

杭州的水上客运系统定位为公交与旅游功能并重, 水上巴士在纳入杭州“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后, 在政策、资金保障有力的基础上, 以低碳交通、品质公交为目标, 逐步加大公交功能的服务, 此外, 在休闲旅游等层面持续开发, 促进杭州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3.2 国外水上巴士

国外水运巴士发展的比较早, 很多城市的成功运营为国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世界许多的国际化大城市, 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日本的东京等, 均有定班的水上巴士系统提供服务, 就像城市摆渡轮船和公交巴士的运行方式一样。

法国巴黎赛纳河水上旅游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 约占巴黎年接待游客量的11%, 创造的旅游收入占巴黎旅游总收入的11%。赛纳河水上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给予观光公司扶持政策。二是政府。租给观光公司能方便游客上下船的泊船位置和大面积的停车场地。三是观光公司都是大集团下属的子公司, 且大部分是上市公司。由于营运情况看好, 投资者愿意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 因而有利于水政府上旅游客运业的发展, 进一步促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行业的社会化。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目前有25家游船公司的45艘各种规格、不同档次的游船, 24小时连续不断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在满足游客观光的同时, 还推出了内容丰富多彩的船上活动, 河面上风格迥异的游船和两岸美丽的风光共同构成一道极具魅力的风景线。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整个城市河流纵横, 全城有13条河道, 河道两旁的建筑, 直接反映了15世纪到18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历史, 沿河的防汛设施、码头设施由政府修建并由政府出资维护。码头布局处于整个城市各河道的各个景点, 游客上下方便。许多游船公司除了拥有游览观光船外, 还有配套的城市观光巴士。

3.3 国内外著名滨水城市水上客运系统开发经验

国内外滨水城市随着滨水区功能的转变, 景观更具吸引力, 生态环境也随之更为宜人, 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已成为众多滨水城市的选择。国外滨水城市开发主要经验为:水上客运开发带动了河道两岸产业布局的转变;游船类型多样, 档次不一, 船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政府出资建设泊靠码头和配套服务设施, 政府制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注重综合效益。国内滨水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 沿岸景观观赏性不足, 游船类型单一, 活动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而这些方面可以学习借鉴以上国外滨水城市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水上客运成功案例大多以休闲旅游、提升品质为主要功能定位, 除杭州以外, 几乎无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 这说明水上客运其内在的特征 (慢速、可达性差) 不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力。

4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运作方案及保障措施

4.1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实施方案

我市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且整体发展形势良好, 但是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规模不大, 若能通过水上客运系统予以进一步整合, 发挥规模效应, 则势必进一步拓展、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这也进一步要求水上客运系统必须提供一个以环境因素及高品质为核心的服务, 与周边旅游市场形成差异化发展, 形成新的亮点, 避免同质化的经营模式。

根据嘉兴市公共交通和航道、船舶现状, 建议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分市域、市区两个层次, 分别为:

市域层次:以嘉兴中心城 (市区) 为核心, 通过主干线路连接各副城及其重要的枢纽点、终点, 再以各市域枢纽点通过支线连接新市镇及休闲旅游热点, 从而在全市域范围内形成水上客运网络体系。本次共设了九条主干线路, 可连接26个新市镇, 并通过各支线将“1640”全部覆盖。

市区层次:围绕“一环两湖八放射”的嘉兴市区水系, 以通达城市副中心为目标, 以七一广场、南湖、秀湖、湘家荡、高铁枢纽、汽车北站、新汽车西站组织内部客运线路 (水上巴士及旅游线路) , 推出两条市区水上巴士线路, 并通过外围枢纽点联系市域各枢纽点, 与市域网络无缝连接。

4.2 嘉兴水上客运系统运作保障措施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系统, 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城市旅游、水利水运以及其他众多配套设施, 项目建设投资巨大;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市建委、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港航局、园林局、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因此, 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就需要对中期建设、后期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保障性的措施。

4.2.1 组织机构保障

水上客运系统的建设需要跨越多个部门和多种行业领域, 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同行业领域的协作等, 从而产生复杂的协调问题。水上客运系统建设中的任务分工和协调工作是水上客运系统建设的首要问题, 而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建设委员会是保障水上客运系统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

建议组建由市政府牵头, 市建委、规划局、财政局、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港航局、园林局、公安局交警支队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水上客运系统建设委员会, 负责水上客运系统开发建设的组织、协调、集资等具体事宜, 并积极组织资金、人力、物力、财力, 有力推进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该机构的领导和协调功能, 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 实现水上客运系统的协调发展。

同时建议在建设委员会下面成立一个水上巴士运营公司, 主要负责水上客运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

4.2.2 政策性保障

决定水上客运系统推进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采取何种发展政策, 它体现了政府对发展水上客运系统采取何种态度。在水上客运系统发展的初期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条文, 使系统在建设、运营管理上做到有法可依, 这样才能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总的来说, 明确、连续的政策支持是加速水上客运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建设过程中, 市政府的基本责任是:提供政策支持;提供社会基础设施;有效协调系统建设、营运管理过程中各种角色的相互关系。

4.2.3 财政保障

水上客运系统既承担城市旅游光的功能, 同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对陆上公交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由于水上客运系统建设的巨大投资以及运营过程中的低票价, 因此需要政府在财政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定相关政策, 以城市土地或两岸土地的升值部分的2%~5%年度定额补贴大公交系统的建设及运营, 水上客运系统从中得到拨款。

5 问题与建议

本次推荐线路通航条件满足了水上巴士通行的条件, 但由于部分企业在相关航道设有货运码头, 影响水上巴士的安全通行。建议这些货运码头尽快按照《嘉兴内河港口总体规划》要求搬迁至外环河外。同时控制外环河内的渔业养殖, 禁止侵占通行水域。

由于两条线路均需穿越外环河, 建议在穿越地带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过往货船, 同时水上巴士在穿越时需减速慢行, 注意望, 确保安全后再行通过。

农业科教片的创作初探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教片,创作

一、农业科教片名称的确定

确定农业科教片名称的困难主要源于科学在试听传播中的障碍, 专业知识与电视的大众文化特性, 抽象到形象、理性到感性的转换, 技术体系的系统性与电视节目的表达特性等。教科片是将农民技术培训及农业职业教育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融为一体, 并要求充分体现“对象明确、生活贴近、科学系统、技术实用、服务周到”等特性。

农业科教片名称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片名模糊, 如新闻专题化倾向。主要问题之二是片名主体加操作, 有的有主体无操作或有操作无主体, 如《肉驴养殖》, 就属于题目设定范围过大, 不容易操作。主要问题之三是片名主体复杂, 核心不明, 信息量过大, 不应该在一部片子里有很多主体。主要问题之四是片名的非电视化倾向, 如果片中内容理论性太强, 表达不通俗, 并且有太多的方言土语, 外地人就会看不懂, 使发行面受限。主要问题之五是片名技术与主题不匹配, 信息模糊, 重点不突出。

二、农业科教片的内容和宗旨

农业科教片是以服务“三农”、沟通城乡、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思路, 依托大量的农业基地及科研部门丰富权威的政策法规、经济动态、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等优势, 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生动的特点, 以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和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为重点,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科教片以农业的专业政策、信息、技术、技能和经验等为主要内容, 满足农民的特殊生产、生活要求, 同时按照农民的收视习惯来编排和包装节目。

农业科教片是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出发点, 关注并跟踪具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新成果, 力求实现科普、教育、培训、实用技术推广、信息发布等多重功能;在内容设置方面, 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农民劳动技能的提高, 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需要, 介绍科技含量高、投资少、见效快的种养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的实用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案例;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进行农民工技能培训。

三、农业科教片的特点和选题原则

现代科教片的特点是实际、实用、实效、适时创新。

实际是指内容针对性强, 主题鲜明, 对象明确, 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与经营当中存在的问题;实用要求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着重表现某项技术的重点或难点等技术环节, 使观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实效是指选择城乡群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强调节目的适时性和实效性;适时创新则是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 创造清新活泼的表现形式。

农业科教片的选题原则主要包括具有大众性, 适合95%的大众, 具有通俗、愉悦的特点;具有传授性, 逻辑清晰、段落简洁、重点突出;具有实用性, 针对某一观众层的实际需要, 经济合理。选题之初要始终牢记这样一个原则———“任何一部作品, 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知道你的作品是给谁看的”;具有叙事性, 要有新鲜的过程与变化;具有说明性, 事理说明、事物说明;定义、诠释、分类;科学说明、文艺说明。切勿枯燥, 要适合观众的口味, 影视要用形象话语。多增加一些说明的影视形象或者一些表演镜头来突出表现重点。具有权威性, 重点讲述实际常用的、国家和科研部门推广的。其中也可叙述几个普通的, 但是要分清哪个是需要重要表述的, 使观众能够抓住重点。

四、农业科教片的表现形式

第一, 长短镜头与场景的变化。焦距的长短和实用的透镜有直接关系, 它决定着镜头的视野、景深、透视关系等。按焦距的长短不同, 可以分为标准镜头 (40-50毫米) 、短焦距镜头 (小于40毫米) 、长焦距镜头 (大于50毫米) 。一个镜头既可以作标准镜头, 又可以作短焦距或长焦距镜头的被称为变焦距镜头。不同的镜头可以表现风格迥异的场景和人物, 使得艺术手段的使用呈现多样化。一部片子, 如果全是固定镜头或固定场景, 人们看的时间长了就会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场景要不断的变化, 注意运用长短镜头来表现和强化事物。长镜头交代环境和场景, 短镜头交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只有综合利用这些表现手法, 片子才能丰满、才能有说服力。这一点是透视人物、境遇的关键性细节。

第二, 分切组合、灵活运用蒙太奇来增强事物的叙事能力和空间性。 (蒙太奇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 意为装配、安装。在影视艺术中, 是指电影创作中的剪辑组合, 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画面、声音、色彩等诸多元素的编排组合;就其广义而言, 它还是一种创作方法, 是电影创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中艺术家艺术思维方式的展现。)

第三, 景别、角度与运动的变化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不同, 其电视叙事功能则不同, 视觉效果也不同。景别要有变化, 但变化又不能太大。同一景别不能相接, 两级景别不能相连 (特写和全景不能接在一起) 。运动镜头和角度要不断变化。角度为摄影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 即镜头角度。形成的夹角不同, 即有了平视镜头、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特别注意角度的轴线一定要统一, 不能跳轴, 但角度一定要有变化。只有这样, 事物才能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五、农业科教片的包装

对科教片的标志、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场景装饰、声画造型、字幕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等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和规定, 使之与主题相匹配, 突出栏目的个性特色。同时, 体现轻松活泼、清新明快的风格, 实现乡土气息与时尚动感的巧妙融合。

第一, 解说词撰写要注重规范化、通俗化、口语化、亲和力和音韵变化。解说词要平仄相间, 短长结合。注意通俗浅显、规范、简洁、贴近生活、采用口语。话不能说得太慢, 要把握好语速。有价格问题的一定要去掉, 不要算账。错别字、同义字一定要注意。解释不能有误导, 用语不当、含混不清的地方要彻底弄清楚, 还要注重民族风格。

第二, 字幕的配合、字幕用量要把握好, 字体最好用黑色、白色、蓝色 (黄条打黑字, 蓝条打白字) 。字幕标题少出1、2、3标号。字幕停留长短应以观众正常的阅读速度为宜, 面积不要太大, 采访时的人物对话要加字幕。

第三, 画面剪辑的流畅剪辑率。在一段时间里剪切越多, 剪辑率越高, 单个时间镜头变化就越快。剪辑率对节奏变化起一定作用, 剪切的快慢要根据内容来定。运动镜头的剪切方式是移动镜头接移动镜头、静态镜头接静态镜头。

第四, 声画合成的流畅声音是现代科教片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 推动叙事, 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科教片中的声音一般可以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三大类型。其中人声比较重要, 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在科教片中, 人声作为一种造型手段, 与视觉造型相结合, 共同参与着科教片审美价值的创造。人声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每个人年龄、性别、气质和性格不同, 其声音的音色、音质、力度甚至语速等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人声与科教片作品整体艺术风格的创造。不同的科教片作品类型、样式、形态往往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与画面、蒙太奇等因素相联系, 而且也与人声相联系。实际上, 在动作片、言情片和纪实性作品中, 各自的声音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人声可以通过处在画外的声音调动观众的想象, 扩展银幕空间。

第五, 强化包装组合, 包括片头、片花、角标、导视版、字幕版、画面主色调、标准字体组合、片尾滚屏, 以及复合编辑手法、音视频效果等。

不管以后农业科教片怎样变化, 我们都应该思考并了解广大农民最想知道的是哪些农业技术, 最想了解哪些知识。只有把这些问题想透了, 我们的农业科教片才会越拍越好。

参考文献

[1].高军, 王慧春.浅谈农业科教电视片的编辑[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7) .

[2].郑树柏等.农业电视节目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界, 2009 (4) .

[3].赵洪明, 张学玲.农业节目发展理念探究[J].电视研究, 2008 (11) .

我院本科教学教改 篇11

对此状况,如果是照过去亦即教材的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你怎样讲,都逃不脱照本宣科的窠臼,因为有的学生已先入而学,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已有相应的认识,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没有新鲜感也就难以激发其探究未知空间的兴趣,特别是进入各论后,是具体的方剂,教材是按传统方式编排的:每个方格式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更容易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采用答疑的方法教学,似乎对那些没有抢先进入相关内容的学生太不公平。

怎样才能兼顾到这多方面的情况呢?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发现学生确实对按教材格式进行教学不怎么感兴趣,但是对相关的教学内容真正弄懂了的也不多,特别是对各论中具体的方剂的内容就更感枯燥,能深入进去进行探究就更为困难了,这直接导致对相应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牢固。经吸收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进行探讨中发现:对渐进课程的教学,学生如果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呢?

经过与学生多方交流,发现采用模拟临床的方式,学生最感兴趣,也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因为多半学生都对中医有浓厚兴趣,但因为所学专业为中药,因此在以后的课程中已没有多大的可能再学习相关的中医科目了。那怎样把中医临床引入《方剂学》,而不成为变了味的“方剂学”——中医临床课,就成为教学内容不变而教学方式改变的关键!

下面以九味羌活汤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例浅述严守教学内容要点而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方式:

方名:九味羌活汤

来源: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薇黄,脉浮。

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歇卫阳,闭塞腠理,阴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顶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

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治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味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明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对后世颇有启迪。

这是为针对主要病机而设,病人头项强痛就不管了吗?不行!还得加用长于止头痛的药物——细辛、白芷、川芎。为什么用些三味,不用其他?

因为: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至此在表之病可除,而在内之患又怎么办?直接用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太过苦寒必然败胃伤津,而现在方中大量辛温燥烈已有伤津之虑了。再如此必至津伤胃败,旧病未去又添新疾。看原方妙用生地、黄芩,生地养阴清热,黄芩清热燥湿,此二味一可清泄里热,二可防治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三黄芩得生地清热而不败胃,尚可燥中焦之湿以防内外湿互结。如此配伍,不可不谓考虑周到,以上五味俱为佐药。

如此精致之方何人所创?——此乃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所立,方见其传世之书《此事难知》。

以此方法讲解《方剂学》,学生普遍感觉新鲜,有点中医临床的味道,又不失《方剂学》的特点,并且方剂的要点一个不差,理解、记忆也很容易,只要能记住其中的部分,其他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按此思路推理而得出,不必每个方都按要点去死记硬背。

同时如此上课,学生由于一开始就被问题所吸引,脑筋必然随师而动,而教师则渐渐出问,适当停顿,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随后才一一破解,有松有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讲得合意,比过去满堂灌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应教学内容。

科教兴市 篇12

【本刊讯】近日, 第36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16届北京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北京举行, 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一环, 以“创客运动, 首都科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圆桌峰会同期举行。峰会邀请了国内外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为首都的科技教育建言献策, 围绕其中的重大机遇问题, 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 形成调研报告,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以进一步促进创客教育更科学、系统、高效和健康地发展。

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和丰富的实践案例, 为大家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开展创客教育的不同模式, 包括专门为培养创客开发的GIS系统、在创客教育中融入STEAM教育等。来自美国北卡州理工教育中心的Nolan博士通过实际案例向大家指出: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 学生的实践能力远远超过我们想象, 老师要指导学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科学知识, 给他们提供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李亦菲副主任指出, 实施创客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首先要推动创客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以中小学校园、社区为主题的创客文化快乐体验活动;再次应在丰富创新学习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创新实践环境, 实施“开放式学生创新空间建设计划”。在多元化力量的支持下, 在开放开源的良好环境氛围中, 创客运动一定会为首度科教发展提供更大的驱动力。

上一篇:预防事故下一篇:教学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