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病例(精选12篇)
教学病例 篇1
1 何谓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外科学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具有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的特点[1]。
2 病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2.1 病例课堂设疑法
将要涉及的教学内容通过病例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讲授的方法叫病例课堂设疑法,具体分为病例课前导入法、课中讨论法和课后归纳法。
病例课前导入法,就是在开始讲课时教师向学生通过病例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胸部损伤”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一个病例。患者张某不慎从3 m高的房顶摔下,右肩、胸着地。伤后感右胸疼痛,喘气时明显,入院后查体:右胸侧壁第5~7肋处皮肤肿胀有瘀斑,压痛明显,有骨擦感和骨擦音,呼吸音减弱。X线显示,右侧第5、6、7肋骨骨折,右肺萎缩达30%。入院诊断:(1)闭合性多发性肋骨骨折,(2)外伤性气胸,(3)外伤性血胸。立即行胸带固定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出中量气泡和血液约150 ml时患者自觉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由于患者夜间伤处疼痛难忍,值班医生吩咐护士给患者肌注了100 mg度冷丁。患者疼痛减轻,安静入睡。第2天清晨护士发现患者已经死亡。为什么一名入院诊断并不是重症的患者会突然死亡呢?死因是什么?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是否有过错呢?这是医疗事故吗?通过这些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他们产生进入新课、想知道答案的迫切学习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自然导入新课“胸部损伤”。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课中讨论法,逐步让学生明白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没有尽到观察病情的责任。患者术后虽然症状改善,但并不排除大血管破裂、继续出血的可能性。患者夜间疼痛,护士对其肌注强烈镇痛剂度冷丁后使其疼痛减轻,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病情。患者平稳入睡可能是休克的表现,因为引流管管腔被血块阻塞才未发现大出血现象,以致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事后鉴定为一级医疗事故,医院对患者家属进行巨额赔偿,相关责任人下岗。通过讲解病例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肋骨骨折、血气胸的治疗方法以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要领。在课后,教师用10 min对病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理解、领会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
2.2 病例最后作业法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把病例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方法叫病例最后作业法。此法可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扩充和深化。
2.3 病例考核评价法
在各种考试或考查中,把病例以问答题的形式交给学生,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叫病例考核评价法。此法可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全面衡量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考核学生的思维、分析及判断能力。
3 合理应用病例教学法的要点
3.1 对病例选择的要求
(1)要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选择的病例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达标率的目的。
(2)难度要适中。一般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3.2 对教师的要求
(1)经验丰富,知识充足。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还要不断了解医学的新发展、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
(2)具有崇高的师德。教师必须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同时要具有对学生及患者极端负责的师德、医德。
(3)课前精心设计。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提前设计教学步骤和环节;其次要吃透教材,领会实质,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之与病例密切联系;再次是找出最恰当的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应用病例要适量、适度,不能滥用。病例教学贵在得法,贵在引导,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目的,做到少而精[2]。
4 病例教学的特性
4.1 趣味性
病例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所以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因此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2 实用性
病例资料来源于临床实际,所以通过病例分析、推理和判断,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还能使其丰富临床知识,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直观性
病例教学直观、形象,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的病例中,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4.4 启发性
病例教学中采用设疑、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步步深入的过程中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耳听手写、被动接受的缺点,避免了教师包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3]。
5 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1 部分学生不习惯病例教学,不能很好地参与讨论
传统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习惯于上课听讲、记笔记,所以要培养他们积极发言、提问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5.2 选取恰当的病例有较大难度
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估计不足,所以在分析讨论中难免出现提出的问题时深时浅,甚至偏题的现象。另外,选择典型病例的难度也很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教师加强对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锻炼[4]。
5.3 教学节奏难以恰到好处
对于病例教学来说,讲授新知识的70~80 min中应留出约30 min的讨论时间。讲授时间过长,讨论时间必然不足,理解效果就差;讨论时间过长,讲授时间过短,对教材的讲解和理解就不足。对于处于尝试阶段的教师一般很难把握好这个时间安排。
关键词:病例教学,外科学,体会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李晓红.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9 (9) :1115~1116.
[2]尹刚, 黄志强.病案分析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28 (6) :1091~1092.
[3]杨丽全, 王惠珍, 郑玉仁.情境设置法在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12) :2145~2147.
[4]蔡晶.病案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3, 13 (4) :34~35.
教学病例 篇2
姓名:郭婵英 性别:女,年龄:67岁
住院号:199663 时间:2013年3月10日5PM 地点:内科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黄月华进行病情介绍:患者郭婵英,女,67岁,因左下腹痛,呕吐,腹泻半天,收住消化内科。彩超示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脂肪肝;查血糖为25.8毫摩尔每升,尿糖(3+),尿酮体(3+),肾功能示TCO2下降,由我科医师会诊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转入我科。转入时患者神志清楚,查体T36.5,P80次/分,R20,Bp160/90mmHg。现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讨论:
蒲恒发言:患者因腹痛,要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受凉劳累,要告之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按摩腹部,听音乐以及分散注意力等,严密观察腹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行镇静处理。
向冬冬发言:患者因多次呕吐、腹泻,体液不足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严密观察腹泻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留取标本及时送检,治疗上行止泻、止吐处理,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呕吐后要漱口并及时清理并更换被服,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患者发生腹泻时要注意保持肛周的清洁
敬菊珍发言: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识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告知患者进低糖、低脂、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向其讲解其饮食治疗的重要性,要向患者讲述低血糖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建议患者穿宽松的棉内衣、内裤,最好要穿棉鞋,大小要合脚,还要定期修剪指甲,避免受伤,要耐心向患者讲述胰岛素注射的部位、时间及方法,并且要告诉患者晚餐后散步,保持心情愉快。
胡慧敏护士发言:患者因血糖高引起酮症酸中毒,要建立双通道,快速补液,匀速降糖,嘱其多饮水,并要定时监测血糖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我们要根据医嘱使用降糖药物,胰岛素的用量要准确,注意滴数速,避免发生低血糖,要随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皱折,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避免感染,随时监测尿糖,尿酮体的变化。
贾亮护士发言;患者双下肢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入院时要嘱其留陪一人,协助其生活护理,平时我们要加强巡视,了解其所需,我们要将患者平时使用的物品放在易取之地,方便患者取用,我们要多关心病人,并且及时解决病人所提出的疑问。
罗兰护士长总结发言:该病例在我们科较为常见,患者心理负担重,病种比较多,大家一定要有高度责任心和警惕心,针对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该病人要完善如下护理工作: 1酮症酸中毒急性发作期,要建立双通道,快速补液,匀速降糖,定时监测血糖的变化,配合医生做好抢救; 2护士巡视病房要时,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3做好糖尿病相关识的宣教;4主动询问病人有无生活方面的问题需要帮助,多关心病人患者,要求家属留陪,防止摔倒;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讨论加深对本病护理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姓名:黄德发 性别:男 年龄:80岁
住院号:199586 籍贯:四川南部 职业:务农 婚否:已婚 时间:2013年4月30日5PM 地点:内二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孙小红进行病情介绍:今天我们对一例“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肝癌”的患者进行护理病案讨论。患者黄德发,男,80岁,因多尿、多饮、消瘦1年余,发现上腹部包块1周,恶心呕吐3天,门诊肝脏CT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以“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肝癌”收住。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食欲差,诉上腹部不适,入院查体:T36.2℃,P120次/分,R20次/分,BP160/10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支持、对症治疗。现根据患者病情开展讨论:
敬菊珍发言:患者因为多次呕吐,体液不足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准确记录每次呕吐的颜色、性质和量,为医生正确补充液体量提供依据;要加强病房巡视,呕吐时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止吐及支持治疗;呕吐后要及时清理,更换污被服,开窗通气,避免恶性刺激。向冬冬发言:患者自己不知道肝癌的真实病情,我们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保密,避免在患者床边谈及病情以及其它一些不良刺激,另外患者疼痛难以耐受时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镇痛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黄月华发言:患者做肝脏穿刺后有出血的危险,当班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及时使用止血的药物,每班均要认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及时更换敷料。
胡慧敏护士发言: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及保健措施,我们要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正确的糖尿病饮食知识,使其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加强自我保护,指导患者正确服药,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罗兰护士长总结发言:该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也很具有我们科室的代表性,大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警惕性、还要有一定预见性,针对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该病人要完善如下的护理工作:1每班护士一定要经常病房巡视,与病人及家属作好交流,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2责任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对患者隐瞒真实的病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配合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4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讨论能够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姓名:吴亚萍
性别:女
年龄:50岁
住院号:221747 时间:2013年5月10日5PM 地点:内二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敬菊珍进行病情介绍:患者吴亚萍,女,50岁,于2005年5月11日 1AM平车入院,因“上腹胀痛一月加重二天”收住,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呈贫血貌,面色灰暗,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腹部隆起,精神差。查体:T36.3℃,P105次/分,R21次/分,BP80/70mmHg。辅助检查:彩超示肝内多发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并癌栓形成;肝脏CT显示,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肝癌并肝内多发子灶,肝右叶局部破裂出血。于15/5日行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现根据患者病情开展讨论:
孙小红发言: 患者肝破裂导致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床上大小便,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保持肛周的清洁。
向冬冬发言:患者因为感染持续发热,我们准确监测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高热时随时测量并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处理,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时要注意保暖,出汗较多时协助患者更换衣裤,被单。
蒲恒发言:患者拟于15/5日行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术前要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和宣教,告知其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疑虑,配合手术治疗;饮食要有过度,术前要禁食6小时,术后要禁食2-3天,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并注意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呕吐。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止血,沙袋压迫6小时,保持穿刺恻肢体伸直24小时,各班要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
贾亮发言:腹胀、腹痛与肝癌、腹水有关。我们要观察疼痛的时地间、部位、性质并及时记录,及时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进行处理;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测量腹围;根据医嘱使用利尿剂,并观察效果,监测电解质水平,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
罗兰护士长总结发言:以上是大家结合病人病情进行的讨论,谈的很详细,针对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该病人要完善如下的护理工作:1患者出血量多时行心电监测;2每班护士一定要经常病房巡视,严密监测患者体温个血压的变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3责任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4患者行行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当班护士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宣教。类似的病例在我们科室有很多,具有代表意义,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讨论能够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加深对本病护理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姓名:赖秀兰 性别:女,年龄:20岁
住院号:229497 时间:2013年6月18日5PM 地点:内二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蒲恒进行病情介绍:患者赖秀兰,女,20岁,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腰椎结核、血行波散型肺结核,病史:半年前腰痛,活动受限,低热、盗汗,诊断为腰椎结核,自行服中药治疗,7日前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大便失禁,尿潴留来院就诊,门诊以结核性脑膜炎收入院,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抗结核、脱水、营养神经治疗,一级护理,半流食。入院时T36.0,P82,Bp140/100mmgh,形体消瘦,半昏迷状态,项强5指,骶尾部5X8CM压红区。现病人T38.0,P96,Bp160/100,骶尾部红润消失,进食少,每日液体入量3000ml,尿量3500ml左右,仍处于浅昏迷状态。现根据患者病情开展讨论: 孙小红发言:患者存在下列护理问题: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意识模糊、半昏迷、大便失禁,和长期卧床有关。营养失调,半昏迷状态,不能进食有关。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给病人卧床休息,并加用床栏,防止坠床。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呕吐物造成窒息。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减轻褥疮。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每日口腔护理两次,做好肛门及会阴部卫生。勤洗勤换,局部涂以保护兴润滑油。饮食护理: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贾亮发言:患者体温过高,与结核性脑膜炎等感染有关。应该采取护理措施,发热者每日测量四次,体温超过38.5℃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过高时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做好潜在并发症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黄月华发言:患者有感染的危险:留置导尿(泌尿系统感染),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护理措施:根据情况给予膀胱冲洗,每天做尿道口护理2次,保证液体入量,每天更换集尿系统,每周更换导尿管。翻身时协助轻叩背部,促进痰液排除,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朱蓉发言:患者肢体活动受限(昏迷,腰椎结核)护理措施: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减少和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教学病例 篇3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 中职 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1]。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指导下,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传统教学中, 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调动其思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病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真实的病例提出初步诊断并列出诊断依据及治疗计划[2]。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典型病例,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满足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医疗应变能力的培养[3]。
1. 病例教学法的优点
现在的中职学生多为“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年龄一般在16到19岁之间,他们普遍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易表现出厌学等不良行为,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4]。病例教学法能根据教学目的的需求,围绕着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病史等临床资料采集开始,在老师启发性指导下进行病例分析、讨论、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护理计划的教学法。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书与育人兼顾[5]。
2. 病例教学法要想达到预期效果, 病例的选择是关键
病例教学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一个好的病例既增加了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感染力,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病例的选择是病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首先,病例要突出儿科的特点。儿科护理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如小儿生长发育、喂养、先天性疾病、营养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是儿科学中所特有的,但其他系统疾病在病因、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也与内科学不尽相同,让学生从一个个典型病例中充分理解儿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护理原则和预后,完成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自然过渡[6]。其次,病例要严格筛选,所采用病例既不能太简单,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太复杂,超出学生学习的能力。病例的病史资料,体征要能反映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尽可能选用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能对这一系统疾病的认识具有启发作用。最后,病例必须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可能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不受外界干扰与影响下,对病例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推理,力求其结果客观真实。因此教师在根据教学需要在对原有病例作适当加工的过程中,不但要使病例的内容更完善,充实,语句通顺,逻辑性更强,同时又要符合临床实际[7],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 病例教学法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儿科护理学作为中职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且较抽象,极易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上困难。所以,在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时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驾驭好课堂,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既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使气氛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要耐心整理归纳学生的不同见解,创造一个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临床疾病的复杂性。因此,教师的备课定要充分,要针对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此外,教师还要有高度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好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师生互动,教学相长[8]。
案例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教学法虽然在现实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病例教学法必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春香.儿科护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尹飞,彭镜,郑湘榕,等.在儿科教学中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实践[J].中国医学工程,2006,14(6):663-665.
[3] 高翔.关于中专儿科教学方法改革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11,37(8):11-12.
[4] 孟建峰.调动学生参与是教好医学课的关键[J].医学教育,1993(3):48-50.
[5] 蒋艳萍.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医药指南,2008(11).
[6] 李玉波.实施病例式教学提高儿科教学质量[J].吉林医学,2007(18).
[7] 陶红艳.病例引导教学模式用于儿科护理教学效果的评价[J].职业技术,2009(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病例剖析 篇4
【病例呈现 (一) 】
师: (课件出示“良、缩、遥、寻、食、泣、健、康、操”9个要求认识的字) 请同学们开火车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逐字分析字形, 师适时小结“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字方法。)
师:谁能用这些字组词?
……
【病例剖析】
问题1:识字的要求是什么?课标提出识字要坚持“先识后写, 识写分开”的原则, 实验教材将生字分为“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两类。“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达到“一会”, 即能准确读出字音;“要求学会的字”要求达到“四会”, 即读准字音、认识字形、了解字义、逐步会用。刚刚初读了课文, 学生能识字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们对字义并不了解, 而组词必须建立在基本理解字义的基础上, 否则就会出现同音字替代混淆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用“会认字”组词, 既不符合教学要求, 又有悖于学习规律, 还挤占了教学时间, 增加了学生负担, 其做法适得其反。
问题2:识字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什么?对于小学生而言, 识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见面, 反复见面, 整体识记。对“会认字”字字分析, 费时费力效率低。低年级还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刚与生字见面时, 不宜将生字单独列出来, 应以词语或句子的形式出现, 以降低难度。
【病例呈现 (二) 】
师: (课件出示“寻、哭、良、食、双、体、操、场”8个要求学会的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生1:“寻”字上面的“雪字底”的第三笔“横”不能出头。
师:她说得真好!看老师来写一遍。 (师示范书写)
师:还有哪个字容易写错?
生2:“哭”字不能少一点。
师:你真善于观察!看老师来写一遍。 (师示范书写) 请同学们照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将这两个字描一遍写一遍。
……
【病例剖析】
问题1:问题从何而来?个别学生的问题不能代表全体学生, 问题要从实践中产生, 不能主观臆测。学生还未写, 怎知道哪里容易写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 才能产生真实的问题。教学时, 应先让学生自己练写, 教师观察, 然后再找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强调,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进而提高有效性。当然, 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的预测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预测越充分, 越能妥善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
问题2:写字的要求是什么?写字不仅仅要求写正确, 还要写规范、写美观。这八个字中“捺”画比较多, 怎样书写“捺”画,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示范。“良”字在“食”和“粮”中是不同的, 教师也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时间久了, 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从而使学生不断将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
问题3:怎样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写字时不能学一个教一个, 教一个写一个, 以教师的范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描摹。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字形的观察、分析能力, 久之, 才能做到“不待教师教, 学生自能写字”。
问题4:如何对待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错误?有一名学生说“寻”字上面的“雪字底”的第三笔“横”不能出头, 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偏旁名称不叫“雪字底”而应叫“横山”。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或者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应随时随地给予指正, 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 准确做出判断, 也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自己去吧》教学片段
【病例呈现】
师: (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1) 小鸭子和妈妈在说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
(小鸭说:“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 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 小鸭学会了游泳。)
师:小鸭跟妈妈说什么了?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 (板书:游泳) 小鸭是怎么跟妈妈说的?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这是小鸭在和妈妈商量呢, 谁能读出“商量”的语气?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妈妈还没想好, 同意还是不同意小鸭去游泳呢?谁来求求妈妈?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妈妈怎么说?
(生:小溪的水不深, 自己去游吧。)
师:老师做妈妈, 谁来做小鸭, 一齐读读他们的对话?
(师生读, 同桌读, 指名读。)
师:听了妈妈的话, 你是怎么想的?
(生沉默不语)
师:燕子大婶听见了小鸭妈妈的话, 她说:“小鸭妈妈, 孩子这么小, 你怎么能够让孩子自己去游泳呢?要是水深, 淹着小鸭怎么办?我可从来不让我的孩子自己出去。”小朋友们, 你们更喜欢哪个妈妈?
生:喜欢鸭妈妈。
师:如果你是鸭妈妈, 你怎么劝燕子大婶?
生:天才是打骂出来的。
师:燕子大婶听了鸭妈妈的话, 会怎么做?
生:让小燕子自己练习飞翔。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鼓励鼓励小鸭子。
(生读)
师:我来采访采访小鸭:自己游泳, 怕吗?
生:不怕!
师:为什么不怕?
生:因为小溪的水不深。
(课中休息:播放《门前大桥下》歌曲, 学生做游泳动作。)
师:想一想, 小鸭游泳遇到困难了吗?
(生纷纷回答:迷路了, 淹了, 呛水了, 碰见坏人了……)
师:第二天, 第三天, 小鸭又去干什么去了?
生:又去练习游泳。
师:过了几天, 小鸭终于学会了游泳。小鸭高兴吗?开心吗?
生:高兴!开心!
师:那你来开心地读读最后一句话。
生:过了几天, 小鸭学会了游泳。
师:小鸭学会了游泳, 他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练习, 填空:
小鸭说:________
妈妈说:________
过了几天________
……
【病例剖析】
问题1: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识字、写字, 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词语。这个教学环节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内容上, 偏离了教学的目标, 使得教学信马由缰, 不着边际, 从而浪费了课堂学习的宝贵时间。目标游离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 要引起注意。
问题2: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何在?鸭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 自己去游吧。”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来说, 理解起这句话来不是很容易, 这就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的前提———“小溪的水不深”。鸭妈妈不是不关心爱护孩子, 而是她知道“小溪的水不深”, 没有危险, 所以才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 这正是鸭妈妈“既关心孩子, 又善于放手锻炼孩子”的体现。教学时可以去掉“小溪的水不深”这个前提, 让学生对比着原文来读一读, 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能够很好地理解鸭妈妈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位教师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用了多个回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鸭妈妈的这句话, 孩子们却根本就没有感悟到鸭妈妈的用意, 怎么能读好呢?
问题3:教师总是问个不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片段中教师提的问题太多, 且很多问题的意义不大, 思考价值很低。特别是加入“燕子大婶怎么说”“你更喜欢哪个妈妈”及“小鸭学游泳遇见困难了吗”等问题, 游离于文本之外, 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文训练的目的都不明确。因为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 指向性不明确, 于是出现了“天才是打骂出来的”这样的回答。这种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 显然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没有多大兴趣。“问题设计”至关重要, 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避免零敲碎打, “十万个为什么”。
三、《翠鸟》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片段
【《翠鸟》病例呈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 边读边想一想: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课文告诉我们, 翠鸟的家住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但是老渔翁告诉“我们”说, 翠鸟的家住在很远的陡峭的石壁上, 飞到这里是要和“我们”做朋友。于是, “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我们”的脸为什么发红?
生:因为“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师:翠鸟喜欢生活在笼子里吗?
生:不喜欢。
师:那“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种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翠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翠鸟能帮助“我们”捕鱼。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两段。
(生练习读文)
师:学习了课文, 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保护翠鸟, 不能乱捕乱捉鸟类。
生: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要和它们和谐相处。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明白了写作文时要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这样才能使作文更生动。
生:我知道了翠鸟能够帮助人们捕鱼, 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生:保护动物, 人人有责。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知道了要保护环境, 爱护动物。
生: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要保护它们。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病例呈现】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自由读课文)
师:“什么都没有了”, 是说什么没有了?谁能来说一说?
生:一棵棵树木没有了, 一栋栋房子没有了, 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 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
师:还有什么也没有了?
生: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 清澈见底的河水没有了, 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 清新甜润的空气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村里住着的几十户人家也没有了。
师:那么, 这把斧头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生: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生:是一把能够给人们带来方便的斧头, 也是一把能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斧头。
师:现在, 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
生:不要再乱砍滥伐了!
生: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生:停下你手中的斧头吧!不要再破坏树木了!
生:不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是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
【病例剖析】
问题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这两节课都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爱护周围环境”中的课文, 两位教师在结课时非常相似———都在不遗余力、响鼓重锤地对学生进行着思想教育, 给语文课贴上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像这样的语文课在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多, 给人一种架床叠屋、隔靴搔痒、狗尾续貂的感觉。
问题2: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师的指导、引领和帮助, 学生的学习大多时候就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两节课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发挥得不足。如《翠鸟》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但是发言的七名学生中有六人都是在谈自己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 只有一名学生谈到了语文学习上的收获, 而教师也没有从中做任何指导与评价。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这样的做法很好, 但是“收获”应从多种角度来谈, 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谈, 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收获, 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总结、概括等语文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问题3:如何引领学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训练的意识较弱, 没有将这一训练重点落实到位。《翠鸟》中,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我”对翠鸟的喜爱, 但是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如第四自然段:“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第五自然段:“我们的脸有些发红, 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 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 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这些语言在教学中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加以体会, 感悟作者在表达上的精妙, 而没有必要去讨论“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种想法对与不对。再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最后一段,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用破折号来强调“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 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学生无论如何是不会关注、不会深思的。
当前不少阅读课将主要教学目标锁定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上,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语言学习任务的落空,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得意忘言”现象。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 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 特别是运用语言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片段
【病例呈现】
师:课文读完了,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请三位同学上前面来做实验。 (指一女孩) 你就是文中那个小女孩, (指两名男孩) 你俩来扮演其他两名学生, 老师来做这位“教育家”。
(教师拿出一个比较大的窄口玻璃瓶子, 将三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放在瓶子里。)
师:这个瓶子代表“井”, 乒乓球代表你们自己。下面我们来做实验。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危险!快上来!一……二……
女生:快!你第一, 你第二, 我最后。
师:三!
(教师声音未落, 最后的女生已将乒乓球拽出瓶子。)
师:实验成功了吗?
生 (齐) :成功了!
师:下面我们再找一组同学上来做实验, 谁愿意?
……
(先后又做了两次实验)
【病例剖析】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做实验。做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毋庸置疑。可是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不能丢掉了语文教学的本位目标而顾此失彼。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 究竟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多大收益呢?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就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要能够体会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中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里的“不假思索”地说, 到底是怎样说?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从小女孩的“不假思索”中, 我们能体会到什么?这些都是在本文的教学中应当着力引导学生理解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 如果确实遇到比较难理解的语言文字,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像这篇文章, 文字描述的内容比较简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大难度, 还有必要进行实验吗?如果我们学习《乌鸦喝水》就做乌鸦喝水的实验, 学习《捞铁牛》就做捞铁牛的实验, 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就做扔铁球的实验……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时间引导学生学“语”习“文”吗?这样的语文课还是语文课吗?
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程序
【病例呈现】
1. 初读古诗, 读正确、读流利。
2. 再读古诗, 大体了解诗意。
3. 分组合作学习:喜欢表演的同学表演赠别的情形;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 并配乐朗读。
4.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病例剖析】
表演、画画为哪般?新课程倡导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理念改变了“学科本位”现状, 打破了学科壁垒,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但是, 语文学科有其自己的本质属性, 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节课看上去教学形式新颖多样, 画画、表演、配乐, 应有尽有, 同时还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使得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令以往沉寂的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但是仔细想想, 教师把宝贵的教学时间大多用在了这些“非语文”活动中, 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完成吗?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在哪里?这样做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我们说, “学科整合”是有必要的, 但是也要注意“度”和“量”———选择好角度, 确定好“容量”, 不能矫枉过正。否则, 将永远无法治愈“高耗低效”的痼疾。
六、《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资料搜集
【病例呈现】
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谁找到了?
(生纷纷举手)
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谁先来?
生: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 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 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了下来, 并繁衍至今。另外在口语中, 恐龙指丑女。“恐龙”一词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一类指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古动物, 现已灭绝;在网络用语中指当代相貌不好的女性。
师:好!谁还愿意将你搜集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
(又有一位学生捧着一本专门介绍恐龙的图文并茂的书读起来。)
【病例剖析】
问题1: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都会要求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大多数学生就会从网上或书刊中查找资料, 有的将资料打印下来, 有的抄写下来, 还有的将书刊带到学校中来。 (上面的那位学生就是将网上的资料打印下来的。下课时, 我向他索要这份资料, 他欣然相送。) 可是, 这样的资料搜集又有何意义?一般来说, 搜集资料的目的有三: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可是, 我们看到学生在交流资料的时候, 一律都是照着读, 有的将字读错了, 有的磕磕巴巴不成句。也就是说, 学生只是找到了这些资料, 并未仔细阅读与思考。像上面那位学生, 只是将资料下载下来, 并未进行整理, 所以显得比较混乱。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时候并未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也没有进行过必要的指导。这样的搜集资料只是在“走形式”, 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问题2:怎样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在交流资料时, 都是照本宣科, 其他学生也只是盯着自己的资料, 根本不听他人的。对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也不做任何的指导, 教学呈现出散乱的状态。可以说, 这样的资料交流只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时, 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并教给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方法。如将搜集到的资料经过仔细阅读之后, 提取出要点来, 交流时要择其要点来介绍;别人在介绍时, 要注意倾听, 与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加以印证, 并适时地进行补充;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和补充, 列出相关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引领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效益。
教学病例讨论学生发言稿 篇5
张芹实习医师:我认为目前的诊断是正确的,患者20余年前起受凉后或冬春季节反复出现咳嗽,咳中等量白粘痰,伴轻度气喘、呼吸不畅,经抗感染、平喘、化痰等治疗后症状好转,每年均有发作,时间持续三个月以上。一周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咳中等量白粘痰,伴轻度气喘、呼吸困难,活动后症状加剧,休息时稍好转。桶状胸,两侧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呼吸活动度减弱,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肺肝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双肺呼吸音低,全肺有明显干、湿罗音。均符合“COPD”的症状和体征,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张笑天实习医师:COPD导致肺心病的几率很大。该患者除了咳嗽、咳痰、气喘、呼吸不畅等症状外,还有心浊音界缩小,心音低,心率100次/分,心律齐,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可问及P2>A2,双下肢轻度可凹陷性浮肿等症状,可初步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还有赖于血气分析。 潘静实习医师:COPD可与支气管哮喘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肺心病可与冠心病鉴别诊断,冠心病常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利于鉴别,若合并冠心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格检查。
郑红实习医师:该患者首先应给与支气管舒张药;对于低氧血症者可低流量吸氧,积极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咳嗽伴痰量增加时,可根据常见病原菌类型或药敏结果积极选用抗生素治疗;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口服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性的加用抗凝药预防肺微小动脉血栓。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
教学病例 篇6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 高血压 教学应用
高血压是一种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由于高血压病内容复杂、理论性很强,若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难以将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融会贯通,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会理解运用高血压知识,可以采用病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现将病例教学法的教学体会报告如下。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安排,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在讲解疾病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疾病的发病机理、症状表现及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对疾病的掌握不完全,难以进行深度广度的延伸,从而教学目标教学质量都没有达到要求。
2.病例式教学的意义及特点
病例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讨论、推理及判断,来达到教学目的得一种方法。学生通过对病例的研究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決策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符合医学综合性课程、创新综合性实验的需要。
病例式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在病例式教学中,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病例式教学具有一定实用性,对学生临床学习有很大帮助,因为病例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通过对病理等的分析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临床知识;病例式教学的直观性能够更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病例式教学的启发性,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入理解[1]。
3.病例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3.1课堂设疑
在课程开始前,可以提出几个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开始讲授课程,讲授的课程需要围绕问题进行,最后通过课堂上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解决之前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3.2 病例直观展示
在课堂上直接的将与病例相关的图片、幻灯片等同病例一同展示给学生,学生现场见过疾病病变都比较少,这种直观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课堂气氛,更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3.3 病例比较鉴别
在教授完一个或者多个例子后,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类似的病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给予的病例进行鉴别,使得提高学生对各病例的诊断。
3.4 病例课后作业及考核评价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布置病例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思考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考试或者考察时,可以将病例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以来检验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
4.病例式教学法在高血压病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血压病教学中,使用病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概念,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多个小组,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策划、设计、组织此次高血压病例教学活动,检验小组成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小组成员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等。
其次,根据高血压病教学的目标,及难点和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典型案例,并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适当的进行小组指导,并协调各组之间的沟通。
再次,各小组成员根据高血压病例资料进行课前讨论,小组长检验成员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针对病例重难点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
最后,进行病例教学课,开展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最后各小组各出一位成员进行发言,教师考察学生对高血压病例的掌握熟练度、诊断方法、思路等,根据情况做出评价,可作为平时测验成果。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对学生进行进行辅导,启发学生创新思路,时刻把握课堂节奏,掌握课堂讨论的整体方向,最后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忽略的细节进行讲解分析,带领学生再次对高血压病例重难点进行巩固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采用病例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在设计病例内容时,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病例,如果针对性不强很有可能会误导学生,起到反作用。不宜设计过多的临床知识,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学生理解困难,但是在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面广、复杂的病例。在课堂上适当的组织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讨论主线避免跑题现象,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讲解的深度广度,以上都是需要教师在病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教师要做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5.结语
病例式教学法是为了满足临床需要,培养临床适用型、多功能及能适应当代临床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开展的教学方法,使用病例教学法能够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开展病例教学法中,教师应注重结合本病、本专业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并不断地完善病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人体生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通常讲授一些静态的与临床脱离的课本知识, 这些知识很难运用到临床实践的真实世界中, 导致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学习的脱节。病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利用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法来提出与生理学有关的问题, 再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由浅及深的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边分析, 边讨论, 并最后总结出需要把握的生理学知识要点。病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积极的参加到教学的过程。这样, 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学习效果[1]。所以, 在教学的基础阶段, 把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 就相当于架起了一座桥梁, 发挥学以致用的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生理学知识才能掌握临床课程的重要性, 在最基础理论中同样包含着临床使用的重要价值。
2 病例在生理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病例教学法加强了知识的多元性, 让学生在学习单元知识的时候, 也在不断的扩展所学知识, 做到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举例可以导入病例, 通过讨论、启发、推理式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 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学到的病例知识深记脑海。譬如, 在讲到“肿瘤”的恶性和良性的区别时, 导入一例是将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而最终致使患者死亡, 更深刻的说明区分良、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如果把恶性肿瘤错看成良性肿瘤, 就会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或造成治疗不彻底而引起的转移、复发、甚至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将良性肿瘤错看成恶性肿瘤, 又会让病人受到因不适当的治疗而承担不应有的损失、痛苦、以及精神负担。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并以此来激励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医疗作风以及严肃的科学态度[2]。
3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利用病例教学法可以扩展学生初涉医学的视野, 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连接点, 减少学习中的枯燥乏味, 加深学生对生理学抽象理论的理解与记忆。如因为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范围广而且不集中, 所以我们在对此讲解时, 就可以利用临床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为案例进行讲解, 以加深学生对其印象。如病例:22岁女性, 虽近两个月的摄食量增加却仍见其身体消瘦, 多汗怕热, 失眠, 感觉疲劳, 心情烦躁, 每天常常出现不自动的手颤动以及心慌。经检查患者的甲状腺是弥散性肿大, 血清中的T4和T3水平增高。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硫脲嘧啶。按照这个病例给学生讲解“甲亢”。“甲状腺功能的亢进症”通常称为“甲亢”, 是因甲状腺激素分泌太多而导致的临床综合症。从病例表现看, 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有重要的影响。再进一步的从中引导学生从病例的临床表现倒推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作用主要是能提高基本的代谢率, 促进组织内的耗氧量以及产生热量, 甲状腺激素的增多会使产热量增多, 从而引起患者的汗液排出量大而怕热;甲状腺激素对蛋白质、脂肪具有很强的分解作用, 大量的分解脂肪、蛋白质就容易出现患者无力、消瘦的症状;甲状腺激素还具有维持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 所以, 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使患者出现了脾气暴躁、性格改变的症状;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特别突出, 激素过多会引起患者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一部分患者是因为出现了心力衰竭或者是心脏增大等血管系统的改变后才初次就诊, 造成没能及时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3]。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要掌握的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趋条理化。
4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病例教学法所选用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
领导学生学习生理学病例时, 导入的病例应当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病例有所区别。临床医生对病例的分析是通过实验室检查、体征、综合症状等运用医学的有关知识, 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确诊, 并安排可行性的治疗方案。而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病例是帮助学生更生动的掌握某一系统或器官在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所以, 在选择病例上要按照所教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选取, 通过教师的整理, 让病例反映的要点和讲授内容的知识点相结合起来。把其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病情情节省略。选取病例的症状必须要与这次教学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经分析讨论后得到的结论要与教学的大纲大致相吻合。
4.2 病例教学法应安排合理的讨论环节
在学习生理学病例的时候,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气氛也变得很活跃。这时候, 教师应该控制好讨论的场面,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由于病例分析教学法在教学中会占用较多时间, 因此, 应当提前安排好课堂应进行的步骤与环节, 只有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 才能把握好课堂的进程。
4.3 病例教学法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讨论病例之前应该先给学生布置好作业, 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资料并分析资料。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核心, 内容要适当, 不可过深、过多的涉及到临床经验, 避免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寻找临床书籍上, 以及避免把问题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阶段, 同时应当保证讨论的质量。最后, 通过课堂取得反馈的信息, 对病案的深度、广度以及病例的理论作出及时的调理, 使其和学生的水平相符合。并针对具体的原因, 做出具体的补救措施, 不断改进方法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摘要:在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 把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生理学知识是理解和掌握临床课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基础理论中包含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人体生理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岚, 刘海静, 林娜, 等.几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 2008 (3) :55.
[2]张泓波, 关丽华, 高维娟.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23 (4) :56.
教学病例 篇8
1 病例教学的作用
1.1 改变了学习观念
中医护理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辨证施护为核心,具有独特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养生护理、饮食护理等灵活多样的护理方法。在中医护理教育中实施病例教学法将使学生长期以来习惯的、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主动学习过程,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应病例,有助于加深和
山西中医学院(030024)巩固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展示病例,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一些临床的气息,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体现出理论知识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例如,通过卒中康复护理的病例教学,学生们在讨论或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掌握了康复护理具体的良肢位的摆放方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在疾病各期的训练方法,避免了教学中出现的滞后性,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3]。
1.2 改变了教学观念
目前中医护理教学方法仍较传统单一,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主动参与。中医学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辨证思维和演绎逻辑,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理解与记忆困难。因此要提高中医高等护理教学效果,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及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内驱力。在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方法可以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创造了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4,5]。
同时,病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病例的选择、同题的设置,到如何组织引导好围绕案例的讨论,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和收集临床中的适合病例,提高病例教学的能力与信心。在实施病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精心选择病例,因材施教,以恰当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病例制作成CAI课件,真实地展示患者表现,使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新颖、独特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 病例的选择
2.1 结合培养的目标
中医高等护理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医护理临床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了在护理程序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护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临床护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初次接触中医护理临床课教学时,应精心筛选些覆盖基础知识面广的病例,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医护理的理解,激发其学习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病例分析,再逐渐选用些比较复杂的病例,使学生了解临床疾病复杂性及多变性,提高学生辨证施护的理论水平[6,7]。
2.2 选择合适的病例
一份好的病例应该符合“三性”,即代表性、启发性、可讨论性。即指那些能够体现出典型的相关知识、方便设疑和深化、具有思考和讨论余地的病例。而真实的病例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有一个真实的结局或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因此,选用与教材上疾病主证与辨证分型接近的在临床护理中的真实病例。在组织病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要学生着重掌握的内容是什么,从这个病例出发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8,9]。
3 病例的分析
3.1 针对性病例分析
针对性病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故病例要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分析这类病例时抓住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展开。如在讲授饮食护理时,首先通过八纲辨证的理论分清病例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然后把所属症型的非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证施护的基本方法[10]。
3.2 启发性病例分析
启发性病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生动的病情描述,对病例中隐含的理论问题和辨证要领,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类病例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全面,以利于对疾病辨证施护内容的全面认识。学生分析时依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以达到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的目的[11]。
3.3 渐进性病例分析
渐进性病例的难度要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而逐步增加,贯穿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讲授卒中的康复护理时,要抓住卒中的分期与分型特征,从急性期、恢复期到后遗症期的康复护理逐渐进行病例的展开,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增加病情的复杂程度,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启发、示范、解惑,与学生互相交流,并调动所有学生投入其中[12]。
3.4 讨论性病例分析
先布置要讨论的病例,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诱发学生考虑问题,并分组讨论,让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阐述他们小组的分析讨论意见。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做补充及完善。在讲授各病证的中医护理问题提出时,在讲授护理程序在辨证分型中的运用时均可采用讨论性病例,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3,14]。
4 结论
中医护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多层面、多结构的概念组合,它包含护理理论层面、护理方法层面和独特的护理技能层面3个方面。在中医高等护理教育中采用病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可以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理论和技能,可以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使中医护理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辨证施护过程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医高等护理教学中将病例穿插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中的教学方法。方法在教学中应用病例的选择、病例的分析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可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教师教得生动、丰富。结论在中医高等护理教育中采用病例教学法,可使中医护理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辨证施护过程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教学病例 篇9
临床科室实习是医学生学习和培养的重要阶段, 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是连接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纽带, 是医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的必要程序。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中, 临床实习显得更加重要。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深造, 同时也是为祖国医疗事业培养高能力人才的过程。在骨科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育中, 由于其内容涉及光法, 使骨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显得更加困难。因此, 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骨科医务工作者, 更好地满足医疗事业需求, 是一个极其艰巨而又现实的问题。近些年全国上下的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等教学机构不断地在探索, 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十分有效又确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二、病例讨论法的定义及应用
骨科, 一门外科学特点鲜明的学科, 其包含内容极为广泛, 如验证、外伤和肿瘤等临床疾病, 同时也涵盖了临近骨组织的病理生理和解剖等方面基础知识。对于骨科的医学生来说, 完全掌握骨科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极其不易, 这对于骨科专业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课堂板书或者PPT等媒介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称为基础学习LBL (lecture based learning) ,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全面、系统地将知识点传授给同学, 但是存在较严重的不足之处就是同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主动学习的劲头很差, 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很难理解和记忆, 直接导致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临床实践能力受到影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 (problem based 1earning) 是针对于LBL的劣势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文旨在骨科学研究生培养中加入病例讨论这一元素, 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讨论分析, 现汇报如下。
在医疗工作中, 不仅仅要对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熟练掌握, 在专业素质过硬的同时还必须遵循爱伤意识, 具有严谨的思维, 认真的态度, 这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尽管每天的临床工作都十分繁忙, 我科仍然坚持每天进行病例讨论, 在回顾病例诊断、治疗等每一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的同时, 也是给其他医务工作者或多或少提示。在病例讨论过程中, 经常会有医学生发现一些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甚至是平时误以为正确的操作, 都可以在此时得到纠正。例如, 有一例前臂骨折的患者, 在手术治疗后发现前臂明显旋转受阻, 经过X线拍摄后发现该例患者合并近端桡骨小头脱位。通过这个简单的病例讨论可以对孟氏骨折、盖氏骨折的理解更加深刻, 并且对“近端桡骨小头脱位”这一病症漏诊所造成的后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 在髌骨骨折的诊断病例中, 很容易发生髌骨纵行骨折的漏诊。因为在常规的髌骨骨折诊断中, 通过影像学检查膝关节, 很容易发现髌骨骨折线。但是一旦患者发生的是髌骨纵行骨折, 在影像学图像中几乎完全是阴性的, 侧位X线无法发现髌骨纵行骨折线, 而正位X线检查结果也由于股骨阻碍视野, 很难发现骨折线, 这是该病极易发生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 过于依赖影像学诊断是不可取的, 因为认真的医生在最基本的体格检查中很容易发现该病。通过对别人的漏诊病例进行讨论后, 在自己今后的诊断和治疗中遇到同样病例时, 则会在进行X线拍摄时刻意地去观察该患者是否同样存在近端桡骨小头脱位, 或在髌骨骨折的诊断中进行常规查体, 从而避免这些漏诊的发生。由此病例讨论可以说明, 无论当前科技是如何先进, 也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技能, 否则先进的科技不但不能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反而会成为阻碍自身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进步的绊脚石。
病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 其基本要素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病人资料的收集和归纳分析、集体查房、讨论、诊断、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等。通过病例讨论, 能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将病例讨论加入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 可以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自学能力, 改变其思维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顾全大局、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方面也可以有更出色表现, 对其所掌握的知识点和临床技能能够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较过去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明显活跃, 既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一去不返, 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明显增多, 使得同学们在课后针对课堂上讨论的病例可以主动地去查阅资料,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教”的过程中, 针对同学所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的同时, 也是教师们“学”的过程, 对教师知识面的广泛度及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均是一个考验。这样, 能从多方面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和教师的科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全面提高其医学素质。
三、病例讨论法的重要意义
病例讨论法是医学教育中训练医学生的主要方法, 教学中插入病例讨论, 对学生的诊断思维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病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将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和数据整体化、系统化, 使学生的诊断思维更加严谨。而诊断思维是否严谨, 学生考虑是否全面, 则是能否作出正确诊断、是否漏诊误诊的关键所在。在每个病例讨论阶段结束后, 每位同学都会被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报告总结, 报告成分除主要包括病因、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常规病例包括内容外, 还包括易漏诊、易误诊、诊断中注意事项、治疗中注意事项及治疗后应如何避免并发症等主观陈述内容。提交后由专人进行批阅、修改并反馈给同学。经过施行新的教学方法, 在期末理论考核中同学得分更高, 专业术语使用更加准确, 知识要点、得分点的把握更加到位, 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同学答卷相比, 分数明显提高。新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 巩固医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 并很好地进行实践。
另外, 病例分析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医学事件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首先, 在准备病例资料时要条理清楚, 简明扼要, 书写规范认真, 且不可以前后矛盾;其次, 讨论过程中, 要对病人病情的介绍条理分明、口齿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病情汇报要领, 并进行示范。这要求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 先介绍病人的一般资料, 然后详细介绍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病情的演变等, 再进一步提出处理的措施。通过汇报病情, 可以详细了解学生以及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临床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 可以使学生对疾病诊治有全面的认识。
四、小结
骨科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内容多, 涉及面广, 涵盖病理学、解剖学、放射学、生物力学和外科学等学科知识, 专业性强, 比较抽象, 一直是外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不断地巩固理论知识、回顾、总结, 并且在实习中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才能够体会到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所在。在病例讨论中, 同学可以在他人作报告时从中发现自己以前不了解的知识点, 或者没有意识到的错误, 漏诊、误诊的危害性等, 使其能够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注意到这些问题的所在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另一方面, 对于临床教师而言, 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师生互动增加, 同学对于骨科学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加, 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性更浓, 同时也是对我们临床教师的一种挑战, 一个班级的同学全部参与到病例讨论中, 就很有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足够熟悉, 还需要根据病例, 对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做相关准备, 促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 师生共同进步。由此看来, 病理分析加入到教学中, 不仅有利于同学专业能力的培养, 还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述伟, 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100-102.
[2]黎逢峰, 范存义.PBL与以相关病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在骨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 (4) :203-204.
[3]姚军, 李佳, 冯振博.临床病例讨论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6) :99-100.
[4]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病例讨论结合临床带教在骨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教育, 2014, 23 (8) :24-26.
教学病例 篇10
1 病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除了平时注意收集临床剖检病例外, 还通过互联网搜集典型完整的病例资源, 将所收集的典型病例作为基本素材,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病例图片、尸体剖检结果制成教学课件, 以备课堂教学使用。
2 病例教学法的实施
病例分析教学法的实施分两部分:一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课程结束后的病理教学实习时进行, 通过动物疾病模型, 让学生根据发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眼观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病原学检查等方面对病例进行初步诊断, 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笔者以猪传染病病理一章中的“猪瘟”为例, 说明病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 病例引导预习,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针对学生在预习新课内容时, 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应着重于哪些内容, 如何把握预习的广度与深度等问题, 笔者在讲授“猪瘟”之前, 布置预习内容, 同时将其典型病例的肉眼剖检病理变化图片展示给学生, 并对病例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 通过临床病例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病例讨论的问题: (1) 单纯型猪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什么? (2) 为何引起以上病理变化? (3) 怎样用病理知识解释临床症状?
一方面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猪瘟”的病因、病理变化、发病机理等有了感性认识, 同时在学生应用课本知识理解、分析病例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 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学习新课,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2 用病例优化课堂教学
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一味地讲病理变化, 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感到枯燥乏味。在讲课过程中引入病案, 通过启发、讨论、推理式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活跃, 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授“猪瘟”时, 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课前用于预习的单纯型猪瘟病例图片,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及预习内容, 针对该病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前教师把猪瘟的病理变化、分型告知学生, 然后从单纯型猪瘟的病理变化到思考题内容逐一展开讨论, 讨论可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结果由一名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自由发言补充。对不同的结论, 教师不急于作出评判, 可与学生再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理清思路, 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对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或课堂笔记自己思考, 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把病理变化、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串联起来, 以方便学生记忆。 这样, 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融汇在具体的病例中, 把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猪瘟的理解, 有利于对所学病理知识的记忆,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3 将病例分析引入课程考核, 促进学科教改
病理学不仅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 而且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要想在临床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 作为病理学教师, 就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措施之一是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 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 重视病例分析内容的考核, 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 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 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 病例分析教学法效果分析
笔者对动物医学专业生源相同的2个班级的兽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 在试验班采用以病例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 对照班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 (增加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试题) , 然后对2个班的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见表1) 。
由表1可见, 试验班的平均分数为78.8分, 而对照班的平均分数为61.2分, 经t检验结果表明, 试验班的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 (P<0.05) 。
4 体会
4.1 病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预习新内容时, 发现课本上没有答案会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例去查找, 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病例均来自于临床实践, 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病例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 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 使较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得具体而生动, 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中理论原理的认识, 这些丰富的案例资料不仅能充实教学内容, 还能增加学生的临床知识, 使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大缩短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营造良好的病例讨论氛围, 使学生能勇于陈述个人观点和大胆积极参与辩论,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4.2 实施病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病例教学法, 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备课要充分。利用现代仪器设备收集各种病理图片及症状图片, 认真筛选适合教学需要的资源, 与教学紧密结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认真制作好病例教学课件, 为病例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只有把典型的病例、病理组织图片等有机地组织起来, 才能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 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2) 讨论内容恰当。讨论内容不宜过多、过深, 以免学生失去兴趣。 (3) 讨论主线要明确。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抓住病例中病理改变这条主线, 让学生以动态的视点观察、思考、分析疾病的原因、发展过程、主要病变等, 同时注意将病理学总论知识与各论知识相结合, 将病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4) 及时反馈信息。通过课堂提问, 从学生听课时的面部表情来获得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理论、病例的深度和广度, 使之与学生的接收能力相适应,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路, 薛小平.病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3) :66-67.
[2]方定志, 万学红.医学教学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6-87.
教学病例 篇11
基础医学病例研究教学作用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必经过程,基础医学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及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等。这些课程量大且内容多,知识抽象,特别是刚入校的职业学校医学生,学习困难大,死记硬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对医学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探索医学奥秘的动力。长此下去,不但影响临床课程的进一步掌握,更会导致将来开展临床工作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照搬生套,没有建设性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病例研究是近些年被广大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典型病例,在该病例中将临床症状以常见方式展现,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来和基础医学理论相联接。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穿插理论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头脑中把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临床症状建立联系,产生深刻印象,建立大脑反射模式,形成病例判断分析程序,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习惯。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更深入开展,加重病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侧重学生病例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消化基础医学理论,让学生形成立体的基础医学理论模式。
一、以往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病例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是教师应用起来参差不齐。现在编写的中职及高职教材都强调将知识点活化运用,往往都要求引用病例在教材中,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的教材,病例更是占教材内容相当篇幅。但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应试教学,强化学生掌握常规固定知识点。病例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后随意阅读的内容,毫无实践应用价值。有时教师也受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病例教学,更谈不上病例的深入研究。例如,中职病理教学,教材要求学时72学时,72学时中既要完成基础病理学内容,又要完成病理生理学内容,每堂课内容知识点遍布,教师总感觉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但每每下课时都是仓促收尾。更深一步存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基础医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细化掌握,考试内容固定死板,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条条内容,才能完成考试。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无法抛开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病例研究。
二、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开展状况
病例教学中,病例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倡导基础医学教学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开展首先要求病例设置要科学、合理。我校要求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建立专业病例库,每节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病例研究来开展。建立病例库要求专业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后,寻找、选择、设计病例,让知识点潜藏在病例中,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临床症状,深入追寻其内在原由根理,从而通过自主探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教学目标。病例库的建立激发教师到临床工作中寻找典型病例,将典型病例与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对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编撰,并紧扣病例设置问题,对病例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每个知识点用病例串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分析研究,既融合知识性,又要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的兴奋点能紧紧的围绕在学习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要点,便于深刻理解和把握。
病例研究方法在我校实践开展效果显著的原因,除了专业设置课程病例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内容完全以病例形式设置。学校自2002年成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后,无纸化考试覆盖基础医学全部学科。题库最早建立中,病例题比例只占10%~25%,近几年通过病例研究教学后,病例题量已经提高到总题量的80%~90%。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病例研究结合到考试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力,也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集中到病例的采集、设计、应用中。
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灌输式教学,枯燥被动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2009年,基础医学等科目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達35%。2010年,我校在2010级护理班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病理科目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法,为对比教学效果,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年级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卷面得分情况,来探究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2010级护理10个中专班分成两组,5个班仍是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进行教学,另5个班则教师授课全程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教授学生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期末考试应用相同试题考试,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教学班不及格率为11%,而另5个班的不及格率则为32%。通过对比,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来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对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规则和理论,而是将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在病例中,创造出让学生身临其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因果关系。我校通过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增加了临床实践愿望。3年来,共有6名教师到本市三甲医院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教师通过经历的临床病例,把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活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医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意识差,通过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中要分析讨论病例,这就促使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查资料、查参考书籍,等等,这些方式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学习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而且也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董青生,冯驰,杨溢.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结合病例教学在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华西医学,2013,(03).
\[2\]罗华丽.典型病例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疗前沿,2012.
教学病例 篇12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照组:一、二班,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三、四班, 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两组人数均为120人。
2 准备工作
首先是老师完成资料的、典型病例的整理和搜集工作。病例的来源是:学校附属医院病案室查找和文献资料库搜集典型病例。选择病例要遵循2个标准: (1) 应该结合药理学的特点, 选择不同系统领域内的具有典型性的多发病、常见病, 如:如心血管系统, 选取慢、急性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典型心律失常、高血压的病例, 通过老师课堂介绍, 让学生不仅了解疾病的典型特征, 还使学生掌握治疗药物的运用, 以便于以后临床科目的学习; (2) 选择病例要突出反映当前用药情况, 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含量。目前, 临床上用药发展迅速, 教科书更新的速度相对较慢, 比如有些药物是教科书中必须掌握的, 而实际上却很少使用;相反, 现实中, 应用得比较多的新药, 课本上却没有介绍。所以选择病例, 除了要在病例中涉及典型药物以外, 还需要注意选择一些反映了当前实际用药情况的病例。病例选取后, 老师进行整理分析病例, 将药理知识重点突出, 涉及临床诊断、检查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 再根据具体病例设计讨论题, 如探讨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是否为最佳给药方案, 用药方案是否合理等, 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课堂讨论
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病例分析分为3个阶段: (1) 引入病例阶段。为了引起同学兴趣, 我们在开始引入简单的病例, 如:对抗癫痫药讲解时, 我们首先放映各种类型的有关癫痫发作的电视剪辑影片,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他们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叙述; (2) 课堂讲解阶段。对药物的应用、作用、不良反应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述, 如:在对它强心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理应用进行讲解时, 列举1个典型慢性心衰患者的病例, 介绍病情临床表现、选用的药物、药物的用法以及使用该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此提出预先设计的讨论题目, 学生结合问题, 根据学习所积累的知识, 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把乏味、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具体知识; (3) 复习小结阶段。给出综合性的讨论题和较为复杂的病例, 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仔细查阅资料, 大量阅读文献,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资料以及发言材料, 讨论题应该涵盖本章节的重点、要点内容, 如:列举1个心肌梗死病例在讲完心血管系统药理后, 让学生自主探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给药方案。
4 病例讨论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我们通过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来考察病例式教学的效果。问卷调查显示, 实验组100%的学生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其中94%的学生认为病例讨论式教学可提高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习印象。用SPSS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及格率用χ2检验, 平均成绩用t检验, 结果显示, 对照组及格率和平均成绩均显著低于实验组, P<0.05, 如表1所示。
5 结语
我们通过比对实验发现, 在具体的病例式教学实践中,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的病例讨论式教学方式, 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课的学生而言, 早点接触临床知识,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增加了实用性,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实施病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 课时有限; (2) 班级人数太多, 很难为每个同学提供发言表达思想的机会; (3) 病例讨论的组织、引导、归纳总结, 教师还需要做详细的准备工作, 既要活跃课堂氛围, 还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重点、要点内容,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 当时没有解决的, 课下要查阅资料, 集体讨论, 确定答案。
总之, 病例讨论式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高其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还有不足之处, 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尹雪艳, 李凤贤, 郭艳, 等.内科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