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例监控

2024-08-27

感染病例监控(精选5篇)

感染病例监控 篇1

山羊痘(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Goat poxvirus,GPV)引起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全身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出现痘疹为特征[1]。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属典型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气性坏疽、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2]。山羊感染GPV后,病毒于上皮细胞和黏膜内大量复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此时易与GPV呈现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甚至引起妊娠母羊流产[3]。

近期,我县某山羊养殖基地隔离舍发现1只购进的波尔山羊头部、耳根、腹下、蹄部等处出现明显大小不等痘疹,病羊于痘疹出现5d后临床表现腹泻、肌肉痉挛、呼吸急促,最后倒地不起猝死。剖检病死山羊后,发现其肝脏肿大,覆膜增厚;肾脏肿胀;肠黏膜充血,出现痘疹。为查明病因,防止感染健康羊群,采用细菌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猝死山羊进行病原学检测,现将诊断和处理过程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

采集该场病死山羊的皮肤痘疹、肠黏膜痘疹、蹄部痘疹与肝脏、脾脏、肾脏各1份。

1.1.2 试剂

DNA提取试剂及PCR扩增试剂(购自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细菌生化鉴定微量反应管(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鲜血琼脂培养基(自制)。

1.2 细菌学检测

无菌条件分别取病死山羊肝脏、脾脏与肾脏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置37 ℃恒温培养箱于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培养24~48 h。对分离的优势菌挑纯进行相关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

1.3 GPV核酸PCR检测

分别取病死山羊皮肤痘疹、肠道黏膜痘疹及蹄部痘疹充分研磨成匀浆后,按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料组织DNA,以GPV ITR基因特异性引物P3/P4(P3: 5’- AGAAACGAGGTCTCGAAGCA-3’,P4:5’- GGAGGTTGCTGGAAATGTGT-3’,预计扩增大小289 bp)进行PCR扩增:于50 μL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 10×PCR buffer(含MgCl2)5 μL、dNTP(10 mmol/ L)1 μL、Taq DNA聚合酶(2.5 U/μL)1 μL、引物P3/P4(10 μmol/ L)各2 μL、DNA 模板3 μL,灭菌ddH2O补足,按94 ℃预变性5 mim;94 ℃ 30 s,55 ℃ 30 s,72 ℃ 1 min,共35个循环;72 ℃延伸10 min反应条件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 结果

2.1 细菌学检测

有氧条件下未见细菌生长。厌氧培养条件下,仅从肝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阳性直杆菌,呈长链状排列,有荚膜,少数菌体有中间芽孢出现(见图1)。

2.2 细菌生化试验

由表1可知,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及蔗糖,不能发酵甘露醇、果糖和木糖,不能分解吲哚与水杨酸,硫化氢、甲基红、液化明胶及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阳性,据此初步鉴定这株革兰氏阳性杆菌为产气荚膜梭菌。

2.3 细菌耐药性分析

对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药敏实验,参照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判定标准,结果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对头孢噻呋钠、阿奇霉素、硫氰酸红霉素、替卡西林、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对多西环素、盐酸恩诺沙星、氯洁霉素中度敏感,仅对氟苯尼考敏感,表明致病菌耐药谱较广。

2.4 GPV核酸PCR检测

以GPV ITR基因特异性引物P3/P4分别对病死山羊皮肤痘疹、肠道黏膜痘疹及蹄部痘疹中所提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见图2。

M:DNA分子质量标准;1.阳性对照; 2.皮肤痘疹; 3.肠黏膜痘疹; 4.蹄部痘疹; 5.阴性对照

由图2可知,以GPV ITR基因特异性引物P3/P4从病死山羊皮肤痘疹、肠黏膜痘疹及蹄部痘疹中均扩增到289 bp目的条带,表明病死山羊病变组织中存在GPV感染。

3 防治措施

3.1 隔离和无害化处理

将尚处于隔离期的同群羊实行圈养;隔离舍、粪便及环境用3%火碱溶液(或生石灰水)进行消毒;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3.2 加强检疫

对隔离舍内引进的山羊再次进行检疫。

3.3 紧急免疫接种

对隔离舍的同群山羊进行山羊痘紧急免疫接种,以后每年免疫1次。

4 讨论

4.1 山羊痘病毒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并在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一系列的炎症过程而出现痘疹病变,破坏皮肤黏膜,极易继发感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本试验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疑似山羊痘病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山羊组织中存在山羊痘病毒感染,证实为山羊痘病例。

4.2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动物健康的条件下,不会引起细菌异常繁殖而导致发病。一旦动物发生应激或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亚临床症状,动物的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该菌引起的疾病由毒素造成,只有通过动物本身的代谢才能将毒素清除,所以对产气荚膜梭菌病来说,预防重于治疗。本病例分离菌药敏试验结果也证明致病产气荚膜梭菌耐药谱广,治疗难度大。

4.3 本次死亡病例经处理后避免了疫情扩大和可

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山羊痘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农业部要求必须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建立系统性模式。近年来,随着贵州省 “千万只肉羊工程”的启动,牲畜交易流通频繁,时有跨省市交易,易导致本病的传播与发生。因此,临床上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疫情确诊后,应严格按一类动物疫病控制要求,及时采取隔离、检疫、扑杀和消毒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原扩散。

摘要:采用细菌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疑似山羊痘猝死山羊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以GPV ITR基因特异性引物从皮肤、肠黏膜、蹄部痘疹中均扩增到289 bp目的条带,并从肝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阳性杆菌,经生化鉴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其表现较强耐药性。由试验结果初步判断,该病例为山羊痘病毒(GPV)继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致。猝死山羊病因的确定性诊断,将对山羊养殖场切断病原传播,预防健康山羊发病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山羊痘,细菌,继发感染,诊断

参考文献

[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60~963.

[2]Petit,Gibert,Popoff.Clostridium perfringens:toxinotype andgenotype[J].Trends Microbiol,1999,7(3):104~110.

[3]Maclachlan J N,Dubovi E J.Fenner's Verterinary Virology[M].4th ed.London:Elsevier,2011:157~160.

[4]程振涛.山羊痘病毒某些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结构蛋白P32基因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

[5]许乐仁,周碧君,阴正兴,等.山羊痘病变的超微病理学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5,36(5):492~497.

[6]Balamurugan,Jayappa,Hosamani,et,al.Comparative effi-cacy of conventional and taqma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s in the detection of capripoxviruses from clini-cal samples[J].J Vet Diagnositic Investig,2009,21(2):225~231.

[7]GHARAIBEH S,RIFAI R AL,AL-MAJALI A.Molecu-lar typing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Clostridiumperfringens from broiler chickens[J].Anaerobe,2010,16(6):586~589.

[8]田冬青,彭小兵,蒋玉文,等.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血清的制备[J].中国兽医学报,2010,30(3):365~369.

[9]高文伟,吴永春.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1):65~68.

[10]赵志荀,吴国华,颜新敏,等.羊痘病毒及其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4):77~81.

[11]Cran V M.Control of capripoxvirus infection[J].Vac-cine,1993,11(3):1 275~1 279.

感染病例监控 篇2

一、科室发生输液(血)反应必须及时填写输液(血)反应报告单一式三份护理部,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追究要求各项填写准确、完整,经该病区护士长签名后,于当日送交院感科、病区发生输液(血)反应逾期不报或有意隐瞒的,责任。

二、输液(血)反应液体的瓶口、静脉管道、针头用无菌纱布包扎,附上细菌培养申请单及病人寒颤高热时采的血标本和血培养申请单,及时由护士送检验科

三、检验科应将培养结果及时报告院感科,科室应将培养报告单贴入病历中。凡遇节假日、双休日或班外时间,输液(血)反应标本直接送往检验科签收处理.输液(血)反应报告单有紧急情况可直接报院行政总值班, 然后补报院感科。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一、医院感染病例应严格按照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二、各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人时需在24小时内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或电话报告上报院感科,报告人必须是病人的经治医生,进修生填写时需由上级医生签名确认,送院感科。

三、如发现短时间内同一病区中出现多例同类感染的病例时,应及时通知院感科。

四、院感科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于24小时内报告分管副院长,医院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上报市卫生局。

五、院感科将每月查阅发现的漏报病例通知病区医生,经治医生应及时进行核对,修正内容并补填至病历首页。

六、院感科将每月漏报的医院感染病例汇总,出现一例漏报扣1分对科室或个人进行奖罚。

终末消毒制度

一、床、床旁桌、椅子热水瓶用消毒液擦洗。

二、出院后更换清洁的床单、棉褥、棉被、枕心晾晒或紫外线消毒后备用。三、一次性口杯、便盆、脸盆等,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四、传染病人、病房按传染病人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消毒。(一)室内进行彻底的封闭熏蒸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1小时。(二)病人的随身用物如衣服、食具、玩具、书报等均需消毒处理后方可带出.(三)熏蒸消毒后,室内家具、墙壁、地面再次分别用含氯消毒液擦洗,进行彻底打扫除,并开窗通风1小时。

(四)换下的被服放入双层污物带内,标识清晰,密闭运送到洗衣房。

(五)收有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全部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并贴“特殊感染性废物”标识,统一送医疗废物暂存处。

五、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放置,生活垃圾用黑色袋装,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各类医疗废物不能混合收集,用黄色袋装,只能装3/4满,并注明生产单位、生产日期、类别,做好交接登记工作.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一、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外区明确,标志清楚,设有流动洗手设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要求包装规范,包布完好无损,包内放置3M灭菌标志,标明打包者、灭菌日期、过期日期(有效使用时间7天),灭菌后放入专柜,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过期予以重新灭菌。

四、各种注射器严格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静脉注射时应一人一针「止血带(门诊抽血室应加一巾)。

五、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每4小时更换1次,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外用盐水无菌保持24小时有效。以上各种药液、溶媒开启后应注明日期、时间、用途。

六、碘酒、酒精、碘伏瓶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及灭菌2次。常用无菌持物罐每周灭菌更换1-2次,置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七、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漏的污物袋内,及时密闭运送至垃圾屋消毒处理。

八、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治疗车、治疗盘使用后保持清洁整齐。

九、各种管道做到一人一管一消毒,引流管、引流瓶、呼吸气囊、舌钳、牙垫、开口器、雾化吸入及面罩用后浸泡,消毒后再清洗。

十、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十一、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放置,生活垃圾用黑色袋装,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用黄色袋装,各类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只能装3/4满,并注明生产单位,生产日期、类别,做好交代登记工作。

十二、医护人员应熟悉掌握院感知识。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一、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污染区(污物回收、分类、清洗、干燥)、清洁区(检查、维修包装)、无菌物品储存区(储存、发放),各区域用屏障隔开,人流物流外开,物流由污到洁,逆流,人员不能来回穿梭。

二、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物品运送车有“洁”、“污”标记,专车专用,做到无菌物品与回收物品密闭运送,运送车用后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保持干燥,定点放置。

三、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每天应做B--D监测,若维修,也应做B--D监测合

四、预真空蒸汽灭菌,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工艺监测每周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由专人监管,入库前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标记是否清楚,包装清洁,是否有污染、水渍、霉变、包装是否有破损、变形,并记录入库日期、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进入无菌储存区的物品应去掉外包装.六、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灭菌供应,对消毒剂的浓度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七、认真执行检查制度,无菌物品要求包装规范,包布完好无损,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貼3M灭菌标志,标明打包者、灭菌日期、过期日期(有效使用时间7天),灭菌后放入专柜,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过期予重新灭菌。

八、无菌物品取出时应保持干燥,贮存前检查品名、有效期、化学指示剂变色情况.包装完整性,是否湿包、散包、工号,不符合规定者一律视为非无菌物品。有筛孔的容器灭菌前应打开,灭菌后及时关闭,无菌物品在搬运或贮存过程中一旦掉落地面或变潮,应视为已被污染,需重新灭菌处理。

九、凡传染病人或可疑病人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由科室处理浸泡后,送供应室常规清洁灭菌处理.十、无菌室每天由专人负责擦拭,每周固定消毒日,每月做好各项监测.定期对无菌物品抽样细菌培养,空气环境、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进行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物理、化学、生物检测。

十一、消毒员持证上岗。

十二、建立登记制度,所有质量监测、效果监测、工作流程均应登记备案。

十三、医疗废物的管理应达到国家及卫生部的管理要求。

十四、器械去污一ㄧ彻底清洗-保养--灭菌(或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感染病例监控 篇3

【关键词】 医院感染病例 质量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19-01

医院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发现潜在隐患,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多存在漏报、错报、不完整和不准确等问题,对医疗质量评价和全面质量管理构成不利影响[2]。我院通过对1025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全面分析,并總结病例报告所存在的问题,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时发生医院感染的所有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病例所涵盖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产科等。

1.2方法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制定并要求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需对病例报告进行认真核查。对病例报告填写的完整和规范程度进行评估,医院感染的漏报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以及时发现住院期间未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对发现感染后,未在24h内,将“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交送至医院感染管理科视为迟报。

1.3结果

在本组1059份病例报告中,排除病例填写不完整,缺少诊断依据或诊断错误者82例。实际共发生医院感染1025例次,漏报病例48例,迟报病例33例,及时报告944例。

2存在的问题

2.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临床上很多医生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常忽视该制度的重要性,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导致错报、漏报、迟报或病例报告填写不完整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有些医生认为,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最关键的是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抗感染治疗,病例上报则无关紧要,因此思想上对病例报告持有轻视或忽视的态度。

2.2未有效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部分临床医生未能有效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仅依靠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病例报告过程中存在较大偏差。此外,限于现有的医疗条件,由于缺少相应的病原学诊断依据,加之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因此给诊断带来了较大困难,使得不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进而造成病例漏报。另外,医生的诊疗和病例书写水平也是影响病例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针对经验较少的年轻医生而言,这是造成病例填写不完整、错报和漏报的主要原因。

2.3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到位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到位,进而造成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形同虚设,这也是影响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由于医院专门参与感染管理的人员十分有限,因此难以保障相关规定的严格落实。此外,在医院感染管理病例报告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难以让临床医生积极主动的重视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

3讨论

3.1加强人员培训

加强人员培训,是提高临床医生思想认识的有效方法。医院可通过开展系统的全院培训,让所有临床医生明确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并全面学习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相关要求和书写方法,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此外,针对年轻医生,医院的培训内容还应涉及医院感染诊断的相关知识,以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保障报告质量。

3.2完善相关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也要进行完善,力求制定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规范要求。在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中,要明确临床医生责任,并对实施细则进行深入阐述。此外,与之相配套的奖惩制度也要同步出台,奖惩措施的制定要科学合理,以规范医生的行为,并保证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的顺利落实。

3.3强化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病例报告工作,必须要有专人严格监督,才能确保执行质量。因此需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职责明确到人,并制定完善的监督准则。针对人员短缺这一问题,可通过筛选并动员临床医生,兼任监督人员的办法,让临床医生也参与到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管理中来,尤其是对漏报病例的筛查,可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的专业特长,同时还能降低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工作负荷,有助于医院感染管理病例报告工作的认真落实。

参考文献

[1]牛红玲.中医医院的院感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6):144.

一起火鸡感染组织滴虫的病例介绍 篇4

滨海县陈涛镇一农户于2011年2月13从盱眙购入50只雏火鸡。3月20日张某发现已养至7周龄的火鸡过半有精神沉郁、厌食、下痢等症状, 遂给予红霉素和抗球虫药, 但均未见疗效, 3月22日有2只火鸡发生死亡, 于是邀请笔者前往诊治。

2 临床症状

病火鸡体温升高, 食欲减退或废绝, 饮欲增强, 体重迅速减轻。外观病鸡精神不振, 羽毛松乱, 闭目缩脖, 翅膀下垂, 行走不稳, 不愿活动, 常呆立一隅。有的病鸡腹部膨大, 触诊腹部可摸到硬固的盲肠。病鸡排粘液下痢便, 初期水样泡沫腹泻, 粪便中有砖红色粘液丝, 随后转为黄色或褐色稀便, 病重者完全血便。

3 剖检病变

剖检病火鸡, 肉眼可见的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和盲肠。肝脏肿大, 表面有弥漫性不规则圆形凹陷的坏死病灶, 其颜色呈灰白色或黄褐色, 直径大小约1~2 cm左右, 纵切可见病灶深入肝实质中。盲肠外观肿大变硬, 切开可见肠壁增厚出血, 粘膜层严重坏死, 有些部位的病灶已深入盲肠肌层及浆膜层, 形成溃疡病灶, 肠腔内充满微黄色干酪样物质。

4 实验室检验

4.1 取病火鸡的新鲜盲肠粘膜刮取物, 用40℃温生理盐水制成悬滴标本, 立即放到显微镜下检查, 可以看到一端有短的鞭毛、呈钟摆式来回运动的虫体。

4.2 以无菌操作方式取病火鸡的肝脏, 分别接种到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 置37℃培养24 h, 细菌分离结果为阴性。

综上所述, 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诊断为火鸡组织滴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日常管理

一般情况下, 应激畜禽对疾病更加敏感, 所以减少应激 (如提供充足的营养均衡饲料、干净的自由饮用水、合适的饲养密度) 有助于增强火鸡免疫力, 从而降低其对组织滴虫病的易感性。同时, 要勤于观察, 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病鸡, 切断直接传染源;定期铲去运动场地的表土, 换垫新土, 以减少接触感染粪便的机会。

5.2 疾病控制

(1) 鸡舍及场地彻底清扫, 将粪便及垫料运出堆积发酵。饲养用具洗刷后和鸡舍内外环境一起用大毒杀消毒液 (癸甲溴铵溶液) 1︰150倍稀释后消毒, 1周消毒3次。 (2) 将滴虫厌氧康 (5%地美硝唑预混剂) 和仙林 (10%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各1瓶 (均为100 g/瓶) 与100 kg饲料混匀后投喂, 连用5 d。同时, 每天用白头翁20 g、苦参12 g、秦皮10 g、黄连10 g、白芍15 g、乌梅20 g、金银花12 g、甘草15 g、郁金15 g, 煮水供火鸡饮用, 连续给药5 d。对严重的不食病例, 每只每次口服甲硝唑片剂1/4 (0.2 g/片) , 每天早晚各1次, 连喂3 d。

经过上述处置, 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除1只病重死亡外, 其余全部恢复正常。

6诊疗体会

6.1临床上, 本病需与球虫病和沙氏杆菌病做鉴别诊断:球虫病虽然也会造成盲肠病变, 但是以出血及粘膜坏死为主, 病鸡会排血便, 粪便镜检可见球虫卵囊, 而且球虫病不会有肝脏菊花状坏死且中间凹陷的病灶。沙氏杆菌病虽然也会有肝脏坏死病灶及盲肠内干酪样物, 但是肝脏病灶较细小且盲肠不会有明显肿胀及变厚。

6.2本病如继发大肠杆菌、梭状杆菌等二次细菌感染会导致大批死亡。因此, 在处理该病例时, 笔者在饲料中添加了阿莫西林, 用以控制可能发生的继发感染。

6.3由于异刺线虫在传播组织滴虫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驱除体内的异刺线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故应定期驱除火鸡体内的异刺线虫, 可用左旋咪唑40 mg/kg, 一次拌料投喂。

普通儿科院内感染56例病例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 男37例, 女, 19例。年龄:1~12个月33例;13个月~2岁16例;3~5岁5例;6~10岁2例。原发病支气管肺炎2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15例;病毒性脑炎8例;小儿腹泻病7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 肾病综合征2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患儿56例, 均在48h后出现体征和症状, 其中2例在3d内发病, 4~7d发病20例, 8~14d发病30例, 15~21d发病4例。56例中表现为下呼吸道感染的21例, 21例中均有发热, 体温37.5~38.5℃7例;38.6~39.5℃12例;>39.5℃2例。21例患儿均伴有咳嗽, 其中剧咳3例, 阵咳10例, 轻咳8例, 3例有喘憋, 肺部听诊, 呼吸音粗糙6例, 两肺有干湿音12例, 两肺有哮鸣音的3例, 两肺纹理增粗6例。胸片报告:两肺有小片状模糊阴影15例。56例中表现为腹泻病34例;其中2岁以下33例;3岁1例。大便每日3~5次6例;6~10次23例;>10次5例。大便检测结果为:稀糊状3例;水样便28例;有少许黏液便5例。34例腹泻患儿中有发热18例, 体温在37.5~38.5℃13例;38.6~39.5℃4例;>39.5℃1例。大便化验:黄稀便, 镜检:白细胞1~5/HP18例, WBC (+) 10例, 正常9例。大便培养, 均无大肠杆菌及志贺菌生长。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入院后第10天再次发热、咳嗽, 肺部听诊有啰音, 痰培养报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重症肺炎患儿入院后7d, 出现腹泻, 大便查轮状病毒抗原 (+) 。56例患儿中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住院5d时同病室住进发热查因患儿2d后确诊为麻疹, 该患儿9d出院, 3d后又发热咳嗽而后出现皮疹来门诊诊断为麻疹。

2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儿中, 对肺炎患儿针对血培养、痰培养出来的病原菌, 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抗感染治疗;腹泻病患儿给予补液及口服止泻药物等, 所有病例患儿中除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由于伴随肺炎、心力衰竭、腹泻因病情危重, 患者选择出院外, 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院内感染

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1]。本组56例患者在入院3d以后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56例院内感染人中呼吸道感染21例, 占总感染人数的37.5%;小儿腹泻34例占总人数的56.7%。麻疹1例占总人数的1.78%。本组患儿2岁以下占总人数的87.5%。34例腹泻患儿中2岁以下占97.05%。由此组患者看出, 年龄与院内发生感染机会成反比, 即年龄越小, 感染机会越多。最常见的儿科获得型感染是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3.2 院内感染的原因

3.2.1 抗生素药物过多应用, 可引起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虽然一些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灭杀后, 另一些不敏感的病菌会迅速繁殖治病, 另外, 多重耐药菌及新的病原体, 也是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2.2 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 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 如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介入治疗以及气雾剂吸入用具、吸引管、吸氧管等被污染, 也可引起院内感染。

3.2.3 医务人员对隔离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完全分开感染和非感染疾病;不能及时撤离可以传染源;医务人员及家属不能及时清洁手等。

3.2.4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各器管功能发育不完善, 也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一个原因。

3.3 院内感染的防治

3.3.1 合理应用抗生素, 做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保护微生物的正常生态平衡。

3.3.2 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 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流程, 保持双手清洁, 及时隔离感染性患儿, 将感染性病症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开。

3.3.3 医疗器械消毒必须规范化, 气雾治疗的面罩、吸引管、吸氧管等做到一人一副, 尽可能用一次性用品。病房内定期通风、清洁、消毒等,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 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普儿2009.3~2010.12月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对我院普儿中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发生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方法措施。结果 所有病例患儿中除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由于伴随肺炎、心力衰竭、腹泻因病情危重, 患者选择出院外, 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最常见的儿科院内感染是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年龄与院内发生感染呈反比。

关键词:普通儿科,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感染病例监控】推荐阅读:

医院感染监控系统08-23

病例资料05-14

病例讨论06-14

疑难病例07-01

病例汇报07-10

麻疹病例07-11

病例体会08-06

病例分析08-22

报告病例09-01

病例观察09-12

上一篇:小学生的评价艺术下一篇:采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