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教学模式(共12篇)
病例教学模式 篇1
1 何谓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外科学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具有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的特点[1]。
2 病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2.1 病例课堂设疑法
将要涉及的教学内容通过病例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讲授的方法叫病例课堂设疑法,具体分为病例课前导入法、课中讨论法和课后归纳法。
病例课前导入法,就是在开始讲课时教师向学生通过病例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胸部损伤”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一个病例。患者张某不慎从3 m高的房顶摔下,右肩、胸着地。伤后感右胸疼痛,喘气时明显,入院后查体:右胸侧壁第5~7肋处皮肤肿胀有瘀斑,压痛明显,有骨擦感和骨擦音,呼吸音减弱。X线显示,右侧第5、6、7肋骨骨折,右肺萎缩达30%。入院诊断:(1)闭合性多发性肋骨骨折,(2)外伤性气胸,(3)外伤性血胸。立即行胸带固定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出中量气泡和血液约150 ml时患者自觉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由于患者夜间伤处疼痛难忍,值班医生吩咐护士给患者肌注了100 mg度冷丁。患者疼痛减轻,安静入睡。第2天清晨护士发现患者已经死亡。为什么一名入院诊断并不是重症的患者会突然死亡呢?死因是什么?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是否有过错呢?这是医疗事故吗?通过这些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他们产生进入新课、想知道答案的迫切学习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自然导入新课“胸部损伤”。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课中讨论法,逐步让学生明白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没有尽到观察病情的责任。患者术后虽然症状改善,但并不排除大血管破裂、继续出血的可能性。患者夜间疼痛,护士对其肌注强烈镇痛剂度冷丁后使其疼痛减轻,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病情。患者平稳入睡可能是休克的表现,因为引流管管腔被血块阻塞才未发现大出血现象,以致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事后鉴定为一级医疗事故,医院对患者家属进行巨额赔偿,相关责任人下岗。通过讲解病例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肋骨骨折、血气胸的治疗方法以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要领。在课后,教师用10 min对病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理解、领会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
2.2 病例最后作业法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把病例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方法叫病例最后作业法。此法可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扩充和深化。
2.3 病例考核评价法
在各种考试或考查中,把病例以问答题的形式交给学生,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叫病例考核评价法。此法可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全面衡量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考核学生的思维、分析及判断能力。
3 合理应用病例教学法的要点
3.1 对病例选择的要求
(1)要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选择的病例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达标率的目的。
(2)难度要适中。一般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3.2 对教师的要求
(1)经验丰富,知识充足。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还要不断了解医学的新发展、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
(2)具有崇高的师德。教师必须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同时要具有对学生及患者极端负责的师德、医德。
(3)课前精心设计。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提前设计教学步骤和环节;其次要吃透教材,领会实质,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之与病例密切联系;再次是找出最恰当的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应用病例要适量、适度,不能滥用。病例教学贵在得法,贵在引导,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目的,做到少而精[2]。
4 病例教学的特性
4.1 趣味性
病例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所以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因此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2 实用性
病例资料来源于临床实际,所以通过病例分析、推理和判断,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还能使其丰富临床知识,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直观性
病例教学直观、形象,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的病例中,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4.4 启发性
病例教学中采用设疑、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步步深入的过程中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耳听手写、被动接受的缺点,避免了教师包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3]。
5 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1 部分学生不习惯病例教学,不能很好地参与讨论
传统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习惯于上课听讲、记笔记,所以要培养他们积极发言、提问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5.2 选取恰当的病例有较大难度
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估计不足,所以在分析讨论中难免出现提出的问题时深时浅,甚至偏题的现象。另外,选择典型病例的难度也很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教师加强对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锻炼[4]。
5.3 教学节奏难以恰到好处
对于病例教学来说,讲授新知识的70~80 min中应留出约30 min的讨论时间。讲授时间过长,讨论时间必然不足,理解效果就差;讨论时间过长,讲授时间过短,对教材的讲解和理解就不足。对于处于尝试阶段的教师一般很难把握好这个时间安排。
关键词:病例教学,外科学,体会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李晓红.病案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9 (9) :1115~1116.
[2]尹刚, 黄志强.病案分析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28 (6) :1091~1092.
[3]杨丽全, 王惠珍, 郑玉仁.情境设置法在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12) :2145~2147.
[4]蔡晶.病案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3, 13 (4) :34~35.
病例教学模式 篇2
姓名:郭婵英 性别:女,年龄:67岁
住院号:199663 时间:2013年3月10日5PM 地点:内科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黄月华进行病情介绍:患者郭婵英,女,67岁,因左下腹痛,呕吐,腹泻半天,收住消化内科。彩超示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脂肪肝;查血糖为25.8毫摩尔每升,尿糖(3+),尿酮体(3+),肾功能示TCO2下降,由我科医师会诊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转入我科。转入时患者神志清楚,查体T36.5,P80次/分,R20,Bp160/90mmHg。现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讨论:
蒲恒发言:患者因腹痛,要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受凉劳累,要告之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按摩腹部,听音乐以及分散注意力等,严密观察腹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行镇静处理。
向冬冬发言:患者因多次呕吐、腹泻,体液不足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严密观察腹泻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留取标本及时送检,治疗上行止泻、止吐处理,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呕吐后要漱口并及时清理并更换被服,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患者发生腹泻时要注意保持肛周的清洁
敬菊珍发言: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识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告知患者进低糖、低脂、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向其讲解其饮食治疗的重要性,要向患者讲述低血糖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建议患者穿宽松的棉内衣、内裤,最好要穿棉鞋,大小要合脚,还要定期修剪指甲,避免受伤,要耐心向患者讲述胰岛素注射的部位、时间及方法,并且要告诉患者晚餐后散步,保持心情愉快。
胡慧敏护士发言:患者因血糖高引起酮症酸中毒,要建立双通道,快速补液,匀速降糖,嘱其多饮水,并要定时监测血糖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我们要根据医嘱使用降糖药物,胰岛素的用量要准确,注意滴数速,避免发生低血糖,要随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皱折,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避免感染,随时监测尿糖,尿酮体的变化。
贾亮护士发言;患者双下肢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入院时要嘱其留陪一人,协助其生活护理,平时我们要加强巡视,了解其所需,我们要将患者平时使用的物品放在易取之地,方便患者取用,我们要多关心病人,并且及时解决病人所提出的疑问。
罗兰护士长总结发言:该病例在我们科较为常见,患者心理负担重,病种比较多,大家一定要有高度责任心和警惕心,针对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该病人要完善如下护理工作: 1酮症酸中毒急性发作期,要建立双通道,快速补液,匀速降糖,定时监测血糖的变化,配合医生做好抢救; 2护士巡视病房要时,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3做好糖尿病相关识的宣教;4主动询问病人有无生活方面的问题需要帮助,多关心病人患者,要求家属留陪,防止摔倒;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讨论加深对本病护理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姓名:黄德发 性别:男 年龄:80岁
住院号:199586 籍贯:四川南部 职业:务农 婚否:已婚 时间:2013年4月30日5PM 地点:内二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孙小红进行病情介绍:今天我们对一例“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肝癌”的患者进行护理病案讨论。患者黄德发,男,80岁,因多尿、多饮、消瘦1年余,发现上腹部包块1周,恶心呕吐3天,门诊肝脏CT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以“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肝癌”收住。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食欲差,诉上腹部不适,入院查体:T36.2℃,P120次/分,R20次/分,BP160/10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支持、对症治疗。现根据患者病情开展讨论:
敬菊珍发言:患者因为多次呕吐,体液不足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准确记录每次呕吐的颜色、性质和量,为医生正确补充液体量提供依据;要加强病房巡视,呕吐时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止吐及支持治疗;呕吐后要及时清理,更换污被服,开窗通气,避免恶性刺激。向冬冬发言:患者自己不知道肝癌的真实病情,我们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保密,避免在患者床边谈及病情以及其它一些不良刺激,另外患者疼痛难以耐受时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镇痛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黄月华发言:患者做肝脏穿刺后有出血的危险,当班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及时使用止血的药物,每班均要认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及时更换敷料。
胡慧敏护士发言: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及保健措施,我们要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正确的糖尿病饮食知识,使其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加强自我保护,指导患者正确服药,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罗兰护士长总结发言:该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也很具有我们科室的代表性,大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警惕性、还要有一定预见性,针对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该病人要完善如下的护理工作:1每班护士一定要经常病房巡视,与病人及家属作好交流,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2责任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对患者隐瞒真实的病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配合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4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讨论能够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姓名:吴亚萍
性别:女
年龄:50岁
住院号:221747 时间:2013年5月10日5PM 地点:内二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敬菊珍进行病情介绍:患者吴亚萍,女,50岁,于2005年5月11日 1AM平车入院,因“上腹胀痛一月加重二天”收住,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呈贫血貌,面色灰暗,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腹部隆起,精神差。查体:T36.3℃,P105次/分,R21次/分,BP80/70mmHg。辅助检查:彩超示肝内多发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并癌栓形成;肝脏CT显示,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肝癌并肝内多发子灶,肝右叶局部破裂出血。于15/5日行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现根据患者病情开展讨论:
孙小红发言: 患者肝破裂导致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床上大小便,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保持肛周的清洁。
向冬冬发言:患者因为感染持续发热,我们准确监测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高热时随时测量并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处理,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时要注意保暖,出汗较多时协助患者更换衣裤,被单。
蒲恒发言:患者拟于15/5日行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术前要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和宣教,告知其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疑虑,配合手术治疗;饮食要有过度,术前要禁食6小时,术后要禁食2-3天,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并注意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呕吐。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止血,沙袋压迫6小时,保持穿刺恻肢体伸直24小时,各班要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
贾亮发言:腹胀、腹痛与肝癌、腹水有关。我们要观察疼痛的时地间、部位、性质并及时记录,及时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进行处理;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测量腹围;根据医嘱使用利尿剂,并观察效果,监测电解质水平,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
罗兰护士长总结发言:以上是大家结合病人病情进行的讨论,谈的很详细,针对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该病人要完善如下的护理工作:1患者出血量多时行心电监测;2每班护士一定要经常病房巡视,严密监测患者体温个血压的变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3责任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4患者行行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当班护士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宣教。类似的病例在我们科室有很多,具有代表意义,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讨论能够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加深对本病护理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姓名:赖秀兰 性别:女,年龄:20岁
住院号:229497 时间:2013年6月18日5PM 地点:内二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罗兰
责任护士蒲恒进行病情介绍:患者赖秀兰,女,20岁,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腰椎结核、血行波散型肺结核,病史:半年前腰痛,活动受限,低热、盗汗,诊断为腰椎结核,自行服中药治疗,7日前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大便失禁,尿潴留来院就诊,门诊以结核性脑膜炎收入院,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抗结核、脱水、营养神经治疗,一级护理,半流食。入院时T36.0,P82,Bp140/100mmgh,形体消瘦,半昏迷状态,项强5指,骶尾部5X8CM压红区。现病人T38.0,P96,Bp160/100,骶尾部红润消失,进食少,每日液体入量3000ml,尿量3500ml左右,仍处于浅昏迷状态。现根据患者病情开展讨论: 孙小红发言:患者存在下列护理问题: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意识模糊、半昏迷、大便失禁,和长期卧床有关。营养失调,半昏迷状态,不能进食有关。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给病人卧床休息,并加用床栏,防止坠床。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呕吐物造成窒息。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减轻褥疮。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每日口腔护理两次,做好肛门及会阴部卫生。勤洗勤换,局部涂以保护兴润滑油。饮食护理: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贾亮发言:患者体温过高,与结核性脑膜炎等感染有关。应该采取护理措施,发热者每日测量四次,体温超过38.5℃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过高时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做好潜在并发症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黄月华发言:患者有感染的危险:留置导尿(泌尿系统感染),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护理措施:根据情况给予膀胱冲洗,每天做尿道口护理2次,保证液体入量,每天更换集尿系统,每周更换导尿管。翻身时协助轻叩背部,促进痰液排除,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朱蓉发言:患者肢体活动受限(昏迷,腰椎结核)护理措施: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减少和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病例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 PBL;内科护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0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针对传统的只单纯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弊端,为顺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中获得新知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教学法在北美等国家得到了很快发展,也是目前在国际上广为流行和被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后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这种二段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兴趣索然。而到医院实习时又不能复习理论内容,巩固所学知识,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笔者在内科护理学[4]的理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用完整病例并导入PBL教学模式,学生反映良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我校2005级护理专业4个班学生共183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BL和SBL(Subject Based Leaming)两个组。每组2个班,其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明显差异。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计划相同。
(二)方法
SBL组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
PBL组采用PBL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先由教师精讲教材内容,主要是教学重点以及理论性较强部分,如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身体状况。此阶段占大纲要求授课时间的1/3~1/2。然后,依照所讲授的疾病举出具体病例开展讨论,并向教师请求进一步所需资料,综合分析后得出护理诊断并制定具体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整个病例讨论主要由学生进行,教师除了在思维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必要的提示外,还要结合具体问题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简要的讲解,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特点:①教师由课堂上的主体转为辅导,而学生占据主位;②整个病例讨论由多个“问题”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由学生主动提出要求后由教师再予提供有关资料,更接近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④如学生的判断有误,可以推倒重来,直至成功。
对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成绩考核和问卷的方法。
二、结果
(一)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SBL组与PBL组在生源、教师、教材等方面条件一致,具有可比性。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单选、简答和病例分析四种题型,记忆题占47%,分析题占53%,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平均成绩有明显差异(p<0.01),并且PBL组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比记忆力提高更为显著。此外,PBL组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较巩固,分析能力增强。
(二)学生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评价
在引入PBL的教学模式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自我测评,其结果是在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甚至明显提高(见表2)。
三、讨论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过程。病例讨论以提出多个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深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学习过程和临床相脱节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它用具体病例阐述基本理论要点,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从课后的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当堂巩固率高,减轻了课后复习的负担。
2.PBL的中心是“问题”。在选择病例时应尽量包括疾病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突出重点,难易得当。一般说来,开始选择的病例应较为典型而浅显,以后随着课程深入和内容增多以及学生分析能力增强,每个系统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性的难度较大的病例讨论。此外,尽可能运用电教、挂图等辅助教学设施,使病例讨论更符合临床实际。
3.虽然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但在相当时间的精讲式授课的基础上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施行PBL是可行的,尤其是经过系统学科学习后的临床专业阶段更有条件实施。
4.PBL对教师要求较高,除要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外,病例应尽可能收集全,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引起争议的内容都要有充分准备。同时,在理论授课阶段,要抓住重要问题,简要讲解。在病例讨论中,教师根据讨论时间、目的、内容和分析情况适当启发,使讨论围绕中心,向预定目标发展。最后小结要从实际出发,如讨论比较杂乱、问题较多时要作比较系统的小结,反之则高度概括,不必多赘。
四、结论
通过与SBL教学效果相比,PBL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引用的病例与PBL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将来护理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建新,王海燕,王海红.PBL: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病例剖析 篇4
【病例呈现 (一) 】
师: (课件出示“良、缩、遥、寻、食、泣、健、康、操”9个要求认识的字) 请同学们开火车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逐字分析字形, 师适时小结“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字方法。)
师:谁能用这些字组词?
……
【病例剖析】
问题1:识字的要求是什么?课标提出识字要坚持“先识后写, 识写分开”的原则, 实验教材将生字分为“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两类。“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达到“一会”, 即能准确读出字音;“要求学会的字”要求达到“四会”, 即读准字音、认识字形、了解字义、逐步会用。刚刚初读了课文, 学生能识字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们对字义并不了解, 而组词必须建立在基本理解字义的基础上, 否则就会出现同音字替代混淆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用“会认字”组词, 既不符合教学要求, 又有悖于学习规律, 还挤占了教学时间, 增加了学生负担, 其做法适得其反。
问题2:识字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什么?对于小学生而言, 识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见面, 反复见面, 整体识记。对“会认字”字字分析, 费时费力效率低。低年级还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刚与生字见面时, 不宜将生字单独列出来, 应以词语或句子的形式出现, 以降低难度。
【病例呈现 (二) 】
师: (课件出示“寻、哭、良、食、双、体、操、场”8个要求学会的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生1:“寻”字上面的“雪字底”的第三笔“横”不能出头。
师:她说得真好!看老师来写一遍。 (师示范书写)
师:还有哪个字容易写错?
生2:“哭”字不能少一点。
师:你真善于观察!看老师来写一遍。 (师示范书写) 请同学们照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将这两个字描一遍写一遍。
……
【病例剖析】
问题1:问题从何而来?个别学生的问题不能代表全体学生, 问题要从实践中产生, 不能主观臆测。学生还未写, 怎知道哪里容易写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 才能产生真实的问题。教学时, 应先让学生自己练写, 教师观察, 然后再找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强调,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进而提高有效性。当然, 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的预测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预测越充分, 越能妥善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
问题2:写字的要求是什么?写字不仅仅要求写正确, 还要写规范、写美观。这八个字中“捺”画比较多, 怎样书写“捺”画,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示范。“良”字在“食”和“粮”中是不同的, 教师也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时间久了, 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从而使学生不断将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
问题3:怎样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写字时不能学一个教一个, 教一个写一个, 以教师的范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描摹。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字形的观察、分析能力, 久之, 才能做到“不待教师教, 学生自能写字”。
问题4:如何对待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错误?有一名学生说“寻”字上面的“雪字底”的第三笔“横”不能出头, 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偏旁名称不叫“雪字底”而应叫“横山”。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或者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应随时随地给予指正, 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 准确做出判断, 也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自己去吧》教学片段
【病例呈现】
师: (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1) 小鸭子和妈妈在说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
(小鸭说:“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 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 小鸭学会了游泳。)
师:小鸭跟妈妈说什么了?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 (板书:游泳) 小鸭是怎么跟妈妈说的?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这是小鸭在和妈妈商量呢, 谁能读出“商量”的语气?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妈妈还没想好, 同意还是不同意小鸭去游泳呢?谁来求求妈妈?
(生:妈妈, 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妈妈怎么说?
(生:小溪的水不深, 自己去游吧。)
师:老师做妈妈, 谁来做小鸭, 一齐读读他们的对话?
(师生读, 同桌读, 指名读。)
师:听了妈妈的话, 你是怎么想的?
(生沉默不语)
师:燕子大婶听见了小鸭妈妈的话, 她说:“小鸭妈妈, 孩子这么小, 你怎么能够让孩子自己去游泳呢?要是水深, 淹着小鸭怎么办?我可从来不让我的孩子自己出去。”小朋友们, 你们更喜欢哪个妈妈?
生:喜欢鸭妈妈。
师:如果你是鸭妈妈, 你怎么劝燕子大婶?
生:天才是打骂出来的。
师:燕子大婶听了鸭妈妈的话, 会怎么做?
生:让小燕子自己练习飞翔。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鼓励鼓励小鸭子。
(生读)
师:我来采访采访小鸭:自己游泳, 怕吗?
生:不怕!
师:为什么不怕?
生:因为小溪的水不深。
(课中休息:播放《门前大桥下》歌曲, 学生做游泳动作。)
师:想一想, 小鸭游泳遇到困难了吗?
(生纷纷回答:迷路了, 淹了, 呛水了, 碰见坏人了……)
师:第二天, 第三天, 小鸭又去干什么去了?
生:又去练习游泳。
师:过了几天, 小鸭终于学会了游泳。小鸭高兴吗?开心吗?
生:高兴!开心!
师:那你来开心地读读最后一句话。
生:过了几天, 小鸭学会了游泳。
师:小鸭学会了游泳, 他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练习, 填空:
小鸭说:________
妈妈说:________
过了几天________
……
【病例剖析】
问题1: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识字、写字, 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词语。这个教学环节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内容上, 偏离了教学的目标, 使得教学信马由缰, 不着边际, 从而浪费了课堂学习的宝贵时间。目标游离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 要引起注意。
问题2: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何在?鸭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 自己去游吧。”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来说, 理解起这句话来不是很容易, 这就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的前提———“小溪的水不深”。鸭妈妈不是不关心爱护孩子, 而是她知道“小溪的水不深”, 没有危险, 所以才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 这正是鸭妈妈“既关心孩子, 又善于放手锻炼孩子”的体现。教学时可以去掉“小溪的水不深”这个前提, 让学生对比着原文来读一读, 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能够很好地理解鸭妈妈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位教师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用了多个回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鸭妈妈的这句话, 孩子们却根本就没有感悟到鸭妈妈的用意, 怎么能读好呢?
问题3:教师总是问个不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片段中教师提的问题太多, 且很多问题的意义不大, 思考价值很低。特别是加入“燕子大婶怎么说”“你更喜欢哪个妈妈”及“小鸭学游泳遇见困难了吗”等问题, 游离于文本之外, 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文训练的目的都不明确。因为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 指向性不明确, 于是出现了“天才是打骂出来的”这样的回答。这种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 显然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没有多大兴趣。“问题设计”至关重要, 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避免零敲碎打, “十万个为什么”。
三、《翠鸟》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片段
【《翠鸟》病例呈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 边读边想一想: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课文告诉我们, 翠鸟的家住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但是老渔翁告诉“我们”说, 翠鸟的家住在很远的陡峭的石壁上, 飞到这里是要和“我们”做朋友。于是, “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我们”的脸为什么发红?
生:因为“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师:翠鸟喜欢生活在笼子里吗?
生:不喜欢。
师:那“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种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翠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翠鸟能帮助“我们”捕鱼。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两段。
(生练习读文)
师:学习了课文, 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保护翠鸟, 不能乱捕乱捉鸟类。
生: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要和它们和谐相处。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明白了写作文时要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这样才能使作文更生动。
生:我知道了翠鸟能够帮助人们捕鱼, 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生:保护动物, 人人有责。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知道了要保护环境, 爱护动物。
生: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要保护它们。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病例呈现】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自由读课文)
师:“什么都没有了”, 是说什么没有了?谁能来说一说?
生:一棵棵树木没有了, 一栋栋房子没有了, 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 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
师:还有什么也没有了?
生: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 清澈见底的河水没有了, 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 清新甜润的空气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村里住着的几十户人家也没有了。
师:那么, 这把斧头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生: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生:是一把能够给人们带来方便的斧头, 也是一把能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斧头。
师:现在, 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
生:不要再乱砍滥伐了!
生: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生:停下你手中的斧头吧!不要再破坏树木了!
生:不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是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
【病例剖析】
问题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这两节课都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爱护周围环境”中的课文, 两位教师在结课时非常相似———都在不遗余力、响鼓重锤地对学生进行着思想教育, 给语文课贴上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像这样的语文课在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多, 给人一种架床叠屋、隔靴搔痒、狗尾续貂的感觉。
问题2: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师的指导、引领和帮助, 学生的学习大多时候就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两节课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发挥得不足。如《翠鸟》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但是发言的七名学生中有六人都是在谈自己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 只有一名学生谈到了语文学习上的收获, 而教师也没有从中做任何指导与评价。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这样的做法很好, 但是“收获”应从多种角度来谈, 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谈, 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收获, 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总结、概括等语文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问题3:如何引领学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训练的意识较弱, 没有将这一训练重点落实到位。《翠鸟》中,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我”对翠鸟的喜爱, 但是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如第四自然段:“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第五自然段:“我们的脸有些发红, 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 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 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这些语言在教学中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加以体会, 感悟作者在表达上的精妙, 而没有必要去讨论“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种想法对与不对。再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最后一段,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用破折号来强调“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 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学生无论如何是不会关注、不会深思的。
当前不少阅读课将主要教学目标锁定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上,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语言学习任务的落空,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得意忘言”现象。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 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 特别是运用语言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片段
【病例呈现】
师:课文读完了,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请三位同学上前面来做实验。 (指一女孩) 你就是文中那个小女孩, (指两名男孩) 你俩来扮演其他两名学生, 老师来做这位“教育家”。
(教师拿出一个比较大的窄口玻璃瓶子, 将三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放在瓶子里。)
师:这个瓶子代表“井”, 乒乓球代表你们自己。下面我们来做实验。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危险!快上来!一……二……
女生:快!你第一, 你第二, 我最后。
师:三!
(教师声音未落, 最后的女生已将乒乓球拽出瓶子。)
师:实验成功了吗?
生 (齐) :成功了!
师:下面我们再找一组同学上来做实验, 谁愿意?
……
(先后又做了两次实验)
【病例剖析】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做实验。做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毋庸置疑。可是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不能丢掉了语文教学的本位目标而顾此失彼。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 究竟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多大收益呢?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就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要能够体会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中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里的“不假思索”地说, 到底是怎样说?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从小女孩的“不假思索”中, 我们能体会到什么?这些都是在本文的教学中应当着力引导学生理解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 如果确实遇到比较难理解的语言文字,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像这篇文章, 文字描述的内容比较简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大难度, 还有必要进行实验吗?如果我们学习《乌鸦喝水》就做乌鸦喝水的实验, 学习《捞铁牛》就做捞铁牛的实验, 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就做扔铁球的实验……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时间引导学生学“语”习“文”吗?这样的语文课还是语文课吗?
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程序
【病例呈现】
1. 初读古诗, 读正确、读流利。
2. 再读古诗, 大体了解诗意。
3. 分组合作学习:喜欢表演的同学表演赠别的情形;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 并配乐朗读。
4.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病例剖析】
表演、画画为哪般?新课程倡导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理念改变了“学科本位”现状, 打破了学科壁垒,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但是, 语文学科有其自己的本质属性, 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节课看上去教学形式新颖多样, 画画、表演、配乐, 应有尽有, 同时还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使得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令以往沉寂的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但是仔细想想, 教师把宝贵的教学时间大多用在了这些“非语文”活动中, 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完成吗?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在哪里?这样做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我们说, “学科整合”是有必要的, 但是也要注意“度”和“量”———选择好角度, 确定好“容量”, 不能矫枉过正。否则, 将永远无法治愈“高耗低效”的痼疾。
六、《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资料搜集
【病例呈现】
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谁找到了?
(生纷纷举手)
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谁先来?
生: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 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 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了下来, 并繁衍至今。另外在口语中, 恐龙指丑女。“恐龙”一词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一类指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古动物, 现已灭绝;在网络用语中指当代相貌不好的女性。
师:好!谁还愿意将你搜集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
(又有一位学生捧着一本专门介绍恐龙的图文并茂的书读起来。)
【病例剖析】
问题1: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都会要求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大多数学生就会从网上或书刊中查找资料, 有的将资料打印下来, 有的抄写下来, 还有的将书刊带到学校中来。 (上面的那位学生就是将网上的资料打印下来的。下课时, 我向他索要这份资料, 他欣然相送。) 可是, 这样的资料搜集又有何意义?一般来说, 搜集资料的目的有三: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可是, 我们看到学生在交流资料的时候, 一律都是照着读, 有的将字读错了, 有的磕磕巴巴不成句。也就是说, 学生只是找到了这些资料, 并未仔细阅读与思考。像上面那位学生, 只是将资料下载下来, 并未进行整理, 所以显得比较混乱。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时候并未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也没有进行过必要的指导。这样的搜集资料只是在“走形式”, 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问题2:怎样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在交流资料时, 都是照本宣科, 其他学生也只是盯着自己的资料, 根本不听他人的。对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也不做任何的指导, 教学呈现出散乱的状态。可以说, 这样的资料交流只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时, 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并教给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方法。如将搜集到的资料经过仔细阅读之后, 提取出要点来, 交流时要择其要点来介绍;别人在介绍时, 要注意倾听, 与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加以印证, 并适时地进行补充;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和补充, 列出相关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引领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效益。
教学病例讨论学生发言稿 篇5
张芹实习医师:我认为目前的诊断是正确的,患者20余年前起受凉后或冬春季节反复出现咳嗽,咳中等量白粘痰,伴轻度气喘、呼吸不畅,经抗感染、平喘、化痰等治疗后症状好转,每年均有发作,时间持续三个月以上。一周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咳中等量白粘痰,伴轻度气喘、呼吸困难,活动后症状加剧,休息时稍好转。桶状胸,两侧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呼吸活动度减弱,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肺肝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双肺呼吸音低,全肺有明显干、湿罗音。均符合“COPD”的症状和体征,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张笑天实习医师:COPD导致肺心病的几率很大。该患者除了咳嗽、咳痰、气喘、呼吸不畅等症状外,还有心浊音界缩小,心音低,心率100次/分,心律齐,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可问及P2>A2,双下肢轻度可凹陷性浮肿等症状,可初步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还有赖于血气分析。 潘静实习医师:COPD可与支气管哮喘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肺心病可与冠心病鉴别诊断,冠心病常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利于鉴别,若合并冠心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格检查。
郑红实习医师:该患者首先应给与支气管舒张药;对于低氧血症者可低流量吸氧,积极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咳嗽伴痰量增加时,可根据常见病原菌类型或药敏结果积极选用抗生素治疗;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口服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性的加用抗凝药预防肺微小动脉血栓。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
病例教学模式 篇6
基础医学病例研究教学作用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必经过程,基础医学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及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等。这些课程量大且内容多,知识抽象,特别是刚入校的职业学校医学生,学习困难大,死记硬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对医学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探索医学奥秘的动力。长此下去,不但影响临床课程的进一步掌握,更会导致将来开展临床工作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照搬生套,没有建设性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病例研究是近些年被广大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典型病例,在该病例中将临床症状以常见方式展现,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来和基础医学理论相联接。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穿插理论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头脑中把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临床症状建立联系,产生深刻印象,建立大脑反射模式,形成病例判断分析程序,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习惯。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更深入开展,加重病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侧重学生病例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消化基础医学理论,让学生形成立体的基础医学理论模式。
一、以往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病例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是教师应用起来参差不齐。现在编写的中职及高职教材都强调将知识点活化运用,往往都要求引用病例在教材中,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的教材,病例更是占教材内容相当篇幅。但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应试教学,强化学生掌握常规固定知识点。病例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后随意阅读的内容,毫无实践应用价值。有时教师也受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病例教学,更谈不上病例的深入研究。例如,中职病理教学,教材要求学时72学时,72学时中既要完成基础病理学内容,又要完成病理生理学内容,每堂课内容知识点遍布,教师总感觉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但每每下课时都是仓促收尾。更深一步存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基础医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细化掌握,考试内容固定死板,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条条内容,才能完成考试。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无法抛开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病例研究。
二、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开展状况
病例教学中,病例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倡导基础医学教学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开展首先要求病例设置要科学、合理。我校要求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建立专业病例库,每节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病例研究来开展。建立病例库要求专业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后,寻找、选择、设计病例,让知识点潜藏在病例中,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临床症状,深入追寻其内在原由根理,从而通过自主探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教学目标。病例库的建立激发教师到临床工作中寻找典型病例,将典型病例与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对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编撰,并紧扣病例设置问题,对病例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每个知识点用病例串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分析研究,既融合知识性,又要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的兴奋点能紧紧的围绕在学习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要点,便于深刻理解和把握。
病例研究方法在我校实践开展效果显著的原因,除了专业设置课程病例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内容完全以病例形式设置。学校自2002年成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后,无纸化考试覆盖基础医学全部学科。题库最早建立中,病例题比例只占10%~25%,近几年通过病例研究教学后,病例题量已经提高到总题量的80%~90%。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病例研究结合到考试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力,也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集中到病例的采集、设计、应用中。
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灌输式教学,枯燥被动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2009年,基础医学等科目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達35%。2010年,我校在2010级护理班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病理科目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法,为对比教学效果,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年级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卷面得分情况,来探究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2010级护理10个中专班分成两组,5个班仍是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进行教学,另5个班则教师授课全程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教授学生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期末考试应用相同试题考试,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教学班不及格率为11%,而另5个班的不及格率则为32%。通过对比,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来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对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规则和理论,而是将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在病例中,创造出让学生身临其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因果关系。我校通过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增加了临床实践愿望。3年来,共有6名教师到本市三甲医院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教师通过经历的临床病例,把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活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医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意识差,通过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中要分析讨论病例,这就促使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查资料、查参考书籍,等等,这些方式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学习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而且也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董青生,冯驰,杨溢.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结合病例教学在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华西医学,2013,(03).
\[2\]罗华丽.典型病例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疗前沿,2012.
PBL教学病例的选择与设计 篇7
近年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采用整合课程PBL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PBL教学的核心是病例,病例的选择和设计关系到PBL教学的成败。好的病例能激发学生通过脑力震荡,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病例选择过于简单,则学生的讨论无法深入,若过于复杂,学生又无法理解,失去讨论的兴趣。 病例中设计的问题太大,学生无从回答,问题太偏,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不能突出重点。本文对我们多年编写PBL教学病例的经验进行总结,探讨选择,设计和编写好一个PBL教学病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病例的选择
病种的选择。病种应该选择能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本专业临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疾病,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学习讨论能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学生会对该疾病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对本专业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具有更高的临床教学价值。选择临床上不常见或罕见的疾病,一方面它不是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临床教学价值不大,另一方面不利于收集资料进行病例编写。
真实性。所选择的病例必须是真实的临床病例, 病例的描述应该是真实的,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病史,体格检查,其它辅助检查和治疗。只有真实的病例才能更好地反应疾病本身,学生学习讨论时才有真实感,讨论的结果才更具有临床实际意义,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虚构的病例,病情可以编写的很精彩,但很难收集到客观性的辅助检查资料,往往存在漏洞与临床真实情况不一致,这样学生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影响教学效果。
典型性。同一种疾病临床表现有典型和不典型之分,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疼,不典型的表现为单纯的腰痛。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都是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教学价值。选择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例让学生学习和讨论, 这样疾病的典型性表现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完整性。所选择的病例,必须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除了一般项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外, 还应该包括明确的诊断、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和完整的病程。这样学生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自己提出的方案和真实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受到更大的启发。
2病例的设计
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引出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学习掌握的核心内容,通过病例中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讨论病例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对本专业的特点产生深刻的印象。
病例设计应具有足够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复杂性。 病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知识性也至关重要。病例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太简单,学生一看就能猜出是什么疾病,学生就没有讨论的兴趣,太复杂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范围,讨论无法进行,只有复杂性适中,学生才能通过激烈的讨论,脑力震荡,得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设计的场景必须符合临床真实的就诊场景,同时要有情景的起伏和波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能体会到疾病的演变和诊疗过程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前沿性。所涉及的问题是开放的,要圆满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知识延伸、拓展、 查阅辅助资料才能解决。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医学前沿技术有联系,引导学生查阅英文原版教材和资料, 了解本专业的新医疗新技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医学英语水平,激励学生的超前意识。
3病例的完善
病例编写完成后首先要经过编写小组集体讨论, 看有无错误、遗漏,同时对病例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复杂性和开放性进行评价。并让非专业人员评价是否能得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其次,在一个学生小组中试用,观察学生对病例是否感兴趣,讨论是否激烈, 提出哪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得出哪些预想不到的结论, 反应了哪些问题。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后对病例进行修改最终定稿。病例被PBL教学应用后病例编写者要及时认真听取PBL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对病例反馈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对反应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病例进行修改,使其更加完美,在将来的教学应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人体生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通常讲授一些静态的与临床脱离的课本知识, 这些知识很难运用到临床实践的真实世界中, 导致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学习的脱节。病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利用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法来提出与生理学有关的问题, 再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由浅及深的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边分析, 边讨论, 并最后总结出需要把握的生理学知识要点。病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积极的参加到教学的过程。这样, 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学习效果[1]。所以, 在教学的基础阶段, 把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 就相当于架起了一座桥梁, 发挥学以致用的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生理学知识才能掌握临床课程的重要性, 在最基础理论中同样包含着临床使用的重要价值。
2 病例在生理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病例教学法加强了知识的多元性, 让学生在学习单元知识的时候, 也在不断的扩展所学知识, 做到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举例可以导入病例, 通过讨论、启发、推理式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 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学到的病例知识深记脑海。譬如, 在讲到“肿瘤”的恶性和良性的区别时, 导入一例是将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而最终致使患者死亡, 更深刻的说明区分良、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如果把恶性肿瘤错看成良性肿瘤, 就会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或造成治疗不彻底而引起的转移、复发、甚至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将良性肿瘤错看成恶性肿瘤, 又会让病人受到因不适当的治疗而承担不应有的损失、痛苦、以及精神负担。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并以此来激励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医疗作风以及严肃的科学态度[2]。
3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利用病例教学法可以扩展学生初涉医学的视野, 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连接点, 减少学习中的枯燥乏味, 加深学生对生理学抽象理论的理解与记忆。如因为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范围广而且不集中, 所以我们在对此讲解时, 就可以利用临床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为案例进行讲解, 以加深学生对其印象。如病例:22岁女性, 虽近两个月的摄食量增加却仍见其身体消瘦, 多汗怕热, 失眠, 感觉疲劳, 心情烦躁, 每天常常出现不自动的手颤动以及心慌。经检查患者的甲状腺是弥散性肿大, 血清中的T4和T3水平增高。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硫脲嘧啶。按照这个病例给学生讲解“甲亢”。“甲状腺功能的亢进症”通常称为“甲亢”, 是因甲状腺激素分泌太多而导致的临床综合症。从病例表现看, 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有重要的影响。再进一步的从中引导学生从病例的临床表现倒推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作用主要是能提高基本的代谢率, 促进组织内的耗氧量以及产生热量, 甲状腺激素的增多会使产热量增多, 从而引起患者的汗液排出量大而怕热;甲状腺激素对蛋白质、脂肪具有很强的分解作用, 大量的分解脂肪、蛋白质就容易出现患者无力、消瘦的症状;甲状腺激素还具有维持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 所以, 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使患者出现了脾气暴躁、性格改变的症状;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特别突出, 激素过多会引起患者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一部分患者是因为出现了心力衰竭或者是心脏增大等血管系统的改变后才初次就诊, 造成没能及时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3]。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要掌握的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趋条理化。
4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病例教学法所选用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
领导学生学习生理学病例时, 导入的病例应当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病例有所区别。临床医生对病例的分析是通过实验室检查、体征、综合症状等运用医学的有关知识, 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确诊, 并安排可行性的治疗方案。而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病例是帮助学生更生动的掌握某一系统或器官在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所以, 在选择病例上要按照所教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选取, 通过教师的整理, 让病例反映的要点和讲授内容的知识点相结合起来。把其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病情情节省略。选取病例的症状必须要与这次教学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经分析讨论后得到的结论要与教学的大纲大致相吻合。
4.2 病例教学法应安排合理的讨论环节
在学习生理学病例的时候,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气氛也变得很活跃。这时候, 教师应该控制好讨论的场面,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由于病例分析教学法在教学中会占用较多时间, 因此, 应当提前安排好课堂应进行的步骤与环节, 只有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 才能把握好课堂的进程。
4.3 病例教学法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讨论病例之前应该先给学生布置好作业, 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资料并分析资料。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核心, 内容要适当, 不可过深、过多的涉及到临床经验, 避免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寻找临床书籍上, 以及避免把问题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阶段, 同时应当保证讨论的质量。最后, 通过课堂取得反馈的信息, 对病案的深度、广度以及病例的理论作出及时的调理, 使其和学生的水平相符合。并针对具体的原因, 做出具体的补救措施, 不断改进方法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摘要:在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 把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生理学知识是理解和掌握临床课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基础理论中包含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人体生理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岚, 刘海静, 林娜, 等.几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 2008 (3) :55.
[2]张泓波, 关丽华, 高维娟.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23 (4) :56.
病例分析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9
1 授课过程中穿插进行病例分析
此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 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示范性, 引导学生从生理学角度对病例进行分析, 使其掌握病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 讲授气体交换过程时, 讲解肺泡气氧分压 (PAO2) 计算公式:PAO2=FIO2 (PB-47) -1.2 (PaCO2) 公式中FIO2为吸入气氧浓度, PB为大气压力, 47为呼吸道水蒸气压, PaCO2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
随后给出临床病例:28岁女性患者, 急诊, 主诉胸痛, 胸片和体检未见异常。测得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为33mm Hg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为78mm Hg。患者吸入大气压力 (PB) 为747mm Hg, 吸入气氧百分浓度21%。请计算肺泡气氧分压是多少?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是多少?将计算结果与正常值进行对照, 判定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是否正常。根据所学知识共同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肺通气功能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出肺泡气氧分压 (PAO2) 为107.4mm Hg、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 (P (A-a) O2) 为29.4mm Hg。与正常值对照, 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 (35-45mm Hg) , 动脉血氧分压也低于正常值 (80-100 mm Hg) , 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大于正常 (10±5mm Hg) 。由于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 说明患者有过度通气, 不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 过度通气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调节的结果;由于患者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大于正常, 说明患者存在肺换气功能障碍。最后教师给出该患者经肺扫描诊断为肺栓塞。并分析肺栓塞会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升高, 从而导致换气功能障碍。
2 以病例分析题形式布置课外作业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课堂上进行病例分析的数量毕竟有限;另外, 上课刚讲完相关生理学知识后, 学生可能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因此, 我们可以病例分析形式布置课外作业, 有利学生从容思考, 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例如, 讲授气体运输过程时, 讲解动脉血氧含量 (Ca O2) 计算公式:Ca O2 (ml O2/dl) =与血红蛋白 (Hb) 结合的氧+溶解在血浆中的氧, 即:Ca O2 (ml O2/dl) = (Hb (g) ×1.34 (ml) ×Sa O2) + (0.003×Pa O2) , 公式中1.34 ml是1克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氧量, Sa O2为血氧饱和度, 0.003是1mm Hg氧分压压力下动脉血中所溶解的氧气毫升数[1]。
课后布置课外作业:56岁男性患者意识丧失急诊入院, 检查结果:血红蛋白=15g/dl, Pa O2=80mm Hg, Pa CO2=30mm Hg, 血氧饱和度=54%, 碳氧血红蛋白=40%。请利用公式计算患者动脉血氧含量是多少, 并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缺氧。
下次上课时可先提问学生, 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利用公式计算患者动脉血氧含量为11.1ml;将计算结果与正常值 (19-21ml/dl) 进行对照, 判定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分析产生缺氧原因是患者吸入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 使大量血红蛋白丧失携氧功能, 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造成低氧血症, 导致机体缺氧。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 (35-45 mm Hg) , 说明有通气过度, 这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结果。最后教师给出患者的临床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
3 病例分析的运用要合理得当
在病例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 不能盲目。重在引导学生对某一器官、系统异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从生理学角度对其加以解释, 从而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对于现阶段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临床问题可以忽略[2]。这就要求教师对临床病例进行精心选择,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表现予以描述, 从生理学角度设计相关问题, 如发病机制、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从而突出临床病例与相关生理学知识的联系。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紧密联系临床, 同时要把握联系的度, 不能过多过深的涉及临床, 要本着生理学知识为主, 病例为辅的原则, 突出重、难点, 不能一味结合临床而冲淡了重点内容[2]。
教学实践证明, 在生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病例分析可以使师生互动, 增加课堂吸引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另外, 使学生早期介入临床, 体会到生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了学习生理学的意义, 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培养了临床思维方式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后期病理生理及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病例分析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生理学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应不断学习相关学科和临床医学知识, 扩大知识面, 开拓视野和思路,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美LAWRENCE MARTIN著, 辛建保张建初译.动脉血气分析-快速解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1
病例教学模式 篇10
临床科室实习是医学生学习和培养的重要阶段, 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是连接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纽带, 是医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的必要程序。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中, 临床实习显得更加重要。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深造, 同时也是为祖国医疗事业培养高能力人才的过程。在骨科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育中, 由于其内容涉及光法, 使骨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显得更加困难。因此, 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骨科医务工作者, 更好地满足医疗事业需求, 是一个极其艰巨而又现实的问题。近些年全国上下的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等教学机构不断地在探索, 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十分有效又确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二、病例讨论法的定义及应用
骨科, 一门外科学特点鲜明的学科, 其包含内容极为广泛, 如验证、外伤和肿瘤等临床疾病, 同时也涵盖了临近骨组织的病理生理和解剖等方面基础知识。对于骨科的医学生来说, 完全掌握骨科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极其不易, 这对于骨科专业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课堂板书或者PPT等媒介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称为基础学习LBL (lecture based learning) ,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全面、系统地将知识点传授给同学, 但是存在较严重的不足之处就是同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主动学习的劲头很差, 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很难理解和记忆, 直接导致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临床实践能力受到影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 (problem based 1earning) 是针对于LBL的劣势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文旨在骨科学研究生培养中加入病例讨论这一元素, 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讨论分析, 现汇报如下。
在医疗工作中, 不仅仅要对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熟练掌握, 在专业素质过硬的同时还必须遵循爱伤意识, 具有严谨的思维, 认真的态度, 这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尽管每天的临床工作都十分繁忙, 我科仍然坚持每天进行病例讨论, 在回顾病例诊断、治疗等每一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的同时, 也是给其他医务工作者或多或少提示。在病例讨论过程中, 经常会有医学生发现一些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甚至是平时误以为正确的操作, 都可以在此时得到纠正。例如, 有一例前臂骨折的患者, 在手术治疗后发现前臂明显旋转受阻, 经过X线拍摄后发现该例患者合并近端桡骨小头脱位。通过这个简单的病例讨论可以对孟氏骨折、盖氏骨折的理解更加深刻, 并且对“近端桡骨小头脱位”这一病症漏诊所造成的后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 在髌骨骨折的诊断病例中, 很容易发生髌骨纵行骨折的漏诊。因为在常规的髌骨骨折诊断中, 通过影像学检查膝关节, 很容易发现髌骨骨折线。但是一旦患者发生的是髌骨纵行骨折, 在影像学图像中几乎完全是阴性的, 侧位X线无法发现髌骨纵行骨折线, 而正位X线检查结果也由于股骨阻碍视野, 很难发现骨折线, 这是该病极易发生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 过于依赖影像学诊断是不可取的, 因为认真的医生在最基本的体格检查中很容易发现该病。通过对别人的漏诊病例进行讨论后, 在自己今后的诊断和治疗中遇到同样病例时, 则会在进行X线拍摄时刻意地去观察该患者是否同样存在近端桡骨小头脱位, 或在髌骨骨折的诊断中进行常规查体, 从而避免这些漏诊的发生。由此病例讨论可以说明, 无论当前科技是如何先进, 也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技能, 否则先进的科技不但不能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反而会成为阻碍自身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进步的绊脚石。
病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 其基本要素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病人资料的收集和归纳分析、集体查房、讨论、诊断、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等。通过病例讨论, 能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将病例讨论加入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 可以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自学能力, 改变其思维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顾全大局、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方面也可以有更出色表现, 对其所掌握的知识点和临床技能能够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较过去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明显活跃, 既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一去不返, 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明显增多, 使得同学们在课后针对课堂上讨论的病例可以主动地去查阅资料,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教”的过程中, 针对同学所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的同时, 也是教师们“学”的过程, 对教师知识面的广泛度及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均是一个考验。这样, 能从多方面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和教师的科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全面提高其医学素质。
三、病例讨论法的重要意义
病例讨论法是医学教育中训练医学生的主要方法, 教学中插入病例讨论, 对学生的诊断思维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病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将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和数据整体化、系统化, 使学生的诊断思维更加严谨。而诊断思维是否严谨, 学生考虑是否全面, 则是能否作出正确诊断、是否漏诊误诊的关键所在。在每个病例讨论阶段结束后, 每位同学都会被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报告总结, 报告成分除主要包括病因、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常规病例包括内容外, 还包括易漏诊、易误诊、诊断中注意事项、治疗中注意事项及治疗后应如何避免并发症等主观陈述内容。提交后由专人进行批阅、修改并反馈给同学。经过施行新的教学方法, 在期末理论考核中同学得分更高, 专业术语使用更加准确, 知识要点、得分点的把握更加到位, 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同学答卷相比, 分数明显提高。新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 巩固医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 并很好地进行实践。
另外, 病例分析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医学事件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首先, 在准备病例资料时要条理清楚, 简明扼要, 书写规范认真, 且不可以前后矛盾;其次, 讨论过程中, 要对病人病情的介绍条理分明、口齿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病情汇报要领, 并进行示范。这要求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 先介绍病人的一般资料, 然后详细介绍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病情的演变等, 再进一步提出处理的措施。通过汇报病情, 可以详细了解学生以及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临床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 可以使学生对疾病诊治有全面的认识。
四、小结
骨科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内容多, 涉及面广, 涵盖病理学、解剖学、放射学、生物力学和外科学等学科知识, 专业性强, 比较抽象, 一直是外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不断地巩固理论知识、回顾、总结, 并且在实习中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才能够体会到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所在。在病例讨论中, 同学可以在他人作报告时从中发现自己以前不了解的知识点, 或者没有意识到的错误, 漏诊、误诊的危害性等, 使其能够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注意到这些问题的所在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另一方面, 对于临床教师而言, 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师生互动增加, 同学对于骨科学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加, 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性更浓, 同时也是对我们临床教师的一种挑战, 一个班级的同学全部参与到病例讨论中, 就很有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足够熟悉, 还需要根据病例, 对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做相关准备, 促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 师生共同进步。由此看来, 病理分析加入到教学中, 不仅有利于同学专业能力的培养, 还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述伟, 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100-102.
[2]黎逢峰, 范存义.PBL与以相关病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在骨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 (4) :203-204.
[3]姚军, 李佳, 冯振博.临床病例讨论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6) :99-100.
[4]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病例讨论结合临床带教在骨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教育, 2014, 23 (8) :24-26.
病例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多渠道 全真病例教学 内科护理教学
一、全真病例的灵感来源和案例遴选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依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把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资源,通过独立的研究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笔者在案例教学法基础上大胆创新,利用现有条件——笔者学校附属医院(建筑面积5684平方米,开放床位104张,是目前本地区独立设置的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善的专科康复医院。医院病区设施先进,配置合理)。附属医院老年常见病较多,离教学区仅几步之遥,为内科护理全真病例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课前精心挑选病情典型、患者配合度高的内科病例用于全真课堂教学。
二、多渠道全真病例教学的途径
学习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传统临床见习有一定“片段性”,单一的教学渠道不利于学生整体掌握疾病病程特点。“多渠道”全真教学即课前分组见习内科患者,提前拍摄照片或DV记录患者生活、治疗片段;课中接近患者,倾听患者心声和需求,分析病情,设计并实施一对一的护理措施;课外与学校义工银行、校志愿者服务、德育实践等团委学生活动联合,为附属医院内科病人提供全程的基础护理服务,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全真病例教学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采取项目教学法分配学习任务,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前设置学习任务单,安排任务小组长,由教师与附属医院协调,学生分组进医院见习。教师情境设疑:如患者为什么会发生该病,发病有哪些身体状况,如果你是患者的责任护士应如何实施护理呢?课前教师理解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探索答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采集病史资料,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新挑战,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采取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由教师将学生拍摄的视频材料重新整合、配音,制作成教学微视频给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观看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教师预留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课堂中分组汇报呈现,教师进行引导、点评和总结。本教学法使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学习参与度更高。理论课尾声由教师汇总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涉及首优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等;由浅入深、难易适中地实施护理,使学生具有成功感。实践课教师依学情带领学生为病人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护理措施。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再单一依靠考试分数判定学习效果,考评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为重点,以学生完成职业岗位目标任务为依据,尽可能贴近“职业人”要求。本研究设计一系列评价手段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患者评价、临床护士评价等,采用调查问卷、采访、写见习笔录等途径完成教学质量检测。
四、全真病例教学的优势
1.全真病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开始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前,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全真病例,设置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完成老师预留的小组任务单,学生主动查找资料,了解患者身体变化的病因、既往史、家族史,发病身体情况和治疗用药经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调动和提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享受了挖掘知识宝藏的乐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传统教学仅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怎么去做,而且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可能不适用。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临床实践工作中,为了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能迅速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护士的工作要求能够灵活变通,干脆利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教学中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全真病例教学过程中,没有人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教师在学生有疑问时,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起到了激励的效果。教学检测体系也将患者评价、临床护士评价等纳入考核,体现了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教学理念。
3.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创新精神
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最简单的学习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做到这些,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并敢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全真病例教学中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入附院见习并记录病史资料、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单;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已解决的问题、还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小组探究能力。
4.翻转课堂式教学法适应不同学情需求,丰富了教学资源
在全真病例教学中,使用DV记录患者发病的身体状况、治疗情况、生活片段等,经过教师处理加工,配合文字说明,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观看学习,充分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优等生加速学习步伐,做“先遣部队”,后进生则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材料,有更充足的时间理解新知识点和做笔记。本教学法将典型病例的发病状况记录成影音教学材料,丰富了内科护理学教学资源。
5.通过为患者提供追踪护理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注重能力培养,是新课标教学的核心。现代护理学认为:全体人类是护理的对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护理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真病例教学中,通过遴选真实病例,学生承担学员、教育者、管理者、护理人员等多重角色,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体会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感受,而结合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媒介为患者持续地提供基础护理服务,有助于学生爱心观念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同情感和医者救人的神圣使命感。
五、教学心得
为了避免大量学生涌入医院,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课前按项目教学法设计本次课程的任务,选定任务组长,预留一定时间给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分批次进入医院执行任务。同学们探究思考解决分配的任务,最后由教师汇总任务完成情况并按实际教学需求对成果加工。
任务分配可以让学生锻炼语言沟通、实践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前期按照学生的爱好、特质、理论基础等进行任务分配,后期则安排学生轮岗使能力锻炼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曹建芝.多形式案例教学提高内科护理教学效率[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
[2]焦平利,刘均娥,陈新岭.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病例教学模式 篇12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书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书本只能带给学生文字、图片等比较单调的信息, 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对知识运用不灵活。这种学习模式不能完全与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本课题把病例引入病理学教学中, 将尸体解剖病例及大量的活检病例从临床表现到病理大体标本及镜下所见紧密联系, 使学生亲自接触到疾病, 并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 了解病理解剖在医学中的地位, 以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 综合素材的收集
尸体解剖及活体组织检查是病理学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从顺义区医院病理科及北京医科大学收集大量活检病例及典型尸体解剖材料, 做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尸解率不高对临床诊断、科研及教学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每一个大的尸体解剖病例或每一个小的活检病例, 都包括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及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病理学的条件。
2 材料整理
(1) 临床病历记载内容包括:患者遗传史、继往史等;患者主诉病史, 临床医生的体格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 (生化指标、影像及B超检查等) 结果。
(2) 病理尸体及活检病例做文字记录并做出肉眼的初步诊断。
(3) 镜下观察后, 详细描述普通染色、各种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检验的形态表现及结果, 做出最后的诊断 (注明诊断依据) 及鉴别诊断。
(4) 结合临床进行病例分析及讨论并提出思考问题。
应用数码相机拍摄病例的临床表现 (如腹水、肿瘤或淋巴结肿大等) 和尸体标本、大体标本及各种切片染色的照片, 并将拍摄的照片输入计算机, 对其中模糊或有杂乱背景的照片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以达到教学的要求。照片间给予文字说明即对图像进行解释。
3 课程的组织和整体安排
首先把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的典型病例材料及相应的正常解剖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并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然后按教科书的章节进行分类: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及传染病等, 以便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浏览, 并进行系统学习。
在进行病例分析前, 首先用图像的方式复习与本章节有关的主要脏器的正常解剖和组织结构及功能, 帮助学生回顾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然后重点讲解每种疾病病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学生对认识疾病具有强烈的迫切性及极大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 尽量把病理学基本知识与疾病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记忆。因此, 每节课利用多媒体给出1~2个典型病例, 让学生根据病例所叙述的临床表现及学习的病理学知识进行归纳及思考, 做出病理诊断。比如, 血栓形成条件这一章节, 我们首先利用多媒体复习正常血液循环途径, 然后给学生一个临床病例进行讨论:一男性患者因车祸左下肢股骨干骨折, 住院后经止血、复位、石膏固定。痊愈拆除石膏后, 自己下床去厕所, 走至楼道, 突然心悸、气喘、面部紫绀, 随即昏倒, 抢救无效而死亡。请分析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症引起患者猝死。
用病理解剖的基本知识加以解释:本患者为骨折患者, 骨折愈合的病理过程在上一章损伤与修复中刚刚讲过。骨折同时有血管损伤, 是血栓形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损伤后伴出血可使血中凝血因子浓度增多, 血液凝固性增高, 这是促使血栓形成的另一原因;由于患者自入院以来, 长期安静卧床休息, 使血流速度变慢, 又进一步促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本例患者具备3个血栓形成的条件:血管损伤,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流速度变慢。由于下肢静脉形成的较大血栓在患者下床去厕所时脱落, 栓塞于肺动脉的主干, 所以造成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猝死。这一病例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加深了其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血栓栓塞的概念、类型及运行途径的理解, 同时了解了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加强了对章节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这样把理论与典型病例讨论及分析结合起来, 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病理学基本理论,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在临床实践中应随时注意哪些患者和疾病存在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以防止悲剧的发生。
【病例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病例诊断教学06-05
病例式教学07-31
模拟病例教学09-14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09-18
外科病例教学体会05-13
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10-14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09-21
消化系统教学病例讨论09-06
典型病例教学法论文06-26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