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导入法

2024-10-25

病例导入法(精选7篇)

病例导入法 篇1

病理学是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接基础医学, 同时又紧密联系后续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相较于西医院校,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材有自身的特点在病因病机方面更多地结合中医的基本理论。在内容设置方面有区别: 中医院校的病理学融合病理形态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章节,而这两部分在西医院校普遍为独立开设的课程。在相似的课时限定下要讲述更多的知识点, 同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中医院校学生接受的西医基础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范围或深度方面较西医院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 而这些基础学科内容的深入牢固掌握恰恰是学好病理学至关重要的。综合起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病理教学质量, 是对中医院校病理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病理学内容较抽象,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多为教师“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和记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反映在内容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单纯的病理形态学方面稍好,比较突出的是在讲解患病机体的功能和代谢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较传统教学方法,病例导入法在课堂气氛的调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整个课堂效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笔者以在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的本科病理教学方面应用病例导入法进行教学所得的一些体会与同仁分享。

中医院校病理学课程设置上有部分病理生理学的章节如DIC和休克。这两个章节主要介绍该病理过程的具体发生机制及相应的临床表现。不同于形态学课程有直观的图片讲解,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理解有难度,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借鉴高年资老师的教学经验,笔者在近期的教学中引入病例导入教学方法。在正式讲解休克前,先引入一具体病例。该病例为一车祸致腹腔大出血病人,详细介绍自入院前后的体征、临床表现的动态变化和医生给予的治疗措施,以及最终病例死亡的病程经过。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此病例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入院后医生也给予看似较合理而对症的治疗措施,但为何最终病人死亡?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此病例的治疗经过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等。从病例的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后续的具体内容,并且边学习边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相关内容时及时回顾该病例。如在讲解休克的三个分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及微循环凝血期的微循环病理变化进而对应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回顾该病例,找对应的时期和临床表现。如为何此次病人在后期表现为对升压药物的无反应,是由于病人处在休克之微循环凝血期,DIC的广泛出现,微血管对血管活性药物呈麻痹性扩张。这样让学生在理解每一期具体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时,对应这一病例的实体,有很直观且具体的印象。在这一章节课程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交流,再重返这一病例,不少学生依据章节内容大胆提出对治疗这一病例的见解,表明学生对本章节的相关概念思路很明晰,可谓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样讲解病理形态学章节时, 病例引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讲授“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章节中会涉及四个形态学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单纯地逐一讲解这四大形态学表现,容易陷入“以书说书”的情境,认为枯燥而不好记忆。参照病例导入法,笔者在正式授课之前先介绍一病例,该病例为老年慢阻肺病人,有咳嗽、大量咳痰,长期病程进展到出现严重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等右心功能衰竭表现而死亡。在病例介绍时,同时详细介绍其临床症状及死亡后相应的病理解剖所见在病理解剖过程中发现有支气管黏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之纤毛细胞出现脱落、坏死;上皮之具有分泌功能的杯状细胞则数量增多,体积变大;局部黏膜上皮转化为复层鳞状上皮;心脏体积增大,尤其右心室肥大,心室壁增厚,镜下心肌细胞增大,细胞核染色丰富。通过病理解剖所见,知道该病例出现支气管黏膜杯状细胞的增生及肥大、右心室心肌细胞肥大、支气管黏膜上皮鳞状化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初步认识以上这些形态学表现, 同时适当提及一些由形态学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的改变,如杯状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其增生肥大导致病人大量咳痰;黏膜上皮由于鳞状化生的出现,丧失原本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自净”功能,对外来病原的清除功能降低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咳嗽等表现。带着问题我们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回顾病例,组织学生讨论,对本章概念进行消化。课程接束后对学生进行小考察,发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均理解较透, 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摸索学习的过程。中医院校有其自身特点,中医院校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更多需要不断摸索改进的地方,在病理教学上,我们还要做出更多尝试。

病例导入法 篇2

【关键词】 PBL;内科护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0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针对传统的只单纯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弊端,为顺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中获得新知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教学法在北美等国家得到了很快发展,也是目前在国际上广为流行和被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后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这种二段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兴趣索然。而到医院实习时又不能复习理论内容,巩固所学知识,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笔者在内科护理学[4]的理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用完整病例并导入PBL教学模式,学生反映良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我校2005级护理专业4个班学生共183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BL和SBL(Subject Based Leaming)两个组。每组2个班,其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明显差异。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计划相同。

(二)方法

SBL组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

PBL组采用PBL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先由教师精讲教材内容,主要是教学重点以及理论性较强部分,如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身体状况。此阶段占大纲要求授课时间的1/3~1/2。然后,依照所讲授的疾病举出具体病例开展讨论,并向教师请求进一步所需资料,综合分析后得出护理诊断并制定具体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整个病例讨论主要由学生进行,教师除了在思维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必要的提示外,还要结合具体问题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简要的讲解,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特点:①教师由课堂上的主体转为辅导,而学生占据主位;②整个病例讨论由多个“问题”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由学生主动提出要求后由教师再予提供有关资料,更接近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④如学生的判断有误,可以推倒重来,直至成功。

对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成绩考核和问卷的方法。

二、结果

(一)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SBL组与PBL组在生源、教师、教材等方面条件一致,具有可比性。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单选、简答和病例分析四种题型,记忆题占47%,分析题占53%,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平均成绩有明显差异(p<0.01),并且PBL组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比记忆力提高更为显著。此外,PBL组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较巩固,分析能力增强。

(二)学生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评价

在引入PBL的教学模式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自我测评,其结果是在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甚至明显提高(见表2)。

三、讨论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过程。病例讨论以提出多个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深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学习过程和临床相脱节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它用具体病例阐述基本理论要点,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从课后的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当堂巩固率高,减轻了课后复习的负担。

2.PBL的中心是“问题”。在选择病例时应尽量包括疾病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突出重点,难易得当。一般说来,开始选择的病例应较为典型而浅显,以后随着课程深入和内容增多以及学生分析能力增强,每个系统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综合性的难度较大的病例讨论。此外,尽可能运用电教、挂图等辅助教学设施,使病例讨论更符合临床实际。

3.虽然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但在相当时间的精讲式授课的基础上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施行PBL是可行的,尤其是经过系统学科学习后的临床专业阶段更有条件实施。

4.PBL对教师要求较高,除要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外,病例应尽可能收集全,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引起争议的内容都要有充分准备。同时,在理论授课阶段,要抓住重要问题,简要讲解。在病例讨论中,教师根据讨论时间、目的、内容和分析情况适当启发,使讨论围绕中心,向预定目标发展。最后小结要从实际出发,如讨论比较杂乱、问题较多时要作比较系统的小结,反之则高度概括,不必多赘。

四、结论

通过与SBL教学效果相比,PBL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引用的病例与PBL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将来护理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建新,王海燕,王海红.PBL: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病例导入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 抽取黄河科技学院学校2012级临床医学I、2班作为实验班, 共120人, 采取病例导入式多媒体组合病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同时以临床医学3、4班作为对照班, 共121人, 采取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教学。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作者于2014年6月学期末对黄河科技学院2012级临床本科共241名学生, 就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方法和病例导入式多媒体组合病理实验教学方法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241份, 收回有效问卷240份。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对课堂教学满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学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理解力是否增强、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是否提高、综合能力是否得到锻炼等指标进行调查;并让学生对拟进行的病理实验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2.2 授课方法。

病理学实验课运用病例导入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法, 应以系统的理论课教学为前提。学校于2010年采购了显微数码互动系统, 主控台直接与投影仪、教师的显微镜与电脑以及学生的显微镜与电脑相连。教师在显微镜下观看的病变直接显示在主控台的电脑和投影上, 便于学生直观的观看老师所讲的病变, 有利于师生互动。并且每一位学生所看的显微镜下视野也都显示在教师主控台的电脑上, 教师无需下去走动就可以看到学生所观看的视野, 并于学生语音互动。该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提高了师生互动的效率,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高效优质的学习平台。

1.2.3 准备病例。

病例的选择是实验课能否高效开展的关键。通过教研室几位老师集体备课加网上搜索的方法, 整理出一套病例, 每个病例都搭配切片讲解以及幻灯示教。具体实施步骤为: (1) 教师讲授, 教师先用30分钟讲授本节课重点、难点、学习要求以及相关的切片、理论知识。 (2) 学生自学:约70分钟。讲授之后给出本节课的病例, 让学生从病例中带着疑问从本节课观看的切片中、大体标本中、病理学课本, 相关资料中, 以及分组讨论中找寻答案, 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3) 总结和讨论:约50分钟。教师分组提问, 并对病例以及本次课观看的大体标本镜下标本做总结和讲解。 (4) 课堂评价。包括出勤情况、上课纪律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主要是绘出本次课程重点切片的镜下观。以检验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掌握程度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

2 结果

在实验教学改革之前, 我们在学生中主要就病理学实验内容、实验教学开展形式、实验教学改革等开展了问卷调查。在对资料整理核实无误后, 我们对收集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36%的学生认为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41%的学生认为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方法效果一般, 23%的学生认为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枯燥, 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对于实验教学改革, 92%的学生表示愿意成为实验教改班中的一员并积极配合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组学生:87%的学生认为病例导入多媒体组合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效果很好, 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9%的学生认为较好, 4%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

3 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更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对于医学生来讲, 病理学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课程, 那么培养学生分析临床病例, 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依托显微数码互动系统, 在实验课中导入病例分析的环节, 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更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连, 符合现在大学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病例导入式多媒体组合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实验班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很好, 病例导入式多媒体组合病理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对实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充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相长, 良性互动, 循环发展”的鲜明特色。通过病例导入式多媒体组合病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以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为基础, 探索一种适合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病例导入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比2种实验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结果显示病例导入多媒体组合病理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的实验教学模式。

病例导入法 篇4

1 病例的设计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均以倒叙方式展示病例, 即在开始上课时把病例展示给学生, 并同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而导出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该病例展开, 以逐步解决疑问的方式进行。因此,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病例设计是否合理、病例情节是否生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在设计病例时着重遵循以下几点。

1.1 病例应当能够导出教学内容

所设计的病例应当与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呼应, 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导出教学内容, 并明确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即此病例能够贯穿教学始终, 让学生在思考病例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如我们在讲“运动神经元病”时先导入以下病例:《健康报》2005年6月21日:老刘一年前在给自行车打气时, 偶然发现右手拇指和食指没有力气, 拔不出气门芯。随后一个多月, 他注意到自己右手虎口的肌肉渐渐萎缩, 手也越来越不灵活了, 于是赶紧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让老刘拍了颈椎X线片, 说颈椎有问题, 让他花一千多块钱照了核磁共振, 结果发现颈部的脊髓受到压迫, 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 要老刘赶紧住院手术。虽然老刘没多少医学知识, 但自己看看片子, 也能看出那脊髓压迫得跟个糖葫芦似的, 所以没犹豫, 第二天就把手术做了。但是手术以后, 老刘的病情不仅没有缓解, 反而更加严重了, 现在两个胳膊都抬不起来, 而且说话不清楚, 有时喝水都呛。针对上述病例,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患者最有可能患什么病?部分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症状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教师接着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是否正确?”学生说不正确。教师接着再问“那如何与颈椎病鉴别?应做什么检查?”通过对这一误诊病例的讲解, 学生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诊断与鉴别有了深刻印象, 又由于其他有趣的内容穿插其间, 学生能够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

1.2 病例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病例设计中, 应当注意语言生动, 最好能够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先给学生看如下病例:《北京广播电视报》2005年7月7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有这样一些人, 四肢的肌肉在不断地病变萎缩, 就像一棵渐渐枯萎的树木。他们今天可能还在蹒跚挪步, 而明天可能就要坐在轮椅上行走, 到最后, 四肢的力量逐渐消失, 只能靠眼睛的转动或是嘴唇的轻微翕动, 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情感, 这类患者有一个形象的称谓———“渐冻人”。看到病例, 学生对“渐冻人”非常感兴趣, 从来没听说过, 他们会想办法从网上、文献中查找, 这样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特点就有了深刻印象, 进而激发了其对致病机理的学习欲望。

1.3 利用名人效应设计病例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 我们利用一些知名人士设计了一些名人病例, 取得了良好的名人效应。例如笔者讲“帕金森病”时, 在课程开始后, 笔者先讲了这样一段话: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人是谁?学生回答:是李宁。接着问:那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人又是谁?有学生回答:是阿里。教师问:那阿里点燃圣火时动作、姿势、步态有什么特点?接下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国拳王阿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点燃圣火的录像, 提出思考的问题导出教学内容。讲“运动神经元病”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作为“名人病例”, 在青年时便患有运动神经元病的霍金, 以惊人的毅力成为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家。通过名人效应, 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 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式。

2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效果

我们于2004~2008学年连续4年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开展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了效果评价, 90%的学生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够提高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 85%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80%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提高临床分析能力, 90%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提升理论知识记忆水平, 50%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从期末理论考试结果中发现, 凡涉及病例中相关知识点的题目准确率较高。据此, 我们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去, 对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背书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由于其紧密结合临床,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 而是一种综合的分析能力, 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相符的。病例导入式教学并不完全脱离书本, 相反, 它所要求查阅的相关知识往往远多于教科书中的内容[2]。学生不再简单地背书, 而是带着问题、结合实际去看书及查阅文献。由于迫切希望解决病例中的问题, 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这就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变得更好[3]。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问题相联系, 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自学的能力;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其思考、记忆、归纳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 这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是符合的。 (2) 近半数学生不认为该教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反映, 新的教学方法要花时间熟悉病例及相关知识、查看相关资料以便很好地回答问题, 课堂上还要花时间讨论, 但所学习到的内容却不一定是考试内容, 在惟一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分数”上得不到体现。所以, 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考试方法的配套改革。 (3) 仅少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科研意识、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这可能因为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前尚未进行过科研方法的学习, 而且我们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相对不足, 这些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还要一边实践, 一边总结, 一边完善。

摘要:在神经病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重点在于设计能够引导出教学内容的病例, 加强病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 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神经病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艳青, 贾立太, 蒋晓璇, 等.病例导入式教学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 1999, 4:27~29.

[2]Tomey AM.Learning with cases[J].J Contin Educ Nurs, 2003, 34 (1) :34~38.

病例导入法 篇5

关键词:普外科实习教学,病例导入法教学,教学效果

目前的普外科教学模式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 学科专业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在普外科实习过程中, 带教老师讲授是主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普外科理论知识,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具体实践脱节, 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病例导入式教学能够有力的解决普外实习中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现总结如下。

1 病例导入教学方法优点和特点

病例导入法教学过程中是根据问题学习法的原理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是以病例为先导, 而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所选病例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教学发挥主导作用, 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能够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互动作用和互动效果。在病例导入教学过程中, 病例导入法除了具备基于问题教学的相关优点, 同时还融入了医学教学的特点, 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普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病例导入法教学过程中, 首先老师根据所讲内容特点进行适宜的教学设计, 在良好的教学设计基础上, 对病例进行全面正确解释,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病例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鼓励学生对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反复思考, 从而提供学生自我创造性,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显著提高。

2 普外科实习教学的课程特点

外科学习中, 除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外科实习。外科实习中, 将会学习到普外科中的常见疾病和病种, 在临床实习科室中, 普外科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实习中的重中之重。如果在普外科实习中实施单纯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普外科实习效果。单纯的根据教材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整的临床思维难以建立, 而病例导入法教学能够解决上述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过程中病种不足的弊端,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案例及临床情景模拟来对患者进行具体的临床诊断和临床鉴别诊断, 并根据诊断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临床思维, 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3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普外科实习中的具体过程

①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实习的带教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病例, 此病例具有代表性、实用性, 适合学习学习。而后带教老师根据准备的内容, 把准备好的病例材料和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分发给实习学生, 让实习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查阅相关病例和文献资料, 尝试去独立思考问题及分析问题, 寻找正确答案。②病例导入、组织学生讨论:带教老师把选择并经过整理的病例展示给学生, 并根据病例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学习重点, 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带教老师导入教学的相关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问题, 并得出相应结论。在教学过程中, 带教老师要做好引导, 并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进行指导, 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③带教老师对教学做好总结并给学生布置作业: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讨论问题相关学生观点和讨论进行总结归纳, 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 分析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并发现讨论过程中的优点, 把握好教学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详细正确解答, 及时有效的解决讨论过程中遗留下的问题和疑点, 并对其进行正确解释, 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课后布置思考题, 让学生寻找和课堂中导入的相似病例, 提高学生鉴别诊断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临床问题能力[2,3]。

4 病例导入教学法在普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关键点

①教学设计:在病例导入教学法应用过程中, 重视病例导入, 而后进行病例讨论, 再对病例进行总结归纳, 这是病例导入法的三个步骤, 也是其重要环节。所以病例导入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病例及相关问题分发给学生后, 学生根据身边具体资源去寻找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 并对问题作出正确解释。在教学过程中, 带教老师要营造热烈讨论的学习范围,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②病例导入教学法有助于带教老师队伍建设:教师为主导是病例导入法的关键点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是此教学法实施的关键, 带教老师首先是一位临床理论和经验丰富的普外医师, 其有教学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够为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的问题, 并能够根据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

总之, 普外科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 普外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病例导入法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普外科学习效果,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提高普外科实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跃芳, 陈戈, 崔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调查研究.医学教育, 2005, 2 (2) :39-42.

[2]周毕军, 胡泊.浅谈病例导人式教学法在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10) :371-372.

病例导入法 篇6

关键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局部解剖学,应用效果

局部解剖学是在人体系统解剖学基础上, 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 是临床医学, 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主要基础学科[1]。但由于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结业之后开课, 学生往往感觉所讲知识似曾相识, 认为该课程是在重复原来的知识,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并进行了教学改革, 为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笔者进行了回顾性教学研究, 现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三年制临床专业专科学生, 以2009级临床专科生124人作为对照组, 年龄为17~22岁, 平均年龄 (19.32±1.18) 岁, 男64人, 女60人;2010级临床专科生128人作为教改组, 年龄18~24岁, 平均年龄 (19.34±1.10) 岁, 男65人, 女63人。两组学生均按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一批录取分数线录取, 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且课程设置、教师、教材完全相同。

2 研究方法

2.1 教学方法与示例

两组均为多媒体课堂教学, 且教学时数相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 即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教改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讲授, 即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导向导入新课。教师在课前针对所要讲述的具体局部解剖结构,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快速直观地介绍一个典型病例, 并围绕该病例设定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椎间盘解剖”时, 可先介绍如下病例:张某, 女, 45岁, 出租车司机。主诉:腰痛4个月, 坠胀不适, 不能久坐、久立, 休息后减轻, 劳累久坐后加重, 且反复发作。近半个月出现左下肢屈侧放射痛, 伴有四肢乏力等。查体:L4~L5椎间隙棘突旁有压痛, 左下肢直腿抬高实验阳性;腰椎X线显示:L4~L5椎间隙变窄;腰椎MRI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2]。之后向学生提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解剖学依据是什么?这样设置悬念, 学生就会调动大脑中所有关于椎间盘的知识, 产生迫切想知道的心理, 集中注意力上课。病例介绍完后, 在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下, 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并精讲、详讲椎间盘局部解剖知识。

2.2 评估方法

采用理论考试和学生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检验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 (1) 理论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 两组学生所用的试卷相同, 均采用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题由题库提供, 满分为100分, 其中客观题60分 (选择题) , 主观题40分 (病例分析题) 。对所有成绩均以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2) 学生问卷调查:参照华西医科大学[3]的方法制订学生评价表, 主要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巩固基础理论和培养科研能力5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3 教学效果

3.1 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客观题中, 教改组与对照组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主观题及总分中, 教改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且两组间成绩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2 学生问卷调查反馈意见比较

发出问卷调查表128份 (仅教改组) , 回收120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75%, 结果见表2。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 (>70%) 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记忆能力;多数学生 (>60%) 认为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半学生 (>50%) 认为该方法能巩固基础理论;仅少数学生 (<50%) 认为该教学法可培养科研能力。

4 讨论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 运用典型病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 并围绕病例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 使学生在直观真实的情境中和相关问题的引导下, 运用判断和推理等方法, 调动以往知识结构, 学习未知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4]。本研究依据PBL教学模式理论, 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以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1 理论考试成绩显示

通过对传统教学法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可以看出, 对于反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客观题得分,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反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观题得分教改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体得分教改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结果与张超、余佩武[5]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调查显示,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特别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对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未体现出优越性, 可能与病例设计过程中过分注重课程导入设计、相对忽略了基础知识讲解、未重视对记忆相关问题的设计有关,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改善。

4.2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4.2.1 具备的优点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 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能把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联系起来, 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结果与肖静等人[6]的研究结果相似, 也与O’Neill等人[7]的教学观相吻合。

4.2.2 存在的问题

近半数学生认为该方法可巩固基础理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要花费较多时间熟悉病例及相关知识, 还要花费时间让学生讨论, 因此可能导致学生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 所以实施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时, 还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仅少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培养科研能力有帮助, 这可能与学生未进入临床课学习, 教师未进行过科研方法的指导有关。这些都充分说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 不是万能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 尚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完善。

参考文献

[1]方萌, 庞刚, 韩卉.以临床应用为基础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探讨[J].解剖学杂志, 2010, 33 (3) :420-421.

[2]高波, 郭俊, 李磊, 等.升提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病例举隅[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0 (2) :40.

[3]贺加, 高京生, 王中强.七年制医学生学习类型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7, 11 (5) :13-14.

[4]葛静玲, 范玲.关于病例导入式———问题定向相结合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74.

[5]张超, 余佩武.关于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新医药, 2004, 5 (8) :146-147.

[6]肖静, 梁雪芳, 司徒仪, 等.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效果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9 (5) :68-69.

病例导入法 篇7

关键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老年病学,八年制学生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自2004年开展以来, 学生数量增长迅速, 已经成为一些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任务的重点之一。八年制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八年制教学的实际情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八年制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1,2]。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意义及重点基础理论的教学案例为基础, 以临床及相关问题为中心,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真实病例,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3,4]。我们针对八年制学生的特点, 结合了老年病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把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应用于八年制老年病学教学中,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八年制医学生的特点

八年制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敏捷, 他们多数乐于相互交流并且接受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八年制的医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能力, 包括临床沟通能力、教科书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2], 而我国以往的医学教学模式多是满堂灌, 以“教”为主以“学”为辅, 教师“教”的过程占主导, 这种教学模式传授的速度较快, 但多为单向传输, 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不理想, 教师在完成课程任务后与学生的交流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八年制医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 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2 老年病学教学特点及现状

传统的观念认为老年病学是内科学的一个分支,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老年病学的不断发展, 老年病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包含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在理论课堂上引入实际病例分析, 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建立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为更有效地进行后续见习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课程上讲课时间过长而与学生交流较少,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 老年病学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课时少, 内容多, 且学生们认为没有其他主干课程重要, 普遍对老年病学不够重视, 缺乏兴趣。

3 八年制老年病学教学中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应用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目标:第一, 实现了“教”“学”并重, 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是以疾病为线索, 把问题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过具体生动的病例来解释抽象、复杂的老年病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 还可以实现师生良好互动, 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 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第二, 培养八年制学生的临床技能, 提高其临床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老年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教科书知识与临床实践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仅根据教科书知识进行讲解远远不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难以建立完整的临床思维。而在病例导入法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病例进行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还使他们积累了相关经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临床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特点:第一, 以疾病为线索, 把问题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典型病例, 病例中覆盖知识点, 用问题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形成师生有效互动。第二, “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以往教学模式是以老师“教”为主的“一言堂式”教学, 目前常用的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问题式学习) 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需要学生主动配合, 根据问题或病例查阅大量文献, 教学思维过程相对发散。八年制学生思维敏捷、自学能力比较强, 但过于放手也存在跑偏的问题。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教”“学”并重, 不仅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同时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步骤。第一, 选择合适的病例, 并提出问题。根据每次教学目标和内容, 选择相对典型的病例, 将提出的问题设计在病例中, 将理论知识与真实病例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比如, 一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 该病例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如何快速识别急性脑梗死患者?你碰到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该如何处理?什么样的患者可以溶栓?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应该怎么做, 要注意什么 (即二级预防) ?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八年制学生的学习层次。第二, 教师在上课前1周, 把病例和问题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或参阅相关文献, 查找资料等, 对病例和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和想法。第三, 在课堂上, 教师将病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进行病例讨论, 让学生们对问题初步分析和讨论, 然后教师围绕着病例展开课堂内容。我们采用的是根据问题进行问答的课堂讨论方式, 当然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病例进行思考和质疑, 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 增加学生主动性, 形成师生有效互动, 同时教师要准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病例讨论后, 由教师总结病例, 带着问题讲解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

4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应用的注意点

病例选择很重要。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 病例讨论, 总结归纳三个步骤。导入病例的选择是关键, 要选择真实客观的典型病例, 因为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工作, 掌握的临床知识不足, 所以病例选择要生动真实, 病例内容尽可能详实, 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可以让学生明确诊断, 适当处理,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是核心。教师要以病例为先导, 将病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围绕病例进行疾病的讲解, 从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和诊治、预后, 以利于学生根据病例内容来更深入更迅速地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另外,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 能够把握课堂节奏, 调动学生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要从授课者变为引导者,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所授课程的难点和重点, 自身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总结归纳,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迅速理解本次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5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病例为中心, 疾病为线索, 把问题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八年制学生较为完整的临床思维, 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而是一种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临床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八年制学生在学习中带着问题结合病例去查阅文献资料, 所查阅的相关知识远远大于教科书上的内容, 并把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 由一言堂式授课变为引导启发式授课, 这就对教师的授课要求有所提高, 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足够的知识, 还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和掌控课堂的能力, 要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水平。

总之, 根据老年病特点, 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八年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且符合八年制学生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扎实和自学能力比较强的特点。近年来, 我们把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应用于八年制老年病学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值得在八年制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旻轶.逐鹿八年制[J].中国医院院长, 2011, 10 (1) :44-50.

[2]邹丽琴, 黄建军, 黄继东, 等.试析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6) :1-2.

[3]黄文, 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09 (6) :740-741.

上一篇:中心组合下一篇:缺血性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