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精选12篇)
病例分析 篇1
近年来宠物饲养量不断增多,人们对宠物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肿瘤是危害宠物健康的重大疾病[1],笔者对2014—2015年从天津农学院附属动物医院和天津拓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中心收集的36例犬疑似肿瘤病例进行了临床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犬肿瘤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1 材料
1.1 病例
天津农学院附属动物医院和天津拓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动物疾病诊断中心2014—2015年收集的疑似犬肿瘤病例36例。
1.2 仪器与药品
系列乙醇溶液,甲醛溶液,H.E.染色液,市购。
脱水机(型号为LEICA TP1020),包埋机(型号为LEICA EG1150H),切片机(型号为Leica RM2235),均为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产品;显微镜、照相机等自备。
2 方法
记录临床肿瘤病例动物品种、性别、年龄、肿物发病部位以及临床表现。肿瘤标本分别取自肿瘤组织、肿瘤周围组织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交界处的组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经过流水冲洗、系列乙醇溶液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用显微镜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照相。
3 结果
共收集病例36例,确定为肿瘤的为29例,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8例。确定为肿瘤的病例中公犬9例,母犬20例。
3.1 肿瘤与发生部位的关系
29例确诊为肿瘤的病例中,皮肤肿瘤17例,乳腺肿瘤9例,血管肿瘤3例[2],其中皮肤肿瘤占肿瘤病例总数的58.6%,乳腺肿瘤占肿瘤病例总数的31.0%,血管肿瘤占肿瘤病列总数的10.3%。
3.2 肿瘤与犬类品种的关系
发病犬涉及品种较多,喜乐蒂1例,西施犬2例,京巴犬4例,苏格兰牧羊犬1例,可卡犬3例,萨摩犬2例,博美犬2例,拉布拉多犬1例,泰迪犬1例,巴吉度犬1例,腊肠犬1例,德国牧羊犬2例,贵宾犬1例,黑背犬1例,金毛犬2例,贝灵顿犬1例,杂种犬3例。
3.3 肿瘤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3.3.1 发病犬年龄分布
29例确诊为肿瘤的病例中,0~1岁犬1例,1~5岁犬4例,6~8岁犬10例,9~13岁犬11例,14~15岁犬3例,见表1。
3.3.2 肿瘤部位与具体年龄分布
犬肿瘤发生部位与年龄关系的统计结果见表1。
例
3.4 肿瘤与性别的关系
犬肿瘤发生部位与性别的关系统计结果见表2。29例确诊为肿瘤的病例中,有公犬9例(其中皮肤肿瘤6例,血管肿瘤3例),母犬20例(其中皮肤肿瘤11例,乳腺肿瘤9例)。
例
3.5 犬肿瘤病例表观特征
收集病犬病变部位涉及的各个器官组织,包括皮肤、乳腺、口腔、血管、脾脏、阴部、睾丸等部位,通过组织形态主要分为三类进行阐述。
3.5.1 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中共有10例良性,7例恶性。其中5例腺体肿瘤,2例鳞状细胞肿瘤,2例纤维肉瘤,2例口腔肿瘤,1例精原细胞瘤,1例间质细胞瘤,1例脂肪瘤,1例黑色素瘤,1例毛发上皮瘤,1例表皮囊肿。由统计数据可知,皮肤肿瘤有较高发病率,各处皮肤均可发生肿瘤;腺体肿瘤发病率最高(乳腺肿瘤除外),腺体肿瘤占皮肤肿瘤的29.4%,肛周腺瘤又占了5例腺体肿瘤中的3例,属于皮肤肿瘤中的高发肿瘤。肛周腺瘤病例的部分组织学检查结果见294页彩图1~2。
294页彩图1为一例良性肛周皮脂腺瘤,294页彩图2为一例恶性的肛周皮脂腺瘤。由294页彩图1可见肛周组织异型性不明显,与周边组织没有分界,细胞富含脂质,未见病理性分裂像,肿瘤细胞无异型性,诊断为良性肿瘤;由294页彩图2可见肿瘤呈实性团索状,对周边组织浸润,肿瘤细胞异型性大,诊断为恶性肿瘤。肛周腺瘤临床可见包块、溃疡、出血及疼痛症状,影响正常的肛门功能,应及时对病犬进行手术治疗。
3.5.2 乳腺肿瘤
乳腺肿瘤中有1例为良性,其余8例为恶性。其中4例乳腺癌,1例纤维瘤乳腺癌,1例汗腺癌,1例乳腺骨肉瘤,1例浸润性小管癌,1例纤维腺瘤。这9例乳腺肿瘤多发生在后排乳区,肿块生长较快,对病犬行动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3]。乳腺肿瘤多为恶性,组织学检查可见腺管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细胞及核异形性明显。乳腺肿瘤病例的部分组织学检查结果见294页彩图3~4。
294图3为乳腺癌,腺上皮细胞增生成为多层细胞结构,形成管状或髓样细胞巢,腺上皮细胞大小不一,呈多形态,核呈圆形、椭圆形等多形性,见有核分裂像。294页彩图4为纤维瘤乳腺癌,癌细胞是由上皮细胞组成的一层或多层的腺管样结构,管腔内可见大小不一的红色均质物,癌细胞大小不一,呈多形性,核呈多形态,有核分裂像,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呈现不规则的漩涡状。
3.5.3 血管肿瘤
3例血管肿瘤中有1例为恶性,2例为良性。1例恶性肿瘤为脾脏血管肉瘤,两例良性病例中1例为毛细血管瘤、1例为血管周细胞瘤。犬的血管肿瘤发病率较低,主要发病部位为皮肤、脾脏、肝脏、心脏等。研究表明短毛色浅且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犬易患此病。发生在皮肤的血管肿瘤治愈率较高,发生在脾脏的血管肿瘤手术后治愈率极低,通常在术后1年内死亡。
294页彩图5为毛细血管瘤,肿物由大量毛细血管组成。毛细血管充血,局部出血,间质结缔组织水肿,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异形性不明显;294页彩图6为脾脏血管肉瘤,脾脏组织结构已经大面积被破坏,组织中有大量红细胞浸润。
4 讨论与分析
4.1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区别
恶性肿瘤一般在很短时间内长大,短则数月,且一般会影响犬的正常生活,发病部位有时会有破溃现象,不但压迫周围组织器官,还可以破坏起始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破溃出血,甚至造成恶病质,如果经手术切除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预后不良。良性肿瘤一般生长速度较慢,有的经过数年才长大,一般对犬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小,术后一般不会复发。
4.2 犬肿瘤与年龄的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中老年犬易发生肿瘤,幼年、青年犬发病较少,6~13岁是高发年龄段。对犬高发肿瘤进行具体分析,皮肤肿瘤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犬均有较高的发病概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6~8岁,特别指出本次研究中肛周腺瘤为皮肤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肿瘤疾病,3例肛周腺瘤均发生于6.5岁以上成年犬;乳腺肿瘤的高发年龄段是9~13岁,其余年龄段发病率均较低,且4岁以下犬乳腺肿瘤发病率为0,说明乳腺肿瘤仅发病于成年犬。
4.3 犬肿瘤与性别的关系
从本次收集的病例可以看到,29例肿瘤病例中公犬9例,母犬20例,说明公母犬都可发生肿瘤。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9例乳腺肿瘤均为母犬,说明乳腺肿瘤对母犬的危害较大,多发生于未经绝育的成年母犬。经查阅资料可知,公犬患乳腺肿瘤的概率很小[4]。此外,本研究中3例肛周腺瘤均为未去势的成年公犬,有资料表明肛周腺瘤多发于未去势的成年雄性犬,发病率高,本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4.4 犬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犬猫肿瘤诊断还是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主[5],治疗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治疗时,根据患犬的病情状况以及肿瘤的大小、部位等情况确定合理的切除方法,尽可能切除干净,以防转移和复发。
参考文献
[1]王彤光.60例犬乳腺肿瘤病理组织学、手术及预后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2]何丹,王金秋,王文利,等.犬猫肿瘤的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联合诊断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27(2):33-35.
[3]郝小静,王学梅,代永联,等.犬猫乳腺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与临床治疗[J].山东畜牧兽医,2009(6):27-28.
[4]黄志宏,卢建远,李必富,等.犬猫乳腺癌的病理学观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5):971-972.
[5]刘荣昌,黄志强,童双,等.临床猫肿瘤病例的文献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3,45(10):113-114.
病例分析 篇2
男性,15岁,因发热、食欲减退、恶心2周,皮肤黄染1周来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达38℃,无发冷和寒战,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部不适,偶尔呕吐,曾按上感和胃病治疗无好转。1周前皮肤出现黄染,尿色较黄,无皮肤搔痒,大便正常,睡眠稍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肝炎和胆石症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无疫区接触史。
查体:T37.5℃,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0/75mmHg,皮肤略黄,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末触及,巩膜黄染,咽(-),心肺(-),腹平软,肝肋下2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痛,脾侧位刚及,腹水征(-),下肢不肿。
化验:血Hb 126g/L, WBC 5.2×109/L, N 65%, L 30%, M 5%, plt 200×109/L,织红细胞 1.0%,尿蛋白(-),尿胆红素(+),尿胆原(+),大便颜色加深,隐血(-)答案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黄疸原因待查: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能性大 得分秘籍:黄染+中年人+肝大+肝区有压痛叩击痛+尿胆红素(+)+尿胆原(+)=黄疸原因待查: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能性大
第二题
男性,52岁,上腹部隐痛不适2月,2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明显,伴饱胀感,食欲逐渐下降,无明显恶心、呕吐及呕血,当地医院按“胃炎”进行治疗,稍好转。近半月自觉乏力,体重较2月前下降3公斤。近日大便色黑。来我院就诊,查2次大便潜血(+),查血Hb96g/L, 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吸烟20年,10支/天,其兄死于“消化道肿瘤”。
查体:一般状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无黄染,结膜甲床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及,腹部未及包块,剑突下区域深压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小弯侧似见约2cm大小龛影,位于胃轮廓内,周围粘膜僵硬粗糙,腹部B超检查未见肝异常,胃肠部分检查不满意
答案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一)诊断胃癌(二)诊断依据
1.腹痛、食欲下降、乏力、消瘦
2.结膜苍白、剑突下深压痛
3.上消化道造影所见
4.便潜血2次(+)
二、鉴别诊断
1.胃溃疡
2.胃炎
三、进一步检查
1.胃镜检查,加活体组织病理
2.CT:了解肝、腹腔淋巴结情况
3.胸片
四、治疗原则
1.开腹探查,胃癌根治术
2.辅助化疗 得分秘籍:体重减轻+大龛影+粘膜僵硬粗糙=胃癌
第三题
男性,45岁,反复黑便三周,呕血一天。三周前,自觉上腹部不适,偶有嗳气,反酸,口服甲氰咪胍有好转,但发现大便色黑,次数大致同前,1-2次/天,仍成形,未予注意,一天前,进食辣椒及烤馒头后,觉上腹不适,伴恶心,并有便意如厕,排出柏油便约600ml,并呕鲜血约500ml,当即晕倒,家人急送我院,查Hb 48g/L,收入院。发病以来乏力明显,睡眠、体重大致正常,无发热。70年代在农村插队,79年发现HbsAg(+),有“胃溃疡”史10年,常用制酸剂。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结核史,药物过敏史。
查体:T37℃,P 120次/分,BP 90/70mmHg,重病容,皮肤苍白,无出血点,面颊可见蜘蛛痣2个,浅表淋巴结不大,结膜苍白,巩膜可疑黄染,心界正常,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杂音,肺无异常,腹饱满,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肌紧张,肝脏未及,脾肋下10cm,并过正中线2cm,质硬,肝浊音界第Ⅶ肋间,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3-5次/分
答案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一)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性大 3.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二)诊断依据
1.有乙肝病史及肝硬化体征(蜘蛛痣、脾大、腹水)2.出血诱因明确,有呕血、柏油样便 3.腹部移动性浊音(+)
第四题
COPD急性发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5岁,男性,咳嗽,咳痰,喘憋30年,心悸10年, 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周入院。缘于30年前,间断咳嗽,咳痰,喘憋,每年有3-4个月发作,10年前,出现劳累后发憋,心悸,呼吸困难,坐起可缓解。一周前因感冒,发热,咳嗽,发憋,心悸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吸烟史30年,平均每日2包。
查体: T37.5℃,P 102次/分 ,R24次/分,BP ll0/70mmHg,神清,皮肤无黄染,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桶状胸,双肺叩过清音,呼吸音粗,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02次每分,律齐,腹无异常,双下肢水肿。
肺功能检查:FEV1/FVC为 50%;FEV1占预计值40%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6×109/L,N 94%;尿常规(-)答案
(一)诊断
1.COPD重度
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肺源性心脏病
4.心力衰竭
(二)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咳、痰、喘30年。长期吸烟史。2.近1周症状加重,伴发热、脓痰,粉红色泡沫样。3.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桶状胸,双肺叩过清音,呼吸音粗,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双下肢水肿。
4.肺功能检查:FEV1/FVC 50%;FEV1占预计值40%。得分秘籍:咳、痰、喘+桶状胸+过清音+肺功能=COPD
第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8岁,因反复呼吸困难2年,加重3个月入院。
入院前2年,患者上一层楼后出现呼吸困难,有端坐呼吸,踝部水肿,此后症状逐渐加重,间断服用氢氯噻嗪治疗效果不佳,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于半年前住院治疗3周。近三个月来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夜间只能端坐入睡。夜尿2-3次/分,有重度水肿,体重增加5Kg。
既往史与家族史:高血压史10年,用降压0号治疗效果欠佳。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未控制饮食。
体格检查:BP160/110mmHg P 110次/分 R 29次/分,体重79Kg,颈静脉怒张,胸部检查可闻及吸气相湿啰音和双侧干啰音。心脏检查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最强搏动点位于第6肋间,据胸骨中线12cm,肝大,可触及,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四肢指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血钾3.1mmol/L,血钠131 mmol/L,血氯98 mmol/L,二氧化碳31 mmol/L,血糖6.5 mmol/L,尿酸420u mol/L,尿素氮23 mmol/L,血肌酐115u mol/L,谷丙转氨酶102U/L。` 胸片:提示少量胸腔积液,心脏扩大。心电图:左室高电压,未见ST-T缺血样改变。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未期内径60mm,射血分数为35%。
答案:
1.诊断与诊断依据:本病初步印象: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竭(心功能3级)。其诊断依据是:
(1)有病因:高血压10年,控制不佳。
(2)左心衰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干湿性啰音,左心扩大。(3)右心衰表现:水肿(踝水肿,重度水肿,指凹性水肿,体重增加),胸腔积液,肝大,肝颈征阳性。
(4)检查:LVEDV60mm,EF射血分数为35%,BNP5700pg/ml.2.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左心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应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
(2)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腔静脉回流受阻同样可以引起肝大、下肢浮肿等表现,应根据病史、心脏及周围血管体征进行鉴别,超声心动图可得以确诊。 3.进一步检查:
(1)血气分析:明确有无低氧血症。
(2)冠状动脉造影:除外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能。(3)OGTT:明确糖尿病诊断。 4.治疗原则
(1)限水限盐,监测体重。
(2)利尿药:速尿(以每日体重能降0.5-1kg为宜,如口服差可静脉)。
(3)强心药:洋地黄。
(4)扩血管药:硝普钠或硝酸甘油。
(5)抑制RAS系统的药物:ACEI(或ARB),醛固酮拮抗剂。
(6)抑制交感系统药物:β受体阻滞剂
(7)降压药:如果应用利尿剂及ACEI、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仍不满意可加其它降压药,如CCB类
第六题
男性,30岁,腹痛4小时急诊入院,5小时前进食过量,饮酒后感上腹部不适,4小时前剑突下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3小时前腹痛蔓延至右侧中、下腹部。患者因疼痛腹部拒按,烦躁不安,出冷汗。急诊查体:腹平坦,广泛肌紧张,剑突下及右中、下腹部压痛明显,剑突下最著,肠鸣音偶闻,为进一步诊治经急诊入院。
既往间断上腹痛8年,饥饿时明显,未经系统诊治。查体:T37.6℃,P104次/分,R24次/分,BP9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烦燥,心肺检查未见明显病变,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广泛腹肌紧张,剑突下区域及右侧中、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剑突下最著,肝、脾未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偶闻,直肠指检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急查血WBC11×10/L,Hb 140g/L;血淀粉酶96u。
9答案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二)诊断依据
1.突然上腹部剧痛,伴腹膜刺激征
2.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得分秘籍:溃疡病史+剑突下突发剧痛+腹膜刺激征+膈下可见游离气体=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第七题
女性,67岁,多饮、多食、消瘦十余年,下肢浮肿伴麻木一个月,十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每日达4000ml,伴尿量增多,主食由6两/日增至1斤/日,体重在6个月内下降5kg,门诊查血糖12.5mmol/L, 尿糖(++++),服用降糖药物治疗好转。近一年来逐渐出现视物模糊,眼科检查“轻度白内障,视网膜有新生血管”。一个月来出现双下肢麻木,时有针刺样疼痛,伴下肢浮肿。大便正常,睡眠差。既往7年来有时血压偏高,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T36℃,P78次/分,R18次/分,Bp160/100mmHg,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双晶体稍混浊,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可凹性浮肿,感觉减退,膝腱反射消失,Babinski征(-)。
化验:血Hb123g/L, WBC6.5×10/L, N65%,L35%,plt235×10/L,尿蛋白(+),尿糖(+++),WBC0-3/高倍,血糖13mmol/L,BUN7.0mmol/
99答案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依据(一)诊断
1.糖尿病2型:白内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 2.高血压病I期(2级,中危组(二)诊断依据
1.糖尿病2型及并发症:①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起病缓慢,相对较轻。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糖尿病史10年以上,有白内障。④下肢麻木,时有针刺样疼痛,感觉减退,膝腱反射消失,支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⑤糖尿病史10余年以上,尿蛋白(+)2.高血压病I 期(2级,中危组):血压高于正常,无脏器损害客观证据 得分秘籍:三多一少
青少年+发病急+易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1 型糖尿病 中老年+发病慢+不易出现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
第八题
男性,65岁,间断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和发热32年,再发加重2天。32年前因骑跨伤后“下尿路狭窄”,间断发作尿频、尿急、尿痛,有时伴腰痛、发热,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每年发作1-2次。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发热达38℃-39℃,无寒战,伴腰痛、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浮肿,自服氟哌酸无效,为进一步诊治入院。发病来饮食可,大便正常,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47年前患“十二指肠溃疡”,经治疗已愈,无结核病密切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8.9℃,P12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急性热病容,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眼睑不肿,心肺无异常,腹平软,下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肾区叩痛(+),双下肢不肿。
化验:血Hb132g/L, WBC28.9×109/L,中性分叶86%,杆状5%,淋巴9%,尿蛋白(+),WBC多数/高倍,可见脓球和白细胞管型,RBC5-10/高倍
答案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二)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的尿路刺激症状,伴腰痛、发热,病程迁延。本次发病急剧,有下尿路引流不畅因素 2.下腹部轻压痛,双肾区叩痛(+)3.血WBC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尿蛋白(+),尿WBC多数,可见脓球和WBC管型
得分秘籍:中年女性+腰痛+发热+脓性尿、管型尿=肾盂肾炎
第九题
男性,30岁,低热伴右侧胸痛一周。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低热,体温37.5℃,夜间盗汗,伴右侧胸痛,深呼吸时明显,不放射,与活动无关,未到医院检查,自服止痛药,于3天前胸痛减轻,但胸闷加重伴气短,故来医院检查,发病来进食无变化,二便正常,睡眠稍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否认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吸烟10年。查体:T37.4℃,P 84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一般情况可,无皮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颈软,气管稍左偏,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右侧胸廓稍膨隆,右下肺语颤减弱,右下肺叩浊,呼吸音减弱至消失,心界向左移位,心右界叩不清,心率84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下肢不肿
答案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一)诊断
右侧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可能性大(二)诊断依据
1.低热、盗汗,由开始胸痛明显(干性胸膜炎)到有积液后的胸痛减轻,ESR快
2.右侧胸腔积液征:气管、心脏左移,右下肺语颤减弱,叩浊,呼吸减低至消失
病例分析: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110
第十题
患者,男性,72岁,发现右下腹肿物5个月,肿物站立时明显,平卧时可缩小,今晨排便时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疼痛逐渐加重,之后有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晚20点来医院急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平稳。右腹股沟区肿物,进人阴囊,肿物壁张力高,有压痛。腹部查体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既往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20年
答案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右腹股沟斜疝嵌顿。(二)诊断依据
1.病因既往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20年,腹压增高。2.临床表现发现右下腹肿物5个月,肿物站立时明显,平卧时可缩小。今晨排便时肿物突然增大,伴疼痛,疼痛逐渐加重。提示疝嵌顿。
3.查体右腹股沟区肿物,进人阴囊,提示为斜疝。肿物壁张力高,有压痛,提示疝嵌顿。
4.伴随症状有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腹部查体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提示继发肠梗阻。
二、鉴别诊断
1.腹股沟直疝:疝块外形半球形,基底较宽
2.睾丸鞘膜积液:完全在阴囊内,肿块上缘可触及,无蒂柄进入腹股沟管内。发病后,从来不能回纳,透光试验检查呈阳性。肿块呈囊性弹性感。睾丸在积液之中,故不能触及,而腹股沟斜疝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到实质感的睾丸。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有囊性感。但无咳嗽冲击感,透光试验阳性。
4.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于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后慢慢出现逐渐增大,平卧和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体积也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得分秘籍:老年男性+腹压增高+右下腹肿物(站立明显,平卧缩小)+进人阴囊=腹股沟斜疝
第十一题病历摘要:男性,62岁,车祸外伤后右大腿疼痛,畸形,创口出血,不能站立1.5小时。
1.5小时前在路上被汽车撞倒,自觉右大腿疼痛,畸形,创口出血,不能站立行走,渐出现意识间断|生朦胧,急来笔者单位急诊室。伤后无腹痛,元呼吸困难。未排二便。
查体:T 37.9。C,P l20次/分,R 28次/分,BP 90/50mmH9。意识尚清。骨科专科检查:右大腿中段畸形,向外侧成角,反常活动,大腿外侧可见长约12cm不规IIIl口,可见骨折断端从创口穿出,创口出血较多,创口周围无污物。右足背动脉搏动弱。胸腹部及其他部位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答案分析步骤:
1.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1)初步诊断:右股骨干开放性骨折;失血性休克
(2)诊断依据:
1)车祸外伤后右大腿疼痛,畸形,创口出血,不能站立;
2)血压90/50mmH9;
3)右大腿中段畸形,向外侧成角,反常活动,大腿外侧可见长约Igcm不规则创口,与骨折端相通,创口出血较多;
2.急诊处理:病人骨折合并休克应首先抢救休克
(1)建立输液通道,吸氧,快速输入平衡液;紧急备血、输血。
(2)右大腿创口无菌敷料临时消毒包扎,止血,大腿骨折处夹板或石膏固定。
(3)急检右股骨干正侧位片(X线片所示)。
(4)急检腹部彩超,急检血常规+血型十凝血三项,急检心电图(ECG)
(5)收入骨科病房进一步处理。
第十二题
患者,女性,60岁,农民,因反复腹泻、脓血便5年,加重伴血水便、消瘦4个月人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逐渐有粪便不成形并有脓血。曾给予中药灌肠治疗,便次减少至2—3次/日,血便减少。4个月前灌肠停止后症状加重。不伴发热、盗汗、头晕、心悸、腹痛及和腹部包块史。有轻度口干,否认光过敏、关节痛、皮疹、眼干、口腔溃疡、脱发及雷诺现象等。体重近5年减轻约l5kg。
入院查体:T 36.8℃,HR 92次/分,营养欠佳,无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平软,未见胃肠型,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全腹叩鼓,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活跃。双下肢无可凹性水肿。肛诊:未及异常,指套有少量黏液和血。
辅助检查:血WBC 6.3× 109/L,Hb 98g/L;便常规:红褐色稀便、WBC大量、RBC40~50/H、OB(+);ESR 65mm/1h;血ALB 3.40g/dl,余肝功能、电解质尚正常。
结肠镜示“全结肠溃疡,多发息肉”。
答案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二)诊断依据
1.慢性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
2.病情严重程度尚需考虑:日排便次数、体温、脉搏、Hb
3.结肠镜结果;便常规和ESR结果
第十三题
男性,27岁,10分钟前左上胸部被汽车撞伤,既往体健,无特殊可载
查体:Bp 80/50mmHg,脉搏 148次/分,R 40次/分。神清合作,痛苦状,呼吸急促,吸氧下呼吸紧迫反而加重,伴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不明显。气管移向右侧。左胸廓饱满,呼吸运动较右胸弱。左胸壁有骨擦音(第4,5,6肋)局部压痛明显。皮下气肿。上自颈部、胸部直至上腹部均可触及皮下气肿。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未闻及罗音,右肺呼吸者较粗,未闻及罗音。左心界叩诊不清,心律整,心率148次/分,心音较弱,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肝脾未及,下肢无浮肿,四肢活动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答案:
(一)诊断 1.张力性气胸 2.休克
3.多根肋骨骨折(二)诊断依据
外伤性休克(胸外病史,BP80/50mmHg)
2.多根肋骨骨折(左胸肋有骨擦音,局限性压痛明显)3.张力性气胸(外伤性肋骨骨折,休克,呼吸困难,青紫,主要是广泛性皮下气肿,气管右移,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
二、鉴别诊断(5分)1.闭合性气胸(多半无紫绀,休克等)2.心包堵塞(无颈静脉努张,无舒张压上升,脉压差缩小等 3.血胸(无胸腔积液体征,如伤侧胸部叩浊等)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无浮动胸壁,无反常呼吸等)
三、进一步检查(4分)1.立即胸穿,闭式引流 2.胸片正侧位
3.EKG、Bp持续监测,血气分析等
四、治疗原则(3分)1.纠正休克,输血输液,保证呼吸道通畅,吸O2 2.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必要时开胸探查 3.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治疗:镇痛、固定胸廓 患者资料:男性,55岁,福建福州闽侯人
第十四题
男性,55岁,福建福州闽侯人 主诉:右侧腰痛伴血尿3个月
病史:3个月前,右侧腰部胀痛,持续性,活动后出现血尿并伴轻度尿急、尿频、尿痛。去医院就诊,反复化验尿中有较多红细胞、白细胞,给予抗炎治疗。1月前B超发现右肾积水,来我院就诊,腹平片未见异常。静脉尿路造影(IVP)右肾中度积水,各肾盏成囊状扩张,输尿管显影,左肾正常。发病以来,食欲及大便正常。近2年来有时双足趾红肿痛,疑有“痛风”,未作进一步检查。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吸烟30余年,1包/日。
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
腹平软,肝脾、双肾未及,右肾区压痛(+),叩痛(+)。右输尿管走行区平脐水平,有深压痛。
化验:血常规正常,尿pH5.0,尿蛋白(+),RBC30-50/高倍,WBC2-4/高倍,血肌肝141umol/L,尿素8.76mmol/L,尿酸596mmol/L(正常90-360mmol/L),肝功能正常,电解质无异常。24hr尿酸定量1260mg(正常<750)。B超:右肾盂扩张,皮质厚度变薄,未见结石影,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1.2-1.5cm.左肾未见明显异常。膀胱镜检查正常。右逆行造影,插管至第5腰椎水平受阻,注入造影剂在受阻水平有一2.6cm×1.5cm大小充盈缺损,上段输尿管显著扩张。
答案:
(一)诊断
1.右输尿管结石(尿酸结石)2.右肾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二)诊断依据 1.右侧腰痛,活动后血尿,既往疑有“痛风”病史
2.右肾区压、叩痛,右输尿管走行区有深压痛
3.B超及IVP所见:右肾积水,右输尿管充盈缺损,上段输尿管扩张
4.血尿酸及尿尿酸均增高,尿pH5.0.二、鉴别诊断 1.输尿管肿瘤 2.阑尾炎 3.尿路感染
三、进一步检查 1.CT检查 2.输尿管镜检查
四、治疗原则 1.碎石治疗
2.术后积极采取预防结石复发的措施
第十五题女性,26岁,已婚。腹痛、腹泻、发热、呕吐20小时
于2001年3月1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4小时,在路边餐馆吃饭,半天后,出现腹部不适,呈阵发性并伴有恶心,自服654-2等对症治疗,未见好转,并出现呕吐胃内容物,发热及腹泻数次,为稀便,无脓血,体温37-38.5℃,来我院急诊,查便常规阴性,按“急性胃肠炎”予颠茄、黄连素等治疗,晚间,腹痛加重,伴发热38.6℃,腹痛由胃部移至右下腹部,仍有腹泻,夜里再来就诊,查血象WBC21×10/L,急收入院。
既往体健,无肝肾病史,无结核及疫水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月经史13(1/27-28),末次月经2001.2.25.查体:T38.7℃,P120次/分,BP 100/70mmHg,发育营养正常,全身皮肤无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睑无浮肿,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颈软,甲状腺不大,心界大小正常,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清,未闻干湿罗音,腹平,肝脾未及,无包块,全腹压痛以右下腹麦氏点周围为著,无明显肌紧张,肠鸣音10-15次/分。
辅助检查:Hb 162g/L,WBC 24.6×10/L,中性分叶86%,杆状8%,尿常规(-),大便常规:稀水样便,WBC3~5/高倍,RBC0~2/高倍,肝功能正常。
答案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 急性阑尾炎(化脓性)
(二)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
2.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
3.发热,白细胞增高
二、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菌痢
2.尿路结石感染
3.急性盆腔炎
三、进一步检查
1.复查大便常规,血常规
2.B 超:回盲区,阑尾形态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2.开腹探查、阑尾切除术
第十六题 年龄:45岁 性别:男
主诉:间歇性乏力,纳差2年,呕血黑便5天,昏睡不醒2天入院,呕出咖啡色液体约1200ml,柏油样黑便约600g,既往有乙肝病史。查体:T:38。2度,P:10次/分,BP:75/45mmHg,肝病面容,颈部可见蜘蛛痣,四肢湿冷,心率110次/分,腹壁静脉可见曲张,脾肋下4cm,肝脏未及,腹水征阳性。
答案:
初步诊断:
1、肝硬化失代偿期
2、慢性乙肝
3、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肝性脑病?
5、贫血
6、CVD?
措施:
1、记24小时出入量作为输液参考
2、查电解质、肝功能、血氨、FBs、Head-CT
3、治疗:
1、止血:5%gs(250ml)+EACA(6g)+VK1(10mg)
5%gs(250ml)+Hypophysine(42U)+Nitroglycein(10mg)另外可以肌肉注射立止血,如果药物无效应该考虑内镜下食道血管捆扎止血。
2、输血:肯定要输的,不输他肯定挂,不过建议输洗涤红细胞,别输浓缩红细胞,浓缩红细胞一般都是库存的
3、用降血氨药物如谷氨酸钠、支链氨基酸等等具体情况看你的医院有什么药
4、用护肝药物如肝水解肽等等
5、使用β1受体阻止剂心得安
6、食醋灌肠
7、其余的对症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第十七题
男性,65岁,持续心前区痛4小时。
4小时前即午饭后突感心前区痛,伴左肩臂酸胀,自含硝酸甘油1片未见好转,伴憋气、乏力、出汗,二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最高血压160/100mmHg,未规律治疗,糖尿病病史5年,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药物过敏史,吸烟10年,每日20支左右,不饮酒。
查体:T37℃,P100次/分,R24次/分,Bp150/90mmHg,半卧位,无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口唇稍发绀,未见颈静脉怒张,心叩不大,心律100次/分,律齐,心尖部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两肺叩清,两肺底可闻及细小湿罗音,腹平软,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
化验:Hb134g/L,WBC9.6×109/L,分类:中性分叶粒72%,淋巴26%,单核2%,plt 250×109/L,尿蛋白微量,尿糖(+),尿酮体(-),镜检(-)答案:
(一)诊断
1.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不大 心律齐 急性左心衰竭
2.高血压病Ⅲ期(1级,极高危险组)
3.糖尿病2型
(二)诊断依据 :
1.老年男性,持续心绞痛4小时不缓解,口服硝酸甘油无效
2.有急性左心衰表现:憋气、半卧位,口唇稍发绀,两肺底细小湿罗音
3.高血压病Ⅲ期(1级、极高危险组),有糖尿病和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
二、鉴别诊断
1.心绞痛
2.高血压心脏病
3.夹层动脉瘤
三、进一步检查
1.心电图、心肌酶谱
2.床旁胸片、超声心动图
3.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
四、治疗原则
1.心电监护和一般治疗:包括吸氧等
2.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和止痛(吗啡或哌替啶)、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3.溶栓和抗凝治疗
4.糖尿病治疗可加用胰岛素
急诊救治严重创伤病例分析 篇3
【摘要】目的:对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城市中常见的创伤急救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对急诊危重病例中筛选出急需抢救的严重创伤314例进行分析.结果:男性236,女性78例,年龄33.8(8~77)岁;创伤评分(TS)13.4±3.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4±3.6;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0.1±11.7;多发伤152例(48.4%).病因:交通伤163例(52%);斗殴、工伤93例(30%);坠落伤58例(18%).休克253例,脱险率94%,抢救成功率89%.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261例.急诊滞留时间:抢救脱险组(54±28)min,死亡组(121±48)min,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交通伤、斗殴、工伤、坠落伤是城市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缩短急诊滞留时间,早期实施确定性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城市;创伤和损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6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47-01
引言
創伤是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谱,而严重创伤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杀手之一.如何提高严重创伤特别是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成为医院急诊外科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我们回顾性分析急诊救治的严重创伤病例资料,并进行临床讨论: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根据近段时间我院急诊部接诊病例中,危重抢救4759例,其中严重创伤314例,占同期危重抢救人数的7%.在314例中,男性236例(75%),女性78例(25%),年龄8~77岁,17岁以下39例(12.4%),18~30岁176例(56%),31~45岁59例(19%),46~59岁27例(8.6%),60岁以上13例(4%).
1.2统计标准按损伤严重评分(ISS)标准,将三个最严重损伤部位的最高AIS(简明创伤分度)编码的平方数值相加所得总和计分,把ISS≥16确定为严重创伤;严重创伤危及生命定为极重度创伤.
1.3方法
伤员送达后立即测血压、脉搏和心电监护,迅速建立两条外周静脉(套管针)通路,常规进行生化检查及配血、导尿并行常规化验;休克者先快速补液,根据伤情和化验结果继以代血浆、输血补充血容量;伴呼吸功能不全、误吸或误吸风险者行气管插管并给予氧气疗法;必要时行动脉血气检查,根据动脉血气决定是否行机械通气,凡SaO2<90%均予机械通气;外出血或骨折立即进行简单包扎固定,并做针对性强的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如B超、X线、心电图均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必须搬动的特殊检查如CT,MRI等,在休克稳定或已建立可靠静脉通路和气道后进行.在边抢救、边诊断的同时积极准备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初步抢救成功者立即转入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挽救生命的紧急手术.
2结果
2.1创伤严重程度创伤评分:13.4±3.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4±3.6;创伤严重程度评分:20.1±11.7,其中重度243例(77.4%),极重度71例(22.6%).休克253例,其脱险率94%,抢救成功率89%.
2.2创伤原因和类型创伤原因:交通伤163例(52%),斗殴、工伤93例(30%),坠落伤58S例(18%).创伤类型:各种单纯损伤162例(51.6%),其中单纯颅脑损伤52例、腹部损伤46例、脊柱四肢伤34例、胸部损伤30例;各种多发伤152例(48.4%).
2.3死亡原因本组死亡18例,其中急诊救治中死亡5例、手术时或手术后死亡13例.死亡原因:①伤势严重来不及抢救;②诊断不明或漏诊或因检查耽误手术时机;③创伤后期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3讨论
研究资料显示,75%的受伤人群年龄在18~45岁,反映城市中严重创伤以青壮年为多.创伤原因中以交通伤比例最高,其次是斗殴、工伤事故和坠落伤.创伤部位依次为颅脑、腹部、脊柱四肢和胸部损伤.本组资料统计显示:伤情与预后及急诊处理呈正相关.本组资料流行病学特点在城市综合医院急诊救治严重创伤方面具有代表意义.
严重创伤伤员的抢救关键在于早期,创伤伤员的死亡有三个高峰期,可划分为即刻死亡、早期死亡和晚期死亡三期,每一期伤员的病理生理变化多相同.据统计,因创伤而死亡伤员,50%死于现场、30%死于创伤早期、20%死于创伤晚期.文献还报导,创伤伤员休克后1h内抢救的死亡率为10%左右,超过1h死亡率则明显增加、超过8h死亡率高达75%.如果在创伤后1h内能够及时送到条件较好的医院,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方案迅速进行伤情评估和复苏并获得确定性治疗,大多数伤员都可获得救治成功.所以,国内外均强调伤后“黄金1h”的抢救,而这1h内前10min又是决定性的时间,被称为“白金10min”,比黄金更贵重.
严重创伤伤情变化快,对全身各系统生理功能均产生显著影响,死亡率高.我们的经验是诊治过程以急诊外科为主,协调各相关科室;贯彻并应用损伤控制性原则,采取综合复苏措施,制定有效的抢救计划;积极实施早期确定性抢救手术.在具体的抢救实施中,我们将严重创伤伤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怀疑有潜在性损伤伤员,不能立即确定损伤严重程度,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充分检查、留院严密观察,如迟发性肝破裂等;第二类是生命体征尚平稳,不会立即影响生命,但可能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应抓紧时间检查,并做好抗休克治疗和手术前准备,如肠破裂、腹膜炎、多发关节损伤等.收入病房或直接送住院部手术室;第三类是致命性创伤,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需立即手术,病情危急时可在急诊手术室进行.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余下的事有待生命保住后再完成.如果不危及生命,尽量不要手术,以免过度干预而加剧严重创伤的创伤反应.
参考文献
[1]王一镗.现代临床急诊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312-320.
[2]王正国.加强交通事故伤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0,6(1):21.
[3]WillianC,ShoeMarker,AnderewB.Resuscitationfromseverehemorrhage[J].CritCareMed,1996,24(2suppl):S12-23.
[4]加来倍雄.紧急手术と救命率向上[J].急救医学,1992,16(10):113.
283例中毒病例分析 篇4
我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 病员主要来自农村各乡镇, 且各类中毒病人较多见。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 仅一年期间, 我院急诊科收治各类中毒病人达283例, 中毒种类有:有机磷、除草剂、菊酯类、杀虫咪、三唑酮、其他农药、氟乙酰胺、毒鼠强、抗精神病药、普通药、食物、酒精、一氧化碳共13类, 详细情况见表1。
2 结果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283例中毒中农药中毒共170例, 占60.07%, 非农药中毒113例, 占39.93%, 非农药中毒中又以一氧化碳中毒最多为33例, 占11.66%。自杀占67.84%, 非自杀占32.16%;男性占39.58%, 女性占60.42%;20岁以下占29.33%, 20~40岁占43.82%, 41~60岁占19.79%, 60岁以上占7.07%。
综上所述, 我科283例中毒病人有以下特点: (1) 农药中毒占首位, 非农药中毒中一氧化碳中毒最多; (2)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3) 自杀明显多与非自杀; (4) 年龄高峰在20~40岁, 其次是20岁以下, 再次是41~60岁, 而60岁以上少。
3 讨论
在我科中毒病人中, 绝大多数为农药中毒, 非农药中毒又以一氧化碳中毒占首位, 这与我县为农业县, 农药基层销售网点管理差, 广大农民对农药的使用、保管、中毒途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 我县农民基本都使用煤炉和火炕冬季取暖, 而对产生一氧化碳所致中毒的危险性又警惕性不高。因此, 加强农药基层销售网点和居家农药的管理, 提高农民对农药和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了解, 逐步改善农民冬季取暖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中毒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年龄以20~40岁最多, 自杀明显多于非自杀, 这很可能与农村地区女性相对受教育少、部分家庭女性成员社会地位较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 及20~40岁人员面临就业、婚姻、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压力等因素有关。因此,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普及农村农药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避免药物滥用,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使每个人都能有良好的就业和谋生环境, 这对于防止一些自杀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骨科 病例分析 篇5
1.病人,女,38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双手指关节及手腕关节肿胀、疼痛,晨起时活动不灵活,1小时后可缓解,近一年来发现手开始变形。体检:双侧指间关节肿大,压痛明显,X线检查见指间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囊样变;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15mm/h。试述诊断及治疗原则。
答案: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原则:控制炎症,消除关节水肿,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1.男性,8岁,右小腿上端疼痛10天,伴高热、咽痛、食欲不振。有膝部扭伤史。体格检查:体温39.2℃,脉搏120次/分,右小腿上端红、肿、热,膝关节呈30°屈曲位,伸直时痛加重,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该病人的初步诊断是什么? 答案:该病人的初步诊断是右胫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均符合这一诊断。
2.女性,9岁,8天前突发左髋剧痛,左下肢活动受限,伴畏寒、高热、全身不适及食欲不振,急重病容,贫血,体温38.7℃,脉搏100次/分,左大腿近端肿胀,皮温升高,但外观无异常,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深压痛,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案:最可能的诊断是左髋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均符合这一诊断。
3.男性,13岁,左膝肿痛伴发热7天,有跌伤史,初始高热寒战,体温达到39℃,左膝肿痛,行走时痛重、拒压,浮髌试验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试问最可能的诊断、最有价值的进一步检查,以及此时应怎么处理? 答案:①最可能的诊断是左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②最有价值的进一步检查是膝关节穿刺,并作革兰氏染色涂片及脓培养;③及时的处理应该是膝关节腔冲洗闭式引流
4.男性,13岁,跌倒后10天,左膝上疼痛5天,伴高热39℃以上,寒战,烦躁,膝上皮温高、压痛,左膝屈曲状,浮髌试验阴性,X线检查未见异常,此时行局部脓肿分层穿刺骨膜下抽出混浊液体。试问病人的诊断、应作哪些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答案:①诊断应该是左股骨下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②进一步检查应该是抽出液行革兰氏染色涂片及脓培养;③治疗方案应该是手术开窗引流。
5.男性,14岁,突然寒战、高热3天,左膝部痛,活动受限,发病前一周有跌伤史,浮髌试验阳性,左膝红肿热痛,心脏正常,X线片显示左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试问比较准确的诊断、还需作哪些进一步的检查,以及其最佳治疗方案? 答案:①较准确的诊断是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②进一步的检查是膝关节穿刺抽液行革兰氏染色涂片及脓培养;③最佳治疗方案是膝关节切开引流。
1.男性青年人,无意中发现左膝内下有一硬性肿物,触之不痛,质地硬,边界清楚,X线示左胫骨上端内侧有一边缘清楚,杵形肿块。试述疾病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答案:初步诊断为良性骨肿瘤,骨软骨瘤的可能性大。应与骨软骨瘤恶变、异位骨化、骨化性肌炎、外伤后骨痂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对于无症状者可以不予处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果具有手术指征,则选择手术治疗。
2.病人男性,14岁,8个月前开始左上肢肿胀、持续性疼痛,夜间痛,X线片有“日光射线”形态和成骨性骨质破坏,曾给予消炎治疗2周,疼痛症状略有缓解,入院诊断为左肱骨上端骨肿瘤,骨肉瘤?该病人优选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答案:对于长骨骨肉瘤,优选的治疗方案是术前化疗-根治性切除+重建-术后化疗。即在术前、术后有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保肢治疗,可以采用根治性切除后半关节移植、大块骨切除假体植入及局部热疗等方法保留肢体。
3.病人男性,52岁,轻微外伤后,胸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卧床休息略有好转,夜间休息较差,伴有胸腰段束带感,疼痛渐进性加重2月。体重减轻5kg,X线平片显示T10椎体骨质破坏,呈现高透明区。如何考虑进一步诊断步骤? 答案:初步考虑为转移性骨肿瘤。诊断的步骤包括:①血液生化学检查,包括肿瘤系列,血钙、磷,血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尿Bence-Jones蛋白等;②全身骨扫描;③CT和MRI以确定骨肿瘤的性质和范围;④胸片、B超等,了解是否存在其它部位的转移;⑤可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查明原发病灶。
4.女性病人,14岁,2个月前轻微外伤后出现左小腿酸痛,进行性加重1周,疼痛难忍,夜间尤其明显,伴发热38.5℃。体格检查:左胫骨中段膨隆,压痛(+),局部皮温增高,X线片示胫骨中段骨质破坏,骨膜呈“葱皮”样改变。试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答案:初步诊断为尤文肉瘤。但确诊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综合分析。同时应与化脓性骨髓炎、骨肉瘤、骨干结核、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该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病理检查。确诊后应该采取的治疗方案是放疗加化疗和手术(保肢或截肢)的综合治疗,先经小剂量照射放疗后,能使肿瘤迅速缩小,辅以手术或化疗。定期复查随访,防止复发,并进行放疗和化疗的强化治疗。
1.男,40岁,煤矿工人,被煤块砸伤腰背部,感到腰痛,伴两下肢运动障碍及大小便失禁24小时入院。体检:腹胀、肠蠕动减慢,胸腰段有后突畸形,明显按痛和叩痛。耻骨上平面以下感觉丧失,两下肢运动丧失,但左足趾及踝部尚有主动伸屈活动,X线片示胸T12压缩粉碎骨折,胸T12~L1间有移位,为进一步了解损伤的程度、指导治疗,最有意义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答案:为进一步了解损伤的程度、指导治疗,最有意义的辅助检查是CT检查和MRI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确定损伤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X线摄片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显示椎管内受压情况。凡有中柱损伤或有神经症状者均须作CT检查。CT检查可以显示出椎体的骨折情况、还可显示出有无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并可计算出椎管的前后径与横径损失了多少。CT片不能显示脊髓受损的情况,为此必要时应作MRI检查。在MRI片上可以看到椎体骨折出血所致的信号改变和前方的血肿,还可看到因脊髓损伤所表现出的异常高信号。
2.男,45岁。汽车压伤骨盆2小时入院。查体:血压68/30mmHg,脉搏110次/分,神志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下腹部压痛,腹肌紧张,骨盆挤压试验阳性。首先应宄的处理是什么?为排除腹腔脏器损伤,最简单可靠的检查是什么? 答案:首先应做的处理是抗休克治疗。为排除腹腔脏器损伤,最简单可靠的检查是诊断性腹腔穿刺。
3.男,34岁,马车翻车时砸伤下腹部,查体:耻骨联合处压痛,挤压试验阳性,膀胱胀满,橡皮导尿管插入一定深度未引出尿液,导尿管尖端见血迹,此时应考虑有哪些创伤? 答案:此时应考虑骨盆骨折伴尿道损伤。马车翻车时砸伤下腹部,耻骨联合处压痛,挤压试验阳性均提示有骨盆骨折的可能。而膀胱胀满,橡皮导尿管插入一定深度未引出尿液,导尿管尖端见血迹,则提示有尿道断裂的可能。
4.女,30岁。自4米高处坠落摔伤1小时就诊。主诉胸背部疼痛,双下肢感觉、运动丧失。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什么?此时应首先进行什么检查? 答案: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胸腰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此时应首先进行X线摄片或CT检查。
1.女性,24岁,胸背部疼痛伴低热5个月,半月来双下肢无力,近4天不能站立。体格检查:胸8~9椎体后突,脐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不高,血沉80mm/h,胸椎X线片示胸T8~9椎间隙狭窄,椎体相邻缘有破坏,无明显骨质硬化,椎体旁有一梭形阴影。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胸T8~9结核伴截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均符合这一诊断。而半月来双下肢无力、近4天不能站立、脐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张力增高,都提示已伴有截瘫。应尽快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脊髓受压情况,脊柱结核出现神经症状而影像学检查确有脊髓受压者,原则上都应该接受手术治疗。通常主张经前路手术,彻底去除所有致压物质。为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可做一期脊柱植骨融合术。如脊髓受压过久已有变性,手术后效果往往不佳。
2.男性,28岁,左膝疼痛伴低热1年,行走困难。体格检查:左膝梭形肿胀,左大腿肌萎缩,左膝轻度屈曲。X线片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无明显骨质增生。血沉增快35mm/h,血白细胞分类不高。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案: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左膝关节结核。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均符合这一诊断。
3.女,45岁,腰痛2年,3周前发现右髂窝肿块。X线平片示T12L1椎体破坏,诊断为胸腰椎结核伴髂窝脓肿,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答案:该病例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术前2周抗结核治疗后行病灶清除术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该病人有病灶清除术的指征,应该行病灶清除术,在彻底地清除病灶后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病灶清除术后有可能造成结核杆菌的血源性播散,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前要应用抗结核药物2~4周。术后的抗结核治疗仍不容忽视。
4.男,10岁。低热、乏力、右髋疼痛伴活动受限、跛行一个月余。体检右髋4字征阳性,Thomas征阳性。X线片示右髋关节间隙变窄。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案: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的特点,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右髋关节结核。
1.男性,35岁,常因加重的颈肩痛而影响工作和睡眠,有时并发头昏、耳鸣、耳痛,双手臂常有放射痛,检查:拇指痛、温觉减退,牵拉试验阳性,肱二头肌反射消失,你认为最大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及治疗原则。
答案:患者有颈肩痛,有时并发头昏、耳鸣、耳痛,双手臂常有放射痛,牵拉试验阳性。颈椎病的可能性较大。拇指温觉减退,肱二头肌反射消失,为C6神经根受压的神经系统体征,故为颈椎病神经根型(C6)。治疗原则为:①非手术治疗:颌颈带牵引,颈托和围领,推拿按摩,理疗,自我保健疗法,药物治疗;②手术治疗:如常因颈肩痛而影响工作和睡眠,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
1.女性,45岁,因车祸伤致右上臂假关节形成伴功能障碍2年收入院。入院前24个月,因车祸致右上臂肱骨中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桡神经断裂,在当地医院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神经吻合术,其后半月出现伤口化脓,窦道形成,经换药经久不愈。入院前12个月,在当地医院行钢板取出术,经换药等处理,入院前9个月窦道封闭。体检:右上臂假关节形成,局部无压痛、流脓,右手伸腕、伸指功能丧失,X线片提示肱骨中段骨折未愈合,有1cm缺损,两断端骨髓腔封闭。请提出该病人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答案:诊断为右肱骨中段陈旧性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伴有陈旧性桡神经损伤。治疗:①行手术治疗,进行右肱骨短缩后用石膏或支架外固定;②打通骨折断端骨髓腔使其再通并植骨内固定或外固定;③行伸拇、伸指和伸腕功能的功能重建。
2.男性,45岁,因跌倒后左手掌者地后左肘部疼痛、肿胀、畸形2小时入院。体检;肘后肿胀,肘后三角关系存在,上臂明显缩短畸形。因病人不合作,未能进行神经及血管功能检查。该病人可能有哪些损伤?为排除合并损伤需要着重进行哪些物理检查? 答案:病人存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要点:①肘关节脱位:肘后三角关系发生改变,弹性固定;②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多为肘关节着地,肘后方可扪及骨折断端。进一步检查:①前臂桡神经功能检查及正中神经功能检查,需作伸腕检查桡神经是否损伤,对掌检查正中神经是否损伤;②桡动脉和尺动脉检查:了解肱动脉是否发生危象。观察前臂血循环、桡动脉搏动,了解有无桡动脉损伤。
1.某成年男性,35岁,机器绞伤致前臂中段完全离断4小时。试述急救及治疗原则。答案:现场急救:止血、包扎、保存断肢和迅速转运。断肢的最佳保存方法是干燥冷藏保存法。手术原则:①彻底清创;②重建骨的连续性,恢复其支架作用;③修复肌腱;④修复血管,重建肢体血循环;⑤修复神经;⑥闭合创口;⑦包扎固定。
1.男性,40岁,由于乘坐公共汽车,右腿搁在左大腿上,突遇车祸,向前冲撞倒地。右髋疼痛,活动障碍。查体右下肢短缩,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应首先考虑怎么诊断? 答案:其诊断首先应考虑右髋关节后脱位。从受伤时患肢的姿势、受伤机制及临床表现均提示该诊断。
2.女性,70岁,下台阶时摔伤髋部,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查体右下肢短缩3cm,右足外旋50°,髋部叩压痛明显,旋转痛阳性,髋部无明显肿胀及淤斑,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案: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右侧股骨颈骨折。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史,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应怀疑病人有股骨颈骨折。检查时可发现患肢出现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之间,可发现患肢短缩。伤后少有出现髋部肿胀及淤斑,可出现局部压痛及轴向叩击痛。
3.男37岁,右小腿被汽车压伤3天就诊。体查:右小腿严重肿胀畸形,足趾苍白、发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被动活动足趾感剧痛。X线示右胫腓骨中段严重粉碎性骨折。试述最适
当的处理方法,以及产生上述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①右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②骨折端血肿及周围软组织水肿导致骨筋膜内室压力增高。
4.女28岁,不慎从高处跌落半小时急送医院,查体:神清、腹痛、右股骨畸形疼痛。试述应首先进行哪方面检查?若病人的一般情况尚可,应该如何处理?若病人最后诊断是右股骨下1/3螺旋形骨折,右侧坐骨支及耻骨支骨折,伴轻度移位。3天后病人腹部情况完全改善,生命体征稳定,但右胫前动脉搏动减弱,此时应采取哪种治疗方法? 答案:①检查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查血、尿常规与腹部B超,查立位腹部平片、股骨正侧位X线片;②行右下肢牵引;③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股动脉探查术。
5.某多发伤病人,急救时发现同时存在窒息、腹部内脏脱出、股骨开放性骨折,病人血压低,脉细速。问急救时应首先处理哪项,然后再依次处理哪项? 答案:先抢救窒息,因其危及病人生命;同时积极抗休克;再处理开放性骨折,因股骨开放性骨折可造成大量失血和组织损伤;再处理腹腔内脏脱出。
8.男性,30岁,右大腿被木棍击伤4小时,大腿外侧局部肿胀、疼桶,触痛明显,运动正常。请作出诊断,并简述早期处理措施。
答案:该伤应诊断为右大腿外侧软组织挫伤。早期处理可用局部冷敷,制动,口服云南白药等。12小时后可热敷或红外线治疗。
1.40岁男性病人,翻砂工,腰背痛3年,与气候无关。无明显外伤史,休息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劳累时加重,弯腰活动受限,腰部过伸或轻叩时疼痛减轻。检查:腰部外观及活动范围均尚正常,腰部两侧相当于棘突两旁骶棘肌处轻度肌张力增强及压痛,下肢无异常。试述诊断及治疗。
发热误诊病例一例分析 篇6
入院后查血糖明显升高,故考虑合并糖尿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WBC 6.8*109/L,NEU% 78.7%;PCT 0.55ng/mL;ESR 63mm/h;尿常规:酮体2+,尿糖3+;便常规正常;痰检未见明显异常;结核杆菌r-干扰素释放实验阴性。
经左氧氟沙星静点后患者仍有反复发热,无呼吸系统感染症状,诉右季肋部偶有疼痛,发生于深吸气时,肝区无叩痛,完善腹部彩超检查考虑肝脓肿,转外科进一步治疗。考虑细菌性肝脓肿,经抗生素及外科引流后症状好转出院。
关于肝脓肿,我们需要了解:肝脓肿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hepatic abscess,PHA)是由于细菌经各种途径进入肝,在肝实质内滞留引起局部、全身炎症反应和肝实质病灶坏死液化形成脓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目前亚洲国家中,肺炎克雷伯菌已经取代了大肠埃希菌成为肝脓肿致病菌中的第一位。
肝脓肿临床多见且有一定的病死率,及时准确作出诊断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可有不规则的脓毒性发热,肝区持续性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剧增。由于脓肿部位不同可以产生相应的呼吸系统、腹部症状。肝脏多有肿大,可有有局限性水肿及明显压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
PHA常见症状为发热、寒战、黄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既往常合并有肝胆疾病或糖尿病,随着诊疗设备的进步,肝脓肿的诊断手段越来越多,误诊率在逐年下降。可是对于一些隐匿性肝脓肿的患者,如果抓不住临床特征,很难想到肝脓肿的可能,进而造成误诊。
以下辅助检查有参考诊断意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阿米巴肝脓肿粪中偶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中抗阿米巴抗体,可帮助确定脓肿的性质。阿米巴肝脓肿可抽出巧克力色脓液;细菌性可抽出黄绿色或黄白色脓液,培养可获得致病菌。卡松尼皮试可除外肝包虫病。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及确定脓肿部位有较肯定的价值。X线检查可见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度受限,有时可见胸膜反应或积液。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区,内可见气泡。增强扫描脓腔密度无变化,腔壁有密度不规则增高的强化,称为“环月征”或“日晕征”。
解放军总医院曾有一篇文献记载:96例均以FUO就诊,来诊后确诊时间平均2.3 d。糖尿病患者和肝胆疾病患者为细菌性肝脓肿发病主要因素。实验室检查中,有7例外周血白细胞不高,提示我们不能仅依据外周血白细胞的高低来判断感染情况,还要综合寻找感染证据。间歇热的发热特点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间歇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热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或正常水平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教科书上描述化脓性疾病常见于弛张热,也有文献报道细菌性肝脓肿热型属弛张热。但本组肝脓肿病例中 61.46%为间歇热,可能与细菌入血形成脓毒症有关。病例中有肝胆相关疾病23例,占23.96%,糖尿病39例,占40.62%,提示糖尿病已成为PHA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易发生PHA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而分解代谢加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另外,长期高血糖可抑制白细胞趋化和吞噬能力、高血糖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胆管系统疾病,细菌易经血液循环或胆管进入肝而发生感染。
细菌性肝脏肿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全身情况差合并营养不良,抵抗力差者预后差;多发性肝脓肿的病死率高,尤其是左右两叶均有脓肿的肝脓肿患者病死率更高;感染细菌毒性强且耐药的肝脓肿者预后差;原发病为败血症、脓毒血症者预后不良;引流不通畅者预后差。近10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病死率较前有明显下降,但仍高达5.8%—9%。
结合本例患者,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早期未得到明确诊断,但仍应从患者深吸气时有右季肋部疼痛的主诉,结合热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查找到蛛丝马迹,明确诊断。
基于此病例,建议临床医师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应提高对肝脓肿的警惕,常规完善腹部彩超检查,以免漏诊。
676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676例死亡患者均来自于荔湾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00年7月~2010年7月所救助的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死亡记录。院前死亡和急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 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 并对所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病例中, 年龄1~98岁, 其中27例年龄不详, 性别为男387例, 女269例, 男女性别比例为1.43∶1。主要疾病见表1, 表2, 其他为其他系统疾病及自杀、溺水、电击、“三无”死亡病例等。
2.2 主要死因
院前死亡和急诊科抢救室死亡统计见表3。
3 讨论
不同年龄组死因有明显差异, 40岁以下年龄以严重创伤、中毒为主要死因;中年以猝死、心脑血管病、创伤为主要死因;而老年患者以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猝死为主;年龄不详者以猝死、其他为主。调查还显示, 院前与急诊科内抢救室死亡原因存在差异。院前死亡主要以猝死、严重创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为主, 占同期死亡的52.07%, 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曾经有作者统计广州市黄埔地区院前急救死亡资料, 猝死占内科第一位[1]。由于多数猝死患者周围的人未能掌握简易复苏抢救方法, 失去了宝贵的复苏机会。虽然部分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得到抢救和治疗, 但多数抢救措施不规范, 如只有胸外按压而没有人工呼吸、患者放置姿势不正确、止血包扎方法不正规等原因以致错过最佳复苏时间。因此, 我们认为应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 也就是说没有普及就没有急救;尽快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 缩小急救半径, 以便使急救患者能得到快速救护, 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 院前急救既要快速, 又要强调有效。另外, 诊断猝死的病例里部分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猝死。有些病人是患有慢性疾病最后衰竭死亡, 并不属于猝死, 但家属不熟悉病情, 或因种种原因没有提供确切病史, 医生有时也为了减少麻烦, 不去深究而诊断为猝死, 猝死的诊断有时可能不够规范。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自然死亡。家属呼“120”的目的只是希望得到医生证实。这些因素可能造成最后统计上偏高。
男女性别比例上的差异是因为急诊死亡原因中创伤占相当高的比例, 而创伤病人不管是交通事故伤、建筑工地伤还是打架斗殴致伤均以男性占绝对多数有关[2]。
急诊科接纳的是各种类型的危重病人, 这就要求急诊抢救室必须配备一支专职医护人员队伍, 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精通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3]。严重创伤患者及时施行急诊手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当急性颅内出血、颅内高压或心脏压塞、大出血等威胁伤员生命时, 及时手术处理多可挽救伤员生命。情况十分紧急时, 手术可在抢救室或救护车上进行[4]。因此, 稳定急诊专职医师, 加强急救知识培训, 这是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谢文锋, 阮惠芬, 马中富.院前死亡176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4, 9 (4) :283.
[2]陈建华.院前急救死亡238例回顾性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 3 (2) :37-39.
[3]陈尔真, 周旋.652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1, 21 (4) :230-231.
658例产后出血病例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分娩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病例共计65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1.37±4.77岁,平均孕周38.19±2.56周,孕次中位数为2次,产次中位数为1次。按出血量分为3组:出血量<1500 ml组260例,1500~2500 ml组246例,≥2500 ml组152例。
1.2 方法
1.2.1 产后出血定义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ml。
1.2.2 观察指标
统计不同产后出血组孕产妇的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产后并发症、干预措施、输血等情况,比较以上指标在3组间的差异。
1.2.3 出血量估计方法
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将弯盘放置于产妇的臀部下,量杯测量留于弯盘内的血液。剖宫产的产妇采用称重法,前后称重产包、手术包、辅料包和卫生巾等,重量相减即出血量;或采用羊水压积法,使用有侧袋的防水手术单,术野液体基本吸引干净,记录负压瓶中羊水和血的混合总量,测定血液与羊水混合液中红细胞压积值(HCT),通过公式计算出血量:羊水中血量=总羊水和血混合液量×(混合液HCT/产前血HCT)。
1.2.4 产后出血的干预措施
不同出血量产妇均积极采取一系列保守性治疗,如促宫缩药物(包括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卡前列甲酯等)、按摩子宫、宫腔纱条填塞、清宫术、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采取了积极的保守止血措施无效的患者,选择行子宫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
1.2.5 我院使用血液制品规格
1 U红细胞悬液由200 ml全血制备,作为1个红细胞治疗单位;100 ml新鲜冰冻血浆(FFP)由200 ml全血制备,作为1个FFP治疗单位;机器单采血小板悬液,每10个血小板治疗单位含血小板250×109以上。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s描述,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描述。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的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和产科情况
不同出血量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P=0.001),孕产妇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组产后出血干预情况比较
见表2。658例中,共73例行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死亡1例。3组间的干预措施比较中,药物治疗、宫腔纱条填塞和子宫切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清宫术、子宫压迫缝合、子宫动脉缝扎或栓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输血情况比较
658例患者均接受输血治疗,按治疗单位计算,输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平均数为1∶1.15。不同出血量组产妇接受输血情况见表3。此外有29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按治疗单位计算输注的平均数为18.4 U,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中位数为1∶1.5。
2.4 产后出血并发症
见表4。3组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肺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
n(%)
2.5 子宫切除相关因素分析
行子宫切除术的73例患者产后出血量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000 ml(3000~5000 ml),显著高于585例保守止血治疗患者的1500 ml(1020~2000 ml)(P<0.01)。子宫切除患者平均年龄为32.93±4.48岁,与保守止血治疗患者的年龄(31.35±4.90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9,P=0.625)。此外,在采取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中,瘢痕子宫、凶险性前置胎盘及羊水栓塞的比例显著高于保守治疗止血患者(P<0.01)。见表5。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的并发症和干预措施
文献中将产后出血量超过1500 ml或超过循环血量25%的失血定义为严重产后出血,但目前国内外尚无与出血量相关的诊治分级。本研究对我院5年内产后出血的分娩产妇根据出血量<1500 ml、1500~2500 ml、≥2500 ml进行分级,可以发现随着出血量增加,DIC、失血性休克及肺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当出血量为<1500 ml时,60%患者仅需使用一种或同时多种促宫缩药物治疗。而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单纯药物治疗无效,需要采取其他干预措施者显著性增加(P<0.01),如单一或联合实施宫腔填塞、清宫术、子宫压迫缝合、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一系列外科止血手段。当出血量≥2500 ml采取子宫切除的比例显著高于出血量小的组(P<0.01)。因此,通过分级可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组织相应的治疗小组,而且有助于评估预后。
在保守止血手段中宫腔纱条填塞作为传统的止血方法仍应用最多,本研究中共190例。目前报道球囊填塞因其止血成功率高、操作简便的优点在产后出血中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我院已逐渐开展该应用,对其止血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本研究统计B-Lynch缝合及其他改良缝合术作为传统的处理宫缩乏力的止血手段目前实际应用较少,而子宫动脉结扎术及子宫动脉栓塞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于术前对胎盘植入、前置胎盘等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逐步推广,其预防和控制术中术后出血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积累和评估。
3.2 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适应证
对严重产后出血患者多采用各种保守性止血治疗力争保留子宫,但当出血量明显增加威胁生命时,选择子宫切除术可有效阻断大出血,挽救生命。2009年我国产后出血处理草案建议出血量>1500 ml时需开展三级急救处理,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有研究统计切除子宫的患者产后出血量绝大多数超过1500 ml,多数超过2500 ml;近期另一项国内回顾性统计切除子宫者产后出血量在3100±2200 ml。笔者回顾5年73例患者采取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患者出血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000 ml(3000~5000 ml),而保守止血治疗患者为1500 ml(1020~2000 ml);在出血量≥2500 ml组中对保守干预无效而采取子宫切除的比例显著高于出血量小的组(P<0.01)。从子宫切除相关因素分析中可见瘢痕子宫(71.2%,χ2=78.73,P=0.00)、凶险性前置胎盘因素(61.6%,χ2=119.00,P=0.00)及羊水栓塞(11.0%,χ2=30.75,P=0.00)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结合上述对出血量的统计,建议当患者出血量达到2500 ml左右,合并有瘢痕子宫和前置胎盘,特别是怀疑存在羊水栓塞时,如经积极救治后病情无改善或逐渐加重,应根据子宫和胎盘的情况尽早判断是否采取子宫切除术。
3.3 输血策略和成分输血比例
产科临床出血往往来势汹汹,不易准确估计出血量;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增加30%~50%,产妇出血量可能远大于其循环系统的欠缺容量,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往往已达中重度休克标准,其凝血功能可能已近失代偿,贻误了抢救时机。但大量输血会导致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紊乱,更加重了产科出血,如此恶性循环。因此,血制品的平衡输注尤为重要。
如何控制合理的输血比例存在许多争议。国外一些学者对创伤出血的研究提出:创伤患者按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为1∶1∶1组合使用,即每输10个单位浓缩红细胞相匹配1000 ml的新鲜冰冻血浆和10个单位血小板,以避免在出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时才输注血浆、血小板,减少出血,提高生存率。针对产后出血,国内有学者建议进行阶梯式序贯输血,即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20%即输注红细胞;超过40%即输注血浆,超过80%输注血小板,接近150%时输注冷沉淀。也有国外学者提出了针对产科的大量输血协议,制定出6∶4∶1的“输血治疗包”。与创伤性大出血相比,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往往很突然且无法预料,且产后出血容易早期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血制品输注比例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实际病种和病情变化进行合理调整。
本文回顾了我院产后出血时采用的成分输血的比例,基本按照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为1∶1的比例输注,在产科大量输血的实际工作中尚未建立合理的标准化程序。此外在出血量<1500 ml时,是否需等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仍有待讨论。
总之,随着再生育人口的增加,对处理高危妊娠的压力明显增加。回顾我院近五年的临床数据,若对产后出血量进行临床分级,尤其结合出血量和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判断子宫切除的时机,将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及时的产科处理和合理的输血管理对改善围生结局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产科标准化的输血模式和输血比例尚未建立,临床医师应严格按循证医学所能提供的目前最好的证据结合病情进行外科处理,合理选择血液成分输注。
参考文献
[1]Karoshi M,Keith L.Challenges in managing postpartumhemorrhage in resource-poor countries[J].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9,52(2):285-298.
[2]Ulkumaran S,Syrnonds I,Fowlie A,等.牛津临床妇产科手册[M].魏丽惠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4.
[3]李翠丽,万俐.B-Lynch缝合术、Bakri球囊填塞术、子宫动脉结扎术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2):1977-1980.
[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7):554-557.
[5]刘峰峰,漆洪波.围生期子宫切除7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8):674-677.
[6]陈静,崔红,那全,等.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指征变化及术中干预措施应用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3):177-182.
[7]Engstrom M,Schott U,Romner B,et al.Acidosis impairs the coagulation:A thromboelastographic study[J].The Journal of Trauma,2006,61(3):624-628.
[8]Borgnmn MA,Spinella PC,Perkins JG,et al.The ratio of blood products transfused affects mortality in patients receiving massive transfusions at a combat support hospital[J].The Journal of Trauma,2007,63(4):805-813.
[9]李华凤,刘进.严重产后出血的输血与输液管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8):573-575.
3例胃癌误诊病例分析 篇9
1.1 患者男, 37岁。
以“上腹部不适2月余”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既往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经予抑酸、调节胃肠动力治疗, 症状无缓解。复查胃镜见胃窦黏膜发红、糜烂, 病理诊断:胃窦腺癌;术中发现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
1.2 患者女, 29岁。
以“黑便1周”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 余无阳性体征。经止血治疗短期内出血停止, 惧怕胃镜拒绝检查。之后因“头晕、乏力”再次就诊;大便潜血阳性;胃镜提示:胃溃疡, HP阳性;予抗HP治疗1周、抑酸治疗1月;仍感渐进性头晕、乏力加重, 再次复查胃镜见溃疡局部胃壁僵硬、溃疡边缘组织水肿, 病理诊断:印戒细胞癌。
1.3 患者男, 33岁。
以“腹胀月余”入院。查体:腹水征阳性, 余无阳性体征。腹部B超提示:少量腹水。腹水常规提示:渗出液;血沉54 mm/h;腹水ADA 36U/L;考虑结核性腹膜炎, 经诊断性抗痨治疗1月, 患者出现渐进性腹胀加重、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胃镜见胃壁增厚、变硬;上消化道造影见胃容积变小、蠕动消失, 呈革袋状;病理诊断:胃粘液癌。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胃癌的误诊主要 (1) 缺乏应有的足够的警惕性是重要原因;
(2) 对胃癌早期症状缺乏认识; (3) 临床上因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给予抑酸剂治疗, 症状减轻或缓解, 造成病情耽误; (4) 消化道出血停止后未进一步寻找出血的原因; (5) 既往曾做过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 坚信以往检查结果; (6) 以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 而局部症状轻微或缺如; (7) 胃镜下对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差有关。
2.2 防止误诊措施胃癌约占恶性肿瘤的95%以上[1], 我国胃癌的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
胃癌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因此, 必须提高确诊率。我们在临床上须注意: (1) 胃癌起病隐匿, 症状缺乏特异性, 易造成误诊, 因此对胃炎或溃疡患者经内科正规治疗无效者需考虑胃癌的可能性, 短期内复查胃镜并随访黏膜活检; (2) 胃镜医师除熟练操作外, 在胃镜检查中必须提高镜下直观的辨病能力, 必须熟悉上消化道常见疾病镜下表现和特点, 才能减少或避免误诊; (3) 胃镜下早期胃癌表现为局部黏膜发红、糜烂, 表现粗糙、僵硬感, 根据病变疑点, 采用多方向或深挖式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可提高阳性率, 钳取第一块时应准确; (4) 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息肉、贫血、胃黏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应作为胃癌高危人群, 须定期随访复查, 并及时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确定性质, 进行病理检查; (5) 有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及时行胃镜检查; (6) 病理科医师对活检标本应多次切片, 详细进行检查, 提高显微镜下组织细胞学诊断技术也是防止漏误诊的关键之一; (7) 临床医师要提高对胃癌胃外表现的识别, 从多角度进行临床分析、广泛联系, 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关键词:误诊,胃癌,分析
参考文献
165例麻疹病例特征分析 篇10
1对象与方法
病例资料来源于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收入院的165例麻疹患者, 所有病例住院后, 次日晨抽血送市防疫站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 , 行常规血、尿、便、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 诊断标准符合《实用传染病学》的诊断标准[2]。收集病例的病案记录, 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病例个体特征
165例患者中, 男78例 (47.3%) , 女87例 (52.7%) 。年龄3个月~45岁, 其中3个月~ 42例 (25.5%) , 9个月~ 6例 (3.6%) , 7岁~ 4例 (2.4%) , 21岁~ 53例 (32.1%) , 31岁~ 56例 (33.9%) , 40~45岁4例 (2.4%) ;成人发病119例、占72.1%。本市户籍29例 (17.6%) , 非本市户籍136例 (82.4%) ;32例小儿麻疹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2.2 临床特征
所有患者均有发热, 热峰38~39℃的47例、占28.5%, 39.1~40℃的84例、占50.9%, 40℃以上的34例、占20.6%;热程为4~8天, 平均为6天。165例均有皮疹, 出疹时间为发热1~5天, 其中发热1~2天出疹11例 (6.7%) , 发热3~4天出疹142例 (86.1%) , 发热5天出疹12例 (7.2%) 。出疹顺序于耳后、发际、额、面、颈、躯干、四肢, 最后达手掌与足心。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 继而增多, 呈鲜红色, 逐渐融合成暗红色。皮疹为充血性, 压之退色, 少数病例皮疹呈出血性, 疹间皮肤正常。并发症:肝损害76例 (46.1%) , 心肌损害65例 (39.4%) , 心功能不全4例 (2.4%) , 气管-支气管炎49例 (29.7%) , 肺炎37例 (22.4%) , 肠炎16例 (10.3%) , 喉炎22例 (13.3%) , 鹅口疮6例 (3.6%) 。
2.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低下者68例, 最低为2.8×109 /L。肝功能:ALT、AST增高76例、占46.1%, ALT最高达463U/L、AST最高达312.3U/L。心肌酶谱:LDH增高65例、占39.4%, 最高达445U/L, CK增高32例、占19.4%, 最高达879.64U/L。麻疹IgM检测165例患者全部阳性。胸片:呈肺炎表现者37例、占22.4%。心电图:T波改变2例、占1.2%。
2.4 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165例病例发生于 1~2月份30例 (18.2%) 、3~5月份106例 (64.2%) 、6~8月份15例 (9.1%) 、9~12月份14例 (8.5%) 。所有患者3周前否认有外出史, 除7例患者发病前两周内有明确的接触史外, 其余患者均否认有明确的麻疹患者接触史。165例患者中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29例、占17.6%, 均为本地患者, 其余均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
2.5 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予以病毒唑静点, 口服抗病毒口服液, 静点痰热清等对症支持治疗, 应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或克林霉素预防或治疗细菌感染, 所有病例经3~7天全部治愈。
3讨论
过去常认为麻疹好发于1~5岁的儿童, 生后6个月的婴儿体内有母传麻疹抗体的保护, 不易感染麻疹。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 麻疹曾一度发病率很低。但近年来麻疹发病有上升的流行趋势[3], 成年人麻疹逐渐上升, 小于8月龄的婴儿麻疹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笔者认为成人麻疹发病率高的主要因素是: (1) 未接种麻疹疫苗, 或即使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随着时间推移, 抗体水平逐渐下降, 而易感性增加。该研究中具有本市户口的29例麻疹患者均有麻疹疫苗接种史, 且这些患者全部是成年人。 (2)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居住在一起, 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也是造成麻疹流行的主要因素。造成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升高的原因有:育龄妇女对麻疹的免疫力主要来自人工自动免疫, 随着时间的推移, 麻疹抗体水平逐渐减低, 故传给婴儿的麻疹抗体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婴儿到6月龄时, 麻疹抗体水平已达不到保护作用[4]。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大, 发病数也随之增加。
本次报告麻疹病例临床特征: (1) 多数患者为典型麻疹, 出疹时间大多在发热3~4天出疹, 热峰高39℃以上的占71.5%, 毒血症状重。绝大多数患者均有口腔麻疹黏膜斑, 皮疹典型。 (2) 儿童患者较成人病情轻, 但合并心肌损害与支气管肺炎的多见,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较小儿为重但并发症少见, 预后好。 (3) 麻疹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多, 46.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ALT、AST的增高, 其次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心肌损害、病毒性肺炎、腹泻、喉炎等。
通过以上分析, 预防和控制麻疹流行仍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麻疹监测工作, 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的同时, 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成年人进行强化免疫。婴幼儿应全程接种麻疹疫苗。加强育龄妇女, 尤其是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强化免疫,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胎儿体内的麻疹抗体水平。对18~30岁的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再接种, 不仅可以提高该组人群的免疫水平, 降低发病率, 还有利于提高育龄妇女的胎传抗体保护能力, 对降低婴儿发病率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5]。另外, 由于人们对成人麻疹认识不够, 早期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而使用退热药物等, 以至延误出疹过程, 至其发生隐疹, 因此在流行季节, 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者应注意与麻疹相鉴别, 以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宋丽君, 张交生, 常桂芳, 等.长春地区319例儿童麻疹临床[J].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 (7) :572-574.
[2]李梦东.使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9.
[3]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14-218.
[4]王联君, 孙丽英, 姜忠林, 等.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1) :49-50.
疤痕子宫妊娠40例引产病例分析 篇11
【关键词】疤痕子宫;终止妊娠;药物引产;利凡诺;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31-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疤痕子宫中晚期妊娠者40例,年龄22~39岁,孕周12~38周。本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1年以内3例,1~2年6例,>2年31例。引产原因;胎儿畸形,死胎,母亲合并重度子痫前期等并发症不能继续妊娠、意外妊娠等,引产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7项、白带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必要时查心脏彩超了解产妇全身状况。B超探查胎盘位置排除疤痕部妊娠。引产前充分告知疤痕子宫引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子宫破裂风险,做好术前准备。
1.2 方法: 37例采用羊膜腔注射1%利凡诺100mg,注药当日开始口服米非司酮50mg,q12h,注药后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严防子宫疤痕破裂。注药后至引产分娩时间平均36小时,平均流血量110毫升,其中孕36周以上2例,1例为胎死宫内,一例为产妇患有内科疾病计划外妊娠要求引产,胎儿体重最大2500克,引产过程顺利,均无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发生,引产后3天B超探查宫腔有胎盘胎膜残留者行清宫术。
羊膜腔内注射1%利凡诺100mg后剖宫取胎2例,一例为孕38周,胎儿内脏畸形,孕妇骨盆畸形,头盆不称,胎儿娩出后体重3800克。另一例为孕33周,有两次剖宫产史,手术均在乡卫生院,手术方式不清,剖宫取胎手术顺利,胎儿体重2100克,出血不多。
一例为疤痕子宫孕27周,产妇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不能继续妊娠,产妇肾功异常,行水囊引产成功分娩。
2 讨论
目前疤痕子宫主要指既往有剖宫产史者,由于疤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有子宫破裂风险,临床上阴道分娩者极少。由于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的增高,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孕产妇增多,由于一些妊娠并发症、胎儿畸形等各种原因,疤痕子宫中晚期妊娠引产者也增多。剖宫取胎由于对产妇心生理的创伤较大,已越来越不被患者接受。妊娠中期子宫的生理特点是:1.子宫局部缩宫素受体少,对外源性缩宫素不敏感。2.子宫颈不成熟。由于对缩宫素不敏感,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以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经济成本低成为孕中期引产的首选措施。但中期妊娠的宫颈管不成熟,宫颈扩张的潜伏期长,持续强烈的宫缩作用于不成熟的宫颈,胎儿及附属物可由子宫下段的疤痕处或阴道穹窿打洞穿出,造成软产道裂伤。而米非司酮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由于米非司酮使妊娠蜕膜坏死和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从而有助于扩张软化宫颈,直接使宫颈结缔组织松弛,可明显提高宫颈评分,与利凡诺配伍应用,缩短了产程,有利于胎儿及附属物的及时排出和减少软产道裂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本资料应用羊膜腔注射1%利凡诺100mg加口服米非司酮引产37例均成功,未出现一例疤痕子宫破裂、大流血或宫颈裂伤,方法简单易行。
51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均为我院急诊科救治患者, 男35例, 女16例, 年龄22~74岁, 平均41.27岁;就诊时间0.5~7h, 平均2.86h, 其中<1h11例, 1~6h28例, >6h12例;抢救时间:<1h6例, 1~6h38例, >6h7例;死亡原因:外伤29例, 脑血管意外4例, 心肌梗死7例, 中毒6例, 溺水2例, 电击伤3例。所有患者均于门诊抢救室抢救。
1.2 抢救措施
入院即行生命体征监护, 建立静脉通路, 保持呼吸道畅通, 以维持生命体征为目标, 根据病因实施紧急抢救措施。外伤给予急诊清创缝合;低血容量休克者给予输血, 补充血容量;呼吸、心跳停止者给予心肺复苏;消化道中毒者给予洗胃;一氧化碳中毒者给予高压氧。
1.3 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构成比, 比较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的抢救时间。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不同病因中以外伤占56.86%,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 (P<0.05) ;1~6h就诊者占54.90%, 显著高于其他2组 (P<0.01) ;中毒死亡患者抢救时间最长, 达 (8.89±1.72) h,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组 (P<0.01) ;就诊时间>6h者抢救时间最短, 为 (2.03±0.37) h, 显著低于其他2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 具有业务范围广、危重症患者多、死亡率高等特点, 对医护人员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恢复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去除致病因素是急诊抢救的2个关键环节, 也是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的重要手段[1]。
本组51例急诊死亡患者中外伤原因占56.86%, 显著高于其它原因组 (P<0.05) , 包括包括车祸、锐器刺伤、高处坠落伤、爆炸伤等,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 抢救时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 随后输入全血, 同时清创缝合血管。心肌梗死占13.73%, 居第2位。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律失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也是具有抢救价值的标志之一[2]。心律失常以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为主, 也可以2种或3种心律失常同时存在, 治疗首选200~300J/s的非同步除颤电击复律, 以改善心肌供血, 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本组中毒原因死亡患者抢救时间最长, 达 (8.89±1.72) h, 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1) 。主要以有机磷农药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为主,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临床抢救时效性要求较高, 切断毒源、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促进毒物排泄是抢救急性消化道中毒的3个重要内容, 根据毒物种类、中毒时间各有侧重[3]。随着城市改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显著减少, 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其原因主要为无特效药物可解离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缺氧所致的脑细胞不可逆变性不易修复等, 高压氧是目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行性手段之一[4]。
注:与其他组比较#P<0.01
本组>6h就诊者抢救时间仅 (2.03±0.37) h, 显著低于其他2组 (P<0.01) , 提示就诊时间与急诊死亡率关系密切。随着我国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 城市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得以显著提高。按照城市2.5公里服务半径5min内到达的标准, 可保证急诊患者在15min之内到达医院实施抢救, 同时, 急救人员可实施现场和运送途中的急救, 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469例急诊死亡回顾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5, 17 (3) :29~30.
[2]李寿险.重视心脑血管急症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4) :221~222.
[3]史忠.急性中毒救治的时效性[J].重庆医学, 2009, 37 (22) :2509~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