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病例

2024-09-01

报告病例(精选12篇)

报告病例 篇1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 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 传染性极强,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一旦发生可能是毁灭性、持久性地威胁养猪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基本上已经控制的猪瘟在我国的大流行。但仍然有个别的地区猪瘟较为流行, 流行特点有了一定的变化, 在商品猪, 典型的猪瘟病例很少见, 大多以非典型的形式出现, 给养猪业带来了诊断的困难, 潜移默化的给养猪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所以要引起重视, 因为猪瘟还是威胁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1发病情况

2015年12月上旬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某猪场, 该猪场主要养殖商品猪, 共计200头, 最近半个月猪 (30~25kg) 出现了死亡现象, 发现的时候猪站不起来 (当地兽医怀疑副猪等细菌性疾病) , 在饲料中伴有氟苯尼考等药物, 注射土霉素, 均没有起到作用, 主要表现发热聚堆, 体温最高可以达到41.5℃, 不食, 喝水较少, 到后期不能站立, 消瘦, 衰竭而死。

2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基本不喝水, 初期出现腹泻现象, 后期出现了便秘, 粪便呈球状, 关节处红肿, 后期不能站立, 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体温40~41.5℃, 皮肤干燥发红, 毛孔有出血点, 尤其是腹下等处皮肤更明显, 眼结膜发红, 并有少量的分泌物, 有黄色积尿, 耳朵、鼻子发紫, 病程长的小猪消瘦, 被毛粗乱, 个别的出现贫血现象。

3剖检变化

胃内有积食, 并且胃内有溃疡灶, 喉头出血, 心脏衰竭, 脾脏肿大, 整个肠道出血, 肾脏肿大, 并有小的出血点, 膀胱积尿, 膀胱内膜有出血, 额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

4病原学检测

无菌采集病死猪扁桃体、淋巴结、脾脏、肾脏和回肠末段, 首先PCR扩增, 凝胶电泳, 最后在紫外灯下观察, 结果在480bp处出现明显亮带, 并与阳性对照相吻合。

5确诊

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原的检测结果分析, 确定该场发生的是猪瘟

6采取措施

(1) 清除猪舍附近的废弃物, 对猪舍和用具用甲醛等消毒剂进行彻底的消毒。 (2) 对发病严重的或者没有治疗价值的猪, 果断的进行淘汰, 无害化处理, 防止本病在猪场的蔓延,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 相对健康的猪群, 进行全群紧急免疫猪瘟疫苗, 肌肉注射病毒含量15000RID猪瘟疫苗4头份, 免疫效果良好, 5d左右全群得到控制。 (4) 针对于站立困难的猪, 并且有点发热的猪, 肌肉注射头孢喹肟和黄芪多糖, 1次/d, 5ml/次, 3~4d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5) 寒冬季节, 定期的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粉等, 调节猪机体的免疫力, 同时提高对环境突变的应激性, 减少猪群的发病。

报告病例 篇2

死 亡 病 例 报 告 制 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我院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3、防保科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报告病例 篇3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当天发表声明说,耳道假丝酵母菌可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真菌感染,通常对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声明指出,这种耐药感染已在全球多国出现,是一个“新出现的威胁”,美国疾控中心为此已于今年6月向医疗机构发出警告。

据介绍,在这13例病例中,有七例是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之间在纽约、伊利诺伊、马里兰和新泽西四个州发现的,研究人员已对他们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研究。这七个人本身都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恶性血液病、急性呼吸衰竭等,平均住院18天才被诊断出感染耳道假丝酵母菌。虽然有四人死亡,但尚不清楚感染这种“超级病菌”是否是他们死亡的直接原因。研究人员发现,耳道假丝酵母菌可能具有传染性。这七名患者中,有两人曾同时在新泽西同一家医院不同病房接受治疗,他们感染的耳道假丝酵母菌几乎完全相同;另有两人曾在伊利诺伊同一家医院看病,也感染了几乎完全一样的耳道假丝酵母菌。研究还显示,耳道假丝酵母菌感染需要使用专门的检查方法,因为它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另一种假丝酵母菌感染,其中有五名患者就曾被误诊。此外,其中五名患者感染的耳道假丝酵母菌对一种或两种主要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而在其他国家发现的一些耳道假丝酵母菌会对全部三种主要抗真菌药物都具有耐药性。

耳道假丝酵母菌是2009年在一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首次发现的。此后,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南非、肯尼亚、科威特、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英国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了耳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病例。

猪蝇蛆症病例报告 篇4

1发病情况

2011年6月13日, 岩前镇澄邦村某猪场母猪发生蝇蛆症, 主诉:该场有3头母猪发病, 已死亡1头, 母猪的阴唇尿道口下有一破口, 流出腥臭血样液体, 母猪体温、食欲正常。死亡的母猪体温升高、不食, 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2临床症状

所见病猪均为成年母猪。病灶都在阴唇尿道口下部至乳房连线的腹股内侧, 口径约2~3 cm, 其中大部分是在离尿道口2 cm左右的阴唇正下方。病灶始于小丘疹, 随着病情的发展越肿越大, 4 d左右破溃流出腥臭血样液体, 翻开破口可见病灶洞内有数十只不等的蝇蛆在钻动。被蝇蛆寄生的部位从外表看不肿大, 直径约3 cm左右, 但内部肌肉等组织则被蛀食一空, 并有渗出液。

3诊断

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 可初步诊断为由蛆症金蝇引起的猪蝇蛆症。然后采集猪病灶中的蚴虫12只, 在常温下经1~2 d成蛹8个, 约一周后蛹孵出成蝇3只, 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成蝇的形态特征, 确诊病原为蛆症金蝇。

4治疗

用纱布或棉球蘸上杀虫剂除虫菊酯或双甲脒或敌百虫塞进病灶洞中, 将蝇蛆杀死, 然后清创消毒, 把坏死组织清除, 塞入雷佛奴尔纱布条。约一周即可痊愈。

5讨论与小结

5.1蝇蛆症是由蛆症金蝇等蝇类之蚴虫寄生于动物活体组织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由蛆症金蝇所致的猪蝇蛆症在福建省未见有病例报告。据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 2000年武平县岩前镇、中赤乡、东留乡发生了由蛆症金蝇引起的耕牛蝇蛆症病例, 此后至2011年4月一直未有牛、猪和其它动物发生蝇蛆症病例报告。该县防疫站的普查材料也未见有蛆症金蝇的记载。

5.2 2000年岩前镇澄邦村的散养牛发生了蝇蛆症, 全村牛存栏170多头, 发病16头, 发病率9.4%, 而未见猪病例。2011年有13头猪发生蝇蛆症, 且为2个建于山中的猪场发生, 未见有农户家中猪发病, 而且未见有牛发病。笔者分析认为此发病情况与该村猪牛饲养量和饲养方式的改变有关。据调查, 2000年全村牛存栏170多头, 都为山中自由放养, 猪63头, 都为各散养户家中圈养。而2011年全村牛存栏5头, 为家中圈养结合老人牵着放牧, 而猪1 600多头, 且均为集约化饲养, 猪场建于比较偏僻的山上, 其中一猪场的母猪放养。2011年的猪疫情过后, 至今未出现有猪蝇蛆症病例, 其原因不清, 该病的发生流行机理还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探讨。

5.3发病的均为母猪, 蛆症金蝇在母猪的阴户口产卵, 卵在25℃~30℃条件下, 18~24 h孵出蚴虫, 蚴虫寄生于阴部, 通过阴道、尿道进入, 吸食周围组织钻入猪阴唇至乳房的腹股沟内侧的皮下, 当病程达到一定程度该部位的皮肤就溃烂形成约3 cm长的口子。患病猪的症状、病变特征非常明显, 诊断并不困难。

5.4蛆症金蝇病猪一般情况下不发烧, 食欲正常, 不易及时发现。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也可能引起腹膜炎, 体温升高, 食欲下降或不食, 甚至死亡。

5.5蛆症金蝇在形态上与大头金蝇非常相似, 肉眼不易区分, 必须借助解剖镜从细微结构中加以鉴别。其主要区别是:蛆症金蝇的雄蝇额宽略小于触角第三节宽, 复眼的小眼面无大小眼面之分;而大头金蝇的雄蝇额宽显然小于触角第三节的宽度, 复眼的小眼面上方2/3为大形的小眼面, 下方1/3为小形的小眼面, 且大小眼面的分界明显。另外蛆症金蝇幼虫只寄生于活体组织, 而大头金蝇幼虫多孳生于新鲜人粪中。

特殊病例报告 篇5

特殊病例报告

莫芳玲,女,64岁。由急症抢救室留观4天转入我科。诊断为:1.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扩大,killip2 级;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3.主动脉瓣退行性变;4.社区获得性肺炎;5.糖耐量异常。入院后为病危患者,梗塞后心绞痛严重,心功能差,并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患者及家属拒绝冠造及血运重建术。因此恢复缓慢,住院时间长,经积极抢救治疗病情方缓解,住院16天出院,总费用约14600元,故费用超标。另据患者家属自述在急症抢救室即花费人民币7000余元,附上患者急症抢救记录,备查。现向医保中心汇报此特殊病例,请酌情处理。谢谢,心内二区

2009-1-10

孔雀新城疫伴发痛风的病例报告 篇6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新乡市动物园饲养孔雀200只,地面圈养。饲料为玉米、高粱等原粮和颗粒型青年鸡饲料。由于担心免疫应激,2013年秋季起未曾对孔雀进行新城疫和禽流感等疫病进行免疫。由于冬季天冷,为了补充营养,饲养员从12月份开始给孔雀添加了牛肉和牛肝等动物性饲料。半个月前开始有少量孔雀发病,主要发生在1~2岁龄的孔雀,发病孔雀排白色稀便,起初饲养人员认为是白痢病,用抗生素治疗一周后无效,死亡数量有上升趋势,并且有些孔雀出现扭头等神经症状,遂来就诊。

2 剖检病变

胸骨内壁、心包膜、肝脏表面及肠浆膜层均覆盖白色颗粒状尿酸盐,肾脏花白色,输尿管有大量白色石灰样物堵塞。腺胃黏膜层有溃疡,并且在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更加严重。腺胃乳头有明显的出血,肌胃黏膜下层出血。十二指肠、空肠黏膜脱落,卡他性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直肠条索状出血且黏膜表面覆盖大量白色肠内容物。心冠脂肪有明显出血点,气管环充血,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3 实验室诊断

3.1 镜检

无菌操作取孔雀肝脏和胆囊液涂片火焰固定后,经革兰氏染色和吉姆萨染色,置于油镜下镜检,均未检测到细菌。

3.2 PCR诊断

取喉头、肺脏、脾脏和脑等组织,研磨后,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与阳性对照相同的条带。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孔雀新城疫病伴发痛风。

5 治疗措施

1)对发病孔雀进行隔离饲养,清除场地内粪便和废弃物并做无害化处理,然后对禽舍、料槽、饮水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避免新城疫病毒继续传播。

2)全群孔雀投喂抗病毒中药禽得康(成分为黄连提取物、紫雏菊提取物、灵芝多糖、植物血凝素等),并配合使用禽用信必妥(转移因子),来治疗新城疫;使用黏杆菌素对卡他性肠炎进行治疗。

3)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过多造成的痛风在治疗上采取停止使用动物蛋白性饲料,改用青年鸡颗粒料,并增加玉米的用量,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

4)按照上述方案治疗两周后进行回访,饲养员反映用药前两天死亡孔雀3只,以后未出现死亡情况,目前孔雀已经全部恢复健康。

6 分析与讨论

1)动物园孔雀因饲养环境比较特殊,未进行新城疫疫苗的防疫,因此天气寒冷的季节很容易感染新城疫等病毒性疾病,因此建议动物园在春、秋季节应当对禽类进行新城疫和禽流感等疫苗的防疫。

2)引起痛风的原因除了与动物性蛋白摄入过多有关外,还与冬季禽类饮水减少,导致排泄缓慢有关,同时,感染新城疫后也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加重了病情,因此避免孔雀今后再次发生痛风病应从多方面因素考虑进行预防。

种公猪繁殖障碍病例诊治报告 篇7

1 发病情况

某乡兽医站饲养有成年种公猪5头, 其中大约种公猪3头, 长白种公猪2头 (其中后备公猪1头) , 负担全乡能繁母猪的配种, 平均每头公猪配种母猪近200头, 公猪每3d采精1次, 病前配种及母猪产仔率情况良好。后有大约、长白2头公猪相继出现无精症, 肌注丙酮酸睾丸素15mg/头进行治疗, 1个月后仍不见好转。

某猪场1头湖北白猪IV系公猪出现无精症, 经激素治疗亦无好转。

2 调查与诊断

经调查, 3头发病公猪年龄在3~5岁, 体重约140~170kg, 体态适中。公猪饲养采用限量饲喂, 每头每日投喂配合饲料5.5~6.5kg, 消化能为14 644~25 104k J (据饲料配方计算) , 可消化粗蛋白为205~350g。由于青饲料受来源限制, 投喂量每头每日不足0.5kg, 品质也因季节时好时坏, 而且配合日粮中没有添加维生素。

发病前种公猪的采精、配种、受胎率均较正常, 也未感染其他疾病。发病后食欲、精神、体温正常, 仅见睾丸稍有肿大 (2头) 或缩小 (1头) , 阴茎未见病变。采精时, 公猪能正常爬跨台猪, 射精量为150~400m L, 属正常范围。但精液呈淡蓝色, 略有腥味, 沉降慢, 沉淀物少。显微镜检查, 观察到少量胶冻状物, 但没有观察到精子。据反应, 公猪病初表现为镜检时精子变稀, 活力减弱, 精子多为原地摆动。几天后再检查, 精液中已无精子, 肌注激素后再检查仍无精子。

检测发病公猪的血液, 血磷、血钙均属正常范围。

两猪场公猪舍均有足够面积的运动场, 可自由运动, 周围无不良刺激源, 采精频率为每2~3d采1次。

根据现场调查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判定公猪的无精症是由于饲养不当, 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不高、维生素尤其是VA、VE缺乏引起。

3 治疗措施

(1) 调整饲料配方, 注重饲料的多样搭配, 适当提高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配方为:玉米20%、小麦29.5%、麸皮17%、米糠8%、菜枯8%、豆类10%、蚕蛹5%、骨粉2%、食盐0.5%, 并供给优质青饲料。

(2) 增加青饲料喂量。每日每头种公猪投喂新鲜优质青绿多汁饲料 (如苕藤、空心菜等) 3kg。

(3) 每日每头补喂大豆芽菜1kg或复合维生素片10~12片、花生油50~75m L、鱼肝油15~20m L (或肌注VA10~20万单位) 拌料饲喂, 治疗15d。

(4) 加强种公猪的运动。每天坚持放牧或驱赶种公猪运动1~2h, 以增强机体代谢和食欲, 并可觅食一些所缺的营养元素。

(5) 减少采精次数。采精频率由原来的3d一采改为5d一采, 并进行检查, 防止性亏损或停采引起的性功能退化。

(6) 在夏天高温季节, 除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外, 用凉毛巾冷敷睾丸, 2次/d, 每次10~20min。

(7) 搞好环境卫生, 供应充足清洁饮水, 不喂变质或腐败的饲料。

4 治疗结果

经15d左右的调理和治疗后, 开始出现有一定活力的精子, 1个月后痊愈, 可进行正常繁殖。

5 小结

引起种公猪繁殖障碍的原因较多, 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因素, 衰老性、使用过度、营养性、中毒性等管理不善引起的非传染性因素[1,2]。应认真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病因争取做到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5.1 严格挑选仔猪

在选留种猪时应认真挑选仔猪, 凡睾丸大小不一或睾丸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者应予淘汰。

5.2 调节内分泌机能

因激素分泌异常的种猪主要为雄性激素分泌减少, 在维持猪体健康的同时, 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80mg, 或孕马血清100mg, 或丙酸睾丸酮80mg肌肉注射。

5.3 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

种公猪饲料要以高蛋白为主, 粗蛋白含量在14%~18%以上, 供给种公猪的能量饲料不宜过高, 维生素、矿物质要全面, 尤其是VA、VD、VE不能缺乏, 以充分发挥营养物质之间的互补作用。配种期间日喂量应在非配种期饲料的基础上再增加25%, 可加喂鱼粉、鸡蛋、复合多维和青饲料。在种公猪的饲粮中应含有0.75%左右的钙, 可吸收的钙和磷的正常比例应为1∶1或2∶1;有条件的可加喂些青绿多汁饲料, 还需注意部分和生殖相关的矿物质 (镁、锌、硒) 及维生素 (VA、VE) 的最低需要量添加。

5.4 改善饲养环境

青年种公猪要单圈饲养, 避免相互爬跨、自淫、早泄、阳萎等现象;要远离母猪栏舍, 避免外激素刺激而致性麻痹;栏舍要宽敞明亮, 通风、干燥、卫生;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防暑降温, 冬季要保暖防寒。

5.5 科学调教

对种公猪应在7~8月龄开始调教, 10月龄正式配种使用, 配种过早可影响种猪使用年限[3]。调教时要用比公猪体形小的发情母猪, 若母猪体形过大, 易造成初次配种失败, 而影响公猪性欲。调教时, 饲养员要细心、耐心, 切忌鞭打等刺激性强的动作。

5.6 加强运动, 合理使用

后备种公猪要给予适当的运动, 每天早晚各运动1次, 每次运动1h, 保证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2h[4]。通过运动可锻炼肢蹄, 保证种用体形。按照种公猪的年龄、体况, 掌握好配种强度。1~2岁的青年公猪每周配种2次, 每配种1次需休息1~2d;3~4岁的壮年公猪可每天配种1次, 连配5~6d休息1d;4岁以上公猪每隔1~2d配种1次;5岁以上的公猪按计划更新淘汰。

5.7 科学防治传染病引起的繁殖障碍

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制定免疫程序, 并严格进行预防接种。加强圈舍及环境消毒, 及时驱治体内外寄生虫。在交配前应注意对公、母猪的外生殖器进行清洗消毒;发现种猪异常立即隔离并对症治疗。同时, 还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 在引进公猪的过程中也要切实做好隔离、观察及疫苗注射。

参考文献

[1]裴兰英, 路建彪, 武目胜.聊城及周边地区的猪繁殖障碍病及其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 2006 (2) :19-21.

[2]王孝平, 李晶.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12) :66.

[3]王常军, 王阜生.浅谈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1) :56.

颅裂-脑膜脑膨出成年病例报告 篇8

关键词:颅裂,脑膜脑膨出,CT

1 临床资料

某患者、女、汉族、61岁、农民。生后即发现枕后肿物, 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 无明显不适未就医, 自述一年前因头部外伤到当地医院就诊, 行CT扫描发现脑发育异常。因近1年来出现抽搐双手颤抖不能自控, 且有精神症状故来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就诊, 颅脑CT轴位平扫, 如图1~5所示:定位像见枕顶骨有较大缺损, 并有10cm×8cm×8cm的肿物向枕后突出, 断层像肿物与脑组织密度相等, 其间可见有脑脊液低密度影, 颅内鞍上池、侧脑室后角等结构显示不清, 膨出部分和颅内可见边缘钙化, CT诊断:“颅裂-脑膜脑膨出。”

2 讨论

颅裂是指颅脑部神经管闭合不全, 发生率为新生儿的1/1000, 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可能与胚胎时期神经管发育不良有关, 主要表现为颅骨的先天性局部缺损, 多数合并颅内容物的膨出并形成肿块。膨出的脑组织常有发育畸形、扭曲, 但其组织学大多正常, 部分患者则可有皮质萎缩或脑组织肥厚, 局部坏死甚至液化、局部脑室扩大并发脑积水等。膨出的部位多为正常皮肤覆盖, 但也可仅为一层薄膜, 后一种情况也称为露脑畸形 (exencephaly) 。颅裂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 颅顶及颅底均可发生, 以枕部多见, 也可见于额顶部, 颅底部者可自鼻根部、鼻腔、鼻咽腔或眼眶等部位膨出, 个别病例可向侧方膨出, 外表无包块。临床上分为隐性颅裂和囊性 (或称显性) 颅裂两种, 隐性颅裂指仅有颅骨缺损, 而无颅内容物自缺损处膨出, 面积很小, 临床极少见, 如位于颞部隐性颅裂。分布从鼻根点至枕骨粗隆的矢状线上, 在鼻根部或额部的隐性颅裂可见到该部皮肤凹陷并有搏动;在枕外粗隆 (或在颞部) 附近的隐性颅裂, 有时并发颅内皮样囊肿及皮毛窦, 检查可见有瘘管口和少许分泌物。囊性颅裂指有颅内容物自颅骨缺损处膨出, 形成肿块, 囊性颅裂可分为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 后者囊内含有组织或部分扩张的脑室等。根据膨出的颅内容物成分, 囊性颅裂又可分为:①脑膜膨出:其内包含脑脊液和脑膜;②轻度脑-脑膜膨出:其内包含脑实质、脑膜;③轻度囊状脑-脑膜膨出:其内包含脑实质、脑膜、脑脊液;④重度脑-脑膜膨出:其内包含脑实质、脑室与脉络丛、脑膜;⑤重度囊状脑-脑膜膨出:其内包含脑实质、脑室与脉络丛、脑膜、脑脊液。根据CT表现本病例应属重度囊状脑-脑膜膨出。大多数病例在出生后即被发现并就诊, 且易破溃感染。

3 颅裂相关文献

3.1 临床表现

颅裂因膨出的部位及大小而不同, 出生时即可表现为局部肿块, 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肿块的形状和大小不一致, 一般位于枕部者较大, 多在枕顶交界处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包块, 可比患儿的头颅还大。如此巨大的膨出多为囊状脑膜脑膨出, 其颅骨缺损的直径可达数厘米, 整个肿块有实质感, 不透光, 不能压缩, 啼哭时肿块张力不变, 同时肿块表面的皮肤变薄、糜烂或有溃疡形成, 头发稀疏。膨出肿块较小者常为脑膜膨出, 颅骨缺损直径较小可小至数毫米肿块较小、囊性感、可稍压缩、啼哭时张力可变。位于颅底的囊性颅裂的形状变异很多, 在鼻根部者, 表现为眼距增宽、眼眶变小、眼外形改变呈三角形, 也可堵塞鼻腔引起呼吸表情困难, 并可引起泪囊炎;从眼眶后方膨出者可使病侧眶腔扩大, 眼球突出;从筛板向鼻腔突出者, 形状可类似鼻息肉;膨出于鼻咽腔者可引起呼吸吞咽困难;位于颅底的颅裂除压迫局部组织结构引起局部功能障碍外, 还可手术影响相应的颅神经, 出现颅神经损害的症状作用和体征。神经症状方面可表现为智力低下、抽搐或其它脑损害症状, 不同程度的瘫痪, 腱反射亢进, 皮质性神觉障碍及小脑症状和体征, 有时也可无神经症状。位于颅盖部的脑膜脑膨出, 可合并脑发育不全脑积水等其他大堆脑畸形, 故可有肢体瘫痪挛缩或抽搐等脑广泛损害征象。单纯的脑膜膨出则可不显示其他症状, 患儿智能发育可以完全正常。位于颅底者, 除压迫局部结构并影响其功能外, 还可影响到所在处的颅神经, 如未伴发严重的脑畸形。

3.2 影像学表现

颅骨平片检查可确定骨缺损的部位及范围 , X线片可见颅骨中线部有一圆形骨缺损, 边缘硬化, 外翻。CT横断、冠状位扫描可准确清楚地显示颅裂, 尤其是对颅底颅裂的骨质缺损情况的显示具有明显优越性。颅裂的骨质缺损多呈圆弧形, 骨皮质并不像骨折那样突然中断, 而具有完整的骨边缘。CT的矢状及不同角度的重建, 可灵活选择成像面, 显示骨质缺损长径和短径的垂直面。而CT三维成像则能具体的显示出骨缺损的立体概貌, 通过旋转技术可最佳显示骨缺损区, 周围骨质结构发育情况及其相互关系。颅底的颅骨缺损常形成一骨壁性囊性空间, 与疝出颅骨的颅内容物相对应。颅内容物膨出形成“疝”, 包括“疝囊”和“疝颈”, 疝颈是指经过颅骨缺损处的一段。疝囊的壁由疝出的脑膜组成, 疝囊内包含脑组织、脑脊液等。通常疝颈较疝囊狭小, 若疝囊肿块巨大, 则常常合并存在巨脑症。CT上, 疝囊边界一般清楚、光整, 周围的血管等软组织可被推移开, 增强扫描见疝囊边界更清楚, 组成囊壁的脑膜明显强化, 与颅内脑膜一致并相延续。疝囊内实质性组织与颅内脑组织相延续, 多数可分辨出脑皮质, 脑髓质及脑沟脑室等, 增强扫描显示更清、并与颅内脑组织强化一致, 部分患者疝出的脑组织内有不规则的斑片, 甚至大块的低密度区, 有时可见疝出脑组织发育畸形, 脑回、皮质厚度与颅内脑组织不一致, 可为巨脑回等。疝囊内液体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相通, 但可显示不清。较小的疝囊膨出 (约1~2cm大小) 与中线皮样囊肿较难区分, 后者密度多与脑脊液不一致, CT值稍高于脑脊液, 但较易受周围组织影响而不准确。单纯脑膜膨出, 疝囊内仅见脑脊液、颅内脑实质结构如常, 主要见于枕部, 少数情况也许有颅骨缺损而没有任何组织膨出, 不形成疝囊。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膨出包块的外观特点, 以及合并的神经系统检查等, 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在包块基底部有时可触及颅骨缺损, 包括透光试验, 可以了解其中是否包含脑组织。X线摄片显示有颅骨缺损, 即可态度诊断为囊性颅裂, CT检查暂时能以后清楚地显示颅裂的部位, 大小、膨出的内容以及是否合并脑发育不全脑积水等, MRI检查不见可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畸形和膨出物的各种着想内容。本病应与皮下血肿、脓肿、血管瘤、上皮样囊肿等鉴别。这些肿块不常位于中线, 无颅骨缺损, 哭闹时不增大。B超、母血和羊水查甲胎蛋白、MRI等检查可在妊娠前发现本病。

3.4 治疗

主要是手术治疗。单纯脑膜膨出的手术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可降低死亡率和脑积水发生率, 缓解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脑膜脑膨出因合并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和其他部位畸形手术效果不佳, 预后差。巨大型脑膜膨出, 已造成严重智力低下、瘫痪、失明等神经症状者不适手术, 疗效不佳, 其它可行手术。手术当然人工治疗的目的是关闭颅裂处的缺损切除周一膨出的肿块, 保护神经功能。显性颅裂可能一般应在1岁前手术, 因故不能早期手术时应保护膨出部位的皮肤, 防止感染和破溃, 囊壁菲薄有破溃倾向时, 应尽早手术。位于颅盖者颅骨缺损可暂不修补只需修补硬脑膜和缝合头皮;位于颅底部者常需开颅修补颅骨裂孔及硬脑膜有脑积水者需先作脑脊液分流术已有呼吸阻碍或肿块表面变薄者应及早提前觉得手术, 伴严重脑畸形、膨出物有脑干组织者为手术禁忌症。

参考文献

[1]李松年, 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48-50.

[2]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3.

山羊亚硝酸盐中毒病例报告 篇9

2015年3月12日, 攸县桃水镇清江桥村某山羊饲养户当天晚上饲养的山羊突然死亡8头,来电请攸县畜牧水产局派人帮助查清死亡原因,攸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技术人员当天前往该养殖场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山羊养殖户肖某从事养殖2年,建有栏舍约80平方米,共存栏山羊101头,3月11日晚死亡8头,现存栏93头,主诉:山羊平时白天放牧自由采食,晚上赶回栏舍。因3月10日至11日连续2天下雨,未放牧,故在栏舍每天添放约100kg自家种植的白菜和青菜等青绿饲料,当天下午饲喂后,羊群健康状态采食正常,未发现异常情况,第2天清晨发现有8头山羊死于栏中( 其中4头成年羊,4头羔羊) , 养殖户怀疑是采食青饲料中夹带的蜗牛引起的中毒死亡。

2 现场调查情况

现场在栏舍发现已经死亡的山羊体格较好,2头山羊瘤胃有轻度臌气、口鼻有泡沫流出,尸僵完全,存栏的其它山羊体温、采食正常,无疑似疫病症状,羊群精神状态好。因死亡山羊的全部发生在夜晚,未观察到病死羊的临床症状,由于条件限制,当时未进行解剖和实验室检测。

3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调查,发病急,死亡快,死亡发生在过量采食青绿饲料后,死亡的山羊大都是体格强壮,采食量大,其余存栏的山羊无疫病症状等情况进行综合诊断,可初诊为山羊因过量采食青绿饲料导致亚硝酸盐中毒致死。经过我们几天的跟踪回访,该养殖户羊群没有再发生发病和死亡。

4 发病机理及原因

山羊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血液中的亚硝酸盐能把亚铁血红蛋白的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失去正常携氧功能,导致山羊全身组织缺氧、致窒死亡。亚硝酸盐的含量过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4.1 采食过量的青绿饲料

青绿饲料含硝酸盐过多,在自然条件下鲜嫩青绿饲料均富含硝酸盐, 特别是重施硝酸盐类化肥,可使菜叶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山羊瘤胃内的硝化细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过量的摄入青绿饲料,会使瘤胃中的亚硝酸盐剧增,血液吸收后,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因此,山羊采食新鲜的青绿饲料,一旦过量采食,就会发生亚硝酸盐中毒。

4.2 青绿饲料的加工方法不正确

加工方法不正确,青绿饲料久煮不搅拌,在大肠杆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另外,硝化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适宜生长湿度为20~40℃,如将青绿饲料堆放过久特别是雨淋和曝晒过久极易发热,从而给硝化细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青绿饲料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

5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5.1 临床症状

山羊一般 在采食含 亚硝酸盐 高的青绿 饲料1~2小时后发病,表现为呼吸极度困难、肌肉震颤、全身痉挛、步态不稳、不断转圈、流涎、呕吐、口吐白沫,初期粘膜苍白,后期粘膜发绀、皮肤青紫。体温正常或偏低,针刺耳尖、血液呈黑色、凝固不良,严重的突然倒地、尖叫、四肢划动、大小便失禁,于几分钟内死亡。

5.2 剖检变化

剖检主要见血液呈酱油状且凝固不良, 胃底、幽门部和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气管和支气管有血样泡沫。

5.3 实验室检测

取少量胃液、滴在滤纸上,加10%联苯胺溶液1~2滴,再加冰醋酸1~2滴,滤纸变成红棕色,即确诊为亚硝酸盐中毒。

6 治疗及预防

亚硝酸盐中毒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愈率较高。

6.1 特效疗法

( 1) 方案一 : 取1% 美兰按每千克体重0.1m L,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m L,一次静注,必要时,2小时后重复一次。 ( 2) 方案二:取5%的甲苯胺蓝按每千克体重0.5m L,维生素C 0.4g,静脉推注或分点肌肉注射。

6.2 对症治疗

取双氧水10~20mL , 加生理盐水30~60m L混合静脉注 射 ; 取10% 葡萄糖250m L、维生素C0.4g,25%尼可刹米3m L静脉注射; 用0.2%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耳静脉放血。

6.3 预防

( 1) 堆积的瓜菜、青绿饲料应经常翻动通风,腐烂变质的不要喂用。

( 2) 蒸煮瓜菜、青绿饲料要敞口旺火快煮 ,煮熟后立即取出放凉。

( 3) 不要饲喂煮过久的青绿饲料。

( 4) 生喂青绿饲料时应加入其它饲料 ,而且一次不能饲喂太多。

不良反应2871例病例报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对全国ADR监测网络下载的2011年1~6月我市上报且经安徽省ADR监测中心评价的2871例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利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 同时对报告中有关数据格式进行适当转换或增加统计项, 按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累计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和涉及国家ADR通报品种等进行统计分析。同一药品不同剂型计为1个品种。

2 结 果

2.1 病例资料

在2871例报告中, 男1548例, 女1323例, 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1.17∶1) 。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中, 年龄最小不足1岁, 最大为85岁。见表1。

2.2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年版) 分类方法, 对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见表2。

2.3 不良反应涉及的抗感染药物种类

从表2可以看出, 许多临床用药都会引起不良反应, 其中以抗感染药物病例报告居多, 占总报告数的57.02%。对不良反应涉及的抗感染药物品种及其构成比进行分类统计。见表3。

2.4 不良反应累计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按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ADR术语器官分类代码进行分类, 将2871例ADR按其累计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分类, 结果见表4。

2.5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由表5可见, 药物剂型以粉针剂和注射剂占较大比重, 占69.59%;本组资料中涉及给药途径7种, 静脉滴注给药所占比例最大, 占67.05%。见表6。

2.6 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及其构成比

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34期《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进行分类筛选, 结果见表7。

2.7 不良反应居前l0位的中成药制剂

见表8。

2.8 报告人职业分布及ADR转归、关联性评价

ADR报告人职业分为医师、药师、护士、其他。其中护士上报最多, 为报告的主体, 共1614例占56.22%;其次为医师和药师, 分别为564例和569例, 占19.82%和19.65%。2871例ADR中治愈1936例占67.43%, 好转933例占32.50%。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对ADR因果关系评价建议使用的方法, 按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6个等级对关联性评价进行统计 (以省中心评价为准) , 结果很可能2654例占92.44%, 可能211例占7.35%, 肯定6例占0.21%, 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为0。

3 分析与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来看, 发生ADR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为1.17∶1。从年龄分布看, 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 其中21~30岁、31~40岁、41~50岁年龄段的女性ADR发生率均高于男性, 因此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停经期用药需要更加警惕药品的特殊影响, 避免ADR的发生。发生的低谷年龄段为11~20岁, 这个年龄段处于生长发育期, 肝脏的代谢能力强, 药物排泄速度快, 身体各项功能良好, 因而极少发生ADR[1]。

3.2 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报告1637例, 占总数的57.02%, 与文献[2]报道的比较接近, 涉及抗感染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为主 (分别占抗感染药物种类的38.67%、20.40%、13.62%)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除与抗微生物药品种类多、使用频率大有关外, 临床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应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 按阶梯由窄谱到广谱合理选用抗微生物药品。对有过敏史的患者, 应加强用药监护, 避免长期用药,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受损器官系统分布情况

从表4可知,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前3位。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 为43.09%, 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其次是胃肠系统,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再者为全身性损害。临床对于易观察到ADR上报较多, 对于难以观察, 需要临床检验数据的ADR, 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 就有可能漏报。

3.4 不同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从表6的数据来看, 2871例ADR报告中, 1925例是由静脉滴注引起, 占不同给药途径比例的67.05%。原因可能是静脉滴注需在医院等有一定医疗条件的地方进行, 有医护人员观察, 易发现ADR并及时上报。给药途径不同, 影响药物吸收、分布, 作用的快慢、强弱, 以及持续时间, 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 无肝脏首过效应, 故其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

3.5 应重视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

由中成药引起的ADR中, 前十位的中成药不良反应均为注射剂。注射用丹参、注射用血栓通、参麦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中药历史悠久,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安全、有效、毒性低的药物, 但随着国家对中药ADR的重视及静脉给药剂型的增加, 中药引起的ADR报道日渐增多, 这可能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中药的成分极为复杂, 且大多数是复方制剂, 其中的某些成分本来通过口服给药在消化道可被“分解”、“消化”、“排泄”, 而经注射直接进入血液系统, 就可能产生经口服给药所未有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等致敏成分, 一旦入血,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如双黄连注射液中所含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又具有致敏原作用, 可引起变态反应, 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3];清开灵注射液有水牛角提取物, 内含蛋白质, 也可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引起过敏反应。许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研究资料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在尚缺乏科学与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条件下即轻易改变剂型制成注射剂, 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增进医护人员、药剂人员对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药品使用风险意识, 正确认识ADR, 增强科学用药、合理用药意识, 准确掌握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的情况, 发现可疑不良事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按照规定报告。

3.6 应提高上报数量和质量

加强对新的严重的ADR监测、发现具有警戒意义的新的和严重的ADR是开展ADR监测工作的目标之一, 因此应加强对新的严重的ADR的监测, 防止漏报。报告质量还需提高, 主要是报表填写不完整性, 表现在“家族ADR”和“既往ADR”填写不详;“出现ADR的体征”描述过于简单, 缺乏临床检验数据、出血量、皮疹大小、体温、血压、呼吸等记录;未填写原患疾病描述, 直接描述用药情况及ADR表现;“生产厂家”使用不规范的简称, 如“鲁抗”等, 给ADR产生信号的再分析利用、关联性评价带来很大难度。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宿州市2011年上半年2871例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 为该市药物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宿州市2011年1~6月份收集的2871例药物病例报告进行分类、汇总及分析评价。结果 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中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 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 主要不良反应累计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 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慎重选择静脉滴注给药治疗, 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应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重点监测, 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朱舒兵, 赵蕾.2008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12) :63.

[2]朱雅燕, 华俊彦, 田伟强.2006-2007年我市28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 2008, 20 (10) :160.

报告病例 篇11

2010年11月5日,接诊安徽砀山某养殖户5000只产蛋鸡,180日龄。蓄主称:四天前发现病鸡群排黄、白色稀便;采食下降、产蛋下降,但无呼吸道症状。接诊当日死亡7只,鸡群采食下降20%,产蛋率由95%下降至80%。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临床症状观察及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病例为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一、流行病学调查

该养殖户养殖规模5000只,日龄:180d。正值产蛋高峰期,四天前发病,表现为拉黄、白稀粪,用户经当地兽医用抗肠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加重。

二、临床症状

鸡群出现3%~5%精神沉郁、大群鸡采食下降、拉黄、白稀便、鸡冠发白、病鸡消瘦、产蛋下降。

三、病理解剖

死亡鸡病理解剖后出现鸡冠发白、胸肌、腹部皮下脂肪及输卵管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肝、脾有灰白色粟粒、针尖大小不等的坏死点。

四、实验室检查

病鸡鸡冠采血、涂片染色后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鸡住白细胞原虫配子体。

五、诊断结果

该病确诊为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六、治疗措施

选用抗住白细胞原虫病药物(磺胺间甲氧嘧啶)治疗四天,鸡群精神好转、采食回升、死亡停止、产蛋回升,一周后病愈。

七、诊疗体会

根据该病流行广泛、危害较大、季节性发生、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等特点,采取如下应对措施,效果较为显著:

1.驱杀媒介昆虫

消灭媒介昆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本病的发病季节一般在7~11月份,南方可能提前至5月份发生,该病流行季节在禽舍及周围定期喷洒驱虫药物,如马拉硫磷等,目前也可选用熏蒸药物在舍内应用,效果也很明显。

2.药物预防

发病季节定期药物预防对防止该病的暴发非常重要。预防药物类型根据不同的鸡龄而定。对育成鸡用药范围较广,一般抗原虫药物皆可应用;而对雏鸡、产蛋鸡的预防药物要有选择性,应以中药和副作用较小的抗原虫药为主,磺胺类药物的应用也要有选择性,以免由于毒性过大、引起雏鸡的药物中毒或影响生长发育及产蛋鸡的产蛋下降。

3.及时确诊和治疗

(1)由于3~6周龄的鸡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育成鸡和产蛋鸡虽然一般不急性发作造成大批死亡,但该病对鸡内脏和生殖器官伤害较重,会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率,如不及时确诊和治疗都会造成较大损失。

(2)诊断时,不能观其一点,必须作出科学、全面的分析判断,如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诊断、临床症状观察并结合实验室诊断,以免误诊。

仔猪副伤寒病例的诊治报告 篇12

1 病原

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等, 常存在于猪的粪便、各脏器以及被污染的土壤中, 其病菌在污染的水和土壤中能生存4个月至1年以上, 往往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及饮水, 造成消化道感染;另外, 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环境潮湿、肮脏拥挤、饲料品质不好、营养缺乏等均可诱发本病。

2 主要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 或长达数月, 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 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 表现体温升高 (41~42℃) , 腹痛, 下痢, 呼吸困难, 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 脱水, 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d。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为体温升高, 眼结膜发炎, 有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之后腹泻, 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有时混有血液和假膜。病猪消瘦, 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可达数周, 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3 发病情况

2012年11月28日上午, 韩麻营镇张某来电话称:家里饲养80头能繁母猪, 现都已怀孕、并陆续产仔, 最近有2头母猪产的62头仔猪, 于断奶后1周, 突然发生下痢、拉稀, 体温升高到41℃以上, 还有部分猪消瘦, 病初便秘, 之后腹泻, 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并混有血液和粘液, 到现在已经死亡18头仔猪, 不知是什么原因, 请求速诊。

经对畜主调查得知:这6头母猪分别于9月20日前后产仔, 仔猪于9月底先后断奶, 断奶后仔猪一直很健康。前几天原来饲喂的饲料没有了, 就自己配料给仔猪吃, 也没发现有不爱吃料的仔猪, 现在就突然发病了。另外, 这几天气温骤变、天气寒冷、昼夜温差较大, 造成猪舍温度较低且很潮湿。

4 剖检变化

4.1 急性型死亡病例剖检

主要是败血症变化。耳及腹部皮肤有紫斑, 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心内膜、心外膜、膀胱、咽喉及胃粘膜出血;脾肿大, 呈暗紫色;肝肿大, 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胆囊粘膜坏死;盲肠、结肠粘膜充血、肿胀, 肠壁淋巴小结肿大。

4.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死亡病例剖检

主要病变在盲肠和结肠。肠壁淋巴小结先肿胀隆起, 以后发生坏死和溃疡, 肠壁被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 许多小病灶逐渐扩大融合在一起形成弥漫性坏死, 肠壁增厚。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也见有针尖至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 这是猪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肺有时见到卡他性或干酪样肺炎病灶。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实验室诊断。

6 治疗方法

发病后, 立即将圈舍清扫、消毒;特别是要将饲槽刷洗干净;粪便及时清除, 堆积发酵后利用。并积极采取以下对症治疗措施:

(1) 新霉素5~10mg, 1次灌服, 每日2次, 连服7d。

(2) 氟哌酸每10kg体重1~2ml, 盐酸山莨菪碱 (654-2) 10kg体重1~2mg, 分别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注5d为1个疗程。或2.5%氟哌酸5ml、5%葡萄糖盐水100~150ml, 静脉注射, 每日1次, 连注2d。

(3) 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40万国际单位, 地塞米松磷酸钠3ml混合1次肌注, 每日2次, 连用3d。

7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1) 根据当地疫情的具体情况, 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磺胺药、痢特灵、氟哌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土霉素、新霉素或强力霉素等抗微生物药物进行预防, 连喂3~5d, 有预防效果。

(2) 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消除发病诱因, 增强仔猪的抵抗力。饲养管理用具和饲槽经常刷洗, 圈舍要勤清扫, 及时清除粪便及赃物, 经常保持清洁、干燥, 以减少感染机会。

(3) 供给仔猪全价营养的饲料。供给仔猪优质、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饲料, 保证其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避免哺乳及培育仔猪因营养缺乏而导致异食癖, 乱吃赃物, 造成疫病感染。

(4)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供给仔猪的饲料应基本保持恒定, 更换饲料时要逐步进行, 即采取更换饲料的第一天喂原料97%、喂新换料3%, 第二天喂原料93%、喂新换料7%, 第三天喂原料90%、喂新换料10%, 以后原料以每天10%递减、新换料以每天10%递增, 在10~15d左右将原料全部换为新饲料即可。

(5) 初生仔猪应争取早吃初乳。初生仔猪在出生1h内必须吃上初乳, 如个别母猪产仔间隔拉长、分娩时间过长的话, 可以让先产下的仔猪在1个小时内先吃初乳, 以防止仔猪耽误吃初乳造成体质弱而易感染疾病。

(6) 断奶分群时, 不要突然改变环境, 以减少应激反应。

(7) 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 进行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等免疫预防。

上一篇:频谱保护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