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教学模式

2024-09-18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共12篇)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 篇1

笔者选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0名,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病例分析教学组, 每组各75例, 在病理学教学中分别采用常规模式和PBL模式, 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及教学效果反馈等,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0名, 均通过高考统一录取入校;全部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病例分析教学组, 每组各75例;两组学生年龄、性别、高考成绩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学生均由同一老师授课, 采用相同病理学教材,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病理学教学模式;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采用病理学PBL教学模式, 包括:授课老师于授课前拟定讨论提纲及临床讨论案例,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将8~10名学生排为一个讨论小组[1], 组织每个小组进行课前讨论;授课期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简短介绍,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深化教学内容, 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总结归纳讨论内容, 评价每小组讨论情况, 给予肯定的同时, 指出可改进方面。

1.3 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记录学生考试成绩, 发放教学效果反馈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2],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选择题成绩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问答题成绩和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两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比较

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P<0.05

注:P<0.05

2.3 两组学生希望采用率比较

病例分析组学生所接受教学模式希望采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3。

3 讨论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是指以教学内容为核心选取典型病例, 并围绕病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的一种发散性教学, 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中来, 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3,4];麻醉学病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传统麻醉学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 颠覆了以往传统教学单调、枯燥的缺点[5], 通过使学生加入到麻醉学授课中, 极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丰富了麻醉学教学内容, 改善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提高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muir。授课老师围绕相关病例提出问题,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寻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6,7], 培养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

本次研究显示, 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选择题成绩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问答题成绩和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同时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知识范围扩大等教学效果反馈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例分析组学生所接受教学模式希望采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8,9]。综上所述, 病例分析教学法应用于麻醉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获得较好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君, 王旭霞, 陈岱韵.培养一流医学本科生是医科大学立校之本[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2) :83-84.

[2]陈雪梅, 赵青赞, 臧卫东.在麻醉解剖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解剖学杂志, 2008, 31 (3) :396-397.

[3]李斌.以病例为引导的内科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1) :2227-2228.

[4]甘萍, 李艾珊.CBS与一般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3) :112-113.

[5]崔舜, 陶晓南, 吴汉妮, 等.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6) :58-59.

[6]柯敬东, 李彦平, 田鸣.临床病例讨论在麻醉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1) :875-876.

[7]徐晓青, 朱慧.临床麻醉教学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2) :122-123.

[8]廖惠花, 何绮霞, 莫坚, 等.病例分析教学法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5) :2385-2386.

[9]林健清, 林财珠, 蔡宏达.病例分析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7) :258-259.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 篇2

东莞卫生学校基础教研组 袁锦玉

摘要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病理课的兴趣,提高病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采用病例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通过分析讨论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特征与病理学之间的联系,激活了课堂教学;通过对其教学效果的对比性研究,发现该教学法不仅能引导学生有效的掌握病理学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促进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病例 病理学 教学质量

Use case discuss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athology Abstract In order to arous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pathology stud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we have developed the case discussion lessons which are based on practical clinic cases.By means of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 features and pathologic changes of the diseases,we have active ambience in pathological lessons,so that the students canmaster the pathological knowledge more effectively.It also improves their abilities in comprehensive analyzing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athology.Key words clinic case pathology teaching quality 病理学是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是病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开设病例分析教学法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病理教学方法,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了相应的病例教学[5],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 病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平时注意收集病例,可取材于临床出院病历、临床尸解病例及临床外检病案等(病案中有完整的病史摘要、体检化验、入院处理等),并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筛选和加工,将具有典型性、适用性、现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整个病例及其相关的病理图片、尸体解剖结果制成教学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2 病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病例分析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实践训练式”专场讨论法,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单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二是“理论引导式”非专场讨论法,主要是穿插于章节课堂教学中进行,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以病理学的重点章节“急性肾小球肾炎”为例,说明病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2.1 病例引导预习、激发学习欲望

针对学生在预习新课内容时常有不知从何下手、应着重于哪些内容、预习的广度与深度应如何把握等问题。笔者在讲授“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前一次课布置预习内容的同时将其典型病例分发给学生,并对病例简单扼要的说明,使学生能通过病例引导预习新课内容,病例讨论题是:

(1)本例患的是什么病?诊断依据是什么?(2)本例的病因能否从病史中找到线索?

(3)为何患者出现如此症状?能否用病理知识解释?

一方面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病理生理等有了感性认识。同时在学生应用课本知识理解、分析病例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如,病例出来后,即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管型尿?尿蛋白(+++)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对学好病理知识非常有利。

2.2 巧用病例、优化课堂教学[5] 在病理学讲授中一味的讲这个或那个病的病理变化,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讲授中导入病案,通过启发、讨论、推理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活跃课堂气氛,可提高课堂教学的吸收率。例如,在讲授“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炎的分类很复杂,各类型临床症状很相似,肾小球的病变也容易混淆,此时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课前已预习的典型急性肾炎病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有关医学知识,针对该病例分析、讨论上述三个问题。

讨论时,先让一位学生介绍病史,再根据病案介绍思考题,逐一展开讨论,可分成6~8个小组讨论,讨论可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结果抽一名小组代表发言,然后自由发言补充。对不同的结论,老师不急于作出评判,可与同学们对不同的结论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对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再看书或课堂笔记,自找答案后再集体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最好采用串联助记式总结,以便学生记忆,即把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串联,把病变中共同点与不同点串联,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病变串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这样把病变与症状串联:急性肾炎是属于增生性炎。①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增生→ 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缺血→ 滤过率降低→ 少尿→ 钠水潴留→ 水肿、高血压;②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肿胀、纤维素样变性(变质)→ 基底膜通透性增高→ 红细胞、白蛋白漏出→ 血尿、蛋白尿。这样,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化在活生生的病例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对所学病理知识记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3 增加病例考核分数比、促进学科教改

我国教育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师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考试的方向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出题题型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象兼形态和机能于一体病理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要想在临床工作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作为病理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也是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笔者随机抽取东莞卫校社区医学专业生源基本相同两个班级,即02级社区1班(试点班)和02级社区2班(对照班)。两个班级的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均由笔者一人担任,在试点班采用以病例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对照班采用以往较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以考核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进行开卷考,题型为三道简答题20分;两道问答题,30分;两道病例分析题,50分,考核时间为90分钟。然后,对两班的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由上表可见,试点班的平均分为79.8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为61.4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试点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4 讨论

4.1 病理课实施病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要有效的运用病例教学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4.1.1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各种病理图片及症状图片,认真制作好病例教学课件,例如上述的急性肾炎病例,把病变大体、切片等放映在银幕上,尤其是放映脸部及全身水肿患者的幻灯图片时,学生马上发出“哗、哗”声,这样就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能把病理与临床更好的联系起来。另外,这种直观的表达手法,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理解,节约课堂时间,事半功倍。

4.1.2 病例讨论内容恰当 每位老师总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但往往事与愿违,给的多,而得到的少。因此讨论内容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上作注释。

4.1.3病例讨论时间适宜 专场讨论的病案安排,要有1个小时左右,避免时间不够,讨论不充分而草草了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1.4病例讨论主线明确 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抓住病案中病理改变这条主线,让学生以动态的观点观察、思考、分析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主要病变、死亡原因等,同时注意将病理学总论知识与各论知识有机的结合,病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4.1.5 反馈信息及时 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验、学生听课时的面部表情来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理论、病案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与学生水平相适宜;如果已学过的相关课程内容因忘记而影响本门学科的理解,教师应做必要的加补讲解,针对具体原因,作出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以不断改进方法,确保教学质量。4.2 病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试点班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充分说明了病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例,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自学能力;问题式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明确结论,从而训练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病例讨论氛围,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勇于陈述个人的观点和大胆地辩论,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动脑及动口能力。

参考文献

常见病例分析 篇3

【病例1】 5€?=35中的5和7都叫做因数,35叫做倍数。

【诊断】没有弄清“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单独地把5和7说成是因数,把35说成是倍数。

【治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可以单独地说哪个数是因数,哪个数是倍数。在上面的乘法算式中,我们只能说5和7是35的因数,35是5的倍数,也是7的倍数。

【练一练】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住薄?

1.42€?=6,所以42是倍数,6和7都是因数。 ( )

2.36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 )

【病例2】成单的数都是质数(素数),成双的数都是合数。

【诊断】没有弄清“质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另外注意不要把“奇数”和“偶数”与“质数”(素数)和“合数”混淆。

【练一练】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最小的偶数是( )

① 0 ② 2 ③ 4

2.在2、3、4、5、7、9中,所有质数的和是( )

① 14 ② 17 ③ 26

【例3】利民白铁皮厂制做一种长方体的无盖箱,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2.4分米。制做一个这样的箱子,至少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病症】(8€?+5€?.4+8€?.4)€?=142.4(平方分米)

【诊断】审题不严,没有注意到题中“无盖”一词的意义,多算了上面一个面的面积。

【治疗】制做这个无盖的箱子,应该少算上面一个面的面积,只要计算其它5个面的面积就行了:8€?+(5€?.4+8€?.4)€?=102.4(平方厘米)。

【练一练】1.5个棱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2.制做一个长、宽都是10厘米,高是45.8厘米的空心铁皮管,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例4】把7米长的铁丝平均剪成8段,每段长度是这根铁丝的 。

【病症】7€?= ,每段长度是这根铁丝的 。

【诊断】没有认真审题,求出的是这根铁丝每一段的长度,并不是每段长度占这根铁丝全长的几分之几。

【治疗】要求每段铁丝长度是这根铁丝全长的几分之几,应把这根铁丝的全长看作单位“1”,把这根铁丝平均剪成8段,每段铁丝的长度就是这根铁丝全长的 。

【练一练】1.一根彩带长4米,平均剪成5段,每段是这根彩带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

2.小华看一本180页的科技书,看了6天,每天看这本书的几分之几?每天看多少页?

【病例5】 -===

【诊断】没有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没有通分就进行了计算,而且计算时错误地将分母减分母。

【治疗】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应该先通分,后计算。-=-=

【练一练】+= -=

【病例6】 +-+ =1-1=0

【诊断】违犯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没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后面的两个分数不可以直接相加。

【治疗】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1-+ =+=

【预防】要正确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不能随便改变运算顺序。

病例分析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4

1 授课过程中穿插进行病例分析

此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 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示范性, 引导学生从生理学角度对病例进行分析, 使其掌握病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 讲授气体交换过程时, 讲解肺泡气氧分压 (PAO2) 计算公式:PAO2=FIO2 (PB-47) -1.2 (PaCO2) 公式中FIO2为吸入气氧浓度, PB为大气压力, 47为呼吸道水蒸气压, PaCO2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

随后给出临床病例:28岁女性患者, 急诊, 主诉胸痛, 胸片和体检未见异常。测得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为33mm Hg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为78mm Hg。患者吸入大气压力 (PB) 为747mm Hg, 吸入气氧百分浓度21%。请计算肺泡气氧分压是多少?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是多少?将计算结果与正常值进行对照, 判定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是否正常。根据所学知识共同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肺通气功能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出肺泡气氧分压 (PAO2) 为107.4mm Hg、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 (P (A-a) O2) 为29.4mm Hg。与正常值对照, 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 (35-45mm Hg) , 动脉血氧分压也低于正常值 (80-100 mm Hg) , 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大于正常 (10±5mm Hg) 。由于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 说明患者有过度通气, 不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 过度通气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调节的结果;由于患者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大于正常, 说明患者存在肺换气功能障碍。最后教师给出该患者经肺扫描诊断为肺栓塞。并分析肺栓塞会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升高, 从而导致换气功能障碍。

2 以病例分析题形式布置课外作业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课堂上进行病例分析的数量毕竟有限;另外, 上课刚讲完相关生理学知识后, 学生可能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因此, 我们可以病例分析形式布置课外作业, 有利学生从容思考, 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例如, 讲授气体运输过程时, 讲解动脉血氧含量 (Ca O2) 计算公式:Ca O2 (ml O2/dl) =与血红蛋白 (Hb) 结合的氧+溶解在血浆中的氧, 即:Ca O2 (ml O2/dl) = (Hb (g) ×1.34 (ml) ×Sa O2) + (0.003×Pa O2) , 公式中1.34 ml是1克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氧量, Sa O2为血氧饱和度, 0.003是1mm Hg氧分压压力下动脉血中所溶解的氧气毫升数[1]。

课后布置课外作业:56岁男性患者意识丧失急诊入院, 检查结果:血红蛋白=15g/dl, Pa O2=80mm Hg, Pa CO2=30mm Hg, 血氧饱和度=54%, 碳氧血红蛋白=40%。请利用公式计算患者动脉血氧含量是多少, 并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缺氧。

下次上课时可先提问学生, 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利用公式计算患者动脉血氧含量为11.1ml;将计算结果与正常值 (19-21ml/dl) 进行对照, 判定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分析产生缺氧原因是患者吸入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 使大量血红蛋白丧失携氧功能, 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造成低氧血症, 导致机体缺氧。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正常值 (35-45 mm Hg) , 说明有通气过度, 这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结果。最后教师给出患者的临床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

3 病例分析的运用要合理得当

在病例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 不能盲目。重在引导学生对某一器官、系统异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从生理学角度对其加以解释, 从而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对于现阶段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临床问题可以忽略[2]。这就要求教师对临床病例进行精心选择,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表现予以描述, 从生理学角度设计相关问题, 如发病机制、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从而突出临床病例与相关生理学知识的联系。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紧密联系临床, 同时要把握联系的度, 不能过多过深的涉及临床, 要本着生理学知识为主, 病例为辅的原则, 突出重、难点, 不能一味结合临床而冲淡了重点内容[2]。

教学实践证明, 在生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病例分析可以使师生互动, 增加课堂吸引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另外, 使学生早期介入临床, 体会到生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了学习生理学的意义, 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培养了临床思维方式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后期病理生理及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病例分析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生理学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应不断学习相关学科和临床医学知识, 扩大知识面, 开拓视野和思路,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美LAWRENCE MARTIN著, 辛建保张建初译.动脉血气分析-快速解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1

病例分析报告 篇5

题目:病例:1.男。58岁患高血压已有十余年。今年常有便秘,五日前大便是突然晕倒,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麻痹2.女。60岁。五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伤)四天前早晨醒来自觉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麻痹3.女27岁。换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有赘生物形成)。起床下地时突然感觉头晕。当即卧床两天后发现有上下肢麻痹格式1.病例2诊断3分析报告4临床措施(西医临床)

参考:

1.患者,男,58岁;

主诉:高血压十余年,突发晕厥,伴大小便失禁和右侧肢体麻痹5天。

诊断:1.高血压;2.脑血管意外:脑出血?

分析:患者为58岁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有长期便秘表现,以上均为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5天前突发晕厥,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麻痹,提示左侧大脑内囊突发病变,结合危险因素,考虑为纹状动脉出血所致。

临床措施:CT以明确诊断;检测血压、吸氧;降压(180/100mmhg水平,不可太低);通便(开塞露或软泻,出血期禁用灌肠);护脑治疗(防止脑水肿的进一步加重);止血治疗;酌情考虑降颅压治疗(甘露醇有一定,酌情使用);必要时手术治疗(出血灶>30ml)。

2.患者,女,60岁;

主诉:脑动脉粥样硬化5年,突发头晕伴上下肢麻痹4天;

诊断:1.脑动脉粥样硬化;2.脑梗;

分析报告:患者为60岁女性患者,有AS病史,是发生脑血管栓塞的高危因素;突发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提示左侧基底节供血不足,故考虑为脑梗诊断。

临床措施:CT平扫+增强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脂治疗;护脑治疗;扩管治疗;不溶栓,因为已超过溶栓时间窗。

3.患者,女,27岁;主诉略;

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3.脑血管栓塞;

分析报告:患者为27岁年轻女性,有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史,存在二尖瓣赘生物,容易发生赘生物脱落,随血循环栓塞远端血管;且患者起床下地时突发头晕,以及两天后出现的上下肢麻痹均提示赘生物脱落,栓塞颅内血管,造成大脑部缺血,()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措施:心脏B超、头颅CT+DSA检测,明确诊断;长程青霉素抗风心病治疗;介入取栓;炎症控制后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肝癌彩色超声诊断病例分析 篇6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将于2015-2020年将会达到高峰,我国是世界第一肝癌高发大国,全球每年新患肝癌病人中55%发生在中国,肝癌的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位居第2位,我国的肝癌诊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式。肝癌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大类。在肝癌中肿瘤的几乎90%以上为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原发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30~5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与病毒性肝炎有密切联系,81.8%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感染。转移性肝癌是指肝外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而继发的肝脏肿瘤。

资料与方法

一、检测对象

29例肝癌全部经CT、MRI结合病理检查证实,其中女11人,男18人,均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50-88岁之间,平均年龄60岁,8例因上腹痛伴消瘦就诊,7例因纳差、乏力伴消瘦来院检查,6例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多年伴纳差、乏力来院就诊,2例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年伴乏力消瘦来院就诊,5例因上腹扪及包块伴黄疸就诊,1例常规体检发现。29例患者中有27例经过穿刺病理证实,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7例为高分化癌(24.1%),11例为中分化癌(37.9%),8例为低分化癌(27.6%),2例为透明细胞癌(6.9%),1例为肝纤维板层癌(3.4%)。

二、仪器与方法

使用GE LOGIQ7、 LOGIQ9、V73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高频探头7.5-10MHZ,患者空腹,常规肝脏多切面检查,重点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边界情况,肝内胆管和血管的走行及腔内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频谱多普勒(PW)测量阻力指数(RI),能量多普勒(PDI)及PW测量肿块的最高血流速度,必要时用组织弹性成像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组织弹性成像是使人体不同组织受压后发生变形,再把这种形变的差别用不同的彩色显示出来。即将最软的组织以红色显示,中间者显绿色,最硬者显蓝色,并以其≥3级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1级:病灶区域整个变形明显。2级:病灶区域部分扭曲变形。3级:病灶区域边缘扭曲变形。4级:病灶区域没有明显变形。5级:病灶区域及其周边没有明显变形)。除了仔细扫查肝脏外,还有注意门静脉的宽度及血流情况,看是否有门静脉栓子形成,同时要扫查腹腔最低点(肝肾隐窝及脾肾隐窝)、盆腔最低点(女性为子宫直肠凹)及肠间隙间有无积液。此外,腹主动脉旁、胆囊、胆总管、胰腺、脾脏、双侧肾脏等临近结构也应仔细扫查,看是否有转移灶或同时并发这些部位的占位性病变。发现肝占位时,要仔细询问病人病史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初步断定该肿块到底是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

结果

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29例中27例(93.1%)为原发性肝癌,3例(6.9%)为转移性肝癌,有7例(24.1%)是单发肿块,其余的均是多发性肿块,超声测量最大径为10.6cmx8.3cm,平均大小约4cm~6cm,声像图显示为低回声8例(27.6%),等回声5例(17.2%),高回声7例(24.1%),混合回声9例(31.0%),病灶周边显示声晕6例(20.7%),病灶中显示结中结4例(13.8%),病灶内探及动脉血流信号的有20例(70.0%),这20例中19例(95.0%)RI≥0.60,仅1例(5%)RI=0.57<0.60。可测及血流信号的肿块中11例(55.0%)PW测血流信号类似肝动脉的血流信号,7例(35.0%)即有类似肝动脉的血流信号,又有类似门静脉的血流信号,2例(10.0%)仅探及类似门静脉的血流信号,最大血流速度为87cm/s,平均血流速度约48cm/s~69cm/s。20例(70.0%)患者查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CVAg)阳性,发现肝占位时体积都较大或者实性团块的数目较多,4例(20.0%)病人门静脉癌栓形成。所证实的这些肝癌中,总共6例(20.7%)病人门静脉血栓形成,9例(31.0%)伴有腹水,8例(27.6%)胆囊水肿呈双层或多层,1例(3.4%)伴有胆囊浸润并胆囊部分呈实块性,1例(3.4%)伴有胆总管占位及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6.9%)伴有下腔静脉栓子形成并肝静脉栓子形成,1例(3.4%)伴有腹腔内转移并腹水,腹腔内肿块达17.1cmx12.1cm,肝内外胆管扩张,未见腹腔淋巴结肿大,8例(27.6%)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基本上都1cm以上,大的达4cm,有单个的、也有数个的,2例(6.9%)发现时肝癌已占据整个右叶及大部分左叶,仅见少许正常的左叶组织,如果不仔细追问病史,很容易和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病变混淆。经过病理、病史结合其他检查确诊,原发性肝癌26例(89.7%),转移性肝癌(10.3%)。组织弹性成像发现29例病人均3级以上。

讨论

肝癌有其独特的超声特点,可以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强回声或混合回声,可以单个或多个,也可以弥漫全肝,形态可以多样化,实时立体观球体感强,病灶可大小不等,境界可清晰或不清晰。无回声类型要与肝囊肿鉴别,低回声的要与非均匀性脂肪肝鉴别,等回声的要与肝脏正常组织鉴别,高回声的要与肝血管瘤鉴别,混合回声要与肝脓肿、囊腺瘤、包虫病鉴别。CDFI检查时,多血管型者在肿瘤周围可出现异常走向、具有收缩和舒张的高流速动脉血流,有的可成纤细的网状血流图像及搏动性血流频谱,一般认为是围绕肿瘤周围的滋养动脉和门静脉,不同切面检查时其形态、粗细和走向各异,常可呈搏动性频谱。进展期肿瘤的供应动脉常增粗、流量增加、病灶内的血流图像表现常呈粗点状、簇状、线状、分支状,而病灶周围则成环状、绕行状或网篮状血流。可检出血流的那些大部分RI>0.6,血流速度也较快,多数>40cm/s,最高流速可达(70~90)cm/s或更高。检查肝脏时,以下两个部位应该仔细扫查:近膈肌区的肝脏因被肺组织所遮挡,超声难以进入,成为超声探测盲区,该部位较小的占位性病变常会在超声检查时被遗漏,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扫查手法配合患者的呼吸运动。肝右后检查时可以从右肋间、右肋下及右肋弓旁斜切并配合患者的呼吸运动。向肝脏脏面生长的癌肿,有时与原发于肝外的癌肿不易区别,鉴别的方法是在超声探测时应注意:纵、横、斜多方向切面进行连续扫查观察,可发现原发于肝脏的病变与肝组织的轮廓回声相连续,病变区在被膜回声之内。深呼吸观察时与肝脏作相应同向运动。肝内病变将肝周围组织推开。较小的浅表癌肿,腹部探头分辨不清时,可以结合高频探头反复探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肝脏肿瘤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已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超声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可以作为初筛或者某些良性病变的随访手段,但对病变细节的显示以及定性诊断还有很大局限。超声结合血管造影、CT、MRI大大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超声诊断学/龚渭水.、徐颖主编,肝癌,-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超声医学(上、下册)/郭万学主编.—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3]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王新房等主编.—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消化系统肿瘤学/高春芳、王仰坤主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

病例分析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病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内科护理学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临床课, 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单纯地讲授基本理论知识, 同学们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 结合病例分析, 给同学们提出问题, 带着疑问, 学生能够积极听课,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典型的病例来源于生活, 它往往带有奇的色彩, 这下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 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而能够抓住学生, 不使其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同时典型的病例虽然也是用语言和文字叙述, 但它是通过一个故事, 有情有景, 有喜有悲, 使学生对病例中的人物移情而不入情, 在抽象的语言文字里注入形象化的具体内容, 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易消化吸收, 这些形象化记忆要比抽象的记忆深刻久远。

二、病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病例分析讨论过程中, 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之后,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 由于这种知识是自己获得的, 因此印象深、记忆牢固, 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老师讲、学员听”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这样通过不断地深化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最后教师精讲解疑难不懂的问题更加清楚, 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单一理论教学难以实现的目的。

三、病例分析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在分析病例的时候, 必须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同学进行疾病诊断和提出护理问题时, 必须运用从前学过的护理体检的内容和辅助检查的知识, 综合分析后提出合理诊断和正确的护理问题。通过对已学知识的不断应用, 易于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网络, 有利于记忆, 同时使认识的知识慢慢向能力转化, 而掌握的能力再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形成良循环。古语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病例分析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护士是一个多功能角色, 不仅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需要向医生准确地报告病人情况, 在交接班过程中简单明了交代情况外, 也要担任宣传、管理、咨询角色, 向病人和家属宣传医疗知识, 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口语表达能力也是护士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而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获得的, 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获得, 这就需要护生在学校期间开始培养这一能力, 通过病例分析, 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必须自己组织语言, 有理有据, 条理清晰, 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也为教师提供了充分评价学生的机会。

五、病例分析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病例教学中教师编排并设计教学病例, 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有指导的分析问题的机会, 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教师对病例的选取, 思考问题的提出, 都带有导向性;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积极地参与教学, 改变过去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在病例分析时, 不但联系复习学过的知识技能, 又联系临床实际, 将单调的理论课改变为思维活跃、生动、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课。因此病例分析教学方式不但促进了教学双边活动, 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目的。

六、病例分析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中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病例分析, 学生可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使所学的知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促进知识的掌握, 避免了理论与实际脱离。

小结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 篇8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书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书本只能带给学生文字、图片等比较单调的信息, 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对知识运用不灵活。这种学习模式不能完全与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本课题把病例引入病理学教学中, 将尸体解剖病例及大量的活检病例从临床表现到病理大体标本及镜下所见紧密联系, 使学生亲自接触到疾病, 并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 了解病理解剖在医学中的地位, 以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 综合素材的收集

尸体解剖及活体组织检查是病理学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从顺义区医院病理科及北京医科大学收集大量活检病例及典型尸体解剖材料, 做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尸解率不高对临床诊断、科研及教学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每一个大的尸体解剖病例或每一个小的活检病例, 都包括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及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病理学的条件。

2 材料整理

(1) 临床病历记载内容包括:患者遗传史、继往史等;患者主诉病史, 临床医生的体格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 (生化指标、影像及B超检查等) 结果。

(2) 病理尸体及活检病例做文字记录并做出肉眼的初步诊断。

(3) 镜下观察后, 详细描述普通染色、各种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检验的形态表现及结果, 做出最后的诊断 (注明诊断依据) 及鉴别诊断。

(4) 结合临床进行病例分析及讨论并提出思考问题。

应用数码相机拍摄病例的临床表现 (如腹水、肿瘤或淋巴结肿大等) 和尸体标本、大体标本及各种切片染色的照片, 并将拍摄的照片输入计算机, 对其中模糊或有杂乱背景的照片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以达到教学的要求。照片间给予文字说明即对图像进行解释。

3 课程的组织和整体安排

首先把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的典型病例材料及相应的正常解剖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并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然后按教科书的章节进行分类: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及传染病等, 以便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浏览, 并进行系统学习。

在进行病例分析前, 首先用图像的方式复习与本章节有关的主要脏器的正常解剖和组织结构及功能, 帮助学生回顾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然后重点讲解每种疾病病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学生对认识疾病具有强烈的迫切性及极大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 尽量把病理学基本知识与疾病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记忆。因此, 每节课利用多媒体给出1~2个典型病例, 让学生根据病例所叙述的临床表现及学习的病理学知识进行归纳及思考, 做出病理诊断。比如, 血栓形成条件这一章节, 我们首先利用多媒体复习正常血液循环途径, 然后给学生一个临床病例进行讨论:一男性患者因车祸左下肢股骨干骨折, 住院后经止血、复位、石膏固定。痊愈拆除石膏后, 自己下床去厕所, 走至楼道, 突然心悸、气喘、面部紫绀, 随即昏倒, 抢救无效而死亡。请分析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症引起患者猝死。

用病理解剖的基本知识加以解释:本患者为骨折患者, 骨折愈合的病理过程在上一章损伤与修复中刚刚讲过。骨折同时有血管损伤, 是血栓形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损伤后伴出血可使血中凝血因子浓度增多, 血液凝固性增高, 这是促使血栓形成的另一原因;由于患者自入院以来, 长期安静卧床休息, 使血流速度变慢, 又进一步促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本例患者具备3个血栓形成的条件:血管损伤,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流速度变慢。由于下肢静脉形成的较大血栓在患者下床去厕所时脱落, 栓塞于肺动脉的主干, 所以造成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猝死。这一病例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加深了其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血栓栓塞的概念、类型及运行途径的理解, 同时了解了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加强了对章节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这样把理论与典型病例讨论及分析结合起来, 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病理学基本理论,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在临床实践中应随时注意哪些患者和疾病存在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以防止悲剧的发生。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组织学,教学方法,病例分析

组织胚胎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医学形态学学科, 是一门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以及人体胚胎发生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本门课程是在学习完系统解剖学后, 从人体的大体结构逐渐深入到人体正常的微细结构, 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正常的组织学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学习其他机能性学科、异常病理组织学和临床各科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本教研室近几年来一直在探索适合新时期条件下的组织胚胎学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1,2]。本学期, 我们尝试在组织学教学过程中, 在各章节内引入合适的病例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实践, 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在此, 将逐一介绍本课程中设计病例分析的目的和基本设想、病例分析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互动情况, 以期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的教师相互交流, 不断提高组织学教学质量, 并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1 设计病例分析的目的和基本设想

组织学教学的目的是让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及以上学制的学生在学习完系统解剖学后, 理解掌握人体正常的微细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其重点突出人体内器官组织的正常微细结构。“人体自身的微观世界, 其完美、巧妙、精细、丰富, 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组织学绪论中的描述[3],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的认识, 在组织学教学过程将病例分析纳入授课内容。设想能通过对一些典型病例中出现的部分症状进行分析, 重点是加深学生对组织学重要知识点的把握,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器官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后可能出现的功能异常和症状表现, 使学生初步具备临床综合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 并为与后续课程衔接和走向临床奠定基础。

2 组织学病例分析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在组织学各章节中设计的病例仅涉及症状出现的原因分析, 能够通过结构改变来直接解释症状的出现。设计病例分析基本原则主要是涉及相应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 同时考虑一个器官结构的异常会影响到其他器官的情况, 或者多个器官发生病变时出现同一症状的可能性, 并希望学生能初步建立起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通过对组织学教科书中涉及疾病内容的反复推敲和以往教学过程中提到的疾病相关内容汇总, 作者及团队在组织学教学各章节中均设计了一个病例分析 (见表1) 。这些病例分析的设计主要就是遵循上述基本原则。

考虑兼顾章节中重要知识点和多个器官病变出现同一症状的可能性时, 首先想到了贫血。血液一章中, 考虑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 诊断性治疗时可通过网织红细胞计数判定疗效;骨髓造血异常时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渗透压异常、蛇毒、溶血性细菌感染、血型不合等情况下出现的溶血性贫血。消化管一章中, 慢性萎缩性胃炎导致肠上皮化生的同时所伴有的贫血是由于壁细胞减少, 内因子缺乏出现的恶性贫血 (又称巨幼红细胞贫血) 。消化腺和免疫系统两章中, 肝硬化时出现脾功能亢进和贫血。泌尿系统一章中, 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贫血是由于肾小管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严重不足所致。

考虑兼顾章节中重要知识点和一个器官结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器官, 我们想到了肝硬化。肝脏的结构异常, 肝细胞受损, 可以导致腹水和黄疸, 同时门静脉高压又会导致脾功能亢进和贫血。

考虑让学生能初步建立起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概念, 在男性生殖系统一章中, 设计了唯支持细胞增生综合症。在女性生殖系统一章中, 引入辅助生殖技术, 使学生了解排卵和妊娠的激素水平调控, 以及卵巢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变化之间的关系。

3 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互动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学生从开始对病例分析的茫然, 需要引导, 到现在可以主动参与分析, 逐渐接受了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程中期已具备了一定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消化管一章时, 介绍完几个重要器官的结构后, 和学生一起开始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贫血的原因, 学生能迅速反应出由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退, 因营养不良所致;胃黏膜结构变薄, 被肠上皮化生取代, 壁细胞减少, 内因子分泌不足, 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还有可能胃黏膜糜烂出血, 失血所致。再例如讨论消化腺一章中肝硬化出现腹水原因时, 学生也能够陆续分析出:腹水是由于肝纤维化时, 星状细胞产生纤维导致正常肝小叶的结构消失, 肝脏内血液循环受阻, 门静脉高压;肝细胞受损后, 合成能力下降, 不能合成除免疫球蛋白外的血浆蛋白, 其中白蛋白具有调节血液渗透压的作用, 血液渗透压降低增加液体的渗出;肝细胞受损后, 激素代谢的能力下降, 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血管加压素等激素的代谢下降, 导致水钠在机体内潴留。腹水的同时由于肝细胞受损, 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 胆汁溢入窦周隙, 进而进入肝血窦, 机体出现黄疸。在学生思考分析的同时, 也对组织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强化。

男性生殖系统一章中, 引入了唯支持细胞增生综合症, 患者由于没有正常的精子发生, 反馈性的使得一些激素水平发生变化, 目的是促使精子发生, 却表现为支持细胞增生和基底膜增厚。这与内分泌系统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睾丸中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三者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有了这一基础, 在女性生殖系统一章中分析辅助生殖技术时如何保证排卵和妊娠, 以及理解月经周期, 学生均能较快接受, 并参与讨论。这些病例的引入, 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总之,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临床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接触基础医学课程伊始, 教师就有必要传递给学生临床思维的信息和理念。如机体始终保持寻求最佳的稳定状态, 包括组织学中关于血糖、血钙、钠、钾等电解质的调节;关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关的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关于各系统中为了实现各自功能所具有的相适应的各个器官特征性结构等。最佳稳定状态的维持, 就需要机体具有正常的微细结构;超过机体负荷, 正常的稳定状态 (即正常的微细结构) 被打破, 机体就会在疾病状态下去寻求新的稳定。如果能去除病因, 使机体能保持在相对最佳的稳定状态, 就能缓解和逆转疾病状态;如果病因无法去除, 机体就会朝进一步恶化方向发展。同时机体也是一个精密的统一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正如肝硬化中介绍的腹水、黄疸、脾功能亢进和贫血, 但这些仅是将冰山的一角告知了学生, 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其它的症状, 如内分泌的紊乱、肾功能改变、脑病等, 这也使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所期待。通过将病例分析用于组织学教学的实践, 我们认为这能够起到提高组织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并且能有效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仍将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方法, 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冀凯宏, 孙项洁, 熊俊, 等.胚胎学教学CAI课件研发应用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5) :132-134.

[2]熊俊, 冀凯宏, 杨玲, 等.组织学“讲习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成效[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1) :108-110.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普外科实习教学,病例导入法教学,教学效果

目前的普外科教学模式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 学科专业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在普外科实习过程中, 带教老师讲授是主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普外科理论知识,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具体实践脱节, 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病例导入式教学能够有力的解决普外实习中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现总结如下。

1 病例导入教学方法优点和特点

病例导入法教学过程中是根据问题学习法的原理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是以病例为先导, 而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所选病例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教学发挥主导作用, 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能够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互动作用和互动效果。在病例导入教学过程中, 病例导入法除了具备基于问题教学的相关优点, 同时还融入了医学教学的特点, 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普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病例导入法教学过程中, 首先老师根据所讲内容特点进行适宜的教学设计, 在良好的教学设计基础上, 对病例进行全面正确解释,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病例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鼓励学生对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反复思考, 从而提供学生自我创造性,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显著提高。

2 普外科实习教学的课程特点

外科学习中, 除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外科实习。外科实习中, 将会学习到普外科中的常见疾病和病种, 在临床实习科室中, 普外科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实习中的重中之重。如果在普外科实习中实施单纯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普外科实习效果。单纯的根据教材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整的临床思维难以建立, 而病例导入法教学能够解决上述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过程中病种不足的弊端,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案例及临床情景模拟来对患者进行具体的临床诊断和临床鉴别诊断, 并根据诊断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临床思维, 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3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普外科实习中的具体过程

①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实习的带教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病例, 此病例具有代表性、实用性, 适合学习学习。而后带教老师根据准备的内容, 把准备好的病例材料和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分发给实习学生, 让实习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查阅相关病例和文献资料, 尝试去独立思考问题及分析问题, 寻找正确答案。②病例导入、组织学生讨论:带教老师把选择并经过整理的病例展示给学生, 并根据病例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学习重点, 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带教老师导入教学的相关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问题, 并得出相应结论。在教学过程中, 带教老师要做好引导, 并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进行指导, 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③带教老师对教学做好总结并给学生布置作业: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讨论问题相关学生观点和讨论进行总结归纳, 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 分析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并发现讨论过程中的优点, 把握好教学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详细正确解答, 及时有效的解决讨论过程中遗留下的问题和疑点, 并对其进行正确解释, 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课后布置思考题, 让学生寻找和课堂中导入的相似病例, 提高学生鉴别诊断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临床问题能力[2,3]。

4 病例导入教学法在普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关键点

①教学设计:在病例导入教学法应用过程中, 重视病例导入, 而后进行病例讨论, 再对病例进行总结归纳, 这是病例导入法的三个步骤, 也是其重要环节。所以病例导入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病例及相关问题分发给学生后, 学生根据身边具体资源去寻找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 并对问题作出正确解释。在教学过程中, 带教老师要营造热烈讨论的学习范围,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②病例导入教学法有助于带教老师队伍建设:教师为主导是病例导入法的关键点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是此教学法实施的关键, 带教老师首先是一位临床理论和经验丰富的普外医师, 其有教学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够为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的问题, 并能够根据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

总之, 普外科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 普外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病例导入法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普外科学习效果,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提高普外科实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跃芳, 陈戈, 崔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调查研究.医学教育, 2005, 2 (2) :39-42.

[2]周毕军, 胡泊.浅谈病例导人式教学法在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10) :371-372.

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病例分析 篇11

【摘要】目的 对县级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初诊患者的病种及特征分析。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初诊患者性别,年龄,所患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820例患者纳入分析,男女比例1:1.1,年龄10-82岁(35.3±15.2)。20-50岁患者比例为60.7%,精神障碍患者占68 %,其中焦虑20.5%,抑郁症11.6%,睡眠障碍10.7%,精神分裂症7.8%,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4.8 %。 结论 综合性医院应加强精神科门诊建设和非精神科临床医生的精神疾病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精神障碍;门诊病人

【中圖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29-02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矛盾增多,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加,各种应激因素,使得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

《精神卫生法》也要求县级以上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禄丰县人民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由我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专家定期坐诊。本研究将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首次就诊的1820例患者情况作初步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为禄丰县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患者共1820例,属精神障碍患者1238例。

1.2研究方法 接诊医师由本人及当地医院一名带教医生接诊,。诊断依据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2 结果

2.1性别、年龄:男859例,女958例。男女比例1:1.1年龄10-82岁(35.3±15.2),20-50岁1105例占60.7%。

2.2精神障碍的诊断及分类:诊断符和CCMD-3标准进行诊断,排在前 6位的分别为焦虑症373例(20.5%),抑郁症211例(11.6%),睡眠障碍195例(10.7%),精神分裂症142例(7.8%),酒精所致精神障碍87例(4.8%),其他230例(12.6%)。其他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癔症,躯体形式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人格障碍等。见表1

2.3会诊及转诊科室:会诊科室基本为内科,主要为消化内科,内分泌内科,神经内科,共32例(1.7%)。临床科室门诊转至精神科门诊272(14.9%),全部为内科门诊转诊。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就患者男女性别差异小,年龄段以20-50岁年龄阶段为主,占60.7%,与以往研究相似[2]。而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与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疾病分布有区别[3]。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患者以重型精神病为主,而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病种较杂,就诊患者中属精神障碍的只占68%,咨询的占15%,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较多见,而这类患者约80%都曾到内科就诊过,由于综合医院医生对精神科疾病知识缺乏,对常见的精神障碍的识别,诊断及处理认识不够,延误了早期心理干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焦虑、抑郁以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内科较多,这类疾病的患者反复做了大量的辅助检查,一方面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延误了患者疾病的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达7.8%,考虑患者家属不愿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而选择综合医院,这也使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成为重型精神病早期发现,转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早期、规范、系统治疗的一个途径。调查还发现院内会诊率极低,只占1.7%,由临床科室门诊转诊到精神科门诊的也只占有14.9%,综合性医院因躯体疾病出情绪方面的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是常见的。而会诊、转诊率低,说明县级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对精神科知识掌握不足,应加强对县级医院医务工作者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让综合医院精神科真正服务于各临床。心理咨询人数也较多,达15%。这也对精神科门诊医生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沟通的技巧。

总之县级医院成立精神科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精神科医生要求不但具有对精神疾病诊断、治疗的经验,还要能有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技能。促进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同时应加强对县级医院临床医院对精神卫生知识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培训,使得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发现,识别精神障碍疾病及心理问题提高院内联合会诊、转诊率,让综合医院精神科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林利.构建社区心理服务有效模式的探讨.卫生软科学。2010,24(4);316-318

[2]赵鹏、杨海龙等.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初诊患者分析.临床荟萃.2013.28.(10)1081-1082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 篇12

《外科护理学》是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学科[1],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医学教育的课程量大、内容多、知识抽象, 病例分析作为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每一病例分析的过程中都包含着多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各个问题模块可根据教学的重点、授课目标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组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对于每个病例中的问题如何提出以及进行问题的组合, 笔者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所教的班级护生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现就有关的粗浅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选择合适病例

在校生基本没有接触过临床, 对临床认识仅仅停留在课堂的灌输。所以病例的选择必须是典型、简单的病例, 特别是在病例教学的初期应该选择病史较短、较为简单的病例。其次, 病例的选择一定要体现整体护理的特色, 不能简单照抄医疗病例。同时, 病例资料要使用医学术语, 使学生熟悉医疗文书的书写格式和用语, 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习惯。

2 病例要根据病种、病程设置

病例的设置要根据患者从疾病出现、住院到治疗到康复出院的一系列过程中病情和护理工作的变化, 将病例资料分阶段编写,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患者从发病到入院为第1阶段;术前准备到术中处理为第2阶段;术后到康复出院为第3阶段。

2.1 第1阶段:刚入院时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 45岁, 餐后上腹部疼痛, 反酸、嗳气多年, 近日出现上腹部持续纯痛, 疼痛无规律性,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请问: (1) 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 该病人应该进行什么检查? (3) 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从哪几个方面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2.2 第2阶段:术前准备

病例资料:入院后进行了血常规、二便常规、各种生化、胃液分析、细胞学、X线钡餐、B超、钎维胃镜等检查。其中纤维胃镜检查见胃部有1块状突起。触之易破, 取活检4块送病理。其中1块病理报告为胃癌。 (1) 给病人所做的检查中, 什么检查最有诊断价值? (2) 如果进行手术治疗, 请简述术前护理要点?

2.3 术后到康复出院

病例资料:患者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第5天进食果汁300mL, 15min后突发剑突下不适、心悸、乏力、出汗、头晕伴恶心呕吐, 经平卧、吸氧、补液治疗后好转。请问: (1) 患者出现了那种术后并发症?其原因是什么? (2) 如何进行预防? (3) 术后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有那些? (4) 请为该患者作出出院指导?

3 问题设置的临床意义

3.1 按现代护理程序进行设置问题

现代护理要求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 实质就是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处理健康问题的过程, 即运用护理程序主动地、独立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过程。这是现代护理对护士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当今护士的临床工作要点[2]。现代护理突出“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3], 它已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贯穿于临床工作中。所以在临床教学中, 如何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护理程序, 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很好结合, 是临床护理教师的重要任务。在病例分析的过程中, 按护理程序的步骤设置问题, 让学生熟悉护理程序中各个步骤的具体要求、内容、要点及注意事项。这种设置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过程, 适用于刚刚接触临床教学内容的学生。

3.2 按疾病发展阶段设置问题

病例的设置要求所选的病例比较复杂, 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较多, 知识面要比较广, 能把学生逐步引入临床, 找寻临床的感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病程演变的全过程, 以及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病情时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是不同的。另外在学习过程和临床工作中的一些难点、易出现失误的知识点, 可以通过在病例分析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问题, 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运用病例分析, 可以很好地将教学中的理论内容充分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缩短课堂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临床教学更加形象化, 使学生在乏味的理论中增加实践的应用, 使学生没有到医院也能感受到参与护理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护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从而很好地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党世民.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下一篇:秧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