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二元

2024-10-25

文化二元(精选12篇)

文化二元 篇1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这是理想课堂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为之不断努力的目标。何谓“有效”, 怎样的课堂才算“有效”?这是值得大家思考和探究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拨动人们的心弦, 引发人们心灵上的共鸣?文艺界早就有过“雅俗共赏”的说法。我们不妨把这个词语引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 什么样的东西最能吸引我们学生的视线, 当然也是“雅俗共赏”的内容。什么是“雅”?就是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所谓“俗”, 不是指“庸俗”“粗俗”, 而是指“通俗”, 就是语文学科隐含在课程当中的与文化、历史、天文、地理等相关的典型故事、名人轶事、凡人小事以及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最新的社会发现、人文景观等等。

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着力构建“文化与知能”二元的课堂。“文化”是一切文科课程, 尤其是语文课程的特质, “知能”则是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目标。两者有机地结合, 我们的课既可以赢得学生的青睐, 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真可谓一举两得。

“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许多语文老师都比较擅长, 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在语文课堂有机地渗透“文化”的精髓, 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辛勤地付出与努力。

首先, 需要教师不断地苦练内功。一是练好说的本领, 像节目主持人那样洋洋洒洒, 驾驭课堂也做到游刃有余;二是练好阅读积累基本功, 最重要的是, 教师的头脑中要有“货”, 学生讲了一件事或一个道理, 你由此自然联想到什么故事或哪位名人的名言, 来个接龙, 不是照本宣科地来一段即兴的演讲或分析, 你的课堂语言一定会出彩, 也一定会博得学生的喜欢和信赖。所以, 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构建智慧高效的精彩课堂, 关键的一点就是阅读积累, 浸润于宽广肥沃的牧野, 才能孕育出成群骠肥腿壮的牛羊;否则, 教师一旦脱离了阅读的积累, 再丰润的头脑最终也会枯竭的。

其次, 要注意的是处理好文化与知能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认真对照自己的教学, 把每一篇课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分解到每一节课中。

这样, 看似随意拈来的语文课在你的手中就变成了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学习语文的百花园。这些看似“闲扯”, 游离于知识、能力点之外的东西, 实际上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磨刀不误砍柴工”, 长期坚持这样做, 我的语文课堂已经初步彰显出如下的优势: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发现, 我的语文课上凡是涉及典型故事、名人轶事、凡人小事、风土人情、社会发现、人文景观等内容, 哪怕是班上平时学习成绩最差的, 甚至最顽皮的同学, 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他们课后常常津津乐道于老师今天课上又讲了哪一个动人的故事。

2.根据现代课程观的观念, 给予学生人文的熏陶、情景的感染、心灵的濡染、思想的陶冶, 主要倚赖我们的文科教学,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 老师讲一个故事就是让学生经历了一段情感的历程;老师侃风土人情就是引领学生去游历了世界各地, 去感受了人情世故的美;老师说社会发现就是应和时代脉搏的跳动, 带着学生去共同找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3.语言是承载“文化”这种精神财富的载体, “讲”与“听”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知能世界相对枯燥乏味, 学生总是沉浸其中, 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激发, 更不用说能力的提升了。让学生每一课都到文化的园地里游一游, 这样做所取得的效果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是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学生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发展也会得到双赢。

让我们的课堂栖息在诗意的藤蔓上, 你一定会享受到花瓣的馨香;让我们的课堂漂流在诗意的河流上, 你一定会徜徉于粼粼的波浪;让我们的课堂游弋在诗意的云霞上, 你一定会体验到五彩的斑斓。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一起构建“文化与知能”二元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文化二元 篇2

(一)教学目的:

掌握二元函数的极限的定义,了解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二元函数的极限的定义;累次极限.

基本要求:

(1)掌握二元函数的极限的定义,了解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区别与联系,熟悉判别极限存在性的基本方法.

(2)较高要求:掌握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区别与联系,能用来处理极限存在性问题.

(三)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弄清一元函数极限与多元函数极限的联系与区别,教会他们求多元函数极

限的方法.

(2)对较好学生讲清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举例介绍判别极限存在性的较完整的方法.

一二元函数的极限

先回忆一下一元函数的极限: limf(x)A 的“” 定义(c31):

xx0

0设函数f(x)在x0的某一空心邻域U(x0,1)内由定义,如果对

0,当 xU(x0,),即 |xx0| 时,都有 |f(x)A|,0,1,则称xx0时,函数f(x)的极限是 A.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定义二元函数的极限如下:

设二元函数f(x,y)为定义在DR2上的二元函数,在点P0(x0,y0)为D的一个聚点,A是一个确定的常数,如果对 0,0,使得当 P(x,y)U(P0,)D 时,0都有 |f(P)A|,则称f在D上当 PP0时,以A为极限。记作

PP0PDlimf(P)A

也可简写为limf(P)A或

PP0(x,y)(x0,y0)

2limf(x,y)A 例1用定义验证

2lim(x,y)(2,1)2(xxyy)7 222证明:|xxyy7||xx6xyxy1|

|x3||x2||xy1||y1|

限制在(2,1)的邻域 {(x,y)||x2|1,|y1|1}

|x3|6,|xy1|6

取 min{1,/6},则有

|xxyy|

由二元函数极限定义lim

(x,y)(2,1)

(xxyy)7

xy,(x,y)(0,0)xy22

例2 f(x,y)xy,0,(x,y)(0,0)

证明lim

(x,y)(0,0)

f(x,y)0

xyxy

证|f(x,y)||xy

所以

lim

(x,y)(0,0)

||xy|

lim

(x,y)(0,0)

|f(x,y)|lim

(x,y)(0,0)

|xy|0

|f(x,y)|0

对于二元函数的极限的定义,要注意下面一点:

PP0

limf(P)A 是指: P(x,y)以任何方式趋于P0(x0,y0),包括沿任何直线,沿任

何曲线趋于p0(x0,y0)时,f(x,y)必须趋于同一确定的常数。

对于一元函数,x 仅需沿X轴从x0的左右两个方向趋于x0,但是对于二元函数,P趋于P0的路线有无穷多条,只要有两条路线,P趋于P0时,函数f(x,y)的值趋于不同的常数,二元函数在P0点极限就不存在。

1,0yx2

例1 二元函数f(x,y)

0,rest

请看图像(x62),尽管P(x,y)沿任何直线趋于原点时f(x,y)都趋于零,但也不能说该函数在原点的极限就是零,因为当P(x,y)沿抛物线 ykx,0k1时,f(x,y)的值趋于1而不趋于零,所以极限不存在。

(考虑沿直线ykx的方向极限).x2y,

例2设函数f(x,y)x2y2

0,

(x.,y)(0,0)(x,y)(0,0)

求证limf(x,y)0

x0

y0

证明因为|f(x,y)0|

x|y|xy

x|y|x

|y|

所以,当(x,y)(0,0)时,f(x,y)0。

请看它的图像,不管P(x,y)沿任何方向趋于原点,f(x,y)的值都趋于零。

通常为证明极限limf(P)不存在,可证明沿某个方向的极限不存在 , 或证明沿某两

PP0

个方向的极限不相等, 或证明方向极限与方向有关.但应注意 ,沿任何方向的极限存在且相等  全面极限存在.例3

设函数

(x,y)(0,0)(x,y)(0,0)

xy,22

f(x,y)xy

0,

证明函数 f(x,y)在原点处极限不 存在。

证明尽管 P(x,y)沿 x轴和y轴

趋于原点时(f(x,y)的值都趋于零,但沿直线ymx 趋于原点时

xmxx(mx)

f(x,y)

mx

(1m)x

m1m

沿斜率不同的直线趋于原点时极限不一样,请看它的图象, 例1沿任何路线趋于原点时,极

限都是0,但例2沿不同的路线趋于原点时,函数趋于不同的值,所以其极限不存在。

例4

非正常极限极限

lim

(x,y)(x0,y0)

判别函数f(x,y)

xy11xy

在原点是否存在极限.f(x,y)的定义:

12x3y

例1设函数f(x,y)证明limf(x,y)

x0y0

证|

12x3y

||

13(xy)

|

只要取

16M

|x0|,|y0|时,都有

|

12x3y16

||

13(xy)

|

M

12x3y

请看它的图象,因此是无穷大量。

例2求下列极限: i)

lim

xyxy

;ii)

(x,y)(0,0)(x,y)(3,0)

lim

sinxyy

;

iii)

(x,y)(0,0)

lim

xy11xy

;iV)

(x,y)(0,0)

lim

ln(1xy)

xy

.二.累次极限: 累次极限

前面讲了P(x,y)以任何方式趋于P0(x0,y0)时的极限,我们称它为二重极限,对于两个自变量x,y依一定次序趋于x0,y0时 f(x,y)的极限,称为累次极限。对于二元函数f(x,y)在P0(x0,y0)的累次极限由两个

limlimf(x,y)和limlimf(x,y)

yy0xx0

xx0yy0

例1

f(x,y)

xyxyxyxy

222, 求在点(0 , 0)的两个累次极限.22

例2 f(x,y), 求在点(0 , 0)的两个累次极限.例3 f(x,y)xsin

1y

ysin

1x, 求在点(0 , 0)的两个累次极限.二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关系:

(1)两个累次极限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所以计算累次极限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次序。

例函数 f(x,y)

xyxy

xy

22的两个累次极限是 yyyxxx

limlim

xyxy

xyxyxy

xy

y0x0

lim

y0

lim(y1)1

y0

lim(x1)1

x0

limlim

x0y0

lim

x0

(2)两个累次极限即使都存在而且相等,也不能保证二重极限存在 例f(x,y)

xyxy

xyxy,两个累次极限都存在limlim

y0x0

0,limlim

xyxy

x0y0

0

但二重极限却不存在,事实上若点P(x,)沿直线 ykx趋于原点时,kx

f(x,y)

x(kx)

k1k

二重极限存在也不能保证累次极限存在二重极限存在时,两个累次极限可以不存在.例函数 f(x,y)xsin

1yysin

1x

由|f(x,y)|  |x||y|0 ,(x ,y)(0,0).可见二重极限存在 ,但

1x

limsin

x0

和limsin

y0

1y

不存在,从而两个累次极限不存在。

(4)二重极限极限lim

(x,y)(x0,y0)

f(x,y)和累次极限limlimf(x,y)(或另一次序)都存

xx0yy0

在 , 则必相等.(证)

(5)累次极限与二重极限的关系

文化二元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奥运会;武术;瘦身计划;养狼计划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3-0008-04

Abstract: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orts work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from the origi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inary spor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s different, which has caused different ethnic pre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sports events;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t is inevitable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enter the Olympics in theory; we should rationally analyze the Olympic "downsizing plan" and the "wolf breeding program" of the Chinese Table Tennis Association from the essential aspect of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 the Olympic Games; Chinese martial arts; downsizing plan; wolf breeding program[HK][HT]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上的所有阴阳、矛盾、两极、正反等看似天然形成的因素,并不是我们刻意分为两个方面,而是我们只能以二元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体育界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基于文化的理念,从体育人的视角出发,研究内容主要是体育文化的差异性。2001年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掀起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研究的热潮,范围主要以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为代表,欧美国家以希腊、英国、美国为代表,主要研究人有孙葆丽、史友宽、李力研、李可兴、谢小英等。2008年前后为研究的高潮,学术成果层出不穷,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互补,有些学者也提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近些年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趋于减少,而研究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眼下存在的实际问题。譬如如何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取舍?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哪些西方体育项目将要在我国兴起与繁荣?奥运“瘦身计划”中哪些是未来将要出局的项目?我国武术有没有进入奥运会的理论必然性?为什么要实施“养狼计划”,有没有可行性?其实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目前研究的还不够透彻,亟待给出合理的回答。本研究将从构建二元体育文化体系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做一剖析。

2 文化与体育文化

2.1 文化的涵义

《新华字典》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culture)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给它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宽泛地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在西方社会,最早对文化进行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 体育作为一种非生产性的身体文化,理应纳入文化研究的范围[2]。

2.2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框架体系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价值、体育制度、体育道德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由于地理位置和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色的一面, 它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表演性、娱乐性、保健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务实、中庸、平和为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活动[3]。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它拉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不同民族、 特色、 区域的体育文化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日俱增。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支奇葩,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有相同的起源,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4]。

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演进

纵向研究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演进史,横向对比中欧所处的历史年代,不难发现,两大文明的对话出现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处于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历史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宗教的推动下,人们逐渐用理性的观点、道德的方式来考量这个世界;第二次高潮是随着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而出现的[5]。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充分解放,人文主义解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地理大发现突破了地域界限,把世界融为一体,中西方体育文化有了直接对话的可能。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体育文化随着殖民倾倒式地涌入中国,中国被迫接受西方体育,中国的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西方体育在塑造民族性的积极作用,后来就出现了“土洋之争”。以史为鉴,我们发现两次大的融合都是以思想解放为铺垫,以战争为起点,表现为文化的未完全融合。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我们要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弃其糟粕,洋为中用,为我国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服务,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中西方体育文化二元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4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二元分析

[JP2]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这个词,其前身萌芽于古代军事中的崇武教育。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耕型文化,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以体育为主的崇武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受道家“无为”、佛家“无争”的影响。孔子养生思想提倡“中庸”“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庄子提倡“顺其自然”,荀子提倡“贵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沿着“健康”“长寿”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民族性格内向,融进了天人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提倡君子之争,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因此“消肿舞”“五禽戏”、太极拳、舞龙、舞狮等项目发展很好。[JP]

古希腊是西方体育文化的源头,受海洋商业贸易文化的影响,人们经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做斗争,体育文化提倡支配、征服自然,以个人为中心,崇尚竞争。古希腊学者赫拉克里特曾说:“斗争是万物之父,战争是万物之争。”人们重视对体型的塑造,突出表现外在的力与美,角力、拳击、摔跤、掷铁饼和游泳等项目广泛流行。

5 构建二元体育文化体系的意义

5.1 更有利于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与互补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存在即合理”的理论。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从辩证的角度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先进性。当前随着各个领域全球化的趋势,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显得尤为频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季羡林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包容性[6],但是缺点是“内”,是中国人内忧外患、身处困境的根源。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竞争与实证,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超越,对事物的研究多从“实验”“分析”“分解”等实证角度出发,学习西方体育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重新塑造。

西方体育文化推崇“争斗”,问题的解决崇尚武力,以赢为最终评判标准,铸就了西方人攻击性强的民族性格。近些年不断出现球场暴力、兴奋剂事件、种族歧视等有违体育道德的重大事件,令赛事举办方颇为头疼。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我国体育文化注重“合”“和”,提倡“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提倡和谐,因此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太极拳、中医、茶道等吸引了大量西方人的关注。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西进,走上了国际化传播的道路。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要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人性、更干净、更团结[7]。”这句话就是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必须也必定融合的最好阐释。西方古代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对立——斗争——和谐,是赫拉克里特的公式,他的和谐是冲突的、动态的,着眼于对立面的斗争,更注重否定和新生[8]。

5.2 关于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问题

5.2.1 从二元体育文化体系谈武术进奥运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源于西方文明,其体育文化体现出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注重竞技,追求力量、速度和效率,评判原则具有“量化性”,评判标准具有“严密性”“数据性”。武术流派众多,博大精深,本身集娱乐、健身、民俗、教育、哲学、军事、医学、养生和竞技等一身,武术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

那么武术进入奥运会首先要迎合西方人的观念,对技术动作进行提炼,对裁判竞赛规则进行修改,以便于评分可量化,对于武术评判中的“精、气、神”神韵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判标准尽量避免,力争达到项目的“可竞技化”。另外,我们也不要追求武术整体进奥运,可以拿出一些发展较好、国际传播较为广泛的小项先入奥运,如长拳、太极拳等。

5.2.2 武术进奥运是大势所趋

为中国奥运会操劳一生的何振梁(已故)老先生认为武术需解决“量化”和“国际化”两个问题才能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奥运会武术以“特设项目”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2014年武术以正式项目进入南京青奥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一直想学习太极拳,终于在南京“美梦成真”;201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谈“武术进奥运会”时表示,目前世界普及目标做到了,武术距离“入奥”最高目标越来越近,2015年非洲运动会在刚果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柴维尔举行,武术可能会成为表演项目,2019年泛美运动会将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武术或成为表演或者正式比赛项目。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邵世伟认为武术进奥运,“国际武术联合会”作为一个拥有150个成员的庞大国际组织,也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

5.2.3 不要为了进奥运会而丢失武术的“根”

博大精深的“中国 Kung Fu”之所以那么吸引西方人的眼球,还要从李小龙(Bruce Lee)说起,他是UFC起源者,MMA之父,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集武术技击家、哲学家、武打演员、武道改革先驱者于一身。中华民族对武德的尊崇,对武术之道的迷恋,增加了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神秘感。中国后来所拍摄的《少林寺》《卧虎藏龙》及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等著名影片,都大量地运用了中国的武术素材,其中不单单是对武术技法的运用,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探索。目前西方人绝大多数武术爱好者热衷的是传统的中国武术,而对现代竞技武术的迷恋者寥寥无几[9],我们在竞技武术进奥运会的历程中,一定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留住,淡出了富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传统源泉,失去文化滋养的纯体育化将会使得竞技武术苍白干涩[10]。

5.3 由奥运会“瘦身计划”及乒、羽“养狼计划”说开去

5.3.1 奥运会“瘦身计划”缘由

萨马兰奇从1992年开始就主张奥运会项目要“减肥”,继任者罗格更是坚定不渝地执行着“瘦身”的方针。从上任伊始,罗格就建议将奥运会大项限制为28个,小项限制为301个,运动员人数限制为10 500人,目的除了减少开支,节俭办奥运,增加门票收入,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把新项目引入到奥运会提供机会和创造可能。正是在罗格的主张下,棒球和垒球被淘汰出了奥运会,当时被考虑的项目还有马术、乒乓球、羽毛球、现代五项等[11]。“瘦身计划”规定的项目数量及比赛人数的上限势必导致只有旧的比赛项目离开了奥运会,其他体育项目才有可能进入奥运会,这无形中增加了其他体育项目(诸如武术和健美操等)申请加入奥运会的难度。乒、羽中枪后,总局乒、羽管理中心拟定了一些解决办法,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养狼计划”。

5.3.2 基于二元体育文化体系谈现实问题

我们从二元体育文化体系构建中,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文化部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发现,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逃离现象”严重,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历史想象。其实国外也是如此,以“现代乒、羽的鼻祖”英国为例,在该国的体育观念中,乒、羽根本不算运动,是小众项目,因为这两个项目已经与西方民族的潜意识“对抗”“力与美”的观念相去甚远,只是与我国民众隔网对抗“斗心、斗智”的民族性格较为吻合,所以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乒、羽爱好者。那么,乒协提出所谓的“养狼计划”从体育文化的本质来讲,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放一些“狼”出去,且不说有违奥林匹克精神不说,这些运动员到国外个人发展都存在问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二元体育文化体系也为我们应对奥运“瘦身计划”提供了对策。女子拳击进入了2012伦敦奥运会,七人制橄榄球和高尔夫球进入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究其原因,其一,这些项目与西方人的体育文化观念相吻合,因为据资料可知,目前国际奥委会委员有109名,其中欧洲48人,占了44%,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帮派”,再加上美、日、澳的委员们,西方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比如说拳击,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爱看拳击赛,世界拳王克里琴科竞选总统,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含冤26年的拳击手加油(拳击是美国人的文化,就像中国人很喜欢喝茶一样)。其二,这些项目在全世界开展广泛,职业化水平很高。橄榄球源于足球,无论是7人制橄榄球或是15人制橄榄球,英式橄榄球或是美式橄榄球(源于英式橄榄球),无非是在人数、装备、规则上的差异,从体育文化的本质分析,都与西方人追求“对抗”“超越”“挑战”的文化理念相吻合,特别是美式橄榄球(American football),是一项激烈的体能冲撞类项目。NFL现在位列美国四大职业联盟之首,“超级碗”的冠军杯——文斯·隆巴迪奖杯,拥有超过一半美国家庭的电视收视率,同时全世界有超过150个国家电视转播这场比赛。“超级碗星期天”赛事同时也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体育节目。

5.3.3 给我们的启示

基于二元体育文化的本源出发,今后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的“养狼计划”不可行,我们的出路是发展职业联赛,只有联赛的水平提高了,扩大了影响力,才会吸引各国高水平的选手主动参与,扩大在世界各大洲的影响。目前国内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群众体育赛事“谁是球王”在乒、羽项目中火热开展,充分展现了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大众体育、全民健身方面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CKF(即Chinese KungFu)是我国原创性的武术搏击国际赛事,是中国功夫搏击国际联合会组织(ICKFFF)的金腰带国际赛事。由CCTV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和原野兄弟(香港)赛事推广有限公司、CKF功夫王者联盟有限公司于2013年联合创办,拥有相关赛事和电视网络等全媒体转播报道的全部版权。2014年度第一季的44场赛事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反响空前,由中央电视台和新浪、优酷等多媒体全程播出,覆盖了中国13亿人口和海外华人,赛事极大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美国中文电视台购买了全部赛事在美国四个洲和纽约五大城区的转播版权,这是竞技武术职业化的一个经典范例,既迎合了西方人的文化理念,经过包装又扩大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

另外,从西学东渐以及国际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可以预测,符合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理念的网球(国内未来趋势好于乒羽项目)、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近年来将会在我国火热兴起。无论是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或是分享含苞待放的体育产业五万亿,抑或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竞技体育金牌战略,我们应当溯源中西方二元体育文化体系,从理念层次挖掘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我国体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请进来”提供理论支持。

6 结语

构建二元体育文化体系的意义在于从体育文化的本源上解决我们在实际体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体育文化的演进中,我们发现中西方民族的性格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注定了体育文化在传播中必定冲突与融合,本质上是历史的车轮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向前推进,并对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取舍,这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精华的沉淀,武术进入奥运会理论上只是时间的问题,奥运会的“瘦身计划”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养狼计划”只是乒、羽中心的一厢情愿,本源上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项目遵循了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才有生命力。从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布局出发,我们应当主动走出去,并且把未来适合在我国发展的项目大胆地请进来,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

[2]马德浩,季浏,David L. Andrews.西方文化研究的演变对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47-51.

[3]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1-5,36.

[4]周咏松,周清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232-235.

[5]史友宽,周屹嵩.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框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7):1-4.

[6]季羡林.《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序 [N].光明日报,2002-10-27.

[7]雅克·罗格,李辉.让梦想永存——国际奥委会新主席的就任宣言[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0.

[8]杨玉冰,刘玉萍,杨柳欣. 太极拳创生新论[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8,31(10):1434-1436

[9]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0-53,77.

[10]王占涛,李中军,汪明修.武术缘何不放弃奥运会——从非奥运视角看武术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1-4.

[11]屈辉.奥运会瘦身计划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2):21-24

文化二元 篇4

关键词: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信息取向,影响

长期以来, 由于文化教育等公共资源没有实现均等化, 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众所周知, 文化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无论是城市文化, 还是乡村文化, 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地方文化, 它们都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带动着时代的前进。然而不同的学生却会对地方文化有不同的取舍, 他们的信息取向或是说他们所关注的文化角度不同, 获取的信息不同, 教育程度也就相对不同。中国一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在我国, 城乡“二元化”问题非常突出。中国由于近代化是在外在入侵压力下开 始的, 因而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现代城市———传统乡村”的格局, 城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

在我国, 文化早已成为岁月的记载, 历史的象征。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的中国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文 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文明的不断地发展, 我们在教育研究方面, 逐渐将地方文化分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两大类, 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化对于学生和教育上的影响。

首先, 城市文化是在内涵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的一种文化。因为城市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是发展的核心。城市中汇集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益的工业、商业、科技和人才。 城市的文化丰富多元, 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层次性、地域性、综合性, 还具有丰富性、辐射性和集聚性。城市文化主要以工业和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管理为导向, 在观念上以创新和利益为中心。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商业化的过程, 而这种商业化也具有浓厚的城市文化气息。其次, 城市文化还表现在居民日常的各个细节上, 例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再次, 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是思想较为开放, 对于外界快速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具有较高的接受率, 但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也较大。城市作为信息的集散中心, 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 这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最重要的是, 城市文化在当代具有三种功能:其一, 约束功能, 城市文化能够对城市中的人们有一种思想上的约束力, 这在于城市文化在他们之间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二, 城市文化能加深城市中每个人之间的凝聚力, 并且能够激励人们蓬勃向上, 积极进取。其三, 辐射功能, 城市文化因为其本身的特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对社会各界产生影响, 使社会各界的人们都能够接受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 从而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带来契机。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虽然是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的文化锦上添花, 但乡村文化还是因其独特的魅力区别于城市文化而独立存在。乡村文化大多是文化沉积的结果, 它们用一种能够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和适合自我发展的模式生存着, 这其中就蕴含着无穷的文化。乡村中社会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本身能够掌握一种 相对的平衡的自洽性。其实, 乡村文化就是一个村落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相对于处于主流位置的城市文化而言, 乡村文化就属于一种边缘文化。乡村文化因其传统和分散的特性而独立存在, 它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知识形态, 以继承、血缘等观念为主流思想。总而言之, 乡村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封闭, 因为其自古以来都秉承着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交通闭塞, 与外界交流甚少, 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也主要是依赖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村民间自然而淳朴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一些淳朴而善良的感情, 这也是乡村文化核心的价值观。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乡村文化确实是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东西, 一些思想可能会制约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要改变这一相对落后的局面, 就要从教育方面着手, 从思想上真正改变, 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带动他们的学习动力, 从而改变这种相对落后的思想给他们带来的束缚。

2 城 乡二元 文化对学生信息取向 的影响

由于城市与乡村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特质, 因此对学生的信息取向影响也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可以来分析两种文化对学生的信息取向的影响中较为积极的一方面, 城市文化在物质上表现为交通健全, 高楼林立, 基础设施完备, 商业发达, 各种文化也趋于多元化发展, 并且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在精神文化方面, 也因城市人口较多且流动频繁, 艺术氛围浓厚, 人民的自主意识较强。根据以上几点综合来看, 城市学生的信息取向趋于外向化, 也就是说, 城市学生的信息取向较为多元化 , 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与信息, 并且获取的信息种类也较多。城市学生获取的信息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联系较为密切的,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 并且这些信息通常是多民族,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而成, 城市文化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更细腻、更丰富, 通过与他人的接触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使他们更加自信。

相对于城市文化, 乡村文化则在物质上具有房屋低矮, 交通不便, 与外界联系的通达度也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 市场及经济不发达。从制度角度来看, 乡村文化具有部分制度缺失的特征, 并且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增大, 资金匮乏, 基础设施不完善。但另一方面, 乡村文化的历史悠久, 虽然与外界的通达度较差, 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 但其内部的种族或是血缘关系带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极强的。因此乡村中的学生, 信息获取通常是通过一些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书籍或是当地人民的口口相传, 乡村学生在获取信息时, 即使途径较少, 但他们还是注重获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 历史气息的信息, 这有助于将地方特色的文化进一步地传承并与时代交融。此外, 乡村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 亲近生活, 能够获取更多自然传递给他们的真理, 他们虽然没有博物馆或是图书馆, 但那里面的信息, 全都是来源于自然之中。

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 人们获取的经验来自三大类10个层次, 很显然, 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学生, 其信息来源更多地来自于抽象的经验, 而乡村学生的信息来源则多地来源于位于塔的底部的经验, 即做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

另一方面, 城市人口流动性强, 商业和经济较为发达, 这也促使了文化的不断地繁荣, 而城市中的文化, 多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 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学生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 途径相对于乡村学生来说也较多, 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是手机、电视机等方式来获取信息, 而他们对信息的取向则侧重于新鲜和刺激, 忽略了这些信息可能对他们的行为、心理和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一味地追求走在时代的潮流尖端, 而忘却了自己本身的文化, 丢失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因此城市文化带给学生信息取向的影响有些是不利 的, 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应注意文化的辨析, 信息的筛选。

乡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窄, 这主要是因为其闭塞和相对落后的特征造成的,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 国际化的理念终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 对于信息的更新要有极强的敏感性, 积极地融入时代的变革之中去, 而不是固步自封地沉浸在乡村文化的氛围中, 因此, 乡村学生的信息取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小农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形式终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使他们无法融入当今社会之中。

3 如何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

文化是教育的起点, 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 都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将地方文化对学生教育方面产生的影响平衡化, 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社会的发展不仅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推进, 也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本, 以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来发展教育。虽然城乡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不同, 但在教育发展的大局势下, 满足人的需要, 在尊重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协调全面的发展的目标是不变的。

深入贯彻文化关怀理念, 对于城乡文化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以文化为切入点, 注重物质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双丰收。对于城市而言, 注重文化与生态的统筹发展, 注重中西文化精华的汲取, 重视文化对教育的推动力。对于乡村教育而言, 在保留其原有的文化以外, 也要注重文化与时代结合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文化的全面发展机制, 与城市文化统筹发展, 形成一个城乡均衡发展的生态圈, 使城市文化的辐射性带动乡村的发展, 将乡村的教育向高品质, 全面化发展。

城乡文化的不同源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在统筹发展的同时, 也要注重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文化禀赋特征, 既然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早已有了鲜明的差距, 那么我们在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的时候就不应坚持一条标准化的道路。我们要根据地方文化的不同, 来提倡走一条既符合城市学生又能满足乡村学生要求的优势互补之路, 尊重文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实现同一目标的前提下, 促进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使两种文化在交融的瞬间得到文化的创新, 从而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地方文化承载着地方的思想和精神, 然而文化又具有隐蔽性, 也可以说, 文化的劣质性在影响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 文化的劣质性在影响着各地方的教育, 这也是我们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充分利用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进行城市与乡村文化的整合, 最终使城乡学生的教育能够均衡发展。

4 总结

城乡二元文化对于学生的信息取向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各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原因, 面对差异性的城乡二元文化, 我们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由于文化的不同, 学生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学习条件都是不同的, 这也充分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看法, 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设立。因此, 统筹城乡的教育发展, 才能全面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钧.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文化建设[J].今日科苑, 2008, (22) .

城乡二元结构 篇5

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对如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释疑

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传统的农村与现代的城市并存的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形态。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和乡村形成两个相对分割的板块,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别,主要包括:城乡两种政策、户口一分为

二、生产要素流动阻滞、农民地位长期低下等一种不平等现象。目前,城乡二元分割分治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受到限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规划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财政、金融以及各种社会政策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通过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举措,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全国而言,建国以来我们的许多制度和政策措施(例如,粮食购销制度、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不是有助于消除这种二元体制,恰恰相反,而是强化或固化了这种二元体制,致使城乡之间的差异日趋显著,城乡分割亦日趋表现

为刚性化。与此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渐次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亦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表现

改革初期的农村改革使得1978年到1984年间城乡差距出现了暂时性的缩小,但是自从1985年国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城乡差距出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城市建设像欧洲,农村发展像非洲”,这句话既夸张形象而又尖锐地道出中国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为11.3%,而第一产业劳动力仍占就业总人数的40.8%,农村大约有1.8亿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较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民在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社会救助等各方面都和城里人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二、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背后的成因分析

首先,农村人、财、物资源的匮乏是导致城乡差距愈发显著的根本原因。(1)人均耕地太少。如果拿中国全部耕地除以人口总数和美国的耕地除以人口总数相比,中美之间的人均耕地比大约是1∶9。但如果按农民的人均耕地来

算(美国的农业人口大约占美国人口的2%,中国2009年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3.4%),那么美国农民人均占有土地恐怕就是中国农民的200多倍了。所以,要让农民富,首先要减少农民的人数。这是“物”(耕地)的因素。(2)资金匮乏且流失严重。据统计,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517亿元,其中城镇为3274.4亿元,农村为1242.6亿元,城镇与农村相比为2.64∶1;1995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58∶1,2000年为3.91∶1,2005年为5.49∶1,2009年竟高达6.322∶1。与之相对的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流向,主要用于办工业、办非农产业,而非发展农业。(3)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些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文化的、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大都到城市去务工,来自农村的高校学生毕业后也都选择留在城市,农村以“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为主,农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急剧下降。

其次,不均衡发展战略是造成城乡差距愈发显著的政策原因。改革后,为了加速经济发展进程,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中央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这种不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国家所有大型交通、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从而扩大了城乡差距。

再次,工业化道路的惯性发展是造成城乡差距愈发显著的又一重要原因。据测算,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等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大约6000亿—8000亿元农村资金转移给工业和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仅仅是国家通过廉价征用农民土地一项,每年农民损失就达数千亿元,如2001年损失超过8000亿元,超过过去30年(1949—1978年)通过“剪刀差”侵占的农民资金的总和。

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对策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艰巨、最繁重的现实任务,也是关键所在。从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结构。因此,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机构机制,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的对接。下面就促进城乡结构从“二元”走向一体的对策进行粗浅探讨和分析。

(一)切入点: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长期以来对城乡劳动力实行差别地位和差别待遇。以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在收入、劳动时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为例。据统计,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921元,只相当于城市工人平均月工资1346元的68.4%;而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6.6小时,比城

市工人多8.7个小时。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工拥有养老保险的占16.3%,城市工人占67.3%;在失业保险方面,农民工拥有失业保险的占6.2%,城市工人占44.5%;在医疗保险方面,农民工能够报销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的占28.4%,城市工人占66.3%。在承认城乡劳动力存在较大差别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这种差别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例如,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对比分析表明,随着传统劳动力市场向现代、规范、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转变,教育、专业技能、职位等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在逐年递增,而身份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在逐年递减并趋于消失。

这说明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不仅是社会转型的客观发展要求,而且在现实中已经具备了实施的基础。基于这种考虑,我们选择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作为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切入点,并建议:(1)逐步打破人力资源市场在城乡、部门之间的分隔状态,取消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地域和身份限制;(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清除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改变有关部门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3)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4)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关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关注点: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收入差距、就业权利,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问题,而社会保障则关涉到人的生存权利问题,这方面存在的不公平,尤其值得关注。目前,急迫的问题是要

解决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毕业大学生和下岗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为此,(1)统一城乡之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2)优先解决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和大病住院保障机制,以及包括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3)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学费补偿(或代偿助学贷款)、社会保险和岗位津贴;(4)在公共卫生(饮用水、厕所、防疫)、基础教育和环境质量方面,保证国民待遇。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方面,拟以我市农村开展四有工程为例。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束缚,切实将社会保障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广大农民拓展,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四年前,作为江苏农业人口第一市的盐城市从解决广大农民最期盼、最现实的直接利益问题着手,把围绕民生作决策、办实事、求实效,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急需的领域着手,在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为主线,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实现全市农村581万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目标的村级农民“四有”工程建设,经过2008年的“十村示范”、2009年的“百村试点”,2010年实施的“千村推广”,2011年实施20家四有示范镇建设的创新探索实践,全市村级“四

有”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盐城市委、市政府还把社会保障村级“四有”工程建设连续列入为民兴办的实事项目之一,作为提高广大农村百姓幸福指数、建设幸福盐城的重要举措来抓。四年来,全市通过“四有”村平台建设,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57.72万人,转移率达到了95.2%以上,扶持农民创业4.6万人;参加各类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了295.5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总人数达到了528.91万人;共开展技能培训各类人员49.46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了92.5%。截止目前,在全市2108个推广村中,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已经全部建设到位,已实行微机录入并进行动态化管理的村2099个,占推广村总数的99.6%;全市60周岁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已实现应发尽发,全市新农保适龄对象已参保人员达236.90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9.9%,在江苏省面上提前实现省定参保目标,实现了广大农民新农保参保、农村适龄老人基础养老金发放和“四有”村建设全覆盖。今年以来,该市按照“巩固提高示范村、重点突破试点村、整体推进推广村、着力创建四有镇”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去年选择了20个乡镇成功创建“四有”示范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层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平台服务经办功能,以开展全市镇镇“四有”工程建设为目标,从而不断提升全市农民“四有”工程建设水平。

(三)基准点: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在所有的公平条件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首要条件。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情:(1)逐步解决农民

工子女在打工地平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包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等,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经费按学生数公平分配;(3)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当前还应注重采取各种优待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

(四)关键点: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除了在对农民工权益、乡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外,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转移支付:(1)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2009年国家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仅占总支出的0.73%,虽比2007年的0.68%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于7.13亿乡村人口来说,投入明显偏低。因此,政府应依据国家财力及其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对农业建设的预算内投资,确保对农业建设的投资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方式要按照其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运用“绿箱”规则,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动植物保护防疫和无公害生产的投入;利用“黄箱”政策,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水平,据统计,在此方面我国大约有1500亿元的补贴空间可以利用;完善农业制度,提高对农业的金融支持等。

(五)突破点: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国务院早在2006年前后就组织14个部门的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部分省市就户籍改革工作进行了综合调研,调研组认为,户籍改革的时机基本成熟。那么,如何改革?总结这

些年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的改革措施以及实际效果,认为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户籍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城乡户口性质统一问题,让户口回归本位。(2)应取消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各种经济利益和权益,这是户籍改革的难点和核心。(3)剥离这些附加利益,要着眼于搞好综合配套改革,分清先后顺序、轻重缓急。

最后,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和重大战略。为此,要把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力推进包括县镇财政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各项制度改革进程,在逐步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加快城乡各项体制机制的对接,从而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束缚,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求解!二元方程 篇6

X和Y的结合

方程式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变量之间的此消彼长可以带来不同的变化。在这种结合之后,索尼HDR-MV1显然可以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X-Y麦克风的硬件配置,LPCM的音频编码方式的应用,从硬件到软件都为高音质做着保驾护航。索尼是一个有着多年音频积累的企业,可以说音频的全线产品可以囊括音频制作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曾经的索尼数字录音机用户,如果对它的D50和D100有信心,当然也会对索尼HDR-MV1的收音方式有信心。虽然它们的音色总是让人感觉有点“甜”,但是这也许正是消费者需要的。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尽量不要追求“真实”和“干净”,因为你无法在后期调出“甜”的感觉来。我的个人理念是,在消费级产品的层面,我宁可新人产品功能,也不相信某个二百五使用者的用户回馈,因为不靠谱的哈莫雷特太多了。

索尼HDR-MV1摄像机搭载了Exmor R CMOS影像传感器和120度广角卡尔·蔡司镜头,延续索尼以往不变的高画质标准,索尼HDR-MV1显然在先天的基因上取得了优化组合。120度的视角和120度的收音范围可以满足日常拍摄的需要。为了获得张力十足的3D音效,HDR-MV1的麦克风直接置于机身外,120度X-Y立体声麦克风可有效覆盖从中心到四周的声音,使录制的立体声声效更广、更深、更富真实感。它还可录制48kHz/16 bit的音频,也支持48kHz/128kbps的AAC录制格式。

当你去MAO或者星光现场,站在第一排和你的女朋友看演出的时候,大广角可以保证舞台演出的全收罗,同样音频的收取方式也不会令你失望,最主要的是,你只要转动手腕就可以把女朋友囊括其中,不会为青春期留下些许遗憾。当然分手的时候也可以用的上,数字录音机加DV的方式是最好的取证方式,只是其他人不好意思这么宣传而已。

外延解决方案

索尼HDR-MV1的确足够的小巧,它已经小巧地去掉了翻转屏设计,去掉了尽可能多的按键,无论从开机方式,再到操作的方式,极简的设计方式在刚开始使用时总是让人感觉到不习惯。不过当我了解到它的外延功能时,感觉这些都是未来器材设计和使用习惯转变的必由之路。

使用NFC(近场功能)和Wi-Fi功能,很多问题都可以交给移动设备去处理,只要在手机上下载PlayMemories Mobile应用,就可以轻松控制索尼HDR-MV1摄像机,使用手机就可以完成监看和录制操作。

这种外延解决方案不但使“简化”的设计更加人性化,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索尼HDR-MV1可以自作热点形成网络,在监看和操作的实时性上,可以用非常顺畅来形容。

文化二元 篇7

关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 学者从时间上、内涵上对此有不同的解说, 比较一直的观点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典文化, 是一种“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政治性文化’范式, 归属于大陆连绵型文化、农业文化和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以汉民族文化为主题, 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和周围地域文化, 以宗法家族礼教文化为核心, 将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 在思维方式上重和谐、整体、直觉、实用。”【1】在这种传统的家族文化笼罩下,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家庭关系模式与封建宗法制度一致, 是一种封建家庭关系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父权、夫权至上。在这种家庭关系模式里, 家庭纵向关系是父母或家长居最高地位, 长辈在家庭里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家庭横向关系是男尊女卑, 女性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依附性很强, 地位卑贱, 这种横向关系又服从于家庭纵向关系。“家族法则”令人性失抑, 让人格萎缩, 导致人生悲剧。这种文化系统也是消磨人的个人意志与人生追求的精神麻药。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家族人物抒写中, 传统的家族训导导致的人格悲剧在“长子”这一家族子弟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长子作为宗法利益的体现者, 一生都在为家族的持存与发展克己齐家。尤其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中, 面对着新文化的召唤, 面对礼教对人爱欲的过度抑制, 致使心理淤塞, 精神不振, 造成人格扭曲的悲剧。弗洛伊德认为, 爱欲“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 从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2】正因为爱欲对生命的发展与提升功能, 每一个生命体都对爱欲有着强烈的渴望, 并或隐或显地追求和实现它。也正是这种原始性的生命追求, 传统家庭中这一套封建枷锁有了被粉碎的现实冲动。面对新时代、新文化的召唤, 封建家族这座“大山”开始出现了动摇, 自觉反叛的灵魂进入了家族文化的视野, 成为家族“培育”出的自己的掘墓人, 构成了对族长意志和家族秩序的反抗。

2008年的开年大戏《闯关东》, 反映的是从十七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三百年间, 山东农民为谋求生路从中原逃亡到东北大规模的迁徙这样一段历史。全剧以1904年山东大旱为背景, 描写朱开山一家因为战乱和灾荒, 从山东老家来到了白山黑水。他们淘金, 伐木, 种植庄稼, 与土匪, 官府, 封建把头周旋, 一次次死里逃生, 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园。朱家一共有三个儿子, 其中以二儿子朱传武性格最为鲜明。朱开山为人老实忠厚, 其媳妇通情达理, 但本剧却树立了朱传武这样一个叛逆者形象, 血气方刚, 性情勇武, 不为家长所安排的婚姻所妥协。他的叛逆行为背后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与个体自由意志的矛盾冲突造成的。

西方家族叙事中的家族文化的瓦解力量更多来自于外部世界——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对“家”的干预。与西方家族文化的瓦解力量的来源不同, 中国家族文化的衰微则起因于内部世界——“人”与“家”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则是家族文化中消极因素与时代碰撞的结果。子女与家庭的冲突包括子女的出走所要解决的都是做“人”的问题, “宅门逆子”这是一个传统中国所必然面对的家庭问题。

“人”与“家”的冲突、家族文化中消极因素与儿孙们做“人”要求的对立, 构成了“逆子”角色性格产生的根据;走出封建家庭的牢笼, 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 摆脱宗法纲常的束缚, 这些又成为了“逆子”性格的直接诉求。意志坚定、行动果敢、敢于违抗父母意志、个性鲜明、崇尚自由、追求个人幸福, 出走是他们最显著的叛逆行为, 同时又怀有朦胧的家族情结与意识, 这些基本构成了逆子性格的典型特征。

2、观念的激变与激变的时代

家族, 被称为“文化的千层饼”,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家族“分任了人类经验中的一切兴衰变迁, 它较其他任何制度更能明白地揭露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深渊, 经过开化时代以至于文明时代进步的逐步阶梯”。【3】

在新旧思想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之初便为我们塑造了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自觉反叛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叛逆者形象——“狂人”。但狂人的反抗只停留在精神层面指斥家族礼法吃人本质的自我发狂的悲剧阶段, 没有提供更多鲜活的生活内容。而巴金的《家》则着力刻画出了被注入“五四”时代精神的叛逆青年的形象。“与传统的告别, 对未来的憧憬, 个体的觉醒, 观念的解放, 纷至沓来的人生感触, 性的苦闷, 爱的欲求, 生的烦恼, 丑的现实, 个性主义, 虚无主义、人道主义……所有这些都混杂成一团, 在这批新青年的胸怀中冲撞着、激荡着”。【4】小说中的觉民和觉慧是那个激变时代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两个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文学形象, 觉民的叛逆行动主要是逃婚, 觉慧的反叛性格集中体现在三件事:帮助觉民逃婚, 拒绝捉鬼, 离家出走。他的离家出走与贾宝玉的离家出走有质的不同, 他是在受到时代精神的感染下反叛封建家庭、摆脱桎梏而不仅仅是逃脱, 他是去探求新知, 寻找新世界而不是走向虚无。

如果说新时期下, 艺术创作中还存有对“逆子”角色的呼唤, 创作者更多借鉴的是“逆子”品格与时代精神的吻合以及“逆子”所独具的个性魅力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当下的家族电视剧创作, 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商贾题材。“宅门逆子”的角色也因此有了更大施展的舞台, 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伦理的范畴。人物个性的不羁使他们有了更多冒险的精神, 叛逆者的品格让其具有了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 这些比起性格中庸的保守者, 更加符合商业社会的品质要求。在家族题材电视剧创作中, 创作者越来越倾向于家庭内部的伦理斗争与家族在商业竞争中的外部斗争这两条线索。内部的伦理“斗争”在家族创业的关键过程中会自然地让位给予社会存在的外部“斗争”。在家族事业的危难时刻, 具有性格优势的“逆子”形象, 也因此适时地扮演起了家族创业者的角色。

时代在发展, 思想文化在改变, 同一类型人物的角色定位也在变化。“逆子”出生在观念跌宕的“五四”时代, 跨世纪的历程一路走来, 形象愈发丰富鲜明。

摘要:文化传统中的家族文化, 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作为社会个体无不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之中, “家庭”是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单位, 它不仅承担着人类传承延续的作用, 而且正是每一个家庭的历史, 构成与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家族透视时代的变迁, 从时代的变迁窥视家族的兴衰。在家庭内部, “父——子”关系构成文学作品中冲突的一贯主题, 在电视剧创作的领域, 这个主题成为了家族剧中重要的影像表现。“逆子”形象 (叛逆者) , 一直是国内电视剧创作屡屡涉及的家族人物形象的一类, 它不断被利用为各种价值意义的载体, 同时作为创作者完成家族叙事建构的重要一环。诞生于上个世纪鲁迅笔下的叛逆者形象——“狂人”, 一直成长到今天电视剧创作中的“逆子”形象, 自身具有了更多的形象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宅门逆子,形象价值,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化通论》,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427-433页。

[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第155、144页。

[3] (美) 摩尔根:《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1年版, 第85页。

文化二元 篇8

1 音乐文化是与音乐教育共融发展的必然

全球化的音乐文化赋予了音乐教育以多元的、不同的、复合的音乐文化责任,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发展研究,我们更加着重于对音乐的重视和跨越音乐文化的文化精神以及音乐对于人的发展价值的体现。远古至今中外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从没有停止过,虽然不同民族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文化不仅带给人们音乐思想的思辨,同时在音乐文化作用下,人们也逐步有了自我规范的社会意识,这便是由音乐文化而转化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音乐文化的认知过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表达以及音乐与人类情感流露的交融,早已形成了音乐与社会、人类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所以传统音乐转向广泛的文化领域时,对于音乐形式、结构的感知、音乐形象、音乐表现等,都已超越了原有传统音乐意义范畴、它们不再是以单纯的音乐作为解密事物的本体、情感的变化以及对自然的咏颂。而是当人们了解了文化与音乐形态之间的联系时,人们的内心活动就会感受到一种不仅仅是音乐体验和音乐语言这种超越,然而让人们感受更多的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多元文化的一种融合对人的影响,这才是人们真正把音乐作为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领域需求。今天,我们把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联系起来谈音乐教育新观点,这是实现构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当音乐物质文化与音乐精神文化得到共同发展时,得到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共融的认同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亲子”关系,这是因为音乐教育不仅完成了具体的音乐实质内容,同时也能体现出超音乐范畴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要更加宽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纯理论、纯技术性操作的学习上,而是把音乐教育过程作为运用音乐能力和音乐的特殊手段,逐步完成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体验、音乐实践以及音乐能产生社会效应作用的所有应用功能。当学生开始走进音乐课堂的第一天起,师生之间就开始形成了指导和参与教学的互动关系,使音乐教育的呈现不仅是建立在音乐物质文化以及音乐制度文化的位置上,而是把指导音乐教育作用以最大限度融入到音乐文化实质的重要环节中加以认识,让音乐文化的扩大化影响与音乐教育优化指导因素的紧密结合,成为发展良好的音乐接受心理、音乐行为心理、音乐美感心理、音乐创造心理的途径,在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中,完成音乐教育多种形式的更多的感觉体验。从而达到丰富人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解读音乐文化内涵所进行人的感觉教育目的。

2 让“创造”成为音乐教育多模式的主题思想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培养,更是为了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人格培养,音乐教育全部内容是通过音乐作为表现体验来完成的。我们知道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移动性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重要身份和价值,尤其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会蕴藏巨大的创造能量。如今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已体现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一旦音乐与文化形成了紧密接轨时,音乐便能够满足人的创造环境,音乐创造也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正因为音乐文化与音乐创造的紧密结合,它才能尽善尽美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而被人们接受。如今我们对于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意义的理解已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着重看它更多内在的、深刻的东西。由于音乐新课程的提出,给予了音乐教育观念思辨的巨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通过我们把领悟到的动态音乐视角和音乐想象,全部释放在音乐教育当中,让学生懂得具体的音乐分子构成与音乐思想之间等音乐活动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从而改变和丰富以往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目前音乐教学提倡的以音乐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作为音乐教学中的根本原则来思考,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把音乐教育这门艺术,完善地呈现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节奏、课堂效果的优化控制中,实现真正理解音乐对人的发展价值的重要作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正是要求我们对待传统音乐课程产生多重思辨,在不断地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创造出符合音乐教学规律、符合培养育人目标、符合社会需求人才标准等多种教育模式,使音乐教学改革达到增强学生对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吸取多元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对待如何保护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音乐文化之间的认识和学习上,找到大家都能共识的平衡点,这就是我们对待认识音乐教育如何走向世界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不断解读音乐新课程的内涵,使教学思想、教学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到音乐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中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改革、思辨、创新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使学生尽快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音乐在多大程度上使你联想到一种非音乐的体验,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这种非音乐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音乐本身就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高度文明的精神领域里的需求也越来越纵横化,伴随人们生活的音乐已被赋予更多内涵的同时,备受社会关注,也备受人们关注。对于音乐的体现已不再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学习而单纯掌握音乐技术的领悟,音乐已成为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缩影和世界文化风格的展现。正因如此,音乐的文化、音乐的理念、音乐的创造应在音乐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完成思辨和创造过程,使音乐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内容等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实施有效的结合,让音乐联想到非音乐的体验过程,成为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贝内特, 雷默.音乐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6.

文化二元 篇9

强调“勇气”、“性情”, 重视人身气质的把握与细微的描写, 是“逆子”形象塑造的重要特征。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朱传武, 初到东北时不愿在皮草行受夏掌柜的训导, 离家出走, 表现出这一人物对世俗环境的战斗姿态。后来在放牛沟因为不屈从于父母意志和秀儿成婚, 又一次离家出走, 只身来到险恶的林场子去闯荡, 性格倔强。为实现自己的爱情, 后来又和鲜儿一起去放排, 九死一生。这种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不惧生死的挑战意识, 都体现了寻求个体自由的精神和表达个人意志的原始性情。传武身上的铮铮铁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为全剧最具可看性的人物之一。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大传文这一人物形象。老大传文虽然也具备了老实、稳重、顾家、吃苦耐劳、听父母的话等特点, 自己也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弟弟们的尊重, 成为朱家的顶梁柱, 但作为长子, 其骨子里的弱点, 又使他难以担当重任。他胆小怕事、小富即安, 根本找不到他父亲身上的那股“闯”劲儿。而家中“三兄弟”排行老二的传武则是对父亲朱开山的性格继承最多的一个儿子。在他身上, 表现出了男儿的“真性情”, 属于典型的血性男儿, 因而也是观众最为喜欢的角色之一。他阳刚、勇敢、重情义、情感专一, 敢于用生命去保护自己心爱的人。这些都成为对“真性情”最好的诠释。在人物身份上, 编剧让传武成为了一名军人, 这一职业最能将传武勇武、强硬的性格优化, 将其进一步发展成骁勇善战、铁血柔情的角色特点。在情节发展上, 传武的性格特点和军人身份更成为后面故事情节铺排与矛盾解决的必要条件, 其中解救震三江、对日作战英勇牺牲等情节都是剧中极富男儿性情的重要段落。

真心、真情、真话,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语境下,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它不仅仅关乎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 而且关乎整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艺创作为建设服务, 使壮美、正义、刚强、纯洁、光明、求真尚情这些逐渐被淡忘的人性美, 在新的历史时代和时代氛围中得到重现和张扬。

2、“金字塔”地推倒

儒家最基本的道德学说是人们遵循的共同道德准则, 父慈子孝、兄仁弟恭、夫唱妇随更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礼仪。尽管历经改朝换代, 但封建家族制度的并无变化。虽然封建家族个体上有消有长, 有破落有兴衰, 但在整体上它始终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它压抑人性, 磨灭民族锐气, 麻醉人们的心灵, 束缚人们的思想, 顽固地阻碍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但因为其中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 在千年历史中, 人们几乎习惯地处于这一似乎“理所当然”的统治结构中。现当代思想文化的激烈变化, 使得这一切必然会进入文艺创作者的视野, 予以思考。因此, 当“逆子”这一角色出现在家族题材作品的人物安排中的时候, 其追求自由、实现个人理想和目标的戏剧行为, 必然具有了反对家族旧秩序和封建统治秩序的色彩, 成为作家理想的推到“金字塔”式家族秩序和封建制度的“角斗士”形象。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 家族伦理、家族情感对他们的行为方式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与决定作用。以人为表现对象的家族题材电视作品因而避免不了表现盘根错节的家庭内部关系问题。虽然夫妻关系是各种人伦关系发生的起点, 但是在中国文化结构中, 夫妻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父与子的地位并不平等, 所谓“父为子纲”强调的是父亲对子女的绝对优势地位, “父慈子孝”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一种单方面的服从关系, 长者成了伦理重心。“中国传统的家庭是血缘、生活及情感缠织起来的蜘蛛网。在这个网里, 浓密的情感核心中有一个不可渡让和不可侵犯的父亲意象。这个父亲意象辐射出一股权威主义的气氛。”[1]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国同质同构的本质, 使任何指向传统家庭伦理的批判作品因此具有了反封建的色彩。儿孙一代起来推翻封建家庭伦理纲常这座“小金字塔”, 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这座“大金字塔”的统治根基。

3、现代青年的自我关照与反省

追求自我目标与实现, 遵循个人价值判断和道德观, 反叛父母意志的逆子, 并不都是家族题材电视剧所赞颂的对象。用公共标准去衡量, 还有一类叛逆人物却以道德的更堕落和人性的扭曲背叛了父辈要求的忠孝节义和做人准则。

透过“逆子”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看出纠缠在叛逆者身上的道与魔、善与恶、灵和欲、理和情、爱与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大宅门》中的白景琦, 他的性格倔强不羁, 然而他的进取精神是对古老而传统的家族文明所孕育的自抑保守性格的反叛, 但他雄心的内在驱动力却是来自狭隘的家族意识和顽固的家庭复仇观念。追求个人爱情的代价使他被自己的母亲赶出家门而被迫出走, 带着怀有身孕的黄春背井离乡来到济南, 一间草舍成为了他们暂避风雨的小家。相爱的两个年轻人最终摆脱了家庭的阻碍而结合在了一起, 爱情的珍贵固然让人幸福, 然而儿子就要来到这个世上, 清贫简陋的生活不免唤起人们对这个曾经是大宅子弟的悲叹。坚韧进取的品格, 精于手段的谋略, 最终成就他一手创建起了济南“龙胶庄”, 连一准儿与他作对的三叔都感叹道:“他算是混出个人样儿来喽!”传奇式的创业历程, 使得这一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同时激起了我们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叛逆情结和每个男人心中的英雄梦。然而从宅门大院走出来的封建子弟, 最终的皈依还是离不开家族这个圈圈。事业有成的景琦被家人高看, 换回了二奶奶的认可, 在被重新接受之后还是回归了家庭。

这些叛逆者来源于旧家庭这个事实本身, 决定了他们无法彻底摆脱与传统家庭及其伦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反叛的激进与情感的眷恋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叛逆者身上。家族的叛逆者并非都是那样彻底的, 社会的黑暗与家族的温情, 内心激荡的矛盾苦闷使很多反叛者最终又走上皈依之路。

父亲与母亲的结合造就了每一个人, 来自家庭的温情与关爱时常敲打着有叛逆倾向的年轻人。作为儿女, 叛逆行为带来的家庭冲突, 每个人需要付出的是情感的代价。另外, 物质上的依赖作为有行的枷锁, 同样束缚着青年人自由的意志。现代家庭中, 传统伦理秩序被现代家庭模式所取代, 孩儿们的家庭地位举足轻重, 甚至是首要的, 个人的意志得到了有限的尊重。电视剧中的叛逆形象, 也使得年轻者在现实中的叛逆冲动获得了在屏幕中宣泄的途径。通过在叛逆人物身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现代青年实现着对自身叛逆倾向的自我关照和反省。

摘要:文化传统中的家族文化, 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作为社会个体无不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之中, “家庭”是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单位, 它不仅承担着人类传承延续的作用, 而且正是每一个家庭的历史, 构成与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逆子”形象 (叛逆者) , 一直是国内电视剧创作屡屡涉及的家族人物形象的一类, 它不断被利用为各种价值意义的载体, 同时作为创作者完成家族叙事建构的重要一环。诞生于上个世纪鲁迅笔下的叛逆者形象——“狂人”, 一直成长到今天电视剧创作中的“逆子”形象, 自身具有了更多的形象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宅门逆子,形象价值,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 第102页。

[2]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第37、50页。

文化二元 篇10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是我国现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痼疾, 也是新型城镇化力求能够克服的壁垒。

城乡二元结构以户籍为分割, 区分城市、农村户口, 以差别公共服务与资源, 区分城市、农村生活, 最终形成拥有城市户口的“市民”为一元, 拥有农村户口的“村民”为另一元的二元结构。

随着城镇化推进,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农民工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其享有的公共服务与资源并没有随之改善, 达到城市居民的标准水平。户籍仍是城市人口分割的重要标准, 本地户籍人口享有户籍带来的包括居住环境、社会保障、个人发展的优势, 城市内部形成鲜明的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一“元”、以户籍人口为另一“元”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分割。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分割即本文讨论的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中, 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在收入、发展、生活质量、社会保障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从收入数量来看, 2011年,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923元, 农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895元, 市民收入明显多于村民。从个人发展情况看, 2011年, 成都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占人才总数59.07%, 农村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5.64%, 中小学校有38.4%分布在城市, 7.6%分布在农村, 农村专职教师人数仅是城市的10.9%;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与资源普遍落后, 与城市人口竞争和个人发展中需付出更高成本。2011年, 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37%,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总支出11.6%农村村民分别为42%和4.6%: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 生活娱乐、文化教育明显弱于城市。从社会保障城看, 市市民享有较健全的公共服务, 医疗保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与福利均具优势, 以医疗保健中执业 (助理) 医师为例, 城镇人口每万人拥有此类医师41.48人, 农村地区仅为1.669人。以上数据充分表现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二元结构现象。

根据上述数据编制雷达图, 由图1可知二者差距较大, 且无相似性。

城市新型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城市内部的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 (本文特指农民工) 在人均收入、劳动市场、社会保障、城市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中。收入方面: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 923元, 西部地区农民工人均年收入达26 712元, 但注意这其中并未同前者一样扣除社保支出。

劳动市场方面:农民工所从事职业绝大多数从属于第二产业, 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人数相对稀少, 其中有60%的人员通过亲人、熟人或中介组织介绍, 仅有35.3%的人员通过招聘途径, 在农民工的工作获取中与其他劳动力竞争的程度较低。只有23%的农民工有长期的稳定工作, 且仅有47.8%的人员知道有可行的职业培训渠道。成都市政府免费发放的职业培训券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川籍的返乡农民工, 对非本地户籍的农民工并未提供其他免费的职业培训项目, 在劳动市场上农民工还是非正式非首要的劳动力, 其获得职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更小, 成本更高。

社会保障方面:在已获取工作的农民工中, 有53.9%的人员并未与用工单位签订用人合同, 有58%的人员表示用工单位并未提供工伤保险等社保, 27.5%的人员表示用工方有拖欠工资的行为, 他们对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卫生状况满意率仅达到了24.7%和21.8%;在有子女且子女在蓉读书的人员中, 有72.4%在普通小学读书, 其中近一半以上需要缴纳借读费等额外费用, 而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0年外来务工就业农村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工作的意见》也没有对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费用做出明确规定, 减免费用的学校多数为打工子弟小学, 此类学校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无法与普通的公办小学相比;除此之外, 知道并申请保障性住房的人员占22.4%, 但仅有8.6%成功获得了此类住房, 而在这些成功入驻的农民工中几乎没有外地民工, 因为申请人家庭中需两个或两个以上成都市五城区户口, 非本市户籍外来务工人员申购限价商品住房须主申请人连续在中心城区缴纳5年以上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配偶也须在本市工作, 签有劳动合同) , 基本杜绝了外来农民工获取此类住房的可能。从数据可明显看出社会保障水平与质量明显比本地市民低。

市民意识方面:半数市民与农民工有过生活和工作上的接触, 无抵触情绪, 仅有不到30%的市民会在公车或深夜单独接触农民工是产生不良情绪。90%以上的居民能够同农民工及其子女和睦相处, 接受他们成为同事或家庭成员, 并对他们对城市的建设发出赞赏, 愿意为维护他们的权益做出贡献, 这是城市二元结构解体来自基层的有力支持。但是在对农民工的调查中, 有56.8%的人对市民抱有消极看法或无看法, 有61.2%的农民工认为市民也是同样的态度, 并未对同城市民产生认同感。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下, 农民工闲暇时间更倾向于在厂里休息, 而市民则更多地选择外出娱乐。由此可知, 农民工即使进入到城市生活, 他们的思维方式、市民意识仍然没有改变, 并有相当部分农民工由于土地处理不当和自身心理等因素拒绝市民化。

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已经形成并固化发展, 这是由上至下制度层面市民化的滞后也是由下至上抵触情绪等因素导致的“人的城镇化”的滞后。

2 城市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延续和变迁

第二轮城镇化在形式上打破了户籍的屏障作用。为了填补城市大量待建工程劳动力空白, 政府政策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 为了增加可支配收入, 农民自发向城市靠拢, 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 使劳动力由农村涌向城市,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聚集。他们脱离了农村的地域限制但依旧没有脱离农村的待遇限制, 城市没有提供匹配的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城市的发展成本能够保持一个较低水平, 但收益能够迅速、大量的回笼。这样利用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力支持城市发展与第一轮城镇化中攫取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发展的模式有惊人的相似性。

新型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得不进行的弊病转移, 城乡二元造成的资产差异化和素质差异化逐渐蔓延至城市, 并继续在城市放大。一方面农民工无法或需要较大代价获得标准水平的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无法获得同水平的社会资源分配, 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总结的说, 新型二元结构精确地延续了城乡二元结构“不同身份不同待遇”这一本质, 并成功投射在了城市内部, 以户籍制度为依据、不平衡的社会资源分配为基础、贫富差异分化为表现贯穿于新型二元结构中。

但是在具体表现形式上, 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有其自身特点,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于城乡二元结构而言有了形式上的变迁。

2.1 二者区别对待的对象和地点不同

动态二元结构存在于城市内部, 歧视对象不再是本地农村户口的居民而是其他不具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 对象更加广泛并超出了地域的限制, 无论务工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还是城市只要不在工作所在地, 获得公共服务和资源就需要更高的成本, 享有的公共福利与本地居民有较大差异。

2.2 二者区别对待方式不同

动态二元结构所造成的权利不平等表现更加隐蔽。户改使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可能, 但不是自由迁徙的开始即户籍的屏蔽作用在本质上没有消除。新型二元结构通过更高的择校费用、更低的职业待遇标准、更多的保障房申请条件和更少的福利保障隐晦地将本地人与外地区分。市民身份的获得也需花费较高的成本:第一, 家庭的暂时性分离;其次社会地位和待遇下降;第三, 未知的土地处理收益。在此基础上农民工可能会拒绝市民化, 进一步推动差异待遇的合理化和隐蔽性。

3 新型城镇化是破解我国现有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

从前期经验看, 传统的物质性城镇化带来了城乡发展差距增大、人民贫富悬殊加重, 损害社会公平等诸多弊端, 并逐渐形成了二元结构, 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以及社会的长期稳定。在新时期, 传统城镇化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 必须要告别旧的道路寻找新的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针对解决传统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二元结构弊病而进行的创新。新型城镇化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 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意主要蕴含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同步发展, 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提倡以坚持家庭型经营为基础, 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推动农业现代化。此类措施带来的积极影响最直接反映在农民收入的提高方面, 这有利于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增加农村地区文体娱乐资金的积累和设施的建设, 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 有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

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二者进行良性互动。新型工业化通过提高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 促进产业的更新换代, 带动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 减少团聚在大城市的农村劳动力, 合理降低大城市其中一“元”的密度, 由下而上支持政府财政及资源的再分配;新型城镇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完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 使其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在产业支撑条件下吸引附近城镇的农村劳动力, 合理配置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 减轻大城市新型二元结构压力, 实现就业、经济双向增长, 并在产业支持下保障人口分流与农民工落户同时进行。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改变“不同身份不同待遇”的现状, 因此需要进行系列制度改革, 其中“创新人口管理,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为导向的户籍改革,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土地收益改革,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的公共服务改革共同加快了农民、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保障其合法权益, 促进了城乡之间, 城市内部公共资源的均等化, 为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破解提供制度依据。

新型城镇化除了制度层面的城镇化还要求观念层面的城镇化, 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次的变革, 当此类城镇化落到实处就会提高农民、农民工的市民化积极性, 弱化其传统守旧观念。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将观念层面的城镇化落到实处就可为二元结构解体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是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破解的基础, 前者将城市、农村的公共资源均衡分配, 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让农民、市民享受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 这减轻了城市中农民工的家庭负担, 增加其进城安置资本, 加速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同时两种二元结构的瓦解又共同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平等城镇化、幸福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和集约城镇化的目标, 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从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破除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 需要坚持并不断落实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媛.城市“新二元结构”从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 2011.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北京, 2013 (11-15) .

深圳——二元格局受挑战 篇11

深圳市图书出版和音像出版起步较早,其中图书出版以海天出版社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为主。音像出版单位有3家,组建也比较早。深圳音像公司1984年年底成立,深圳市激光节目出版发行公司1998年成立,中国唱片深圳公司1985年成立。近20年来,这3家音像出版单位出版发行了大量音像节目,其载体包括AT、VT、LD、VCD、DVD等,还拍摄了一些电视剧。2004年,它们共出版音像制品446种,发行音像制品523万片(盒),总资产位2300多万元,营业收入为285万元。

目前全深圳市拥有图书、报刊零售店(亭)1916家、4家出版物进口单位。其中,单店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书店7家、综合书店270家、专业书店286家、便民书店802家、书报亭529家、报刊专营摊点23家、有书刊批发中心1家、批发单位25家。全市书报刊市场固定投资总额3.3亿元,行业从业人员4859人,全行业全年销售收入13.34亿元,全行业纳税总额3641.6万元。

地域特点

深圳地区出版业的投资主体多为国有资本。他们具有较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如海天出版社77名编辑人员中,有38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0多人分别具有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深圳市民的人均购书额连续十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深圳各国有书店非常注重发展关联产业,拓展创新业务。比如1999年成立的深圳书城培训中心,仅2004年培训学员达3万多人次,培训收入超过1000万元,迅速成为深圳市培训市场10强企业。

主要城区的书城书店也逐步形成以大型书城为龙头,大小书店遍布各社区的出版物发行零售网络,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文化消费需要。而占有地利优势的深圳市出版物发行业根据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窗口作用。

劣势仍普遍存在

深圳地区的图书、音像等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速度仍相对较慢,效益不佳。2004年海天图书出版社和3家音像出版公司营业利润都为负数,海天图书出版社亏损约526万元,3家音像出版公司亏损合计约180万元。

此地区销售网点建设质量不高,结构仍有不合理之处。零售网点缺乏整体规划,往往具有随意性。加之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恶性竞争出现,仅靠折扣夺取市场,部分出现混乱、无序、良莠不齐的状况。批发场所略显不足,现有的一家批发市场还受到经营面积的制约。“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天然的沿海优势也成就了走私、盗版书刊,其严重冲击出版物进口业和零售业的合法经营。在走私、盗版面前执法略显苍白。深圳地区外来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制约了购买力的提升。

图书市场资本趋于多元化

目前,深圳图书市场主要以二元格局的形式存在,即以新华书店、深圳书城为代表的国营书店和以八卦岭图书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众多民营资本书店。外资的进入,势必会打破深圳图书资本市场现有的二元格局,图书市场呈多元化发展。

尽管目前深圳街头书店遍布,国有、民营两大书店之间竞争激烈,但这并不表明图书市场已经饱和。

二元函数极限探讨 篇12

2 证明函数极限的不存在性

证明:对任意常数k, 显然

当沿y轴方向时有

故f (x, y) 在点 (0, 0) 处没有极限。

3 求二元函数的极限

此类题型相对较多些, 其解决方法也比较多样化一些,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解答方法:

3.1 定义法

用得较少, 适用于事先已经极限值的计算证明, 类似于一类题型。

3.2 公式法

将二元函数转化为一元函数, 再利用一元函数已有的公式进行求解, 或采用等价代换、无穷小量与有界量乘积等于无穷小量等来解决。比较常用的公式有:

解:利用极限的四则运算及已知极限的公式得

3.3 利用函数的连续性

3.4 夹逼准则 (一元函数中所使用的夹逼准则依然适用与二元函数)

3.5 极坐标代换

所以此题正确解答应该为:

相对于一元函数而言, 二元函数由于区域的多维性, 其极限问题也相对复杂些, 抓住二元函数中时, 是以任何方式 (包括直线路径, 也包括曲线路径) 趋近的, 仔细分析探讨, 也会得到好的解答。

摘要:二元函数的极限较一元函数复杂, 本文专门针对二元函数的极限作了较详细的探讨, 对可能涉及的几种常见题型都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给出了相应有效的解决方法, 以解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给予帮助。

关键词:二元函数,极限,不存在性,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1-130.

[2]刘国钧.微积分学习指导[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222-257.

上一篇: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下一篇:科教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