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类栏目(通用10篇)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1
近年来, 各地方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办得有声有色, 由于它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 突出民情诉求, 已牢牢扎根于观众心目中, 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必看的节目, 武义县广播电视台也与全国许许多多县、市一样, 民生类新闻栏目《百姓身边事》, 自2007年创办之初, 就倍受人们的关注, 作为节目的责任编辑感同身受, 从栏目诞生之日起, 我就全身心投入到采编工作中, 经过几年的探索, 对责任编辑工作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 编辑是整档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编辑的思路贯穿节目的主线, 责任重大, 笔者觉得, 记者、责任编辑要从宏观角度把脉问诊, 把好作品脉络, 在撰稿、审稿到审片过程中严把六关。
1 把好导向关, 弘扬主旋律
舆论导向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 是新闻作品主题、观点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是作品是否能经受住政治检验的试金石。一档节目的播出,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 在采编工作中, 都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握好新闻稿件的把脉点, 倘若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 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背道而驰, 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导向问题具体体现在, 有的作品涉及国家法律法规严肃性问题, 比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国策, 用夸张拟人、拟物的手法作为讽刺对象, 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有的作品有关信访方面的问题, 稍有闪失, 就会“大意失荆州”,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涉及宗教迷信、台胞称呼等政治性敏感话题, 还有一些掺杂变相商业广告类的内容, 一旦把关不严, 节目播放出去, 负面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凡此种种, 要求记者、编辑在撰稿、审稿时, 应深刻领会、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含义, 认真学深学透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修养, 把不健康的内容消除在萌芽状态。
2 把好真实关, 采访要到位
毋庸置疑,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失去真实性, 就毫无价值可言, 新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以事实为准绳和依据,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记者在采写新闻作品、责任编辑在审稿中, 应特别注意新闻真实性问题, 来不得半点马虎, 对任何事物都要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 深思熟虑, 掂量推敲, 慎之又慎, 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 尤其是一些问题曝光类或者反映百姓诉求和心声的报道, 采访时要养成多问多记的习惯。尽可能了解得详细透彻一些, 切忌凭主观意念, 不能仅听一面之词, 要问明白事情的缘由, 记者应多采同期声, 事情的双方, 甚至三方都应采访到位, 让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记者不抱偏见和主观意念, 做到全面、客观、公平、公正报道, 避免事态扩大化。如某某村茶园修路遭人为毁坏, 某村稻田因受某企业污水排放影响, 导致农作物枯萎等等方面题材, 记者应当慎重行事, 尊重事实, 及时与相关部门协商联系, 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让当事双方都能接受, 心服口服, 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报道真实性还体现在事物被夸大化, 具体反映在对被采访对象对某事物的描述、渲染, 比如, 采访某养殖场或某基地, 主人说, 这是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养殖场或基地, 还有当你去采访一株名木古树, 村民会说, 这是全省最大的一株古树, 遇到此类题材, 记者心里应打个问号, 不要轻易下笔, 应与相关部门核实查证后, 方可下结论。再如, 水灾、火灾、车祸等突发性灾害类报道, 牵涉面广, 被采访对象对灾害受损情况, 只有一个大致数据, 因此, 记者不宜把损失多少的数字写入新闻稿件, 采编人员在撰稿或审稿时, 要特别留意。
3 把好标题关, 文稿更出彩
标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集中概括, 它涵盖了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优秀新闻作品, 其标题同样出彩, 所以, 标题作为稿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写标题时, 我们应该多花点功夫, 多费点心思, 取好标题, 引人入胜。
电视新闻作品标题没有固定的模式, 写法多种多样, 颇有讲究。它与报刊、杂志文章标题, 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旦标题字幕出现在屏幕画面上, 观众就能一目了然, 大致明白报道的内容。因为, 电视传媒与报刊、杂志截然不同, 电视新闻标题字幕在屏幕上停顿时间非常短, 观众靠瞬间感光视觉来理解这篇新闻的主题, 紧接着, 吊住观众的胃口, 接着往下看的兴致, 这就要求记者以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底, 写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标题,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如民生新闻《刘汝球:七旬牧羊女, 销路愁断肠》、后续报道《山羊有了销路, 刘老太喜上眉梢》、《余步云:三十年盖三次房, 喜看移民村变迁》、《何永彩:东方茶花春满园, 北京奥运我添绿》。此外, 电视新闻标题不能写得太深奥、太华丽, 观众看得很费劲, 也弄不明白啥意思。但是, 也不能写得过于平淡乏味, 比如报道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标题《我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显得简单化、平淡, 应当适当带一点文学色彩, 把现场所见所闻予以概括提炼, 如《两车相撞司机被困, 消防官兵奋勇救人》, 显然, 后面这个标题生动、感染力强、牵动着观众的心。因此, 写好标题, 对整篇新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把好名称关, 采访心要细
在审稿中, 地名人名、职务写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特别细心, 平时养成勤看当地地名册的习惯, 尽量做到对本县乡镇 (街道) 、村、自然村了如指掌, 减少差错。
采访中, 记者有时往往疏忽把自然村当作行政村, 尤其是一些偏僻山区村, 一个行政村由若干自然村组成, 且人口少、居住地分散, 稍不留意, 容易将自然村当作行政村。还有一种情况, 有许多村村民习惯把村委会主任叫做村长, 村民们心知肚明, 村长就是村委会主任, 只是村长叫起来顺口, 就难以改口了。但是, 作为记者就不能仅听村民称呼村长就写村长了, 某某村村长的字样出现在稿子上, 这是不应该出现的, 编辑审稿时, 不能有丝毫松懈, 杜绝让村长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有的记者在称呼农村人物时, 把大伯、大婶、大妈称作先生、女士, 这是不贴切的, 也是比较忌讳的问题, 把张大伯、李师傅称作张先生、李先生, 听起来别扭, 怪怪的。还有出现人名、职务错误, 正职、副职一字之差, 张冠李戴。名称差错, 看起来是小事一桩, 无大碍, 可是, 倘若把关不严, 不够细致, 节目一播出, 就会铸成大错, 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采编人员写稿审稿中常常要涉及名称, 大家应引起足够重视, 正确使用称呼。
5 把好文字关, 至少看两遍
一篇新闻作品由语言文字组成, 新闻语句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见长, 适当地融入一些文字修饰词句, 则使文章更精彩, 它包涵了开头语、正文叙述、段落过渡、同期声、细节描述、现场声、成语形容词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编后话、标点符号等内容。责编审阅一篇新闻稿件至少阅读两遍, 方可下笔修改。
首先文章脉络是否顺畅, 重点把关重复句现象, 这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重复句多了, 逻辑性就减弱了。语句重复大多出现在文中上下段过渡句之间, 一般出现在同期声前面的段落上, 在解说词中被采访对象原原本本所说的话, 接着在后面的同期声中又重新叙述了一遍。只不过前者是解说词某某说, 后者是同期声。一般表现手法而言, 前面解说词只要大致交待过渡一下, 点到为止, 然后, 尽量用同期声为主, 这样现场感强, 有说服力, 既可避免解说词和同期声之间内容重叠现象, 又使语句更为流畅, 衔接更趋紧凑, 逻辑更为严密。除此之外, 除了开头语, 正文中出现内容相同的语句也是屡见不鲜。记者应练就过硬的写作基本功, 学会舍弃, 力求精炼。
其次, 要注意把握上、下篇新闻作品之间串接词的巧妙运用, 即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语和编后语的衔接, 每一篇民生新闻前都有开头语, 由主持人出境。开头语的写作手法不外乎两种写法, 各有特点。一种是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 用最精辟的语言把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作了集中概括。另一种为提出问题, 叙述此事的种种疑点或谜团, 一些蹊跷的现象, 然而, 没有挑明事情缘由, 给观众留下悬念, 埋下伏笔,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开头语的文字表述颇有讲究, 要视新闻具体内容来写, 主持人应视具体情况临场发挥。编后话对于民生新闻来说不可缺少, 记者、责编、主持人都应养成勤写勤说编后话的良好习惯, 有了编后话, 新闻就更有力度和鲜活完整, 如曝光《公园设施人为破坏, 江边护栏不翼而飞》不文明行为的新闻, 配上“爱护公共设施, 人人有责, 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呵护, 除了相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 呼吁市民要监督和举报这种不文明行为, 创造美好和谐的家园”编后话, 达到了震慑的作用。一篇民生新闻有贴切巧妙的开头语和编后话, 使报道更有深度, 更有看点。
再次, 新闻作品适当地增添文学色彩, 使观众看了新闻不觉得干巴巴的, 在稿件中, 尤其是一些细节描述的段落, 拟用形容词、成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淋漓酣畅, 很有美感, 然而, 电视新闻语言以朴实明快为主基调, 运用修辞手法应把握分寸, 比喻恰当, 不能过分渲染, 夸大其词, 如把甘蔗脱皮比喻作跳脱衣舞等。新闻毕竟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大量运用修辞表现手法, 记者应根据文中特定环境来确定是否用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 另外, 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使新闻稿件既简洁明快, 又形象生动。用扎实的文字功底驾驭新闻作品。
6 把好画面关, 节目保优质
电视新闻责编与报刊、杂志责编不同, 报刊、杂志责编在审稿、校对后就已基本完成, 而电视则与众不同, 在完成审稿组稿后, 编辑工作才过半, 紧接着主持人出境, 画面拍摄、运用是否到位, 制作字幕、特技处理、新闻稿件串接是否正确, 配音有无差错等, 最后把整档节目仔细审核, 至少看一遍以上, 发现问题, 及时更改。是责任编辑把守的最后一道关。
审片时, 责编从画面质量入手, 画面光线不足、阴暗, 是否用了新闻灯, 剪辑画面是否到位, 长镜头、短镜头、大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揺、移等拍摄手法运用是否恰当;同期声采制有无音响问题, 是否出现同景别, 画面有无重复使用现象;有无存在逆光、顶光现象, 画面剪辑能否做到动静结合, 画面稳定性如何等。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到记者本人, 提醒注意改进, 从而促使新闻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确保节目播出质量。
依笔者之见, 归纳起来, 责任编辑对电视民生类新闻的编排主要把好六关, 有的细节不一一阐述。吃一堑, 长一智。新闻采编人员在实践中逐渐提高了认识, 在撰稿时就意识到了以上这些问题, 配合默契, 不再重蹈覆辙。从新闻稿件的审阅到一档节目制作完成播出, 就像一项浩大的工程, 环环相扣, 如果某个环节把关松懈, 势必将带来负面影响, 淡化节目。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的日新月异发展, 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要审时度势, 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层层把好采编关, 保障节目正常、安全播出, 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2
在2007年底,齐鲁电视台强力推出了它的强势新闻栏目-----“新闻晚餐”,将原先的《拉呱》和《每日新闻》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整合,本着“展现当代齐鲁清明上河图”的理念,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道丰盛的“新闻大餐”,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在分析这档90分钟的民生新闻栏目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中,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成功因素在里面,例如,故事化、娱乐化、独特化、品牌意识等等,在这么多的因素当中,笔者认为齐鲁电视台这档民生新闻栏目对贴近性的运用可谓是别具匠心,这也是它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齐鲁电视台的这档民生新闻栏目的贴近性探究它吸引观众目光的原因。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民众、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湖北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主任编辑陆文喜发表于《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的论文《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中对民生新闻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诉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对于这个定义在齐鲁电视台《拉呱》和《每日新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①计。”这不正是贴近性在理论上的表述吗?下面我们将从其表现形式的贴近性和主题内容的贴近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表现形式的贴近性
表现形式上的贴近性在这儿我们主要是指观众能够通过视听感知经验就能获得,侧重于观众感性认识,不必经过理性思考就能① 陆文喜:《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 [J] 《中国记者》 2007年第11期
够完整接受。在这一方面齐鲁电视台的这档民生新闻栏目走在了全国同类节目的前列。
1、主持风格平民化
《拉呱》栏目主持人小么哥主持风格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集中表现,首先,他一改了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模样而是使用山东方言跟观众拉家常唠嗑,给观众的整体印象是亲切随和,将平民化的理念带入到了新闻主持主持当中,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其次,《拉呱》还经常使用山东快书、漫画、特殊声效等多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进行新闻的串解,观众能够很容易的接受其传递的信息。最后,《拉呱》当中还有一个“搭词”的,相当于相声里“捧眼”的角色,这个搭词的人经常以捣蛋鬼的形象出现,爱与小么哥唱反调,两人一唱一和完成节目的串联,曾而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营造出沟通的氛围,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个搭词的人代表的是电视机前的观众。
2、新闻内容的直播化
2004年底,齐鲁电视台的《每日新闻》引进了江北第一台SNG卫星采集车;2005年11月,牵头成立了全国SNG协作体;2006年3月,引进了第二辆SNG卫星采集车。到目前为止,在直播新闻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上齐鲁电视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每日新闻》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卫星直播板块-----《森骥行动》,电视观众坐在家里能够收看到正在发生的新闻,感觉到记者已经把你带到了新闻现场,甚至这则新闻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就在新闻直播现场。观众的这种心理感受是其贴近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3、交流互动的实时性
《拉呱》和《每日新闻》都充分利用了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实时性交互手段来拉近栏目和观众的距离。这两档栏目在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播出同时开通了短信平台、在线交流,以及中美合资盛华视讯的call in系统,电视观众可以使用以上各种平台与栏目进行实时的交流,例如,《每日新闻》通过call in系统就新闻热点话题请观众通过电话、短信参与,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观众投进的每一票都会直接在屏幕上显示;《拉呱》通过短信平台,使观众发送的短信内容会及时地出现在新闻的字幕通道中,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小么哥还会挑选一些好的短信给观众读一下进行简短幽默的评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几句短短的话语,但这改变了以
前新闻报道“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让观众感觉“我”的意见受到了尊重。
4、栏目推广的贴近性
在这两档栏目的宣传和推广上,齐鲁电视台坚持了“走出去”原则,首先,栏目定期举行主持人见面会,首先让主持人走出演播室到广大的电视观众中去,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正确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这样一番“包装炒作”,主持人成为了明星,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牢固,甚至出现了观众为了看主持人的“表演”才每天定点收看节目的现象。其次,充分发挥SNG小型卫星采集车的作用,每周定期到一个地方去送礼,观众要回答相应的有关齐鲁电视台的问题,这样做不仅会提高栏目在这一地区的认知度,并且会让所有的观众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让观众时刻感觉到栏目时刻在他们身边。最后,这两档栏目还依靠其品牌优势推出了相应的商品,例如,拉呱茶具、拉呱酒具、小么哥和书匀的手机彩玲等等,让这些商品走入到电视观众当中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拉呱》和《每日新闻》在进行栏目推广时走得也是“群众路线”,从这种推广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去其栏目整体的贴近性。
二、主题内容的贴近性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这两档栏目的优势在于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充分体现出栏目的贴近性。《拉呱》作为全国第一个曲艺新闻栏目,它在取材上主要侧重于家庭琐事、奇闻轶事等软新闻。《每日新闻》则以省内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硬新闻为主。这样二者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一“软”一“硬”,相得益彰。②
1、关注时政
《每日新闻》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关注的是那些具有普遍 意义的与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住房、医疗、教育等都是其经常关注的焦点。再如,每年山东省两会召开的时候,《每日新闻》都回派出大批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报道,同时还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到直播间来,让观众能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在线交流等等,这些时政问题都是民众最关心的,这属于“大民生”的范畴,也是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出路。② 王亚楠:《方言新闻〈拉呱〉:生动活泼,却流于庸俗》 [J]视听界 2007年第3期
2、提供咨询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然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 明显加快,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观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是一个民生新闻栏目贴近性的重要体现,在每天的《每日新闻》一开始就是天气预报;在《拉呱》中观众提出的一些政策性问题,栏目会向相关部门咨询后给观众作出解答。像这样一些信息咨询服务的提供不仅是贴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栏目高收视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3、帮助弱势
栏目中《豪光工程》和《为您办事》两个板块的设置是帮助弱 势这一主题内容的集中体现,他们贴近百姓的生活,帮助普通观众解决一些难题。他们经常帮助农民工讨回工钱、资助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等,他们通过采访专家、热线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等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多种报道手段从多个报道角度对事件进行充分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观众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想到找齐鲁电视台。
4、观众介入
在2007年底,《每日新闻》在全国首家推出 “拍客新闻”,在主题内容选择上直接将观众请进来,让观众介入主题内容的选择,让“民”真正的参与到“民生新闻”当中,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这种制作模式在全国范围来讲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齐鲁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贴近性的原则,贴近百姓的生活,用百姓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新闻。
综上所述,贴近性对民生新闻栏目来说是一项基本原则,真正抓住贴近性的新闻才是观众喜欢看的新闻,齐鲁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正是抓住了这一原则才赢得了如此高的收视率,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方言新闻〈拉呱〉:生动活泼,却流于庸俗》[J] 视听界 2007年第3期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3
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关注市民家长里短平凡小事的新闻,也是被广大受众所认可的一种社会新闻报道形式。民生新闻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外的“公共新闻”、“公民新闻”相比,中国的民生新闻更多地是呈现大众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普通百姓在生存生活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意外、奇闻和趣事等,与《新闻联播》等政治意味浓厚的新闻栏目相区别。中国的民生新闻始于2002年的《南京零距离》,随后以蔓延之势在全国各地一路高歌,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地方台都有一档相应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一方面着重关注老百姓的细微小事,对最普通的人群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是中国电视新闻极为重要的一次大改革;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和收视率等方面的原因,民生新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如过多过滥、新闻低俗化、内容过于琐碎等。
要改变这些弊端,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重新认识民生新闻
所谓民生,是指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事情,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民生新闻的范畴。作为将视角不断放平、始终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新闻类型,民生新闻应该扩展自己的视角,不仅仅局限在邻里纠纷、小区矛盾或者个别人的天灾人祸,应该积极引导受众,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好的积极的因素,多多传达社会的和谐之音。民生新闻应该既要以普通大众作为新闻的出发点和诉求对象,也要明白自己的舆论领导者的身份,充分利用民生新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积极的精神风貌。以民为本,既要遵循大众的审美情趣,又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这样的民生新闻才能不误导受众,才能杜绝低俗、低级趣味的民生新闻。
此外,作为最广大的大众主体——农民群体经常被包括民生新闻在内的许多新闻忽视,电视屏幕上较少出现农民的故事和农民的新闻。实际上,在广袤的田野上肯定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如果记者能够放下身架,镜头里多多展现新时代农民的风采,中国的民生新闻必然能得到更大的丰富与发展。
二、端正新闻采写的态度
民生新闻因为大都关注最最普通的大众的生存状态,一些记者长期与底层老百姓打交道,逐渐养成了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代表媒介,在新闻采访和提问时往往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让观众有不舒服的感觉。在对待一些生活困苦或者遭遇了某些灾难的人们时,一些记者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往往为了收视噱头使用一些血腥的照片或者不给当事人打马赛克,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报道而不断地刺激当事人,逼迫当事人重复回忆不堪回首的过去。
在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中,有一部分受众喜欢观看一些隐私性或者暴力性等内容,一些记者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在新闻采写时往往会偏向这类题材,婚外恋、私生子、家庭暴力等成为其追逐的目标,使得民生新闻给人一种低俗化的印象。
三、树立品牌意识
现在中国的民生新闻大都局限于当地,除了《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等节目之外,极少有民生新闻栏目能在全国具备自己的影响力。当然,这也与民生新闻本身所具备的当地特性分不开,不过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民生新闻栏目都缺乏这样一种品牌意识。
什么是品牌?电视栏目的品牌就是电视栏目给自己规定的商业名称,是这种播放服务的名称、词汇、记号、设计或者这些元素的混合,用以在众多的电视栏目中识别自己。电视栏目的品牌,传达的是电视栏目的一种经过人为设计的特性和意味,它可以在电视收看、广告搭载之外,为栏目附加上新的价值。树立电视栏目的品牌可以降低观众选择栏目的难度,使他们免去筛选栏目时的盲目性,节省他们做出收看决定的时间。此外,强势品牌还可以培养消费习惯。研究显示,需要重复消费决定时,习惯可以节省时间和心理功耗。观众一旦对于某个电视栏目产生了收看习惯,那么这个电视栏目的品牌就很可能是强势品牌。美国营销研究学者亚历山大·比尔作过如此的评论:“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消费者喜欢品牌,因为品牌打包了意味,这些意味形成了一套快捷方式,使选择变得简单。”
在民生新闻多如过江之鲫的今天,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以便从众多同类节目当中脱颖而出是各大民生新闻栏目必须要注意的。而要树立品牌,就要摆脱过于碎片化的新闻叙述,将新闻视野投向更广泛的群体,农民、白领、下岗职工、劳动力阶层等处于社会各种地位的人群都要关照到,不能过于地沉迷于一些低俗化的新闻报道,应该选取一些更积极的题材,注重于给人带来向上的精神特质和愉悦的精神风貌。
四、适当控制新闻直播
浅谈民生新闻类栏目的编排 篇4
民生新闻的精神品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 由此而带来的新闻编排上的变化应该说是革命性的。从节目时长来看, 这些栏目最少的为30分钟, 更多的每天都做足一小时, 如何能让观众在这么长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节目收看呢?记者所在的栏目就是一档民生栏目《直播衡水》, 节目时长为半小时。通过四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如今该栏目已成为衡水市家喻户晓的知名栏目, 结合自己亲身感受, 记者认为除了新闻内容上吸引人外, 新闻编排上也应该需要一些技巧。
一、强调时段:
目前很多的电视新闻栏目采用的都是板块设置, 虽然条理清晰, 结构合理, 但很容易陷入一种刻板的模式化。观众对新闻内容是有选择的, 一成不变的新闻节目编排形式观众会感到厌烦。电视新闻编排不仅包括每一条新闻、每一种形式的处理, 更强调整档新闻节目的和谐与协调, 以求达到播出上的优化。我们《直播衡水》栏目采用的和《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等栏目一样的编排方式, 就是留住悬念, 让观众永远不知道后面是什么, 不程式化, 以起伏有致的“峰谷”编排法, 增强节目的收视期待。今天这个内容的片子是头条, 明天就可能放在中间, 虽说感觉起来有点乱, 但可以让观众有一种不可预知性和期待性。
目前大多数民生新闻栏目很少强调板块设置, 更多强调的是时间段, 或者是节, 每个时间、每节里的内容编排不固定。比如我们《直播衡水》在节目安排上始终保持三个常规的节目形态:一是新闻, 介绍衡水当天发生的社会新闻及市政要闻和媒体报道的热点事件;二是信息资讯, 涵盖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三是投诉, 其中像“有事我帮忙”、“民生热线”、“域外播报”等子栏目均在固定时间播出。从播出效果看, 应该说相当不错, 观众一旦收看, 就很难离开。
二、恰当选择头条:
电视新闻栏目中的头条新闻是新闻栏目最先播出的一条消息或者一组相关的报道。与报纸的头条一样, 头条新闻应该是该档新闻栏目最重要的新闻。
有人认为“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是新闻中最重要的, 我们不否认这一点的重要性, 不过仅凭这一点还不够, 最关键还要看记者或编辑如何从观众最关心或最感兴趣的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如何“以小见大”, “小问题做出大文章”, 突出信息的最高价值, 以求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例如, 在直播衡水今年一月份的一期节目中, 我们记者针对冬天干燥寒冷的天气, 市区患感冒的人数明显增多这一现象, 作了《天气寒冷干燥·医院感冒患者“爆棚”》的节目。记者并没有简单的放在关注这一现象本身上, 而是把人们最为关心和关注的今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人患感冒, 这次感冒为什么患者会持续一个多月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康复, 这次感冒跟甲流有没有区别, 如果不注意会出现什么并发症, 得了感冒应如何对待, 是不是应该都到大医院去治等问题, 通过到市医院、五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社区门诊等地请呼吸内科、心肾内科、儿科、康复保健科的专家、医师一一讲解,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了非常形象、直观、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就是这样一条新闻, 我们放在了当天的第一条, 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 应该说这条新闻兼顾了时效性、接近性、贴近性、显著性、新鲜性, 再加上主持人恰当到位的点评, 鲜明地体现了栏目的倾向和人文关怀。
三、控制节奏:
民生新闻节目的编排, 同样需要节奏的控制。实现节奏的控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节目中巧妙地设计“兴奋点”, 使节目更加好看, 更能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这个兴奋点, 是节目的“闪光点”、“动情点”、“新鲜点”。
在《东方时空》开播的时候, 其中《焦点时刻》的报道有一条就是“报道开始两三分钟必须要有兴奋点”, 同样对于一个栏目来讲也是如此。那么这第一兴奋点的设计实际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头条新闻的选择, 头条新闻对于一个新闻栏目的龙头作用可见一斑。
一开场能抓住观众, 但如何留住观众?这就需要利用峰谷技巧创造高潮不断的节目排列, 这种排列方式在《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北京台《晚间新闻报道》等栏目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常用的方式是, 开始有内容提要, 在每节新闻结束时预告下一节的主要内容, 这样在每节、每个时段之前加入节目预告, 简洁上口的宣传词再配上轻松动感的音乐, 同样也起到了调整节奏的作用。同时, 注重把重要的新闻分散在每一节里, 一定的时间, 必须有一个新的兴奋点出现, 这样就形成了多个高潮, 避免了节目越到最后越松散, 使节奏张弛有度。
同时, 贴近性、趣味性较强的新闻, 在开始的预告和每一节的预告中不断出现, 但往往放置的比较靠后, 吸引注意力、吊胃口、留住观众的意图很明显。例如, 在《南京零距离》的节目中, 有一期从一开始就预告了《一栋房子和六个女人》这样一条片子, 而在接下来的节目中, 这个预告先后出现了三、四次之多, 把观众的胃口吊得足足的, 但是没有具体说明要在几点几分播这个片子, 让观众欲罢不能, 要知事情究竟如何, 且听下面分解, 这样自然会牢牢吸引住观众。
四、更多的辅助手段:
民生新闻栏目在编排制作中, 同时要加强的是节目的动感, 这就需要更多的辅助手段来完成, 需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例如, 在编排制作中更多的借用动画、flash、图表、字幕等形式, 来加强节目的动感。
虽然科学、富有变化的编排, 对提升栏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毕竟只是一种形式,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 只有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才能推动栏目尤其是民生新闻类栏目良性发展。■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5
【关键词】衔接;过渡;说新闻;《新闻哥》
【作者单位】周敏莉,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词语规范及科学语言规范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13BYY059。
目前手机新闻客户端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一条重要渠道。为了迎合网友们“希望获取资讯,但又不想太虐心;希望能轻松、便捷地看新闻,但又不至于积攒太多负能量”的心理,许多客户端纷纷创办说新闻栏目,采取“说”“聊”“侃”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信息。《新闻哥》即是这样一档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类原创栏目。该栏目坚持“换个姿势看新闻”的理念,凭借诙谐的语言风格和麻辣的点评备受网友青睐,通过语言文字衔接过渡新闻是其一大特色。本文从“语篇衔接”的视角,分析《新闻哥》如何利用新闻和新闻之间的共通之处,通过哪些手段将碎片化的新闻连缀成篇,从而使新闻与新闻之间衔接自然,让受众不知不觉就被编辑带入下一段新闻。
一、关于语篇衔接
语篇衔接涉及语法单位的组合。一般认为,衔接(cohesion)是语篇的一种形式机制,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能通过语法与词汇手段实现连接语篇不同组成部分的目的。新闻语篇作为一种特定的类型,其衔接方式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此类研究一方面是关于英语和汉语新闻语篇衔接方式的对比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某些更为具体的新闻语篇的研究。如谭文辉认为,新闻评论语篇的连贯更需要依靠语义逻辑衔接,主、述位的推进,时态的发展,语境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等隐性衔接手段;林纲则指出,网络新闻语篇在篇际衔接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使互文性理念得到了实际的体现;卢海燕对比了英语报纸新闻语篇和广播新闻语篇的诸多差异。现有研究充分表明,语篇的衔接手段与语篇类型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手机客户端说新闻类栏目有别于普通新闻的撰写,这类说新闻栏目的内容更接近于和好友的聊天,相比一般的稿件书面语要少,口头语要多 ,而且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要求“涉及领域更广泛,要将碎片化的新闻重新排列组合,使其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系统有机的整体,以保证报道的完整连贯”。那么,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语篇形式,其语篇衔接方式有何特点?本文对《新闻哥》语篇衔接手段的探讨集中在《新闻哥》如何从一则新闻过渡到另一则新闻,主要着眼于过渡的方式(过渡句或过渡段)或者说承上启下的方式。
二、《新闻哥》语篇衔接的主要方式
根据我们对《新闻哥》午间版、晚间版和周末版的考察(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1日至31日),《新闻哥》从一则新闻过渡到下一则新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语双关式。一语双关式的过渡句(段)既可以理解为是针对上一新闻事件而发的点评,也可以看作是对下一则新闻事件的点评。比如2016年1月27日午间版,在澄清“六小龄童春晚节目被毙”为假新闻之后,报道了其后续事件“六小龄童未接到央视春晚邀请”以及“网友向央视请愿要求美猴王上春晚”。紧接着,《新闻哥》以一小段评论作为这一系列事件的总结:“算了,再骂也没用,央视做了30多年,已经越来越不记得办这个晚会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看得开心的了。”此处在插入一幅央视6位主持人手拿话筒主持的图片(图片上配文:把观众留给其他卫视)后,以一个问句“跟垄断霸主有啥商量的?”过渡,引出下一个新闻事件“首都机场A4打印1张收10元 北京发改委称市场决定”。该问句中的“垄断霸主”既可理解为是上一则新闻中的“央视”,也可以理解为是下一则新闻中的“北京发改委”。
2.暗示联想式。暗示联想式的过渡不同于一语双关式,它往往言此意彼,表面上是在说某人或某事物,但其实在向读者/听者暗示,让人产生联想,预示另一些人或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遭际,从而引出下面的新闻事件。如2016年1月27日午间版,针对上一个新闻事件,《新闻哥》先是以简短的一段话评论了北京发改委的“市场决定论”:“别动不动就跟我们老百姓说市场、垄断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您官老爷随心情自由切换我们能咋地?请让成品油也由市场决定好吗!”然后,再以一个陈述句“算了,哥再说下去就没机会过年了”作为过渡,引出下一个新闻事件“江西一对父子偷拍给县长送礼的视频被抓”。该过渡句表面上是说“哥”的事,实则暗示接下来可能有人因为“管官家的闲事”而遭遇不好的结果。
3.顺接式。顺接式的过渡是把上下两个新闻事件中的某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点明两个事件的相同点,从而顺利引出下一个新闻事件。比如2016年1月26日晚间版,《新闻哥》把“澳大利亚女子为爱助男友变性”和“司机追尾奥迪瞬间改撞雪铁龙”巧妙地放在一起对比。“男友变性”对一般的女孩来说是一件伤心事,“因为车不够顶级而被追尾”对雪铁龙车主来说也是一件伤心事。因此,《新闻哥》在叙述完前者以后,以一个比较句“比起情感上的伤害,有种伤害同样让人伤心”作为过渡,引出后一个新闻事件。顺接式的过渡,以及下文的转折式过渡,后一句常常出现“有的、有些”等表示不明确所指的词,从而激起读者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4.转折式。转折式的过渡一般是在概括总结前面一则或若干则新闻的共同特点后,转到与这些新闻具有完全不同特点的另一则新闻上去。比如2016年1月28日晚间版,在讲述了“广西母亲带俩娃回家 买票血汗钱被骗光”“男子与初恋情人叙旧 女儿走失两小时浑然不知” “万达声明‘王健林怒斥马德里市政府’为假新闻”等内容以后,《新闻哥》以一句“是时候来点正能量了”引出下一则新闻“外国朋友北京地铁晕倒 路人争相来扶”。再如2016年2月1日晚间版,在新闻事件“成都一17岁女孩虚报年龄贷款万元瞒家人整形”中,对该女孩的母亲跑去医院质问并索赔的行为,《新闻哥》在一定程度上持肯定态度的:“……但哥认为整形医院的责任更大,只要有钱拿什么客户都敢收,真是太可怕了,应该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紧接着,《新闻哥》又用一句话“然而有的人索赔就纯属耍流氓了”转入下一则新闻:“金华一60岁大爷爬30米高空以威胁要求工地拿出50万元”。可见,对这则新闻里的金华老大爷的索赔,《新闻哥》的态度是否定的。
nlc202309021042
转折式过渡还有一种轻度转折,即在上一则新闻之后进行简短的评论,然后用连词“不过”引出的话语来表示轻微的转折,说明上文评论所阐明的道理或做法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如2016年2月2日晚间版,在新闻“富豪连偷3辆越野车获刑8年 自称为‘治疗’抑郁”之后,《新闻哥》有如下评论:“有病就吃药,别出去祸害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仗着自己心理有疾病就这么任性,早晚得被收拾。”接下来另起一段,“不过吃药也有风险,万一吃错了后果不堪设想”。此处就是用轻转折式过渡来引出下一则新闻“医院开10味中药抓错2味医生:药方的字难辨认”。其实这里的“吃药有风险”更像是对上文评论“有病就吃药”的补充。
5.递进式。递进式的过渡前一句往往是针对上一则新闻所做的评论,后一句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某个道理,前后句在某方面形成递进关系,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出下一则新闻。如2016年1月22日晚间版,《新闻哥》在讲完“男女朋友吵架 女友举报男友贩卖枪支”的新闻后,过渡句是“这件事再次佐证了哥的观点——不要轻易得罪女人!更年期的女人更是有多远躲多远”,从而引出下一则新闻“美国51岁老妇女因丈夫拒绝与她上床 拿双节棍打到老公一身血”。从一般的认知上来说,更年期的女人比处在恋爱阶段的女人更加不能得罪。其实,无论是顺接式过渡,还是转折式过渡,抑或递进式过渡都蕴含着对比,只不过顺接式过渡通常表示两个新闻事件某方面对比趋同,而转折式过渡则通常表示两个新闻事件某方面对比趋异,递进式过渡则预示着两个新闻事件某方面呈递增关系,因此过渡形式的后一句中常出现“更加、尤其”等副词。
6.背景前景转换式。背景前景转换式过渡不是对上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总结或评论,而是只提到上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某个事物,该事物在上一个新闻事件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背景而已,但是在下一则新闻里,该事物就成为主体,转变成突出的前景。如2016年1月27日晚间版,《新闻哥》先分享了一个微博截图,内容是美食编辑和宠物编辑遇到的一些搞笑的评论,然后以一个过渡句“说到宠物呢,哥有一条萌萌哒新闻跟大家分享”,来引出下一则新闻“美国一小狗混进马拉松比赛 跑完21公里路程获第七名”。其实,这则新闻和上一则微博的共同点都是提到宠物,不过在上一则微博里,重点说的是宠物编辑遇到的评论,宠物并不是焦点,而在下一则新闻里,宠物成了主角。可见,背景前景转换式过渡其实是挖掘两个新闻事件里共有的事物,通过这一事物将两则新闻串起来。
7.自身实际中介式。当上下两则新闻事件很难发生直接关联时,《新闻哥》常常以自身的一些生活经历、体验和感受为中介,从而使上下两则新闻间接关联。此时的过渡其实包括两个步骤:首先从上一则新闻过渡到《新闻哥》的自身经历和体验,再从《新闻哥》的自身经历和体验过渡到下一则新闻。如2016年1月25日午间版,有两则新闻事件分别是“财务主管帮女儿追男生 挪用公款助其出国整容”“妻子不愿生二胎 上饶男子爬40米高塔轻生”。这两则新闻要找出有关联的地方不容易,但《新闻哥》在讲述完第一则新闻以后,先联系自身实际,以感叹的形式作结:“感谢爹妈,让我可以不用去整容。”然后话锋一转,说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即使长得帅,哥也还是要上班,要早起给你们说新闻,宝宝心里苦。此句话塑造了一个每日辛勤工作的《新闻哥》形象,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再由“上班和说新闻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很自然地在此插入了一张《新闻哥》“每日一签”的广告图片,并且配了广告语:上面是哥的“每日一签”,每天都会在微信里推出,大家快去回复“日历”获取吧。最后,再由一句广告语引出下一则新闻:据说集齐100个“每日一签”会有大事发生……楼下这哥们就想闹出点大事儿来。其实,最后的这部分才是真正的过渡,特别是省略号前的部分具有联想暗示的过渡意味。但是,如果没有之前《新闻哥》自身一些实际生活作为中介和引导,此处就不能过渡得如此自然。因此,自身实际中介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承上启下方式,它让《新闻哥》在组织材料时有了更多的方式和主观发挥的空间。
三、《新闻哥》语篇衔接的其他方式
上文所介绍的语篇衔接方式主要着眼于《新闻哥》在说新闻时是如何承上启下的。但是,有一些新闻内容之间确实缺乏联系,如果一定要用某种过渡形式把上下两则新闻联系起来,就会显得过于牵强。因此,我们在对《新闻哥》的语篇分析中还发现,有一些过渡形式往往只有启下的作用,缺乏承上的功能。具有启下作用的过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刀直入式。单刀直入式的过渡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下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或者凸显下一则新闻的“新”“奇”之处,下文再具体展开。如2016年1月12日午间版,说完新闻“盐城城管公车私用醉驾撞人逃逸 官方:临时工”,《新闻哥》接着用了一句话“最后,哥要分享一组有钱人的结婚照片,看完保证让你嫉妒得吐血”,引出下一则新闻“广东中山土豪婚礼 新娘脖子挂满金手镯”。这两则新闻的内容确实有较大差异,因而此处用一个启下式的过渡句直接引出下一则新闻,简洁明快,而且“看完保证让你嫉妒得吐血”的表述也很能激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2.提问式。提问式过渡是直接向读者抛出一个与下一则新闻有关的问题作为背景,激起读者的兴趣、回忆和思索,从而让读者迅速进入相关的话题语境,进而产生继续阅读的冲动。如2016年1月28日午间版,《新闻哥》讲述完新闻“30多岁醉酒男子倒地酣睡 3岁儿子照顾俩小时”,再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都放寒假了,你们还记得小时候抄寒假作业的情景吗?”引发读者的集体回忆,顺势引出下一个新闻事件“另类寒假作业:一个月不碰手机电脑”。
3.说理举例式。说理举例式过渡先用一句话将下文要讲述的新闻事件所蕴含的道理叙述清楚,然后再点出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从而引出下文的详细描述。如2016年1月28日午间版,说完了新闻“重庆男子怪女友太‘汉子’要分手 称感觉不到在恋爱”,《新闻哥》紧接着用了一个过渡段:小两口过日子吧,谁也别防着谁,信任还是蛮重要的。南京的这哥们做得就不好。这个过渡段的第一句为总起句,说明道理,不过这个道理显然与上一则新闻无关,第二句为举例句,很自然地引出下一则新闻“一男子为防止妻子网恋竟在其车上暗装GPS”。
手机客户端说新闻类栏目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播报新闻样式,特别受时下年轻网民的欢迎,同时,各手机客户端之间对受众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因此,如何在内容上筛选出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素材,以幽默的语言加以衔接,使之组成一个小的新闻集合,构成整体的相互配合,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是这类说新闻栏目始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新闻哥》是一档高阅读量、用户黏性极好的栏目,本文对其语篇衔接方式的考察,将给予其他同类型栏目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凡. 《新闻哥》:移动时代换种姿势看新闻[J]. 中国传媒科技,2014(16).
[2]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林纲. 略论网络新闻语篇的衔接手段[J]. 湖南社会科学,2012(4).
[4] 刘政序. 从《新闻哥》看新闻客户端原创栏目的构建[J]. 青年记者,2015(20).
[5] 卢海燕. 英语报纸新闻与广播新闻语篇衔接的对比研究[J]. 新闻战线,2014(6).
[6] 谭文辉. 新闻评论语篇中的隐性衔接研究[J]. 中国报业,2012(10).
[7] 张晶. 英汉部分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5(5).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策划机制探讨 篇6
新闻策划并非新鲜事物, 策划内容一般分为三类: (1) 可预见的重大社会活动。 (2) 不可预见的重大突发事件。 (3) 媒体设定的新闻议题。接下来回到民生新闻的特点谈策划。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在收视上普遍有突出表现, 其重时效、重突发、重舆论监督、重服务、重人情等几大特点, 而且不承担主要宣传任务 (一般由时政新闻栏目承接) , 基本能按照新闻规律编排, 是其长期特色和优势。民生新闻的策划机制, 就要以保障这几大特色为目标, 成为民生新闻栏目保持原动力的强大发动机。以下是广东地区几个品牌民生栏目的策划机制, 分析下来, 各有利弊。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每晚九点播出的《今日关注》, 2013年该栏目创收4亿多, 占珠江频道的二分之一。栏目的深度版块名为“民生大件事”, 他们的策划机制是, 将全栏目记者23人分为3组, 每组七八人, 按周轮流承担策划工作及相关采访:即A组负责本周的策划报道时, B组和C组负责一般动态消息类报道, A组原则上只采制计划内的新闻, 不参与当周日常采访。每组都有一个资深记者任组长, 负责全组的选题、协调和指导。
这一机制在运作中也暴露出明显的利弊。利:策划人手和时间得到充分保障, 同一主题多组记者协作完成, 而且不被其他采访工作干扰, 策划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保障。弊:其他采访人手吃紧, 剩余两组扣除轮休仅有十来人, 原本按要求只承担一般动态报道, 但对民生新闻而言, 日常动态中又蕴含着不少重大突发事件, 需要发掘深化, 于是这些记者被迫额外承担各种临时新闻策划。这种状况已成常态, 记者普遍感到压力过大, 难以承受。
再来看看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的新闻策划机制。《第一现场》每期长度达88分钟, 2013年创收3.5亿, 是深广电集团创收最多的栏目。从栏目长度看, 新闻策划更显重要, 单靠民生资讯、动态报道, 根本无法支撑这个篇幅。该栏目一线采访人员多达55人, 在分工上还独树一帜, 可以自由组合, 互为记者摄像。在新闻策划上, 栏目组要求每人每月必须报送一条深度报道选题。在实际运作中, 栏目组也坦言, 这一策划机制问题不少。利:新闻策划实现了“全民参与”, 该栏目时间长, 记者多, 每天都有多个选题报送上来, 可供编辑部分析研讨。弊:策划过程个人色彩较浓, 缺乏交流和指导, 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质量较低;同时, 按月报题使得大部分策划时效很差, 不符合民生新闻基本特色。因此, 《第一现场》基本上以当日热点为新闻策划主体, 临时安排组织新闻“战役”, 而每人每月进行的新闻策划, 对提升栏目收视率和影响力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下面来看看佛山电视台民生新闻《小强热线》的具体做法。《小强热线》开播11年, 一直是佛山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2013年平均收视率高达7.38, 其中一个环节“记者调查”, 主要依靠新闻策划来有效实施。和许多民生新闻栏目一样, 节目组年轻有活力, 记者平均年龄30岁。然而, 这样的年龄结构, 也带来一个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问题, 资深记者太少, 社会阅历较浅, 策划力量偏弱。为此, 《小强热线》的新闻策划主要由栏目组的主编和责编负责, 报制片人商议, 三人达成共识后, 组织采访力量予以实施。《小强热线》周六为回顾类集萃, 周日为社区活动特辑, 所以每周只要保证五个有分量的新闻策划, 即可做到周一到周五, 每天有重点, 有深度。利:该栏目周一至周五每天45分钟, 周六日为25分钟, 但全组采访记者只有十多人。这一策划机制能有效解放除业务主管以外的全部人手, 日常工作机动力量很强。弊:长期由三两个大脑负责新闻策划, 长期坚持会灵感枯竭, 因此, 该栏目连一周五个深度策划都难以保障。几乎所有记者日常只负责按指令执行, 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总体提升。
当然, 还有不少栏目学习民生新闻栏目鼻祖——《南京零距离》 (现名《零距离》) , 他们的深度版块由固定的一个小组, 五六人或八九人来完成, 有专人负责管理, 相对独立运作。其利在于做连续报道或组合式报道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其弊在于容易形成固定套路和模式, 创新能力逐年减弱, 其他记者则新闻敏感性下降, 几乎无策划能力可言。
以上四例, 为现今内地民生新闻栏目的主要策划机制, 均存在明显利弊。综合以上做法, 本文试图扬长避短, 探索一种较为平衡的策划机制, 供业界参考。
结合民生新闻的特点和栏目人员构成的特点, 民生新闻策划机制应满足以下几个需求: (1) 重时效。抓住当日热点问题, 无论本地还是外地的, 作为新闻策划的主要目标, 即对不可预见的新闻能及时策划, 提前对可预见新闻进行策划仅作为补充。 (2) 重指导。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平均年龄小, 社会阅历少, 策划机制必须有强大的指导力支撑, 否则策划有量无质, 常如鸡肋。 (3) 重培养。民生新闻要可持续发展, 必然有新陈代谢, 也需要以老带新, 新人要有机会参与策划, 执行策划, 成长为成熟的新闻人。为此, 建议民生新闻栏目采用如下新闻策划机制, 以十六个字来描述, 就是:分组进行, 集体讨论, 大幅留白, 重视当天。
(1) 分组进行:为了让每个记者都有参与新闻策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栏目可将所有记者分为若干组, 每组都有一个组长, 由栏目主编或责编兼任。几个组依次轮番负责下周的新闻策划。这样可以避免像《小强热线》《南京零距离》出现的绝大部分记者远离策划工作, 业务后劲不足的问题。 (2) 集体讨论:为避免年轻记者个人苦思冥想, 不着边际, 策划形式宜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 共同提高策划水平, 也提高了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这样可以避免像《第一现场》“全民策划”那样, 出现大量“鸡肋”报题, 有量无质的状况。 (3) 大幅留白:为了让位于对不可预见新闻的策划, 小组策划可以只完成两三个策划, 供下周执行。这样, 既可以集中选题, 充分讨论, 又可以为临时策划预留时段和采访力量。例如, 即便每个小组有六七个记者, 也只需要共同完成两三个策划, 执行两三个策划而已。 (4) 重视当日:每周都会有三四个重大突发事件值得深入发掘, 进行组合式报道, 当周值班主编可调集当天最强的采访力量, 临时以编前会的形式进行新闻策划, 确保当日策划, 当日播出。因上周提前进行的策划只有两三个, 无论在时段占用和人手占用上, 都不会影响当日策划, 正好互为补充。在上述三点能做到的情况下, 重视当日新闻策划才有操作性, 才有了质和量的保障。
以上提出的新闻策划机制, 是在总结多个民生新闻栏目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相信如结合各台实际加以运用, 必将有利于民生新闻的人才培养, 品质提升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内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风起云涌已有十多年, 至今仍是不少省级地面频道和众多城市台的收视保障和创收保障。为丰富民生新闻的内涵, 保持可持续发展, 各台民生新闻栏目均重视新闻策划。本文将通过几个品牌民生新闻栏目策划机制的利弊分析, 探求符合民生新闻特点, 且操作性强, 相对合理的策划机制。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7
之所以探讨“品牌”对于新闻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主要在于市场竞争, 品牌为王的概念次第在电视业界深入人心, 品牌决胜也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栏目、频道乃至电视台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环顾当前全国新闻栏目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能够称得上品牌的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外, 事实上还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制片人、制作人也几乎是空白;从地方台的现状来看名牌栏目有一些但是并不多, 向品牌栏目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新闻栏目节目还只是囿于一时一地。就功能拓展而言, 一档栏目如果不能成长为品牌栏目, 那么它就还只能停留在电视制作这一单一的生产环节上, 难以介入其它市场, 比如不能开发和组织大型活动, 不能开发品牌产品, 不能整合资源向创意、生产、流通链条的上游实现战略转移, 这在当前电视市场严重饱和, 竞争尤为激烈, 兼并之势 (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合作”) 方兴未艾的格局下实在是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
研究品牌不能离开探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判断竞争力的高低强弱需要分析不同方面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产品替代物→对手间竞争→供应商权利及其他组织进入的威胁→购买者权利 (讨价还价)
结合一档栏目来说, 提到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分析这个栏目是不是与其他栏目有差异化, 是不是不可被其他栏目所替代。就像寻呼机迅速被手机取代, 那么寻呼机的竞争力就是零。同理, 如果一档栏目从内容到形式可以被轻易复制超越, 他也就没有竞争力。其次, 从购买者的权利来分析, 如果定价权和议价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竞争力就低, 反之竞争力就高。比如现在颇为流行的IPHONE4手机, 价格很高仍旧使人趋之若鹜, 甚至还出现脱销, 那么它的竞争力就显非其它手机可比。同样, 一档栏目在观众眼中并不是非看不可, 而是可以漫不经心、漫无目的地收看, 甚至不看, 或者说是“谁做谁看, 做谁谁看, 其他人都不看”那么它的生命力自然就有限, 而且会逐渐衰减。再次, 分析供应商的权利以及其它组织进入的威胁。例如波音飞机如果没有罗·罗公司提供的发动机自然不能称雄世界的天空, 但是由于波音公司强大的市场地位, 它是被供应商所青睐的, 那么他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同样, 一档栏目如果得不到广告商的青睐, 不能实现基本的创收盈利, 只能靠输血来生存, 他的生存前景自然也岌岌乎危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核心竞争力高的产品都是有品牌价值的, 至少也是有名牌效应的。如波音、苹果, 它是所在行业内的不可被替代的旗帜性产品, 它的名字是与不竭的收益和不可撼动的地位紧密捆绑在一起的。
在论述品牌问题之前, 我想先探讨一下有关核心竞争力的话题, 因为核心竞争力关乎到品牌的建设, 没有核心竞争力, 品牌也就无从谈起。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做得最专业的那件事情。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三方面来构成:一、为客户提供价值, 二、竞争者难以模仿, 三、可以用到其他市场。以目前国内电视业界比较成功的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为例, 不难看出他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娱乐节目的开发。首先它满足了观众正常积极的娱乐需求;其次, 它出现后尽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同行模仿, 但是它没有被超越;最后, 《超级女声》的出现使得湖南台借以成功打造出自己的明星培养机制, 使湖南台旗下拥有众多的二、三线明星, 拥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公司,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该台在制作娱乐节目、参与电视剧制作等方面聘请明星的资源。
提到品牌栏目,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品牌。所谓品牌, 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来说, 品牌栏目就是在名牌栏目的基础上集合栏目、频道甚至全台之力在节目样态、节目内容、节目延展 (增值产品开发或社会活动召集、社会话题设置) 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 在观众中能够口口相传, 代表电视台形象的栏目。
那么, 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构成品牌呢?综合各家之言, 品牌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如图所示:
精神核心→功能支撑→感官外壳
感官外壳指的是包装、外在的符号性的元素。比如罗·罗汽车的天使标志, 发动机的双R标志, 奢侈品牌Gucci交叉的G环标志等等。它在消费者心中是具有感召力的强大精神符号。
功能支撑指的是产品的使用功能, 如奔驰汽车可靠的品质、舒适的乘坐、良好的服务等等。
精神核心实质上是价值观的群体定位。产品是与消费者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 消费者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就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反之产品也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观的标注和群体的认同。同时, 精神核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 赞成我所倡导的文化, 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 而进化成为文化的趋同者, 所谓意气相投实际上是销售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 我生产推销的产品本身并不重要, 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关照取代了销售行为的本身。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了长城是对旅游者自身价值的肯定, 这时消费的概念就隐身于行为背后了。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在70年代, 外国贵宾访华所认为的最高礼遇是“吃烤鸭、登长城、坐红旗轿车”……
品牌的定义很简单, 但是品牌的树立却十分复杂, 它需要经历如下的路程:功能效用的满足———社会身份的认同———情感的享受———心灵的感召。从这一链条不难看出, 当进入链条的第三个环节“情感的享受”开始, 品牌就会发挥它磁石般的魔力作用, 消费者会从心底漾起宗教般的虔诚感, 消费过程将不再受理性支配, 完全屈从于“心灵的感召”了。至此, 品牌也成功地树立起来。
真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我想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分析一下打造我所在的《特别关注》栏目成为品牌所需要加以解决的解放思想方面的问题, 而有些问题可能带有一定普遍性, 仅作个人浅见:
一、栏目的鲜明符号、感官外壳不够突出。
这里所指的栏目符号并非是指我们常常提到的栏目包装, (包装是狭义的符号概念) 而是指最能体现栏目形象特点, 最容易为观众熟记的元素———主持人。电视栏目发展到今天, 主持人对栏目形象树立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十分深入人心, 这一作用的好坏得失也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没有了崔永元的《实话实说》, 尽管新主持人和晶表现十分出色, 个人能力也非常突出, 但是最终还是被淘汰。而在凤凰台, 以个人名字命名栏目, 以资深的记者、评论员主导栏目已经成为常态, 而我们应该看到, 这已是国外同行进行多年的工作。事实上, 在一定意义上主持人对栏目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简单地赋予主持人这样那样的功能, 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包袱都甩在主持人身上, 而是说要把主持人当做明星来打造, 要形成经营主持人的意识。对有的栏目来说, 打造自己的明星也是异曲同工的办法。比如于丹、易中天之于《百家讲坛》、“超女”之于湖南卫视、马诺之于《非常勿扰》 (这里不就其道德取向做评论, 仅从电视“造星”的角度而言) 。
反观《特别关注》栏目, 拥有难得的主持人资源, 桑朝辉、王巍、赵彬彬、曹一楠, 他们在观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们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们都是各类权威公益活动, 如“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在公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但是以品牌的尺度来衡量, 他们只是具有“名人效应”, 还远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举例来说, 尽管他们的身份都是新闻主播, 但是面对新闻热点事件, 他们个人发表的言论、他们个人的态度还远不能引导公众观点, 自身不能成为“意见领袖”。如果不是通过栏目发出声音, 他们自己的声音和普通大众发出的声音一样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那么, 作为最能代表栏目形象的元素, 他们所带给栏目的增值收益实际上就趋于零。当然, 这并不是主持人自身的原因, 原因在于栏目没有为他们成为“意见领袖”创造条件。
具体来说, 我们许多栏目常常热衷于组织推广活动, 让主持人参加公益活动, 这些做法都抱着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宣传栏目形象, 提升栏目知名度。于是主持人就走进街道社区、厂矿学校或亮相于各类公益舞台。但是, 这种做法恰恰走进一个误区, 恰恰是事倍功半的。道理很简单:栏目本身是没有人格化生命的, 它的人格化生命很大程度上来自主持人。而打造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人”远比宣传一个冰冷的、抽象的名词概念要容易的多, 也方便的多。就像IPHONE手机, 消费者在领略到它强大的功能, 最终把它称之为“时间毒药”之后, 自然会体会到苹果公司独特的产品理念, 体会到“苹果”对传统IT产品的颠覆, 体会到“苹果”的文化。
因此, 我们有必要换一种思路来考量主持人之于栏目的关系, 以及他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究竟怎样发挥作用。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 新闻本身的价值已经微乎其微了, 对新闻的解读解构才真正具有价值。而这些价值的体现都是依靠主持人的参与来完成的。发挥主持人的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栏目播出的那一个固定时段, 他们应该成为人们认识理解新闻事件的一种“依赖”。当“听听XX是怎么说的”成为公众的需求时, 栏目的生命力自然而然会成为增量。从这个意义来说, 各种推广活动、宣传活动、公益活动应该巧妙地把栏目隐藏在主持人背后。比如, 我们为白血病患儿所组织的活动, 不应该是栏目派主持人参与, 而是主持人以个体的身份去参与, 展现他作为名人、明星的特点, 栏目在这时候要主动地、巧妙地在幕后为之服务。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事实上, 通过主持人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宣传, 从而提升栏目、频道的影响力, 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汶川地震, 中央电视台的大直播和一条条发自救灾一线的生动新闻展示的是中央台作为国家媒体的专业形象和专业素质。但是在公众面前提升体现中央电视台美誉度和人文关怀形象的是主持人赵普在演播室里的抽泣, 是出镜记者李小萌在崎岖山路上遇到遇难老乡时的眼泪。这些都是一个个“栏目符号”所创造出的额外的增溢价值。
突出主持人的符号作用, 将主持人视为品牌的重要组成元素, 这对栏目频道带来的收益是极为明显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既然我们强调品牌的概念, 那么品牌是可以应用到其他市场的。这正与当前电视界面临的新媒体水银泻地般的颠覆性影响相呼应。电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传播渠道, 是信息资源的流通环节, 当新媒体直接冲击甚至取代电视这一流通环节的时候, 品牌所发生的功用便会展现出其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下面我想提出的问题, 新媒体到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新媒体的利用比较迟缓, 介入新媒体的意识不强。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对栏目来说, 生存与发展需要过好两关。第一关是学会如何利用新媒体, 第二关是学会如何积极融入新媒体。
短期来说, 品牌栏目不能死守荧屏, 而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力量, 特别是网络的力量为自己的拓展增值服务。不久前我到江苏电视台考察了他们新闻节目中心的工作。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兄弟台利用网络媒体的意识非常强, 手段也很多样。江苏台的《新闻夜宴》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 由于不是直播, 该栏目就积极调动各种新媒体资源为自身服务, 从而借此解决时效性差的问题。在发掘新闻资源上, 他们与酷6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合作, 利用网络媒体的采编力量实现了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新闻资源共享, 不派一个人, 不花一分钱, 不调一台机器设备得以拥有覆盖全国的记者队伍。在选题设置上, 他们利用QQ、微博及在江浙地区久负盛名的“西祠论坛”与观众不间断地进行交流互动, 既丰富了选题内容, 也扩展了自己的观众群。据介绍, 每天通过新加入QQ而关注栏目的人数就达一百多人, 而且这一人数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利用新媒体, 目前已经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同行之间的差异不过是对新媒体利用多与少、利用的思路宽与窄的差异。而远远没有理清思路, 或没有明确方向的正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融入新媒体。
当当网取代新华书店, 淘宝网冲击传统商业流通业……网络对流通渠道的“破坏”作用是惊人的。与此同时, 流通渠道所产生的价值也并没有被网络所占有, 而是迅速向其上游环节也就是生产环节转移。我们的电视栏目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人们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收看电视, 而是可以在候机厅、咖啡馆、地铁车厢随时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对一般电视栏目来说的确是一片黑暗的场景, 但是对于品牌栏目来说, 它却可以通过向上游渠道———生产渠道的转移而实现华丽的转身。例如养生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家资源实现养生健康问题的独家发布、养生保健产品的占有和开发;娱乐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明星资源满足受众的需求。最终, 具有品牌价值的栏目在收益上并不会减少, 他们通过角色的转换反而有了增值的可能。对于新闻节目来说, 一方面新闻时事的发生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 人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有着趋同的心理, 网络点对点传播的优势在此时不再发挥以往的超凡作用。因此, 在未来三网融合的环境下, 同样面对新闻事件, 网络并不比电视多占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新闻本身的价值在信息社会是不断被稀释的, 而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分析梳理却更具价值。因此新闻节目是通过电视播出还是通过网络传递将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节目 (栏目) 能不能提供出优质的新闻产品。同样一个新闻事件, 你的观点分析是否能超过别人、是否更能为大众青睐便成为了其价值之所在。此时, 品牌就将焕发出超强的感召力。
在这样的前景下, 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现场直播、前方记者连线、专家评论、主持人观点等等都将是节目的必然要素。不同节目品质的高下也就取决于这一个个要素的品质高下, 所以当我们现在把这些要素看成是电视新闻的种种表现手法的时候, 不如把它当做新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的构成要件。这些要素对电视栏目而言就不是选择哪一种的问题, 而将是发展的够不够成熟, 是不是具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实际都是在为融入新媒体做积淀。那么, 在这些方面我们炉火纯青了吗?
三、缺乏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不能设置社会话题。
前文曾经提到, 品牌是具有强大的心灵感召力的。它的精髓在于它具有的精神内核。心灵的感召力源自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的体现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的, 价值观的认同来自于对社会事件的导向型态度和引领性意见。这种态度和意见要遵从于大众所共同接受的道德, 同时也要有令人为之振奋的表达。
当前对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重大新闻事件, 地方媒体集体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对新闻媒体的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目前用指令性的语言来表述新闻事件, 对社会丑恶现象漠然视之, 对公众普遍觉得疑惑的社会问题充耳不闻, 这一现象也成为了常态。在种种社会思潮泛滥, 各种声音出现的时候, 我们缺乏在主流价值观和公众道德的引领下设置社会话题, 引领舆论导向的能力, 这也是众多媒体共同的短板。例如一度充斥许多媒体的对“拜金女”的畸形报道, 充斥于网络的“犀利哥”、“凤姐”一度堂而皇之地被众多媒体不假思索、不加引领的报道, 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树立感召力上大大失分。当我们对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对那些社会热点, 对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却又苦于莫衷一是的社会现象无动于衷的时候, 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对话语权的掌控, 失去了我们本应履行的职责, 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品质的追求, 更是丧失了对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的建设。这样的代价是我们远不能承受的。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8
1. 公共新闻的含义
与民生新闻相比, 公共新闻算是“弟弟”了, 在中国, 公共新闻是“泊来品”。经查资料了解: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 它被认为是美国媒体为改变当时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 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 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而做的努力。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 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 媒体搭建平台, 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 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是在媒体领域内发起的一场民主化运动, 所以也有人把公共新闻称作是“高级民生新闻”。要改变“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 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 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 公共新闻媒介必须要注重公共新闻的传播报道方式, 以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实现公共新闻的使命。
2. 公共新闻对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意义
2.1 民生新闻要拓宽发展空间
理论界认为, 公共新闻的出现, 是对“社会责任理论”的补充和超越。它鼓励媒体以一系列实验性的新闻活动, 探索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全新角色的可能性和实际效果。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授麦耶认为, 公共新闻要求报道向深度拓展, 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不能仅停滞在第一层面———事件的表象, 而要深入到第二层面———对事件内在因素和整体关系进行分析, 还要涉及第三层面———事件背后的社会体系, 即构成事件文本深层原因的探究。要触及第三层面, 无疑要付出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社会调查成本。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问题会涌现出来。住房、就业、升学、看病、社保、交通、存款等等, 都可以从宏观政策中找到对应关系。因此, 公众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生活事件, 还要做出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公众不仅要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还要知道新闻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方案。通过新闻传播这一平台, 培养老百姓的公共意识, 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民生新闻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2 民生新闻要增加高度和深度
与“民生新闻”不同, “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的阐释和传播, 强调的是媒体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 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 塑造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的公共意识, 协调公共生活。在“民生新闻”已成为一种时髦的浪潮的今天, 多数新闻所关注的还只是平民生活的饥寒, 并未涉及到他们的人情冷暖。毋庸讳言, 多数“民生新闻”, 还局限在“让平民走进电视, 袒露心迹, 面对镜头, 直抒胸臆”的水平。在我看来, “民生新闻”不能让其讲述的“故事”停滞在“感人”的表面, 而要通过人情的冷暖来折射世态的炎凉, 并由此发掘社会根源, 动员各界人士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甚至改革方案。唯其如此, 方能使“民生新闻”由“诉之以事”至“动之以情”再达“晓之以理”, 从而吁求民间爱心与社会公正, 进而实现“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与反省”、“由媒体关注引发大众关怀”的人文理想。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民众必然要求参与政治的更多权利。因为, 政治与大众的生活休戚相关。
2.3 民生新闻应努力靠拢大众情怀
中国已经不像过去。或许在不久将来的某一天, 社会也会形成这样的秩序: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力, 每个人也都尊重别人的权力。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力。以前人们总爱说:真理只有一条。但遗憾的是, 在过去的社会条件下, 只有的“这一条”常常是官方说了算。而民生新闻则不然, 它对某项它所关注的事件绝不轻易定性, 在多数情况下, 它是用多数人的讨论来取代过去少数人的结论。于是一件事情便有了许多说法, 至于哪种说法更为客观全面, 让老百姓自己去判断。最近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操作的“感动我的人”大型媒体行动, 充分开掘民间资源, 广泛征集群众意见, 让每一个“你”推荐“感动我的人”, 强调的便是老百姓自己的价值判断。即便是对于事实的铺陈, 它也强调要通过许多人的描述, 而非像过去那样由某人代言。至于各人形成什么观点, 更是各人自己的事情, 绝不会像过去百姓们经常说的那样:政府的意愿便是我们的意愿。中国当下的种种迹象都在表明, 时代的发展已客观地赋予了“民生新闻”以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我曾设想, 方兴未艾的民生新闻能否成为民间百姓的喉舌。■
参考文献
[1]朱寿桐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J].中国电视, 2005 (12)
[2]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N].南方周末, 2004.11.4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9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改革之初, 各家电视台的台长面露笑容, 节目收视率较从前确实大有提升。然而, 新鲜过后, 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现象很快出现:“时政新闻只讲国计不关注民生, 民生新闻只关注民生不讲国计。”受此影响, 观众的流失率也开始抬头。分析其原因, 大家发现这种把新闻简单地分为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做法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改革, 改动的是形式和表现, 忽视了新闻的真正内涵和整体功能。
其实, 作为电视观众, 偏好时政新闻的观众并非对民生新闻漠不关心, 而喜爱民生新闻的观众亦对时政新闻心存期盼。更何况, 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电视台的任务应是, 在两者之间找准结合点, 在保持各自新闻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 使时政新闻融入民生的元素, 民生新闻散发出时政的大气。
我们欣喜地看到, 近年来, 很多电视台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拓宽思路, 找寻对策, 付诸实践, 将两者进行有机融通。在众多电视传媒里, 商丘电视台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和大多数电视台一样, 商丘电视台曾经通过分众化传播的努力, 使时政报道《商丘新闻联播》与民生新闻《新闻播报》各自培养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该台于2000年创办的民生新闻栏目《新闻播报》以主持人亲切平和的讲故事方式报道老百姓的衣食冷暖、酸甜苦辣, 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时间一长, 就有观众不乐意了, 他们感到节目缺失了大政方针的引领和指向, 疑惑对时政大事怎么不做报道。更主要的是, 该台民生新闻栏目与其他城市电视台一样, 在运行初期的红火风光后, 便很快显露出整体性的平俗和凝滞———内容表面化、单调化、雷同化、市井化, 节目看起来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 报道内容面面俱到而缺少深度, 初始似有新意但时间一长便似曾相识……这成了《新闻播报》这类民生新闻栏目的表征。同时, 该栏目对于“国计”关注的缺失, 也造成新闻节目信息量的明显不足, 新闻内容趋于边缘化。渐渐地《新闻播报》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观众意见很大, 收视率在一天天地降低。
面对这种状况, 台领导敏锐地认识到, 两种新闻样式本身所传播的内容其实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 如果一味地将两者分开搞“独立”, 必然会导致“国计”与“民生”失去交会点, 彼此互不联通, 媒体传播上的“以小见大”、“大事化小”难以充分展现, 媒体的社会教化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也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由此, 商丘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又一次优化提升迫在眉睫。在认真分析总结过往的新闻改革得失后, 勇于进取创新的商丘电视台又一次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2010年, 《新闻播报》再次改版。这次改革的原则是重新理解民生的内涵, 把民生新闻的外延扩大, 做“大民生”, 尽可能把“国计”融入民生新闻, 让观众在关注身边事的过程中了解国家正在推行或将要推行的一些政策法规, 从而增强民生新闻的实用性和可视性,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指导性。
首先增加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解读, 密切关注“国计”。电视台首先对编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让大家了解国家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彻底搞清何谓“国计”、何谓“民生”, 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求编辑和记者除在内容上相互弥补与融合外, 还要学习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新闻采访中借助新闻事件体现大政方针, 努力做到“以小见大”。
改版后的《新闻播报》既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 如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停水停电、看病上学等, 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举措等通过民生的角度去解读。比如房地产、金融、汽车等方面政策调整或者新法规出台时, 栏目及时选题, 采访政府部门、律师、专家和百姓, 用“民生”的视角和群众的语言去解读这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 以更好地服务群众。从“民生”的角度解读和诠释“国计”, 更利于促进“国计”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扩大“国计”的影响力, 利于“国计”深入民心, 使“国计”与“民生”得到有机融合, 这样的民生新闻也更能体现新闻媒体的“三贴近”原则, 同时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国计”, 尝试将公共新闻的理念融入民生新闻的实践之中, 更有利于“国家大事”与“生活小事”的融合。何谓公共新闻?“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 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 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 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这是“公共新闻”的基本内涵。在民生新闻中, 尝试以“公共新闻”的理念设置议题, 将政府和百姓连接起来, 并引导群众参与。
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新闻播报》曾播出过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农民购买了一款冰箱, 当时商家告诉他这款冰箱享受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 可以拿到国家13%的冰箱款补贴。农民购买冰箱后才发现买的冰箱型号不是国家规定的型号, 不能得到补贴, 和商家发生了争执。《新闻播报》记者如果把报道的角度停留在当事人谁是谁非上, 这充其量就是一条双方发生纠纷的民生新闻。《新闻播报》记者做了另外一种努力。节目里, 他们由这件事细细解读了国家有关家电下乡的政策, 哪些家电享受家电下乡补贴, 哪些不享受, 如何申请补贴, 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到哪些部门去办理, 需要多长时间能办成, 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让观众真正能从《新闻播报》里得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以国计体现民生, 以民生解读国计。国计与民生, 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但长久以来, 人们的头脑里总是把它们用大与小、上与下的概念割裂开来, 觉得国计是国家层面的发展大事, 民生是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 两者基本不搭边。作为新闻媒体, 应当树立正确的国计民生观, 恰当运用新闻手段, 以国计体现民生的视角, 以民生解读国计的内涵, 让人们接受与了解国计民生。在处理那些公众关心、政府关注、有待解决的事情时, 《新闻播报》常常设置一些议题, 在这些议题中百姓不再是旁观者, 而是从参与的角度与社会公共事务一起构成新闻互动, 形成舆论声势, 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有关规定进行解读与分析, 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
《新闻播报》曾设置过《公园门票该不该收?》这样一个议题, 对于公园收门票这样一个现象让社会公众参与讨论,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节目编导再进行相关的政策解读, 这样, 百姓由关心自己事、身边事, 继而到关注大家事、周围事、社会事、国家事, 这是公民意识的最基本体现。公民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 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参与的热情以及收看的热情也有了极大提升。通过公共问题的一个个解决, 商丘电视台不仅重构了媒体、政府、受众的关系, 促进了社会问题的解决, 更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
民生新闻类栏目 篇10
1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中的问题
1.1 偏离新闻本质
新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性, 真实地反映民生的实际情况是第一位的, 没有了真实性就无所谓新闻事实了。但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得到人们的赞赏, 往往对新闻事实进行了片面地强调、夸大、刻意煽情, 甚至传递一些虚假的新闻, 为了博取观众的关注而不尊重新闻的本质无疑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 不尊重客观事实过分地炒作, 往往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使当地的人民群众不再信任基层电视台, 从而不利于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新闻价值低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主要的责任就是对居民的生活情况和问题进行报道, 人们生活、生产中的时事是其关注的焦点, 同时它还担负着沟通政府和民众的重大责任, 因此不仅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还会受到政府的重视。
但是由于各个地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 所以加剧了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之间的竞争, 为了使自己更胜一筹, 很多电视台通过系列报道、拉长节目等方式加大了民生新闻的信息量, 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在短期内是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却没有引导人们的生活状态, 更没有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 因此这种新闻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1.3 内容同质化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百姓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所以各个相邻的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所播报的内容难免有很大的重复, 内容上有所雷同。在一个区域内新闻的数量是有限的, 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严重阻碍了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涌现, 给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巨大的压力下甚至对一些收视率比较好的电视台进行了模仿和复制, 从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降低了新闻的价值。
2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对策
2.1 坚持百姓立场, 增强内容服务性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是建立在百姓生活的基础上的, 因此要切实地将新闻视角放在百姓的立场之上, 与百姓一起看问题, 真正做到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言百姓所言, 只有做到了这种程度才能做出优秀的民生新闻, 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坚持百姓的立场, 为百姓服务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和义务, 但是不能简单地将百姓利益与其他的利益对立起来,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舆论作用, 正确地引导社会百姓的舆论。
民生问题是国家的大问题, 在对民生问题进行采访播报的时候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不能表面地看问题, 要深入进去看问题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对新闻进行加工, 促使新闻与人们的生活事实、精神情感有直接的联系, 从而引起百姓的共鸣。
本人采写《中山市公安局联合帮扶组在凤村镇大村举办重阳节“老人宴”活动》的这条新闻, 对凤村镇的重阳节活动进行了真实、客观报道, 这次活动为老人送来了温暖和关怀, 通过对其报道可以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坚持百姓立场的真实性原则, 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2.2 突出本地文化特色, 体现差异化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建立在地区民生的基础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因此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复制。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着力表现当地的人文与群众的生活, 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依托于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做出一档人民群众真正喜爱的栏目。越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闻栏目, 就越能传播当地的特色, 真正做到亲近当地的人民群众, 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情感, 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2.3 采访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的本质属性就是真实性、客观性, 因此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运用客观的眼光以及笔触来反应百姓的真实生活。记者在新闻播报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他们身处一线, 直接接触人们的生活, 他们为节目搜集材料, 他们直面材料, 并对其进行整理。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 一定要与百姓打好关系, 要善于站在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 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群众的生活, 从复杂多样的民生问题中寻求亮点, 寻求具有价值的新闻, 报道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针对性的民生新闻。民生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难免琐碎, 记者在对民生纠纷等问题进行采访的时候一定秉持一颗公正的心, 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2.4 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弱势群体, 这些弱势群体在社会中也许面临着权利被剥夺、生活难以维持的状况, 比如说农民工、下岗职工、灾民等等, 作为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善于发现这些现象、人和事, 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而间接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爱心可以让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温暖, 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我台开设的《六一圆梦》栏目中, 本人采写了《患病孩子李启明:六一愿望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及《贫困孩子陆燕秋想拥有一台点读机》等, 这些都是对弱势儿童的关注, 通过这类文章能引起社会对贫困儿童的关注, 通过社会的帮助, 给其生活带来希望和阳光。
2.5 既贴近百姓生活, 又要具有主流意识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贴近群众, 同时又不能刻意地回避官方的话语,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接触到民生问题的本质。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想要进步与发展, 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品味, 转变以往的理念, 要打破以往的发展模式, 从侧重于关注人们的生活琐事, 向探讨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公共话题转变, 为人们群众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 将群众心中的疑问以及想法切实地表达出来, 让社会听见, 让国家听见。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在贴近人民群众的基础上, 以平民化的视角对国家的政策进行解读, 在此基础上引导百姓对此进行讨论, 从而为国家的政策提供更多的人民的智慧, 反应大众的呼声, 从而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进而为政府以及群众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我台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宣传要求, 积极走转改, 接地气, 开设的《新春走基层》中的《慰问暖人心》就十分贴近群众的生活, 展现了底层群众生活中的困难, 关注了社会民生疾苦, 在对百姓生活采访播报的同时显示了国家对民生的关怀。
2.6 为百姓说话, 为政府分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发现问题、播报问题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因此一定要顾全大局, 全面地看待问题和矛盾, 不能片面的进行报道, 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 最低的标准就是不能给政府和社会的和谐添乱。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是为人民服务的, 因此要敢于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说话, 但是同时又要考虑政府作为的理由, 真正做到为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 为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而贡献,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 结束语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 民生、民意、民情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是沟通政府以及群众的桥梁, 目前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新闻价值不高、内容雷同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坚持人们的立场, 贴近人们的生活, 关注弱势群体,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为人们为社会服务,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聂绛雯.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 2014 (8) :71-73.
[2]吴祥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探析[J].青年记者, 2012 (24) :82-83.
[3]李萌.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 2012 (11)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