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栏目(精选9篇)
民生新闻栏目 篇1
业界比较公认的内地民生新闻发端, 以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 至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近年来江苏、浙江等几大卫视崛起后, 民生新闻收视率普遍有所回落, 但创收普遍仍在提升。如何加强新闻策划, 保持收视优势, 遏制下滑趋势, 近年来也成为摆在民生新闻栏目面前的最大课题。新闻策划机制其实属于栏目管理工作, 属于管理学课题。本文将针对民生新闻的特点, 探讨新闻策划不同机制的利弊, 寻求行之有效的综合机制。这个机制建立得好, 运作得好, 将成为民生新闻在媒体竞争中的制胜法宝。首先, 需要明确一下新闻策划的定义和分类, 再结合民生新闻特点提出些特别要求。本文所指的新闻策划不包含企业为营销活动而进行的新闻策划, 是指新闻采访策划, 是新闻机构对一个时期或一项专题的报道所进行的分析、筹备、指挥和调控, 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新闻价值, 选择最适当的时机、以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新闻策划并非新鲜事物, 策划内容一般分为三类: (1) 可预见的重大社会活动。 (2) 不可预见的重大突发事件。 (3) 媒体设定的新闻议题。接下来回到民生新闻的特点谈策划。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在收视上普遍有突出表现, 其重时效、重突发、重舆论监督、重服务、重人情等几大特点, 而且不承担主要宣传任务 (一般由时政新闻栏目承接) , 基本能按照新闻规律编排, 是其长期特色和优势。民生新闻的策划机制, 就要以保障这几大特色为目标, 成为民生新闻栏目保持原动力的强大发动机。以下是广东地区几个品牌民生栏目的策划机制, 分析下来, 各有利弊。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每晚九点播出的《今日关注》, 2013年该栏目创收4亿多, 占珠江频道的二分之一。栏目的深度版块名为“民生大件事”, 他们的策划机制是, 将全栏目记者23人分为3组, 每组七八人, 按周轮流承担策划工作及相关采访:即A组负责本周的策划报道时, B组和C组负责一般动态消息类报道, A组原则上只采制计划内的新闻, 不参与当周日常采访。每组都有一个资深记者任组长, 负责全组的选题、协调和指导。
这一机制在运作中也暴露出明显的利弊。利:策划人手和时间得到充分保障, 同一主题多组记者协作完成, 而且不被其他采访工作干扰, 策划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保障。弊:其他采访人手吃紧, 剩余两组扣除轮休仅有十来人, 原本按要求只承担一般动态报道, 但对民生新闻而言, 日常动态中又蕴含着不少重大突发事件, 需要发掘深化, 于是这些记者被迫额外承担各种临时新闻策划。这种状况已成常态, 记者普遍感到压力过大, 难以承受。
再来看看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的新闻策划机制。《第一现场》每期长度达88分钟, 2013年创收3.5亿, 是深广电集团创收最多的栏目。从栏目长度看, 新闻策划更显重要, 单靠民生资讯、动态报道, 根本无法支撑这个篇幅。该栏目一线采访人员多达55人, 在分工上还独树一帜, 可以自由组合, 互为记者摄像。在新闻策划上, 栏目组要求每人每月必须报送一条深度报道选题。在实际运作中, 栏目组也坦言, 这一策划机制问题不少。利:新闻策划实现了“全民参与”, 该栏目时间长, 记者多, 每天都有多个选题报送上来, 可供编辑部分析研讨。弊:策划过程个人色彩较浓, 缺乏交流和指导, 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质量较低;同时, 按月报题使得大部分策划时效很差, 不符合民生新闻基本特色。因此, 《第一现场》基本上以当日热点为新闻策划主体, 临时安排组织新闻“战役”, 而每人每月进行的新闻策划, 对提升栏目收视率和影响力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下面来看看佛山电视台民生新闻《小强热线》的具体做法。《小强热线》开播11年, 一直是佛山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2013年平均收视率高达7.38, 其中一个环节“记者调查”, 主要依靠新闻策划来有效实施。和许多民生新闻栏目一样, 节目组年轻有活力, 记者平均年龄30岁。然而, 这样的年龄结构, 也带来一个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问题, 资深记者太少, 社会阅历较浅, 策划力量偏弱。为此, 《小强热线》的新闻策划主要由栏目组的主编和责编负责, 报制片人商议, 三人达成共识后, 组织采访力量予以实施。《小强热线》周六为回顾类集萃, 周日为社区活动特辑, 所以每周只要保证五个有分量的新闻策划, 即可做到周一到周五, 每天有重点, 有深度。利:该栏目周一至周五每天45分钟, 周六日为25分钟, 但全组采访记者只有十多人。这一策划机制能有效解放除业务主管以外的全部人手, 日常工作机动力量很强。弊:长期由三两个大脑负责新闻策划, 长期坚持会灵感枯竭, 因此, 该栏目连一周五个深度策划都难以保障。几乎所有记者日常只负责按指令执行, 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总体提升。
当然, 还有不少栏目学习民生新闻栏目鼻祖——《南京零距离》 (现名《零距离》) , 他们的深度版块由固定的一个小组, 五六人或八九人来完成, 有专人负责管理, 相对独立运作。其利在于做连续报道或组合式报道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其弊在于容易形成固定套路和模式, 创新能力逐年减弱, 其他记者则新闻敏感性下降, 几乎无策划能力可言。
以上四例, 为现今内地民生新闻栏目的主要策划机制, 均存在明显利弊。综合以上做法, 本文试图扬长避短, 探索一种较为平衡的策划机制, 供业界参考。
结合民生新闻的特点和栏目人员构成的特点, 民生新闻策划机制应满足以下几个需求: (1) 重时效。抓住当日热点问题, 无论本地还是外地的, 作为新闻策划的主要目标, 即对不可预见的新闻能及时策划, 提前对可预见新闻进行策划仅作为补充。 (2) 重指导。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平均年龄小, 社会阅历少, 策划机制必须有强大的指导力支撑, 否则策划有量无质, 常如鸡肋。 (3) 重培养。民生新闻要可持续发展, 必然有新陈代谢, 也需要以老带新, 新人要有机会参与策划, 执行策划, 成长为成熟的新闻人。为此, 建议民生新闻栏目采用如下新闻策划机制, 以十六个字来描述, 就是:分组进行, 集体讨论, 大幅留白, 重视当天。
(1) 分组进行:为了让每个记者都有参与新闻策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栏目可将所有记者分为若干组, 每组都有一个组长, 由栏目主编或责编兼任。几个组依次轮番负责下周的新闻策划。这样可以避免像《小强热线》《南京零距离》出现的绝大部分记者远离策划工作, 业务后劲不足的问题。 (2) 集体讨论:为避免年轻记者个人苦思冥想, 不着边际, 策划形式宜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 共同提高策划水平, 也提高了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这样可以避免像《第一现场》“全民策划”那样, 出现大量“鸡肋”报题, 有量无质的状况。 (3) 大幅留白:为了让位于对不可预见新闻的策划, 小组策划可以只完成两三个策划, 供下周执行。这样, 既可以集中选题, 充分讨论, 又可以为临时策划预留时段和采访力量。例如, 即便每个小组有六七个记者, 也只需要共同完成两三个策划, 执行两三个策划而已。 (4) 重视当日:每周都会有三四个重大突发事件值得深入发掘, 进行组合式报道, 当周值班主编可调集当天最强的采访力量, 临时以编前会的形式进行新闻策划, 确保当日策划, 当日播出。因上周提前进行的策划只有两三个, 无论在时段占用和人手占用上, 都不会影响当日策划, 正好互为补充。在上述三点能做到的情况下, 重视当日新闻策划才有操作性, 才有了质和量的保障。
以上提出的新闻策划机制, 是在总结多个民生新闻栏目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相信如结合各台实际加以运用, 必将有利于民生新闻的人才培养, 品质提升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内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风起云涌已有十多年, 至今仍是不少省级地面频道和众多城市台的收视保障和创收保障。为丰富民生新闻的内涵, 保持可持续发展, 各台民生新闻栏目均重视新闻策划。本文将通过几个品牌民生新闻栏目策划机制的利弊分析, 探求符合民生新闻特点, 且操作性强, 相对合理的策划机制。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策划,栏目管理,策划机制
民生新闻栏目 篇2
在2007年底,齐鲁电视台强力推出了它的强势新闻栏目-----“新闻晚餐”,将原先的《拉呱》和《每日新闻》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整合,本着“展现当代齐鲁清明上河图”的理念,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道丰盛的“新闻大餐”,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在分析这档90分钟的民生新闻栏目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中,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成功因素在里面,例如,故事化、娱乐化、独特化、品牌意识等等,在这么多的因素当中,笔者认为齐鲁电视台这档民生新闻栏目对贴近性的运用可谓是别具匠心,这也是它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齐鲁电视台的这档民生新闻栏目的贴近性探究它吸引观众目光的原因。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民众、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湖北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主任编辑陆文喜发表于《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的论文《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中对民生新闻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诉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对于这个定义在齐鲁电视台《拉呱》和《每日新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①计。”这不正是贴近性在理论上的表述吗?下面我们将从其表现形式的贴近性和主题内容的贴近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表现形式的贴近性
表现形式上的贴近性在这儿我们主要是指观众能够通过视听感知经验就能获得,侧重于观众感性认识,不必经过理性思考就能① 陆文喜:《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 [J] 《中国记者》 2007年第11期
够完整接受。在这一方面齐鲁电视台的这档民生新闻栏目走在了全国同类节目的前列。
1、主持风格平民化
《拉呱》栏目主持人小么哥主持风格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集中表现,首先,他一改了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模样而是使用山东方言跟观众拉家常唠嗑,给观众的整体印象是亲切随和,将平民化的理念带入到了新闻主持主持当中,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其次,《拉呱》还经常使用山东快书、漫画、特殊声效等多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进行新闻的串解,观众能够很容易的接受其传递的信息。最后,《拉呱》当中还有一个“搭词”的,相当于相声里“捧眼”的角色,这个搭词的人经常以捣蛋鬼的形象出现,爱与小么哥唱反调,两人一唱一和完成节目的串联,曾而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营造出沟通的氛围,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个搭词的人代表的是电视机前的观众。
2、新闻内容的直播化
2004年底,齐鲁电视台的《每日新闻》引进了江北第一台SNG卫星采集车;2005年11月,牵头成立了全国SNG协作体;2006年3月,引进了第二辆SNG卫星采集车。到目前为止,在直播新闻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上齐鲁电视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每日新闻》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卫星直播板块-----《森骥行动》,电视观众坐在家里能够收看到正在发生的新闻,感觉到记者已经把你带到了新闻现场,甚至这则新闻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就在新闻直播现场。观众的这种心理感受是其贴近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3、交流互动的实时性
《拉呱》和《每日新闻》都充分利用了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实时性交互手段来拉近栏目和观众的距离。这两档栏目在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播出同时开通了短信平台、在线交流,以及中美合资盛华视讯的call in系统,电视观众可以使用以上各种平台与栏目进行实时的交流,例如,《每日新闻》通过call in系统就新闻热点话题请观众通过电话、短信参与,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观众投进的每一票都会直接在屏幕上显示;《拉呱》通过短信平台,使观众发送的短信内容会及时地出现在新闻的字幕通道中,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小么哥还会挑选一些好的短信给观众读一下进行简短幽默的评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几句短短的话语,但这改变了以
前新闻报道“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让观众感觉“我”的意见受到了尊重。
4、栏目推广的贴近性
在这两档栏目的宣传和推广上,齐鲁电视台坚持了“走出去”原则,首先,栏目定期举行主持人见面会,首先让主持人走出演播室到广大的电视观众中去,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正确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这样一番“包装炒作”,主持人成为了明星,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牢固,甚至出现了观众为了看主持人的“表演”才每天定点收看节目的现象。其次,充分发挥SNG小型卫星采集车的作用,每周定期到一个地方去送礼,观众要回答相应的有关齐鲁电视台的问题,这样做不仅会提高栏目在这一地区的认知度,并且会让所有的观众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让观众时刻感觉到栏目时刻在他们身边。最后,这两档栏目还依靠其品牌优势推出了相应的商品,例如,拉呱茶具、拉呱酒具、小么哥和书匀的手机彩玲等等,让这些商品走入到电视观众当中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拉呱》和《每日新闻》在进行栏目推广时走得也是“群众路线”,从这种推广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去其栏目整体的贴近性。
二、主题内容的贴近性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这两档栏目的优势在于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充分体现出栏目的贴近性。《拉呱》作为全国第一个曲艺新闻栏目,它在取材上主要侧重于家庭琐事、奇闻轶事等软新闻。《每日新闻》则以省内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硬新闻为主。这样二者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一“软”一“硬”,相得益彰。②
1、关注时政
《每日新闻》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关注的是那些具有普遍 意义的与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住房、医疗、教育等都是其经常关注的焦点。再如,每年山东省两会召开的时候,《每日新闻》都回派出大批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报道,同时还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到直播间来,让观众能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在线交流等等,这些时政问题都是民众最关心的,这属于“大民生”的范畴,也是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出路。② 王亚楠:《方言新闻〈拉呱〉:生动活泼,却流于庸俗》 [J]视听界 2007年第3期
2、提供咨询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然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 明显加快,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观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是一个民生新闻栏目贴近性的重要体现,在每天的《每日新闻》一开始就是天气预报;在《拉呱》中观众提出的一些政策性问题,栏目会向相关部门咨询后给观众作出解答。像这样一些信息咨询服务的提供不仅是贴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栏目高收视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3、帮助弱势
栏目中《豪光工程》和《为您办事》两个板块的设置是帮助弱 势这一主题内容的集中体现,他们贴近百姓的生活,帮助普通观众解决一些难题。他们经常帮助农民工讨回工钱、资助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等,他们通过采访专家、热线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等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多种报道手段从多个报道角度对事件进行充分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观众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想到找齐鲁电视台。
4、观众介入
在2007年底,《每日新闻》在全国首家推出 “拍客新闻”,在主题内容选择上直接将观众请进来,让观众介入主题内容的选择,让“民”真正的参与到“民生新闻”当中,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这种制作模式在全国范围来讲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齐鲁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贴近性的原则,贴近百姓的生活,用百姓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新闻。
综上所述,贴近性对民生新闻栏目来说是一项基本原则,真正抓住贴近性的新闻才是观众喜欢看的新闻,齐鲁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正是抓住了这一原则才赢得了如此高的收视率,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方言新闻〈拉呱〉:生动活泼,却流于庸俗》[J] 视听界 2007年第3期
民生新闻栏目 篇3
关键词:民生新闻栏目;县级电视台;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新闻栏目在各级电视媒体掀起一段传播新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则是县级电视台现在以及将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民生新闻栏目以其贴近性、时效性以及本土化的特征而深受观众青睐。一些县级电视台也开设了民生新闻栏目,但报道的民生新闻多是日常琐事,常常出现有闻必录、就事论事的现象。
一、县级台民生新闻报道存在的弊端
(一)视野狭窄,个别题材平庸琐碎。民生新闻所体现出来的应是反映大众的困惑和疾苦,传达党的喉舌要义及精神,人民的价值取向及当地人文关怀,从而彰显出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可当今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不能够满足愈来愈大的民生需求,涵义不够宽泛,仅仅是将民生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锁定在城市新闻视角范围之内,没有建立起广泛性的、能够覆盖到当地城乡居民体系的新闻观察视角,成为了现如今县级台民生新闻报道存在的弊端。
(二)娱乐化倾向较为严重。民生新闻在拍摄制作上难免会有“表演”的痕迹,有时候给人一种背离新闻真实性的感觉,倒像是一场新闻“表演秀”。不利于提升媒体在观众中的公信力和树立良好的传播形象。
(三)采编的随意和生硬。民生新闻非常注重实效性,注重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事件报道出去,这是民生新闻的优势,但是过分强调时效性,在匆忙的操作过程中也往往导致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一个问题。在制作和编辑方面会比较粗糙、零散、缺乏新闻的整体感和立体式的报道。
二、如何做活县级民生栏目
(一)更新思想观念,拓宽视野,丰富民生新闻内容。民生新闻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生老病死等,还应当开拓更广阔的内容空间,比如法律、交通、就业、社保、医疗、教育、食品等,这些更能让老百姓产生共鸣,从而让电视节目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比如庆云电视台开办的《交警直播室》、《庆云警示》,便可切实搭建起相关职能部门与百姓的沟通桥梁,收视率攀升自然不在话下,而化解矛盾、解决困难的同时,从而获得大众信任,并提升了民生新闻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二)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要注重新闻播报对象的广泛性。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在取材的过程中,要基于整体角度,从更为广泛、深远的角度,来提取素材,开拓新闻视角。例如,庆云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直播庆云》,就将播报对象定位于广大的城市居民、农村人口、孤寡老人、伤残病人等。将栏目镜头,对准了家庭、街道、社区,真实的反映了民情、体恤了民生,具有生活性和贴切性。
(三)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要注重新闻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目前,愈来愈多的地方电视台民生栏目已经意识到了互动的重要性,在现场,采取与大众互动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例如,庆云电视台开办的民生栏目《身边》就是采用这种形式,或是请大众通过编辑短信、拨打电话、动员大众自拍新闻、邀请大众提供新闻线索等方式,让大众积极参与到民生新闻的编辑与录制中,将大众的地位与媒体同等,揭开了电视新闻采编、录制、 演播的神秘感,从而调动了广大受众的节目参与积极性。
(四)创新运作形式,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和谐功能。将市场营销手段充分运用到民生新闻栏目自身形象的塑造上,向社会广泛宣传推广。加大力度策划,并借鉴各种先进电视台的表现形式,使得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突出整个栏目重点、鲜明特色,深入报道。民生新闻栏目要突出地方特色至关重要,从而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庆云电视台的《3612345市民热线》栏目就是这样一档栏目,栏目以县政府开通的3612345市民热线为素材基地,选材来源于每天拨打热线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电视栏目现场核实真伪、记者联系各方面了解情況、达成双方互相谅解、为老百姓解决难题等手段和表现方法,在当地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形成了百姓与有关方面、有关部门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一定要有准确定位,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坚持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应做到“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将基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报道重点,强化民生新闻栏目的服务职能与宣传职能,才可实现新闻节目自身价值的提升。贴近民生、关注民情的民生新闻栏目,才会更有利于县级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创新,与此同时,拉近了当地百姓与电视台的距离。
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采编把关 篇4
1 把好导向关, 弘扬主旋律
舆论导向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 是新闻作品主题、观点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是作品是否能经受住政治检验的试金石。一档节目的播出,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 在采编工作中, 都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握好新闻稿件的把脉点, 倘若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 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背道而驰, 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导向问题具体体现在, 有的作品涉及国家法律法规严肃性问题, 比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国策, 用夸张拟人、拟物的手法作为讽刺对象, 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有的作品有关信访方面的问题, 稍有闪失, 就会“大意失荆州”,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涉及宗教迷信、台胞称呼等政治性敏感话题, 还有一些掺杂变相商业广告类的内容, 一旦把关不严, 节目播放出去, 负面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凡此种种, 要求记者、编辑在撰稿、审稿时, 应深刻领会、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含义, 认真学深学透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修养, 把不健康的内容消除在萌芽状态。
2 把好真实关, 采访要到位
毋庸置疑,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失去真实性, 就毫无价值可言, 新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以事实为准绳和依据,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记者在采写新闻作品、责任编辑在审稿中, 应特别注意新闻真实性问题, 来不得半点马虎, 对任何事物都要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 深思熟虑, 掂量推敲, 慎之又慎, 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 尤其是一些问题曝光类或者反映百姓诉求和心声的报道, 采访时要养成多问多记的习惯。尽可能了解得详细透彻一些, 切忌凭主观意念, 不能仅听一面之词, 要问明白事情的缘由, 记者应多采同期声, 事情的双方, 甚至三方都应采访到位, 让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 记者不抱偏见和主观意念, 做到全面、客观、公平、公正报道, 避免事态扩大化。如某某村茶园修路遭人为毁坏, 某村稻田因受某企业污水排放影响, 导致农作物枯萎等等方面题材, 记者应当慎重行事, 尊重事实, 及时与相关部门协商联系, 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让当事双方都能接受, 心服口服, 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报道真实性还体现在事物被夸大化, 具体反映在对被采访对象对某事物的描述、渲染, 比如, 采访某养殖场或某基地, 主人说, 这是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养殖场或基地, 还有当你去采访一株名木古树, 村民会说, 这是全省最大的一株古树, 遇到此类题材, 记者心里应打个问号, 不要轻易下笔, 应与相关部门核实查证后, 方可下结论。再如, 水灾、火灾、车祸等突发性灾害类报道, 牵涉面广, 被采访对象对灾害受损情况, 只有一个大致数据, 因此, 记者不宜把损失多少的数字写入新闻稿件, 采编人员在撰稿或审稿时, 要特别留意。
3 把好标题关, 文稿更出彩
标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集中概括, 它涵盖了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优秀新闻作品, 其标题同样出彩, 所以, 标题作为稿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写标题时, 我们应该多花点功夫, 多费点心思, 取好标题, 引人入胜。
电视新闻作品标题没有固定的模式, 写法多种多样, 颇有讲究。它与报刊、杂志文章标题, 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旦标题字幕出现在屏幕画面上, 观众就能一目了然, 大致明白报道的内容。因为, 电视传媒与报刊、杂志截然不同, 电视新闻标题字幕在屏幕上停顿时间非常短, 观众靠瞬间感光视觉来理解这篇新闻的主题, 紧接着, 吊住观众的胃口, 接着往下看的兴致, 这就要求记者以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底, 写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标题,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如民生新闻《刘汝球:七旬牧羊女, 销路愁断肠》、后续报道《山羊有了销路, 刘老太喜上眉梢》、《余步云:三十年盖三次房, 喜看移民村变迁》、《何永彩:东方茶花春满园, 北京奥运我添绿》。此外, 电视新闻标题不能写得太深奥、太华丽, 观众看得很费劲, 也弄不明白啥意思。但是, 也不能写得过于平淡乏味, 比如报道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标题《我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显得简单化、平淡, 应当适当带一点文学色彩, 把现场所见所闻予以概括提炼, 如《两车相撞司机被困, 消防官兵奋勇救人》, 显然, 后面这个标题生动、感染力强、牵动着观众的心。因此, 写好标题, 对整篇新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把好名称关, 采访心要细
在审稿中, 地名人名、职务写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特别细心, 平时养成勤看当地地名册的习惯, 尽量做到对本县乡镇 (街道) 、村、自然村了如指掌, 减少差错。
采访中, 记者有时往往疏忽把自然村当作行政村, 尤其是一些偏僻山区村, 一个行政村由若干自然村组成, 且人口少、居住地分散, 稍不留意, 容易将自然村当作行政村。还有一种情况, 有许多村村民习惯把村委会主任叫做村长, 村民们心知肚明, 村长就是村委会主任, 只是村长叫起来顺口, 就难以改口了。但是, 作为记者就不能仅听村民称呼村长就写村长了, 某某村村长的字样出现在稿子上, 这是不应该出现的, 编辑审稿时, 不能有丝毫松懈, 杜绝让村长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有的记者在称呼农村人物时, 把大伯、大婶、大妈称作先生、女士, 这是不贴切的, 也是比较忌讳的问题, 把张大伯、李师傅称作张先生、李先生, 听起来别扭, 怪怪的。还有出现人名、职务错误, 正职、副职一字之差, 张冠李戴。名称差错, 看起来是小事一桩, 无大碍, 可是, 倘若把关不严, 不够细致, 节目一播出, 就会铸成大错, 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采编人员写稿审稿中常常要涉及名称, 大家应引起足够重视, 正确使用称呼。
5 把好文字关, 至少看两遍
一篇新闻作品由语言文字组成, 新闻语句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见长, 适当地融入一些文字修饰词句, 则使文章更精彩, 它包涵了开头语、正文叙述、段落过渡、同期声、细节描述、现场声、成语形容词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编后话、标点符号等内容。责编审阅一篇新闻稿件至少阅读两遍, 方可下笔修改。
首先文章脉络是否顺畅, 重点把关重复句现象, 这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重复句多了, 逻辑性就减弱了。语句重复大多出现在文中上下段过渡句之间, 一般出现在同期声前面的段落上, 在解说词中被采访对象原原本本所说的话, 接着在后面的同期声中又重新叙述了一遍。只不过前者是解说词某某说, 后者是同期声。一般表现手法而言, 前面解说词只要大致交待过渡一下, 点到为止, 然后, 尽量用同期声为主, 这样现场感强, 有说服力, 既可避免解说词和同期声之间内容重叠现象, 又使语句更为流畅, 衔接更趋紧凑, 逻辑更为严密。除此之外, 除了开头语, 正文中出现内容相同的语句也是屡见不鲜。记者应练就过硬的写作基本功, 学会舍弃, 力求精炼。
其次, 要注意把握上、下篇新闻作品之间串接词的巧妙运用, 即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语和编后语的衔接, 每一篇民生新闻前都有开头语, 由主持人出境。开头语的写作手法不外乎两种写法, 各有特点。一种是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 用最精辟的语言把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作了集中概括。另一种为提出问题, 叙述此事的种种疑点或谜团, 一些蹊跷的现象, 然而, 没有挑明事情缘由, 给观众留下悬念, 埋下伏笔,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开头语的文字表述颇有讲究, 要视新闻具体内容来写, 主持人应视具体情况临场发挥。编后话对于民生新闻来说不可缺少, 记者、责编、主持人都应养成勤写勤说编后话的良好习惯, 有了编后话, 新闻就更有力度和鲜活完整, 如曝光《公园设施人为破坏, 江边护栏不翼而飞》不文明行为的新闻, 配上“爱护公共设施, 人人有责, 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呵护, 除了相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 呼吁市民要监督和举报这种不文明行为, 创造美好和谐的家园”编后话, 达到了震慑的作用。一篇民生新闻有贴切巧妙的开头语和编后话, 使报道更有深度, 更有看点。
再次, 新闻作品适当地增添文学色彩, 使观众看了新闻不觉得干巴巴的, 在稿件中, 尤其是一些细节描述的段落, 拟用形容词、成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淋漓酣畅, 很有美感, 然而, 电视新闻语言以朴实明快为主基调, 运用修辞手法应把握分寸, 比喻恰当, 不能过分渲染, 夸大其词, 如把甘蔗脱皮比喻作跳脱衣舞等。新闻毕竟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大量运用修辞表现手法, 记者应根据文中特定环境来确定是否用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 另外, 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使新闻稿件既简洁明快, 又形象生动。用扎实的文字功底驾驭新闻作品。
6 把好画面关, 节目保优质
电视新闻责编与报刊、杂志责编不同, 报刊、杂志责编在审稿、校对后就已基本完成, 而电视则与众不同, 在完成审稿组稿后, 编辑工作才过半, 紧接着主持人出境, 画面拍摄、运用是否到位, 制作字幕、特技处理、新闻稿件串接是否正确, 配音有无差错等, 最后把整档节目仔细审核, 至少看一遍以上, 发现问题, 及时更改。是责任编辑把守的最后一道关。
审片时, 责编从画面质量入手, 画面光线不足、阴暗, 是否用了新闻灯, 剪辑画面是否到位, 长镜头、短镜头、大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揺、移等拍摄手法运用是否恰当;同期声采制有无音响问题, 是否出现同景别, 画面有无重复使用现象;有无存在逆光、顶光现象, 画面剪辑能否做到动静结合, 画面稳定性如何等。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到记者本人, 提醒注意改进, 从而促使新闻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确保节目播出质量。
浅谈民生新闻类栏目的编排 篇5
民生新闻的精神品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 由此而带来的新闻编排上的变化应该说是革命性的。从节目时长来看, 这些栏目最少的为30分钟, 更多的每天都做足一小时, 如何能让观众在这么长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节目收看呢?记者所在的栏目就是一档民生栏目《直播衡水》, 节目时长为半小时。通过四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如今该栏目已成为衡水市家喻户晓的知名栏目, 结合自己亲身感受, 记者认为除了新闻内容上吸引人外, 新闻编排上也应该需要一些技巧。
一、强调时段:
目前很多的电视新闻栏目采用的都是板块设置, 虽然条理清晰, 结构合理, 但很容易陷入一种刻板的模式化。观众对新闻内容是有选择的, 一成不变的新闻节目编排形式观众会感到厌烦。电视新闻编排不仅包括每一条新闻、每一种形式的处理, 更强调整档新闻节目的和谐与协调, 以求达到播出上的优化。我们《直播衡水》栏目采用的和《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等栏目一样的编排方式, 就是留住悬念, 让观众永远不知道后面是什么, 不程式化, 以起伏有致的“峰谷”编排法, 增强节目的收视期待。今天这个内容的片子是头条, 明天就可能放在中间, 虽说感觉起来有点乱, 但可以让观众有一种不可预知性和期待性。
目前大多数民生新闻栏目很少强调板块设置, 更多强调的是时间段, 或者是节, 每个时间、每节里的内容编排不固定。比如我们《直播衡水》在节目安排上始终保持三个常规的节目形态:一是新闻, 介绍衡水当天发生的社会新闻及市政要闻和媒体报道的热点事件;二是信息资讯, 涵盖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三是投诉, 其中像“有事我帮忙”、“民生热线”、“域外播报”等子栏目均在固定时间播出。从播出效果看, 应该说相当不错, 观众一旦收看, 就很难离开。
二、恰当选择头条:
电视新闻栏目中的头条新闻是新闻栏目最先播出的一条消息或者一组相关的报道。与报纸的头条一样, 头条新闻应该是该档新闻栏目最重要的新闻。
有人认为“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是新闻中最重要的, 我们不否认这一点的重要性, 不过仅凭这一点还不够, 最关键还要看记者或编辑如何从观众最关心或最感兴趣的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如何“以小见大”, “小问题做出大文章”, 突出信息的最高价值, 以求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例如, 在直播衡水今年一月份的一期节目中, 我们记者针对冬天干燥寒冷的天气, 市区患感冒的人数明显增多这一现象, 作了《天气寒冷干燥·医院感冒患者“爆棚”》的节目。记者并没有简单的放在关注这一现象本身上, 而是把人们最为关心和关注的今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人患感冒, 这次感冒为什么患者会持续一个多月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康复, 这次感冒跟甲流有没有区别, 如果不注意会出现什么并发症, 得了感冒应如何对待, 是不是应该都到大医院去治等问题, 通过到市医院、五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社区门诊等地请呼吸内科、心肾内科、儿科、康复保健科的专家、医师一一讲解,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了非常形象、直观、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就是这样一条新闻, 我们放在了当天的第一条, 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 应该说这条新闻兼顾了时效性、接近性、贴近性、显著性、新鲜性, 再加上主持人恰当到位的点评, 鲜明地体现了栏目的倾向和人文关怀。
三、控制节奏:
民生新闻节目的编排, 同样需要节奏的控制。实现节奏的控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节目中巧妙地设计“兴奋点”, 使节目更加好看, 更能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这个兴奋点, 是节目的“闪光点”、“动情点”、“新鲜点”。
在《东方时空》开播的时候, 其中《焦点时刻》的报道有一条就是“报道开始两三分钟必须要有兴奋点”, 同样对于一个栏目来讲也是如此。那么这第一兴奋点的设计实际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头条新闻的选择, 头条新闻对于一个新闻栏目的龙头作用可见一斑。
一开场能抓住观众, 但如何留住观众?这就需要利用峰谷技巧创造高潮不断的节目排列, 这种排列方式在《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北京台《晚间新闻报道》等栏目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常用的方式是, 开始有内容提要, 在每节新闻结束时预告下一节的主要内容, 这样在每节、每个时段之前加入节目预告, 简洁上口的宣传词再配上轻松动感的音乐, 同样也起到了调整节奏的作用。同时, 注重把重要的新闻分散在每一节里, 一定的时间, 必须有一个新的兴奋点出现, 这样就形成了多个高潮, 避免了节目越到最后越松散, 使节奏张弛有度。
同时, 贴近性、趣味性较强的新闻, 在开始的预告和每一节的预告中不断出现, 但往往放置的比较靠后, 吸引注意力、吊胃口、留住观众的意图很明显。例如, 在《南京零距离》的节目中, 有一期从一开始就预告了《一栋房子和六个女人》这样一条片子, 而在接下来的节目中, 这个预告先后出现了三、四次之多, 把观众的胃口吊得足足的, 但是没有具体说明要在几点几分播这个片子, 让观众欲罢不能, 要知事情究竟如何, 且听下面分解, 这样自然会牢牢吸引住观众。
四、更多的辅助手段:
民生新闻栏目在编排制作中, 同时要加强的是节目的动感, 这就需要更多的辅助手段来完成, 需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例如, 在编排制作中更多的借用动画、flash、图表、字幕等形式, 来加强节目的动感。
虽然科学、富有变化的编排, 对提升栏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毕竟只是一种形式,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 只有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才能推动栏目尤其是民生新闻类栏目良性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360度推广 篇6
1. 电视媒体宣传
一档即将开播的民生新闻栏目要想获得关注度, 所在电视机构是最主要的宣传渠道, 可以充分利用本身的播出平台优势, 精心制作电视宣传片, 体现出该民生新闻栏目的创意宗旨、观众定位、服务内容以及主持人、播出平台和播出时段等信息, 也可辅以屏幕下方游走字幕告知等方式, 至少提前半个月在各频道高密度播放, 尤其要加大本栏目播出频道的宣传力度, 加大在黄金时段的播放密度, 让观众充分知晓预播栏目的相关内容, 对此心怀期望。待栏目进入常态播出后, 其宣传的平台和频次则可以视情况逐步减少。
2. 平面媒体宣传
平面媒体如本地报纸的营销推广渠道, 可以弥补电视媒体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保存性差的不足之处, 尤其是广播电视报, 是民生新闻栏目平面宣传的理想媒体。待栏目进入常态播出后, 可以从“栏目内容、概念讨论”的视角切入, 和读者进行互动, 让读者参与新闻线索提供、事件发展讨论, 吸引目标观众的注意力。
3. 网络媒体宣传
网络平台以其公共性、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可以通过设置主持人博客、民生新闻栏目讨论版, 在猫扑、天涯等网站开辟专栏, 尽可能地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参与的积极性。将网络媒体宣传长期性地当作一项基础工作来做, 对栏目的品牌打造意义重大。
4. 户外媒体宣传
户外广告面积大、色彩鲜艳、主题鲜明、设计新颖, 在人流量大的闹市口制作大幅的民生新闻栏目的户外大牌广告, 形象突出, 不经意间给行人以视觉刺激, 该新闻栏目的相关信息也容易被认知和接受, 而且户外广告一般发布的期限较长, 能造成印象的累积效果。
也可以制作彩版宣传海报, 将主持人、栏目内容等信息囊括其中, 在当地的大型商贸城、连锁超市等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张贴, 提高人们的关注度。还可走进大型社区, 以横幅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 成本低, 效果好, 直接和社区居民面对面。
5. 流动媒体宣传
公共交通为公交车身广告提供了巨大空间, 可通过车身将民生新闻栏目的相关信息以多面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示、传播, 以得到更多的受众注意力。还可将栏目宣传片在公交移动电视里播放, 以获得更高的接触率和稳定的接触频次。
6. 大型活动宣传
民生新闻栏目 篇7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改革之初, 各家电视台的台长面露笑容, 节目收视率较从前确实大有提升。然而, 新鲜过后, 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现象很快出现:“时政新闻只讲国计不关注民生, 民生新闻只关注民生不讲国计。”受此影响, 观众的流失率也开始抬头。分析其原因, 大家发现这种把新闻简单地分为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做法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改革, 改动的是形式和表现, 忽视了新闻的真正内涵和整体功能。
其实, 作为电视观众, 偏好时政新闻的观众并非对民生新闻漠不关心, 而喜爱民生新闻的观众亦对时政新闻心存期盼。更何况, 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电视台的任务应是, 在两者之间找准结合点, 在保持各自新闻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 使时政新闻融入民生的元素, 民生新闻散发出时政的大气。
我们欣喜地看到, 近年来, 很多电视台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拓宽思路, 找寻对策, 付诸实践, 将两者进行有机融通。在众多电视传媒里, 商丘电视台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和大多数电视台一样, 商丘电视台曾经通过分众化传播的努力, 使时政报道《商丘新闻联播》与民生新闻《新闻播报》各自培养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该台于2000年创办的民生新闻栏目《新闻播报》以主持人亲切平和的讲故事方式报道老百姓的衣食冷暖、酸甜苦辣, 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时间一长, 就有观众不乐意了, 他们感到节目缺失了大政方针的引领和指向, 疑惑对时政大事怎么不做报道。更主要的是, 该台民生新闻栏目与其他城市电视台一样, 在运行初期的红火风光后, 便很快显露出整体性的平俗和凝滞———内容表面化、单调化、雷同化、市井化, 节目看起来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 报道内容面面俱到而缺少深度, 初始似有新意但时间一长便似曾相识……这成了《新闻播报》这类民生新闻栏目的表征。同时, 该栏目对于“国计”关注的缺失, 也造成新闻节目信息量的明显不足, 新闻内容趋于边缘化。渐渐地《新闻播报》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观众意见很大, 收视率在一天天地降低。
面对这种状况, 台领导敏锐地认识到, 两种新闻样式本身所传播的内容其实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 如果一味地将两者分开搞“独立”, 必然会导致“国计”与“民生”失去交会点, 彼此互不联通, 媒体传播上的“以小见大”、“大事化小”难以充分展现, 媒体的社会教化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也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由此, 商丘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又一次优化提升迫在眉睫。在认真分析总结过往的新闻改革得失后, 勇于进取创新的商丘电视台又一次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2010年, 《新闻播报》再次改版。这次改革的原则是重新理解民生的内涵, 把民生新闻的外延扩大, 做“大民生”, 尽可能把“国计”融入民生新闻, 让观众在关注身边事的过程中了解国家正在推行或将要推行的一些政策法规, 从而增强民生新闻的实用性和可视性,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指导性。
首先增加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解读, 密切关注“国计”。电视台首先对编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让大家了解国家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彻底搞清何谓“国计”、何谓“民生”, 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求编辑和记者除在内容上相互弥补与融合外, 还要学习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新闻采访中借助新闻事件体现大政方针, 努力做到“以小见大”。
改版后的《新闻播报》既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 如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停水停电、看病上学等, 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举措等通过民生的角度去解读。比如房地产、金融、汽车等方面政策调整或者新法规出台时, 栏目及时选题, 采访政府部门、律师、专家和百姓, 用“民生”的视角和群众的语言去解读这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 以更好地服务群众。从“民生”的角度解读和诠释“国计”, 更利于促进“国计”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扩大“国计”的影响力, 利于“国计”深入民心, 使“国计”与“民生”得到有机融合, 这样的民生新闻也更能体现新闻媒体的“三贴近”原则, 同时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国计”, 尝试将公共新闻的理念融入民生新闻的实践之中, 更有利于“国家大事”与“生活小事”的融合。何谓公共新闻?“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 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 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 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这是“公共新闻”的基本内涵。在民生新闻中, 尝试以“公共新闻”的理念设置议题, 将政府和百姓连接起来, 并引导群众参与。
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新闻播报》曾播出过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农民购买了一款冰箱, 当时商家告诉他这款冰箱享受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 可以拿到国家13%的冰箱款补贴。农民购买冰箱后才发现买的冰箱型号不是国家规定的型号, 不能得到补贴, 和商家发生了争执。《新闻播报》记者如果把报道的角度停留在当事人谁是谁非上, 这充其量就是一条双方发生纠纷的民生新闻。《新闻播报》记者做了另外一种努力。节目里, 他们由这件事细细解读了国家有关家电下乡的政策, 哪些家电享受家电下乡补贴, 哪些不享受, 如何申请补贴, 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到哪些部门去办理, 需要多长时间能办成, 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让观众真正能从《新闻播报》里得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以国计体现民生, 以民生解读国计。国计与民生, 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但长久以来, 人们的头脑里总是把它们用大与小、上与下的概念割裂开来, 觉得国计是国家层面的发展大事, 民生是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 两者基本不搭边。作为新闻媒体, 应当树立正确的国计民生观, 恰当运用新闻手段, 以国计体现民生的视角, 以民生解读国计的内涵, 让人们接受与了解国计民生。在处理那些公众关心、政府关注、有待解决的事情时, 《新闻播报》常常设置一些议题, 在这些议题中百姓不再是旁观者, 而是从参与的角度与社会公共事务一起构成新闻互动, 形成舆论声势, 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有关规定进行解读与分析, 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
《新闻播报》曾设置过《公园门票该不该收?》这样一个议题, 对于公园收门票这样一个现象让社会公众参与讨论,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节目编导再进行相关的政策解读, 这样, 百姓由关心自己事、身边事, 继而到关注大家事、周围事、社会事、国家事, 这是公民意识的最基本体现。公民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 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参与的热情以及收看的热情也有了极大提升。通过公共问题的一个个解决, 商丘电视台不仅重构了媒体、政府、受众的关系, 促进了社会问题的解决, 更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
民生新闻栏目 篇8
1.1 民生新闻的概念
对于“民生新闻”的概念, 业界和学界莫衷一是, 尚无定论。有三种以下常见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把民生新闻看作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第二种观点是把民生新闻看作和传统民生新闻既相联系, 又有区别的新闻体裁;最后一种观点是把民生新闻看作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理念和传播形式。把民生新闻普遍定义为, 载体为电视媒介, 主要价值取向是关注民众生计、意愿和立场, 注重民众视角, 打造群众喜爱的形式, 传播与民众生计、生存、日常生活及切身利益相关的实时动态。但无论哪种观点, 都把关注民生作为重点。
1.2 国内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历程
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从社会新闻和都市新闻中发展演变后又与之相分离, 逐渐转变成独具特色的新闻类别, 推动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
民生新闻的特质在1995-2002年逐渐被展现出来, 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 最先显现了民生新闻的特质。这一时期, 民生新闻并没有被广泛传播, 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也比较低。直到2002年, 《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开播, 这档大力倡导“民生新闻”理念的新闻直播节目在2014年7月的收视率平均为8.3%, 创造了17.7%最高点收视率。该节目一开播, 即在南京乃至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股“民生新闻”的浪潮滚滚而来。紧接着, 包括央视在内的各频道竞相开办民生新闻类栏目, 中国民生新闻类栏目被广泛开办, 并迅速发展。
2 县级台民生新闻类栏目的现状
2.1 时政新闻比例大, 基层新闻被压缩
大篇幅的会议等时政新闻占据民生新闻的大部分时间, 导致反映群众状况的基层新闻被大大压缩, 民生新闻类栏目的“民生”让人捉摸不透。打开电视, 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类栏目播报的民生新闻大都是各种会议和各类领导讲话, 相反,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被一压再压, 一拖再拖。
以武清区新闻中心《民生视点》栏目为例, 会议新闻的时间很长, 插队进来的会议新闻同样有足够的能力把基层新闻的时间一再压缩。29分钟的时间中, 有时会议新闻能占到12分钟, 留给基层新闻的时间不足17分钟。虽然会议新闻占用比例不到1/2, 但必须强调的是, 《民生视点》作为一档民生新闻类栏目, 本应关注民生, 而不是时政。如果非要把会议新闻和人民生活搭建起联系, 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政策的改变关系到每个群众生活的变化。但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笔者认为, 更应该侧重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冷暖痛痒。
2.2 报道方式单一, 记者经验不足
创设之初, 各级电视台对《南京零距离》栏目的模仿无可厚非, 但在比葫芦画瓢的同时, 各大卫视都在进行改革与创新, 打造自己独特的风格。描画自己的瓢对于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来说, 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就更不用提创新。县级电视台的在民生新闻类栏目缺乏创造力和突破点, 直到现在都还处于模仿的阶段, 然而, 一味的模仿造成了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单一不变, 没有新意。再加上县级电视台的记者能力相对较弱, 多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缺乏采访经验。以武清区新闻中心《民生视点》栏目为例来说, 在报道形式上, 出镜主持人一本正经地播报, 每一条新闻都一如既往地采用你问我答的采访模式。以其中一期报道南蔡村大枣的新闻为例, 一名刚工作几个月的年轻记者, 主要想报道大枣的个儿大、甜、脆, 记者像挤牙膏一样, 问一句, 农户回答几个字, 还常常出现听不清的状况。
大部分的县级电视台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劣势:缺乏创新。部分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类栏目, 也在有意识地改变一成不变的报道形式, 想法设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 但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只能模仿各大卫视创新了的模式, 但在模仿的同时, 并不能与自身是民生新闻栏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把各类新闻的报道形式照搬, 造成报道形式的单一化。
2.3 重播率高, 报道延迟
重播是每个电视台的每个栏目必有的, 适当的重播可以方便没有观看到的观众以后观看, 然而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重播率过高, 反而容易让观众反感。
也正因为过高的重播率, 报道的新闻通常情况下已经失去了时效性和新鲜性。《民生视点》栏目周一、周二、周三首播, 其余时间大部分都在重播, 有时节目播出的时间和事件发生的时间能相隔一个月, 已经秋天了, 新闻中人们的着装还是夏装, 实在无法播出时就只能无奈删除。此外, 《民生视点》栏目录制了一个“赵璐讲故事”板块, 主要是在演播厅录制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当地的爱心或者杰出人士, 安排在每一期的结尾, 大概10分钟左右。这样一个板块的内容进行微调之后循环播放了3遍, 当地居民从8-10月, 将近3个月的时间内都在看重复的节目。先不说内容已经过时, 连续重播3次, 观众早已没有了收看的欲望。
虽说民生新闻类栏目不需要那么严格的时效性, 但也不能延迟一个月那么久, 已经失去了新闻的特性。长时间保持过高的重播率, 容易流失大量忠实的观众, 降低收视率。
3 县级台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定位与发展
3.1 信息源接地气, 开辟致富类、服务类等板块
民生新闻是从人民生活中来的, 最终也要回到人民生活中去。将民生新闻的信息源从政府工作会议及领导工作中, 转移到最基层的群众生活中, 走进乡村、社区和家庭, 听取居民的意见, 关注大家的诉求, 以此作为民生新闻创作的出发点, 为当地居民排忧解难。很多农民无法紧随潮流, 无法在第一时间捕捉到致富的途径, 因此要在栏目中开辟致富类、服务类板块, 为当地居民提供并分析最新形势信息, 方便居民走上致富之路。首先, 县级电视台拥有最贴近群众的优势, 易于走近群众、贴近群众, 所以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把从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新闻信息作为主要来源, 让报道更接地气。其次, 可以把对工作会议的简单纪录提升为解读政府的最新政策, 并介绍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意义。消除政府与居民间的距离感、政策与居民间的陌生感。让新政策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使新政策能够最好地服务于人民, 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2 突出地方特色, 打造亲民栏目
根据自身优势, 彰显地方特色, 打造亲民栏目, 应该作为县级电视台在狭小的空间谋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 领导的各种活动和各类工作会议成为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主要播放内容, 近几年, 电视媒体的宣传方式不断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县级电视台应该发挥最基层和贴近群众的优势, 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 形成多亮点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 提升栏目的关注度。受地域范围的影响, 同区域内的受众在传统与思想上都会有些相似, 把握好本地居民的相同点, 搜集的新闻素材也要投其所好, 符合其思维习惯和文化水平。例如, 主持人用方言播报新闻, 在新闻内容编排上更注重本土特色等。
在这一点上, 武清新闻中心尤为重视, 每年都会在武清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和环中国自行车比赛, 2015年又举办了绿博会, 这也算是武清地区的一大特色。《民生视点》栏目就对这些特色赛事和活动会进行详细的跟踪报道。例如, 对中国绿化博览会会展园的跟踪报道, 使当地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实时了解本地绿博园修建进度、园内布置、开放时间及票价等相关信息, 真正实现民生新闻类栏目的服务功能, 予民以惠。此外, 《民生视点》栏目还对武清区文化公园的文艺文化活动非常关注, 让观众在电视上看自己的节目, 不仅最大化的拉近栏目与居民的距离, 还能够让当地居民参与到自己家门口的娱乐文化生活中区, 让民生新闻类栏目成为弘扬本土文化特色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3.3 积极融合新媒体优势与新技术, 增强互动性、网络化
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 在新媒体和新技术方面还非常落后, 并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 贴合观众的需求。目前, 各个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动上都非常欠缺, 武清区新闻中心有自己的网站, 但是在网站建设上并没有实时跟进, 只是空位子, 且各种乱七八糟的广告, 完全不像是一个电视台的官方网站。通过对网站的进一步建设, 在网站中增加各个栏目单独的板块, 及时跟进和发布最新信息, 促进电视台及栏目网站建设的正规化。
3.4 提升软硬实力, 缩短制作周期
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类栏目的硬实力是硬伤, 电视台作为国家财政补助类领域, 依靠自身的广告等收入提升自己的硬件设施设备, 似乎有一些难度。依靠本土化优势, 在新闻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下足功夫, 缩短制作周期, 提高收视率与关注度, 从而增加广告收入, 逆转恶性循环模式, 带动自身发展。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类栏目软硬实力的提升是必然趋势, 然而一味的等待救助并不是栏目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自身出发, 提升竞争力, 提高新闻质量和缩短制作周期, 势必会促进栏目的又好又快发展。
4 结语
民生新闻栏目 篇9
1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中的问题
1.1 偏离新闻本质
新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性, 真实地反映民生的实际情况是第一位的, 没有了真实性就无所谓新闻事实了。但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得到人们的赞赏, 往往对新闻事实进行了片面地强调、夸大、刻意煽情, 甚至传递一些虚假的新闻, 为了博取观众的关注而不尊重新闻的本质无疑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 不尊重客观事实过分地炒作, 往往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使当地的人民群众不再信任基层电视台, 从而不利于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新闻价值低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主要的责任就是对居民的生活情况和问题进行报道, 人们生活、生产中的时事是其关注的焦点, 同时它还担负着沟通政府和民众的重大责任, 因此不仅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还会受到政府的重视。
但是由于各个地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 所以加剧了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之间的竞争, 为了使自己更胜一筹, 很多电视台通过系列报道、拉长节目等方式加大了民生新闻的信息量, 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在短期内是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却没有引导人们的生活状态, 更没有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 因此这种新闻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1.3 内容同质化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百姓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所以各个相邻的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所播报的内容难免有很大的重复, 内容上有所雷同。在一个区域内新闻的数量是有限的, 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严重阻碍了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涌现, 给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巨大的压力下甚至对一些收视率比较好的电视台进行了模仿和复制, 从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降低了新闻的价值。
2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对策
2.1 坚持百姓立场, 增强内容服务性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是建立在百姓生活的基础上的, 因此要切实地将新闻视角放在百姓的立场之上, 与百姓一起看问题, 真正做到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言百姓所言, 只有做到了这种程度才能做出优秀的民生新闻, 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坚持百姓的立场, 为百姓服务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和义务, 但是不能简单地将百姓利益与其他的利益对立起来,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舆论作用, 正确地引导社会百姓的舆论。
民生问题是国家的大问题, 在对民生问题进行采访播报的时候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不能表面地看问题, 要深入进去看问题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对新闻进行加工, 促使新闻与人们的生活事实、精神情感有直接的联系, 从而引起百姓的共鸣。
本人采写《中山市公安局联合帮扶组在凤村镇大村举办重阳节“老人宴”活动》的这条新闻, 对凤村镇的重阳节活动进行了真实、客观报道, 这次活动为老人送来了温暖和关怀, 通过对其报道可以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坚持百姓立场的真实性原则, 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2.2 突出本地文化特色, 体现差异化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建立在地区民生的基础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因此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复制。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着力表现当地的人文与群众的生活, 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依托于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做出一档人民群众真正喜爱的栏目。越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闻栏目, 就越能传播当地的特色, 真正做到亲近当地的人民群众, 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情感, 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2.3 采访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的本质属性就是真实性、客观性, 因此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运用客观的眼光以及笔触来反应百姓的真实生活。记者在新闻播报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他们身处一线, 直接接触人们的生活, 他们为节目搜集材料, 他们直面材料, 并对其进行整理。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 一定要与百姓打好关系, 要善于站在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 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群众的生活, 从复杂多样的民生问题中寻求亮点, 寻求具有价值的新闻, 报道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针对性的民生新闻。民生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难免琐碎, 记者在对民生纠纷等问题进行采访的时候一定秉持一颗公正的心, 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2.4 关注弱势群体, 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弱势群体, 这些弱势群体在社会中也许面临着权利被剥夺、生活难以维持的状况, 比如说农民工、下岗职工、灾民等等, 作为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善于发现这些现象、人和事, 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而间接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爱心可以让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温暖, 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我台开设的《六一圆梦》栏目中, 本人采写了《患病孩子李启明:六一愿望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及《贫困孩子陆燕秋想拥有一台点读机》等, 这些都是对弱势儿童的关注, 通过这类文章能引起社会对贫困儿童的关注, 通过社会的帮助, 给其生活带来希望和阳光。
2.5 既贴近百姓生活, 又要具有主流意识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贴近群众, 同时又不能刻意地回避官方的话语,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接触到民生问题的本质。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想要进步与发展, 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品味, 转变以往的理念, 要打破以往的发展模式, 从侧重于关注人们的生活琐事, 向探讨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公共话题转变, 为人们群众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 将群众心中的疑问以及想法切实地表达出来, 让社会听见, 让国家听见。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要在贴近人民群众的基础上, 以平民化的视角对国家的政策进行解读, 在此基础上引导百姓对此进行讨论, 从而为国家的政策提供更多的人民的智慧, 反应大众的呼声, 从而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进而为政府以及群众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我台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宣传要求, 积极走转改, 接地气, 开设的《新春走基层》中的《慰问暖人心》就十分贴近群众的生活, 展现了底层群众生活中的困难, 关注了社会民生疾苦, 在对百姓生活采访播报的同时显示了国家对民生的关怀。
2.6 为百姓说话, 为政府分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发现问题、播报问题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因此一定要顾全大局, 全面地看待问题和矛盾, 不能片面的进行报道, 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 最低的标准就是不能给政府和社会的和谐添乱。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是为人民服务的, 因此要敢于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说话, 但是同时又要考虑政府作为的理由, 真正做到为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 为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而贡献,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 结束语
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 民生、民意、民情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是沟通政府以及群众的桥梁, 目前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新闻价值不高、内容雷同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坚持人们的立场, 贴近人们的生活, 关注弱势群体,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为人们为社会服务,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聂绛雯.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 2014 (8) :71-73.
[2]吴祥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探析[J].青年记者, 2012 (24) :82-83.
[3]李萌.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 2012 (11)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