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直播

2024-10-07

民生新闻直播(共7篇)

民生新闻直播 篇1

摘要: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体系中,直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节目样式和制播状态。民生新闻运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接打破了以往的采编播制作流程,进而改变了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也给民生新闻采访团队提出挑战。

关键词:民生新闻直播,叙事方式,角色转变

直播不只是录播的反义词,还意味着电视节目制作体系的全方位改变,它改变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传播语态、叙述方式、制作流程、技术设备、思维方式、监管体系。如果我们只将直播作为一种节目呈现方式,一种播出形态来简单化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直播的精髓,无法使电视新闻的实践和观念跟上直播时代的步伐。

1 真正意义上的直播

民生新闻直播报道是以地区为视角,以地区内百姓所关心的故事为题材,以人民生产生活为中心。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力争以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为基础阐述大道理、从而引申开来达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目的。

经常可见的直播形式有两类,即“演播室直播”及“演播室直播+现场连线”。前者指演播室的主播处于直播状态,其他内容都是录播。尽管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地有出境报道,并说自己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但观众一眼就能看清这个“现场”不是直播中的现场,而是节目录制时的现场。后者是指演播室的主播处于直播状态,其他内容是通过现场报道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实现的,现场演出的画面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感。

到底什么样的直播形式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我们可以概括为“演播室直播+多次实质性的现场连线+录制内容”,也就是指除了演播室处于直播的状态以外,其他内容都是在演播室与记者之间的连线中报道给观众的。这种真正的直播状态有两个要素决定:一是有现场才叫直播。现场是直播的第一生命,它具备吸引观众的核心力量。二是有连线才叫直播。看起来好像非常简单的连线,却会对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是节目获得“现场感”的重要环节,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化的关键步骤。正是连线报道这种形式将后方(演播室)与前方(新闻事件现场)联系起来,使得观众产生了跨越空间同时共享异地信息的强烈感受。

2 直播改变了新闻叙事方式

在电视新闻直播中,主持人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中枢,无论是与记者连线还是特约评论员的评论,都是由主持人引入和结束的。主持人既是所有信息的导出者,又是观众的代言人,所有的信息都是由主播带给观众,所有观众关心的问题都是由主播向记者或嘉宾提出。所以,电视新闻直播中,需要重视主播、记者、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接受理论的观点来看,受众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主持人与记者的交流其实是以不在场的观众为对象的,观众在双方的交流中缺席,却又仿佛在场,主持人与记者之间的交流是实际存在的,但他们说话的真正对象是观众。通过这样的方式,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很好地利用人际传播的元素,但人际传播显然不是其目的,它最终是为了改善大众传播的效果。新闻直播就是要用简单的传播方式,向受众传播信息。

我们可以以凤凰卫视对连战大陆行进行的直播为例。凤凰卫视的这次直播在结构上比较复杂,通过连战参访团的随行记者陈淑琬、现场记者吴小莉和分演播室评论员何亮亮等不同位置,不同角色的人员设置,在空间转换和人际交流上做足了文章。整个直播过程实际上都围绕观众展开,主播向记者和评论员提问,记者和评论员回答主播问题,各种人际交流的最终指向都是“潜伏”的观众。

3 直播对民生新闻记者团队提出挑战

录播时代,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摄制组在电视台接到了新闻线索或报道任务,赶到新闻发生地点采访拍摄,再回到电视台进行编辑制作,最后将做好的节目送播。这种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记者从电视台赶到事发地点需要较长时间,如果是一个持续时间很短的突发事件,等记者赶到事发地点时,“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已经错失,这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和难题。而直播为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不过,这也对民生记者的反应能力和直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有新闻事件需要直播时,编辑部在其后的几十分钟内完成获知消息、分析判断、决策筹谋、分工落实的全过程。在做出直播流程之前,各级主管、编辑、记者、导播、直播、剪接、技术人员等已经进入直播状态,主持人需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这一切需要所有人的快速反应。

尽管各地方台在民生节目题材的选择上确实以民生内容为主,但其实质性突破和创新之处并不在于“民生题材”,而在于采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技术手段和报道方式来处理“民生新闻”。我们要正确解读直播在民生新闻中的意义、形式及方法,不断提升直播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依靠直播手段驱动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林.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现场的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地方电视台怎样做好民生新闻直播 篇2

(一) 民生新闻的概念

就目前来说, 对于民生新闻的概念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概念是:民生新闻是指运用大众的视角, 站在大众的立场, 来播报大众喜闻乐见的事件, 评论大众关注之事, 并且为大众解决问题, 从而体现出现代媒体对于大众的关怀, 观看人群主要为普通百姓。

它主要是通过大众化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现状, 是一种表现基层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新闻形式。民生新闻主要采集和挖掘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 并采用演播室直播的形式, 运用高效的传输渠道, 有效提升新闻的传播速度, 互动性十足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二) 民生新闻的特征

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走“贴近群众, 走进基础, 关注民生”的路线, 以大众化的角度和新闻态度去感受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更容易贴近观众和新闻媒体之间的距离, 使两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同时, 在民生新闻直播方面, 它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播出, 更加体现出节目的真实性和直观性。不加后期制作采用直播的方式播出的民生新闻, 更具可信度和传播效力。

(三) 民生新闻的由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市场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等特征, 这也引起了新闻行业报道方式的变革。传统报刊等媒体行业通过增发都市报等相关形式, 不断抢夺民生新闻市场, 民生新闻报道逐渐成为各大都市报的重头戏。这一客观状况也引起了电视媒体行业的变革, 各大地方电视台除了做好时政新闻栏目之外也开始增设民生类新闻栏目, 抢占电视民生新闻市场。例如, 新疆电视台7频道的《直播民生》, 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成都全接触》等栏目。这些民生新闻栏目都是通过记者自采, 将报道内容呈现出来的。

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直播现状分析

(一)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

从民生新闻直播节目诞生以来, 近几年, 民生新闻直播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电视台中, 并且有些民生新闻直播节目更是红极一时。这些民生新闻直播节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播报方式让大众感觉眼前一亮, 并且这些节目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火”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 随着民生新闻直播节目的逐渐发展, 它们大多数已日薄西山, 逐渐没落了下来。究其原因如下:

新闻内容琐碎, 含金量低。虽然每天都有不少的民生类直播新闻, 但是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 真正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话题却相对较少, 对于大众生活中的小事不能不进行报道但是也不能天天报道。许多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直播节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并且总是出现领导人新闻和会议类新闻。现在的民生新闻直播节目更多是关注大众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失去了原有的品位和高度。对于民生新闻直播节目的题材也不进行筛选, 新闻价值不高。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直播节目的另一个问题是节目模式雷同、同质化现象突出, 并且过于娱乐化。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直播节目只是对同行的同类节目进行简单的复制, 毫无创新。风格相似的民生新闻直播节目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抢夺观众眼球, 但是类似的直播节目多了之后, 观众便会产生审美疲劳, 收视率自然会逐渐下降。并且许多民生新闻直播节目过于娱乐化, 从民生新闻的采集、编辑, 到播出都体现出娱乐化效果。

(二) 地方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直播

地方电视台要做好民生新闻直播, 首先, 报道内容要立足本土。民生新闻也被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重点报道的是本地老百姓喜爱的新闻并且地域性也是地方电视台与其他电视媒体展开竞争的一大优势。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直播要以本区域的经济状况、风土人情为立足点, 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而且要充分发挥本地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电视台的区域传播优势, 使得当地社会大众的收视口味和直播节目风格契合, 形成独到的直播节目风格。

其次, 变革节目报道形式, 紧抓细节、增强故事性。新闻是保鲜品, 新鲜度越高越有生命力。直播类新闻节目记者要坚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采访, 及时报道现场的相关情况,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民生新闻类直播节目记者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 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 及时帮百姓解决问题, 加强对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力度。同时, 在直播节目的表现方式上应该采用叙事形式, 增强民生新闻的故事特性, 要懂得设置悬念, 吸引观众眼球, 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

最后, 直播类民生新闻节目应开展互动、加强合作。民生新闻节目报道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 他们最有发言权。很多地方电视台的观众热线往往流于形式, 并没有落到实处, 没有坚持走群众路线, 这样节目的互动性就会逐渐消失。因此, 直播类民生新闻节目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大众的参与积极性, 拓宽老百姓参与节目的途径。

三、结语

民生新闻直播因为其独有的特点以及灵活的叙事方式和播报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民生新闻直播节目的出现为老百姓表达意见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直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地方电视台要注重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并且不断创新新闻内容, 以及新闻播出、采集等形式, 做好民生新闻直播。

参考文献

[1]谭云明, 易前良.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J].当代传播, 2006 (02) :11-12.

[2]童莉.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为例[J].新闻世界, 2016 (11) :34-35.

民生新闻直播 篇3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 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而且它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非常多样的, 可以实时的进行更新, 这样一来客户不同类型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从新闻方面来讲, 电视媒体区别于新媒体的是新闻节目的播放时间是固定的, 新闻播报的模式比较规范。二者相比较可以发现, 新媒体编辑以及传递新闻内容的方式都比较灵活。但是我们目前使用的主要的传统媒体就是新闻媒体, 它的新闻公信力是非常强大的, 它播报的新闻事件权威性也很高, 而且它非常擅长深度报道。由此看来,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给电视节目带来了冲击, 但是也促进了电视新闻的进步与创新。。

2 雏形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在新闻传播中已经发现了民生新闻的某些要素。20世纪90年代初期, 在晚报, 都市报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或者是市井新闻等这都属于是民生新闻的萌芽状态, 在这其中属《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最具代表性。都市报是在1995产生的, 发展的初期即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 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也就是把市民们关心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后来又出现了民生新闻它与“市民新闻在题材选择方面以及价值取向上是非常相似的。1995年在北京电视台的荧幕上出现了一档节目叫做《点点工作室》, 在这档节目中可以发现一些民生新闻的性质。后来到了1997年, 北京电视台又出现了一档节目叫做《北京特快》然后99年的时候成都电视台也推出了《今晚8:00》, 在这些节目中都可以发现一些民生新闻的特点。

3 民生新闻真正生成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

民生新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一些新闻界人士还有理论家们都认为江苏电视台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节目标志着民生新闻的开始, 在《零距离》中有有一个读报的板块, 要读的报纸以及新闻等都由主持人决定, 这档节目使得都市报以及相关类型的民生报道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零距离》有三大板块, 有数十条的内容都涉及到了社会事件, 生活投诉以及实用资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这档节目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 通过这档节目得到了启发, 各大电视台也开始效仿, 办起了民生新闻类的栏目。在安徽台推出的节目的《第一时间》以及湖南经视推出的《都市一时间》还有重庆台的《天天630》等在当时的影响都非常大。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负责城市频道的总监景志刚曾经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我们的节目要与老百姓的生活相联系, 反映出百姓的衣食住行, 既要包含社会新闻, 也需要生活资讯, 当然还要包括一些时政新闻, 我们已经不能够用传统的概念去形容我们的节目……《南京零距离》这类的节目我们新闻实践中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在他看来, 如果用社会新闻或者舆论监督等词语去形容《南京零距离》以及一些相关节目已经非常不贴切了。民生新闻才是更适合的一个概念, 从字面上看民生新闻放映的是老百姓的生活, 从内容上看也反映出了这类新闻的一个本质的特征, 它是以平民的视角进行报道的反映了民主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时候起, 民生新闻的概念真正的产生了, 并且不断地发展。

民生新闻在电视传媒上迅速走红的同时, 党报上也出现了许多民生新闻的报道, 加大了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在电视以及报纸等众多媒体争相竞争的时候, 民生新闻成为了他们非常有利的武器。

4. 网络媒体的加入标志着民生新闻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伴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也逐渐的加入到了民生新闻的行列中来, 网络是一个新的媒体势力, 它传播的信息被许多人所接收。它的融入影响了民生新闻凭借传统媒体的报道, 也影响了媒体间的格局。网络的加入丰富了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 使得它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接收者越来越多, 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越来越大, 假如某地产生一则影响力很大的民生新闻, 就很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网络媒体的参与是民生新闻的多媒体时代的开端。

5 多媒体互动是传统媒体民生新闻报道变革的强大动力

最近这几年,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 新闻直播的发展流得到了促进, 《直播北京》《新闻直播》《直播港澳台》《直播海南》……许多以“直播”为名的栏目纷纷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但是大部分的直播都是在演播室内进行的, 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直播, 虽然主持人是以一种直播的状态在演播室内进行报道, 但是所有的新闻都是事先制作好的, 电视台的直播系统只是负责把这些新闻报道出来, 并不是在室外事件发生时进行的实时报道。但是正因为民生新闻的迅速发展, 使得众多的电视媒体;利用这个机会也成长起来。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多媒体融合将构建立体互动直播新模型。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 转播设备开始起作用可以进行第一时间的传输, 其中以SNG为主要的转播工具。与此同时网络可以与视频或者文字进行配合, 同步进行直播。公路以及偏僻的乡村等一般是网络难以触及的区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电台也在这些地方覆盖了无线电播, 众多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视频接收现场的实时信号。零缝隙的传播信息可以通过这种多元覆盖的方式实现, 接收者接收到信息后, 实现自己手中的通讯设备与电视媒体之间的互动, 事件进程很有可能受到他们提供的这些资讯的影响。这样一个多元直播互动模式的形成, 不仅体现了传媒的变革, 对广大接收者也非常有利。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使得许多的受众又有了新的观看新闻的途径。新媒体的优势在新闻编辑方面, 众多的新媒体可以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实时的更新以及动态的传递。为了面对来自新媒体的竞争挑战, 新闻编辑工作也应该不断提高, 做到与时俱进, 并且做出多样的编辑效果展现给受众, 让受众感受到电视节目的独特魅力。

民生新闻直播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媒介融合

从2002年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的诞生至今,民生新闻的发展已经进入走过了15个发展年头。这期间从民生新闻衍生出来的记者帮忙节目、拍客新闻节目、热线互动新闻节目的不断兴起,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新闻人的努力。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民生新闻收视份额下降,急需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1 融合各媒介之所长,整合资源生产更优质的新闻内容

为了体现大时段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优势,宁夏公共频道决定进一步推动现有节目资源的整合,通过增加自办栏目的体量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2014年9月15日,将原有的民生新闻节目《新时空》和法制节目《法治视线》实现了无缝编排直播,播出时段调整至18:00-19:00,总时长60分钟。这两个栏目的无缝编排直播,开辟了宁夏广播电视台大时段新闻直播的先河。2015年《直播60分》共采制节目365期,21 900分钟,播发新闻7 300多条,播发新闻调查和民生帮办节目1 460多条,其中“4G直播”成为栏目新亮点。周一至周六,每天安排两组4G记者,到新闻的第一现场发回报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全年共播发4G直播报道700多条,通过4G设备发回4G连线报道200多条。此外,栏目将4G直播与“作风建设热线”结合起来,针对记者调查的突出问题,安排4G记者在直播窗口时间内,深入有关单位和问题现场,组织相关人员现场办公,现场给老百姓答复问题。这样的节目形式,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推动了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取得新进展。

2 创新形式,让节目更生动更好看

为了融入新媒体,民生新闻在节目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让节目更具现场感和更强的黏合性。《直播60分》引入“4G直播”报道,每天的节目都能够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就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等,同步报道。2016年1月5日,宁夏贺兰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301公交车纵火案”,造成17人遇难。案件发生后,栏目组第一时间派出两路4G记者,一路赶往案发现场,另一路赶往医院进行现场直播。与时间赛跑,现场记者源源不断地发回报道,案件的最新进展、伤者的救治情况、相关部门的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通过电视进行直播,观众在第一时间获知最为权威的声音,网络及社会上的谣言不攻自破。尤其在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后,4G直播记者全程直播了整个抓捕过程和警方的案情通报,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真实的案件信息,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3加大监督力度,提升节目服务百姓生活的水平

要与新媒体融合,就要实现多屏互动,进一步扩大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加大对受众的服务,甚至是点对点的服务。正是《直播60分》栏目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节目也受到了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16年上半年推出的“作风建设热线”“老赖曝光台”“执行现场”“记者调查”等版块,栏目与自治区纪检委合办了“作风建设热线”专栏,对相关部门作风建设问题进行明察暗访,4G记者现场问政,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与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合办了“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对老赖进行曝光,跟踪报道执行过程,推动案件的执行;与自治区司法厅合作“法律援助案件追踪”专栏,全面报道案件审理过程,促进案件公开透明,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与自治区信访局合办“民生与信访”专栏,跟踪报道信访疑难案件处理过程,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推动事情的解决;与自治区安监局合办“安全第一线”专栏,紧抓生产领域安全隐患不放松,在舆论监督之下,使一个个老大难的安全隐患得到解决。《十年退耕还林成果危在旦夕》《马家滩征地补偿问题调查》等节目播出后,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栏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时,通过4G直播的形式各部门敢于直面问题的工作作风更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4 融入新媒体,实现节目跨平台发展

民生新闻直播 篇5

1 3G新闻直播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系统通过3G技术平台提供的无线数据传输服务,构建适合电视新闻直播的传输平台,为直播连线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经济的方式。本文以时代华睿的TVU3G系统为例,简单概述其系统结构及其特点。

1.1 系统整体结构

系统整体分为传输端和接收端两个部分,都采用TVU系统实现。其中传输端

通过连接摄像机,把其输入的视频信号编码后,基于TVU特有的Inverse StateMux技术通过3G网络传输一路视频信号。在接收端,通过接入专有的Internet网络,把数据合并解码后,输出到演播室系统及其他设备。图1为TVU-3G直播传输系统整体框架图。

1.2 系统关键技术

由于3G新闻移动直播系统传输路径的特殊性,其编码系统必须能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带宽、能适应传输网络带宽大小波动的实际情况,将传输网络的扰动对信号传输的影响降至合理的范围。因此,该系统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技术以尽量提高传输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1.2.1 VBR编码技术

TVU利用VBR技术可以根据实时带宽自动地动态调节编码吗流,从而能够充分地利用带宽,保证实时传输最佳的稳定图像。

1.2.2 前向纠错技术

能够把一个不稳定的移动传输环境变成了一个稳定的高传真传输通道,保证图像信号的稳定,即使在快速移动的车厢里也能传回清晰稳定的画面。

1.2.3 Inverse StateMux技术

TVU专有的Inverse StateMux技术不同于一般同类型产品的普通多通道绑定技术。Inverse StateMux可以有效地把视频信号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包进行传送,经过最佳算法优化,使所有的无线网络带宽都能被充分利用。

1.3 系统特点

相比于SNG、微波及海事卫星,3G直播具备有以下的特点。

1.3.1 设备简易

传输端就是把传送背包连接摄像机,接收端服务器连接到INTERNET网络并安装在演播室机房。只需要一位摄像和一位记者就可以进行连线直播。能够随时深入到地形或环境复杂区域进行现场报道,如拥挤的街道、山区、灾难现场等。

1.3.2无需现场技术,使用方便快捷

设备一键式开机操作后即可自动连接进入信号实时传输状态,无需前期各项技术准备和技术保障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该优势尤其明显,3G设备随时待发,一旦有突发新闻事件,立马就可以传输实时画面。

1.3.3使用时间灵活,随时都可以进行直播

以往的卫星直播,一般都需要提前预订卫星的频道与频段,且无法在高速行进中无法传输实时信号。

1.3.4 直播费用极低

3G直播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方式,其本身设备价格低廉,传输费用远远低于卫星传输,且其人力成本及维护成本也远远低于传统传输方式。

由于3G直播系统的信号传输是基于3G无线网络,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一是信号强度不稳定。由于基站覆盖面有限,会出现有些地方信号弱或者没有信号的情况,导致无法直播或画面卡壳。二是带宽不够,画面质量不够好。相对于卫星传输,其实际使用的速度较低,当镜头摇得太快或者图像的变化过快就会导致画面停滞或马赛克。

2 3G新闻直播系统在突发事件现场直播中的应用

2.1 系统实际应用情况

2012年2月,在不同类型的新闻现场成功进行了直播连线。两年来,利用3G新闻直播系统进行了各类新闻现场连线报道,包括上下高峰期的交通路况、节假日的出行、春节回家特别节目、长沙地铁元年直播报道、各类时政及社会活动等现场报道。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如马航事件、长沙女孩掉下水道失踪等各类突发或自然灾害事件中,都能利用3G直播系统在火车上、汽车上、地铁上、活动现场甚至于在马来西亚、在洪水火灾地震第一线,第一时间把画面实时传送到新闻演播室,实现了演播室主播与现场记者的连线直播。在这些直播过程中,3G直播充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受到新闻部门的一致好评。

2.2 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在3G直播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由于单位使用的共享光纤上网,网络用户多,网络时好时坏。因此,接收端服务器最好使用网络专线接入,保证INTERNET网关与接收机之间的网络畅通。

第二,3G直播系统严重依赖3G网络覆盖,而3G网络由于使用的工作频段频率较高,信号绕射能力较差,所以在直播现场要尽量选取更高、更空旷的地方传输信号。

第三,在大型活动或者突发事件现场,由于人多或地理环境复杂,导致现场3G网络可使用的带宽不足及稳定性差,需提前进行直播点选址,保证信号足够完成直播连线。

第四,由于目前3G带宽的限制,其对画面的数据量的传输也有限制,现场摄像不要大幅快速地推拉摇移镜头,以保证直播信号的稳定传输。

第五,为了保证图像信号质量传输的稳定性,在3G直播系统信号不够好的情况下,根据信号的强弱,适当调整其信号传输的延时,但同时要求新闻主播、导播及现场记者要默契配合。

3 结语

3 G移动通信技术已然成熟,其经济高效、便捷灵活等优势越来越受到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欢迎。随着4G时代的来临,新的直播技术将层出不穷,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将突发新闻的视频直播常态化,助力新闻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将新闻传递到受众眼前,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摘要:目前,3G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通过其无线数据网络,给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特别是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提供了一个更高效、便捷的技术平台。本文概述了3G新闻直播系统及其特点,并简单阐述了3G新闻直播系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谈民生新闻的民生视角 篇6

一、民生新闻的民生视角

(一) 视角应低

新闻工作者一向被视为政府的喉舌, 是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因其显著的政治性、鲜明的导向性和公认的权威性, 表述方式难免有刻板、老套之嫌, 而民生新闻注重的是亲民性和生活化, 所以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站在老百姓而非政府的角度上思考稿件的编排。当然, 这里说的视角低并非无原则的媚俗, 因为新闻毕竟是用来教育人感化人的, 任何时候都要拒绝低俗的报道。

(二) 立意要高

或许不少人以为, 贴近百姓就是迎合百姓, 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我们就去拍什么,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错误的。民生新闻中, 奇闻轶事类稿件所占比重不小, 比如我们曾经播出过一篇母鸡生绿蛋的报道, 记者先对母鸡生绿蛋的情形做了描述, 不外乎某某村的村民家中母鸡下了绿蛋, 以前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等等, 如果仅仅为了猎奇, 报道到这里结束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观众看后并没有多大的收获, 高明的是记者话锋一转, 采访了有关专家道出母鸡产绿蛋的原因, 然后告诫人们母鸡下绿蛋不是不吉利, 而是母鸡缺少某种营养, 这则民生新闻到这里才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三) 民生新闻也要讲政治

讲政治是对我们国家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 民生新闻工作者同样也不例外, 只有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民来信和热线电话做出正确的取舍, 才能判断什么样的线索值得进一步挖掘, 什么样的报料毫无价值。去年一段时间, 有不少观众打电话反映说他们麦田里的麦子被挖掉了。时值小麦收获季节, 眼看丰收的麦子被挖确实令人心疼, 可实际情况却是, 村民早已不承包该地块了, 该处早已经被村里划作招商引资用地, 在此情况下, 如果不熟悉国家的土地有关政策, 盲目进行了片面报道, 必然会带来消极影响。

(四) 老百姓是主体不是主导

民生新闻是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新闻, 讲述的是平民百姓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人民群众是报道的主体, 但这并不代表老百姓反映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 这里同样存在新闻取舍的问题。老百姓虽然是报道的主体, 但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却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甄选。任何新闻都有自己的观点, 我们提倡的是既能吸引眼球又有积极意义的报道, 反之, 低级趣味的、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则坚决不予报道。

二、如何抓好民生视角

(一) 以小见大

着眼于小处, 于平凡小事中反映大问题, 是不少民生新闻常用的方法。比如宣传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 节约这个话题太大, 很容易落入老生常谈的窠臼, 或者可能流于空洞的说教, 但在《“小气”的老韩》这篇新闻报道中, 作者巧妙地寓贬于褒, 虽然通篇都说老韩如何小气, 但老韩的小气是为了节约用水, 看似小气, 实际上却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而且在捐资助学等大事上, “小气”的老韩却慷慨大方——一个小处能节约就节约, 大事绝不含糊的老韩跃然纸上。

(二) 记者要善感

作为一名记者, 特别是民生新闻记者, 有责任颂扬真、善、美, 同时也要关注百姓的疾苦, 鞭挞假、恶、丑, 没有一颗善于感动并勇于担当的心, 是做不出百姓叫好的民生新闻的。

每到秋天, 地瓜丰收的时候, 不少淀粉加工户为了一己之私, 常常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 肆意乱排乱放污染水源, 我们接到群众打来的投诉电话后, 迅速赶到事发现场, 将眼前的一切做了真实记录, 并顶住各种说情压力, 第一时间播出了该报道, 有关部门及时对污染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责任书, 当地老百姓拍手称快。当然, 这里不仅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一腔热情, 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电视新闻直播运作刍议 篇7

这种收视需求, 采用先进的传播技术, 开始采

用直播方式。

目前的电视新闻直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新闻栏目的直播。这种直播方式被称为“演播室直播”或“主持人直播”, 栏目所需主要新闻条目已提前由记者编辑全部制作完成, 到节目直播时段时, 按照节目提要单, 一条条的播出即可。直播的其实只有主持人自己, 新闻事件并非“正在进行时”。所以, 这种直播方式实际上是“准直播”。尽管如此, 栏目直播的播出效果还是远远强于录播。首先直播给人以真实感;其次可以随时插播, 有新的内容可以随时打断栏目内容正常播出顺序进行插播;另外还便于开展互动, 比如在节目里就某个话题现场进行观众调查;等等。

二是重大事件的预期性现场直播。重大事件的关注度比较高, 能够对这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第一时间告知公众, 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重大事件的直播, 一般都是有预期性的, 比如国庆阅兵直播, 事先经过多次排练, 有详细的预案, 直播就是按部就班地将事件完完整整地拍摄并直接播出, 第一要务是保障“播出”安全, 不出差错。重大事件的直播, 往往牵涉部门非常多, 操作难度较大。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 此类直播以上级部门的“规定性动作”居多。郑州电视台2009年重大事件的直播有5次, 如大年初一花车巡游、正月十五焰火晚会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虽然重大事件的直播工作量大, 较难操作, 但其播出效果一般都很好。比如去年的焰火晚会, 平均收视率达到6个点, 高出此时段日常收视率近3倍。因此, 尽管运作不易, 但对于可能直播的重大事件, 电视台还是会努力争取的。

三是新闻事件的进程式现场直播。新闻讲究快, 能够用最快的方式, 将最新的事实呈现给观众, 这样的直播才能更“打动人心”。近几年, 随着小型直播车“SNG (Satellite News Gathering) ”的推广, 地方电视台也逐步具有了进行新闻直播的条件。利用“SNG”, 记者可以深入新闻事件现场, 将采访的内容通过微波或卫星技术同步传回电视台, 进行现场直播, 而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就是记者正在采访的, 记者正在采访的也就是正在发生的, 真正实现了新闻事件与新闻传播的同步进行。

综合来看, 目前, 电视台的新闻直播, 主要以栏目演播室直播和部分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为主, 这样做既凸显了新闻的时效性, 又保障了安全播出。

电视新闻直播的运作要点

一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新闻以“内容为王”, 尽管直播技术手段先进, 但它也仅仅是一种先进的传播工具, 利用这种工具传播什么, 让大家看什么、听什么, 才是更重要的。一般来说, 能够进行新闻现场直播的事件很多, 比如天气状况、交通信息等, 既有正常进行的, 也有突发的, 实践证明,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突发性事件, 往往收视率较高。比如, 一次郑州市区西环附近自来水主干管爆管, 事故不仅使周边大面积停水, 而且造成了交通拥堵, 现场是什么情况, 有没有人修理, 事故的原因, 大概什么时间能恢复供水, 等等, 这些都是当时市民最关心的问题。郑州电视台以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告诉给广大观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积极拓宽报道内容。在以突发事件作为新闻现场直播重点的同时, 还应努力拓宽直播报道的领域和内容。突发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况且, 随着社会上各项工作的加强和有关制度的完善, 恶性突发事件只会越来越少。所以, 就需要我们积极拓宽报道内容了。现代化建设事业、人们的社会生活, 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应当开阔视野, 多选取一些与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有一定现场感的新闻, 也可以作为直播的题材选用。

三是报道形式灵活多变。新闻栏目的直播是有固定时段限制的, 但新闻事件有很多是无法预知的, 区别不同的内容, 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比如, 栏目是下午6点开播, 但5点时有个突发事件, 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具备新闻直播条件的。此时, 可以利用直播车先对事件进行现场采访拍摄, 之后, 在车上进行简单的编辑, 在栏目开播之后, 利用直播车信息回传将编辑好的内容进行播出。如果事件有新的进展, 还可以通过记者口述或现场采访来展现。利用直播手段, 将报道形式做活, 既可以保证质量, 又能够拓宽报道内容。

四是正确处理直播报道和日常报道的关系。直播手段大量运用之后, 有的电视台还专门设置直播组, 要求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新闻直播报道。直播组在“找”新闻, 从事日常报道的记者也在“找”新闻, 两件事, 造成一个频道甚至一个栏目内部就出现题材“打架”, 怎么办?这就需要处理好直播报道和日常报道的关系。比如, 大雪造成旅客滞留这件事, 直播组报道时, 要突出“现在进行时”, 当时的滞留状况如何、乘客如何反应, 等等, 侧重现场感。一般性的新闻报道则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一天滞留的总人数、车站采取的应对举措, 等等。直播报道与日常报道如果有题材重合的情况, 两者要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共同将题材做“快”做“深”。

上一篇: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下一篇: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