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民生新闻关注点

2024-10-07

找准民生新闻关注点(共7篇)

找准民生新闻关注点 篇1

面对报业竞争的态势, 《绥化晚报》在认清趋势, 更新理念的前提下, 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练好“内功”, 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读者送去了一盏新闻的“明灯”。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体现晚报生活化、本土化、市场化办报宗旨, 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从而保证晚报高质量出版。

《绥化晚报》不断提升新闻信息量, 提高晚报影响力, 在把握政治导向的基础上, 积极配合国家的重大事件、市委中心工作, 努力发挥晚报的宣传和服务功能, 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事大项, 积极主动进行报道, 在撤地设市、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建设、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重大主题的报道中, 我们注重结合晚报特点, 精心策划、多视角采编、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报道, 起到了较好的舆论推动作用。我们精心策划, 组织记者参与了撤地设市10周年系列报道活动, 采写、编发撤地设市10周年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访谈录、撤地设市1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 并配发了图片, 组织开展撤地设市10周年“百姓眼中的10年”采访活动, 编发各种题材稿件百余篇。我们还组织策划撤地设市10周年“感动绥化人物”报道,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上, 《绥化晚报》快速反应, 及时报道, 准确把握。2010年5月15日, 北林等地遭遇龙卷风袭击, 我们派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北林区三井乡龙卷风受灾现场, 用文字和图片真实、准确地报道受灾情况, 并跟踪报道了灾后重建进程, 共编发记者采稿近30篇。庆安县发生客车坠河事件, 我们在第一时间编发新闻, 并跟踪报道, 直到对事故责任人作出处罚。

在关注民生民情、社会新闻报道中, 我们充分发挥晚报的作用, 客观真实地反映民情民意。民情记事版、社会新闻版、法制在线版刊发了《市区新华街中直路至黄河路路灯架起两年不亮成摆设》、《重病女孩王晓宇渴望见到失散父亲》、《诊所乱丢医疗垃圾危害大》等关注百姓事、百姓呼声, 为百姓解决难点问题, 救助贫困家庭、学生和患病学生等新闻稿件。我们还组成了报道小组, 对市区占道经营、建筑垃圾、雪后清运等问题用整版版面, 从不同角度, 推出《建筑垃圾弄脏城市的“脸”》、《大雪, 考验城区清雪能力》等主题式专刊, 对影响城市面容的现象进行舆论监督, 促进了问题的整改。

在新闻服务生活的报道中, 《绥化晚报》扩版增加了新闻信息量, 让民生、服务、社会、法制等地产新闻上位、唱主角, 并重点经营服务性专栏“民生在线”、“法律帮办”、“急诊室故事”、“3·15维权”, 编辑、记者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民生在线”和“法律帮办”专栏编发读者问答、咨询570多条。新闻和服务信息量同比增长了40%以上, 地产新闻比例占发稿的80%以上, 同比分别上升了20个百分点, 晚报的多元化服务得到充分体现。

2010年, 《绥化晚报》创新思路, 重新定位, 调整格局, 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包装, 大幅增加新闻量, 增强时效性, 并在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贴近性和服务性上下工夫, 全新推出了《生活周末版》。

《生活周末版》以刊登社会生活类新闻为主, 在新闻版面的划分上, 区别于正刊, 方便阅读, 报道内容视角新。刊发的稿件《免费服务暗藏猫腻》、《市区出租车客运站前强行拼车漫天要价:西门至火车站竟要20元》、《三游客讲述“十一”出游闹心事》、《玉米成“侏儒”祸起假种子:肇东800户农民秋收无望》和连续报道的《市区人和街一路段残土堆放影响居民和车辆通行》、《“堵心路”见报两周无人管》、《“堵心路”终变坦途》等有亮点、有看点的稿件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组织策划开展各类活动, 精心打造新闻卖点, 努力扩大《绥化晚报》影响力。为加快《绥化晚报》生活化、本土化、市场化步伐, 《绥化晚报》于2010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开展了“晚报市区进万家”活动。在组织活动中, 通过精心策划新闻报道, 集中打造新闻卖点, 扩大了《绥化晚报》的服务空间, 刊发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实现了期期版面有亮点、有看点, 扩大了《绥化晚报》的影响力。推出的《第一现场》、《图说礼仪》等专刊、专栏为读者奉献了精彩的“新闻大餐”。8月, 推出了“青春作伴大学路”活动, 既锻炼了队伍, 又使《绥化晚报》的品牌和形象深入人心。

民生新闻要关注口头舆论 篇2

民生新闻以“百姓说话”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社会现象和相关社会事件的监督权与话语权,并直接参与到服务民生的相关活动中。一方面,民生新闻需要以其自身的真实性来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在百姓心中树立民生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另一方面,民生新闻还需要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时性来增加百姓对社会事件的关注,进而使民生新闻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新闻联播”。

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发展不仅给予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的表达机会,而且民生媒体也可以对人民群众所反映的现象进行客观、合理地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民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报道,从而使民生媒体在人民群众中获得良好的口碑。此外,民生新闻的报道以及民生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群众在相关社会事件中的地位,使其由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通过对民众的相关舆论进行分析,媒体则可以更加客观地实现对相关新闻的报道。

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具有反应的敏捷性、话题的广泛性、内容的模糊性和传播的复杂性等特点。因为民众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反应极快,往往新闻媒体还没正式报道,民众就已在私下里一传十、十传百。传播的内容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中央领导人物,下至普通的家庭纠纷,村落社区的人情世故,都可以成为民众议论传播的话题。

口头舆论是本原性的舆论,新闻媒体舆论属于提炼了的高级形态的舆论。新闻媒体要善于从口头舆论中捕捉新闻素材,营造媒体舆论。目前,由于部分新闻媒体并未对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形成一定的重视,对于人民群众对相关社会事件的看法也缺乏了解,这使得在一定时期内人民群众中已经对相关社会问题形成了口头舆论,但新闻媒体却迟迟未采取行动,或者虽具备相关方面的报道,却与百姓的关注层面和关注焦点相差甚远。另外,新闻媒体花费诸多精力所报道的内容,由于缺乏时代感和关注度,又难以在百姓中形成舆论,导致民生媒体在百姓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了如下方面的问题:人民群众内部形成的正确舆论,新闻媒体并未给予肯定;对于部分具有较强模糊感或人民存在较大疑惑的问题,新闻媒体也未予以及时的疏导和解释;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的重叠部分大幅减少,媒体舆论与口头舆论相互脱节,也使得相关的民生媒体面临着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民生新闻一定要及时反映社会情况与人民意愿,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对相关新闻展开切实报道,使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群众,打动人心。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与受众的关注点的分歧是影响针对性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点,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注重对民情、舆情的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整合当前各新闻单位设立的调查机构和一些社会中介资源,建立由政府支持又相对独立的大型调查咨询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短信等新兴媒体了解舆情,对舆情民意进行定期、深入、全面、准确的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

第二,进一步加强报道的实时性并提高新闻报道工作的效率。在当前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人民群众并不能从相关的主流媒体方面及时获取所要关注的社会事件的信息,或所获取信息的全面性不足,则会在人民群众中形成负面舆论。所以,主流民生媒体应该进一步提高报道的时效性,从而做到“先发制人”、“以正视听”。如近几年秦安县发生的连环盗窃案、葫芦河山体滑坡、连续阴雨致蜜桃滞销等报道,如果能够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则可以为秦安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反之,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报道措施预防和控制群众的恐慌,则会对秦安县的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

第三,加强报道的贴近性,使其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证调研发现,一些主流媒体仍习惯主要按自己的意图去宣传、灌输观念和事实,指令性语言多,协商启发少;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重视工作语言、从工作角度写报道,忽视用群众的语言教育群众。用事实和细节说话,也要注意与群众的心理状况、接受方式和生活背景对接,这样才能引发共鸣,感动人,吸引人。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应以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只有讲事实,摆道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批评和教育效果。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应关注民生 篇3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具有民生的视角。新闻报道的视角决定了新闻选题的方向、内容和范围, 要关注民生就必须有民生的视角, 这是地方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提。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转变观念, 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 以平视的角度看待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 以公民或民众的眼光去观察、体味生活中的人和事, 这样才能“零距离”地报道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才能原滋原味地报道出老百姓关心的事、感兴趣的事, 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才能真正引起老百姓的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 地方电视新闻在选题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要加强对新闻现场的报道, 减少结论性的解说和评论, 更多地把新闻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让受众独自体味, 或者让不同层面的受众展开讨论, 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如某电视台报道了一则《赡养争执的背后》的新闻, 内容是子女间为了争夺母亲房产的继承权而“争夺”赡养权, 该报道除大量采用现场同期声外, 还以老人无奈而伤感的背影作为结束方式, 给受众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 (1)

有了民生的视角, 即便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等照样能赢得受众。举例说, 某市乡村道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果我们把报道的视角定位在有关部门的政绩上, 也许这条新闻根本不会有人去关注。但如果我们从民生的视角出发, 着力报道乡村道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报道农民获得的实惠和好处, 以及农民的所思所想和所为, 那么这条新闻一定能够抓住广大农民受众的眼球。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关注民生意味着百姓生活无小事, 地方电视新闻就是要把镜头瞄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气象物价、邻里关系、家长里短等似乎新闻性并不强的事件, 不但要关注事件本身, 而且要增强服务意识, 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及时向主管部门反馈信息, 以使问题得以高度重视和高效解决。尤其要注意, 对问题的报道要有始有终, 要时刻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 及时给予跟踪报道, 直到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如某电视台报道的《这样的商品房我敢住吗?》, 即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之作, 该报道对业主在装修时遇到的房屋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尤其就现场勘察时楼板厚度、钢筋粗细和密度等与设计图纸的差异问题拍摄了大量的图像资料, 随后又采访了开发商以及国土房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 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此后又进行了及时的后续报道和反馈报道, 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维护了有关业主的切身利益。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吸引了受众, 提高了收视率, 而且使媒体和政府都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提高了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试想, 如果电视台仅仅曝光这个问题, 而不促成问题的解决, 或者问题曝光以后就没有了下文, 那么这样的报道对老百姓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这样的报道对受众又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植根于本土文化。尽管卫星信号扩大了地方电视节目的传播范围, 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无疑仍然是以本地受众为主, 这决定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必须以本地受众为中心, 植根本土文化, 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植根本土文化, 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不仅要注重选择能展示本土文化的新闻场景, 更要注重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以寻求受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引导和培养受众热爱家乡的情感。所谓本土文化, 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传统、风俗习惯和图腾禁忌等, 如果发掘利用得好, 可以有效地形成地方新闻报道的特色。在这方面, 南京电视台曾经制作的《1860新闻眼》系列新闻报道堪称典范之作。该系列报道以寻访南京老地名、重拾南京人的地名情结为主线, 制作了八集关于南京老地名的节目, 采用老南京人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资料画面相结合, 辅以主持人适时的背景解说和现场访谈, 极大地唤起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和认同。 (2)

植根本土文化, 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与本土受众感同身受, 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为此, 我们必须注意研究本地的风土人情, 研究和运用本土受众的个性语言, 使新闻报道通俗易懂, 充满乡土气息。尤其是现场报道时主持人的采访用语一定要考虑本土受众的语言习惯, 这样的报道才会让受众感到真挚、亲切, 容易接受。

植根本土文化, 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充分发挥受众主体性, 使他们在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互动中, 既是新闻的接受者, 又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很多地方电视台都鼓励本地民众积极主动地提供新闻线索, 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拓宽了新闻来源渠道, 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同时也拉近了电视台与受众的距离, 提高了新闻的收视率。这些做法非常值得各地方电视台借鉴和推广。

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 关注民生也不能为“民生”而“民生”。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一定要特别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防范假新闻的出现, 力避新闻的“隐性失实”。否则, 非但于民生无益, 反而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明、裴金波:《从〈万家灯火〉栏目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 《新闻传播》, 2008 (8) 。

浅论新闻报道应关注民生 篇4

一、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民生新闻

判断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标准, 关键点在于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用来选择、建构与表述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的符码, 这种专业化的符码恰恰是基于对观众需要和需求的假设之上, 也就是新闻报道的需求。新闻报道关注民生, 不要把观众的假定兴趣定位在常识的、娱乐性的、戏剧化的和刺激性的水平上, 要让观众和读者从民生新闻报道中得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不使信息表面化、浅层次。今年, 阜蒙县电视台着手制作播出了一档《秋访农家》新闻栏目, 栏目定位在走近现代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 其报道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屯, 走进农户家中, 充分挖掘了农民在奶牛、鹅、肉驴、生猪等畜禽养殖业方面的致富典型与养殖经验, 既传递了致富信息, 又从大层面上展现了全县在畜牧业方面的发展现状, 传达了党和政府鼓励支持农民奔富裕、求发展的声音。栏目在贴近“三农”的同时, 吹响了党和全县人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

二、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相对重大的事件进行报道

民生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这些源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新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在群众的生活环境中, 可以说每天都有一些事情发生, 这些事情纷繁复杂, 记者获得一条条新闻线索后, 要进行逐一的核实和筛选, 要本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原则, 选择群众普遍关注的、议论最多的事情, 从群众关心的角度, 把握群众的欲知心理, 讲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激发观众和读者的关注。

2004年, 阜蒙县有线电视台接到北环居民反映, 本范围内居民吃水困难, 经常停水。记者们经过讨论, 认为这一事件是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大事, 其停水原因应该采访清楚, 给群众一个交待。记者随后深入居民家中, 采访停水情况, 接着又来到县自来水公司了解原因。经过深入采访调查, 一个令全县群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县城区自来水管网老化, 亟待维修和更新改造。新闻播出之后, 群众反响强烈, 也引起了县人大代表的重视, 当年在全县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县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的议案, 县政府财政专门拿出资金, 分四期进行改造。在随后三年中, 记者继续关注此事, 采访报道了一、二、三期自来水管网改造进程, 改造后的居民饮用水得到了彻底改善。

三、用平民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任何一条新闻, 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随着接受和欣赏水平的提高, 大众普遍要求获得更为接近自己生活、更符合自己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听信息, 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与民生零距离, 强调平民的视角, 说群众之所说、想群众之所想、感民众之所感, 以此获得读者与受众的贴近感、亲密感和支持度。以平民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不是将其与肤浅泛化、鸡毛蒜皮等同起来, 把民众琐碎的生活片段搬上报纸和荧屏, 不能在内容中以车祸、凶杀等猎奇新闻作为关注民生的主体, 这样会将报道引向平庸、肤浅和低俗。

四、讲清事实, 深入报道

不要将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做成“浮萍式”报道, 只讲事实而已, 有时甚至十分片面, 事实都残缺不全。关注民生, 要进行深度的阐释和挖掘, 加大理性思维和批判的力度。记者不能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 要关注新闻的来龙去脉、新闻背景、社会的反响、群众的意见,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新闻索材, 强化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2004年冬季, 阜蒙县有线电视台记者在去农村采访途中, 见到由于雪天路滑道路上连续发生了三起交通事故, 随即对此进行了采访, 并在当晚播发了这条新闻。在解说词中, 记者不仅交待了何时何地连续发生交通事故、人员伤亡车辆损毁和120急救等一些相关情况, 还通过采访交警人员, 详细讲解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以及怎样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教育意义。新闻虽然不长, 却加大了信息含量, 其社会意义重大。

搞好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 不仅是记者的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需要记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注报道对象和受众,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报道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 向受众本位回归, 多运用群众语言,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 少些说教、多些亲和力, 进一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摘要:新闻报道应该从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提炼出民生的主题, 使关注民生真正成为各媒体选择报道内容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价值,民生

参考文献

[1]巩晓冉《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体现》新闻传播, 2008 (8)

找准民生新闻关注点 篇5

所谓民生新闻最质朴的解释就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市民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 可以是市民身边的大小事情, 也可以是整个社会关心的“民生、民情、民意”。总之, 是与普通百姓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 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晚报、都市报中的市井新闻, 让市民上下班途中就可以阅尽“天下事”。长期以来, 都市报和晚报都是关注民生新闻的主阵地, 党报涉足很少。

但近年来, 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 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 尤其是纸媒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党报也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 尤其是地市级党报, 想要在各类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一方面,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报的办报宗旨办报;另一方面必须要跳出“党委机关报”传统定位的框框, 既要遵循新闻运作规则办报, 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新闻, 打造党报新面孔, 使得党报, 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成为一张既服务于党委政府, 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新型党报。这就对我们地市级党报如何办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头日报》是包头市委机关报。在新闻报道方面, 也存在几乎所有地市党报面临的境况——要闻版以时政新闻为主, 时政新闻以领导和会议以及成就性报道为主, 即便有民生新闻, 通常也是为某些比较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造势。例如, 逢年过节就要组织一批关于人民群众生活日新月异的稿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时候, 也要组织一批关于反映城市建设、文明成果之类的稿件。

但从2012年开始, 《包头日报》在改进时政报道之后, 开始逐步摸索民生新闻的改革实践。例如, 改版之后, 记述普通百姓的《好人365》《最美身边人》等便占据了要闻版黄金版面;民生新闻也更多关注房价、粮价、菜价、交通、旅游、城市生活等问题;涉及民生的新闻条数也从过去三、四条一下激增至七、八条, 如2014年7月15日的《证件照的烦恼:总是被自己丑哭》、同年9月5日的《月饼, 私人订制受追捧》, 2015年4月21日的《路怒症一族当中有你吗?》、同年4月22日的《IC卡vs优待证, 老人与公交如何实现双赢》等, 一下子拉近了党报与市民的距离。

到2015年, 《包头日报》要闻版通过积极的改版, 一批有影响、读者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涌上一版乃至头版、头条。把普通百姓“抬”头版上去, 头版涉及领导的时政新闻也越短越精, 小短论“市民小议”穿插于一版, 使版面顿显轻灵活泼, 从内容到编排都增强了可读性, 这些民生新闻和重大时政新闻在要闻版交相呼应, 新闻价值面前无小事、无小民, 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与重大决策并列, 让人耳目一新。

从各级报纸, 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来看, 民生新闻领域是除“时政新闻”外竞争最激烈的主战场, 但民生新闻报道也存在着缺陷, 主要表现在:重物质层面的需求, 轻精神层面的需求;重具体的民生难题, 轻政策层面的民生举措。例如, 某些民生新闻过分关注群众生活中的琐事, 如停水、停电、被盗、被骗等, 这些新闻来自民间, 通常短小浅白, 一段时间内可以让受众耳目一新, 倍感亲切, 但时间一长也难以吸引大众。因为随着新闻网络平台, 尤其是来自移动客户端自媒体的大面积无障碍普及, 人们希望在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中筛选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紧密, 每一项法规政策最后的落脚点一定都是老百姓的生活。正因如此, 读者不仅希望能从媒体看到社会发生了什么, 更希望看到为什么和怎么办, 这些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广度的探讨与普及能够使他们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用以来指导他们的生活决策, 小到菜价的起起落落, 大到房价的涨跌, 油价的升降等。

由此, 本土化的地市党报更应该加强贴近民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比如, 市民关心的医疗、住房、就业, 农民关心的服务三农等方面的信息。总之, 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都可以从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中找到相对应的关系, 对各级党报的权威解读, 能够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使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 党报的民生新闻不仅要从市民的角度看问题, 还要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和审视问题, 找准党和政府与市民大众所制定的政策与事件本身的连接点、契合点。就《包头日报》和其他地市党报而言, 民生新闻努力寻求和捕捉的应该就是市委、市政府和百姓的关联点, 所以说党报在做民生新闻时, 所选的题材要在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在采访和报道方面尽量更有深度;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医疗、养老、就业等生活资讯;在情感上关注百姓的冷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总而言之, “民生”不是一种版面标签, 而是将自身放置在普通百姓当中的一种新闻职业态度;也不是一幅标语, 而是记者编辑的一种职业情怀, 是秉持这种情怀的行进方向, 这一方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总之, “宏观着眼, 微观着手”是民生新闻的生命力, 而民生新闻无疑也将是地市党报的生命力。

摘要:群众所关心的方方面面, 都可以从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中找到对应关系, 对各级党报的权威解读, 能够帮助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党报在做民生新闻时所选的题材要在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在采访和报道方面尽量更有深度。

关键词:地市党报,创新,深度报道,平民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涛.打造新型地市党报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界, 2004 (3) :19-20.

新时期党报新闻对民生关注的思考 篇6

首先, 从古至今,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治国之根本, “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政府重视民生, 则家富国强, 社会稳定, 政府忽视民生问题, 则民心不齐, 社会动荡。因此, 民生问题是关乎国家政治是否昌明, 经济是否发达, 文化是否繁荣的大问题 (1) 。党报刊登人民生计和生活的新闻都是关注民生的重要表现, 党对百姓的关怀也直接表现为党报对“民情、民意、民生”的关注。

其次, 党报作为传达方针政策的工具, 也是党践行群众路线, 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党报的思想理论能够引导群众更好地转变思想、拓宽视野、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后, 党报新闻关注民生是传递民意、解决民众问题的重要渠道。党报刊载报道的都是具有事实依据、来源可靠的新闻事件, 刊载内容和事件是站在党的立场去把握和认知的, 党报刊载民生新闻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都是党对民生问题的态度, 党报是党的立场的喉舌, 是传递民意的政治媒介。

二、新时期党报如何深入对民生问题的报道探讨

首先, 民生新闻应该成为“讲真话、办真事”的入口。许多党报对民生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表面, 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党报民生新闻自然要体现“民情、民意、民生”, 因此, 要想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所想和生活状态, 就必须深入基层, 落实具体事件和人民态度, 而不是蜻蜓点水, 将民生问题停留在皮毛, 无法深刻报道民意, 报道材料也仅仅来源于材料和会议, 这样的民生新闻过于单一, 无法体现多层次和深刻的民生问题, 适应不了多变的社会环境, 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 党报媒体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报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它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 是为老百姓传达民意的工具, 还是老百姓生活的写照, 因此, 党报媒体人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站在老百姓立场报道事实真相, 而不是一味地“宣扬事迹”, 要转变工作作风, 成为人民群众表达愿望和诉求的窗口 (2) 。同时, 积极提出问题, 如实报道事实真相, 广泛听取群众呼声, 回应群众最关心的话题, 了解最真实的民生, 为进一步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

其次, 党报要体现“大民生”, 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党报对民生新闻的取材偏向“小民生”化, 受众范围狭小。近年来, 党报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报新闻的重点报道内容, 但是许多党报媒体人把民生问题理解得过于狭隘, 报道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这就使得民生问题不具有代表性, 仅仅是小众群体的生活起居问题, 导致民生问题的研究价值大大打了折扣, 无法从中寻找老百姓与时政的联系。所以, 民生问题不是单纯的柴米油盐, 应该是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信息和服务资讯。所谓“大民生”, 则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指导工作下的民生问题, 要深刻体现大民生, 就需要结合党的思想路线和宗旨, 深入基层, 走进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所想、所思、所虑, 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为老百姓干实事, 帮助老百姓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虽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长远的利益做打算, 但是在实行之初效果不明显, 导致许多百姓无法理解, 这就需要党报媒体人充当党的代言人, 用小报道展现党的方针决策的正确性, 以便得到群众支持,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最后, 要明确党报对民生报道的目的, 防止矛盾激化。党报是传达党执政方针理念的渠道, 也是体现民生、传达民意的途径。但是许多党报媒体人却把党报作为宣扬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从思想和认识的角度来说, 对党报存在的意义没有足够的理解或者说认识上有偏差, 这种把党报作为自我赞扬工具的行为让民意无法真正传递, 对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埋下隐患。此外, 部分党报新闻媒体人的言辞和思维角度无法体现党“关怀民生”的重要思想, 无法真正体现老百姓所想, 总是态度高冷, 板起面孔说话, 缺乏亲和力。一方面, 党报虽然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的渠道, 但是不能沦为党宣扬自我的喇叭, 另一方面, 党报要体现民情民意, 却不能沦为老百姓表达“怨言”和“不满”的传声筒, 所以党报媒体人更应该把握好这个“度”, 应该把党报作为帮助百姓了解政府工作的窗口,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维护老百姓利益的同时, 又要支持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实际情况的同时, 又要防止百姓与政府产生敌对情绪, 这就需要党报媒体人找准民意和政策的结合点, 正确引导群众思想, 把党和老百姓统一起来, 让老百姓了解党“言行”的用意, 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结语

新时期的党报民生新闻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 党报新闻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把党报民生新闻做大做强将是党报新闻的重中之重, 因此, 党报新闻要把民生新闻事件做得更典型, 更贴近民意, 反映民情, 让党和人民群众都满意。

注释

11 朱会敏.让党报彰显民生情怀——《邢台日报》办报实践与探索[J].传媒, 2014 (11) :34-36

找准民生新闻关注点 篇7

衣食住行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大计, 也是大家关心的永恒话题。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 这就是民生新闻关注的基本内容, 也为报道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谓民生新闻, 就是对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况、情感困惑、生命安全及相关心态的事实报道, 主要以老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也是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的真实体现。

二、民生新闻的特点

(1) 受众面广, 贴近生活。由于民生新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接近性, 所以受众面广, 有十几岁的孩子, 也有年过古稀的老人, 有农民、学生, 也有工人、知识分子, 既能帮助老百姓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实际困难, 协调家庭邻里关系, 还能帮扶弱势群体、弘扬社会正气、打击不正之风。

(2) 报道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民生新闻关注的大都是老百姓油盐柴米、鸡毛蒜皮的市井杂事、平凡小事以及一些奇闻趣事, 报道内容具有多样性。只要记者善于观察, 都是新闻点子。如果新闻既采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展现, 而且内容上又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那么就能激起受众的收看兴趣。

(3) 题材虽小但要力求引起共鸣。虽然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大多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但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碰到的, 如果报道不准确, 不但不能引起受众共鸣, 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反而可能影响受众对社会的正常认知和工作生活。

三、民生新闻的现状

从我国第一档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开播到现在, 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当前, 各地电视台在纷纷制作播出民生类新闻节目, 但民生新闻节目在慢慢出现一些负面效果:一是盲目追求收视率。部分民生新闻过多讲述家长里短、社会琐碎事情, 甚至对部分本身具有负面影响的事情进行报道, 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由于这类新闻只讲述事情表面现象, 没有深挖事情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教育警示作用, 反而可能出现影响受众认知社会、对事物的正常判断等负面效果。其实, 这也是大众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种具体表现。二是盲目追求广告效应, 很多电视台在播放民生新闻时, 都加挂“某某单位特约赞助”的角标做广告, 不但影响节目播出效果, 降低节目品质和格调, 也让受众产生反感情绪, 影响节目收视率。

地方电视台在采制民生新闻时, 一般会受到当地人口素质、人文特征、经济发展, 甚至是政府管理等诸多因素制约。与其对各种社会琐碎小事进行表面、肤浅的报道, 只满足部分受众的好奇心理, 还不如立足本地实际, 以本地群众为本, 加大民生关注力度, 多角度、深层次地报道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关注群众身边的人, 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 这样既能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 改变新闻的单调和乏味, 又能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更能为地方电视台树立关注百姓、反映民情、弘扬文化、倡导社会风尚的良好形象, 进而提升地方台与大台的竞争优势。

四、把握新闻本质做“大民生”新闻

近年来, 合川广播电视台坚持新闻立台方针, 立足本地实际, 加大了对“大民生”的关注力度。例如, 关注社会公德、公民素质、公共意识等方面, 采访制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又能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民生新闻, 尽量利用新闻报道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 让受众了解这是什么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 并尽量从为什么中找到是什么, 增加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起到了新闻宣传答疑解惑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1) 把握新闻的接近性, 加大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力度。在新闻采编中, 本台鼓励记者多“走基层”, 要善于从小处着眼, 把新闻触角延伸到村社区和普通家庭中, 通过本地网络、微信等途径搭建信息平台, 发现新闻点子。虽然这些大多是平凡小事, 但这些小事经过报道后却能传递社会正能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例如, 记者在合川三汇镇采访了一个一家三代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却彼此相互照顾、不离不弃的家庭。通过平实的语言和采访, 让全区观众看到这个家庭的亲情和三代人之间的坚持。新闻播出后, 有力鞭策了社会上有老不赡养、有小不抚养的家庭和个人, 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又例如, 《一场特殊婚礼见证“血色爱情”》这条新闻, 以社会爱心人士为从兆明和付均这对患难夫妻补办婚礼完成心愿为由头, 讲述了丈夫一边打工挣钱养家, 一边坚持用“以血换血”的办法为患再生障碍贫血的妻子治病的凄美爱情故事。通过平实的报道, 歌颂了夫妻俩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 有力批评了社会上“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社会现象。

(2) 把握报道的连续性,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 适时开展新闻救助宣传。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新闻媒体的应尽之责。日常新闻不仅要在内容上注重深度和服务, 还应把基层群众的困难疾苦纳入报道范围, 通过合理方式反映社情民意, 适时运用笔和镜头开展新闻救助宣传, 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 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走出生活困境。今年3月, 本台记者通过网络得知我区合阳街道马岭村村民张毅的女儿张益, 在大学应届毕业实习时突患髓系白血病的消息, 立即赶往张毅家核实情况并进行采访, 采写了《花季少女患髓系肉瘤贫困家庭无力应对》的新闻, 呼吁社会奉献爱心, 帮助张益战胜病魔。在随后3个多月里, 记者持续关注张益, 连续采写了《社会爱心人士助力张益治疗》《幼儿园零花钱献爱心助姐姐战病魔》《张益母校送爱心捐款到合川》《姐妹骨髓配型成功呼唤爱心继续救助》《妹妹捐骨髓助力姐姐战病魔 (一、二) 》等十几篇跟踪报道, 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宣传效果, 社会各界为张益捐款近30万元, 极大增强了张益家庭的治疗信心。目前, 张益已顺利完成骨髓移植, 正在进行后期康复治疗。近两年, 我台通过类似报道, 为尿毒症患者贾良碧、脑出血患儿杨美莹等5个困难家庭募集爱心款50多万, 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彰显了主流媒体浓浓的民生情怀。

(3) 把握新闻显著性, 增加解读民生实事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性是指新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知名程度。越是著名, 越是显要, 越是突出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越能吸引受众, 新闻的传播效果也就越显著。因此, 新闻媒体应瞄准具有显著性的事件, 特别是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抓住其有意义、群众关注的内容及时予以报道。例如, 从今年5月开始, 我区猪肉价格出现上涨, 群众反响强烈。记者庚即以此为新闻切入点, 深入到农贸市场、超市、养殖场、屠宰场等地调查采访, 并以剥竹笋的方式进行连续报道, 从猪的饲养、屠宰和销售等环节层层分析原因, 弄清了猪肉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这是市场规律造成的价格上涨, 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既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又起到了引导舆论、答疑解惑的作用。

(4) 把握新闻对人文历史的关注度, 提升新闻的人文特质。各地都有自身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特征, 在新闻中加大对历史的关注和解读力度, 不仅能丰富新闻内容, 还能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加大城市的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例如, 近期本台制作的系列报道《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从一块不起眼的纪念碑着眼, 讲述了合川在抗战期间9次被日军轰炸那段几乎被当代人遗忘的历史。市民观看后反响强烈, 认为给大家上了一堂图文并茂的历史课, 希望加大此类新闻的报道力度, 不断提升了地方电视台的人文品质。

五、结语

当前, 媒体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地方电视台一方面要从新闻策划环节入手, 加大“大民生”的关注力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采编人员的业务素养, 力争制作出更多群众爱看的电视节目。唯有如此, 才能增加地方电视台与大台、各种新媒体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郑保卫.新闻学导论 (第一版) [M].新华出版社, 1990.

上一篇:落实原则下一篇:微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