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原则(通用8篇)
落实原则 篇1
现代国家都是建立在税收基础上的,税收关系是联系国家与人民的重要关系。公开、公正、公平的税法体系,是促进和维系征税、纳税双方和谐关系的重要保障。我国法律已经明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并确定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的税收征管过程中,由于我国税法体系建设不足,还存在着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税法修改比较随意、税收执法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监督乏力等问题,这就对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
一、税收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现状
税收法定原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世界其他国家现行的宪法来看,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埃及、新西兰等国家的宪法都对税收法定有明确或类似的规定。就我国而言,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了一些关于税收法定原则的规定,例如: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1947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都写入了体现税收法定原则的条款。
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先后制定和修改颁布了四部宪法,但每一部宪法中都没有写入体现税收法定内容的条款。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现代宪法中没有写入税收法定原则的条款内容,但我国先后制定了一些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赋予政务院统一制定全国性税收条例法令的权力,地方性税收立法须报请省政府核转并报大行政区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批准。1977年国务院批转《关于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也规定由国务院行使税收政策调整、税法颁布实施、税种开停征、税目增减、税率调整等权力。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税收征收减免按照税收法规和税收管理体制规定执行。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收开停征及减免退补按法律规定执行,法律可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法规。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规定“税收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从这一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税收法定原则既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原则,又在我国具有税收法治传统基础,值得积极坚持和管理贯彻弘扬。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在这份重要的中央文件中,明确将“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作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重要内容,引起了法律、税务、财政等理论和实务界人事对税收法定原则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在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议》,在这一《决议》中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10余天后,中央通过了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明确定制了2020年实现税收法定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人们看到了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重大希望。
二、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
税收法定原则是现代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法治主义的一项重要发端,是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关于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国内外税法学界普遍习惯将税收法定原则归纳概括为三大基本原则,具体为:一是课税要素法定原则,也即征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目税率、计税依据、征税程序、税收优惠、税务争议解决等内容必须依法确定。二是课税要素明确主义原则,也即课税要素必须由法律用明确、准确、确定的语言作出明确、专门的规定,防止因为相关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混乱不清、模棱两可等而导致税法的误用、滥用。三是税收程序法定原则,也即在税务关系中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要素,征纳主体在行使各自的权利和履行各自的义务过程中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使得纳税人的权益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序下得到有效保护。
三、当前我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存在的问题
1、没有将税收法定原则上升到宪法的高度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总根源。从国际上来,将税收法定原则载入宪法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然而,新中国建立60多年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将税收法原则上升到宪法的高度,这就使得我国制定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等法律以及相关的税收行政法规跟政府规章缺乏充分的宪法依据,从而影响了这些税务法律法规的立法合法性和法律效力。虽然我国宪法第56条规定了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内容,但该条款缺乏对征税主体也即政府税务机关征税权的明确规定,从而忽略了限制国家征税权利、保护纳税人权利这一税收法定的核心问题,因而难以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税收法定原则的精神内涵。
2、税收立法权的横向配置与纵向配置存在问题
由于税收立法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不是仅仅依靠立法机关单独就能够完成的,这就涉及到税收立法权的配置问题。当前我国税收立法以行政立法为主,在税收立法方面授予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多,不仅造成税收立法的粗糙,还存在越权、滥权等危险倾向,不利于税法权威的树立和纳税人权利的有效保护。因此,当前我国在税收立法权的配置上还存在税收立法权横向和纵向配置混乱的问题,不利于税收法定原则的贯彻实施。
3、实际工作中税收执法困难
当前,我国在税收执法方面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程序不当而造成的执法风险问题,具体表现为:执法主体由于不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关执法资格和条件,或者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亮证执法而导致的矛盾激化等风险问题;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未尽告知义务、忽视纳税人听证权利等行政处罚程序不当而带来的风险;采取的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程序不当而导致的风险;先处罚后取证等证据收集程序不当而引起的风险。二是由于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政府权力的膨胀,并带来损害行政相对方合法利益、危害和谐公平的执法环境、助长特权思想、滋生贪污腐化现象等负面效应,从而使得税收执法变味走样。三是由于税收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不强、专业水平不高、执法方式简单粗暴而造成的执法恶果,都会导致税务执法越来越不能够获得理解与支持,越来越难以有效实施。
四、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具体思路
1、将税收法定原则明确写入宪法
税收法定原则入宪,既是控制税收立法权和制约政府征税权的需要,又是保护纳税人权利和全面依法治税的需要,更是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的需要。因此,应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国人大的有关决议、意见精神,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动税收法定原则入宪工作。在立方技术方面,要多加研究,积极听取立法专家和相关学者的意见建议,确保用准确无误的立法语言来表达和阐述税收法定原则。
2、妥善处理税收立法权的配置问题
关于税收立法权的配置问题,一方面,可以在宪法“国家机构”中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部分修改和增加相应内容,明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执掌和行使专属性的税收立法权。另一方面,可以在宪法中增加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执行事项实施细则的内容,对税收委托立法权进行科学限定。同时,可以在宪法中加入公民具有依照法律纳税的权利和义务,并在税收基本法中明确公民的具体权利和义务。此外,还可以在宪法“国家机构”中的“国务院”部分增加严格依法征税、没有法律依据不得要求任何公民纳税的内容,从而对政府必须依法征税的内容进行落实。
3、严格税收执法,做到有法必依
税务机关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理念,切实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理念,通过严格公正执法来不断树立和强化税收法律权威。同时,要加强税务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让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都对相关税收法律进行了解,力争熟练掌握税收法律基础知识,不断增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意识,从而积极支持和配合税收执法,为税收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1)建立并完善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税收执法监督体制,是税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各级税务机关及征税工作人员在行使税法职权过程中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的行为机制。完善的税务执法监督体系,是解决当前税务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权滥用等问题的重要保障,对于提升税务执法工作效率和水平、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加强税务执法人员权益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税收执法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利用公招、选调等方式,多招录和选调法学专业人才进入税务执法队伍,优化税务执法队伍的人员结构,提升税务执法人员的整体法治意识。建立人事部门与规律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大对税务执法人员收税法律知识的专业培训,同时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建立完善执法人员考核激励制度,不断激发执法人员要依法履职和创新执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税收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最主要形式,是保障国家公共权力正常行使和公共治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税收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公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既是依法治税的重要课题,税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又是依法治国在税收领域的重要体现,促进国家治理体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我们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指明了方向,这也为税收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生根和“回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时代契机,需要我们紧紧抓住。
摘要:税收法定原则是现代国家税收征纳和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推行的一项税收原则。本文从纵向历史的角度,追溯和梳理了我国所具有的税收法定原则传统和现代宪法中税收法定原则内容的缺失现状,简要阐述了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在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就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提供了一些具体思路,对推动税收法定原则的早日生根和“回归”进行了积极展望。
关键词:税收法定原则,现状,问题,思路
参考文献
[1]熊伟:重申税收法定主义[J].法学杂志,2014(2).
[2]吴敬林: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立法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4(6).
[3]王玉辉、苗沛霖:税收法定原则的宪法学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5(10).
[4]傅光明、付博文:关于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若干观点[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5).
[5]徐传林:关于对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入宪的思考[J].长江论坛,2013(3).
落实原则 篇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依法治税的必由之路》。
今年两会,税收法定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事实上,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落实税收法定”作为财税改革的目标之一以来,国内对于税收法定的呼声就从未停止。什么是税收法定?为什么税收一定要法定?我国的现行的税收难道不是法定的么?
富兰克林说过“只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去餐馆吃饭、去超市买水、在家里用水电……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尽管无法看到税收的样子,却能感受到税收的存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国家大部分财政收入均来自于税收。去年,我国财政收入逾14万亿,而其中近85%来自税收,这也较直观地反映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税收,政府运营将难以维持,国家职能无法履行。所谓税收法定原则,是指税收必须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最早由英国提出,目前已为各国所公认,大部分国家也将其作为宪法原则采用,在我国宪法中也有所体现。税收的方方面面均应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成予以确定。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作为前提,国家不能征税,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所以,为什么税收要法定呢?
税收涉及政府与公民双方的利益,如果征税权由政府一手掌握,政府财政行为无约束,则面临未经公民同意强制征税的风险,这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侵犯。政府从公民口袋里掏钱,必须征得公民的同意。而
公民同意的正当程序就是委派代表投票决定。我国现行立法法第八条规定:税收基本制度,职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确定了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改革开放之初,迫切的经济发展需求无法等待漫长的立法程序,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将税收立法权授予国务院。我国目前有18个税种,其中仅个人所得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3个税种由全国人大立法。其余15个税种由政府制定的30部行政法规、50部行政规章和5500部规范性文件规范。这意味着,在我国,是否征税、征什么税、以及税率的变动均由行政权决定,公民没有议价权力。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选择,已延续了30年,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其中包括用法律来规定税收的基本形式,实际为“税收法定”指明了时间表。从现在到2020年还有5年的时间,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呢?就目前而言,最为首要的任务是理顺税收立法权的归属,摆正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要将《立法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已经规定的税收法定原则真正加以实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收回税收立法权。具体来说:
第一,应由全国人大废除1985年授权立法,逐步、逐级、逐层地清理现有税收行政法规,并将其上升为法律。同时,考虑到法律规范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应当认可现行法规的效力,并允许国务院对其进行修改、解释或出台执行细则。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以不扩张原有权限为前提,不能超出原先授权制定的法规范围,即原则上应当以有
利于纳税人为约束条件。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积极行使税收立法权,特别是要将税收立法和税制改革统和合考虑,在完善税制的过程中发挥立法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目前,房产税作为税制改革的焦点、直接涉及千家万户的热点和改革方向争议较大的难点,最适合作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突破口。透明、规范、正式的立法博弈过程,也有利于统合分歧、赢得理解、凝聚共识,进而增强改革的正当性。
第二,应理顺税收法律与税收行政法规、规章等的关系,建构起科学、协调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税收法定原则并不意味着今后不能再进行授权立法,只是要求这些授权应在法治框架下针对具体事项且限定明确的范围与要求,而不能是模糊宽泛的“空白授权”;税收法定原则也不意味着绝对排斥税收行政法规等其他法律渊源,国务院仍可以根据授权或为了执行法律而制定税收行政法规,财税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出台具体解释与执行细则。各种渊源在其效力范围内发挥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构成多层次的税收法律体系。当然,这一体系应当是在宪法、法律的统领之下形成的,下位法不能够超出甚至是架空法律的规定,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值得注意的是,《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部分中着重强调了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以及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对人大备案审查制度的“激活”,也是落实税收法定的题中之义。
第三,应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人大在税收立法和监督上的应有作用。应当看到,《决定》是在“推动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部分中写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这清楚表明了人大在落实该原则过程中的核心主导地位。目前,全国人大已经制定了200余部法律,其立法经验和立法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也还存在着会期较短、代表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着眼于税收立法任务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人大一方面可以尝试聘请人大代表立法顾问或充实法制工作机构相关人员,以提升其履职能力;另一方面可考虑通过完善民意吸纳机制、邀请专家参与立法等多种形式,以革新立法模式、提升立法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只有在积极开展立法活动的过程中,全国人大才可能真正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一个法治的中国,需要法定的税收。税收法定原则如此重要,对我们税收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践行这一原则,来深入推进依法治税,以确保税收法定原则的落实。
一是自觉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熟练掌握我们应知应会的税收法律法规,筑牢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思想基础,着力建设一支忠于法律的税收法治工作队伍,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自觉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
二是要以法律精神统领法律条款。吃透每一部税收立法的精神,立足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到行政执法既合法又合理,体现公平正义。向社会公开“权力清单”,明确税务行政权力的界限,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全面推行税收风险管理,做到“执法全程记录”,确保执法程序一致,操作流程相同,执法后果相当,实现税收执法的公平、公
正、公开。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税。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支柱性组成部分。国税总局明确指出,依法治税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依法治税是实现税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障,是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把“法治”原则摆在首位。将“依法治税”确定为地税“依法治税、信息管税、服务兴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发展战略之首。
具体说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明确岗位职责,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明确工作规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开展绩效考评为关键,解决“做得怎么样”的问题;以完善内控监督、严格过错追究为保障,解决“做得不好怎么办”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备的税收制度规范体系、高效的依法行政执行体系、严密的依法行政监督体系和有力的依法行政保障体系。
落实原则 篇3
一、倡导和落实“细”字原则
“细”字就是工作态度要细致、耐心,工作方法要细腻,严谨,尽力做到一丝不苟,谨小慎微。基层计划生育业务体系相当庞杂,各类卡、表、册、薄、单林林总总数十种,数量繁多,任务繁重,要求严格,且逻辑严谨,结构缜密,千丝万缕,互有衔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要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必须把“细”字原则做为首要要求在工作中一以贯之,细致耐心,认真从事,每一个字必校其正误,每一个数据必辩其真伪,每一份表,必反复校核。
二、倡导和落实“勤”字原则
“勤”就是工作作风要扎实,态度要端正,真正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腿勤就是要多深入实际搞调研,为能编制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多进村入户调查核对,尽量减少和避免实际与业务间的误差;多在部门间走动衔接,以争取到其他部门在工作上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手勤就是要多写多记。俗话说得好:“好脑筋不如个烂笔头”,计划生育工作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搞起来千头万绪,张家是张家的现状,李家是李家的实际,今天有今天的工作,明天有明天的情况,如果单纯地靠脑袋,凡事懒于动手,不做记录,那只会导致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丢三落四,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把基础业务搞成一本连自己也说不清、解不开的糊涂帐。嘴勤,就是要多说,会说,巧说。多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和群众交流,在宣传政策、落实任务的同时和群众打成一片,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知心朋友;多向同行征求意见和建议,探讨工作,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提高自我;多向上级领导汇报、咨询,赢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三、倡导和落实“实”字原则
“实”就是要求真务实,上报数据要真实可靠,开展统计要反复核实,各项任务、计划要踏下身子狠抓落实。目前,计划生育基层业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底子不清,业务与实际的差距和矛盾较大。这是导致计划生育工作计划难制定、各项措施和任务难落实、工作平衡难掌握、访视工作难开展的直接原因。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有二:一是报表时为体现工作成效而极力造假导致指标虚高,严重脱离了“低水平”的工作现状;二是广大计划生育包村干部和业务人员为完任务而搞访视,不掌握辖区重点对象的真实情况或是碍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上报真实情况,形成了“虚假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虚假计划和决策=更为虚假的结果”的恶性循环。要消除“虚”,形成“实”,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入户访视这个基础抓起。这就要求计划生育乡村专干彻底打消为访视而访视的消极应付的工作心态,在落实入户访视“三要素”,强化“四项职能”的前提下,主动去做知识丰富、掌握政策、精通业务的宣传员,做善抓市场信息、会研究市场、为群众传递致富信息的信息员,做组织有方、管理有序、领导有力的组织员,做思维敏捷、善于协调、群众欢迎的协调员,做熟悉种参加,产供销,贸工农技术的技术员。惟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访视工作的职能作用,把计划生育工作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群众打消疑虑、理解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促进计划生育干部和育龄群众关系的和谐发展,为整体工作的开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掌握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成为群众信任的贴心人,使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向实际逐步靠拢。
四、倡导和落实“通”字原则
“通”就是要求业务精,政策熟,素质高,知识全面。这是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精通业务是前提,精通政策法规是基础,但只有精通更广泛的知识诸如市场、信息、农业科技等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胜任工作,充分发挥出乡村专干“多面手”、“万斤油”的作用。
五、倡导和落实“和”字原则
“和”就是团结协作,集众家之长,形成工作合力。这是对计划生育部门负责人的要求。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中,从乡计生办业务人员到乡村计生专干再到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和组宣传员,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价值,关键是尽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就像一般棋,单靠车难以冲锋陷阵,单靠兵难以决胜千里,惟有大家精诚协作,互补短长,才能赢得全盘胜利。可以说,各类制度和各类考核方法相对于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这张庞大而复杂的网来说,只是一个僵死的套子,太过于注重,反而会形成“你按制度办事,我按条款应付”的被动局面。所以,计划生育部门领导在管理干部过程中,除了重视各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外,更重要的是在领导艺术上下功夫,一要知人善任,为每一个工作人员安排能够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工作岗位;二要灵活用人,根据各人的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尽力激发他们投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三要发挥协调作用,尽力创造团结向上、竞争有序、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工作环境。
落实原则 篇4
一、对“三讲三不讲三到位”的困惑
在平时和教师的交流时, 每每说到“三讲三不讲三到位”原则, 不少教师感到众多迷惘:课堂上教师讲了学生都学不会, 不讲怎么能放心, 就感觉课没上一样;讲了不会的不讲, 那怎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讲还要教师干什么?到位的问题更是模棱两可的难题, 什么叫到位?如何到位?
对于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与否的问题, 好多教师仍然感到纠结:讲少了或不讲, 总感觉言犹未尽, 担心学生不会;讲多了, 又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否则又是“穿新鞋、走老路”、走传统灌输教学的模式,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 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三讲三不讲三到位”的实施
下面以高中牛津英语必修2 Unit1 Grammar为例, 简单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贯彻和实施“三讲三不讲三到位”原则的具体做法。
1、“三讲”、“三不讲”是有效课堂的标志。
“三讲”、“三不讲”的重心在“学”, 关键仍在于“讲”。而在英语课堂上, 一些浪费现象屡屡发生:对知识点的讲解, 教师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讲, 学生听得烦, 教师讲得累, 却收效甚微。所以, 课堂上究竟哪些该讲、哪些不要讲, 课前教师应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考点, 估计学生的疑点, 以便课堂上能驾驭课堂, 真正落实好“三讲”、“三不讲”。
例如, 牛津高中英语必修二的语法功能主要是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众所周知, 现在完成时八年级就重点学了, 多数高一同学不会对此陌生。如果教师上课时还对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再像八年级时那样讲授, 就是最大的浪费, 学生会认为你在唠叨。对于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区别, 教师更没有必要再讲解, 只要通过例句“Have you had lunch?”“Yes, I had it with Mary.”“I have been to Beijing twice.I went there last year.”让学生理解并比较, 或讨论交流, 就显而易见二者的不同之处;如果教师再不厌其烦地一个个例句进行分析比较, 苦口婆心地讲解强调的话, 就“画蛇添足”了。
再如, 学习现在完成进行时时, 教师容易拓展到过去完成进行时, 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比较, 并给出练习, 就大大超出了学生所学范围, 不仅起不到拓展知识面的作用, 反而适得其反, 严重影响到这节课的主题, 冲淡了本节课的主旋律, 学生也会感到“超负荷”、疲惫不堪。
2、“三讲”确保做到“三到位”。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 “三讲”说的是重难点、疑点和考点要讲、做题方法和技巧要讲;那“三到位”就不言而喻了, 就是指重难点讲到位、疑点和考点讲到位、做题方法和技巧点拨到位。
要想“三讲”确保做到“三到位”, 那么关键是教师应熟悉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以及考试的考点。例如, 学习现在完成进行时时, 其概念、结构、用法是知识的核心, 教师务必点拨清楚;对于学生的难点疑点有必要讲到位, 如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区别根据例句点拨到位;学生在运用时的方法技巧应讲到位。因此, 讲解题方法和思路更关键。如“I__________ (not hear) much from you late-ly.What____you_______ (do) ?”对于这题, 教师有必要点拨方法:第一句有lately关键词, 说的是最近我没听到过你的消息, 强调对现在的影响或结果, 故用现在完成时, 用have/has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所以应该填haven’t heard;而第二句问的是你最近一直在忙什么, 故应该用现在完成进行时, 而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结构是:“have/has+been+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 所以填havebeen doing。这样,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学生再遇到这类题时, 才可能触类旁通, 不至于“囫囵吞枣”或束手无策。
落实原则 篇5
李东荣指出, 当前国内外洗钱活动手法不断演化, 给我国金融系统的洗钱风险防范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任务艰巨。
李东荣强调, 风险管理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趋势和方向, 但合规工作仍不能放松, 继续严格遵守和执行统一的反洗钱制度是始终有效防范洗钱风险的基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要在合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风险控制。
落实原则 篇6
关键词:营区,规划设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营区规划是对营区物质空间、区域经济和军事人文等诸要素作出的统筹安排,是营区建设与实施的“龙头”性工作。当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营区规划实践,已经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可是,如何使其成为现代营区规划的灵魂和准绳、思想与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政策口号,需要我们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项具体要求,在这里提出现代营区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共同发挥作用,可以确保建筑师的设计工作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就营区规划而言,这里的“人”其属性不仅仅包括广义上社会人的共性,更涵盖狭义上军人作为特殊群体的军事个性。以军人为本,既要满足军人作为社会人的共性需求,又要满足军人作为军事人的个性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以军人的社会属性为本。把军营当作军人的家园来建设,充分尊重军人在自身家园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把满足军人作为社会人的全面需求、促进军人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营区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规划组织上,尊重官兵知情权,培养官兵参与意识,通过调研、公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官兵积极参与营区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避免出现规划建设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命令主义;在规划理念上,突出人性需求,体现人文关怀,把保障广大官兵的物质文化需求贯穿于营区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军人的工作、训练和生活条件,既要在改善硬件设施上下力气,也要在细节设计上下功夫,创造真正的拴心留人的军中家园。
2)以军人的军事属性为本。习主席强调,营房要有营房的样子,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军队营区规划和建设要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牵引,以满足军队和军人战备训练需求为首要原则。把营区规划当成作战计划来拟定,把营房建设方案纳入作战预案来设计,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建设成效。就此,原沈阳军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沈阳军区全军营房改建试点单位调查报告》中指出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抓营房建设”,明确提出了“紧贴实战立足长远,联合设计势在必行,注重细节打破传统”的基本思路。
2系统论原则
营区规划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角度考量的复杂性工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论专家贝塔朗菲说过:“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笔者认为,我军营区规划目前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与管理部门、设计师们缺乏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有关,营区建设与发展的很多决策失之偏颇,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忽视了营区整体在区域整合和要素集成上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这是导致建设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去处理复杂性问题,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采取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
1)在规划理念上建立系统化思想。在空间组成上,军事营区可视为功能区域系统及其子系统的集合。其中,功能区域系统包括军事行政区和公寓区两大部分;军事行政区的子系统包括军事办公区、营连生活区、装备库房区和服务保障区;公寓区的子系统包括住宅区和生活服务区。在要素集成上,军事营区的各功能区域系统及其子系统可视为物质要素系统、行为要素系统和精神要素系统等诸要素系统的集合。系统化思想就是要将整个营区视为系统与系统的集合、要素与要素的集成,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其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2)在规划实践上确立系统化方法。传统营区规划多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按照功能分区、单体设计、绿化布置、设施配套的线性程序依次展开。这种规划模式将整体工作分割为独立的、静止的阶段,忽略了工作之间、系统之间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容易导致规划工作片面强调营区物质空间形态,而忽视军队和军人行为需求,有的甚至成为落实决策者意志的奉命行事。系统化方法则是应用系统思想,合理利用各种数学方法、控制理论及技术工具建立军队营区“功能系统整合+分项要素集成”的系统化模型,按照“纵向相互关联+横向相互制约”的网络化思维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在规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要素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实现营区系统的模型化和规划成果的最优化(见图1)。
系统化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充分关注营区物质要素与行为要素、精神要素之间的交汇融合,有助于全面考虑军队营区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问题之间的协调。这种整体统筹、系统综合的规划思想和方法,使我们摆脱了单一的经验分析和空间设计而转向理性分析和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使传统的定性分析与现代的定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合。也只有如此,全面、统筹的发展战略才可能在营区规划实践中落到实处,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可行,而不是一句空洞的政策口号。
3生态设计原则
现代营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很多营区问题的解决无法单纯依靠规划自身的理论与方法,而必须从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汲取营养,生态学的发展对营区规划而言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生态营区,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军事经济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营区规划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军事经济环境。在营区规划领域,生态营区思想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1)营区选址定位。选址合理,按照“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的原则合理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域空间,展开营区的集聚与布局,关注营区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考虑区域生态系统平衡。规模适当,营区的规模定位必须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合理承载能力以内。营区的适度发展,应与生物区域相协调,使之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同时,增加营区空间环境结构的开放度,使之与区域环境之间建立合理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实现营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功能区域系统规划。构建合理的营区生态结构,扩大自然生态容量,形成开放的能量系统;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将土地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保持紧凑的开发模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要素,强化地域环境特征,保持和修复受军事活动侵害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格局,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军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见图2)。
3)要素构成系统设计。要素构成系统是生态营区设计的基本层次,在具体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a.立足于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外部空间层面,形式追随生态,解决如何利用外部形态获取最多能源的问题(见图3);内部空间层面,解决如何利用洁净能源降低室内能耗的问题;细部设计层面,寻求实现上述设计策略的适宜的节能材料与技术手段。b.力求实现五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即: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把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外环境;使环境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4法制化原则
规划方案是营区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是营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基本目标。规划编制的目的在于规范和引导军队营区的科学、有序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忠实的履行和有效的监督。否则,再合理的规划也将失去其本来面目。因此,法制化将是我军今后营区规划管理与实施的必由之路。
1)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决策流程。遵循集中统管、资源统筹、建用分离的原则,确立管理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在当前的垂直审批体系基础上,组建多部门、多专业参与的规划委员会,加强规划工作的横向管理,建立规范科学的决策流程;建立规划公示制度,加强公众参与,脱离长官意志。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规划效力。借鉴城乡规划的法制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强化规划方案的法律效力,使营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切实做到有序、有力、有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全程监督,确保规划落实。建立营区规划定期审查和实施后评价制度。确立审查程序,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定期审查规划方案落实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督;明确评价标准,运用个体、群体访谈、文件资料审查、抽样问卷等方式,对营区规划实施后的效果做出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以后工作。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俊.系统方法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生命力[J].规划师,2000(2):11-13.
[3]牛辉,姜玉坤,马勇.部队营房到底该建成什么样[N].解放军报,2015-11-19.
[4]麦克劳林.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运用[M].王凤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赵亚男,刘焱宇,张国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2):21-23.
落实原则 篇7
2月9日下午,市政府副市长项永丹、副秘书长孔春浩,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委副主任毛文峰、城建环保工委副主任林家兴以及市建委、规划局、财政局、物价局、交通运输局、市城投集团负责人到集团调研“公交优先”八项措施落实情况,并召开专题会议。集团领导黄志耀、卢智宏、沈勇、汪建平等参加会议。
会上,各项任务牵头单位汇报了“公交优先”八项措施落实情况,并就任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孔春浩副秘书长、毛文峰副主任、林家兴副主任结合“公交优先”八项措施,就如何促进城市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
项永丹副市长对“公交优先”八项措施落实情况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去年全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作、狠抓落实,交通治堵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市交通拥堵有了一定改善,成绩斐然,体现了公交集团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要看到,2015年的交通治堵工作依然繁重,任务依然艰巨。各相关部门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顺应群众呼声,不光要喊响口号、更要落实行动。他强调,未来十年,常规公交依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力量。推进“公交优先”是关系到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议论的“热点”、关注的“重点”。他要求,要进一步树立“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的理念,巩固建设“五位一体”的公共交通“杭州模式”,持续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要把握原则,从眼前来说,要把“公交优先”八项措施真正落实好;从长远来说,要从老百姓利益考虑、从发展大局考虑,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要落实措施,对八项措施中已经完成的要继续巩固坚持,正在实施的要加快落实,有分歧的要进一步研究统一,最终将每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落实原则 篇8
1 构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有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造就和培养数以万计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意义重大。研究生的培养属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复试是高层次人才选拔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研究制定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就可在研究生复试中使用这个指标体系,将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选拔出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1.2 有助于规范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工作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为研究生创新人才选拔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参与复试的工作人员依据指标体系,对考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打分,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评感觉、印象打分的发生,克服了研究生复试工作的主观性、随意性,切实解决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欠缺或不完善而带来的问题,规范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工作。
1.3 有助于推动《纲要》的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等学校选拔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培养。制定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正是为了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办法,以切实贯彻落实好《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2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应坚持的原则
2.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因是对人的选拔考核,则会涉及到品格、素质、能力等不同方面的考核。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肯定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指标内容,有些指标内容可以量化,但有些指标内容则不容易量化,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对于能够定量的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对于那些不能定量的指标,诸如品格、能力、意识等相对看不到、摸不着,不容易测量的,则需要进行定性的描述,努力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并力求做到指标体系的完整科学。
2.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力求做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要力求做到指标体系实用、易操作、不繁琐,易推广应用,研究生复试的工作人员一看就懂,不是理论研究层面提出一些抽象的或是概念化的条条框框。
2.3 全面性与精炼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对所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同时,要注重对相关因素的提炼,尽可能用少而准确的指标把考核的内容表达出来,不能有重复、累赘,使得指标体系恰当适宜,分类系统而又不交叉覆盖,整个指标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2.4 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设计好以后,在一定的时期内符合实际,可以保持不变地使用。但随着研究生招生办法、复试政策、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指标体系已与现实状况有不符之处,则需要进行调整,诸如指标体系数目增减、权重调整等,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有效。
3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应包括的内容
3.1《纲要》出台的背景及相关要求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人才强国战略思想,适应全球化人才竞争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2010年5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际,国家颁布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创新型人才除具有人才的一般特征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条件的人才。当然,文中的研究生创新人才,指的是潜在的创新人才。
《纲要》指出,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这给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的设计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3.2 相关理论文章综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应注重考察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撰写理论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
(1)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罗双凤、徐春、龚喜林在《创新人格与成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探讨》中提出,创新人格是指由个体内在的创新愿望和创新能力所协调统一构成的较为稳定而独立的心理特征,它包括创新的动机、态度、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因素,属于非智力性因素。张俊、梁洁、戴冰在《论创新素质的四个维度》中认为,创新性人格属于非智力素质范畴,意指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是创新素质的“内在自然倾向性”,是创新过程的发动者和推动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动力要素。
(2)系统全面的知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要素。苏贤妮、闫胜元、潘凌杰在《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提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可以使人思路开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灵感”的闪现。所以,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化。殷智远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中认为,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必须形成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完备的知识储备。
(3)创新能力是考察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刘澍心在《创新素质结构分析及其在现代人才结构中的地位》中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行为系统要素,它由合理的知识结构、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经验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五个元素构成。王惠兰在《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一文中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和能力品质,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
(4)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殷智远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中认为,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或创造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思维方法,创新人才具备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才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王会方在《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认为,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5)创新业绩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张丽、孔春梅在《关于我国人才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的思考》中指出,业绩是相对一个人所担当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质,员工完成工作的结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不仅包括品德、知识和能力,更应包括业绩,人才评价应该以业绩为基础和导向。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在《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中指出,创新素质模块是区别创新型人才和一般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创新型人才的卓越表现,包括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业绩四方面要素,每一要素又包含具体的指标。
我们不难发现,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和选拔中,人们注重对品德、知识、能力、思维和业绩等方面的考察。
3.3 指标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纲要》中的人才评价对象是针对工作的人员而言的。这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可资借鉴之处,但不能照抄照搬。客观地讲,作为研究生的选拔考核,知识层面的考核是重要的内容。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理论文章也提出了要对知识层面进行考核。
按照《纲要》规定要求,综上相关理论文章,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应包括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创新业绩。
(1)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属非智力因素,表明创新型人才常会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解决问题时有种标新立异的动机,敢于挑战权威,挑战自我,充满自信,坚持到底。(1)重点考察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胆识、创新毅力和创新活力等内容。其中,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已形成的思(下转第74页)(上接第62页)想、观点、方法及事物保持着总想有所发现、有所改进的思维警觉。至于创新胆识和创新毅力,主要是要有勇气并坚持去追求。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重点考察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发散、逆向、联想的独特水平和思路选择、思考技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3)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知识为创新提供了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因在初试、笔试中已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进行了考察,在面试时,重点考察考生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有效应用的学科知识和学科领域相关的前沿知识,(3)也可以让考生简述自己在对相关知识点或学术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4)创新业绩。创新业绩是可以量化的考核内容,具有直观的可视性。主要看考生到底取得了哪些“看得见”的成绩,重点考察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课外活动成绩等,如获得奖学金几次、发表论文几篇、是否获得过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大赛、设计大赛等竞赛之类的奖项等等。
摘要:遵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参考相关理论文献,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本文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精炼性相结合、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内容应包括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业绩四个一级指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9.3.
[2]创新能力[EB/0L].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
【落实原则】推荐阅读: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11-30
落实暑假前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的汇报07-02
PPT内容设计原则-二形象生动原则10-25
整改落实10-15
职责落实05-14
贯彻落实05-19
狠抓落实05-20
环节落实07-26
强化落实08-24
重在落实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