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标

2024-09-04

落实课标(共12篇)

落实课标 篇1

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 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们既有各自的内涵, 又相辅相成。简单地说, “三维目标”的关系可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载体, “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桥梁,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是工具, 又是载体。知识、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都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 知识的汲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教学过程就没有体验感悟, 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更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 “三维”目标,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科学评价语文教学的尺度。由此可见, “三维目标”是一个共同体, 缺一不可, 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切实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由于对教学“三维目标”互为关联的整体缺乏理论认识和经验借鉴, 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把教学“三维”目标曲解为彼此孤立的个体, 教学中往往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或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碎、面目全非。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紧扣教材, 选择切入点。

教材是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教师在课前要潜心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的知识点与蕴含的思想内涵, 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知识点、重点、难点, 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设计最佳的教法与学法, 有效确保“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 可紧紧抓住“我与藤野先生交往”和“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一明一暗、互相交替的两条线索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研读全文, 让学生从中了解教材结构特点:形散而神聚。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极富感情色彩的语句, 带领学生走进“我”的心灵世界, 深入感受“我”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获得美的熏陶, 从而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2.加强对比阅读, 强化落实。

教学实践证明, 加强事物之间的对比,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比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弥补课文中文字的单薄,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能力迁移,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因此, 教师要善于选择与教材题材相同或相近的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例如, 在教学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时, 通过吟、译、说、唱“一诗四学”法充分理解、感悟诗情、事理、诗味后, 引导学生再用“一诗四学”法品味王昌龄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比较它们的异同, 进一步增加对边塞诗特点的认识, 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有更深一层的感悟。由此可见, 对比阅读能够有效地整合、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达到春雨润物之功。

3.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探究学习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探讨课文,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对课文结构、写作特色及作者观点作出评价;合作探究是指在教师的点拨下分组探讨交流, 实现自我教育。语文教学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不仅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且能够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氛围, 从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无论采取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 抑或自主合作并举的探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学生在判断、回答问题中出现错误, 并及时给予引导、鼓励、点拨, 让学生品味、感悟课文。

三、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犹如“合唱队”的指挥家, 决定着“合唱”的质量和成败。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有效调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积极性, 感悟课文中灵动的思想感情, 了解和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例如用讲故事、典故, 欣赏插图、播放电影等形式导入课文,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本,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自主合探究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障碍, 教师应及时点拨, 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体验较浅, 对于探究时代背景久远的文本有一定困难。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材料, 拉近文本与学生的时间距离, 启发学生加强纵向想象和横向思考, 加深对课文关键语句及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讲授课文后面要安排一些综合性知识的习题, 从而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起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设计课文教学小结,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本整体的认知和感悟。对于较容易理解的课文, 可安排学生提问总结, 也可通过一些总结性的练习进行小结, 而相对较难及深奥的文本, 则需要教师从中点拨, 帮助解决。解读课文后要安排一些讨论, 从而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起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效果。

落实课标 篇2

第一,落实课标,回归学习本源。试卷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基础上,控制试题的阅读量与小题量,试卷总体难度与考试的性质、考生的实际相符。

第二,突出重点,呈现知识主干。试卷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初中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均有涉及,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考核,充分体现学科脉络和主干。例如第21题的“压强、密度”、第22题的“电路、电功率”等,这些试题着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解题思路进行考查,杜绝“繁、难、偏、旧”的出现。又如第14题的“电路故障”真实展现“故障判断的一般过程”,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性。

认真落实课标,深刻解读教材 篇3

一、教师要转变认识,重视对思想史的教学

新课改下思想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但内容增多了,而且难度增加了,在高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从思想上加以重视。

二、教师要加强思想史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

新课程下的思想史内容,不但增加了难度和内容,而且理解难度加强。因此,教师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对于课堂中讲述的名人及思想,最好阅读一本关于他们的传记,从整体上理解其思想的本源、发展、成熟及地位。

三、研读课标,详略有度

遵循教学规律,把握课标中“知道、了解、认识”等语句,分清重点和非重点的处理方式,理解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只要能选用恰当的史实,以“课标”为准绳来上课,把应该表达清楚的内容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能面面俱到,重复无味。

四、理顺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对于每一模块的思想史内容,要从客观上把握思想史的发展线索,掌握思想史的主线,而不能把思想史的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如,中国的思想主线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从四个阶段(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朝→明清之际)进行讲解。西方则以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为主线。

五、重视“背景”这把尺子

赵亚夫教授给了我们三把尺子:背景、差异、过程。讲历史,首先要把背景搞清楚,否则不会产生历史感。“课标”也要求重视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即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此前提下,更强调并突出了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联系、比较,透彻分析“背景”给“文化”带来了什么?“文化”又给“背景”带去了什么样的影响?

六、把握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整合教材中的基础性东西,把历史史实的要点记忆清楚,这是“底子”,是根基,必须重视。俗语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思想史枯燥难懂,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深入浅出地理解思想,使学生容易接受。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专业性强、理论高、跨度大、故事性差,学生厌学,老师困惑,教学尺度不好把握,搞不好就成了蹩脚的诗歌鉴赏课、美术欣赏课、政治说教课等,受专业的限制,反而弄巧成拙,那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使历史课没有历史的味道。

1.记住“历史”的本分。文化史需要展现的东西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影像资料让课堂生动起来,更好地展现“文化”的魅力,但不能失去“历史的原味”,无论什么内容,到了历史教师那里,只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语言来阐述历史问题,这是历史教师的职责和素养,也是历史的本分。

2.换位思考,多样化授课。文化史的授课有时单调、沉闷,教材我们改不了,那就改上课方式。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创造性意见;营造互动参与氛围,让学生参与简单内容的讲解和整理。要让学生摆脱“一味听”的状态,主动参与课堂,开口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简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课标的深层次解读。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只有深刻了解自己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传达什么情感与价值观,才能围绕这个中心去组织教学。

2.要做细心的观察者。在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学会,有没有深刻理解,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观察、去揣摩,然后才能调整策略,简化教学结构。

3.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无论是用简练精湛的语言、优美动人的语言、发人深省的语言,还是鼓舞人心的语言,结合自己的风格去引导课程走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总之,新的教材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课标、教材,“一定要让它触及学生的心灵,将外在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自我认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獻:

落实课标 篇4

1.认识三个二类字, 掌握三个田字格里的生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镀”等词的恰当意义, 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理清文章的脉络,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感悟这个自然段写作有序、用词精当的特色, 听写这一段。

4.感受望月的乐趣及人们喜爱月亮、向往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感受江上美丽迷人的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 老师引入:月亮安详地吐洒清辉, 大地呈现梦幻美景。从古至今, 人们总是深情望月, 产生无限遐想。人们作诗作画, 作词作曲, 赞美月亮, 寄托情思。孩子们也喜欢望月, 他们幻想奇特, 月亮是他们心中的童话故事。这节课, 我们学习赵丽宏的《望月》。

二、读通课文, 学习字词 (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 相机正音

认识三个二类字。

2.掌握田字格里的生字, 指导书写

师:生字镀怎么写漂亮, 你有什么提醒大家的?

生:左窄右宽, 左右同高。

生:右边的“度”里面被包的部分半露半藏, 撇穿插托住金字旁。

师:看老师写。

师:你们描一个, 临写一个。

3.理解“镀”基本意义

师:请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通过电解或其他化学方式, 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上, 形成薄层。

师:镀在生活中很常见。看, 这枚戒指外面镀了一层银, 银光闪闪。这个提包链子镀了一层铜, 金光闪烁。【出示实物】

师:它在课文里又是什么意思呢?精读课文时我们再体会。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 就题目提问吗?

生:谁望月?什么时候望月?

生: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师:是呀, 提得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关键句子画下来, 看看课文除了写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从这句话看出这部分写的是背诗。

师:背写月亮的诗, 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背月。

师:抑扬顿挫地背,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

生:吟月。

生:“你说月亮像什么?”这部分写谈月亮, 谈月。

生:“望着月亮消失的地方, 我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写幻月。

师:你们真了不起, 能迅速捕捉相关信息, 理清课文脉络。

师:你们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生:夜深人静, “我”、小外甥在江轮甲板上赏月、吟月、谈月、幻月。

师:江上月景, 月光下的背诗、交谈、幻想给你什么感受?

生:美。

点评: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浏览, 根据需要捕捉相关信息。

这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就课题提问。删去繁枝末节问题, 指向一个问题: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接着找关键句子, 再比较推敲词语概括内容, 梳理脉络:赏月, 吟月, 谈月, 幻月。最后合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片段紧紧围绕“课标”, 注重方法指导, 训练扎实有效。

四、精读感悟, 体会写法

1.感悟月色美丽, 有感情朗读

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老师范读、引读、师生对读、创设情境读、推荐读、挑战读等形式。】

2.揣摩顺序

引导学生揣摩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地观察写作顺序。

3.体会用词精当

师:这段简短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中月色图, 让我们身临其境。这样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因为作者写得极有条理, 另一方面因为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哪些词你感觉用得好, 画下来做批注。

生:“镀”字说明月光洒得均匀、柔和, 还闪着光。

生:把月光当作人来写。

师:把它当作什么人?

生:能工巧匠, 设计大师。

生:月光很精致。

生:作者热爱月亮, 赞美月亮。

师:是呀, “镀”内涵丰富, 包含深情, 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啊!还有哪些词?

引导体会:“安详”月亮仿佛有了生命, 有了温情, 就像母亲一样端坐在那里。

“清辉”月光很柔和, 很皎洁。

“晶莹闪烁”“光斑”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水、月交相辉映, 这就是江上月景。

点评: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镀”字教学, 落实课标这些要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 通过查字典、实物展示理解“镀”的基本意义。然后在精读感悟时, 理解它的语境意义, 感悟它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什么?引领学生感悟江中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画面, 读出意境;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了解作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 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 领悟用词的精当传神。这一切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4.背诵积累

5.拓展阅读

师:人们喜爱月亮, 多少作家描写月亮。请朗读下面两个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五、听写巩固, 训练书写

我们听写第二自然段, 让美妙的月色和优美的文字在我们的笔下流淌。要求写得行款整齐, 字体美观, 有一定速度。还要注意生字“镀”的写法要领。

写后评议。

点评:新“课标”强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新“课标”对于第三学段硬笔字的书写还提出了新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我拿出充足时间指导学生书写, 可见我心中有课标, 心中有练字。在检查预习环节, 指导写单个字“镀”, 注意书写要点, 注意示范引领;听写写几句话, 训练学生行款、美观和速度。反馈时, 从行款、美观方面积极评价, 及时鼓励。这样的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练字意识、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这节课, 我们欣赏了江中月色。下节课, 我们一起感受月光下吟月、谈月、幻月的情趣。课下我们可以去赏月, 再试着按顺序用积累的词描写月景。

摘要:就课题提问,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查字典, 出示实物, 联系语境, 理解词意, 体会词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重写字训练。“课标”引领课堂, 课堂落实“课标”。

落实课标 篇5

现阶段我们农村中心小学大班化教学严重地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积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数学教学研究,发现并解决大班额与新课改之间的矛盾,探索、实践,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数学教学效果,是目前当务之急。

一、新课程背景下大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作用

1、教师是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这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一个大班额课堂,课堂纪律是上好课的保证。一堂课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做的教学模式,教师最好管理纪律,但这种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所以,在大班额课堂上,要按新课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尤为重要。

2、教师是开拓者、创新者。要在大班额课堂上体现新课程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能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大班额课堂纪律的调控;大班额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等,无不体现出教师的开拓、创新的智慧。

3、教师是协助者。在组建学习互助小组时,教师要协助学生做好小组对象的结合工作。在自愿的基础上,老师心中要有数,按好中差的层次结合小组,个别人要做好协商工作,使小组成员能凝心聚力,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所能。

新课程背景下大班化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不能因为班额大而放弃课改,更不能因为班额大而降低课改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大班额,更新观念、勤奋工作、创造条件把大班额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大班额教学的探索实践

1、纪律——上好课的保证

一线教师最清楚纪律的重要性,纪律是上好课的保证,没有好的课堂纪律,老师很难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乱哄哄的课堂上就是想学习的学生也没法学好,何况不想学不守纪的学生。大班额纪律影响更大,人多不好管理,六七十人的大班一人小声说一句,也是哄声一片,老师怎能上好课。实验老师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探索建立一个大班的好班纪。建立好的班纪教师要有魄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三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关联的,概括地讲就是老师能让学生敬畏。这里的“敬”是上述“三力”的使然,这里的“畏”是学生对老师管理能力的好的评判,而不是教师靠打骂学生而产生的结果。实验教师要修炼自身内功,提高师德水平,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座位巧安排。大班额座位的安排不是小事,它能直接影响到课堂纪律。座位除按高矮排序外,还要注意把守纪与不守纪的搭配座位,进而考虑到同桌学习基础的差异,尽量能把学习好的与学习差的放在同桌,以便开展合作探讨与互助学习活动。(2)行动听指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训练有素。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难时一定要养成举手的习惯,大班不像小班,大班人多势众容易生乱。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作统一要求,教师或言语或手势做到令行禁止,切不能让老师拍着桌子还停不下来。(3)兴趣是关键。通过对比研究实践,再一次验证,只要老师把课上得有趣,课堂纪律就好管理。好多教师只怨班额大造成课堂纪律差、乱,其实老师课上得吸引不吸引学生,也是造成课堂纪律好与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老师课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就不会乱讲话、开小差、做小动作,东戳西捣了。我们课题实验老师多花精力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让本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很枯燥的数学也变得有趣味了,这样课堂纪律就得到了保证。

2、合作——照顾大多数

大班额除了显性的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外,还有一个隐性的问题不好解决。这就是一个六七十人的大班,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那是不容易做到的,做不到这一点是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经过笔者反复实践和研究得出: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法。虽然只是小范围内说一说,展示展示,但比一节课下来没有一次说和展示的机会好得多。再者,教师在平时提问时,应该多找那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有展示锻炼的机会。

3、帮扶——共同提高

大班额学困生也相对增多,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老师要是一一对他们进行补缺补差是不现实的,要是放手不管,这些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差,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要求。我们实验老师研究后认为结学习帮扶对子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有效办法。这样做比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比老师隔三差五地辅导一下效果好。具体做法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帮扶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并把他们安排在同桌,这样便于相互检查作业,发现问题或错误能及时给予辅导。帮扶工作做得好既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好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其个人成就感油然而生。

4、关注——缩小差异

落实课标理念 发展空间观念 篇6

[关键词]生活经验 操作经验 比较 想象 游戏 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50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图形和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再依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渗透。因此,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今后学习更高层次的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利素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运动是平移或旋转,学生会从窗户的推拉、电梯的上升下降中感知平移,再从车轮、电风扇叶的转动中感知旋转。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运用到课堂上,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这就是知识的抽象。这样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积累操作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会积累一些操作经验,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途径。学生亲自动手,让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既使表象更直观,又使图形的特征和空间的想象能有实实在在的表示,化成可触、可感的实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点时,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物品,想办法画出一个圆,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在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后,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圆的特征。这样教学,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运作,使具体的事物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不仅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而且使学生对圆的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比较推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发展,还需要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和想象。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提高辨识能力,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比较与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学生对于这个大土地面积单位很难理解,因为他们没有1公顷的表象,只有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去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再实际体会100平方米有多大,最后体会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初步感知它的实际大小。然后我利用学生所在的教室的大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有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在学生有了1公顷的表象后,我出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利用1公顷的表象估算学校的面积有多大。这样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设计数学游戏,发展空间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适合的数学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课尾我创设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把图形的一部分遮住,根据露出的部分,猜测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听后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积极反思,争取下一次能回答正确。通过游戏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积极的思考和愉快的游戏中得到提升。

总之,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思考、多引导、多重视,通过观察、实践操作、比较、想象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新课标关键在落实 篇7

有专家把课程分成理想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等若干层次。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追求“理想的课程”, 应该有前瞻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这三个面向为课程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当然, 我们也要面对现实,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使体育课程改革既有理想追求又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做到了这一点。

在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将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中间需要教育行政机关从基层学校和一线体育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 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基础;需要教研部门做好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课程改革实验铺路架桥, 为广大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需要学校的校长确实履行课程改革实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既要对家长负责, 又要对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负责;当然, 最终更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 只有当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真正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人, 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让笔者感到欣喜的是江苏省教育厅在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台前后, 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如, 基础教育青年教师首届基本功大赛的举办, 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的推进, 第二届万名体育教师培训的展开,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的建设, 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测试标准的试行, 中小学塑胶化场地建设的试点, 这些都为江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江苏省一大批学校的校长和广大体育教师的课程建设和开发意识十分强烈, 更让笔者感到欣慰。如, 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张宏霞校长带领该校体育教研组对创建“将小学体育课程与阳光体育活动融合”的新型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足迹》一书记录了该校10年课改的心路历程;南京市下关区五塘小学将“童谣和体育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综合课程, 被南京市教育局的同志称为“金陵第一大课间”。

回望过去, 是为了展望未来。10年前我们在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2001年实验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 热情而又率真, 感性的成分比较多, 而今天我们在学习、贯彻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 则理性多了, 冷静和沉稳有利于三思而后行, 但我们决不能丢掉那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凯军教授说得好:“中国教育的现状是教育腾飞的必然科学现象。教育成就不胜枚举、教育问题层出不等等, 这些教育系统发展变量都是中国教育‘星际航行’时代的有利促进因素。一味地抱住‘骄傲、自豪、赞扬、彷徨、指责和批评’等因素混沌不休下去, 只能延误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实事求是和创新发展应该是中国教育将来成功穿越‘教育大气层’的必要前提条件。”

早在新世纪初, 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两个率先的要求, 省教育厅则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2011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同志在常州市教研室调研时, 对江苏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由‘面向现代化’转向‘建设现代化’, 由‘面向未来’转向‘引领未来’, 由‘面向世界’转向‘融入世界’, 教研员要有思想、有追求, 把教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情有理、有滋有味。”

明确课标要求,落实审美教育 篇8

一、剖析形象, 鉴赏美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 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中的大多数作品是艺术经典, 用语言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 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 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 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提高对形象的鉴赏能力, 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 。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 , 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 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 则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 对课文写作背景进行相应介绍, 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 理解形象。如在学习《詹天佑》前, 我先让学生查找詹天佑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课上让学生交流,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很多学生能搜集到以下材料:“清末, 帝国主义疯狂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居重要战略地位的京张铁路 (北京张家口) 建筑权, 更是英国和沙俄激烈争夺的目标。英俄各自向清朝提出威胁: 中国若不能用自己的钱和工程师来建筑京张铁路, 就必须由他们来修筑。在这重重压力下, 1905年詹天伯承担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的钱和工程师修建的艰苦的工程。接受任务后, 他排除万难, 颇多建树。尤其是与工人并肩战斗, 打通了长达1091米的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隧道, 更为人所赞誉。”

2.突出重点 。文学作品历来以塑造典型人物为己任 , 最逼真, 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 可通过包含图片、音像等情境、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如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 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本课的学习重点一是抓住对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作者与闰土相识、相处过程中的对话, 引导学生诵读, 对读分角色读,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闰土的形象:见识丰富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而在“雪地捕鸟”时, 指导学生读读画画找出描写闰土捕鸟时动作的词, 领会闰土的聪明能干。

3.注重细节。 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 , 一点突破, 由点及面, 既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又能凸显文章主旨,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 大起大落, 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 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 正如美的范畴一样, 除了崇高之美外, 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 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 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阅读, 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一夜的工作》讲述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每夜工作的缩影, 他生活简朴、工作劳苦。作者在起身告别时, 把小转椅上面的部分带歪了, 总理“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我引导学生:通过周总理这么一个细小的动作你能体会到什么? 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总理是那么细心, 那么一丝不苟, 而又多么质朴, 多么平易近人。

二、激发想象, 感悟美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 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 创作如此, 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意义和意境的把握, 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出现在人脑海里的何止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 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 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出许多波澜的画面, 使审美感受更丰富。如教学《四季》时, 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后, 我进行拓展:学习完课文后, 你心目中的四季是怎样的呢? 你能用手中的彩笔画出来吗? 然后播放音乐, 让学生画画, 并利用时间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

三、引导交流, 体会美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等, 让学生充分准备, 熟悉完备的陈词, 展开激烈的辩论, 使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肆意驰骋飞翔, 这一过程既启发了学生思维, 又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在活动中, 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 既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又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如教学《鲸》一课, 在学生了解鲸的体形特点、进化及分类后, 我巧妙运用故事“北京奥运会”导入, 鱼儿们决定在太平洋海域也举行一次特殊的鱼类运动会, 比比谁最大, 谁最会游泳……消息一传出, 各海域都组成了强大的团队来到这里, 并顺利进入了比赛场。鲸听到这个消息, 更是欣喜万分, 他想:“我一定可以夺取一块金牌! ”正当他满心欢喜想要进场时, 虾将军突然站了出来, 大声说道:“你不能参加比赛! ”这样一来在班级里进行一场特别的“小辩论”:哪些材料可以证明鲸是哺乳动物? 鲸是凭借自己的什么特点夺取这块金牌的? 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纷纷找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效果显著。

四、朗读体验, 探究美

优化教学方式 落实新课标理念 篇9

一、优化教学情境, 体现主动发展

1. 走进学生, 以情感染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 需要教师确立新的角色意识, 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要从讲台上走下来, 与学生说话时腰要弯下来, 让学生体验教师的平易近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 我们要积极地看、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同时, 还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在倾听交流、合作中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2. 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思维开放

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给思维以方向, 给思维以动力。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 掌握结论, 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打破了“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 构建了“问题—探究—解答—结论”分析循环的开放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教师是学生合适材料的提供者, 是学生有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二、优化学习方式, 体验成功愉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组织合作交流时, 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1. 确定好讨论内容:

在知识关键处、规律的探求处、思维的交锋处、解题策略的发散处、新旧知识的分化处组织交流讨论

2. 教给一些讨论的方法

3.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 并对讨论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鼓励

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 我们在实践中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 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 去领会、发现新知识, 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分化, 利于认知结构的调整, 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评价语言, 体现“零”距离

传统的课堂评价甄别与选拔的色彩浓了一些, 这种评价,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 体验成功的乐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新的评价在功能上由侧重甄别转向了侧重发展, 它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 给学生提供表现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 通过评定形式增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优化了评价语言, 进行了有效的鼓励。在此试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1. 善于引导, 让学生敢于表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因此我们教师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巧妙点拨, 发挥好“引导者”功能。

我校骨干教师郑淑梅在一节语文课上这样评价学生:“你真了不起啊!如果你刚才坐下了, 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粗一看, 这似乎是表扬, 但仔细品味, 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用语言巧妙提醒学生不该放弃锻炼的机会, 要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能。

2. 敢于点拨, 让学生好学、乐学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可能与老师的意图背道而驰, 以往有的老师以“错了, 请坐”“不对, 谁再来”等语言否定学生的回答, 使学生发言的勇气越来越小, 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 我们逐渐改变了上述评价语言, 而运用了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 注意了他们的情绪导向, 做到引而不发。

3. 勤于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

(1) 感情真切的鼓励。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我们教师评价学生时应注意情感投入, 以简短、恰当的语言, 热情地给予褒奖,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 内容详实的鼓励。这是激发内驱力的评价。评价时我们不仅注意了情感因素, 而且注重了内容充实, 有根有据, 防止鼓励性语言苍白无力, 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 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 进行有效的鼓励。

落实课标阅读总量的校本化策略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笔者以为, 课标提出的这一要求, 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效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门径。海量的练习、频繁的考试, 属于浪费学生生命, 做无用之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应在导读上下更大的工夫, 在合理规划学生的阅读生活方面花更多的精力。

二是真正的阅读是高度流动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总量呈正相关。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去读好书, 读新书。因此, 教师作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 不能只盯着教材, 只盯着那几本传统的经典书, 而应该有更宽阔的阅读视野, 以一种流动的心态, 实时地关注书海, 捕捉新鲜的经典, 及时地推荐给学生, 并作趣味化导读。

三是真实的阅读总是整体的。要努力使学校阅读和生活阅读真正地衔接起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学生从课堂引向更广袤的生活空间, 为提升阅读质量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当学生由被动的读者成为主动的读者的时候, 就不必过分担心他们学不好语文了。

四是海量的阅读是培育“全人”的重要途径。有了较大的阅读总量, 学生才能体察自我和他人的丰富性, 才能思索人生、超越人生, 才能学会倾听内心的天籁之音。

二、落实阅读总量的校本化策略

目前, 日本、俄罗斯、英国及美国等国家, 都非常注意培养儿童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而中国学生每天平均只读几分钟的课外书, 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既然阅读总量的要求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全人”培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引导、合理安排, 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呢?

1. 微型阅读———提倡5分钟阅读。

在我们的小学里, 由于课程的精密化设置, 存在“麦当劳化”倾向, 要像英国那样宽松地专设阅读课是不太现实的。那么, 阅读的时间究竟从哪里来呢?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零星时间———即使5分钟阅读也是可取的, 集腋成裘。如果一天有4次这样的超短阅读, 就相当于读了20分钟的书。为了推动这种即时性的微型阅读、超短阅读, 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对策。例如, 对语文课堂的时间分配作微型调整———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 可作为学生读书的专用时间。只要5分钟阅读成了习惯, 学生每天在学校读书半小时并非难事。很显然, 微型阅读对于增加有限时间的阅读量是相当有效的, 应大力提倡。《成功的策略》中有一段话:“我十多岁时, 爸爸叫我身上随时带一本书。这样, 即使遇上交通阻塞, 也不会浪费时间。”这段话, 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无论走到哪里, 都要随身带几本书。书随人动, 人走到哪里, 书跟到哪里。只要有5分钟的时间, 就要读书。早上读5分钟的诗歌散文, 课间读几分钟的故事, 饭后翻翻文学作品, 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历史书或科普书。随时启动短阅读, 聚集起来, 就是长阅读、大阅读了。

2. 听式阅读———举办小广播书场。

小学生喜欢看书, 也喜欢听书。所谓“听书”, 就是用耳朵“阅读”, 就是听别人读书、讲书。实际上, 听书不但能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情趣指数, 而且可以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轻松、轻松的阅读。听书的内容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名篇诵读, 可以模仿《子午书简》的方式来制作;也可以是历史演义、传统评书、经典名著, 可以编制成广播书场的方式定时播放。另外, 语文教师也可以当现场故事员、播音员, 在晨会、午餐或放学谈话时, 有针对性地讲故事、朗诵美文给学生听。采用听读的方式, 将阅读和课间休息、午休、阳光运动等结合起来, 可以为学生的阅读赢得更多的时间。

3. 互动阅读———组织班级聊书会。

落实新课标,着眼学生的发展 篇11

教学片断一:上课开始时

师:小朋友们,老师想知道一个小小的秘密,你们愿意告诉我吗?

你们最喜欢什么呢?

生1:我最喜欢逛街。

生2:我最喜欢看书。

生3:我最喜欢看动画片。

……

师:小朋友们喜欢的东西真多啊!看来我们的生活一定非常幸福,充满乐趣。我也有一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谁来啦!(各种蔬菜娃娃。)

我们欢迎他们的到来!

师:瞧!他们正在开心的跳舞呢!(众生随着音乐节奏鼓掌。)

他们跳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们跳得很美。(很漂亮)

生2:我看那个豆角娃娃跳得挺好的,他的屁股还一扭一扭地呢!

生3:他们一会儿跳得分开来,一会儿又跳着到一起了!(边说边做着手势。)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感觉到你们不仅善于观察,还非常懂得欣赏和赞美。

教学片断二:学完了4、5的分与合后

师:刚才我们是用桃子、花片和梨来学习4、5的分与合的,那你们还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联想到生活中去。)

生1:我想到了刚才蔬菜娃娃跳舞的时候,一会儿分,一会儿合,就有5的分成与合成。

师:我想你刚才看得一定非常认真!

生3:老师,我们语文书上有一幅图,树上有2只小猴子,树下有1只大狮子,合在一起有3只动物。

师:你真会想!想到我们语文书上去了。

生4:我每天都参加乒乓球训练,双打的时候,是把4分成2和2,单打的时候,1和1合起来是2。

师:真棒!咱们班的乒乓球健将想到乒乓队训练中去了,希望你好好训练,打出优异成绩!

生5:我们教室里有2台空调,前面一台,后面一台。

……

师:说到这儿,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生活中的分与合知识真多啊!

师:对呀!蔬菜娃娃们还给它们编了一首儿歌呢!想不想听?好,我们听蔬菜娃娃是怎么说的?

(欣赏画面,听录音)。

分与合,

有分就有合,

有合就有分,

分分合合真奇妙,真奇妙!

教学片断三:练习中

师:啊!美丽的大草原真是我们学习娱乐的好地方,让我们就在这优美的环境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今天学习的2~5的分与合吧!

师:跟好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师生交流汇报。)

生1:我们喜欢画画,而且我们的画在幼儿园还得过奖呢!我们准备用画画的方法来表示。

生2:我们准备用跳舞的方法来表示。

生3:我们准备对口令来说4的分成。

……

反思: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均已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这位教师就做到了摆正自己的位置,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在与学生的谈话、组织教学中,力求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了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从而激活了课堂,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欲望得到了呵护、发展。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点。在片段二的教学中,这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在学会了4和5的分与合后,她就引导学生观察身边,联想生活中的事物,寻找有关分与合的知识。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联想丰富,有的想到了语文书上的插图,有的想到参加训练的乒乓队,有的想到和爸爸植树的情况……教师的这种有目的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现象,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理解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激发创造的热情,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尊重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促使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从片段三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教师非常注重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创设的大草原情境下,她让学生跟好朋友先商量一下,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今天所学的2~5的分与合,有的学生艺术细胞丰富,擅长画画,就想直接画图来表示;有的学生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在看了蔬菜娃娃的舞蹈后,突发奇想,随即自编自舞了一段来表示5的分成……在交流中,这位教师给了每一个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在课上不仅学得开心,而且玩得有趣,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位教师的做法,真正做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落实课标 篇12

一、把握要全面:落实学习评价的总体建议是什么

在《课标》“评价建议”部分,首先有一段总体的说明,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动词”(见表1),对其做进一步分析。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在总体介绍评价建议的时候,重点用“促进”、“达成”、“倡导”、“构成”、“收集”、“发挥”、“挖掘”、“调动”等8个动词全面概括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什么?《课标》倡导什么?如何做?等。

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际上,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评价建议的时候,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先全面地把握好总体上对学习评价提出的要求,否则,就难以将学习评价做得合理和有效。之所以过去在部分课堂上出现形式化或完全没有落实评价建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总体要求未能充分而全面地把握。最突出的表现是: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但忽略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尤其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等综合功能。结果在有效挖掘潜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更好地教与学上体现得更不充分。因此,在有效贯彻落实《课标》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具体落实新评价方式方面,最好能够重新对评价建议部分的内容做深入的分析,把握其关键,否则,就很难落实准确、到位。

二、目标要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是什么

体育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要提出新的评价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评价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评价的总体目标就自然设定在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上,但,具体到某一个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学习的时候,一线教师该如何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评价目标呢?下面简单做一分析。

1. 认真把握好几个关键动词

在如何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时,用“了解”、“判断”、“发现”、“培养与提高”等关键动词提出了具体的关注点。其中,在确定学习评价目标的时候,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便于确定要达到的目标程度。其次,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到其原因,更好地提出改进的措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发现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潜能,并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作用。最终达到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2. 为实施学习评价做好准备工作

“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该部分提出的几个要关注的问题,实际上也等于是明确指出了如何贯彻实施评价建议,为学习评价的具体落实做好准备工作及其程序。其中,“了解”、“判断”和“发现”等关键性动作引导下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方法,既是确定学习评价目标的必要工作,同时也是在具体实施学习评价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只有做了充分的“了解”、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发现”以后,才能做好评价工作。“培养与提高”既是达到学习评价目标的具体工作要求,也是学习评价具体落实程度的关键一步。因此,一线教师在贯彻落实《课标》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课标》中提出的具体评价建议。

三、内容要合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是什么

在“评价建议”部分,第二个方面提出了要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内容。但究竟评价什么?从哪些方面展开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四个评价维度,即:“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1.“体能”评价什么

就“体能”评价而言,《课标》明确提出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实际上,在广大中小学校,体能的评价,大都依据标准的指标来衡量其体能水平,很少依据学校教学情况自行测试体能作为评价的一项内容。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课改前的学习评价,未能充分重视体能评价,大都是以运动技术测评单一的方式评价学习成绩。要全面贯彻落实《课标》,认真落实评价建议,除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测试指标,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的情况灵活把握体能评价指标,既可以渐进式的单一项目随着年级的增高逐一评价,如初中一年级以测试速度为主,初中二年级以测试力量为主,初中三年级以测试耐力为主;又可以多个项目综合在同一年级或学段多次评价,如初中学段每个年级每学年都可测试速度、力量、耐力类指标等。但无论如何测试、测试什么,体能评价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评价内容。

2.“知识与技能”评价什么

新课改后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强调主要依据《课标》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评价指标,主要是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一线教师在具体贯彻落实评价建议的时候,依然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评价指标的确定,而且,需要协同考虑该内容的评价在整个学习评价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学习评价的范围的扩大,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依然很重视,但比例分配上,与过去新课改前相比或许有所减少,但所占比例与其他指标相比依然应该是最高的。

3.“态度与参与”评价什么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提出了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探究问题,以及课外的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其中,除了出勤率可以直接量化出结果以外,其他方面,如表现、兴趣、积极性等都难以具体用量化的方式把握,因此,就要考虑定性评价,但依然可以分层。如在学生的课堂表现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良好、一般、较差等三级评价,或细化成五级评价方式。学习兴趣也是如此,可以划分为兴趣较高、一般、无兴趣;参与探究积极、一般、不积极等。但问题在于,无论采用几级形式进行评价,级别好分,但具体操作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通过什么方式记录课堂表现?另一方面,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参与”评价?即表现出了一定的操作难题。但无论怎样,首先需要有对学生态度与参与进行评价的意识和行动,其次,就是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研究设计评价方法,如有人在课堂上采用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还有人采用主要对表现比较好的和比较差的两头的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完成该维度的评价内容等。

4.“情意与合作”评价什么

《课标》还针对“情意与合作”提出了评价建议。具体建议的是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样,在这几个方面的评价操作方式上,也如同态度与参与评价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难题。某种程度上,“情意与合作”方面的评价难度更大。为了便于操作,依然可以采取分级定性评价的方式来实施。

值得说明的是,有时,课堂上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情意与合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及时采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表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简单,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或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各种学习态度、情感等问题。

四、方法要有效: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如何体现多样

《课标》在评价建议第三个方面,提出了要“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且提出了几点更加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第一,确保科学、公正、准确;第二,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第三,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第四,制定评价标准;第五,调动积极主动性;第六,发挥育人功能等。但究竟如何才能体现多样,《课标》主要提出了三个“相结合”。本研究重点从如何结合上进行分析。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及其落实

评价建议在该部分介绍了学习评价在体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方面,重点从学习评价内容维度和不同水平段两个方面进一步做了较为具体的建议,即“体能、知识与技能”这两项内容的评价可以采取定量的方式,而“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这两项内容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各水平段,明确提出,水平一的学习评价可采用评语式评价;水平二、水平三的学生可以采用评语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水平四的学生以等级制为主,结合评语式评价。也就是说,从定性定量分配上,比较弹性化,可以定量的定量评,难以定量的定性评;低年级水平段定性评,随着学段水平的提高,逐渐转向以定量评价为主。基于以上分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从教年级不同,定性、定量的选择各异。总之,尽管提出了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实际上一线教师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区分度。关键的是要能够根据自己担任的水平段按照《课标》中建议的评价形式实施评价工作。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其落实

《课标》提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际上,是既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该建议要求教师要把握“观察与记录”、“口头评价”、“反馈”、“帮助”等关键点。其中,观察与记录是关键,如同我们在前文中分析的那样,是做好课堂评价的基本的准备工作。而终结性评价从时间上,重点强调的是“学期或学年”的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既要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也要结合期末测试成绩,完善其评价的结果。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给出评语,从而体现出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与准确性。至于该如何具体操作,《课标》提供了三个案例,分别在“附件3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中显示,一线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参考,在此,不再对这些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及其落实

学习评价在新课改以前侧重于绝对性评价,新课改后,在《课标》提出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其重点是要评价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方面的进步幅度,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进步成绩如何获取,关键是要在学期初的时候针对要评价的指标对每一个学生有个全面的测试,尤其是体能、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由于需要通过量化的形式才能看出其学习的结果,因此,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两次测试,方能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合理的判断。当然,相对性评价并不是要替代过去所采用的绝对性评价,而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即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相对性评价,还要结合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即学生的绝对成绩和相对成绩综合判断才能更为全面地衡量其学习结果。其中绝对性评价是自己与其他同学比较,而且是在相同评价标准之下的比较;相对性评价是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而且是以自己的过去的成绩发生的变化为参照。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目标而言,相对性与绝对性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促进其不断地发展。否则,仅仅是绝对性评价,那些学习很努力,但天生素质弱的孩子,就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而仅仅是相对性评价,那些成绩已经很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难以再看到明显进步幅度的学生,也同样很难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基于此,二者结合最为适宜。

五、主体要灵活:如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能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其中几个关键性动词,“采用”、“关注”、“发挥”告诉我们,实际上体育课堂评价依然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小”组内评”不可忽视,“其他人”的评价根据需要可以发挥。这三类群体究竟是如何建议的呢?下面逐一分析。

1.“教师评价”的落实

“教师评价”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课标》在教师评价方面提出的具体建议,突出表现在第一,全面和准确;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第三,表扬和激励为主;第四,多反馈与多建议。因此,教师在具体落实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时候,要多采用教师评价这一主体,因为,科学、公正、准确的教师评价具有权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多采用表扬和激励的方式。当然,在评价过程中,反馈与建议更不可忽视,因为,学生只有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学习中的问题,方能及时改进和提高,否则,难以发挥评价的作用,即学生的不断发展难以实现。教师评价的操作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评价观念,把握用发展的眼光,正向评价为主;其次是要认真按照建议中教师评价要求进行实施评价工作,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要作用。

2.“学生评价”的落实

“学生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但前提是要在合理采用该评价方式的基础上,那些形式化的学生评价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想把握好学生评价在课堂上有效实施,需要首先了解《课标》中所提到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依据学生情况研究具体操作方法。学生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当前,在具体落实学生评价过程中,很多评价活动的组织都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尤其是在互评、小组内评价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因无标准而走形式现象。因此,要想落实好“学生评价”,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确评价的标准,否则,就难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好与差。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考虑学生评价是否需要在某一节课上采用,运用的时候是否存在有干扰主教材学习的现象。假如,因学生自评或互评活动的加入影响了主教材学习的效果,这样的评价时机或内容是不妥当的。因此,要想引入学生评价,需要充分考虑评价什么?何时评价?如何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不但要求老师在学生评价前有一个如何评价的方法指导,而且,还要在学生评价后有一个点评或建议,否则,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就难以实现。

3.“其他人员评价”的落实

《课标》中所建议的评价主体有班主任、家长。班主任在学校几乎朝夕与学生相处,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在大课间、课外活动中,班主任往往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其中,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补充,便于体育任课教师更为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等方方面面的表现。而家长对学生放学回家的一表现了如指掌,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也十分了解,因此,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其参考价值也不容忽视。获取他人的评价信息,可以召开班主任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便于操作的形式等。

六、结果要重视:如何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究竟该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结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首先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的动词,即“反馈”、“判断”、“分析”、“帮助”等。反馈评价结果,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与学生一起判断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用于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与目标的差距,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指导学习方法。通过分析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进步与不是,让师生共同了解教与学的环节、内容,甚至方法改进,并做到帮助学生去改进。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源于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但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如此。

上一篇:合作研究中心下一篇:会计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