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手术(精选5篇)
微型手术 篇1
甲状腺主要位于人体颈前部, 属于内分泌器官。而甲状腺肿物主要是由地方缺典引起的一种疾病, 一般表现为甲状腺肿大[1]。而手术治疗是大多数患者所要选择的治疗方式, 一般主要以微型腔镜手术为主, 由于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对患者的创伤性比较小, 住院时间也比较短, 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对此, 为了探讨甲状腺肿物行微型腔镜手术的效果及手术配合, 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物患者80例,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状腺肿物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40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2~68岁, 平均 (50.8±4.5) 岁, 甲状腺瘤26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治疗组40例患者中,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25~71岁, 平均 (56.3±6.5) 岁, 甲状腺瘤3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的麻醉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而治疗组则采用甲状腺微型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1.2.1 对照组
待患者全麻成功后, 取患者仰卧位, 同时将患者的肩部垫高, 而头部则稍后仰, 从而将患者的颈部充分显露出来。经过消毒之后, 根据甲状腺肿物的大小, 在胸骨切迹上访两横指部位做一60~80 mm的切口, 依此将皮肤、皮下组织等区域, 纵行切开颈白线, 将甲状腺外层被膜和固有膜之间的颈前肌群进行分离, 从而将颈前肌肉的肿瘤牵开。如果甲状腺肿块的位置比较浅, 用手指将其周围进行钝性分离, 从而将肿瘤拨出。如果甲状腺肿瘤位置比较深, 就需要医护人员将甲状腺腺体向内侧拉, 这样就可以在腺体外将甲状腺静脉进行离断, 待明确是否甲状腺有损伤的条件下, 钳夹住甲状腺真包膜及少量的腺体组织, 以便将峡部断端进行外翻。待检查无出血现象后, 用细丝线将剩余腺体边缘进行对缘缝合, 最后将残腔关闭, 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冲洗并放置半管进行引流。
1.2.2 治疗组
和常规治疗方式一样, 取患者仰卧位, 实行全身麻醉, 将患者的肩部垫高, 明确患者的甲状腺肿物的位置, 并用专用画线笔进行标注。在胸骨切迹下10 cm处进行纵行切口, 同时还要在患者的左右两个乳头约5 cm处作5~10 cm的切口, 从而方便观察。利用无损伤分离棒并使其沿着甲状腺方向向上游离, 直至颈前部。从正中方向置入10 mm规格的套管针, 并确保其压力在6~8 mm Hg。接着将10 mm的腔镜置入其中, 从而达到监视的效果。利用超声和分离钳分离出胸大肌筋膜的表层, 然后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继续游离至上缘平面。然后对患侧甲状腺前深筋膜以及颈白线纵行切除, 最终使甲状腺肿物显露出来。明确甲状腺切除肿物的范围, 于患侧甲状腺下将甲状腺下极血管极钝性分离出来, 并对甲状腺静脉进行处理, 最终利用超声刀将甲状腺上极血管切断。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发症、切口长度及患者术后颈部恢复时间等相关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及患者术后颈部恢复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 且无死亡患者;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手术后其颈部恢复活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治疗组感觉减退、吞咽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术后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甲状腺肿物的种类复杂多样,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块等是常见的甲状腺肿物类型, 均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等严重后果, 针对此,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不断强化对甲状腺疾病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尤其是鉴别恶性肿瘤和甲状腺钟, 避免误诊的发生[8]。尤其在治疗过程中, 应采用CT、MR等进行扫描检查, 从而确诊甲状腺肿物的具体类型, 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5]。而甲状腺切除手术是治疗甲状腺肿物较好的方法, 但往往会出现不少并发症[2]。而微型腔镜手术具有恢复快, 颈部不留瘢痕, 成为爱美女士的首选, 但这种方法和传统治疗方式一样, 很容易出现并发症, 但只要科学、合理的护理就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由于微型腔镜甲状腺手术的适应证还未制定严格的标准。根据易辛等[6]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应在3 cm内, 则符合采用微型腔镜甲状腺手术。除此之外, 还要求无甲状腺手术史、无颈部手术史、无放疗史等, 均符合采用微型腔镜甲状腺手术进行甲状腺肿物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发症、切口长度及患者术后颈部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在微型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物的整个过程中, 需要加强整个医疗护理服务, 多名医护人员共同协作的模式, 通过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3], 包括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尽量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的心理, 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从而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使手术治疗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4]。
除此之外, 甲状腺肿物行微型腔镜手术还需要做好手术的配合工作, 具体分析如下:首先, 不断提高微型腔镜手术配合的质量。手术室护士只有从过去的随意性全员参与型向专业定人参与型转变, 才能适应腹腔镜手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如护士采取随意参与型, 集中配合的时间短, 很难迅速提高护理质量。可表现为手术步骤不熟悉, 物品准备不齐全。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 对手术医师的手术习惯和操作特点不了解, 难以和医师达成默契。腹腔镜护理组的设置, 使腔镜手术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克服以上种种弊端, 专职护士完成器械的清洗, 手术护士不需离开手术间, 使连台手术衔接更好, 准备更充分, 巡回护士能安排时间到病房做术前、术后访视。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其次, 还要不断增强腔镜器械之间的清洁质量, 提高对腔镜器械的养护工作, 为顺利完成手术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一旦使用损坏的仪器, 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质量, 甚至给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 这就要求腹腔镜护理组成员经严格的专业培训, 掌握了各仪器设备及器械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 对器械的清洗更规范、及时, 杜绝了器械表面生物膜的形成, 为有效灭菌提供了保证[7]。同时也避免了因拆卸方法不当引起的器械损坏, 提高了器械的清洁度, 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最后, 还要做好临床的反馈信息, 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协作能力。医护人员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认真分析原因, 制定出完善的手术配合措施,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应重视医护人员沟通协作的能力, 及时做好临床反馈信息, 深入了解医师的手术特点, 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微型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物过程中, 应辅以护理治疗, 配合手术的治疗, 加强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手术后对患者护理, 同时要时刻注意患者并发症, 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 从而有效提高微型腔镜手术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适合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宁华.甲状腺常规手术与腔镜手术治疗效果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5) :158.
[2]刘月萍.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23) :2157.
[3]苏秀宁, 王小玲.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人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06, 20 (7) :628-629.
[4]张瑞玲.甲状腺肿物患者行微型腔镜下切除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3) :24-27.
[5]汪辉.改良式微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8) :21-22.
[6]易辛, 胡慧.腔镜甲状腺手术小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5) :159-160.
[7]覃军.微型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研究进展[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5) :397-399.
[8]傅侃达, 马明德, 刘洁.甲状腺癌30例误诊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5) :181-182.
微型社会背景下的微型教育探究 篇2
微型社会 微型教育 教育体系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到中国、美国、印度等教育人口大国,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这些教育系统相对发达的国家,以开阔的宏观视阈分析其模式、内容、方法、目标,以精准的理性定位探寻其理念、机制、规律、本质,由此找出问题,吸取经验,达成自我教育体系的发展优化。然而世界上还有很多教育小国、人口小国、地域小国以及小型主权地区同样需要发展教育,需要足够的教育理论支撑,同样值得教育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探讨,也就引出了“微型社会”和“微型教育”的概念。微型社会的教育体系不同于人口大国或教育大国的教育体系,而通常有其自身的一套独特的、更加有针对性的、运转更为特殊的体系,对这一体系进行研究,是教育理论从总体层面向细节层面的转型,是从共性到特性的深化,是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的必要延展和空白填补。
一、微型社会
微型社会源于微型国家,对微型社会的界定须依托微型国家的界定。而所谓微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尺,而是通常从主体需要主要依据人口数量进行主观划分,如世界银行将人口在150万之内的国家划为微型国家,以此作为其从事金融业务的标准。对于教育界的“微型国家”界定,联合国在2009的召开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政策论坛”上将人口在300万以下的国家视为微型国家范畴,以此论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共有65个国家及24个自主权属地应划归微型国家或地区之列。现代研究者则认为对微型国家的划分不能单单以人口论,还应以面积为界定因素,如香港有710万人口,却仅有1104平方公里土地。笔者综合考虑现行理论观点,并结合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同时将人口规模、土地面积、经济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纳入微型国家的考量范畴,并将符合条件的、拥有一定政治和教育自主权的地区纳入研究范围,选定澳门、香港和马耳他作为微型社会的主要研究实例,对本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微型社会中个体行动对整体影响力更大。显而易见的是,微型社会范围较小,在有限的“圈子”中个体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几率高于其他社会类型,因而个体的影响在微型社会中就会被放大。微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活动效率更高,影响更大。微型社会中移民现象频繁,影响教育系统。
二、微型教育
教育学界对教育的研究通常采用两个视角:宏观教育视角和微观教育视角,对教育的发展进行政策和策略把握。然而微型教育体系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方面,从微型教育的整体运行体系而言,其属于宏观教育研究范畴,而对其微型特征、细节上的考量则属微观范畴;另一方面,就微型社会中的微型教育体系而言,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具有更大的关联和影响,因为可以定义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是对传统教育研究范围的延展和突破,是对现有教育研究体系的补充和推进,对这一教育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对香港、澳门等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地区教育发展具有极大裨益,同时对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特色鲜明背景下的地区教育而言,同样具有一定现实借鉴和指导意义。
教育和社会发展间并非单向的促进关系,社会水平同样会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微型社会较小的经济总量、有限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使得该社会体系中的教育“微型化”成为必然。与大型国家教育规模“巨型化”“多元化”相对应,微型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模则呈现出“微型化”“实用化”的特点。
三、微型社会中微型教育分析
1.SWOT分析
同大中型国家教育发展不同,微型国家发展自身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其先天不足。笔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上采用了“SWOT”方法进行更为直观的分析。“SWOT”是目前教育研究的通行方法之一,通过对某一特定对象发展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来解构和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由此可以引导研究对象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微型社会教育体系的优势:1.人口少,人均教育经费比例大;2.教育开放度高;3.教育规模小,易于发展和优化。劣势:1.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综合实力不足;2.生源少,移民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3.师资队伍力量不足;4.学校间缺乏竞争力;5.学校规模小,实力弱。
2.面临的问题
通过上述“SWOT”方法,显而易见,微型国家发展教育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优势和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而其中的“劣势”则是微型社会发展其教育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及时解决的,因此需要重点探讨。关于微型社会中发展微型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具体分析其中最为突出者如下。
(1)教育条件不足。微型教育系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困境即是资源条件的匮乏,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等,甚至是师资力量、学生来源,无不制约着其教育的发展,使得微型教育呈现出滞后性、微型化、单一化、实用化倾向。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运行结构,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却是全方位的,是多元的,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这就造成了实际需求同教育办学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即微型教育系统无法完全满足微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2)教育能力不足。教育能力一方面受制于微型社会中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办学需要。在微型社会中,由于优势资源不足,则只能采用劣质资源加以补充来满足实际需求,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生源方面。
(3)教育活力不足。微型社会中,教育学校少,同类型学校就更少,教育体系内部缺少同质竞争,缺少活力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育体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能发挥。
(4)受外界影响大。微型社会中不仅内部个体行动会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更大影响,而且由于自身抵御市场风险、危机、影响能力弱,因此更易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如移民就会对微型国家的教育体系产生冲击。以澳门为例,其同大陆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员交流密切,则大陆对澳门的教育体系势必也会产生冲击,澳门需要调整其教育方式以适应大陆学生。而反观其对大陆的影响,则显然不能称之为“冲击”。
四、微型社会教育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微型社会中的微型教育体系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其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予以关注,籍此解决微型教育体系优质化和高效化问题,带动微型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整体统筹规划,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考虑微型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教育规模化程度低,单位资源投入获取的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甚至是高端的,而教育本身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越是高等级的教育需求就越需要投入巨额的资源和资本,由此造成了微型社会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本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微型社会发展其教育,首先要基于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视角,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在具体实践上,微型社会教育管理者应注重结构优化组合,通过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和升级达成教育投入产出间的高效能比,从整体上优化各学校间的良性互补,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其中,“分工合作”是一种高效的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突出特色,展现优势,各司其职,加强各结构单元间的联系、衔接、资源和信息共享,立足整个微型社会构建相对完整、又明确定位、突出特色的教育体系结构。
2.加强区域合作,解决师资生源问题
微型社会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这给微型社会教育带来两大制约:优秀师资力量不足和生源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微型社会应采取加强国际合作和地区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首先,就师资力量优化而言,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具体践行者和主导者,是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优化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微型社会教师全面性、多元性显然不具优势,而若想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则需要投入巨额培养成本,这样的“收益—投资”比显然过于低下,因此,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微型社会应采取开放、积极的政策促进对外教育交流,通过引入外界优秀教师人才、优秀教师交流,以及聘请外校教师兼职讲学来达到目的。其次,对于生源而言,同样可以采取类似政策和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游学来充分利用外界优势资源弥补自身教育缺陷,同时利用自身教育优势和开放先进的教育政策吸引外界生源到本地就学,解决生源问题。
3.推行保障体系,提升教育的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之下,任何一国或者地区都难免面临世界市场的竞争,同时也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教育体系同样如此,这对微型社会的教育产业而言,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微型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应当积极利用这一趋势,化压力为自我提升发展的动力,既确保本国或地区优越教育资源的稳定,又要提升教育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确保核心项目优势和质量,争取吸收外界优势资源补充自身教育发展,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前提即是微型社会自身教育体系的持续强化。微型社会教育管理者应利用自身政策导向强、机制灵活等特点,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实现教育规模化的跨越式升级和教育质量的同步协同跟进。同时考虑微型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策略等的滞后性,可以采用引进外部成熟先进的教育发展方式及管理理念的方法发展自身教育体系,必要时也可引入外界先进的质量控制标准、聘请外部专家和管理者等方式更为直接地达成目标,由此保持自身教育体系的先进性。
4.体现区位优势,强化可持续发展
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是微型社会发展教育的两大优势所在,也是其同大中型社会教育体系相竞争的有利条件。微型社会教育确保区位优势、发挥地域特色,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服务社会是教育三大职能之一,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微型教育在微型社会的背景之下显现出了极强的市场指导性和社会适应性,这既是微型教育自我发展的选择,也是微型教育自身的优势所在,因此必须坚持并强化这一特点,构建更为完备的“学校——社会需求回应机制”以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保持其同社会需求间同步互动。其次,施行开放和先进的教育发展政策。微型社会政策效应显著,这也是其自身教育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开放、先进、稳定的教育发展政策,尤其是以国家法律和法规形式出现的政策,对提升本国教育吸引力极为有益。纵观欧美教育的发展,无不伴随着教育法制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无差别奖学金制度就为其在全世界范围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这对微型国家教育政策发展方向是一个启示。
————————
参考文献
[1] 谭日辉.社会空间特性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城市问题,2012(2).
[2] 朱建成.粤港澳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 张红峰.微型开放系统中澳门教育质量的保障.当代教育科学,2012(1).
[4] 焦磊,谢安邦.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联盟发展模式探究.江苏高教,2012(4)
[作者:许振光(1981-),男,海南澄迈人,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微型手术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共36例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8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38.6岁。机器压砸伤27例, 切割伤9例。指别:拇指8例, 示指17例, 中指5例, 环指6例, 其中游离拇指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1例, 示指背侧岛状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7例, 指根部逆行岛状瓣修复指腹缺损19例, 指侧方岛状瓣修复指端缺损6例, 第二掌骨背岛状瓣修复指腹缺损3例。11例急诊手术, 25例择期手术。皮瓣边缘坏死1例。其余35例皮瓣均存活, 其中2例切口感染, 经换药、调整抗生素后切口愈合良好。余者切口均Ⅰ期愈合, 伤指外形及皮瓣色泽与健指相近, 无皮瓣臃肿, 弹性好, 耐磨。指腹感觉按标准评定[1], 17例恢复至S4, 16例恢复至S3, 3例恢复至S2, 患指活动好, 无运动功能障碍。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务工人员, 对手术能否成功心存疑虑, 担心影响今后的工作、生活及手指外形, 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之沟通, 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情绪, 减少各种不良刺激, 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除了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外, 入院后患者需禁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Ⅱ期手术患者术前需训练卧床排便。部分患者对卧床休息重视不足, 护理人员要反复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取得其合作;术前剃净肘上及手指末端皮肤上毛发, 清洁皮肤。受区创面换药处理, 供区皮肤避免感染、损伤, 术侧肢体避免静脉穿刺输液, 防止损伤血管, 影响皮瓣存活。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 避免患侧卧位, 术后1~2d在床上活动, 3~4d可在房间活动, 为确保手术成功, 禁止早期到人多的地方活动, 尤其是吸烟场所[2]。患肢适当抬高, 手部置于心脏水平, 患肢注意保暖, 必要时给予鹅颈灯25~45W照烤, 灯距45~55cm, 避免烫伤。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按时使用抗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对疼痛患者应及时地给予镇痛处理。
2.2.2 受区观察。
观察局部渗血情况, 创面及时换药处理, 避免因渗血过多形成干痂影响皮瓣血供。在排除光线、供皮区皮肤、消毒剂的影响下, 观察皮瓣的色泽, 正常色泽与健侧相同或稍红于健侧。若出现皮瓣色泽青紫、暗红色则提示静脉回流受阻。皮温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q1h测定皮温与健指相比, 尽可能地在同侧肢体进行, 并详细记录3~5d。使用无菌棉签轻压于皮瓣中心部位, 进行毛细血管充盈试验, 一般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时间正常为1~2s, 时间延长或缩短则提示受区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不佳。术后1周内是皮瓣肿胀最为明显的时期, 待其侧支循环建立后肿胀渐渐地消退。本组有5例手术后1~4d出现皮瓣色泽发紫, 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时间缩短、皮瓣肿胀, 其中1例出现张力性水疱, 后经换药、拆除部分缝线后症状好转4例, 皮瓣边缘坏死1例。
2.3 康复训练
2.3.1 运动训练。
手外伤微型皮瓣修复术后, 为了提高皮瓣的质量, 早期即可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术后3d, 除患指外, 健指可进行轻微的指间关节主、被动屈伸锻炼, 3次/d, 5~10min/次, 幅度要小, 以不引起伤口疼痛为原则, 以免发生血管痉挛。术后1周, 可进行患指轻微的指间关节主、被动屈伸锻炼, 3次/d, 15~20min/次;术后2周, 皮瓣与周围组织基本建立血液循环, 指导患者主、被动活动手的各关节包括手指的屈伸、内收、外展及对掌运动, 3~4次/d, 30min/次,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以不造成伤口疼痛和增加皮瓣张力为原则。
2.3.2 感觉训练。
皮瓣感觉的恢复由痛觉到触觉再到温觉, 要防止烫伤、冻伤及溃疡的形成, 在适度的条件下, 来触摸一些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物体, 以利于皮瓣质地改善及刺激性感觉的恢复[3]。术后使用棉签在进行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的同时轻触皮瓣, 术后2周开始嘱患者用健指指腹部轻触皮瓣, 3次/d, 5min/次, 可轻轻按摩, 注意力度控制适宜, 不可过重;术后3周督促患者轻捏小球或纸团, 闭眼轻捏和睁眼轻捏交替进行以利患者判断感觉, 并开始逐步增加物体种类和练习时间, 如可将纽扣、线球等放于衣袋内, 随时进行, 以促进感觉的恢复。
指端缺损在手外伤中较为多见, 皮瓣修复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手指的外形及感觉运动功能。手术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手术医师精湛的技术, 积极的术前准备、受区情况的观察处理及有效的康复训练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 (J)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16 (3) :130-135.
[2]王玉娟, 吴华英.带蒂微型皮瓣修复手指远侧皮肤缺损的护理 (J)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 21 (4) :250.
微型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掌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和克氏针组各36例。其中微型钢板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4.7±2.6岁;开放性骨折27例,闭合性骨折9例;骨折部位:掌骨干骨折16例,掌骨头骨折12例,掌骨颈骨折8例。克氏针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5.6±2.3岁;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12例;骨折部位:掌骨干骨折18例,掌骨头骨折11例,掌骨颈骨折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切口位置,闭合性骨折选用腕背侧弧形切口,开放性骨折根据伤口的情况在背侧方适当的延长伤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沿骨折线分离骨折块,分离时注意保护肌腱、周围组织及骨膜,尽量避免切开关节囊,直视下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微型钢板组患者根据骨折部位及骨折的类型选用合适的微型钢板和螺钉,将钢板置于掌骨侧方、背外侧及背内侧,钻头打孔后用长度适中的微型螺丝钉拧入固定。克氏针组患者选择2枚直径为1.5mm克氏针,采用逆行法置入,固定住分离的骨块,将克氏针向远端退针,直至针尖与骨折端持平骨折复位,然后用电钻将克氏针从指骨基底部远侧的尺侧面和桡侧面穿出,针尖不能超过关节面,克氏针近端剪断弯成钩状埋于皮下,术后给予石膏托板外固定3w。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
1.3 手功能评价标准
根据美国手外科协会TAFS评分标准对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2]:掌指关节及指间屈曲度>220°为优;掌指关节及指间屈曲度为180~220°为良;掌指关节及指间屈曲度<180°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微型钢板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2.8±4.9d,克氏针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5.0±5.4d,两组患者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方面的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钢板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为5.6%(2/36),克氏针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为2.8%(1/36),组间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掌骨骨折的特殊性在于掌骨短小、肌肉附着点多、功能精细,临床治疗掌骨骨折应遵循如下原则[3,4]:对骨折进行有效的解剖复位,并进行牢固的固定,通过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促进手功能的恢复。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在临床治疗掌骨骨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掌骨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促进骨折的愈合,有效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但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在术后手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手术,这与刘文豪等[5]的报道一致。
克氏针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对骨折部位的血运干扰少,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微型钢板固定术骨折对位好,复位准确,能够取得坚强的固定,防止移位及旋转,术后可不用外固定,便于手指早期活动,有利于手部功能的恢复[6]。克氏针内固定总的优良率不及微型钢板内固定这可能是由于克氏针对骨折块之间的压力不够,不能有效地固定,术后骨折块容易松动有关[7,8],而微型钢板固定在材料强度、骨折的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有利于促进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黄俊伍,陈云丰,罗轶,等.闭合复位顺行双弹性钉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5):263-266.
[2]王郑刚,刘鸣江,吴攀峰.微型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9):42-43.
[3]魏鹏,王欣,陈宏,等.可吸收螺钉辅助可吸收缝线捆绑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8,24(5):318-319.
[4]Kiintscher M,Blazek J,Brtiner S,et a1.Functional bracing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 of metacarpal fractures[J].Unfallehirurg,2002,105:11O9-1114.
[5]刘文豪,赵根隆,曾开,等.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0):2109-2110.
[6]张西龙,曹一唯,何学艺,等.微型钢板与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临床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1):71-72.
[7]武理国,沈军,傅国海,等.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8,24(5):318-319.
微型手术 篇5
我院利用门窗微型报警器将警示措施在视觉上加强, 并转变到听觉上。方法如下。
将门窗微型报警器 (网上可以购买) 的主机与磁铁盒分别黏贴在插销与固定片上, 利用分离时报警红灯闪烁, 并发出的“滴滴”声从视觉和听觉上警示在场人员, 交接车过桥后及时将固定插销复位, 合拢则报警声消除, 红灯转为绿灯。在半年的实践中无一例遗漏插销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