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水利工程(共12篇)
微型水利工程 篇1
1 存在的问题
1.1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时间比较长, 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面临着修复困难等问题。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改造、升级和建设方面, 以县级财政为主要资金投入方向的资金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对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提出的要求, 而且农村微型水利工程面临的资金缺口比较大。这种情况不仅制约了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分项建设, 比如泵站、引蓄水工程等, 还影响了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1.2 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理方面, 管理机制运行不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划分不清, 水利工程超负荷运转现象较为普遍。②缺乏专业的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人员。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仍然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样做, 不仅会增加城乡水管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还会阻碍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不畅会降低微型水利工程的利用率, 而且还会影响水利工程中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好度。
1.3 建设施工质量控制不力
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相对较小, 施工周期短, 建设成本耗费不大。但是, 由于其施工建设的专业性比较强, 所以, 需要严格控制建设施工成本、周期和质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纵观我国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施工, 在工程的投招标环节存在工程分包和工程转包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 考虑到要节约成本, 偷工减料的情况时常发生。另外, 在施工建设的质量监理方面, 受监理人员和监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对水利工程中隐蔽工程的质量监管较为薄弱, 最终会损害微型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2 改善方法
2.1 做好建设资金的投融资工作
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面, 要在国家或省市财政扶持的基础上, 秉持拓宽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集渠道的原则, 使群众真正受益。具体来说, 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融资上, 要将专项扶持资金、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社会资本、农村信用社等金融资本说群众自筹资金汇集起来, 在“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谁拥有”的原则下化解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集难的问题, 从而为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为管护资金的申请做好铺垫。
2.2 明晰产权归属
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中, 工程产权归属是关键, 同时, 也是农村微型水利工程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的重要前提。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方面, 要秉持投资、建设、管理、受益相一致的原则, 针对微型水利工程的受益方和使用方建立能够落实到村、户的工程建设台账, 以做好产权的界定工作。在明确了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产权, 签订了相应的协议后, 参与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方、建设方和管理方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方面, 应探索实行有偿用水模式, 倡导用水养水, 进而为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理方面, 要想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推行“一事一议”管理制度, 让农村基层民众清楚地认识到微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事项中, 应给予村民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做好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项目的公示, 让人们自发地参与到蓄水和保水活动中。②以民主决策为主要管理方式, 让人们参与管理决策的制订过程。这样做, 既能保证管理程序的透明性和有序性, 还能群策群力解决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中遇到的难题。③汇总、分析微型水利工程的信息资料和水费收缴情况,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详细登记录入微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情况、规模、用水量、覆盖的土地受益面积、水费标准等, 从而提高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4 强化施工建设质量管控
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管理控制过程中, 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做好农村微型水利工程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质量控制。在施工建设前, 要检测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和相关设备, 确保材料和设备质量标准符合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技术规范。②采取质量监控方法控制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各建设环节。围绕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合同, 重点监督和跟踪工程各部分的质量情况, 尤其是隐蔽部位的施工质量, 以保障其施工行为严格遵循合同要求, 并做好各道工序间的质量检查和衔接工作。③提高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队伍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做好建设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落实管理人员的职责义务, 做到建设、管理、养护的一体化和协调化, 从而为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管控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3 结束语
农村微型水利工程是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村微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针对易发问题和建设难点, 应从完善投融资机制、健全管理体制、跟踪强化施工建设质量等方面入手, 以保障农村微型水利工程能够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勇.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问题探导[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25) :585.
[2]李蕊, 张文豪, 陈建, 等.农村小型水利的特点和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 2015 (14) :42.
[3]李建华.浅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 2015 (9) :387.
微型水利工程 篇2
1地形地质
映汶公路K41+721~K41+760段,路基右侧靠山左侧临河(岷江,长江支流)。受地震影响,河床被山体垮塌体压缩,过水断面减小流速激增,导致该段路基受到严重冲刷,在设计人员调查时,已出现局部失稳的现象,严重危及车辆同行安全。该段路基地质情况较为单一,因地震导致路基侧山体松动垮塌,表层覆盖层结构失稳,在风化和雨水的作用下,碎落垮塌较为严重,震后经过一个雨季,上边坡已相对稳定,原路基外侧(临河一侧)为大量松散块碎石及块碎石土垮塌堆积体。
2方案选择
方案选择的内容包括现场实际情况,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时间紧迫的要求和灾后重建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等方面。该段路基处于高山河谷地段,施工工作面极为狭窄,在处治施工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保障映汶公路通行,不适合采用需要大型机械设备的处治方案;同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紧迫的时间和如何最有效的`利用宝贵的灾后重建资金,就需要考虑选择的处治方案兼有施工灵活便捷和投资小的特点。经过设计人员大量的方案比选,得出的结论是钢管桩能同时满足施工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快投资省以及处治效果较好等要求,因此,最终确定采用微型钢管桩作为该段路基处治的首选方案。
3方案设计
3.1设计原理及思路
微型钢管桩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根据桩的分布形式相对比较认可的分类有三种,一是独立体系,桩体之间相对独立,其受力是通过桩体间土体相互传递;二是平面桁架体系,与独立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桩体顶端通过系梁等相互横向连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结构体系;三是空间桁架体系,即在平面桁架体系基础上将多排已经横向连接的桩体彼此间连接,即增加了大多数桩体的约束方向。不同体系的特点决定其适用范围,本段处治根据地形地质特点,选用平面桁架体系。该段路基外侧临河,地形呈狭窄带状,若布置单排桩体,虽有利于施工作业面的展布,但单排桩间间隙较大,路基荷载主要由桩体承担。因此在初拟平面布置时,在有限的地形条件下交错布置两排,纵向桩间距减小且桩顶用系梁连接,则路基传递的荷载由桩及桩间土体复合结构共同承担,其受力性能和支挡能力大幅度提高。
3.2材料
要求用系梁连接,则路基传递的荷载由桩及桩间土体复合结构共同承担,其受力性能和支挡能力大幅度提高。
3.3设计、施工要点
(1)钢管桩桩体采用无缝钢管,设计长度为21.8m,型号为127mm×6.5mm,每节钢管长6~8m,钢管之间采用内套管焊接,焊口应饱满。内套选用电焊钢管,型号为108mm×4mm,长度为1200mm,搭接长度为600mm。钢管桩内及其外环状间隙填充M30水泥砂浆。(2)钢管外表面先除锈,然后进行镀锌防腐处理,再对钢管进行焊接,并沿管长方向按3m间距设置船型架立筋,沿管壁设置3段,各架立筋之间互成120°。环形钢管壁上按120°夹角均匀钻孔(每排1个孔),以利于砂浆填充钢管外侧岩土体孔隙,排间距15cm,视现场施工条件孔径为12~16mm;最后对桩内外灌注砂浆。(3)采用机械钻进成孔,成孔直径φ168mm。采用先插管后压浆法。插管时,应注意将钢管置于钻孔中间,以保证钢管桩保护层的厚度均匀;压浆用细砂水泥砂浆,灰砂比1:1,水灰比1:0.5;灌浆压力应根据施工工艺及实际工况进行调整。(4)相邻钢管桩之间顶端采用φ20钢筋点焊接连接后,桩顶上部浇筑厚度为80cm的C25混凝土,以使钢管桩形成整体。同时应对边坡进行抛石处理,抛石应采用粒径大于1m,材质坚硬水稳性能好的大块石。
4结语
微课 微型课题 微型讲座 篇3
一、微课
场景:N校正在举行微课展评,来自语数英科社音体美等诸学科的五十多节微型课堂视频一一展播。评委们逐一点评,数说亮点,作出评价,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微课作为该校的一种创新形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研讨和教学资源,有的甚至成为学生自学和家长辅导孩子的资源。尤其是随着拍摄技术工具的普及,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提供了拍摄的可能,微课视频的制作又简单,教学中常有意外生成的妙趣,及时拍摄下来,自娱自乐都行。因此,这一形式在该校一经宣传,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分析与思考: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课。学生不在于少,是常态班,小就在于时间短,五至八分钟,最多不超过十分钟;教学内容也少,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字词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展示智慧。
“微课”评什么?N校的微课评价单上列着:1.教师部分,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2.学生部分,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情况、学习方法与过程表现,以及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价值体现等。3.教学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效果与评价等。看这个评价单,与整节课的评价要求没什么两样。若说有区别,则在于评价的课是限制在几分钟之内。
微型课严格地说只是平时常说的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其本身指向于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展示课堂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切片,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如何助学的。当然,更可以看出教师在导入、组织、拓展,以及在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育智慧与策略。
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对于有些微课所讲述的知识点或者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甚至不妨将其作为自己班级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所以,“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作出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
“微课”最适用于教研活动。如,围绕识字教学,主持人可以播放几个识字教学的短片,大家讨论其中规律性的做法,这样省时高效,方便适用,避免了传统的观摩录像课例花时过多的问题。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其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丰富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二、微型课题
案例:新学期开学不久,某校教科室又发布了新学期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征集告示。几天时间,老师们就完成了选题、搜集资料和撰写课题计划书的工作。经过教科室组织专家团队审核,于一个星期后,举行隆重的个人课题开题仪式。其中80%以上的课题通过了审定,正式开始了课题研究之旅。细看课题目录,新颖细腻让人刮目相看,范围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阅读推广等领域。
分析与思考: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又称个人小课题),在时下不少地方的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微型课题能获得那么多教师的欢迎和热爱呢?微型课题盛行的背后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说及课题研究,不能不回顾过去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一般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国家教育部等教科研部门牵头主持的各级课题研究,目标指向于一些教育理论的验证或者教学论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小学教师是以配角身份参与的。
随着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加上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这些都激发或者倒逼着一些不甘平庸的教师,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有了这样的动机和愿望就要寻找突破口,设立个人课题,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成了教师的自觉行动。事实上这种科研自觉,恰恰是科研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们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反思即成果”这样的务实践行,恰恰与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的“行动研究”思路如出一辙。事实上,从国际上的教育科研走向来看,也是普遍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象牙塔逐渐走向平民化,注重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普遍趋势。微型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正是应时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是微型课题研究呢?目前定义很多,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意思差不多,就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本质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微型课题研究在有些地区已经由教师的个人自发行为变成群体行为、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并实践了好多年,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的欢迎。微型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微型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当然,目前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作了一些零星的概述,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界定清楚。另外,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型课题的提法不恰当,不如用“小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微型课题研究由于课题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这些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关注和提升,给予理性的定位和认证。但不管怎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
三、微型讲座
场景:一群教师围坐一起,一位教师对着屏幕讲解绘本阅读。一张张幻灯片展示着绘本的由来、绘本的功能作用、绘本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己在使用绘本时的心得体会,中间不时穿插着学生绘本阅读的活动图片。教师讲解生动,有理论有实践,课件图文并茂,精彩演讲赢得阵阵掌声,有些老师则忙不迭地记录幻灯片上展示的精彩独到的金点子。原来,这是学校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的微型讲座。
分析与思考:
讲座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具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觉得开讲座是一些大学教授或者名师们所做的事,普通教师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对人的解放,一种学术平等的思想正在人群中弥漫,即便是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一线教师因为占据着实践的舞台,因此往往更有许多宝贵的经历和策略。针对这些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不加以总结推广,实在是可惜。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和学校逐渐认识到这种学习的资源。因此,他们在原有的教研活动基础上,加以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师微型讲座的学习研讨模式。
“微型”讲座的“微”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指话题小,二指时间短。两者相辅相成。微型讲座大都要求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话题要“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首先,要能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给人一些实在的启发。问题要从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来,要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去解决;启发则在你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是自己独立思考(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他人或与他人合作探讨的过程。微型讲座应该充分展示自己思考、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成果。
其次,内容要充实。一个好的微型讲座,应该充分体现四个含量:学科含量、人文含量、理论含量和实践创新的含量。因此,微型讲座不仅关注实践,而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关注自己的实践尝试,而且关注别人的实践成果。
第三,构思要新颖。一是拟题求“新”。一开始就吸引住大家的眼球。类似《做一位会“偷懒”的老师》《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标题,听众第一眼就会为之一振。二是选材求“新”。例证不仅要典型,还要力求新颖。采用大家可能都熟悉的例证,最好能换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比如“对牛弹琴”,通常是笑话听者(牛),而换一个角度让弹琴人去反思自己,就出新意了。三是结构求“新”。同样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其效果是绝不一样的。四是表述讲“效”。表述是将构思外化的过程,讲座的外化不仅体现在文稿的“写”,并最终体现在文稿的“讲”上。因此,微型讲座必须充分关注口语的特点,利用口语的优势。微型讲座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和富有表现力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运用成为直接影响讲座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通过这两个方面传递的信息量可以达到口语传递信息总量的90%以上。微型讲座应该讲究口语表达的技巧,追求理想的视听效果。
微型讲座盛行一方面因为起点低,操作简易,着重点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内,让教师容易“跳一跳摘到桃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人生需要,为教师展示智慧经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每一位教师主持每一次讲座都需要大量收集资料,结合自我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分析,这样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此外,学校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智慧共享,互相学习,实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比外请一位专家开一场讲座来得省钱省力,还更有利于现实的践行。
总之,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都是以“小”“实”“新”“效”为特点,来得务实有效,小步子,多节奏,确实推动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育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虽然有人对这种草根式的研究活动心存芥蒂,认为这样的活动科学性、学术性欠缺。但是,不容怀疑的是它,一方面能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有益于学生的。另一方面教师能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分析,寻找出路,并能有所启发和创新,这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有益的。一个对学生有益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帮助的行动,它一定是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同时,教师从中贡献出的智慧也一定能为学术理论提供滋养和帮助,也相信长期坚持“微”行动的教师,假以时日积淀丰厚,一定能从中走出理论创新且更加务实的教育家的。
微型桩在建筑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篇4
微型桩即小直径的桩, 文献[1]中直接把桩径小于250mm的桩归为小直径桩, 文献[2]则把桩身截面尺寸小于300mm的桩纳入小直径桩范围。在实际工程中, 微型桩可采取现浇钢筋混凝土形成, 也可直接采用预制混凝土桩, 或钢管桩、型钢桩等方式形成。而根据受力需要, 可以竖直或倾斜设置, 抑或排或交叉网状配置, 而其中, 交叉网状配置时的微型桩, 由于其群桩形如树根, 又常称之为树根桩。
2 工程实例
下面通过两个工程实例, 首先介绍微型桩+复合土钉墙的成功案例, 再对设计要点进行总结。
2.1 工程实例一
柳州市金鳞中心项目基坑工程的东面支护段, 该段长约55m, 靠近中国人寿保险大楼及其公用地坪, 基坑相对高差11.20m。主要由填土及黏性土组成, 其中, 填土γ=18.0k N/m3, c=10k Pa, φ=8o;黏性土γ=18.6k N/m3, c=37.9k Pa, φ=13.2o。结合地区经验, 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及基坑土体特性, 考虑工期及施工可操作性, 笔者采用微型钢管桩+复合土钉墙方案支护, 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设计中, 布设8道土钉, 其中第3道、第5道、第7道土钉采取土钉与预应力锚索交替布设, 而顶部两道土钉则按1.0m×1.0m间距加密布设。同时, 微型桩直接用φ127钢管构成骨架材料, 水平间距为0.8m。该地段基坑竣工至回填期间, 基坑监测最大位移约15mm, 坡顶围墙及红线外地坪未出现裂纹现象, 位移控制效果显著, 支护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业主的好评。
2.2 工程实例二
某基坑开挖深度10.0m~10.5m, 开挖土层主要由填土层及黏土层组成, 其中, 填土γ=17.0k N/m3, c=5k Pa, φ=10o;黏土γ=18.4k N/m3, c=42.3k Pa, φ=13.9o。该基坑北面及东面支护段, 原设计方案采取土钉墙支护方案, 其中, 北侧大部分地段开挖支护至坑底后, 坑顶多处地段不同程度地出现明显位移现象, 坑顶混凝土硬化层出现5mm~10mm宽的裂缝, 基坑监测位移值亦接近报警值。针对基坑位移偏大现象, 且考虑到工期临近雨季施工, 为确保基坑安全, 笔者调整变更北侧基本完工支护地段, 以及西侧暂未开挖施工的基坑支护方案。从原方案单纯的土钉墙支护, 调整为微型钢管桩+锚杆+土钉墙的支护方案, 具体调整为:在原有支护方案的中间平台位置, 增加一排φ127微型钢管桩, 桩间距为1.4m, 桩长L=7.0m, 同时在微型钢管桩的顶部设置0.3m×0.3m简易钢筋混凝土梁, 配设6φ20钢筋, 并增设一道锚杆, 锚杆间距为2.5m, 调整后的具体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通过增加锚杆+简易梁+微型钢管桩的调整措施后, 北侧基坑位移未出现继续发展的现象;而西侧基坑开挖至坑底后, 坑顶硬化层未出现明显裂缝现象, 基坑监测最大位移值亦不到15mm。
3 微型桩计算模型
目前而言, 由于微型桩与土钉墙共同作用时的荷载传递与计算, 以及微型与土共同作用的特性, 尚无成熟理论作出足够准确的分析, 设计大多基于半经验设计。通过实际工程反算的结果, 文献[3]和文献[4]给出了半经验半理论公式 (1) ~ (6) :
式中:Ks——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
Ks0、Ks1、Ks2、Ks3、Ks4——整体稳定性分项抗力系数, 分别为土、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及微型桩产生的抗滑力矩与土体下滑力矩比。
η1、η2、η3、η4——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及微型桩组合作用折减系数。
式 (1) ~式 (6) 其他信息可见文献[3]。
不难发现, 对于工程实例一及实例二, 一方面, 基坑面是按分级放坡开挖设计的, 且坡面是有一定坡度的;另一方面, 微型桩通过锚杆、简易梁等支护措施基本呈“独立成块”方式存在于复合土钉墙中;这两方面与文献[3]和文献[4]中按垂直开挖, 以及微型桩与复合土钉墙面板“紧密一块”的稳定性分析计算模型有较大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 笔者认为, 实际工作中利用文献[3]和文献[4]中的模型计算分析实例一及实例二时,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 其计算分析过程及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若简化建模计算分析又存在较大主观性, 且计算分析结果安全储备较大, 完全按计算分析结果的设计方案过于保守浪费。
在实例一及实例二的实际设计中, 笔者大胆地按如下进行分析处理:
(1) 实例一设计中, 主要考虑复合土钉墙部分的支护功效, 微型桩则作为控制位移变形的附加措施加以考虑;设计中, 按复合土钉墙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但是在计算过程中, 对主动土压力乘以调整系数0.85的方式分析复合土钉墙部分。实际上, 笔者也就是通过折减土压力方式, 考虑微型桩在支护体系中的作用。
(2) 实例二设计中, 由于原土钉墙方案出现位移偏大情况后, 作为控制基坑位移变形的措施, 增加了微型桩+锚杆+简易梁部分, 故在该实例计算中, 具体的计算分析未考虑微型桩对荷载的分担作用。之所以这样调整, 主要是基于较多的实际地区经验, 此外, 较多的研究成果亦显示, 基坑壁的最大变形发生在0.4H~0.8H (H为基坑深度) 或底部附近, 而刚性较大的微型桩可显著地减少基坑坡体的水平位移及地表沉降。
4 微型桩构造设计
在该地区采用微型桩+土钉墙等组合方案实施基坑设计时, 微型桩的设计可参照如下内容:
(1) 从控制位移变形的措施方面考虑, 实际设计中, 笔者较多地选择刚度较大钢管作为微型桩的骨架材料, 简称为微型钢管桩。具体设计时, 钢管一般可选用公称直径100mm~130mm、壁厚4mm~5mm的钢管作为骨架材料;同时, 在钢管上可按一定规则布设5mm~10mm的灌浆孔眼 (如图3所示) , 并要求成孔放入钢管后, 采用1∶ (1.0~1.2) 水泥浆对钢管实施高压灌浆处理, 并要求灌实钢管内空部分, 以及钢管与土体部分空隙, 灌浆压力控制在0.3MPa~0.5MPa。
(2) 微型桩的布设宜根据土钉、锚杆等间距进行布设, 宜与土钉、锚杆交替布设, 间距可按1.4m~1.6m考虑;对位移控制严格时, 微型桩间距可酌情加密为0.8m~1.0m。
(3) 对于微型桩的长度L设计, 实际工作中, 笔者常按经验设计, 直接按嵌入坑底下2.0m~2.5m考虑, 即微型桩桩长L=基坑深度H+ (2.0~2.5) m。
5 微型桩的作用
通过利用微型桩, 从而形成了微型桩+土钉墙等的组合支护方案, 弥补了常规土钉墙支护的一些不足和使用限制, 拓展了土钉墙支护的应用范围。笔者认为微型桩在复合土钉墙支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微型桩通过与锚杆、简易梁等灵活组合, 能显著地减小基坑的水平及沉降位移。
(2) 通过微型桩超前支护, 改善土体性能, 增强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3) 通过微型桩在坑底面内的一定嵌固长度, 有利于增强坑底隆起、渗流等稳定性问题。
(4) 微型桩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延性好等特点, 可利用在狭长场地地段, 能较好地达到经济安全支护的目的。
6 结语
(1) 采用微型桩与锚杆、简易梁等合理组合, 将微型桩灵活运用于复合土钉墙等支护方案, 可显著减小基坑位移、较大提高基坑工程的安全性。
(2) 微型桩具有施工灵活方便、安全可靠、不易受场地狭窄限制等优点, 通过与复合土钉墙等措施组合后, 不仅可以增强基坑工程的安全性, 而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在微型桩+土钉墙等的组合支护措施中, 对组合体间的相互分担荷载、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计算分析, 实际工作中较难定量把握, 存在着理论建模计算分析与工程实际差异较大、计算分析主观经验化等不足之处, 解决好微型桩利用存在的实践超前理论的问题, 仍有待我们做更多的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JGJ 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GB 50739—2011, 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
[4]刘国彬, 王卫东.基坑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叶书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6]石健, 彭骏, 刘祯荣.可控制坡顶变形量的深基坑复合支护体系——北京青年宫综合楼基坑垂直锚喷[J].岩土工程界, 2001 (4) :40-42.
微型水利工程 篇5
一、微型课的定义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微型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型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它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也是一个没有学生实际参与的检验过程,而由评委老师来判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微型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技能的考核。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其实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只不过由于没有学生,象老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师只需要将下一个教学环节继续展示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微型课其实就是上一堂完整的课,但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师的活动安排是作为假设来进行的,由下面的评委教师来判断这个问题及活动的可行性。也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是节约下来的,所以15—20分钟是足够了。
这里,我们切忌不要把把微型课与说课等同起来。微型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如“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
二、微型课的特点
1、微型课教学时间有限,一节微型课正常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间,具体时间由活动组织者确定。
2、微型课一般没有学生参与,只是面对评委授课。
3、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一样,老师在讲台上把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呈现。
4、由于没有学生,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在微型课中可以大大节省下
三、上好微型课的基本要求 1.切入课题要迅速
由于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
在微型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师语言要得体
在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
辑性强,简单明了。
4.课堂板书要简约
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5.课后小结要快捷
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型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四、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1.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型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要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
要准确把握教学的节奏,快慢适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非重点的部分,可以一代而过。
五、整个的教学过程要精炼
1、切入课题要迅速
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更不允许在导入环节“绕圈子”、“摆排场”,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切入题目的方法是灵活的,切入题目的途径是多样的,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那个途径,都要求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求与题目的关联紧凑,迅速切题,这是进入课题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把较多的时间分配给内容的讲授。以上主要是讲“切入课题要快速”。
2、讲授线索要明亮醒目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3、收尾要快捷
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使得讲授内容的进一步突出。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好的总结往往给一节优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一节课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给人一种舒坦的感觉,使人回味无穷。在微型课的小结中,因为前面的重点内容的讲授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此处的要求必须是在完全总结内容的同时更要求总结方法的快捷,表现为干脆利落。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
六、讲授人表现要干练
1、语言要准确,简明
语言的准确简明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微型课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语言的准确简明显得更为突出重要。它并不是语速的快捷;相反,它就如盛夏美丽的涧泉,流淌中有舒缓和急,表现为抑扬顿挫,口齿清晰,干净利落。尽管这在于日常的训练,但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结合要说的话语,以及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其中要注意关键字、关键词的应用,能在自
己的思想中过一遍,这是很有必要的,其实这也是平时的训练方法。在语言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要求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2、板书要精简清晰
板书的作用是展示授课人讲述内容的要点,帮助听课人掌握所听内容的要点。好的板书有犹如一幅精致明丽的山水画。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简,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同时以电教手段呈现为最佳。
微型手摇压力泵 篇6
该装置具有无污染、结构简单、物美价廉、使用维修方便、吸程高、压力大等特点。它由泵体、缸体、活塞总成、摇杆、底座、进水管管件、水管接头附件、出水管、脚踏底座等部件组成。使用时,将泵体固定在底座上,装好泵体进水管,并密封不漏气。如水源较脏、泥沙杂物多,可在进水管口加上过滤网,防止泥沙杂物进入泵体损坏水泵。使用前,还应从进水管处向泵内注入清水,以避免活塞与缸体干磨受损,还可大大提高水泵寿命和提高水泵密封性,保证吸程达到设计作业要求,提高安全作业性。如进水管漏气,可在漏气处用软胶扎紧。在山丘区,它能把水用管道输送到高处和远处。
该机具总扬程20米,最大吸程9米,出水量1200公斤/小时。机型:长125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在干旱地区还可用于集雨灌溉,为山丘区发展林果、畜牧、草地、花卉、蔬菜大棚、温宝、梯田等种植业开辟出新的天地。(江西 绿洲)
马铃薯种植机和挖掘机
马铃薯种植机
2CM-2型马铃薯种植机是与15 ~ 18匹马力四轮拖拉机配套的薯类种植机械。该机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起垄等作业,播种深度150毫米(可调),垄高120毫米左右,垄宽400 ~ 500毫米,生产效率1334 ~ 2001平方米/小时,适用于沙土及壤土的川地和坡地(小于8度)上作业。
马铃薯挖掘机
4UX-550型马铃薯挖掘机是与18 ~ 30马力四轮拖拉机配套的适用于垄作马铃薯收获的机械。该机能一次性完成马铃薯挖掘和筛选作业。工作幅度宽550毫米,挖净率≥95%,生产效率1000 ~ 1334平方米/小时。
微型水利工程 篇7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1.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泰安市财源街西首, 基坑底边线距离西侧3层建筑约4.60m, 该建筑采用条形基础, 基础埋深约2.00m。基坑深度8.90m。
1.2 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2.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跟基坑支护有关的主要地层概述如下:
(1) 层杂填土
杂色, 稍密, 稍湿。土质不均, 主要为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 局部含少量生活垃圾及粘性土。据访问, 该层堆积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上, 局部为近期堆积的建筑垃圾。该层分布普遍, 揭露厚度0.60~2.10m, 层底标高141.58~143.27m。基坑施工前该层已经基本清除。
(2) 层含砂粉质粘土
黄褐色, 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匀, 含少量铁质氧化物及砂粒, 稍有光泽反应, 摇震无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该层分布普遍, 揭露厚度1.30~2.90m, 层底标高138.82~141.59m。
(3) 层风化卵石
黄褐色, 稍密~中密, 湿~饱和。卵石成分主要为强~中风化花岗片麻岩, 呈次棱角状~亚圆状, 粒径一般2~10cm, 最大20cm, 由中粗砂和粘性土充填。该层分布普遍, 揭露厚度2.30~6.20m, 层底标高134.68~137.59m。
(4) 层风化卵石
黄褐色, 可塑, 局部硬塑。土质不均, 为花岗片麻岩质卵石风化而成, 卵石的原始轮廓清晰可见, 呈全风化状、多数手捻呈粉末状。局部含少量中风化卵石及砂砾, 粘粒含量不均, 自上而下渐多。该层分布普遍, 揭露厚度11.00~24.30m, 层底标高112.03~125.44m。
1.2.2 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内, 地下水有两种类型, 上部第四系孔隙潜水和下部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
第四系孔隙潜水, 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排泄途径主要为地下径流,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一般2.40~3.80m, 相应的标高为140.55~141.28m, 水位年变幅1.00~2.00m。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埋藏较深, 据场地附近基岩水井资料, 水位埋深55.00~60.00m。基岩水主要补给来源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侧向径流补给, 排泄途径为地下径流及人工开采。
拟建场地的第 (3) 层风化卵石层是主要含水层, 风化卵石为弱透水层, 粘土为相对隔水层, 这种地层结构特点使得上下两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很弱。
1.2.3 支护设计参数
2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2.1 支护形式选择
根据基坑深度、场地周围环境条件、地层条件等因素, 结合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该段支护长度约为24.00m, 工程量较小;基坑西侧3层建筑后期需拆除, 对变形控制要求不高;基坑底边线距离西侧3层建筑间距为4.60m, 基坑深度为8.90m, 不具备足够放坡空间。综合考虑变形控制、经济及施工环境条件, 该区域基坑支护采用微型桩复合土钉墙结合天然放坡挂网喷护方案。
2.2 支护设计
上部1.50m采用天然放坡挂网喷护方案, 放坡角度为63°;1.50~8.90m采用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支护方案。微型桩顶设300*300mm冠梁, 中配4Φ22钢筋。
微型桩桩径130mm, 内置φ108*4.5mm无缝钢管, 微型桩桩间距为550mm, 有效桩长10.00m, 微型桩内注浆材料采用纯水泥浆, 并设置4道预应力锚杆, 采用16b槽钢锁定, 预加力均为50k N。
3 基坑支护成果检验
本工程支护体系使用期横跨整个雨季, 在基坑使用期内地表沉降、支护体变形量及西侧3层建筑变形量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保证了周边建筑的正常使用及基坑内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通过变形监测数据统计, 约80%位移变形量发生在施加预应力之前。
4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支护设计中存在问题探讨
虽然实际施工中,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已被广泛采用, 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支护设计时, 没有明确的规范依据, 设计时采用土钉墙设计模式进行设计计算, 对微型桩和预应力锚杆的复合作用缺乏统一计算模式。尚需加强对本技术的理论研究, 以便加强对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5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施工对中变环境的适应性
采用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进行边坡支护时, 周边道路、建筑及管线的变形量明显较桩锚支护及内支撑要大, 但是其施工工艺较为简单, 工程造价较为低廉, 因此采用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进行边坡支护时, 应加强对周边建筑对变形适应性的研究。本工程该部位论证方案实施的条件为, 已有3层建筑后期需要拆除, 在保证其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允许出现一定量的变形。
6 结束语
(1) 采用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能过解决基坑周边缺乏桩锚支护施工条件的问题, 并降低工程造价, 且达到了支护目的; (2) 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科根据不同的适应性, 采用更广泛的适宜方法; (3) 应加强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的设计及施工经验的积累, 提供更可靠的施工依据; (4) 应加强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技术的理论研究为该技术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20-2012) .
[2]《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 (CECS96∶97) .
[3]《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GB50739-2011) .
[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
微型社会背景下的微型教育探究 篇8
一、微型社会
微型社会源于微型国家, 对微型社会的界定须依托微型国家的界定。而所谓微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尺, 而是通常从主体需要主要依据人口数量进行主观划分, 如世界银行将人口在150万之内的国家划为微型国家, 以此作为其从事金融业务的标准。对于教育界的“微型国家”界定, 联合国在2009的召开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政策论坛”上将人口在300万以下的国家视为微型国家范畴, 以此论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共有65个国家及24个自主权属地应划归微型国家或地区之列。现代研究者则认为对微型国家的划分不能单单以人口论, 还应以面积为界定因素, 如香港有710万人口, 却仅有1104平方公里土地。笔者综合考虑现行理论观点, 并结合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 同时将人口规模、土地面积、经济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纳入微型国家的考量范畴, 并将符合条件的、拥有一定政治和教育自主权的地区纳入研究范围, 选定澳门、香港和马耳他作为微型社会的主要研究实例, 对本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微型社会中个体行动对整体影响力更大。显而易见的是, 微型社会范围较小, 在有限的“圈子”中个体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几率高于其他社会类型, 因而个体的影响在微型社会中就会被放大。微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活动效率更高, 影响更大。微型社会中移民现象频繁, 影响教育系统。
二、微型教育
教育学界对教育的研究通常采用两个视角:宏观教育视角和微观教育视角, 对教育的发展进行政策和策略把握。然而微型教育体系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方面, 从微型教育的整体运行体系而言, 其属于宏观教育研究范畴, 而对其微型特征、细节上的考量则属微观范畴;另一方面, 就微型社会中的微型教育体系而言, 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具有更大的关联和影响, 因为可以定义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是对传统教育研究范围的延展和突破, 是对现有教育研究体系的补充和推进, 对这一教育体系进行研究, 不仅对香港、澳门等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地区教育发展具有极大裨益, 同时对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特色鲜明背景下的地区教育而言, 同样具有一定现实借鉴和指导意义。
教育和社会发展间并非单向的促进关系, 社会水平同样会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微型社会较小的经济总量、有限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使得该社会体系中的教育“微型化”成为必然。与大型国家教育规模“巨型化”“多元化”相对应, 微型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模则呈现出“微型化”“实用化”的特点。
三、微型社会中微型教育分析
1.SWOT 分析
同大中型国家教育发展不同, 微型国家发展自身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当然也有其先天不足。笔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上采用了“SWOT”方法进行更为直观的分析。“SWOT”是目前教育研究的通行方法之一, 通过对某一特定对象发展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来解构和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及外部环境, 由此可以引导研究对象趋利避害,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微型社会教育体系的优势:1.人口少, 人均教育经费比例大;2.教育开放度高;3.教育规模小, 易于发展和优化。劣势:1.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综合实力不足;2.生源少, 移民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3.师资队伍力量不足;4.学校间缺乏竞争力;5.学校规模小, 实力弱。
2.面临的问题
通过上述“SWOT”方法, 显而易见, 微型国家发展教育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优势和劣势共存, 机遇与挑战同在, 而其中的“劣势”则是微型社会发展其教育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及时解决的, 因此需要重点探讨。关于微型社会中发展微型教育所面对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中最为突出者如下。
(1) 教育条件不足。微型教育系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困境即是资源条件的匮乏,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等, 甚至是师资力量、学生来源, 无不制约着其教育的发展, 使得微型教育呈现出滞后性、微型化、单一化、实用化倾向。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运行结构, 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却是全方位的, 是多元的, 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 这就造成了实际需求同教育办学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即微型教育系统无法完全满足微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教育能力不足。教育能力一方面受制于微型社会中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 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办学需要。在微型社会中, 由于优势资源不足, 则只能采用劣质资源加以补充来满足实际需求, 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生源方面。
(3) 教育活力不足。微型社会中, 教育学校少, 同类型学校就更少, 教育体系内部缺少同质竞争, 缺少活力和动力, 严重影响了教育体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能发挥。
(4) 受外界影响大。微型社会中不仅内部个体行动会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更大影响, 而且由于自身抵御市场风险、危机、影响能力弱, 因此更易受到周边环境影响, 如移民就会对微型国家的教育体系产生冲击。以澳门为例, 其同大陆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人员交流密切, 则大陆对澳门的教育体系势必也会产生冲击, 澳门需要调整其教育方式以适应大陆学生。而反观其对大陆的影响, 则显然不能称之为“冲击”。
四、微型社会教育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 微型社会中的微型教育体系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也有其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 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予以关注, 籍此解决微型教育体系优质化和高效化问题, 带动微型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整体统筹规划, 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考虑微型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教育规模化程度低, 单位资源投入获取的效益相对较低, 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甚至是高端的, 而教育本身需要大量资源投入, 越是高等级的教育需求就越需要投入巨额的资源和资本, 由此造成了微型社会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本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微型社会发展其教育, 首先要基于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视角, 进行统筹安排, 合理规划。在具体实践上, 微型社会教育管理者应注重结构优化组合, 通过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和升级达成教育投入产出间的高效能比, 从整体上优化各学校间的良性互补, 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其中, “分工合作”是一种高效的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突出特色, 展现优势, 各司其职, 加强各结构单元间的联系、衔接、资源和信息共享, 立足整个微型社会构建相对完整、又明确定位、突出特色的教育体系结构。
2.加强区域合作, 解决师资生源问题
微型社会人口数量少, 人口增长缓慢, 这给微型社会教育带来两大制约:优秀师资力量不足和生源不足。针对这一问题, 微型社会应采取加强国际合作和地区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首先, 就师资力量优化而言, 众所周知, 师资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具体践行者和主导者, 是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直接体现, 因此优化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微型社会教师全面性、多元性显然不具优势, 而若想通过自身努力解决, 则需要投入巨额培养成本, 这样的“收益—投资”比显然过于低下, 因此, 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微型社会应采取开放、积极的政策促进对外教育交流, 通过引入外界优秀教师人才、优秀教师交流, 以及聘请外校教师兼职讲学来达到目的。其次, 对于生源而言, 同样可以采取类似政策和方式,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游学来充分利用外界优势资源弥补自身教育缺陷, 同时利用自身教育优势和开放先进的教育政策吸引外界生源到本地就学, 解决生源问题。
3.推行保障体系, 提升教育的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之下, 任何一国或者地区都难免面临世界市场的竞争, 同时也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教育体系同样如此, 这对微型社会的教育产业而言, 即是挑战, 也是机遇。微型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应当积极利用这一趋势, 化压力为自我提升发展的动力, 既确保本国或地区优越教育资源的稳定, 又要提升教育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 确保核心项目优势和质量, 争取吸收外界优势资源补充自身教育发展, 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前提即是微型社会自身教育体系的持续强化。微型社会教育管理者应利用自身政策导向强、机制灵活等特点, 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实现教育规模化的跨越式升级和教育质量的同步协同跟进。同时考虑微型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策略等的滞后性, 可以采用引进外部成熟先进的教育发展方式及管理理念的方法发展自身教育体系, 必要时也可引入外界先进的质量控制标准、聘请外部专家和管理者等方式更为直接地达成目标, 由此保持自身教育体系的先进性。
4.体现区位优势, 强化可持续发展
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是微型社会发展教育的两大优势所在, 也是其同大中型社会教育体系相竞争的有利条件。微型社会教育确保区位优势、发挥地域特色, 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服务社会是教育三大职能之一, 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微型教育在微型社会的背景之下显现出了极强的市场指导性和社会适应性, 这既是微型教育自我发展的选择, 也是微型教育自身的优势所在, 因此必须坚持并强化这一特点, 构建更为完备的“学校———社会需求回应机制”以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 保持其同社会需求间同步互动。其次, 施行开放和先进的教育发展政策。微型社会政策效应显著, 这也是其自身教育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开放、先进、稳定的教育发展政策, 尤其是以国家法律和法规形式出现的政策, 对提升本国教育吸引力极为有益。纵观欧美教育的发展, 无不伴随着教育法制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如无差别奖学金制度就为其在全世界范围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这对微型国家教育政策发展方向是一个启示。
参考文献
[1]谭日辉.社会空间特性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城市问题, 2012 (2) .
[2]朱建成.粤港澳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3]张红峰.微型开放系统中澳门教育质量的保障.当代教育科学, 2012 (1) .
如何选购微型水泵 篇9
目前, 微型水泵按配套电机的电源要求区分, 有要求三相电源的电动机 (电压为380伏) , 有要求单相电源的电动机 (电压为220伏) , 选购时应注意。一般家用照明电源是220伏, 因此, 普通农户以选购220伏电源的微型泵较为经济方便。水泵的流量, 必须根据用户庭院种植、养殖、加工及生活的需水量、水源条件及使用情况来选择。如果水源比较充足, 则主要根据最大需水量来确定水泵的型号规格。选择水泵扬程时, 所选水泵铭牌上的扬程应该大于实际输水高度。一般情况下, 应比实际扬程大20%左右。同样, 水泵吸水扬程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也应该大于实际吸水扬程, 否则水泵就很难抽上水来。
水源是井水的, 还要考虑井孔内径和泵体最大外径的配合。如果选用WQ系列微型潜水泵, 要注意泵的最大外径应小于井孔内径, 否则就无法安装到井内去。如果要选WXB系列微型泵, 就应该考虑好与井装配形式 (直接对口抽、原配管路配套抽、与手压泵配合抽等) 的可行性方案。●
手机微型投影 篇10
在目前的微型投影技术中,主要有两类:DLPA技术和LCoS技术。DLP技术由美国TI独家拥有,是反射式投影技术,体积小、开口率高、对比度高;LCoS技术我国国内技术比较成熟,体积小、开口率高、光效率高。欧美及台湾地区生产的微型投影主要应用DLP技术,国产的微型投影主要以LCoS技术为主。微型投影主要采用LED光源,亮度最高达到了30流明,投影画面可以非常清晰、明亮。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提高与增加,更多的新技术、新功能不断地集中到手机上,让大家不禁想到未来微型投影会不会成为手机的标准配置。此类微型投影技术使投影可以应用到手机上面,很多手机制造厂商也都纷纷聚焦微型投影技术。在本届展会上三星就展示了一款投影手机W9600,其机身顶部内置了投影芯片。
微型小说隐忧 篇11
时隔近20年,第二届华文微型小说大赛高调鸣锣,规模和声势超过1993年举办的首届。除上海市作协和中国电信两家协办单位外,竞有遍布东南亚、东亚、欧、美、非、大洋洲及我国港澳的19个华文社团和《小说界》等海内外30多家报刊组织参赛,另有20多家网络媒体支持。
当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等文学创作遭遇“渐冻”的今天,微型小说却一直保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蓬勃发展态势,甚至比以前还要繁荣。
回顾往昔,微型小说以其微小之躯曾掀起过文学界的热议和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者、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评述说:改革开放初期,首都的《北京晚报》、上海的《小说界》以及一些省市报刊恢复或重设专门的小小说专栏,组织一些征文比赛,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传播极广的名篇。汇聚众多佳作的《微型小说选集》发行量达到6位数以上,体现出当时全社会的“文学饥饿感”。这个时期的微型小说已经彰显出鲜明的艺术特性,即题材立意非常贴近改革开放的现实,艺术上非常写实明快,具有讽刺与幽默的特色,“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概括人性而启迪思想。美国作家欧·亨利、日本作家星新一等被视为微型小说界的标志性人物。
不过,微型小说毕竟还是受到篇幅的局限,长久以来文学地位偏低。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说:“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于1500字,又叫小小说、闪小说,还有‘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一巴掌’小说等各种别号,一直被看成茶余饭后供消遣的读物,主流文学界不大把它当回事,有点‘下里巴人’的意思。”
尽管不被“当回事”,微型小说的作者队伍却日长夜大,迄今全国各地的微型小说社团超过40家。郏宗培分析个中原因道:因为微型小说短小精悍的文体与快节奏、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匹配”上了。不仅有《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专门刊物作为发表园地,《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大众刊物和大量的报纸副刊也对微型小说需求量很大;不仅有纸质媒体作为微型小说的载体,更有手机终端、网络、广播等多媒体为微型小说的广泛传播“撑腰”。
另一方面,微型小说始终是一股日益壮大的世界文学潮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郏宗培去复旦大学约稿时从学校报栏前看到一张介绍拉丁美洲微型小说的讲座海报,这启发他在《小说界》上开设了微型小说专栏。当国内微型小说作品形成规模之际,他又惊喜地发现,这是一种小而强大、不用翻译就可以“走出去”的文学。“海外华文爱好者写中、长篇小说是很困难的,一般就是写诗歌、散文和微型小说,所以对话起来特别方便。”特别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微型小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不过,空前繁荣之下的微型小说也有隐忧。第二届华文微型小说大赛的征文启事中有这么一句话:“篇幅不超过1500字,也欢迎更精短的百字小说。”组委会解释说,这意味着通常350字以内的手机小说、140字以内的微博小说也被纳入了“微型小说”的范围。
事实上这三者各有各的文体特色,很难混为一谈。郏宗培说:“微博小说和手机小说更短小,留白更多些,构思也要求更巧妙,但有些情节和对话无法展开,表现得不如微型小说充分。”他承认微型小说在多种文体样式的加入和冲击下,原有的分界线变得有些模糊,一不小心就流向“故事”甚至“段子”。在这种情况下,坚守“微型小说毕竟是小说”的信念就格外重要,必须“有人物,有情节,有场景描写,有对话,有精炼的闪光点,有绝妙的结尾,言有尽而意不止”,“它可以‘混血’,但不能失去小说的属性”。
“微型课”是什么 篇12
什么是“微型课”?“微型课”概言课之“微”, 主要特征是“时间短”。也许有人会补上一句“容量小”, 在我看来, 这不是其主要特征, 因为在我所见过的“微型课”中, 有些就被强塞进去了很多东西, 刻意制造所谓的“大容量”, 然后贴上“高效课堂”的标签。
“微型课”是相对于正常课或常规课、常态课来说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课时基本上皆为45 分钟, 有人称之为“标准课时”。“45 分钟”几成“课堂教学”的代名词, 在校长和教师惯常的话语体系里“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就是“向45 分钟要质量”。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课时并不统一, 非但不同学段或不同地域的学校课时存在差别, 就是同一地域不同学校的课时也不尽相同。
据《北京晨报》报道 (2013 年12 月19 日B16 版) , 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打破一节课45 分钟的惯例, 开展了“长短课”探索。将每节课45 分钟的标准课时延长或缩短, 长则八九十分钟, 短则三十分钟, 甚至只有短短十几分钟, 形成了“长短课结合”的课时设置模式。部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安排长短课时, 既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也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安排。教育专家认为, 要让形式服务于内容, 探索试点长短课, 关键在老师。也就是说, 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每天的课时也不是固定的, 此外, 所有这些一并都打着“改革”与“创新”的旗号。
课堂上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教育常识告诉我们,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认为, 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技能, 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复习提问”和“导入”环节的作用, 不仅仅是简单重复、机械再现学过的旧知识, 更在于唤起学生的既有经验, 使之与新知识的学习衔接起来, 这样新知识的习得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有效。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持续时间是有限度的,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持续时间逐渐延长, 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段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 用于重点、难点的教学。遗忘是学习的大敌, 而遗忘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艾宾浩斯曲线”揭示:人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同遗忘作斗争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及时复习巩固, 否则, 学生当堂所学的绝大部分知识会在短时间内忘得干干净净, “课堂练习”及“巩固复习”的作用即在于防止出现此种情况。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 相互间一定存在着逻辑关联即知识的系统性, 由此决定了课堂上知识是渐次获得的。一位训练有素的教师通常不会干这样的蠢事:在学生的脑壳上插一只“漏斗”, 把现成的知识强灌进去, 或者唱“独角戏”, 让学生充当了“看客”。而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来, 把教师教的知识系统与学生学的认知系统统一起来;要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综合运用提问、讲解、演示等教学技能, 学生也要通过读书、练习、实验等活动跟教师积极互动。
课堂教学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 许多环节是不能舍弃、绕过的: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能随意缩减 (当然随意增加也不行) 。课堂上学生心理发展要有一个过程———“慢热”过程, 这就跟汽车的马达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预热, 才能逐渐达到较高转速, 其实是一个道理。试想, 一堂10~30 分钟的课———姑且称之为课, 为了让课更“精彩”“好看”, 教者只有偷工减料、花样翻新了, 学生的神经可能刚刚达到一定的兴奋度, 注意力可能才集中起来, 课就戛然而止——结束了, 这跟汽车刚刚开起来, 紧接着就来了个急刹车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