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

2024-09-01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共9篇)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 篇1

民生新闻, 是目前各新闻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也是新闻媒体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重要依托。然而, 民生新闻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一种瓶颈状态。怎样拓宽民生新闻的概念?如何使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1.民生新闻是媒体争取受众的有效手段。其内容上的贴近性以及形式上的亲和力, 是受众关注度的重要保障。

2.民生新闻是媒体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坚强保证。网络时代, 主流媒体面对的既是市场, 更是舆论宣传的战场。媒体关注民生, 群众才会关注媒体, 有人关注, 才谈得上舆论引导力。否则, 所谓的“舆论导向”, 就成了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自欺欺人。

3.民生新闻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想百姓所想, 解群众之难, 是服务百姓的基础, 是“走转改”最重要的内容, 而这正是民生新闻的主攻方向。

综上所述, 民生新闻, 不论是对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 还是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乃至舆论阵地的坚守, 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民生新闻进入瓶颈状态的主要表现

1.从内容到形式, 都存在同质化现象, 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2.曝光类的新闻过多过滥, 缺乏正能量。

3.服务类节目小众化、碎片化, 过于琐碎。

4.部分媒体开始通过另类的故事、雷人的观点、夸张的形式, 以标新立异来寻求突破。

概括而言, 当前相当多的民生新闻栏目, 或停滞不前, 或剑走偏锋。前者非长久之计, 后者也缺乏足够的推广借鉴价值, 因为“画虎不成反类犬”, 极易“跑偏”。

三、民生新闻发展的突破口———“广义民生新闻”的新概念

新闻, 按照传统定义, 是指“新近发生的真实的事”, “事件”是新闻的本体。按照这个狭义的概念, “民生新闻”应该特指“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再拓宽一些, 可以特指“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栏目和节目”。

然而, 从当今媒体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 完全可以把“民生新闻”的概念进一步拓宽, 把“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媒体传播行为”也纳入进来, 使之成为“广义民生新闻”的新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新闻媒体牵头组织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 (以下简称媒体活动) 。

当下各地交通广播在每年中高考期间推出的爱心送考行动, 以及今年8月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哈尔滨广播电台承办的第三届哈尔滨相亲文化节, 都是这种“广义民生新闻”的典范。

四、“广义民生新闻” (即媒体活动) 的优势

1、服务民生的面更广。以第三届哈尔滨相亲文化节为例, 活动开始时已经征集到11000多份征婚信息, 活动开始后短短两天之内又有2000多位市民赶来登记。很难想象, 单纯的哪一个栏目或节目,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为这么多的受众提供如此直接的服务。

2.服务民生的手段更多。狭义的民生新闻, 满足的只是受众的信息知情权。而大型媒体活动, 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为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比如:第三届哈尔滨相亲文化节, 不仅为数万名群众提供了“相亲”的服务, 更为数以十万计的市民呈现了“文化”的盛宴。

3.社会影响力更大。例如:爱心送考行动, 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平台, 更为文明城市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三届哈尔滨相亲文化节, 更是升格为全市性的节日。大型媒体行动为整座城市带来的文明风尚, 惠及数以百万计的百姓, 这种效应, 是小众化、碎片化的服务节目难以比拟的。

4.广义的民生新闻, 会成为狭义民生新闻的重要信息来源、新闻富矿。在今年的第三届哈尔滨相亲文化节活动中, 不仅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各频率、频道进行了全方位、高密度的报道, 还邀请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宣传报道中。全媒体的总动员, 不仅增强了活动的宣传声势, 也充分体现出“广义民生新闻”作为“新闻富矿”的特性。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把“民生新闻”的概念拓宽, 把“媒体活动”纳入进来, 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和眼界, “民生新闻”就会冲破“瓶颈状态”, 进入新一轮发展的广阔空间。

五、做好“广义民生新闻”的途径和手段———社会化“大运作”。

民生新闻的概念延伸了, 运作成本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单纯凭借某一个媒体, 甚至单纯凭借新闻媒体的力量, 显然不堪重负, 力不从心。因此, 必须调动社会资源, “巧借东风”。

1、与企业合作, 减少活动运营成本, 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今年的第三届哈尔滨相亲文化节为例:开幕式上, 专业表演团队的传统民族婚俗表演, 以及当晚哈尔滨吉他协会协办的情歌对唱, 原汁原味的文化展示, 让“相亲”与“文化”真正结缘, 活动的文化韵味大幅提升, 而主办单位的管理成本却大幅降低, 使复杂的设计变得可行。

2.与职能部门合作, 形成合力效应, 为活动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哈尔滨相亲文化节, 超过万份的征婚信息, 既要保证数量, 又要保证质量和信誉。今年, 团市委、市妇联作为主办单位,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为征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 中央大街管理处为活动提供了成熟、细致的服务平台;今年的活动中, 哈尔滨市婚庆行业协会暨哈尔滨市工商局12315婚庆行业维权中心正式挂牌, 为媒体活动提供了信誉保障, 增强了品牌效应。广泛的合作, 充分发挥了各主办单位的优势, 让活动的组织工作井然有序。

同样, 各地交通广播开展的爱心送考行动, 也离不开交警、城管、交通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的参与。

总而言之, 做大做强民生新闻, 已经成为媒体人的共识;而对于大型活动, 业界同行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必然会让民生新闻多一个广阔的舞台, 让大型活动多一份厚重的底蕴, 从而真正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效应。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篇2

一.深化民生新闻的本质,强调公共服务性

民生新闻应加强新闻内容质量,深度挖掘新闻题材,强化“公共服务性”,把“民生”放在“国计”高度进行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亲民性、为民性、尊重百姓的需要,培养公众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协调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民主化进程。“民生新闻”必须真正领会与贯彻党的“三为”方针,在反映民情民意的同时注意正确引导舆论,从而扩展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

“民生新闻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细节说话,用政策法律说话。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快捷而真实地传递信息,其本质属性是当好喉舌,维护本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利益。”民生新闻在展示社会矛盾,开展舆论监督时,要特别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和改革配套措施没有到位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对此类矛盾,一方面要准确设置议程,敦促政府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早日解决,另一方面要对受众进行耐心的说服和解释,让其能够理性地看待矛盾。其次,由于社会转型期群众和社会习俗相对滞后形成的社会矛盾,对这类矛盾要发挥媒体自身教化功能,引发群众的社会讨论和自我教育。民生新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才能营造公正、平衡、真实、全面的媒体环境,疏解受众情绪。

二.倡导“平民化”,杜绝“媚俗化”、“庸俗化”

避免大众文化过度僧越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并不意味着囊括所有的生活表象,尊重现实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平民理念与深度报道两者缺一不可,批判与审视不可或缺。民生新闻反对新闻的庸俗化、娱乐化和低俗化,这就需要完成对自身功能的再发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文主义。

民生新闻必须以人为关注对象,以尊重人的尊严、权利、价值为出发点,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民生新闻杜绝大众文化的过度越位,传媒如果一味地追求猎奇与娱乐化,就会淡化新闻舆论的社会引导功能,就意味着自我放逐,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需要,媒介的公信力将会受到严重侵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是新闻媒介的天职,新闻的价值本质是为社会提供及时、客观、敏锐的环境信息。同时新闻传媒也是美育的阵地,理应追求高品位,弘扬主旋律,大力传播现实变动中崇高美的品格以引起社会共鸣,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受众,引导他们的审美活动健康地发展,激励百姓“按美的规律”去开拓进取。

三.固守“人文关怀”的本质,树立文化品位

民生新闻的基本理念是平民精神,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人文精神的最后归宿。民生新闻应坚守人文精神的核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刻意追求猎奇、娱乐新闻,避免民生新闻大量同质化,媒体应不断拓展选题空间,将触角更宽更广地伸向以前未涉及到或几乎不涉及的领域里面,全方位地挖掘更新更吸引的新闻选题,从而制作出更好的民生新闻。比如:添加文化类民生新闻,将文化类民生新闻的“雅”和家庭琐事类民生新闻的“俗”相结合,会使民生新闻更有看头。

民生新闻要有独立精神,与社會现实、利益集团、流行文化保持适当距离,“在终极目标关怀下提供建构式的选择”。这就要求民生新闻的工作者不仅要重视信息的有用性,更要重视信息的专属性,树立当地居民的文化品位与意识,把人文精神渗透在信息从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中,鼓励新闻从业人员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首要标准。

四.重构民生新闻的话语,拓展公民的话语空间

在民生新闻中重建公民话语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上到下授权,赋予农民与市民相等的权利。“这不仅包括政府通过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鼓励农民参与国家经济、政治事务的管理权力,还应包括大众传媒给予农民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媒介资源的分配必须平等地对待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

拓宽议题的内容,关注市民及农民的心声。关注市民、农民的所思所想,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民生新闻应承担起弱势群体代言人的角色,及时地、客观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愿望与呼声。

宣传市民和农民的典型人物,强化榜样力量。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和心理关怀。

民生新闻的发展体现了普通百姓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为其反映自我意愿提供了交流的舞台,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贴心的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巨大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 篇3

关键词:地方级电视媒体,民生新闻,主持人职能

什么是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 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的电视新闻节目被业界及相关学者定义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使新闻媒体更加亲民、新闻报道愈加实际、愈能体现出人民大众的需要。新闻媒体从“政府的喉舌”逐渐转化为“民众的大舞台”。

一、我国地方级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从2002年开始, 民生新闻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像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武汉台的《百姓连线》、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这些节目都是要让新闻服务于生活, 题材来自于百姓, 通过热线电话爆料、网站征集报料等方式从百姓身边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把老百姓的所想所求通过大众媒体传达出来, 民生新闻以老百姓的视角、老百姓的话语、民本的新闻价值取向来关注民生, 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民, 为老百姓代言的作用, 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二、地方级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问题

(一) 选题重复、繁琐、低俗化

选材重复。一些独特、新奇的新闻被各大电视台转播, 例如新闻《而立男子要认马云做爸爸》就先后在贵州台的《午间道》以及辽宁卫视的《说天下》播出, 新闻重复既浪费了频道资源, 同时几个频道先后播出的同一事件对于受众来说早已没有新鲜可言。

选材繁琐。选材多停留在老百姓的停电、停水、偷盗、邻里琐事、家庭矛盾等生活琐事, 吉林卫视《说实在的》被网友评论成“整天家长里短, 挑拨家庭纠纷”, 关注百姓的生活有点过了头, 让受众憋屈在生活的油盐酱醋中, 无法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也使受众对现实的认识片面化、表面化, 没有深层次的去挖掘生活, 不能给受众以心灵启迪。

选题的低俗化。很多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偏向揭露个人隐私, 用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换取收视率, 例如新闻《浙江:不满14岁女孩厕所产子》也是在各个电视台转播。新闻报道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但是在新闻选材上如果没有先考虑到新闻的导向作用, 没有考虑到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是民生新闻的“暴力”体现。每天大量的诸如此类的报道, 无意中传递出诸多错误的社会信息, 误导了电视观众, 错误地将电视屏幕集中表现出的社会陋习解读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现象, 并人为扩大了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的距离。

(二) 主持跟风

形象上, 各地民生新闻主持人脱去庄重严肃的西服, 换成青春靓丽富有个性化的时尚穿着, 甚至主持人手里还拿上一些小道具, 例如辽宁卫视《说天下》中蝈蝈的仙女棒, 老杨的扇子, 拥有更加亲民的公众形象;语言上更加朴实、更加幽默、更具有主持人自己的特色, 但是很多时候主持人的评论太出格, 都想“语不惊人死不休”;演播室的布局上, 一些家居氛围取代了庄严肃穆的演播室形象。但是, 各地民生新闻主持人的风格却越来越雷同, 例如贵州电视台的《午间道》和辽宁卫视的《说天下》无论主持方式、电视的表现形式都趋于一致。

(三) 民生新闻的职能出现错位

民生新闻充分发挥了公众参与监督的“公众意识”, 很多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 往往通过热线电话就会引来媒体的关注, 使问题解决得更为通畅、快速, 充分发挥新闻的服务作用。在收视行为上, 社会地位越低的受众收看民生新闻的频率越高, 在遇到问题时更希望求助于民生新闻。于是很多热线电话甚至代替报警电话, 有事不找民警而是去找媒体, 新闻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虽然其有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 但是却不能因此产生政府职能。

三、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中的突破点

突破点一:民生新闻必须真正领会到什么是“民生”, 而不是通过电视标题去吸引受众。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去了解社会生活, 深入实践, 只有真正融入人民大众中才有“发言权”, 才知道什么是受众最想解决的, 最迫切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去运作、去把握。

突破点二:主持风格体现的是主持人自身的素质, 一个好的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好演员。主持人不是新闻事件当事人, 并不是所有新闻都是自己采写的, 这就要求主持人会演。主持人要加强个人素质的修养, 主持人风格要和当地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 只有自己的才是独特的, 也才能成为大众的。

突破点三:民生新闻的职能发生错位, 并不是政府职能出现漏洞, 而是民众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一些法律程序、办事程序。民生新闻的播报应该与政府部门积极配合, 只有相互合作, 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 才能把受众想要解决的问题更和谐、合法地去解决, 社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总之, 如果我国的地方电视媒体想要在民生新闻上有所建树, 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事求是, 办出地方特色, 而不只是一味地包装模仿, 同时要注重民生新闻的导向, 真正地了解民生才能为民请命。■

参考文献

[1]段鹏, 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运用[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0

[2]李建伟, 主持人话题宝典[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12

[3]秦中人, 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J], 青年记者, 2005年第6期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 篇4

关键词:民生新闻;趋势;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99-01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了新媒体方式的冲击。智能手机为带来人们便捷的阅读感受,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加入更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在此时刻,电视民生新闻该何去何从呢?

一、全媒体时代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冲击

全媒体是指各媒体机构及运营商将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以不同的媒体形态传达出来,并通过网络、电信、广电三网融合,实现多终端的融合接收,使人们可以摆脱时间、空间、地点的束缚来接收信息。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从原来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电视新闻栏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民生新闻也不能幸免。原本聚集在电视前等着收看民生新闻的百姓们,通过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渠道来了解他们所关心的民生新闻。

(一)新媒体所具有的优势。

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速度快,省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制作过程,简易编辑之后便可以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最大的追求了新闻的时效性。网络和智能手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便捷,还有信息的爆炸供应,各种新闻消息飞速的涌进百姓的生活,使人目不暇接。

其次,对于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途径带来的新闻,百姓可以选择性的接收,只看与自己相关或感兴趣的那部分,而不再像从前面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时的被动接收——电视播什么看什么。这就大大提高了新闻对于百姓生活的帮助程度和影响力,对于自身有用和切实相关的,留意关注;距离自身遥远的,可以选择看或不看;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

首先,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可谓“人人都是记者”,在遇到各种新闻素材时,百姓便可通过手中的智能手机,拍摄照片和视频上传到各大网站或新闻平台,待到电视民生新闻得到线索赶到新闻现场完成采编再播出时,这条新闻已成了“旧闻”了,这就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不易把准观众的脉搏。民生新闻从采编到录制播出,是一个新闻制作单位单独完成的过程,其中并没有观众参与,能否让观众喜欢只能看制作方是否了解观众喜好,能否跟上观众的脚步。

二、全媒体时代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机遇

全媒体时代以其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和不同于传统媒体表现形态,给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与新媒体结合。

新媒体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绝不仅仅有弊端,更为电视民生新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电视民生新闻应多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弥补自身短板。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在播出过程中,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平台与观众进行交流,实时了解观众的观看感受和喜好,以便更好地对新闻内容做出调整。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在采编过程中也应多利用新媒体,与百姓连通,例如,在百姓发现新闻时将所拍摄的照片、视频等发送给电视新闻媒体,电视新闻媒体经过审查后如可用,便可稍加剪辑制作后播出即可。这种做法一方面更能了解百姓关注点的所在,另一方面也能使百姓更有参与感。

三、电视民生新闻应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创新

民生新闻是与百姓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侧重点也应不同,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创新。

首先,对于民生相关政策的解读。各地区的民生政策虽然都是在党的大政方针下制定的,但也会存在小小差异,因此,民生新闻首先应对各地与民生相关的政策进行解读,如: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均是百姓最为关心的内容,但大部分百姓在平时用不到的时候都不会留意,一旦某天用到了却发现对政策一点都不了解,因此,民生新闻要服务好民生,首先就要对民生相关政策做好解读,政策如发生调整,应第一时间播报给百姓知道。

其次,对每个时期不同地区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及时播报。不同地区的百姓在不同时期最关注的问题会有所不同,例如,北方百姓在深秋季节最关注的是供暖费问题,近几年经常传出供暖费下调的传闻,对于这种问题,建议电视民生新闻在第一时间采访调查,将真实的情况告知百姓。又如,北方百姓在供暖期时关注的室温是否达标问题,建议电视民生新闻多加关注,联系相关对于供暖室温未达标的情况给出解决办法,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再如,近年来举国关注的雾霾现象,多出现在初供暖的冬季,原因是供暖的季节也是北方农民烧秸秆的季节,加上深秋初冬气压偏低,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造成雾霾天气。对于此种情况,建议电视民生新闻在雾霾来临之前多多呼吁百姓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或不烧秸秆,叮嘱百姓防霾。

四、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来临的今天,电视民生新闻不再是“一枝独秀”,而“百花齐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有机遇。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用新媒体技术来补充自己的短板,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创新求变,真正做出适合百姓、百姓爱看、为百姓解决问题的民生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的发展概略和发展趋势 篇5

2001年1月1日,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打造了一个名为《南京零距离》的新闻节目, 其播放形式类似于中央一套的《焦点访谈》, 播出的新闻内容和一般的新闻内容有很大区别, 它的主要新闻内容都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的。该节目的播出引起了电视观众的强烈反应, 虽然都是关注民生问题的, 但《南京零距离》和《焦点访谈》关注的民生点是不同的:《南京零距离》更贴近群众生活, 是一档平民型节目, 它的主要关注点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小问题、小事情上, 例如邻里之间吵架、马蜂窝蜇人事件、小猫爬树下不来、幼小儿童被拐卖等等。在一些国家或地区, 这样的小事根本算不上新闻, 更不用说在电视新闻中展示出来, 但《南京零距离》独出心裁, 关注老百姓身边的小事, 收视率史无前例地飙升。有了这一样本, 其他省级、市级的电视台纷纷效仿, 使得民生新闻得到普遍的重视。

再以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为例, 该节目始播于1998年6月28日, 至今为止已经由最初的10分钟扩展到现在的70分钟, 该节目的产生和发展证明了当时的黑龙江电视台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前瞻意识。该节目现在的团队人数由最初的十个人发展到百人, 地位也由小角色发展到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节目,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 《新闻夜航》节目获得众多奖项和百姓的喜爱, 还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称号。为满足受众的需求, 2011年11月黑龙江电视台又开播了新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新闻夜航午间播报》, 吸取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该栏目与《新闻夜航》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新闻夜航午间播报》善于寻找适合现场报道的突发事件作为播报点, 从老百姓的视角看待问题, 了解新闻事件对老百姓的影响。

对于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 新闻编辑应该把网络新闻编辑后再在电视上播放。辽宁电视台的《说天下》节目广受电视观众的喜爱, 该节目的新闻视野比较独特, 形式多元化, 还有广阔的覆盖地域, 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网络。该节目的播出内容包括生动有趣的本地新闻、最新最热的国际时讯、妙趣横生的奇闻异事, 还有贴进生活的服务咨询, 节目关注民生、形式新颖、板块安排合理、信息量大、简单明了, 其报道领域涉及时政、社会、经济、文化、国际、体育等多个方面, 对于突发事件还有现场直播报道, 深得百姓信赖。河南电视台的《中原午报》节目是一档新的新闻资讯节目, 与《中原晨报》相继播报最新资讯, 为百姓带来最新信息。辽宁都市的《新北方—午汇天下》栏目, 以“看有意思的新闻, 过有滋味的生活”为口号, 播放时间为一小时, 汇聚了最新鲜、最有关注性的民生新闻, 向电视观众播报各种新闻事件和传奇人物故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先进和多样化, 这也带动了电视新闻的改革。电视新闻的发展带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办民生新闻类节目, 早中晚都为百姓提供多种新闻资料和事件, 开拓了百姓的视野。随着各种节目的开展, 民生新闻栏目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开办, 明确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方向, 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实际状况, 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微.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传播.2012 (02) .

[2]张宏.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浅析[J].商业文化 (上半月) .2012 (03) .

[3]郑兴.都市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析[J].青春岁月.2013 (16) .

[4]马月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J].魅力中国.2009 (34) .

[5]刘志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 (22) .

民生新闻的认识与突破 篇6

一、对“民生新闻”的再认识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 即“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近代最早对“民生”进行具体阐述的是孙中山先生, 他认为,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是一个带有以人为本、人文情怀的词语。“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紧密结合, 就使“民生新闻”焕发了勃勃生机。“民生新闻”关注的民生, 指的是关心人民生计, 关注人民生存状态和人生命运的新闻, 它采用群众视角锁定“民生、民情、民意”, 通过多种报道形式, 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进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民生新闻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民生题材。从报道的题材内容看, “民生”有大民生, 也有小民生。所谓小民生就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同时民生新闻又开阔了内容空间, 即所谓的大民生, 就是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走势以及就业、保障、医疗、教育等等。二是群众视角。所谓群众视角, 是指报道者在选材、采写、播发这一过程中均站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 采取“群众视角”来审视民生, 所表现出来的是用群众的思想意识而非居高临下地看待和展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三是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服务化, 即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报道“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向受众提供当前物质文化、家庭生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有效信息, 这其中蕴含了服务化的新闻价值理念。四是语言朴素。“民生新闻”的语言表述方式的最大变化是从“说”新闻到“聊”新闻, 再到“侃”新闻, 核心表现是通俗、实在、清新、简明, 朴素的语言风格让受众看得懂、愿意听。五是人文情怀。“民生新闻”的报道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更多的关注目光聚焦普通百姓, 彰显了对普通百姓的温情, 以更多的笔触展现人性的光辉, 弘扬人间的真情, 以浓厚的人情味儿感动了受众, 感化了受众。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

“民生新闻”时下走红受捧, 成为媒体报道中独特的一景, 但也存在缺憾, 甚至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引起注意。诸如停水停电、垃圾污染、噪声扰民等报道占据媒体主位, 亲民倒亲民了, 但长此以往易造成审美疲惫, 更体现不出什么社会效益。有的新闻题材琐屑、浅薄, 有的存在低俗现象, 要知道“民生新闻”不能只停留于琐碎和表面, 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如大量的弱势群体的无助际遇、交通事故、经济纠纷、家庭矛盾等事件, 或以庸俗、夸张、暴力等取悦受众, 全然不顾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生新闻”出现此类的缺憾, 原因在于片面理解“三贴近”的原则, 在指导思想上偏离正面报道为主的方向, 把庸琐无主题的“垃圾新闻”和品位不高的“媚俗新闻”充当了主体新闻, 客观上放大了社会的阴暗面, 迷失了广大受众的双眼。

三、做好“民生新闻”的突破

要弥补“民生新闻”出现的缺憾, 突破“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 需把握以下几方面: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媒体报道民生新闻所肩负的责任是弘扬主旋律的、积极健康的、正确的民意, 引导和消解非主流的、不正确的民意。因此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 坚决抵制低俗化倾向。选题既要贴近民生, 又要大局在胸。一是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二是具有新闻价值;三是力求做到党和政府立场、媒体立场和群众立场三者的统一。

2. 锻造媒体品牌栏目。

“民生新闻”的出现带来了新闻理念的转变和报道内容的转变, 设置的民生栏目必须形成品牌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媒体民生栏目的定位要高起点, 立足于本区域的文化特征与受众需求来设计, 讲求品位和特色, 致力于“政情下达, 民情上传”, 并紧贴时代特征, 对生活事件做出深度挖掘和剖析, 形成媒体的“民生新闻”品牌效应。

3. 提升“民生新闻”品质。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破瓶颈 篇7

一、坚持民生的新闻选择取向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针对各类标准该如何认定和把握新闻的选择, 该如何走出误区?既然是新闻类节目, 就必须符合新闻的基本要素, 选择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鲜, 避免虚假、陈旧、司空见惯和空话连篇, 要贴近百姓生活、为百姓服务。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主体, 民生新闻以平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 只有牵涉大众的切身利益, 大众才会去关注、关心, 才能解决最基本的阅读率和视听率的问题。民生新闻要将国计与民生联系起来, 将国计的落脚点放在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上, 走向大民生, 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货币政策以及医疗改革等重大题材, 都可以纳入民生新闻题材选择的范围内, 对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问题, 可以从一名市民工资所得的小角度入手, 以点到面、由浅入深分析, 用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结合, 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手法, 展示这些深奥的政治大问题, 使党的政策切切实实地影响到群众, 让百姓容易接受。

电视民生新闻的选择还要科学地应用其新闻价值, 对一些负面信息一定要控制量, 并且, 还应将此类新闻提升到舆论监督的层面, 而不要津津乐道于市井丑闻、暴力和悲剧等方面, 要做到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 并引领群众对事件进行理性反思。

二、注入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怎样才能在日常的民生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情怀呢?这就需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和技巧。

1. 以平民视角采写

电视民生新闻大多数时候是反映百姓生活中的大小事件, 记者要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予以报道, 要让百姓感觉到真真实实在为他们反映事实真相, 而不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记者一定要在平民意识的基础上, 以平民的视角报道相关民生新闻, 切记不可居高临下。比如报道上下班时间坐车拥挤的现象, 采访中记者应该采取体验式报道方式, 记者应该站在站台等车、在拥挤的人流中上车、在车厢拥挤的状况下站着乘车、穿越人群下车, 生动展示出上下班乘车高峰期的拥挤程度, 让镜头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直观、生动地发现问题, 这样会十分有说服力, 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2. 树立地区本土化风格

百姓看节目往往都会有趋近心理, 对周边的人和事比较关心, 所以在民生新闻中树立地区本土化风格很关键。例如, 广州电视台推出的《寻找羊城失落的老戏院》和《G4出动》这两档节目, 至今我记忆犹新, 不仅报道了人和事, 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本土文化和地域气息, 对老戏院进行报道, 让承载了许多“老广州”回忆的老戏院再次鲜活起来, 不仅重现了老戏院的发现历程, 更承载了老广州的历史文化和老戏院的命运, 还有就是牛尾汤老店搬迁新址的新闻, 通过采访大量的老饕客, 通过他们的回忆, 展现牛尾汤的制作, 并且通过牛尾汤口味的变化, 描述出广州美食文化和广州人生活的精气神。在节目中树立本土化风格, 不仅提高了观众的认识度, 还增强了观众对城市的归属感, 使得观众对此档节目感兴趣, 继续关注节目。

三、发挥民生新闻亲和力的本质力量

民生新闻搭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发挥了调适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想整合的强大作用。其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对本地事务的关注和对传播方式的改进上, 在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 民众迫切需要了解周边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同时也需要一种便捷方式参与到社会中。内容以本地新闻为主满足了城镇市民的一个重要需求, 因而收视率和认可度比较高, 还有就是人情味也体现了一种亲切、有趣、通俗的表达方式, 例如“读报”的播报形式, 利用这些播报方式可以迅速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伴随着民生新闻收视率和认可率的大幅提高, 民生新闻节目在各地方电视台遍地开花、迅猛成长, 导致民生新闻瓶颈也逐渐呈现, 而通过对民生新闻中的策划、选题、内容和播报方式以及制作技巧等方面的尝试, 为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摘要:当电视民生新闻出现视点庸俗、形式单一、节目风格日趋雷同等问题时, 如何突破瓶颈, 补足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短板, 是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瓶颈,互动

参考文献

[1]胡晓红.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生存发展策略探讨[J].新闻传播, 2011, (06) [1]胡晓红.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生存发展策略探讨[J].新闻传播, 2011, (06)

[2]吴静.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记者摇篮, 2009, (01) [2]吴静.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记者摇篮, 2009, (01)

[3]魏莹.让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叫好又叫座”[J].青年记者, 2011, (17) [3]魏莹.让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叫好又叫座”[J].青年记者, 2011, (17)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 篇8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时代背景,发展问题,方向

一、民生新闻的含义和特点

民生新闻是从百姓生活中采制的新闻内容, 主要关注百姓生活, 关注影响百姓生存的要点问题, 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实现互动性和时效性的播放, 形成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民生新闻以百姓生活为切入点, 依照正确的舆论引导并服务于百姓, 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民生新闻报道涉及的范围宽广, 地域性强, 各地民生新闻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二、新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存在的发展问题

1. 民生节目同质问题严重, 缺乏思想深度

现在很多地区电视台都有民生类节目播出, 但是很多节目的策划设计, 报道内容和播放形式几乎相同。新闻素材缺乏创新, 深入, 发散性的搜集和报道, 很多民生新闻的节目内容只报道天灾人祸或百姓琐事, 只是从表面上叙述社会和民众生活, 这种新闻过于表面化, 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

2. 内容低俗失实, 影响媒体社会责任效应

很多民生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 在制作过程中重点选取带有暴力, 凶杀, 色情等内容的新闻, 另外其报道手法一般都采用实拍和细节报道的形式, 使得低俗内容不经处理就展示给观众, 影响观众感官和思想认识。还有的媒体为了单方利益不惜扭曲事实, 使新闻报道失实。这些情况都会对观众产生误导作用, 影响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降低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效应。

3. 欠缺公正意识, 以主观意识判断事件

民生新闻始终以“人文关怀”作为其制作思想, 所以在一些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会不自觉地将情感偏向于弱势群体。新闻工作者不加调查, 不加思考, 一味听取当事人的片面说法就依靠自身的主观意识对事件作出判断, 接着在节目中对当事人进行大肆讨伐批判。尤其是在舆论监督事件的报道中, 新闻工作者的态度和语气会对观众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种主观失实的引导, 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1. 坚持民生思想, 提高节目品位, 创新节目内容

民生新闻最关键的点在于对“民生”的关注, 所以要坚持关心人民生活, 关注百姓热点的新闻定位。民生节目主持人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 强化个人素质, 完善工作能力, 用客观正确的观点引导百姓确定正确的生活行动观点。保证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要用新视角, 新思维, 新感受, 新见解, 新构思传达民生新闻, 吸引百姓关注。

民生节目要通过节目品位的塑造打造自己的特色, 除了要求节目真实客观的报道之外, 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新闻品位是更为重要的。民生新闻要将民生内容和公共新闻内容有效融合, 实现社会大环境下的民生关注。另外还可以联合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节目实现跨区合作, 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 吸引百姓关注。

创新是节目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生新闻可以用地方方言进行播报, 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百姓的兴趣。另外可以针对新闻事件发表具有针对性, 幽默风趣的点评, 正确引导观众思维。还可以适当运用多种方式和观众互动交流, 让观众参与到节目当中, 实现真正的服务于百姓的创新节目特征。

2. 确定正确的舆论引导, 强化自身公正的舆论监督地位

民生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要走入百姓生活, 选择制作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再有民生新闻工作者要把握自身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要向群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 避免报道内容失实, 低俗, 保证新闻报道科学实用, 真正实现取之于百姓, 服务于百姓的基本理念。另外民生新闻工作者要构建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坚定自身的新闻责任感, 向社会大众传播积极, 有益的新闻内容。要避免个人情绪化的融入或者凭借主观认识的评论和批判, 新闻节目要客观详实地将新闻真相传达给百姓, 避免主观臆断的评论性语句的出现, 影响新闻本身的舆论监督功能的公正体现。

3. 坚持专业做新闻的理念, 深入解读新闻思想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身专业做新闻的中立性理念, 要摒弃个人思想态度, 客观反映新闻事件。要保证不受个别利益的影响或社会国家组织价值的影响, 要全部依靠“新闻价值”做出专业判断, 还原新闻真相, 维持专业报道精神。民生新闻工作者要以专业素质为基准, 重视民生关怀, 重视百姓心声, 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人民利益入手, 捕捉新闻价值, 选择新闻内容。民生新闻除了要报道表面化的民生民情新闻, 还要重视对新闻内部思想内涵的挖掘, 进一步深化新闻深刻思想对群众的引导作用, 凸显媒体的文化融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晶;民生新闻发展的理性思考[J];新闻传播;2012年02期

[2]张峰;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 篇9

关键字:民生新闻节目;定位;创兴;互动

一、当下民生新闻节目在基层电视台发展的一些问题

1.缺乏准确定位。民生问题涵盖面广,涉及到的问题和相关部门与人员十分众多,协调与处理难度大,而基层电视台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上,资源相对比较有限,因而节目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基层电视台的定位通常并不十分清晰,开设的民生节目对于民生问题究竟是关注、协调、调查曝光发现问题,还是帮助老百姓投诉与解决问题?这些节目定位问题目前在我国的民生新闻类节目中并不十分明确,许多节目“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心想着把节目做大做全,但是却忽略了节目组的能力,最终使得许多民生类节目虽然花样繁多,又是追踪,又是访谈,甚至还有专门搜集群众投诉与反映问题的平台,但是最终又解决不了许多问题,大量的节目设想与群众投诉建议不了了之,一味追求全而大的定位形式最终变成了大杂烩。定位的不够准确不仅使得基层民生新闻节目没有工作的核心,也使得节目逐渐流于形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

2.缺乏互动性。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特点便是对百姓生活相关问题的关注,其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也必须是百姓,因而要求群众在节目中有较高的出镜率,占据节目的核心地位。但目前许多民生新闻节目没有从根本上将群众作为节目的核心,群众只是引出新闻话题的引子,尤其在后续报道和追踪报道中,最初的采访群众很难再有后续报道与采访。另一方面,在节目中也缺乏与群众的互动,在民生话题引出之后,往往专家学者与政府部门便占据了节目的主体,百姓逐渐在民生问题的后期成为了陪衬。互动性的缺乏使得民生新闻节目缺乏深入持久发展的原动力,节目容易偏离“以民为本”的核心轨道。

3.信息定位与信息捕捉不够。民生新闻节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拉近政府和百姓的距离,加快推进民生工作建设,提供民生保障,但是目前许多基层电视台将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琐碎混淆起来,这使得许多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建设出现了偏差。在许多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演变为广泛关注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的琐事台,这类节目关心的都是群众的个体小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这些琐事完全不具备群体关注意义,对于民生问题没有太大意义,将节目的精力关注与这些话题,将使得民生新闻节目失去本应由的高度与品位,沦为柴米油盐“菜市场纠纷调解节目”,与民生建设的宏观目标越走越远。

二、民生新闻节目提升与创新的途径

要加强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就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发展的基本战略,同时深入洞察民生信息,以基层平民视觉来制作专业的新闻类节目,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政府与群众交流与沟通平台。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与其他新闻节目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就是其承担的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节目“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社会作用,应该尝试将这种作用机制化与系统化,具体而言,便是建立政府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

2.以民为纲,以民为本。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是群众,因此要实现节目的提升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在这方面,应该本着“以民为纲,以民为本”的核心指导思想塑造群众视角价值观,节目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将民生和群众作为节目的核心,而不是仅仅将民生问题作为引出话题的因子,此后便由“专家学者已经政府相关部门”占据节目的主要篇幅。在这方面,目前我国一些基层电视台视已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某地方台的节目《都市守望者》便是将节目的核心与内容完全交予群众本身,由民生事件的主人公来推动节目的发展,而记者的背景台词以及专家学者都退居到次要地位。

3.加强节目互动性。互动性不足一直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基于民生新闻节目的中介效应,可以将互动性作为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突破口。例如,在节目的进程中可以短息、同步声讯等形式让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在节目中将这些信息定时发布,以加强观众的参与度。除此之外,可以定期开展一期特别节目,邀请普通观众参与,以讨论或者辩论、研讨等形式回顾以前节目,或者展开一个新的话题,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节目是百姓的节目,是真真切切在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对于加强节目的观众认同感和节目的亲民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让观众作为节目的策划制作者,通过征集DV和主题故事等形式,将观众至于节目的创作核心地位,这可以大大提升节目的互动性。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民生问题关注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节目的提升与创新发展是传媒节目的重要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在节目中深入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将民生和群众作为节目的核心,同时大胆借鉴与创新,一定可以推动民生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交互演示系统的制作下一篇:学生网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