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共8篇)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篇1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内容提要: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业界繁荣兴旺的表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接纳采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状态,民生新闻是对新闻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和丰富,其写作特点和规律也一定与传统新闻有所不同。实事上,包括对民生新闻本身的写作,目前人们也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在对兄弟新闻体裁借鉴的同时,并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这些不同的观点终将“九九归一”,而逐步清晰明朗完整统一,最终回归到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民生新闻走向独立语体,开拓广阔前景的不可逾越必经之路。
关键词:民生新闻 写作 创新
新闻写作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关于民生新闻的写作可能还是一个新科目。因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必然会从内容到形式对传统新闻产生颠覆。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尽管现实中民生新闻的应用随处可见,但理论探讨明显多于实践总结。在此,笔者就民生新闻的写作“蜻蜓点水”式的归结一下,并结合自身实践谈一点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民生新闻写作对传统新闻的颠覆
在新闻大家庭中,民生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这不仅是民生理论首次被清晰响亮地提出和广泛实践运用,而且这些节目在风格定位、传播手段、内容形式、语言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确与传统新闻有着很大的区别,并正在形成一种思潮,成为新闻尤其是电视新闻全新的实践。表现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格定位——不执着于传统新闻经典写作规律
在理念上,不强调“讲政治”而倍加关注民生。民生新闻独特的理念和优秀的品质,使之极大地区别于传统的动态新闻,它以平民姿态说百姓事、讲百姓话、让百姓说话,并附以恰当的表达,实现了对传统新闻报道对象的转型、内容的调整、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严肃的、联播式的新闻“一统江山”的格局。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因而淡化了政治色彩,力图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着力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重视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体现对百姓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 范为主,着意刻画普通人;叙述与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新闻的导语、人称、口语、语气、语调,记者现场采访姿态,主持人颇具亲和力的播报风格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多样性。
在结构上,不迷恋于“倒金字塔”形式。“倒金字塔结构”是传统新闻惯用的形式,但民生新闻的民众风格,落实在具体的报道中,应该是不同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变“倒金字塔结构”为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变全景式的扫描为微观具体的再现;较多运用直接引语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等。其中,百姓视角决定了民生新闻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取而代之以故事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方式。
在人称上,不钟情于“全知全能”的旁白。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对象怎么样了”,注重以报道对象为一个客观真实的发生客体。节目是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一般是采用顺叙的方式告诉受众“这里发生了什么”。而民生新闻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则是第二人称式的,也就是“你看到新闻报道对象怎么样了”,采编新闻的过程就是受众眼睛游历的过程,由记者的镜头带领观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受众同记者一样,是事件见证者或者现场亲历者。细心的观众从电视新闻中人称习惯的变化中早已窥得端倪:平民在电视中不再是“他”或“她”,而变成了“你”甚至变成了“我”。当媒体开始关注每一个“我”时,平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二)、表达方式——不再居高临下观察而是别致展示
在叙述上,受众成为传者关注中心。民生新闻与传统动态新闻报道相比,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它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二是它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注重所叙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借鉴传统现场短新闻的特长,民生新闻更善于展示动态,还原民生现场。它的报道要求把事件里最吸引人的东西拎出来,把一个复杂事件里最鲜活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情节呈现给观众。
在描写上,“白描”式的手法真实反映。民生新闻报道百姓民众的人和事真实而具体,众多而复杂,采访对象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观点与看法各持己见,但民众的地位与价值取向始终处于主要地位。因此,报道方式上许多媒体则采用了“平铺直叙”、“白描”的方式。民生新闻记者隐身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读者仿佛可以和新闻中的人物亲 历事件的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读性。反观那些习惯于静态讲述、写法陈旧老套的民生新闻,因表现样式的呆板单
一、模式化,不可避免地妨碍了新闻的有效传播。
(三)、语言特征——乡音里充满动情的平民百姓故事
新闻语言风格由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栏目价值取向决定。由于民生新闻的民本定位,为民服务意识,导致了它的语言具有消解绝对权威的平民特点。与传统新闻相比,民生新闻把受众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纳入传播效果的考察范围,更注重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口语化。
首先,主持人和记者本着平视平和的态度,用充满幽默、温情、服务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如同和家里人或是街坊邻居唠家常一样,真正在大众传播中体现了和谐人际交流的特色。同时,“我们”、“您”这样的字眼时常出现,注重了情感的传达,使观众感受到如在耳旁,这种跨越距离的美是传统新闻所不能比的。鲜活市井语言的运用也使民生新闻更亲民。
在评论性文字方面,不管是新闻本身的解说、记者的观点还是主持人的演播室评论,都不再执着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并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力求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努力让观众感觉到这不是一种说教,而是邻家大姐在唠叨心中的感慨。
二、民生新闻文本特性
“文本”以文字为载体,传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新闻文本就是记者就新闻事件的认识的文字表现形式。就平面媒体而言,它是新闻的最终表现形式,就电子媒体而言,它是新闻实现的依据。下面就新闻的文本结构谈点感受。
(一)、标题——抓住受众的眼睛
民生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简短清晰的标题是正常的眼睛,巧妙悬疑的标题是有吸引力的眼睛,精美难忘的标题是光芒四射的眼睛,倍受青睐。
1、民生新闻标题的审美
湖北电视经济频道《直播荆门》的责任编辑李红认为,“民生新闻标题不宜多用实题,而应大量使用更形象生动更具文采更富情感的虚实结合题,这些虚实结合题能在十个字左右ˋ尺水兴波‟,跳跃美感”。这种美感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感美、辞格美、动态美。
情感美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净化观众心灵,启迪观众情感。二是通过鲜明的观点对市民生活作具体服务和引导,体现的是传者对受者关心关怀关爱的情感。汉语中对偶、比喻、比拟、移就、顶真、反复等修辞格独具特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活力,在标题中恰当运用,既能增加标题的辞格美,又使观众乐于接受。让标题产生动态的美感,就必须多用描写式的虚实结合题少用叙述式的实题,在描写时还要尽可能多用动词。这是标题制作中的金科玉律。
2、民生新闻标题的制作
按照民生新闻标题的美学原理,其制作有以下几种方式。(1)、“动”之以情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撼人心魄、引人共鸣的标题切合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真”和作者真实的“情”而让读者情动于衷,其传神之处有时就在某个动词上。如:
《最是有情四月天 浪漫姻缘一“瓶”牵》。
这则标题直接点明了大型情缘活动“情定漂流瓶•钢城之约”中的动人画面,标题将落脚点放到了“牵”字上,令人回味无穷。(2)、“感”出共鸣
一个情丰意切的标题,必须选好新闻事实与读者生活的联结点,来拨响读者的心弦。那些大凡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总是倍受人们关注。如:(引)喝喝喝!好好的年宴变了味——(主)同事推杯换盏 喝出人命官司(副)死者家属怒告一桌酒友
本来是一起普通官司,但编者跳出一般民事诉讼的生硬角度,从年关将近、酗酒害人这个主题来制作标题,亲和力一下子增强许多,就好似朋友的一种提醒、规劝和告诫,新闻的内涵也更为丰富。(3)、善用修辞 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这个“再创作”和“一夜艰辛”,功夫有时就在修辞上,情感的表现力常常也在修辞上。A.比喻
(引)四十米古襄阳城墙现三种颜色,市民质疑——(主)夫人城缘何穿“花衣裳”
“花衣裳”这个比喻形象生动,简洁明快地反映了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古城墙的修复必须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要得到历史的认可。B.比拟
(引)路中“使绊”,面包车侧翻起火——(主)受害车主告赢“窨井盖”
用拟人的手法将窨井盖之祸表现得十分生动。C.对偶
(引)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主)温总理“民生情怀”赢得30余次掌声
对偶的运用,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平民总理”的形象跃然于纸上。D.排比
(主)“狂女苦追刘德华”四声叹息
(副)叹:华仔遭索赔50万惊:杨父自杀有预谋 晕:求婚男粉墨登场 惜:狂女本是高材生
此标题将媒体的态度和观点尽情展示出来,读后深受启发。E.映衬
(主)制“癣”者找帮工盯上擦鞋女
(副)唉!白天把市民的鞋擦亮了,夜半把城市的“脸”贴脏了
一边是“擦亮”,一边是“贴脏”,两个概念互为映衬,换来“一声叹息”。标题将这一新闻事件描绘得颇具嚼头,引起广大读者共鸣。(4)、“幽”出情趣
新闻标题要“幽默风趣”,讲究艺术和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情感色彩。如:(引)气球坐车不安分,挤到前排惹了祸——(主)司机眼被遮 撞上前面车
司机买了20个五颜六色的小气球散放在车后座上,准备送给女友。哪知车子减速时,后排 的气球立马骚动起来,飘到前排,遮住了司机的视线,车祸发生了……这个标题实际上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一个常见的突发事件说得不是那么沉闷,使读者读起来不觉得乏味,幽默之中多了一份教益。(5)、“问”出悬念 电表拉闸还会转?
在新闻标题中故布疑阵,设置悬念,犹如投石入水,易于激起读者的思维浪花,字里行间自然就蕴含着一种诱人思索、促人联想的神奇魅力,使读者产生刨根问底的精神兴奋和阅读趋向。它设置了一个引导受众通读全文的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二)、导语——引发受众的悬念
现在,许多民生新闻导语写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则长期沿袭“新华体”、“人民体”写法,总是立于宏观角度,似大实空;二则领导人物称谓、头衔冗长,在“有限的导语空间投入了无限的„无新闻‟内容”;三则“据悉”式导语,为证明而证明,使得新闻导语在语言上失去了生气和新鲜感;四则有些新闻信息实在没什么“点”可写,但必须见报,记者只好掺水掺沙,草草敷衍了事。
1、好导语的体现
(1)、突出事实的新奇独特反常性。比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毕业证问题》导语:“湖南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十位同学拿到了一张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报道的导语向观众卖了一个关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被迫继续看下去。
(2)、悬念设置以吸引观众。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也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如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一则新闻导语:“到了周末,原本可以好好地出去玩一次,但是昨天14名游客与旅行社发生冲突,不肯上车。这14名游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主持人巧妙设问,观众心生疑惑,欲知事实如何,只好静听下去。
(3)、点明事实与观众的联系。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并引起不同群体和层面的观众关注,民生新闻导语有时还需小题大作,但有时候又要大题小作,主要的是把小的利害关系变成大多数市民关心的大利害关系。
(4)、彰显个性化的形式。富有个性化的民生新闻导语很受欢迎。比如《阿六头说新闻》报道杭州市政府开放防空洞给市民乘凉的新闻导语:“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两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 6 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导语叙事采取杭州方言,又富有幽默感,很有亲切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2、提倡的几种新写法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新闻导语的写作必须改革创新。目前,一些个性化的导语的创新实践,正在影响民生新闻的写作。
(1)、散文式导语
导语写作散文化,要求现实事件在记者笔下不直接进入导语,而是通过记者调动全部感官进行思维过滤和创造,将新闻信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散文化导语写法体现新闻的特定立场或情趣,使受众在语言美和结构美中寻思新闻信息的价值,并通过受众喜欢的文字,巧妙的形式悄悄流进或者撞击受众的心田。
新华社一则新闻《开发中国的风》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当清风吹起你的黑发,你可曾想到风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能源呢?”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国际能源专家聚集北京研发中国风能的情况,导语用散文笔触,清新而有动感,颇具吸引力。
(2)、导语镜头化
镜头式导语就是向受众展示一幅准确的、完整的有关新闻主题的画面,让受众知道后面将要说哪些事情。要求记者以事实为基础,也就是用真实事实说话,用客观冷静的白描和叙述向受众刻画事实现状,就像用镜头去捕捉一个画面一样。
《中国青年报》一则学校门口开网吧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简简单单的砖砌围墙,屋顶靠几根木头支撑,塑料片、石棉瓦一盖,简陋的工棚摇身一变就成了网吧。4月17日中午,记者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北门的马路边,找到了三家这样的网吧,几乎每个网吧都爆满。”
这则新闻的开头就是镜头式的,对现场进行了白描展现,通过可观可感的现场情景,主动唤起受众注意和思考。
(3)、导语故事化
这类导语的写法,通常由引子引出一个个例子,浅显而能轻而易举的抓住受众的阅读胃口,然后转入正文的深度解读。2007年4月16日《参考消息》题为《中国村民奋战在抗击沙漠化最前线》的导语:(据香港《南华早报》)村民张振库站在河北省一座毫无生命气息的山上一棵齐腰高的松树旁,说,他的种树工作每天的报酬差不多是40元。
现年52岁的万泉县农民张先生早晨7点钟开始干活,在日落前常常能够种下十多棵树。他说,与玉米地里干活相比,挖坑、护苗和浇水没有多大不同,薪水也够高,以致吸引了仍然住在村里的大多数人参加。他说,他挣的钱比在北京一家餐馆做女服务员的现年20岁的女儿要多。
导语用了一个个例子,比较吸引人。我们还发现,这种新闻报道的导语已经不是“新闻报道最前面的”第一段,而是前一部分,所以,它对导语概念在新的环境下的拓展给予了实践观照。
(4)、导语动态化
要使读者产生非看下去的阅读欲望,导语就要自觉带给读者一种轻松和动感。而动词是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导语动态化,更多的是通过受众乐意并且欣赏的时尚动词把导语包装得充满魅力,充分调动起受众的眼球注意。
比如《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北京民工“泡”书店》,导语如下:“(本报讯北京电)在北京,民工在书店只看不买也受欢迎,北京的书店敞开大门任民工前来„泡‟个够。”
短短三十余字的导语中用了“敞开”、“泡”两个动词,形象而生动,表明北京书店对民工只看不买的宽容和热情,意蕴十足,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5)、导语标题化(无导语式)
这种导语写法或许是未来导语写作中最为经典的写法。手机新闻是一句话新闻或者是超短新闻的电子化。很多消闲性新闻都将会沿着受众的诉求进行策划,将会向着标题和导语“二合一”的方向发展,消息的核心信息全部由导语承担,正文只是相关新闻信息的链接。这样可以节约版面,避免导语与标题在意义和内容上的重复,这也是当前网络新闻报道最常用的形式。
(三)、主体——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是民生新闻在写作上的要求之一,这使民生新闻在结构、情节、讲述与描写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新闻事件和人物因素,分别被 8 真实记录、现场模拟、人物串接式讲述,主持人现场采访评说等形式加以综合运用,突破了以往新闻对时间长短固定的框框,甚至跨越了历史、资料运用上的一些界定。
1、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故事化新闻具有以下叙事特色:(1)、传统新闻以事件为关注点,故事化新闻关注焦点是人;(2)、传统新闻较为关注事件结果,故事化新闻写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3)、擅长展示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牢牢地吸引观众;(4)、故事化电视新闻注重对同期声的使用,对话在新闻中成为主体,成为结构新闻、推进故事发展的支撑点;(5)、传统新闻注重按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来决定叙述的先后次序。故事化新闻则讲究叙事结构,要求结构紧凑,以起伏跌宕的节奏变化和故事情节吸引观众。有3种技巧故事化新闻:
(1)、现场描写:依靠大量的细节和人物言行的描写。(2)、逸事回顾:在新闻的导语或文中使用逸事,利用过去发生的某件逸事,来讲述现在的事件,往往是选择那些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悬念的故事。(3)、事件叙述:如果是一件能激发读者极大兴趣的新闻事件,干脆就直截了当地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讲述故事。
2、人物化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在选题理念上要关注悲欢沉浮,并注重“故事人物”的选题是否具有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是否具有调查的空间,是否与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有等待揭示的真相;在采访写作上要完整塑造人物,“故事人物”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一切言行、举止都在出镜记者面前展开,也同时在观众面前展开,因而必须全面,是其在自然生活中的真实再现;在悬念结构要突出个性特征,巧妙地运用悬念,在悬念中叙事,在悬念中对“故事人物”进行个性描绘,以抓住受众眼球、展示“故事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事实真相的又一重要手段;在细节捕捉要体 9 现人文关怀,善于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努力捕捉与“故事人物”相关的生动细节,并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即便是非常宏观的选题,也能够做到和“故事人物”、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出最根本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得“故事人物”愈加丰满、新闻事件更为生动,节目对主题的诠释也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价值取向上要追求理性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对选题中“故事人物”的精心把握、全面叙述和个性描绘,使得节目在探寻事实真相过程中,处处透视着人伦精神和理性思考,为节目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情节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节的解释是:“事情的变化或经过。”只有对结构的精细安排和布局才能讲好一个故事。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实际上也就是新闻故事情节的安排。(1)、起。“起”,指文章的开头,主要有原因起和结果起两种。原因“起”一般先介绍引子、提出疑问,这样就能够使观众产生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结果“起”就是故事首先就交代结果,然后在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从而揭示出事件的社会意义。(2)、承。“承”,即承上启下或过度,在新闻中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3)、转。“转”指转折,这时候新闻开始进入高潮。
(4)、合。“合”,指新闻的结局。结尾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4、细节化
情节细节化是指情节要落到实处和细节上去。精致细微的细节描写,可以成为一篇新闻报道的亮点,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形象化的细节也能画龙点睛地传达人物的本质特征和呈现出事物的真实面貌。“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
在形式类分上,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一样,分为外貌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和环境细节等。细节犹如珍珠,镶嵌到新闻里能产生光泽、动感、形象,有利于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使新闻更有说服力、感染力。那么,在新闻中该怎么样写好细节呢?
其一,根据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来处理。消息写作要求简洁,写细节也必须精当。因此,在消息中写细节不能像通讯、特写那样展开,要惜墨,不要泼墨,从行文到选材都须下一番锤炼的功夫。美国新闻学者肯•梅茨勒说过的话:“写细节很容易收不住笔,细节叙述过多,会把整个报道写得使人望文生厌。”
其二,从形象出发,化虚为实,是新闻中写好细节的又一招。所谓从形象出发,化虚为实,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细节演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
其三,用白描语言写细节,最适合消息写作的要求。白描系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谓之“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细节化在电视中,主要运用长镜头、特写画面的组合和摄象机的“推、拉、摇、移、跟”来完成。一是镜头语言细节。作为视觉艺术载体之一,电视利用镜头语言强调富情感共鸣点和新闻价值、能启迪思考的细节,有助于培养受众的“情感忠诚度”,揭示故事主题。高质量的镜头语言细节取决于摄像和编导两位叙事者的默契。二是解说语言细节。解说词在电视叙事中起着补充、解释画面,过渡衔接、升华意义的作用。在撰写解说词时,叙事者应当充分发挥文字符号的优势,字字珠玑。三是叙事者的非语言传播符号细节。非语言传播符号是指语言传播符号外的传播符号,具体包括外貌衣着、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空间距离、触摸行为等。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65%来自非语言传播符号。电视具有较强的人际化传播特征,所以主持人和出镜记者非语言传播符号的运用对防范信息误读、优化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四)、点评——引导受众的认知
新闻点评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根本所在,是民生新闻的魅力之源。新闻点评按体裁来分主要有两种。对新闻消息,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往往处理成“串联词+消息主体(画面)+三言两语的点评”的样式,像《南京零距离》的“今日快报”板块,就采用了这种形式,从而突破了传统消息“导语+消息主体(画面)”的刻板模式。
而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针对新闻事件所作的专门评论,往往采用独立成篇的“主持人小言论”,即“串联词+事件内容(画面)+主持人小言论”。像《第七日》节目和《南京零距离》的“今日头条”板块,主持人在点评时,用的就是“主持人小言论”。
要写好民生新闻的点评首先记者尤其是编辑、制片人必须自强素质。丰厚的理论积淀和工作实践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民生新闻点评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要准确把握住民生新闻的特点,注重运用好求异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民生新闻的点评。《第七日》、《南京零距离》这两档民生新闻栏目为我们写好新闻点评提供成功的范例。
1、记者编辑要用“平民视角”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要用心体会百姓对问题的真实心理和看法,并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像《第七日》曾播过一期关于公交车经常抢路,而交警却视而不见的节目。元元一开始就直击要害,说出了百姓的心里话——“大公共仗势欺人”的“把小车挤到一边”、“违章了还理直气壮”等等。其实老百姓对这些现象早有体会,而元元就像大伙儿的朋友一样,站在大家身旁,直爽、痛快的说出了百姓的心声,渗入了百姓的心灵,引起了百姓的共鸣。
2、要用犀利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去挖掘事物的本质意义,只有穷尽事物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触摸到问题的实质,这样做出的作品才会有深度。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北地区许多人到全国各地销售皮毛制品,其中真假难辨,消费者屡屡上当受骗,媒体也多次报道了这种不良现象。但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则图片报道用了《真假都违法》这样一个题目让人过目不忘——如是真皮,则违反了动物保护条例,如是假皮,则是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也是违法。区区五字,就点中了问题的核心,让销售者警醒,让消费者谨慎。
3、要敢于仗义执言,甚至冲冠一怒。在分析了问题之后,还有敢于运用手中的笔对不正当的行为、不正确的言论、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评,不要怕得罪人。《南京零距离》播出过一条与春运有关的新闻过后,孟非评说道:“客运部门不断提醒旅客错开高峰出门,但是每年春节就这么几天假,要乘客错开人流高峰,怎么可能?”。痛快、直白的讽刺了客运部门的“黄粱梦”。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简洁、干脆、直白、有力,它一语道破了百姓的心声。
4、提倡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也在坚持以人为本,在点评时也要把握好 “度”。要帮忙不添乱,要站在维护大局的高度来论事说事,切不可挟私报复,图一时之快而不计后果将贻害无穷。现实中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纸馅包子”事件的出笼就是记者编辑没有正确认识到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但不是想象的那么严重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只求轰动效应,而酿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民生新闻写作是个新课题,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人们去探寻。只有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之上,它才能更加完美,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媒体实践。
特别申明:本文旨在总结民生新闻的写作的相关内容,部分内容引用了学长或同行的相关论述,在注释部分注明,并在此致谢。
注释:
1、张译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元素探析》
http://
3、李学东《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http://zjdaily.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37145/node340592/node340608/userobject15ai4317154.html
4、李红《浅谈民生新闻标题的美感》
http:///zhuanti/zhibojingmen/2006/0624/233.html
5、陈力峰 岑赤民 王莹《新闻标题的情感表现》 http://
7、薛东明《新闻导语写作改革探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c6e41010009iu.html
8、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
http://
12、张译心《民生新闻主持人:“零距离”还有多远?》 http://flyzyx.bokee.com/2870221.html
13、马希荣《精彩民生新闻点评赏析集锦》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11258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篇2
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视频开始吸引一部分电视受众, 网络传播消息快, 不受播出时间制约, 并且内容丰富, 真实性比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更强, 因此现在很多电视受众被网络分化了。据调查显示, 我国电视观众已经出现老龄化趋势, 平均年龄为45岁, 18岁左右的年青人则很少收看电视, 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另外据调查显示, 我国收看新闻栏目的观众平均年龄为45岁, 那么年青的电视观众哪里去了, 答案就是被网络分化了。
电视民生新闻面对这种状况, 创新势在必行。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创新?怎么创新?这个问题已经是业内长时间讨论的问题, 笔者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节目播报形式上进行创新
节目创新是一套整体方案, 每个细节都不应该忽视。在节目播报形式上的创新最为显而易见, 也最能体现节目整体的特点。现在很多民生新闻都是单独主持人进行播报, 并且采取坐姿进行播报。这样的播报方式难免千篇一律, 不被观众喜欢。可以换成双主持人进行播报, 也可以让主持人采取站姿进行播报, 都会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双主持人播报两个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缩短观众和节目的距离, 让节目更加具有亲和力。
另外, 节目的语言也是播报形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民生节目语言要贴近生活, 说白了就是拉家常, 但是现在很多民生节目都在以拉家常的方式进行播报, 观众对拉家常的民生节目的播报方式肯定会感到厌倦, 那么不妨在拉家常的基础上再添加点相声小品的幽默, 俗话说一笑解千愁, 如果在某条民生新闻里能有这么一句两句让观众一笑的幽默, 或者以幽默的方式报道这么一条两条新闻, 相信观众会过目不忘, 记忆犹新的。
二、节目内容的创新
任何好的电视节目只在播报形式上进行创新却不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可谓是对创新的换汤不换药。新闻题材在我们身边发生, 创新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什么样的方式来把新闻挖掘出来。现在很多民生新闻节目都是对某一件事情进行单独的报道, 那么在报道事件本身的同时, 我们可以将新闻展开来, 不但报道新闻事件本身, 还要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 一条新闻加上相关的背景资料, 会让观众对整个事件的理解更加清晰。应用链接也是民生新闻的一种创新方法, 对类似的事件进行链接报道, 不但能突出所要报道的事件, 还能拓宽观众的眼界, 知道同类事件的情况, 可谓是一举多得。横向来做链接, 纵向就可以做对比, 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报道, 可以让观众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对新闻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 前面一条的新闻事件观点模糊, 不好下结论, 那么后面加上一条对比新闻, 就能让观众从相反的角度来解读新闻, 对新闻事件有深刻的解读;如果前面的新闻事件是立场明确的或好或坏, 那么再加上一条对比新闻就能让观众对新闻的理解更深刻、更鲜明。在报道完事件本身后, 栏目还要发表对这一类事件的评价或者这一类事件的影响, 这是新闻事件发展的一种立体、延续性的报道。民生新闻节目后面加上影响或者评论, 可以帮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进一步升华。这样一个栏目会显得更有深度, 更有灵魂, 是整个新闻的点睛之笔, 而不再像以往那样, 只做事件的传声筒。这种经过“背景、链接、对比、影响或评论”几个环节播报出来的新闻和常态的新闻资讯类节目相比, 特色更鲜明, 风格更独特, 更有个性, 也更能被观众认可。
民生节目要在内容上创新除了做好民生内容外还要做好民生服务。只有民生新闻和民生服务相结合, 才能拉动收视率, 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只民生不服务, 很多观众只是看热闹, 既做民生又做服务, 让观众不再成为局外人, 主动参与到节目当中来, 切切实实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也许是某个民生新闻栏目中开头或结尾出现的天气预报, 就是这几秒钟的天气预报却成为了观众停止换台或每日坚持收看的重要理由。
另外,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视野也要放开, 不但立足于城市, 目光还要投向农村、投向其他城市, 选题和取材的范围要广阔, 这样可选择的题材会更多, 关注的内容也会更多, 能更好地提升栏目的知名度。
三、节目编排的创新
好的新闻节目在编排上也要注意创新。光有好的单条的新闻, 在编排上安排不好, 也不能从整体上完成新闻节目的架构。在编排上可以采用分板块的形式。新闻、资讯、娱乐等内容各有各的板块, 每个板块和后面一个板块通过节目预告进行连接。节目预告配上简洁的语言和音乐, 这样整个栏目看上去脉络更清晰, 也更能吸引观众。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 篇3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对这一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或认为是一种“新闻类型”,如说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类新闻①;或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如说“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②;或认为是一种“节目形态”,如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③;或认为是一种报道风格,如说“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④;或认为是一种“话语建构”,如说“‘民生新闻’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社会的‘话语建构’,它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产物”⑤。
单就字面定义而言,它在新闻中的分类应该是属于题材的范畴,但在实践过程中,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概念,而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但是从上述对民生新闻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从内容上看,民生新闻主要报道的是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感;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的基调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与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总而言之,民生新闻应该具有题材内容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从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热潮,民生新闻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迅速地发展壮大。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因其主要着眼于街道、社区,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新闻、老百姓的心事、老百姓的生活,如经济住房、行车难和停车难、教育乱收费、下岗失业、外来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因而特别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电视民生新闻引发的电视新闻革命,创造了电视新闻节目的高收视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从目前的民生新闻发展来看,有些问题也应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例如:大部分省级新闻联播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的比例偏大,導致新闻信息量小,不能吸引观众;而一些专门报道民生新闻的栏目对民生新闻的理解过于狭窄,报道的大多是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而且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做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反而得不到反映。
电视民生新闻在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在他们审视的目光下,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这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上隐忧重重。
“民生新闻”与受众需求不相一致
观众对内容的需求是一个信息体系,这一体系是随着社会环境、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过去,随着社会的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体系中更多的是批评报道、揭露报道、负面报道等,以此来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在这一需求下,从中央到地方诞生了一大批调查性节目,并迅速走红。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上升而抱怨度下降,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负面报道,而是与己有用的信息、权威的解说及愉悦的体验等。广州地区某电视台开办了《社区新闻》栏目,大部分内容是批评、负面报道,甚至是一些丑陋的人和事,苦心经营多年,但观众却越来越少,收视率大概只有一到两点左右。广州电视台副台长涂布说:“去年和前年我们很多新闻专题发表了很多篇批评报道、负面报道,反而收视率上不去,相反有一些主流新闻、对老百姓有用的信息发布一条两条收视率明显上扬。”
面对观众的需求变化,民生新闻却没有积极调适内容以适应变化,各台仍高扬民生新闻之旗,扛着摄像机忙乎于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乐乎于街头巷尾的琐碎小事,夫妻吵架、恋人口角、邻里纠纷、路人之争等琐碎的、鸡毛蒜皮之事以民生新闻的名义频频闪现于屏幕。更为严重的是民生新闻还出现异化现象:极尽猎奇之能事,大打擦边球,借助镜头窥视当事人的隐私等;迎合低俗趣味,追求刺激,如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守候在无盖窨井旁,将骑车人翻车、痛苦呻吟的镜头搬上电视;出现媚俗化、庸俗化取向,如将记者扮演当事人,拍摄假新闻画面搬上电视等。
雷同节目纷纷亮相
模式雷同:随着《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节目的声名日盛,仿佛在一夜之间,冠以“直播”、“快报”等名称的民生新闻节目已是遍地开花。在每天晚间时段,神形俱似的民生新闻节目铺满了各大电视频道,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劲头。仔细看去,不少节目都有相互抄袭的嫌疑。你说方言,我就用土语;你有热线,我就有新闻眼;你有FLASH动画,我就有真人秀。各省市间的电视民生节目模仿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节目内容到主持方式都多有雷同,在繁荣中透出单一的色调。
内容雷同:“如果有一位老大爷在马路边摔倒,会马上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是一句在南京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目前,在各大省会城市,省台与市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之间围绕民生新闻展开了激烈的同城大战,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致使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水电气供应、房子问题等类似甚至相同的新闻事件经各家电视机构的采编人员精心编制后,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如此频繁和雷同的节目难免让人日久生厌。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选择,民生新闻应该从内容、形式、本质等方面突破陈旧、错误的报道思路,走改革创新之路。
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有其特殊、潜在的发展魅力,要挖掘市场潜力,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面貌。
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化
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联、息息相关,每天都要面对无所不在的经济。因此,以民生的视角、利益来解读财经类题材,是民生新闻可以大放异彩的一个领域。
财经节目的民生化,不仅需要把专业的、高深的经济理论翻译为大众化的、平民的语言,而且还需寻求与市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蒸馏出能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信息。财经节目民生化的要求无疑对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容易被模仿,更易形成竞争优势。北京电视台改版后的《首都经济报道》改变策略,不仅加大对百姓经济生活等民生题材的报道量,而且其政策报道都本着“财经眼,看民生”的定位,从百姓的角度解析政策走向,收视率稳步上升,平均收视率接近2.0。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向财经领域延伸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并能以此打造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
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时政新闻的“平民化”,即从老百姓的视角寻找报道的角度,避免宣传味、说教味。如同是对领导视察灾后重建的报道,从宣传角度就是领导视察了,而从市民角度就是灾后重建家园的报道。诚然,时政新闻相对于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的新闻要“硬”得多,使其变“软”就要注重寻找市民的兴奋点和采用市民喜欢的形式,做到应新闻软制作。在报道中既要以平民化的角度提炼出有助于观众生活、工作决策参考的信息,又要用观众喜欢的平民化方式深入报道发生在观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观众在变化的体验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追踪新闻事件引领其他媒体连动
民生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人文关怀,这也是节目着力追求的。今年1月中央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关注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原本正常的人,因车祸失去记忆而走失。一天,救助站打来电话寻求电视台帮助。连续几天,记者和救助站的同志带着他走街串巷寻找他记忆中的地方,栏目每天也将最新的进展报道出去,希望观众能够提供更多线索。节目播出第二天,一些报纸就与栏目联系希望参与到帮助他寻找家的行列。于是,《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连动开始寻找失忆青年的家,按照失忆青年能想起的地方和人名一一寻访。连续几个晚上记者都是与这位失忆青年在一起,走访他回忆起的地方,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与此同时,热线也接到不少观众电话。经过《特别关注》7天的寻找、7天的报道,让失忆青年找到了家,這一牵动了众多观众心的寻家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编辑和记者甚感欣慰,而《特别关注》的公信力和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民生新闻”要做到雅俗共赏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不惜随意夸张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低下。一旦节目的品位和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的审美情趣造成不良影响。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实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用和形象。
总之,民生新闻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个性和创新性。各个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有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致力于创新性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生新闻在与传统新闻“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新闻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观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
注 释:
①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②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③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6)。
④程前、陈杭:《望诊电视民生新闻》,《中国电视》,2005(2)。
⑤郑宇丹:《民生新闻——主流意识的话语建构》,《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篇4
财经新闻节目通常在非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惨淡。有些频道开办财经新闻节目,只是为了满足精英人士的需求。但由于专业性不强,那些脱离生活的枯燥数据和苍白教条,往往很难吸引精英人士,而普通观众又难以从干巴巴的专业术语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于是,财经新闻节目专家不愿看,百姓看不懂。一些财经新闻节目只是提升频道“品位”的一种点缀。
目前,观众对经济大势的专业化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微观经济现象的描述关注度不高。因此,把财经新闻民生化,让老百姓从节目中获取财经资讯、理财知识、经济走势,节目何愁没有收视率。
一、准确定位财经新闻
关于出行、购物、买房、创业、旅游等与民众的日常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逐渐火热。这类新闻兼具民生新闻与经济新闻的特征,是两种新闻的交集,在学界被称作“民生经济新闻”。这种新型的新闻报道种类,是对财经新闻外延扩展的强力补充。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是消费者,反映内容是涉及民生的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对民生产生的影响,取平民视角,其所表现的价值理念,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服务民众的人文关怀。
二、把财经新闻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板块内容
民生新闻报道包含了大量的财经新闻元素。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南京》栏目每天都有大量涉及就业、住房、消费、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由于缺乏对该类报道的系统认识,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新闻事件来报道,穿插在众多的社会新闻之间,没有刻意地将其作为一类报道予以重点突出,或者是板块化处理,不利于栏目的品牌塑造。
三、财经新闻民生化的切入点
财经新闻不只是枯燥的数据和图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及民生要素。在报道财经事件或现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忽略了其中的.人文因素。要用一种关注百姓生活的思维和语态,去揭示其中的社会意义与民生价值。
今年初出现的菜价走高的经济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播南京》的记者没有简单地去菜市场报道菜价如何,市民有什么反应,而是找到了一位菜农,跟踪了这位菜农从地头挖菜,到进城卖菜的整个经历,从而得出了中间商赚取了最大的差价的结论,并提出了农贸市场免收菜农摊位费,将菜农引进市场的建议。建议被政府采纳之后,对平抑菜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条财经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民生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财经新闻本土化的落脚点
不少财经事件都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背景,比如金融风暴、央行加息。对经济大事件的关注,必须以宏观的视野正确理解和把握,还要有本土化的落脚点,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如在报道国家推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政策时,记者若只对这些政策进行简单化的叙述,就会因生动性不足而少了可看性。如果记者结合本地的一些楼盘的销售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得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叙述的过程也会变得生动,繁杂的政策不再难懂。再如个税起征点调到3500元之后,记者从身边的几个家庭谈起,给这些家庭算一笔账,看看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的实际收入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生动而可感的个案,将经济政策和民众的生活、民生需求联系起来。大新闻有了小切口,大题材有了小看点,财经报道的人文关怀也就体现了出来。
五、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
财经新闻须强化服务意识,从实用性角度解读财经政策,避免对政策的直接叙述,将专业财经知识用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手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凸显财经新闻的民生价值。
电视的视觉表现手段丰富,除了画面,图表、字幕等等,都是可以化复杂为简单的方式。节目的独特模式、主持人的独特个性,也可以给衣食住行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财经信息和话题提供生动的表现手段。
浅谈新闻写作技巧 篇5
隘孜小学曹冬梅 摘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 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相看的新闻信息,并 从中选择出能够加工成新闻作品的新闻素材来。新闻写作最重要的是练好基本功,掌握和理解新闻写作方法,避免写作中易出现得若干问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在恪守新闻真实的前提下,不断借鉴前贤的技巧,以丰富自己新闻作品,使之以情感人、形象生 动。
关键词:新闻写作;若干问题;方法
1搞好新闻写作必须从练基本功抓起
1.1素材选择要通过实践调查来完成。
选择素材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材是要认真鉴别,选用最可靠的材料;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臆想编造。二是思想性。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能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针对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的材料,真正能够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战斗性。所选的材料,要能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做到是非清楚,褒贬分明。五是实效性。不要“明日黄花”、“马后炮”,要选择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材料,并且要使所反映的材料同党的工 作部署合拍,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会新闻、趣 闻轶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报道外,对其他种类的新闻,也要努力挖 掘,选用读者感兴趣的材料。这些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深入生活,调查研究。
1.2 结构安排要合理,自然,又符合实际情况。
盖房子要有一个成功的设计。文章的表达也要讲究一定合理的 结构。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的组织构造,具体表现为叙述事实和安 排情节的方式,是新闻内容赖以表达的手段。具体地说,新闻的结构,就是按新闻的内部联系,按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以主题为红线,把 经过精选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材料,有计划、有条理、有层次地 安排贯穿起来。新闻的开头、结尾、事件的展开,段落的划分,前后的 呼应,左右的照顾,都属于结构的内容,它有一定规律可循。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是这样的顺序:一是导语:二是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这就是说,写作的顺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在导语中揭示主题,引出阐述,解释新 闻主题的主体。总之,新闻结构的特点
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中,写在新闻的前面,其他各个细节则按重要性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1.3 导语的内容既精炼、概括,又反映新闻的核心思想。
新闻的开头,用简炼生动的文字,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揭示主题思想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的那一句或几句话,称作“导语”。导语在一条新闻中的地位,就像是整部交响乐的前奏曲。叙写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主题的表达是否充分。新闻导语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新闻主题思想的需 要采取各种新颖、灵活的形式:一是以新闻人物的话作导语;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导语:三是运用比喻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作导语;四是用 设问句自问自答作导语;五是抓住最能反映主题的具体事实作导语;六是运用有说服力的数据作导语;七是用群众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作导语;八是运用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或名言警句作导语-九是用历史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作导语;十是以情景描摹作为导语。
1.4标题拟定有如画龙点晴,一语中人。
标题也低于题目,目者眼也,新闻标题要起到眼睛的作用,能引人注意、美化版面、介绍内容、评价事实。既是“眼睛”,就要富有神彩,充满勉力;如果平淡、晦涩、公式化,概念化,就像失神的眼睛,吸引不了人。所以,古人有“好题一半文”之说。意思是说,拟出了一个好标题,就等于文章写了一半。这也是极言标题的重要性。我们写新闻,尤其是编辑人员,必须十分讲究写好标题。实践证明,一个好标题,就是全文精华的点击和高度浓缩的显露,能增加新闻的力量,抓住读者,扣人心弦,而且使人不得不读,不得不看,甚至久久难以忘怀。新闻标题要注意概括性,以尽可能简炼的一句话,准确地说明这 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在有限的栏目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以最少的宇数表达其内容。这就是说,新闻标题必须简炼。然而,标题是否简炼,不能离开内容来评定。经过概括作出的标题,首先必须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新闻写作是它的标题给“点”出来的,是标题打出了该新闻的最佳品牌。
2、新闻写作过程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新闻写作的背景材料交待要清楚,但要繁简相宜。
在新闻中说明事物来龙去脉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背景是为了突出所报道的事物意义,说明事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等,或是对某~事物作必要的注释。它对消息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它是新闻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对于任何一个事件、讲话、情况或数据,只有充分地交待来龙去脉,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交待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完整。
新闻背景材料,通常包括以下~些方面:一是有关新闻事实本身的历史状况,以便读者用现在同过去相比较;二是与周围事物的对比:三是与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对比;四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五是不仅要反映某~事物本身,还要从宏观范围中看出它的地位、作用,影Ⅱ向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六是有关事物的专门知识,有关某一问题的各种观点、看法以及各种学派、各种艺术流派和学术见解的介绍等;七是有关某人某事、某地的轶事、传闻和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的介绍:八是在人物介绍中交待有关身世、经历和在某一方面的成就等:九是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等,要简要说明它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其性能特点:十是必要时,在新闻中用了不为一般读者理解的名词、术语和专业用语,要加以必要的解释。
2.2数字材料的运用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一定要准确且用到当处。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写新闻报道时,既要注意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质,又要使人们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新闻写作来看,数字具有简炼、准确、醒目、直观等特点它是其他文字所无法代替的。在加强经济报道的今天,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统计数字。“用数字语言说话”,可以通过反映事物的量,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准确说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新闻中运用数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所用数字要认真核对,看是否真实可靠,表达方法是否合理,比例的计算是否;隹确;二是运用数字要根据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规律,注意与事物发展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离开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三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四是要注意事物各方面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数字来说明问题 五是报道各种数字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六是报道某方面的数字,应说明材料的来源和根据,以增加其可信度。
2.3语言的运用要力求“短、平、快”,其技巧要害是符合大众口味。
首先要处理好句子和段落。通常的办法:一是通过代词来过渡,即用代词来代替在前面的句子或段落里出现的词语。二是通过关键性的词语和概念来过渡,即重复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或意思。三是运用排比结构,即通过重复某种句型,把句与句、段与段联系起来。
其次,是要准确运用词语。新闻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不在卖弄文墨,堆砌辞藻;而在于用人们能理解的词语,把事情表达清楚,使听众或读者一目了然。
2.4不可忽视写作过程中的逻辑顺序
一 篇流畅的稿件不仅能益受众很快明白新闻事实,也同样能浊受众获取听觉荚感。在写作过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按照重要程度先后有序的进行写作,或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再就是按照逻辑顺序加以组织,前两者的规律性比较明显。但逻辑顺序的把握更足对记者感
知力、表现力的考验。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出现象创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问的各种冈果荚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当。笔者看到一 记者采写了这样一一篇稿件。“某某党支部为某小学贫困学子奉献爱心”,记 者分别采访了受资助的孩子、学校教导处主任和捐款人 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以及涉及的点、面的设定来说比较到位。但看过稿件之后,事情虽然能讲明白,似乎却让人觉 得缺乏流畅的美感。问 题就在于,记者在写稿时只是把采访对象的录商简单的罗列在了一 起.缺乏对采访对象之间内 联系的分析,对象 与对象之间的录音没有产生相心的逻辑关系,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就显得杂乱无章,不但说服力不强。更缺乏流畅的美感。
笔者在改稿时在保留记者录音的基础上,则针 对采访对象之闻所呈现的因果关系按照逻辑顺序重新进行了编排,以一一名受资助孩子的感受做为切以体现事件的结果,通过教导主任的录音来说明之所以这些贫困孩子会受益正于学校和礼会联动组织的扶助行动.正所谓有因才会有果;而第二 个孩子的求奇不但再次肯定了这一行动的意义,他在困境中的自强 不息也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捐款者,紧接着就是捐款者自身被这些孩子所打动、所感染的切身体会的表前后录音的率
连彼此间相 互说明。互为因果,事件内部的发展规律也非常明显稿件的说服力也随之增强。笔者 是通过采访对象之问的逻辑关系把稿件中原本不清的关系理顺了。让受众在了解事什的同时,也受到流畅的听觉美感。
3、新闻主题和写作方法
3.1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3.2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 “抓心的手”,这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3.3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3.4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 “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去描述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无法成为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便捷化的今天,新闻真实性原则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观念,治理虚假新闻是每个人的责任,新闻中任何虚假都不能容忍。语言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我们须不断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掌握和正确理解新闻写作方法,使新闻作品为更多的人服务,也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
1陈庆平.浅谈新闻写作角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
2朱 韬.新闻写作 “热身三部曲”[N]。战士报,20073陈庆平.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 [N].中华新闻报,2003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篇6
培训老师:艾老师
新闻写作是一门学科,只有深度了解、具体实践了,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丰富、深远的内涵。
图片、标题(字大、位置最高)的内容即是本报纸最显眼的内容。报头、报眼:其新闻价值最高、最大,即头版头条。
标题:一篇新闻的报道,其标题相当重要。标题应保持在14字以内,少数情况采用更长标题、但不宜超过20字。如公司小报中有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公司荣获2008~2009乌鲁木齐科技进步奖。通看全文,其实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信息没在标题中体现,即科技进步一等奖,可把2008~2009这几个不是关键的字替换掉(标题不宜过长),即写成:公司荣获乌鲁木齐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等奖更能、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远比读者关注的哪个(时间)更具价值与新闻性,而这个时间可在文中轻盈带过。①、标题应具有如下特点: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看书看皮、看文看题),要将标题浓缩到最简洁、明了。其基本要素应把握:准确、鲜明、简洁(深度)吸引人。②、内容应突出,如什么项目、谁负责、取得了什么成绩、怎么取得的?要让大家关心的东西突出来,开门见山、直接拿出来让大家看到。要把醒目的东西写出来,如:******(什么)项目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什么),要直接在标题中突出来。如比较好的标题,能够抓住关键词:动漫产业,体验高科技带来的快乐!其中关键词动漫产业,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动漫是目前刚兴起的一种科技产业,一下子就将读者的兴趣调了起来。
导语:要与标题吻合。导语应保持在100字以内。标准三步曲:标题、导语、过程(怎么干出来的、即内容)。导语又叫引题,即是对标题的进一步阐述、补充与过度。引题的内容一定要把专业的东西去除掉,因为大众读者并不熟悉各类专业的东西。如果写上那些专业的让人看不懂的东西会使文生涩难于发表(新闻与其它素材的文章有明显的区别)。导语体现了所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内容:内容要有针对性、规范化,针对读者(他所关注的,他关注什么)来写。抓住5要素(5W)写具体内容。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果。另外消息要求时间一定要具体(消息必须明确时间的具体性)。
要把握好信息与新闻的重大区别,要区分开消息、通讯与新闻的区别。消息、通讯是新闻的横截面、它的特点快而短,它甚至可以是一句话,如:在刚结束的花样滑冰项目上,我国选手谁、谁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没了)!它只是描述一个事件或刚发生的什么事情,并不铺开来写,只是个报道。而新闻则需要描写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如何在落后的场面下奋勇直追,拿得了这枚金牌,完全可以
把5要素铺开来写。新闻着重写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报道那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多写细节,多描写。把事实摆出来、把具体事情、详情、具体人物写出来。
另外,内容一定要体现其价值性、其意义性以及其吸引人眼球的东西。突出特点、个性,捕捉不同的信息点。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要精益求精,改了再改、斟酌再斟酌。一定要注意语法,多写、多练。如:三个不同(的、得、地)用法:形—名/的;形—动/地;动—形/得。跑得飞快!飞快地跑!飞快的火车!
内容特点要鲜明、特点突出。举例:每年自治区都要进行粮食征购,征购粮食是自治区粮食局的头等大事,每年都要做新闻采访及新闻发布会,这样16个地州就都得上交不同的新闻稿,这样不同地区就要不同的新闻题材。那每个地区都应找到自己的特点,要找到最能吸引人眼球的东西。首先上交的吐鲁番地区,因为吐鲁番地区气候和日照时间多,粮食成熟的早,它是第一个提前完成粮食征购的地区,特点就有了。而塔城地区也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即它是超额最多完成粮食征购的地区,为何能够做到超额那么多就成了新闻的要素。昌吉地区也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它们上交的都是一级品小麦,质量第一,这个第一就成了新闻的突出要素。阿克苏地区也找了自己的特点,它从不条白条完成全部兑现征粮用户的款项。„„,所有地区都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征购特点,完成了新闻稿件,只有克州地区没找自己的特点,但通讯员一下子找到了克州未完成征购粮食任务的特点,它是独一一家未完成征购任务的地区,原因是因为该地区粮食用地少等特点,成了它突出的特点。
忌讳文不对题,不要堆积一大批形容词,如: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等等。结构一定有层次性,要有具体实例,要与大家的不同特殊事例。事例太多也不好,一定要有突出的东西,别写绝对数据、要用相对数据,绝对数据没有价值与意义,与相对数据则有借鉴性。如:××单位完成利润200万元,与外面同行相比也许200万元不是什么数据,但××单位与去年同期相比超额完成200%的利润则相当有价值性,并且会让读者联想到超额完成这么多,迫切想知道是怎么完成的,是谁来负责完成的等等。要突出靓点、细节描写。如这样一句话:我们常看到她忙的把带来的中药放进微波炉几天都忘了喝,但却“忙里偷闲”亲自购买补品去探望部门生病的员工。简短的描写,抓住了细节,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与特点。自己的身体有不适,需要中药调理,却老忘了顾上自己的事去忙别的事,体现了人物的先进性与突出性特点。另外,人物描写忌讳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思想,要采用原话,以免遭拍须溜马之嫌,别夸大其词,要自然得体与事例相符。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篇7
关键词:民生问题,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
人们在生活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使之得到解决。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是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映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帮助民众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概述
随着社会新闻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应运而生。其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与百姓的生活相关联,其播报价值不言而喻。在播报的形式上,主要采用本土化进行播报。对于县级电视台而言,民生新闻播报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内容本土化较为明显。在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中,主要的报道对象是当地的民众,因此所报道的内容应当与当地民众相关,以当地民众生活习惯为依据进行报道,在节目的编排和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当地人们的喜好。
其次,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报道要站在当地民众的视角上进行报道。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所报道的角度是不同的,主要是报道当地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因此,要从民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吸引当地民众的眼球。
最后,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更具有服务性。在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中,大多数的报道内容以帮助服务民众为主,报道服务的对象为普通百姓,它们将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出来,以此解决民众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现状与问题
(一)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许多县级电视台中,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位不够准确,当他们看到有些民生新闻节目收到了良好的收视反馈后,才匆忙跟风,盲目效仿。这类的民生节目不是在先进思维理念下创造的,缺乏发展新思路,也缺乏民生针对性,因此使得此类节目严重缺乏创新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后,就会出现取材枯竭、枯燥无味的情况,而这也必然使得观众对其失去兴趣,造成收视下降的后果。
(二)经营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收视竞争
许多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内容不堪、言语粗俗,这是由于这些县级电视台将“民生”的意义扭曲化,并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粗俗的语句、俗套的内容使得此类民生新闻节目得不到观众的青睐,从而对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造成很大影响。除此之外,中央以及省市各级民生新闻节目层出不穷,不乏很多优质节目,可想而知,县级民生新闻节目要与之竞争的难度之大。
(三)自身的体制管理方面还有较多的问题
如今,大多数县级电视台已经能够以自收自支的管理模式运作,但是很多县级电视台仍然会被以往的经营管理模式所左右,按照思维定式运作,不能完全地打开市场,使得县级电视台没有获得充足的资金收入。资金一旦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就大大降低,从而造成许多优质人才的流失,没有了优秀的制作团队,民生节目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这也是民生新闻节目收视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
(一)不断强化地方民生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核心竞争力对于县级电视台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县级电视台首先应当增强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加强县级电视台的内部管理。总的来说,县级电视台应当将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实现多种产业的同时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电视台的整体收入。在新闻制作中,要加大对其制作技术的支持,加大人才的引进以及保证资金的充足。与此同时,对于内部采编人员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民生新闻采编部门的人员,要定期进行人员培训,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其工作能力。另外,在对县级电视台民生节目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将栏目之间相关联的部分材料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在减少投入的同时也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二)金牌主持人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
为了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可以选用金牌主持人播报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节目,即品牌性的民生节目。正如我们所知,金牌主持人对于百姓来说更具与吸引力,他们所主持的节目更容易让民众喜爱,可以使百姓有欲望来收看他所主持的节目。县级电视台在做民生新闻报道时,任用有影响力的主持人,节目编辑人员所编辑的内容要具有感召力,关注民众生活,打造特色节目。这样在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
(三)注重新闻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作为县级电视台,在进行民生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应当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其中,以此来扩展新闻传播的渠道,加强各新闻传播形式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县级电视台可以专门设立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用以发布实时的新闻资讯,与此同时,电视台可以和网络平台进行合作,在网络上发布新闻消息,以满足人们随时关注的需求。作为电视台,若想真正了解群众想法,可以设立专门的讨论平台,了解民众的想法,倾听民众的意见,以此实现新闻播报者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
一个节目一旦受到大众的喜爱,那么,他的发展前景将不言而喻。县级电视台的民生节目若想在节目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应当打造出品牌效应。使民众对该节目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真挚的热爱。在节目获得观众喜爱之后,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迈进,进行规模化发展。从而提升其市场化效应,促进其健康蓬勃发展。
四、结语
民生问题是百姓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民生就是关注百姓。因此,县级电视台应当加强民生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关注百姓生活,在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也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建生.浅谈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2(04):156+158.
[2]苏朋.浅谈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J].新闻知识,2012(07):96+98.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篇8
创新误区之一故事化的“新闻述说”。电视图文并茂的报道特点使其在故事化报道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把新闻变成故事”就成了业界追求收视率的重要手段。批评性报道相对一般的社会新闻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冲突性,因而也就成了新闻故事化的首选目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新闻事实原来的客观顺序被打破了。开始采用故事的形式重新建构其叙事模式,以突出事件的悬念性。这就不可避免的冲淡了批评报道的深刻性和严肃性。如某台关于暴食症的报道,先从一个少女想要自杀讲起,反复强调该少女“吃而不胖”制造悬念,仅在叙事结构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对心理疾病危害女性健康原因的深入思考。
创新误区之二:娱乐化的“新闻包装”。在“收视率至上”观念的引领下,电视节目娱乐化已经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对于同城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电视民生新闻来说,创新形式、包装节目成了挽救节目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创新方法不当,不适用于批评性报道,就会违背电视新闻规律,起到反面作用。如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节目曾经在一次有关居民楼漏水的批评性报道中加配音乐,让人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创新误区之三:简单化的。深刻批评”。电视新闻一般都是反映市民生活的软新闻,批评的力度相对于时政新闻、政法新闻本来就比较弱。报道者因为要实现民生报道“短平快”的报道理念,时常仅针对一事一地进行报道,不进行深度报道、追踪报道,这更消减了批评报道的批评力度。山西运城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农村“毁青”事件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对为什么“毁青”,是什么驱使“毁青”等一系列有待开掘的主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因为不好报道,或者不能报道,批评报道时常后续无文,虎头蛇尾。那么对于那些“好报道”的批评性报道呢?就一棍子打死,不做深入分析、认真思考,简单一句。社会责任”就草草结束,表面上看措词严厉,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容。民生新闻的时代。意味着新闻从媒介中心走向受众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要从“媚上”走上“媚上同时媚下”的道路。
创新误区之四情绪化的“亲民路线”。用事实说话,将观点孕于事实之中,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生命。许多民生新闻的批评报道却在这个问题上变了味。有的电视民生新闻为了贯彻“亲民路线”,借主持人和记者之口,将个人化甚至极端化的观点直接表达出来,忽视了电视新闻用画面提供信息,用事实论证观点的特质,这导致观众在认真思考之前,就陷入了众多预设观点的包围之中。很多主持人记者谈起消费者投诉,就是“假冒伪劣,黑心商家”,谈起弱势群体就是“社会责任”。这些模式化的东西重复出现,不仅会造成内容的空泛、苍白,也会将社会利益群体推向矛盾对立之中。
创新误区之五:低俗化的。平民视角”。民生新闻的崛起是与电视节目。收视率至上”的理念密切相关的。当观众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意味着节目的品位只能屈从于观众的最低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争取观众。如此下去,必然导致精英观众的流失。民生新闻是软新闻,容易将报道局限于隐秘、暧昧的视角,同时。有关凶杀、暴力、色情的题材容易在电视新闻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因此很多报道。本来可以做出深度,却偏要从一个低俗的角度人手,将观众置身于低级的趣味之中。《1860新闻眼》关于脱衣舞女的批评报道动用卫星直播,分兵五路,有哗众取宠之嫌。这样的批评报道方式,即使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收视律,长此以往必然失去观众支持,降低观众层次。
电视民生新闻的批评报道之所以会走入上述的创新误区,固然与报道者脱离报道实际的盲目创新有直接联系,但存在于传播者、受众和传播环境之中的深层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首先,传播者并不真正关注“民生”。对于传播者来说,形式的创新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当受众对纷繁缤纷的形式失去新鲜感的时候,缺乏深刻内涵的民生新闻就会失去受众的关注。民生新闻深刻内涵的思想源泉应当是对民生的真正理解和关注,而在目前民生新闻所标榜的平等性、互动性以及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包装的“亲民路线”、让度话语权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收视率至上的利孟观念。在传播者那里,最适合节目的远胜于最能表达民生的。这种对公众话语权的漠视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潜藏于传播者的意识之中。在《守望都市》的观众交流平台上,就有观众讲述自己希望节目报道关于学校乱收费的事件被节目以一句“这件事我们不管”而回绝的经历。不管的事可能因为不好管,不屑管,这都是与“是否有利于节目”密切相关。
其次,受众并不真正理解“民生”。民生新闻的受众一般都是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较低的社会群体。向民生新闻节目投诉要求做批评性报道的受众更是这个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并不具有真正的公民意识。对于民生的理解仅停留在“我不满,我投诉”的层面上,并不是真正的希望社会能够对自己反映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达到解决的目的,而是满足于在民生新闻中公众频繁的出镜率,把“事件报出去了”作为最终的目标,在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中,体会着“我在社会中心”的快感。
最后,传播环境尚未真正适应民生。一个真正适应民生的传播环境,应当是“大众传媒可以为各方面信息表达与利益协调提供公共空间,实现权利机构与公众,权利机构内部,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沟通,促进了解,产生好感并展开合作。”[1]也就是说批评报道在真正适应民生的传播环境中的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批评而在于解决,不在于发泄而在于沟通,要在关注百姓生存、百姓情怀的同时,培养百姓的公民意识。这样一个传播环境,目前尚不具备。
那么,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批评报道,怎样才能走出创新误区,实现坚持真正平民思想,体现真正人文关怀,容纳真正民生内容的目标呢?
在报道内容上,要用有特点的批评报道打造品牌栏目,脱离表面化创新,实现深层次创新。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同城竞争,同质化现象已经不可避免,要打造真正的品牌栏目,单靠任何电视台都可以模仿的形式创新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制作真正过硬的批评报道,形成风格独特,公信力强的栏目传统,才能在众多民生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民生无小事,至少不仅仅是小事。当其他民生电视节目都在围着“张家漏水,李家上当”之类的琐闻打转的时候,真正反映社会公益,代表民生呼声的新闻批评报道就显得难能可贵。这样的报道给栏目带来的品牌效应、媒介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也是电视台、电视节目的长期资本,它们代表着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观众质量水平的提升。如果一个人人看好的电视节目,只能吸引高中以下文化水平,收入在千元以下的大量观众,那么这个栏目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一个运作成熟的精品栏目。只有节目本身为社会精英文化阶层所认可,能够起到监督建立公共领域、培养建造公民社会的作用,才能为社会公众所普遍认可,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当前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常常因为各种自身和外在的原因而存在批评报道力度弱的问题,很多值得关注、联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并没有报好。如《守望都市》关于天地人夜总会杀人,吉化工厂爆炸事件“点到为止”的批评性报道应该说是与民众的期望有差距的。随着吉林省其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城市速递》的兴起,《守望都市》在公众心里建立起来的。第一印象”优势和媒介公信力可能随着几次让民众失望的批评报道而消磨殆尽。因此,实现深层次创新,作好批评报道十分重要。
在报道方法上,要强调本土民生,提高民生品位。对于本土民生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主持人风格,演播室陈设以及方言报道上。地方台做批评报道,相对于央视是有劣势的,央视做《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资源丰富、实力雄厚,所做的批评报道大气、有影响力。这些有时候是地方台难以做到的。地方台的优势在于:我们守望的城市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批评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是用我们习惯的思维形式去解读、去判断。平民化的报道并不意味着大众化的报道,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可复制性和商业性。而平民的文化则是我们民族所固有的。它代表一种来自民间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民为本的文化传统,以及一种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强调本土民生,并不是指对市民琐事的报道,而是应当用城市的视角去评判城市的故事,用城市的标准去衡量城市的得失,体现城市的民生百态、民生传统。采取这样的报道方法。民生新闻的品位才能得到提升。
【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推荐阅读: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05-09
民生新闻的认识与突破06-25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10-26
民生新闻的采写09-04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05-26
民生新闻的镜头运用06-20
改进电视的民生新闻08-01
民生新闻的平民意识10-07
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10-29
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发展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