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2024-10-26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共6篇)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篇1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财经新闻节目通常在非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惨淡。有些频道开办财经新闻节目,只是为了满足精英人士的需求。但由于专业性不强,那些脱离生活的枯燥数据和苍白教条,往往很难吸引精英人士,而普通观众又难以从干巴巴的专业术语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于是,财经新闻节目专家不愿看,百姓看不懂。一些财经新闻节目只是提升频道“品位”的一种点缀。

目前,观众对经济大势的专业化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微观经济现象的描述关注度不高。因此,把财经新闻民生化,让老百姓从节目中获取财经资讯、理财知识、经济走势,节目何愁没有收视率。

一、准确定位财经新闻

关于出行、购物、买房、创业、旅游等与民众的日常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逐渐火热。这类新闻兼具民生新闻与经济新闻的特征,是两种新闻的交集,在学界被称作“民生经济新闻”。这种新型的新闻报道种类,是对财经新闻外延扩展的强力补充。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是消费者,反映内容是涉及民生的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对民生产生的影响,取平民视角,其所表现的价值理念,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服务民众的人文关怀。

二、把财经新闻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板块内容

民生新闻报道包含了大量的财经新闻元素。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南京》栏目每天都有大量涉及就业、住房、消费、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由于缺乏对该类报道的系统认识,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新闻事件来报道,穿插在众多的社会新闻之间,没有刻意地将其作为一类报道予以重点突出,或者是板块化处理,不利于栏目的品牌塑造。

三、财经新闻民生化的切入点

财经新闻不只是枯燥的数据和图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及民生要素。在报道财经事件或现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忽略了其中的.人文因素。要用一种关注百姓生活的思维和语态,去揭示其中的社会意义与民生价值。

今年初出现的菜价走高的经济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播南京》的记者没有简单地去菜市场报道菜价如何,市民有什么反应,而是找到了一位菜农,跟踪了这位菜农从地头挖菜,到进城卖菜的整个经历,从而得出了中间商赚取了最大的差价的结论,并提出了农贸市场免收菜农摊位费,将菜农引进市场的建议。建议被政府采纳之后,对平抑菜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条财经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民生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财经新闻本土化的落脚点

不少财经事件都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背景,比如金融风暴、央行加息。对经济大事件的关注,必须以宏观的视野正确理解和把握,还要有本土化的落脚点,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如在报道国家推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政策时,记者若只对这些政策进行简单化的叙述,就会因生动性不足而少了可看性。如果记者结合本地的一些楼盘的销售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得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叙述的过程也会变得生动,繁杂的政策不再难懂。再如个税起征点调到3500元之后,记者从身边的几个家庭谈起,给这些家庭算一笔账,看看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的实际收入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生动而可感的个案,将经济政策和民众的生活、民生需求联系起来。大新闻有了小切口,大题材有了小看点,财经报道的人文关怀也就体现了出来。

五、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

财经新闻须强化服务意识,从实用性角度解读财经政策,避免对政策的直接叙述,将专业财经知识用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手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凸显财经新闻的民生价值。

电视的视觉表现手段丰富,除了画面,图表、字幕等等,都是可以化复杂为简单的方式。节目的独特模式、主持人的独特个性,也可以给衣食住行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财经信息和话题提供生动的表现手段。

南京电视台18频道的《标点说房》有个板块,是由验房师带着投诉质量问题的购房者和记者一起去验房,镜头完整地记录下验房的过程,真实地展示了房屋的质量问题,既达到了为投诉者解决问题的目的,又让观众增长了房屋质量方面的知识。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直播12345》,将记者采访被投诉商家的信号接进直播室,被投诉者的现场表现同步展示在电视观众的面前,栏目的舆论监督力度因此大增。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篇2

目前, 观众对经济大势的专业化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微观经济现象的描述关注度不高。如果, 把财经新闻民生化, 让老百姓从节目中获取财经资讯、理财知识、经济走势, 节目何愁没有收视率。

一、准确定位财经新闻

关于出行、购物、买房、创业、旅游等与民众的日常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逐渐火热。这类新闻兼具民生新闻与经济新闻的特征, 是两种新闻的交集, 在学界被称作“民生经济新闻”。这种新型的新闻报道种类, 是对财经新闻外延扩展的强力补充。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是消费者, 反映内容是涉及民生的经济问题, 以及经济对民生产生的影响, 取平民视角, 其所表现的价值理念, 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服务民众的人文关怀。

二、把财经新闻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板块内容

民生新闻报道包含了大量的财经新闻元素。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南京》栏目每天都有大量涉及就业、住房、消费、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由于缺乏对该类报道的系统认识, 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新闻事件来报道, 穿插在众多的社会新闻之间, 没有刻意地将其作为一类报道予以重点突出, 或者是板块化处理, 不利于栏目的品牌塑造。

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标点说房》节目画面。

三、财经新闻民生化的切入点

财经新闻不只是枯燥的数据和图表,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及民生要素。在报道财经事件或现象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 而忽略了其中的人文因素。要用一种关注百姓生活的思维和语态, 去揭示其中的社会意义与民生价值。

今年初出现的菜价走高的经济事件, 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播南京》的记者没有简单地去菜市场报道菜价如何, 市民有什么反应, 而是找到了一位菜农, 跟踪了这位菜农从地头挖菜, 到进城卖菜的整个经历, 从而得出了中间商赚取了最大的差价的结论, 并提出了农贸市场免收菜农摊位费, 将菜农引进市场的建议。建议被政府采纳之后, 对平抑菜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条财经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民生价值, 由此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财经新闻本土化的落脚点

不少财经事件都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背景, 比如金融风暴、央行加息。对经济大事件的关注, 必须以宏观的视野正确理解和把握, 还要有本土化的落脚点, 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如在报道国家推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政策时, 记者若只对这些政策进行简单化的叙述, 就会因生动性不足而少了可看性。如果记者结合本地的一些楼盘的销售状况进行分析, 就会得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叙述的过程也会变得生动, 繁杂的政策不再难懂。再如个税起征点调到3500元之后, 记者从身边的几个家庭谈起, 给这些家庭算一笔账, 看看个税起征点调整后, 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的实际收入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生动而可感的个案, 将经济政策和民众的生活、民生需求联系起来。大新闻有了小切口, 大题材有了小看点, 财经报道的人文关怀也就体现了出来。

五、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

财经新闻须强化服务意识, 从实用性角度解读财经政策, 避免对政策的直接叙述, 将专业财经知识用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手法, 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以凸显财经新闻的民生价值。

电视的视觉表现手段丰富, 画面、图表、字幕等都是可以化复杂为简单的方式。节目的独特模式、主持人的独特个性, 也可以给衣食住行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财经信息和话题提供生动的表现手段。

“民生年”与民生新闻 篇3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成为媒体的卖点,百姓的看点,学术界的热点,甚至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崛起称为中国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人物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个性十足的普通大众;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普遍、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代之以温馨提示、真诚帮助,乃至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民生新闻的勃兴,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重要标志。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的定位,使得“民生新闻”得以存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窄、庸、浮的误区,一些媒体对“民生”的理解有偏颇,过分关注百姓的具体生活,将民生新闻局限于百姓的生活琐事上,使得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停水停电,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新闻事件琐碎重复,新闻变成了琐闻。在表达方式上随意、粗糙,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隔靴搔痒,不去做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肤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应该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强调人文关怀,体现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关注且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摒弃浮躁的“泛民生”和民生新闻的泡沫化、平面化,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诠释“国计”,为受众解惑

喻国明教授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时期。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房地产、金融、医保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新规出台对民众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要求媒体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政策,满足受众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群众投诉热点,注重现象而不是个体

媒体应以有限的资源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本市几所小学突然停办了校内午餐班,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受到影响。《汴梁晚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列的报道,追根寻源,探明问题症结之所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并最终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在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监督与服务并重

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有些是群众遇到的难解事,需要媒体代为转达,帮着打听,这就需要民生新闻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讯服务。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公共利益和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具有强烈新闻性事件的舆论监督。到位的服务会增加媒体的贴近性、可亲性,成功的舆论监督则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小栏目与大策划有机结合

有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群众来说至关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如停电、停水、出行难等问题,但这样的小问题积累起来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小栏目的报道和关注,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的存在则带有普遍性和共性,需要通过策划使运作力度加大,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去年春节前,有几位独居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过年冷清,希望组织大家一起集体过年。他们向汴梁晚报《百姓热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编辑部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随即进行精心策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把“独居老人集体过大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又使社会对独居老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做好民生新闻,还应注意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丰富社会阅历,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从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要及时地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克服同质化的趋向,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唯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传媒的社会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躁,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维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汴梁晚报社)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篇4

关键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异同

新闻报道依照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新闻类型。就比如说,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域与范围来划分的,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而按新闻题材来划分的,综合报道、典型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以及批评性报道;还有按新闻性质来划分的,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以及文艺新闻,自2002年起又诞生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类型民生新闻,由此国内各类媒体纷纷刮起了报道民生新闻的风,但民生新闻到底指的是什么新闻,它与社会新闻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笔者就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定义上的区别

虽然截至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但是在《新闻学大辞典》就把社会新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而晚报与都市报等媒体最早定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定义上看出来,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是有重叠的地方,而且都是围绕社会生活展开的报道,仅仅只是在报道的侧重点方面有所偏差而已。像报道民生新闻侧重的方向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事件,而报道社会新闻侧重的方向则是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二、报道特点与报道题材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有着报道题材广泛性和报道内容贴近性与通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社会新闻对于趣味性要求更高,并且时效性要求低,因此对于新闻素材的寻找可以跨越时空;然而民生新闻则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服务性,对于舆论监督以及帮助解决民众实际问题是它主要的报道素材,另外关于民众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实时信息也是通过民生新闻来进行报道。

在报道题材方面,虽然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比较注重报道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新闻事件,但是就具体选材上来说,两者选材的方向、角度以及层次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另,像是民生新闻就比较主张报道与民众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并且从旁帮助民众解决这些问题,为民众的美好生活做贡献;而社会重新所注重的则是批判社会中的丑恶,赞扬社会中的真善美,以及对社会上一些奇闻趣事的报道。

三、报道角度与报道形式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报道的角度可以说是站在了“他者”的角度来看待所发的新闻事件,它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以社会学的角度来报道人与自然中所发生的奇异现象。而民生新闻则是以一种感同身受与利益相关的姿态来对待老百姓身边所发生的事件,最终进行新闻报道,它用最直接与最广泛的视角实现了媒体应有的上情下达功能,同时在媒体舆论监督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社会新闻一般出现的形式大多都在报纸上,特别是像都市报以及晚报这一类的报纸,采写与报道社会新闻多大都是都市报以及晚报的重头戏。而反观民生新闻,它基本上都是出现在电视上,这样报道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民生新闻的侧重点为倾听民声,解决民众的疑难问题,因此通过相对比报纸更加具有现场感的媒体来进行报道会更具进舆论监督的效果。

此外,两者的报道角度也存在差异,社会新闻基于“他者”角度进行报道,报道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中的现象,让人们了解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件,将事件的发生过程全程呈现给受众知晓,报道过程中不掺杂其他的情感因素,是对事件的客观记录。民生新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展开的报道,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公共道德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价值取向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注重的是反应社会上的各种形态,因此有正面的报道,也有负面的报道,在新闻采写方面也更为看重它的真实性与鲜活性,然而民生新闻注重的则是本地区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者是本地区民众相关的新闻事件来作为采写的主要素材,因此它的报道更加本土化,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与负面新闻相区别,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来作为新闻采写的第一要素。

五、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很好的看出,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尽管在有些方面存在重叠与交叉的,并且追求的都是新闻的可近、可信、可用、可读以及可亲性,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报道题材、报道角度等等一些方面的区别,因此做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正确的区分两者的关系,让民众在进行新闻阅读时,能在快速的获取对自身有利的各种信息,为民众的美好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肇潮. 如何兼顾“新闻”与“宣传”——时政新闻的误区与对策[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09) .

[2]贠荣臣. 论广播时政新闻在报道中的优势与创新[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2).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 篇5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对这一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或认为是一种“新闻类型”,如说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类新闻①;或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如说“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②;或认为是一种“节目形态”,如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③;或认为是一种报道风格,如说“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④;或认为是一种“话语建构”,如说“‘民生新闻’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社会的‘话语建构’,它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产物”⑤。

单就字面定义而言,它在新闻中的分类应该是属于题材的范畴,但在实践过程中,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概念,而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但是从上述对民生新闻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从内容上看,民生新闻主要报道的是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感;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的基调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与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总而言之,民生新闻应该具有题材内容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从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热潮,民生新闻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迅速地发展壮大。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因其主要着眼于街道、社区,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新闻、老百姓的心事、老百姓的生活,如经济住房、行车难和停车难、教育乱收费、下岗失业、外来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因而特别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电视民生新闻引发的电视新闻革命,创造了电视新闻节目的高收视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从目前的民生新闻发展来看,有些问题也应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例如:大部分省级新闻联播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的比例偏大,導致新闻信息量小,不能吸引观众;而一些专门报道民生新闻的栏目对民生新闻的理解过于狭窄,报道的大多是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而且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做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反而得不到反映。

电视民生新闻在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在他们审视的目光下,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这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上隐忧重重。

“民生新闻”与受众需求不相一致

观众对内容的需求是一个信息体系,这一体系是随着社会环境、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过去,随着社会的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体系中更多的是批评报道、揭露报道、负面报道等,以此来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在这一需求下,从中央到地方诞生了一大批调查性节目,并迅速走红。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上升而抱怨度下降,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负面报道,而是与己有用的信息、权威的解说及愉悦的体验等。广州地区某电视台开办了《社区新闻》栏目,大部分内容是批评、负面报道,甚至是一些丑陋的人和事,苦心经营多年,但观众却越来越少,收视率大概只有一到两点左右。广州电视台副台长涂布说:“去年和前年我们很多新闻专题发表了很多篇批评报道、负面报道,反而收视率上不去,相反有一些主流新闻、对老百姓有用的信息发布一条两条收视率明显上扬。”

面对观众的需求变化,民生新闻却没有积极调适内容以适应变化,各台仍高扬民生新闻之旗,扛着摄像机忙乎于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乐乎于街头巷尾的琐碎小事,夫妻吵架、恋人口角、邻里纠纷、路人之争等琐碎的、鸡毛蒜皮之事以民生新闻的名义频频闪现于屏幕。更为严重的是民生新闻还出现异化现象:极尽猎奇之能事,大打擦边球,借助镜头窥视当事人的隐私等;迎合低俗趣味,追求刺激,如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守候在无盖窨井旁,将骑车人翻车、痛苦呻吟的镜头搬上电视;出现媚俗化、庸俗化取向,如将记者扮演当事人,拍摄假新闻画面搬上电视等。

雷同节目纷纷亮相

模式雷同:随着《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节目的声名日盛,仿佛在一夜之间,冠以“直播”、“快报”等名称的民生新闻节目已是遍地开花。在每天晚间时段,神形俱似的民生新闻节目铺满了各大电视频道,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劲头。仔细看去,不少节目都有相互抄袭的嫌疑。你说方言,我就用土语;你有热线,我就有新闻眼;你有FLASH动画,我就有真人秀。各省市间的电视民生节目模仿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节目内容到主持方式都多有雷同,在繁荣中透出单一的色调。

内容雷同:“如果有一位老大爷在马路边摔倒,会马上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是一句在南京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目前,在各大省会城市,省台与市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之间围绕民生新闻展开了激烈的同城大战,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致使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水电气供应、房子问题等类似甚至相同的新闻事件经各家电视机构的采编人员精心编制后,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如此频繁和雷同的节目难免让人日久生厌。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选择,民生新闻应该从内容、形式、本质等方面突破陈旧、错误的报道思路,走改革创新之路。

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有其特殊、潜在的发展魅力,要挖掘市场潜力,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面貌。

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化

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联、息息相关,每天都要面对无所不在的经济。因此,以民生的视角、利益来解读财经类题材,是民生新闻可以大放异彩的一个领域。

财经节目的民生化,不仅需要把专业的、高深的经济理论翻译为大众化的、平民的语言,而且还需寻求与市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蒸馏出能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信息。财经节目民生化的要求无疑对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容易被模仿,更易形成竞争优势。北京电视台改版后的《首都经济报道》改变策略,不仅加大对百姓经济生活等民生题材的报道量,而且其政策报道都本着“财经眼,看民生”的定位,从百姓的角度解析政策走向,收视率稳步上升,平均收视率接近2.0。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向财经领域延伸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并能以此打造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

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时政新闻的“平民化”,即从老百姓的视角寻找报道的角度,避免宣传味、说教味。如同是对领导视察灾后重建的报道,从宣传角度就是领导视察了,而从市民角度就是灾后重建家园的报道。诚然,时政新闻相对于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的新闻要“硬”得多,使其变“软”就要注重寻找市民的兴奋点和采用市民喜欢的形式,做到应新闻软制作。在报道中既要以平民化的角度提炼出有助于观众生活、工作决策参考的信息,又要用观众喜欢的平民化方式深入报道发生在观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观众在变化的体验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追踪新闻事件引领其他媒体连动

民生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人文关怀,这也是节目着力追求的。今年1月中央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关注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原本正常的人,因车祸失去记忆而走失。一天,救助站打来电话寻求电视台帮助。连续几天,记者和救助站的同志带着他走街串巷寻找他记忆中的地方,栏目每天也将最新的进展报道出去,希望观众能够提供更多线索。节目播出第二天,一些报纸就与栏目联系希望参与到帮助他寻找家的行列。于是,《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连动开始寻找失忆青年的家,按照失忆青年能想起的地方和人名一一寻访。连续几个晚上记者都是与这位失忆青年在一起,走访他回忆起的地方,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与此同时,热线也接到不少观众电话。经过《特别关注》7天的寻找、7天的报道,让失忆青年找到了家,這一牵动了众多观众心的寻家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编辑和记者甚感欣慰,而《特别关注》的公信力和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民生新闻”要做到雅俗共赏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不惜随意夸张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低下。一旦节目的品位和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的审美情趣造成不良影响。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实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用和形象。

总之,民生新闻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个性和创新性。各个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有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致力于创新性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生新闻在与传统新闻“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新闻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观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

注 释:

①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②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③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6)。

④程前、陈杭:《望诊电视民生新闻》,《中国电视》,2005(2)。

⑤郑宇丹:《民生新闻——主流意识的话语建构》,《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篇6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新闻媒体也把目光集中到民生新闻上来,如何办好民生新闻节目?是摆在县级电视台面前的一个课题,作者通过实践,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作为县级电视台是离基层的新闻媒体,也是离农民最近的媒体,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如何做老百姓的知心朋友,让基层的群众更喜爱地方媒体,一直困惑着基层媒体人?如何办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也是媒体人在不断探索的。那么怎样才能节目活起来?笔者认为,只有办好民生新闻,才能让县级电视台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才能成为群众反映自己心声的平台和窗口。

何为民生新闻?从字面上理解,应该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由此推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比起社会新闻,在关注民众上民生新闻更进一步。

民生新闻的根本是“变化”通过不起眼的小细节来表现你想表达的问题。当然,既然是新闻就一定要真实,所以此类题材忌讳虚假材料,真实的画面,文字,才能真正体现“民生”。现在很多“民生新闻”往往受到政治环境的印象,所以摆脱政治束缚,用第三者的目光去观察,这样的手法才能打动你的“目标观众”。

也就是说,无论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治新闻,还是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科教新闻,只要它关注的内容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都可以称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涵盖了与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同时也涵盖一部分消费信息,形成了以关注百姓的切身利益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为基本特色的新闻类型。如:2011年中国房价的走势如何,主要城市房屋价格是否会依然上涨,可以说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什么房屋价格频频上涨,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下阶段还会再上涨吗?政府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但他们又苦于缺乏相应的信息渠道,反映迅速的民生新闻便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百姓的难点和社会热点,也是民生新闻应该抓住的重点和报道切入点。那么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如何进行把握和创新呢?

首先,把握民生新闻的内涵。在过去新闻节目中,人们往往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件定性为“时政新闻”,有许多民生新闻为凸显其民生立场,往往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政新闻。事实上,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最为相关,比如农村取消农业税实行一免三补问题、农村医改的问题、农村教育乱收费的问题等等,都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如果民生新闻只是一味地关注这家夫妻如何吵架、那家闹出人命、哪儿发生了车祸等等琐碎事件,有意排斥或回避时政新闻,那便是画地为牢,限制了民生新闻的范围,浪费了丰富的新闻资源。所以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把握宗旨,办好栏目十分重要。富锦市做为三江平原腹地的农业大县,电视台应该发挥民生新闻以平民百姓为本位的理念,依靠本土化的地域优势和充满人文情怀的风格找准切入点。先后开办了《帮您办》、《专家讲坛》栏目,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都涵盖进来,让观众真正体会到电视离百姓的距离很近。

其次是做好做实民生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有效信息,同时也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因此民生新闻必须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报道内容上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旨在架起媒介和公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富锦电视台大胆创新,创办了《记者观察》栏目,这个栏目就是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儿,围绕“民生、民情、民意”,以城乡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为确保民生内容的真实性,富锦电视台专设了热线电话,同时对外公布记者手机号码,确保24小时与外界信息畅通。

其三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每一个电视节目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民生新闻节目也是如此。《聚焦富锦》是富锦电视台开办较早的一个栏目,这个栏目主要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展开报道。在注重民生新闻报道后,我们首先从视角上,对栏目进行了深化改革,每期节目都会征集一个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后派出记者进行调查采访,有效提升了新闻的内涵和品质。另外,我们对民生新闻的选题要求是,记者和编导应该尽量从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角度发现和提炼选题,包括关乎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和动向、宏观政策在百姓生活当中的运用和反响等等;对来自操作层面的要求是,在节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如实反映百姓生活的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等因素。

上一篇:PDCA营销管理要求下一篇:妇联6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