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建立

2024-08-19

动态建立(共10篇)

动态建立 篇1

种群动态模型是研究种群生态学的重要部分。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可以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建立种群动态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分析方法

1.1 建立种群动态模型的理论依据 (Logistic模型)

研究种群生长变化时大多用经典的Logistic模型来描述, Logistic模型描述种群的个体增长率和种群的密度成线性关系, 这种模型形式相对比较简练, 模型中各个参数也有明确的物学意义。

1.2 模型分析方法理论简介

可以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来分析建立的模型。

以二阶方程方程为例:

我们将代数方程组

的实根x1=x10, x2=x20称为方程 (1) 的平衡点, 记作P0 (x10, x20) 。

如果方程 (1) 的解x1 (t) , x2 (t) 都满足

则称平衡点0P是稳定的;否则称0P是不稳定的。

讨论方程 (2) 的平衡点的稳定性, 先看线性常系数方程

其系数矩阵的行列式detA≠0

于是原点0P (0, 0) 是方程 (4) 的唯一平衡点, 它的稳定性由 (4) 的特征方程det (A-λI) =0的根λ决定。

则按照稳定性的定义式可知, 当λ1, λ2为负数或有负实部时0P (0, 0) 是稳定平衡点;而当λ1, λ2有一个为正数或有正实部时P0 (0, 0) 是不稳定平衡点。

2 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建立举例及分析

自然环境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种群生存, 那么它们之间就要互相竞争或依存, 或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现在来建立当两个种群相互竞争的模型。

2.1 模型建立

有甲乙两个种群, 当它们独自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时, 数量的变化遵从Logistic模型。x1 (t) , x2 (t) 为两个种群的数量, r1, r2是它们的固有增长率, N1, N2是它们的最大容量。于是对种群甲有x1 (t) =r1 x1 (1-N1x1) 其中因子 (1-N1x1) 反映由于甲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导致的对它本身增长的阻滞作用, N1x1可解释为相对于1N而言。单位数量的甲消耗的供养甲的食物量。

当两个种群在同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时, 由于乙消耗同一种有限资源对甲的增长产生影响, 可以在因子 (1-N1x1) 中再减去一项, 该项于种群乙的数量成正比, 则可得种群甲的增长的方程:

这里σ1的意义是, 单位数量乙消耗的供养甲的食物量为单位数量甲消耗的食物量的倍。

类似的, 甲的存在也影响了乙的增长, 种群乙的方程应该是

2.2 稳定性分析

现在来分析两个种群互相竞争的结局, 只需要对其平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

解代数方程组

得到四个平衡点:

显然只有当平衡点在第一象限时才有实际的意义, 所以对3P而言σ1, σ2必须同时小于1, 或同时大于1.

按照判断平衡点稳定性的方法, 计算

将平衡点p, q的结果及稳定条件列表 (见表1) 。

3 结语

在种群系统中昆虫的发生发展除与本身的生物特性有关外, 而且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 不少研究者将各种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加入进去, 对Logistic模型修改。加入更多的影响因子, 可使模型更真实, 可靠。

摘要:种群动态模型是研究种群生态学的重要部分。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可以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种群动态模型,Logistic模型,稳定性理论

参考文献

[1]赵学达, 赵惠燕, 刘光祖, 等.天敌胁迫下食饵种群动态模型的突变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3 (4) :65~68.

[2]洪伟, 吴承祯, 闫淑君.对种群增长模型的改进[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 10 (1) :23~26.

[3]郑立飞, 赵惠燕, 刘光祖, 等.棉蚜种群数量动态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 2008, 23 (2) :306~310.

动态建立 篇2

各单位工会:

当前,公司生产经营面临空前困难,维护大局稳定、鼓舞职工士气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迫。为及时了解、掌握职工队伍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教育工作,经研究决定,建立职工思想动态反馈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反馈内容

职工对公司形势任务的关注程度和情绪反应;职工对企业决策、工作措施的理解和执行情况;职工对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看法、建议;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职工对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等。

二、反馈方式

各单位每月都要结合实际对职工思想动态进行一次调研、梳理和分析,增强职工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公司工会每月侧重了解和掌握6—7家基层单位的职工思想反映(具体安排见附表)。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要一事一报,及时向公司反映。

三、具体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公司重点了解的单位要在每月28日前将该月职工思想状况以文字形式通过

公司工会民宣部年4月16日OA反馈公司工会民宣部。

建立动态的企业人才链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人才库;人才数据库;企业人才链;人才需求链;人才链供应链

一、人才库概念的缺陷

绝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都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去获取、使用、培养和保留人才。其中非常主流的一种理念和做法就是建立企业人才库(还有很多方法,如建立人才森林等,因与本文关联不大,故不予叙述)。

企业建立人才库这种做法的主要观点是人才获取后可以储存,企业可以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提前获取可以比现有人才更高级的人才,或预先引进一部分暂时还不能直接派上用场的人才作为储备,当需要使用时可以直接提取。

企业人才库建设看重的是具体的人,不是人身上的能力和品质,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概念,不强调个体之间的联动和有机关系,仅被看作类似于储备物,不从发展角度来看待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相对偏向于存量使用的概念。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和观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需要有一种全新的观念和做法,综合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及我们的实际经验,我们提出企业人才链的概念,以期能够有所创新。

二、企业人才链管理概念的创新

1.企业人才链的基本内涵。人才链,并不是一个新词,近期在报刊和网络使用的频率颇高,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人们在使用人才链这个概念时,时常指的是社会人才链和行业人才链,而没有任何一篇论文或书籍提出企业人才链的概念。

行业人才链通常指某个行业内从行业起点到终点需要有哪些人才,沿着行业上下游关系这条单线链不断列举。例如,在一篇手机人才链正在形成的文章中指出,手机增值服务、手机营销、手机研发、手机售后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均较大,除了需求一向强劲的研发人员外,彩信设计师、手机增值服务员、手机维修师等,成了人才市场中的新亮点。这里的人才链指的就是“行业人才链”,它由一个大的行业中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的一些工种人才组成。

本文提出的新概念——企业人才链,指的是,在单个企业中,在组织运作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等级的人才组成的链条和网络。各岗位人才作为这个链条和网络中的重要一份,都与其他人才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联动,而且每个个体具有成长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联动的概念,增量的概念。因此,这是与企业人才库的本质区别,也是对企业人才库概念的极大提升。

从人才库到人才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过渡阶段,我们称之为人才数据库,其通过一定的数据管理功能将企业的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但是缺乏联动和动态发展的观点,因此,是一个过渡阶段或者说是一种过渡工具。

2.企业人才链的若干特征。企业人才链最主要的特征是整体的立体结构性和个体的动态发展性。整体的立体结构性特征用岗位间的360度联动来表现,个体的动态发展性在岗位联动中获得机会,整体联动和个体发展形成了企业的动态人才链结构。当然,除了这两个特征之外,人才数量的动态平衡以及数据管理也是重要的特点。

(1)整体的立体结构性特征。企业人才链整体上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相互交叉形成立体结构特征。

①横向结构分析。在横向结构方面,要保持合理和相對平衡的状态,要有管理重点。如报社在运作过程中,人才链横向包括主业务流程中的采访人才、编辑人才、广告人才、发行人才,又包括管理支持流程中的管理人才和后勤支持人才等。所有这些人才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相互联动的横向人才链(见图1)。

一个报社的横向人才链,无论那个环节出现薄弱现象,都会对报社整体运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对报社而言,采编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链无疑是最关键的,做好采编人才链和经营管理人才链的管理是最重要的。

②纵向结构分析。在纵向结构方面,同类人才中要进行等级链条构建,并进行合理搭配。如编辑中,从初级到高级的维度可以分为助理、普通、资深及首席等层次。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部门的理想状态下的人才等级链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下是五种典型的类型(见图2)。

云梯形的人才链等级结构:指各个等级的人才基本上呈等比分布,例如小作坊。

金字塔形人才链等级结构:指各等级人数从低到高呈递减分布,这是最常见的分布形式,例如制造业。

倒金字塔形人才链等级结构:与金字塔形正好相反,这在一些智力密集型的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实力超强的大学可以见到。同样是大学,有的实力超群的世界一流大学呈现倒金字塔形的人才链等级结构,而大部分实力一般的高校的人才链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结构。

橄榄形人才链等级结构:人才的高、中、低分布呈现出橄榄形分布,换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正态分布结构。媒体采编队伍通常呈现这种状况。

哑铃形人才链等级结构:初级、高级人才居多而中级人才较少的分布。哑铃形结构比较少见,一些企业在构建理想人才链等级结构时,理想的结构是金字塔形,但某一阶段可能呈现出哑铃形或其它结构;有时哑铃形结构出现在某些畸形的政府机构;有时某个企业在构建橄榄形人才链结构过程中,由于中级人才没有成长起来,暂时处于哑铃形过渡阶段。但也不排除哑铃形结构是某些企业或部门的理想结构。

不同企业或部门,理想的人才链等级结构可以不同,没有一个适合所有行业、企业或部门的唯一最优的人才等级链结构,只要能够有效支持组织的战略发展就是适合的。在构建理想人才链等级结构时,可以用上述等级结构模型对现有的人才链状态进行诊断,找出差距,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补充、配置和培训开发计划。

(2)个体的动态发展性特征。就个体而言,人才链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一个时段内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从初级→中级→高级的配置不断发生变动,也可以沿着横向结构进行变动。

对个体而言,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每个个体在人才链的立体结构中规划相应的路线,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在人才链中找对自己的路线,并尽可能与组织的规划契合。这就需要组织对人才链的构建和管理具有非常详细而规范的方法和工具。

(3)人才数量的动态平衡特征。人才链不仅有结构性的特征,而且有数量特征。企业要合理确定自己的人才链中各个时期各种人才的动态数量,满足动态供给需求,保证企业正常运作。这需要企业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4)数据管理的系统科学特征。人才链不仅需要搭建合理的结构,还需要科学系统的数据库来对人员进行管理,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强大分析功能,保证立体性结构设置的合理,充分利用数据库的信息查询和调用功能,保证人才动态发展的可行性和及时性。因此,真正完整的人才

链必须要包括数据库的后台支持。

3.企业人才链管理的组成部分。企业人才链管理包括人才需求链管理和人才供应链管理两个组成部分。两部分相互衔接构成企业人才链整合管理。

(1)企业人才需求链管理。人才需求链管理,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预测未来若干年内按时间序列对各类各级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才需求不断进行评估和优化的过程。

人才需求链管理是整个人才链管理的基础,需求预测不准会导致整个人才链管理效能的降低。

(2)企业人才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招聘活动到内部人才的配置、培训、晋升、轮换等过程构成企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各种活动。

企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绝对不低于普通的(物资)供应链管理。

三、企业人才链管理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企业人才链管理的总体方法是根据人才链的组成,分为需求链和供应链两大属性,结合人才链的几大特征进行,从而达到人才联动和动态发展的效果。主要注意以下一些方法和工具:

1.人才需求链的预测管理。相对来说,需求管理比较简单,人力资源规划做得好,有基本的数据库,就基本可以保证需求的准确。关于人力资源规划在人才需求链管理中的应用,由于比较复杂,将另外著文进行讨论。

2.人才供应链的源头管理。企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需要确定人才链的源头以及如何管理。人才供应的源头要适合企业的总体文化及岗位特点,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岗位对源头的定位都不完全一致。

国内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起人才供应链系统,需要人才时,常常马上去人才市场招聘。近年,部分企业开始重视校园招聘,但也只是每年秋季搞若干场招聘宣讲会,随后就撤场。这些公司将人才供应链的源头延伸到了校园,但时间是短暂的。

与国内大多数企业不同,跨国公司在打造有效的人才供应链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实践:

IBM将人才供应链的源头不是放在人才市场,而是延伸到了高校,而且延伸到了平时,在高校持续保持了IBM的存在。IBM在中国几十所著名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建立了不计其数的IBM学生俱乐部。对学生社团活动给予资助,在著名大学的高才生心目中培训IBM意识,等到一批又一批学生要毕业择业时,下意识会想到IBM。

微软采取了类似IBM的做法,在中国著名高校设立奖学金,近5年来在全国27所重点大学成立了微软俱乐部。

飞利浦公司,在许多大学举办了挑战杯飞利浦“精于心简于形”创意商业挑战赛,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

花旗银行在若干所大学,举办了花旗杯营销设计大奖赛,参加的人数众多,气氛热烈。

宝洁公司以“造就成功,实现自我”(Where yourDreams Come True!)为主题,在中山大学等一些高校举办多场宝洁中大校友分享交流会。这些交流会由在宝沽任职的中山大学毕业生现身说法,引起了在校生的浓厚兴趣。比其他公司更进一步的是,2006年9月,宝洁已经开始在2007年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全职管理培训生”和在2008年应届毕业生中招聘2007年的暑期“实习生”。宝洁已经将其人才供应链的源头延伸到大学三年级,而不只是应届毕业生。

全球著名跨国公司在人才争夺战中,开展了系列的高校人才营销。这些活动,保持了这些跨国公司在高校的“常年存在”,充分占领了大学生的无意识领域。这可以从每年跨国公司在高校的招聘宣讲会上人头攒动的情况得到证明。

将人才供应链的源头放在高校,可以获得大学应届毕业生这批最有活力、最有创新力的人才队伍的关注,应聘的人多了,这些跨国公司就可以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但是也有例外,如著名的《纽约时报》,其源头放在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行业精英,以保证其出品的精致和标竿。而《南方都市报》则是将源头同时锁定应届毕业生和有工作经验的行业精英。

3.人才供应链的过程管理。人才供应链的特征决定了过程管理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具有较高的难度。从图3中可以看出,人才供应链的管理贯穿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始终,并要求较为完善的人才数据库系统来支持。

人才供应链管理并不等于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共享同一个人才数据库系统,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规范而又动态联动的系统,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人才供应链管理。

4.充分发挥人才链的效应。一个出色的人才供应链系统,具有一般人才库或者模块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效应,可以有效加以使用。其中成才效应和举荐效应尤为重要。

(1)成才效应。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中,出现过卢瑟福与波尔的人才链现象,某个地区和组织,由于出,现过某个杰出人物,周围人或后继者都受其影响,相继又涌现出一批类似的人才。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着强大的人才链,尤其是庞大的源源不断的后备乒乓球人才供应,使中国乒乓球成为中国的国球和骄傲。中国足球成就一直不能令人满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足球的人才供应链总体非常薄弱,要么是整体薄弱,要么是某个环节薄弱。

(2)举荐效应。三国时由于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于是经苟或举荐,曹操得到了程昱,程昱荐郭嘉,郭嘉荐刘晔,刘哗荐满宠、吕虔,满吕二人又荐毛蚧,夏侯淳荐典韦……人才相互举荐使得曹魏阵营形成了一个大的“人才链”,对曹魏在三国争霸中保持优势起了支撑作用。相反,蜀汉缺乏这种举荐效应,人才链出现危机,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被动局面。

因此,企业在构建人才链的时候,不仅需要给优秀人才提供土壤,创造传帮带的良好机制,形成成才效应,而且要创造开放的氛围,海纳百川,形成举荐效应。

四、结论

人才问题一直是所有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所有企业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企业具有良好的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思维和系统。企业人才链提供了企业规划人才需求、管理人才供给的新理念和视角。企业要在动态过程中管理人才,而不是建立所谓的“人才库”,才能使人才得到成长、也才能够真正留住人才。

建立人才链的观念,从而取代“人才库”的概念,希望可以提供國内外的企业一些思维的启迪。较多跨国公司和优秀的国内企业在人才链管理上已经不自觉地做了许多尝试,有些已经比较成熟和先进,国内企业可以大胆借鉴,建立适合本公司特点的企业人才链管理系统。

论大地测量数据模式的动态建立 篇4

1 数据动态模型结构及其作用 (X M L Schema)

其实, 大地测量数据模式的动态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因此, 它的建模工作程序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收集各地的地理数据, 然后通过数据建模, 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统一格式, 最后存储到数据库中, 为广大用户提供数据源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数据的动态建模就成为关键性的一步。我们一般采用XML语言来进行建模, 它的结构及其作用如下。

1.1 XML Schema结构

元素和属性是创建XML文档的主要构建材料。元素通过使用element元素实现。在XSDL中, 属性实现的方法是使用at-tribute元素。XML Schema可以把XML文档中的元素和属性声明为特定的类型, 准许解析器检验文档的内容和结构。XML Schema定义了两种主要的数据类型:预定义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 以及提供组合器来控制结构。一是简单类型。原子类型具有不可分割的值;列表类型的值为用空白符隔开的原子值列表;联合类型的值可以是原子值, 也可是列表值。二是复杂类型。复杂类型的内容类型有4种:简单类型、纯元素类型、混合类型和空类型。三是利用组合器控制结构。模式组允许把子元素声明或引用组合起来, 从而构建更有意义的内容模型。模式组共有3种:all、choice、sequence。

1.2 XML Schema的作用

Schema文档就是用来验证XML文档的正确性, 用来判断实例是否符合模式中所描述的所有约束。涉及到检查实例中所有的元素和属性。Schema主要作用如下:约束数据和数据结构;保证XML文档中出现的元素和属性都是模式规定的词汇表;确保一致性;为元素和属性添加默认值和固定值;扩充实例。

2 大地测量数据动态模式的建立

为了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 我们有必要将各单位的局部模式进行归一化, 动态建立全局的大地测量数据模式, 实现某种程度的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本文提出使用XML Schema技术进行模式建立, 总的过程是局部定义—数据集成—全局模式。

2.1 大地测量数据的局部定义

大地测量数据的XML Schema模式的建立采用先局部后全局的方法。这样的步骤安排主要是为了便于数据的更新与扩展。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应用网络等多种途径将局部的数据进行定义, 形成全局性模式, 为了避免多个数据之间的矛盾, 在引入时, 我们可以人为的加入自定义, 命名空间加以区别。局部模式建立的原则:一是根据各自专业性质建立局部的数据模式及约束, 可以定义各局部模式的名域空间;二是同一名域空间或不存在名域空间的各模块间可以存在包含关系, 不同名域空间可以引用, 对于已定义的可以重新定义 (以上操作不允许循环) 。根据以上原则建立的模式, 保证了模式的有效性, 减少了冗余工作量, 更有利于模式的维护。

2.2 大地测量数据的归一化

为了使大地测量数据全局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避免因其他资源定义的引入而产生的程序更改, 消除这种不安全的隐患, 本文给出了数据的归一算法。根据“逻辑集中分布存储”的数据组织模式, 由于各节点的共享数据库系统和全局数据库系统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都是新建系统, 需所存储的数据是按规范制作的标准数据集, 它的数据结构和元数据是统一的, 所以只要在规划时选用支持分布式处理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就可以了。

按照本文的数据组织模式, 各节点内部系统中数据将要通数据加工处理制作成标准的数据集后, 采集到本地局部共享数据库中。为了简化集成的难度与工作量, 数据集成可采用单向数据抽取方式, 即只把局部共享数据库需要的数据定时或动态地从各应用系统中提取出来, 然后存放在本地局部共享数据库中, 而不考虑分支机构内部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有机集成。为了让用户能以一种一致的方式进行数据集成, 我们采用元数据来管理所有数据, 只要按照元数据的格式, 增加一类元数据, 系统便根据元数据, 自动管理添加的资料。将元数据内容用XML模式来定义, 首先将元数据抽象为一种独立于语法、中性的模型 (使用UML模型) , 这种模型可以与XML语法绑定, 然后按照转换规则形成XML模式。

2.3 大地测量数据的全局模式

当定义了局部大地测量数据模式并给出了集成化 (归一化) 的方法以后, 就可以得到作为大地网模式的全局大地测量数据模式。根据数据共享规范, 我们将采用可扩展置标语言XML建立元数据。以完现两大功能:一是在本地系统中提取本地局部共享数据库系统所需的数据表、视图或平面文件并把它们转换成XML文件;二是把XML转换成SQL文件, 并插人到本地局部共享数据库中。本次程序就是通过这些URI找到所有用到的局部模式文件, 进行集成化 (归一化) 处理, 归一到本地机的最终全局模式, 完成空间上的统一。当局部模式更改时, 只需要对相应组件进行更新, 而不需要修改整个模式文件。这样的方式易于维护, 有利于保持模式的实时更新。如果更新全局模式, 只需重新给定接口URI及相关元素, 重新进行归一化即可, 程序自动完成, 不需要更改内部结构, 完成时间上的统一。而归一化后的结果即为最终的大地测量数据全局模式。

3 结语

本文对大地测量数据实现共享服务而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进行了深人研究, 提出了“局部—归一化—全局”的数据组织模式, 并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XML的WEB服务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分别解决了跨地区跨部门数据的共享、异构信息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安全等难点问题。通过动态建模, 我们可以直接从结果中得到大地测量数据的层次结构、元素及类型定义, 达到了建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志平.大地测量数据共享环境与数据标准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1.

[2]唐颖哲, 杨元喜, 宋小勇.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

动态建立 篇5

为深化和推进东平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东平县委组织部积极完善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年轻优秀干部的推荐选拔,建立了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

完善后备干部选拔机制。一是明确选拔标准。按“双好双强”标准进行后备干部选拔。“双好双强”即政治素质好,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思想坚定,作风正派;发展潜力好,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工作能力强,有见识、思路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二是严格选拔程序。组织部严把选人关,及时下发关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通知,明确标准规范方法步骤,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等方式,面向党员群众公布选拔条件、名额。组织发动符合条件的干部积极自荐;实行领导班子民主推荐,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实行面试考核机制,面试考官主要由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领导组成,并邀请纪委、政协参与考评,不断扩宽了面试考官构成渠道,充分保证了面试的公平、公正。三是加大培养力度。为提高后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由组织部牵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活动。依托党校安排后备干部集中培训,强化理论素质,通过邀请县委党校老师、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上课和集中座谈讨论等方式,强化后备干部的工作技能、组织运行、事务管理、党的方针政策等知识的培训,增强后备干部的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各方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同时继续推行定岗实践,提高工作能力,选派部分后备干部到村里跟班,跟随村班子成员深入一线,让他们广泛接触和熟悉基层事务,增强个人才干。

动态建立 篇6

一、整合资源, 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提出建立“5432”动态跟踪监测制度的思路, 我局从重点行业和产业入手, 对全区50家规上工业企业、40家批零住餐和规上服务业企业、30个重大项目、20家房地产企业实施动态跟踪监测,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集聚统计力量,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 形成动态监测体系。

1. 整合专业资源, 实现专业与企业互动

区局各专业科室牵头, 分别下发《关于做好重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监测的通知》 (扬邗统[2014]19号) 、《关于开展重点批零住餐、服务业企业统计监测的通知》 (扬邗统[2014]22号) 、《关于开展重点房地产企业运行情况监测的通知》 (扬邗统[2014]30号) 、《关于开展重大项目投资情况监测的通知》 (扬邗统[2014]31号) 。列出各专业甄选出的110个重点企业和30个重大项目, 监测内容为各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当前企业运行情况判断及预测等, 主要从企业的规模实力、投入产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整体风险指标着手, 分别对相关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进行调查, 提前获取企业的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形成监测报告, 从而达到监测预警目的。

2. 整合部门资源, 实现数据与信息共享

一是联合部门组织实施监测。为充分利用部门资源, 实现统计信息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缩减行政成本, 减轻基层负担, 区统计局与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商务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委、区房管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监测方案, 共同组织实施监测工作, 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区政府发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积极搭建部门统计监测工作的业务联系平台。每月召开一次部门统计联席会议, 通报情况, 分析问题, 研究对策。

3. 整合系统资源, 实现区局与镇园联动

为加强统计动态监测工作在全区的整体推进效果, 根据“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的原则, 按照“逐级审核, 逐级上报”的要求, 各镇 (街道、园区) 负责本辖区范围内重点企业报表和文字分析材料的布置、收集和审核整理工作。对涉及的五个统计专业, 镇级对口管理部门二产办、三产办和统计办协同配合, 跟踪推进, 组织完善监测资料的梳理上报工作。

二、监测指导并重, 确保信息收集准确可靠

根据“协调促进、形成合力”的原则, 坚持动态跟踪监测与统计行政指导相结合, 积极促进区、镇、企业三个层面的统计规范化建设, 提高企业数据质量, 着力提升区、镇两级统计机构服务能力。

1. 注重夯实基础, 力求规范性

一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统计基础建设。规范源头数据采集管理, 加强原始资料管理, 分不同专业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统计台账, 加强对企业统计法制宣传, 提高企业依法统计意识;进一步提高区镇两级统计机构专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 邀请专家讲解统计分析方法、写作技巧等, 提高统计人员对经济形势的正确研判能力。二是注重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建立统计动态监测管理考核机制, 完善数据质量评估检查制度。源头数据质量方面把关要严, 加强数据采集、搜集、审核、汇总、评估、分析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 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

2. 注重分类指导, 力求代表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对象, 有的放矢, 加强统计行政指导, 减少影响样本数据误差的主观因素, 增强监测样本的代表性。一是对镇园指导重协调管理。针对镇园统计机构职能偏弱, 人员、经费、任务繁重等问题, 结合统计规范化建设和监测工作的实际, 区局对镇园级统计机构人员配置、经费拨付、硬件设施等问题进行有效督促, 并由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关于镇、街道、园区统计机构设置的意见》, 明确机构和统计人员的配备, 适应统计任务的需要。二是对企业指导重答疑解惑。各专业动态监测调查问卷中既包含定量指标也包含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直接从企业有关财务报表中取数, 不容易产生歧义, 而定性指标却是模糊、笼统的概念, 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规定。为此, 除了开展必要的动态监测问卷业务培训, 在监测信息的搜集过程中, 区局各专业人员对企业统计员在填报时提出的各类问题作详细解答与释疑, 有效避免了因理解不透彻而产生的主观偏误。

3. 注重监测实效, 力求科学性

一是把握前瞻性, 立足“早”字。动态跟踪监测先于一套表数据上报, 能够发现重点企业的异常波动, 及时了解各重点企业的实际情况, 有助于对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判断, 发挥预测预警职能。二是富于针对性, 立足“准”字。区局每季度有针对性地对全区经济运行中热点、难点、焦点等敏锐性问题开展动态跟踪监测, 并以此加强对重点指标的分析, 掌握经济运行情况, 准确预测走势。三是体现时效性, 立足“快”字。信息的实效性与可利用价值成正比。动态监测制度要求各重点企业每季上报监测问卷并简要分析, 由各镇园负责汇总数据并整理分析资料, 区局收到资料后快速形成监测报告。

三、强化预测预警, 充分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监督职能, 我局对数据监测、信息咨询、统计服务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效能常抓不懈。

1. 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 提供准确及时信息

2014年, 宏观经济形势愈加严峻, 债务危机和楼市萎靡带来的各种因素变数较多, 给我们准确判断形势、预测走势增加了难度。因此, 我局适时提出开展“5432”动态监测工作, 拓展服务内容, 为领导提供有充分利用价值的服务。一是统计目的趋于明确化。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后, 全系统的重大变化就是由原来工作目标模糊转向清晰思维, 分析报告素材少转向内容多, 统计职责更加明确, 服务理念得到改变, 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提高。二是服务产品趋于多样化。加大信息、分析、监测报告报送频度, 提高报送质量, 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统计咨询信息;每月编印《经济信息汇编》, 包括国家、省、市、区的重要信息;每月7日前汇总各部门、各专业经济指标预计数据, 每月15日前提供各镇、街道、园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给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按时收集、整理、编印《邗江统计月报》、《服务业统计季报》各160份。

2. 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著名创新专家郎加明在2010年首次提出创新思路的公式:创新的思路=方向*方法。选择在全区建立动态监测制度的方向已定, 那么, 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 创意方法尤为重要。一是创新机制, 激发潜能。今年我局着力改变旧的管理模式,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激发全局人员工作热情, 挖掘最大潜力, 打造一支优秀的统计队伍。二是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动态跟踪监测制度的有效实施体现了部门资源和统计系统力量的有机组成, 是一支分工明确、高效合作的大团队的形成雏形, 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

3. 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 提供深度分析报告

建立多层次标准的动态筹资机制 篇7

首先,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均衡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继续存在, 不同职业、不同的社会地位导致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差较大。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缴费, 对于收入低的地区居民就显得相对负担过重了。

其次, 多层次标准的动态筹资机制体现了一种相对公平。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公平必须具有两个重要原则, 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追求与他人类似的、广泛的基本自由权, 其次对社会和经济的安排应该尽可能地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人们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以及对卫生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有所差别, 人们从理性角度去选择, 必然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收入与对卫生资源实际需求的承受力。所以, 多层次标准筹资机制提供给城乡参保居民多种方案选择的机会, 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现实选择。

动态建立 篇8

1 企业危机动态管理的原则

1.1 适应环境原则

任何组织必须与它的环境相适应。成功的企业危机管理重视的是企业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其目的是使企业能够适应、利用甚至影响环境的变化。企业危机动态管理要求企业必须随时监视和扫描内外部环境的振荡变化, 分析危机机遇与其威胁的存在方式和影响程度。

1.2 动态管理原则

企业危机本身具有动态性, 企业如果因外在环境或内在结构的变化产生危机, 则危机绝不会是静止的, 会随着企业处理的效果而变化。企业危机变化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具有连锁反应, 所以不能忽视企业危机的动态性。故企业危机动态管理要取得实效, 必须将它纳入常态管理, 而且分阶段进行有效管理。换句话说, 企业危机动态管理需要一种实时控制, 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 企业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对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动态的调整, 从而有效避免“管理惯性”, 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是企业危机动态管理的基础。

1.3 全员参与原则

虽然企业在日常管理中, 就应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但是危机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支持。一般很多企业的大部分员工认为危机管理是领导的事情, 与己无关, 放松警惕, 结果许多危机往往是由于普通员工的疏忽而发生。因此, 企业危机管理需要领导层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 也需要全体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全心全意地投入。

1.4 反馈修正原则

事实上, 企业危机管理涉及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企业危机动态管理通常随着企业监测市场环境的变化, 企业根据反馈结果必须采取必要的调整, 以确保企业危机管理制度的适应性, 从而提高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2 企业进入危机动态管理的前提条件

将企业危机统一于企业的生命周期过程中, 就必然得出企业危机管理应该是一个依危机运动曲线的不同阶段将企业危机管理与企业日常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的动态过程。因此, 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要从时间、组织结构、制度及策略三个方面, 针对企业危机周期中所处的不同阶段, 在相应的机制基础上, 采取相应的危机管理策略。

根据时间阶段分为企业隐性危机管理状态和显性危机管理状态。所谓显性危机管理是指危机爆发时企业在相应机制支持下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危机的过程。隐性危机管理是相对显性危机管理而言的, 它指处于正常状态下的企业, 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从企业日常基础管理、中层管理与高层战略管理等各个机制层面上系统地防范企业危机的过程。企业在正常状态与危机爆发情况的危机管理既要有所区分又要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统一起来。一般来说, 正常状态往往潜伏着企业危机, 使企业处于隐性危机管理状态;而在危机爆发时, 企业处于显性危机管理状态。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移到紧急情况 (或是从常态到非常态) 。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 反应的时间越短, 越能证明企业管理危机的能力。而目前企业的危机管理往往是指显性危机管理部分, 显然这样的危机管理是不完整的。

在危机潜伏期, 企业系统处于隐性危机管理状态, 其前提条件是L<0 (L为企业管理失控程度) , 即企业处于正常管理状态, 事实上企业处处隐藏着危机因素。在危机爆发期, 其前提条件是L=0, n=0, 企业运作产生被动, 企业危机系统处于隐性管理向显性管理过渡状态。危机扩散期, 其前提条件是L>0, 0

3 隐性危机管理模式

本文所指的企业隐性危机管理, 主要是企业危机预防, 即针对企业产品、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企业显性系统提出的危机预警系统。由于时间和资源的稀缺性, 使企业不能对每一种不确定性的问题进行管理, 这就需要建立某种形式的优先注意权。它由对每种风险的大小及事发频率的估量来决定的。企业可以从内外部获得相关信息, 以此设计企业弱点清单, 这些弱点并应按先后顺序加以排列。一旦确认了危机, 就可以考虑用最合理的时间和资源搭配去应对。企业危机的有效防范需要企业全员和企业机制的防范, 这需要一个贯穿于企业各个层面的隐性危机防范系统。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最合理、最有效率也最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对危机进行预防和准备, 尽最大的努力去消除危机或是减轻危机对资源的浪费。所以对企业决策层来说, 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危机, 首先就要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 把危机当做一种企业常态, 即企业时刻要保持危机意识, 随时准备应对危机, 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或者及早发现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平时, 企业要使每一个员工从思想上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树立全员危机感, 关键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危机防范的企业文化, 让员工了解危机的特征和危害, 建立有效的危机案例学习机制, 增强其危机意识及防范能力。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危机文化, 如微软声称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小天鹅公司实施“末日管理”模式, 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企业的危机文化意识。

无数案例证明, 首先, 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而预警机制是在事件的产生、发展、转化过程中都产生作用的机制,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在企业内部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承担危机的日常检测、诊断、评价和预警预控工作。其次, 建立健全危机管理计划, 以便约束员工的公关行为;危机应急队伍的训练, 教会员工临危应变的救防能力和危机预防与处理的专业知识。日常基础营运层的隐性危机管理是建立危机防范的日常管理机制, 如企业质量管理、西格玛差错控制方法等。

整个隐性危机管理十分简单, 识别危机, 评价危机, 然后寻求管理以确认隐性危机, 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和不断向前发展的, 可进一步被拓展成企业隐性危机管理结构的轮廓。分析危机成因是制定危机防范措施、规避和防范危机的关键。为了便于分析、识别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管理控制, 我们必须对危机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机潜在的损失范围与程度进行评估衡量, 其目的在于分析、识别和找出那些潜在威胁及其后果严重的风险, 将它们作为需要重点防范和处理的对象, 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选择恰当的危机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案。

4 显性危机管理模式

企业危机爆发后, 企业的显性危机防范系统迅速启动, 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有力的支持系统, 在危机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一般说来, 企业显性危机管理包括组建危机管理小组、收集企业危机资讯、诊断企业危机等环节。

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中, 决策者需要在危机爆发时, 迅速组建危机管理小组, 形成危机控制的核心。小组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 当不可抗拒的危机或是预带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危机爆发时, 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 对危机进行积极的反应。收集企业危机信号, 以辨识危机爆发的因素。当危机爆发后, 由于信息不明、时间紧迫或是不能确定哪些物质或人员处于危机之中, 这时对危机进行的信息收集, 应当成为最关键的一步。再根据收集来的资讯诊断危机因素、威胁程度、根源及其症结, 确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方案。当然危机处理方案再完美, 在执行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需要决策者灵活机动地执行方案。此时最佳的领导方式为强势领导, 要求能够针对企业危机, 全权进行任务分配与资源调度。操作部门对危机发生后公司的正常运转负责, 并对突发危机的各种情况进行处理。计划与情报部门则负责收集、分析和记录有关危机、危机处理及可利用资源状况的信息。后勤部门为危机处理提供多种必需的设备物资及服务等。财务部和行政部负责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财务及成本分析, 提供其他三个部门没有提供的职能。这样的组织结构比较平等, 有利于部门之间的迅速沟通和互相激励又相对独立地工作。企业在危机处理完毕后, 应认真总结危机教训, 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危机过后, 企业应着手开始重塑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成瑾, 白海青.危机管理与企业核心能力建设[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11) :32-33.

动态建立 篇9

当前医用耗材使用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如何提高以植入性耗材为重点的医用耗材追溯管理实效已经成为医院、监管和行业研究的热点领域。2010年3月, 卫生部印发《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类编码的要求, 对医疗器械进行唯一性标识, 并妥善保存高风险医疗器械购入时的包装标识、标签、说明书、合格证明等原始资料, 以确保这些信息具有可追溯性[1]。因此, 加强高值耗材管理, 特别是植入耗材的管理意义重大, 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与医院现有HIS系统相匹配的高值医用耗材监控与管理系统已势在必行[2]。

在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医学工程处与北京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在总结我院医用耗材管理过程的基础上,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与探求, 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把条码技术应用到医用耗材计算机管理系统当中, 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院医用耗材管理特色的系统。本系统从试运行到正式上线以来, 效果显著。

1 骨科植入类耗材数字化系统建立的背景

我院以骨科、运动医学等为特色科室, 每年的骨科手术量多达5000余例, 骨科类植入性耗材使用量大、涉及采购金额大, 因此, 骨科类植入耗材一直是我院耗材管理的重要环节。

1.1 骨科植入类耗材的特点

骨科植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特殊性[3]: (1) 骨科材料品种繁多, 分为创伤、脊柱、人工关节等几类, 而且针对不用类别的产品, 在品牌、产品种类、规格型号以及价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 增加了医院对骨科材料在管理上的难度; (2) 骨科手术的复杂性使每台手术所用的材料较多, 涉及范围较广。目前, 多数医院对骨科植入类材料管理的基本单位为“套”, 但并不清楚所用具体材料的明细, 这种管理模式易造成名称不清晰、难以掌握患者手术中具体所用的材料, 若发生医疗纠纷很难达到追溯性的要求; (3) 骨科手术患者所用的材料往往需要在手术台上才能确定, 医院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手术后管理, 由手术医生确认材料的名称、数量,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项工作难以在手术的当天完成, 需要经销商术后到病房找医生签字确认, 这样可能会导致所用材料已记不清, 使材料签名确认的准确率大打折扣。因此, 建立规范的骨科材料管理体系, 已势在必行。

1.2 原有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2000年开始使用的医用耗材管理系统, 只包括出入库、结账、查询等基本功能。不能满足目前现代化耗材管理的要求。医院耗材管理除了对产品质量、价格关注外, 还应该从植入耗材入院、使用、计费及追溯各个环节进行全程严格监管[[]]。原系统难以实现植入耗材准确计价及后期的跟踪管理, 存在的具体问题为: (1) 软件系统功能老化无法满足现代医用耗材的管理要求, 软件架构为C/S架构, 无法方便地扩展临床应用; (2) 医用耗材管理系统和HIS系统没有集成, 造成与之相关的各类信息分散, 形成信息孤岛, 无法实现对于植入耗材使用信息的实时动态追溯; (3) 术后监管模式存在滞后性, 使医院管理部门无法实时掌握耗材的使用情况; (4) 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下, 信息传递不及时、费时费力的弊端; (5) 无法为财务 (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等) 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

2 骨科植入性耗材管理流程再造

我院在总结分析原有耗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融合现代耗材管理的要求, 对骨科耗材管理流程进行再造, 将原本独立管理的物资管理系统和HIS收费系统关联起来, 互相制约。骨科耗材从进入医院到最终用到病人身上都可以受到全程监控, 做到每个耗材都能向上追溯到生产厂商、向下追溯到患者个体, 可对全过程进行一对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跟踪。通过医用耗材数字化系统, 实现医用耗材管理部门对全院医用耗材实现统一管控, 及时准确地掌握材料购进、保管和使用情况, 实现对医用耗材全过程、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4,5]。

在对骨科植入耗材的条形码管理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 开发了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医用耗材条形码管理信息模块。将HIS系统与物流系统进行整合, 采用条形码的管理手段, 实现了耗材使用与病人的对应关系, 满足医院医疗、行政、财务、和病人管理的需要,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骨科耗材的准入、使用、计费、追溯流程, 规范了骨科耗材使用的各个环节。

我院的医用耗材数字化管理系统, 在软件方面, 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等;在硬件方面, 有服务器、大容量的存贮装置、遍布医院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 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管理系统采用B/S的模式, 以Windows Server 2003为服务器操作系统, 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 WEB Server为Tomcat。物资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 采用Windows2000作为操作系统, 使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科室领用平台采用B/S结构, 使用IE6.0以上版本为客户浏览器, Eclipse前端开发工具。

2.1 骨科耗材的准入管理

采购前对制造商、供应商进行严格的筛选。供货单位必须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产品必须与《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中的范围相符。每个产品都应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所有耗材初次使用前都需要相关科室进行书面申请, 经相关科室批准后即可进入耗材管理委员会审批程序。耗材管理委员会委员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经讨论会投票表决通过后, 我院耗材管理部门方可进行采购。

2.2 骨科耗材字典的维护

骨科耗材经过院耗材管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后进入医院医用耗材数字化管理数据库, 需要进行相应字典的维护。维护的信息主要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品牌、单价、生产厂商、供应商、组套等基础信息, 另外还包括对某些产品进行产品与供应商之间的锁定。

由于医院收费由HIS系统完成, 而我们使用的信息系统为物资管理系统, 两者相互独立, 因此, 还要进行物资名称和HIS系统收费名称的对应。对应完成后, 收费名称和物资管理系统名称一一对应, 不可交叉和重复。

2.3 建立物价与骨科耗材集成管理体系

建立物价与骨科耗材管理流程及体系, 医学工程处新建物资字典后, 信息实时传递到物价部门, 该部门由专人根据传递的单价等相关信息按照相关规定负责新进物资收费价格的制定, 实时维护更新, 保证骨科耗材计费时价格的准确性。

2.4 骨科耗材使用中的过程管理

针对骨科材料的特殊性, 我院医学工程处通过对以往骨科材料管理模式的比较, 根据我院的实际使用情况, 修订了骨科材料的管理体系。我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1) 骨科组套的条码化管理[6,7,8,9]。为了准确了解医生在手术台上所用的材料, 医工处耗材组在骨科材料的管理上, 采取以“组套”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组套中详细准确地记录所包含材料的名称和规格型号, 方便定位所使用的骨科耗材。综合运用分类原则, 结合我院耗材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验, 我们将组套按4层14位进行分类, 分别是使用耗材码 (1位) 、医用耗材院内分类 (6位) 、供应商编码 (4位) 、流水号 (4位) 。具体的条码及标签样式, 见图1。

(2) 术中计费。在供应商送货前要在器械包外粘贴由我院同一规定制作的条形码, 耐高温条形码随手术包进行消毒后进入手术间, 在手术确认可以收费时, 由巡回护士扫描组套条码, 并完成条码内具体耗材的勾选工作。在组套条码扫描完毕后会弹出组套明细表窗口, 该明细表中列明材料产品医院编码、材料名称、规格、数量、单价等, 每台手术后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根据实际用量, 在相应材料名称栏目中填上数量、批号、有效期。

(3) 双签确认。在填写耗材使用信息后, 巡回护士和主刀医生需要进行再次审核, 双方确认无误后输入密码进行数据提交, 这样才能完成完整的收费过程。

2.5 骨科耗材使用的实时动态追踪管理

在手术室收费信息提交后, 信息会实时反馈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经销商将送货单、使用清单送医工处, 核对无误后, 办理入库和出库手续, 这样既方便了手术室的工作, 又能准确登记骨科材料的使用情况, 保障患者的利益。即使患者以后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也能追踪材料的来源, 有利于医院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根据药监局的规定, 凡是发生高值耗材不良反应或是医疗事故的, 应在24 h内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应用该数字化系统后, 因骨科植入耗材产生不良反应或在患者体内出现损坏情况, 只需在系统中查询使用的条码或病人姓名, 即可调出病历中的植入耗材清单, 追溯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产品批号、供货商、进货日期等原始数据。这既可以对厂家的召回做出快速反应, 也为医疗机构的准确举证提供了法律依据。

3 应用效果体现

我院医用耗材数字化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骨科植入耗材管理的流程再造, 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了一体化整合。系统建立前后的流程对比, 见图2。

通过图2可以发现, 原有的传递纸质清单的模式已被数字化系统的建立所代替。从使用环节看, 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院高值耗材追溯管理方法创新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条码的全程跟踪实现了高值耗材从入库、出库到最终使用到患者身上的全程跟踪管理, 并记录每个高值耗材的来源和最终去向。这种实时动态监管模式的建立, 从根本上避免了传递纸质清单带来的滞后性及差错率。

我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创新点主要包括:

(1) “双签”计费, 提高计费严谨性。“双签”计费即收费数据进行提交前, 护士需要和主刀医生共同审核收费数据, 确认无误后分别输入双方密码, 完成提交计费过程。这一细节设计有效提高了高值耗材收费的严谨性, 体现了高度负责的态度, 确保高值耗材监管力度和管理水平。

(2) 条码化管理健全追溯机制。从使用环节看, 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院高值耗材追溯管理方法创新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部门发布召回公告, 我们可以迅速在数据库中检索, 定位到患者,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最终使患者、供应商和医院三方面的利益都得到有力保障。

4 小结

我院医用耗材数字化管理系统除了实现骨科耗材的实时动态监管功能外, 还包括医用耗材网上请领、网上订单、供应商及材料资质预警、核查与统计等功能模块。该医用耗材数字化系统全面上线后, 有效地提高了医用耗材的管理质量, 实现了我院医用耗材全面、完善、动态的监管[10,11]。

我院医用耗材数字化系统上线一年后, 借助数字化的平台, 通过信息化管理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 优化管理流程, 不仅实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而且在促进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的同时, 提高了工作效率, 杜绝了安全隐患, 达到了规范管理、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现代化管理目的。

总之, 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都是以医院的管理理念为依据, 为医院的医用耗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患者、供货商、医院三方面的利益都得到有力保障。在今后的应用中我们还将不断改进, 融入更多先进的管理理念, 强化医院管理, 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体系。我们相信, 通过医院职能部门和临床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 医用耗材的规范使用和全程监管工作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高。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在骨科耗材管理领域的成功创新成果, 探讨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 建立一套骨科植入耗材全程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 通过条码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对各环节实现信息化实时动态跟踪, 促进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 并实现对医用耗材科学、有效地全程监控与管理, 为不断提高医疗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医用耗材,骨科植入耗材,实时动态监管,条码化管理,可追溯性

参考文献

[1]褚光华, 姚勇, 田桂风.高值医用耗材产品条码可追溯性调查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2) :88-89.

[2]尹翔.医用高值耗材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8) :94-96.

[3]邓素彤, 黎少英, 张念樵.加强骨科材料的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2) :64-65.

[4]张晓琦, 李春, 张静.手术室高值耗材管理流程再造:信息化视角下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3) :78-79.

[5]陆云, 居益君, 贾玲昌.业务流程再造在手术室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 2009, (1) :31-32.

[6]李洋, 张奕, 单春龙, 等.浅谈ERP系统在医院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8) :30-31.

[7]许颖.浅谈ERP系统在医院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7) :210, 216.

[8]汪为希, 张志彬.条形码技术在医用高值耗材中的应用探讨[J].医疗装备, 2011, (1) :29-30.

[9]韩冬雪, 刘俊兰, 童学中, 等.略论医用高值耗材条形码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4 (11) :64-65.

[10]陈柱, 汤志卫, 王绍红.高值医用耗材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4) :10-12.

动态建立 篇10

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三维形体和交互环境的场景描述语言,VRML创建的是三维的逼真场景,用户可以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对场景中的对象进行观察,并可与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因此,VRML是动态的[1]。

要想构建具有真正实时的、动态的、交互式的三维虚拟场景,仅仅依靠VRML还不够,我们可以应用VRML与Java的通信原理来达到上述效果。本文着重研究应用VRML与Java建立动态三维虚拟场景。

1 VRML与Java技术及其特性

VRML是一种建立在网络上的交互式三维多媒体的建模语言,它提供了一种自然的体验方式,能够利用层次性文件的包含关系创建任意的动态场景。它是一项和多媒体通讯、因特网、虚拟现实等领域密切相关的新技术,其基本目标是建立因特网上的交互式三维多媒体,号称为第二代Web建模语言。它的主要特征有三维性、交互性、动态性、实时性等,并且能够在Internet或局域网上快速传递[3]。

VRML的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交互性,可以实现互动的场景。虚拟世界中动画节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将虚拟世界各个部分的传感器和内插器串起来,从而使三维造型运动起来。VRML技术应用于静态场景的构造设计和利用VRML本身的事件路由进行简单的动态交互处理等比较完善,对于如何从场景中获得用户需要的数据、如何让用户能够精确地设置场景的参数等深层动态交互功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然而,VRML与Java结合的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VRML和Java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增强VRML的动画效果、交互能力。

2 动态场景的建立

2.1 三维场景构建

基于VRML的虚拟现实技术构造三维虚拟场景,实现实时三维场景漫游,主要涉及以下三项技术:三维场景建模;虚拟场景的真实感表现;人与虚拟场景的动态交互技术。建立三维虚拟场景是整个系统的第一步。由于VRML对大型场景的建模很不方便,目前有不少很好的三维造型软件,它们大部分支持.wrl格式。比较流行的三维造型软件3DS MAX,采用该软件构建虚拟场景中的三维模型比较直观,所见即所得,创建出来的场景对象比较逼真,容易创建复杂的三维模型。因此实践案例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建模工具3DS MAX建立模型,再转换成VRML格式,然后对模型进行整理和优化。流程如图一所示。

2.2 Java Applet对VRML场景的控制

EAI(External Authoring Interface)是SGI公司设计的高层次的Java类包,EAI类包的成员和功能如表一所示。在VRML中使用EAI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增强VRML场景与外部环境通信联系和融合能力;外部程序(即Java Applet程序)可以使用VRML的事件模型访问和控制VRML场景中的节点。VRML的事件模型:一个给定节点的出事件(EventOut)可以被路由(Route)到另一个节点的入事件(EventIn)。当出事件对象产生了一个事件,入事件对象就会得到通知并处理接收到的事件。EAI提供了四种访问VRML场景的方式:访问浏览器脚本接口;向场景内的节点发送入事件;读取场景内节点的出事件的最后一次发送值;及时获得场景内节点发出出事件的通知。

Java语言同其他语言一样,提供了丰富的类库来开发图形用户界面。抽象窗口工具集AWT(Abstract Windows Toolkit)是最基本的用户界面工具集,它提供了建立图形用户界面的基本构件集。而我们在对VRML场景进行交互过程中希望能够实现对VRML文件实时的读写,同时也希望提供友好的控制参数输入界面。例如通过图形用户界面中输入旋转、平移参数进行定量控制,VRML的动态行为机制和Java的EAI工作原理相结合能很好的满足这种需要。上述Java类库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主要是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对VRML场景的控制:通过Java.io.*包在Java内部实现对本地文件的读写和修改操作;通过Java.awt.*包提供友好的可视化的控制参数输入界面;通过使用Java的EAI获得VRML对象,同时对对象的相关域值进行改变,实现精确操纵VRML对象的旋转、平移和缩放等操作。要实现上述目的,Java Applet程序必须与VRML虚拟场景嵌入同一个网页中[1,2,3]。

对用户来说,通过使用EAI,用户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可以参与、介入到虚拟场景的构造中去,借助用户自己的想象力去更改所看到的VRML场景,修改场景内的物体,改变场景内物体的状态,设计场景中的动画和定义场景中各个对象的行为方式。

3 应用实例

实现动态三维虚拟场景的技术有多种,Java Applet是一种实现动态功能的理想技术。Java语言是一种高性能的程序设计语言,灵活、计算能力强大、能实现较为复杂、精确计算的动态要求,同时能够开发出友好的界面。如图二是应用VRML与Java Applet制作的安全阀动态工作原理三维演示。

4 结束语

VRML技术提供了建立虚拟场景的良好规范,该文应用VRML技术建立逼真的虚拟场景,通过VRML与Java之间的通信原理,构造出实时的、动态的安全阀三维演示,让人们能够充分地了解安全阀的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孟宪飞,申永胜.VRML技术在工程类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5).

[2]李亚萍,张明辉.利用Java在VRML中实现复杂运动控制[J].武汉大学校报,2001,(12).

[3]周廷美,肖文,陈定方.虚拟现实与室内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2,(9).

[4]葛艳红,李文锋.基于Java的VRML虚拟场景人机交互的实现[J].交通与计算机,2003,(2).

上一篇:法治媒体下一篇:民生新闻存在问题